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篇1

一、抓好“三支队伍”,增强内涵发展动力

以提高管理能力为重点,抓好校长队伍建设。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校长培训基地,以转变教育理念、拓宽办学视野、更新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效益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校长进行每人不少于60学时的全员培训,促进学校由重视外延扩张向重视内涵发展转变。同时,有计划地对全市各级教育行政干部进行科学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强化校长后备队伍建设和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初步建立科学完备的遴选制度,努力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素质优良、业绩突出的骨干队伍,引领全市教育高水平推进。进一步完善《鸡西市中小学校长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在全市形成“有为者上,无为者让、不为者下”的校长梯队选拔机制,激励校长主动地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将2012年确定为“教师专业发展年”,重点突出5个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弘扬“修身、齐家、爱国、敬业”的“鸡西人精神”的基础上,在全战线凝聚生成“热爱鸡西、扎根教育、为人师表、追求卓越”的“鸡西教育人精神”。通过开展以“爱校、爱岗、爱生”和“有理想追求、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职业操守”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教育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强化教师专业培训。依托国家、省、市专家团队,围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进行全员业务能力培训;推进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聘请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名师对中小学学科教师进行提高培训;继续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计划;开展教师教材考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片段教学大赛、课程整合大赛、市级公开课展示等活动,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聘请学前教育专家,对全市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岗前集中培训,提高保教能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全面开展农村教师到市内名校“跟师跟班”学习、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全员网络培训等活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开展市、县(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送课下乡活动,加快提升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深入开展学校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实践、企业技术骨干进学校兼任教师活动,通过引进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教师转型达标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的比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班主任队伍培养、选聘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区域内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管理艺术和技巧的培训,重视班主任心理辅导,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高素质班主任队伍。

以提高教学指导能力为重点,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加强教研员提高培训。探索建立教研员培训长效机制,定期对教研员进行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研究能力及教研活动策划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研员参加国家级提高培训,提高教研员指导服务能力。组织教研员下校锻炼。有计划地选派教研员到学校从事每年至少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实行教研员包校制度,教研员每年用半数以上工作时间深入到基层学校研究指导教学工作,每学期为所在学校教师上一节示范引领课、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性学科观摩研讨活动。同时,修订完善《鸡西市教育学院教研员考核细则》,确定基本量化标准,实行目标考核,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

二、深化“四项改革”,提升教育内涵质量

“凝心聚力抓内涵、扎扎实实提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鸡西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改革育人模式。推进中小学养成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把弘扬“修身、齐家、爱国、敬业”的“鸡西人精神”作为育人的主要内容,完善“养成・体验・实践”的德育模式,对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突出抓好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持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度假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对初中和高中学生着重加强社会体验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生命、环保、诚信、法制、挫折和责任等主题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爱护环境,诚实守信,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抗挫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全市开展中小学生“好习惯”评选活动,年内选树1 000名文明习惯示范生、100个示范班、10个示范校、3个示范县(市)区。开展鸡西地域文化教育。把兴凯湖文化、新开流文化、北大荒文化、抗联文化、百年矿区开发史文化等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鸡西地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发教材、安排课时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加理解“鸡西的灵魂”,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培养热爱家乡之情。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以“教师乐教、会教、教好,学生乐学、会学、学好”为目标,修订并完善《鸡西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核等环节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学校开放日和家长听课日制度,每学期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主动倾听家长的意愿和呼声,聚集家长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合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以“三高一快”,即高质量的备课、高容量的教学、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和快速反馈为标准,在小学、初中、高中层面,初步形成环节清晰、普遍适用、有鸡西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拉练、教学素养竞赛和课题研究课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建立起新课程条件下操作性强、符合市情、覆盖各个学段和学科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设立“教学质量奖”和“教学进步奖”,采取纵向比较看提高幅度、横向比较看质量优劣的方式,不断促进中小学校实现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重视搞好学生视力的保护。认真落实国家艺体“2+1”项目和我市艺体“四五双十”计划,推进艺体特色学校的建设。

改革高中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国家项目试点实验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办学新模式。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的高中,在抓好全体学生普遍提高的同时,着重探索针对不同基础、不同智商、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以艺术体育特长为主的高中,在特长教育上选准突破口,找准自身定位,在特色化、多样化方面探索出新路;一般普通高中,注重学法指导,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力争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课程设置特色化、人才培养个性化。到2014年,全市至少5所以上试点学校初步显现发展特色;到2017年,全市50%以上的高中学校充分显现发展特色;到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全面呈现。

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组建鸡西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围绕鸡西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将汽车运用与维修、涉煤和涉农专业发展成省重点专业;探索与煤机、石墨、蓝莓、旅游等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努力形成鸡西职业教育的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强化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培训”,加强基地建设、实习实训、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强化校校联合,探索职业技术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新模式,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可持续发展力,设置量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成熟的发展中,在课程的设置上,也体现出了时代特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相当数目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取舍问题上,表现出不重视甚至抛弃公共课的情况。而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工。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在今天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在每年的毕业大学生总数中占到了相当的比例。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的区别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于一般本科学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弱于一般本科学生。在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是学生的理论和文化积累优于中等职业学生。我们的毕业生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优加体。在今天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公共课的设置和专业课的设置上量的把握上,直接会导致高等职业毕业生成为了一线工人,缺乏可持续发展力的基底。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比对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我们观察到的是: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过程,课程目标逐渐从原先单一的技能型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呈现出“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发展总趋势。随着“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已逐步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个人品格,培养成功的劳动者与创业者便成为新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使其课程设置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但是德国“双元制”教育不降低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公共文化课程的学习。

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关乎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成败。教育是百年大计,不是我们急功近利将教育分割成市场经济竞争的战利品。职业教育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要始终指向人的发展。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开放化、国际化的良好态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要与时俱进,尤其要摆正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位置,要以人为本,结合时代、社会、地域等各方面的需求开设出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使课程在满足不同职业需要的同时,高度重视人的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如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公共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衡量与评价,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改革朝着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目标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那种急于求成,一味强调市场需求,重技能、轻素质的做法是对教育的延误。

拓宽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范围,开设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应开设哪些课程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网络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提高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竞争意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加大人文课程的分量,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各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日本、韩国、美国十分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分在日本占28%,在韩国占30%,在美国占13%~25%。21世纪的新文化以融合化、网络化为特点,必然会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因此必须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根据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良好素质,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需要从实际和长远两个角度来思考。一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通常是3年。三年的时间是学生知识和实践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升华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头脑中人文知识 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和情商的结合,笔者在人才市场招聘单位的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更看中学生的实力也就是学生的可塑性。学生的实力主要的涵盖因素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赖于专业和公共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包括大学语文、 英语、 礼仪、 政治和心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中西文化底蕴累积和情商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国家发展中,教育作为百年大计,职业院校在对自身定位上要有一个高度上的提升。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任何学生在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上绝不是满足于成为一线工人,国家建设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遵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重新调整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课时的比例学习年限,因而,要充分地调查研究,在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文化课、基础课的比例,要遵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注意保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均衡,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可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3

我们在增加教育机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投资基于实证的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项目,联邦政府与各州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标准和教学水平,并提高学生高中毕业率,为其进入大学、步入职场做准备。这些投资为各位教师、各学区和各州提供了改善最低效学校(lowest-performing schools)的有力工具。我们也在努力通过“连接学校倡议”(ConnectED Initiative),让99%的学生在教室里连接到新一代宽带网络。此外,总统关于配备10万名优秀数学和科学教师的目标已取得了进展。去年,美国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取得历史最高分;高中毕业率有史以来首次高于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助学金(grants)、税收抵免(tax credits)、可承受的贷款(manageable loans)等方式负担大学费用。另外,根据《退伍军人权利法》,已安排130万名退伍军人接受大学教育。

我们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确保教育再次领先世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技能人才,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预算案提出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增加适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增加学生接受优质、可负担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的证据库。

一、增加接受高质量、

可负担的早期教育的机会

政府要为儿童提供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进入幼儿园前能做好发掘自身全部潜能的准备。研究者已证实,在早期教育阶段为孩子提供帮助而产生的收益远超过投入的资金。这尤其适用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在进入幼儿园时准备不足。

(一)全民学前教育计划

预算案将继续支持总统提出的里程碑式的“全民学前教育计划”(The President’s Landmark Preschool for All Proposal),以确保全国4岁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联邦与州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所有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4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同时,该计划激励各州扩展这些项目的受惠范围,使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儿童能接受学前教育,并出台全日制幼儿园政策。该计划通过提高烟草税来获得资金支持,这也将有利于减少吸烟者的数量。为帮助该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预算案提供7.5亿美元学前教育发展补助金(Preschool Development Grants),与2015年的预算水平相比,增加了5亿美元。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补助金正帮助18个州在目标社区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项目。预算案还提供9.07亿美元,为残障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和学前服务,比2015年预算增加了1.15亿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被用于“为成功买单倡议”(A Pay-for-Success Initiative),该倡议旨在对学习能力不足和发育迟缓(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创新公私合作关系激励服务提供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帮助识别、发展和扩大基于实证的实践。

(二)启蒙计划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启蒙计划”(Head Start)得到了预算案的创纪录式的投入。这将比2015年预算多提供15亿美元,其中6.5亿美元被用于早期启蒙计划与儿童保育计划,使数万名儿童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最近的研究表明,这将促使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另外,预算案将在未来10年中投资150亿美元用于扩展基于实证的、自愿的家访计划(Home Visiting Programs),以资助保育员、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与父母和准父母一起帮助家庭追踪孩子的发育状况,识别有关健康和发育的问题,并使服务者提高服务质量,利用好的教养实践(parenting practices)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期学习。如同全民学前教育计划一样,该计划会通过增加烟草税来获得资金支持。预算案在扩大接受高质量、可负担的儿童保育机会方面进行了创历史性的投资。

二、为所有学生的大学和职业成功作准备

各州、各学区不断扩大教育机会使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之时能达到严格的“大学与职业预备标准”(college-and career-ready standards),以便使他们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好准备。48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已经提高了学生学习标准。父母、教育者和各社区已共同努力推动低效学校(low-performing schools)转型,为学生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各学区在推动学生使用高速宽带网络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衍生的个性化教学(personalized instruction)使学生能够在校外进行学习。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高中毕业率达到历史最高,学生不断取得学术成就。但是,要确保所有学生,尤其是处境最不利的学生,做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的准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一号条款”项目

预算案提出,在2015年预算水平基础上增加10亿美元给“一号条款” (Title 1)项目,这是教育部最大的K-12补助项目,帮助低水平学校为高需求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此外,预算案提出拨付1亿美元以支持那些运用联邦资金进行基于实证干预的州。预算案也将对那些帮助有学术障碍的学生达到严格的学术标准的项目加大投入,其中117亿美元用于特殊教育,比2015年多了1.75亿美元;有7.73亿美元用于英语学习者,比2015年增加了3600万美元。

(二)支持教师

预算案的可自由支配资金有30亿美元,这将为教育者在教学生涯的每个阶段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经认识到将技术整合到课堂的重要性,这一投资里将有2亿美元拨付给改进教育技术州补助项目(An Improved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te Grants Program),以便为教育者提供训练和帮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预算案还提出一个为时5年、每年在强制支出经费中拨付10亿美元的伙伴倡议(companion initiative)。这将帮助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事教育行业,以满足课堂需求,同时为教师形成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追求卓越的文化和专业发展的文化。

(三)改进高中学校

预算案设立了一个1.25亿美元的竞争项目,通过促进深度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一体化,来提高美国高中的教育质量。这一项目尤其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高中,以扩大女童以及其他在STEM领域处于弱势的群体的受教育机会。预算案也投资了5.56亿美元用于学校改进补助计划(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比2015年预算多了5000万美元。

(四)推广成功的特许学校模式

预算案提出拨付3.75亿美元给特许学校,比2015年预算增加了1.22亿美元。这一投资强调,在需要高质量教育的新地区推广那些显著提高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水平的特许学校模式。

(五)建立证据库并促进创新

预算案在投资创新项目(Investing in Innovation Program)上提供的资金为3亿美元,比2015年预算水平增长了1.8亿美元。这将为各州、各地区在重点领域提供最佳支持,如落实大学和职业预备标准、运用数据提示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改进低效学校等。从任何一个维度看,预算案都会持续推进政府去建立关于推动教育因素的更为强大的证据库。

(六)增加土著青年的受教育机会

预算案支持印第安教育局(BIE)进行全面改革,为进入印第安教育局出资的学校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使该机构转型为土著青年的能力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capacity-builder and service-provider)。预算案为美国内政部(DOI)提供的资金用于如下方面:增加教育机会;提供不断改善的教育服务和教师质量;推进语言和文化提高项目;提高宽带和数字接入比例;重建学校并改进学校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激励学校创新方案,推动学校转型。预算案也支持教育部新推出的土著青年共同体计划(Native Youth Community Projects),有选择地为那些提供有关文化的、协同的策略使土著儿童和青年入学与就业更便捷的土著团体提供资助。

三、为美国人提供高质量、

可负担的大学教育

现在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大学教育为每个人,也为整个国家敞开机会之门。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总统致力于使大学教育可负担、易获得,并着力实施改革,提高其质量和绩效,以确保美国大学学业完成率再次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如同上一代人所做的一样。这一工作需要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强有力的佩尔助学金项目(Pell Grant Program),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学生贷款项目,帮助学生和家庭做出合理的财务选择,以确保学生债务可控;重点投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提供两年免费大学教育,确保学生接受职业培训或继续深造,提供可负担、高质量的社区学院的选择;更加简化、更加优化的有针对性的税收制度,帮助家庭为孩子支付大学费用。但是,仅仅可负担是不够的。大学也需要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包括处境不利的、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使他们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一些学院和州已经成功应对挑战,并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该预算案是建立在这些经验以及政府已采取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可负担性、质量等举措的基础上的。

(一)加大佩尔助学金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为中产阶级家庭设立的佩尔助学金最大金额已增长了1000多美元,2015-2016学年度资助额度接近5800美元,预算案将通过确保佩尔助学金与通货膨胀保持同步,来继续履行总统提出的大学学员可负担的承诺。预算案也提出加强佩尔助学金项目关于学生学术进步的要求,确保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获得学位。

(二)为努力学习的社区学院学生提供两年免费教育,并不断提高社区学院教育质量

预算案里有一个新计划,确保所有美国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成功,其目标是使两年制社区学院如同高中一样普及。新助学金计划(New Grant Program)将给那些同意为社区学院每个合乎条件的学生免除学费、增加与联邦基金相配套的资金投入、实施系列改革提高社区学院质量的各州提供资助。此外,预算案里有2亿美元用于资助生涯和技术教育项目(the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设立美国中学后技术培训基金(Postsecondary American Technical Training Fund)。

(三)推动税收制度更简单有效地帮助家庭和学生

预算案提出在设立美国机会税收抵免政策(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基础上,扩大、简化、优化特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

(四)使学生贷款为学生服务

预算案继续提出“所得税预扣”(Pay-As- You-Earn)的改革建议――一种基于收入的偿还方式,以确保计划的定位是良好的,学生贷款偿是可应付的。它也支持改进贷款计划,确保借款者能作出明确选择。

(五)运用实证改进高等教育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高质量课堂;创建方法

一、课前预习,事半功倍

教师可以提前通知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让学生提前明确课程任务,带着学习目标熟悉教材内容,把预习中的疑问记录下来,带着问题开始课堂学习。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课程任务,在学生进行预习前,布置一些能够启发思维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预习会更加有效。在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任务更加明确,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

二、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特别强调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师应明确教学任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高中英语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英语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课和记笔记;教师偶尔进行一些提问,学生进行回答,一节英语课就完成了。但这样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励和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除了教师本人的讲述外,可以适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索问题的答案,对本小组所有成员的学习负责。这样,小组成员间就能相互配合,深入讨论,逐渐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学会在团队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否则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地对待某些成员的不足,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一个团队要想变得更加优秀,就要学会扬长避短,所有成员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在此过程中,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

在实际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效率较低,也很难让学生有新鲜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通过这样的方式很难提高课堂效率。而现在,很多高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和练习。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或视频,或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图片和文本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四、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课堂质量

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适当地减少一些机械性、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日常的生活用语,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在学校内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学校外也可以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英语的交流。比如可以建议学生与当地外语专业人士或通过网络方式与一些英语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和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的实用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增加规范的语言知识储备,规范的语言的培养会增加学生在人际交往时的自信和勇气,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提升课堂质量

要想创建高质量的高中英语课堂,仅仅注重课堂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注重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英语书籍,适当地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书籍,并对他们阅读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耐心解答。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创设语言情境,实现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强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置适当的英语课外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最终实现英语课堂质量的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主要途径。打造高质量的英语课堂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要创建高质量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师应抓住课堂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效率。创建高质量的高中英语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努力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就甘州而言,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科教兴区、科教强区进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公共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职、普招生比达4.5∶5.5;高考录取率达92.2%,高考升学率多年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更为关注,迫切要求我们科学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使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做到“五个坚持”,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形成更为普惠的公平教育。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保障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支持城镇小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健全学前教育办学机制和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要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实现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要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普教、特教融合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要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纳入资助范围,完善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生活补助、勤工助学等政策,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建设更高水准的优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面对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强区的新任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要逐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质量观,从重“教的立场”转到重“学的立场”上来,把“人人成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关注成长。要大力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教育,全面推行教师岗位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末位调整等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精心教书、潜心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扩大各级各类教师中、高级职务岗位数额,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力争做到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正,教育结果的公平公正,引导学校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进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好学校应当在办学水平等元素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特色发展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办适合学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对学生一以贯之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之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注重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品德素养和社会公德,塑造合格公民。坚持能力为重,大力加强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强健体魄,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从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出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扩大和提升教育的有效供给,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就应该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新常态,从供给侧改革发力。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虽然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W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而政府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导者,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根本。要切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好教育规模、结构和效益,统筹好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的要求贯穿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真正转变更新教育质量观,推动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要不断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准确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

推进教育供给则改革,必须坚持以结构为重点。结构调整是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必须抓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变化及需求。故此,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调节教育供给结构,例如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化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等。

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追求目标,又是一个发展和奋斗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对社会做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好改革的发力角度。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科学地回应了教育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了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此,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坚持“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为主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篇7

我校加大了各项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整体水平和精神焕然一新。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师德修养、师德形象,使全体教师言行文明、勤学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正让教师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我校召开了教代会,强化民主管理,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我校在继续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好地突出教学常规的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期末考试之后,我校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奖优罚劣,兑现绩效工资。

二、教学质量的情况

学校的生命线是什么?减肥药推荐就是教育教学质量。不管东南西北风,狠抓质量不放松,这是我校的一句口号。

虽然近几年来,我校的办学条件旧貌换了新颜,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亮点纷呈,这些改变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看法,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尽管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中学及发达乡镇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正因为存在差距,我们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斗志不减、决心弥坚。我校积极响教育局的号召,大张旗鼓抓管理,旗帜鲜明抓质量,现在我校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我校考上中考、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打造出艺体特色品牌,成为宜宾县高中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

篇8

【关键词】

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肩负着打基础、增后劲的庄严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落实好这一方针要从小学率先抓起,必须以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教育率先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小学教育教学要牢固确立质量中心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赢得声誉、获得支持的最重要砝码。谋求高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要坚决消除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将素质教育与质量监测割裂开来、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适度的学习压力混淆起来的不良现象,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旗帜鲜明地推进素质教育,理直气壮地组织必要的质量检测,科学合理地保持师生必要的负担。要参照先进地区的做法,修订完善小学质量综合督导方案,形成正确的质量导向,形成有效的质量竞争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前提下,推进校际间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竞争,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强化质量管理的各种有效机制和措施,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个个投身质量的喜人局面。

二、小学教育教学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根基,是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从学生发展看,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全面打好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小学保初中、初中保高中、高中保高考,形成环环相扣、步步夯实的质量链条。如果小学这一基础打不牢,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不到有效开发,就会直接影响初中教学和高中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影响着整人教育的率先发展。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小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快速、和谐发展。

三、小学教育教学要切实抓好学生德育

古人云:“先立人后立学。”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些精辟论述体现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突出强调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里的孩子,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绘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画。孩子的心田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知行统一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让他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制定好德育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形成梯级培养目标,拿出科学有效的跟进策略;广大干部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德育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打牢夯实。

四、小学教育教学要着力突出师德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是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对学校来说,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爱心、富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则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量化师德的考核机制,在职称评聘、评优树先中实行“一票否决”;要完善开放评议的监督机制,通过校长信箱、调查问卷、家长座谈、督查巡视等方法,公正、公开地散好师德师风监督工作;要积极倡树终生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要努力实现工作热情高涨、学习能力增强、从教行为规范、育人技能精湛、工作成效明显。要坚持并严格实施师德年度考核,科学完善考核方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职务评聘、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先决条件。

五、小学教育教学要重点强化师能提升

良好的专业素质是立身、立教、立校的根本。要通过“三抓”措施,实现师能提升。一抓培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和主动学习是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要健全完善教师培训与学习制度,舍得投入;要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和条件,使教师培训、学习活动成为常态。二抓活动提升。教学练活动是快速提升师能素质的有效捷径。要以教学基本功竞赛为抓手,积极动员广大小学干部教师广泛参与,让研究教学的氛围浓厚起来,把个人最高教学水平展现出来,把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起来。三抓名师带动。名师带动是促进教师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培养名师。要在对现有名师加强管理和使用、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把塑造名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常抓不懈,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强化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经验推广、考评激励,真正打造一支专业精良、素质全面的名师团队。

改革创新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敢于解放思想,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对束缚小学教育发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敢于突破、勇于实践,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向品牌要高度、要影响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合力,建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赢得双方理解和配合,进一步创优育人环境。

篇9

关键词:中职教师;现状;培训

作者简介:孙红艳(1984-),山东莒南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9-0034-03

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一线建设人才,但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高热”的冲击、学历的“高消费”的持续、中职生源质量的滑坡、中职教师流动性加大、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得中职学校的生存压力加大,中职学校要在不利的环境中谋求发展,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各方的普遍认可。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要有高质量的师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质量水平不甚乐观,要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关键是要加强师资培训。

一、中职师资培训的动因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引导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提出要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地、有计划地学习,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这样的终身教育理念之后,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终身教育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我国的“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后或更长一段时期内,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在终身教育的体系下,教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和质量提高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仅依靠职前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搞好教师的在职培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使学校师资质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落实在教师培训的行动中,通过不断地组织教师培训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职毕业生。中职教师的培训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的关键环节,因此中职学校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

(二)社会需求的推动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但众所周知我国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4亿产业工人,但是技术工人仅为7000万,且高级技工只有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比重(40%)差距很大。{1}而造成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而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最终归咎于师资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为中职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据统计,中职的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仅为52%,双师型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不足1/4,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不足10%。{2}可见,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质量亟需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必须加强,不能再继续“大部分的中职毕业生获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而实训教师获得的只是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状况,否则低水平的师资将会是制约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必须抓好教师培训这一环节,使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得以改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三)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中职较大的冲击,致使学生大多选择普通高中,不愿上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校无奈地对一些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兴趣缺乏的学生“照单全收”,导致中职的生源质量下降,而教学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因此教师要保障人才质量就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可以说教师的教学难度比以前更大。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提高学校的声誉,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使教师素质得到提升来应对更高的教学要求;其次,目前政府正大力扶持中职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持续扩招,中职出现严重的师资紧缺。《2006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的中职在校生已经达到1800万人,{3}中职师生比达到1:21,据教育部测算,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缺口是30万人。应对中职师资短缺不能仅靠聘用新教师和外聘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这些传统的方法来实现量的满足,而更要注重内部师资挖潜实现师资质量的提升。通过教师培训既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又可激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对稳定教师队伍和应对师资缺乏都大有裨益。

(四)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一,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可满足中职教师实际教学的需求。从教师的来源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他们经过正规的教师教育,但缺乏一定的职业专业基础知识,不能使教学很好的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基本来自专业高等学院,他们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缺乏正规的教师教育。因此,要让教师进行不断的进修和培训,使基础课教师能使教学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展开,也使专业课教师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使其掌握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第二,增强教师自身的适应能力。中职教育具有知识更新快、专业设置实践性强、围绕市场需求办学等特点,因此,中职教师要适应政策的变动、就业需求变化、课程改革等,而这一些变化有时让教师感到应对乏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让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通过课程专家的培训使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理念、思路与责任等。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培训增强教师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第三,教师培训可满足教师自我提升的愿望。由于一些中职教师的待遇偏低、外出进修费用不能自理,很多教师自我提升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这会缩小教师的上升空间、产生职业倦怠,以致教师流动。因此,学校要注意适时地开展教师培训给与有意愿参与的教师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二、中职师资培训的现状

(一)中职师资培训受到重视并取得一些成就

一方面,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在2006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含办学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技工类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3万名,省级培训12万名,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适应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需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根据各省的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对培训成绩显著的地方予以适当奖励”。

另一方面,“十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以骨干教师和校长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结构不断的优化。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共有75万人,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是72%,其中普通中专是79%,职业高中是68%,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14和37个百分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和所教专业相关资格证书的教师的比例达到24%,职业学校积极面向学校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兼职教师占了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不足9%提高到2005的年超过12%。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中职师资培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职师资培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尚存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职中的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机会进修,教师需要的进修量大大超过了目前有限的培训能力。虽然国家计划到2010年,培训15万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但是,中职专任教师多达75万人,培训的比例只占20%,而且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骨干教师,可见其余的青年教师培训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培训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师资基地主要是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他们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工作时间较短,基础较弱,经验不足,教师真正进入生产实践进行锻炼的机会少,致使教师的技能水平难以提升,实际教学中很多只停留在演示层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问题并没有很大的改善。

第三,在鼓励中职教师进修的激励措施和经费保障方面还不到位。中职教师的培训基本上还处在上级行政命令的层面上,受训教师和培训基地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积极的培训激励机制。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许多激励性措施,并作了较大规模的舆论宣传,但是刚性措施少,软性内容多;宏观号召多,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少。就中职教师而言,他们希望看到培训能与他们的技术提升、晋级、加薪密切相关,而且最好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对于培训基地而言,他们希望看到培训既能完成任务又得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劳而无益的工作既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发培训组织者的兴趣。

第四,培训基地现在能提供的培训,不能满足进修教师因专业水平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求,不能解决工学矛盾等问题。在实施师资培训的过程中,是受训者的层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进行的培训没有针对性而是统一的,这就会影响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弱化了培训的效果。另外,由于中职教师编制偏紧,教师平时的授课任务十分饱满,很难抽出整段的时间接受培训。而在假期进行,由于经费限制,进修条件(食宿、进修环境等)又比较差(暑寒交加),产生工学的矛盾,有些教师只能对进修望而却步。

三、中职师资培训问题的解决途径

首先,加强校本培训。针对大多数教师缺乏培训机会的现状,校本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主要有几大优势:1.组织的自主性。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参与的广泛性。学校的教师可以全员参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3.实施的针对性。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与学校的校情和教师的工作实际结合。4.时间、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4}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根据学校具体的工作进行调整,时间安排上较灵活。另外,培训的内容也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且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通过校本培训既可以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又可解决工学时间上的矛盾。因此,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开展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质量。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目前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强,解决的重要途径就是使教师到实践一线进行实践,但是学校缺乏这个平台,因此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但是,校企合作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这个制度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联动。政府要对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资金激励,使企业获得利益从而有意参与师资培训;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师有时间和余力来参加培训;企业要为培训提供平台,使教师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要求,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自身技能。

再次,加强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师水平差异很大,层次不一。国家对骨干教师实行优先培养,例如教育部推出的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专业技术进修措施,以及三年来派出900多位教师到德国进修,有900名左右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到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进修。{5}一方面,骨干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这些骨干教师可以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把学习到的经验和技术等传授给那些水平低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产生以点带面的实效,这也是衍生性的一种培训渠道。

中职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但是中职师资培训不能仅靠政府,它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并且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中职师资培训来提升我国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壮大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中职毕业生,提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质量的认同度,促进中职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习岑.职业教育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提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2}钟慧笑.5亿元打造中等职教师资――中等职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J].中国民族教育,2007,(6).

{3}风午.2010年中职教师队伍缺口将达30万人[J].职业技术,2007,(69).

篇10

一、改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较为被动的现象。由于受旧有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不能主动的接受新知识并研究和探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教师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老师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解答进行记录的旧有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也多是被动的。所以,在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民主化的思维,主动地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创新,教学方法从重知识转变为重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积极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注重课堂的活跃程度,忽略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激发与对语文内容的讲授。从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一定的改善,老师改善了旧有的教授方法,然而从长久的教学进展来看,许多老师在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完全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不注重学生语言潜力的开发。故严重忽视了以前注重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用词搭配不合理、出现错别字、语序不清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在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的时候没有正确把握和分析新课程的标准,仅仅在表面上理解新课改教学理念。

最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授的方式。缺乏创意、空泛的课堂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主动性极大程度的降低。很多老师总是空泛的运用和讲解教学思想,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才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方法。目前有很多对教学方法的理论探讨,但许多的理论知识仅仅是在研究的技术层面上,未能很好的和教学相结合,不能很好的起到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进行创新改革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为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需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真正的做到训练语言,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努力的去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熟练使用当今的一些多媒体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调整情绪、注重环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学生主动的进行教学活动是老师进行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

2、激励学生主动进行评价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即是评价。在合作、共享、自主、探索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学习效果的共享过程是评价,具有促进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正面影响。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生的想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探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会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学生在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后,会想要第一时间展现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应该建立多种展示平台,积极的促进学生用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所带给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维护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3、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中可以广泛引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社团、广播台、学校图书馆、教学课堂资料、宣传栏、学习园地、阅览室、黑板报等等。老师要能熟练使用这些资源,创造多样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中应用设施的活力,并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