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教育;主要特征;小学;美术教学;运用
一、创新教育主要特征
第一,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教师采用竞赛式、启发式、调研式以及讨论式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要创新地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习环境方面,学校与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创新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上,也不只限于教师所布置的圈子,而是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校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学目标,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条件等进行综合改革,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坚持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为实施创新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要以全面性、全体性、创新性的原则,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难以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播放视频、提问、创设情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重复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找一段由许多美丽图案组成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征,教给学生重复组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此外,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具有不断进取的潜能,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多使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如“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你的设计很特别”“你的设计非常有创意”等,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尽量少用“你画得很像”之类的话,以免禁锢小学生的思想,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创新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他们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古人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重视传授学习方法,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其三,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完善评价方法。美术教师应当注意加强实践型教学,指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如,在讲授吸附画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将油画的颜料挤到了一盆清水中,由于油水无法相溶,颜料在水中挥散后在水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水盆中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应当注意完善评价方法,将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过分苛求学生,以免抑制和扼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结语
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效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创新教育在当前的实施中还存在被片面看作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将开设创新教育课等同于开展创新教育等问题。因此,美术教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深刻了解创新教育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左辉.美术课堂:给小学生插上创作的翅膀.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12).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陕西教育(教学),2005(7).
篇2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核心 实施
中图分类号:Q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99-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人才竞争。目前,全世界出现了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和生物技术人才紧缺的危机。国际间的竞争的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就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然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等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也需要我们对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创新是不仅是创造发明更是一种制造能力
有一个新词是“创新教育”,但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第一次提到“创新”这个词,意思是创立或者创造新东西,而现在的意思多是国际经济方面创新理论的引用。“创新”用英语表达就是“Innovations”,它有两方面意思:(1)指以前没有的,类似于我们说的创造发明;(2)引用到新领域,指产生新的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比尔盖茨是代表人物,但是他通常是拿别人创造的东西加以变化,重新组合后进行开发,这些创造的巨额财富也使他成为全球首富。因此可以看出,“创新”要比创造发明的含义更宽。创造出之前没有的全新的事物就是创造发明,而把本来就有的东西重新组合后引入而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做创新,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会更容易吻合这种理解。
“创新”它既有革新、创新之意,也指新观念、新方法、新发明,在经济领域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奇思怪想,更不是奇装异服,我们国家需要的创新是能带来国家强大,民族的复兴,是能带来企业制造能力的提高。高校的创新离开了实际,凌驾于制造能力的创新,我们企业追求的急功近利的“创新”,只能停留在商业广告上进行创新,产品只能进行低级粗糙的仿制,所以我们的创新应该值得我们去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2 创新教育不是小发明和小创造
现在我们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总是强调创新,但是忽视了创新教育的真正含义的真正内涵,或者是根本没有实际能操作的手段去理解和实施创新。创新教育的效果很容易被理解成与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相联系,简单认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多的学校创新教育就有成就,否则,没有成绩。“小发明、小创造”多的学校作为创新教育的典范广为宣传,因此,就有学校甚至提出“小发明、小创造”的指标,让教师、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指标。所以创新教育很容易被理解为创新教育就是“小发明、小创造”。
将培养人们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将怎样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重点研究和解决对象。创新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就是创新精神,内部的态度和心向是创新主体,其中有创新的意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
3 创新是一种精神和思想
将创新活动赋予人类的整个教育过程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教育也以此为基础,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以达到人类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储备。
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创新精神,也就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人的内部态度和心向,构成该精神的三方面是创新的意识、情感和意志。创新精神就是要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和探究欲,对新鲜的事物很敏感,有追求真知的执着,百折不饶的发现发明或者改革开拓新事物,这样的精神就是创新的人灵魂和动力。
创新意识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一旦稳定化,就成为个体的精神与文化。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常常是有强烈的批判态度,有持续的超越精神,有积极的反思能力,有旺盛的开拓进取精神,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广泛的兴趣等。
创新情感是个体追求新知的内部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个体的动机与理想。有创新情感的人常常是情感细腻丰富,外界微小的变化都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人生态度乐观、豁达、宽容,能比较长时间地保持平和、松弛的心态,学习和工作态度认真、严肃,一丝不苟,有强烈的成就感,工作的条理性强;对世间的所有生命都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愿意为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尽心尽力等。
创新意志是个体追求新知的自觉能动状态,这种状态的持久保持,就会成为个体的习惯与性格,纪形成创新的人格。有创新意志的人常常是能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勤奋,行为果断,对自我要求较高,对工作要求较严,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制力。
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是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它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
4 结语
要准确把握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的内涵,首先应了解创新概念的涵义。要实施创新就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意义与途径。目前人们并未形成关于创新或创新教育的统一认识,有关创新的观点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的途径仍在不断探究当中。但是,大学的创新教育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的问题,才能使我们国家大学的创新教育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玉祥.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初探[J].教育探索,2001(3).
[2] 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3] 谢秀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4).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创新教育
21世纪的知识及科技发展飞速,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创新是各项艺术设计活动的源泉,设计活动均是基于创新而展开的,设计中应极具创意性及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其创新素质培养,这主要是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均具备创新特征。创新教育属于启发式教育,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及高层次素质教育。
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说是具备创新素质的学生而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力就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创新力主要源于国民创新力,这时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则极为关键,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下更需要具备创新素质的建设者、支撑着。21世纪的今天,经济快速提升均是基于各类资源及资本的规模及增量,这则主要涉及知识积累及应用与创新,此类知识密集型及智慧密集型经济可谓是知识创新及传播与应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产品所体现出的知识创新载体。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均具目的性,创新性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其间基于计算机的诸多智能机器也替代了人类智力劳动,不过智能机器不能取代有创意的各项智慧活动,这时则创新素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
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且创新、突破,可自觉产生创新动机,这也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创新切入点及出发点。教育者应合理利用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动性,采用各类教学方式及活动,适宜的增强学生追求创新意识及洞察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往往对新问题有着极高敏感度,具备更强的问题亦是,对各类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可着眼于普通事物而发现其间不寻常性。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则包括高度敬业精神及开拓精神和坚韧品格,且应具备较强的好奇心。这些均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往往视野非常开阔,创新是基于前人经验及知识和理论的新型实践活动,这包括总结新经验及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新产品。创新型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也了解其他行业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真正的综合应用。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计划,且组织和实施设计活动的能力,其间也包括创造性开发设计产品能力,这些均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创造型人才应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同个问题可于不同角度分析及认识,思维跳跃性大且可于新、旧知识中随意穿插和交替,从而快速综合自己的知识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四)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且独特的特征,却具备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这也是创新型人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亦是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创新人格是指人格及气质与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主要表现为具备创新动机及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加上创新毅力及创新行为等,这其间也包括遗传因素影响,不过经过后天教育及培养亦能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及发展可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时则要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激发,此类非智力素质应长时间保持、巩固、加强。学生创新人格存在个体差异及年龄差异等,创新教育则应注重学生整体个性及个体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主动实践和主动思考,且主动探索且主动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注重学生个体潜在创新意识激发,确保学生创新主体意识及个性共同发展,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特征。结语时代的变迁而使得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出现颠覆性变化及改革,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基于此探析了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以期提升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雍建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篇4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篇5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新课程强调“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教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动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想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五、创新情景
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随着数学教学的升级,数学学科自身的单调、抽象的特征逐渐显示,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数学教学应解决的首要环节。如何因课制宜,创设学生成熟或喜爱或惊喜的具体“情境”,是数学课堂设计的“切入点”。
六、创新引导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引导。
1、突出主题,找到与新知识的连接点。
2、帮好解题的思路引导。数学的难点在于解题,特别是应用题,特别是应用题往往通过变换叙述方式,置换情节来迷惑学生,易造成学生解题受阻。
七、创新疑问
1、从数学学科特性出发,善找关节点设问,教学中适时的运用概念。对比法则对比、公式对化和解决对比进行设问,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性,加强记忆,融会贯通。
篇6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培养;能力
一、创造氛围,感官培养
美妙的乐曲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这种美的享受就是一种美的体验。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如在欣赏课《战马奔腾》时,首先让学生听《赛马》这段音乐。同时,可以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马群奔跑时的场面。所以,当欣赏乐曲《战马奔腾》时同学们一下子便融入到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中去。这样,教者不动声色地便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学习氛围,也使一堂课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从而为新授课的学习做出了情感上的铺垫,犹如一个好的导入。
二、设置情景,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去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敢于实践、意志磨练
创新能力,就是为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集创新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体现在动手与音乐活动上。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多实践、快反馈”的方法,开展班级歌曲比赛、学校歌唱擂台赛,组织文艺演出等,学生有了锻炼的机会,通过开展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快速反应方式,让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这样的体验才是最深刻的。
创新活动也是人类一种最伟大最艰辛的劳动,每项发明创造都包含着发明者的心血和汗水。为了一项,有的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也有的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去奋斗、去拼搏。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历经几十年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经过数千次的实验才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光明。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练学生意志?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和声教学,为旋律编配和声是学生之弱势,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一个个排除。对和声配置所欠缺的地方,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修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最圆满的答案,对学生而言,攻克了一道难关,也就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地磨练。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讲一些名人刻苦成功的例子,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
篇7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创新素质 教育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不仅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炼意志。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心理图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的联想记忆。这种记忆体现在心理结构之中,并形成音乐的心理图式,运用这种心理图式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我们聆听《十五的月亮》那种温柔、令人陶醉的旋律,会产生崇敬战士的情感;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那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节奏自由、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因此,不断地聆听、欣赏和熏陶,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化为想象力,就会学生就会形成对低级趣味的音乐旋律进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心理情感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才可能有创造发明。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看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问题:第一,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由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创新心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进行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乐理知识记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和声习题做不出来,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等。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教师既要启发他们解决问题,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束缚学生。同一个习题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哪怕只是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解决”,都能给学生力量,给他们增添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从书本上、从同学那里、从一切可能达到的途径中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学生的创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稳定。
四、磨炼学生意志,打造学生的创新毅力
创新活动是人类一种最伟大最艰辛的劳动,历史上每项发明创造都包含发明者的心血和汗水。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历经几十年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磨炼意志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炼学生意志?我认为只有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欣赏一些音乐作品时,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然后通过钢琴演奏、声部演唱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实际音响的效果。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解决音乐教学问题。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创编活动,对学生而言,既攻克了一道难关,又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磨炼,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体现在动手与音乐活动上。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教师应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渠道。
参考文献:
篇8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学,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工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再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周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岗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尽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7-01
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心理图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由于音乐旋律在个体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对于这些独特的情感基调,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的联想记忆。这种记忆体现在心理结构之中,并形成音乐的心理图式,运用这种心理图式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我们聆听《十五的月亮》那种温柔、令人陶醉的旋律,会唤起崇敬战士的情感;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那质朴、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节奏自由、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不断地聆听、欣赏和熏陶,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化为想象力,同样会形成对低级趣味的音乐旋律进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形成正确的心理情感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看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第一,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乐理知识记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和声习题做不出来,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等。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作为教师,既要启发他们去解决问题,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习题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哪怕是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解决”的话,都能给学生力量,给他们增添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从书本上、从同学那里、从一切可能达到的途径中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学生的创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稳定。
四、磨练学生意志,打造学生创新毅力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练学生意志?笔者认为: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和声教学,为旋律编配和声是学生之弱势,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一个个排除,运用不同的,编配丰富的旋律,然后通过钢琴演奏、声部演唱,使学生感受实际音响效果。对和声配置所欠缺的地方,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修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最圆满的答案,对学生而言,攻克了一道难关,也就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地磨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了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更深一层的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地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了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8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