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8: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2-02
一、绪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经济是当前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的主导产业将从农业经济时代的种植业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转变为知识产业(包括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当前,知识经济主要以计算机的普及为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前提,以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媒介,特别是Internet的崛起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正加速全球信息化进程,对整个世界形成全方位的冲击。信息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基石。一场新的革命正悄然兴起,在这场革命中,知识将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推动作用。面对这场革命,我们应如何去适应知识、创造科技成果和开拓技术创新?现代经济的发展强烈呼唤教育的改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经济和教育改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教育改革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度探讨的问题。
1.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间接关系和直接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外,还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能提供它的物质资料的一部分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在使用这些经济条件时,需要同时用于其他部门的物质资料和经济条件相协调、相平衡;同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发效性迟缓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教育不仅不能立刻满足经济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占用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延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在处理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实事求是地追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又要克服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迟效性作用的观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教育先行论,一种是同步论,还有一种是滞后论。然而无论是哪种理论如果不讲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特定意义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符合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的,也是违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的。
2.教育与经济社会应协调发展。①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先导性。教育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滋生地、发源地,许多新思想和进步理念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②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教育培养出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③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教育的数量、质量、规模以及储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本,关系到全局的发展,也可以说直接制约和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程度。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发展和改革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教育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才能和谐共赢。
二、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
1.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非消耗性。知识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并不减少,可以被用来创造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的成本越来越低。②共享性。知识可供许多人同时使用,较少受时空的局限,且不具排他性。③非稀缺性。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们只能绝对地减少,而知识则可在使用中产生知识。④易操作性。知识具有更易于传播、处理、易于操作等特点。
2.知识经济背景下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是根本性的。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创新人才。没有创新人才,就不可能有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现代化就不可能成功。①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教育改革必须建立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和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因人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②知识经济呼唤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高等学校不仅要致力于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还应勇于承担科教前沿重大课题的研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模式的转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三、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应对措施
1.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还需承受诸多的考验,在探索的过程中求发展。①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严峻。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②劳动者就业和失业问题严峻。③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问题亟待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
2.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未来五年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4项应对措施:①积极统筹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及成果,推进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加强职业教育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扩大和丰富人才培养规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缩小城乡学校以及示范学校、普通学校间的差距,我国政府教育工作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同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国家资助制度,让更广大地区的莘莘学子得圆上学梦。③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首先,提高师资力量,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次,改革现有考试入学制度,打破陈旧的应试教育格局,建立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④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扩大学校办学自,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大兴教育,通过落实相关法律条文把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放到同等地位,规范办学秩序;继续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还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
总之,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国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我国必须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就是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知识经济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国,我们应当积极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切实有效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
[3]马涛.对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5,(1).
[4]阮文杰.浅谈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与教育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5]王东.我国教育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J].中国科技信息,2005,(7).
篇2
截至2012年底,广东: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近800所,在校生近310万人(其中,高职近72万人、中职238万人),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的1/10,成为全国最大规模职教体系;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职业院校在校生数全国第一,中职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全国第一,每万户籍人口中职在校生数全国第一;率先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各种教学模式,在校企融合办学体制改革、集团化办学、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技能人才、实施“双零”(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新型智力扶贫模式、南方重要职教基地建设、现代学徒制……
进入21世纪以来,十多年间,广东职业教育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而这一连串成就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与时俱进的政策作推手:
――2004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制定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印发了《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协调发展”;
――2006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相继出台,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这一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方向的宏伟蓝图要求广东“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进一步明确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
――2011年,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加快建立完善具有广东特色现代职教体系。
在以上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广东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科学谋划职业教育“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十一五”期间,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工程,以扩大办学规模为重点,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第二步:“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规模内涵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到201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步:到2020年,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南方重要的职教基地,实现高端发展,大规模培养适合支撑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目前第一步战略已顺利完成,正着力实施第二步战略。
二是统筹推进,形成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布局层次。第一,主动适应产业分布,调整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以产业聚集地珠三角地区为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建成全省职业教育的核心地带和重要基地。欠发达地区则调整职业教育规划布局,通过合并、联办等一系列举措,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在地级市城区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成以地级市为主的职教集团;在人口多、有条件的县(市)办好一所既开展学历教育,又进行培训的职业院校或职教中心。第二,主动适应人才配置升级,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和水平。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提质创强”工程,以重点学校和示范校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以珠三角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增强服务、支撑和引领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第三,主动适应“双转移”战略实施,“一盘棋” 统筹全省职教资源,促进协同发展。包括:以建设珠三角职教基地为载体大力实施转移招生,“十一五”以来累计近100万人;鼓励职业院校跨区域联合办学,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省重以上中等职业院校与东西两翼、山区学校结对子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共同培养,结对子学校可采用“2+1”“1+2”“1.5+1.5”“2.5+0.5”等形式组织安排教学等等。
三是对接产业,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形成校企一体培养人才的格局;探索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元培养实用人才;以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为重点,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一体化。
四是推进专业课程及评价体系建设。第一,研制中高职衔接专业和课程标准。依托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开发了4个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标准和16个中高职衔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46个中高职衔接中职段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应用于人才培养之中。第二,改革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学习借鉴英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培训教师近5000人次,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第三,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质量评价制度。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考试制度,扩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规模,积极探索应用本科面向中、高职自主招生制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分类选拔机制,初步形成了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五年一贯制、3+证书等多种招生模式并行的格局。
此外,还建立开放多元的招生考试制度。坚持放权对口自主招生,调动中高职院校积极性。创新“知识+技能”考核选拔方式,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采取不同的对口自主招生考试形式,较好地满足了高职生源选拔的需求。据统计,2012年广东中职毕业生继续升学比例达到10%。
职业院校:紧跟时代,打造职教生成长的摇篮
职业院校是职教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的地方。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征程中,职业院校的发展壮大是关键一环。职业院校能否紧跟时代步伐、贴紧市场,直接关系到职教生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大计能否顺利实现。在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市各职业院校在谋求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省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该校自建校5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外经贸职业技能型人才,被誉为“广东省外经贸人才的摇篮”。长期以来,该校坚持“立足外贸行业、服务贸易经济、培养商贸人才”的办学方向,紧跟市场需求,依托外贸职教集团、商贸指委会、外经贸行指委、校友会、校企合作联盟等平台,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在当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国际商务、商务英语、会计、电子商务是省级重点专业。
该校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牵头成立了“广东外贸职教集团”,现有成员单位达到95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创新班”“校企共建班”, 与深圳市贝希恩商贸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家商城”产学园,搭建学生进入企业的直通车,实现了教学与企业业务无缝链接,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岗位实践体验,技能水平明显提升,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就业率达98%以上。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该校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宗旨,实行“岗位定向专班培养”模式,构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开设了电子、计算机、财经、社会文化艺术四大类15个专业方向,其中电子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该校以服务理念赢得企业支持,探索形成“岗位定向、专班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五百强、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立了联想、用友、思科等九大校企合作专区,对接地方产业链,完善岗位群设置,形成了四种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企业进驻、深度融合模式;二是校企合作、共建专班模式;三是企业参与、创新课改模式;四是校企联合、行业认证模式。国际办学,让中职生也能出国拿本科文凭。与新西兰国立联合理工学院联合办学,采取“2+2”和“2+3”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后,通过考试后到新西兰继续学习2年和3年,毕业拿到大专或本科文凭,凭积分可申请绿卡入籍新西兰。此举开创了东莞中职学校海外办学模式,打通了中职生升学留学之路。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该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设有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9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物流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等5个专业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拥有高新奇科技、花样年物业、金凯进光电仪器、雨桥动画、瑞德电子、正则信财务咨询等11个“企业校区”,为学生提供充足、优质的实训实习平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拥有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
在学生升学就业方面,该校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学生凭借“双证”优质就业。学生毕业实行“双证书” 制。学生在校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考试,毕业生双证率达95%。就业率年年保持98%以上,优质就业率(对口就业、高薪就业)逾90%;(2)学生对口升学渠道宽。“3+证书”类:每年6月全国高考期间,学生可通过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类的全国高职类高考,升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学习3年毕业;“自主招生”类:每年5月,学生可通过参加广东省10多所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学习2年或3年毕业;“三二分段”类:该校是广东省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招生试点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学生毕业时,经考核择优录取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相应专业学习2年毕业。
以上三所职业院校的发展,仅是广东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典范。可见,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广东各职业院校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自身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广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职教生:自强不息,勇敢闯出新天地
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如果说职业院校是线索,职教生就是一粒粒珠子,是细胞;为了职教生的成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目的,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宗旨。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面,“学而优则仕”,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而言,职教生是不被重视的一个群体。诚然,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职教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在职业院校学习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在各种职业竞赛中获得很突出的成绩,一批又一批职校毕业生都取得了事业成功,向人们宣示了:读职业院校一样有出息!
李新燕:李新燕2010年入读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于精细化工专业,2013年毕业。在校期间,李新燕课堂上认真听讲、勤做笔记,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一年级第二学期被推选为班长。2011年,二年级的李新燕作为学校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南化杯”有机合成工技能大赛,获得个人一等奖,与此同时,她还获得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有机合成工二级技师》证(此技师证,中职生一般要毕业7年后才有资格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将是我梦想的开始!” 李新燕把这个参赛宣言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她相信:今后的人生舞台将会有更多精彩上演!2013年,她以优秀成绩毕业于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吴世铿: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2012届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毕业生吴世铿。开始接触室内设计中手绘技术开始,他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1年,他参加了第二届“和谐杯”室内手绘设计大赛和第四届“岭南杯”室内装饰设计技能大赛,均荣获学生二组一等奖。2012年参加了第三届“和谐杯”室内手绘设计大赛和第五届“岭南杯”室内设计大赛的专业组比赛,均荣获专业组一等奖。毕业后,吴世铿先后在广州集美设计公司、APR室内设计事务担任设计师,之后又在广州纯粹手绘培训机构担任手绘主导师。他还创立了自己的培训机构――广东省筑绘设计培训机构,并担任设计及教学总监,多次带领筑绘设计培训机构的学子参加全国全省比赛获奖,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从未降低过对手绘设计的热情,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级设计大赛,2012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艺术作品展中手绘作品荣获金奖,2013年第三届《中国创意设计年鉴》大型征稿活动中手绘作品荣获银奖,2013年“世贸杯”室内设计大赛全国征集活动中荣获银奖,2013年“中装杯”全国空间设计大赛中荣获金奖。2012年和2013年均获得“广东省工业系统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许洁超:许洁超2000年入读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003年毕业于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校期间,许洁超担任班长及学生会干部,学习态度严谨,成绩优异。毕业后,经学校推荐,许洁超被南沙大酒店录取为管理培训生,参与南沙大酒店的开业筹备工作,主要协助酒店管理层筹备前厅部日常运行、客源市场分析工作。另外,运用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南沙大酒店的基本情况,在酒店总经理的指导下,完成了前厅部的培训教材编写,并承担前厅部业务培训员,先后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的前厅接待员。2009年,许洁超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晋升为前厅接待经理,成为南沙大酒店第二梯队管理员。
篇3
【关键词】党校教育;现代培训
【Abstract】Modern training explores pattern as a kind of new teaching reform , has tried and approved for each kind of training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It, for raising b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raining , has the role that cannot overlook. The education in current nation-wide different levels party schools among, should introduce this kind of new way more teaching reform process among, in order to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ty school gets unceasing promotion.
【Key words】Party school educates;Modern training
跨入新世纪后,党校教育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时代要求,使党校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任务进一步显现出来。对此,全国各级党校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比如有的尝试科研立校,有的大力发展高层次学历教育,还有的以多种形式拓展办学渠道,等等。然而,不论是从党校自身性质看、还是从目前我国教育布局、分工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看,各级党校作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干部培训机构,必须更加突出教学、突出领导干部培训和突出学员能力的提升,以凸显自身不同凡响的角色定位和社会价值。这不仅要求党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而且需要教师能力提升和职业角色的拓展。就此而言,现代培训,为我们党校的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1. 现代培训及其实践者――培训师
现代培训,一个基本思路就是: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主要是传授信息和理论知识,而对学员实践能力的提高,收效甚微。因此,在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极为便利而又廉价的条件下,传统教育模式正走向穷途末路。历史证明:人的实际本领和才干主要来自社会实践的锻炼,但是,这种实践历时间长、成本高,道路曲折。培训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写实案例(而不是“脸谱式”的故事梗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方法和工具.把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带进”课堂,让每个学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独立思考、亲身体会、实验操作并集思广益加以“解决”;再引导学员把自己在培训中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所获得及分享的“实践”体验和收获(新经验)最大程度地还原为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各类人才快速成长。因此,“行动学习”、“案例学习”、“经验学习”、“互动学习”、“团队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组织学习”、“学习性组织”、“学习性社会”以及“学员主体”、“技能导向”、“注重经验”、“启发引导”(催化技术)、“发挥潜能”、“激励创新”和“尊重个性”等一系列新理念应运而生并发扬光大,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现代职业培训的内容,与传统的“书本学习”、“个人学习”、“寒窗苦读”、“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以及“师道尊严”、“经典至上”、“授业解惑”、“诲人不倦”、“崇尚古典”和“循规蹈矩”等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系列崭新理念,集中体现于现代职业培训的实践者――培训师这一新型角色。虽然,培训师与传统教师有不少相通之处,很难将他们绝对区分,但是,二者的职业角色确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从知识储备和职业取向看,传统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倾向于知识的“深”,学科分类,学有专攻;培训师知识和经验丰富,注重知识的“博”,融会贯通,实践能力强。
第二,从职业态度看,传统教师乐于作知识的传授者,重在教诲,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培训师更愿意作学习的催化者和引导者,保持适度“沉默”,运用催化技术,进行激励和必要的启发,使学员自我醒悟和创造性学习。
第三,从职业形态和工作方式看,传统教师以课堂讲解为主,如同“发言人”,主导课堂,讲授知识,师道尊严,强势形象;培训师如“导演”和“主持人”,设计课堂,培养能力,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突出亲和力,弱化自我。
第四,从职业定位看,传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者、教学资源的控制者和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培训师是教学活动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并且还是学习过程的平等参与者,是学习团队的重要一员。
第五,从工作范围和职业对象看,传统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相对确定,一般只能“教”那些学历和知识水平比自己低的学生;培训师作为学习的“催化”者,有更强的适应性,几乎可以参与任何层次学员的培训。
第六,从职业目标看,传统教师要求学生领会知识,看重考核结果,尤其是考试成绩;培训师聚焦能力培养,更看重培训过程、学员亲身体验、学习“实践”总结和经验共享。
第七,从职业理念和激励手段看,传统教师往往“恨铁不成钢”,总是根据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等标准,把教育对象分为所谓“好学生”与“坏学生”,并通过稀缺教学资源向“好学生”倾斜,来激励学生进步;培训师信奉“天生我才必有用”,认为所有学员没有“好”、“坏”之分,大家各有所长,因而通过各种手段平等竞争,尽可能为每位学员提供学习资源,发掘其潜能,激励所有人自信、自觉、自强和创新。
第八,从职业本领看,如果说传统教师主要依靠职业忠诚和“真理”(知识)力量的话,那么,培训师则更依赖敬业精神和人格的魅力。现代职业培训,通过广大培训师绘声绘色地精彩演义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培训方法、工具和行为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一次更新和教师职业生涯的新拓展。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能力导向,成功之道在于学员的积极参与、练习和交流,这与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不谋而合,正在成为一种高效、务实的成人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包括党校教育在内的我国现有教育体系产生多层面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2. 党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培训给党校教育的有益启示,至少可分为两个层面
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育;效应;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055-02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需要高校体育教育的支持,它们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地联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目前的教育制度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等有重要影响。
1.冲击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现在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中,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应用最大化地促进着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习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比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进行远程学习,总之这些新的教学技术极大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
2.加快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变革。体育教育内容的设定是在以参考体育教育目的以及体育所依托的形式等为依据进行的体育教育学习材料。它的内容是变动的,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而变化,它是适应教育改革的,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方式,它的很多新的内容必然会冲击与带动高校体育的教育模式发生新的变化,最后就会有新特点的高校教育特点方式出现。
3.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多数受外界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天气、硬件场所以及课时安排等,这样就会导致体育教育的授课模式比较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场所内学生很难掌握体育教育的内涵,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也会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授课模式的变化,同学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在课余的时间也会学习体育内容,增强他们的学习模式种类。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老师通过现代技术可以改变现在固定的、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得课堂的形式与氛围更加活跃,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现代技术应用于体育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世界先进的比赛,增强他们的实战感。比如篮球专业的学生通过电视直播可以清晰地观看NBA直播,及时地了解现役球员的技术与比赛规则。再者体育教育在传授上还存在一些动作、技术上的难点,而有的教师由于年龄等原因不能亲自给学生示范,而通过现代技术可以于克服教师技能、动作难度等原因对示范动作效果的影响,进而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课件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2.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改革方向也要实现体育教育的现代化。体育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就是实现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技术运用能力,促进他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实现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优化配置,达到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高校的体育教育要想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人力资源制度,加大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现代体育现代技术是实现体育人员培养与引进的关键手段。具体表现在:①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由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学习;②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他们教学能力的进步;③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现代技术的应用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高校体育教育要实现技术教育,就要提高老师的知识修养,通过提高他们知识修养,同时可以开阔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接触更多的知识。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可行性
1.硬件技术深化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物质保证。任何形式的改革都需要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体育教育改革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就是需要多媒体、校园局域网、远程教育等模式为依托实现体育教育的互动教学。
2.软件技术深化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软件技术主要包括高校的现代技术发展水平,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所使用的学习教科书等。它所阐述的主要是理念层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进步而发展的,在有声技术设备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网络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网络课件的开发对于促进老师应用现代技术于体育教育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课件的设定一定要按照促进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发展,因此软件技术深化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1.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由于他们还不能适应高校自主学习的氛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相对比较轻松,结果导致他们缺乏对体育教育的兴趣,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接受直观的刺激,在教学进程中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2.加强被教育者主体性的成长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教学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依托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科学的体育知识。
3.促进现代体育教学的管理。高校的体育老师每年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他们除了要教授体育专业的学生之外,还要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因此他们的学生非常多,学生的体育成绩也需要体育老师进行登记,而如果靠传统的手记形式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成绩都会记录,而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工具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登记可以一目了然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类,同时在体育比赛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表格工具,这样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只要通过计算机搜索就可以找出体育选手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以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要与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慢慢地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志江.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系[J].职业时空,2008,(11).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传统
作者简介:
摘要: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制度,不仅可以作为分析教育传统的维度,也可以作为影响教育传统的因素,认识这些因素对于理解教育传统具有重要价值。教育传统是那些已经被历史检验和反复证明、属于教育中常态的事物。现代教育改革不应轻易否定教育传统,而要坚守教育传统,并在继承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改革,适应时代不断变化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现代教育与教育传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认清现代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认识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经验及不足。
篇6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所指的是人们对教育实践持有的教育应该希望什么和应该避免什么的规范性见解,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一种基本态度与诉求,它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21世纪我们将面临社会价值观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历史转折与时代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毫无疑问,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推动教育现代化,也必将出现教育价值观的历史的变革、冲突及整合。
一、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及整合
就教育价值的主体形式来说,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与规定。一般而言,应当有个体形式的主体和社会形式的主体,所以教育价值也表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基本形式。应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形式。由于这一点,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关系体系,这一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形式。在古代阶级社会,古代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特权的教育,尚不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及冲突。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市场经济、大工业生产和发达的社会分工逐步造就出独立发展的个人;个人从社会群体中分离出来,开始有了独立的人格及个性,个人成为与社会主体相区别和分立的主体。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现代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手段,开始面临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及冲突,开始需要对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普遍的协调及整合。未来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中国教育改革,势将面临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及冲突,也将需要对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广泛的协调及整合。
二、教育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冲突及整合
价值的形成离不开人的需要,就主体对于客体的需要来说,可以概括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并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过程,它与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接受教育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根据。因此,教育具有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物质价值,以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精神价值。
应当指出,教育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关系和内容。从历史上看,不同的时代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不同的;不同的时代,教育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系及内容也是不同的。在古代社会,以自然经济、手工业生产和不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古代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物质生产过程,背离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相反,古代学校教育作为纯粹的社会精神文化过程,直接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所以主要具有精神价值。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市场经济,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逐步普及化、大众化,日趋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谋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手段。所以,现代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市场经济机制强烈地驱动着人们去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价值,学习教育凸显的是功利意识,弘扬的是物质价值,而精神价值、人文价值被忽视和遭贬抑。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必然处于对立和冲突的状态。所以,协调和整合两者的矛盾关系就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教育的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冲突及整合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是两个最基本的价值选择与目标追求。教育效率是以经济标准对教育发展的评价,是经济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表现,所揭示的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公平是以社会尺度对教育发展的评价,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表现,所揭示的是教育发展为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无论社会主体还是个人主体,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有效率上的要求又有公平上的期待,教育既有效率价值又有公平价值,效率与公平也是人类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的和恒久的价值选择与目标追求。
现代教育兼有效率价值和公平价值,这是古代教育不曾有的。当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教育的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并不是自发的协调和统一的,相反却经常处于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中,所以人们必须时时研究两者的关系,寻找两者协调和统一的对策及措施。
中国进行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必须看到,中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必然面临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发展所遇到的效率与公平难题。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但是并没有给出现成的、并且是永久正确的政策、措施及方案。我们必须紧跟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教育的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矛盾关系的途径及方案。我们只有比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事业健康地发展下去。
上面所论及的教育价值冲突及整合,只是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中价值观变革的一部分。它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教育正在走进历史大变革的深处,迎接我们的将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飞跃。我们必须扬弃旧的教育的价值观体系。探索和建构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的价值观体系,从而为中国教育改革事业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 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人类文明史早已由工业化社会步入到信息化社会。新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用单一的手段和方式去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更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学习。那么,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相互作用下,是如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浅谈如下:
1 信息技术引发教育教学改革
在当今时代,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创造分不开的,纵观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凡是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教育也迟早会发生相应的变革。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推动力,将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给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充分认识当前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不容忽视。
2 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支持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对教育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始终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但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会自动使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不能独立成为好的教学工具。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策略、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关系,重视经验技术,才能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作用的。信息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整合到课程中去。今天的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运用技术,更要知道如何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支持并实现整合。
3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抓教育观念的问题,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智能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以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4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面临21世纪,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着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因此受到冲击。传统的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和规模都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教学改革要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我们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已经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上,既要满足社会要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内容选择上,从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等;在教育形式上,结合多种教学理论,采取灵活的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好地协调。因此,现代化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即是对教育的挑战,也是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 信息技术对课程整合的推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教学更加方便,知识更加易于获得,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科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认知世界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作为辅导者、教育的工具、学习的对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现代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认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要更多的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将导致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改变,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也使教育风格更加精细和个性化,使教育格局更具开放性,同样也丰富了教育手段,使教育更具高效率。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现代化,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确立现代化教育新思路、新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改革。教师也要转变陈旧教育理念和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快捷充分为教育服务。也要鼓励、培养学生实现网上“个性化学习”,学会从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意义。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进行现代形式教学的主要教学媒体和手段,具有形象生动、动态直观等显著特点,从而实现把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并能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可见,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对每一堂课进行最适用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的具体设计,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01~2010
2 马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所
3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2006.3.28
4 徐波.突破误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常
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5 刘友林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改的必然走向,2006.03.27
篇8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教学改革;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9-02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电子仿真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使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规模和教学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进一步钻研教育技术理论,使其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摆在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 教育技术的内涵
人类对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实际运用,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特别是近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十分迅猛,广播电视教育与卫星电视网的建立与发展,院校电化教育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媒体技术已经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显示了巨大威力,成为教育改革中最有生机与活力的积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教育技术的开放性与国际性,它不仅使我国教育手段发生了重大变革,也使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生重大变化。
“教育技术”,顾名思义,是与技术息息相关,但决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的新定义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多年总结,4次修改,于1994年作出,并得到国际教育界认可的。其内容如下:“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科学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学习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已成为我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推动力量。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具有一定道德品质的人的社会活动。
2 全面推进院校教育现代化,占领现代教育技术
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对院校教育产生深刻影响,院校教育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院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向新的世纪,要全面提高院校教育训练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院校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院校的改革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从而占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制高点,努力提高院校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占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现代教育的制高点,首先必须认清现代教育技术在院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在院校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掌握、运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2.1 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院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改变着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和传输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院校的教育方式,为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同时蕴含着教育技术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要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院校教育教学的建设和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院校教育的特点规律,按照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要求,改进院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促进和实现院校教育的现代化。
2.2 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已日益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从认知理论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声像文字、图表、动画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促进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教学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员和学员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与质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教学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3 现代教育技术是创办名牌院校的主要标志
一所院校能否成为名牌院校,能否始终处在教育战线的前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如何。一所院校,在教学设计上,大到全院教学系统,小到一堂课的教学,都要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渗透和融合到学院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在整体上进行优化组合。
3 新时期的主要任务
1)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学理论本土化的研究。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必须要走借鉴与创新之路,要注意处理好“教育技术工作者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要积极吸收西方教育技术中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理论与经验,还要特别注意“超越与创新”;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派与理论体系,从而加快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2)要“以人为本”,克服传统的电化教育只重视“媒体”、不重视“学习过程”,只见“物”、不见“人”,只强调媒体单一因素的研究和运用, 忽视系统方法的运用等弊端。
3)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学习方式的研究,还要关注真实情境与虚拟学习空间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互动结合的研究,加深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育技术工作者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各类实验,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9
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能将声音、文字、图像融为一体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生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时,可以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大脑,使学习效率提高。
二、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在我国现代教育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课程开发、教育规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医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就医学这门课本身来说,它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为人体,这样也就决定了医学教育的挑战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也发展迅速,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心技术,将它们运用到医学教育中,使医学教学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也深化了医学人才培养的内涵。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使教师共享到优秀的医学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将那些难懂抽象的医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可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有些医学实验,实验动物、耗材和仪器都比较昂贵,或是实验进程较慢、实验时间较长的实验,都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模拟在电脑上实现。而且这些实验的过程和数据可随时改动,使学生了解实验各个方面的情况。例如无机盐对人体影响实验,人体长期缺盐时,血钠和尿钠会降低,而且参与循环的血量也会减少,但是这些变化比较缓慢,实施耗时时间较长。但是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可在模拟实验中表现出来。又如将循环血量、循环系统的心率等因素相互变化时产生的影响可用计算机模拟体现出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和分析。一些手术的教学也可以依靠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改变了医学教学的模式,也推动了医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原本枯燥乏味、内容庞杂的医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教育的改革。
三、深化医学教学改革
新型的医学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当学生成为教育的主导时,他们将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信息加工者和创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使医学教育信息传递速度增加,由原来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课堂的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以班级为单位向多种教学方式改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对传统医学教育形式进行改革,还对传统医学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
四、现代教育技术中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建立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和医学教育资源。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在现有医学教育技术水平上,再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医学教育需求。这样它既有在宏观上的整体性,又可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对象的需求。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是以课程为单位教学、建立教育资源网站为教育对象服务的教育模式。网络教学以网络为平台,可以使现代信息技术和学校医学课程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医学的思考。这样能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结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深入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除了不断改革外,还应该建立现代医学教育管理体系,积极思考全新的现代医学管理思路。应该高效利用各类医学教育资源,建立长期医学教育管理机构,为医学教育服务。现代教育技术鼓励一线教师使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也应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培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组织一线教师开发各类医学教育软件,建立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并建立医学网络共享工程,并最终使医学教育资源配制最优化,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构建现代教育技术新模式必须基于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优质教育资源,使医学教育课程与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引发学生对医学学习的思考和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环境构建新型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医学教学结果,既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导地位。
五、总结
篇10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变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影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因素,设法增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动机和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是推动体育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据此,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教育改革的对象与主体,通过探析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在因素、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促进系统的构建,揭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主体
体育教师首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主体。面对现代教育综合培养教育模式的要求,体育教育涉及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开发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更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方位、多层面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必须首先解决体育教师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体育教师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等问题。
1.体育教师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体育教师作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对象与主体,应针对自身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现状,树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念,掌握更为广泛的知识,力争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理论,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挑战。体育教师不再是组织者、管理者、传授者的角色,而是以教会学生锻炼、学习为中心,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师角色。
2.体育教师要主动参与体育教育改革。要实现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推动而没有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体育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依赖体育教师来执行。行政部门应积极唤起体育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确立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使体育教师主动地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体育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可以使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教育体制变革、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课程设置的更新等达到最有效、最理想、最完善的最佳状态。
二、影响体育教师参与改革的内在要素
体育教育改革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内在选择系统。体育教育改革要得以推进并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影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在选择系统。
1.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改革的认可程度。只有重视体育教师的意见,他们才可能接受并参与到体育教育改革中来。过去体育教师处于学校教育中的“表面主体地位”,而目前的教师改革推动力来源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创造性教育,这为解决体育教师处于学校教育中的“表面主体”现象提供了最佳时机,必将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拥护。
2.体育教育改革涉及体育教师的生存安全。体育教育改革若不涉及体育教师,就不会对体育教育有任何影响。体育教师是否参与体育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考虑就是生存安全问题。只有在体育教育改革中取得更大成功成为可能时,教师才会积极投身于体育教育的改革中去。因此,根据体育教师自身状况与教育实际,运用渐进的方式,可以使体育教师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接受改革。
3.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利益获得。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利益获得是体育教师决定对教育改革的态度及其行为选择的核心因素。一是改革给体育教师带来物质和报酬上的提高。二是工作环境、条件和社会利益是否在教育改革中得到保障与提高同样关系重大,这些得以改善与提高,必将引起体育教师改革的兴趣。三是体育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精神、做法得到赞同,投身改革的行为及其成绩获得表彰,将推动他们去响应、配合和积极参与体育教育改革实践。
三、建立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促进系统
体育教育必须改革,体育教师更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育改革中来。采用有效的促进系统,可以达到促进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
1.确立以体育教师为本的体育教育改革观念。体育教育改革首先应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而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又首先是更新体育教育改革决策者们的观念。体育教育改革决策者们要依靠体育教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改革。
2.努力营造体育教育改革的氛围。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改革氛围,是吸收和动员广大体育教师参加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而热烈有冲击力的氛围则更有助于体育教师形成、接受和参与体育教育改革。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持续不断,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引发体育教师主动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激情与动机十分必要。
3.改变以技能为主的体育师资培训模式。加强体育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已成为迫切需要。但师资培训不能仅仅围绕增进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知识和经验进行,而应体现于以态度的形成和观念的改变等素质培训之中。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体育教师适应和参与体育教育改革,这既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推动体育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前提。
四、结语
面对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师惟有选择适应。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体育教育改革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一方面必须唤起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教育改革,另一方面体育教育改革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并不只体现于体育教师身上,以线性思维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复杂的体育教育改革,内含着巨大的风险。无论是体育教育改革的设计者、决策者、组织者,还是体育教师,只有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才能推动体育教育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黄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4).
[2]黄帝全,梁峰.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较[J].体育学刊.
[3]陶运三,贾义政.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刘向红.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J].理论界,2006,(2).
- 上一篇: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塑料回收现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