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37-01

一、 必要性:“无奈被他情担搁”

从初中七年级开始,学生开始接触把有关于历史常识作为一门课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日程中,也成为全国各地学生中考很可能经常考察的一门必须科目。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国家课程标准》中就明确历史课的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高中历史课较之而言,也就相对重要并突出一些,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甘肃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就明确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一是历史知识的增长与深化,二是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和世界观、历史观的形成;三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高中历史讲授内容从初中完全常识开始向历史规律的探寻、历史事实的探究,历史事件及历史细节过渡。近十多年的几次教材改革和高考改革中,对高中历史的要求和重视由轻向重发展,这个可以从高中历史课的设置变化上看得出来。历史素质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人文素质,高中历史课承载的重要性也从中可窥一斑。那么人们为什么把这样一门课程总怀有那么沉重的误解和偏见呢?正因为这种态度,造成的结果是:人们习惯把这种误解和偏见延续――历史就是副课。这就决定了人们对这门课的轻视。但是从实质性的功能来说,人文素质成就学生的品质和人格,自然学科成就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两者都有重要作用呈现。我们应该消除这种愚昧无知可笑的偏见和误解,因为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生理想的树立。

所以,一方面,高中历史正是从常识向历史的抽象性理论思维转变,正是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时期,另一方面,在年龄特征上看也正是学生人格和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高中历史课在这方面正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历史正好自身适合了学生的年龄变化特征。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应该摆脱那种所谓“副课”的观念,擦亮眼睛,让更多明眸看到象诗和山水画艺术般的历史知识素养。

上述是必须陈述的。这是高中历史课的性质、功用所在,只有在思想上澄清这些,才能决定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对待这一门课程,才能想办法做好这一门课程!

二、 目的性――“关山魂梦长”

高中历史和其他课程一样,近年来改革虽不少,但总体上有彻底的变化还是从新课改开始的。从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思维方式由过去的按时间顺序和国别的陈述方式变为按专题史归纳编写,同时,扩大了课程的内容,拓宽了历史视野,加深了历史思考的深度,这就对现在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但是,在这些变化中,主旨没有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品质;主题也没用变――学生成才必须要通过高考的检验。历史教学是否经得住这一指挥棒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在这里弄清高中历史这一科目的目的。笔者的观点如下:

首先,从功利实在的角度来看――为了高考。现在高中历史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和总结知识点。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主题的发展和演变脉络可以清楚掌握。比如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总体把握,在一节内容中,其兴起、发展、完善、顶峰一目了然,不同于过去教材,只有把所有时代内容学完才能做这种归纳。这种模块学习法让学生清楚这一知识点如何掌握,有利于学生高考备考和复习,在方法上教材本身就提供了便利。

其次,从普遍的观点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学习历史课,简单一些说,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增长一些知识,加强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退一步说,和人说话聊天,总有一些话题,不至于一个高中生,聊历史不清楚,(现在中国有很多学生就闹这方面的笑话,各种新闻常见。)被别人问的瞠目结舌以至于被笑话。至少也能体现出自己的人文涵养。

再次,深刻一点看,借古鉴今。古人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培根也说过“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不仅仅是一门课,它是曾经切实存在过的事情,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得到启发,拓宽视野,开阔心胸,增长智慧,为个人发展做出更灿烂明智的规划。

三、方法:“知他几个黄昏”

常言道,教无定法。高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我们的先辈都是以很严肃的态度和神情对待。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而且,还可以变得灵活一些。有些可以弄得人文气息浓厚一些,有的可以讲的诗情并茂,有些可以抽丝剥茧,有些可以汹涌澎湃,气腾山河。虽然我们人人都不能是纪连海那样的讲历史,但也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来灵活的上高中历史课,并且得更有风格和吸引力。笔者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也想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方法。

1、课堂语言要使用的灵活多变

陈述,分析,抒情,幽默等要结合起来,先要让整个课堂在自己的语言掌控范围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2、多引用一些有效史料

史论结合,更重要的是结合高考,从高考试题中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这样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3、课堂导入不能陈式化

篇2

一、用新的观念统领复习

观念是社会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在高考复习过程中,作为复习指导者的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观念指导复习工作。

首先,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统观高中《历史课标》和历史教材三个必修模块,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准确把握这些史学观点,既是我们按照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因此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

其次,用新的教学观念贯穿复习过程。这主要从两个方面的转变入手,即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和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从我接触的许多教师来看,仍习惯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进行复习教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输入推进,高考命题体现了不拘泥于教材内的知识、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思想,“以本为本”的思想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形势,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敢于、善于重整教材,使其适合高考的需要。

再次,用实事求是的观念指导复习。主要是要把握考情和学情,按“需”施教。就是要根据高考要求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现状,重整教材,安排复习内容,在复习中一定要特别考虑学生情况,不顾学生实际,只从《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出发,肯定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用有效的策略指导复习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采取正确的策略才能事半功倍。作者依据多年的高考指导经验和高三历史新课程教的要求与特点,总结了几条针对性的高考复习策略,以期达到复习效益最大化。

首先,对教科书要有效取舍。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标多本,异本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体现新课标对史实的要求,诠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史学内涵。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其异同,把握其内涵,这样才能正确地对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和准确地把握。这里我们反对将不同版本教材的知识和新旧课程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这样只能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没有任何益处。

其次,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难易度。认真细致地研读有关文本中对于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把握对知识与能力要求的难度与深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一般而言,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常采用“知道”、“了解”、“列举”、“例举”、“概述”、“归纳”、“理解”、“认识”、“分析”和“评价”等行为动词,来标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高考复习指导者必须要认真领会这些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知识难度的界定,根据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深度的不同要求安排相应的复习策略和复习内容设置,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掌控复习过程中的难易度。

再次,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高三复习的时间安排要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等因素,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复习时间表。从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这个具有规律性复习的过程来看,长期以来采取的三轮复习的策略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三、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复习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实施历史高考复习时,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采用恰当的策略,更要寻求有效的方法。

首先,通史复习是基础。以时间为序,重在梳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将学生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用历史发展的时间主线串接起来,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网络。

其次,专题复习是重点。通史复习之后,就要转向专题复习,这时要把重心由梳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转到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寻找所需要的、有效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对通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掌握有关专题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阐述其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重组能力。

再次,热点复习是提高。复习时必须关注热点问题,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南针。每年高考都有一定的调整,复习时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试卷形式等方面的具体说明和要求,把握住高考专家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考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有一个显著特征,往往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选择当前热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热点进行整理、分析,尽可能地做到全面、细致,而且要以试题的形式加以训练与巩固。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感培养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育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我国高中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让学生认同我国的历史及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也需要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让教育者重视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在此目标下,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历史发展的规律,高中生只要学会做题、解题即可。这就使得高中生的情感得不到培养,导致其对历史课也会感觉到无味,并且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到较为吃力。

(一)容易忽视历史教材的情感部分

高中历史的教材中除了不单只是基本知识的安排,还包括大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事迹,如我国远古时期奴隶时代商朝亡国君主纣王的事迹等等,大量的历史纪实体现出的美与丑、善良与丑恶等的对比,弘扬高尚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大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对这情感部分的挖掘力度远远不足。

(二)历史教学课堂的情感氛围不足

在历史课堂上,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则会较少。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历史人物性格描写鲜活,历史历程一波三折,但是这些历史都远离现实的生活,高中生感触并不深刻。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情感氛围课堂中学习历史,更好地解决教学课堂上情感氛围不足的现状问题。

(三)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情感表达不足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全面的根本原因使其教学理念中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历史教师是学生培养健康情感的引导者,而如今大多数历史教师都以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体现出大多数教师对情感培养不重视教学理念的现状。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意义

高中的历史教学一方面是对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而情感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加强有利于达到历史教学课程本身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引导其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

其次,有利于达到我国教育对爱国情感教育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对我国当下基本国情的了解,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加强使得高中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历史人文方面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途径

(一)从历史教材方面考虑

在有效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上,需要做到深度了解历史教材,并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上的情感因素。高中历史教材不仅承载了历史知识,还承载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在教材里,每个历史真实事件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对高中生情感培养的加强首先就要利用好历史教材,深度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其中情感,让学生与教材中的情感表达产生一定的共鸣,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二)从历史教师方面考虑

提高历史教师情感素养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的教授,因此教师的情感素养与意识不断提高和情感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不断的丰富对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有直接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历史情感的传递,如创设历史情境。利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事迹中的角色,重现历史发生的大致过程,增强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三)从学生方面考虑

高中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主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则需要使学生主动去进行体会与思考。良好历史课堂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体会情感。创建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自主体会教师传授的情感知识与历史教材中情感因素,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四、总结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是改革内容的重要部分。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生情感教育的缺陷以及高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现状。为了探索当前情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文从历史教材、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方面考虑,找到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使高中生健康的情感得到培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香梅.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5,(25):148.

[2]葛家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感情的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90+94.

[3]乔芳.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肖翔文.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历史在教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要想使课堂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就必须做到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便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外,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及物力投入取得较高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知识框架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并且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三个重要阶段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进入高三阶段就面临着高考这道令所有高中学生都窒息的难题。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历史复习时,充满了各种知识理论的灌输,使得课堂变得单调无聊。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会将复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为对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承接,并且对知识框架重新构建,使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有一个大概的回忆,对曾经所学的部分基础历史知识进行相应的掌握。第二部分为对历史知识的复习环节,这个环节便是对每一个重点知识进行相应的突击,使学生对每个专题知识得以强化。第三部分即为专题训练,使学生在做题时取得一定程度的思维性逻辑,从而不断加快做题速度。高三历史的复习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三部分决定的,所以必须较好地把握这三个阶段。

二、如何使得历史专题复习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高三阶段很大部分是进行专题复习演练,所以如何更好地上好专题复习课,是当今所有高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在相应的复习阶段,应当做到上能承接各种基础知识点,下可为提高专题技巧做好铺垫。学生应当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相应的了解,如,历史教师在复习“”这一章节时,应当对学生灌输中国自然经济这一知识点,并且对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解释。学生应当对“”发生的时间及原因具有相应的了解。随着新课改浪潮的不断推动下,使得高三教师深深体会到,要教好专题复习课就必须强化基础知识,并且对知识的复习重点要有针对性及目的性。在对以往高考各个专题进行相应的研究时,应当对其考察趋势内容做相应总结。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演练时,才可以对知识点复习有一个重点。与此同时,学生应当对时事政治多加关注,因为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专题复习的内容与思路也应当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中历史复习取得相应的效果。

三、不断引入历史学新观点,构建新型的复习框架

教师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大致将复习框架分为:中国古代史复习阶段、中国近现代史复习阶段、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阶段。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将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如,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科技文化民族史;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侵略史、国共关系史等;将世界近现代史分为资本主义史与民族解放史。

对于教师所进行的复习框架,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并且在多年来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沿用着。在这种复习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及相应的练习容易被积累,教师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简单容易,所以这种专题复习模式一直被各届历史教师应用着。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加大,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僵化。由于当今高中学生采用的是研究性探究学习,使其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重新构建专题复习模式势在必得。

我国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贡献为“现代化理论”研究,现代化理论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及审视观念,其作用在教学中日益凸显出来,并且对传统历史的研究及探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这种方式以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演变为纵向发展主线,且派生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课程应当根据现代化范式理念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对“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该历史发展短暂、资本发展不平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些特点。

四、学生要敢于面对正式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三历史复习课程的不断进行,教师应当解决学生在学习阶段中所不懂的问题及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断被完善,才能使得学生备考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提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疑问,让学生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暴露。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对日常知识的巩固中发现的问题越多,在高考中不会的问题才会越少。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地创设情景,让学生的学习问题得以暴露,对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过多的问题,切记不要耻笑,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对待学生时应当一视同仁,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就应当适当地鼓励。只有学生敢于暴露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才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从而进行对症下药。只有这样,学生的历史复习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五、师生应当共同复习专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课堂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获得提高,从而让学生死记一些基础性知识,并且不断搞题海战术或在有效的课堂内一直喋喋不休地讲解,唯恐对一些知识点遗漏。在这种模式的复习下,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复习的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显得极其被动,由于历史复习课程的单调乏味,使得学生产生了走神、打盹等现象。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编写所复习的专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细致地阅读教材,对专题进行归纳,从而加强记忆,增进自己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想性记忆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总喜欢从头至尾地复习,使用这种方法复习,可以使得知识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但是对知识点概括时,学生便无法对其完整地归纳,从而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

在对历史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记忆,如,在对“”这一章节进行复习时,要有从专题到通史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从起因林则徐的,引起英法联军入侵,导致圆明园的毁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将中国从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运用这种从点到面的方法,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历史时间串联起来,使得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连贯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如何提高高三学子对历史的复习效果,依旧需要所有教师及学生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复习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伟.高三历史复习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2]曹友军.对高三历史复习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5).

[3]陈超.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通史体系 整体把握 史论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71

结合几年来的高考备考实践以及对新课标卷高考试题特点的理解,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重视构建学生的通史知识体系。

1 建构通史知识体系的原因

我们知道,高考《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题中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通史知识考查和对时间概念的考查。新课标专题式的知识体系在诸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等专题上脉络是清晰的,也能体现一些新的能力培养要求,但感觉最大的问题是总体上时间的跳跃性大,不连贯,使许多学生学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次,历史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而教材在具体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联上不具体明了。第三,现行教材有时一个事件多处出现(如、等),很大程度上割断了重大事件的完整性。很多学生在做题过程明显地体现出不能对时间信息做出敏感的捕捉、对相关历史事件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关联,对于各个历史阶段特征难以准确把握的弱点。而所有这些恰恰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一般来说,专题学习或断代史研究到了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才可以进行,在高中应该以通史形式学习为主。”[1]通史的特点是时序性强,易从总体上把握发展规律和脉络,比较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清晰的通史框架和时间概念,可以大大降低许多试题的难度。所以,构建通史知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2 建构通史知识体系的方法

如何构建学生的通史知识体系呢?通史体系的构建一定要有打通脉络的贯通思想。把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纳入系统的历史体系中。从大的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新教材的内容重新整合,构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大板块。而各块再做具体的划分:如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也可分为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七个阶段。而各部分又有自己的阶段特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表现。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新航路开辟以后、工业革命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两次大战及两次大战之间、二战后等几个板块。从具体事件的处理方面来看,历史事件往往由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部分组成,同类事件的背景影响等往往有其相似之处。比如我们要分析近代各民主革命事件的背景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认识:民族危机的推动,发展导致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或的传播,革命阶级对国情逐步深入的了解。这样就像我们建房屋一样,既有大的框架,又有小的构造,最后由砖块去砌成。这样,各部分知识重叠混淆的情况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我们应先宏观把握知识的构架,再微观分析具体的事件。

时间线索是学习历史的第一线索,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2]准确地把握时间线索,理清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但历史学习仅停留在拉拉线索上,是不够的。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在掌握了基本的时间线索和基本知识框架后,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打破时空界限,根据需要把相关的孤立知识点串连成线,形成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体系。通过纵横串联,把知识贯通学活,不至于在高考答题时丢三落四,史实混乱。

3 建构通史知识体系时的注意事项

近几年来,新课标高考试题中时间跨度大的试题屡屡出现。比如2013年新课标文综的第34题、第41题,2012年新课标文综的第40题、第41题等。面对高考对总体把握能力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要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能合理地表述和论证历史事件,从各类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把握,“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能见处”[3]。这样,教师平时就要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进行历史体系化的构建中,我们必须注意:第一,认识历史要有“理论的高度”。比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学生不仅要知道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更要知道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基本发展趋势。第二,运用辩证法去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事物总在发展变化,结论往往是相对的。“要善于从思维的角度去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并把这些理论概念转化为个人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化成学生的个人财富”[4]正如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前期主要起着保护农业发展,维系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税收的积极作用,而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则主要起着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消极作用;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革命型和进步性,而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样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多系统进行这样的指导和强化训练,学生慢慢地能对教材中历史的理论和认识举一反三,逐步达到灵活运用。

总之,用通史的思路构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学的历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知识的堆砌。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现行教材专题式体系的不足,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任应书对记者的谈话[N].中国教育报,2006-9-13.

[2]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0:49.

[3]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7-02

历史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不能再采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单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历史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将来才能对社会政治时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实施问题式教学法,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单单记住其中一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因素,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领悟到该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吸取教训,积累相关经验,将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高中分成文科和理科。高中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对于理科生来说只是选修的科目。因此,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理科生并不重视,文科生则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最初目的都不是为了了解国家历史,也不懂得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就直接接受历史的结果,把时间、地点、人物记住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但考试时需要分析的题目得分较低,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事件不知道如何分析,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历史知识点进行回答。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常薄弱的。

比如,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与强化”时,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然而,学完这节内容,发现学生只是大概记住几个历史名词“法令出一”“君权与相权”及3种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君主专制政体的相关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将高中历史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

二、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机会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问题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相对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之心。比如,教学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时,通过提问:“为什么经济危机会发生?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应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德国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与德国在摆脱经济危机采用的措施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不是坐等老师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接讲出来。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高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为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还会接触到很多伟大的历史人物。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身上W习优点,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评论是高中历史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地去看问题,减少偏激的行为和极端思想的产生。比如,某些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由于一些因素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评论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待他的功或过,要科学地分析。

3. 增强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高中历史知识的教授通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由于记得不清楚、不牢固,答题时不确定,导致考试成绩不佳,学习热情相当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效率不高,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味性、启发性、探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创造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讨论,让讨论的声音响彻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尝试、思维迸发的场所。

三、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1.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发起者没有规定必须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其实,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还要好。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只是大概看看主要的内容,看看历史件事的几个要素就完事,很少会对课本上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层的思考和探究。教师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结构、基本线索、重点难点的讲解上,很少会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更不会采用任何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采用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其实,只要能帮助学生学好高中历史,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都要给予重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比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是我国在国家管理上的壮举,这节课的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预习课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解决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政府能成功解决香港和澳门的问题?”除了教师设置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积极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 问题竞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教学法还可以通过问题竞猜的方式实施,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提出课本上的问题,还要静下心来思考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缺乏的是什么,等等。在思考过程中,很容易发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和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但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收学费,主要以收什么为学费呢?一位耳聋了二十多年的德国音乐家,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刻,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到了。”这位音乐家是谁?……这些问题充满了趣味性,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开心,更深层的用意是将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首次投入了战场,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去了解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世界大战对社会的危害,战争就是经济发展的克星,所以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去思考,当今如何遏制战争、消弭战争。因此,通过历史事件来反思当今的社会问题,正是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所在。

3. 开展有关历史问题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历史的意义除了了解历史、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有所创新。学习历史时,很多历史问题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根据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来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体会他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完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进行碰撞,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进行辩论赛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比如,近代史名人李章,他曾建立了江南制造局,促进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在英国公使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利用国际法挽回了决裂之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然而,他也曾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不仁不义;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北洋水军全军覆没,的失败,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后,允许英国人进入,损害了国家。有人评价他是外交高手、经济天才,有人评价他在外战中属于庸者,只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两组来进行辩论,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辩论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

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教学。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了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不再盲目地死记硬背,不但增强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何学平.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巧用“问题式教学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2,(9):54.

[2] 郑国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94-96.

篇7

我认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其衡量标准应该是 “学生成长”, 即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这种成长不能单单用成绩高低来衡量。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以成绩论英雄会导致忽略学生未来发展,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创新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有效教学模式,针对我校历史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钻研历史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实际上,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各民族和社会都是循着演进的规律向前发展。现代化发展注定全球化,任何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事物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认为历史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高视角深入挖掘理解教材,以求在课堂中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贯彻全球史观。

二、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

针对高考文科综合的特点,我在教课的同时,注意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面,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发散式思维。例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明朝经济外交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科技和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联系地理洋流知识,使学生理解郑和船队出发时间和行进路线。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商品交换,使学生明白全球国家联系的必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再如,讲述爆发的原因时,如果不了解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不了解日本拥有资源的状况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组织答题思路,与大文综走向趋同,对学生长远发展很有裨益。

三、学案教学法,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历史课时间有限,知识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下我们全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课下教研,明确重难点,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连续一个月后,逐渐放手由学生整理归纳,老师做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以线带点,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也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异同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总体把握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历史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精化讲课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三讲,三不讲”

我校每周历史课两课时,每节40分钟。时间少,任务重,提高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好“三讲”,“三不讲”。“三讲”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的讲。“三不讲”指: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深入研究历史教材,精化讲课内容,严格把握授课难易度,是我们每周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高一历史教研组在着眼会考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三年备考,针对个别章节适当加深拓宽,比如讲授近代史上各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的异同点,联系时政热点“三农问题”进行拓展引申,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让学生去思考,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而对于重难点,学生不好懂地反复讲,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学生听懂学会。

五、练习考试化,月考模拟化,大考练习化

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常常会听到同事们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5.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6.学法指导是动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顺利升学,以便学到更高层次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观察现实问题,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二)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关爱学生。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

参考文献:

[1]袁金华等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很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有的同学在学习中过于重视对知识个体的孤立、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甚至有人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是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另外,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应用以上所列方法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二、改善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阅读、做题与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自我。当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推广,教育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是十分迫切的课题。

阅读历史教科书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会浏览教材。第二步,精读。就是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逐句逐字地读,弄清楚段落大意、层次、重点、难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对某些或某个问题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的作出标记,通过以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时分析这些信息,用它们做为论据,以做到史论结合。

现在一般历史考试卷包含的题型: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阅读材料题、政史结合、史地结合、政史地结合题)。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考察,同时更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讲述、训练各类历史题的一般解题能力,特别是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横纵联系)、史论结合能力、系统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年代地点,纵横交错,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此过程较复杂,要进行反复的训练,主要训练的练习有判断练习、推理练习、论证练习。同时,发散思维对学好历史也很重要,它的思维过程具有开放性、扩展性。这些不但可以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线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把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复杂的事情联系起来考虑,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改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或笔记本里,为上课做好准备,如发现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结合,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篇10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1

  本学期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每位老师都积极准时参加,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

  备课组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

  (二)科学规范常规管理,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备课方面:积极落实学校开展的“学导案”教学新模式,认真及时编写“学导案”,积极开展“备、上、说、评、写”为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详细的教案。

  2.作业布置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学习指导》和填充图册,并要求在课上严格、独立、认真、保质、保量完成。

  3.抽查识记情况:每节课上新课之前,先检查上节课的知识识记情况,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4.听课方面:本组老师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

  (三)抓好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里我们提出几个思考:如何让教师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教师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学导案”教学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而教师只在课堂上重视引导点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在历史学习中又能感觉到无限的快乐?如何让学生既能锻炼能力,又能在考试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倒翁”?这些问题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

  总的来说,本学期备课组活动丰富多彩,各位老师统一协调行动、共同合作、共同配合,取得较好成绩,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飞跃。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2

  一、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突出成绩的升降,淡化成绩的优劣

  我们班在前半学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老师们、学校领导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我也感到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可造之才,有很大的潜力。大多同学没有辜负我们老师的期望,学习成绩一样有了较大提高。你们给了我们最好的鼓励和配合,我代表我们班的全体老师向你们表示感谢,同时也代表老师们再送给同学们一句心里话,同学们你们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

  班级总体成绩:

  我们班文综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理综较差,只要我们刻苦努力,会全面进步的。大多同学能努力学习,但也有部分同学在我们全班师生团结一致,全力以赴,为你们将来的前途命运而拼搏,为我们班的集体荣誉而拼搏的大形势下,思想跟不上,行动跟不上,仍然处于麻木状态,精力不集中,方法不对头,态度欠积极,学习不主动,行动很迟缓,甚至违犯学校规定,不思进取混日子。

  二、个别同时期中成绩退步分析。

  1、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2 准备不充分。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言外之意,无准备之仗很难打赢,一些却没有按照这句至理名言行事,导致这次考试吃了亏。

  3 没有解决好兴趣与课程学习的矛盾。自己有很多兴趣,作为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明白的人,当然不应该同机器一样,让自己的兴趣被平白无故抹煞,那样不仅悲惨而且无知,但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兴趣严重耽搁了学习就不好了,不仅不好,有时候真的是得不偿失。

  综上,同学们应平时锻炼自己,强迫自己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把课堂学习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并学有余力地积极发展兴趣爱好;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悲壮彻底、问心无愧的战役。

  三、 下阶段奋斗目标:

  我们要开展“自我超越,苦学快进,争创强班”活动,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团结一致,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热情,更实的措施,更好的班风,更硬的学风,确保我们班学习成绩持续快速提高,实现争创强班的奋斗目标。

  1、人生的理想信念 自身的意志毅力 学习的目标计划

  学习的方法策略 常规的扎实落实 班主任 任课老师 班干部和全体同学都要对照比较 努力赶超

  2、学真东西、下大力气 只有挑战极限,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解决了思想问题,有了干劲,关键是措施和方法,班级集体的措施,个人的措施,每个人的目标计划和落实至关重要。

  3、敢于争先进创强班 苦学快进,争创强班,必须思想积极,态度主动,计划到位,方法优化,行为扎实高效。

  4、全体努力,不让一个掉队要争创强班,必须继续保持领先的速度,才能达到强班的位次,作为班主任要更加研究班级管理的思路、措施和扎实到位的管理,作为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业务研究,在课前下足工夫,在课上讲究方法,在课后加强知道,批改和自主学习的布置要求和督察。作为全体同学,要向进步的同学学习,我们这55名同学,是好样的。我们班全体同学要敢于下大决心,定实措施,下大力气,不怕吃苦,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我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争先进位,争创强班,一定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3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