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习性范文
时间:2023-03-19 02:0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熊猫的习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食性:大熊猫靠吃竹子生存的。它本是吃肉动物,也有食肉动物的能力,但是,由于生存环境中缺乏肉食,所以,长期进化后,大熊猫也能吃点肉,但大部分是靠竹子维持生命的。
2、环境:大熊猫是一种喜湿性动物,栖身于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气候温凉潮湿,湿度常在80%以上,生活地带在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等几大山系。
3、行为:大熊猫每天时间一半进食,一半睡觉。
大熊猫: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平均2.5平方公里有1只大熊猫,分布密度和野外可遇见率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熊猫家园”。今年7月,笔者一行深入佛坪保护区光头山地区,探访秦岭大熊猫的隐秘生活。
想在茫茫密林竹海中找到大熊猫,不是件容易的事。大熊猫行踪飘忽不定,耳朵、鼻子灵敏,擅长奔跑。森林里光线不好,目力所及不过丈把远。人往往没有发现或接近,它已经闻风而逃。科研观光者寻觅十天半月不谋熊猫面,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光头山考察的第三天,幸运地见识了4只大熊猫。
向导老何满肚子装着动植物知识,简直就是个动物专家,他所知道的大熊猫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老何说,发现大熊猫的偶然性很大,这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关:单独活动,没有固定窝,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活动范围极大。有时专门跟踪,十天半月也不见踪迹,有时却又意外发现??
说话间,只见1只大熊猫在离我们20多米外,正津津有味地嚼竹子。老何一再提醒不要踩断脚下的枯枝,以免影响它进食。我们一动不动地趴在竹丛,透过一处不算太密的竹叶缝隙,静静地观察:它伸出前肢靠力感挑选头年生的嫩竹,先抓住竹竿轻轻一摇,以其顶部枝叶多少和动感判断,选中的都是动感小、竹叶多的嫩竹。嫩竹茎皮薄,内含木质素和纤维素多,嫩软,易咀嚼。取竹时,先用右前肢抓住竹梢,用门齿从叶柄部咬断,衔在右边嘴角,待到有10~20片竹叶时,再用前肢握住,将它们卷成筒状,像人吃馅饼一样逐段嚼食。
“你们瞧大熊猫取食是不是挺有趣的,”老何轻声说,“要是竹叶上有积雪,它会用前肢将雪拍掉,卷筒再吃??”“竹林隐士”大熊猫保存着祖先独居的习性,生性孤僻,独来独往于茂密竹林,过着“流浪汉”的日子。走到哪歇到哪,食不分昼夜,睡不择场所,吃了睡,醒了吃,到处游荡,可谓“乐天派”。大熊猫喜欢喝水,且很有讲究,羚牛、山羊、鹿爱饮的“盐水”不喝,不清洁的臭水闻都不闻,只喝那清洁甘甜的潺潺流水。到了冬季,它们并不就近以冰雪解渴,仍然到流溪边饮流动的水。
过了半小时,眼前的大熊猫停止进食,若无其事地走了,边走边在大树基部撒尿擦做标记,圈定自己的领地。大家激动起来,开始小声说话。它依然故我,并不反感我们。
看够了,我们的耐心没比过大熊猫,遂按捺住喜悦,又向鲁班寨进发。走了不远,老何爬上棵大树,四周望,发现正前方桦树上趴着一只“黑白精灵”。
这棵树处在竹林中,离我们100多米。我们悄无声息地来到树下,“黑白精灵”是个小仔,吃饱了美美地睡午觉。体型小巧,娇憨十足,全身蜷缩成一团,侧卧在一个横伸的树干上。正值夏天,阳光照在身上,把它晒醒了。它慢慢地翻个身,肚皮朝上,用前肢挠起痒痒。
不知何时发现了我们,它又慢慢地翻个身,站起来,缓缓地走向树干,头朝上用四肢抱住,一步一步地向下挪动。离地面还有4米时,停住了,回头向下看了看,突然转过身,前爪抱头,从树上“掉”下来,揉揉眼睛,扭扭屁股,活动活动身躯,像个球似的滚向它妈妈所在的那片竹林。
半山腰一片冷杉林里,我们发现了大熊猫废弃的巢穴。几块突出地面、相互交错的石头下面,垫着一些枯枝落叶。初生幼仔只有普通老鼠那么大,眼睛发育相当于6个月的人类胚胎,肾的发育尚未完全,除胸腺外其他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还在初建,皮肤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胎毛。这么娇嫩的小生命,却降生在晚秋的高山。先是秋雨绵绵,转眼便是雪花飘飞,气温降至零度以下。高山寒冷对初生幼仔是个威胁,豹子、豺狗、青鼬、黑熊是它们更加可怕的敌人。
又走了四五公里,来到一处悬崖前,岩石上方有个裂洞,离地面3米。我想看看是不是熊猫巢穴,大家掀的掀,顶的顶,愣是把我弄了上去。我仄身往里瞅,洞深近两米,里边铺着树枝枯叶:这是一个干燥、安全的育婴房,一只母熊猫曾在这儿生儿育女,度过婴儿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几个星期。我真为这只聪明能干的熊猫妈妈感到欣慰。
我们翻过山头,上到对面阳坡继续搜寻,东瞅西瞧,雾太大,能见度低,没有找见啥。四下一片寂静,50多度的坡路一走就是两个多小时。好不容易爬到山梁,走了段下坡路,又一个更高的山梁出现在眼前。本想歇歇再走,看到领路的老何仍在前面走着,只得咬着牙跟上。张开的嘴一直没合,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小腿僵硬疼痛,比灌了铅还沉。我们爬到一个山凹处,离山顶不过500米。大家坐下来歇息,拿出老何昨晚烙的烧饼啃着,一个大塑料水壶在5个嘴巴间转着圈子。我不吃不喝,躺倒在潮湿的地上。
休息了半个多小时,体力得到恢复,我们又出发了,开始穿行在一片秦岭箭竹林中。秦岭箭竹和巴山木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粮,海拔1700米以上是秦岭箭竹,以下是巴山木竹。前者是大熊猫6月~8月取食的主要竹种,后者是大熊猫9月至翌年5月的主要食粮。正是箭竹出笋盛期,竹笋冲破厚厚的落叶冒出来,密密麻麻,碧光莹莹,玉露津津。鲜嫩的竹笋是熊猫最爱吃的,好些竹笋上面留着它们光顾过的痕迹。巴山木竹细高细高的,但不密实,我们走时并不感到艰难。秦岭箭竹也就大拇指粗细,高不过头,却喜欢抱成团,挨挨挤挤在一起。我们只好一边拨竹海,一边挪步,姿势像极了游泳者。
篇3
1、尽量较少熊猫之间近亲繁殖,避免基因的变异;
2、提供其生活优良环境;
3、尽量还原其生态生存环境;
4、对熊猫体系实时监控,预防疾病;
篇4
为熊猫建一座“过街天桥”
2006年5月14日清晨,我们与30多名WWF志愿者一同前往108国道秦岭隧道,为熊猫种植植竹子,以此作为走廊带项目的启动仪式。
“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项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在两个月内在该隧道上方种植1300亩竹林,创造出适合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好比为大熊猫建一座绿色的“过街天桥”,让他们安全、自由地往来于两块栖息地之间。
WWF早在1980年就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开始了在中国境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WWF认识到陕西秦岭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确定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希望结合国家工程,使分布最北的大熊猫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
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是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秦岭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目前,秦岭大熊猫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原来连成一片的熊猫主要栖息地,由于道路修建等人为因素,被割裂为六个相对隔离的居群。熊猫种群间的交流被割断,活动范围和食物来源也受到极大限制。其中两个栖息地面积最大的种群DD兴隆岭种群和天华山种群,因108国道的贯通及沿线人类活动的干扰,被人为地隔离。
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弃用,在隧道上方的大片空地为野生动物开辟出了一条天然通道,成为道路两侧野生动物相互交流的重要生物走廊,也使两个大熊猫居群的融合成为可能。
“党博士”扫盲
按照计划,第二天要跟随保护区的巡护员步行上山巡护监测,亲身体验巡护员一天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人来说,晚上的野外巡护监测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给我们做培训的是个精神百倍的小个子中年人,他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说:“欢迎大家来秦岭!我是佛坪保护区的党高弟,叫我老党就行。别看我的职称是林业工程师,其实我只有中专文凭。可是有好多人管我叫党博士呢,为啥?因为我研究大熊猫这么多年,剥开过上万块大熊猫的粪便,所以成了‘党剥屎’(党博士)。”老党的话引起一阵哈哈大笑,“后来我自己不剥了,开始指导别人剥,就升级为‘剥导’(博导)了。”
“党博士”首先给我们“扫盲”,讲了巡护和监测两项工作的区别。巡护就是巡逻、保护,有一定的执法功能,巡护员持有相关证件,遇到盗猎、盗采等行为,有权制止;而监测的目的是为科学研究收集和积累数据信息,要多次选取固定的时间、地点,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因此监测员必须经过更为严格的培训。监测和记录的内容包括发现倒木、人类活动、动物踪迹(动物的足迹、粪便、取食痕迹)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经过多年的积累,就会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它可以告诉人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得到了改善还是正在恶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态环境从破坏到恢复的周期有多长等等。
听了这些,我们深感自己第二天即将参与的工作意义重大,纷纷向“党博士”请教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党博士”讲了些野外安全常识,又教我们填写记录表格及如何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测定经纬度和海拔。如果监测员们在没有条件使用GPS时,要靠观察山上的植被情况估算海拔,那可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了。
当晚,我们夜宿观音山保护区内的一个保护站。我们去的时候赶上停电,大家便围着几张拼起来的方桌,吃了一顿“烛光晚餐”。保护区工作人员朱云告诉我们,这是新建的保护站,通了电还引了自来水,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山里昼夜温差很大,大家每人抱了两床厚厚的棉被,临睡前还在兴奋地猜测着第二天可能遇到的情形。“只要心诚,明天说不定还真能遇见熊猫。”朱云的话伴我们进入梦乡。
巡护秦岭
清晨,大家整装待发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道亮丽的色彩从眼前划过,停在了不远处的树枝上。是一只红嘴蓝鹊。 同行的一位铁杆观鸟迷赶紧架起单筒望远镜。鸟儿对“偷窥者”全然不知,仍旧悠然自得地四处张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凑到望远镜前一睹它的风采。
我们都清楚今天巡山目的是体验监测,如能看到熊猫便是意外收获,但每个人心中无不期待着与大熊猫这位深山隐士的神秘邂逅。
老党、观音山保护区的朱云、蔡琼和WWF西安办公室的雷涛带着我们出发了。朱云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巡护监测记录表,上面清晰地列出了许多监测项目,内容详细,分类有序。老党介绍说,这是2006年3月开始启用的新版记录表。WWF与陕西省林业厅共同为全省的保护区制定了一个新的巡护监测标准,统一了记录表格,并实现了全省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从今以后,秦岭地区的14个保护区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每年统一形成一份秦岭大熊猫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我们开始沿着羊肠小道盘山而上,走到龙草坪村大溪沟的一个农户家。这是典型的山间民居,不大的一间房子,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窗前的大麻筛里晾着天麻和香菇。最惹眼的还是他家门前的一棵高大挺拔的树,树干有碗口粗,树上盛开的花如荷花一般,是鲜艳的粉红色,大朵大朵的。这种树叫厚朴,属于木兰科,树皮可以入药。野生的厚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巡护员为我们选取的路线是他们平时的监测路线中较为轻松的一条,但有时仍需手脚并用。我们一面小心翼翼地看着脚下的路,一面欣赏秦岭的美景。高耸的山峰被浓重的绿色所覆盖,相互遮挡又相互衬托,流水声和着清脆的鸟鸣不绝于耳。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大山深处,目之所及的范围内看不到一户人家。
老党在一丛又细又矮的竹子前停下来,随手折下一根竹枝递给我说:“这就是熊猫最喜欢吃的秦岭箭竹,尤其是像这样生长了三年左右的。”在每一山系中,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为大熊猫所喜食的竹类。秦岭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我觉得那细细的竹枝十分坚硬,便问:“这竹子这么硬,熊猫能吃得动吗?”老党说:“你可别忘了,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牙齿特别厉害。我曾经在保护站里照顾一只生病的大熊猫,每天用勺喂它吃流食,两三毫米厚的铁勺,它经常是一下就咬穿了。”大熊猫在漫长的进化中早已从食肉改为吃竹子,可是却还保持着食肉动物的消化道和牙齿;生活习性改变了,身体形态却长期保持不变,这真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大挑战。
我们在河边的乱石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老党忽然停下来,警觉地看了看周围说:“你闻!羚牛刚刚来喝过水!”我们赶忙伸着鼻子闻起来,却什么也没闻到。我想,常年生活城市,我们的嗅觉怕是已经被汽车尾气熏得麻木了吧。
印象中的羚牛总是凶猛异常,因为经常听说羚牛伤人致死的传闻。老党告诉我们,羚牛厉害不假,但健康的羚牛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反倒是生病的羚牛在有人靠近时,会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有可能主动出击。所以,进山不要穿颜色特别鲜艳的衣服(比如红色),迷彩最好,只要站着不动,羚牛根本不会注意你,即使注意到,多数情况下羚牛也是掉头就跑。想想看,其实人类带给野生动物的威胁和恐惧感要比动物对我们的威胁大的多。
刚爬到海拔1400米的地方,我就开始默默祈祷熊猫的出现了。行进的路线蜿蜒曲折,当我们又从密林折回山边时,面前出现的美丽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 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溪在高高的石屏上形成一道瀑布,倾泻而下,落入深不可测的潭中,潭水清澈而幽深,呈现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向上望去,三道瀑布和三个深潭如台阶般彼此相连。
我们正打算在这美景中小憩一会,巡护员蔡琼忽然喊道:“快来看,这有豹子的粪便,我七八天前来这还没有呢。”在一大块岩石的凹陷处果然有一堆棕灰色条状的动物粪便。要知道,豹的踪迹比熊猫的踪迹更罕见。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忙着拍照、记录。这时,老党伸手掰开一块粪便,向我们展示豹的食物结构。他指着几缕枯草说:“豹是食肉动物,粪便里怎么会有草呢?没经验的人可能要得出豹子也吃草的结论了。可你再看这是什么”,说着他竟从那块粪便里拽出一个鸡爪子来!“这是红腹锦鸡的爪,是鸡吃了草,没等完全消化豹又吃了鸡,所以粪便中才会有草。”我们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食物链的环环相扣、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竟然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走了近4个小时的山路,在海拔约为1550米的密林中,我们终于找到了熊猫的踪迹。几簇被熊猫咬断的竹子下面是四五块巴掌大小、两头尖中间粗的熊猫粪便,大概是一两天前留下的。“党博士”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剥开一块熊猫粪便,从中取出一段一段未被消化的细竹枝,并拿出随身携带的游标卡尺测量起来。他说:“现在测量的是熊猫的咬节”,说着还拿了一根竹子给我们示范,学着熊猫的样子横着放到嘴里一咬。“通过测量咬节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熊猫的齿间距,每只熊猫齿间距不同,现在秦岭地区一共有273只大熊猫,这个官方数字就是这么统计出来的。”做完测量和记录,老党笑着说:“刚刚留下的新鲜熊猫粪便比这个颜色更鲜绿,而且散发着竹叶青酒的清香。”
我们显然已经进入熊猫经常活动的区域了,老党体醒大家保持安静。大熊猫听觉不错,视力却不好。如果熊猫出现,你默不作声,它就很可能和你擦身而过。这时我们都好奇、紧张而又激动,小心翼翼地向山上走去,随时准备和大熊猫偶遇。我们完全不知道熊猫会在哪里,只能沿着监测的既定路线前行。老党说如果感觉新鲜的熊猫粪便还有热度,就可以根据粪便形状判断熊猫行走方向。粪便两头有尖,但仔细看就能发现一头较圆、较钝,另一头较长、较尖,后者指向的就是熊猫前行的方向。他曾经根据这条经验成功地追踪到了大熊猫。
随后的一小时里,我们又找到了一处熊猫的粪便,但无论怎样仔细地向四周察看,却始终未能和这位深山隐士谋面。朱云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和满面的倦容,笑着说:“时间也差不多了,往回走吧。今天还是挺有收获的。熊猫确实不容易见,我们平时巡山,也是偶尔才能看到。”
回去的路上,WWF的雷涛告诉我们,熊猫的习性虽然是独自隐居深山,但却是好奇心很强,喜欢接近人类的动物。熊猫曾经不怕人,它将山民们当成自然的一部分。以前,老乡们在屋后种地时,经常能看到熊猫在对面山坡上活动。而熊猫在生病或食物短缺的时候,也会闯到农户家来寻求帮助,甚至发生过熊猫跑到老乡家里看电视的情况。可是由于近二三十年来的大规模采伐,公路、水坝等设施修建,以及一些盗猎行为,严重地惊扰了熊猫,不仅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还使得它们对人类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1998年特大洪灾后,国家决定停止对野生林木的砍伐,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龙草坪林业局同时成为观音山保护区,两个班子一套人马,管辖近50万亩山林。主要工作职能从采伐变为保护,职工也从原来的1000多名(主要是伐木工人)减少到现在的200多名(主要从事保护工作和行政工作)。
回到观音山保护区的办公室时,天色渐暗。朱云说,他们平时巡山,如果走得远一些就经常需要在山里搭帐篷露营。我想起今天在山上很高的地方还看到护林员们搭建的窝棚和灶台。
直面野生大熊猫
下楼集合的时候刚早上5:30。 天光还没有放亮,巍峨的群山遮掩在雾霭当中,空气里寒意犹浓。
今天同行的,是佛坪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雍老师在该领域已经工作了近30年时间,是中国第四代大熊猫研究的代表。雍老师一来,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早上5:00左右的时候,佛坪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巡护时发现一只大熊猫!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佛坪保护区。虽然巡护员们为我们请来了马队,但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决定步行,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体验巡护工作者的辛苦。
一路上,专家告诉我们,佛坪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主要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不仅有原始古朴的森林景观,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比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连香树、独叶草、星叶草,还有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大熊猫是这里的保护重点,不但分布密度全国最大,而且还被专家确认为新的亚种,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说,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拥有平等的生态地位。
一路的山光水色使大家沉醉其中,甚至忘记了疲惫。走到一个山垭边的时候,雍老师的对讲机突然传来了信息,他示意大家安静,并悄悄告诉几位队员脱下红色的外套。我们马上意识到这里发现了大熊猫的行踪,兴奋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原地等了大概20分钟,什么也没有发生,正当我们有些失去耐心的时候,雍老师招呼我们顺着山谷爬到一个相对平缓的地方,压低声音告诉我们大熊猫可能就在山梁那边。他把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原地等候,一组翻越山梁。看到原地等候的小组满脸失落的神色,雍老师笑着说,如果不出意外,所有人都能看到熊猫,因为一个地区的大熊猫一般都有常规的活动路线,基于雍老师对周边情况的了解,这条从山梁到山谷的路线,正是这样一条常规路线。听了这样的解释,留在原地的成员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去。
我被分到了第二组,在雍老师的带领下艰难地爬上了山梁。雍老师指挥大家在一处比较平整的地方坐好,示意大家一定不要出声。大熊猫听觉十分灵敏,一点响动都会对它们造成惊吓,这也是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以来总结出的经验。
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等待显得那么漫长。耳边清脆的鸟鸣和眼前碧绿的竹丛,本应是一幅难得的美景,但是,由于心里巨大的期待,这一切似乎都不能吸引我们的兴趣。
突然,山梁下竹丛动了,一个黑白相间的身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一瞬间大家兴奋得快要跳起来,大熊猫真的出现了!但是,一眨眼的功夫,还没等我们看清楚,这只胖乎乎的家伙就又躲入茂密的竹林中。
我们举着望远镜四处搜寻,但都没有再看到大熊猫的踪影。我焦急地看了看雍老师,想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一些端倪,而他好像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也没有示意我们离开,我又觉得好像又有了希望。
又过了一会儿,从我们脚下四五米的竹丛中突然传来了沙沙的响声,接着,一个毛茸茸的脑袋露了出来。“天哪!”我不禁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没想到这个家伙会出现在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这是一只一米左右的大熊猫,身上白色的地方略有些发棕,脑袋圆圆的,行动非常敏捷。大熊猫显然没有发现我们,还在悠然自得地往上走,丝毫没有察觉到在这密林深处,会有几个不速之客,正怀着激动的心情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等大熊猫离我们只有三米之遥的时候,我们相机的快门声惊动了它。小家伙惊恐地循声望过来,黑眼眶里的小眼睛和我们来了个近距离对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它掉头就跑,胖乎乎的身躯一眨眼就消失在竹林中,竹影晃动了几下,一会儿就恢复了平静。
短短几分钟内,我们经历了从焦急到兴奋再到懊丧的全过程,更想知道如果没有惊动它,它会不会径直走到我们身边,和我们擦肩而过?不过,不管怎样,在野外看到大熊猫是一件令人激动的经历,虽然只是短短几秒钟的邂逅,也足以让我们良久回味。
下山后,下面的同事兴奋地说他们也看到大熊猫了,原来它真沿着雍老师预计的路线从山梁上一路下山。听完后我们更对雍老师肃然起敬,他对秦岭大熊猫活动习性的熟悉程度,实在让人佩服。
篇5
长青自然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有效保护密不可分。近年来,长青自然保护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学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等实习基地等。同时,针对自身优势,依托访客信息中心、音乐记录专题片《熊猫家园生命长青》、《秦岭自然观察手册》、生态文化期刊和网站等富有个性的公众信息教育载体,将科普活动与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凸显“熊猫家园”特色,打造“生命长青”自然教育品牌。
第30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走进长青
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第30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走进长青自然保护区,在为期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营员们按照兽类调查、植物识别、林业技能实践、鸟类观察4个方面,在区内及驻地附近进行了科学考察及森林体验。在各位专家、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地点布置安装了红外相机,对不同兽类足迹、粪便进行了辨别;对秦岭典型及常见植物进行了辨识,学习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方法亲身测量了树高、胸径,对森林蓄积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利用原木开展了锯木头比赛,通过年轮来分析各年份的降水量;对朱q离、归巢进行观察,了解朱q的生活习性;参观访客信息中心及杉树坪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基地……
通过活动,营员们走进森林,走进大自然,切实体验到自然的神奇和森林的奥妙,感受了森林的多种功能,增长了林业生态科普知识;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切身感受到了基层自然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和奉献精神,从而提高了营员们爱林、护林的意识;促使他们竖立保护森林、呵护大自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活动结束后,营员们纷纷表示,以后不管在何地从事何种职业,但首先会是一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
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走进长青
近几年来,北大附中“自然之翼”博物夏令营已成为“生命长青”自然教育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令营活动按照鸟类、昆虫、植物、兽类4大类别进行分组,以便于专业考察与研究。又由于人数多、参与面广,为安全高效开展活动,保护区安排了10名引导员协助各组工作。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专业组通过记录、影像、解剖、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和手段,掌握生态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回到营地后查阅书籍、咨询专家、整理资料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每天晚上召开主题讲座或专业汇报会交流讨论。特别是2014年的活动还有来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乐享自然工作室、世界银行社会事务部、星巴克咖啡、云南高黎贡自然保护区、广西三娘湾、北京京师鸿儒教育机构、北京自然向导科普传播中心等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的自然爱好者、环保志愿者10余人全程观摩并参与活动。
“乐享自然”秦岭自然体验夏令营走进长青
乐享自然秦岭夏令营以自然体验为主题,遵循“生态、生活、生命”的“三生”教育理念和“乐享、体验、环保”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引导孩子们打开身体五感,接收大自然的讯息,拉近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
“种子游戏”让孩子们明白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不容易;“野炊”令孩子们懂得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夜行”让孩子更有责任感,让父母和孩子间更加互相信任,更加亲密;“静默午餐”让孩子们记住粮食的来之不易,父母、厨师、服务人员的辛苦;“生命蛋的守护”让孩子们懂得生命的脆弱,也让孩子们走上了生命守护者道路……
“自然学堂”教育走进社区中小学
保护区每年都会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以环境保护及生态教育为主题的“自然学堂”教育活动。活动由保护区野外专业巡护员为同学们作科普教育讲座,针对同学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习性特点,用精美的动植物和自然风光图片展示长青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启发同学们关注身边的自然之美,探索发现大自然的生态奥秘,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与此同时举行了“我承诺”签名活动,旨在教育同学们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如“随手关闭水龙头,人走灯关”、“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低碳生活”等行为规范。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参加,并大声念出自己的姓名,响亮的声音昭示着环保的决心。
分批组织社区中小学生参观长青访客信息中心。由保护区具有丰富讲解经验的专职讲解员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讲解野生动植物知识。通过对大量野生动植物图片的观赏和习性的了解,增强当地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之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志趣。
2013年11月,长青自然保护区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2016),特别是因2014年科普成绩突出,荣获“2014年度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殊荣。保护区现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社会组织及科研院所理想的科普活动基地。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必将为推进我区科研交流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
篇6
教师在教学科普文时,往往存在着语文味与科学味的剥离,单一性和复杂化的离散等问题。普实和普适是一种教学理念,科普文的教学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应该回归普实与普适。因此,普及、普实、普适,这就是教学科普文的三个维度,能同时达到这三个维度,也就实现了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普及普实普适科普文教学维度建构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集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知识似乎成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则成了附庸之物,其实,只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简单化的文本解读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和广度来确立。
科普文究竟应该怎样教?笔者认为,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教学方法的普实性,教学策略的普适性,是实现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一、从了解走向深究:科学知识普及的向度
什么是了解?科普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就是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低层次。根据学生的认识背景以及对知识的欲望,有的学生想对科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深究,这是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普及。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指导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相关知识,这样全班几乎所有的孩子对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有一些学生对大熊猫特别感兴趣,他们渴望能对大熊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大熊猫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天敌是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有关大熊猫的有趣故事”。这时,老师把大家感兴趣话题进行了分类,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大熊猫的相关知识,下一节课的时候,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就让学生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从了解到深究,进一步激发和延续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从了解到深究的教学策略,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很好的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从准确走向生动:科普文普实的教学取向
科普文主要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作用,因此,科学文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的准确。笔者以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说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片段一:
师:科学家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那么,火星上的水怎么来的?
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水的第一种来源。(学生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他在讲解的时候有一词说得特别好,你注意到了吗?
生:“也许”这个词。
师:老师想问问,你刚才讲解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也许”这个词呢?不用不行吗?
生: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师:对,这样说话就显得严谨、准确多了。
这一段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文中“推测”“推断”“也许”这些词语的区别,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
小学科普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文表达不仅准确,还表现出生动的一面。文章多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枯燥的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表达。
片段二:
师:彗星和陨石怎样给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一位学生解答)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讲解的时候用到了“四处游荡”“家常便饭”。这两词什么意思?
生:“四处游荡”就是到处逛的意思。“家常便饭”表示经常发生的事情。
师: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的,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陨石身上呢?这样讲,大家觉得怎样?
生:语言特别生动。
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师小结: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板书:语言生动)因为他是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听的,不能太深奥,要通俗易懂。那么,你们这些小观众们爱听吗?
这一段的教学,立足语言,扣住文章中的几个个性化的词语“四处游荡”“家常便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富有场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导在对话中品讀、感悟,使学生发现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蕴含的别样情感,感悟这篇文本中语言的生动有趣。从用词的准确走向语言的生动,这也是科普文普实的价值取向。
三、从特殊走向一般: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
说它特殊是因为:第一,文章内容的特殊,有科普说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第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有的重点学习文中列数学、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的重点感悟科普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的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而科普文的教学最终要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学模式的一般,这才是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学模式呢?
1.读出文本之趣,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科普文的语言生动幽默,为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学中,教师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课堂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儿童化,情境化,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富有情趣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2.悟出文本之情,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品出语言之妙,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语文课,自然要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味,无论教材文本是什么,都应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所用。教学整体体现语文学科的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展开都应该立足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在语言文字中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篇7
春夏秋冬,季节轮回。祖国美好山河,是我们生命开始、延续、消亡、再开始的地方。母性,是生命诞生的地方。母与子,自生命开始就注定深深的牵连在一起。我们会熟悉孩子的一切,孩子会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
母亲挂念着孩子,孩子又深深的依恋着父母。在妈妈的怀里,孩子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哺乳、教授生存本领,只是想让孩子能活下去。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在面临选择,我们的选择始终会考虑到对孩子的影响。被迫放弃不是自己懦弱。伤痕累累也要放手一搏。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也是本能的爱,生命的真实。
在父母眼中,孩子始终都是孩子,都是没长大的孩子。在孩子心里,爱是始终需求着的。也许我会叛逆,但我的叛逆也许是想呼唤父母更多的爱。
孩子都会慢慢长大,越来越渴望自由。孩子终究会掌握更多的技能,学会独立。父母从此要学会撒手,给他更多的成长空间。突然,在某一个时间,父母会发现自己眼中那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心目中的英雄。这就是成长。
关于《我们诞生在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有一座山,上面住着一只雪豹叫达娃。她是这座山的统冶者,也是这里唯一的女王。有一只雪豹也想要占领这座山,但最后还是被赶走了。因为达娃她还有两个孩子要保护,母亲为了保护孩子总会暴发巨大的力量。
在另一个地方,有一群川金猴,里面有一只小猴子,名叫淘淘。淘淘是猴群中出了名的捣蛋鬼。可是家里刚出生的小妹妹,抢走了淘淘的地位和父母的宠爱,淘淘就生气地离家出走了。他在外面的世界吃了很多的苦头,懂得了家人对他的关爱,在冬天的时候主动地回家了。
在一片优美的竹林里,住着一只无忧无虑的大熊猫,她叫丫丫。她生了一只小熊猫,叫美美。丫丫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吃竹子或者发呆,但是她也没忘记要回洞穴照顾美美,这大概就是当母亲的天性。
有一个地方住着一群藏羚羊。它们被人们当作是一种神圣的生灵。母藏羚羊会离开家乡去卓乃湖生下小藏羚羊,等小藏羚羊成长得稍微强壮了,就会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家里有雄性藏羚羊在守护着,等待着它们的回来。
这就是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里的一个个美丽的地方,以及生活在这些美丽的地方的可爱精灵们。看完这个电影后,我知道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都会面对很多的困难,但我们要坚强,不能害怕!就像淘淘保护自己的妹妹,不让妹妹被苍鹰抓走:就像丫丫细心呵护美美;各自的妈妈都用心地保护孩子,不让它们饿着,真令人感动!爱可以我们拥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让我们可以保护自己在意的东西。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本领,以后也可以保护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
这些动物们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物种,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食物资源相当地丰富。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非常地幸福,不会有饥饿和战乱,我为我们的国家骄傲和自豪。真心希望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和小动物也能拥有这种幸福。
关于《我们诞生在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同学介绍的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已经上映了。这是一部由多位摄影师共花了1年半时间纪录的一部反映雪豹、岩羊、藏羚羊、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等生存的纪实片,据说是非常的精彩。说看就看,马上订票,一家三口出发,在电影开映前赶到了影院。
影片类似动物世界,但是在影院的效果绝对是在家里不能比的,场面宏大,波澜壮阔。看完之后给我的感受第一就是关于自然界的生存竞争。雪豹无疑是高原上的王者,当它站立在高高的山峰上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归它所有。可是弱者们也不是一无所长,善于奔跑的岩羊、藏羚羊,关键时候也能躲过它的追杀。藏羚羊宝宝一生下来就能站起来,过一会就能随着妈妈奔跑,这就是弱者练就的生存的绝技。雪豹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面对同类的逼迫,恶劣的生存条件,雪豹奶妈也只好孤注一掷,去攻击不太好下手的对手,牦牛。两个动物母亲在面对生死关头,都表现出了英雄般的气概,牦牛妈妈用尽全力去攻击要杀死自己孩子的雪豹妈妈,而雪豹已无退路,拼死咬住小牦牛不放,最终身受重伤,无奈退却,最终给的镜头是它的身躯已经被大雪覆盖,而它的两个孩子,也许一样难以在恶劣的风雪中生存。看到这里,真的非常让人感慨。
其它的动物,也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绝招。大熊猫妈妈自身就很强大,虽然不是肉食动物,但一般的肉食动物还真不是它的对手,而且它关键时候还可以爬树躲避。它一样会把熊猫宝宝照顾到能独立生存为止。金丝猴靠集体的力量生存,它们在树丛的高处也几乎没有天敌,丹顶鹤飞得又高又快,所以一样可以在自然界很好的生存。在我们的人类社会,虽然由于文明进步,没有自然界那样残酷的生存竞争,但在我们这里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依然信奉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作为弱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掌握一些弱者的生存技能,才能保证不受到强者的欺凌,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淘汰。所谓的“强者”,也许一样会有雪豹的结局。
影片还重点展现了动物对子女的爱护和整个自然界生命的轮回,这是个沉重的话题,留待彻底领悟。
关于《我们诞生在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纪录片电影,故事以熊猫、雪豹、金丝猴这三个家庭各自的故事为主线,以及配角丹顶鹤和藏羚羊,他们都丰富了电影情节,更好地表达了电影的寓意。
电影讲述了猴子淘淘和它的一家、大熊猫丫丫和美美母女、雪豹达娃和它的孩子们,以及藏羚羊群的生活。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生命轮回,春去春又来,展现了动物们的喜怒哀乐和动物孩子们的成长。
熊猫妈妈“丫丫”对女儿“美美”无微不至的关怀,直到女儿能够独立生活,每个镜头都把熊猫的萌态展现得生动、淋漓尽致。
雪豹母亲“达娃”是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的主角,为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能平安长大,每天努力捕食,勇敢地与其他同类展开对抗,不惜一切代价。可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达娃没能活下来。
而对于川金丝猴,我个人认为是影片中情节最跌宕起伏的家庭了。它主要围绕小猴子淘淘展开,妹妹出生后,家人几乎将关爱都给了妹妹,使淘淘感到被冷落了,于是淘淘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并付诸行动。经历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境遇后,选择重新回到家庭的怀抱。
藏羚羊妈妈为产下幼崽,不惜长途迁徙,当小藏羚羊跟随妈妈返回老家时,故事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局。这个故事,也是让我了解到了藏羚羊家庭的生活习性,出乎意料又不失幽默。
篇8
形态特征:笔者创作的走兽瓷画,以熊猫、猫、豹、虎、羊、猴等为主要表现题材,以精细入微的绘制形式,表现出它们的形态特征。
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的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它不仅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担任“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它那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它以箭竹为主要食物,昼伏夜出,春天喜欢在高山竹林里生活,夏天迁到竹板鲜嫩的阴凉山坡。正因为熊猫是“和平大使”,因此笔者在走兽瓷画别创作了熊猫系列作品,有对珍稀动物熊猫的喜爱之情和对世界和平的愿望。
猫:对人亲昵,活跃敏捷,性善良,喜捕食鼠类,是人们喜爱的宠物。猫的眼睛一天三变:早上尖,晚上圆,中午一条线。它的嗅觉、听觉非常敏锐,耳朵能转动,不同方向的声音很快能听到。“猫碟”和“耄耋”谐音,古人有:七十为髦,八十为耋的年龄称呼。“耄耋”是人们对长寿老人的尊称。
虎:虎为百兽之王,血盆大口,威风凛凛,特别是它额头正大的王字纹样,更显示出英雄本色。猛虎的体型大,头圆形,眉毛当中长,两端短,眼睛闪闪发亮,牙齿锐利,颈部肌肉十分发达,四肢粗壮有力,脚有五趾,爪锋利,尾长拖地。它的警觉性很高。瞪眼竖耳是出击的讯号,张牙舞爪,双耳后伏是惊恐自卫的表情。虎经常独来独往,喜居气候温和的深山荒林,活动能力很强。古代有“猛虎在深山,百兽闻震恐”的诗句,虎有“霸王之君”的称呼。人们认为,猛虎能驱邪镇宅保平安。相传虎能食五毒,非常吉利。大厅里挂一副虎画,有扬威生辉的效果。
羊:谐音“祥”,在陶瓷装饰中属于祥瑞题材。羔羊在吃奶时,是跪在地上吮吸母奶,因而被赋予“孝顺”的含意。“三羊开泰”是吉祥含意,有“三阳开泰”的意思,寓意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三阳开泰”构图,也有三只羊与一轮太阳相组合的,以三羊谐音“三阳”。
猴:四肢灵活,视觉灵敏,能准确判断距离,辨别色彩,反应灵敏,聪明灵巧,善解人意。以植物果实,花、叶为主食,常群居生活,猴群能和睦相处。猴谐音“侯”,侯是中国古代的官位之一。大猴小猴画在一起,表示“代代封侯”。猴手上捧着仙桃,意为“灵猴献寿”。
掌握走兽的形态特征,对瓷画中走兽的造型、构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现形式:笔者绘制的走兽瓷画,多以釉上彩为主,用新彩和粉彩相结合的技艺作画,工笔写实和意笔相衬托的形式创作。在作品中,借鉴了名家的表现手法,对名家的走兽作品,进行细致的观赏分析,把其中的表现技巧,灵巧地吸收到走兽瓷画中。用工笔重彩画法,精细地描绘出走兽形象,形态准确,神态生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在表现大熊猫的形象时,注重体现它的憨态可掬的可爱形态动作。“国宝”瓷板画上,在深山老林里玩耍的大熊猫,双眼与观众的视线对视,似乎是在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树干上的树皮质感,用厚重的粉彩玻璃白颜料堆填,显示出立体感。用丝毛法把熊猫的厚实皮毛画的非常精细,似乎能用手感触到它的毛绒绒的质感。以大自然中的树丛、竹林作为它们的生活环境,熊猫双手抓住细嫩竹枝啃食的专注神态活泼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在“猫蝶图”瓷瓶中,以“猫蝶”与“耄耋”谐音会意的寓意构图,瓷瓶上的猫,显示出孩子般的淘气,用拟人的手法,把小猫与小孩的顽皮可爱融为一体。小猫瞪着飞来的蝴蝶,正想起身捕捉的瞬间情趣定格在瓷器上,显得清新可爱。
虎与“福”谐音,“五虎聚福图”瓷板画,把不同形态的老虎描绘得生动逼真,老虎身上的斑纹、皮毛、眼神,都画得非常精细。山坡、岩石用写意笔法描绘,与老虎形象的精细用笔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主题与背景相呼应,产生出和谐自然的观赏效果,体现出“爪牙饶锐利、草莽占丰功。深山闻震怒,一啸自生风”的威猛。
草地上觅食的两只羊,亲密的依偎在一起,显得温驯善良,黑羊低头吃草、白羊眼神里流露出关注的表情,犹如一对恩爱的夫妻。“双羊图”瓷板画中的菜园、竹篱笆,显示出浓厚的田园气息。在“母子情深”瓷板画中,表现了母猴紧紧地搂着小猴的温情、融情于景,以情动人,作品既有代代封侯的意蕴,又有家庭生活般的温馨。
走兽瓷板画的美感,就在于陶瓷艺术家抓住了他们的形态,扑捉到它们的瞬间神态,以不同的手法绘制自然中的走兽形态。工笔重彩走兽瓷画,源于自然,又比自然中的走兽更精炼,具有走兽的典型特征。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含有深远的意境。
吴燕梅
江西省乐平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珠山书画研究院理事,师从(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又得到乐穹教授的悉心指导。
地址:景德镇市中国陶瓷城香江西二街13A
篇9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和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新教材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更注重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联系,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教课文时,可提出“我们怎样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出出金点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课文内容设计学习方法,绘画、朗读、表演、书法等等均可,让学生从中体验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
篇10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生活着一种叫白头叶猴的灵长类动物,目前,在国外还没有其活体和标本,而中国也仅广西有,广西也仅有约700只,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同时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其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为了了解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弄清它们的繁殖方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潘文石经过6年多在广西崇左弄官山区的研究,已初步揭开白头叶猴的繁殖进化之谜。
雄性入侵夺家庭
1996年11月,潘文石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来到崇左弄官喀斯特峰丛中,在长期的观察之后,他们发现白头叶猴竟像人类一样过着家庭生活。而它们的家庭形态主要有三:一雄多雌、多雄多雌和多雄少雌。这三种形态中,“一雄多雌”是最稳定的是第一种;其他两种都是过渡形态,这两种形态往往会通过战争转化成为“一雄多雌”的形式,使得最强壮的公猴总会得到更大的繁殖机会。潘教授等人曾亲眼目睹了单身公猴“阿成”进攻并夺取一只老公猴家庭的过程。
1998年3月的一天清晨,两只雄猴突然向拥有6位“妻妾”和11只幼崽的老公猴发起进攻。老公猴吼叫着,多次把进攻的雄猴赶走。但在几天后,体力不支的老公猴终于战败,落荒而逃。“阿成”将老公猴的“妻妾”占为己有……“阿成”的家庭一直维持到现在。但是,它的“一家之长”地位正在受到比它更强壮的年轻雄猴的不断挑战。老弱者的“家长”地位不断受到年轻的强者挑战,并最终被取而代之。这该是白头叶猴家族得以延续250多万年的一个“强者生存”的秘诀吧。
狠心杀婴为哪般
潘文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白头叶猴的“杀婴”行为。雄猴“阿成”赶走老公猴没几天,老公猴的3只新出生的小黄崽便相继被“阿成”毫不留情地推下悬崖摔死。此后,研究小组又抓拍到成年母猴抱着被新入侵公猴摔死的小黄崽悲伤不已的镜头。新人侵的“家长”为什么要残忍地将失败者的幼仔杀死?潘文石教授经研究发现:这是新“家长”的繁殖策略。只有杀死小幼崽,才能促使母猴尽快,以便将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作为叶猴的其他分支,印度的叶猴也有这种“杀婴”行为。在接管母猴时,雄性叶猴也会杀死母猴还在哺育的小猴,以让母猴尽快进入新的繁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