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4-10 18:1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新医改以来,福建省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此进行总结,对“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医改以来,在缓解基层人才薄弱问题上,福建省陆续实施了许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如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千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万名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变。根据福建省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855 人,比2009年增长113.17%;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001 人,比2009年增长 35.62%。基本医疗方面,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共诊疗人次数10818.9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为1415.6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511.28万人次,增长56.54%,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6.7%;卫生院诊疗人次为2416.9万人次,比2009增加419.89万人次,增长21.23%,占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11.4%。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数1368.9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61.75%;乡镇卫生院门急诊人次数2356.1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了21.23%。[1]

可见,2009年以来,在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人才保障机制滞后,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全省普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和人员编制紧张等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总量不足。 2013年福建省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8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37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0.312人。而2013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为0.99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2.05人。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差距甚远。访谈中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表示,由于缺乏医技人员,有了医疗设备,也没有人懂得操作,造成资源浪费。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人次14.01人次,比2013年增加0.41人次。卫生院医师每人每天担负诊疗10.03人次,比2013年增加0.71人次,卫技人员工作负荷量大。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尽管每年都提供大量编制用于对外公开招聘卫技人员,实施“五个一批”措施,并放宽招聘条件,将招收人员学历要求从本科下降至大学专科,同时为稳定新录(聘)卫技人员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制定了许多政策。如福州市要求“新录(聘)用人员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自录(聘)用之日起计算,在最低服务年限内,原则不予办理辞职相关手续。如特殊情况,须经组织研究同意方可辞职或解除聘用合同。若未经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照自动离职处理”。但每年实际招收数仍与计划招收数相距甚远。每年计划招收的卫技人员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放射医生、超声医生)及检验医生等紧缺型卫生技术岗位,大多数医师岗位没有招到人员。紧缺岗位如临床医师和B超医师几乎无人报考。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中高、中级岗位结构比例偏低。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取决于各自的职称等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行的职称比例不合理,缺少高级职称人员,限制了医护人员发展空间。比如福州市事业单位一般的高、中、初级岗位总体结构比例为9:36: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初级岗位结构比例为5:28:67,比例少于其他事业单位编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主体是近年来加入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年龄相近,三、四年后都将取得中级职称资格,中级职数竞争激烈,且有限的中级职称职数用满后就无法聘任,更无法报考高级职称资格考试。据调查,目前福建省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中级职称岗位已聘满。受高、中级岗位职数的限制,卫技人员考取高、中级资格后却难以评聘上岗。许多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都认为,现行规定的职称职数总数太少,而初、中、高职称比例也不合理。机构存在大量的中级、高级待聘人员,而副高级职称人员也觉得自己已到顶点,没什么奔头了,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无法安心在基层服务。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机会少,卫技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少,目前的医务人员工作任务重,服务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门诊人次数逐年攀升,致使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业务量激增。医务人员除了为辖区居民提供日常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65岁及以上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是按户籍人口予以核编,即:每万人核编7-10名卫技人员。但福建省是人口流入大省,因此,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服务人口远远超出了核编的工作任务。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无法安排医技人员去参加学习、进修或者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技人员外出培训多数为短期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客观上影响了卫技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此外,基层医疗机构科室多数设置不够齐全,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就医环境普遍简陋,到基层就诊病源数大大减少,且基本为常见病,导致基层单位卫技人员临床经验积累不足,在医疗服务水平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基层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滞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福建省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有病先到社区首诊,从而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由于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总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以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健康管理、 营养咨询等相关知识、技能则相对欠缺;全科医生多数为各科室的骨干医生,忙于开展日常业务工作,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

(1)基层医疗机构员工收入偏低,积极性受到影响。 在绩效总量限制下,与其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偏低,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基层医疗机构,扣除个人所需缴交的社医保、住房公积金,高级职称医师实际工资为5572元/月,中级职称医师为4392元/月,初级职称为3382元/月。据了解,在同样有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保障的情况下,有B超资质医生市场月收入水平在10000元左右,省市医院的护理岗位平均工资均达7000-8000元,工资待遇的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全额拨付的机构绩效工资较平均,无法拉开骨干医生和一般医生收入差距,造成骨干医生收入下降,更是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调研的机构普遍认为,由于医患关系紧张,相比之前,很多病现在能看也不看了,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无形中又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2)空编现象突出,临聘人员多。福建省基层医疗机构都面临着人员正式编制少和大量聘用临时人员问题。我们调研的基层医疗机构总编制人数 354人,其中在编在岗人数 221 人,占编制人数的 62.42%,实际在岗人数 329人,其中临时聘用人员

88人,占实际在岗人数的 26.74%。在调查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除了两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编,其他均存在空编现象,其中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编的原因是之前是企业的医院转型而来,人员太多,但其中许多不是医疗技术人员,而是辅助人员,更是增加机构的负担。临聘人员一般都面临工资待遇不高,没有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保障,因此,这些人员更不安心工作,流动性大。这更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低,卫生院难以对其进行管理。乡村医生没有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社保医保得不到保障。大多数村医不愿意纳入药品零差价管理,公共卫生实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村医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

此外,由于近年来卫技专业毕业生资源紧缺,而省市医疗机构的不断扩建吸引了大量的卫技专业毕业生,而每年为数不多的新进人员还需参加为期2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才能参加中级资格考试,致使基层卫技人员极度短缺。

总之,由于基层硬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个人发展受限等不利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普遍对工作不满意,鲜有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不到、留不住”医疗人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水平

北京大学李玲(医改方案主要设计者之一)教授说,在中国,只要激励机制正确,基层医务人员和院长就能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当然,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方向和目标要准确[2]。因此,完善财政支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发挥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在国外,医院的人员支出一般占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比例还不足30%。[3]在当前事业单位绩效总量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和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如江苏省徐州市就明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控高线确定在本地区基准线的150%。[4]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医疗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用于二次分配,允许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奖金分配办法,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3)赋予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院长(主任)一定的自,实现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权的对等行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强化其管理责任。

(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称比例

(1)增加基层正高职称和中、高级职称职数。根据工作量和实际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如果编制零增长,建议空编内专技临聘人员享受与在编在岗人员同工同酬待遇,工资福利均按在职同类人员职称每年的平均工资标准发放,基层财政根据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按空编内实际外聘人员数补助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2)赋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为灵活的用人政策。为了吸引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队伍,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岗位需求、个人表现等经考核通过后可以单位内聘的形式聘任高、中级职称,并享有相应职称的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补助予以下拨(解决)。同时规定,凡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中级资格考试和高级职称考试;而对于在基层评完职称服务未满5年的到二、三级医院就职给予降级使用。

(3)为了保障村卫生室网底建设,允许各地区为村医核定专门编制,用于引进医学生和招聘具备执业资格人员 。三是组织开展空编问题专题调研督查,督促空编地区对符合岗位要求的编外人员开展公开招聘工作,纳入编制管理。[5]

(三)加大基层卫技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1)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鉴于现阶段医学本科生难以下沉到基层,可考虑定向培养大专“3+2”,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另一方面,建立医疗联合体。县(市)级医院招聘的本科医学生在县(市)级医院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其关系仍隶属于县(市)级医院,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服务。

(2)加大培训力度。新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许多医务人员得到了培训机会,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少无法外出培训等原因,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还是偏少,他们反映护理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培训的机会更少。因此,今后政府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培训,制定有效和长远的培训计划和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一是盘活现有基层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利用院镇(街)协作,邀请省市三甲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讲座、传授医学新知识、解惑疑难病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医技、药剂、护理、公共卫生等人员专业特点,进行短期培训,有效促进现有卫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加强对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输送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深造,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及医学学历教育等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积极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着力转变基层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推广以人为本,树立“亦医亦友,亲情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文理念。一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社区(乡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采取预约、主动上门服务等形式,开展基层签约服务,不断改进和提升全科医生居民健康管理、营养咨询等方面医疗技术水平,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及时且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二是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完善和落实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方式、服务内容、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等方面政策,加强对家庭医生的考核管理,完善家庭医生岗位的激励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多劳多得。

(五)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访谈中,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表示,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他们都尽量把病人往上级医院转,造成了新的“看病难、看病贵”,这有背于新医改的精神。因此,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增加医疗透明度,使社会给予医务人员真诚的尊重和认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增进医患沟通,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卫生工作、支持卫生工作、参与卫生工作的良好风气。

总之,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多措并举的系统工程。只有重视并不断加强此项工作,才能真正让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热爱基层、奉献基层、服务基层,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顺利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据福建省2014年卫生统计提要整理.

[2] 李玲.健康强国:李玲话医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24.

[3] 刘益兵,吴伟.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4(10).

篇2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经营效益;问题;措施

面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环境,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扩大自身的战略投资范围。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经济效益,也会加大市场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改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状况,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地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这些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各项医疗改革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结合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整体的发展现状,能够发现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这些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某些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降低了自身的财务工作效率,也影响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这些医疗机构的全面发展。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给整个机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

(1)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意识,实际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强,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顺利地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工作计划制定;

(2)财务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无法发挥岗位的职能作用,导致整个工作环境缺少融洽的工作氛围,加大了工作失误发生的几率。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着自身战略投资范围的扩大。当这些机构的财务管理状况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一定的问题时,也会增加更多的市场风险,不利于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3)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设备,需要通过财务管理部门采取相关的措施去购置。但是,财务管理方面内部控制措施的缺乏,导致医疗设备购买过程中账目的记载混乱,加大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本支出;(4)内部控制对于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可靠的保障作用。但是,某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影响着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同时,也会为财务管理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滋生了的行为。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不彻底

医疗卫生机构日常的资金流动数额较大,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发挥更多的职能作用,提升整个部门的管理水平,保证机构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不彻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丰富,影响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形势影响下,医疗机构财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的工作效率。某些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信息化知识的匮乏,导致财务管理计划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阻碍了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的不彻底,也会影响自身的社会评价,不利于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当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信息传递效率较低时,整体的市场竞争力也会相应地降低,无法满足医疗患者多元化的需求。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逐渐成为了衡量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影响着这些医疗机构经济效益的增加。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突出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当前形势下,某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不突出,导致财务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着机构内部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范围较广,财务管理部门在所有部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偏低,影响了财务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在面对具体的财务问题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能否对自己的岗位特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后期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作为医疗卫生机构重要的发展基础,财务管理在具体的应用中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保证了医疗卫生机构经营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范围较广,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从业者专业能力偏低,不仅影响着会计制度的应用效果,也会打乱医疗卫生机构既有的工作计划。因此,突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战略部署。

(四)资产管理不到位

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重要的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及无形资管的科学管理,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某些医疗卫生机构在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设备未来经济效益的增加及购买成本缺乏必要地比较,财务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较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种盲目性的举措,不仅加大了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成本支出,也影响了相关医疗设备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对常用的医疗器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昂贵医疗设备提前报废,降低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利润。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管理,客观地体现了会计制度影响下财务人员整体的管理水平。资产管理不到位,不利于资产收支平衡,影响着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工作部署。

二、解决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水平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基本的预算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水平,应该结合现阶段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整体的发展现状,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这些机构未来的经济效益增加做出详细地分析,保证相关财务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通过预算编制的方法,对医疗卫生机构不同项目的投资成本进行深入地研究。为了保证预算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对本单位所有的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进行必要地监督,加大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将会不断地增强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为财务管理部门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卫生机构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有着一定的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风险性较大的医疗项目及购买大型的医疗设备等,都会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此,为了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服务水平,增加医疗项目的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的。当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某些大型的医疗投资项目时,可以采取可靠的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网络中构建合理的参考模型,模拟出医疗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后期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加快内部控制实施的步伐

作为现代管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对于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质量的加强,起着积极的保障作用。某些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顺利地实施内部控制,导致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无法充分地发挥实际的作用,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失误。这些不利的方面都会影响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加快内部控制实施的步伐,提高财务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加强财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升这些机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内部控制的作用,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从业者的岗位责任意识也会得到一定地增强,间接地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医疗方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需要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消除相关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快现代化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步伐。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做好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对于这些医疗机构未来更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雨.新财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2]文新莉.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4).

[3]陈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

篇3

关键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11-02

医疗卫生的发展和管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好改革的各项事宜关系重大,尤其是在当前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下,医院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不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群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适合广大患者的社区卫生机构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医疗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区卫生体制的改革和管理,进而让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更加贴近广大患者,让病人有了更加便利的就医服务,从而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此,我们就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加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例如当前社区医疗尚处于不尽完善的阶段,而且社区卫生经济的相关经费也相对不足、经济管理不够科学和完善,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加强探索和分析,最终实现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优化,促进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和完善。

一、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当前情况下,社区卫生的服务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营结构和系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经费投入还是有所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只能从一些药品,或者是医疗上进行相关的创收并以此来进行弥补,而且还有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必须依靠医药的昂贵收入来进行维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这样对于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甚至只会进入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根本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而是放在的谋取利益上。

(二)社区卫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卫生经济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理念也表现的较为滞后,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相关的服务态度和治疗技术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得到了政府的相关支持,但是在力度上仍然不够,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客观,进而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一来,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出现职责、相互关系的模糊。虽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是在当前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需要我们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进行管理,也就是加强经济的管理和完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也许我们的卫生机构就很难进一步的维持和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卫生机构中,还会有一些个体的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对于经济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变相的追求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以便更好的协调这种情况,最终推动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关于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中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要深化对社区卫生经济服务和管理的认识,加大投入的力度。社区经济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那么其本身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来进行社区的完善和改革。对此,就要积极的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社区的投入,进而来积极构建一套覆盖面广、运行成本低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所服务。所以,我们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的管理就要重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进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调配。与此同时,我们那就要依靠政府来承担社区医疗的相关费用,使得其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并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有效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有政府的有效参与,并协同制定相关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便更好的依靠政策和制度来对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在这方面,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同时依托综合性医院来有效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及社区、医院之间有约束性的双向转诊制度。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行社区医院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的配合。而大医院也就可以对社区转来的患者进行相关优惠(如减免一定比例的检查费、化验费)等,这样,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充分的利用了医疗上的相关资源,并且实现了更好的社区服务,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但是,在进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依靠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监管,其中这些卫生行政部门不仅对医疗机构进行公益性的财政支持,进行相关的统筹补偿,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双方利益进行合理地分配,以便更好的对社区医院进行管理,促进社区医疗能健康地发展运行。

(三)国家医疗保障必须与社区医疗挂钩。我们知道,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该项制度的推行对于我们的社区医疗卫生经济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社区医疗体系,按照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进行管理,其中要做好和社区医疗的有效结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社区医疗费用由医保报销,如果社区卫生机构不能很好的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的话,那么就会给社区居民的看病造成困扰和麻烦,造成社区医疗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对当前社区卫生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的降低药品价格,实现对医药的科学化管理。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在当前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呈现不但增长的趋势的,而在这其中,药品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就要充分的重视该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和完善。首先的一点,我们要明确造成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中,如药品成本提高给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对此,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可以控制的环节,如价格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如果医院相关的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就会出现医药的乱收费和高收费,甚至进行不科学合理的用药等。所以,在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就要通过完善相关监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避免社区医药经济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中去,实现其健康的发展。

(五)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财政补偿资金,并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其中,我们要进一步的强化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最好是推行全程成本核算。我们知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相应的模式,其中需要考虑到利润和效用的问题,对此,也就需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投入、价格以及成本和产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考虑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与投资者的运营能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社区卫生机构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就要对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进行记录、汇集以及计算和分析,并且需要我们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关于不同项目和不同范围情况下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最终通过科学化的计算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及总体的成本水平,通过这样的成本考核,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消耗,从而更好的催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配和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医疗结构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尤其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和完善,以便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我们予以解决,对此,就需要我们更好的进行管理,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管理和完善,以便社区卫生机构的良性运行,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来汇报患者和社会公众。

作者单位: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宇,肖十力,张拓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现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3.

[2]卢祖洵.中、美两国社区卫生服务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3,5:293-294.

[3]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642.

篇4

关键词:我国乡镇医疗体制;现状;改革;监督管理体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乡镇医疗体制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经常谈论的问题,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特别是落后的乡镇,医院少,医疗水平低,医疗环境差,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无法使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形成看病难的问题。在乡镇很多医院都是考虑如何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加,如何能最大化的实现经济效益,从而走上了自主经营的道路,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使得乡镇医疗体制存在许多问题。

1.乡镇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完善。乡镇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包括村卫生所、乡卫生院和县医院,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差,其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仍处于不完善状态。能够为百姓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障的是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可以用基层群众的话“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来体现。生存困难的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致使“枢纽不灵,网底不牢”这一现象非常严重。如果再不采取修护措施,整个乡镇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都将停滞。另一方面,卫生院没有基础的医疗设施又缺少经费以支持自身运营,从而走上了抬高药价的道路。有一部分村卫生所对诊断多发病和常见病都很困难,只通过血压计、体温计和听诊计来诊病。这些因素使乡镇医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乡镇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使百姓丧失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药物价格居高不下、医疗费用不断增长是我国医药市场的主要体现,从而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医疗行业缺乏一定的监督管理和其市场化造成的。目前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医疗费用的提高,这使很多农民看不起病,一些卫生院通过抬高药价来谋取利益,为了赚取回扣很多医生乱开药方。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使原本贫困的农民的经济负担加重,农民陷入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为了保证最基本的医疗卫生健康,他们需要有有一个完善的医疗体制。

3.乡镇缺少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具有中专学历的占多数,也有很多没有学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缺乏,使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差。没有专业医疗卫生人才主要是缺少合理的人才机制,再加上卫生院的工资低、环境条件差、运营资金不足,对医疗卫生人才更加没有吸引力。缺乏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导致乡镇医疗服务质量差的直接原因,诊断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这些素质不高的乡镇卫生人员来说都成了问题,使日常的预防工作都很难展开,更无法应对突发的医疗公共卫生事件。

二、监督管理体制对乡镇医疗体制改革的作用

为了避免乡镇医疗卫生院中乱收费、变相收费、服务质量差及医疗质量下降的现象,县、乡、村三级卫生行政机构应成立医院监督检查管理中心,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体制在乡镇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1.对贵重药和大处方的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管理中心对贵重药和大处方的用药标准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类型来制定,还要视情况对那些乱开检查、乱开处方,使病人医药费增加的医生进行处罚。为了防止医生给病人开贵重药、大处方,所以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医生开的贵重药和大处方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医生有违反规定乱开贵重药和大处方的情况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

2.实行单病种及成本核算。乡镇医疗卫生管理检查要以当地的收费标准为依据,针对几百种常见病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及超出最高收费保准后的处罚措施。对经常达不到最高收费标准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收费标准,及时使最高收费标准降低,对经常超过最高收费标准的不仅要查明原因还要追究其责任。一些医疗卫生院吃“皇粮”,所以必然会存在卫生材料和药品流失及浪费的现象,为了加强对医院成本的控制,避免再次出现卫生材料和药品的流失和浪费,就要加强对医院的成本核算,以达到节省投资成本、奖勤罚懒的目的。

3.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及对医德医风的监督。乡镇医疗卫生院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医院监督管理检查中心之间形成彼此关联,开发、应用更多的计算机网络软件,使数据能够在医院和监督管理检查中心间实现共享,便于监督管理检查中心对医院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还要对医德医风奖罚制度进行制定,对收取病人贿赂、赚取回扣、推诿病人、服务态度差的医疗工作人员应给与相应的惩罚,但对医疗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疗工作人员应给与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4.对招标采购实行监督管理。对于招标采购的问题,政府招标部门要与监督管理检查中心联合起来,加强对医院所需的医疗设备、卫生材料和药品的采购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为了达到降低病人医药费用、减少医院投资成本的目的,政府部门和监督管理检查中心要对采购进行及时的整顿,并实行政府招标、医院和监督管理中心三方统一参加的采购招标,以杜绝采购中所存在的不正之风。

三、结语

我国乡镇医疗体制目前还不够完善,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了解决乱收费、服务质量差、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等问题,我们要大力推行乡镇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使乡镇的医院和卫生院得以顺利的运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体制在乡镇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通过城镇医疗体制网络的建立,我们相信乡镇医疗体制中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得到很好地解决,使农民在医疗卫生方面得到更好地医疗保障。

参考文献:

[1]廖宁.关于我国民办中医医疗机构管理政策的探讨[J].中医院管理杂志,2007(08).

[2]陈强,王跃龙,宋韵,王琦,高闻捷.试论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和引导[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04).

[3]应滨,游凤娇.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01).

篇5

关键词: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市场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49-02

20世纪40年代的农村医疗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源头,伴随着,具有合作性质的医疗保健所和卫生室也随之产生。这些组织和机构具有“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特点,不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一般认为它们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萌芽。这些机构和组织为具有明显的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新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恢复与重建不仅仅是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而是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下不断调整的。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李强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健康公平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关系,提出应合理处理好医疗卫生服务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关系。魏众和古斯塔夫森认为,由于区域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支出的差距是显著的,从国家整体来看,医疗公共支出多集中在某些发达的城市和省会城市医疗部门,同时在城市内部以及农村内部也存在医疗支出方面的差距。部分学者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赵涛和车刚的通过研究发现,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急剧上涨,尽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公平性却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费用的上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带来了支付风险问题[1]。

(二)缺乏市场化问题

高梦滔等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供给的廉价、有效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尽管政府在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问题恰恰在于基础医疗服务提供的缺失。孙淑云提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了政府关于公共卫生投资的思路不明朗,由于经费补偿的缺失,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被异化了,乡镇卫生院根据市场的准则追求效率和效益,弱化了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功能,这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存在着功能缺失、组织涣散、经营不善的问题的重要原因[2]。李卫平认为带有政治主导型的医疗服务体系,使得基层医疗体系瘫痪,首先上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拨款和向乡镇卫生院摊派被地方乡镇政府截留的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利用私人关系安排非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医疗机构的现象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提供都是不利的,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共卫生补助都难以足额到位[3]。顾昕认为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医疗费用上涨失控的主要原因,由于医疗服务市场中第三方付费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造成了农村医疗机构激励结构的扭曲。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问题

陈小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这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不足和供需结构严重失调等。同时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不清导致了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也变相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4]。王仕龙认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存在,本来就有限的公共产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都难以实现[5]。侯天慧等通过实地调查也认为基层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山区成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盲区,而新农合参合率偏低又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

二、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概括。学者们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投入方面的对策研究

刘家庆认为应当从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民就医水平,降低农民就医费用[6]。陈爱如也提出从硬件投入和软件支持两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他认为应当从政府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方面加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资金投入[7]。张永辉认为应该重新定位村级卫生室的职能,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资助,积极培养农村医疗保健人才。张永梅,李放等研究认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在尊重农村居民现实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强化财政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优先序,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二)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之争

农村改革之前,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大多走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农村经济改革之后,社会事业一度处于停滞阶段,而后多依赖于医疗机构自主性的改革,如何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市场化改革的争论

葛延风等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违背的,并认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政府主导才是正确的方向,这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8]。梁金刚则认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是医疗体制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所谓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医疗服务体系方方面面的“市场化”,而是要强调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的合理和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市场化”也不代表着政府要主动退出医疗服务提供,而是要转变职能,实现政医分开,管理与办理相分离,政府继续承担公共卫生的投入、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医疗保障提供的重要责任,促使政府与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医疗服务管理新体制。张鹏指出,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并不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的缺失与错位才是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根本原因[9]。

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关于绝对的问题,医疗服务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系统化,简单地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是行不通的。王锡源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双失灵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现行的体制下政府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蔡江南等提出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应谋求政府与市场的合作,相互补充协调。他们提出了社会市场合作模式,强调政府承担筹资方面的主导责任,而在具体的医疗服务生产和提供方面强调市场化[10]。

顾昕在考察和研究各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是目前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彻底逆转现有的改革轨道并不是深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重新选择公立医院、公费医疗、命令控制和计划管理为主导的医疗体质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在现行的国情条件下,推行在市场化的基本框架中努力弥补政府职能的缺位来解决国家转型滞后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更为现实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要点就是:第一,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第二,建立和完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三,有条件地建立和发展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制度[11]。

2.城乡医疗服务公平性改革,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对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见解与观点进行综述,得出逐步解决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其他制度对接的有效途径。陈新中和张毅分析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医疗保障存在不公平的城乡二元制度和不合理的筹资机制等主要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付费制度、注意追求政府博弈的平衡等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城乡医保制度。黄晓慧认为多层次医保体系是构建我国农村医保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建立多层次农村医保体系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不同层次的需要[12]。

3.药品价格改革—医药分开

朱恒鹏认为政府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导致的“以药补医”机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医疗机构恣意抬高药品价格和谋取售药品差价利润的合法权力,特别是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零售环节上的具有的双向行政垄断地位,这种地位和权力使其可以提高药品价格,实现巨大利润,进销差价率管制的缺陷则进一步诱导了医疗机构进销高价药,同时单独定价政策和目前宽松的新药审批制度进一步为药品生产公司提高药品批发价、医疗机构购销高价药品提供了便利。所有这些问题源于政府管制的失当。降低药费支出的根本措施是消除价格管制,实现医疗服务市场定价、消除“以药补医”体制,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最终实现医药分开[13]。

三、小结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变迁历程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改革重要性,并围绕资源配置、功能健全、服务项目、管理体制等提出了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措施。但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何统筹安排保障国家资金合理的分配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最大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车刚,赵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7,(1).

[2]孙淑云.试论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与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李卫平.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4).

[4]陈小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5]王仕龙,俞雅乖.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2).

[6]刘家庆.构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7,(10).

[7]陈爱如.新农合服务基石: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10).

[8]葛延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个框架性设计[J].改革,2005,(6).

[9]张鹏.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4).

[10]蔡江南,胡苏云.社会市场合作模式: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J].世界经济文汇,2007,(1).

[11]顾昕.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选择[J].中国改革,2005,(10).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促进医疗机构经济效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来源是有限的,主要有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医疗业务收入等。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中药品、卫生材料实行零加成销售,而药品收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仍然很大。如何通过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降低支出成本,提高资金收支结余,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如何利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资金分配起着决策和计划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发挥资金的最大经济效益,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最终目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采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依法依规规范经济活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发挥经济管理的服务、保障和管控作用。2.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财务管理水平低,将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服务能力下降、职工节约意识薄弱、工作沟通协调不畅等。从2020年起全面实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并将其作为常态化工作,这是一项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管理能力、规范医疗行为的工作,其中财务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等各项制度并有效实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高了各项资金支出的绩效目标,从而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使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达到业财融合的新目标。3.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在当今社会,电信诈骗手段无奇不有,为了单位资金安全,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已是刻不容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避控制财务风险,避免因为财务问题危及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运行财务管理,避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其他重要岗位人员、单位领导超越工作权限,甚至触犯法律底线,保障单位资金安全,降低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违规违纪风险。我国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不敷出,财务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为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风险,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专业财务人员紧缺人才问题是困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一大难题,不论是财务专业人才还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紧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一机构一专业财务”的配备都很难做到。财务人员的紧缺或财务管理力量薄弱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目前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数据核算,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还兼任人事或其他办公室工作,削弱了财务人员的管理职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财务管理人才,缺少在发展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对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形成阻力。2.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管理人员重视,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重业务收入,轻财务管理”,将财务工作列为普通的后勤工作,忽视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核算和记账”职能上,对财务管理的内容、价值以及财务管理疏漏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支撑,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是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从网上下载后直接作为单位的制度文件,未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无法落实落细,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存在差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往来款管理制度,未定期开展往来款项清理工作,不能及时对长期应收应付的款项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呆账、坏账的发生。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未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盘点工作,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对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不清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4.未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区(县)级财政部门工作繁多、人员不足,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财务管理工作未开展培训、督查和指导。本级审计部门未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开展工作,导致单位领导不重视,职工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未成立内部审计领导小组,不能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不能及时整改完善。各级政府及卫生健康部门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少,且具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几乎为零。主管部门财务人员有限、财务管理能力匮乏,未有序开展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指导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力度不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学习能力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遇到自身不能解决的财务管理问题,无处咨询、无人指导,对推进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5.对上级安排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存在差距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国家下达全面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及“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这两项活动与财务管理工作都密切相关,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不好。“经济管理年”活动有助于医疗卫生系统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不断规范医改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行为,进一步建立财务管理和运行新机制。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该工作流于形式,将工作停留在报资料、报报表上。在医疗改革不断发展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做了相关规定,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未有效落实绩效评价对单位的发展目标。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1)必须配备专业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具备一定财务法律法规、财务政策基础,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2)加强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培养品德合格、专业素质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财务管理人员对基层医疗机构各项工作内容均要有所了解,这样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符合单位实际,具有可执行性。(4)财务人员在提升财务管理理论与制度水平的基础上,同步提升信息化水平。(5)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和学习,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政策同步更新。(6)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将职称名额留一定比例给财务管理人员,绩效分配上也要积极考虑财务管理人员的贡献,让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人员考核工作,建立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促进财务人员进行学历提升,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基础水平。2.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1)定期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相关培训,使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主管部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运行的考核机制,将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纳入工作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各项经费的分配,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落细。(3)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班子奖惩机制,在院班子提拔使用时,将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对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不畅的班子进行相应惩罚。(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管理者带头,全员参与的财务管理氛围,管理者积极带头参加财务管理的相关培训和学习,使财务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从事后监督转化为全过程管理。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与执行,使各项财务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内部控制建设,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融合。强化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促进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完善以下方面。(1)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应进行预算管理,根据各收入来源及影响收入的各项指标等综合评估各项收入的全年收入情况。针对单位各科室成本费用产生的类别,根据科室收入合理设置支出限额。(2)建立健全采购制度,设置资产采购流程及审批程序,合理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3)建立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债权债务台账,及时研究到期债权债务的处置方案,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4)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及物资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物资管理台账,全面掌握资产的管理、使用、维护情况,物资出入库管理规范、使用合理,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物资盘点工作,定期对固定资产、物资的使用进行评估,对资产使用不合理,物资消耗超标准的科室和人员责令整改。(5)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加强成本管理制度执行的考核,提高单位职工成本管理意识,提高成本管理能力。(6)建立健全审批制度,完善各项支出的审批流程,保障资金安全,各项支出合规、合法,预防出现各岗位的廉政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容很多,还有“三重一大”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合同管理,等等。4.强化内部审计,加强财务监督与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监督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及内部审计领导小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审计问题的整改效果,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主管部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培训和指导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财务管理的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建立上下联动的财务管理指导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进行研究解决,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保驾护航。5.有效落实上级安排的相关工作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不仅需要提高完成时间效率,更需要提高工作完成质量。提升单位管理水平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和全面绩效评价常态化工作制定目标任务分级表,拟定完成时限,有效落实上级的有关工作任务。(1)“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方案中涉及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很多,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素质,努力实现管理质量、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综合提升。(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建立个人品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评估机制,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运行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各项工作完成效益的绩效评估机制,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机制。(3)落实医疗改革有关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财务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内部管理、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财务质量及长远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政风险,通过财务管理影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财务人员紧缺、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未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财务指导,未有效落实上级安排的财务管理工作等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学习,2019(35).

2.邱定孝.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市场,2020(2).

3.张莹.浅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和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20(06).

4.袁素敏.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2020(27).

篇7

[摘要] 目的:分析长沙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方法:对本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基层卫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目前本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护理人员不足、技师不足、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不高和人才流失严重。结论:目前基层医疗队伍问题较多,需结合实际,采取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等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居民的身体健康需求。

[关键词]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31-02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重大意义[1]。本文笔者分析了长沙市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现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长沙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护理人员、各级卫生机构及病床数量,重点是本市基层卫生队伍。

1.2 方法

2009年,长沙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摸底调查中,对各类医疗机构及医疗人才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本市卫生人才状况与全国及世界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市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探讨解决措施。

2 结果

2.1 全科医师、护士、各类技师比例不足

①全科医师严重缺乏:本市全科执业医师不足200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26%,低于国际水平(30%~60%)及国内平均水平(3.5%)。②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本市每千名居民配备注册护士数(0.82)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2.80)及2009年国内平均水平(1.39);长沙市2009护医(护理人员/医师)比例为0.5,低于国际水平(2.9)和2009年国内水平;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病床与护士比低于2008年国际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建议的1∶2比例水平。③各类医疗技师严重不足:2009年底,全市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中,医生与护技药之比为1.00∶0.85,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备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不到500人。与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指出的到2010年医生与护技药之比要达到1.0∶1.5, 2015年达到1∶2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

2.2 基层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城乡和地区差距显著

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 700名卫生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约700名,大、中专学历约5 500名,无正规学历约2 400名;高级职称者约300名,中级职称约1 300名,初级职称约4 500名。不具备规定学历者占28%左右,25.49%(2 566/10 066)的乡村医生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 366个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中,90%以上无学历或仅有中专学历,无相应技术职称。

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较高,农村乡镇卫生院次之,农村卫生室最低;浏阳市乡镇卫生院的学历、职称较高,长沙县、望城县次之,宁乡县最低。2009年医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医疗技术骨干或临床辅助人员缺乏,有38.4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手术,有19.66%的卫生院没有开展生化检查,有21.37%的卫生院没有开

展3大常规检查,有43.59%的卫生院出现麻醉机、呼吸机、洗胃机、生化仪、心电图、B超、X线机等仪器设备闲置现象。

3 讨论

3.1 本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本市除全科医师缺乏(低于国际及国内水平),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每千居民配备护士数低于巴西、南非、泰国等国家[2])。医护比低于世界银行建议标准[3]外,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主要表现为:①大量医学本科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下不去、留不住”;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专业人员;③一些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都流动到城市大医院或私立医院工作;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大批人员无学历、无执业资格,但又无法分流,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本市人才需求情况:依据国家和省医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调查,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护士数及医护比分别为:4.15、1.75、1.39及11.00∶0.79[4]。预测各项指标至2015年达到5.21、1.84、2.02、1.0∶1.1,至2020年达到6.26、1.88、2.82、1.0∶1.5。①全科医师:按照每万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标准,目前我市仅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至少需要新增3 316名全科医师。②注册护士:按照世界银行建议的医护比1∶2的标准要求,我市需23 822名注册护士。目前,我市有20万老龄人口需要护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水平提高,居民寿命延长,老龄人口增多,护理人员需求亦逐渐增大,预计未来20年,平均每年还需增加护理人员1 500名左右。③各种技师:按照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名检验师、2名特种技师、2~3名药剂师的标准,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新增约2 000名检验、特种、药剂等资质的技师。

3.2 原因分析

3.2.1基层卫生人员待遇无保障根据2009年的抽样调查,有40.17%的卫生院在职人员月均工资低于1 000元,3.84%的月均工资低于600元。地方财政仅给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工作人员拨款0.4~1.0万元/(人・年),离退休生活无保障,与教育等行业相比差距较大。医学生录取分数高、学制长、学费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后,工资福利待遇低于当地其他事业单位。

3.2.2 缺乏培训进修的制度保障目前国家规范化培训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缺乏培训培养的机会和资源,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技能培养,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功差、动手能力弱、误诊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等,与二级以上医院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诊疗水平难以得到居民信任。

3.2.3 缺乏社会保障政策支持目前,乡镇村卫生人员收入低、无社会保障的问题突出,在户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也存在制度缺失。

3.2.4 缺乏编制和岗位管理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难以满足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区县(市)基层卫生机构无编制、无财政保障政策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基层单位缺乏用人自,“想要的进不来,想出的出不去”,只能通过招聘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但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单位技术骨干。

3.2.5基层卫生人员生活条件艰苦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住房无保障,婚姻不理想,子女上学就业难,导致高学历毕业生、执业医师、技术骨干不愿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现有的人才也相继向城市医院流动。

3.3 解决对策

各级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财政保障、编制管理和职称晋升等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是我国卫生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

3.3.1 财政保障政策①政府负责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衔接。③对村卫生室采取政府扶持、集体投入、自筹经费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适当补偿。④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小户型公有周转房建设等问题,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无后顾之忧。

3.3.2 编制管理政策①按照每万服务人口配备12~14名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比例,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事业编制性质核编。②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3.3.3 职称管理和对口帮扶政策①制定农村卫生技术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单独设置农村卫生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序列,使农村卫生技术骨干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②继续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政策,达到为基层带教骨干的目的。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城市三级综合医院选派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从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④城市二级以上医院领办或对口帮扶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开发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诊疗水平[5]。

3.3.4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组织下,利用现有医药院校,培养高中起点的大专层次人才和开展在职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专层次的人才需求瓶颈问题。①在志愿到基层工作的临床医学毕业生和基层在职临床医生中招生,采用订单定向政府免费培养等方式,进行规范化培训或转岗培训1~2年,学习全科医学课程,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等教育,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教学,分阶段、分步骤地为全市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全科医生队伍,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资源要求。②面向社会或直接在现有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在职卫生人员中招生,培养一支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特种技师队伍,打牢三级救治网络的网底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检查需求。③快速培养无学历、无执业资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胜任岗位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考试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享受报销学费、提高工资、调整职称等待遇;对通过学习、培训仍不能获得相应学历和执业资格的基层卫生人员,实施退出机制,兑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6]。

[参考文献]

[1]谭琼,曹永鹏.医院人才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4):45-46.

[2]周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0, 13(7):685-688.

[3]周晓敏,吴芳,夏迎秋.我国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6):9-12.

[4]黄哲毅,邹宇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0-122.

[5]辛雅菊.康乐县、乡(镇)两级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120-121.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障;政府责任;缺失

作者简介:张茂松(1963-),男,河南南召人,河南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9.89;RO-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085-04 收稿日期:2007-04-21

医疗保障是国家保障社会成员医疗及健康的公共制度和政策安排(郭士征,2004)。它包括医疗社会保险、互助保险、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足现代社会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任何国家要保证其国民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必须对健康保障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正是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实现人们对疾病风险的共同承担。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既包括国家有责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也包括国家有责任承担必要的财政支出以及通过行政手段具体实现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在社会医疗保障中,政府应当承担公共卫生、维护居民健康权益、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等重要职责。

一、政府承担医疗保障责任的理论依据

医疗保障就其实质来看是面向社会成员的一种政府行为。世界银行提出了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李俭峰,2006)。政府承担医疗保障责任的具体依据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医疗卫生市场存在诸多失灵,医疗卫生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要求。由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诸多失灵,医疗卫生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要求的现状下,把医疗保障完全交给市场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由于医患之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加上患者缺乏医疗专业知识,患者通常选择品牌医院、名医及高新设备,从而导致医院之间的竞争方式常以非价格方式为主。医院为了吸引医生和病人,倾向于多提供可以提高知名度的各项设备,从而造成设备的闲置与浪费。同时医院诱导病人过度检查,造成医疗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也使医疗成本不断上升。医院多提供设备所增加的成本最终将转嫁给保险者或病人。鉴于医疗卫生市场存在着诸多失灵,政府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就应该履行更多的责任(吴传俭,2005)。

(二)医疗保健服务所提供的许多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从需求看,对于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产品,由于私人购买了也不能独享其效用,不能排除不花钱购买的人也可享受该产品,造成人们倾向于对公共产品免费享受的“搭便车”效应,导致“需求不足”。在医疗服务市场上,表现为个人不愿购买公共防疫产品。从供给看,公共产品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和自然垄断的倾向,产量越大,消费者越多,其效用越大,效率越高;私人市场的竞争非但不会提高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这也正是需要政府介入的依据之一。此外,许多医疗服务产品具有外部性,具有外部性的医疗服务,社会边际收益高于私人边际收益,而私人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因此,整个社会的供给和需求均不足,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通过非市场的方式予以解决。

(三)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是政府医疗卫生政策的目标。卫生保健是人人应有的权利,而不是基于经济基础的特权。政府医疗卫生政策的目标应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因而医疗保障具有明显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特性。全国大约有不少农民面临因生病而倾家荡产的危险,全国农村目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农户占农村贫困户的比例已达到35%左右,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没有医疗救助制度,应住院未住院、应治疗未治疗等问题引发了许多矛盾(张德元,2003)。保障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权利是政府的责任,当一个社会还不能把所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等一揽子问题统筹解决的时候,它需要一条社会保障的底线即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以解决弱势群体及贫困人口在医疗方面遇到的困难。对于高收入者而言,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他们都可以较好地解决其所遇到的医疗问题。但是对于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家庭和成员,由于其收入水平低、经济实力差,抵御医疗方面风险的能力就特别差,如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就有可能导致很不幸的结果。因此,只有政府切实地承担医疗保障责任,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医疗保障向弱势群体倾斜,才能减少贫困。

(四)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也是政府干预医疗保障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一些人尤其是身体健康的人心存侥幸。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化解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商业保险,保险市场存在着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被保险者往往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信息要远远地超过保险公司所掌握的情况,因此愿意加入保险的往往是那些身体状况欠佳的人群,这就给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费率带来了两难的选择。无论是对那些心存侥幸的人,还是针对保险市场的缺陷,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二、医疗保障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公民的健康,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过很好的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未能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缺乏公平性、医药市场秩序紊乱、医疗费增长速度过快、浪费和短缺同时并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医疗保障制度暴露出的问题与政府未履行其应有职责有直接关系,政府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高位阶的专门法。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医疗保障法律,医疗保障制度主要靠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法规架构和支撑。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缺乏公平的医疗保障政策。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这也是医疗保障公共物品属性的基本要求。但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在医疗保障问题上歧视现象比较严重,公民不能享受公平医疗保障的待遇,医疗保障问题仍然未能突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不仅城乡之间,而且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之间在

享受医疗保障待遇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医疗资源的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

3、缺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它主要体现医疗保障的公益性,费用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但享受者应尽到应有的责任;其二是补充医疗保障,它的设计应该照顾到中高收入者的需求,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三是当这个社会所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还不能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时,政府应考虑建立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障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社会成员,作为中央政府层次的医疗保障政策还没有涉及到医疗救助问题,除个别城市(如北京市、深圳市)政府制定过一些有关的医疗救助政策外,还没有全国层次的医疗救助制度和政策,这就造成了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因经济问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还很严重。

(二)医疗卫生规划、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占据了压倒性优势,因而政府在医疗卫生规划尤其是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规划及资源配置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在医疗卫生规划及资源配置方面违背公平的准则,造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别。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医疗卫生的重点开始转向城市。在1982年~2001年的近20年间,中国医院床位从205.4万张增加到297.6万张,涨幅为44.9%。其中城镇医院床位从83.2万张增加到195.9万张,涨幅为135.3%,而农村医院床位不仅没有增加反倒从122.1万张下降到101.7万张,降幅为16.7%。农村医院床位占床位总数的比重从1982年的60%跌至2001年的34.2%(王绍光,2003)。

不仅如此,在城市里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大城市,在大城市里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大中型的医院,这些大医院向着豪华、宾馆化发展。相比之下,农村医院的卫生资源匮乏,医疗设施落后,医务人员素质不高。近20年来,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县级卫生机构,县以下、乡镇卫生院的村卫生室面临关门及倒闭的境遇。199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农村人均医疗费用的2.6倍。到2001年,就上升到了3.6倍(王绍光,2003)。

1991年~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累计支出690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投入的16%,1991年~2000年,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506.271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医疗卫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亿元,仅占12.4%。当时的卫生部长高强在2007年政协会上坦言,目前城镇职工年平均医疗保险基金为1100元,而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平均才有50元的医疗基金,城乡居民在筹资方面的巨大差异,必然表现为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政府显然未能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造成中国城市与乡村医疗卫生状况两重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地域上来讲,东部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政府的医疗补贴大都集中于大城市和发达的地区。富裕的东部城市居民平均医疗总支出相当于贫穷的西部农村11倍(凌点,2005)。中西部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还相当严重。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没有起到缩小地区差别、收入分配公平化的作用,反而对地区差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了二次分配上的不公平。

(三)政府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无论从医疗保障的基本属性来看,还是从医疗保障的现实需要来讲,政府对关乎公民健康的医疗保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财政投入方面。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对医疗保障投入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在投入结构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拉开了较大差距(王晓杰,2006)。

下面三个表格集中体现了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情况以及和其他国家的对比结果。

通过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1)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增到2004年的7590.29亿元,费用增加了53倍,但政府的卫生支出比例反而由36.2%下降到17.0%,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到29.3%,个人卫生支出从21.2%剧增至53.6%。它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弱化,个人承担了较大份额的医疗支出,医疗保障的公益性不断下降。(2)和国际社会相比,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在卫生费用的负担比重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3.7%,而个人负担比重则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5%,我国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就其公益性而言,距离国际社会已有不小差距。(3)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防疫防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逐年缩小。1978年到1993年,这一比重从0.11下降到0.04(朱玲,2000)。由于政府在这方面投入减少,导致目前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发展成非传染性慢性疾病。

(四)政府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监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补偿机制不合理。政府对医院补偿不足,国家把公立医院定性为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组织,价值补偿渠道是财政补贴和医疗收费。近年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比例逐年下降,政府补贴比重从1983年的24%下降到2002年的8%。在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医院维系生存发展的重要来源就是从药品加成中获得成本支持。这种做法导致了绝大部分公立医院为追求利润不断提高药价,结果出现“以药养医”、药价虚高的现象,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政府对医疗保障的各个主体的监管不到位:一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出现了医患合谋、浪费和滥用医疗资源的问题;二是未能从根源上杜绝医生利用自己技术和知识的优势,诱导患者过分的消耗医疗资源;三是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企业在缴纳医疗保险费过程中瞒报工资总额以及申报人数不实等不正当行为。

三、我国政府责任缺失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政府把能否减轻财政负担当成了医疗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医疗保障的特殊性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缺乏清醒地认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一个明显的矛头和趋向是把社会保障的责任更多的推给了企业和个人,而政府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社会保障的前台退居幕后,这充分地反映在社会保障的基金的筹集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无不体现这样一种倾向和意识,政府对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性质置若罔闻,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认识上陷入了

误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大相径庭。就医疗保障来说,政府没有认真地考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真正所要达到的促进公平、促进健康和提高卫生投入获得的健康结果问题,导致政府在医疗保障的失位和缺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实践过程的被动局面。二是过分的相信和依赖市场,没有对医疗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医疗保障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医疗保障发展要强调服务可及性,要强调投入所获得的健康绩效,如何处理个人经济能力和疾病风险之间的矛盾,还有医疗保障固有的互济性特征,所有这些都是商业化、市场化的体制无法做到的。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基本问题并未得到重视,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依赖市场的力量,置医疗保障公共产品的性质于不顾,没有在医疗成本的分担中尽到责任,起到积极的作用,致使医药领域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诸如看病难、看病贵、药品回扣、红包、大处方、人情方、重复检查、药品价格虚高等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当然上述现象的出现不全是市场化的责任,它与政府忽视自己的监管责任或监管力度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政府的双重缺失造成了医药领域的紊乱现象。

四、改变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障中责任缺失状况的思路与建议

针对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障中责任缺失的严峻现实及责任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当以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追求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基于这一基本指导思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平性和普遍性,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险。

(一)以政府为主导对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概括讲政府须在立法、规划、投入、监管四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提高医疗保险的公益性、公平性,同时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推动中国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宏观调控可以实施有计划的资源配置,制定全国医疗服务计划,限定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加大投入,保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二)加快医疗保障立法的步伐。合理规划和配置医疗资源。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人人有医疗保障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卫生投入力度。

(三)加大政府的投入;正确处理政府投入与个人支出之间的关系。要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每个公民的基本医疗,仅靠市场和个人是不够的。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支出的投入。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和社区,大部分新增开支应当用在补贴贫困的中西部省份。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达到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服务的目标。如果要使政府的花费更有利于低收入人群,中央政府的卫生投入就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并且从整体上将政府资金投入从城镇医疗保险计划转向农村医保计划,从对城市医院的供方补贴转向对需方补贴,从富裕的东部省份转向不富裕的西部和中部省份。

强调政府的投入并非所有的资金均应由政府包揽下来。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除了极个别的国家实行由政府提供免费医疗的制度和方式外,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国家和个人共付的方式,即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个人也应当分担一部分医疗费用。这种做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对于医疗保障的享受者形成一种积极的节约费用意识,进而对减少和杜绝医疗的浪费现象,减缓医疗费的快速增长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未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除了其必要的投入外,个人也要尽到起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医疗保障制约机制的必然要求。

(四)加强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监管。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服务项目和药品价格实行统一定价,对定点医院的支付方式进行改革与完善。政府要加大药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药价虚高最大的问题在于药品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过程控制和流通透明度太差。物价部门并不真正了解药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或即使知道也因为保护主义意识或其他原因而认可、放任药品价格的虚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来约束、净化医疗市场的整体环境。

篇9

关键词:市场化 医疗改革 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55-02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推行市场化经济,那个时候是由政府部门来主导国家经济的走向,国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计划经济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当时个体经济自发性还较弱的前提下,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使中国市场的整体秩序保持良好健康的发展,且大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也基本上满足了国家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在当时国家整体经济较为落后的时代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整体策略的调整,我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医疗卫生事业不及时的进行改革,那么其前行的道路必然会越来越难走。因此,在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医疗卫生事业进行改革是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需要我们积极应对的。分析困境所在,减少改革阻力,提出积极应对改革的策略正是此论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二、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化背景下,要想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就需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起更完善的医疗制度,创建更加公平、效率高的就医环境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现如今市场经济时期,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一个难题困扰着患者就医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医疗体系中,之所以会有许多不良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医疗制度的不完善。没有一个好的就医环境,因此造成了许多类似于“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不仅仅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大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医疗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各项医疗卫生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有完善的制度来对其进行制约,从而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从而也会有利于创建更加公平、效率高的就医环境。

2.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医疗体系,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于目前医疗体系中所存在的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对其问题及时的进行改善,不仅仅会有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同时也能带来许多其他方面的效益。例如,能够提高患者对国家医疗的满意程度;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些都是从小的微观层面上来看所存在的积极意义。医疗改革所能够带来的成效,不仅局限于微观层面,其在宏观层面更是意义重大。整个大的医疗体系当中,正是由一个个小的问题组成的。解决每一个小的方面以及小的问题,就能够大大的改善整个医疗环境,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医疗体系。而医疗体系的完善,问题的改善,不仅仅可以给医疗领域带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对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也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三、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医疗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1.政府的定位不准确,对其职责定位不清晰影响了医疗改革

医疗改革是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推行的,因此医疗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实现最优化的医疗配置。做好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以及医疗机构要分别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清晰的划分出自己的职责所在。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本是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如果一切权力都交由市场来掌控,那就会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政府监管不力,政府职能缺失等。这将会给医疗改革造成很大的阻力。因此,要想减少改革的阻力,脱离改革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政府的责任,明确其应该监管的范围,完善各项制度,给予的医疗机构的自应该在政府机构的监管范围内实行。

2.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医疗市场秩序混乱影响了改革的步伐

医疗改革顺利进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医疗体系作为保障,只有在规范的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制约之下才能使改革顺利的推行下去。但是从目前来看,改革面临着重重阻碍,许多问题迟迟无法通过改革来解决,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的制度也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制约,因此造成了医疗市场秩序的混乱。从目前公众所反映的问题有医疗效率低下、医生收红包为自己谋取私利、药价虚高、医疗服务价格混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医疗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医疗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度与步伐。

3.部分医生的能力与素质还不够高,为医疗改革造成了阻力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医疗系统内各医院的配合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素质和能力既包括医生对医疗卫生知识的充分认知,还包括医生的医德、责任心等。医疗改革这项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医疗系统内的工作人员来推动,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医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医生还多数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中。在一些小城市或者区县的医院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专业素质以及能力并不高,甚至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他们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对改革起到推动作用,甚至会为了一己私利而阻碍改革的步伐。这就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大大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四、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医疗改革走出困境的对策分析

1.明确政府部门的职责,政体分开,强化政府责任

国家政府以及相关行政等部门作为推动医疗改革的主体,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政府等部门需要明确好自己的职责,哪些行为可以放权给医疗部门,而哪些行为必须要由政府等部门来积极推动与参与,是需要充分把握好其中的“度”,也就是说政府部门不能管的太多,也不能管的太少,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要在国家政府充分把控的前提下来自由发挥其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医疗改革中,政府一定要强化自身的责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协调统一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坚决杜绝政体不分的状况再出现。在之前我们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经常会听到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体不分的医疗体制。政府部门掌控医院行政权及人事权等等,公立医院附庸于政府部门,那么行政权力的缺位错位等就会严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发展。所以,要想使我国医疗改革走出困境,就一定要明确政府职责,政体分开,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整顿医疗市场的秩序

在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除了政府部门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外,还需要医疗部门的配合。尤其是在公立医院中,一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立足国情与医疗体制的现状,科学的推进改革,充分的完善医疗服务体制。国家政府部门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充分放权给医疗市场,那么医疗市场就要对自身权利进行充分的整合,不能将所有的权利都依附在政府身上,所以在市场化背景下,就要重新理顺自己手中的权利,配合政府部门一起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多种体制与机制,发挥出医疗改革后在市场化大背景下的应有的效率。医疗系统风气的改善将会大大的改善医疗市场的秩序,从而推动中国医疗体系的改革步伐。

3.加大人才整顿力度,提高医疗系统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在上述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医疗系统中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对于医疗改革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市场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医疗,就要加强对医疗系统中人才队伍的整顿,通过培训、定期考核等手段来提高医疗系统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例如,在医疗系统内部,由国家主导、医院内部执行,定期为医生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与考察。对管理层人员更侧重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医护人员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培训等。培训与考核要进行充分的结合,对其对其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可以继续留任工作,考核多次不通过者就要实行淘汰制度。除了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训与提高外,还应该加强医疗系统内工作人员对国家出台的大政策的了解与把控,使他们能在改革中做到全力配合。

无论是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还是在其他领域中,不管是为了促进企业或行业的发展还是为了对其进行改革,改善其存在的弊端,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一点,那就是人才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在人才的建设方面,对人才的培训,一定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决不能走形式。那样既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对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季宇欢.浅谈如何走出医疗改革困境――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角度看 [J].现代妇女.2014

[2]刘文.市场化背景下的中国医疗改革 [J].中国经济.2015

篇10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对策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其一,个别农民在思想上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持观望等待的态度;其二,部分农民群众对身体健康投资的思想意识和意外伤害的风险观念比较淡薄,缺乏参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大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全面的了解,对于看病报销的详细比例不清楚;其四,个别年轻人认为身体好不生病,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新农合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大民生项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其资金的管理和运行。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新农合基金管理状况基本执行专款专用。但县乡级新农合管理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同属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平级机构,平级之间难以开展资金流转的有效监督。同时,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衔接不够紧密,个别地区对农村的五保户、贫困户及特殊人群救助存在差异。农民患大病和特困家庭仅靠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很难根本缓解家庭因病造成的经济拮据和生活困难,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另外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病报销手续繁杂,让他们不胜其烦,影响药费的及时报销。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定点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在调查的农户当中,农民对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这两级医疗机构满意度较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到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增多,但受医疗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医疗服务却难以满足患者正常的医疗需求,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知情权和资金管理制度不到位。农民对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具有较强思想意愿,他们认为农民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应该参与到监督管理当中。然而,在现实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理念上存在着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突出特点,致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实质上只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动的接受者,虽然国家比较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但还没有把新农合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新农合的法律地位不能得到确认,因而在认识上有时难以取得共识。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无法建立契约关系,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却申诉无门,这样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2 建议与措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是结合国情,将在农村长期实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障制度。从权利的角度看,尊重和保障参合农民的基本权利,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其法理的逻辑渊源和道德支撑。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服务费用,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1 合作医疗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为参保农民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要引入竞争机制,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择优选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与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并在实施中加强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

2.2 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满意服务。要在深化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前提下,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加大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的投入,全面加强农村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保证其开展基本医疗服务的条件和环境。在农村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多样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3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卫生行业管理和监督水平。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严厉打击违法和非法行医行为。

2.4 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发展的保证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行为。县、乡(镇)、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合作医疗章程和管理规定,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质量控制,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安全。

2.5 控制医疗费用,完善补偿实施办法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基本医疗,分担大病经济风险,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和疾病多样性和复杂性,适时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实施新农合大病救助方案,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使医疗救助基金既不沉淀过多,又不出现透支和赤字,进一步提高农民受益程度和救助范围。

结束语

尽管存在筹资难等问题,但新农合开展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缓解,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建立和完善新农合,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我国农民摆脱长期贫困、循环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解决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新农合。

参考文献

[1]董军.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杨红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丁少群,李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