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实现理论研究指导的功能最大化”,这是所有研究人员,乃至技术性教学工作都应该时刻遵守的指导方针,所以为了顺应现在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被大量应用在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大趋势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工作。
一、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定义与概念
1.1接触器:
由于接触器具有可控较大容量,自身活动性质稳定,功能可靠,工作效率高以及结构经久耐用等特性不仅被广泛应用在远距离操控高频度接断电路,以及容量较大甚至兼具负荷的各种系统物质中,比如各种电热机械装置、电焊机、电动机等,而且由于接触器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以及欠电压情况下的释放作业保护型调节,所以,在各种进行远距离自动操控中也被作为一种电磁式自动调控开关进行使用(如图一所示)。如果我们将接触器依据自身结构的主触头所通电流类别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两种类别,其中前者种类较为多,而且就我国而言现有常用的自主设计并以进行投产的交流接触器主要有CJ10以及CJ20等系列型号。
(图一:接触器基本结构图)
1.2继电器:
与接触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点,因为接触器的主触头是可以通过大电流的,但是继电器的却只允许通过小电流。所以,继电器一般在控制系统中只能应用于控制电路里面进行延时,隔离,遥控检测电路从而实现自动转换调节线路以此保证安全性甚至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等功能(如图二、图三所示)。通常按照电气性质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等)和非电气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工作原理分为:电磁式、固态式、时间控制式、温度感应调控式、环境风速感应式、以及其他光度声度加速的等感应式继电器。由于继电器兼具反应敏捷,工作性质稳定,结构经久耐用,占据体积小巧等特性被大量应用在日常生活的电力保护,自动化控制,遥控检测等机械装置中。
(图二:常见空气式时间控制功能及电气工作结构图)
(图三:延时功能继电器控制系统电路结构图)
二、现有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研究中存在问题
2.1过度关注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研究,由于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更换率有一定实效性,所以教材中理论知识会出现脱离实际应用的实践性。
2.2安装时由于注重理论到位忽略了实际安装作业时继电器、接触器触头接触不牢靠等问题。我们知道继电器与接触器如果发生触头接触不良就会使存在于动静触头间接触之间的电阻增大,产生装置接触面温度超过理论限制,致使装置的面接触形式变成点接触,甚至产生不导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安装时结合理论为指导注意观察仪器触头上是否有油污、花毛、异物;经过长期使用后的仪器触头外表面是否发生氧化;一起上面是否存有电弧等高温烧蚀带来的仪器缺陷、毛刺或形成金属屑颗粒等;最后观察仪器的运动部分是否有卡阻问题。
2.3在理论指导安装后出现继电器与接触器功能在控制系统中不能达到和谐共处,影响使用初衷:互助互促互不干扰的原则。这是因为没有做好各自功能分析:继电器:用于控制电路、电流小,没有灭弧装置,可在电量或非电量的作用下动作,一个继电器往往有几对常开/常闭节点,可以用于不同的控制回路,它的节点不能通过大电流,一般不用于动力回路。 接触器:类似于断路器,用于主电路、电流大,有灭弧装置,一 般只能在电压作用下动作。 其实原理都一样,主要是触点容量不同,继电器触点容量较小,触头只能通过小电流,主要用于控制,接触器容量大,触头可以通过大电流,用于主回路较多。接触器原理与电压继电器相同,只是接触器控制的负载功率较大,故体积也较大。 交流接触器广泛用作电力的开断和控制电路。继电器是一种小信号控制电器,它用于电机保护或各种生产机械自动控制。
2.4对理论充分研究后还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输入信号受到干扰,影响继电器以及接触器的型号选择。由于输入信号是会受到实际工作环境存在的电、温度、时间、光信号等干扰,那么通过这种扰后的输入信号所确定选择的电磁、温度、时间、光电等继电器与接触器一般虽然不会有大问题的。
三、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要性
3.1注意实际应用中所选用的继电器与接触器相互间功能的配合,充分实现各自工作效率最大化。比如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在电动机结构中应该主要起到在失压状态以及出现过载情况后应该进行电动机的自主判断与保护(如图四、图五所示)。因为在电机出现失压问题后通过连入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后可以当电机的电源电压低于85%时,出现置入的接触器触头的自动断开活动从而有效防治了烧坏电机的情况;而且,如果电机的电源突然出现暂停后又突然再来的这种瞬时大量电流变化时,也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机的瞬间起段所带来的操作人员安全隐患问题。
(图四) (图五)
3.2一定注意对置入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机械装置进行充分理论分析,选择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继电器和接触器,一般根据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后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功能需求科学的选择符合机械装置容积规格的继电器与接触器类型,因为一般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然而对于小型电器,像玩具等机械装置需要选择超小型体积的继电器。
3.3注意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被连入机械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合适的继电器和接触器类型以及规格。以继电器为例通常要注意其自身可承受的电压最大限度的电流,同时还要注意所工作环境需要自身进行控制电压及电流大小,以及根据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机械装置问题的继电器需要几组,应采取哪种安装形式这都是要以工作环境中电源电压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的,毕竟想要继电器尽到自身安置的作用是需要电路为继电器给予足够的工作电流才能正常作业的,如若不然继电器进行吸合作用就会十分不稳定。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4注意教学理论充分分析后实际工作环境对继电器与接触器的影响。因为实际继电器与接触器工作环境,环境湿度,环境气压、机械装置工作环境的活动振幅等等都会为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功能性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比如因为继电器与接触器材料以及结构不同,所能承受的环境力要求各不一样,超过一定标准就可能发生损坏继电器所以一般在理论分析选择时通常会依据仪器整体的环境力限制条件甚至高一级的条件进行选择。
3.5在理论分析研究出有效的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养护方案后,根据实际工作后继电器与接触器理论分析没有预计到的油垢以及组部件异常松动等问题。
四、结论: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为了提高机械的生产效率,通过安装继电器接触器来进行生产机械自动控制系统的构建,从而提高生产作业的机械在远距离下也能进行预定程序的安全自动操控。可见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多么重要,为此,作者在此呼吁所有参与继电器与接触器控制系统研究的工作人员可以切合现实情况,实现应用实践与教学研究理论的完美结合工作,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理论研究更好地为现实需要服务,更好地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电子电工专业 创新 改革 技能训练
电子电工专业必修的实践性课程就是电工操作技能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环节。书本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的实用型人才。良好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实践与理论更好地结合。创新与改革电子电工专业技能训练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老师安排或课本上的实验方案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先理论后实操教学方式向先实操后理论再实操的新型教育模式转变,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极大地提高。总的来说,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事例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学生配合教师开发兴趣实验,再通过系列兴趣性实验制作,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稳固形成各种技能。如“电视机原理”“收录机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课,都可以采用这个模式。通过趣味性实验去增强基础知识教学,实现“先懂理论后去做实验”到“从兴趣性动手实验中去学理论”的转变,解决了两者在课时分配上的矛盾,同时也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技能与理论的双丰收。学电子关键在于多动手,许多理论上不懂的东西,在动手过程中都会慢慢被消化、理解。在目前职业院校与生源现状下,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应该采用:以培养技能为中心,“先动手,后理论”即以动手操作为先导,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专业基础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通过趣味制作学生兴趣倍增,多数能快速、轻松地迈入电子世界的大门,很多学生将课外时间投入到电子小制作和小发明上,那种班级制作学习的气氛和求知欲为专业课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便于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相互探讨,全班学生平时都忙了起来,业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开始是教师为学生组织制作元件与资料,一个学年之后,多数学生能设计其他实用性小电路与课外自行搜寻并进行制作。除了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指导在制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外,学生们还经常会自行找资料翻书寻找答案。总之,趣味教学法使学生爱上了电子,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
3.趣味化教学法的具体实施。(1)针对原教材的教学。对教材中必需的且职业院校学生能接受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尽量以趣味性演示为先导适当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对那些难度大的内容,理论性强,暂时略讲或删去(与其花较多的课时去讲解这些内容,情同浪费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做的效果很差,倒不如将时间花费在实际操作中,等到学生实验做得很好的合适时机,再回来讲这些必需的难懂知识)。这样就使得原教材的授课时数大量压缩,进而有大量课时补充实用性电子技能课,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兴趣状态下,下意识地获取电子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原教材可作为技能教学中精简教学及及时查阅的教本。在技能操作的合适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简短教学原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这样做就分解了难点,增加了教与学的现实性与兴趣性,避免或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课堂电子理论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与直观性。实践表明,这种教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率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辅助教材的延伸。教师要整理出教材中分布的重点难点、各知识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其分散到各电子小制作电路中,设计出一套自成体系的辅助教材,并注意尽量不遗漏,少重复,并使其系统化、系列化,尽量能融入教材中的所有基础理论,使小制作电路与教材融为一体。教学时,动手操作作为先导,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配以适当的操作过程及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难点、知识点的指导、讲解。有必要时回过头来讲解原教材中那些当时略讲或删去的内容,也就是讲讲做做,边做边讲,讲做结合,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3
论文摘要:士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部队岗位需求的人才,对比目前职业化特别明显的部队岗位工作,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校开展的在士官教学中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例,说明如何在士官院校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1 士官教育的特征
士官教育是军事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部队需要的军事人才,因此具有鲜明的军队特色。就军械士官而言,他们既是专业分队的战斗员,又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者,还是基层分队日常管理、思想工作的领导和骨干。因此,军械士官教育必须在坚持职业教育共性特点的同时,坚持突出军队特色,注重满足部队需要。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士官教育为非学科型教育,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某一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将成熟的技术、工艺应用到部队建设第一线的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从教育内容看,士官教育以部队实际需求为原则,通过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人才。从教育效果看,士官教育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要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工作岗位,重视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战斗力、保障力)。从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看,都需要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够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和进行职业指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教育体系的发展看,士官教员必将随着军队作战思想、作战样式、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演进成与生长军官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特性不同、层次对应、功能互补”的格局。
2 士官学员的学习需求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卷调查发现,士官学员结合自己在部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岗位的任职需求,对教学过程中的需求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员的课程较为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学期十几个科目,只能对课程学到一些毛皮,对课程知识还学得不深不透,并且给学员的压力较大。
(2)士官学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对于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及专业操作的学习时间太短。毕业后学员都觉得对于专业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学到的多是些基础知识和理论,回到连队都会有一种“光会说、不会操作”的通病,理论知识很扎实,而一谈到操作和维修,基本上是不会。不应该先抓理论知识,再抓实践动手能力,效果不好,学员学起来也很吃力。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穿插,而且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加深了学员的理解。
(3)多给学员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尤其是在实践课上要加大力度,使学员能够更好地贴近部队、贴近实际。
(4)专业课教员应加强与基础部教员的沟通,多讲一些与学员主学装备有关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员对专业学习的力度;同时学员自己也要多与教员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士官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小组,按照“具体岗位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部队任职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中。
(1)具体岗位分析。
通过实际部队调研确定具体岗位分析,主要从社会经济分析、部队需求分析和任职岗位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社会经济分析包括国家层面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经济政策、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部队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部队装备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的相关要求等方面;任职岗位分析主要从学员毕业后的分配方向、任职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
(2)确定行动领域。
明确让学员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可以从容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相应地分配在各个章节中。
(3)确定学习领域。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将学员实际岗位任务整合成一个个“学习单元”,知识点体现“够用”、技术点体现“实用”,知识点和技术点“融合”在单元中,用技能训练实例驱动知识点的自主学习。
(4)设计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培训模式,将专修室(实训室)作为教学实施的主战场,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四阶段教学法”:我说你听(精讲组成、功用与基本工作原理)-我做你看(各装置的分解结合)-你练我看(学员逐个练习分解结合技能并理解构造与工作原理)-你练我评(在练习中随机提问与纠正错误)。单元教学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讨论式总结。真正体现学员学习主体地位,教员的功夫下在备课阶段,做好“学习单元计划”和“学习工作单”,课堂授课时除示范讲解外巡查于各学习小组间行使指导者的职责即可。
(5)教学实施。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学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员之间、师生之问交流、讨论、演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4 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践意义
(1)完善教学结构体系。
在采用全系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将融为一体,最终服务于某一具体的“工作环境”,这样必然带来教学结构体制的调整,有弱化基础课程的趋势。
(2)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没有充分结合部队真实的实际需求,更没能有效突出任职教育这一特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将全面取代传统课程系统。
(3)提升教员全面素质。
授课教员必须全面掌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工作环境课程,包括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核心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某一具体的实践环节中。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06(1).
[2] 张虹.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是关键——兼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6).
[3] 袁玫,周海燕,马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4] 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工程力学 完善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137-02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而现在技术快速发展,并且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使大学生再也不能满足于仅仅能够走出校园的知识水平了,社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位水平。相对于职业教育只注重动手操作能力而忽略基础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本科院校无法满足现今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那么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性人才,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基础课程的地位就比较特殊,它偏向于理论但是又与实践息息相关,基础理论课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何更好地在基础课程当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
1 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础课的教学历来都是比较枯燥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其兴趣缺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在第一堂课,必须要讲明工程力学在整个理工学科的地位,尤其针对不同的专业其重要性也不同。“工程力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和有关工程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理论的科学。”这段话可以明确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地位。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选择由于构件强度出现问题引起的各类工程事故,反面事例往往能给人更深的印象。
(2)在讲解重要的知识点时,首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逐层求解。例如:图1为火车轮轴示意图。在火车高速行驶时,怎样才能保证轮轴不产生变形甚至断裂?在此可以请学生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给出的解答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谈论,找出不足,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围绕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新知识点切入。
(3)在讲解公理或概念时,引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解力的可传性原理时,为何强调力的可传性只适用于刚体?当我们遇到危险和坏人搏斗时,一拳打在了别人的左脸上,如果在此力的可传性适用,那么人的右脸也应该手受伤,可是右脸却没有任何变化,说明对于人脸这个变形体来说,可传性不适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
2 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先进教学方法的结合
随着教学硬件资源的改善,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模型、图纸等在教学中都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从课上的效果和最后期末成绩分析的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使教学形象化、简单化,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可以用实物形象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工程力学》中某些知识点而言,多媒体教学是基于电脑操作演示基础的,学生普遍反映有些知识点没有老师使用黑板+粉笔的效果要好。以静力学中的约束类型为例说明(如图2)。认识固定铰支座的简图并分析其受力特点。从知识点的讲解来说,多媒体教学该内容时很形象,a图反映的就是固定铰支座的链接情况,b图是其简图,但是由于在使用PPT时翻页过快,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出该种约束的类型,反而忽略了学生对简图是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致使很多学生在后续的受力分析章节中不能很好地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
所以,对于一些基础理论来讲,黑板+粉笔教学是不可忽略的。
3 完善传统实验,开设综合设计实验,提高学生C合应用能力
《工程力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实验流程。但是,随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引用,传统的记录以及测量数据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数据与图形相结合的高效且形象的实验。拉伸与压缩实验测定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和压缩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并绘制拉伸图和压缩图,并对比两种金属力学性能差异。扭转、剪切与冲击实验测定低碳钢的切变模量、扭转时的屈服切应力和抗切强度,测量铸铁的强度参数,并绘制扭矩图,对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开设综合性设计实验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并解决与该门课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校购置的静态电阻应变仪就要求学生掌握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应用电阻应变测量技术和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测量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对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能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测量手段。
现在的社会竞争已经不是只凭一纸文凭就能参与的了,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存在于专业课的教学中,而且对一些基础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此以往,应用型本科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实体。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机械加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较强,这对许多专于课本学习的学生来说有较大困难,也造成了这门学科的教学矛盾突出,教学难度加大。为此,本人结合省级课题“职业中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对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评价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目前教学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机械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首先,现今中职校教学中有文化课系列、专业基础课系列、专业课系列、生产实习教学系列,这种系列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都是按自身固有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的,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的课程内容按专业实习操作顺序讲授。这种各顾各、各管各的教学使各学科相互隔离开来。尤其是理论课教学和生产实习课教学集中安排,讲理论课时学生没一点感性认识,特别是机械设备的结构及运动原理,讲起来学生就像听天书,效果极差。等到进行生产实习教学时,学到的好多不知所以然的东西因时间的间隔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使学习与应用脱节。为克服这些弊端,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立以突出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探索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其次,文化基础课内容过多,课程设置仅仅围绕本专业所培养的岗位能力需要设定,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本着“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可现有的文化课内容过多,按大纲安排,必需加大理论课时数,导致比例分配不当,使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同时也使技能训练得不到时间上的保证,最后导致理论学不精、操作技能不过硬的结果。同时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繁杂的理论课学习使学生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
1.善于引导细心点拨,结合实践激发兴趣
根据教育学理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如此,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进行学习,是一种享受。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的动感活动中,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过程和状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走进他们的心里,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并进而对实践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大胆动手、不怕出丑,让学生知道有很多科学发现以及专业动手技能的提高都是在不断探索中产生的。比如,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这些原理,从而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能得心应手,更加熟练的加以应用。
2.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中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打好理论基础,解决实际能力。我校机械加工专业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一点主要通过实验系列来完成。为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机械加工专业的各理论课程都含有课内实验。通过参观认识实践、演示、动手和实验等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实训系列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外,还应包括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机械加工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机械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生产实习等模块中,适当增加自设性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出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
3.重视实训课堂教学,把握关键环节技巧
除了用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力量影响外,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实践课的几个关键环节和授课技巧,使理论学习能够真正为实践服务,这就需要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弄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所以机械加工实践几个环节的制定,必须要与课本理论相结合,才能有其实际效果。
(1)实训课题的选择
机械切削课题的选择,要紧紧把握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一关键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对学生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序安排、尺寸精度要求、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要求,是为了强化学生《工艺》、《公差与配合》和《机零加工》等课程内容的有效运用。方法则是由易到难,有浅入深,循序渐进。
(2)实践练习的设计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知识性、技能性和趣味性,在制定第一个练习课题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做一个组合体,即―正方体工件立在六棱柱的底座上形成一个漂亮的工艺品,课题的难度适中,既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花费较大的精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习中得到很大的提高。当学生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精品,内心会充满学习技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实训课的考核
学生在机械加工学习的成绩由两方面组成:平时考核+毕业考试。前者是由学生制作工件质量情况、日常的出勤、安全生产执行等情况外,还要结合理论考试的成绩给出综合成绩;后者则可以突出学生独立操作机器的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结语
面对21世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中职学校需要培养综合型、技术型、实用型、创造型的人才,国家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在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加工实习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将非常适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庭吉.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篇6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坚持以技能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上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笔者从事多年《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中职教学上的创新。《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从以往该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一是内容较多,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分开进行不利于掌握知识;三是理论分析与实际操作没有结合,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四是课时分配少,很难系统完成教学任务。理论教学教法单一,只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理论和实践结合少,缺乏实物的展示,难于理解,原理的分析单调,教学气氛沉闷,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难于真正消化掌握。在实习操作时,理论知识又过了“保质期”要从头学起,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我经过多年电工班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摸索与反复类比认为,在目前生源与职业学校现状下,电工专业的教学应该采用“实践―理论”即以动手操作为先导、以专业基础为主线、以培养技能为中心、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新教学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方法成为中职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2.新教法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的应用。
2.1 新教法简介。新教法是在学习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培养、激发了兴趣、好奇心后,再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学生通过系列兴趣性制作,再配合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有计划的理论引申教学,使学生在稳固形成各种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趣味性实验去促进基础知识教学,把“先懂理论后去做实验”变为“从兴趣性动手实验中去学理论”,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技能与理论的双丰收,同时也解决了两者在课时分配上的矛盾。
中职学生具有对实验的兴趣远高于课堂理论教学的兴趣的特点,根据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将基础知识教学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愉快的动手实验中理解与接受基础理论,同时训练技能技巧,手脑并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先动手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辅之以理论与原理,比较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能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兴趣。
2.2 新教法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如何实施在动手过程中学理论?如何将基础理论教学融于趣味性实验之中?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精心设计相应的趣味性问题,把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到问题中去。还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与顺序连贯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形成一个系列,与教材相配合。同时,使电路功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吸引力,电路要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并做出样品,使学生对电路的功能坚信不疑,学生做了成功率要高。这样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轻松愉快的心境,教师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渗透到这种兴趣性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课堂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的理论知识,我记忆尤深,有些恐怕一辈子都忘不了。”可见,实践活动中的兴趣状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造并把握这种时机,见缝插针,随时挖掘实验中蕴含着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引申讲解,使学生在获得技能技巧的同时,牢固掌握基础理论。
例如: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第四单元课题四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灯具、开关以及插座的安装方法和步骤,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设计所在教室的照明线路,要求一只开关控制多盏灯。由于这样的电路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的兴趣非常高涨,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引导者,教学的服务者。结果同学们设计的方案五花八门,但哪个是正确的我并不急着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在控制板上实施他们的方案。安装过程中,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开关、灯座和插座不知道如何接线,这时我恰如其分地插入话题,告诉他们各种元器件的特点和应用,及该注意哪些问题,他们恍然大悟,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然后他们开始接线,有的同学很快就把线接好了,但有的同学却不知道火线、零线该怎么走线,有的同学不知道电源在哪里,有的同学用开关控制零线,问题又接二连三的出来。但学生一点也不气馁,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讨论,接线时不停的出现问题,有的原因他们自己找到了,有的原因找不到,我就带着他们找,并提醒学生在接线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在同学们的努力和我的指导下,他们独立完成了电路的连接。当同学们向我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时,看到车间明暗不同的照明灯,同学们知道了,所有的灯具要正常工作,必须满足额定电压要求,灯具并联是正确的。我看到同学们脸上获得知识后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满足,那么的充满自信。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忽视与削弱基础理论教学,反而促进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不同的只是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是通过“启发性系列问题或电路”这座桥,沟通了“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两个环节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双丰收,达到“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的统一。
2.3 新教法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教法使初学者容易入门,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工的那种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感觉。学生通过实践兴趣倍增,多数能轻松、快速地迈入电工世界的大门,很多学生将大部分课外时间都投入到电工实践上,那种求知欲和班级学习的气氛为专业课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便于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学习,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全班学生平时都忙了起来。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电子装接课题的实习时,同学们像走火入魔一样,有把自己的小充电器拿来修理的,有探讨电路排故方法的,有把家里坏了的小台灯拿来修理的,学习生活比较充实,原来的那种职业学校学生闲得无聊的现象不见了。起初是教师为学生组织实习,一个周期下来,多数学生能课外自行搜寻与设计其它实用性小电路并进行操作。并且发现,电子线路在调试过程中,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在应用与探讨中搞懂了不少,并且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操作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教师及时进行解答指导外,还发现学生经常会自行翻书找资料寻找答案。显而易见,学生爱上了维修电工课!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班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新教法深受学生喜欢。
篇7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理论;理实一体化;多元化教学
1.《汽车理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汽车理论》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及汽车相关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其基本知识点和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力学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从理论上的高度进行分析的能力。
《汽车理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动力学和运动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机械振动学等多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汽车的外力特性进行分析。阐述汽车及其内部结构参数与汽车主要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联系,并分析对影响汽车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本课程既不同于汽车构造等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的掌握,也不同于其他车辆专业相关课程那样具体形象,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受力分析及公式推导内容多,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抽象空泛。因此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汽车理论知识。
2.基于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汽车理论教学
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地将课程的抽象理论和数学模型转化为指导工程实例应用的原则,使学生从工程实例中得到启发,并自觉地将指导工程应用的原则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摆脱推导数学模型的恐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及工程应用能力。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日益普及,对汽车理论的教学起到了推进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强大的信息量和生动的画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e极性,减少教师画图和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使课上的内容更充实。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外,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做成图片、动画、视频等,再加以相应的文字,可以将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并培养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并不适合,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理论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逐步的理解公式推导的原理及过程,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信息传递过快且信息量较大,不利于学生进行细致透彻的理解,导致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利用板书将理论过程逐个公式、逐个过程的进行推导,学生一步步跟进,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公式效果良好。
3.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现象
在汽车理论教学中由于概念定义及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公式推导又很复杂,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比较困难。所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现象相联系,使学生由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联系和理解教学内容中的概念、理论及公式。例如在讲授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时,可以先引入日常生活中,后驱车辆上冰雪路面坡道比较困难,甚至有的路段禁止后驱车通行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考虑为什么后驱车会有此限制,然后从受力分析入手来解决此处的问题,再由学生来总结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和四轮驱动汽车的附着力的相互关系。再如在讲授汽车制动时方向稳定性时,可以给出一些交通事故现场留下的车轮印迹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理论讲解的知识来分析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2]。又如在学习操纵稳定性前,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由于汽车高速行驶时甩尾引起的交通事故,并引导学生利用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事故原因分析,从而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采用这种引导式、启发式的闭环教学手法,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教学主体的被动式开环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展开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知识。
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汽车理论》课程内容中重要的汽车使用性能,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外,实践教学环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同时能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和掌握汽车使用性能与汽车及其内部结构参数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对课堂教学做出很好的补充和提高[3]。
熟悉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检测方法,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汽车性能的实验研究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汽车理论、测试技术等理论,通过实验,掌握汽车动力性、制动性和平顺性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分析方法,分析汽车结构参数对于汽车各项使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求学会使用相关测试仪器进行实验分析,掌握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等实践技能,为汽车的试验研究打下基础。实验设计的内容要紧密的与理论授课内容相联系,覆盖汽车使用性能的关键知识点,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实验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方法,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深入讨论。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完成实验课上内容,理解了基本理论及重要知识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京明, 崔智全, 刘清河,等. 提高汽车理论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 教学研究, 2013, 36(3):72-74.
[2]徐雳, 李茂月, 王振波.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08(12):28-30.
[3]杨雪梅.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26):76-77.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改;技能培训;游戏控制;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技术,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技能的关键,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应该不断变化现代教学目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只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操作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1.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加之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限制,使得学生在接触到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而新课改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关键基础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以及运用,更注重对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以及知识脉络联系的理解与巩固,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具有更高要求。
2.完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规范性与熟练性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操作能力以及知识点运用能力的提高。对应信息技术教学,就是需要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规范性与熟练性。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指法的熟练掌握,提高对键盘上每个键的认知度,重要的是巧妙运用好各功能键的相互搭配使用技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基础信息语言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完成对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的掌握。
3.提高学生对手机软件、自媒体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
信息技术教育还应该积极做好对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对移动终端设备以及现代社交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重要的是应该帮助学生对现代自媒体软件的操作流程、信息支持技术、关键基础理论的了解与掌握,提高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生活化,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兴趣性,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实现新课改教学的目标。
4.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等方面的熟悉与了解
由于新课改注重的是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老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完成对编程语言的了解与掌握,尤其是应该提高学生对编程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兴趣性,才能真正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与延伸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1.强化对学生的基础学情的掌握与了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老师应该积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应该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学习困难点,老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通过提高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来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控制与规划,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有效性。
2.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视频化转换,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形象化了解
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点的抽象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该积极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视频化转换,可以将信息技术的操作规范以及操作流程制作成一个动态化的视频文件,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文件,就可以很好的掌握到知识要点以及知识逻辑,让学生在视觉化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对信息技术知识点的熟练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3.控制好学生的游戏时间以及游戏类型,提高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效率
老师应该积极控制好学生的游戏时间以及游戏类型,一方面应该积极利用好游戏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性,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控制好学生的游戏时间以及对游戏类型的选择,提高老师对游戏项目的限制与选择,提高学生在游戏过程的技能锻炼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将玩与学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4.加强对抗性练习频率,提高学生对基础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与运用
老师应该积极加强对抗练习的频率,尤其是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熟练竞争性学习意识,不仅可以在基本指法的学习与掌握过程引入对抗性联系,还可以在软件操作以及软件运用的学习时引入对抗性联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掌握与运用,提高信息基础教学的有效性与技能性,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主导性,帮助学生完成对基础信息技术的综合掌握。
5.强化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小组考核模式
老师应该积极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尤其建立学生建设小组学习模式以及小组考核模式,一方面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考核,另一方面强化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效率,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尤其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思维的扩展,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量与知识熟练程度。
三、结束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生涯具有积极的基础建设性作用。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针对性,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差异化,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基础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基础操作技能以及操作规范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综合掌握与延伸,同时还应该积极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做好信息技术的延伸,提高学生在初中学习乃至与高中学习时的知识联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兆凯《新课改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2009
[2]杨梅《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上旬 2014
[3]伟乐斯《探究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
篇9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4-02
金融工程的兴起于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将金融学、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数理手段和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金融市场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要,提升金融和经济效率。同时,金融工程及其复杂衍生产品的发展也带来了金融系统风险的扩散,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也越来越为关注[1]。国内金融工程教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底已有9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多所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但国内高校针对金融工程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相对滞后,甚至还存在错误的导向。
本文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循序渐进特性,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尝试探索《金融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一、《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知识教学没能够循序渐进
《金融工程》学科融合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随机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运筹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复杂、最尖端的学科之一,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科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1.数理类基础课程教学属于纯粹的理科生教育模式。在高校《金融工程》基础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学等数理类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教师授课无法摆脱数理类本科生数理知识传授和教学的基本模式,忽略经管类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以及学科特点,使得整个教学基本停留在理科生数理知识传授模式。甚至教师不加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对一些复杂的数学过程推导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2]。《金融工程》学科的应用型特点,造成学生不能理解学习这些数理知识到底有何用处?造成经管类学生对数理知识学习的模糊性。
2.金融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无法和数理类基础知识教学相结合。对于《金融工程》学科的基础性经济与管理类课程教学,比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由于有的教师数理知识或金融工程专业知识缺乏,导致教学PPT制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数理问题都被忽略或简易带过,给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此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多数集中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遗忘很多。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比如资本定下模型、B-S定价模型等形成与推导,都被简易带过,让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甚至形成障碍。
3.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于集中编辑语言的基础知识授课。教师主要是教授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应用知识,比如C语言、VF语言等。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理论化,而且先行于《金融工程》的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加上计算机专业教师对《金融工程》编程实验的了解甚少,不能有效和《金融工程》专业结合,导致学生遇到编程实例时不知所措无从应对。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1.《金融工程》基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际脱轨。现有的《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多以理论水平超高、实践水平低下的博士、副教授和教授进行授课,实践结合少之又少。很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不懂何为企业投融资,不知道证券投资决策的分析工具的应用,偏执地认为投资证券就是赌运气,企业上市就是企业的圈钱行为等等。拷问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对答如流。
2.数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相脱离。目前,多数高校主要以邀请数理类出身的教师为学生传授相关数理知识,教师往往没有《金融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甚至对专业理解就存在偏误。教学过程单一传授,即便是出现个别案例也几乎和《金融工程》没有任何关联。到最后学生掌握了一些毫无用武之地的数理公式和理论,长此以往《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基础知识方面就会存在错误的导向。
3.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金融工程》实例。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开设授课主要集中计算机相关知识点的介绍以及计算机语言编辑的学习,案例几乎集中在计算机专业的语言程序编辑方面,导致学生不知道编程语言的正确应用,比如蒙特卡洛模拟等。对经管类学生主要是VF语言等简单的数据库语言学习为主,简单的编程语言学习对《金融工程》编程实验远远不够,使得学生在期权定价模型、差分模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过程中无从应对,面对《金融工程》编程案例毫无头绪。
(三)《金融工程》类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金融工程》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相对较少,《金融工程》专业博士的培养基本仍然属于金融学方向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与真正的《金融工程》相差甚远。虽然国内近100所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配备师资几乎都是与《金融工程》无关的博士、副教授和教授,数理基础也比较薄弱。这些教师无法按质完成《金融工程》的教学,诸多数理应用会被简单化或忽略。
二、《金融工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于知识的机械灌输,忽略了实际应用和学生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3],学生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弱。《金融工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知识点和实际相结合,没有直观的案例促进学生理解,没有相应的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这样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现代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1.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既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
2.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及时编配实验教学。《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着重强调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增加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3]。因此,在相关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实验教学,通过相关Matlab软件、Excel软件、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等操作实验[4],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用这类辅助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提升学生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相关辅助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机械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生硬地记住知识点,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实际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因此,在一些理论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应该让学生查找相应的案例,在下次课中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让学生在相应知识点学习后,分组查找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团队学习,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走过场式地参观或旁观。学生仍然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接轨。因此,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知识和经历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模拟炒股、模拟期货等,并将模拟过程和结果与学生课程成绩相挂钩,将现实中的情境融入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授课教师案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是决定《金融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有《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占90%以上,所传授也是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既缺乏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也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设计。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法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实践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因此亟需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和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金融工程》教学,不能一味地机械式灌输,也不能一味地实施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传授辅助以更好的案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认知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本文从现有《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并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鼓励教师将灌输式教学向知识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的。本文研究和观点仅是笔者教学工作中的尝试,相关的工作还需要实践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牛华伟.《金融工程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2):66-69.
[2]宋涛.金融工程》教学改进探析[J].教育研究,2014,21(6):384-386.
篇10
关键词:技校;实习生;实习单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13-01
技校学生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之后,进入技校实习的学生大多认为自己是学习职业技能的,对理论的学习不大重视。有的学生则在初中时已经对理论学习已经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而进入技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则偏偏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为此如何使技校理论与实习教学更好地衔接?
1.习态度的衔接
1.1 首先要对不同心态的学生进行分别对待,要跟不重视理论学习的学生讲清楚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理论学习应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重要性。选择一些简单、显浅的内容,并设计成起点低、梯度小的题目,让怕学、厌学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尝到成功感,树立理论学习的信心。
1.2 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初步动机;设置适当的学习步子,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理论知识的成功感,以巩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机。
1.3 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知识的应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学生对学习的正确的价值观。
2.训前的基础理论回顾
2.1 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阐述,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比较适合这部分学生的实习课题,再根据实习课题的内容,举一反三的进行理论基础的复习,将学生的理性认识逐步转化为感性认识。
2.2 各种技能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如果忽视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必将影响到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为避免因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采取措施,科学引导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参观实习设备、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及设备的一些基本操作,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和技能水平。
2.3 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之后,逐渐提高技能知识的兴趣和水平。
3.训方法的衔接
3.1 课题的教学内容本是一环扣一环的,学生前面的内容把握不好,必然影响教师后面的教学,技工学校实习课题的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与学生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实习课题教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因此,实习课题的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理论教学基础有密切联系。针对学生的理论学习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按普通高中的要求是行不通的。教材上要引入更多初中方面的内容,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勤补偿的方法,把所授知识组织为一个个功能模块,从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3.2 时在每一个知识点上多让他们停留片刻,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理解,循序渐进、多次反复,促进知识的巩固。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理论学习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实训教学。况且技工学校的理论教学,不是为了升学,不能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而应该让更多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数学素养,能以研究探索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实训教学时恰当地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便于学生把握。教学时淡化文字叙述,摒弃形式理论,注重实质,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让实训再现生活,培养广大学生运用教学思想方法、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教学问题。
3.3 学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可以运用于解决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要考虑其他学科对教学的要求。教学课程还应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进其中广泛应用的教学知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索求。授课时应该多举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碰到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学时多讲怎么用,怎么做,少讲为什么。使广大学生更深刻了解到教学的应用,熟悉到教学的重要与用法,这样无形中会使学生更自觉、主动地来学习。
4.习方法的衔接
针对技校生的实习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4.1 习前的理论知识预习。指导学生做好实习前理论知识的预习,认真阅读实习数学的理论知识,对难理解的概念和结论,最好通过实物加以思考和理解;以课本例题为范例,先自己思考、动笔做,然后再对照例题解答过程与自己解答过程的异同,从中反馈和领会知识运用的过程;记录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4.2 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非凡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对堂上弄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量当堂解决所有问题。
4.3 多思、多问、多做笔记的习惯。学问、学问,就要边学边问,要学习怎样去问,思与问是密切相关的,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多思、多问,才能不断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把新知识正确地建构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 上一篇:工商管理和经济管理
- 下一篇:医疗保障局巡察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