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4-11 11: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数字控制系统 电弧焊机 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TM-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73-01

电弧焊接是制造业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加工方法之一。无论是需要高新技术的造船业,还是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盗门制作,都离不开电弧焊接的支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模拟电弧焊接机已不能满足现代高新技术产品制造的质量、精度和数量的要求,必须使电弧焊接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才能达到目的。而逆变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焊接数字化、智能化的控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支持。

数字化电弧焊机控制系统还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根据近年来电焊机控制系统发展的相关文献,可理解为: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数字电路硬件为依托,对电弧焊机电弧的自动化控制。在控制电路数字化方面,国外已将微处理器及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于电焊机,焊接电流和焊接电压等参数的调节已经实现了一元化的智能设置,即只要根据焊接的材质、厚度、焊丝直径以及保护气体种类,系统就可自动计算出焊接电流和电压。在网络化控制方面,已初步实现了焊接网络化生产和管理。如松下350/500GB2全数字CO2/MAG自动焊机等。

国内现行的产品基本上以仿制国外设备为主,创新性研究方面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目前,国内数字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单片机或DSP处理器控制技术,但由于缺乏操作系统的支持,软件功能开发就受到了限制,例如界面显示、网络通讯等,数字控制系统的优点不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无论从国内对电焊机控制功能和质量要求,还是从数字电弧焊机本身的特点,以及国家对知识产权重视的角度来看,开发高性能的数字控制电弧焊机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胡绳荪.焊接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篇2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红细胞沉降率;炎症因子;感染;髋关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9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perioperative blood sedimentation and serum inflammatory cytokines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treatment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Shantou City, 66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and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given postoperative 1 year follow-up. Perioperative blood sedimentation and serum inflammatory cytokines concentrations of the were detected. Results Perioperative blood sedimentation and serum IL-6, TNF-α and PCT and other inflammatory marker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out infec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1 year follow-up, perioperative blood sedimentation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arris score ≥80 point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Harris score

[Key words] Femoral neck fractur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Blood sedimentation; Inflammation factors; Infection; Hip joint function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头以下至股骨颈基底部发生的骨折,股骨头置换是关节置换的术式之一,其在临床应用较多,然而部分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欠佳,急需改善[1-3]。已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患者可出现暗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异常[4-5]。因此,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可能反映股骨颈骨折病情的发展情况,从而位置其治疗提供依据,然而目前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尚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以及其与患者感染发生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汕头市中医院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6例,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均为外伤性单侧骨折,伤后1~8 h内到院治疗,均为ASA分级Ⅲ级以下,意识清醒且无认知功能障碍,术前无其他髋部相关病变或外伤史。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摔伤22例,重物砸伤8例,高空坠落伤16例,交通伤20例,骨折位置为头下型41例,骨折位置为基底型20例,骨折位置为经颈型5例。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55~76岁,平均(66.63±8.48)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均常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分别于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术后1、7 d抽取空腹静脉血行魏氏法检测其红细胞沉降率,同期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常规行高速离心后取血清冷藏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检测采用京普朗DNM-9602G型酶标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的相关说明进行。对治疗期间出现感染相关症状者取组织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阳性为感染诊断标准,统计其感染发生率。并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随访半年和随访1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1.3 评价方法

Harris评分[6]:评价内容包括疼痛、功能以及活动范围,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其中90~100分为优,8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进行关系分析,并采用ROC曲线进行预测价值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感染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无感染57例,有感染的患者9例,感染发生率为13.64%(9/66)。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随访半年Harris评分为(88.26±5.67)分,随访1年的Harris评分为(95.44±3.58)分。随访半年Harris评分为优、良、中、差为12、31、18、5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5.15%(43/66)。随访1年Harris评分为优、良、中、差为18、37、11、0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33%(55/66)。

2.2 不同感染发生情况患者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患者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无感染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3。

2.3不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随访1年Harris评分≥80分患者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则均较随访1年Harris评分

2.4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其感染发生率和Harris评分的关系分析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IL-6、TNF-α和PCT水平与其感染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 = 0.766、0.847、0.828,P < 0.05),与其Harris评分均呈负相关(r = -0.853、-0.845、-0.868,P < 0.05)。

2.5 股骨i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诊断其感染的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诊断其感染的价值均较高,其中以术后3 d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诊断其感染的价值价值最优。见表7、图1。

2.6 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预测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预测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价值亦良好,其中以术后3 d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预测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价值最优。见表8、图2。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多数为老年患者,近年来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增加[7-9]。老年人群由于骨质疏松导致股质量下降,极易发生骨折,其股骨颈骨折可导致股骨头局部供血不足而影响骨折的愈合甚至引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严重病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生存质量[10-12]。人工股骨头置换是股骨颈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仍有部分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差[13-16]。

明确股骨颈骨折的感染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风险有助于指导其治疗,改善疗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股骨颈骨折作为严重创伤,可引发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其炎性反应的发生可进一步影响其红细胞沉降率[17-19]。本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较快,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高,炎性反应严重,这与谢文吉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治疗的进展、组织创新的修复、炎性反应的控制以及患者病情的改善,其红细胞沉降率逐渐减慢,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则逐渐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可随着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能用于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患者病情的评估。

进一步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炎症因子水平与其感染发生率均呈正相关,与其Harris评分均呈负相关,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反映其感染情况,且其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其1年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关,可能用于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预测。更进一步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诊断其感染的价值均较高,其中以术后3 d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联合诊断其感染的价值价值最优。检测红细胞沉降率和炎症因子有助于了解其感染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为其干预提供依据,指导其有效干预,预防感染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发生,减少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给患者健康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术期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炎症因子可用于其感染的诊断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预测,为其有效干预和疗效的改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严胜军,卢水生,黄夏雨,等.全髋关节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77-278.

[2] 唐朴勤,周雪松,陈晓婷,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1):143-145.

[3] Sivakumar B,Vijaysegaran P,Ottley M,et al. Blood cultures for evaluation of early postoperative fever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 surgery [J]. J Orthop Surg (Hong Kong),2012,20(3):336-340.

[4] 黄三明,廖直斌,张福生,等.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感染一例[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1):100.

[5] 宋富强,闵鹏,王天兵,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炎症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3):230-231.

[6] Liang C,Yang F,Lin W,et al. Efficacies of surgical treatments based on Harris hip scor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J]. Int J Clin Exp Med,2015,8(5):6784-6793.

[7] Magu NK,Magu S,Rohilla RK,et al. Computed tom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proximal femur:a predictive classification in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management [J]. Indian J Orthop,2014,48(5):476-483.

[8] 冼敬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3):1528-1529.

[9] 李龙.全髋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J].河北医学,2013,19(4):498-500.

[10] Hagino T,Ochiai S,Senga S,et al. Efficacy of early surgery and causes of surgical delay in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J]. J Orthop,2015,12(3):142-146.

[11] Zhao WB,Liu L. Effect of dynamic hip system blade o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J]. Chin J Traumatol,2014,17(5):275-278.

[12] 黄道文,胡文浩,魏波,等.骨水泥型人工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工程研究,2013,17(39):7003-7008.

[13] 王永胜,张美超,黄炳生,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5):577-581.

[14] 李志刚,赵德伟,郭林,等.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6):4796-4800.

[15] 李海峰,亓玉彬,李强,等.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3):721-723.

[16] 袁堂波,黄立新,蒋建农,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6):485-488.

[17] 依萨穆丁・吾甫尔.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与Gibson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研究[J].海南医学,2015,26(10):1514-1516.

[18] 何锐敏,高X清,翁盛辉,等.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炎症指标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 23(13):4-7.

篇3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数字化问题分析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市场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促使我国的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其中教育行业尤为突出,得到质的飞跃,各个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高校档案方式应运而生,高校档案管理需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脚步,紧扣时代的需求。今天,本文就以“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为主题进行探析。

1.高校档案管理创新

据调查可知,现代管理方案是我国各高校进行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现代管理方案中具有先进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形式,我国各个高校有效结合先进的管理形式,从而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落后单一的档案管理形式,促使高校档案管理能够进行有效创新,高校档案管理形式能够逐渐变得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笔者通过查询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发现,将传统档案管理形式与现代化档案管理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现代化档案管理形式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占据空间较小,有效减少教学资源的流失,档案信息储藏形式丰富多样。

2.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据调查可知,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OCR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摄影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衍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能够把各种各样载体的高校档案资源巧妙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存储方式呈现数字化趋势,运用网络化的形式将诸多档案信息进行连接,进而结合计算机系统来统一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结构性、有序性的高校档案信息库,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显而易见,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是必然发展趋势,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顺应时代潮流,高校档案是一种原生资源,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3.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个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校档案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

众所周知,我国各个高校的发展时间以及发展形式都存在差异性,从而促使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各个高校的发展时间不同,从而导致管理技术存在差异,进而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没办法进行统一。并且,高校档案管理室的设施应用的效率以及使用时间也存在不同,种种因素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

3.2档案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发展趋势逐渐演变为数字化管理。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越来越重视。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局限性,档案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由此可见,高校档案管理应该具备创新观念,紧跟时代的脚步,紧扣时势的需求,进而能够促使档案管理不与时代脱轨。

3.3构建的档案数据库缺少实用性

目前,我国在投资高校管理经济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比较少,没有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正因如此,我国多数高校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存在局限性,不能够及时更新一些优质的管理设备,从而促使构建出的档案数据库缺少实用性、档案管理形式比较单一、落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化,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的完善性。

4.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各个高校负责人应该针对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寻找促使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并将措施加以落实,进而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具有创新性,并且能够做到数字化管理,有效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以及查询相关资料,提出以下见解:

4.1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

各高校负责人想要有效创新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首先就必须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影响,开发出有效的高校档案管理软件。一般情况下,优秀的档案管理数字化技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满足各种各样形式的档案需求,做到“有求必应”;(2)数字化技术应用起来非常容易;(3)能够有效保障高校档案管理信息不受网络平台的约束。高校负责人应该结合以上三个特征来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创新,进而能够促使数字化技术满足管理人员的需求,保障档案信息的有效性。

4.2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

据调查可知,构建数字化的档案馆是推动科技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础,能够有效创新档案管理形式以及档案管理方向。基于此,为了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以及数字化管理,我们应该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随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扫描以及手工录入的形式将优秀的信息资源储存到U盘以及光盘等系统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使人们对学习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信息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管理形式应运而生。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已经不能与时代接轨,需要将其摒弃,从而灵活运用现代化管理形式,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从而能够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理念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勇.探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64-165.

[2]季轩.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5):209-210.

篇4

关键词 数字化协同设计;PDM;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5)09-0036-0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设计领域,数字化协同设计将是发展趋势,也是互联网+的一种实现。PDM则是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重要实现方法。PDM发展较早,它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结合,可以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重要实现手段,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数字化协同设计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PDM与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并深入探讨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从构建PDM数据库和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分析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1 数字化协同设计和PDM的主要概念和内容

数字化协同设计DCD(Digital Cooperative Design)是由计算机图形学、远程会议系统、并行工程、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图形与图形通信和协作信息管理系统等多学科知识集成的系统技术。协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单机作业的设计方式,在分布式协同设计环境下,设计人员可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寻找合作,借助于系统提供的功能共同完成设计。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出现于八十年代初期,大多是由各CAD供应商推出的配合CAD产品的系统,主要局限在工程图纸的管理,解决了大量工程图纸、技术文档以及CAD文件的计算机管理问题。这是第一代PDM产品。随着PDM技术的发展,目前PDM产品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支持,都比第一代产品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PDM技术,并掌握PDM技术,对推动数字化协同设计发展和提高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和PDM技术的概念和内容,对推动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应构建PDM数据库

PDM作为所有产品知识的唯一数据源,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查询手段,特别是对部件和文档的分类管理,使PDM 真正成为了一个能够读解数据含义的业务知识系统,使得PDM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文档服务器(File Server or FTP)以及VSS这样的协同控制领域,成为最接近知识管理的应用系统。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1)将PDM作为搭建数据库的主要技术。考虑到PDM技术的优越性,以及PDM技术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的作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过程中,积极构建PDM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当前数字化协同设计实际,将PDM作为搭建数据库的主要技术,对提高数据库构建质量和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掌握PDM技术特点,并根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的实际需要,利用PDM技术,构建数字化协同设计所需的数据库。

2)根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的现实需要,构建PDM数据库。在了解了PDM技术之后,我们应认真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需求,并根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的现实特点,利用PDM技术构建数据库,将该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支撑手段,提高PDM的应用性,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撑,最大程度的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需要,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3)把握正确的构建原则,提高数据库的实用性。鉴于PDM技术的优点,以及PDM技术在构建数据库中的作用,在构建数据库过程中,我们应把握正确的构建原则,即把握准确性原则,做好技术选择,把握全面性原则,保证数据库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把握有效性原则,保证数据库在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提高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整体质量。因此,把握正确的构建原则,并提高数据库的实用性,对PDM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3 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应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

PDM建立了一个产品开发的平台,使企业能够运用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原理,使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包含产品相关的各个部门,如设计、工艺、制造、采购等,能够让各个部门协同工作。设计人员在初期就可以选用满足要求并且成本低的零部件,产品设计的缺陷(无论是影响产品性能,还是影响产品的可制造性)也可以被及早发现,从而减少了工程变更的次数,缩短厂产品的研发时间。基于PDM的这一优势,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应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实际需要,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在PDM技术应用过程中,考虑到PDM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的促进,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是解决数字化协同设计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PDM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全面新颖的产品开发平台,提高其针对性。

2)在产品开发平台的构建中,以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需求为准。为了保证产品开发平台的构建取得实效,在利用PDM技术构建产品开发平台过程中,应正确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需求,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准,做好产品开发平台的构建,提供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PDM的应用效果。

3)优化设计流程,提高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之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流程的优化上,通过对设计流程的优化,使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得到全面提高,进而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数字化协同设计效果的目的,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PDM技术可以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重要手段,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数字化协同设计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PDM与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并深入探讨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从构建PDM数据库和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分析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新访.工程数据库系统的版本管理模型[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14(2).

[2]曹健,吴瑞珉,张友良.CSCW环境下协同设计的多版本问题及其管理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11).

[3]于源,卢军敏,王小椿.基于多色图理论的PDM版本管理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12).

[4]于戈,宋宝燕,田文虎,等.现代集成制造中的工作流管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14(6).

篇5

关健词:数字图书;挑战;应对策略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管理人员都是专家。在未来图书馆里这一名言将会再现,未来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将是信息资源管理者、信息分析组织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能够对用户无法接受乃至理解的知识信息进行“解读”。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急剧增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愈加多样化,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也越来越多样化,文献类型在以往的纸张型载体的基础上向高密度、轻量化、小型化的非纸张型数字化、电子化载体发展。如,声像资料、图文传真、光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跨行业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这不仅能带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而且将促使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1、现代信息技术衍生的数字图书对图书馆员职业技能的挑战

1.1 对图书馆员工作内容、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挑战。

这些变革将导致传统图书“馆藏”的含义被扩展,它不仅要求包括不同的信息格式(如录像带、软磁盘、CD-ROM等)和信息类型(如应用软件、书目文档、全文信息等),而且要求网络化的数字信息资源也作为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这对于长期以来熟悉纸质资料管理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1. 2对图书馆员技术服务手段的挑战。

传统图书馆的一切业务活动基本都是靠手工来完成的。随着数字信息资源迅速增长,数据网络化的应用越来越广,印刷文献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电子图书、CD-ROM和其他电子资料正在成为用户的阅读对象,图书情报资料的收集、加工、贮存、检索、传输等环节改由电子技术一统天下,“图书馆”甚至连“图书“的概念也代之以全新含义,图书资料检索效率提高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程度,旧有的硬件设施被纷纷淘汰,传统图书馆员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固化的运作模式与理论需要重新审视。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对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部分手工操作的替代,那么,由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图书馆数字化则将是一场急风骤雨式的革命,它将导致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如需要建立选择和采集资料的新标准等,这对惯于采用手工技术手段操作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1. 3对图书馆员职业素质的挑战。

未来图书馆是一种电子技术密集型信息机构,它需要使用大量高技术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为图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对于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电子技术的图书管理人员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而未来图书管理人员如不提高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未来图书馆则只能徘徊于信息之外,成为信息的“穷人”。

2图书馆员应对数字化图书挑战的策略

2.1转变服务观念。

观念转变是图书管理人员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特点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角色观念,过去图书管理人员一直担当信息整理与保管员的角色,随着图书数宇化带来网络用户所占比例的增加,任何一个上网者都可能是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潜在用户,只有经过精练、有序、有针对性的信息才能吸引其成为现实用户(读者)。为此,图书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及时、广泛地传播电子图书,并承担起网海导航员的角色,为用户指引正确的数字图书检索方向。其次,要转变服务观念。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是围绕着服务读者而开展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读者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创新和发展。与电子技术相伴而生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光盘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信息技术构成的现代化图书馆,使以提供文献为主的服务功能延伸为以向社会提供各类型载体的知识、信息为主的服务功能,使读者工作从以中介性质为主的被动服务方式转化为参与性的主动服务方式,使读者服务的组织形式从集中、单一形式转化为分散、多元化的形态。因此,旧的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已不适应数字图书的发展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应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加工、组织、存贮、链接传送和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手段。

2. 2强化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素质基础之上的,各项职业技能也是如此图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素质,才能在信息技术时代顺利地进行信息处理工作。为使图书管理人员成为数字化信息技术时代合格工作者,必须对他们进行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数字化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数字化信息意识、数字化信息道德、数字化信息能力、数字化信息觉悟、数字化信息观念、数字化信息心理等。在此主要论述前三个内容。

(1)数字化信息意识教育。图书馆员数字化信息意识表现为馆员对数字化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图书馆员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自身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并最终形成一种信息主体的精神,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对发现和传递信息形成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为用户提供卓越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2)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数字化信息道德是指馆员在整个数字化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其内容主要包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数字化信息创造、数字化信息传播和数字化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数字化信息等。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信息道德教育,就是要学习、了解数字化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数字化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数字化信息行为,预防在数字化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泄密、犯罪等问题。

(3)数字化信息能力教育。数字化信息能力是指数字化信息知识和技能。随着图书馆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应该延展至包括从各种服务和媒体中存取、评价、使用和传播数字化信息。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学会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数字化信息源,掌握数字化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数字化信息源和数字化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数字化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和交流。

2.3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的过程就是进行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图书管理人员只有掌握正确的获取数字化信息、创造数字化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目前我国图书馆专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虽占70%以上,但由于知识老化,缺乏高层次数字化信息开发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外语水平偏低,因而只有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敏锐的数字化信息意识和较强的数字化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业务技能,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胜任新时代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华杏,浅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J]。档案研究,2009

[2]张斌,浅谈新时代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J]档案研究,2011(4)。

篇6

档案数字化的含义分析

为什么说数字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变革势在必行?当前,档案馆储存、管理、查阅档案的最主要形式,毋庸置疑是纸质档案、影像档案等载体形式。从形式上而言,数字档案是新时期技术发展的形式变革,从形式归类而言,它与今天的纸质档案、影像档案,与过去的甲骨档案、竹简档案等别无二致。数字档案的革新在于其海量的信息与瞬间的计算带来的使用价值的提高。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无外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扫描技术、多媒体技术、新存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而言跟档案学毫无关系,它是信息化革命的产物,运用到档案工作,产生了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一新的命题。档案数字化对于优化档案结构、提升档案队伍、改善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目录、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以及档案管理、查询、运用的数字化。当前,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档案馆基本上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档案查询,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早在上世纪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对不同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但毕竟以好处为多,才推动了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变革与发展。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提升了效率,在任何时代,效率都是从事一项工作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尤其是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效率的提高给档案工作带来质的飞跃。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是顺应时代、顺应技术的产物,它能以更快的速度存储、梳理、计算、分类,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字化进入档案,第一点的变革就在于效率,和由效率提高而产生的效益化提升。过去,从事档案工作主要靠人力的投入,档案效率的保证来自于人员的保障,必须确保大量的人员从事档案的梳理规整,才能提升效率,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管理。随着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这一现象很快就变成了历史,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人可以代替一个团队,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空间财力,更节省了查阅使用档案的时间。这也是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节约。尽管如此,数字化给档案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效率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以及思维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数字化的致命弱点同时渗透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档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造成的肯定是安全隐患。因为一旦主机出现了问题,网络受到了攻击等等情况,档案资料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是泄密危险,档案中存储着大量的国家秘密,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档案丢失危险,当外在客观条件不可抗因素发生作用时,从事档案工作的具体人员根本无法抵御信息化的技术攻击,造成的后果很可是档案的丢失。因此,虽然数字化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诸多益处,但是纸质档案存储等原始技术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档案技术手段,短时间内不可废弃。

篇7

关键词:数字化 技术 农村 电影 放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二、数字化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三、数字化技术是软件技术的基础,也就是智能技术的基础;四、数字化技术是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基础。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影行业的数字化也已经从刚开始的一种新鲜事物变成了现在的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这已经被整个社会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国家的电影数字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经过这么多年来的积极探索以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家广电总局将我国的数字电影放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高档的城市商业影院,这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数字化水平已经跟世界最新近水平接轨;第二层次,是中档1.3K系统,这主要是面向中小型城市;第三层次,是低档的0.8K系统,主要面向广大农村的农民。因为我国农村人口比例非常的大,因此第三层次数字电影的放映尤其受到国家的重视。

1.数字化含义

所谓的数字化其实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第二种,是指将任何连续变化的输入如图画的线条或声音信号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

2.农村电影数字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2.1我国农村电影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到80年代,电影的放映在我国农村非常的受欢迎,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农村这个舞台。为了解决广大农民看电影难这个问题,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等五个部门于1998年“2131”工程,就是要在21世纪初,让每一个行政村每一个月都能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基本实现。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极大的肯定了我国自主创新的0.8K流动数字放映技术。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在浙江台州与广东佛山进行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试点,取得很多的成功经验。为了让试点区广大农民能够看到 画面清晰、音效震撼、及时更新的国产大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为此还专门搭建了农村数字电影公共服务平台。到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试点扩大到浙江、陕西、河南、江西、广东、湖南、吉林、宁夏八省区16个地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的新模式,也就是农村电影改革的“十六字方针”。

2007年,中央办公厅第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与国务院办公厅第38号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的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工程正式纳入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当中。而且,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将在201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在每个行政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8年,国家财政部第135号文件《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第108号文件《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的下发,使我国的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有了国家财政制度的保障。同时,国家广电总局还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出台了《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截止到2010年底,在我国广大农村已成功组建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61条、数字电影放映队44812个,共放映电影847万余场,基本上实现了全国64万多个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目标。

2.2数字化技术对我国农村电影放映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在电影行业的运用与发展,以及0.8K流动数字放映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极力推动之下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弄看电影难得问题,最新、最及时的国产大片不断丰富着农民的生活。

而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电影放映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以前的胶片时代,电影的画面不清晰、音质杂乱、片源少等等,造成了农村农民看电影难。随着数字化电影的发展,这一切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并且在2010年我国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每一个行政村每个月一部电影放映的目标了。

国家广电总局与地方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送电影下乡的活动,产生非常大的社会效益。并于2008年7月25日举办了“迎奥运万场同映”的活动。这次活动产生的社会反响非常巨大,同样对于国产大片在广大农民当中的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与解决办法

数字化电影的放映,一方面丰富了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同样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3.1.在技术的保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由于现在的电影放映都是用的是数字化技术,科技含量非常高,可是一旦出了问题维修起来就非常的麻烦,一般会影响到当天的放映情况,会使农民对此反感甚至产生地处作用。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方面提前做好机器的检查工作,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就是尽量给每一个播放小组准备相应的备用设备,以避免紧急情况的发生。

3.2.片源少。

一般比较好一点的并且适合农民观看的影片非常少,所以造成了很多人不太愿意去观看,甚至宁愿待在家中看电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此,在选择播放影片的时候可以相应扩大范围,多选择一下带有喜剧效果的或者是反应现代人生活的电影,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广大农民的眼球。

3.3.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由于从事广大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工作人员因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在放映过程中对待前来观看电影的农民态度不是很友善,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民对此反感,给电影的放映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

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需要国家广电总局以及文化部门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及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加强其工作素养。

4.总结

在我国数字化电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大了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以及推动了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也推进了我国0.8K流动数字放映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卫东,数字化技术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中的应用【J】,现代电影技术,2013(07):47―47

[2] 黄昭婷、刘翼光、高五峰、吴宏涛,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出现“烧卡”问题的分析及研究【J】,现代电影技术,2010(01)

[3] 马士超、张韬,数字电影时代的数字化影院【J】,现代电影技术,2010(01)

篇8

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界定在数字化艺术设计中,人类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灵感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进行创作时,数字技术是创作的基础,同时还要全面或部分地使用数字手段。但是这种艺术创作与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又有着质的区别,数字化艺术设计虽然是以数字化的应用为目的,但也并非只是以数字化设备作为设计手段,而是以数字化的应用作为了传播介质。所以说,数字化艺术设计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数字化的应用为目的;二是以数字化的涉笔作为传播的介质。由此可见,由计算机辅助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图等都不属于数字化艺术设计。

2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特征分析(1)时代特征。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是以有形的媒介作为手段,艺术地描绘时间和空间的永恒性,再现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传递创作者的感情;数字化艺术设计则是利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作为创作媒介传递信息。随着网络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传播的内容,也为创作者提供了独特的创作思路。数字化艺术设计成为艺术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其数字性同样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形式的时代性特征极为明显。如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形式、信息反馈途径以及艺术展示要素与地点等,我们只有认识这些特征,并恰当地运用,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2)技术特征。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和传播媒介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数字化创作和传播。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信息化是没有实体的一种意识形态,这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同一性,但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数字化艺术设计更容易受到现实物质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化艺术设计进行创作和展示,从而达到和实现人们想要的艺术效果。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独特艺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性、交互性、延续性以及多媒体性。数字化艺术设计的第一个独特优势是系统性。高速图形网络设计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必备要求,数字化艺术设计具有系统性,因而,我们既能够从有形产品的众多方面感受到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能够从无形虚拟的众多方面感受到实在的审美属性。交互性是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又一个独特优势,即强调受众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时时刻刻的交流互动性。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及时传达给受众者信息,从而为受众者提供了视觉上的艺术体验,此时数字化手段就成了一种展示艺术设计的形式。计算机艺术设计能够给人们提供丰富的视觉形式,克服了传统艺术感官上单一的艺术形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受众者之间的交互性。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延续性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原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持续改造和创新。一般来说,传统艺术设计作品一旦形成就不存在改造和创新,但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则存在经常地更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多媒体性是指在数字化艺术设计时将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其中,有效地实现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多媒体表现手法既保留了传统艺术中的静态语言符号,又融合了数字化艺术中的动态表演艺术元素特点。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价值

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好的包容性、原创性以及互补性,所以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具有拷贝、整合和处理等特点和能力,这些都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1互动价值数字化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设计的不同在于其更强调创作者和受众者间的互动性。数字化艺术设计能够通过反馈系统接受受众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创作者确定受众者喜欢的创作内容、类型和风格,并不断地提高创作水平,因而,数字化艺术设计是一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艺术。传统艺术虽然也强调创作者与受众者之间的互动性,但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受众者的信息反馈无法及时传递给创作者,创作者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受众者的需求和期待,这样会导致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这样既影响了艺术创作形式的发展,也影响了创作者创作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受众者的反馈信息可以通过先进媒体为数字化艺术设计提供极为方便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快信息反馈的直接性和便捷性,这对于艺术来说也将产生深远的、重大的影响。

2传承价值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具有对整个艺术进行改造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数字化艺术作品则不同,因为数字化艺术具有反复拷贝的特性,所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人们就可以对整个艺术作品进行拷贝和改造,这样既可以完整的保存原创作品的形态,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改造成其它艺术作品,并且,通过网络还可以实现艺术的全球共享。此外,数字化艺术设计手段还能使人类世世代代共享前人留下的艺术,而且还在共享“原创”的基础上为后人留下了继续创作的空间,从而使艺术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发展。

3实用价值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环境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传统艺术通过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更为广泛,作用更为强大,而且数字化艺术设计还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生产、生活技能,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艺术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化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进入数字化时代。然而,数字化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偏重技术层面,忽视了艺术设计创作。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创作,因而,要利用数字化艺术进行设计就必须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技术。这就容易造成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而对于艺术设计创作的重要性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在应用数字化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将技术操作层面与创作创新层面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两个层面相互贯通。

2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应用过程中缺乏深度,方式单一化。当前,我国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应用时主要停留在对有形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上,如在民俗艺术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上,应用最多的是对文化遗产的展示和对遗产资料的收集,这对于民俗文化数字化艺术设计平台建设来说是不够的。

3数字化艺术作品中本土化元素缺乏。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人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特殊体现。本土化具有传承性和普遍性,然而,在我国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中本土化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许多国外大片在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时都非常注重文化的本土化体现,并以此来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如《功夫熊猫》,虽然是一部美国大片,但在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时却将中国的国宝熊猫作为影片主角,从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是,我国的许多影片在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时却忽视了我们的本土化元素。四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向展望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构思与物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心灵感受和创作经验积累。一般来说,创作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创作者通过心灵感受构思的过程,构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创设意象的过程,创设意象除具有审美内容外,还要具有社会文化的相关内容,所以说,构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意象创设与人们社会文化内容的统一;二是创作者创作经验的积累过程。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还需要创作者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样创作者构思的意象才能得到实现。当然,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也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

篇9

一、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是指在施工中,收集和处理各种相关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最后反馈到相关部门作为管理层的决策依据。数字化的管理运用的是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和设备,这极大的提高了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跳跃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对数字化管理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和数据传送能力低下

我国的多数建筑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依然运用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使得整个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传送能力低下,计划和决议没有得到数据和信息的支持,就会影响管理层的决策,最后决策往往是依靠领导自己多年的经验。

(二)没有用数据来精确测算成本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大部分对成本造价只是做粗略的估计,并没有做详细规划并进行系统管理,有很多额外支出没有预算到,从而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掌控成本。

(三)未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电脑化操作

目前,我国除了那些大的地产开发项目和国家级的工程,其他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仍然是半电脑化操作,这使得建筑施工公司信息储备量缺乏,并且不能为下一步的施工提高数据参考,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落后已严重阻碍了建筑业的发展。

三、运用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中,相比传统的人工信息管理,数字化管理具有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数字化、可视化等优势。建筑工程施工中实施数字化管理可以将施工过程的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现代电子器材,通过软件智能分析,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监控、管理和预测。通过客观准确的数字化分析,管理者就不仅能全面且精确的掌控整个建筑工程的情况,还能及时了解到局部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的做出正确决策。

四、运用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施工管理数字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种资源,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传递,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浇灌为例,浇灌之前的数据除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数量外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应厂、搅拌者情况、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学品质、出厂时间、出厂时的天气情况、运输时间及道路交通情况等都关联着混凝土的质量。浇灌之后除了浇灌部位和立方数之外的数据也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捣固操作者情况、试块情况、养护情况、钢筋制作情况等同样也关系着工程质量。

(二)“实时”掌握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的需要

工业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就是因为有一个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把施工过程的偏差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而建筑工程项目运行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受控的,有的项目管理者可能有体会,有时向职能部门要一个数据总是半天拿不出来,大家都不清楚系统的运行状态,又怎么谈得上去控制它呢?成本、工期、质量的互动影响及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项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不能“实时”掌握准确的项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对项目管理决策已是“昨日黄花”。所有这些都强烈呼唤着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五、建筑工程施工中数字化管理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数字化管理主要体现在空间信息技术、监管监控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这些数字化管理新技术的运用,使传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了飞跃的提升。

(一)空间信息技术

建筑空间信息技术即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对施工场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状况等一切空间信息,通过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为领导层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以三维或四维可视化方式逼真显现整个建筑施工概貌和流程,对于熟练掌握建筑施工情况,及时改进工程施工计划和方式,加强施工各方面的协调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管监控技术

与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想比较,建筑设备数字化的监控技术的管理效率更高。可以实时的监控给排水、暖通空调、照明、材料的运输等。还可以监视工人是否按规定操作,监控是否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所以说数字化的管理监控系统不仅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监视、控制、调度、操作以及综合管理,还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三)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即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生成如现实般的模拟环境,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或体验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被培训人员的极度逼真的“实践”经验,通过这种逼真的“实践”,提高在实际操作中的应对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或伤亡。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比较不同的施工设计方案,为施工管理工作提供帮助,确保施工方案的可靠性。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将包括通过元数据提示出更多的图书、期刊、报纸、音频、视频等在馆资源;通过数字资源的服务,得用网络把图书馆的资源延伸到全国网络能够覆盖的地方;加强与其他数字图书馆和资源供应商的链接服务,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全国总书目的联合编目。

二、未来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给图书馆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知识传播打开了新的信息时代的大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数字图书馆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

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来说,是否能发挥其资源优势关键在于数字化工作,数字图书馆对数字化资源并无偏好,虽然它的目的是直接借读者所需的最终信息,而不只是二次文献。

2.规范标准的网络化存取

高速的数字通信网络是数字图书馆的存在的必要,数字图书馆领队于网络而存在,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载体,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只有将网络利用至极限,才能将数字图书馆的作用发挥至极限。

3.分布式管理

分布式管理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要素及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全球数字图书馆将像现在的互联网连接网站一样,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连为一体,连接成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

三、信息资源数字化

图书馆最基础的职能是文献信息存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不但解决了大批量图书存贮后的快速存取问题,而且建立了以读者服务为导向的存贮体系。但是由于数字化存贮技术的发展,这一基础已经被彻底的动摇了。以数字化方式存贮的文献信息使图书馆越来越“虚拟”化这种虚拟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图书馆的含义。数字化的存贮形式统一了文字、图像等信息的存贮,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信息资源数字化集高密度存贮、高速度处理与远距离传递于一身。数字存贮技术的出现与普及是信息环境中最为基础性的变化,这一变化最直接的影响是许多图书馆已经或准备进行数字化改革,而文献信息存贮方式的改变又间接影响到图书馆工作与服务的各方面。图书馆职能也将重新定位。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图书馆现存的传统、低效的手工和半手工操作无法适应社会快速、高效的要求;面对纷繁的文献类型、成倍增长的文献数量,图书馆传统的收藏日见窘迫;沉闷、无声的图书馆同变化、多彩的外部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源头和用户的中介,其作用在现行机制下几乎无法实现等等。这就促使图书馆必须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

1.加强软件和硬件基础建设,提高服务品质

要完善电子阅览室等配套硬件设施。首先必须配备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并逐渐升级;其次要建立稳定可靠的开放式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和性能优良、的开方式网络,供读者使用。另外,电子阅览室应加强服务器的终端、网张、网卡的建设。

2.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馆员必须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研究,熟悉并掌握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各类、结构、范围、深度,了解其查询工具和提供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要共知、共享。定期把某一领域的资料收集下来,做成索引,方便读者阅览查询,使专业人员可以不断获得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资料。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充分扩展自己的信息应用手段和信息来源。既要注重开发有自身特点的数据库,并将其通过网络推向社会来提高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也要着重引进各种信息资源库,扩大本馆的服务功能,以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来服务于读者。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咨询服务

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咨询服务;利用数字化馆藏和各类数据库开展专题咨询服务;建立虚拟咨询导航站,对重点挖掘而来的网络资源整理归类;建立互动式服务系统,通过E-ail等方式来解答读者的难题。以及开展实时在线服务等。

4.整合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多,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图书馆传统印刷本馆藏的数据化转换,数字信息资源将成为未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的存取和本馆电子出版物、数字化馆藏的加工利用,图书馆可以更加快捷地为读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信息服务。

5.重视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