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伙人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伙人管理细则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律师事务所名称:英文名称:

第二条合伙人:姓名、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xx万元,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第四条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一)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推选或者被推选为所主任或者管理机构负责人;

3.提请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监督本所的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

5.依照合伙人协议的约定退出合伙;

6.依合伙协议对本所财产拥有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

(二)合伙人承担以下义务:

1.依照合伙协议履行相关监督和管理职责;

2.遵守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3.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

4.对本所聘用律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其执业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5.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本所设立合伙人会议制度。

第六条本所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n名,在合伙人中由合伙人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对外代表本所,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第七条本所设立行政主任一名。

第八条合伙人会议决定本所的一切重大事宜,是本所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其主要职权为:

(一)制定本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决定本所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

(三)决定本所分所、内部机构的设立和负责人;

(四)审议本所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收益分配方案及重大开支事项;

(五)决定合伙人的入伙;

(六)决定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及财产处置;

(七)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

(八)决定本所的变更、终止;

(九)决定合伙人人会议认为必须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合伙人会议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时间为每季度终了十日内。经三分之一合伙人提议,可召开合伙人会议临时会议,讨论决定某一具体事项。

第十条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召集并主持。

主任应当在已定合伙人会议日期三日前向全体合伙人送达书面会议通知,并注明会议内容。合伙人会议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与会合伙人应当对议定事项的记录上签字,指定合伙人负责保管,以备其他合伙人查阅。

第十一条合伙人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按以下规则进行:

(一)第八条(五)、(七)、(八)项由与会全体合伙人及出具书面表决意见的合伙人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二)第八条所列(一)、(二)、(三)、(四)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四分之三同意方可生效;

(三)第八条所列(六)、(九)项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三人之二同意方可生效。共13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

第十二条本所设行政主任一名,主持本所的行政管理、对外联络、广告宣传、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工作。行政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决定聘用和辞退,对主任负责。行政主任的报酬由基本薪金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金在决定聘任时确定。

第十三条本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业务学习培训、财务管理、统一收案收费、职业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监督、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利益冲突审查、年度总结考核、执业过错责任追究、业务档案归档等制度。

第三章收益分配、债务承担方式、亏损承担

第十四条收入分配。薪金提取(业务提成)或其他方式。

合伙人实行收入提成制,具体标准为:。

第十五条基金提取。

本所设立合伙人福利基金,由合伙人按业务收入的1%向事务所缴纳该项基金,本所帐户产生的利息亦计入该基金。合伙人福利基金的使用由管理合伙人会议制定细则,交合伙人会议讨论通过。该项基金在合伙人退伙、事务所分立、解散时,作为事务所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平均享有和分配。

本所按规定提取律师执业风险基金,并参加办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

第十六条可分配利润。

全所的总收入在支付成本、缴纳税收、提取各项基金之后,积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如当年度本所专职律师业务收入减去提成、税收等直接费用后剩余部分足以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时,全体合伙人按全年业务收入比例参加剩余利润分配;如专职律师业务收入的剩余部分不足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则由全体合伙人按业务收入比例承担或其他方式承担。

第十七条亏损承担

如业务收入在业务提成后不足以支付各种成本时,则应从已提取的业务提成中按所提比例退还;业务提成全部退还尚不足弥补亏损的,由全体合伙人平均分摊。

如本所的亏损是由某一合伙人过错所致,则责任人首先应承担这种亏损,不足部分由其他合伙人平均分摊,分摊后的合伙人对有过错合伙人享有追偿权。如亏损系本所某一律师过错所致,由先由本所承担支付责任,本所对该过错律师享有追偿权。

第十八条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章合伙人变更

第十九条入伙。

根据本所的发展需要,可吸收符合规定条件的专职律师为合伙人,其条件为:

(一)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

(二)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

(三)担任合伙人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承认本所章程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五)承认并履行“合伙协议书”及其规定的义务;

(六)同意认缴入伙资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之规定,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经协议人充分协商,决定共同创办合伙律师事务所,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律师事务所名称:英文名称:

第二条合伙人:姓名、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xx万元,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共13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第四条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一)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推选或者被推选为所主任或者管理机构负责人;

3.提请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监督本所的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

5.依照合伙人协议的约定退出合伙;

6.依合伙协议对本所财产拥有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

(二)合伙人承担以下义务:

1.依照合伙协议履行相关监督和管理职责;

2.遵守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3.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

4.对本所聘用律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其执业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5.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本所设立合伙人会议制度。

第六条本所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n名,在合伙人中由合伙人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对外代表本所,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第七条本所设立行政主任一名。

第八条合伙人会议决定本所的一切重大事宜,是本所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其主要职权为:

(一)制定本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决定本所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

(三)决定本所分所、内部机构的设立和负责人;

(四)审议本所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收益分配方案及重大开支事项;

(五)决定合伙人的入伙;

(六)决定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及财产处置;

(七)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

(八)决定本所的变更、终止;

(九)决定合伙人人会议认为必须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合伙人会议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时间为每季度终了十日内。经三分之一合伙人提议,可召开合伙人会议临时会议,讨论决定某一具体事项。

第十条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召集并主持。

主任应当在已定合伙人会议日期三日前向全体合伙人送达书面会议通知,并注明会议内容。合伙人会议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与会合伙人应当对议定事项的记录上签字,指定合伙人负责保管,以备其他合伙人查阅。

第十一条合伙人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按以下规则进行:

(一)第八条(五)、(七)、(八)项由与会全体合伙人及出具书面表决意见的合伙人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二)第八条所列(一)、(二)、(三)、(四)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四分之三同意方可生效;

(三)第八条所列(六)、(九)项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三人之二同意方可生效。

第十二条本所设行政主任一名,主持本所的行政管理、对外联络、广告宣传、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工作。行政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决定聘用和辞退,对主任负责。行政主任的报酬由基本薪金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金在决定聘任时确定。

第十三条本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业务学习培训、财务管理、统一收案收费、职业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监督、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利益冲突审查、年度总结考核、执业过错责任追究、业务档案归档等制度。共13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

第三章收益分配、债务承担方式、亏损承担

第十四条收入分配。薪金提取(业务提成)或其他方式。

合伙人实行收入提成制,具体标准为:。

第十五条基金提取。

本所设立合伙人福利基金,由合伙人按业务收入的1%向事务所缴纳该项基金,本所帐户产生的利息亦计入该基金。合伙人福利基金的使用由管理合伙人会议制定细则,交合伙人会议讨论通过。该项基金在合伙人退伙、事务所分立、解散时,作为事务所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平均享有和分配。

本所按规定提取律师执业风险基金,并参加办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

第十六条可分配利润。

全所的总收入在支付成本、缴纳税收、提取各项基金之后,积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如当年度本所专职律师业务收入减去提成、税收等直接费用后剩余部分足以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时,全体合伙人按全年业务收入比例参加剩余利润分配;如专职律师业务收入的剩余部分不足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则由全体合伙人按业务收入比例承担或其他方式承担。

第十七条亏损承担

如业务收入在业务提成后不足以支付各种成本时,则应从已提取的业务提成中按所提比例退还;业务提成全部退还尚不足弥补亏损的,由全体合伙人平均分摊。

如本所的亏损是由某一合伙人过错所致,则责任人首先应承担这种亏损,不足部分由其他合伙人平均分摊,分摊后的合伙人对有过错合伙人享有追偿权。如亏损系本所某一律师过错所致,由先由本所承担支付责任,本所对该过错律师享有追偿权。

第十八条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章合伙人变更

第十九条入伙。

根据本所的发展需要,可吸收符合规定条件的专职律师为合伙人,其条件为:

(一)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

(二)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

(三)担任合伙人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承认本所章程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五)承认并履行“合伙协议书”及其规定的义务;

(六)同意认缴入伙资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之规定,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经协议人充分协商,决定共同创办合伙律师事务所,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律师事务所名称:英文名称:

第二条合伙人:姓名、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xx万元,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第四条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一)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推选或者被推选为所主任或者管理机构负责人;

3.提请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监督本所的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

5.依照合伙人协议的约定退出合伙;

6.依合伙协议对本所财产拥有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共13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

(二)合伙人承担以下义务:

1.依照合伙协议履行相关监督和管理职责;

2.遵守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3.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

4.对本所聘用律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其执业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5.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本所设立合伙人会议制度。

第六条本所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n名,在合伙人中由合伙人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对外代表本所,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第七条本所设立行政主任一名。

第八条合伙人会议决定本所的一切重大事宜,是本所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其主要职权为:

(一)制定本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决定本所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

(三)决定本所分所、内部机构的设立和负责人;

(四)审议本所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收益分配方案及重大开支事项;

(五)决定合伙人的入伙;

(六)决定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及财产处置;

(七)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

(八)决定本所的变更、终止;

(九)决定合伙人人会议认为必须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合伙人会议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时间为每季度终了十日内。经三分之一合伙人提议,可召开合伙人会议临时会议,讨论决定某一具体事项。

第十条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召集并主持。

主任应当在已定合伙人会议日期三日前向全体合伙人送达书面会议通知,并注明会议内容。合伙人会议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与会合伙人应当对议定事项的记录上签字,指定合伙人负责保管,以备其他合伙人查阅。

第十一条合伙人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按以下规则进行:

(一)第八条(五)、(七)、(八)项由与会全体合伙人及出具书面表决意见的合伙人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二)第八条所列(一)、(二)、(三)、(四)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四分之三同意方可生效;

(三)第八条所列(六)、(九)项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三人之二同意方可生效。

第十二条本所设行政主任一名,主持本所的行政管理、对外联络、广告宣传、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工作。行政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决定聘用和辞退,对主任负责。行政主任的报酬由基本薪金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金在决定聘任时确定。

第十三条本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业务学习培训、财务管理、统一收案收费、职业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监督、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利益冲突审查、年度总结考核、执业过错责任追究、业务档案归档等制度。

第三章收益分配、债务承担方式、亏损承担

第十四条收入分配。薪金提取(业务提成)或其他方式。

合伙人实行收入提成制,具体标准为:。

第十五条基金提取。

本所设立合伙人福利基金,由合伙人按业务收入的1%向事务所缴纳该项基金,本所帐户产生的利息亦计入该基金。合伙人福利基金的使用由管理合伙人会议制定细则,交合伙人会议讨论通过。该项基金在合伙人退伙、事务所分立、解散时,作为事务所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平均享有和分配。共13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

本所按规定提取律师执业风险基金,并参加办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

第十六条可分配利润。

全所的总收入在支付成本、缴纳税收、提取各项基金之后,积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如当年度本所专职律师业务收入减去提成、税收等直接费用后剩余部分足以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时,全体合伙人按全年业务收入比例参加剩余利润分配;如专职律师业务收入的剩余部分不足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则由全体合伙人按业务收入比例承担或其他方式承担。

第十七条亏损承担

如业务收入在业务提成后不足以支付各种成本时,则应从已提取的业务提成中按所提比例退还;业务提成全部退还尚不足弥补亏损的,由全体合伙人平均分摊。

如本所的亏损是由某一合伙人过错所致,则责任人首先应承担这种亏损,不足部分由其他合伙人平均分摊,分摊后的合伙人对有过错合伙人享有追偿权。如亏损系本所某一律师过错所致,由先由本所承担支付责任,本所对该过错律师享有追偿权。

第十八条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章合伙人变更

第十九条入伙。

根据本所的发展需要,可吸收符合规定条件的专职律师为合伙人,其条件为:

(一)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

(二)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

(三)担任合伙人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承认本所章程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五)承认并履行“合伙协议书”及其规定的义务;

(六)同意认缴入伙资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之规定,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经协议人充分协商,决定共同创办合伙律师事务所,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律师事务所名称:英文名称:

第二条合伙人:姓名、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xx万元,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第四条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一)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推选或者被推选为所主任或者管理机构负责人;

3.提请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监督本所的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

5.依照合伙人协议的约定退出合伙;

6.依合伙协议对本所财产拥有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

(二)合伙人承担以下义务:

1.依照合伙协议履行相关监督和管理职责;

2.遵守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3.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

4.对本所聘用律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其执业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5.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本所设立合伙人会议制度。

第六条本所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n名,在合伙人中由合伙人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对外代表本所,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共13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

第七条本所设立行政主任一名。

第八条合伙人会议决定本所的一切重大事宜,是本所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其主要职权为:

(一)制定本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决定本所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

(三)决定本所分所、内部机构的设立和负责人;

(四)审议本所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收益分配方案及重大开支事项;

(五)决定合伙人的入伙;

(六)决定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及财产处置;

(七)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

(八)决定本所的变更、终止;

(九)决定合伙人人会议认为必须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合伙人会议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时间为每季度终了十日内。经三分之一合伙人提议,可召开合伙人会议临时会议,讨论决定某一具体事项。

第十条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召集并主持。

主任应当在已定合伙人会议日期三日前向全体合伙人送达书面会议通知,并注明会议内容。合伙人会议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与会合伙人应当对议定事项的记录上签字,指定合伙人负责保管,以备其他合伙人查阅。

第十一条合伙人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按以下规则进行:

(一)第八条(五)、(七)、(八)项由与会全体合伙人及出具书面表决意见的合伙人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二)第八条所列(一)、(二)、(三)、(四)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四分之三同意方可生效;

(三)第八条所列(六)、(九)项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三人之二同意方可生效。

第十二条本所设行政主任一名,主持本所的行政管理、对外联络、广告宣传、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工作。行政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决定聘用和辞退,对主任负责。行政主任的报酬由基本薪金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金在决定聘任时确定。

第十三条本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业务学习培训、财务管理、统一收案收费、职业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监督、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利益冲突审查、年度总结考核、执业过错责任追究、业务档案归档等制度。

第三章收益分配、债务承担方式、亏损承担

第十四条收入分配。薪金提取(业务提成)或其他方式。

合伙人实行收入提成制,具体标准为:。

第十五条基金提取。

本所设立合伙人福利基金,由合伙人按业务收入的1%向事务所缴纳该项基金,本所帐户产生的利息亦计入该基金。合伙人福利基金的使用由管理合伙人会议制定细则,交合伙人会议讨论通过。该项基金在合伙人退伙、事务所分立、解散时,作为事务所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平均享有和分配。

本所按规定提取律师执业风险基金,并参加办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

第十六条可分配利润。

全所的总收入在支付成本、缴纳税收、提取各项基金之后,积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如当年度本所专职律师业务收入减去提成、税收等直接费用后剩余部分足以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时,全体合伙人按全年业务收入比例参加剩余利润分配;如专职律师业务收入的剩余部分不足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则由全体合伙人按业务收入比例承担或其他方式承担。共13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

第十七条亏损承担

如业务收入在业务提成后不足以支付各种成本时,则应从已提取的业务提成中按所提比例退还;业务提成全部退还尚不足弥补亏损的,由全体合伙人平均分摊。

如本所的亏损是由某一合伙人过错所致,则责任人首先应承担这种亏损,不足部分由其他合伙人平均分摊,分摊后的合伙人对有过错合伙人享有追偿权。如亏损系本所某一律师过错所致,由先由本所承担支付责任,本所对该过错律师享有追偿权。

第十八条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章合伙人变更

第十九条入伙。

根据本所的发展需要,可吸收符合规定条件的专职律师为合伙人,其条件为:

(一)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

(二)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

(三)担任合伙人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承认本所章程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五)承认并履行“合伙协议书”及其规定的义务;

(六)同意认缴入伙资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之规定,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经协议人充分协商,决定共同创办合伙律师事务所,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律师事务所名称:英文名称:

第二条合伙人:姓名、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xx万元,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第四条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一)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推选或者被推选为所主任或者管理机构负责人;

3.提请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监督本所的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

5.依照合伙人协议的约定退出合伙;

6.依合伙协议对本所财产拥有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

(二)合伙人承担以下义务:

1.依照合伙协议履行相关监督和管理职责;

2.遵守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3.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

4.对本所聘用律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其执业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5.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本所设立合伙人会议制度。

第六条本所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n名,在合伙人中由合伙人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对外代表本所,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第七条本所设立行政主任一名。

第八条合伙人会议决定本所的一切重大事宜,是本所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其主要职权为:

(一)制定本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决定本所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

(三)决定本所分所、内部机构的设立和负责人;

(四)审议本所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收益分配方案及重大开支事项;

(五)决定合伙人的入伙;共13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

(六)决定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及财产处置;

(七)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

(八)决定本所的变更、终止;

(九)决定合伙人人会议认为必须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合伙人会议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时间为每季度终了十日内。经三分之一合伙人提议,可召开合伙人会议临时会议,讨论决定某一具体事项。

第十条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召集并主持。

主任应当在已定合伙人会议日期三日前向全体合伙人送达书面会议通知,并注明会议内容。合伙人会议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与会合伙人应当对议定事项的记录上签字,指定合伙人负责保管,以备其他合伙人查阅。

第十一条合伙人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按以下规则进行:

(一)第八条(五)、(七)、(八)项由与会全体合伙人及出具书面表决意见的合伙人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二)第八条所列(一)、(二)、(三)、(四)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四分之三同意方可生效;

(三)第八条所列(六)、(九)项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三人之二同意方可生效。

第十二条本所设行政主任一名,主持本所的行政管理、对外联络、广告宣传、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工作。行政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决定聘用和辞退,对主任负责。行政主任的报酬由基本薪金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金在决定聘任时确定。

第十三条本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业务学习培训、财务管理、统一收案收费、职业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监督、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利益冲突审查、年度总结考核、执业过错责任追究、业务档案归档等制度。

第三章收益分配、债务承担方式、亏损承担

第十四条收入分配。薪金提取(业务提成)或其他方式。

合伙人实行收入提成制,具体标准为:。

第十五条基金提取。

本所设立合伙人福利基金,由合伙人按业务收入的1%向事务所缴纳该项基金,本所帐户产生的利息亦计入该基金。合伙人福利基金的使用由管理合伙人会议制定细则,交合伙人会议讨论通过。该项基金在合伙人退伙、事务所分立、解散时,作为事务所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平均享有和分配。

本所按规定提取律师执业风险基金,并参加办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

第十六条可分配利润。

全所的总收入在支付成本、缴纳税收、提取各项基金之后,积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如当年度本所专职律师业务收入减去提成、税收等直接费用后剩余部分足以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时,全体合伙人按全年业务收入比例参加剩余利润分配;如专职律师业务收入的剩余部分不足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则由全体合伙人按业务收入比例承担或其他方式承担。

第十七条亏损承担

如业务收入在业务提成后不足以支付各种成本时,则应从已提取的业务提成中按所提比例退还;业务提成全部退还尚不足弥补亏损的,由全体合伙人平均分摊。

如本所的亏损是由某一合伙人过错所致,则责任人首先应承担这种亏损,不足部分由其他合伙人平均分摊,分摊后的合伙人对有过错合伙人享有追偿权。如亏损系本所某一律师过错所致,由先由本所承担支付责任,本所对该过错律师享有追偿权。共13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

第十八条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章合伙人变更

第十九条入伙。

根据本所的发展需要,可吸收符合规定条件的专职律师为合伙人,其条件为:

(一)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

(二)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

(三)担任合伙人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承认本所章程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五)承认并履行“合伙协议书”及其规定的义务;

(六)同意认缴入伙资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合伙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之规定,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经协议人充分协商,决定共同创办合伙律师事务所,订立如下协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律师事务所名称:英文名称:

第二条合伙人:姓名、居住地、身份证号码: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xxxx市xx路身份证号:

第三条律师事务所开办资金xx万元,合伙人出资方式及比例: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xxxx万元x%;

第四条合伙人的权利、义务。

(一)合伙人享有下列权利:

1.参加合伙人会议,行使表决权;

2.推选或者被推选为所主任或者管理机构负责人;

3.提请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4.监督合伙人会议决议的执行,监督本所的执业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

5.依照合伙人协议的约定退出合伙;

6.依合伙协议对本所财产拥有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

(二)合伙人承担以下义务:

1.依照合伙协议履行相关监督和管理职责;

2.遵守合伙协议、本所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

3.执行合伙人会议决议;

4.对本所聘用律师进行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对其执业活动实施检查和监督;

5.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6.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五条本所设立合伙人会议制度。

第六条本所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n名,在合伙人中由合伙人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对外代表本所,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第七条本所设立行政主任一名。

第八条合伙人会议决定本所的一切重大事宜,是本所的最高议事决策机构。其主要职权为:

(一)制定本所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决定本所主任和副主任的人选;

(三)决定本所分所、内部机构的设立和负责人;

(四)审议本所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结算报告、收益分配方案及重大开支事项;

(五)决定合伙人的入伙;

(六)决定合伙人的退伙、除名及财产处置;

(七)修改合伙协议、本所章程;

(八)决定本所的变更、终止;

(九)决定合伙人人会议认为必须由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合伙人会议为每季度召开一次,召开时间为每季度终了十日内。经三分之一合伙人提议,可召开合伙人会议临时会议,讨论决定某一具体事项。

第十条合伙人会议由本所主任召集并主持。

主任应当在已定合伙人会议日期三日前向全体合伙人送达书面会议通知,并注明会议内容。合伙人会议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记录,与会合伙人应当对议定事项的记录上签字,指定合伙人负责保管,以备其他合伙人查阅。共13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

第十一条合伙人会议审议、通过决议按以下规则进行:

(一)第八条(五)、(七)、(八)项由与会全体合伙人及出具书面表决意见的合伙人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二)第八条所列(一)、(二)、(三)、(四)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四分之三同意方可生效;

(三)第八条所列(六)、(九)项由与会合伙人及出具书面意见的合伙人超过三人之二同意方可生效。

第十二条本所设行政主任一名,主持本所的行政管理、对外联络、广告宣传、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工作。行政主任由合伙人会议决定聘用和辞退,对主任负责。行政主任的报酬由基本薪金和岗位津贴两部分组成,基本薪金在决定聘任时确定。

第十三条本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业务学习培训、财务管理、统一收案收费、职业道德教育、服务质量监督、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利益冲突审查、年度总结考核、执业过错责任追究、业务档案归档等制度。

第三章收益分配、债务承担方式、亏损承担

第十四条收入分配。薪金提取(业务提成)或其他方式。

合伙人实行收入提成制,具体标准为:。

第十五条基金提取。

本所设立合伙人福利基金,由合伙人按业务收入的1%向事务所缴纳该项基金,本所帐户产生的利息亦计入该基金。合伙人福利基金的使用由管理合伙人会议制定细则,交合伙人会议讨论通过。该项基金在合伙人退伙、事务所分立、解散时,作为事务所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平均享有和分配。

本所按规定提取律师执业风险基金,并参加办理律师执业责任保险。

第十六条可分配利润。

全所的总收入在支付成本、缴纳税收、提取各项基金之后,积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如当年度本所专职律师业务收入减去提成、税收等直接费用后剩余部分足以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时,全体合伙人按全年业务收入比例参加剩余利润分配;如专职律师业务收入的剩余部分不足支付当年度公共费用,则由全体合伙人按业务收入比例承担或其他方式承担。

第十七条亏损承担

如业务收入在业务提成后不足以支付各种成本时,则应从已提取的业务提成中按所提比例退还;业务提成全部退还尚不足弥补亏损的,由全体合伙人平均分摊。

如本所的亏损是由某一合伙人过错所致,则责任人首先应承担这种亏损,不足部分由其他合伙人平均分摊,分摊后的合伙人对有过错合伙人享有追偿权。如亏损系本所某一律师过错所致,由先由本所承担支付责任,本所对该过错律师享有追偿权。

第十八条合伙人对本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第四章合伙人变更

第十九条入伙。

根据本所的发展需要,可吸收符合规定条件的专职律师为合伙人,其条件为:

(一)依法取得专职律师执业证;

(二)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

(三)担任合伙人前三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以上的行政处罚;

(四)承认本所章程及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五)承认并履行“合伙协议书”及其规定的义务;

篇2

① 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方式,即问题的答案事先已在问卷上确定,由回卷者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即可。

② 由于是多项选择,所以百分比之和不一定等于百分之百,计算时四舍五入(下同)。

目前国内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存在严重不匹配性,即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与合伙制的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经营方式,这种法律登记形式与经营管理实质的严重脱节,存在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与管理隐患,成为深度困扰行业发展的制度瓶颈。为借鉴和探索更符合会计师事务所职业特征与发展趋势的组织形式,近年来,财政部推动了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改革。该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合伙文化的精髓,仅就合伙人在执业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事务所法律责任风险时对其他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进行了约束,既注重在故意与重大过失情况下保护无过失合伙人,又兼顾一般或轻微过失时合伙人之间的风险共担理念,是在“普通合伙制”与国外“有限合伙制”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和崭新实践。

一、推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根据2012年财政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会计师事务所8 429家(不含分所),其中“合伙制”(包括普通合伙和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近3 000家,约占全部事务所的36%,其余均为有限责任制事务所。可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比例失衡”现象,究其原因,目前还存在合伙制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国家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但是除民法通则中有个别条款外,还没有针对合伙事宜进行规范的单独立法。另外,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比如工商登记、税收政策、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信用制度等,都还没有同步跟进,因而导致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在具体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不便和困难。

二、川内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改革的专项调查①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四川省内138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或负责人,其所在单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四川省综合排名前100强的会计师事务所;另一种是属于非前100强,但已经实行合伙制改革的事务所。之所以选择他们,主要是因为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综合实力较强,或者事务所已实行了合伙制或准备进行合伙制改革,对合伙制的现状和改革途径有自己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其观点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最终收回了92份,回收率为67%。其中,已经实行合伙制改革的会计师事务所有40家,占到总回收数的43%。

(二)被调查者对合伙理念与合伙文化约束的理解

1.建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主要目的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合伙制建立的最主要目的是“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比例高达69%②;而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比例仅为1%。

2.合伙人之间的关系

高达88%的被调查者认为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属于“重要合作关系”;认为是属于“生意伙伴”关系的所占比例为42%;认为是“兄弟关系”和“一般合作关系”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5%和7%。

3.签署《合伙人宣言》的必要性

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签署一份《合伙人宣言》让全体合伙人认同具体的合伙理念和文化,只有6%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没必要签署《合伙人宣言》。

4.合伙文化理念中最应强调的因素

问卷根据“合伙”文化理念的内涵要求,列出了对此问题常见的六种理解,调查结果显示,位居前三位的合伙文化理念因素分别是“诚信”、“平等互利”和“事业至上、质量至上”,所占比例都远超半数,具体如图1。

(三)被调查者对合伙制事务所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决策机制的理解

1.合伙制事务所的管理模式

有79位受访者选择了“有限合伙制”,所占比例高达86%,剩余13位选择了“普通合伙制”。

2.合伙制事务所的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国内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具体情况,问卷设计了两种合伙管理制度供受访者选择,只有14位选择了“完全独立执业”,剩余78位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高度统一和充分共享指导下的联合执业”,所占比例为85%。

3.最常见并且亟待解决的合伙纠纷

问卷将常见的合伙纠纷主要类型归纳为四类,有77%的受访者选择了“执行合伙人与非执行合伙人之间的纠纷”这一类型;其次是“原合伙人与新合伙人之间的纠纷”,其比例为46%;剩余则是“普通合伙人之间的纠纷”和“合伙人与非合伙人之间的纠纷”,所占比例分别为37%和28%。

4.合伙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的解决方式

有58%的受访者最常采用的方式是“当事人避让、和解”;其次是“第三方调解”,比例为39%;只有5% 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借助“民事诉讼”的方式。

(四)被调查者对合伙人考核与分配制度的理解

1.合伙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最被认同的前两项合伙人基本素质分别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所占比例分别高达92%和90%;而“注重眼前利益”最不受认同,所占比例仅为7%,具体如图2。

2.合伙人最重要的能力条件

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资格和能力”及“决策和管理能力”是必备的两项能力条件;有90%的受访者认为合伙人还必须具有“市场开发能力”;而选择“出资能力”的人数只占到33%的比例。

3.合伙人出资与级别划分的相关性

超半数的被调查者认同将事务所合伙人划分为技术合伙人、合伙人和高级合伙人三大级别,且级别越高出资应该更多的做法。

4.合伙制分配与出资比例的相关性

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合伙制分配不应主要依赖于出资比例,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同两者存在正相关性。

5.对合伙人考核应关注的方面

有87%的受访者认为合伙人级别与“市场开发”的目标点数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项目实施”,最后才是“行政管理”。

(五)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

川内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负责人)对合伙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已形成了初步的共识,但在具体实务操作层面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比较茫然,因而迫切需要一套能指导合伙制事务所内外协调运转的机制。

三、会计师事务所合伙制改革建议

(一)内部机制的建立

1.首先塑造合伙制度的思想与灵魂――形成合伙理念、合伙文化约束

(1)签署一份《合伙人宣言》作为事务所的“宪法”

《合伙人宣言》是在全体合伙人对所处行业及本所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未来的战略定位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确定事务所在一定阶段的管理模式、组织构架、企业文化、决策机制等的客观基础。

《合伙人宣言》对所有重大方面的阐述,必须内容实在又高度概括,成为指导制定所有合伙制管理制度的纲领和“宪法”,它对任何合伙人都具有强制约束力,事务所的任何人和以后制定的任何制度都不得“违宪”。

由此可见,《合伙人宣言》本身已经构成了事务所合伙制度的第一层面,它是统帅所有合伙制度的纲领;第二层面才是构建和签订《事务所章程与合伙人协议》,未尽事宜可通过建立《事务所合伙制度实施细则》来补充;而第三层面则是根据事务所的具体情况,为贯彻落实第二层面的制度框架、根据勾勒出的实施合伙制的各个环节制定的若干具体制度(如图3)。

(2)明确合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一是要明确执业利益与风险联系的深度。在合伙制管理模式下,每个合伙人必须出资,但合伙制度下又不能凭借“资本”权利管理事务所并进行分配。

二是应明确“联合执业”的深刻内涵。全体合伙人必须在《合伙人宣言》中明确,合伙人产权上的紧密联合和财务核算与财务政策、人事及考核政策、执业标准的高度统一,以及市场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并且以几个“高度统一”和“充分共享”指导制定所有的合伙制管理制度。

三是明确“合伙”文化、民主管理体制的内涵。在《合伙人宣言》及其他管理制度中都应充分体现“合伙人之间是平等的合作者,每个合伙人对自己的执业行为负责”。执行合伙人只是事务所的社会旗帜和召集人,按照共同的“约定”管理事务所日常事务,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其他合伙人。

四是明确合伙人基本素质的要求。应当在《合伙人宣言》、《合伙人协议(或章程)》中明确要求合伙人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宽于待人的心胸、强烈的团队意识。另外在对行业发展方面,具有为本行业作出贡献的义务和责任;在对待员工方面,合伙人更有尊重员工人格和权益、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义务。

2.确定合伙制管理模式

借鉴国际会计公司的管理模式,事务所可以选择普通合伙制和有限合伙制的管理模式。不同的事务所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合伙制管理模式,但不管哪种合伙制的模式,全体合伙人必须对合伙制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合伙制的核心是建立完全以具备相当专业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他专业人员为投资主体,执业风险与执业利益紧密联系的运行机制,并把它写入《合伙人宣言》。

3.确立合伙制的组织构架、管理架构及决策机制

《合伙人宣言》必须明确合伙人会议为事务所的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规模较大、合伙人较多的事务所,可以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在合伙人会议闭会期间执行合伙人会议的相关决议,提出议案等。另外还必须采取合伙人会议共同决策、共同协商约定的民主管理模式,每个合伙人都有权提出、参与研究和表决事务所的重大决策方案。经表决通过的决议所有合伙人均有无条件执行的义务等内容写入《合伙人宣言》。

4.明确合伙制的人事政策、考核及分配机制

(1)建立多级别合伙人构架,全方位聚集多层次专业人士

1)事务所合伙人级别体系。在一个事务所至少应该设计技术合伙人、合伙人、高级合伙人三大类别或层次。如果规模比较大的所,还可以增加资深合伙人。有一定规模的事务所可以在同一类别/层次的合伙人中再细分为三到四个级别(如表1),以便各能力层次的专业人才都能在事务所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有利于吸收和集聚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也奠定了建立合伙人分级管理体系的基础。

2)各级别合伙人的条件设定或能力设定。合伙人的基本条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守约、道德精神、决策和管理能力、专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等。各级别合伙人的能力条件,主要应从组织实施业务项目的专业能力技术、市场开发能力以及事务所行政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去设计,同时还要遵循以下两条设计原则:级别越低的,专业能力条件要求越具体,市场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越低、越少;级别越高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影响、市场能力和管理能力条件的要求越高、越多。

3)合伙人数量。不受合伙人数限制,是合伙事务所开放体制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一,因此,合伙制事务所没有必要人为限制合伙人数量。同时尤其要注意的是,合伙人的类别/级别不应是个别人“授予”或确定,应是采取本人根据条件自行申请、合伙人会议按“既定条件”批准的模式。

(2)建立合伙人分级管理制度体系

1)合伙人分级管理制度体系并不等于就是一个分级管理合伙人的模式。合伙人分级管理制度体系设计依然要遵循以下原则:合伙人级别高,应该持有较多的股权,享有较高的执业利益,同时也应完成更多的考核目标,承担更多的执业风险;反之亦然。这一原则最集中的体现是在合伙人多级体系基础上建立合伙人出资、考核目标以及薪酬管理制度。

2)合伙人出资管理――级别不同,出资和持有的股权不同。在设计合伙人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时,应根据风险与利益对等的原则,设计合伙人出资及股权管理制度――合伙人级别越高,出资应该越多,用于承担风险的个人财产越多,“对自己执业行为的抵押和担保物”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至于确定相邻级别间的级差、出资和股权差,由合伙人会议根据合伙人团队的综合能力(条件)差别现状自行确定。

3)合伙人考核与目标管理。合伙人级别不同,须完成的考核目标不同。确立合伙人考核制度最关键的是正确设立考核内容和目标,通常采用“计点”或“点数”来反映。

确定合伙人考核目标的原则是:级别越高的合伙人,市场开发和行政管理目标点数的比重越高,具体项目实施的目标点数比重越低;级别越低的合伙人项目实施的目标点数比重越高,市场开发和行政管理的目标点数比重越低,如图4。

上述考核目标应有相对的稳定性,每次调整后的考核目标执行期不宜低于两年。确立考核目标后,事务所还必须结合制定《业务管理办法》等在《合伙人考核办法》中具体确定各种事项的点数计算(计点)规则,最好借助电脑系统做好日常计点记录的基础工作。

4)合伙人薪酬管理。确定薪酬管理制度的关键是每个合伙人的薪酬(执业基础收益)与合伙人的考核目标(职业责任)相匹配。确定各级别合伙人薪酬的基本原则是:考核目标点数高的合伙人,日常固定薪酬高;反之亦然。实际上可以将考核目标与日常固定薪酬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关系建立一个适合自己事务所的固定模型。薪酬标准一经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5.确定合伙纠纷的解决机制

合伙纠纷本质是源于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而产生矛盾并不可怕,只有明确和平衡利益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如前所述,当出现合伙纠纷时,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采用的方式是“当事人避让、和解”的方式,这一调查结果也正好契合了合伙制理念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当然,实际中更为有效的办法是将解决纠纷的机制事先写入合伙人约定以及议事规则之中。

6.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防范业务风险

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应该特别注意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防范机制;对于具体的审计项目要确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强化对业务质量的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如技术标准部),依据统一标准,对所内各业务部门及下属分所、成员所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并及时将检查报告交送合伙人“执行委员会”,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

(二)外部机制推动

1.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应采取配套措施支持合伙制事务所的发展壮大

税务部门不能一味地从公平税负和防止偷逃税角度考虑对合伙制事务所实行双重征税,这样沉重的税负必然会阻碍它的良性发展。通过对合伙人的走访了解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在实际扩大规模(如设立分所)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如缺失组织机构代码证无法顺利在分所所在地注册等工商业务上的尴尬,大大挫伤了其扩大规模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务必要积极主动地出台针对合伙制的税务、工商等配套实施细则,以实际行动支持合伙制事务所的发展壮大。

2.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着手研究并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和共有财产分割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合伙制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力。一是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档案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对其从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时起就记录其执业变动情况、收入情况等信息;二是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如确定个人储蓄存款实名制度、个人基本账户制度等,使注册会计师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得到提高,从而使其对个人财产进行隐匿的难度增加;三是完善个人财产纳税申报制度,通过税收法律的强制手段实现个人财产的可监测性。

3.建立完备的合伙人个人信用体系

应尽快颁布并实施个人信用制度及其配套措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个人信用保险制度、个人信用担保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使有限合伙制的实施有配套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执业信用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联合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过失行为进行记录,行业协会每年度对其执业行为进行监察并记录备案,且这些信用记录可供客户查询。

4.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制度

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除了要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外,还应购买职业保险,将事务所的风险部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既是加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可以提高事务所的声誉。目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几家保险公司的相关条款已经出台,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应主动购买保险,等未来时机成熟,相关法律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缴纳比例以及缴纳基础,并进一步将责任保险列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强制保险范围,以减轻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相关责任。

篇3

引言

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limitedpartnershipprivateequityfund),即由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签订有限合伙协议而共同设立,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不参与基金的管理运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基金承担有限责任,基金管理人作为普通合伙人(generalpartner),直接管理基金的投资运作,并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一种股权投资基金类型。由于该组织形式将有限合伙人(投资人)排除在投资决策机制之外以及"穿透税制"的特性,使其从产生之日起便与风险投资行为伴生[1],时至今日成为现代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类型之一,特别是在股权投资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有限合伙制已经成为主导的基金组织形式。

为推动股权投资产业的发展,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对于有限合伙型基金的确立预留了法律空间[2],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第2条第3款创设了普通合伙之外的有限合伙形态,国家和地方政府为确保有限合伙形态与现行的其他相关制度顺畅对接,陆续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如允许合伙企业开立证券账户、允许有限合伙作为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股东、明确合伙人的纳税细则等等,至此,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进入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舞台。

l2007年至今,我国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已经三年,三年的市场验证凸显本土化特性的诸多问题,诸如有限合伙人(投资人)和普通合伙人(管理人)信息严重不对称、普通合伙人资质难以确认,无限责任实现路径不清晰,尤其是对普通合伙人(管理人)配套约束制度的缺失,导致"出资人"和"出智人"失去了平衡,扩大了成本,动摇了有限合伙制度中的投资人与管理人的信任基础,限制了有限合伙股权投资基金的持续发展。

有限合伙股权投资基金的域外成功与域内失落的制度效果反差,使得笔者开始审视有限合伙股权投资基金的本土化成功路径。本文首先从有限合伙的两大核心制度--决策机制和利润分配制度切入,解读有限合伙组织形态对于股权投资基金的原理层面正当性,进而观察我国现行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的制度缺陷所在,最后,提出笔者对于如何完善该项制度的自我见解,并主张只有一方面保证管理人专业能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保障投资人资金的安全,在"管理人中心主义"前提下重新建立"资--质"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有限合伙股权投资基金的持久发展。

一、我国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的核心制度架构

股权投资基金的盈利水平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运营效率,而运营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选择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成本的高低。然而,股权投资基金组织形式的选择又与基金本身的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上的关联性。无论公司型基金、信托型基金还是有限合伙型的组织形态都仅是股权投资基金的"外衣",只要其在决策机制、风险控制、利润分配及避免双重征税等实质方面契合了股权投资基金制度的内在特性,能够实现投融资快捷、安全,实现投资人和管理人利益诉求,自然就会成为一条有效的路径。有限合伙的核心制度有效的满足了股权投资基金的诉求。

有限合伙组织形态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其责任形式二元性与经营管理权限一元性特征,衍生出二个核心制度:投资决策制度、利润分配制度。这二个制度通过基金内部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确立了基金管理人独立决策权、激励相容的分配规则,既满足了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又使基金管理人的人力资本得以回报。

(一)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制度

就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而言,在权力配制方面,所有权即利润分配和参与重大决策由作为货币资本提供者的有限合伙人和人力资本提供者的普通合伙人共同享有,管理权和监督权则分别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单独享有。在机构设置方面,有限合伙型基金通常合伙人会议来共同行使全体合伙人的共享权力,而在股权投资基金领域除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治理结构外,均以《委托管理协议》或《有限合伙协议》的形式确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机构--投资决策委员会。

有限合伙型基金中的普通合伙人,即基金管理人享有对于基金运营的广泛控制权。普通合伙人虽然对于有限合伙的出资比例甚少并且可以劳务出资,但是对于股权投资基金的经营决策,诸如投资对象的选择、投资前的评估、尽职调查、投资时机的决定、投资定价及数量、投资协议的签订、投资后的管理、退出等权限,除非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否则完全由普通合伙人自行决定。

日常投资决策权由普通合伙人组建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享有。投资决策委员会通常由普通合伙人组成,有时还会吸收部分外聘行业专家、财务专家及法律专家等专业人士,外聘专家要求必须具备行业、财务或法律背景。毋庸置疑,投资决策委员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合伙人的自主决策权,客观上可以起到保护有限合伙人利益的作用;同时,外聘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士参与基金重大事务的决策,不仅可以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有限合伙人滥用权力,三方参与者相互制衡,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各方利益,有利于基金的运营发展。

同时,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也并非意味着对企业资产控制权的丧失。《合伙企业法》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有限合伙企业应当设立合伙人会议,但却规定了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的事项,因此,全体合伙人通过召开合伙人会议的形式对于这些事项进行表决不仅不违反法律规定,而且更有效率,有助于基金的运作。对于关于有限合伙企业的重大变更事项,应当有包括有限合伙人在内的合伙人会议作出决定,而这些事项并非是关于有限合伙企业经营管理的事项,因此,有限合伙人参与这些事项的表决,并不属于执行合伙事务,因而也就没有丧失有限责任保护的危险。

(二)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的利润分配制度

对财富高速增资的渴望是股权投资基金的制度产生的直接动因,也是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参与其中的根本目的所在,有限合伙制度保证了智力出资者获得较高的利润分配,实现对基金管理人的经营激励,促进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效益的提升。因此,在有限合伙型基金募集时,就应当在合伙协议中明确约定利润分配方式;《合伙企业法》亦规定,"合伙协议应当载明利润分配方式"、"执行事务合伙人可以要求在合伙协议中确定执行事务的报酬及报酬提取方式"[3].

通常而言,有限合伙型基金在退出每一个投资项目之后所得的收益(即扣除管理费及运营成本后的利润部分),就应当在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之间进行分配。国际通行的基本分配规则是,将投资收益总额的20%分配给普通合伙人,作为其执行合伙事务的报酬;其余的80%由全体有限合伙人按照其出资比例分配。此种分配规则充分认可了普通合伙人即基金管理人对财富增值部分的分配权,最大程度的激发了管理人运用专业技能实现财富增值的热情,缓解了成本问题。

二、我国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的本土化缺失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有限合伙型基金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有限合伙制度本身赖以存在的信用环境以及信用义务制度的缺失,导致其正常发展及功能有效发挥遭遇严峻的现实困境。最初采纳有限合伙制的一些股权投资基金,甚至在运营一段时间以后最终折戟沉沙。

曾经轰动一时的长三角地区首家有限合伙型基金--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东海创投")即为典型。成立于2007年7月的东海创投,由10名合伙人组成,其中有限合伙人9名,包括佑利集团等8家民营企业和1名自然人;普通合伙人1名,即北京杰思汉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确保有限合伙人的资金安全,东海创投设立了"联席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全体合伙人均为联席会议成员,会议主席由出资最多的佑利集团的董事长胡旭苍担任。

联席会议的决策规则是:以每500万元作为一股,每股代表一个表决权,每一项投资决策须获得全表决权的2/3才能通过。由于普通合伙人出资最少,只占基金规模的1%,因此也就在事实上成为有限合伙人聘请的经理,并无最终决策权。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很快便显现出来,致使东海创投无法正常决策,运行陷入僵局,最终导致在成立仅7个月之后,有限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分道扬镳。

东海创投失败的惨痛教训昭示我们:《合伙企业法》中关于普通合伙人信义义务规范的缺失,致使有限合伙人过于担心自己的资金安全,而不能完全信任普通合伙人。应当说,有限合伙人的此种担心的确有其合理性,因为作为普通合伙人的基金管理人拥有对基金运营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和绝对的控制权,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致使有限合伙人难以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和监督,由此导致了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事实上的不对等地位,普通合伙人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也就不可避免[4].

为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有限合伙人的利益,防止普通合伙人滥用管理权,英美衡平法创设了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fiduciaryduty)规则,即"普通合伙人应当殚精竭虑、忠诚于合伙企业的事务,不利用职权牟取私而损害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人的利益;同时还应当以高度的注意与谨慎履行职责,千方百计地谋求合伙企业利益最大化。"而我国《合伙企业法》尚无普通合伙人信义义务的完整规范,无法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进一步影响了有限合伙型基金的运作效益。

三、我国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机制的变革路径

首先,确立普通合伙人的信义义务,即普通合伙人应当对有限合伙人负有信义义务,这是完善有限合伙型股权投资基金的必经道路。所谓明确信义义务范畴,是指要求普通合伙人应当对有限合伙人恪守诚信,并专注于增进有限合伙人的最佳利益,而不得使自己处于与有限合伙人利益相冲突的地位。具体包括:

1.对于其因基金管理而取得的利益或商业机会,都应当向有限合伙人如实披露,并获得其同意;

2.应当避免自己在管理基金的同时与基金进行交易,或代表他人从事有损有限合伙人利益的行为;

3.避免与基金构成竞争。其次,明确信义义务的主体,实践中多数有限合伙型基金中的普通合伙人通常由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担任,并由基金管理机构指派专职的投资管理人员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根据《公司法》等法律规定,这些投资管理人员只对基金管理公司负有信义义务,而并不直接对基金的有限合伙人负有信义义务。

如果在投资基金领域严格遵循此项原则,则可能导致在基金管理人与有限合伙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投资管理人员为履行对基金管理人的信义义务而损害有限合伙人的利益。为防止此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证监会专门制定了《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投资管理人员应当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在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与公司、股东及与股东有关联关系的机构和个人等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投资管理人员应当坚持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的原则"[5].该等规定颇具合理性,亦应当准用于有限合伙型基金的投资管理人员。

其次,细化并明确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可能路径。一则,建立普通合伙人财产登记制度,普通合伙人以"智力"出资而享有有限合伙的控制权,最重要的风险控制制度就是无限连带责任,无论普通合伙人是个人还是机构,需要建立普通合伙人财产登记制度,以确保有限合伙人清晰判断商业风险。二则,明确有限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人的诉讼权。《公司法》中当股东发现管理层出现了违反忠实义务的情况,法律赋予其"股东诉讼权",以便能够追溯管理层责任,该规定应同样适用于有限合伙人中的普通合伙人。三则,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保证基金管理人的职业生涯。当基金管理人非因道德问题而触发了无限责任,应为其"重生"提供合理的制度路径,保证普通合伙人职业生涯的持续性。

再次,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监管,经由发展信用评级措施,实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信用体系,以构建行之有效的声誉机制。国内的评级机制已经有了雏形,比如杂志、报刊等公共媒体已开始建立,另外像清科研究中心这样一些专业调查公司,以及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等中介组织都已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但仍需大力发展。首先,建立政府背景的信用评级机构,或者扶持本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并明确监管责任;其次,推广评级标准,尽快对我国的投资机构、企业给出信用评级,并与审计等其他机构相结合,加强合作,将信用评级纳入监管体系。

最后,确立适度的政府监管制度。适度监管是指监管主体的监管行为必须以保证基金的市场调节为前提,不得以通过监管而压制、限制了基金机构竞争和发展的活力。对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是一种比较宽松的模式,但是这种宽松并不是一种无序的放任。2009年3月26日美国出台了金融体系改革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强对金融市场尤其是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

这些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股权投资基金包括对冲基金的管理人在SEC进行注册;二是要求股权投资基金以保密方式向证交会定期报告管理资产量、贷款额以及其他重要信息;三是加强了对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的控制,从产品开发人到承包商必须在该产品中保留部分经济利益,防止风险的全部转嫁;四是成立专门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对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监控。我们应吸收国外的经验,从保护金融市场安全角度,建立政府适度监管制度,明确监管的重点:(1)规定有限合伙股权投资基金中普通合伙人的最低资质;(2)加强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与透明性,增强行业自律的强度与水平;(3)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建立日常监控系统,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

注释:

[1]有限合伙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地中海沿岸从事海上贸易的一种新型商业经营方式_康孟达(Commenda)契约。其产生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规避教会禁止借贷生息的法令;二是希望通过契约的约定将投资风险限定于特定财产。根据康孟达契约,一方合伙人(通常被称为Stans的投资者)将商品、金钱、船舶等转交于另一方合伙人(通常被称为Tractor的经营者)经营,冒资金风险的合伙人通常获得3/4的利润,且仅以其投资为限承担风险责任;从事航行的企业家则以双方投入的全部财产独立从事航海交易,其获得1/4的利润,并对外承担经营的无限责任。

[2]《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第6条第1款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设立。"

[3]参见《合伙企业法》第18条、第61条的规定。

篇4

关键词 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现状;立法缺陷;立法构想

近年来,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一新型投资工具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大潮迅速崛起,在当前的产业升级及企业重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因势利导,如何解决法律适用难题,如何完善立法对之加以规范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现状

私募股权基金又称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采取私募形式(不公开的募集)募集资金,主要以股权方式(也会采取可转换证券、可转换参与优先股等投资金融工具)投资到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并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在该被投资企业上市后或被并购后主要以转让股权的方式退出该企业获得投资的回报。虽然多数基金投入非上市企业,“但也有不少部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已上市的股权,这种投资方式被称为PIPE方式。”虽然国内私募股权基金采用公司、信托等多种模式,但其中以有限合伙居多,但我国没有《有限合伙企业法》,且外国合伙的相关细则也未出台,外国合伙与三资企业如何衔接也没进一步规定,因此,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在实践中因无法可依而广受争议,本文仅就该类基金的法律适用问题及立法完善问题展开分析。

二、我国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立法缺陷

(一)适格合伙人判断标准不明

由于《合伙企业法》对合伙人的规定较为模糊,实践中出现多种类型的合伙人,其身份是否合法,值得关注。

1 适格自然人。《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是指2个以上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以及外国企业或者个人与中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当合伙人是外国人时如何判断其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合伙企业法》第14条规定,合伙人为自然人的,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第180条规定,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当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以合伙人身份出现时,应根据中国法律判断其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不论其本国法对此如何规定。但由于各国对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规定的年龄不尽相同,符合我国规定的外商自然人在其本国却不一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一位18岁的外国合伙人符合我国要求,但德国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满21岁,日本、瑞士等国为20岁,韩国规定19周岁,美国规定为21岁,那么当这个外国合伙人所投资的合伙企业因债务问题而要求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时,在其本国却是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无法承担责任,合伙企业债权人债权索取将落空。另外,即使已达法律规定年龄,但执行其所处外国财产也面临法律冲突及执行难问题,意见第186条规定,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买卖、租赁、抵押、使用等民事关系,均应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这为合伙企业的债权人设置了障碍,如果外国企业和个人在中国境内没有财产,如何知道其境外财产,如何追偿难度很大。

2 有限公司、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普通合伙人。目前,出现了一些有限公司或有限合伙企业担任普通合伙人的私募股权基金,那么此类现象是否可行?根据《合伙企业法》第61条的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中至少应当有一个普通合伙人。《合伙企业法》第3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但对于一般公司法人却没有明确禁止。现行《公司法》第15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出资人,但“法律另有规定”这个预留空间是否指作为普通合伙人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不得而知。另外,外国企业可否成为投资合伙基金的普通合伙人?投资人可以先用所投资金在避税岛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避税岛并无投资资金比例的限制,可以将全部资金投向国内的合伙制私募基金,这样虽然基金是合伙制的,但是主要的机构投资人仅以其出资为限承担相应的责任,经过有限责任公司的隔离之后,不会增加自己的法律风险。这种做法在我国是否允许?根据《关于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第3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应当在政府审批部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使用,除另有规定外,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这一规定使得外资股权投资有非法嫌疑,并且《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国家对外国企业或者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以投资为主要业务的合伙企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外资合伙企业可否从事境内股权投资,由于涉及到一系列可能的审批、外汇结汇等问题,该《办法》未明确规定,而目前“另有规定”尚未出台。另外,有限合伙企业能否作为普通合伙人?能否成立有限责任有限合伙?有限责任的有限合伙是有限合伙的一种新形式,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作为出资人的有限合伙人受有限责任的保护,作为普通合伙人的基金管理人(自然人)也享有有限责任合伙中普通合伙人有条件的有限责任的保护。即普通合伙人只对自己的过失给私募股权基金造成的损失承担无限责任,而对其他普通合伙人在管理基金过程中产生的过失不承担连带责任,只根据出资比例承担有限责任。我国有限合伙以及特殊的普通合伙运作不久,法律尚没有提及其投资问题。

(二)有限合伙人干预合伙事务界线不明

新《合伙企业法》第1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不参与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其行为通常被限定于不直接发生合伙企业债务的范围内即“安全港原则”。但如何判断其是否干涉合伙事务较为棘手。《合伙企业法》第68条规定,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有限

合伙人的下列行为,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一)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入伙、退伙;(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等8条。第98条规定,不具有事务执行权的合伙人擅自执行合伙事务,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即对外需要向第三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对内则需要赔偿有限合伙企业或其他合伙人因其行为而产生的损失。可见,如果有限合伙人擅自参加了合伙企业的经营答理,则该合伙人就应转为承担无限责任。但这些规定在适用起来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这8种行为之后并没有兜底条款,法律规定之外的行为就意味着有限合伙人丧失有限责任保护?如果有限合伙人行使了合伙协议中约定的事务,如对投资范围表决等是否也涉嫌越权?其次,第68条规定:“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有限合伙人未经授权以有限合伙企业名义与他人进行交易,给有限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该有限合伙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一规定类似合同法上的表见,但该法条对谁授权、授权的依据是什么等规定较为模糊。无法理清合伙事务的界线,势必影响合伙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立法构想

(一)及时出台《有限合伙企业法》规范基金运作

有限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已在各地开花,但要结出理想的果子需要法律的引导,当前形势下出台《有限合伙企业法》已是形势所迫。笔者认为,在探索初期,我国应采取谨慎态度,对该类企业的设立应严格把关,可规定在工商部门登记名称时注明为有限合伙企业,并在营业执照中写清普通合伙人是谁,是自然人还是企业。由于我国当前无法对作为普通合伙人的自然人进行资信、道德和专业能力进行考核,也没有自然人破产法律作为保障,自然人作为普通合伙人风险很大。笔者认为将普通合伙人初定为有限公司似乎更妥。虽然反对者理由很多:比如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后,其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两者无法融合;公司派出人参与合伙基金的运作增加了委托成本:合伙基金运作失败,合伙企业的债权人可能因公司资产雄厚而缠住公司导致公司自身业务的债权人债权追偿落空等。但笔者认为,法人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有充分的权利能力处分自己的财产,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可以依自身意愿进行投资如参与合伙担当普通合伙人,即便投资失败,也不会导致公司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当公司全部财产被用来清偿合伙企业债务而仍未清偿完毕时,因其已穷尽自身财产因而适用破产免责,并不会涉及公司股东对公司出资或者持有股份之外的财产。至于公司债权人的保护,可以在交易前让明示公司作为其他合伙普通合伙人的身份而让交易人自担风险,或建立公司专项风险基金进行保障。从国际社会来看,国外公司作为合伙人已很普遍。比如美国《标准公司法》2002年修改稿第3.02节规定,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公司享有与个人同样的、做开展业务与事务所必需与便利的所有事情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权利:(9)公司可以充当任何合伙、合营企业、信托或其他企业的发起人、合伙人、成员、合作者或经理。如果由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其财力必然超过自然人,对有限合伙人和合伙企业的债权人更有保障,并且也便于政府监管。政府可以从注册资本、经营业绩、不良记录等方面限制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这比对自然人普通合伙人的监管更具有操作性。对外国合伙成立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问题,笔者认为在国家出台相应的外商合伙“另有规定”之前不宜全面放开,因为无法查清外国人财产且执行困难,并且外国合伙本身是否存在较大风险、存在什么风险,有无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国内还缺少相关实践经验。

(二)划定有限合伙人参与合伙事务范围并明确越权责任

为防止普通合伙人“一手遮天”损害有限合伙人利益,笔者认为应适当放开有限合伙人参与事务执行的权利。比如,美国《统一有限合伙企业法》2001年修订版第303条的规定,即使有限合伙人参与了有限合伙的管理和控制,也不再承担无限责任。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只有在善意第三人与有限合伙企业交易时知晓某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合理信赖他是一个无限合伙人时,法官才判定该有限合伙人就该善意第三人承担无限责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相关做法,对《合伙企业法》第98条“不具有事务执行权的合伙人擅自执行合伙事务,给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进行修改。明确有限合伙人若经过普通合伙人授权或合伙协议约定可从事合伙事务执行,如果未经授权或无合同依据随意干预合伙事务执行则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善意第三人必须出具足以使其误解的证据。

篇5

对于企业在IPO之前投资入股,在IPO上市且限售期满后处置的股票是否需要交纳营业税各地规定不同,建议尽快明确相关政策,减少企业税务风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四项的有关规定,金融商品的买卖需要交纳营业税。但是对于企业在IPO之前投资入股,在IPO上市且限售期满后处置的股票是否属于金融商品买卖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部分省市税务机关在官方网站上曾对大小非解禁出售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前暂不征收营业税。但2013年初时,上市公司两面针曾经公告称,公司购买的中信证券股权在中信证券出售后的收益被国家税务总局课以营业税,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之后,福建、天津和浙江等地都对持有上市前股权在上市后出售的营业税进行了明确。

目前各地操作五花八门,相关税企争议也层出不穷,有的按照金融商品的买卖征收营业税处理,有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视同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处理。一个同样的事情各地规定不同,导致企业的涉税风险上升。建议总局层面尽快明确,严肃税法,全国统一标准来执行。

二、合伙企业相关税收政策完善

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突破了合伙企业合伙人只能是自然人的限制,明确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成为合伙企业合伙人,使法人可以利用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灵活、合作方式简便等优势,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的。同时,修订的《合伙企业法》还将合伙人分为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但由于目前相关税收政策尚不明确,对税收征管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合伙企业所得税的文件大多是在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之前颁布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2000]91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1]84号)。虽然在2008年还颁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9号),但对于一些新情况仍显衔接不足。例如,合伙企业的法人合伙人从合伙企业收到的投资收益是否可以采用“穿透原理”免征企业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纳税地点的确定、法人合伙人取得所得优惠政策的确定、个人有限合伙人和个人普通合伙人从合伙企业取得的收益到底是按照20%的股息红利所得还是按照五级的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征税等等。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和当地税务机构存在自由裁量权,为当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文件或者区域性政策,但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建议尽快明确针对新型合伙企业和新型合伙人的税务政策规定,做到全国统一标准,使企业在公平的市场条件下竞争,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

三、代持股的税务规定

因《公司法》对于股东人数的限制规定,目前对于代持股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比较普遍,但是具体文件仅有2011年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39号)。针对代持股重复征税问题,该文件提供了两种解决办法。第一是对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在转让时,按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应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依照本条规定完成纳税义务后的限售股转让收入余额转付给实际所有人时不再纳税。第二是依法院判决、裁定等原因,通过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企业将其代持的个人限售股直接变更到实际所有人名下的,不视同转让限售股。第一种方法是对于代持股只在企业层面征收一道企业所得税,向个人股东分配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从而解决重复征税问题。但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39号还规定,适用该处理方法的前提是“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其他情况的代持股不能按这个办法处理。第二种方法是还代持股的本来面目,即通过法院判决或裁决,将代持股还原到个人名下,同时在还原环节,企业层面不作为股权转让处理。但是,法院判决或裁决的方式,往往发生在特殊的法律纠纷下,并非所有的代持股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解决。对于其他的代持股情况,目前各地税企争议很普遍,因代持者和被代持者的税务机关不同,各地出于税源利益以及目前情况下税收政策上的空白,很多代持股者和被代持者均被当地税务机关要求确认投资收益所得,导致双重纳税,不符合税法“一事不两税”的精神,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建议税务总局尽快明确一般情况下的企业代持股的纳税问题操作和相关政策,便于各地统一政策,平衡企业税负,也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

四、关于或有对价触发补偿机制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不明确

近年来在股权收购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即在收购股权时不再仅仅是支付固定的价格,而是包含或有对价的补偿形式。即根据被收购企业未来几年的净利润是否达到一定的预期值而增加或退回一定的款项作为初始股权收购金额的对价补偿,从而引发财务和税务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例如企业未来几年的净利润未达到预期值,则原股东需退回一部分当初收到的股权转让款作为对价补偿。在这种情况下,如原股东是法人单位,是否可以作为当期损益处理并税前扣除?如原股东为个人,是否可以退回相应比例当初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反之亦然。而对于公司现任股东而言,收到这笔款项后财务和税务应如何处理目前也都没有明确。

建议对这种新型的股权支付模式尽早在财务处理和税务政策上给与明确,以适应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同,也有利于鼓励市场的创新和企业间并购行为的进一步市场化发展。

五、总分机构汇总纳税问题

为平衡各地利益,自2008年开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57号)规定,对于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在按季度缴纳所得税和年终汇算清缴时需要根据三项因素在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加企业工作量,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实际上在2008年之前,对于跨省市总分机构只需要在总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分支机构无需在分支机构所在地缴纳。但往往总机构集中于大城市,分支机构集中于中小城市,造成各地税源不均。为平衡各地利益,自2008年开始,根据国税发[2008]28号文规定,对于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在按季度缴纳所得税和年终汇算清缴时需要根据三项因素在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三项因素的计算较为复杂,企业无法做到一目了然,分配后还需要在企业的总分机构分别缴纳,费时费力,增加企业负担和成本,同时也为各地的交通堵塞做出了一定贡献。

目前集团化企业形式越来越普遍,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也应相应改变,建议修改相关规定,统一由企业在总机构所在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务机关可以全国联网,根据税务机构内部测算的一定比例自行在各地的总分机构之间分配税源。

六、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暂行时间过长的问题

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于1988年颁布,距今已有25年,堪称中国税法体系中最老的一部暂行条例。这25年来虽然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以打补丁的形式出台了很多通知、规定等文件,但相关内容很散,也并不全面。

目前,印花税采取的是列举法,即根据条例所列举的合同性质贴花。但是《合同法》是1999年颁布并在2007年重新修订,很多合同形式是1988年以后才出现的经济行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新业务、新行业、社会新工种不断出现。由于两者的不配套,导致很多新型业务是否贴花各地规定迥异,税局自由裁量权较为随意。

因此建议重新修订印花税条例,特别是对于近几年大量的新型业务明确属性和性质,以便于税企印花税政策的把握。

七、会计师事务所股东的任职年限

目前财政部规定成为会计师事务所股东的任职年限是CPA需连续执业满5年以上,该规定明显过于苛刻,不利于优秀人员的尽快加入。目前其他中介机构例如税务、评估、造价等规定都是具有相应执业资格且连续执业满3年即可。实际上最初会计师事务所股东的任职年限也是连续执业满3年,后来是因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未经考试直接评审通过人员过多以及95―96年两师合并等原因导致会计中介市场一度混乱才调整到5年。

篇6

财政部一纸“140号文”,令资管行业陷入焦虑。

所谓“140号文”,全称是《关于明确金融房地产开发教育辅助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于2016年12月21日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发。

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资管产品的管理人因资产管理取得的管理费用收入属于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按照6%的税率水平缴纳增值税;同时,对于资管产品取得的投资收益也应按照6%的税率水平进行征税,由受托人替委托人代扣代缴。

在基金业协会和财政部的几番商谈之后,资管行业在焦虑地等待140号文的最终细则。

140号文,可视为营改增的一部分,是对《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的补充。它填补了原本的税收混沌地带,也给资管行业带来了新的负担和不解的茫然。

1月5日,民生信托在官方网站发出《致投资者的公告》,称将对信托产品收到的应税收入暂扣增值税。因信托项目税费增加,导致可分配收益减少,部分存续项目预期收益率将有所下降。

“140号文变成大家都不愿意去谈的事情。”上海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目前看来,140号文或成为2017年资管行业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

德勤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服务华北区主管合伙人朱桉对《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至今对投资行为没有很清楚的界限和划分,140号文将资管产品的投资认定为经营行为,从而导致整个行业要缴纳更多的税。很多国家对金融行业是不征收增值税的,抛开140号文,国家应该如何主导整个金融行业的税收,对资管行业进行支持保护,这是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业界争议

140号文一出,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追溯至2016年5月1日起执行。假设真的实施,资管产品无法追溯已经结束管理的产品计划,投资收益早已兑现给投资者,资管机构只能自行补缴的话,很可能全年收入无法覆盖纳税。

无奈之下,基金业协会代表各类机构,两次出面与财政部进行沟通。

第一轮沟通不顺。财政部于2016年12月31日再发通知,对140号文进行解读,再次明确资产管理人需要为资产管理计划运作过程中应税部分交增值税,资产管理人也包括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理财等。

于是,基金业协会在2017年的第一周再次与财政部沟通。2017年1月11日,财政部再次通知,将起征试点改为2017年6月1日,且税种征收细则将稍后推出,给了资管行业缓冲的时间。

140号文第四条明确规定,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以资管产品管理人为增值税纳税人。

在以往的营业税体系下,虽然规定资管产品应该纳税,但是由于没有清晰的纳税主体,所以基本上从未在产品层面缴纳过营业税。

而140号文第一次将资管产品作为纳税主体提出,颠覆了资管行业对产品的设计理念,对产品无法再进行穿透设计,既要顾及产品层面,也要顾及投资层面。

金融机构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资深财务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内资管产品是契约型的,不是法律主体、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没有税号。每个产品作为纳税主体,类似公司,分别核算进/销项税,再由管理人作为纳税人替产品交税,看上去很奇怪。

管理人纳税还需要从产品层面上看每一个产品的投资方向。例如资管产品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按照贷款服务缴纳增值税。如果做二级市场投资,如股票债券等,则按照买卖价差来缴纳增值税。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管产品以100元资产买卖股票,盈利10元,买卖价差按照6%税率缴纳增值税0.6元,再以产品净值计提1.5%的管理费,管理费也要按照6%税率缴纳增值税。

“目前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细则,将针对哪些种类征收。”前述上海的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

据悉,资管各业态在通过各种途径向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提出建议,具体征收的细则正在调研过程中。

然而,140号文的颁发是不可逆的,对于行业内机构期待细则能有所改变,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德勤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服务金融行业主管合伙人俞娜对《财经》记者表示,下一步税务总局的细则的重点更多可能是针对资产管理人在产品层面上如何去申报、如何去核算、管理人管理的各资管产品之间的金融商品买卖价差能不能互抵盈亏互抵或者不同产品之间相抵。

俞娜认为,按照140号文件的规定,资管产品管理人在运营资管产品资产的过程中,资管产品产生的收益,要根据收入的性质根据不同的性质判定是否为增值税应税行为,比如贷款服务、金融商品买卖价差等;如果产品向管理人支付管理费(服务费),管理人应按照“直接收费金融服务”缴纳增值税;相关的在产品层面的收益之后再向投资人分派。从现金流的角度,投资收益已经在产品层面上缴纳了相应的增值税。目前与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沟通诉求的一个建议是避免重复征税,即如果在产品层面已经缴纳了增值税,投资者层面取得的收益是否可以免于纳税。

回本溯源

税收的负担将由管理人和投资者之间做协商。如果由管理人承担价差收益的增值税,6%的税赋可能超出管理人的管理费收入,所以更可能是从产品的现金流去承担,最后变成投资者来负担。

国金证券表示,从微观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无论是明确纳税主体是资管机构还是投资者,最终税负都由双方共同承担,这取决于双方的税收弹性。

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上升,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下降。

营改增税制改革已历经四年。《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被视为纲领性文件,自2016年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

财政部后续出台了很多补充文件,针对金融行业的包括46号文、70号文以及140号文。

在140号文中,除第四条外,第一条和第二条对资管行业也有明确的影响。

其中,第一条中规定对保本收益征收增值税,即合同中承诺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资收益。除此之外,非保本的收益不征收增值税。

这是针对产品兑付的收益征收的,因为保本基金被视作具有发放贷款的性质,受影响最大的是银行保本理财和公募保本基金。

民生证券李奇霖认为,这体现了利用税收工具倒逼银行理财向“资产管理”本源回归的监管意图。

我们熟知的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和非保本两种,保本收益低于非保本。Wind稻菹允荆2016年末,银行保本理财规模6.1万亿元左右,保本型基金规模3500亿元左右。

以银行保本理财产品3.5%收益为例,缴纳6%的增值税,意味着个人投资者仅可以获得3.29%的税后收益。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合伙人傅瑾对《财经》记者表示,合同上有保本条款,则必缴税。如果合同上没有保本的字样,会看具体细节的条款,如果在实际意义上保本,只是通过条款设计成非保本,依然有被定性成保本收益的风险。

140号文第二条中规定,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持有至到期,也可以免增值税。

这里强调的是产品转让的收益。例如一个非保本的信托产品,如果有到期期限,那么投资者持有至到期后的赎回是无需缴纳增值税的,但是假设在到期之前转让或赎回,则需要缴纳增值税。

从这一规定上,可以看出政策不鼓励频繁买卖资管产品进行套利的投机行为。

影响不一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曾在财经年会上表示,截至2016年6月底,剔除重复计算因素,中国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元,大体接近上年GDP总量。

这其中涵盖了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基金专户、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的资管产品等等,业态非常复杂。

在所有的资管产品形式中,公募基金的税收豁免优势最为明显。

2004年颁发的《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的通知 》中规定,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继续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这条规定,是在1998年公募基金成立时为鼓励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而存在及延续下来的。公募基金在营业税下的优惠政策将平移至增值税。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合伙人傅瑾表示,曾有争议这条优惠是否是针对公募基金的税法并未就此明确。事实上,私募证券基金也可视作证券投资基金,享受这条优惠政策。

另外,保险公司的一些类公募性质产品,是否也能适用此免税条款,目前尚不得而知。

然而,公募基金仅是受影响较小,并不能完全豁免。傅瑾认为,仔细梳理一下,公募基金依然有非常多需要缴税的产品,例如公募基金在持有债券期间的利息收益、持有资管计划的赎回等等。

更麻烦的是,基金专户理财可能并不属于公开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一点与券商资管计划类似,各家公募基金均有数百只甚至上千只专户产品,数百个账户,每天来来回回做交易,这些非公开募集的产品个性化十足,令增值税的核算过程工作量巨大。

而一般公司用于基金核算上的人员配备只有4人-5人。前述基金公司资深财务对《财经》记者表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期限是按照一个月的,买卖较为频繁的话,每一笔都要缴纳增值税,一个产品一个月成交的情况可能比一个公司都要复杂。

股票买卖的价差盈利是要缴纳增值税的。债券则更复杂些,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利息免税,信用债的利息需要缴纳增值税,而所有债券的买卖价差收入除了公募基金都是要缴纳增值税的。

前述大型券商资管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针对旗下数百个资管账户每日交易的盈利征税,只要起征,就增添无数的财务工作。为了应对,该机构已预约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商谈,并有必要新购财务系统,在队伍搭建和系统架构上也需要重建。

而更大的影响在于,公募基金被豁免一部分增值税开始具备压倒性优势,这将打乱券商资管现有的客户基础。例如券商资管的管理费仅自百一至千一不等,税收只能转嫁给委托人,那么委托人的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行业重新洗牌。

140号文的落实对通道业务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国金证券测算,假设银行通过信托或者券商资管的通道费为千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二,但6%增值税成本如果按照底层资产每年5%收益率来计算也有千分之三,相当于通道费变为原来的2倍或4倍。非银机构作为通道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德勤中国税务及商务咨询服务金融行业主管合伙人余娜对《财经》记者表示,除公募基金之外,对全行业的影响是比较一致的,最终的影响决定于产品的投向,会产生微妙的不同。例如银行理财产品更多投向同业业务、国债或者政策性金融债,从底层资产上可能是免税的;而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如果投向更多是委托贷款,那可能是征税的。

余娜认为,按照税收中性的原则,应避免税赋不一致。不应该给某一个业态优惠政策,而其他业态给予特别不利的政策,这不应是税收管理的方向。

难点重重

在具体的征收过程中,对于产品层面单独核算增值税再汇总申报,还是将所有产品集合汇总计算,或是产品和管理费的进/销项税做汇总,是现阶段最大的盲点。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合伙人傅瑾对《财经》记者表示,每一个产品是独立核算的,产品与管理人之间无论进项税或销项税,也是单独核算的。从我们的评估来看,不会让每一个产品报一套纳税申报,但即便是汇总层面申报,每期申报时的核算也将是巨大的工程。

对此,德勤合伙人余娜的观点是,业界的想法是能否给管理人一些选择的弹性,可以在每个产品核算之后汇总交税,也可以允许放在一个大池子里相互去做抵扣。

她以银行理财为例,过去在产品层面上,银行理财很难做到像券商或基金将每只产品精细的划分。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期限波动较大,长则一两年,短则数天,如果七天理财产品也要单一核算,将对银行造成很大压力。

难点其二,会计师事务所在与金融机构的数轮研讨后发现,产品设计人员依然很难理解。如果他们在设计产品时不能非常熟练地掌握这些税务的判断原则,那么设计而出的产品可能导致有重复征税的可能。

资管产品嵌套和保本类资管产品最有可能出现重复征税的情形。

“不能说三层结构征三次税,五层结构征五次税,那行业无法正常运转了。”余娜认为,资管行业层层嵌套的结构较为复杂,不应因此而造成重复征税。

第三个难点是,管理费的计算规则是否也需要发生变化,将产品所需纳税涵盖在内。

“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也很合理,但是管理费的计算并非手工操作。” 普华永道合伙人傅瑾表示,管理费是估值系统每天根据产品的净值估值来计算的,如果估值系统供应商跟不上变化,那无法从估值上去改变管理费的计算,也就是说系统没有办法准确计算,靠人工是不可能的。

篇7

要提升中关村园区的竞争力,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不行的,与此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园区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注入了一支生命剂。《条例》是一部由北京市人大批准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它不是以规定园区的管理机构和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规范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为主要内容。不仅是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本《条例》。凡是园区的组织和个人以及其它主体的相关活动都平等的,无一例外的适用本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知识市场经济为主题,以高新技术为关键,从中关村实际出发,走向国际。它包括行政、民商、经济、科技、社区、文化、涉外、人事、执法等方方面面内容。《条例》显示出立法机关、决策人物、专家三方面较好的结合。《条例》的核心实质是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成果最终通过法律体系固定下来。这部法规出台的宗旨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同时加快园区与国际的接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是个什么样的法:①《条例》是一个区域法而不是产业法。其更侧重于把园区作为一个特区,通过立法在园区内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平台,而不是像以往的惯例,通过立法为企业争取到更好的优惠的政策。②《条例》是一个超前法不是现实法。所谓超前法是在立法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为园区未来的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而现实法旨在企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③《条例》是个创新法而不是集锦法。创新法是对先行法律制度尚未涉及的空间领域进行立法,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而集锦法只是将适用园区的现行有效的法规,政策汇集起来。④《条例》是一个框架法而不是个操作法。它着眼点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构件一个性的制度框架,为园区提供一个法治平台。

今年实施的《条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法律上,首先确定了园区作为一个特定领域,受到特别法律调整的地位。在此之前,国家对园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以及工商管理领域,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条例》则对园区的整体法制规划,提出了建设科技园区的全方位法制环境::第一是政府服务环境。.《条例》中表现强烈的政府为经济服务的特色.,这一点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得到加强。公开执法,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是《条例》中政府执法的重要要求;第三,使市场交易环境更加宽松,明确确立了交易的自主性和当事人意志的决定性;第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投资的形式,投资条件以及投资的保护都给予明确的规定。比较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条例》在约束投资的条件上放宽,而在保护投资上则加强力度;最后是人才流动环境。人才问题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问题,人才的自由流动,涉及到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条例》在这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规定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则,保障人才的流动性。

《条例》为高科技企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法治环境。它其中的一些条款在国家宏观的法律框架下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将对于这些特色和创新结合条文进行分析:

⑴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公德的行为除外。”这是世界各国法律所普遍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任何在法律规范调整下的公民或组织,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为禁止的,都是合法有效的。这条原则在我国的法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是此次园区立法突破最大的一点,第三款后面的但书(属于排除形式的但书)对于三种最基本的损害社会,公民的行为,做出了排除。说明,“法无名文不为过”是在一定限度下的“不为过”。

⑵企业设立时可以不设立经营范围《条例》第九条规定,在中关村设立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时,工商机关对其经营范围不作具体核定。这表明中关村有关方面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将摆脱审批制,向核准制迈进。这是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向着市场化目标和国际惯例迈出的一大步。

⑶明文规定保护创业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条例》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组织和个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投资的资产、收益等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实施其它侵害行为。这为靠知识创造财富而使自己富裕起来的投资者和创造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一条是符合条例的立法宗旨的。

⑷规定了我国法律体系中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新的企业形式-——有限合伙有限合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企业、商业组织形态。他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不同投资者的要求。德国商法典规定了有限合伙,根据德国商法典第171条和172条的规定,有限合伙是为了在某一商号的名义下从事商事营业而建立的一种商事合伙。有限合伙中包括两种合伙人,即至少一个无限责任合伙人和一个有限责任合伙人。有限责任合伙人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合伙的债权人承担责任。而英美法则把以合伙存在的有限合伙和两合公司一起统称为有限合伙。根据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的规定,有限合伙是指在按照某一州的法律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合伙。其中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普通合伙人和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有限合伙人。这与德国商法典的有限合伙的概念基本相同。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合伙法中没有规定有限合伙的形式,其中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的字样。”在我国《合伙企业法》起草时曾有专门的有关“有限合伙”的一章,但是在最后审查通过时被删除了,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国目前没有这种企业形态的实践,似乎也没有这种企业形态的需求。既无实践经验,也无立法需求,所以就这样被删掉了。该法第九条还规定:“合伙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一限制也不合理,有限合伙是投资的组合,为了促进风险投资,还应该允许“机构”充当合伙人,使之与国际惯例接轨。风险投资机构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可以防止过度赌博,投资者可以预测到自己受到的最大损失,作到量力而行。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对合伙实行双重征税。对合伙不应征企业所得税,只在利润回报个人的时候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要解决有限合伙在我国存在的双重征税问题,就得突破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条例》中对有限合伙做了肯定,明确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并且规定:“有限合伙的所得税由合伙人分别交纳。属于自然人的合伙人,其投资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属于法人的合伙人,其投资所得交纳企业所得税。”《条例》的这项规定,可以防止重复征税,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⑸明文规定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兼职创业合法《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可以离岗或者兼职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凡离岗创业的,经所在单位与本人以合同约定,在约定期限内可以保留其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并可以回原单位重新竞争上岗。十五条第二款又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学生可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需要保留学籍的,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保留一定期限的学籍;保留学籍的期限,由所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与学生与合同约定。”

⑹为引进人才突破了制度障碍条例明确规定,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应届毕业生受聘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直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引进园区发展所需的留学人员,外省市科技和管理人才,可按规定办理《工作寄往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这一条是对人才市场的开放的规定。其中“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寄往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可以算是一个进步,它是条例的核心制度,起到瓶颈作用。

⑺明文规定了反垄断第二十三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正常的商业秩序。“垄断”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利益,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或协同行动,或滥用经济优势地位,排斥或控制他人正当的经济活动,在某一生产或流通领域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行为。就广义而言垄断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条例》以明文的形式规定了反垄断,为中关村地区经营者,投资者建立一套自由、公正、有效、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潜力。充分利用中关村的科技与资源,创造最佳的市场经济体制。

⑻明确具体地对保护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进行了规定本《条例》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条逐条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方面进行规定。对企业与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员工承担保密义务、订立专门竞业限制合同等一些做出了具体的,专门规定。

⑼建立了信用担保准备金制度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依法设立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⑽规范土地一级开发明确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开发”的原则,解决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关村一带房地产价格过高,这与它作为一级的科技园区是不相适应的。有关专家学者早就提出,要运用立法的形式改变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泡沫状况,使之适应价值规律。本条例规定的这一规则为这一状况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⑾增设了园区企业的投诉渠道除了现有的,复议和诉讼等渠道,《条例》规定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可以向园区管理机构投诉。

⑿我国法律中首次设专章规范政府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第五章以整章篇幅规定了规范政府机构。这是条例的一个亮点,是第一次专章对政府行为做出法律规范。并且第一次明确的,系统的规定了政府听证制度,虽然限定的范围过窄,但就同步来讲已是实属不易了。

⒀对政府“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政府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责造成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上是笔者总结出的15项创新或特色。除此之外,《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立法原理、理论框架、结构模式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篇8

要提升中关村园区的竞争力,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不行的,与此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园区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注入了一支生命剂。《条例》是一部由北京市人大批准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它不是以规定园区的管理机构和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而是以规范包括政府在内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为主要内容。不仅是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适用本《条例》。凡是园区的组织和个人以及其它主体的相关活动都平等的,无一例外的适用本条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知识市场经济为主题,以高新技术为关键,从中关村实际出发,走向国际。它包括行政、民商、经济、科技、社区、文化、涉外、人事、执法等方方面面内容。《条例》显示出立法机关、决策人物、专家三方面较好的结合。《条例》的核心实质是把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成果最终通过法律体系固定下来。这部法规出台的宗旨是为了营造有利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法治环境,同时加快园区与国际的接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是个什么样的法:①《条例》是一个区域法而不是产业法。其更侧重于把园区作为一个特区,通过立法在园区内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平台,而不是像以往的惯例,通过立法为企业争取到更好的优惠的政策。②《条例》是一个超前法不是现实法。所谓超前法是在立法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为园区未来的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而现实法旨在企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③《条例》是个创新法而不是集锦法。创新法是对先行法律制度尚未涉及的空间领域进行立法,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而集锦法只是将适用园区的现行有效的法规,政策汇集起来。④《条例》是一个框架法而不是个操作法。它着眼点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构件一个性的制度框架,为园区提供一个法治平台。

今年实施的《条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法律上,首先确定了园区作为一个特定领域,受到特别法律调整的地位。在此之前,国家对园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以及工商管理领域,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条例》则对园区的整体法制规划,提出了建设科技园区的全方位法制环境::第一是政府服务环境。.《条例》中表现强烈的政府为经济服务的特色.,这一点对于中关村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二,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得到加强。公开执法,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是《条例》中政府执法的重要要求;第三,使市场交易环境更加宽松,明确确立了交易的自主性和当事人意志的决定性;第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投资的形式,投资条件以及投资的保护都给予明确的规定。比较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条例》在约束投资的条件上放宽,而在保护投资上则加强力度;最后是人才流动环境。人才问题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问题,人才的自由流动,涉及到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管理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条例》在这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规定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则,保障人才的流动性。

《条例》为高科技企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法治环境。它其中的一些条款在国家宏观的法律框架下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鲜明的特色。下面将对于这些特色和创新结合条文进行分析:

⑴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公德的行为除外。”这是世界各国法律所普遍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任何在法律规范调整下的公民或组织,所实施的行为只要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为禁止的,都是合法有效的。这条原则在我国的法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这也是此次园区立法突破最大的一点,第三款后面的但书(属于排除形式的但书)对于三种最基本的损害社会,公民的行为,做出了排除。说明,“法无名文不为过”是在一定限度下的“不为过”。

⑵企业设立时可以不设立经营范围《条例》第九条规定,在中关村设立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时,工商机关对其经营范围不作具体核定。这表明中关村有关方面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将摆脱审批制,向核准制迈进。这是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向着市场化目标和国际惯例迈出的一大步。

⑶明文规定保护创业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条例》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组织和个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投资的资产、收益等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占有或者实施其它侵害行为。这为靠知识创造财富而使自己富裕起来的投资者和创造者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一条是符合条例的立法宗旨的。

⑷规定了我国法律体系中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新的企业形式-——有限合伙有限合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企业、商业组织形态。他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适应不同投资者的要求。德国商法典规定了有限合伙,根据德国商法典第171条和172条的规定,有限合伙是为了在某一商号的名义下从事商事营业而建立的一种商事合伙。有限合伙中包括两种合伙人,即至少一个无限责任合伙人和一个有限责任合伙人。有限责任合伙人在其出资范围内对合伙的债权人承担责任。而英美法则把以合伙存在的有限合伙和两合公司一起统称为有限合伙。根据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的规定,有限合伙是指在按照某一州的法律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合伙。其中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普通合伙人和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有限合伙人。这与德国商法典的有限合伙的概念基本相同。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合伙法中没有规定有限合伙的形式,其中第五条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的字样。”在我国《合伙企业法》起草时曾有专门的有关“有限合伙”的一章,但是在最后审查通过时被删除了,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国目前没有这种企业形态的实践,似乎也没有这种企业形态的需求。既无实践经验,也无立法需求,所以就这样被删掉了。该法第九条?构娑ǎ骸昂匣锶司哂型耆袷滦形芰Φ娜恕!闭庖幌拗埔膊缓侠恚邢藓匣锸峭蹲实淖楹希舜俳缦胀蹲剩褂Ω迷市怼盎埂背涞焙匣锶耍怪牍使呃庸臁7缦胀蹲驶共扇∮邢藓匣锏男问剑梢苑乐构榷牟蹲收呖梢栽げ獾阶约菏艿降淖畲笏鹗В鞯搅苛Χ小?BR>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对合伙实行双重征税。对合伙不应征企业所得税,只在利润回报个人的时候对其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要解决有限合伙在我国存在的双重征税问题,就得突破现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条例》中对有限合伙做了肯定,明确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并且规定:“有限合伙的所得税由合伙人分别交纳。属于自然人的合伙人,其投资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属于法人的合伙人,其投资所得交纳企业所得税。”《条例》的这项规定,可以防止重复征税,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创造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⑸明文规定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兼职创业合法《条例》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科研人可以离岗或者兼职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凡离岗创业的,经所在单位与本人以合同约定,在约定期限内可以保留其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并可以回原单位重新竞争上岗。十五条第二款又规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学生可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需要保留学籍的,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保留一定期限的学籍;保留学籍的期限,由所在学校或者科研机构与学生与合同约定。”

⑹为引进人才突破了制度障碍条例明确规定,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应届毕业生受聘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直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引进园区发展所需的留学人员,外省市科技和管理人才,可按规定办理《工作寄往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这一条是对人才市场的开放的规定。其中“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寄往证》或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可以算是一个进步,它是条例的核心制度,起到瓶颈作用。

⑺明文规定了反垄断第二十三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正常的商业秩序。“垄断”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利益,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或协同行动,或滥用经济优势地位,排斥或控制他人正当的经济活动,在某一生产或流通领域实质上限制竞争的行为。就广义而言垄断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条例》以明文的形式规定了反垄断,为中关村地区经营者,投资者建立一套自由、公正、有效、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潜力。充分利用中关村的科技与资源,创造最佳的市场经济体制。

⑻明确具体地对保护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进行了规定本《条例》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条逐条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方面进行规定。对企业与员工签订保密合同、员工承担保密义务、订立专门竞业限制合同等一些做出了具体的,专门规定。

⑼建立了信用担保准备金制度和财政有限补偿担保代偿损失制度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依法设立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⑽规范土地一级开发明确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开发”的原则,解决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关村一带房地产价格过高,这与它作为一级的科技园区是不相适应的。有关专家学者早就提出,要运用立法的形式改变中关村房地产价格过高的泡沫状况,使之适应价值规律。本条例规定的这一规则为这一状况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⑾增设了园区企业的投诉渠道除了现有的,复议和诉讼等渠道,《条例》规定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可以向园区管理机构投诉。

⑿我国法律中首次设专章规范政府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第五章以整章篇幅规定了规范政府机构。这是条例的一个亮点,是第一次专章对政府行为做出法律规范。并且第一次明确的,系统的规定了政府听证制度,虽然限定的范围过窄,但就同步来讲已是实属不易了。

⒀对政府“不作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政府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责造成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上是笔者总结出的15项创新或特色。除此之外,《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立法原理、理论框架、结构模式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篇9

[关键词]审计质量;激励约束机制;审计收费;审计责任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激励约束机制

人性预设是制度建立的基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他们的行为准则就是经济上是否有效,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其行为模式。激励与约束是人的行为的两个方面。有效的激励本身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而有效的约束则为激励提供有效运行的条件。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缺一不可。如果两者关系失衡,激励不足或者约束不够,机制的运行将发生偏差,激励或约束的实施目标将无法实现。

从我国经济的情况来看,注册会计师作为逐利而生的理性“经济人”,在执业过程中必然也要通过在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做出选择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注册会计师垄断了出具具有效力的审计报告书的权力,而现实生活中注册会计师造假的收益(获得审计委托和审计费用)远远大于成本(承担审计责任受到处罚),于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驱动下,常常滥用权力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为自己谋取利益。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承认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寻求并建立一种有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促进注册会计师在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时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在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时又会产生一种压力感,引导注册会计师自觉地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客观上有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审计服务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应主要通过提高审计服务的收费,激励会计师事务所付出与之收益对等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同时加大审计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使提供低质量审计服务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成为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从而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自觉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良性循环格局。

(一)事前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收费

低审计收费是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1994年,科伯莱等人的实证证明,审计费用与审计产品的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目前国内许多省市财政局了当地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低收费标准。在极度激烈的行业竞争下,绝大多数都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投入的审计资源要受审计收费的约束。当审计收费过低时,如果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成本太高,有时导致亏损。结果是,低廉的收费迫使这些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用偷工减料、简化甚至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减少审计人员、缩短时间的办法来降低审计成本,由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是与审计成本提高自相关的,这样审计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质量隐患从此埋下,审计风险也由此产生,审计诉讼可能随时爆发。这就形成了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普遍存在的低收费、低成本、低质量、高风险“三低一高”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屡见不鲜,是一种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

注册会计师行业属于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注册会计师行业难进入、工作强度大、风险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这一行业内的人应有一份较高的收入,但现状并非如此。

目前注册会计师的薪酬水平同其他一般的行业相比较,虽然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同IT、证券、、保险行业人员的薪酬相比起来,少了许多。与同在中介行业的律师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高级律师年薪约30—50万,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年薪20万左右,证券公司高级经理年薪20—30万元。但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年薪能达到20万以上的已是凤毛麟角。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普遍偏低的状况造成了许多已通过的考生不愿加入到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中来,行业内现有人才纷纷向证券公司、上市公司、外国会计公司、外国等单位流动。

提高审计收费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相比,他们用较高的审计费用支撑着较高的审计质量。首先,雄厚的人力资本是保证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根本所在。提高审计收费,会计事务所可以加大各个方面的投入,改善事务所的硬件设施,提供更高的报酬来留住人才,为员工提供舒适的住房条件,更多的职业培训,有利于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其次,审计收费高,注册会计师也会保持更高的敬业精神,更注重自己的职业声誉,从而会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最终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此外,高收入是注册会计师保证其客观、公正态度的经济基础,也使得其有力量面对高风险和承担责任。适当提高审计收费,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将提高行业租金,增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因为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如被撤销审计资格意味着丧失高额的行业租金,这相当于间接地增大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处罚,将有利于增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提高其执业的审计质量。

因此,国家应该考虑到审计业务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审计责任,应贯彻高风险高报酬的原则,适当提高行业审计收费标准,规范最低收费标准,加强对审计收费具体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采用压价竞争的招揽和争抢业务,减少行业恶性竞争,使自立的注册会计师或事务所不至于在过低的审计收费的压力下,任意减少审计程序、节省审计成本使审计质量受到损害。

(二)事后的约束机制——加大审计责任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之所以存在质量,关键就在于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过低以及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向社会公众负责的注册会计师来说,只有直接面对其审计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委托人及报表使用者才敢于相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责任合约安排应该导致注册会计师违反合约的成本远远大于由此而带来的收益,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在决策之前必须权衡违约收益和违约成本,主动地去履行合约安排,确保高质量的审计。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是对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原则是强调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忽略民事责任,这是与国际惯例不符合的。笔者认为,我国应建立以民事责任为核心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确立“民事在先,行政、刑事为辅,三管齐下”的注册会计师承责原则。

1.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由法院判决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具有民事性质的责任,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停止侵害委托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并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西方,对注册会计师最具有威慑力的惩罚手段就是民事赔偿机制。民事赔偿机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行为有强大的威慑力和遏制效果。我国要加快建立以民事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追究模式,让造假者的风险大于收益,一旦违规造成重大损失,就要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直至其倾家荡产,以遏制其造假的行为,增强风险意识。

首先,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下发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证券市场民事侵权责任追究制度,但是,仍然需要在立法和司法上有新的突破,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加快出台相应的可操作司法解释和实施细则,明确对违法事务所和注册师个人的民事责任,降低诉讼门槛,鼓励民事诉讼。法院也应积极受理投资者诉讼案件,确保作为理性人的广大投资者有积极性去监督注册会计师,使众多投资者成为自发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一股自律性力量,使注册会计师真正承担起年报审计的民事赔偿责任。

其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造假问题严重,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任何签字的合伙人都不会因造假而倾家荡产。因此,应积极倡导并支持推进有限责任制向有限合伙制的转变,制定转制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事务所实行有限合伙制。在有限合伙制下,一方面无过错的合伙人只承担有限连带责任,有利于事务所吸纳合伙人的入伙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合伙人之间互相进行监督约束;另一方面,有过错的签发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承担无限责任,其承担责任的财产不但包括投入事务所的财产,还包括合伙人没有投入事务所的财产,使得合伙人不得不把自己的风险意识贯穿始终,处处小心谨慎,权衡每一笔业务的收益和风险。因为若稍有疏忽,就有倾家荡产的危险。由于合伙人的无限责任及相互之间的连带责任而产生的制约,将合伙人的荣辱同事务所的兴衰捆绑在一起,使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都面临倾家荡产的民事赔偿。这种制度安排使注册会计师消除侥幸心理,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和应有职业谨慎提供了更大的约束力,增加其对审计质量的关注,自觉地提高审计服务质量。

最后,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从事证券、期货及相关业务的事务所要求的注册资本为200万,要求其从业的注册会计师在20人以上,这样平均而言,每个注册会计师只承担10万元的赔偿责任;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要求的注册资本仅为30万,注册会计师在5人以上,平均每位注册会计师承担6万元的赔偿责任。如此低的原始投资一般在两到三年就可以通过投资回报收回了,而且法律上对投资回报无力追索。因此,可以通过强制性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注册资本的底线标准和法定的利润积累的比例,提高事务所的净资产,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合伙人对审计失败受害人的赔偿能力,进而可以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责任意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觉地提高审计服务的质量。

2.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违反法律法规、发生舞弊或过失行为并给有关方面造成经济等损害后,有关政府部门对其所追究的具有行政性质的责任,包括给予警告、暂停执业和吊销证书等。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审查和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在对今后违规行为的查处中,注册会计师个人要承担更重的责任,对严重违规的从业人员要实行终生禁入的严厉处罚,以儆效尤。而事务所主要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对会计师的监督,对事务所的行政处罚可以适当弱化,主要通过上面所介绍的民事责任来加以约束。

3.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在执行业务中明知会计报告的虚假性而作出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从而对他人构成欺诈的,依照有关律规定,审计人员应负有刑事责任,主要包括管制、拘留、剥夺权利和没收财产等。目前《刑法》规定对注册会计师故意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最多可以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真正受到处罚的注册会计师为数极少。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加重对违法的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比如说参照美国的做法最多可以判处20年的有期徒刑。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期效果,促进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质量的提高。

[]

[1]Abdel—khalik.A.R.Trhe Jointness of Audit Fees andDemand for MAS:a self-selection analysi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 search,1990,(6)。

[2]Dan.A.Simunic. Pricing 0f AuditService:Theory and Evi- dence[J].Journal 0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8)。

[3]Taylor,Mark H.and Simon,Daniel T.Determinants of Audit Fees:“TheImportance of I&igation,Disclosure,and Regulatory Burdens in Audit. Engagements in 20 Countries[J].111e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Accounting,Vol.34,N0,3.

[4]周剑君。浅议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J].中州审计,2003,(6)。

[5]余玉苗。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供需决定模型及均衡[J].审计,2003,(5)。

[6]段春明。对CPA民事赔偿制度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

篇10

契约型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业内人士交头讨论的热点词汇,2014年证监会颁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私募监管办法》)明确了私募投资基金可采用公司型、合伙型和契约型3种不同的组织形式。私募投资基金在中国发展的20余年以来,受限于国内政策环境和立法传统的影响,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一直是公司型和合伙型基金占据绝对的数量比例,尤其是2007年《合伙企业法》的修订正式确立了有限合伙企业制度以来,有限合伙型基金因其较低的税负和较灵活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市场的青睐。但2014年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下称“国发62号文”)逐渐发力,过往各个地方政府给予有限合伙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处于非常不明朗的处境,契约型基金这一在证券投资基金领域发展得较为成熟的组织形式,也应《私募监管办法》的正名,开始被广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热议。

1 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的募集设立

从法律上,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的募集设立需要遵守《证券法》《信托法》《基金法》和《私募监管办法》的相关规定,其中尤以《基金法》和《私募监管办法》为重。

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按照《基金法》第二条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是不包含在内的,但《私募监管办法》明确了自身是根据《基金法》制定,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在接受《私募监管办法》的直接约束时,实务当中通常借鉴或参照《基金法》的相关要求。

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的募集设立至少有如下几点要求。

1.1 成立私募基金管理人

依照《私募监管办法》第二章及其他规定、《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报送材料,登记备案。

依照管理人的组织形式,可以选择公司型或合伙企业型的管理人,市场上目前更青睐合伙企业型的管理人。

1.2 向合格投资者进行非公开募集

非公开募集当中最敏感的事情是募集过程,必须要遵守“非公开募集”的相关准则,否则会触发“公开募集”的程序条款,甚者可能触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刑则,“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并不如想象中远。

《基金法》第九十二条、《私募监管办法》第十四条对于非公开募集的要求均采用了正面否定的立法语言,即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同时,《私募监管办法》第十六条还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行销售私募基金的,应当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由投资者书面承诺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应当制作风险揭示书,由投资者签字确认。但对调查问卷,一直未有相关细则和文本示范出台,故实务当中,私募基金的募集很少用到。

在最终募集人数上,单一合伙型基金和有限公司型基金的募集人数均有50人的限制,合伙型基金通过伞形结构最多可以做到200人。根据《私募监管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以合伙企业、契约等非法人形式,通过汇集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私募基金销售机构应当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但是,符合本条第(一)、(二)、(四)项(分别指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规定的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的,不再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和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因此可以理解为,经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投资到私募基金的,可以不再穿透核查和合并计算人数。

1.3 签署基金合同、托管协议

全体投资者与管理人签署《基金合同》,基金合同的内容需借鉴和参照《基金法》第九十三条的有关要求。

关于托管协议,与合伙型基金及公司型基金当中,投资者与管理人签署合伙协议或公司章程,再由基金(公司)或基金(合伙企业)与托管人签署《托管协议》。不同的是,因《基金合同》中直接列明了托管人的权利义务范围,契约型基金的托管方通常是《基金合同》的直接签署方之一,或者经契约型基金的投资者同意,由契约型基金的管理人代表契约型基金另行与托管人签署《托管协议》。

1.4 登记备案

基金募集完成后,管理人向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契约型基金。

2 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面临的问题

2.1 投资事项的股东身份受限

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顾名思义,该基金的投资标的为非公开上市交易的股权,绝大部分时候指的是有限公司的股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或合伙企业财产份额。《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要求,设立公司应向公司登记管理机关提交股东或发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在操作层面,“主体资格证明”被明确界定为“为企业法人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为事业法人的提交事业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为社团法人的提交社团法人登记证书复印件;为民办非企业的提交民办非企业证书复印件”。实践中,由于契约型基金不是《民法》上的民事主体,缺乏法律上的投资主体地位,无法提供“主体资格证明”,因而难以独立地记载于公司的股东名册,无法在工商局办理股东登记。《合伙企业法》要求合伙人必须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于契约型基金而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目前,证监会基金业协会的官员曾在公开媒体上提出,证监会正在努力推动契约型基金作为未上市企业股东进行工商登记的解决措施。实践中已经有部分工商局借鉴资管计划及信托计划的做法,将契约型基金的管理人登记为股东,实际上享有股东权利的是基金而非管理人,如苏州地区、盐城地区的工商局。

这种将基金投资的项目,股东登记为管理人而非基金,会有两大方面疑问:一是这是否是代持关系,是否适用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的相关规定,最终的股东权利由谁享有?二是这种做法是否会给管理人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

笔者认为,前述方式并不是典型的公司法所定义的股权代持关系。依照契约型基金的基础法律关系――即信托关系的定义,契约型基金管理人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投资者)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对委托财产(契约型基金)进行管理或者处分。因此契约型基金管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契约型基金去持有公司的股权或合伙企业的合伙份额乃至在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相应的股东权利或合伙人权利,这与基于合同法律关系的股权代持行为在基础法律关系上有本质的区别。目前,部分工商局所采用的由契约型基金管理人代表契约型基金作为公司股东或合伙企业合伙人的方案,并不违反《信托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所确定的法律规则,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如果在工商登记名称能够扩展为契约型基金管理人(代契约型基金持有),在直观性上更贴近真实的法律状态,这一形式在资管计划投资私募股权领域已经被部分地区的工商局所采用,资管计划管理人代资管计划持有公司股权,其登记的股东名称即为管理人(代资管计划持有)。

税务方面的主要疑问在于如果工商局登记的项目公司股东为基金管理人,从项目公司获得分红利息或资本利得退出时,这部分所得是否会被认为是管理人的收入?

笔者认为,《基金法》已经明确要求了基金财产是独立于管理人自身的财产的,管理人运用基金财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归属于基金财产,而不能归属于管理人(《基金法》第五条),因此,造成这方面混淆的根源仍在于契约型基金无法将自身登记为公司股东,如果能够解决工商登记的问题,从外观上也能够避免这种混淆。

2.2 私募契约型基金的个人所得税征税规定

私募股权投资契约型基金同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一样,在个税征收上目前暂无统一、明确的税收政策。目前主要参照《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关于实施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市场上发行的资管类产品,包括各类信托产品、券商资管计划、期货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等,均按照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实践中大多数情况是,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均不会进行代扣代缴,由个人投资者自行申报。私募股权契约型基金管理人也比照上述资管产品,在向契约型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分配投资收益时不进行代扣代缴,由个人投资者自行申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各类资管产品的征税盲区,据悉证监会也在联合财税部门,希望能够推动统一明确的税务政策的出台。

3 结语

从契约型基金本身的特性来看,契约型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烈的优势。其灵活的操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从侧面提高了市场对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从正面影响上,对于激发管理人的创新管理能力,提高管理人对市场波动的应变能力提供了制度基础。对于投资者而言,契约型基金能够提供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和相对便捷的退出程序,在有限合伙型基金被强制要求征收5%~35%多级税率的当下,契约型基金20%的个税税率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也非常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