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中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紫砂器;茶文化;紫砂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33-01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创新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每个紫砂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活动中都具备传统的经验。但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至多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自己的特点。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篇2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普洱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将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校本课程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一项基本建设。在我国,对于校本课程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本文采纳叶澜教授的观点,即“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校本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普洱茶与茶文化”为例,普洱市地处丘陵地区,当地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绵延数十里的茶园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当地人民长期接受着茶文化的熏陶。基于此,当地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对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为主题进行茶文化的二次开发,对普洱茶叶的色、香、味、韵的品饮,茶艺和茶谣等璀璨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当地的学校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人文情怀两方面的条件推进下,校本课程的建设就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开发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当地学校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主要承担课程实施的开发、规划、指导、监督、评估等工作。实施起步阶段在确保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短期或定期的师资培训,将各班的班主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指导教师,让教师在培训中掌握基本的课程内涵、目标、原则和教学评价,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主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实施茶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资源,主要是教师在学生了解普洱茶文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把课堂延伸到自然、生活、社会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基地,在茶山或学校种植园里进行栽种、管理等劳动实践。
其次,引进当地的高校资源,多渠道开展中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的教师到中学开展普洱茶文化的相关专题讲座,让职业学院的同学们与中学生们进行茶文化交流。利用当地高校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沙龙,组织同学们参观高校茶文化社团学习的开展,与高校社团同学建立茶文化学习的一对一指导小组,组织茶道表演、品茶会、手工艺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再次,普洱茶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仍然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对中学的课程实施而言,每学期定期安排一定的课时开展茶文化教育,开设适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在自主实践中得到锻炼。在课程的落实和教学的组织、学习下,让“校本课程开发”在新的课程领域中不再是一个空而泛的新名词,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和一种新的课改模式。
最后,普洱茶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以形成性、发展性为主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在评价中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又可以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在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情况等;二是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课堂讨论等学习方式形成的作业成果;三是学生在校外的实践情况,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社会专业人士等。当然以上这三方面只是对校本课程评价实施的一个方略,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评价应坚持评价的多元化,这些多元化可以表现为主体上的多元例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也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多元如教师观察、杰出表现记录、活动产品分析、评议法、专题作业法等评价方式。
普洱茶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于当地的中学而言它既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一个学校能否成功创办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当前中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注意: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地域优势,开发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辅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以及树立课程资源共享观念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同时它也是各校因地制宜,彰显学校办学的特色之一。在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优势之余,学校还应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打造适合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教学资源创建实验基地和文化中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真正的校本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梳理福建茶企模式,不为点石成金,只为抛砖引玉。希望中国茶行业更上层楼、迎来下一个花团锦簇的大发展,于传统与时尚的缠绵交幻中,于氤氳袅袅的茶香中,演绎中国几千年茶文化之无限神韵。
福建是中国茶叶大省,茶叶出口、种植面积、茶企数量及从业人数都名列前茅,拥有大红袍、铁观音、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北苑贡茶、正山小种、茉莉花茶、福建白茶、福建绿茶等10大历史文化名茶。福建茶企的市场化意识和创新意识也走在前列,研究它们可为中国茶行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可资借鉴的标本。为此,我们走访了福建几大茶叶产区,与十数家企业交流,从渠道模式上把福建茶企分类如下:
类型1:传统连锁经营型,雄风依旧。表现为专卖店形式和加盟店形式。当前,这类企业在规模上占据优势,在行业中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代表企业有武夷山元正茶业,安溪八马、三和及中闽魏氏茶业,福州九峰茶业,厦门华祥苑茶业等。
类型2:电子商务型,争奇斗艳。很多传统茶企已经在进行电子商务渠道的拓展,也有许多专一的电子商务茶企。福建有千余家电商茶企,依据使用平台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淘宝、拍拍、京东等公共平台为依托实现销售。代表有中闽宏泰、森舟、桃渊茗等。中闽宏泰年销售额5000万元左右,森舟茶业年销售额也达数千万元,桃渊茗生态茶厂的网络经营两年有余,销售额也在业界名列前茅。
第二类:以淘宝等公共平台为基础,同时自建独立商城网站,借助淘宝等公共平台的流量实现短期产品销售,再把公共平台上积累的客户资源导入自建的平台中,最终实现自建平台的崛起。代表有尚客茶品、和茶网等。尚客茶品规模较大,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类:凭借自身的IT技术优势,利用电子商城网站的集群连锁特点,应用集群效应的推广技术,形成一种可靠、稳定的推广和销售模式。代表有红圣堂等。
类型3:双渠道运行,并蒂花开。其代表是山国饮艺与尚客茶品。
类型4:商超与其他渠道,借力发力。在主流模式之外,福建茶企的创新意识也充分体现,他们探索出无店营销、异业借路、创造生活方式等许多极具想象力的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我们选择一些典型企业进行分析,以供借鉴。
正山:品质是王道
顶级红茶正山堂金骏眉对红茶热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每斤价格近万元,喝正山堂金骏眉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一种身份与品位的象征。
正山茶业曾是一家小微茶企,2005年以正山小种芽尖为原料、采用独特的烘制工艺制作红茶,具淡而甜的花香、蜜香、薯香,品之甘甜,叶底外形细小而紧秀,这就是如今声名显赫的正山堂金骏眉。由于全部采用芽尖制成,原料稀缺,口感独特,金骏眉很快成为茶中珍品,得到高端市场喜爱,快速走红。随着“金骏眉”知名度的提升,正山茶业的其他茶叶产品销售局面也被打开,加盟商、商、批发商慕名而来,短短五六年时间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成为武夷山红茶行业中的首席企业。然而,由于商标归属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真假金骏眉泛滥,几乎所有生产红茶的福建企业都生产“金骏眉”。
2011年起,正山茶业采用技术输出方式,在河南多个地区创办茶叶企业,打造当地多款高端红茶产品,开始了对外扩张。
正山茶业凭借明显的差异化定位占领市场,而“产品质量是品牌的根基”无疑是其成功金律。但严重的仿冒事实说明,加强自身品牌的保护意识和推广力度不容小觑。正山茶业在河南市场的扩张模式,可以作为茶叶企业品牌扩张或产品多样化的有益尝试。把品牌卖到全国远比把茶叶卖到全国更有生命力。
九峰:独木也成林
2011年,带着茉莉的清新花香和红茶的甘醇口感,九峰茉莉红异军突起,跻身闽茶一线品牌行列,成为金骏眉之后红茶界又一闪亮新星,国家女排前冠军教练和为其倾情代言,“气度,成就高度”为九峰茉莉红做了完美诠释,一时间,“89度”成为茶客们津津乐道的高端茶品。
上市之初,九峰公司就主动打破只通过自有渠道销售的方式,以合作模式进入其他渠道。目前,九峰茉莉红已成功进入露雨轩、中国民生银行香山会所、中国国电接待中心、英蓝国际金融中心等高端会所,九峰茉莉红茶会所也将在北京开业。
在茉莉红之前,金线莲也是九峰重拳推出的产品。金线莲在福建民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九峰将它作为区域产品品牌,通过成熟的营销渠道、品牌运作、宣传推广,占领了追求保健功效的高端消费群体市场。
2011年,九峰茗茶全国连锁店近300家,山东、山西等分公司相继成立;2012年,九峰茗茶的新生产中心正式启用;“九峰茉莉红中国行”系列活动将陆续登陆北京、河南、山西、江浙……从最初局限在小区域里拓展市场,寻求发展机会,到真正以“峰行天下”的气度运筹帷幄,走向全国,九峰走过了10年——一边脚踏实地,耐心沉淀做百年茶企的夙愿;一边抓住难得的商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就必须进行产品细分,渗透着榕树精神,浸润着千年茶文化,凭借金线莲和九峰茉莉红这样的创新产品,九峰成功实现单品突破,创造了独木成林的成功态势。
金线莲在福建虽被认可,并带来大量本地高端客户,但由于不具备广普性,九峰没把它当做拳头产品推广到全国;九峰茉莉红紧跟市场需求,既有茉莉清香,又有红茶韵味,具有普适性,可以向全国市场推广。这两个创新都成功了,正如九峰董事长叶济德所言,因为这种创新是“接地气”的。
篇4
关键词:采茶小游戏;幼儿学前教育;运用价值;趣味性;价值性
作者:刘姗姗(邢台广播电视大学,河北邢台054000)
对于采茶小游戏来说,其中所彰显的文化属性与人文内涵,甚至其中所包含的乐趣,都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幼儿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恰恰是其奠定学习基础、培养学习思维的重要阶段。
1采茶小游戏的文化内涵与独特性分析
采茶戏是一种描述人们对采茶活动的实践理解与感知。而采茶小游戏则是一种采茶戏的游戏化变形,其中在尽可能保留茶文化内涵、采茶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游戏化色彩,这也让采茶戏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和理解,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优势理念。当然,对于采茶小游戏来说,其更多是基于当前幼儿学前教育需要所进行的一种采茶戏艺术改造,无论是其影响力,还是其价值内涵都有适当调整。
对于采茶小游戏来说,其中所诠释的是一种茶文化,对于该艺术来说,其中所集中诠释的精神启迪与思想认知,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人文心态乃至文化包容意识。尤其是对于当前活跃的文化交流环境来说,只有融入了大众的兴趣爱好,乃至包容了多种艺术趣味,才造就了茶文化的重要影响力。
结合当前幼儿学前教育实际看,其中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极为多样化。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相应的兴趣培养与习惯引导等等都需要我们融入幼儿学生的具体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个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学前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理念,以及具体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为幼儿学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就目前所普遍实施的幼儿学前教育看,其并未能构建系统化与内涵化的教育思维,缺乏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以及文化意识的渗透。
2当前幼儿学前教育活动的问题不足分析
整体来看,在当前幼儿学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一,幼儿学前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文化理念和思维意识的正确培养,也没有对培养学生形成发现和查找问题、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这就影响了幼儿学前教育的效果。但是,结合当前幼儿学前教育实际状况来看,文化上的不足,兴趣、思维培养的缺失,恰恰是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障碍。
其二,在当前幼儿学前教育活动中,其使用的教学素材过于单一,很多老师缺乏为学生积极探寻课外补充知识的开阔视野,其不仅个人对幼儿学前教育的理解不足,也未能从一种包容性视角来选择和改造合理的文化素材,因此,教学素材上的单一,就影响了课堂的趣味性,所以,学生自身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正是因为在幼儿学前教学中,缺乏对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及创新意识的有效改造,加上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不足,很多幼儿学前教育“变质”为一种狭隘或者纯粹的知识普及,忽略了幼儿学生的美学教育与情感启迪。
其三,未能将幼儿学前教育活动,构建一种基于文化传播与精神传承的载体或者平台。幼儿学前教育是以文化、兴趣和精神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所以,良好的文化和精神,应该是当前丰富幼儿学前教学体系的关键内容,更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合理理解的本质。只有筛选、应用各种文化精神,才能够实现幼儿学前教育的本质创新。结合当前幼儿学前教育状况看,其中更多关注的是一种知识,教学心态“操之过急”,当然幼儿学前教师的文化素养也相对缺乏。
3幼儿学前教育活动的创新诉求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都需要基于教学对象实际,探究合适的文化传承体系和应用理念。因此,这也恰恰发展成为当前幼儿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被合理应用的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对于幼儿学前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启迪与完善性影响。对于文化意识来说,作为一种内在性因素,其中所诠释的精神理念,乃至对幼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启迪。
在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只有以文化意识诠释和发挥为基础,才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素养。事实上,教育上的缺失与错位这一情况,与幼儿教育发展之间存在本质上的“错位”,因此,在当前对学前幼儿实施系统化的游戏教育活动,能够使得幼儿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想象得以全面开发,从而有效培育学前幼儿教育的综合素质,发挥游戏所承载的重要作用。
幼儿学前教育的定位必须清晰,尤其是要站在文化包容与习惯引导的复合化视角,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与精神启迪。在以往开展幼儿学前教育活动时,我们对幼儿教育活动存在片面认知,特别是很多老师,都将重点和关注点放在了文化内容、知识信息等多种教学之中,并没有认识到趣味对幼儿学前教育的独特优势,尤其是未能对游戏、趣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与地位。
4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采茶小游戏的运用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当前幼儿学前教学活动中,所具体实施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看,其中缺乏趣味性与内涵性的有效挖掘与诠释,幼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意识不高,积极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才能让幼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到自身价值的诠释与学习过程中就极为重要。
学前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这一教育理念往往能够对学生的整体教育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价值与影响。因此,只有对学前幼儿,进行合适的思想启迪与人文价值引导,才能对学前幼儿的学习培养与个人成长、发展产生极大好处。对于学前幼儿来说,其最大的学习特点就是始终能够对周围事物具有极高的好奇心态。因此,在这一基本理念下,最科学、最为完善的教育方法与措施,就是引导学前幼儿能够在一种趣味性环境和状态之中掌握和学会相关知识。
结合采茶小游戏的趣味内涵与乐趣看,合理改造和应用采茶戏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当前幼儿学前教育活动中,老师自身需要对学生的情况与兴趣特征、性格爱好等等各种内容形成充分了解。
5幼儿学前教育中采茶小游戏的具体运用机制
在现代教育思维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才能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引导与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教育领域,相对于其他成熟的教育阶段来说,我们在幼儿学前教育活动中的探索,实现了丰富与全面的新发展,当然,结合当前幼儿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特征以及对幼儿学前教育的综合性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元素,优化教学体系,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适当融入相关游戏元素,从而使得幼儿学前教育活动能够以科学视角和高效思维来具体实施。这实际上,就是采茶小游戏被应用于幼儿学前教育活动的重要魅力和背景。
在当前幼儿学前教育活动中,通过为幼儿创造趣味性、人文性的教学环境这一环境,也能够有效启迪与引导幼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更能够使得幼儿学生将自身的兴趣和精力积极融入到自身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发散理念与创新性思维。当然,采茶小游戏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有效锻炼与全面提高,在当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茶小游戏时,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采茶戏这一文化内涵予以有效的理解乃至借鉴、吸收。
当然,也能在采茶小游戏中,丰富和实践自身的全面思维,达到该游戏的最佳应用目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在引导幼儿学生参与采茶小游戏这一过程中,老师自身必须对学前幼儿自身的安全性,予以密切把握和有效关注,要注重采取和实施极为正确的采茶小游戏方法,使得这一游戏形式,能够与全新的学前幼儿教育活动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该教育活动的最佳效果。
结合采茶小游戏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趣味性活动,更是一种茶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与积极探索。因此,如果能够对这一游戏形式,进行合理改造与有效创新,并且将其与幼儿学前教育活动相融合,其势必能够通过自身趣味性的有效诠释,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该教学活动之中,进而在培养学生形成必要运动习惯的基础上,了解相应文化知识。结合幼儿学前教育活动来说,如何诠释与融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人文精神,这是综合利用采茶戏小游戏的价值所在。因此,通过发挥其文化优势,乃至精神理念,艺术趣味等等,从而满足了当前幼儿教育的各项诉求。
篇5
关键词:自考助学班;高等数学;数学实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创立已有30多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在信息化的今天来保质保量地完成助学班的教学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工科高等数学课的现状展开分析,包括学生的基础、教学模式、教材内容,论证引入数学实验的必要性以及给出开展数学实验的例子。
一、自考助学班工科高等数学的现状
1.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因为自考助学班招生形式的多样,所以招进的学生有的来自应届或历届高考落榜生,有的来自中专、职高毕业生,有的来自在校的高职高专学生,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水平、素质修养等方面差异很大,很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学习只是为了能通过课程的考试,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在信息化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工科高等数学课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课堂上以教师教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旧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非常枯燥乏味,渐渐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内容
工科高等数学的教材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忽略了实践,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工科高等数学引入数学实验的必要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我建构知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应该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促进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三、一个数学实验的例子
工科高等数学带给学生的是抽象、难懂、学之无用等不好的印象,这跟所学内容的抽象、脱离实际应用背景有关,我们要逐步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高等数学的实验课可以提供给学生对数学的全新认识,让他们感受高等数学是有用的。下面我就将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来开展数学实验,促进高等数学教学。
在学生学习了微分方程知识及Matlab软件知识之后,我们开展实验课。现阶段国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宜兴的山区有以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茶园中欣赏美景,还可以亲手采摘鲜茶,在传统作坊手工炒茶,品尝亲手制作的茶叶,充分感受茶道思想。带领学生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又使学生有了认识茶的机会,通过亲身体会茶的相关工艺,领悟了茶道思想,得到茶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相关茶树虫害及对策等信息,比如在茶园中害虫主要有小绿叶蝉、茶蚜、粉虱、飞蛾等的蛹及成虫,它们的天敌是蜘蛛,所使用的农药有敌百虫、敌敌畏、乐果等。在除虫过程中通常使用农药除虫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快速有效的杀灭害虫,但频繁使用所导致的农药残留及害虫的耐药性问题就非常突出。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及收集的相关数据回到数学实验课的课堂,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查阅相关资料,建立用生物控制及药物控制的除害虫模型。
问题的提出:茶园中的害虫的蛹及成虫与天敌之间形成的生态系统就是食饵-捕食者模型,农药会导致害虫与天敌的死亡率升高。
模型的建立:假设天敌仅捕食成年害虫,设x1(t),x2(t),y(t)分别表示t时刻害虫蛹、成年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密度,α1表示成年害虫的生育率,α2表示害虫蛹的成熟率,r1,r2,d分别表示害虫蛹、成年害虫和天敌的死亡率,β,e分别表示成年害虫和天敌的种内竞争率,a,c分别表示天敌捕食成年害虫的捕食率和转化率,则建立如下模型:
x′1(t)=α1x2(t)-r1x1(t)-α2x1(t),
x′2(t)=α2x1(t)-r2x2(t)-βx22(t)-ax2(t)y(t),
y′(t)=cx2(t)y(t)-dy(t)-ey2(t)。
模型的求解:经过简单计算可得该模型存在害虫与天敌都灭亡的平衡点E0(0,0,0);当α=α1α2
Symbolo@@(r1+α2)-r2>0时,存在天敌灭亡的平衡点E1(α1α/(r1β+α2β),α
Symbolo@@β,0);当α>0且cα-βd>0时,存在正平衡点E*(x1*,x2*,y*),其中
x1*=x2*α1/(r1+α2),x2*=(αe+ad)
Symbolo@@(ac+βe),y*=(cα-βd)
Symbolo@@(ac+βe)。
运用特征方程、比较原理和迭代法可得下列结论:
结论1:当α<0时,E0稳定;
结论2:当α>0时,E0不稳定;结论3:当α>0且cα-βd<0时,E1稳定;结论4:当α>0且cα-βd>0时,E1不稳定;结论5:当α>0,cα-βd>0且βe>ac时,E*稳定。
结论的解释:结论1表明害虫和天敌同时灭亡了,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怎样才能办到呢?就目前而言,只有加大使用农药才能实现,但农药残留会很大,为了茶叶质量和销量,是不可以采用这种涸泽而渔的做法。结论2意味着害虫和天敌不会同时灭亡。结论3:说明天敌最终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害虫最终爆发,这是不愿见到的状况。结论4表示害虫和天敌不会灭亡。结论5表明害虫和天敌最终趋向稳定,害虫不会爆发,此时各方平稳发展,生态达到平衡。
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茶的知识、茶道思想,深化了茶树虫害防治的生物控制意识,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还化解了数学无用的认识,这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将数学实验活动引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给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教学的创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随着该活动的开展,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兰.浅谈自考助学班的教育教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9-231.
篇6
关键词:崂山茶现状质量标准 品牌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青岛的崂山茶,是可以与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相媲美的饮珍品。崂山茶的发展历史虽然不胜悠久,但是茶树在北纬36°、云雾缭绕的崂山下生长,形成了极高的茶叶品质,同时在茶科技的引领下,通过发展有机茶产业,崂山茶的口感与质量已经逐步走向全国优质茶叶的前列――“小荷才露尖尖角”。近年来,随着崂山茶产业的扩大和推广,已经绽露出她充满生机的魅力,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她将成为青岛的又一张靓丽的饮珍品名片,为青岛这座宜居城市,补充继青岛名酒(青岛啤酒)、圣水(崂山矿泉水)之后的饮珍品——好茶(崂山茶)。美丽且充满商机的崂山茶迫切需要乘世园会的东风吹向世界更远的地方。
一、崂山茶的历史
崂山原本有茶,茶树生长的记载可以上溯到1000多年前,但未形成生产规模。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在杭州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突破了“南茶北引”技术。60年代,青岛、日照、临沂先后试种成功。自此以后,源自南方的绿茶、青茶在崂山扎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经过几代崂山茶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扶持和指导下,崂山茶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在独特的地理、气候、水质和土壤的共同孕育下,形成了崂山茶特有的色、香、味、形——“叶片厚、滋味浓、豌豆香、耐冲泡”,在2006年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脱颖而出,崂山区因此被授予“中国江北名茶之乡”荣誉称号。
从历史角度上看,崂山茶树进入世园会符合园林园艺的要求。有了茶树就会有茶叶,我们继续研究崂山茶叶的有关问题。
二、崂山茶的生产现状及质量标准
目前,崂山茶种植面积1.7万亩,其中崂山区茶园种植面积16757亩,年产茶叶914吨,有2.1万名农村劳动力从事茶叶生产。在农林部门备案的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社员1000多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崂山茶生产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其中42家企业已通过QS认证;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19家,500万元以上的5家。其中,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王哥庄街道被评为市级茶叶“一镇一业”示范镇,晓望、庙石等社区被评为茶叶“一村一品”示范村。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崂山茶龙头企业高度重视茶叶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在国家、省、市级名优品牌和产品评比中屡创佳绩。万里江、晓阳春等6家企业在近年的“中茶杯”全国茶叶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万里江茶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崂池云峰获山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北崂茶场获青岛市“名茶、名企、名人”称号,其生产的“北崂春”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名茶”;在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全区23家企业40只茶样分获金奖和银奖。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展现了崂山茶生产的勃勃生机和美好远景。“崂山茶”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更为崂山茶的健康发展带上了“护身符”。
名山名水育好茶。崂山地区纬度高,气候春冷春长、夏凉多雨、秋暖干旱、冬温少雪、海雾缭绕、山泉滋润,在这里生长的茶树发芽晚、生长慢,营养物质积累充分,制成的茶豌豆香高、滋味浓、耐冲泡、营养丰富,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表明,崂山茶的品质明显优于南方茶;经国家海洋局一所现代分析技术及中药标准化实验室检测,崂山茶中硒的含量高达1.05ppm,是富硒茶的4-5倍。(见下表)
崂山茶不仅有优良的品质,还有深厚独到的人文底蕴。一方面,“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道教文化的养生宣传、山海相连的优美环境,使崂山茶“出身名门”。另一方面,土著崂山茶上千年的生长历史,其中伴随着大量历史事件和优美传说,“南茶北引”的曲折历程、屡屡失败的苦痛和屡败屡战的坚韧,使崂山茶“经历丰富、身段优美”。种茶、品茶不仅仅是“喝水解渴”,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发展崂山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崂山作为国家级的高新区和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可起到观光、生态、防火三大作用。把眼光放远一些,莱西、平度、即墨都可以大力发展茶园。
发展崂山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亩盛产期的茶园一年可产鲜叶500kg,成品茶叶100kg。按2010年价格计算,一亩茶园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远远高于种粮种菜的收入。还有,茶树是多年生乔木,茶树进入盛产期后可年年采摘,并且盛产期长达30多年。崂山茶是个宝,要提高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世园会是不可不抓住的机遇。
三、崂山茶发展中的困难及制约因素
崂山绿茶从总的产销情况看,大体上呈现如下特点:发展很快但规模不大,品种齐全但产量不高,高档绿茶供不应求但中低档产品市场混乱不堪。
一是科研支撑力量薄弱,制约了崂山茶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茶叶科技属于经验科学。自19世纪我国茶树被移植到印度、斯里兰卡以后,中国茶叶科技才开始步入现代科技的轨道。成功源于“南茶北移”的崂山茶,就是现代科技进入茶叶领域的一个直接例证。山东属于纬度最高的北方茶区,主要生产绿茶,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兼具南方高山茶的特点。
二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影响力和产业化大打折扣。规模决定地位。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无法在行业内获得相匹配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种植规模过于狭小,产能不足,成为制约崂山茶做大做强的最大掣肘。当前,崂山全区以及周边城阳、即墨等地,茶园总面积不足2万亩,而日照绿茶区域内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其中,仅东港区的一个巨峰镇就有茶园3.8万亩。此外,崂山区共有大小茶叶加工厂百余家,但以小规模零星生产、自产自销、小作坊居多,“家家生火、户户炒茶”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导致崂山茶质量参差不齐,从整体上降低了崂山茶的品牌和声誉。
三是品牌多而混杂的局面仍然存在。崂山茶虽然依托崂山,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缺乏科技支撑和创新意识,以及名优茶开发能力弱,并没有形成北方高纬度茶的优势产品。目前崂山区有注册商标的茶叶加工企业100多家,品牌小、多、乱、杂,都说自己是崂山绿茶、名茶、优质茶,但是都没有形成全国性知名品牌。众多的品牌使消费者难以辨别和区分,购买时难以取舍,致使一些南方茶乘虚而入,纷纷贴上崂山茶的标签。2010年市场上销售的所谓“崂山茶”总量近4000吨,而崂山茶区每年实际的年产量仅有市场销售量的1/4。
四是崂山茶文化内涵不够深。相对拥有五千年的茶业种植历史,仅有50年发展历史的崂山茶过于年轻,尤其在文化内涵上缺少深度,没有充分发掘和发现崂山博大文化中与之可相融的脉络,加以传承推进,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价值高度。崂山茶拥有“江北名茶第一”的美誉,却没有最大化的依托“崂山”特有的地域、人文、自然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崂山茶文化。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崂山茶的认知和对崂山茶目前存在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崂山茶是青岛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饮珍品,她完全可以打造成为青岛的优质名片;
崂山茶潜在的商机,她迫切需要整合资源深度开发;
崂山茶需要进入世园会,借势提高她的知名度;
4、崂山茶可以以其产业发展填充世园会的后经济时代。
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青岛崂山茶,伴着世园会的风采,向世界展示北方茶文化的内涵,为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注入更多宜居靓点。
篇7
关键词:茶叶 出口 国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贸易进程不断加快,成果喜人。2012年,全国范围内收获了175万吨的茶产量,占据世界首位。不过,隐藏在骄人成绩背后的是频频发生的行业瓶颈问题,造成产业优化和行业发展的诸多障碍。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
2012年,我国海关对茶叶出口项目作出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上半年出口格局脱离了价量齐增的良好趋势,15.3万吨的茶叶出口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降低了4.89%,每吨的平均售价为3197美元,共获取了4.90亿美元的销售总额,与2011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增幅分别在13.41%和7.87%。出口市场方面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俄罗斯、美国和摩洛哥是历年来的茶叶主销市场,但在2012年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削弱状态,摩洛哥作为我国茶叶的第一出口市场,出口比例竟然下降了20.74%之多,形成主要的出口低迷障碍;2010年,俄罗斯是我国茶叶的第三出口市场,2011年,出口比例下降了15.89%,2012年,继续降低17.80%,出口市场规模降为第六。出口类型方面也呈现出普遍下降的态势,仅有普洱茶停止下跌,恢复增长,其余茶类仍是令人不安的走低状态。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制约了我国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堪忧。
当面我国茶业的出口贸易必须面对以下几项挑战:其一,经济形势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呈现失衡态势,货币压力剧增,欧元与美元不断贬值,拉低了市场创新发展的动力,直接阻碍我国茶叶的出口贸易销售;其二,部分国家频频加大贸易壁垒的强度,再加上国际农残针对茶叶方面屡次提高标准,对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形成严重制约,尤其是主要市场国家的农残检测程序,若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就会加大我国茶叶的出口难度;其三,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茶叶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而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越来越严苛,以致于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往日强盛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利润也将随之剧减,国内的茶农必将受到生产积极性方面的挫败,茶业企业也会对出口贸易形成怀疑心理;其四,科研机构参与较少,茶业企业没有树立起创新意识,并不重视研发新品种的重要性,技术的缺失也注定其不能迎合新时代的市场偏好,产品做不到适销对路,不符合国际消费需求和饮茶习惯。对此,我国茶业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推动出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增益,然而理应得到强化的茶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却受制于各方面的不良因素,根据现状进行估计,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情况还将再创新低,比2012年更加不乐观,为了保证出口总值的增长,务必要使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实行生产上的创新,结合国际货币价值走向,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使经营风险得以大幅度降低。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问题
1.茶叶质量较差附加值较低
首先,茶叶出口在商品结构方面呈现出单一趋势,不仅品种得不到更新,质量更是逐年下降。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较为分散化,不具备精良齐全的加工设备,也没有适合产品精进的一流技术,缺少贴近国际标准的检验水平,大肆削减成本导致包装粗陋,这些都是我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面对风险的抵抗力较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靠采购原材料、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缩减来投机取巧,有时甚至根本不对低价原材料的来历加以调查,也不做农药残留测试,这为茶叶成品的质量埋下了严重隐患。其次,较低的科技含量拉低了产品附加值。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无法形成品牌,散装外销形式也只是为国外品牌提供发展基础。例如,英国自身并不是产茶国,但立顿品牌享誉国际。我国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较为初级,创新意识差、科技水品低,消费群体也没有太高的购买力,大部分企业只在低层次价格竞争中得一席之地。
2.安全卫生标准同国际有差距
我国茶类繁多,茶叶标准不一而足,行业标准多达140个,光是技术标准、方法标准和产品标准就让人混乱不堪,更不用提几百个地方标准。标准体系混乱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过于老旧,标龄长又不更新,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生产厂家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并未重视卫生条件,不符合出口标准,尤其是原材料的农药残留量往往大于国际平均标准,在国际市场中留下不良印象。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很大一部分茶树农药没有经过品种登记,即使是已登记的农药品种也不能完全保证安全,特别是甲氰菊酯、扑虱灵和氰戊菊酯最容易超标。MRL标准制定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标准,欧盟、美国和国际食品委员会分别有28689项、7400项、2522项MRL标准,但中国仅有386项,连零头也不及。
3.出口对象集中引发贸易壁垒
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所针对的目标国家有着很强的集中性。就拿福建省来说,它作为一个茶产量非常高的省份,会将其中的很多茶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以及日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显示出极强的集中性。而集中性过高,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比方对相关出口国产生很高的依赖程度,贸易活动中的摩擦也逐渐攀升等等。还是以福建为例,其所产的乌龙茶是我国总产量的85.7%,而其出口量达到了福建总出口的八成,然而,这些茶叶的主要销售地都是日本。由于日本在进口方面设置了很高的技术壁垒,导致福建茶叶出口量锐减。这种壁垒主要针对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控成分设限。因为产茶活动多呈个体运营模式,导致相关农药技术无法充分普及,残留量也不能统一管控。此外,国内并未将茶叶方面的安全用药知识手段充分灌输给茶农,因为资金方面存在缺陷、保护组织不完善,再加上生产体制的落后性,导致很多茶园依然采取错误的农药技术进行生产。比方:农药混搭现象严重,随意性高,药不对症,治理延迟,量度和程序不规范等等,这些都导致有些茶叶被检测出了较高的农药残留。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的对策研究
1.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
首先,研发全新的茶叶品种,对茶叶的生产运营进行规范。它要求尽量缩减新品上市的周期,深入发掘茶叶潜能,根据市场需要打造对应的产品文化,扩大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档次;此外,还要着重打出本土的“名牌”产品,采取多元化手段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选择品质高、前景好的本土名牌产品,通过规范、标准的流水线进行生产,并采用一致性的营销模式,以规模效应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全面监控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程。以确保其品质及安全程度的一致性,达到均衡的国际市场供需状态。同时,随着茶品标准的上升,其自身品质也会不断变好,在国际领域里也更具优势。其次,打造出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现在,消费者在开展消费活动时,更为注重产品的品牌。市场中,知名品牌往往比普通品牌的价位要高出二到四成。这也意味着当前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很多地方的茶叶虽然名号响亮,但却没产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不少顶尖原茶采用的是普通的生产方式,并被草草包装,批发销售。对此,政府必须大力扶植优秀的茶叶企业,支持其在国际市场中打出品牌,并严惩假冒伪劣行为,为提供和谐、有利的社会氛围。而相关企业也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改进技术,增强品质,提高创新能力与文化内涵,在世界市场中做大做强。
2.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
首先,立足于根源,对生产过程强化管理。着手于根源,切实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现阶段,我国从事茶叶生产的时候,主要的模式就是农户分散种植,其整个生产过程严重缺乏规范性,因此很难切实提高茶叶质量,存在着各种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迅速地找到合理的种植方式,注重基地化,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成龙头企业。其次,对种植茶叶的方式加以迅速地改进,在生产茶叶的时候,注重其无公害性。对科技投入加以重视,完善茶园管理,切实治理茶叶种植的具体环境,生产期间,务必要坚持国际上推行的统一标准,尽可能地采用无机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推行生物防治,对无公害生产加以广泛地推广。再次,要对毒害物质加强检测,不断地深化研究。发达国家,诸如日本,还有欧美地区规定了不少的农残限量指标,同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实施。现阶段,我国的不少农药尚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检测方法,难以获取部分农药标准品。所以,当前应对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有毒害物质加以严格的检测。最后,大力推行国际认证。坚持国家还有相关行业协会的引导,企业要致力于生产标准的提升,向国际标准靠拢,注重茶叶产品的无公害性,包装也要绿色化,积极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
3.增强政府对茶叶出口支持力度
首先,当前,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因此可以对相应的权利加以充分地行使,积极利用成员优势,依据《TBT协议》,还有《SPS协议》所规定的透明度的基本原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组织成员的相应技术标准,以及评定程序加以及时地评议,同时要注重其建议的提出。此外,通过仲裁机制,如果国外没有按照WTO所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那么就可以针对技术壁垒进行申诉,尤其是在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就通过了MRLS技术标准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申诉。此种做法有助于有效地应对国外所采取的相关技术壁垒手段,有助于维护我国利益。其次,我国需要从国际上所实施的茶叶贸易规程出发,确立起相应的“预测警告系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点,对于信息的收集还有管理,政府一定要构建起专门的渠道,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加以消化,从而确保能够对国外茶叶行业所出现的动态加以及时地,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相应的对策,打破壁垒的限制。第二点,政府要迅速地构建相应的数据库,成立信心中心,对于驻外经商机构,还有经贸研究机构所存在的优势加以充分地发挥,对国外茶叶行业的动态加以及时地把握,了解我国茶叶所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以此为依据,向对应的部门加以及时地反馈。第三点,针对受绿色壁垒限制,无法出口的现象,政府还要同企业加以积极地配合,对其原因加以明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第四点,如果外贸易中发生了实例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特被是茶叶出口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发出预警通知的情况。
四、结论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应该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茶叶出口企业两方面下手,政府对茶叶出口提高支持力度,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企业则快速提高竞争力创造国际品牌,增强企业安全卫生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中国茶叶出口。
参考文献:
[1]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2)
篇8
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将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灵活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一些新奇的刺激容易产生兴趣,提出疑问,并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采用夸张的、漫画式的图文形象,向学生展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爱护地球》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段画面:河面上到处是漂浮物,蓝天白云也被黑烟代替,河水里,一条条鱼儿极不情愿地打起了伞……这不禁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鱼儿为什么要打伞?稍加思考,学生立即意识到这是环境保护问题:连水底的鱼儿都遭了殃,水资源的污染究竟有多严重?于是,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便随之产生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自觉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开展多向交流,创设互动氛围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来设计,体现师生双方在活动中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自己的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1.合作与竞争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指出:学生生而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刻意的教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小组合作起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形成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网上资料的收集和筛选,学习网页的制作与改进,以及相关问题的评价与提高,都离不开双方的交流和互动。如金坛是个茶叶之乡,由此而开展《茶的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向有关人士调查情况,但更多的是上网查找有关茶叶资料,茶叶的历史与茶文化的资料,最后大家将查找成果集中归类,概括区分各层次的内容,考虑网页制作的链接,网页结构的合理,文本内容组织的规范性等问题。
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教师还要因教材制宜,因学生制宜,适当安排一些比赛,运用竞争性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合作,让学生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2.交流与对话
传统的教育教学,忽视“对话”。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三、跨越时空限制,在体验中建构和创新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其核心就是实践。但主客观条件时有限制,我们不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一些现象、过程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体验。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学生通过查阅一些资料,了解了维吾尔族的风俗民情、自然风光等,但缺少感性体验。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的片段:一群维吾尔族居民,穿着颇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服装,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在一望无边的蓝天下,伴随着轻快活泼的新疆乐曲,载歌载舞……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朗诵起了赞美祖国、歌颂美好幸福生活的诗歌,甚至有的别出心裁,现场创作出了诗歌、散文,嘴里还哼出了动听的音乐。
四、加强学科沟通,实现课程整合
篇9
金华地区旅游产品种类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观光旅游,而且涌现了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品位的新型旅游方式,如武义温泉休闲旅游、磐安绿色生态养生旅游、义乌商务会展等各种综合型旅游项目。同时,金华地区文化产业内涵丰富,有市区网络文化服务、东阳影视和木雕、义乌文博、浦江书画、武义扑克牌等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金华地区现有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有32项国家级非遗、102项省级非遗项目。当前,金华地区已经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使两个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一、产业融合、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源于罗森伯格对美国机械工具业演化的研究,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国产业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人物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突出特征在于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提供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和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社会在对其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行业分类的标准方面都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虽然我国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文化产业是一种借助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产业。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
(一)产业的高度关联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二者融合的基础在于两者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旅游产业不仅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旅游内部的核心行业,还与金融、物流、会展等多个行业存在交叉依存的关系,旅游行业的发展既需要其他产业提供支撑和协调,同时又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之一,就是“越界——扩散——渗透——联动”,它能够与其他多个产业进行渗透和关联,进而直接或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成旅游资源,而一些旅游资源经过整合也可以转化成文化产品。旅游产业能为文化产业提供渠道和载体,促进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文化产业能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内涵,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二)创意理念的盛行
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创意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意理念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多维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意理念的盛行,具体方法就是用创意将某一地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提炼为具有辨识力的文化符号,再将之应用到旅游产业,实现两者的嫁接与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富有创意的提炼是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如台湾的诚品书店就是在售书的基础上融入了创意元素,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许多游客到台湾旅游时参观体验的必去地之一。
(三)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力,它通过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扩散促成产业融合的基础,从而模糊不同产业的边界,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开创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之作《印象•刘三姐》便是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等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通过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对其传统的舞台背景、灯光等进行创新改造,融合演艺界、商业界大师为创作团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旅游模式。在当前“互联网+”的热潮下,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旅游方式,形成了智慧旅游的新局面。智慧旅游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旅游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及时传递、整合、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市场需求的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光的增加,人们外出旅行的需求愈加强烈,对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传统单一形式的观光游览已经日渐衰微,而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则愈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的转变促使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和创新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创新旅游模式、丰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科普教育、增长知识、休闲娱乐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三、金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
(一)融合氛围良好
近年来,金华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1、在政府制定的相关文件如《关于印发金华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中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相关部门也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2015年4月,金华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联合开展了首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申报评审工作,最终义乌佛堂镇等19个村、镇成为首批金华市非遗旅游景区。2、政府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3、在工作机制方面进行突破,如成立了由多个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市文化影视时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此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融合成果显著
金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各自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融合效果显著。各县市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旅游与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如磐安县在开发休闲养生旅游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的融入,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古村落、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先后完成了茶文化博物馆建设、玉山古茶场与孔氏家庙布展提升工程、双峰清德堂维修等重大文旅融合项目。东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有横店影视城、卢宅古建筑文化游、木雕竹编文化游、东白山生态文化游、古生物文化游等多种旅游门类、层次丰富、投资主体多样,文化旅游市场繁荣。据统计,2015年,东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2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实现旅游收入137.68亿元,同比增长21.67%。
(三)融合模式多样
金华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如宗教文化、婺商文化、戏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同时,金华地区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横店影视城、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兰溪诸葛八卦村等。以这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形成了多样的融合模式。1、渗透型融合。旅游或文化产业的元素部分或完全地渗透到另一产业中,二者相互交融,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形态,这种融合方式为渗透型融合。如义乌佛堂古镇旅游,便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旅游,也为义乌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经济保障。2、延伸型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互补的领域,两者在产业链上通过相互延伸进而打破各自产业的边界,最终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横店影视城便是在影视拍摄制作基地的基础上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新旅游服务,丰富影视旅游内涵,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外延,实现了产业链的深度延伸。3、重组型融合。重组型融合是指“发生在具有紧密关联的不同产业之间,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某一共同利益的刺激下,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磐安休闲养生旅游便是此类融合的典型代表。磐安县结合自身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将中药种植与古老的中药文化、流行的养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游客的多样性需求。
四、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层次不高
虽然金华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种类较多,但融合层次较为浅显,大多停留在两者的浅表层融合,少数项目会涉及到技术融合,而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在融合中的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则更是不足。例如,金华虽然有旅游商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制造基地和购买场所,但具有金华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却较为少见。
(二)品牌项目不足
除了横店影视城作为影视文化旅游的品牌项目广为人知外,其他种类的文化旅游领域发展则较为散乱,项目虽然繁多,但缺乏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项目,起不到行业引领和示范的作用,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这样的发展现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三)企业实力不强
金华地区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小、散、滥”的特征,大多数产业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并且仅仅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和效益较低,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较低。
五、金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确保协调机制
产业间的高效、优质融合需要主管相关产业的政府部门打破行业分割,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执法,形成各政策主体相互协调的机制。为促使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确保融合发展的进度和效率,相关部门应当协调配合,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协作的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合理布局。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相互沟通协调,确保两个产业规划具有良好的衔接和配套,使其在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举措、具体时间安排以及空间布局等各方面保持同步配合,确保融合高效有序进行。其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文化与旅游部门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作会商,讨论重要文化旅游产品、重大互动项目的开发建设,共同筹划重要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共同商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是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应意识到传统的技术、管理、经营理念都在一步步走向衰落,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和精神。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单纯的文化资源的消费已走向衰亡,而融入了文化创意元素的产品及服务则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通过创新创意,文化基础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与之相随的消费也会大大增加。在“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注重提升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积极培育品牌项目
篇10
关键词 茶叶;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太湖
中图分类号 S571.1;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12-02
太湖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叶品质优异,是我国最适宜产茶区、安徽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太湖可开发茶叶的资源丰富,据调查,在太湖生态条件丰富的山区,适宜于持续发展茶叶的荒山、荒地及旱地、高塝田仍然有近5 000 hm2。茶产业已经成为太湖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产量、产值同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茶叶生产发展迅速,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5 533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 333 hm2;可采茶园面积400 hm2,其中山茶采摘面积占85.0%。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全县茶叶总产1 109.7 t,茶叶总产值10 119.19万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8.2%和27%。全县名优茶年产量345.24 t,产值6 659.02万元,茶叶平均产值25 290元/hm2,名优茶产量、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
1.2 规模种植发展迅速,加工工艺不断提高
太湖县规模化茶园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全县新发展茶园1 867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1 000 hm2,茶园建设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现有3.3 hm2以上规模的茶园面积近2 000 hm2,出现许多产茶专业村和产茶大户。全县70%的乡镇均产茶,涉及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超过数万人。规模种植户占茶叶种植户的5.7%,茶叶机械化加工程度不断提高,新建、改建年加工能力20 t以上的清洁化茶叶加工厂17座,手工及家庭作坊式生产基本淘汰。
1.3 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销售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太湖县种茶历史悠久,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通过实施品牌整合,全县已实现了一个“天华”茶叶品牌,“天华”茶叶商标已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天华谷尖”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011年全县所有茶叶生产基地均获无公害产地认定,“天华”牌“二祖禅茶”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50%以上的名优茶通过各地的交易完成。此外,已经在部分大中城市设有太湖茶叶销售网点10余处,专业销售人员约500人,并建立了“太湖茶叶信息网”,扩大了太湖茶叶品牌影响力,并提供了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
1.4 种茶效益存在差异,社会化服务初见雏形
与2000年相比,太湖县茶叶平均价格由30元/kg上涨到90元/kg左右,但由于经营方式和生产规模不同,不同类型、区域间种茶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规模种植户效益高于一般茶叶种植户,加工企业效益好于规模种植户。为提升太湖县茶叶市场竞争力,2008年成立了县茶业协会,同时有5个乡镇成立了茶业分会;目前全县成立了1个县级和6个村级茶业专业合作社。全县茶叶龙头企业13个,其中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家。
2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茶农对扩种茶园信心不足
目前,太湖县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面积约占茶园总面积的30%,建园基础较差,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茶树生长衰弱,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同时,发展新茶园投入期长,成本较大,许多茶农对扩大茶园面积信心不足。此外,目前雇工较困难,成本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深山偏远地区,茶叶不易采摘,对茶农影响较大[1-2]。
2.2 茶叶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规模种植氛围不浓
太湖县茶叶产品中普通茶产量占62%左右,炒青、烘青等“小包装茶”占33%左右,其他新名茶约占5%。未对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仅生产高档春茶,夏、秋茶生产很少。茶园多为农户分散经营,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全县60%成片茶园规模在3.3 hm2以下,2 hm2以下零星分散的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8.5%,茶园规模偏小。
2.3 茶叶加工和营销处于低层次初级阶段,龙头企业带动性差
目前,太湖县茶叶加工能力偏弱。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70%厂房简陋、设施老化,茶叶加工企业近90家,加工能力平均不足12 t。“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等中高档茶缺乏数量的支撑和质量上的保证。茶叶营销上“挎蓝式”上街销售的原始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茶农与市场脱节,利润较低。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市场开拓力度小,品牌建设缺乏长远规划[3]。
2.4 茶产业缺乏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的后劲乏力
扩种新茶园和修建加工厂及配套设施,资金投入量大,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各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很难落实兑现[4]。同时,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2.5 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不少茶农和企业经销人员忽视茶叶质量,缺乏相关的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多数小规模茶厂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检测设备或手段落后、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难以解决。同时,相关部门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质量、加工设备、环境检测以及茶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监督,严重制约了太湖茶产业的发展[5]。
3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对策
针对太湖县茶叶生产规模小,良种推广面不广;茶叶产业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品牌知名度不够;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依靠科技,突出示范,依托标准,打造品牌,扶持龙头,带动基地,走合理化布局,优化高产的稳步发展之路[6]。
3.1 继续强化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建立以北中镇为重点,以天华镇天华尖为中心的沿太北线“天华谷尖”茶生产基地;以寺前镇为重点,以牛镇镇狮子山为中心的沿赤北线“二祖禅茶”生产基地,对建园基础较好,但管理水平粗放的1 667 hm2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改造方式主要是改土、改树、改管理,对于建园条件差的茶园实行退茶还林。
3.2 清洁化、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提高产品质量
继续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新、改建茶厂使每座年加工能力达20 t以上,5年内使全县茶叶机械加工总能力达4 000 t以上,使加工能力适应全县茶叶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建立“天华”茶叶品牌包装使用可追溯机制和退出机制,督促企业进行“QS”认证。
3.3 抓好品牌创建,提高“天华”品牌知名度
加强品牌管理和宣传力度。每年选择1~2个大中城市举办1次茶叶推介会。重点利用好赵朴初这张名片、禅宗资源、寺前镇茶文化中心这个舞台,打响“天华”品牌。确定太湖茶的产品策略为:高端产品——天华谷尖,中、低端产品——“二祖禅茶”。加大系列茶开发力度,提高制作技术,改善茶叶品质。
3.4 加速培育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鼓励现有茶叶生产企业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壮大企业。采取招商引资等办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茶农在茶叶生产、销售中组织化程度。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做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科研究院所的合作,提高太湖县茶叶生产科技水平和茶产品附加值[7]。
4 参考文献
[1] 汤运林,周贤东,林敏莉,等.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11-13.
[2] 章明德,吴健.德兴市茶叶生产发展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6(2):152-154.
[3] 柏建明,徐凯明.略阳县茶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24-325.
[4] 周军,周瑶敏,丁建.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178-180.
[5] 胡建平,姚利华.德清县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