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景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使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识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在上《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一组是售货员,一组为顾客,进行买卖货物的演示。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适时进行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的萌发。针对这一点,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延时性评价,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否定。要多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切忌挖苦讽刺,使学生处于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探索研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篇2
一、培养创新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如使用一张白纸对折若干次后,用“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题“今天是星期一,你知道 8100天后的一天是星期几吗?”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下,我才开始分析:一周是7天,所以8100天后的一天是星期几可由8100除以7所得的余数来确定。结果表明,学生对具有诱惑力的问题趣味无穷。
2、注意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关系的一个基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深浅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习程度的高低。教师的精力主要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组织数学活动上,注重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强调数学经验性、创造性的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最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而,对学生数学认知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这里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以数字1、2、3、4、5不重复的组成的5位数中,有几个是质数?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从局部着眼,除去2,5结尾的必为合数之外,尚有48种情况,太过烦琐(直觉思维)。后来从整体着眼,则立刻发现1+2+3+4+5=15,能被3整除,即不论这5位数如何排列,所得5位数均为合数。则这题答案是质数个数为零(思维变通性)。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摒弃原有解题套路,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二、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求知和发现新关系的力量。这种力量大的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格外敏感,垂青言行的独到之处。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冒风险,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系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
2、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例如初中代数第二册Pl35上的例题:“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16x-2有意义?”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是排异法:要找到使该分式有意义的值,我们先找到那些无意义的值而排除掉,于是剩下的数便是有意义的值了。这样就拓宽了学生思维领域,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的解法,而且学习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篇3
【关键词】创新意识途径思维渠道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一、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 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 (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 ,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直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这堂课还有学生提出了独特的问题:“我们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有没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呢?”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分组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教学时,我经常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标新立异,独辟蹊径。
如我在教学《乘法的结合律》一课时,通过讨论得出了规律:a×b×c=a×(b×c)。有位学生质疑:a×b×c=b×(a×c)。这是引起了争议,我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再反馈交流中,大家理解了那位同学的看法,作为教师的我这是也马上给予了表扬。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有位学生提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因为和书上不同,很多同学不假思索说是错的。我也不表态,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们忍不住表扬了那位同学,我也感到很欣慰。
求异思维难能可贵,作为教师不能马上给予肯定,更不能予以扼杀。要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开放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开放题指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精心设计开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大量的事实说明,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创新意识。人类的进步正是在人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愉悦的环境
愉悦的心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需要有一个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要尽力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
如,复习分数乘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并问学生看到这个算式你想问大家什么问题?
学生反响强烈,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生1:我想问同学们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生2:我想问同学们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生3:我想问大家如果这个算式的积等于1,那么÷和是什么关系……
在创设中,我的体会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意识地灵活地刨设出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问中学,在学中问。
二、激发创新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有要创新的动机,而动机又不会自然产生,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刺激和引爆,所以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和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就显得十分关键。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创新动机的情境和问题应该具备如下特点:开放性、综合性、思考性、灵活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昨天老师请大家各自准备了几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下面请你们利用这些三角形,通过操作、猜想、推理、验证等活动来设法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请用多种方法说明你的观点。先独自思考尝试,再到小组里交流。
以上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首先,学生的创新是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支撑的,(学生刚用转化的策略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很容易迁移转化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教师没有暗示或提醒要求学生具体怎么做,这就给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再次,学生准备的三角形的形状没有作统一的要求,提供的操作素材丰富,成功创新的机率更大;再次,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的发现,就会“逼”着学生不断变换角度进行创新探索;最后,通过组内展示交流,分享创新成果,即增强了自信又吸纳了更多的创新,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创新动机就在这样的“开放、综合、思考、灵活”的问题情境中被唤醒、被激发,并将持续保持。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有些学生在提问题、发表见解时,或“口欲言而不能”或表述不清。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及时指导学生掌握语方表达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想问、敢问,还要善问。
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9个桃子,让学生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让学生口述分配过程;又如,教学完角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辨别哪些图形是角时,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说“是”还是“不是”,还要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说辨别的根据;再如做应用题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心里明白,能列对算式,还要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说出解题方法;对于浅显的内容,可让学生当老师,登台讲课;教师也可故意提出错误的推理和结论,如“根据22=2×2可推出32=2×3;因为直线没有端点,而射线却有一个端点,因此直线比射线长等”,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据理力争。
这样不断指导和练习,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越强,他们的思维就越明确,系统性和逻辑性就越强,提出的问题也就越有针对性、条理性。
四、体验成功的创新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灵感的闪现,都是百般尝试后的顿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一旦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创新那种愉悦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要设法让每个学生创新成功,尽量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成功后的那份无与伦比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创新、勇于创新,才会有持久的创新欲望和不竭的创新原动力。要让学生成功创新贵在教师的巧妙设计,贵在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把握,贵在教师对题材的精心编制,贵在教师及时必要的引导:惟有如此,学生才会在教师精心策划和充分预设中,一次次地获得成功。体验那种兴奋、激动和欢乐。
篇5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66-01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发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创新意识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成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
二、面向全体,主动创新
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心理上解放他们,从方法上引导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新性品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获得成功,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创新的主动性,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例如教学“图形与位置”一课时,出示几个动物赛跑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在最前(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让学生明白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如果赛跑继续进行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的思想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小兔可能跑在最前面,有的说,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紧接着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体验位置关系。既加强了空间观察,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同时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乐趣。
四、鼓励质疑,赞赏求异
篇6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创新意识
当今在教育界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而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造发明技术。创新素质的提高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
一、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开展创新思维教学的意义
1.创新思维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使我国综合国力位于世界不败之地,就要加强人才强国战略,就需要教师大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科技型人才。
2.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生物是进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学科之一。生物是丰富多彩的,实验是形象生动的,这些都对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生物科学以实验能力为主体,而实验的教学又为我们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
3.创新思维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宽人才成长渠道,缓解升学压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等,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生物课堂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探索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渐树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对自己好奇的和感兴趣的一般都比较投入,教师应把握高中生强烈好奇心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好奇心,从而才能保持住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师生互动的模式简化为三部分:教师引发诱导的行为,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要有积极的互动,积极的互动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从教师层面说,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听取学生的意见,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待,产生积极互动;从学生方面说,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学习,多提问,多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助于树立创新意识。教师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量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控制问题解决的过程。
4.注重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知识学习与创造性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应主动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促进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还要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创造性榜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最后,还要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5.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觉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只把概念、原理讲深讲透,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细讲到,要设置悬念,启发引导,让学生思索回味,前后贯通,探讨回答。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教育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不仅应体现在学校的生物学教学活动中,而且更应落实在课外生物科技和课题研究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途径,在课外接触到已经学到过的知识,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还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会产生创新意识和动因。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新意识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学生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洪如林.高中生物学实验研究.高子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唯一出路,也是一个人能否做出大成就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 1/ 6 ,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 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3.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4.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如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性”的实践题:“学校在暑期组织教师前往北京进行七日游活动,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为X元,教师在火车上和在北京每天的伙食费为B元,要在北京住宿5夜,每夜的住宿费为A元,在北京的旅游点的门票价和交通费共计为Y元,问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我先请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共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很快能写出每个教师去北京旅游需要钱的算式:2X+7B+5A+Y.在学生写出了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查找资料,估算一下每个教师前去北京共要用多少元钱?这样学生就会前去查找无锡到北京的火车票价,去了解每天的伙食费和住宿费是多少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 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十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又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
篇8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智慧的潜能、培养强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创造之源,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促变、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好的问题能激发认知需求,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一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恰到好处的问题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而问题教学应该是三步曲。
第一步:精心把握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学生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步: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步: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让学生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三步曲呢?
(一)营造一个问题教学的宽松和谐的环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才能纷纷亮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从学生中汲取不竭的“问题”资源,教师才能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因势利导采取多种方式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创设了宽松和谐的问题教学的环境,获得了问题教学的“活水”后,教师应因势利导采取多种方式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1.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问的性质与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效果。高质量且难易适度的问题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强烈的认知冲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动机,驱使学生积极探索。通过设疑思辨释疑,学生能化知识为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不同答案,挖掘创新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可见“问题是深入阶梯,是长进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着力发现问题,并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提出问题。特别是对学生挖掘的、与众不同的有创见的问题,教师应大加表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发问,要给学生讨论、发问的时间,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
3.对学生不轻易否定,以激励为主。
对于学生提出的偏离常规的“怪”问题,只要不是恶作剧,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否定,而应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开展讨论和辩论,在努力寻找其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加以肯定的同时,启发学生改换思维方式,以得出正确结论,并告诫学生对问题不只要问为什么,还要问得准。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敢于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问题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维定势,一直成为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发挥的瓶颈,诸如迷信教师、对教科书有很大的依赖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无创造、创新可言了。据此我们以哥白尼、爱因斯坦、陈景润等科学巨星挑战陈旧学说、纠正错误理论终获伟绩的事实教育学生,同时满怀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向学生宣布:谁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差错,哪怕是板书中的错别字、解题中不符逻辑的地方;谁能发现教材中的错误,哪怕是一个用错的标点符号,都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的思想禁锢打开了,挑战自我、挑战教师和教科书的可喜局面出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挑战中、在思辩中提高了。
总之,教师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懈的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学生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
[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9
一、保护好奇心理。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二、巧设障碍矛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障碍,促使学生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只动手,少动脑的现象,我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如在做《燃烧的条件》中的第二个实验时,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杯子中的蜡烛为什么最后都熄灭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杯中里的空气用完了,我趁机说,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呢?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认为可以把杯子放入水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做这个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呢”?这样,学生不但动了手,还充分开动脑筋并解决了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沉浮的秘密》一课时,我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拿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和谐气氛。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如在教学《垃圾》一课时,由于书本上介绍的关于有垃圾的知识实在很有限,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带到了电脑房,并且提供了相关的网址(、),让他们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于垃圾的资料,并且要求作好记录,以便最后交流,为了给同学们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我还特地播放了轻音乐,和同学们一起就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朋友而已,有了这份心态以后同学们更放得开了,很多同学也因为衔接到了新的相关网站,找到了新的资料而举手示意,想通过我这位好朋友把他所找到的新内容介绍给其它同学,我当然很乐意为此而“疲而奔命”,整堂课就像是一场没有老师的交流会,同学们在一种融洽而又和谐的气氛下学习、交流,很多同学也提出了许多最新的有关于垃圾的知识,其中有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日本一位大学教授利用剩菜、鱼骨等生活垃圾成功地制取出氢气,获得的氢气能用作燃料电池的原料,取出氢气后的生活垃圾呈糨糊状,几乎没有臭味,可用作农田堆肥。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我也是受益非浅。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情境。
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心理专家指出,紧张的学习气氛,制约着人们智慧的潜能的发挥,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萌动。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议论,相互交流,争议辩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加以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四、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