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篇1

1 思想政治活动课的作用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具体实际的重要渠道。它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在基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的直接经验的前提下,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1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情景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积极地质疑、释疑,创造性地思维并解决问题。活动课要求教师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在活动课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并配制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境教学,为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强,内心有了强烈的参与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感受性,使学生逐步达到活动的最佳状态。活动过程使学生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外界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

2.2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是政治活动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它是以学生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生活、社会实践为基础,强调以活动为开展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验证和升华理论,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2.2.1 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内在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2.2 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 “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3.1 重视课前准备工作。俗话说:有备无患.活动课实施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事关活动的成败,师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充分的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首先,必须准确地告诉学生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要求完成的时间等,师生共同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好本次活动课的要采取的形式,选好活动课的主持人;其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设一位小组长,各项工作由小组长负责。分组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本课活动要求布置任务;再次,分组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准备展示,形式由学生自定;最后,教师课前也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和同学们交流。事实证明,通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课就有了成功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的问题,提高了实践能力。

3.2 利用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老师可结合有关知识点,把社会焦点、全球热点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社会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融合,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根本,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一)理论依据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性的人才。提出:坚持自主创新,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现状分析

我们对当前的学生状态做了较普遍的调查:本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问题意识、创新的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具有盲从性,习惯于听从别人的意见,跟着别人走,对问题没有独特的见解,缺乏一种学习的“灵气”,学生的思维不够积极和不够自信。主要体现在――低年部的学生,虽然乐于提问,但因为年龄小,他们还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也不懂问题的价值高不高;中年部的学生,虽然养成了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但问题缺乏创新;高年部的学生,因为怕别人笑话他,不敢进行质疑,只有极个别的同学具有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问题意识,才能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学生能提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教师发展目标

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平台。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具有创新性地组织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能把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能有意识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把实验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能推广应用。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四、实施的原则与过程

(一)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激励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

(二)实施的过程

实施过程流程图

1.了解学生,订好计划。

小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志向等各方面都是有差别的,要教育培养他们,就要了解和研究他们。教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细微表现中,洞察他们的数学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教师在研究初期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班级学生,根据任教班级的特点,进行前测,然后再制定研究的计划。

2.学习理论,共同探讨。

在每周周五第五节课,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进行一次聚会,各位老师都能按时出席,认真参与。大家利用这次聚会进行理论学习(每次都有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主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交流每周的教学心得,并提出教学上的一些困惑,让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李贤超老师在一次学习中提出。他们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中已学过了十以内数的组成,加减法,有的学生觉得知识太简单了,没问题可提;有的学生乱提问,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老师在碰到这些情况时,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用评分的方式去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制定一个表格,凡是能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讨的问题的同学,就加一分,累计到一周或一个月后(每个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看谁的分数最高,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聪明小子。

3.课例研讨,及时总结。

根据研究方案,我们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探究,每位老师每学期都上一节课例。通过课例的研讨,通过课例的展示,老师们都经历了一个个不同的教学设计,经历着一次次不同的教学过程,体验着新课程改革的信息,感受到教改的步伐;通过课例研讨,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地调整研究的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如刘老师上了一节《角的认识》的课例,这节课是大家集体备课的结晶。在备课中,各位老师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校还请了谢教授来评课,为我们的研究做了指导性的评课。在课后,我们作了及时的总结:学生的思维的量够,质不够。在课堂中,老师要做到放――完全让学生说,然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决定进行评价语言的学习,并制订了实施的方案:(1)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老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评价艺术,还要培养学生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2)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点评。(3)在课例展示中要体现评价的丰富性。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精神。

(1) 建立自控和谐的课堂,激励学生大胆地创新。

①为学生建立和谐的课堂。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还开展了“评价语”的学习。

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个学生只有凭借利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经过大脑思维活动,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某一方面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我们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一、模仿阶段。二、成型阶段。三、深化阶段。

模仿阶段。这个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准则,而进行的训练。如当某位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创意”,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示。

成型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进行了模仿训练后,提升出来的阶段。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所产生顿悟和灵感,经过大脑深思熟虑,提炼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深化阶段。在新的观点和看法产生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必要的验证和深化的思维,进行再次加工,对结论系统化的阶段。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

如:王叔老师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练习――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教师要求学生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原图)

学生画图分析如下: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更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借助动手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那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打开创新的一扇门。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初步制定出了实践的措施:①操作的目的明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操作,让他们会带着问题去操作。)②操作要有序。(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步骤。)③操作的叙述要准确。(学生的叙述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

其实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是个体思维的一种体现,其中张丽丽老师上的《分类》就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例,老师注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如老师在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后,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操作(第一层次)――把一些图形分类(有圆、三角形、正方形。)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分类”建立起了初步的表象。在学生掌握了较复杂的分类方法后,张老师又设计了第二环节的操作练习――分铅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可按牌子分、按长短分、按花纹分、按颜色分、按铅笔筒的形状分等等。总之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较好地发展了孩子创新的思维能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

总之,我们从一系列研究中体会到了:学生通过动手,才能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学生的前测与后侧所得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得出发生变化的数据。我们主要围绕着两方面来调查:一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1、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表中数据变化可看出,在“面对老师的提问,你有独特的见解”一项中的前测“能”的同学有25.88%,后测“能”的同学有31.80%;“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提有价值的问题“一项中后测“能”的同学提高了9.2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一项中后测“能”的学生提高了8.56%;在“当遇到难题时,你是否会马上用其他方法帮助解答。如:摆小棒、图形,画线段图等”一项中后测指标变化最大,提高了17.98%。从表中数据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项内容中“不能”一项的指标,在后测中都呈下降的变化。这说明了学生在我们课题的研究中,提问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增强了,学生提问的水平、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比以前更敢于探索、创新和追求真理。

2、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前后测结果对照表中,我们可看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情感变化:“喜欢上数学课”的学生上升了11.19%,“乐于质疑”的学生上升了16.23%,“乐于评价“的学生上升了10.75%,“解决了难题后,觉得快乐”的学生上升了14.69%。以上的种种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的学习情感都在增强,数学学习的氛围越来越好,孩子们变得积极了。

(二)教师方面

1.课题促教师的发展。

只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通过几年的研究,教师们已习惯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教师们不断地在转变教学的观念,大家的理论水平提高了,在驾驭教材、学生,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也有些成效,主要体现在:

(1)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在日常教学中能创造性地重组和利用教材。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问题的质疑习惯。

(4)指导学生在解决难题时,会借助工具,从操作中领悟到方法。

(5)对学生,教师评价的功力增强了,能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2、建立课题研究记载册等档案资料,搜集相关研究资料,汇编成册。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汇编成册。

3、教师课例情况。

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共38节,其中全校教师观摩课例4节,录像课例5节。

六、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不足和疑惑的地方:

1.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数量还是比较少。

2.如何处理好、协调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智力开发的关系。

3.如何处理好习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关系。

七、对未来的展望。

在今后,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地迎接挑战,站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角度上思考,去寻找困难,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朝着我们更高的目标出发。

参考文献:

篇3

创新意识创造潜能标新立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经济要创新,改革政治要创新,理论要创新,文化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从而发展和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呢?下面就我平时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埋下创新种子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构建民主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课堂上,要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尤其是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易变,才变得开放、活跃。课堂上要允许他们“接下去”“乱插嘴”“瞎打岔”,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宽松的环境里滋生。创造力不仅仅是优等生才具有,实际上后进生一样也具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的这种能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与挖掘。作为教师,需要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富于创新、和谐宽容的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倘若课堂教学中充满着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批评训诫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容易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调控教学气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创设宽容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错了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意见不一可以讨论,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我在上不等式课时,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初一(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7米,最矮的有1.3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最快最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5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提出后4的学生,有的说按上操的个子差不多1.5米的向后数,其中有一个成绩一直不好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我可以讲一句话吗?”我鼓励他说:“没关系,说吧”。“请1.5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逗笑了。同时,们发现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起来。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创新的火花互相碰撞,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它比让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予及时肯定

教师的一道目光或一句话,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及学生人格的发展,且亦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发现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长处,才能自尊自信,并且自觉地追求自我实现,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当学生长处的反馈者,既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又要及时给予肯定。

六、学中求新——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教育要培养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有了更多机会表现自己,他们的思路往往别出心裁。在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根铁线剪成4要剪几次?”经过画图思考,大多数同学得出:“要剪3”。其中一小组的同学提出:“我们只要剪两次”。就由该生上台现场操作:把铁线剪成两段,再把这两段重叠在一起,再剪一次就剪成4段了。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发现原来数学还蕴含着许多不定因素。灵活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

(1)用人多疑,不会招贤;

(2)事无大小,亲自过问;

篇4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现代工程制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工程制图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研究,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设计,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现代工程图学 教学做一体化 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Learning-Doing New Teaching Model of Vocational Modern Engineering Drawing Based on Improving Vocat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city

SHAN Lan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engineering graphics, on this basis, study the knowledge and capacity of modern engineering drawing system, make the scenario design of teaching-learning-doing integration, build the platform of a wide range of practice, thereb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engineering drawing; teaching-learning-doing; scenario design

0 引言

目前各行各业高级技术工人的大量短缺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蓝领”、“灰领”创新人才。现代工程制图学的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现代工程图学例,探索更适合高职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设计,构建合适的平台与设定合理的任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适应科技迅速发展。

1 目前现代工程制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三维建模软件、二维设计软件的运用与制图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知识与能力体系都是相互交叉的,现在的大部分院校教学中都是把这几门课独立开设,少部分把制图和二维设计软件合并,但三维建模软件课程还是独立开设,这样做浪费了大量的课时。

1.2 学生特点

目前中国90后的新一代独生子女学生虽然都具备思维活跃的优势,但又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自主思考的习惯及能力;(2)遇到困难极易退缩;(3)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但缺乏学习的方向;(4)较之于本科学生整体素质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工程意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较深入的思考,加之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以及课时的缩水,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较普遍,导致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1.3 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现代工程图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习题练习是现代工程图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些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无法想象出真实的空间三维空间模型,作业难度大,作业抄袭现象很严重,厌学现象比较多;另外作业的正确率很低,对于教师来说,批改制图作业,讲解习题都是事倍功半的工作。

2 适合高职学生的现代工程图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三维建模软件、二维设计软件的运用与制图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知识与能力体系都是相互交叉的,现在的大部分院校教学中都是把这几门课独立开设,少部分把制图和二维设计软件合并,但三维建模软件课程还是独立开设,这样做浪费了大量的课时。

现代工程图学课程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空间想象力以及绘制工程图样和识别工程图样的能力。空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六大模块,具体是:(1)实践与认识;(2)制图的基础知识;(3)投影基础知识;(4)基本体及组合体;(5)专业制图知识;(6)零件测绘。模块四结合三维特征造型软件的特点,介绍一些特征模型。

采用模型、多媒体,二维软件、三维软件教学取代传统的板书,使之更加形象、生动、有效。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课堂二维软件和三维软件应用的模拟,减少大量二维和三维软件课时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软件自学能力。

3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班级授课和CAD社团学习相结合。每个学生根据入学时间和专业设置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班级,授课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种行政班级布置作业和问题,安排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当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年级或学生意愿组建社团或竞赛小组就某些问题开展活动,并在课堂上让社团成员,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探索学习经验,提高自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4 提升制图与设计能力模式的研究

制图与设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设定一个合理的课外学习目标,建立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提高制图与设计能力的关键。

4.1 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制图与识图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制定了一份日常任务工作单,重点解决平时绘图的校对工作。具体做法是:做练习时,让学生们保留作图轨迹(淡细线);由教师面授5位班级学生当周的绘图作业;这五位同学(全班学生轮换)再核对班级其他学生的作业,并签名、填写工作任务单;全体学生核对答案和批改人员及教师讨论;工作任务单的填写质量和班级成员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做即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又解决了教师批改作业耗时低效的矛盾。

平时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试着测绘,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测绘任务,首先是木模的测绘,主要锻炼三视图的表达;到实体零件的测绘,主要锻炼视图表达、尺寸标注;最后结合竞赛的目标,进行装配图的表达及拆画的任务。

4.2 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

制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更早更快更深的投入到制图的实践工作中去,是提高技能的良好手段。

大学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引导他们组织CAD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社团以大二年级学生为组织活动的中坚力量,通过一定的选拔,吸收大一年级的新生力量,大三年级学生协助指导、策划活动。通过社团一个常规性活动内容是自习课指导大一的制图。通过这个常规活动,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大一学生学习制图的效率,另一方面锻炼了二年级优秀学员的表达能力,增加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凝聚力,为其他平台的构建创建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科技竞赛,很多内容都和制图能力有关,特别是机械设计竞赛,每年有规律的组织学生参加,同样是大二主力、大一协助、大三指导,这样的机制一旦形成,加上卓有成效的成果,形成了工程设计、工程制造的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

高校的挑战杯课题,教师的科研课题,积极吸收好的学生参与,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不但帮助教师完成科研工作,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施现代工程图学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现代工程图学》“教学做一体”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CG357

参考文献

[1] 张碧霞.工程制图教学中立体思维的培养[J].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5(4).

[2] 殷燕芳.论工业设计制图专业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J].山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篇5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新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与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必须重视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的教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与批判思维,缺乏创新能力。化学是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有利于保证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与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全面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创新。其次,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爱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新思路与新认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化学是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化学实验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立足教材,走出教材,突破教学模式与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与方法,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与思维的判别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乙烯制取实验中,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控制,以保证产物的纯净。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加深了对于实验基本知识的印象,又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性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与主动探索的动力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索动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并且每一位学生之间都具有差异性,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与思维的习惯影响,思维懒惰,不善于思考与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化学与生命、能源、材料等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之间的联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激发式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将化学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例如,可以设置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与生物和物理相关的问题以及总结概括性的问题等。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问题空间,在学生的情感领域创设一种从问题到解答的情境,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解疑答惑的心理与愿望,促进学生的心理情境和问题意识的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集中思考,并不断发散思维,让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科技活动是创新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进行创新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去农村、工厂等地方参观与调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现象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化学现象,与课本理论相联系,用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实现了从生活到理论再到生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发挥个人创造能力,自主完成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养成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发展与时展的要求,对于国家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凤霞.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

旬刊),2011(4).

[2] 柏林洋,邵俭福.基于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

考试周刊,2012(83).

篇6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

篇7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是一门功能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创新意识的形成,对中职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主观意愿而表现出的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创造性观念,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产生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中职数学教学重要意义。第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积极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良好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强化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观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中职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有利思维情境

数学是一门兼具客观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客观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抽象性是指数学知识大多缺乏实际承载主体,需要学习者对其进行合理设想。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意识创新提供有利条件。中职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另外,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

(二)合理利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中职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提高教材利用率,使教材在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教材常规结构,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实际教学需求为主要立足点,对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使“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开放性数学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还可以提高中职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落实创新教育,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构造“自主式学习”课堂,使中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中职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探究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式学习”课堂上,中职数学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确保学生探究思路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高效率的培养中职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

(四)实现兴趣迁移

中职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数学等文化课。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积极建立起数学与各专业课的联系,使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中职数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解决专业课问题时,运用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问题解决方法简单化,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兴趣迁移。兴趣迁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创设有力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三应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教材内容重组,提高教材的利用率,使重组后的教材更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后应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职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激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有效发挥,老师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作为鲜活的创作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针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积极进行思考,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论述。

一、通过数学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生是一个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群体,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已有的结论怀有质疑精神,并且高中生精力旺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效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四维空间得以有效扩展,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

老师还可以将小组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激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得以完善,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相互启迪的作用,使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学生之间开展小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使得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创新的前提在于有新的发现,较强的观察力是学生发现新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的一种重要品质。如果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那么就很难有效进行创新。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能力,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不管是任何领域的新发明,都与观察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通观全局,避免片面性。传统教学只有黑板和粉笔,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老师可以将先进的教学仪器等引进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好的开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耐心培养。高中数学较强的逻辑性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

较之于古板的教学环境而言,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就是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神经处于放松状态,大脑不受特定框架的束缚,思维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就会变弱,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老师的赞赏不仅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还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肯定,使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四、有效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是毕竟还处于青春期,难免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计划。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借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只是一味的跟随老师的步伐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四维空间就会变得狭窄,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被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不断发问,那么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为了及时完成任务,不得不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问题意识”,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探索,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别,不管是个人特征还是智力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在指导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情况下,注重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并有效进行创新。而对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老师应该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篇9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培养能力 创新意识

地理世界充满着未知与奇妙,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挖掘探索。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也是好奇心最强烈的年龄阶段,地理这门学科恰巧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现象和奇妙的自然景观。因此,教师要针对地理这门学科的特性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进行兴趣引导,点燃创新火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是针对哪门学科或者什么样子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目的,学生的兴趣才是进行教学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并且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兴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将地理课堂与其他知识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同时,内心的创新的小火苗被点燃。

如教师在进行“资源分类”这章节的时候,学生对于生物资源是否属于可再生资源的观点会出现分歧,这时候可以适时进行点播,可以引用语文中的基础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初中生的思维活跃,能够根据教师的有效提示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通过思考和思维运动,能够将原先表层的兴趣爱好转化为思维活动的兴趣,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提供了兴趣基础。

二、鼓励学生质疑,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对于知识进行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思维在影响学生的思考,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不同于原来的新思路,这就是所谓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且要敢于质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天马行空”的质疑采取包容的态度,不能打击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还能够更加积极大胆地提出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进行世界气候类型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很有发挥空间的题目:“在北回归线的附近,有很多沙漠,但我国的东南部为什么以季风性气候为主呢?”这种发散性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对问题进行解答,并且要扩大范围,思考得更加全面一些,让学生在疑问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发现问题线索,这对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

三、充分发挥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要意识到创新的基础是想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驱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被彻底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提高。针对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学生的想象是很重要的,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是体现不出来的,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将地理事物及地理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来,在这种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灵感才能够得以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冲破阻碍。

如教师在进行西北地区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西北地区的气候、降水、地形等一系列地理现象,让学生结合想象和对于西北地区的了解,向游客介绍西北地区的粮食和住所等人文镜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

四、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创新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工具不充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所学地理知识,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于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而言,三维图像展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地理事物或者地图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能够在观察图形的同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巩固自己的地理思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人文地理的图片和信息,如在《澳大利亚》学习过程中,投放一些当地代表性的美食,以及特殊的作物和动物,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重新回忆有关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并且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这门学科有独特的神秘性和空间特性,它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实际上地理这门学科就是对具象世界的微观研究,这种茫茫浩瀚的地理世界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任学生徜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因为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大胆想象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苦又耗时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有足够的耐心。

参考文献:

[1]曾凡强.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关爱明天,2015.11.

篇10

一、加强问题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接受、练习以及模仿,而应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断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策略.

反思是从结果来导向原因,是对整个过程的理性回顾以及解析.在反思过程中,学生可以总结自己之前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同时可以比较客观、科学、全面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所犯的错误,进而分析自己不足的原因,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深入理解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规律背后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从而再次进行思考、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在每一次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实验之后,教师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学生一起对已经完成的作业或者实验再次进行讨论.比如,在完成作业或者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都采用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在完成作业或者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哪些方面值得改进?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探索,努力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可见,反思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引导事物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不观察事物,就不会引发我们实际的思考.因此,我们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引起思考,才能领悟生活中的奥妙,从而获取知识.当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带有一定的意识以及一定的目的性的.同时,人们往往会调动思维来达到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说:“科学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初中物理课本上的定理、规律都是来自于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当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后,才会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认真仔细地观察,洞察原理,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遭世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与电有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家里的电器的运作方式.有条件的W生,可以将家里坏掉的小电器拆开,看一看里面的电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相关专业人员的陪同.

又如,在学习与压强有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在游泳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会有一种压迫感?为什么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气泡会向上升?等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现象,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巧思妙解、标新立异是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的思维升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只接受教师教的内容,很少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巧思妙解、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