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篇1

为着重探索信息技术环境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如何通过理论、模式、方法的创新来实现“大幅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2004年6月,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国家“农远工程”试点县)教育局的积极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签订了“大幅度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实验”的项目协议。

首批参加跨越式课题的学校共7所:包括5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农村试验区。通过历时六年多的实践探索,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并探索出一套可以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从而使更大范围的丰宁农村孩子受益,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积极推动下,于2008年9月和2009年9月,分两次将课题学校从6所扩展到11所,又从11所扩展到32所,几乎遍及全县各个区域。共有试验班110个,试验教师127人,参与试验的学生4 535人。小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二全部在非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中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①

本试验项目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进行探索、总结和提炼,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丰宁发展规律、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的“丰宁”发展模式。让高质量、高效率成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志,使农村校(或薄弱校)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名校(或强势校)学生一样的良好教育,从而切试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将丰宁试验区课题经验总结如下。

一、聚焦小学主科(语文和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和中心都放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上,放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是丰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也是多年来丰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方向。特色均衡是从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特色优质数字化课程的建设为核心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新理念。特色均衡理念指导下的区域义务教育倡导突出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效应,使学科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课程建设等教学特色凸显出来,在特色中找均衡,在均衡中寻特色,最终将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上。

二、区域内联片教研

在2009年9月课题试验学校达到24所这一相当规模时,为了促进试验区内各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有效整合试验教师教研资源和课题指导力量,以便在片区更大范围内实现教师的同伴互助、扩大区域片区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课题组和县教育局协作对24所试验学校实施了多次的联片教研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教研模式。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同课异构,准备高质量的示范课。每次联片教研之前,课题组都会选定某一片区中的1~2位教师准备示范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该片区教研的教师都会针对该课进行同课异构,通过QQ或邮箱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共享出来供全片区内的教师参考。课题组组织整理这些教学设计方案并指导1~2位教师按照这些方案进行备课。

片区教研,以听课和议课为主要活动形式。课题组成员和该片区的所有教师听示范课并对示范课进行评议。评议的主要目的不是对该示范课提出不足和修改意见,而是所有参加议课的教师都要说出从这堂示范课中学到了什么以及这堂课与自己准备的课的异同。这样的片区教研打破了教师之间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对议课的表面应付,也更加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增长与构建,为教师找到一种快速共享知识、抓住关键知识、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或困惑的新途径。

独立上课并改课。片区教研结束之后,片区内的所有教师都按照教研时的上课思路将示范课的内容在本学校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试上,并将试上的教学设计方案在QQ群中或通过群邮件共享。

总结反思。在联片教研活动结束后,各与会教师需要结合本次活动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或反思,例如结合观摩课例进行自我剖析、反思收获以及如何自我改进等,并将反思发表在QQ群论坛上,教师之间互相阅读并可做出点评。

三、跨区交流

为开阔丰宁试验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使试验教师能较快地理解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念,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对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让课题进展进入快车道,课题组在丰宁区组织了多次跨区交流与研讨的活动。2004年至今,课题组组织丰宁区试验教师及领导参与了跨越式课题暑期研讨会、北方区教学交流研讨会、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宁夏永宁参观交流活动等多项活动。通过这类与教育研究专家、其他试验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跨区域交流,促进了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领导进一步学习创新的理论体系、扎试有效的课题实践方式、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与试验学校间观摩交流,在课题管理、网络试验班教学管理、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估、小学英语、小学语文、中学文科、中学理科等方面都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在丰宁区积极推动跨越式课题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2010年5月,在丰宁县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丰宁试验区举办了“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共同商讨中国农村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与策略,搭建高校、行政、学校“三位一体”系统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协作平台,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这些跨区域的交流研讨活动十分有效地推进了丰宁试验区的课题工作的展开。

四、举办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解决课堂教学的“少、差、慢、费”的问题,课题组和县教育局举办多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如2009年4月3日,为了进一步落实有效的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丰宁区举办了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创新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语文教学扩展阅读、夯试写字、提前写作,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此次通过现场听课、讲座指导、交流研讨、学生现场作文、成果展示等,在构建丰宁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新模式,探索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落试扩展阅读和跟进写作训练策略与方法,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步入良性发展提供了引领和示范。

五、发挥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

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地发挥了其职能作用,配合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对全县的各中小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的专业引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题理念、模式、方法、技术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探讨,积极研读新教材、新课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当试点校的课题研究已探索出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时,为了推广课题成果,以使丰宁更大范围的农村儿童受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实施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组织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教师行为”为培训的出发点,制订了系统的中小学师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例如课例培训、交流互动等,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活动开展了包括听课和评课、组织县级骨干教师开展“送课下乡”活动、配合各学区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等。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老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教师得到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激发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激情,并扩大了课题的影响面,促进了丰宁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家校互动以取得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课题研究能够取得现在的成果,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家长的支持是试验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家长的态度和对试验效果的肯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甚至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援。丰宁三小、一小通过组织家长观看教学实录、联席会等形式,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自愿为试验班班级添置多媒体设备。各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课题、对学校教学的信任与支持。家长的支持减轻了试验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学校和试验教师的信心。此外,非试验班学生家长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支持学校的试验工作,一种参与、支持试验的氛围已经形成。总之,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活动成为了积极推进课题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它为试验的顺利开展营造了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编者注:为适应农村实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选择了三种基本模式:模式一,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每套设备包括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和一套教学光盘;模式二,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每套装置包括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一台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设,以及电视机、DVD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模式三,建立计算机教室,每套装置主要由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系统构成。

篇2

一、总体目标

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学抓质量”的思想,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专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的良好氛围,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具体举措

(一)严守底线,认真落实“六个严格”

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和底线,省厅“减负”文件明确提出了“六个严格”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各校要制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施细则,确保课程开设、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补课、规范考试管理、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规范招生秩序等相关指标要求的落实执行到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点是将无效的在校时间、无效的机械作业、无效的补课辅导、无效的课堂讲授等减下来。

(二)强化管理,切实健全“五项制度”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校必须建立健全“教学活动安排公示、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学生健康通报、家校合作联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轻负担高质量”要求的实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各校必须将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上报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并将学校教学活动安排(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作业量、课外文体活动安排表及教职工任课任职表等)在学校宣传窗或网站予以公示。每学期举行一次由各个层面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会议,并建立备查记录。每学年向社区、家长通报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着力推进家长会、家长学校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教育开放等活动,分批分层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转变家长的观念,进一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争取与家长就“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达成共识,建立常态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区教育局每学年与各校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校长与教师签署“减负”责任书,并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重要内容,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票否决制。

(三)深化改革,全力实施“四大行动”

在建立“轻负担高质量”省级联系区、市级联系街道(学校)、区级联系校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教学常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特色学校建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四大行动,全力推进区域“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1.实施教学常规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常规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以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研组建设、优化备课过程、优化课堂教学、优化作业设计与批改、优化质量测评等为基本内容,突出有效课堂和高效作业两大重点环节,探索开展作业效能研究,着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推进分层、走班制等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校长、教师、研训员三支队伍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校长学科教学的领导力、教师学科教学的执行力、研训员学科教学的指导力,督促建立学科教研基地,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学校关注和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发展现状。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行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启智,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行规养成教育和感恩教育;深入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办好一年一度“四节”,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智慧、促养成、树理想,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做强我区特色教育和抓好“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有效载体;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校要根据区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内容、实施方式、教师安排、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尤其要加强校本综合实践教材开发,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建设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行动。各校要根据《区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本着“每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的理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传统积淀,挖掘各方资源,重点在体育、艺术、科技、信息、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培植一批特色项目,按照“建设特色项目——形成办学特色——成为特色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制定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的保障机制,使特色项目成为学校常规课程和活动,使特色项目的课程教材和特色刊物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发展的显性标志,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特色项目中,潜能得到开发,并培育出教有特长、热心学校特色教育的教师群体,实现“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区级层面要从学校办学思想、特色规划、过程实施、特色成效等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实行项目师资、项目经费、配套政策等“三跟进”支持政策,引导学校实施特色品牌发展计划,并采取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行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行动、特色学校建设评估行动等多种方式,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4.实施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行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偏重知识传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制度单一,分数成了评判学校、教师和学生好坏的主要依据。各校要致力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从导向上引领“轻负担高质量”,积极为广大师生松绑,让教育回归本原。

(1)完善学业质量监控办法。积极推广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完善以发展性评价为原则、动态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初中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小学毕业班学业质量抽测制度;深化基于中考的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有效监控和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坚决破除将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推行文化成绩、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项指标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

(2)完善办学绩效考核办法。重新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绩效考核办法》,破除不同起点、相同指标的同一性评价,实行区别对待、分层评估、鼓励进步的差异性动态评价;破除学业质量权重过大的评价,实行注重全面的整体性评价。各校要对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破除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奖惩性评价,实行以综合考量促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破除单一定量或定性的终结性评价,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全程性评价。

(3)加大高中招生考试改革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改革重点中学保送生推荐办法,保送生实行等额推荐,坚决杜绝“两次中考”现象的发生;扩大高长生招生范围,增加招收比例等。

三、保障机制

(一)学习宣传机制

各校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省减负视频会议领导的讲话》和《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减负”文件和视频会议精神的通知》三个文件为指南,进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明确减负工作的各项要求和意义;进一步提高对“减负提质”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减负提质”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充分营造“减负提质”的有利氛围;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墙报、橱窗、网站、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把“减负提质”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告知学生和家长,向学生、家长宣传“减负提质”工作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充分认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健全联动机制

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明确任务,各司其职。政工科主要负责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办学机构参与管理、教学等违规行为的监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准入、交流、退出机制和骨干教师队伍选拔管理机制,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提供师资保证;义务教育科要加强对课程开设和控制在校时间等工作的监管,建立“轻负担高质量”学校试点机制,切实推进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学生科要加强对德育教育、社团建设、文体2+1等工作的指导和评价;监察室要加强“减负”投诉的查办与责任追究,确保“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督导室主要负责对学校落实“减负”规定情况的督查,建立经常性的督查机制;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对课程改革、教辅资料使用和教学常规落实等情况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精心开展“轻负担高质量”教学试点,积极培育挖掘“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典型。各校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刚性规定和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要对平衡学生课业负担负总责,分管校长要具体抓好“减负”工作的落实,把“轻负担高质量”的具体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和全体教师当中去,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责任奖惩机制

对贯彻落实“轻负担高质量”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列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基础性指标和校长个人考核中,对“轻负担高质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学校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各校执行“减负”规定的情况要同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教师落实“减负”工作要求的情况要同其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凡违背“六个严格”规定,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区教育局和各中心学校凡接到实名投诉必须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凡查实确有违背省教育厅“六个严格”规定的,一方面要责成行为方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影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属学校整体行为的,追究学校校长和分管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属个人行为的,追究个人责任。

(四)督查通报机制

切实加强对“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的落实。区教育局将根据省厅“减负”通知要求,严格管理,全程监督。建立健全督学责任区制度,责任区督学每月对学校“减负”情况开展明察暗访和专项督查活动,督导室不定期对学校课业负担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每学期形成全区减负专项报告并进行通报。学生科每年向社会通报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督导室、义务教育科、教师发展中心等科室要密切配合,加大对“减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督查整改力度。区教育局设立减负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校要进一步加强自查整改,切实落实减负各项要求。

(五)示范引领机制

义务教育科、区教师发展中心要加强全区“减负提质”工作的指导和推进,要大力总结在“落实六项严格、健全五项制度、推进四大行动”等工作中的经验和典型,并在全区推广;各校要不断反思、改进和总结“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推出举措,提炼经验,并及时上报义务教育科。全区上下要一手“减负”,一手抓“提质”,确实做到“减负”与“提质”并举,努力形成我区“轻负担高质量”教育模式。区教育局确定17所学校作为市、区级层面“轻负担高质量”重点联系学校(具体名单见附件1),上述学校要根据“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好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寻求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着手开展实践,努力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有效途径。重点联系学校要结合本校的“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申报一项区级及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切实有效地研究。区教师发展中心将对重点联系学校的“轻负担高质量”课题进行统一论证,并加强指导。区教育局将在重点联系校经验提炼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轻负担高质量”典型经验,通过专题培训、研讨、检查、评比等方式引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扎实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1年2月—3月)

制订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轻负担高质量”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各校做好实施准备。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开展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专题培训;

2.召开“轻负担高质量”工作研讨会;

3.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检查、评比;

4.开展“轻负担高质量”工作调研、检查、指导和评估。

篇3

【关键词】区域 轻负高质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GS[2013]GHB009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4-01

“轻负高质”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什么是“轻负高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如何实施“轻负高质”教育?面对这些追问,引发并促使作者对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一、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行动策略

要实现区域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任务,必须实施相应的行动策略。从任务相关者来讲,行动策略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策略、学校主体策略、家庭配合策略和社会协同策略。

(一)政府主导策略

政府主导就是要把发展教育置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来统筹谋划,运用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威和协调能力,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上发挥主导作用。就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来说,县一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坚持依法治教,加强督政督学,培育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环境。政府之所以要在推进“轻负高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基础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发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而且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问题。因此,县一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推进“轻负高质”教育问题上体现自己的执政能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学校主体策略

学校主体策略就是学校是“轻负高质”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要提高实施“轻负高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精心规划,科学实施。要把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职能机构、教研组和各位教师,并对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和表彰。要切实加强教育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改革的实效。

(三)家庭配合策略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消除家长对“轻负高质”的疑虑,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负”,“表面减负,实际照旧”,“校内损失校外补”的现象,避免“减负”的反弹和回潮。要指导学生在“减负”后学会学习、活动、休息的合理安排,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社会协同策略

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必定是难以为继的。教育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强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学生“减负”。各类新闻媒体、出版部门、用人单位和社区等都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协同教育系统实施“减负”行动。

二、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运作机制

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本身是一个工作系统,该系统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构成了工作的机制。为了保证工作系统的正常运作,必须建立健全的运作机制。

(一)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教育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源配置机制包括资源配置的方向、结构、方式及对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等。

(二)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有级次之分,主要有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综合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育评价引导着教育工作、学校工作的前进方向。为了使“轻负高质”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要突出“轻负高质”的方向,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同时,建立在对初中毕业生综合评价基础上的高中招生制度也要进行配套改革,引导学校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监督激励机制

发挥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开展经常性的“减负”专项督查,执行好的予以肯定,违规的责令整改,情况严重的甚至可以严格“矫枉过正”,积极发现、挖掘“轻负高质”的先进典型,推广其经验,创建有利于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政策保障机制

区域性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必须构建合理规范、相对稳定的政策保障机制。在素质教育的大框架下,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有效的“轻负高质”教育系列指导性政策。政策不仅要执行,而且要进行评估,使之具有适应性。

三、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重点环节

区域性推进实施“轻负高质”教育,必须抓住重点工作环节,主要应抓好五个环节:

(一)增加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

学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规范办学行为,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活动和正常交往的时间。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努力积累知识,锻炼技能,拓展视野,提高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训练方案,精选习题,避免题海战术,节省学生的时间资源,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

(三)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要重视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加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的指导,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成为“轻负高质”的主阵地。

(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

“轻负高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突破口也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是一把打开“轻负高质”之门的“金钥匙”,要把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作为实施“轻负高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加强课堂优质教学模式研究,建立“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范式,努力把每一堂课打磨成精品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学校工作考核办法

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工作不能过于看重升学率,要注重考核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着力推进的“轻负高质”行动,学校工作考核中应予重点体现,以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调动学校的积极性,自觉做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实践者。

“轻负高质”彰显了新的发展阶段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理念,“轻负高质”承载了当代教育工作者太多的期望和追求。尽管我们对“轻负高质”津津乐道,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影响学生负担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因素和学校因素,因此,我们在考虑“减负”措施时,必须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篇4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31个省份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开启了覆盖各级政府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评估制度的历程,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制度性保证。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追求

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更迫切要求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质量,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向全面的战略目标,包含着“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个基本要素。各级政府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鉴于上述原因,不同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为不同的工作重点:欠发达地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任务更为艰巨;发达地区在办学条件标准化、保障教育基础条件公平的前提下,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热、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才是教育公平更为本质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当前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总量的短缺性矛盾,转变为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产生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责任型政府的职能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保障体系的建设,以落实责任型政府之职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当前政府的职能重点正在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发展。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统筹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优势,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政府对资源配置统筹作用,重点将转向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包括需要优先关注与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密切关联的教师、课程等资源的配置,从配置策略上需要从单个要素优化向不同要素组合方式优化发展,从配置目标上应体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扩大。

三是教育更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鼓励学校从实现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同质化”办学向“多元化”办学理念的转变。教育公平不再局限于统一性的平等,也承认差异性的平等。为不同能力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应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追求。

《规划纲要》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预示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由“单纯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发展,推进的关注点从受教育机会转向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完善与创新内涵发展的机制

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是我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任务。尽管不同地区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面临着工作重点如何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共同任务,都要注重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从自身实际和内在发展机制出发,寻找适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办学路径,义务教育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注重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共享机制。教育的发展水平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城市发展已进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成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就是要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通过建立合作交流、定点帮扶、城郊结对等联动制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就是要实施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和特色学校对远郊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委托管理,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辐射和示范的作用,让农村学校从“生源流失”转为“生源回流”,实现这些学校的高起点和高水平起步发展。

二是要丰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注重建立学校自主发展提升能力的机制。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决定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丰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就是要重视提升校长对课程价值的引导力与学校课程规划的决策力,使校长逐步掌握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落实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方法。就是要重视提升校长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力与课程实施的指导力,引导校长把教学基本规范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就是要重视提升校长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判断力与团队建设的引领力,使校长能围绕课程目标和要求,带领教师敏锐地捕捉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加强反思和研究,寻找对策与方法,提升教师对课程与课堂的研究和执行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的丰富,是真正促进学校自主与内涵发展的源动力。

篇5

总书记重要讲话发表近一年来,全国各地各高校纷纷着眼于质量提升,努力实践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既是一次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的交流会,也是一次鼓舞士气、推进改革的动员会,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跨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从关注发展不发展,到关注怎么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问题已由快慢问题转变为质量问题。如何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回答的问题。新时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强调质量优先,必须把质量提升摆到更加核心、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

以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各类发展项目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了规模问题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大众化时期谋求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以质量为核心,是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尤甚。高等教育既要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又要借助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内涵式发展是关键,质量提升是核心。

以质量为核心,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这种特色集中体现在办学的自主性、创新性和个性上。各高校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和行业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既是对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积极响应,也能有效杜绝千校一面、后劲不足的低水平发展方式。

以质量为核心,是加快教育事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我国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践,将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程。

篇6

天道酬勤!2017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紧扣“两聚一高”,办好“十件大事”,各项事业推进有力。全年GDP增长8%,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8%,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124个,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华侨城、光线传媒、宝胜长飞海光电缆等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特大项目实现新突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连淮扬镇高铁开始电气安装,城市南部快速通道主体基本贯通,金湾路部分路段建成通车,城市北部快速通道做好开工前期准备,328国道快速化改造开工,宿扬高速、611省道建成通车;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性投入最多的两个大学新校区全部建成,江广融合区、西区新城、南部新城等城市重点板块面貌日新月异,主城东南片区改造全面启动,高铁站和省运会场馆建设所带动各县(市、区)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8.8%,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新建并开放各类公园107个,18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高考万人口本二以上达线率居全省第一,市委市政府民生“1号文件”各项承诺全部兑现;成功承办2017世界地理标志大会等重要会议和赛事,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扬州、了解扬州、喜爱扬州。

这一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党的十以来扬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埋头苦干,扎实奋斗。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GDP总量连跨3000亿、4000亿、5000亿元三大台阶,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56位上升到40位左右,人均GDP在苏中苏北率先超过省均水平。事关扬州发展全局和长远的连淮扬镇高铁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也实质性开展前期工作。我们以迎接建城2500周年为契机,市区城建累计投入2020亿元,总量创历史之最,集中力量干了几件大事,城市发展拉开了大框架、形成了大格局。我们重振扬州的高等教育,全力支持扬州大学高水平发展,引进本科通达学院,组建江苏旅游学院,新建两所大学新校区。我们连续16年出台民生工作“1号文件”,累计投入超过500亿元,区域供水让扬州最北边的村民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运河水,“不淹不涝”让扬州雨季不再“看海”,“清水活水”让老百姓远离黑臭河,“八老改造”让老城区居民分享了扬州的城市发展成果,公园体系让城乡居民文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有了好去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急救体系和医联体让农村人也能便捷享受到大医院的服务,高中教育水平的提高让扬州十之七八的高三学生可以考上本科,等等。这些不显眼、不抢眼但恰恰是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实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点赞。我们还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和全省“1+3”重点功能区、宁镇扬一体化、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战略机遇,开工建设了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扬州未来的发展抢占了先机、争取了主动、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党的十以来的五年,是扬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更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八项重点工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六个高质量”的战略任务。落实好“六个高质量”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要紧紧扭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牢牢抓住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科技创新的“命根子”,推动实现扬州经济发展高质量。我们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见面审批”等“放管服”改革,推动实现扬州改革开放高质量。我们要回应群众建设高品质城市的关切,展开城市建设大会战,构筑城市发展新轴线,市区在今年6月份完成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金湾路这两条快速路网中最重要、投资量最大,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城市骨干道路建设,在上半年启动江平路、扬子津路快速化改造的基础上,下半年全面启动运河路、润扬路以及若干联络线等快速化建设,确保在2020年与连淮扬镇高铁开通同步构建起外高内快、快联快通、形成网格、广泛覆盖的市区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全面做好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让城市有更好的生态、更全的功能、更优的宜居宜游宜创条件,推动实现扬州城市建设高质量。我们要回应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安的关切,精准实施脱贫攻坚,持续推进以“两园两场两店”为代表的宜居社区建设,均衡提高城乡医疗和急救整体水平,全面推进城乡“厕所革命”,不断强化社会治理,推动实现扬州人民生活高质量。我们要回应群众对美丽宜居环境的关切,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和生态中心建设,按照新城“公园+”、老城“+公园”的模式,利用同期举办省运会和省园博会的契机,“毕其功于一役”,加快推进现代公园城市建设,推动实现扬州生态环境高质量;我们要回应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关切,加快构建分布均衡、覆盖广泛的城市书房、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扎实推进文明城市群建设,制定并全面倡导扬州文明有礼24条,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崭新形象,推动实现扬州文化建设高质量。

2018年是扬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在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同时,将迎来江苏省第运动会和第十届园艺博览会。这两个盛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扬州承办的规模最大的活动,是对我们这座城市的综合考验和全面检阅。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一届省运会和省园博会成为展示名城形象、赢得群众口碑、留下深远影响的里程碑赛会。我们要决战决胜重要场馆、重点展馆和主会场、主展场建设,将每个工程都打造成为精品工程;要以“三路一环”为重点开展安全、交通、环境三大整治,确保以安全有序、清洁清爽、文明美丽的城市形象迎接八方宾客;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营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办好重大活动,讲好扬州故事,展现扬州风采。

篇7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积极探索,先后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典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向前迈进,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到着力促进内涵发展上来。依法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继续把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为均衡发展的重点,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核心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确保适龄儿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依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保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发展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要统筹规划,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合理有效的均衡配置。以继续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探索建立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他们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全面实施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对所辖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篇8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定义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实施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统筹规划,调动区域职教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强校际间联合,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推广、展示产业示范功能的基础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面向社会开放设施先进、管理先进的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利用区域职教集团资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扩大服务功能。通过建设,使之成为区域职教集团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也成为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篇9

——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周年成长回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和我省首批“全光网”城市,近年来,我市乘着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着有力支撑,勾勒出鹤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框架,培育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新动能。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2019年9月30日,作为市政府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由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中鹤公司)在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这一机遇中应运而生。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一年来,云中鹤公司踏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节拍,依托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的优势和资源,专注探索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之道,成为鹤壁东区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风劲正当时。一年来,云中鹤公司以技术创新打造城市服务新体验,以技术集成打造城市最大公约设施,以生态孵化打造产业共同体;在助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中贡献着强而有力的力量。

(小标)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

如今大数据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在便利店,刷一下脸就能支付;在家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工作;出门办事,数据代替人工“跑路”,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得数据者得天下。在数据已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当下,谁能率先驾驭新动能,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赢家。

走进鹤壁东区,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智慧书吧、智能灯杆、智慧公交站……处处散发着数字经济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智能要素积聚之城。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日渐彰显,我市已然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沃土。在鹤壁东区,众多企业正托举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引擎,云中鹤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置身于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中,作为一家成立一年的“新”公司,云中鹤公司深刻地理解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不单单是引进几家龙头企业的问题,更重要在于能否形成具有成长性、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各生态链企业分工合作、延链补链,进而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最大能效,将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如何立足鹤壁,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是云中鹤公司一年来的重要课题,而云中鹤全体员工,用一年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在运营模式方面,云中鹤公司坚持“政府指导、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搭台, 社会唱戏”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以开放数据和释放需求为源头活水,拉动更多更多资源汇聚多元化创新力量,发挥数字经济的行业平台作用,鼓励人才引入,加强技术交流,引入专家把脉,帮助本地企业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打造“数据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云中鹤公司坚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直相关单位的指导下,依托京东云强大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扎根本地,培育产业生态上,云中鹤公司协助政府部门高效汇聚多方数据,确保数据权威性,并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服务,进而激发不同交易主体的积极性,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打通数据壁垒,降低数据“跑路”成本,大幅提升数据间的运行效率,推动数据交易从“商业化”向“社会化”、从“分散化”向“平台化”、从“无序化”向“规范化”的转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据对接交换,促进产生生态链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我市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驱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培育数字生活新生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深化智慧社会建设;同时还将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和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

云中鹤公司总经理邱爱军介绍,大数据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模式、生态体系等方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正日益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年来,云中鹤公司经过对《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鹤壁市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学习研讨,细化了公司重点发展任务,完善了建设内容设计。同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投资战略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了明确大数据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大数据产业运行监测机制;深化、细化重点发展任务建设方案,统一管理形成工作专栏;补足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主线、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供应链”;利用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提升大数据安全及敏感信息管控能力等建设性意见。

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正逐步凸显,激荡起阵阵新浪潮。

(小标)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贡献“云”的力量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而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可以作为一个地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帮助我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

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城市的管理好不好、老百姓幸不幸福,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城市的信息化,更应该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

8月20日,《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我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注重公众体验,实现服务普惠便捷;提升产业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加强集约共建,夯实城市基础支撑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是我市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更为我市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共性标准,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级建设方提供了详实详尽的指导说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云中鹤公司副总经理朱鹏伟看来,《方案》紧盯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发展目标,顺应“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服务导向、智能应用”为核心理念,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促进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集成应用为手段,对建成“一端”智享生活、“一体”连接政企、“一台”汇集数据、“一心”统筹城市运行、“云网融合”夯实数字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成“感知敏捷、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生态协同、产业共生”的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方向。

9月29日,云中鹤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一期中成功中标。这意味着云中鹤公司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信用、教育、公安、应急、医疗、交通、环保、消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等共计15个项目将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京东作为云中鹤公司的投资方,其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多项唯一性的核心专利技术。而且京东已经将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许可给云中鹤公司。”邱爱军介绍,云中鹤公司已实现与我市相关委办局沟通对接,具备跨部门协调以及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鹤壁市京东云计算中心由云中鹤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云中鹤公司将依托京东云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长期、稳定的本地化服务,保证数据的统一管理,保证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实现整个智慧城市业务管理和后续服务的一致性,最终实现“鹤壁新型智慧城市1234” (一个中枢平台、两大功能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大创新应用)的整体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城市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范围涉及思路、策略、方法、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云中鹤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超迪介绍,规划建设方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是智慧城市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建设的基础。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管理机制、技术路径、建设周期等原因,现实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标准不一、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集约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重要要求。云中鹤在市委、市政府和京东集团的支持下,将秉持集约化原则,致力打造高效和谐的智慧鹤壁,并形成完善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体系,为云中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云中鹤公司将严格落实《方案》内的工作部署要求,理顺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思路和操作规程,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积累经验,确保圆满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李超迪说,本着建设参与方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将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循规律、练内功,进一步深化、细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和“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鹤壁智慧城市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丰富覆盖维度和建设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城市影响力显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生态承载力显着增强、群众幸福感显着增强的城市发展目标。

日前,云中鹤公司接到市发改委邀请,将于今年12月代表鹤壁市参加2020年北京智慧城市博览会。“公司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发展局面已初步打开。”邱爱军说,他们将通过智慧鹤壁项目的实施,实现产品打磨、技术封装、生态培育、团队打造,使云中鹤具备完整实施智慧城市的资源、能力和案例。

近期可为、远景可期。云中鹤公司正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积极向上的朝气,勇当先锋的志气,助力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行稳致远。

轴一:在途项目轴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筹备,云中鹤在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审计、智慧医疗、智慧应急等多个领域为我市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蓝图。

智慧公安领域,建立鹤壁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密依托“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结构布局,利用现有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智能采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有效汇聚互联网数据、政府政务数据和城市物联网数据,通过对治安数据的全量全要素采集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改变目前治安管理数据零散、信息化程度低、态势研判预警手段不足等现状。构建形成“主动发现、智能推送、精准处置、高效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平安鹤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智慧教育领域,建立鹤壁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应用模式,形成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规范教育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做好教育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推进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安校园等诸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已有系统,提升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数据共享。

篇10

关键词: 择校 义务教育 改革创新 和谐发展

一、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制度,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优质资源供给严重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公平、效率和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大要素。让所有孩子都公平地拥有义务教育的机会,让政府和社会机构都高效率地提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条件,让所有学校都有特色地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发展义务教育的三个关键所在。①

二、择校行为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立统一

(一)择校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边是政府严禁择校,一边是“择校热”愈演愈烈,笔者分析这一矛盾主要由这三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预算支出在教育三级结构中也明显低于中等、高等教育。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分配方式不均导致原本就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配置更加不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现实是:虽然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和部分学生拥有标准化或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但仍有大量欠发达地区甚至城市中心的部分学校不能提供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和校际不均衡问题。②国力和教育经费的限制,使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保证人人均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之后,目前还无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增加高质量教育供给以满足“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面的教育诉求。在这种大背景下,政府必然要选择部分学生优先分配教育资源,而学生也必然会寻求机会争夺被选择的权利,择校行为的存在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人们对优质教育和特色教育的需求日渐增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提高了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后代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此提升文化素养和生存能力,在社会上获得较好的职业和较高的地位。择校是我国所能提供的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必然产物。消除择校行为不是单纯依靠改善办学条件或行政命令就可以达到的,传统与现代竞争的合力作用,会使择校这一现象长期存在下去。

第三,尚不健全的教育政策加剧了义务教育的不均衡。

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以“就近入学、公办小学与初中严禁择校”为主要内容的“强制式择校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育公平状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每个适龄儿童能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就近入学”政策得到良好实施的前提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重点学校制度,使得一部分学校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成功打造了一部分精英学校。与此同时,也带来校际差距悬殊,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的后果。此后,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虽然取消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却仅仅促使重点学校以“名校”、“优质学校”的名义改头换面,未有实质改变。因此,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情况下,虽然“就近入学”的主观出发点良好,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部分择校行为,但客观上却导致了在入学机会上由于居住地差异而形成的“空间特权”和“空间歧视”,不仅不能满足家长们对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普遍享有,甚至损害了受教育者争取平等教育机会的合法权益。此外,市场机制的引入、学校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等也是不容忽视的择校原因。

综合以上,家长们能够主动放弃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能按学校区域的划分享受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性政策,自己主动选择另外的学校就读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二)择校行为的现实性弊端与促进高质量义务教育发展的作用

我国的择校行为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发生在教育供给部门和教育需求者之间的优质教育机会的选择③。从现实情况来看,择校方式主要有以分择校、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其中以分择校以牺牲多数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整个民族素质为代价,而以权择校、以钱择校更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极大损害了教育公平。不良的择校方式助长了学校乱收费的风气,增加了学校和家长的负担,阻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抑制了阶层的流动,凝固甚至扩大了阶层差距,是引发社会不公平、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择校行为本身对于教育公平并无过错。实际上,“择校”古已有之。古代“孟母三迁”是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今日的择校则多为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择校作为一种入学方式就开始产生并逐渐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它突破了“就近入学”的区域限制,是学生及家长自己愿意舍“近”求“远”的入学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择校是一种教育选择行为,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行为,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择校”起源于美国,其理论基础是教育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生而自由,教育选择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人们可以对学校的类型与特定教育计划、方式等进行选择。严格地说,择校与就近入学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只是入学的方式不同而已。2.择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和个性化的额外需求。具体而言,优质教育资源指优良的教学配套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较好的生源和理想的升学去向。受教育者或其家长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进行选择时,他们的行为也就更具合理性和主动性。3.择校产生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教学资源有差异性存在,才会有选择的必要。否则学生就没有择校的必要,就近方便就好。

在对择校行为进行是否公平的定性评价时,必须首先明确:教育公平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概念体系,包括源于平等倾向的“同一尺度的公平”和源于自由倾向的“多元尺度的公平”。④“同一尺度的公平”作为一种原则尺度主要运用于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用于补偿最不利者的不平等分配也是可能的),“多元尺度的公平”作为一种原则尺度主要运用于对个体的教育权(人权的一部分)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的个性能力差异的尊重,现阶段主要包括选择的公平(学校选择的自由)。从人的差异来看,择校追求的是差异平等;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择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因此,择校作为一种出于公平地享受义务教育的动机支配下的个人选择行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由于个人行为具有主观性与随意性,择校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现行义务教育秩序造成冲击,一定程度上引发教育不公与社会失衡,不利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择校行为与“就近入学”原则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个人的竞争性利益与义务教育所强调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它在凸显义务教育公平享受的差异性需求的同时,暴露了高质量义务教育严重不足、标准化义务教育尚未实施的深层次矛盾,这也正是现阶段发展义务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对个人择校行为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概封堵,而应该通过适当的渠道使隐性择校行为显性化、恶性择校行为良性化、个性择校行为共性化,这样,才能把择校行为引导到义务教育追求的公平合理的层面上来。

三、应对“择校”弊端的改革措施例举

“择校”给义务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并逐渐地体现在教育制度的变革中。20世纪80年代后,不少国家的义务教育实践已经出现了许多富有政治意义的变革。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国情不同,对择校的态度、看法、措施、影响和结果也不尽相同。

几种主要教育服务供给制度安排一览表⑤

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不断协调家庭的选择权与义务教育平等诉求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范围内教育体制改革的共同切入点。在政府配置之外,特许提供、协议提供、补助、志愿服务等供给方式纷纷引入教育体制,在不违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前提下,为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经验和国内择校行为产生的弊端一再警示我们:择校行为与义务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公平、社会融合的理念需要得到平衡。择校行为不能与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高度相关。在择校的制度设计中,家长是否被纳入择校政策的目标人群、能否让贫困家庭的子女也享受到选择学校的权利是影响政策社会效果的关键。

结合国外改革义务教育体制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择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性措施:

第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均的问题。在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仍很不均衡的情况下,政府要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化进程就必须以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为中心,改革义务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健全弱势群体教育补偿机制,提供多样化教育政策环境。

第二,采取“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逐步完善择校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应通过组织专家研究、讨论等手段,对择校问题制定出具体、明确、科学、操作性强的规则方法,并以此指导、规范择校行为。如根据学校类型、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规定录取择校生的人数、分数和收费标准等,确保择校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三,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学校之间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是择校问题存在的前提。只有解决了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逐步消除不正常的择校现象。政府应该扶持薄弱学校的发展,比如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发放、骨干教师的配备、政策的实施等方面适当倾斜,以达到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发挥其整体的教育潜力的目的。要以改造薄弱学校为目标,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教育,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从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要大力发展特色学校,要使办学形式多样化,积极发展民办学校,可适当发展改制学校,使各类学生可以按需就学,各得其所,扩展成才的机会。

在我国尚未实现高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状况下,择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的教育供求矛盾的直接反映,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水平教育均衡的实现。然而择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把公平、效率、质量有机结合,以均衡教育为导向,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促使义务教育从局部均衡走向全局均衡、从低水平均衡提升到高水平均衡,最终真正满足社会大众对于义务教育的需求,真正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社会长久和谐的发展奠定公民基础。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

②翟博.教育均衡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③李湘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与教育机会公平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8(3).

④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

⑤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

参考文献:

[1]社会福利视角下我国少儿教育的区域均衡: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J].教育科学,2012(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

[3]翟博.教育均衡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李湘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与教育机会公平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8(3).

[5]翁文艳.教育公平与学校选择制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