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范文
时间:2024-04-10 18: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开放发展” 育人质量
当前,我国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赋予了高等教育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提升育人质量。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开放发展”战略成为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开放发展”的育人内涵
“育人”,即教育人,教育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首先使之成人,继而使之成才,不仅体现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包括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高校三大功能各个环节之间形成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大学文化的综合。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重要地位,开放的育人环境是大学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现代大学功能地位提升的必然选择。
开放,相对于“封闭”而言,有挣脱束缚、解除限制、突破传统之意,包括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行为两个方面。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足以证明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正确路径和长期战略选择,作为社会重要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在开放办学上更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高等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1]
现代教育需要开放的、活跃的、科学的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开放发展是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一般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开放是指高校在具体办学过程中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的办学视野和办学举措。广义上来说,只要是打破束缚在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的传统枷锁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都可以理解为“开放发展”,因此,根据面向对象的不同,高校在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的“开放发展”可以分为四类:高校内部的开放,本国校际之间的联系,本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联系,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讲,高等教育在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方式、育人环境等各方面都应坚持开放性,应避免育人中的封闭性、单一性和简单化。
二、高等教育育人的开放性特质
“开放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育人过程具有开放性特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际性。国际性是高等教育育人开放性的主要方面,更是一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著名高等教育家简·奈特(Jane Knight)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在尊重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应对全球化冲击的一种方式。从根本上说,它是高等教育领域中整合教育目的、功能,以及传递多元文化或全球理念的进程。[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在高等领域的外在体现,高等教育系统中的诸多子系统都以面向世界为目的,不断增强国际意识、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实现本国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接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特性称为国际性。在高等教育育人过程中,国际性具体体现为: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国际性、高等教育教育主客体的国际性、高等教育育人质量评价方式的国际性。高校办学需要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提升交流合作水平,达到不断扩大教育开放的目的。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日益国际化,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国际交流与创新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包容性。包容性即具有包罗万象的能力。突破固定的限制区域,尝试与区域外部进行交流,需要允许对方可能存有的异质性或非同一性的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在面对区域外部的人或事情的时候,不产生抵触情绪而进行适度接受甚至借鉴有利的一面。在育人过程中,高校实行开放发展,就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包容和文化包容,允许冲突性思想和多元性文化的存在,这些很有可能对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人或事产生一定的、暂时的负面影响,但是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高等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善于接纳新的思想和文化,化压力为动力,才能永保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推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击,大学生个性较强,素质参差不齐,也会存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甚至行为上的偏差,这都需要高校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来感化和教育他们成人成才。
篇2
为着重探索信息技术环境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理论、模式、方法的创新来实现“大幅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2004年6月,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国家“农远工程”试点县)教育局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签订了“大幅度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验”的项目协议。
首批参加跨越式课题的学校共7所:包括5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农村试验区。通过历时六年多的实践探索,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并探索出一套可以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从而使更大范围的丰宁农村孩子受益,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积极推动下,于2008年9月和2009年9月,分两次将课题学校从6所扩展到11所,又从11所扩展到32所,几乎遍及全县各个区域。共有试验班110个,试验教师127人,参与试验的学生4 535人。小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二全部在非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中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①
本试验项目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进行探索、总结和提炼,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丰宁发展规律、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的“丰宁”发展模式。让高质量、高效率成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志,使农村校(或薄弱校)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名校(或强势校)学生一样的良好教育,从而切试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将丰宁试验区课题经验总结如下。
一、聚焦小学主科(语文和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和中心都放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上,放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是丰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也是多年来丰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方向。特色均衡是从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特色优质数字化课程的建设为核心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新理念。特色均衡理念指导下的区域义务教育倡导突出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效应,使学科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课程建设等教学特色凸显出来,在特色中找均衡,在均衡中寻特色,最终将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上。
二、区域内联片教研
在2009年9月课题试验学校达到24所这一相当规模时,为了促进试验区内各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有效整合试验教师教研资源和课题指导力量,以便在片区更大范围内实现教师的同伴互助、扩大区域片区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课题组和县教育局协作对24所试验学校实施了多次的联片教研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教研模式。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同课异构,准备高质量的示范课。每次联片教研之前,课题组都会选定某一片区中的1~2位教师准备示范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该片区教研的教师都会针对该课进行同课异构,通过QQ或邮箱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共享出来供全片区内的教师参考。课题组组织整理这些教学设计方案并指导1~2位教师按照这些方案进行备课。
片区教研,以听课和议课为主要活动形式。课题组成员和该片区的所有教师听示范课并对示范课进行评议。评议的主要目的不是对该示范课提出不足和修改意见,而是所有参加议课的教师都要说出从这堂示范课中学到了什么以及这堂课与自己准备的课的异同。这样的片区教研打破了教师之间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对议课的表面应付,也更加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增长与构建,为教师找到一种快速共享知识、抓住关键知识、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或困惑的新途径。
独立上课并改课。片区教研结束之后,片区内的所有教师都按照教研时的上课思路将示范课的内容在本学校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试上,并将试上的教学设计方案在QQ群中或通过群邮件共享。
总结反思。在联片教研活动结束后,各与会教师需要结合本次活动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或反思,例如结合观摩课例进行自我剖析、反思收获以及如何自我改进等,并将反思发表在QQ群论坛上,教师之间互相阅读并可做出点评。
三、跨区交流
为开阔丰宁试验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使试验教师能较快地理解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念,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对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让课题进展进入快车道,课题组在丰宁区组织了多次跨区交流与研讨的活动。2004年至今,课题组组织丰宁区试验教师及领导参与了跨越式课题暑期研讨会、北方区教学交流研讨会、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宁夏永宁参观交流活动等多项活动。通过这类与教育研究专家、其他试验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跨区域交流,促进了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领导进一步学习创新的理论体系、扎试有效的课题实践方式、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与试验学校间观摩交流,在课题管理、网络试验班教学管理、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估、小学英语、小学语文、中学文科、中学理科等方面都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在丰宁区积极推动跨越式课题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2010年5月,在丰宁县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丰宁试验区举办了“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共同商讨中国农村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与策略,搭建高校、行政、学校“三位一体”系统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协作平台,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这些跨区域的交流研讨活动十分有效地推进了丰宁试验区的课题工作的展开。
四、举办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解决课堂教学的“少、差、慢、费”的问题,课题组和县教育局举办多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如2009年4月3日,为了进一步落实有效的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丰宁区举办了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创新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语文教学扩展阅读、夯试写字、提前写作,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此次通过现场听课、讲座指导、交流研讨、学生现场作文、成果展示等,在构建丰宁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新模式,探索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落试扩展阅读和跟进写作训练策略与方法,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步入良性发展提供了引领和示范。
五、发挥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
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地发挥了其职能作用,配合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对全县的各中小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的专业引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题理念、模式、方法、技术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探讨,积极研读新教材、新课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当试点校的课题研究已探索出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时,为了推广课题成果,以使丰宁更大范围的农村儿童受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实施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组织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教师行为”为培训的出发点,制订了系统的中小学师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例如课例培训、交流互动等,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活动开展了包括听课和评课、组织县级骨干教师开展“送课下乡”活动、配合各学区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等。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老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教师得到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激发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激情,并扩大了课题的影响面,促进了丰宁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家校互动以取得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课题研究能够取得现在的成果,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家长的支持是试验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家长的态度和对试验效果的肯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甚至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援。丰宁三小、一小通过组织家长观看教学实录、联席会等形式,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自愿为试验班班级添置多媒体设备。各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课题、对学校教学的信任与支持。家长的支持减轻了试验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学校和试验教师的信心。此外,非试验班学生家长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支持学校的试验工作,一种参与、支持试验的氛围已经形成。总之,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活动成为了积极推进课题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它为试验的顺利开展营造了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编者注:为适应农村实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选择了三种基本模式:模式一,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每套设备包括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和一套教学光盘;模式二,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每套装置包括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一台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设,以及电视机、DVD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模式三,建立计算机教室,每套装置主要由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系统构成。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教育转型升级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童汝根(1983-),男,江西萍乡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李旭旦(1968-),男,湖南沅陵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广东广州51054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创业板与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开发”(项目编号:GD10XGL04)、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师范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KYB2011059)和200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融合ISO与BSC理念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师范院校为例”(项目编号:BKJGYB2008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82-02
由于廉价的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在减少,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劳动者素质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为提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①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应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体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创业型经济形态趋势,二者均对创业人才有广泛需求,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显得更为迫切。
一、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创业教育的需求
(一)现代服务业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和均衡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其目标之一是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值不足,仅为32.9%,生产比重小,结构层次低,仅占28%左右。许多现代服务领域在我国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被看做非生产性的活动,服务领域有限,大多仍以旅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体,而金融、保险、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领域比重偏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其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稀缺。现代服务业需要大量的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素质高、技能强的服务业创新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的经济实体,需要更多的为创造现代工业经济、消费经济和网络经济对应的新型服务的创业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最佳承载者。
(二)创业型经济对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表现为创业型经济趋势。②创业型经济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社会进步,而且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促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创生与发展并更新社会发展推进机制,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的驱动力。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它需要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育,需要培养业务创新者、技术创新者和团队组织者等创新型人才,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平台。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催生出来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和产品,创业型人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如何发现、培养、使用创业型人才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要符合我国未来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具备创业型经济所要求的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创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产业升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均大量需求创新型人才和创业人才。③根据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经济赶超时期的高层次人才会得到充分重视,但与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容易被忽视。职业技术人才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最值得我们关注。④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根据“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模式”调研组对北京、广东、浙江、河南和新疆等地抽取的10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4.6%的大学生不了解本校的创业教育的情况,有45.4%的大学生对本校的创业教育不满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大赛、举办创业讲座和引入创业课程等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但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体系不健全
根据上述调研数据显示,92.6%的受访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并没有高度重视,在科研、教师培养、实践场所、资金等方面没有很好的支持,更没有做到将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等工作很好地结合。西部某高职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仅限于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研讨会和毕业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进行简单介绍而已,没有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等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体现不出创业教育的真正魅力,难以培养出来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体系不足
由于在我国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相关专业,所以就没有成批的、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受过专门训练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型教师。⑤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时,大部分依托于经济或者管理院系的教师开设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大都是依托学生处、团委和辅导员组织创业动员、创业演讲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由上述人员构成的师资队伍缺乏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也缺少亲身创业实践的经历,师资队伍素质达不到创业型经济的要求,其培养的高职学生也达不到创业型经济的创业和创新需求。
(三)高职院校创业平台支撑体系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搭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的平台。从高职院校本身来看,其开展的创业教育的主流倾向还是解决就业。比如,创业计划大赛的目标仅仅是营造出一种创业活动氛围,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可以培育出全国挑战杯大赛的获奖者,以此来为学校赢得荣誉,而对大赛后如何创办实体组织却很少关注。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以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如清华大学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学生创办公司,北京大学为5个在校生创业团队各提供1.8万元创业基金。但是,由高职院校打造的学生创业平台非常少,为学生提供实质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资金的更少,这也是高职学生创业意愿低和创业成功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策
(一)构建与经济发展配套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
与经济发展配套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要求结合当代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和单项技术教育前提下形成创业精神教育、创业技能教学、创业实践强化的创业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精选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在本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形成具体学科课程与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结构,构建有创业教育特色和经济发展配套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创业精神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通过开设企业家精神、创业政策、创业法律、创业文化、创业风险和创业心理素质等内容,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和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具备创业者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相应的心理素质。⑥
创业技能教学课程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创业需求为切入点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通过经济学原理、创业原理、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融资分析、创业风险预测等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对初创企业的组织形式、营销方式、融资渠道、财务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创业实践强化课程使在校高职学生具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强化其在校创业的动手能力。该课程模块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方式通过举行各种类型的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创业计划竞赛、社会实践、创办虚拟经济组织和创设真实企业等活动。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强化课程使学生能够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二)建设精通现代服务业并熟悉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建设一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既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又具有一线职业工作技能且熟悉创业经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创业教育体系改进的重要内容。建设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途径主要有三条:提升现有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内部培养途径、引进符合创业教育素质标准的外部教师、聘任既具有丰富创业经历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
内部培养途径是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与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型经济组织进行合作,提供给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师经常深入到行业工作实践的机会,了解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型经济组织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组建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密切关注国内外创业理论动态,发现新的创业理论研究视角,分析创业人才需求。通过内部培养使高职创业教育教师能够把创业教育课程做到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外部教师引进途径可以为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外部教师引进的素质模型标准依照创业教育体系要求师资队伍素质标准建立,主要包括熟悉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具有创业实战经历并且具备相关的创业知识、理论背景和学历要求等方面。通过外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引进,促进创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发展的良性循环。
外聘兼职教师途径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强化实践。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Intel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Andrew S. Grove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讲师超过15年,每年秋季讲授1~2门创业课程。⑦社会上有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他们既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聘请他们从事兼职创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将给高职创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贴近现实。
(三)搭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职业发展的平台支撑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平台体系的搭建不仅仅是高职院校本身的使命,还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参与。高职院校打造一个可以进行创业交流和创业实践的平台。企业、社会和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可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体系。创业交流的平台既是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间相互交流沟通与学习互动的平台,也是校企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兼职师资到学校开展创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在企业从事顶岗实训和岗位就业实习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创业项目,由政府审批并且由政府和社会对项目进行经费投入,校企联合创业团队参与完成项目的实施,由此搭建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创业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多渠道资金平台和专业的咨询跟踪平台可以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创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风险投资机构、保险机构、企业、科技园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教育部门通过创业风险基金的方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筹措创业资金。社会专业机构构建一个专业的咨询平台对高职学生创业提供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创业过程指导等系列服务,引导高职学生创业符合现有经济发展需求和未来趋势。
四、总结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将支撑未来创业型经济形态发展。从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控制体系,创业教育师资保障体系和创业与职业发展平台支撑体系等方面完善高职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注释]
①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7(2):65.
②郑风田,傅晋华.创业型经济的兴起与我国创业政策面临的挑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25.
③童汝根.人力资本导向的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思路[J].理论导刊,2011(1):84.
④陶丹,陈德慧.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85.
⑤赵志军.师范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培养创业型教师——以白城师范学院的创业教育探索为例[J].教育研究,2009(9):105.
篇4
论文摘要:快速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新教师的教学督导与评价工作,是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新教师入校的督导把关、岗前培训与上岗督导等方面的分析与探索,提出了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督导方法与相应的建议。
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应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督导,通过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价,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与指导,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人校的新教师数量不少,这些新教师大都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实习,刚开始走上讲台时会出现各种困难。因此,加强新教师的教学督导工作,有利于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参加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工作情况,谈谈如何提高新教师教学质量与发展性教学督导的一些看法。
一、组织好新教师入校督导
学校和院系的教学督导组在每年的新教师引人工作中,要与人事处一同对新教师进行试教的督导工作,在试教中要进行一次随时随机督导和一次有一定时间准备的试教督导。在督导中要坚持原则,注意方法,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引人新教师制度,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责,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确保引人优秀的新教师做贡献。在引人新教师的教学督导组人员安排上,以二级院系的督导组成员为主,学校分派校级督导专家为辅,与人事处和院系领导及教学委员会成员共同把关,严格控制好新教师的人校标准,为引人高水平的新教师,顺利做好今后的教学督导和保证学校高水平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新教师上岗培训督导
目前,广东省大部分地方院校新教师的上岗培训只是完成广东省组织的教师资格证培训,这种培训对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来说,远没有达到合格上岗的要求。因此,完善学校新教师培训规划,特别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发展机制,在新教师到校后的暑假把他们组织起来,灵活多样的进行岗前培训,把教学督导全过程引人到师德培养、角色转变(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备课、课件制作、上课等具体方面,努力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的督导工作。要通过全面细致的培训使新教师初步了解教学技能的系统结构和各种教学方法,全面了解所教专业的教学计划及相关管理制度,掌握获取相关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的基本方法,学会参与网上学习、讨论,初步掌握理论与实验教学等基本教学技能,使新教师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发挥师范教育的优势,把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引入新教师培训
利用师范教育的优势,督导组重点组织文理科优秀教学法教师上教学技能训练课。指导新教师在讲台上如何做到仪表端庄,不穿奇装异服,女教师不能穿无袖装,男教师不能留长发等。重点是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如何严格控制用普通话讲课,在教学中做到口齿清楚,讲课把握好速度与语音及声音的抑扬顿挫,授课的层次与逻辑条理分明;如何做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优化组合,教学中如何做到备课充分,做好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及课后的归纳与总结;如何根据学生课堂的情绪反映调整教学方式,上课时如何避免平铺直叙,增加感染力;如何加强师生互动与课堂活跃氛围的培养,特别是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止照本宣科,发挥教学激情。学期授课计划应以2学时为一单元,内容应该写到章、节和一级标题等方面重点进行培训。教案书写规范,小结与反思,布置作业,粉笔字的书写规范,版书的设计等方面要认真培训。
培训时要求所有新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都要对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情况进行大体说明,包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网上资源介绍等,便于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选课和进人课程学习,并且向学生公布电子邮箱,便于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所有这些方面均在学校督导组的计划安排下,由优秀教学法教师集中对新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全面提高新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二)发挥电教设备的优势,把微格教学引入新教师培训
微格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过程,它对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有重要作用,符合控制论的原理。微格教学能使被培训的新教师对照训练目标,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尽快达到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目的。微格教学有大量书面与音像资料的存贮,为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教学督导、教学评价和检查、教学档案的建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微格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在推进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教师只要进行几个阶段的分类技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就能掌握教学技能,加上多媒体电教设备在微格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现代教学手段的引进,起到了强化技能训练的作用。学校督导组要做好计划,认真组织新教师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创造性的把微格教学引人新教师培训工作中,认真实践,不懈探索与提高,在培养和训练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发挥教学名师与教坛新秀的优势,把示范教学引入新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各个院系的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优势,把教学名师的示范教学引人新教师培训中,组织教学名师给新教师上培训课。精选学校近年的教坛新秀主讲示范课,特别是把他们近年在教学成长的过程向新教师进行介绍,引起新教师的共鸣,并邀请学校督导组的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充分挖掘教学名师与教坛新秀的教学优势与示范效应,同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有价值的建议,使新教师获益匪浅,达到交流与学习的预期培训目的,并通过督导专家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等方面全面进行点评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示范教学式的培训,是一种很好的新教师教学培训模式的创新。在整个示范教学培训过程中,教学督导组的成员要完全到位,与各院系的教学名师与教坛新秀相互配合,共同把培训的督导工作做好。
(四)发挥精品课程的优势,把优秀课件引入新教师培训
近年来,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表现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加大了投人,已有一大批校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精品课程的优势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值得认真研究。精品课程集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师德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精华,是新教师学习的最好教材。在新教师培训中,教学督导专家应该认真组织新教师学习校级特别是省级精品课程,指导他们从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姿教态、语言与声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制作方法等方面全面培训,在此基础上增加现代教育技能的培训,使新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学校督导组应组织电教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如何学会吸收精品课程的课件精华,如何用美学的观点来克服纯粹的文字表达及文字的编排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把图片与动画、主色调与辅助设计和背景有机结合,放映速度的控制与最佳教学效果的配合,如何制作优秀的课件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 (五)发挥优秀实验教师的优势,把实验示范教学引入新教师培训
由于理工科教师的教学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要充当实验教师,这就要求理工科的新教师必须学会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对于实验教学课,很多新老师认为相对比理论课容易些,但真正要把实验课上好并非易事,它涉及到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水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和难点及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的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全部分层次介绍好,还要让学生听懂并学会做好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还要求老师细心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正。因此,对于理工科的新教师上岗培训,一定要发挥各个院系优秀实验教师的教学优势,由学校或院系督导组统一安排,把实验示范教学引人到新教师培训中通过实验教学示范课、看实验教学录像、与优秀实验教师交谈或一起备课等形式,来提高理工科新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
三、处理好新教师上课督导
(一)充分发挥各教研室对新教师的教学督导
目前,一些高校的教研室没有得到充分利月,教研室没有很好的集体备课和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对新教师的教育与培养不够深人,这样不利于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今后,教研室要重点加强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可采用一帮一、一帮二、二帮一等传帮带方式,要求新教师要跟随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共同批改作业等。教研室要组织新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方法,改进过去沿用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课生动有趣,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共同进行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研究。逐步克服新教师存在的知识面狭窄、教学环节不完整或安排不合理、上课无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时间较长、新课授完无小结、无重点、无作业等现象[fsl。教研室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详细的新教师培养计划,经常不断的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院系和学校的教学督导组也要随时监控和检查教研室对新教师的培养工作。
(二)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对新教师的教学督导
院系的教学督导组大多把工作重点放在院系的教学督导上,特别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督导花了大量的时间,但对新教师的教学督导没有充分发挥职能。院系的教学督导应对每位新的任课教师进行更多的督导,如第一次上课后,二级院系的督导组都要对他们进行听课和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听课过程中,兼顾教风、学风状况调查。在教学督导过程中,还要发挥督导组专家的权威性。权威性绝不是以势压人,不讲道理,不是要对被督导的新教师产生威慑力,而是表现在对教学工作“敢看、敢说、敢评”,并且“看的真、说的准、评的对”。要让新教师心服口服,在教学督导过程中要积极发现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让他们有信心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闭。新教师通过课后与督导专家对教材进行相互切磋与探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在相互交流中,联络感情,增进督导专家与新教师之间的友谊,促进教风与学风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合理分配学校督导组专家,优化对新教师的教学督导
由于学校督导组工作多,每年的督导工作任务重,往往造成对新教师的教学督导不够,因此,学校督导组专家成员之间要合理分配时间,对各院系的新教师进行包干制督导。在教学督导过程中,督导组专家要正确处理好与二级院系对新教师的督导关系,对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要给予热情指导,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要积极帮助协调解决,要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交流看法,提出有益的建议。对新教师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实事求是地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帮助新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和教学水平,调动广大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教师在与教学督导专家反馈交流后,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指导,所以,督导专家要对新教师进行档案式教学督导管理、
(四)教学督导中充分认识对新教师的督导
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学校的督导工作既有质量水平的保障作用,又有促使质量提高的建设作用。因此,在教学督导工作中,要做到既督又导,平等相待,督要切实做到督教、督学、督管,同时也要导教、导学、导管。要严于督,精于导,特别是对新教师的督导工作,重点应放在导上,好的导是被新教师欢迎的核心因素。在督导过程中还要做到和谐督导,因为和谐督导能促进督导工作的提高,能促使督导专家与新教师、学生关系的和谐,促进督导与被督导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提高。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督导组专家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强化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塑造教育工作者良好形象。
形象是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基本反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形象标准和要求。教育局是服务部门、窗口单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提升自我素质,优化教育环境,塑造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首先,要做品格的高尚者。滴水凝聚大海,毫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折射出个人的高尚品格。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度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说话柔一点,微笑多一点,礼貌周一点,态度好一点,仪表美一点。
第二,要做学识修养的修炼者。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坚持做学识修养的修炼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育工作者,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需要我们探索、掌握、熟悉的东西太多,只有不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
第三,要做踏实工作的耕耘者。教育工作任务重、担子沉、责任大,需要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教育工作清贫质朴、不事张扬,需要我们乐于奉献、恪守执著。学会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学会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水滴石穿”的精神诠释我们的坚毅和执着,努力做到做事勤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业务熟一点,理由少一点,脑筋活一点。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篇7
关键词 柏金斯法;奥巴马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简称《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来源”。《柏金斯法》虽“采取了适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但在阐述为参与21世纪基于知识的全球市场做准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改革与更新”[1]。针对《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行业部门、雇主、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4月出台了《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改革蓝图》)。《改革蓝图》系统规划、设计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权于《柏金斯法》。
一、出台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驱使奥巴马政府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为美国经济发展设计了一个蓝图,该蓝图“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制造业、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国价值观的复兴之上”[2]。在奥巴马政府,教育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竞争新经济工作职位的必备条件。在30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大约2/3的职位要求具备中等后教育或培训(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仅有中学毕业文凭人员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进入中产阶层和未来繁荣的最明确路径,也是重建国家经济和建设光明未来的核心”[3] 。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同时还呼吁“每一个美国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训”[4]。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发达现状
美国当前的教育培训系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指标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赶超:一是美国年轻人注册入读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岁成人中,持有行业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教育后证书或学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二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几乎是一定的;而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学毕业生中,仅有过半学生选择入读高校;三是虽然多半高校学生能在6年时间内毕业,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完成率仅为25%。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间的上述差距愈加扩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5]。
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工商企业报告指出,在医疗、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很难招到技术工人,即使在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当前也是如此。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未来进行投资的关键。加强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复苏、走向繁荣以及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后教育来说是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意识可以为其将来就业作准备;雇主则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奥巴马政府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来。
“不过,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国)今天现有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诸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为联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引进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但距离为学生和雇主系统地创造更好的结果以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竞争还很远。”[6]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与美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奥巴马政府《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的出台。
二、核心原则
奥巴马政府的《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建议本着以下四条核心原则[7],改革、重塑美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有效对接
为制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和雇主密切合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改革蓝图》要求,州政府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以便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聚焦于这些行业职业的用人需求。
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要为学生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同时为升学作准备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提供流线型、结构化课程,这样的课程将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证或执照与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
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制定既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培养计划。不过,在《改革蓝图》政策建议共同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培养方案还是会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携手工作,传授一体化的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并演示这些知识与真实职业场景之间的联系;当地教育机构(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机构以及雇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work-based learning)机会;通过实行双学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等。
(二)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雇主、行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间加强合作,对于创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教育内容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更强、更严谨一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之间的对接也会更好一些;学生在中学修习高校课程、当学徒或参加实训,可获得高校学分;他们对于修习高校培养计划(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会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日后无缝过渡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毕业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为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内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就业作准备。
(三)基于统一界定的、清晰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测量指标,推行问责奖励制
现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机构分配资金,允许各州创建各自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碍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外部验证性分析。对此,《改革蓝图》要求,各州在分配资金给地方协会时引入竞争机制,用统一界定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测量绩效,然后把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给那些成功缩小了学生群体间参与和绩效差距的地方培养计划。
新的资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资助那些严格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重点作出有效回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方协会成员申请资金制定、开展与本州认定的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相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然后各州将资金奖励给那些能有力证明有能力为所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协会。
《改革蓝图》要求,将绩效指标的界定与《1965年基础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联邦法案中的绩效指标界定对接,并要求各州将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并入到各自的纵向数据系统。《改革蓝图》同时要求,地方协会以及各州对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进行分解,以识别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阶段不同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英语水平及残疾学生的参与和绩效差距,并要求通过开发改善计划,致力于缩小被识别出的学生参与和绩效差距。
(四)各州加强对地方培养计划实施与创新的支持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各州在支持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和系统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对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联邦公式拨款,这些条件涵盖了诸如把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连接到州纵向数据系统、允许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算作学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职业咨询系统以及减少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州层面政策障碍等领域。在获得任何联邦资金之前,要先确认州政府是否已着手相关改革,以改善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刺激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力度,《改革蓝图》建议使用新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资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证据的培养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路径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识别与开拓,创新改革资金将用来帮助检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战略,也将用来支持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的传播与扩散。
为进一步刺激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蓝图》允许将一部分创新改革资金用于那些旨在极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以及采取行动显著提高绩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政策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如各州可以申请资金,利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设施与设备对成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申请资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以增加农村或边远社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强、或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州才能获得联邦创新改革资金。
上述四条核心原则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要义是在“对接”、“合作”、“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创新”努力中推动“平等”、“高质量”理念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满足雇主、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种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美国“到2020年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三、亮点
(一)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改革蓝图》强调,若在州层面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在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现行的《柏金斯法》没有要求各州系统地鉴定州、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这造成地方领导、行业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该资助哪些培养计划或学习什么专业不能作出明智决定。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试图改变上述现状。各州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中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再将这些信息给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人员,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并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相对接。各州也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分享这一信息,以便他们对培养计划和职业选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对接,方能实现双赢。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结构将随之调整,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与升级。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更好地顺应并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改革蓝图》强调的“政府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相衔接,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
《改革蓝图》建议,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间建立衔接协议,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并习得学分,这样,他们在高校就读时可避免重复性修习课程。这些协议对于减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所需时间和成本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期望各州创建全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并鼓励他们支持“给予那些完成注册学徒计划和行业实训的学生高校学分奖励最大化”政策。
将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可同时习得中学学分和高校学分,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即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在较短的学制内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三)突出强调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改革蓝图》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学术知识以及针对特定职业的专门化知识。此外,还需学习、实践一系列就业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就业技能(或称21世纪技能)具有可迁移性,可以使个体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一个工作岗位或领域无缝过渡到另一个岗位或领域。《改革蓝图》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或加强这些21世纪技能。
重视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技术人才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当下就业的同时,如何“以学生为本”,在较短的学制内,为学生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21世纪技能,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重视、思考与研究。
(四)为加强合作,利益相关者间组建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合作伙伴最清楚劳动力市场当前、近期及未来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行的《柏金斯法》分别为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独立的资金流,也没有为私立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设置参数(set parameters),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实现对接,削弱了学生在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之间过渡的能力。为此,《改革蓝图》要求当地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组建协会,只有以协会的名义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协会的组建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行业部门或其他因素,但必须包括当地教育机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机构要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服务)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中等后教育机构。协会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私立劳动力团体、创业型组织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和团体。
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相对接、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切性,《改革蓝图》要求利益相关者组建协会,使协同参与、协同培养机制化、长效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联邦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发起、推动、激励作用,这对于我国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相关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联邦政府加强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间接、柔性监管
对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进行统一界定,使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有国家统一基准。对客观、有效、外部可验证的纵向数据进行分解,为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不同学生群体间在参与、教育成就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关键信息。
篇8
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知识传递和创新、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首要的任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创业教育观。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高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之中,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各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培养,帮助大学生由知识能力的拥有者变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使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2.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首先,确保创业教育的普及层面。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采取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方式,开设各类创业方面课程,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其次,高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整体培养计划与阶段性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低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唤醒和培育创业意识;中年级重在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高年级重在为学生创造创业条件,搭建创业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要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专兼职创业导师团队。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专业知识,为高校创业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提升校内专职创业教师的素质,保证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实践类课程,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优秀企业家或创业者组成实践型创业教育专家兼职团队,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创业经验体会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授课质量。
4.重视创业实践,开设创业基地。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对创业的过程和困难有更深入的了解。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通过仿真实验等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积极设立各类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地和条件。
二、大学生是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自身素质高低是创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大学生需做到:首先,培养勇于创新的观念。要将创新意识融入思想、实践当中,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其次,多途径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创新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锻炼自己直面挫折失败的勇气,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最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践考察、专业实习、科技项目、勤工俭学、社会性活动和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等,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包容的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等,加强表达、应变等能力的训练。
三、家庭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奠。创业素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正所谓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家庭对于创业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想帮助子女高质量就业,家长要做到:首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刻理解创业实质是一种高质量就业,支持孩子创业,为子女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可通过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家庭教育培训师等方式,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帮助家长获得培养孩子的创业品格和素质的技巧。再次,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子女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道德情操等创新能力和创业品格,使子女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去面对创业路上的压力。最后,家庭应尽力为子女创业提供精神和资金支持,充当他们创业的推动力。同时,家长可用自身的经验和阅历对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四、政府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引方向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政府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政策是导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形成有效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体制和制度环境。政府要推进创业型社会的构建,进一步优化创业体制和政策环境,促进创业教育的积极推进。为此,政府应担负以下职责:首先,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政府要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出台配套的可操作性实施方案;提供强有力的创业教育政策法规保障,切实保障创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创业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其次,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各类细致服务,如提供政策的咨询、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帮助项目推介和市场调研、投资机构推荐、融资贷款等。再次,完善和优化市场经济法制环境,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切实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最后,重视各类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效,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架通桥梁。
五、社会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支撑
篇9
中小学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对于此时的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极为必要的。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一、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且使每个老师深刻的认识到其中的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教育作用。更加切实的促进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教师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使教师养成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同事,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为人师表。
二、在备课管理方面下足功夫,提升备课质量
逐渐形成了设置教学问题,采取相关教学行为,有效接收教学回馈,及时采取教学反应的教学模式。课本中的每个章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学生们应该怎样有效学;教师应该如何教,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课堂应该练什么,学生课堂应该如何练;教师应该如何思考,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来确立共性问题。形成共识后整理一套完整的详案,教案要求呈现出导学的目标,导学的内容和方式,教学的重点与方法,当堂训练的题目与目标。让教师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备课质量。
三、全面实施参与式研究模式,提高课堂质量
众所周知一堂高质量教学课,不仅要求教师的积极付出,还要求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构建出“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的专题校本教研模式。教师先独立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调整;(即发现问题)然后专业研究人员评课、反思、合作研讨备课、调整提高、上课观摩(M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最后观察探讨、反思积累、研讨升华、总结交流。(总结反思)通过以上三个过程的研究,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显的改进了教学效果。
四、继续坚持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
在参与式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先点后面,全员参与,逐步推进”的校本教科研“行动研究制度”。重视专业引领、合作分享和实践反思的结合。研究主要经历“问题――行动――研究――实践――反思”五个过程。围绕两个课题,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改进教学效果。为提高研究的深度,我们主要采取 “导师制”引领,“解决问题会”和各项教学活动来提高研究的效度,继续通过过“五关”来指导教师进行备课、上课。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实践,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大大提高,产生了自主发展的动力,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研究的精神,让教师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和自信,使教师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篇10
关键词 美国基础教育 教育政策 公平 卓越
中图分类号:G531 文献标识码:A
1追求教育公平与卓越的基础教育政策演进过程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教育观念不断发展,美国的基础教育政策也有了一系列的改变。但是在变化中总是围绕着一个主线: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朝着高质量,追求卓越的目标前进。
1.1内忧外患,遏制教育滑坡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处于下降之中,此时科技革命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美国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美国对基础教育情况作出了反应,初步提出了教育公平的理念。1981年8月26日,教育部长贝尔组织成立了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深入调查美国学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后来在1983年4月,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基础教育质量不断下降,教育公平处于危机之中。同时提出了摆脱危机的途径,明确指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确保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双重目标。
总的来说,这个政策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在坚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的改革,其目标是遏制教育滑坡,倡导教育公平。从此,关于基础教育公平性政策在此报告的基础不断前进。
1.2实施补偿教育,倡导起点和过程公平
美国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上也将教育公平这一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1986年通过了《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案》;1990年布什总统签署了《残障者教育法案修正案》,把《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改名为《残疾人教育法》(IDEA)。这些法案一直致力于让残疾学生摆脱自身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使他们和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基础教育,这无疑体现了教育公平中起点的公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有权利向学校报告自己的残疾,而教师有责任对残疾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进行特别辅导,在公共设施上为学生设置“绿色通道”,制定符合不同学生需求的安置计划。1997年修正案要求为14岁以上残疾学生制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要对他们的转学服务需要进行陈述,可以说,这段时间基础教育对象开始不断扩大,主要是以实施补偿教育为主,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残疾儿童为中心,以实现教育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为法则。
1.3高质量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质量是评价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教育公平下的一种体现。因为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下,教育才能更好地达到高质量的水平。1994年,克林顿总统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明确提出,“国会不论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年龄,国籍或社会阶层,为每个人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政策”。力图使所有的美国人一开始便有同样的机会去获得同等程度的发展。
如果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是高质量教育公平观初露端倪的话,那么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就是美国高质量教育公平观得到了真正地确立,他把提高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作为最终目标。布什总统呼吁所有党派通力合作以加强和振兴美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将联合国共同致力于加强教育发展,争取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断提高中小学的质量。每一个儿童都有权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每一个儿童都应该被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去帮助他们在未来获得成功――这是当今美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教育公平”的实质。可以说,这份法案使美国基础教育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4基于公平与卓越
刚进入21世纪,美国联邦教育局于2001年发表了《2001―2005年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围绕“确保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质量卓越”的中心使命。它设定了2001年美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旨在改革美国教育体制,确保每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生对其成绩获得高度的期望,该法则表明了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核心。但由于半年后“9.11”事件的发生使该计划最终终止,但是这个规划无疑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基础教育从公平走向卓越。接着,2002年编制了《2001―2007年战略规划》,其中提到,美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已经成就了一批优异的儿童,但是美国不能满足于此,任何儿童都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美国之所以强调“平等”,之所以不让一个儿童落后,不是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卓越”,而是要求全社会的平等,甚至全体儿童的“卓越”。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特点
2.1以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的为主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严峻的教育形势对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产生了威胁,美国教育部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在基础教育的这一层面上,美国各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回归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以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为主线,旨在保证培养出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正是这条主线的存在,使得不同时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政策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改革的内容也无不体现其连贯性与互补性,从而使其基础教育能够更好的发展。纵观近四十年的美国基础教育政策变化发展,出台的文件多而杂,但是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整个政策都是围绕确保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只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基础教育中需要改善的具体事项有所不同,因而制定出的具体教育改革政策也有所不同。应该说,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确保教育政策的连贯性与互补性是其基础教育不断完善不可或缺的部分。
2.2政策的持续性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环境和教育热点的不同使得教育部门制定了适时的教育政策。可以说,基础教育政策在不断持续和深化的过程中朝着更远的目标发展。80年代,主要是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遏制教育滑坡而制定的一些基础教育政策。而90年代,美国联邦教育部开始参与基础教育的活动中,提倡人人平等,共享基础教育。进入21世纪,美国对基础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基础教育的方向转变为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教育高质量与卓越。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政策因时制宜,在符合本土文化的发展要求的前提,恰当的规划了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政策是一个不断持续和深化的过程。
2.3完善的法律提供保障
美国一直以来崇尚依法治国,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基础教育中各项规定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并进行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法治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的基础教育政策开始更多的关注于基础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倾向于有色人种、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通过法律给这些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计划,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补偿性教育,来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业成绩,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进而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参考文献
[1] 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 [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 上一篇: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计划
- 下一篇:回收废弃塑料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