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2 14: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课件

篇1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第一中学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到多媒体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确实是化学教师的好帮手。如果空置家里的电脑而不用,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但怎样才能制作出一个合适自己使用的化学多媒体课件呢?下面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学习制作课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确定课题

确定课题是要认识到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能用多媒体,但也有很多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对于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就没必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因为那样只能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所以课题的确定在教学中十分关键。

二、编写脚本

脚本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件制作最直接的依据。脚本的设计要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到多媒体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确实是化学教师的好帮手。

三、明确教学目标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适时地明确教学目标。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微观结构、用一般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如分子、原子结构、电解质电离、原电池中电子的运动方向等等,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动画进行模拟演示,使之更直观化、形象化,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或者对于一些内容多的复习课,也可通过制作课件来浓缩内容,突出重点、难点,起到提高复习效率的作用。总而言之,选题应根据课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进行。

四、搜集素材

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课件素材,能使课件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素材的搜集应根据脚本的需要来进行,素材的取得可通过多种途径。例如可通过报刊杂志来取得,到音像店购买,或者在因特网上下载等等。最好是自己建立一个多媒体素材库,有了素材库,就可以按需选取,搭配成课件,这样便可以大大提高课件制作效率。要建立一个好的多媒体素材库,需要平时上网时多留意,见到有用的就下载,多做积累,以免需要时手忙脚乱。如确实找不到直接可用的,可自己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处理。譬如可通过以下的一些做法:

目前,使用flash来制作动画已经是相当流行的,而且其特别适合表现化学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抽象的概念和现象。如我在讲《离子反应的条件》时,我便用Flash制作了一些模拟离子反应的动画。通过动画模拟显示出离子反应的碰撞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哪些离子之间的碰撞会发生反应?当然,Flash功能虽然强大,但我们教师掌握起来也相对会困难一些。

五、课件的生成

在以上几步准备好了之后,便可以在多媒体开发工具的支持下,将准备好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课件便生成了。在这个结合的过和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一)注意整个课件界面的和谐、美观。做好的课件应当使人看起来感到和谐、美观。如字体、字形与字号要合适。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根据我的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种是比较理想的搭配方案:(文字颜色/背景颜色)白色/蓝色、白色/黑色、白色/紫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黄色/黑色、黄色/红色等等。

(二)音乐的安排要合理,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过渡性内容选择轻快音乐,背景的音乐要舒缓等等。

(三)人机交互练习要操作容易,有趣味性。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件;“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面板;兴趣

前 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使当今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致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应该以怎样的模式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来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数学教学工作者来说,在现代教学手段很发达条件下,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改变当今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现在,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正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教育管理的有力工具。我国正处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把电脑作为我们传播知识工具,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并以电脑为核心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呢?下面谈四点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用黑板、粉笔教学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手段比较单一,有时学生也觉得厌倦,这就导致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厌烦,甚至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就会越集中,学习效果就越好,它与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态度、动机等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1]。因此这方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如说“兴趣是成功之母”,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首先它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就总体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的手段,而且能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利用计算机的动态特性表现一些动态画面、它的图画特性表现一些抽象的东西 。这在一些辅助教学软件中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数学学科的《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这些特点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对文本、声音、图象、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特点,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加以动画模拟加强知识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另外它还可以增加课容量,提高课密度。由于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 、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因此从计算机辅助教学所表现出的特征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二、 结合数学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数学问题变得具体、直观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很强的学科,这也就是中学生对数学颇感畏惧的主要原因。在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说明不了问题,对于函数图象又很难在课堂上直接画出,于是理性与感性的脱节,学生听不懂,教师也说不清道不明。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图象处理功能和动画功能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缺陷。通过动画模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现象,理解概念,领会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信息化工程的一部分,必将会体现它独特的魅力。

三、 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CAI(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也应运而生。目前能用于数学教学的软件主要有“Mathematica”、“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和一些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3ds Max”等。下面就来谈谈这几种软件的应用。

1、文稿(Powerpoint)在数学课件中的应用。

“Powerpoint”的一强大功能就是制作连续放映的幻灯片,这是大部分教师最爱用的。它可以用运动图解,让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用“Powerpoint”制作的运动过程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它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差来完成整个运动过程。如我们讲棱柱时就可以用“Powerpoint”,它可以把不同形状不同侧面的棱柱活生生的展现在课堂上(如图一)。此外,它还有其它一些功能,如插入多种形式的土坯,使用“Excel”表格,添加语音,使图象对象动画。这种动画功能可以使文本、图形、图表在幻灯片中上下左右移动。但是这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偶尔用之,给人以新鲜感;用多了反而不好,影响学生注意力。“Powerpoint”虽然已经具有很强大的功能,但是仍存在许多缺陷。与小黑板相比,它的表现力强,而且色彩丰富多彩,远胜黑板;然而它的特点有决定了它的呆板性,即只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展现教学内容,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还不如小黑板灵活。因此它制作的课件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课堂教学,很难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

2、“Authorware”在数学课件中的应用。

“Authorware”是更多数学教师所中意的。这个软件能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功能是动画和交互作用。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圆的知识时,就可以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它可以使满足条件的两个圆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折叠等一系列模拟动画过程,形象直观地描述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如图二)。比起在黑板上擦擦画画既节省了时间又加深了理解。又如:在立体几何中,对于锥体、柱体、球体、台体等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分、合、转、移、展等多种形式动画模拟,使学生能感觉到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内在联系以及有关公式的推导。通过这一动画模拟过程,改变以往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若即若离之苦。这样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几何面板在数学课件中的应用。

对于几何画板来说,它是极其专业的教学软件,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灵活性更强。例如:在二次函数 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中,我们知道二次项系数a是决定着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一次项系数b决定着函数图象对称轴的,常数项c决定函数图象与y轴的交点。用几何画板可以很直观地显示出a、b、c的变化而引起函数图象的变化(图三)。拖动A点,a的值(点A的横坐标)随之改变,相应的抛物线的开口的方向、大小都在改变,反复地拖动A点让学生观察,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a

如果把“Authorware”与几何画板作比较,“Authorware”的动画是设计好的,而不能临场发挥。几何画板则在平面图形运动方面略胜一筹。但是,“Authorware”它所具有的交互作用是其它的教学软件无法比拟的。这个功能使得一个课件能容纳许多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把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好,事先作在课件内,再根据课堂实际需要灵活运用。

四、多媒体课件在数学课中的应用要使用得当

电脑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中作用的确很大,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运用,不能过分的追求外在而不客观的美。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有不可替代的一面,但它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并且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用在“不可替代”的情况下,才有使用价值。过多过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性,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举例说:有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特性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椭圆的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带上一根绳两个图钉,就能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的定义。因此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教学效益来说,传统的教具所发挥的作用绝不逊色于计算机。另一个例子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个立体几何的辅助教学课件,讲解的是立方体中有关异面直线的关系,做的很直观、形象,它把这个立方体绕不同的轴旋转,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线之间的关系。从技术的角度讲的确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学生由此产生依懒性,效果则适得其反。因为立体几何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这样的课件恐怕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利少弊多。由此看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使用得当,才能发挥它的特长。而且,制作计算机课件工作量大。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制作课件必须选题得当,还要进行成本核算,注重教学效益。不能把宝贵人力财力浪费在一些低水平,低效益的重复劳动上。电脑辅助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可以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更为逼真的教学环境,改善认知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培养学生[3]。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它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我们不能因为软件的局限而放弃努力,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新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计算机进入数学教学,必将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个新的数学教育前景。广大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数学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

参考文献:

[1] 郑雪、 易法建 、傅荣 .心理学[M](1996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93~196页

篇3

1.1发挥“屏幕教学”优势

随着现代化教学工具走向课堂,各个学校以及教师也开始尝试接受新型的教学道具,以便在原有基础上丰富课堂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对于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师仍然不能放松,学生这一阶段的课业负担较重,更需要教师利用美术课堂为学生培养兴趣、放松身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劳逸结合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屏幕教学”实际上是对多媒体课件教学最直观的概括,这种形式放弃了以前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模式,而是通过操作简便、反应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不仅能够大大的减轻教师在上课时的体力负担,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直观地对著名的艺术作品、多种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产生认识,并实现最大化的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充分地利用有限时间的美术课堂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师在进行现代化教学时要避免投机取巧,应该尝试用新的教学思维与理念来驾驭多媒体课件和设备,不要仅仅把大屏幕定义为输出设备,而是将它作为一个平台来进行更多的作品展示与交流,这样才能实现美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1.2注重教学拓展与资源共享

多媒体课件能够十分高效地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以保证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视觉、听觉、肢体、情感等等,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最大效果。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师通过对专业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支持下为学生提供名家作品和现代设计作品鉴赏、不同画法与表现形式的演示、优秀学生作品的点评与展示,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让美术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其他领域的内容引入美术课堂,以此来保证学生所接受的美术教育的完整性与可靠性。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历史背景介绍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某种绘画形式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再如,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间的合作网络,与其他学校甚至国外院校的学生进行在线的学习交流与作品鉴赏,拓展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的认知。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尝试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进行拓展,积极寻求与专业美术院校以及相关的画家协会等机构形成合作,达成多角度、多渠道的跨界合作,从而让本校的美术教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3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中学学生的必修科目,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逐步地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风格与品位,对美丑事物的评判标准也逐渐成形,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形象管理和审美判断。将多媒体设备与课件应用于美术课堂之后,教师更应该积极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促成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社会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与选择时,就应该着重地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为学生设置更多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理念的学习环节与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引进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课堂模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创造与自我展示,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作品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向上、敢于表达、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与心理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和教师进行学生教育的目标,也代表着整个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和期望,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社会效益。

2结语

篇4

关键词: 物理课件 理想化模型 学习情境 迁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改变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从多媒体课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瓶颈”问题入手,结合桑代克的学习迁移说(即相同要素理论),探索有关利用物理课件的模型实现具有相同要素的学习情境间的迁移问题。

一、物理课件教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讲课效率,影音媒体的应用也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复杂物理过程,更是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然而,课件教学也不是近乎完美的,要维护一种教学方法,绝对不能把它说成是万能的。[1]

1.课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限于编者的能力,现在有价值的物理课件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员未必精通物理教育,而精通物理教育的一线教师又未必精通计算机技术。况且,碍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就算是有计算机爱好的物理教师也很少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件的制作中去。

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结果不是决定于自然规律,而是决定于设计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所以在这之中,不同的人理解起来的意思就会出现偏颇,甚至有的设计者可能应用了错误的原理去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而实物实验无论如何设计,它的结果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错误的实验,只有对实验现象的错误解释。

2.课件在教学中暴露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已经设定的计算机程序,它的表现形式固定,就算重复100遍,也不会有丝毫的变化。课件演示的内容有限,它是从固定的视角对某个完整的物理现象中的一个环节进行抽象的表现,相应的也缩小了学生们发挥想象的空间。对于具体问题中所涉及的宏观的物理现象或持续时间长的物理过程,以及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等,课件通常不会给予具体的描述,因为涉及元素过多、制作工艺繁杂。

有些物理课件一个完整的复杂程序只是演示了一个运动形式或运动效果。例如,在波的传播的课件演示中,反复出现的只是一个周期内,一个波长的波中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运动的情景,且通常情况下,只能用来表现从左向右,且已经传播了一定时间的波的稳定的传播情况。若想利用课件表现出波由产生到向远处传播开来的宏观现象,则需要建立至少80个编辑对象并逐一对它们进行初始化,工作量极大。

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永远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学生可能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更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组块形成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习。另外,从应变能力、情感交流、接受习惯、真实性及教师本身的发展等几个角度而言,课件的使用反而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用相同要素理论解决课件教学中学习情境迁移问题

1.相同要素理论(theory of identical elements)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于20世纪初提出了一种学习迁移说(即相同要素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的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也就是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相同要素越少,迁移的程度越低。[2]

2.课件教学中的学习情境迁移依赖于特殊情境与一般情境中的相同要素

课件所演示的物理现象是从自然世界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化模型,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也就是说课件并不能全面展现出学生需要的各种程度和类型的物理模型。那么如何使特殊学习情境向一般的学习情境迁移呢?

首先,在完成模拟实验的演示后,我们可以先检验学生从这个演示实验中学到了什么、获得哪些启发、对实验所提供的理想模型能否接受。然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明确的界定,并由这一个演示现象出发,反思时间上及空间上的它之前和之后的运动情况应该是怎样的。例如,(这里我们主要以波传播的课件为例)波的传播的演示实验中,并未提及振动刚刚传到某一区域时质点开始振动的形态与振源的关系以及不同周期内的相同位置上的点的振动情况是否相同,也未提及这种振动传播到远处的情况。那么将波向远处的传播这种运动与课件提供的物理模型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运动情况有着近乎相同的振动形态、传播方式以及同样的传播介质。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生活经验及对课件反思得到启发,让他们对课件所提供的模型的大小或多少加以变化,并构想它进行自己需要的运动时的模样,达到特殊的学习情境向一般的学习情境迁移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应用了相同要素理论中的迁移的程度取决于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的原则。

三、实现课件教学中的学习情境迁移的具体过程

课件内容演示完毕,可以首先观察一下学生的反应。在学生接受的前提下,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但是内容更宽泛的、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由于生活经验或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的问题,可能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错误的前概念,可是如果让学生们反思课件,自己想象一下可能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不同学生的心理模型不会都是一样的,但是只要他们心里的认知概念是正确的,得出的结论都会具有可论证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限制和理想化的要求,来配合教学的需要。在引导的同时教师应尽可能按照学生自己设想的思路去审视他的问题出在何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否定。

还是以波的传播为例子。课件演示表现出质点本身并不向前移动,只是围绕平衡位置作上下振动;还有就是振动只是以能量的形势由质点传播向远处,并且由近及远,远处质点的振动趋势总是和在它前面比它更靠近振源的质点的振动情况相同。在引入了相关的周期、波长、波源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提出一些问题了,例如: ①波是如何向前传播的(从空间上扩展)以及一段时间内波向前传播的距离如何计算(从时间上扩展)?②波传到距离波源某一点A时的该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大多数的初学者会把波的传播描述成好像在本子上画一个蜿蜒曲折的波的过程,在他们的心里仿佛笔尖走向的趋势才是波传到某处时质点的运动趋势。这主要是没有理解波的传播是依赖于波源的振动的缘故。实际上,是波源发出一次振动,便向传播方向上传播一个波长的波,当波源再次振动时,靠近波源的已经是新产生的第二个波了,第一个周期的波已经向前传播了一个波长的距离,从空间角度讲,在第二个周期的波产生的同时,第一个周期的波的形式并没有改变,而只是整体上向外运动了一个波长,犹如平静湖面上的石子溅起的水波一样,最外延的质点(轮廓)并不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而是始终维持一个状态不变。

反思课件所提供的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把课件中最左边的质点作为一个振动的波源,对于第一个问题,从课件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波源振动第一个周期的时间产生的波形,但是当波源进行第二个周期的振动时(当进行此操作时需要把振源的振动速度调慢),前一个波长的运动情况就已经不可见了。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在屏幕的右侧紧临已经在课件中的四十个小球之后还有几十个整齐排列的相同的小球(大于四十个),那么当波源进行第二个周期的振动时靠近假想质点模型的最后一个真实质点就将在此后的运动中决定一系列假想质点的运动过程及最后这串假想质点的整体波形。因为假想模型与课件模型具有相同的要素,学习情境迁移容易实现,所以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这两个周期内的波形有何相同点,以及所有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质点首发振动的方向是否都相同(从理论上印证了水波向外传播时的轮廓不变现象,从认知逻辑角度否定了同学们心中有关画波的过程就是波传播的过程的错误观念),以此类推得出振源振动若干个完整周期,则必有相应个波长距离上原本处于平衡位置上的质点被牵动,形成波向远处传播的形式。

至于一定时间内波传播距离的计算,可以由周期与波长的对应关系角度理解,也可以引入波速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反思课件所展示的波的理想模型,不难发现演示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真实性。这时可以让学生们联想身边的波的传播实例自己总结出有关波的对称性,以及水波的环形传播等性质。这些结论都可以由迁移的假想模型得到验证。

第二个问题是波传到距离波源某一点A时的该点的振动情况。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利用课件演示的内容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首先我们需要引入迁移学习情境后的假想模型。在距离波源任意远处有一质点A,当波源的振动刚刚传播到质点A时,A必定做受迫振动,那么它的振动方向就始终由它前面相邻质点的振动情况决定,且由假想模型可知(问题一已详细描述),波向外传播时已产生的波的波形不变,只是沿空间外移。以此类推得出的结论是,包括A点在内的凡是第一次振动的质点,它的首发振动方向必定和振源的初始振动方向相同。接下来A点的振动情况如何呢?让我们换个角度理解课件所表现的内容,由于课件中表现的只是固定空间内的质点随波的振动情况,并没有限制波源的具置,那么我们可以把可见波中最左侧的质点看作A点,相应将A的左侧某点(假想模型)看作波源。则当假想波源的振动传播到A点并且继续向前传播的时候,此时课件所表现的A球的振动情况就是第二题所涉及的情况。

四、结论

利用物理课件所展示的特殊学习情境中的模型,建构一般学习情境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推理解题能力的培养,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通过教师引导为主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5.

[2]施良方.学习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2-443.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尤为如此。语文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和应用母语进行读写能力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都是以课堂板书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带来学生读课文,然后以板书形式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进行音、义讲解。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生动感,不能将生字与它所对应的含义画面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所以,常常影响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如果能配合画面,图文结合甚至图文声音结合,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无形的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以及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原本缺乏生动感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和活力。

同时,枯燥的板书教学方式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走神、打瞌睡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多媒体课件恰好能克服这个弊端。多媒体课件集成了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使之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以这种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必然极大的吸引注意力,改善教学效果。

另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产物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有用性。在教学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该随之多样化,积极引入多媒体课件等新鲜手段。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首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认真了解和选定制作工具。目前课件制作工具较多,常用的有Flash,Autherware,Director,Powerpoint,Word以及几何画板等软件。此外,在制作一些流程复杂的交互课件时,也可使用VB等软件。其中,PowerPointh和Authorware 是最为常用的两款软件。PowerPoint是一款广泛应用于教学、报告、会议等场所的幻灯片制作软件。优点在于制做课件比较方便,容易上手;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的展示制作较为方便,很容易起到资料展示的作用,但是交互性的实现比较繁琐且效果不理想。Authorware是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基于图标(Icon)和流线(Line)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具有强大的创作能力、简便的用户界面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具有丰富的交互方式及大量的系统变量的函数、跨平台的体系结构、高效的多媒体集成环境和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等。其交互性很强且易于实现。

其次,在确定了制作工具之后,就要针对授课内容准备素材。素材种类尽可能丰富一些,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等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深入理解。但切记在取材上不要喧宾夺主,即不要因为引入大量相关性不强的图片或动画而冲淡了主题知识。然后,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注重交互性、美观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交互性是指可以通过鼠标、键盘以及手写板等I/O设备随心所欲地控制课件的进程,使教学活动连贯、流畅。美观性是指课件在布局设计、颜色搭配以及动画插播等环节上美观简洁,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享受。实用性特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任何课件的根本目的都是用来更好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必须实用。

三、课件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全面浏览课件,安排进度并准备讲解。使用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1)比例适度,切忌滥用。多媒体课件是课题教学的手段(或工具)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上课完全依赖课件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整堂课都不在黑板上写字。这种情况体现了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并且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形式单一,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2)进度安排合理,快慢适中。课堂上使用课件时,必须注意播放速度和交互进度的安排,不能过快也不要过慢。如果进行的过快,则会使学生的消化理解时间变短,陷入“满堂灌”的误区。

(3)内容安排上不过度重复书本、不喧宾夺主。在课件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课件完全是拷贝的书本知识,甚至是直接用课本扫描然后一页一页贴在PPT中的,这种课件实不可取。与其使用这种课件,倒不如直接照着书本念;另外,也有些课件色彩艳丽、图片动画丰富。这样的课件设计初衷固然是想使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但是如果图片、动画过多,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得教学效果下降。

参考文献

篇6

1. 课件中重点内容不突出

课件存在主要目的是将“口说无凭”的口语式教学转化为声形具备的课件教学,而有些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过分追求图像与视频讲解的结合,对课件的样式过于看重,忽略了制作课件的本意是将知识更好地进行融会贯通,最终往往是舍本逐末。例如,在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的课件制作时,没有注意到本课重点掌握的部分是影响工业生产中区位因素中多重影响因素的框架性知识梳理,除此之外的难点是不同工业的主要区位以及主导区位的类型,以及在不同时期以及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工业类型的选址选择差异。一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选用了八张幻灯片进行讲解,主要内容如下:①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②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对工业生产的影响;③我国制糖业的主要分布区域;④加拿大的炼铝工业选择远离原材料地区的工厂建造的原因;⑤我国主导工业的类型概要;⑥我国的鞍钢与宝钢公司在区位选择上的不同;⑦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该课件的主要线索是:影响区位分布的因素是什么、区位选择厂址分布的例子以及不同时期区位因素的变化。故该课件的制作已经将课件变成了电子版的黑板,而没有使得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有益因素进行展开,仅仅将图片、视频转换为计算机的演示工作,投影屏幕变成了课本以及地图的替代品。

对于课件制作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只能是教师在之后对课件进行再次的赏阅,通过教师对知识的框架是理解,将课件中存在的可有可无的部分再进行删减。

2. 单一的软件制作以及匮乏的计算机技术导致课件难以达到预先效果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地理课件制作时往往只是选择单一的PPT进行制作,甚至有的课件在播放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同系统等因素,导致在一台电脑上制作的课件无法在另一台电脑上进行展示,这不仅减少了课件的使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多用性。例如,一位教师在制作《季风的移动过程》一课的展示课件时,应当展示出季风的移动,然而这位教师只使用了传统的办公系统进行制作,导致在风吹动海面时只显示出一部分海面的波动,而海浪由于具有惯性引起的波动是效果并没有展现出来。因此在制作动画PPT时应该使用FLASH软件进行制作,以此来加强PPT的归于现实性以及完善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具体的进行课程的讲解,精致的课件更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对于课件制作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学习。

3. 制作的幻灯片冗长冗杂

幻灯片的存在意义本就是将课上仅有的少量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避免由于准备过于充分,以及课上产生的一些突发状况所导致的课上时间不够用的情况,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只是单一的对知识进行罗列,将在网络上搜索得到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全数的堆积。但美国一位科学家曾经做过调查,即人脑对于数字以及图片的瞬间记忆容量极其有限,当图片和文字一起出现时,往往人们对图片的记忆深度以及好奇程度更深刻,而对于本应该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字而言则往往是归于不足。例如,在进行我国主要地质的讲解时,有的教师将在网上找来的资料图片,包括撒哈拉沙漠、长白山地区、四川盆地等其他地区都进行了的照片的罗列,长篇幅的照片往往会导致仅有的授课时间会被压缩减少,而教师对于这种情形往往应对的策略是快速地翻动图片,一张幻灯片的存在时间也许只有是几秒钟,甚至是有一些需要进行笔记记录的幻灯片也是草草略过,留在课下占用本应该进行作业完成或者复习的时间进行抄写,其中一部分的抄写内容还是有填充内容之嫌,并没有真正地对课上知识进行扩充。除此之外,还有的课件在进行制作时选用了过多过大的提示声音进行重点内容的提醒,本意是让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注意,并能在授课过程中起到唤醒的作用。但最终得到的效果却是学生因为提示音量的过于刺耳而选择捂闭双耳,而提示音过后,学生的喧闹久久不能平息可以说将有限的课堂时间浪费掉,导致学生躁乱的内心不能平静。

篇7

一、以实现武术教学目标为原则,合理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内容

中学武术教学中,并非每堂课都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滥用多媒体课件。选择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为实现武术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应从具体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技术性强,重点、难点突出,不易讲解清楚的动作或套路来制作多媒体。而对那些通过讲解、示范就能使学生明白、掌握的动作或套路,则不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弓步推掌,马步冲拳”,这类动作就不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多视角、多层面,动静结合制作合成武术动作套路图像

对一些需要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的动作套路,例如“大跃步前窜接腾空飞脚”,应从不同的示范面(正面、侧面、背面)进行图像制作。由于“腾空飞脚”动作在空中停留时间非常短,学生很难看清楚动作的线路变化,这就需要制作单个画面或“定格”图像,再把单个画面或“定格”图像组合起来,运用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制成动画,就可以形象生动地把“大跃步前窜接腾空飞脚”展示出来。制作形象逼真的图像,需要体育教师有较强的美术功底,同时还需要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图象制作和处理软件(例如,CorelDRAW、Photoshop等)。当然也可以通过电子扫描,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武术图像素材。

三、选择节奏恰当,歌词好听上口的音乐体现武术的精、气、神

武术可以强身健体,音乐则可以净化灵魂。一部武术多媒体课件如果只有图像,没有铿锵有力的音乐伴奏,就像一朵没有绿叶衬托的红花,难以烘托出武术的氛围,难以体现出武术的精、气、神。选择节奏恰当,歌词好听上口的音乐伴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张驰有度,避免了枯燥、单一地说教。例如制作《形神拳》多媒体课件,可以选择4/4拍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进行伴奏。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进行集体演练,可取得雄伟、气魄的表演效果,振奋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编写稿本文字应准确、精炼、幽默

写好稿本是制作武术多媒体课件的基础。稿本要依据武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进行编写。把武术教学过程中的动作规格、重点、难点集中阐述和表达出来,帮助体育教师解释某些动作细节和关键环节。学生通过阅读多媒体课件中的稿本文字,凭借直观印象,系统、连贯地了解和体会这些动作规格和要求,在理论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进一步通过实践练习使之更快掌握、记忆更深,形成动力定型。

稿本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起到解释和连接的作用。因此,文字应当准确精炼,切忌冗长,不仅要把音、像、文融为一体,而且还要注意各画面之间的连接。稿本文字还可以运用诙谐风趣的语言(例如,为动作起雅致的绰号、歇后语、俏皮话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 整合

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联性,恰当地运用课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和动态画面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有效的教学功能,为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面,推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的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内容的整合

在目的方面,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一目的绝不能与语文教学目标分离,从而妨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那种为用课件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而展示,为卖弄现代技术而卖弄的做法是有害而无益的。必须使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绝对服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内容方面,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具体,能够丰富、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但这比之于常规教学所增加的内容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只有那些能弥补传统手段的盲区,能填补学生思维空白的内容,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将增加的内容和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整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二、过程的整合

有时候,单看某一个课件,质量确实不错,可一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效果就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课件内容与教学过程整合不当。所以,应针对教学过程,对课件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首先,对文字资料类的点击应在“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学生的到位阅读需要有一定的知式知识底座为基础。当原有知识无法使他们理解接受文本,也就是中间存在理解差距时,我们需要有外来知识作脚手架,搭建起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的通道。也只有在学生真正渴求这一资料时,才有雪中送炭、开渠引流的奇效。例如,讲《孔乙己》一课时,孔乙己的不幸是由于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同学们一定渴望知道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知识结构系统的特点给同学作介绍。

其次,对视频图像类的点击应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课文涉及的许多内容是学生从未见过的。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资料和图像的出示能填补学生的这一阅历缺陷,拓宽优化学生的想象。但如果操之过急,出示过早,则会堵塞学生思维通道,使想象的翅膀折损。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便会对教学媒体产生依赖性,使想象力萎缩。因此,必须让真实的画面产生在学生竭尽想象之时,获取提升想象成果“及时雨”的功效。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当讲到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时说“秦俑的形体、结构、比例、质感、量度都以准确的解剖构造为依据,连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眼角眼皮的轮廓都合情合理,适宜合度甚至可以从马的造型判断其品种。”这样介绍只能使学生产生理论上的抽象认识,并不能对兵马俑形成具体可感的印象。这时,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神情各异的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骑兵俑,展示栩栩如生又形态各异的马俑,使同学们对描写对象产生更深刻的直观认识。

第三、对配乐音频类的点击应在“爱到深处情更浓”之时。音乐以独有的美感,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渲染气氛,使学生在唯美的情境中,思维、情感达到最佳发展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必须把握时机,使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进入学习情境,才能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背影》一课,当讲完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在音乐中使同学们对真挚父爱的感受进一步升华。

三、手段的整合

多媒体课件虽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劣势。只有将多媒体手段同常规手段整合,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目的服务。

篇9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普及,多媒体已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是运用数字处理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将文字、语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的综合能力。

教学有效性是网络教学发展的必然追求[1]。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为学生展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提供生动活泼、直观、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材料,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化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均起积极作用。

2 物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很强的学科[2],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的精髓。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课程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物理概念通常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如力、重心、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和电场强度等)。而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和原理)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通常需要3个阶段,即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和理性的具体,而这三方面恰好是制作物理课件的出发点。

1)原则。

①教学性:课件的设计应紧扣课程标准,做到选题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

②科学性:应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做到内容准确、储量大、思维清晰、逻辑严谨。

③简约性:课件要尽量做到简、易、新,即采用简洁语言、公式、模型和图形来表达课程内容,且课件操作要简便、灵活,便于控制。

④技术性:确保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搭配有美感、快慢适度、交互设计合理,这样才能引人入胜,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

2)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不能单纯依靠多媒体技术,也不能依靠额外的精美图片来美化,制作者应在深入理解教育理论,仔细研读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计算机相关技术,才能制作出好的物理课件。也就是说,教师才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3]。一般课件设计具体制作过程为:选题编写脚本准备素材合成。

①选题。充分分析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需要制作成课件的材料。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或不易演示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如光学实验等。

②编写脚本。脚本编写直接影响课件的质量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需整体把握课件的层次后才能编写。

③准备素材。根据脚本组织素材,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

④制作合成。通过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等)将所有素材集成并调试,以检验课件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3 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对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时间。

3.1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上课时就会产生愉悦情绪,从而集中精力。因此,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乏味的内容增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对物理学科而言,很多知识内容如力平衡、回声测距和透镜成像等,对中学生而言很难接受,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很难描绘清楚,但若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复、慢速播放问题情境,就会易于学生理解。

3.2 丰富教学信息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知识点,往往在讲述某一问题时先用语言描述,然后再画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再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描述。而物理教材中,一些物理事实或过程如理想状态、微观粒子运动等,若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效果势必受到较大限制。而教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表达,就会使学生易于认同和理解。比如,在讲解“布朗运动”时,可用课件采用模拟办法,用Flash制作许多微小物体无规则运动的动画效果,并用不同颜色分别标示液体分子和布朗微粒,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液体分子和微粒无规则的运动效果。

3.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理学中许多概念、定理、定律,其内容均比较抽象,若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特点,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外面大气压就将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实际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并控制播放速度,掌握画面的可视性,这样化难为易,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工作原理。

3.4 增大信息流量

物理课件可节省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以及对定律、原理、公式、例题总结等文字的书写,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对物理现象、规律、方法和其他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上。然而,课堂教学不一定完全按照预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入一些新的问题,以超级链接或开新窗口的方式放在教案后面备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开拓视野。

3.5 可保留文字材料

以往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学生边听边记,稍有不慎就会漏掉某一信息连贯的知识点,而注意力放在记上,往往忽略教师的讲解内容,收效不佳。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诸多文字材料电子化,学生即可通过U盘等简单存储设备拷贝,无需奋笔疾书地做记录,使其全部精力均可放在听教师讲课上。

综上,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4],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将多媒体课件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中,能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模拟、辅助物理实验,直观、清晰、有效地展示物理知识、现象、过程和概念等,最终为提升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戴仁俊.网络教学交互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6):109-112.

[2]陈淑锋.物理教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5-116.

[3]容超贤,陈美珠,关丽婵,等.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9):45-46.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数学课堂教学 数形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大有裨益,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

1.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自己制作数学课件,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考虑全课内容,审核重点、难点,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知识体系更清楚,知识掌握更准确,几乎相当于一次知识的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多媒体课件可使原来死板的数学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件美妙的声音和精彩动画的感染下,学生进行丰富想象和联想,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提高。

3.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异面直线成角”时,教师在课件中能很形象地把空间的两条直线通过平移转化成平面中的直线,巧妙地利用声音和动画相结合,将“异面直线成角”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平面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将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用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时,关键是找面和其投影面。因此我们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将一个面投影到另一个面的情形做成了动画,边解说边演示,既形象又逼真,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体验、观察面和其投影面。这样很快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问题。由于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由教学者和课件制作教师一起探讨设计制作的,因此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抓住要害。

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抽象知识就会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讲解,可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5.深化课堂训练,巩固新知识,反馈信息,发展思维。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新知识,又发展思维,反馈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识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使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6.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数学教育的范围。

原本需要2―3个课时的数学课,有了课件的参与,教学任务基本都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主要原因是相应课件能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地配合教师掌握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好的课件能在课堂中提醒教师下一步是什么,该怎样做,还可代替教师完成某些工作。虽然课前教师已经做好资料的准备,但数学课的范画是比较多的,且由于教师想引导学生自己从量中求同,因此必须在课堂进行板书、展示、示范等行为。课件把范画和范例按预先设计好的次序和方式安排好,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资料的展示即可代替板书内容,甚至演播示范的动作,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轻击鼠标或敲键盘)来完成,剩余更多的时间用作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

通过数学多媒体软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此外,数学多媒体软件也给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带来了便利。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学校的局域网,甚至与Internet相连,作一些网上学校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