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课程 有机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其中,生物科学知识是学习的载体,而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生物教学中,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生物信息,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实现信息素养与学科素养互惠双赢。

一、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共同为教学服务。

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坚持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实物性原则,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及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我们制作的课件应注重简捷性、实效性和必要性,必须考虑生物教学特点,才能与信息技术形成有效的融合。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教学重、难点是根毛吸水过程和细胞吸水原理,但它们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教学前,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细胞吸水、失水过程”的动画和一个“根毛吸水过程”的三维立体动画整合到教学课件中。教学时,大屏幕上的动画形象细致地模拟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三维立体动画更是将“根毛吸水过程”表达得清晰有趣。活泼的动画感染了学生,一组组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我适时发问:“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根毛细胞是如何吸水的?水分又是如何到达植物体内各部分的?”……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很快高涨。创设情境,使原本微观、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被转化为宏观、形象、有趣的运动过程,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易于掌握,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兴趣。

二、注重学生实践,通过多边互动,调动积极性,凸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但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必须亲自观察生物学现象的演示,亲自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将所学的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生物学,要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总量,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只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学生才有发现和创新的舞台,认知才能深入发展。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环境保护”这一内容,在局域网和因特网中搜寻有关环境污染事件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的信息。很快,学生就了解到“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还获得了环境保护的文字资料、图片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各小组马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做成幻灯片在网上展示、交流,我及时进行辅导和点评。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并各有所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利用网络充分交流,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学习的过程也由消极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观察、探索与思考,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教学,依靠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

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步异步的交流方式,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等特点,充分体现个人的自主性,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如“蒸腾作用”一节教学时,我制作了资源丰富的课件,学生们带着“什么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部位在哪里呢?”“为什么气孔能完成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有什么应用?”等问题投入学习,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反复调看所需内容,完成教学目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目前学校大部分树木的叶子正在脱落,这对树木有何意义?校园绿化管理最佳模式是什么?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分层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了帮助,不至于越来越差,失去信心,原本的长处也得到发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不至于停留在一般水平上,造成人才浪费,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四、在课程资源应用中,发挥教师集体作用,集体合作开发课件。

教学媒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与中介,各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作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传统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音像资料、录像、投影等,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开花结果等不能真实地有规律地展现出来。多媒体课件能弥补这些不足,但课件的可塑性很大,不同的人在开发课件时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且生物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因此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作用,分工合作,通过校际不断优化形成课件素材库,让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服务。

五、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要注意适时、适量,不能每堂课都强求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率,“取长补短”和“嫁接”,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容易忽略个别学生,教师应充分面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互动式,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和鼓励,形成以学生探讨为主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课件制作的操作性、交互性要强,在适当的时候应有适当的操作提示,能任意地进入各个环节,便于人机交互,使用时要适可而止,留有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有机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高中生物教学正由传统的繁杂枯燥的学科逐渐转变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生动有趣的学科。信息技术有其特有的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辅助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在教学中运用软件教学

计算机软件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特点,同时,自己设计开发的教学软件能够充分表达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像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等软件,都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多运用这些软件制作大量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和交流。

2.交流—反馈—改进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大量的摸索和实践。在日常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师生交流,并取得学生的及时反馈,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改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有机融合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1.必须遵循实用的原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生物的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对二者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只用一些花哨的图片和动画来取悦学生,而缺少实际的内容。

2.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高效性

信息技术可以以其独有的特点将大量的教学信息同时传送给学生,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高效率实现。

3.必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三、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的有机融合

1.针对记忆型的知识点

记忆型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最为基础的,学生一般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也有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导致事倍功半。将信息技术与这部分知识进行融合,利用计算机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语言上的刺激,利用一些影像资料、图片解说、音频动画等,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和记忆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配套相应的课后练习题,当场进行知识的强化训练,从而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2.针对理解型的知识点

理解型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多媒体教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配以相应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3.针对应用型的知识点

应用型的知识点一般都需要学生活学活用,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从问题的角度出发,自主地了解、探究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有机融合的形式

1.探索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准备一些学习的资料,大量的背景资料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来自行安排学习,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2.虚拟形式

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具体的特性,多制作一些小动画或小视频,利用音像图片的组合,对生物中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知识进行模拟和说明,虚拟生物的生存状态及其生活的微观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

3.引导形式

这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形式结合比较密切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地讲授课程。

4.训练形式

这种形式一般用于强化知识的训练。利用计算机存储大量的练习题,在课堂上提供各种类型的训练。

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势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乐趣。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生动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同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使师生的互动性加强,为互动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的有机融合能够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变化,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潘天士.中学生物课件制作实例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95-01

高中生物教育是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学科,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项认知工具,通过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学生能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获取更加丰富广泛的生物学科内容的信息,从而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充分调动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学生素质的纵深发展[1]。本文就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就是借助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的采集、储存、处理、传递和显示的现代化技术[2]。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学联系日益紧密,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就是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顿、协调和重组,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生物学科内容作为学生认知对象,由于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学习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认识深度较为有限,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制约了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充分打开学习主体的认知视野,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形式的学科内容信息,提升学科认知,加深理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纵深发展。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具有显著作用:首先,能实现生物学科教学有微观向宏观的转换,使学生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理解并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其次,能实现生物教学由抽象转向直观;最后,能实现生物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

2.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的方法

2.1 创设真实的生物教学情境。高中生的感性认知相对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结合信息技术,创设出一个丰富真实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认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微生物学"时,教师可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索,把握认知对象的本质。

2.2 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高中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由于受到主体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部分学科内容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则使得学生的认知对象能够以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能调动多种认知方式,获取更为深刻广泛的学科信息,构建出完善的学科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进而实现对高中生物教学难点的突破[3]。如,教学"神经调节"中的"兴奋的传导"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把握这一章节的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模拟出来,进而使学生对兴奋传导机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学生认知工具和教师教学工具,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将相关知识整合成课件,学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开展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创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认知对象的观察、认知、探究与体验,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学科内容的本质。如在教学"水分的吸收",可以通过Flas演示渗透作用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什么是渗透作用"、"渗透吸收的条件是什么",并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议案到学生讨论成熟植物细胞是否具备渗透吸收条件,通过Flas演示成熟植物细胞吸收和失水现象,进而得出结论。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联系日益紧密,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未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教师应紧随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锦明.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诱思探究教学初探[J]. 生物学教学. 2012(01):123-124.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整合

引言

随着生物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了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要引入信息技术,有效的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希望通过实践探索,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生物实践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1.结合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

鉴于高中生物内容的复杂性,其所运用的实验器材也较为复杂和高端。对于一般规模的教育机构,很难全面拥有所有教学所需实验器材,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更多采用较为原始的教学方式,通过图解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实验器材的结构和类型。由于此类教学途径受限,实验器材结构繁复,学生很难清晰了解每种器材的准确构造,这对学生掌握器材情况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对此,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展示,更为清晰地向学生展现出各种器材的外观、构造和实验原理等特点,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填补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实际操作打下基础。如遇到较为特殊的实验器材,在开展实际实验过程前,教师更要通过课件明确讲明该种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对器材进行规范操作,尽量减少操作误差,从而获得实验的准确结果。

2.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养成规范操作习惯

生物实验是较为严谨的科学操作,因此无论是实验过程中运用的手法、步骤还是技巧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验结果。而学生与专业的研究者相比,其专业性较差,且在实验态度方面也不够严谨。对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重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严谨和认真态度,更要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逐步按照既定标准和要求进行实验,这样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如在检测生物所含糖、脂肪等物质实验时,由于教师展示的过程面向所有学生,在此过程中个别学生便会由于观察不认真或者没看清楚过程、步骤,而在自己开展实验时出现偏差。对于这类偏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看不清的问题,再加上教师亲手操作,学生便更容易掌握标准的步骤了。对于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课件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在自己进行操作时,便会降低不必要的失败几率。学生在更为生动的讲解方式指导下,也更乐于投入到生物实验的理解和操作中,从而提高对整个学科的探究兴趣。

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参与热情有赖于开展教学所处的情境,学生在更为适合的环境下更易开展未知知识的探究。教师也要广泛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教学情境的营造工作,保证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和心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细胞的增殖》内容学习时,如果运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学生难以轻松掌握细胞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师此时便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视觉方面的冲击直观感受到细胞的变化情况,教师在结合不同阶段的变化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和讲解,这样学生便在头脑中形成了较为清晰和准确的印象,使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了。学生面对较为生动的教学方式,从情感角度便先接受了知识,再从理性角度理解和接受,更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教师达到预设的目的奠定物质基础。

4.整合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入科技元素的生物课堂为学生进行创新创造了更为自由的天地。告别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以更为灵活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更为开阔的思路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为学生打开更深远的生物之门奠定基础。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除了能够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外,还能够从形式上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大胆探寻未知领域,教师也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获取实验信息,创造发挥创新能力的途径。如讲《有丝分裂》的内容时,该部分知识看似简单,但与以往的知识关联性较大,若想帮助学生全面复习相关知识显然难度较大,此时多媒体技术便能够发挥作用。运用多媒体将该部分知识的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展现,不但大量节省了时间,还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更加增强了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内在关联和系统性,学生也可基于此逐渐发挥自身的逻辑性思维,对生物研究体系建立更全面的认识。适时开阔思路,广泛联系相关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让学生在生物领域可以不断发展创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不断探索该领域更深层次的知识。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教学 融合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等与生物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和谐互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优势分析

1.交互性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动机和体现学生自主地位

人机交互、及时反馈是多媒体显著的特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将课程目标与多媒体相结合,产生出全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及时反馈。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很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师讲授《伴性遗传》一节时,首先讲授“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红绿色盲基因b决定着性状”,同时在电子白板上写出女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这即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的“锚”,然后让学生到电子白板前尝试写出人类红绿色盲相关所有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当学生完成较好时,要采取“鼓励性”评价:“很好的写出了各种基因型和表现型,你真棒!”这样,在学生亲自动手过程中完成了人机交互,实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而教师及时的评价使得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效能感,激发了生物学学习动机。

2.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

情景化学习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景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是学生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意义。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故事或者童话”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来建构知识,吸引学生。

例如,在讲解《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一节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猴子酿酒”的故事情境: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过记载,相传一千多年前,在人类还不懂得酿造糯米酒时,有位老人就发现了猴子会从山上采摘各种山果,并且扔到树洞中,一段时间后便可得到清纯而陶醉的汁液,后来老人学着猴子的方法成功的制作纯香的米酒。教师在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讲解后引出果酒制作方法和原理。因为有故事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生物学的热情,并在轻松的气氛中很掌握所学内容。

3.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得到数据、现象和结果加以证实。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实验室配置较低,缺少很多的实验器材,使得“探究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降低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展示每个实验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实验操作要点,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掌握正确的实验基本技能,并且重要的是能够直观的体验科学探究的奥妙。

例如,在教材中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主要以文字形式介绍实验原理、步骤,实验结论:叶绿体色带自下而上分布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教材缺少图片等资源,使得学生很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同时也很难想象叶绿体色带的分布。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专业人员操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仔细观察,如何捣碎叶片?如何制备滤纸条?如何提取、分离色素?并且多媒体还可以模拟四种色素的在滤纸条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及颜色。展示结束后,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掌握了操作要点,因此实验中就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生物的热情。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信息技术无论是对辅助教师的“教”,还是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来说,都能够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是,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可以起辅助教学作用。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基于生物学科特点,在学习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实验探究等方面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很重要,但是不考虑教学内容而滥用信息技术教学,结果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2.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具有声音、图像、视频、文本等多种展现方式,在教学中可以产生各种视听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如幻灯、投影、录像等)与传统媒体(如板书、挂图、模型等)恰当的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有效作用,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完全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作用,结果只会使得学生像观看影片一样,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不能优化教学,相反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3.注意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对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工具,而且还可以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助交流工具。但是,从长期实践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较少考虑是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并没有很好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的优势。所以,在“融合”过程中,要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合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即包括多媒体课件也包括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如Webquest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篇6

1.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2.人机关系处置失当。

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3.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实验课时,比如显微镜的观察,教师如果应用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获得切身的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件在生物课上运用最合适,效果最明显、效率最高呢?我认为有这么四类课:

一、关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教学

在学习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课件概括总结生物的形态结构,采用局部放大、闪烁等效果,可更加清晰地呈现生物体的具体结构,便于学生在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人体的结构、关节的结构、细胞的结构、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呼吸道、心脏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手段。

二、关于生物体的生理过程的教学

生物体的生理过程一般不易观察,可运用一些电教媒体,模拟演示生理过程。如种子萌发的过程、开花、传粉与受精的过程,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过程,尿的形成过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等,这些过程或及其缓慢,或微观难现,无法实地观察。这时用课件既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关于生物学观点的教学

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在认识、理解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基础上,经过客观分析逐渐形成的。这类知识常以资料分析的形式呈现,教师可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之认同一些生物学观点。教师还可创设情境提出教学课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从而认同某一生物学观点。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等的讲解。

四、关于复习课的教学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生物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课程整合,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从这层意义上讲,整合应是将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或者学习其他学科的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结构,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的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根据某一要点,将不同的知识贯穿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及层面掌握,从而提高对问题认识的全面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切忌为了整合而整合,生搬硬套,不考虑生物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同时,我们要以系统的观点综合应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兴起而摈弃传统媒体,因为有些教学问题仍然适合采用传统媒体解决。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内容,可用计算机模拟植物体内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但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蒸腾作用产生的现象,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这是一般信息技术不能替代的,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削弱甚至完全替代传统媒体,我们应使多种教学媒体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另外,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学习,加强指导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使信息技术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应用于学生的学,并开发出更有效的运用形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使信息技术以一种智能化的教、学的平台出现,真正地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真正地成为学习的认知和思维工具。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就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从而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节课时,笔者截取了一段科教影片作为多媒体课件的开始,反复展示花朵开放的过程。学生一走进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种花蕾争相怒放的画面吸引住了。上课时,笔者发问:“屏幕上的画面显示的是植物的哪一个生理过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开花。”“那么什么是开花?”“植物为什么要开花?”“为什么开了花才会结果?”……一连串的问题从画面上引出,学生边看边思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的一课的学习中。

(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初中二年级的血液循环的教学,以往尽管教师尽可能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但是血液在整个循环管道中的流动,以及物质的交换仍然要凭借学生的想象力自己去想象,这对于只掌握了些生理、解剖知识皮毛的初中学生来说,抽象的仍然抽象,枯燥的依然枯燥。若采用信息技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的演示,学生便可非常直观地看到血液在循环管道中的流动过程,以及循环管道的具体分布;可一目了然地看到物质的交换过程,再配合小组的讨论和教师适当精辟的讲解,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掌握。这样,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了,课程的动态性也体现了,教学目标便很容易就达到了。又如草履虫的螺旋式前进,传统的辅助教学方法就是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引导学生想象,因而学生往往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影响,有的只是自己的想当然,这不符和科学的严谨性。若采用Flash做成动画,生动地显现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这样的课件一播放,教师甚至不用解释,学生便会一清二楚。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做法的优越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学生便可以自主而高效地完成学习。

生物课程中有许多内容和自然节气及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在课程编排时尽量地使内容与相应的节气和气候特点同步,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很大,往往无法采用传统的实验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而不采取一定的辅助形式或手段,又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之中就成了障碍,影响了教学。又如有些课程内容本身就是历史,或深埋于地下,或只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于书本中,在课堂上以常规的方法也根本无法让学生了解、探索、掌握,例如生物的进化、物种的发展、演变的历史等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很枯燥的一部分。但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集中展现物种的产生并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便可使学生形成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形象地理解物种的进化及演变,同时还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进化过程中各种物种的联系,以及各种器官等的进化过程,掌握物种进化的证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创造实验

生物学中有大量的实验,但都设计好了实验的步骤、结果,这样虽然告诉了学生这个实验如何做、结果应该如何,但既显得呆板,又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在明确实验规律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变讲实验或演示实验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创造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实践证明,这样学生的兴趣将会被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思维将会被很好地开发,而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的结果是: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又熟悉了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明了一些很好的实验设计。

(四)能力培养

整合授课在取得好的效果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一定的启发。首先,使学生知道实现一个目标有很多种方法和途径,不能拘泥于一种;其次,在学观察课件、形成结论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纵横联系能力等;再次,整合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因此,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整合教学在提高了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益和质量的同时,也综合发展了学生的其他素质。如学生信息素养、个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资源的利用、创造能力等,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它的前景将会是无比美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广泛地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科教学的最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1).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整合

1生物学科的实验特点

1.1生物科学的特点:生物学科不仅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而且也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基本上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实验与观察是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和支柱,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1.2生物实验有特殊的教学功能: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着特殊的教学功能;(1)通过实验可以使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求知的欲望,(2)通过加强实验,不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3)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鉴于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利用信息技术放大和呈示功能,给学生提供情境观察。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多学生经常用到的仪器。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在教师介绍显微镜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其立体性,有些部分无法清晰地向学生进行展示,每个结构也很难一一向学生介绍清楚。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结构有了清晰而深刻的了解,更容易掌握显微镜的用法。2.3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模拟实验过程演示实验是直观教学的一种高级形式,演示实验既可以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也可以演示实验的一部分;既可通过演示实验传授生物学新知识,也可以验证巩固生物学知识,或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验失败或者无法使全班同学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可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2.4利用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记录实验过程。有些实验持续时间较长,在课堂教学环境或实验室中无法完成,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数码摄像机等仪器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例录实验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制作成PPT,课上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这样,学生自己主动完成了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成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进行,但仍然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相互整合并不代表完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而是在生物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利用信息技术。其目的是辅助生物教学的开展,而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对于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生物现象,例如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内容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实践当中,让学生自主地对植物光合作用现象进行观察,近距离体验,根据实验当中的实际需要,对于其中发生的微观现象,可以应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进行补充。其次,在生物教学当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生物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专业素质,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不能一味的追求生物教学的进度,向学生传输更多的生物知识,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使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一种传统教学工具,反而失去了信息技术教学应有的效果。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第三,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需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对生物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串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细胞分裂和血液流动等比较抽象性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表达。而在介绍人体骨骼结构、器官构造的内容时,实体模型就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

作者:房奎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寅寺镇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先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59.

[2]郑毅胜.“任务驱动”与生物学科网络课堂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5,(5).

[3]孟咸荣.教育信息理论与生物学教学媒体的优化[J].生物学教学,2006,(1).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 课程 整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里程碑,成为教育思想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模式突破的桥梁。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模式,信息技术属于教辅手段,基于这种形式下的教学,学生依然是围着课本知识、教师的思维、设计好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进程在转。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多媒体的功能优势;有利于建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取向一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探究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科创新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积极创新提供多个“触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界定为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和各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学科教学方式。是在课程学习中有机的使用信息技术,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变革,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

2.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

四、课题研究思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的步伐;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3.常用软件作为思维支持工具;

4.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

5.创设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6.使用网站开展研究性学习;

7.研究开发一批实用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科教学课件;

8.积累一批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典型课例。

五、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学实验法。同时辅以问卷调查、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和研究方向自行选择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并对研究的理论依据实行可行性论证;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研究组,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听指导;安排课题组成员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培训等。

2.探索研究阶段

课题开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安排课题组成员分工;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课题方案,按计划进行研究;课题组成员开设研究课,形成教学设想与反思;形成阶段性报告,根据中期评估反馈结果,调整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

召开课题总结会,全面检查课题研究过程;分类整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整合课的案例剖析,以及关于“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调查、实验及分析,研究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得出以下五个主要结论:

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优化生物教学环境,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

第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第五,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历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存在观念、体制和实际操作上的误区。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保障体制和新型的教学结构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参考文献】

[1] 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2] 何克抗. 计算机辅助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方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200l(8).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产性校企合作;物流信息技术;职业核心能力

当前,职业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向着“发展性”、适应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其成功与否,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人才的内涵不断变化,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在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彰显高职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重点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构成以及生产性校企合作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该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朝着实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成长,同时,为高职院校其它专业提高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1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1.1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如图1所示),又称“关键能力”

或“核心技能”,它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具有相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并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不论人们从事哪一种职业都离不开的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1]。

图1职业核心能力位置示意图

图2职业核心能力组成结构图

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特点是可转移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转移价值的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划分为可转移的技能和使这种转移成为可能的技能或使能技能,可转移的技能是指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境里的知识和技能,使能技能是指促使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高层次的技能。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几种能力。

1.2职业核心能力特点与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是物流信息技术专业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有助于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在其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如图3所示。

图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职业的特点:

1)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在2008年申报成功的一个目录外新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交叉学科,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GIS、GPS、物联网技术等)来进行物流的仓储、运输、跟踪管理。是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依靠员工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改革创新精神。

2) 在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应用中,信息流是从供应链的源头(供应商)到供应链的终点(客户)的,从事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岗的位职员,不仅需要过硬现代物流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技能,还需要一定的管理素质,这就要有靠员工的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面向岗位有很多,就业人员岗位变动较频繁,工作流动快,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各项职业能力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2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学生在生产性实习的过程中,将上岗实习与专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2.1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

生产性实训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这是生产性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2.2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基本模式要有两种模式[2]:一是“校外实训基地内置式”,即学校提供场地和一定的资金,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相应的管理培训人员,以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生产和培训同步进行;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外置式”,即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种模式都能有效地使企业减少生产成本,同时挑选到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学院教师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高职教育特色。

2.3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生产性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1)“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模式[3]。

近几年,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积极利用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与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类型的合作。企业主动到高职院校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生产性实训。采用“1+0.5”模式,如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开展的“天骄班”、“希赛班”校内生产性实训1年,校外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

以技术推广为主的共建共享型“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我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新尝试的一种新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一种技术新、复合型强、智能化程度高的专业,需要对最新的知识及时的跟踪,这就需要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研究所或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作支撑。我院为了加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并与企业联系成立相应的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专用设备,主要开展对物流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让参与共建的公司进行生产实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效果分析与发展对策

3.1效果分析

近年来,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通过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把实训课程放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与企业生产性合作中,将核心技能的提升整合到生产实训包中,主要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生产情境实训、生产问题研究、产品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

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中,应用企业生产角色定位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技能中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定位或比较分析,让学生接受“现实角色”的人格特征,对不种角色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和学会评价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和自身位置,在与湖南实泰物流有限公司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进入仓库进行仓储系统管理,不同学生定位不同岗位,从一般的仓储信息采集到仓储信息处理员,进而到信息处理部门的主管,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有在不同岗位进行岗位转换能力,效果明显。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问题研究法可以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中的发现问题,解决算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图4所示)。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真实性任务和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必须要有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学习者要全身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必须能够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核心技能中交流合作技能、创新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

图4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

在产性实训中,尝试生产产品项目“产学研”一体化生产性实训模式,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我院开办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高专目录外专业,课程新颖,构建了专业的“专业+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与湖南一力股份公司开展项目研究,其生产性的系统软件由学院教师科研团队研发,部分学生参与,这样对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起到非常好的基础。

在生产性实训中,应用生产情境实训法来提升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营造企业化的教学场景,引用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与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合作,采取了这些企业真实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材料,再到合作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既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2发展对策

对于生产性实训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也避免企业将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同时校方应有更高的主动权,这种生产性实训模式要以学校为主,“引企入校”走“专业+公司+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路,创建“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模式是最好的发展对策。“引企人校”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必须按照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需要来建设,按照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创办“公司”,发挥校方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生产性实训的主体,融入企业化管理,情境实训,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4],如图5所示。

图5生产性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1) 学生是生产性实训“教学做一体化”的主体。

培养学生是我们的共同目的,在生产实训中探索

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训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生产性实训,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的实践性很强,为此,在生产实训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仿真实训跟生产性实训的不同,他们将生产性实训获得的经验知识与其他同学共享,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热情,积极性很高。

2) 生产性实训教学情境职业化。

“引企入校”后,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实训工作的情境化。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室,采用企业管理模式,设置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广泛开展生产性实训,由企业负责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考核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按照对员工的考核方法,参考学生实习日志、总结、操作熟练程度、态度等,对学生顶岗实习作出评价。

3)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生产化。

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即工厂,老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 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紧跟技术发展进步,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 只有这样多方合一,才能有效的改变以往的“参观式”生产性实训,才能真正的把生产性实训落到实处。

4)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

对接市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市场化,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开发出实际的产品或从事实际的营运性业务,使工学结合市场化、经济化、校内化,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结语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必备的技能和可持发展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培训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的基础;对学校来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生产性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可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 职业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254-255.

[2] 石令明.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EB/OL]. [2010-04-15]. /content.aspx?id= 115483494680.

[3] 丁金昌.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R]. 北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8.

[4] 马广. “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8(32):60-61.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ductive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I Zhi-qiang, DENG Zi-yun, JIAN Xiang-hui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odern Logistics, Changsha 4101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