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范文
时间:2023-03-23 02: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生态文明观
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应该改变以往主人翁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就是生态文明这一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二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协调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使得生态意识观念更加明确地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提出明确要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生态文明;到2012年党的十报告更是将生态文明放在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宏伟目标。
2、“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一个建设美丽“中国梦”的号召。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发展,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得以很好的栖居于自然。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同时进行,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国富民强;同时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均得到良好的保护。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
1、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是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从东北的第二松花江到南方的珠江,许多河流、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因为不合理地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由于森林或草原破坏,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近数十年来又有所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9亿亩。这些都说明生态平衡已遭到严重破坏,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将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因此,当它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被克服和消除。
2、“从富强中国”到“美丽中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历史反复证明了,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人民具有勤劳智慧、质朴勇敢的优秀品质。“建设生态文明”出现在十报告中,更加表明了我国及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意志和决心。“建设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的再具体和再要求,也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顺序是有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的,经济发展要由又快又好发展变成又好又快发展,重质量;经济发展了人们开始在精神层面上提出自己的诉求,追求权利义务的平等和追求公平正义;这里的文明应该更多地赋予生态文明的高层次内涵,即一种更广域的生态观和整体发展观,对“优化土地资源开发”、“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保护”、“着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生态文明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1、转变传统“自然观”
生态文明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最基本的论述,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文明时代论述;十报告中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物)自然观的超越。工业革命时代频频出现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错误的理念认识。也导致了人对自然无限的索取和破坏。人对自然的“尊重”、“顺应”、“保护”是与传统的“中心”、”征服”完全相反的,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自然观做革命性的反思和转变,才能很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2、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与“绿色城市化道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经济”等,总结起来就是要实现一种“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就是满足两个标准:即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零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高效益、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经济与环保兼顾且首先要考虑环保的模式,无论是理念上还是实施上都要进行较大调整。
2012年10月31日,最新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化大约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增长,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提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里将其称为“绿色城市化”道路。目前存在的盲目城市化行为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应警醒并有所改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持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的国家。常讲我国仅占世界耕地面积9%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森林的国土覆盖率仅有20%不到,远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我国的人均淡水是世界的四分之一,土地荒漠化面积相当于14个广东省并在逐年扩大。
基于以上的现实国情,“生态文明建设”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均有明确要求,转变生产力发展理念,在生产中从人与自然对立、对抗,人类肆意征服自然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共同发展;转变科学技术观,是工业文明生产力向生态文明生产力的转变,将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工业文明的结果处理管理转变为生态文明的过程规避管理。转变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低碳产业转变。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比如“光盘行动”等等。
4、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异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原则。即相异于其资本扩张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双重“剥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立足于国内的,绝不会走某些国家将污染移植于别国的道路,也坚决避免无论是对于人还是自然的双重剥夺,最终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将凭借自己的制度优势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四、走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
1、“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中国已经针对生态文明召开了很多会议,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整合这些政策及实践,使结果最优化,避免对人、自然及经济发展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其他国家的也无法照搬中国的经验。绿色发展取得快速进展,绿色发展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动力之一。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物的零排放这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实质所在。保护环境对于生态文明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投入巨大。若没有蓝天绿地、清洁的水源等,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将不能实现。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始于绿色发展及环境保护;而生态文明又为绿色发展及环境保护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
2、顺应自然,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拥有工业文明的巨大科技和生产能力,对于自然的认知水平也进一步提高。顺应自然是与自然相处的行为准则。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按照自然容量空间范围,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生态文明原则所要求的技术是以顺应自然为前提的。减少环境压力,达到顺应自然的要求,即要合理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水平;退耕还林、退田还草,退耕还湖等。提高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压力的前提下提高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给自然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要顺应自然自我修复的规律,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廖福林.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十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篇2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梦最通俗的解读和要求。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拥有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的桂冠,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生态文明自然成为百姓最为关切的问题。因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掠夺或破坏。我国曾有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的历史教训,国外发达国家也曾走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但那样的代价太大,更何况有些生态是今后不管花多大代价都修复不了的。正所谓:“离开经济发展谈环保是缘木求鱼,而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则是竭泽而渔。”所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正确选择。
用制度保障发展和美丽并行。过去我们为了所谓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盲目以GDP论英雄,结果GDP上去了,但环境破坏了,生态失衡了,天灰了,河污了,水臭了,空气难闻了,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变糟了,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今后既要保证我国实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又要让老百姓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的优美环境中,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很重要。
其一,要完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看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不仅要看创造了多少GDP,还要看GDP的构成,即GDP都包含了什么?消耗了什么?消耗了多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多少污染?将来为治理这些环境又需要投入多少?能否修复这些生态?2012年5月,联合国环境与经济核算委员会已经正式颁布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框架白皮书,把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因素考虑到国民经济账户中,建议各国在现有的GDP统计中,扣除消耗掉的资源与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简称为绿色GDP。在国际上对绿色GDP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我国也应该尽快采用SEEA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即用绿色GDP指标对官员进行考核,或者直接把人民期待美好生活作为执政目标和考核依据,引导各级政府既强调发展,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发展与美丽并行。
其二,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我国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低。如果再任由过去那种无偿或者以极低的价格使用资源的趋势发展下去,恐怕我国真的会发生粮食不够用、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的危机。更何况未来国际上最激烈的竞争将是资源能源的竞争。中国崛起,一些国家不高兴,必然会在能源资源等方面对我们进行限制,所以,我们自己必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其三,从法制上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现实中一些企业偷排放、高污染现象频频出现,和处罚不严、执法不力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的GDP和就业,对超标排放企业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甚至还给所谓纳税大户的污染企业以某些方面的保护或支持,这些行为严重背离了政府的职能要求。要杜绝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环境立法,明确政府的环保责任,规范政府行为,加大对外部不经济活动的惩罚力度,避免私人成本社会化,尽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现在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已经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再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将来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会危及政权的稳固。
其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机制,倒逼企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助推美丽中国梦早日实现。企业作为主要的市场主体,其生产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想让企业在生产中自觉地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政府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充分利用好市场价格机制很重要。因为按照最基本的市场供求原理来讲,一种产品或一种资源,如果价格越低,就越容易造成低效率的占用甚至浪费性的使用;价格越高,就越促使企业想方设法节约使用、高效利用资源。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理清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资源价格体系,以便通过价格杠杆,倒逼企业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曾几何时,我们创造了许多经济建设的奇迹,但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导致了资源能源的瓶颈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越来越脆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面积比重的上升,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城市雾霾天气的增多,都与我们过去对大自然的滥伐、乱挖等不尊重自然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节能、环保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必要。国家可以在财政、税收、信贷、科技、用地等方面给相关企业以优惠,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快让我们的GDP变绿、变轻(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走好走稳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美丽中国梦早日成为现实。
用良好的消费行为助推资源节约。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反过来影响生产。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美丽国家,还需要消费者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现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方便性需求越来越大,有些人甚至产生了炫富的奢侈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生产者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大量生产所谓的一次性产品,对那些具有炫耀性和礼品性的商品,则进行过度包装,这些都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从你我做起,只有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理念,改变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的现象,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低碳生产,给大自然以更多的关爱,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型城镇化之路要融入生态文明。十报告明确提出今后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央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提出来,必将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但大建设一定要冷思考。2012年的几场大雨,曾让国内的几大城市道路积水严重,以致成为网友调侃的话题——“到某某城市去看海”。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一定要避免过去那种盲目追求高、大、宽、亮的现象,一定要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发展蓝图,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新型城镇化,更不能走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的路径。新型城镇化之路,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大,更要重视“质”的提高,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美丽城市”、“生态城市”,使百姓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加大对环保和生态修复的投资力度,尽快还百姓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对于已经形成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应加大治理投入力度。我国经济总量虽不断增大,但用于环保的投入比较小,今后应提高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加快生态环境修复进度,包括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水、空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最终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切实感受到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
篇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的召开十的时候明确的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并且将生态文明纳入到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文化文明中,将十七大上提出的“四位一体“扩展到了“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的提出充分的体现了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以及低碳发展的全新理念,体现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勾画出了一个完美的蓝图。生态文明的提出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蓝图,要想真正的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方向和动力。
一、发展旅游产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
1.“美丽中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美丽中国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就像是维生素一样,是一切生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生物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丽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湿地公园、名胜古迹以及各种A级景区等,这些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像生物需要的维生素一样,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提出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并且培养成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现代服务业。这些思想的提出都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发展的信息和动力,十上“美丽中国“的提出更是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的发展的方向。“美丽中国“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实现生态文明,有了生态文明,才能够让我们的中国真正的拥有青山绿水,将中国建设成为美丽的中国。生态文明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提倡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还要求人们崇尚绿色、增强环保意识。
中国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尽量朝着体育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草原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以及湖泊湿地旅游等方向发展,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
3.“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作为“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倡导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一种社会状态,要求人们能够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所谓的“美丽中国“则是指实现社会美、百姓美、生活美、环境美以及时代美,但是首要的是实现生态美,实现生态文明。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但是中国一直都是旅游大国,却不是旅游强国,所以,“美丽中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不断的推动着我国旅游业向着世界旅游强国的方向和目标发展。
二、发展旅游业,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效措施
美丽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生态文明,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实施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将旅游业的利益和生态文明的长远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推动“美丽中国“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增长方式,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旅游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任何一个旅游组织或者是企业的发展都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旅游组织或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将发展经营行为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生态大局紧密的联系起来。国家的相关旅游部分在对旅游项目进行审批的时候,应该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旅游景点要科学的进行环境功能的测定,不能够超负荷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开放和游客的接待。旅游企业能够仅仅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文明。旅游企业要在确保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
2.减少资源的消耗,进行绿色采购
旅游企业对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过程,是企业发展中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所以,旅游企业应该从充分的考虑到原材料的生产和采集对环境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方面,外国发达国家采用的绿色采购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绿色采购的方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进行节能产品的采购。据调查西方很多国家的旅游酒店都是采用具有较强节能性能的空调、冷水机组、电气以及灯泡,从而为饭店节约资源,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第二方面,减少对一次性物品的采购。应该尽量购买能够持续使用或者循环使用的客用品,比如,可以自己充灌的洗手液等。第三方面,对再生产物品的采购。德国的很多国家是使用的印刷品和卫生纸都是由再生纸生产制成的。第四方面,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采购。主要是指洗手液、杀虫剂等物品的容器上,在国外很多的生态酒店中都是用能够降解的瓶子进行洗涤液等的装盛。
3.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企业应该认识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树立旅游企业发展的生态理念。所以,国家相关的部门应该对旅游企业的行为和责任进行规范,实现旅游企业的责任法律化。首先,要加强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将旅游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具体到具体的制度中。其次,在旅游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将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的落实到实处。最后,要健全和旅游企业外部行为相关的法律制度,坚持社会效益为主体,使旅游企业的行为逐渐的规范化。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观;生态观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报告明确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奠基
”美丽中国”代表着绿色的、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重要生活保障。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更优美的环境”如同丰衣足食、人身自由、知书达理、公平公道、安居乐业、和平和谐一样,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测的说教,当山川秀美、山清水秀离人们渐行渐远,甚至连呼吸安全都成为一种奢求的时候,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难理解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不难理解无人能置身于美丽中国建设之外的道理。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的声音,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如此紧张的大背景之下,呼吁”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国富民强的重中之重。转变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应首先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民。
在伦理学领域,道德是改善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重要标杆。建设”美丽中国”将道德关系延伸至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认为当下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立的后果,应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的道德关系,坚决反对以自然为手段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改变不合理的唯利论观念,注重以促进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在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平等共赢、和谐共生的道德关系,在和谐关系中逐渐改善生态危机的现状。因此,应做到关怀自然,理解自然,明晰自然的收获就是人类的收获。建设”美丽中国”即建立美丽生态,更是为人们建立美丽人生的舞台。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观现状
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为建设美丽中国尽心尽力的责任,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大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积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其言行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整体后备力量的文明程度,并且在现实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标榜作用。观念决定行动,在生态建设的进程中,不容忽视大学生的基本生态观念,掌握大学生对生态建设的基本看法,明晰大学生存在的不合理生态文明观念,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生态理念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向所在。
(1)生态知识相对匮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一部分,也认识到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明白了进行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是缺乏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生态理论主要指的是区别于专业生态学知识、更为普通非专业人群所接受的常识性生态学知识。尽管是常识性知识,很多大学生依然了解的不清楚,比如有关生态保护的节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卫生日”等的日期和节日要求均不详,以及关于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也不清楚,还有类似废电池、白色垃圾的处理及消化也不甚解等,诸多现象表明,大学生虽然属于高等教育的接收者,却对基本生态保护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对生态系统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生态责任感薄弱。当代大学生虽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言语上充分表明进行生态保护的决心,但同时,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瑕疵不会影响生态全局,无形之中造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等现象,对他人违反环境保护的做法也无心去劝阻,或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矛盾选择无视和逃避。由此看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缺乏较强的责任感,以人为主的思想观念指导着其日常行为,面对环境污染,只想到自我所受伤害,忽略了自我作为环境问题的制造者,这就导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进行日常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较弱,缺乏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
(3)知行转化能力较弱。绿色生态梦的实现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去实践,将具有的生态保护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态实践行动,切实做好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为了省事,随手丢弃垃圾;看到校园内的废弃物,绕开代替了捡起;出于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等。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在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环节是断裂的状态,没有很好的运用生态理论知识约束自我,没有真正的将所学只是转化为实践。这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的生态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应逐渐改善较弱的知行转化能力。
三、“美丽中国”建设下大学生生态观教育路径
美丽中国的创建离不开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则需要依靠生态文明教育。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生态建设方面,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修养,倡导大学生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引导其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中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1)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基础课有机融合。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校德育的历史重任。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实现开设生态文明公共必修课,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短时间实现,但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加强其与专业课知识的联系,是较为可取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使学生了解在与自然环境的摩擦中的是非善恶,正确调整个人言行。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虑,进行大学生生态观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内容。第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学习。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道家”回归自然”思想,都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思想,提倡崇尚自然,反对恶意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本性,应以一颗关怀的心对待自然环境,使自然生态永续发展。第二,大学生生态观教育应与当下生态现状紧密结合。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否则就是凌驾与实践上的空洞理论。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生态问题,深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劣现状,才能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中的严峻危机,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也才能自觉地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关心生态问题,切实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去。第三,加强大学生在法律层面的生态观知识。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发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旨在制止恶意破坏环境的违反分子。使大学生对生态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大学生自觉遵守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做合格公民。
篇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保障,党的十描绘了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华大地正涌动着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热潮。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青年一代更应挺立潮头、勇担重任。在此,我们向广大青年发出以下倡议:
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做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从珍惜一滴水、一粒米,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将绿色环保行为转变成日常的生活习惯,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宣传环保、带动他人,做生态文明新风的倡导者。一己之力渺小,众人之力成城。让我们引领环保风尚、影响带动他人,争做绿色理念的辐射源,通过各种形式向人们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绿色文化,营造人人关心环保、人人贡献绿色的社会氛围。
篇6
——题记
水墨丹青是你,源远流长是你,坚强不屈是你,知书达理是你,从古至今,总是美丽如你,环绕着青山绿水,拥抱着江河湖海,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令人向往的殿堂。
那时的李白俯瞰黄河,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叹,不知他有没有想过,这或许已成为心头永恒的风景;怀着满腔爱国热血,在北国留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绝句,不知他有没有想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景象可能已不复存在。
小时候我有这样想过,即使我们的天空被黑黑的废气遮盖,我们的碧水被刺鼻的气味污染,我们的山变得苍黄,我们的土地变得龟裂,也挡不住我们对美丽的渴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总是向往两旁绿树成荫,燕儿翩翩飞,叶儿轻轻挥,小径野花环绕,每次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绿油油的一片,似琥珀,似玛瑙,路旁的小花烂漫地开放,增添了几分清新……
不知不觉中,这些想象中的温馨画面不再存在了。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每天都会冒出新的写字楼或酒店,或者巨型广告牌,要不干脆空降一条六车道的公路出来;但更多的是田野上的水泥路。从飞机上俯视中华大地,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块豆腐,偶尔的翠绿会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萧条更让人心痛。我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绿色是近来听到最多的词汇,绿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GDP的快速增长,后面一定跟着一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以自然为交换条件的GDP我们需要吗?不,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纯净天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美丽中国的提出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机。这简简单单的的四个字透露着中国人的觉醒,中国人的赤子之心,中国人渴望对现状的改变!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美丽中国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我们已经在路上,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环境的美丽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升华更为重要。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美丽,更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将为“美丽中国”而献出自己的全部。
篇7
关键词:地质勘查;生态保护;协同;美丽中国
【分类号】:F592;F205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除了要重视绿化等地上文章,还要“上下兼顾”,关注“地下”的生态文明,以黑龙江省为例,经过多年的勘查开采,四大煤城的地质环境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人居环境。因此,作为与地下工作息息相关的地质勘查业,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相关应用迫在眉睫,如何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优势,成为当前新的课题,这不仅需要绿色矿山的建设,也需要组织生态治理项目致力于将受到破坏的土地治理成耕地、林地和其他用地,变废为宝,改变当地的环境,有条件有资质的地勘单位也要为水土监测提供支撑,助力现代化大农业和城镇化建设,当好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共建美丽中国。
1.坚持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将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一谈起地质勘查,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地质找矿,那矿产资源又如何能与生态保护联系上呢?我们都知道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现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万事万物是有联系的,矿产资源在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同时,由于事物的两面性,也给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地质灾害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矿产资源消费同步增长的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矿产资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都有增大的趋势,由此而引起的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在追求高GDP的同时,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将相互矛盾转化为互为动力,要更加注重矿业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勘查开发,在勘查开发中保护,协同推进二者的关系,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拓宽地质勘查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地质勘查工作更是地质科学和地质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先行中的先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省级地质勘查队伍围绕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拓宽地质服务的新领域,创新地质成果的表达方式,实现地质勘查的新作为,用实际作为和丰硕的成果诠释了地质勘查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地质科研工作探寻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新路径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的加剧,地质科技人员开展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矿产开发过程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盘活了一大批“呆矿”,减少了矿产资源的初始动用量,降低了生态干预和破坏的程度。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地热能等非常规能源的利用研究,为探索新能源利用形式、促进传统能源结构改变进行必要的前期工作。尤其一些重大课题研究行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地质理论和矿产勘查技术的原始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国家资源供给的新格局。
2.2多轮次地质勘查填图发挥了综合生态效能
最近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填图和修测工作,及时填补了边远和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空白,在为矿产勘查提供基础图件的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利用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选址、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等领域,对摸清矿产资源家底和生态资源家底起到了“路线图”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生态灾难突发时,地质勘查人员综合运用航空物探、遥感解译等手段,第一时间提供了目标区范围内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件,为抢险救援、灾害防治提供了实时基础资料,对防灾减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3多目标地质环境调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地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水文环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等,大到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小到有毒有害地区化学元素,是包容整个人类活动空间的大环境。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开展了大陆科学钻探系列工程,开展了资源型缺水地区找水工程、水质型缺水区洁净地下水勘查示范,开展了农业主产区多元素地质化学调查,破解特色农作物“立地密码”,开展了有毒有害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试验,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规划,开展了“矿山复绿” 项目示范,开展了地面沉降监测、城市三维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了海岸带变迁及赤潮影响等调查工作等等一系列工作,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工作优势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让地质勘查工作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比如,开展农业地质调查,圈定“绿色土地”,在发展高效农业的同时,还要发挥农作物的生态效能;在中心城区进行市政建设,有条件的要积极利用地下空间,需要查明地下空间的地质条件,有效减少和预防生态事故的发生;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需要完善地灾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以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等等。要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一方面要巩固原有的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监测、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领域,另一方面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搞好地质工作与其他专业部门的交流、融合,共同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4.结语
建设美丽中国要充分发挥好地质勘查专业优势,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的角度来定位地质工作;要用系统观念、大局观念、整体观念来设计地质工作;要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地拓宽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坚持地质勘查与生态保护协同开展,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高地质技术支撑和环境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邹谢华,郭威.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联机制.国土资源情报.2013(9).
[2] 李维.简析我国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黑龙江科学.2013(11).
[3] 刘洋,田海文.地质勘查工作的环境保护问题.江西煤炭科技.2009(5).
[4] 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报告谈起.生态经济.2013(4).
篇8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理念生态化。安吉县委、县政府多年以来,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批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生态立县之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安吉出台的政策、做出的决策都是以促进生态为出发点、落脚点,产业选择以不损害生态为底线,产业扶持以与生态互促共进为标准。先进的理念优势逐步转化为生态优势。目前,全县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县域内空气、水、土壤等均处于优良的状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吉发展的根基。
二是坚持生态资源化。安吉优良的生态,让山青、水绿、天蓝、林茂、田丰,不仅时时处处景色宜人、让人流连忘返,也终不负众望,结出丰硕的果实。山上林茂果丰,目前安吉拥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8万亩,白茶园10万亩;水中鱼肥蟹壮,安吉现有山塘水库5000余座;田中稻黍飘香,安吉现有稻田面积2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35万亩,另有大量特色农产品生产。安吉的毛竹、白茶等特色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优势。优良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优势的资源优化。这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资源产业化。产业是将资源增值转化为财富的重要载体。安吉围绕具有优势的生态资源,积极推进资源产业化。目前,安吉的毛竹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200多亿元,白茶的年销售收入也近20亿元。围绕优良的生态,安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3年收入已达102.3亿元,生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优良的生态资源促进新能源、新环保、新材料、新网络、新医药、新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在促进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养生养老地产的发展。2013年安吉地区生产总值达270亿元,是2003年的6倍。
四是坚持产业绿色化。安吉在注重生态产业化的同时,也坚持产业绿色化发展。一是第一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安吉优良的生态,确保毛竹、茶叶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化发展。在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注重化肥、农药等实现减量化,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二是第二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在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向园区、小城镇集中,实现企业集中、行业集聚、产业集群式发展,并注重实现园区集群产业的循环式发展,实现绿色清洁发展。三是第三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安吉在第三产业发展中,注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实现高效低碳化发展。这让安吉的产业越发展,生态越优良,产业与生态互促共进,螺旋式上升。产业绿色化也促进经济绿色化程度。
坚持理念生态化、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绿色化,成为安吉深入践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的重要体现,正在让安吉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突出成效
安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统领下,全面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绿水青山也成为安吉的金山银山。
一、生态更加优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安吉城乡居民的自觉行为,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协调发展,安吉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为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了前提条件。安吉森林覆盖率71%,植被覆盖率75%,全流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干流水质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保持清新,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7%,是土净、水净、气净的“三净”之地。在保护建设和经营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安吉人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安吉人的共识,依靠生态理念、生态环境优势,繁荣的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安吉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体系,安吉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安吉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二、产业更加发达
安吉坚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实现了农业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1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农业及其涉农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0%。其中,2014年,安吉白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安吉以不到国内2%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竹业产值,毛竹带动农民增收9000元,贡献了一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32%的全县GDP。安吉是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构建了 “一环四带六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四大旅游品牌,建成了一大批全国知名景区。2013年,接待游客1044万人次,休闲旅游总收入超过102.3亿元。绿色现代农业发展也促使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大幅提升。
三、文化更加繁荣
安吉通过实施融合发展的文化战略,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裂变出一系列新的文化要素,涌现一批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安吉文化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安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影响力快速提升,实现县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全覆盖,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安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六大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示范园区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产业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已先后引进天使乐园、天v山书院、中国音画乡村、安吉(龙山)生态影视基地等重要项目,包装打造安吉白茶休闲文创产业园、昌硕故里文化休闲旅游区等本土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创意项目30余个,这些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拉动1260亿元的产出。
四、乡村更加美丽
安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处处透着美丽,时时彰显着魅力,美丽乡村成为安吉耀眼的名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安吉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彰显着自然美;坚持产业为先,实现生活富裕,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实现着现代美;乡村建设突出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给人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视觉冲击,体现着个性美;把全县建成大景区,把村落建成特色景点,实现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的相互支撑,构建着整体美。美丽乡村呈现出宜居、宜业、宜游,且安、且吉、且美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浙江省提出的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安吉也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理念和成功经验也因此被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成为省委推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10-2015年)》,推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
五、农民更加幸福
安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时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农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安吉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着力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预期,保持农村应有的环境和风貌,保证农民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涵盖点、线、面、团的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形成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使农民生活得放心;形成两公里便民服务圈,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使农民生活得舒心;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全方位的网格化服务,使农民生活得安心。安吉全面完成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县;9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99%的村庄实现了充分就业。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的丰硕成果,充分追求并实现着自我发展,安吉农民的幸福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烈。
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安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着乡村美丽,农民幸福。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启示
安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二三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道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给予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安吉以往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遭遇到区位的局限和环境的制约,迫使安吉重新思考发展思路,重新定位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安吉最大的优势、最丰富的资源是生态环境,最稳定、最有特色的产业是绿色产业,通过践行的重要指示,绿水青山在安吉已经变成金山银山。安吉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让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二、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为我们勾画出的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受到全国民众的高度赞誉。而早在2008年,安吉正式提出了美丽乡村的设想,在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全县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吉实践也启示我们,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乃至美丽中国,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加以推进,为发展美丽中国提供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支撑。
三、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安吉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浙江省其他县相比较并不算高。但是,安吉农民的收入在浙江排名中等以上,在这样的收入基础上,同时享受着美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和充分的社会保障,他们的幸福指数很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生活、基本的社会保障等因素在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因此,在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和谐稳定,农民才能幸福安康。
四、绿色发展是实现兴县富民的有效途径。
篇9
关键词:群众路线;生态文明;生命线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51-0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绩,否则就遭到挫折。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势之下,要实现美丽中国梦,就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始终坚持将群众路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线和基本工作方法。
一、“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很早就说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时刻在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空气、水、土壤等生态要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此外,人类还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用以生产生活。因而,人类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自然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据了7个,中国500个最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卫组织推荐的标准。这不仅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还成为群众获取幸福生活的健康隐患。严峻的现实使我们党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继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十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以更好地满足群众尽快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意愿。
恩格斯曾经说过,自然力对人类的报复是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1](P.336)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凭借国家高效的组织力量调节生产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满足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我们党历来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因而一切为了群众,满足群众根本生态环境利益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定位,凸显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享有者的命题,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的问题。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目标,一是在价值目标和方针的定位上,应该将维护生态环境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生态环境权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战略设计上,以更加突出制度、政策公平以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导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我国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环境不公。这些不公又同其他社会问题交互作用,累积成诸多社会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设计合理的制度、政策,关注群众的多元环境利益诉求,消除环境不公现象,维护群众的合法生态环境权益,保障代内与代际间的环境公平正义。二是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引导群众,在不断改善群众当前利益的基础上,使其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三是要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广大群众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的理念,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客观需要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保民生、惠百姓、得民心的重要工程做好。四是不断完善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考查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重要指标。将生态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生态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二、“一切依靠群众”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政府始终是主导力量,需要设计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和安排,但参与实践的主力却是广大群众。公众是环境的使用者和破坏者,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份子,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二者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的中介正是人的劳动,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则是实现物质变换时必不可少的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广泛的公众参与正是多元的交往,在交往中人们形成广泛共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
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么也可以这么认为,群众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所以生态文明的实现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依靠群众”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依靠谁”的命题。“一切依靠群众”阐发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树立正确政绩观,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集中民智,问计于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获得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领导价值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水平还比较低,一是公众参与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尽管在一些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中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所规定,但规定的权限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和激励机制,因而公众的参与并不十分有效。二是由于我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普遍不足,缺乏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理解和辨识生态环境风险的能力较为有限,从而导致参与水平不高。三是目前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比较有限,没有知情权就无法有效参与和影响环境决策。四是环境公益诉讼缺位。与国外不同,我国法律规定,公众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直接受到损害,不能对损害了公共环境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提讼,所以当环境公益受到侵害之虞,“不告不理原则”的存在使得公众无法有效参与并维护环境公益。
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监督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因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达成广泛的生态共识。这需要针对以上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调整,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确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具有专业知识的群众积极参与,提供良好平台培养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使之树立生态生产和消费观念,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环境公益诉权,从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焕发群众的潜能,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生命线。
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认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引起群众高度关注。一些环境的发生体现了群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企业与群众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一些地方引进的利民工程没有得到群众拥护反而引发,原因就在于脱离群众,没有认真在群众中调查,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调查研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础环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查,怎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呢。调查研究,要真正沉下身子向群众学习和调查,像关心自己的亲人那样去关心群众,全面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群众的呼声与要求,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中,充分考虑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加契合民意。
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要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背离了群众路线,“”问题十分严重。这些违背群众路线的做法使群众极为不满,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虽然随着近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问题有所好转,但是尚未根绝,依然存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群众是主要依靠力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这个梦想又何以实现?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以“”问题为主要抓手,切实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执政为民反对,全心全意为人民生态幸福服务;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清醒认识生态治理与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做勤俭节约的表率,树立“浪费是腐败,节约是政绩”的观念,率先形成绿色生活方式。[2](P.4-7)
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只有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美丽中国梦,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参考文献:
篇10
全方位地准确理解“美丽中国”是首要的课题。十报告中的“美丽中国”不单单是形象的愿景描述,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首先,“美丽中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的生态文明成为最直观的表现。从传统文明的“天人合一”,再到我们今天倡议的科学发展,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种对生态文明的情愫体现在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顺时农耕、春华秋实等等,文明因自然勃兴,文化因自然兴盛。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以天地人和谐相处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崇尚生态文明的文化因子闪耀其中。“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显然是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土壤中始发。
其次,“美丽中国”关乎历史,这在客观上为表现它的“美”提供了一个视角或者说是切入口。作为社会和时代的记录者,文艺工作者首要应是解读、体悟、贯通和表现我们的“美丽中国”。我们把“三贴近”作为创作的法则,其基点就在于要把视角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受到美,汲取美的滋养,来表现美。这几年,中国音协在引导音乐创作方面一个分量很重的举措就是组织系列采风活动,通过抒写自然环境变化、社会变迁乃至遗存至今的历史印痕这些点点滴滴来为“美”塑像。《我要去延安》是我在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纪念采风中创作的一首歌曲。它里头有“延水岸”、“安塞鼓”等自然的物象,也有对“先登宝塔山,再看南泥湾”等直观的追忆,当然更有对这块革命圣地所包容的宏大历史意义的感受――“我要去延安看时间荏苒,看万山红遍……”这首歌采用的是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和现代音乐语言,希望唤起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革命历史的回望和感受。多年后的今天,延安依然“天蓝蓝水清清”,依然延续着这种象征,这首歌的“点”选的就是这种象征意义。《我要去延安》其实是倡导人们去重新领略那被时光流年冲淡了的崇高精神,展望的是一种信念,再现的却是一种光荣历史和真理品格相融的“大美”。这种美,既存在于自然,又寄予历史追忆,还流淌于人们的意识领域,丰富多样、寓意多元,自然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笔墨当随时代。不惟如此,抒写“美丽中国”更应该有对现实的观照、对人文的关注――这是其第三个主要含义,也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最有启发意义的部分。十报告中阐释的“美丽中国”所阐述的“美”,是自然美、生态美,又是心灵美、人文美,可感、可知、可触摸。名山大川气象万千,这固然是自然的壮美;而我们的生活中亦是时时有大美、处处有大美,需要的是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挤乘公交车的老人不慎摔倒,你伸手扶一把,这是美;排队购票,看到要误点的乘客匆匆赶来,你把位置让给他,这也是美。还有“舍己救人文艺工作者”韩雪勇救落水儿童,把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用善行义举谱写人间大爱,闪耀着人性光辉,在他身上就凝聚着美。所以,文艺工作者只有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敬意,用真诚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暖流,用真实的情去抒写身边的感动,才能将道德楷模的精神实质、人民群众的心底期盼呈现出来,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美丽中国”美在自然,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十报告首倡“美丽中国”,传达出浓浓的民本意识和沉甸甸的民意期许。可以说,“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践行,十报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建设“美丽中国”。那么,文艺工作者该怎样用好这个载体、表现这个主题?一句话,文艺工作者当为“美丽中国”抒写壮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