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7: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管理中心

篇1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市 200129

【摘 要】目的: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回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不安全事件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主要的社区中心护理风险,探讨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士缺乏、护理技能缺陷、护理记录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护理队伍阶梯未形成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等护理风险。增多护士,妥善轮班、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及培养护理队伍阶梯是管理护理风险的有效办法。结论:认识和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理风险,制定对策有助减少风险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风险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保健系统,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常见病的诊疗服务。同资料统计25.31% ~ 43.19% 的社区居民会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选的就诊医疗机构[1]。这么多的就诊人数,中心护理难免会出现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就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正确地识别、评价、防范和处理护理风险事件对患者与中心双方都有利。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维权意识普提高,在医患和护患关系日益紧张背景下,加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 护理风险

风险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数量相对缺乏。随着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日益了解,于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但是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多,而且事业编制的护士名额有限,大多护士只是合同工,护理人员的批量流失与输入成为常态。有研究指出护士与建立健康档案的社区居民之比高达 1:4328,护士与社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之比为 1:131[3]。面对逐年递增的患者就诊量,护理人员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也埋下护理风险。风险2:护士的护理技能缺陷。因为社区卫生中心最接近社区居民,若社区发生特况,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的理应是社区护士。如常见的心血管梗死和各种休克均需建立静脉通路给药。静脉通路部位多,穿刺手法不一,护士的技术不当或没有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将会错失最佳的急救机会。风险3:护理记录不完善。如上所述,患者就诊人数之多,护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护士会将治疗护理工作全部做完后才回顾性地记录各时间段的病情、护理措施及不良反应,护理记录缺漏时有发生。护理记录是医疗事故的可追溯的法律证据,因此护理记录不完善埋下了护理风险。风险4:护理队伍阶梯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得到发展的,不像传统的医院。传统的医院由老护士搭配新护士进行护理工作,但社区中心的老护士稀缺,不可能一带一进行护理工作,这也是导致护士技能缺陷的原因之一。风险5:医疗废物处理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后没有对其就地毁形;领取医疗用品时未能做到按批号、数量登记;对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病理性、损伤性、药物性及化学性的划分不清。风险6: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难免会接触患者的唾液、呕吐物及血液,而患者可能患有某类传染性疾病。护理人员被传染的机会增大,但是护士不可能逃离岗位,只能上前线。

2 风险管理

2.1 团队建设

社区中心缺乏经验老道的护士,但为形成护理队伍阶梯,应培养一批核心护理护士,一定程度提高其福利待遇,减少护士的流动性。妥善轮班的同时可与高校合作,安排学生到社区中心实习,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护士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可吸引高校学生留院工作。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人性化的管理,及时肯定给予护士表扬。这有利于改进工作,激发护士的服务热情,共同防御社区护理风险。

2.2 技能培训

可定期安排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定期核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根据上级医院相关的操作章程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制订各项操作的详细指引,协助各科室护理人员熟悉各项操作的流程,规范操作流程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护士不仅要掌握公共卫生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流行病学、统计学、老年病、环境卫生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3 完善护理记录

护理记录单是否完善无误是是否有责任心的体现,鉴于就诊人数,护士的工作量过大,我院采用改进了的护理记录单,此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中绝大多数项目只需填写数字。表格式记录单既能准确反映患者的整体情况,又能减轻护士的书写负担,避免新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导致护理观察缺漏和护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

2.4 预防感染

护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不可少的关键人员,要照顾好患者,首先要照顾好护士。制定中心感染控制制度,处理好各类医疗废物的处理,保持中心环境通风洁净,对患者的分泌物及血液要小心处理,从源头上控制感染源。

3 小结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士缺乏、护理技能缺陷、护理记录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护理队伍阶梯未形成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等护理风险。认识和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护理风险,制定对策有助减少风险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琼, 魏咏兰, 鹿茸, 曾伟, 夏劲节,姚思君. 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情况及影响因素[J]. 中国公共卫生,2012,03(3):300-302.

[2] 罗琼花. 对社区护理风险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09,36(1):118-119.

[3] 余娟, 刘燕舞. 外科护理对护士综合素质要求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1(3):258-259.

篇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时期,各方面建设工作都在加快速度,而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就是关乎到我国民生的重要方面,提升我国全民身体素质就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随着社区的不断增多,社区医疗配套设施也就出现,这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加强注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管理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固定资产管理,要对社区内所有的医疗设施进行统计,但是我国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发展时间较晚,这也就造成我国社区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监管制度不严、意识不强等,这都直接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刚建立,所拥有支配的资金较少,这样就导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人员少、工作种类单一的特点,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也就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深刻的认识和重视,这就对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产管理和运行十分有害。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固定资产管理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相应地实习岗位和专业人员,这就不能对固定资产管理形成监督体系,也就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

想要切实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就必须要深入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特点,寻找相应地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改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管理措施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要通过在社区内的宣传栏或广播上进行固定资产的宣传,这样就能让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深入到居民心中。同时还要定期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教育培训,对社区居民进行普及推广,要能够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给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与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协作,要加强合作意识,要共同保卫社区内的固定资产,要给予社区居民足够的支持,要让居民帮助监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要从质量上有所提升。

2.加强社区人员管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紧张,所以一般都将工作人员控制在100人以内,这样就导致工作人员的任务繁重,一个人要忙很多事,社区工作比较混乱,所以这时就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加强,要仔细将各岗位的人员进行统计,要加强社区内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合作能力,要能够提升社区的服务实力。对此社区卫生管理者可以将社区内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轮岗,每个工人员都可以去每个岗位实习,体会不同岗位的难与易,这样就可以促进各岗位的沟通,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要对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要有考核周期,可以是年度的,也可以是季度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出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还可以对社区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监督。要定期对社区所有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教育培训,要让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能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篇3

关键词 POCT血糖仪;质量控制;准确性

在北京召开2009糖尿病国际论坛上首次公布了我国最新的大中城市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进行年龄标准化校正之后达9.7%,据统计目前我社区糖尿病患者2400人左右。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高危人群的监测也就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POCT是指在患者旁边分析患者标本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在床旁、护理部、病房或其他主实验室之外的地方进行。便携式血糖仪由于具有体积小、快速方便、操作简单、用血量少等突出特点,目前大量应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随机监测及糖尿病患者筛选。但由于POCT血糖仪本身易受外界因素(如仪器性能、环境温度、湿度、取血方法等)干扰,不同型号之间所用原理又不尽相同,况且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血糖仪操作者绝大多数为非检验专业人员,主要是临床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等人员进行操作,他们未接受过相关培训,更无具体质量考核要求,血糖仪监测的质量状况值得关注。为加强对服务中心内血糖仪的质量管理,检验科在2010年1月起对中心内使用的血糖仪统一进行质量管理,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就我中心如何加强POCT血糖仪的质量管理进行讨论。

管理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管理前状况:①快速血糖仪使用科室及其品牌、数量情况: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快速血糖仪使用科室有各服务站点、家床科、防保科,共有血糖仪15台,分别为伯乐(CareSens)、雅培(Optiunxceed)、罗氏(Active)、泰尔茂4个品牌。②操作人员及培训状况:操作人员为护士、临床医师和公卫医师,均为非检验专业人员,几乎均未进行严格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管理,只有血糖仪初次安装使用前,提供仪器的经销商对其进行基本的操作培训。③社区糖尿病患者监测和筛查情况:目前我社区糖尿病患者2400人左右,每年>65岁老年人进行糖尿病筛选约1万人次。由于便携式血糖仪具有体积小、快速方便、操作简单、用血量少等突出特点,而实验室血糖测定相对繁琐,结果报告所需时间长,静脉采血患者依从性差,便携式血糖仪广泛用于各服务点、家床科及防保科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随机监测及糖尿病患者筛选。

存在问题:①使用品牌较多,测定结果缺乏一致性:由于使用品牌较多,不同品牌血糖仪血糖监测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检验科静脉血生化仪检测结果有较大偏差,操作人员对此情况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容易发生患者对检测结果可信度下降以及医疗纠纷。②操作人员质量控制意识淡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操作人员缺乏质控意识,每工作日检验标本前几乎不做室内质控,也不参加室间质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等知识了解较少,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心中无底,当患者质疑结果的准确性时无法给予合理解释。③结果报告不规范,对血糖危急值报告不了解:部分操作人员报告格式不规范,有些操作人员报告只写数字而没有单位(mmol/L),没有检测日期和检验者签名等,对患者信息及检测结果等无完整的记录。对血糖出现24.8mmol/L的危急值不了解,也没有相应的血糖危急值报告报告制度。④缺乏对仪器管理、保养和校正:对使用的所有血糖仪均未进行造册登记管理,也无仪器维护和校正记录,有些血糖仪几年未作校正和维护,血糖仪性能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很难得到保证。

质量管理的实施

前期质量管理:①组织管理:首先成立了POCT血糖仪质量管理小组,由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分管,医务科、检验科、防保科及厂方技术人员组成,具体检验质量管理事项有检验科负责实施,由检验科建立统一的SOP文件,呈报中心主任批准后统一实施。②人员培训:由检验科负责厂方技术人员配合对操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以理论讲课和示范操作相结合。培训内容:血糖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血糖仪检测原理,适用范围及特性,仪器、试纸条及质控品的贮存条件,标本采集、血糖检测的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如何解读血糖检测结果、血糖危急值、血糖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安全预防措施等。对采样、仪器操作步骤进行具体操作示范并现场演练,仪器的保养及校正,质控品的使用和在控、失控判断,可能发生误差的因素及处理,检验结果的报告及书写方式,检验结果和患者信息的登记和保存,检测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培训完成后通过书面和实际操作考核评估给予资格认证。③统一仪器品牌及质控品:根据要求,同一医疗单元原则上应当选用同一型号的血糖仪,避免不同血糖仪带来的检测结果偏差。由检验科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科配置同一品牌血糖仪,选用仪器配套试剂试纸条及质控品。血糖仪必须选择符合血糖仪国家标准,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准入临床应用的血糖仪。

质量控制管理的实施:实验操作规范化:经过培训的操作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目前血糖仪使用情况来看,大多不准确的检测结果来源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不规范或不熟练人员。因此,熟练规范的操作是保证质量的前提。质量控制程序化:①室内质控:建立有效的血糖仪室内质量控制措施。在平常工作中,检验过程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SOP)进行检测,并建立质控记录。血糖仪需用于检测血糖时,不能直接进行检测,每个工作日在测定患者标本前必须用高低值质控品进行测定,使用统一配套试剂、试纸条及质控品,并将结果记录于质控表上,我们所要求的质控记录应当具备以下几项内容: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及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等。在控后方可检测标本,以确保每台血糖仪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失控时应分析原因并有具体纠正措施。在换用新批号试剂条及更换电池后均需要加测质控品。检验科负责进行质量监控,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员,定期检查和更新质控品,确保质控品的有效性。每月检查各科室质控记录和仪器维护和保养情况,并用质控品进行现场调查,对各科室的室内质控情况和现场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将统计信息反馈医务科和各科室,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对出现问题的血糖仪,交由质量监督员进行检查,找出问题所在,进行修复之后,再进行质控检验,确保达到最佳状态后,再用于社区服务工作中。②室间质控:每年2次参加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调查。确保每台血糖仪检测的准确性,如出现失控时,停用更换血糖仪,并分析失控原因及做好记录。③血糖仪的比对实验:血糖仪与本单位检验科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血糖仪检测结果与本单位检验科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每半年1次,血糖仪与实验室生化方法比对方案参照《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使用OLMPUS AU4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试剂方法学是己糖激酶法,用OLMPUS定标液进行定值,OLMPUS高低质控品监控全过程。④危急值的报告:血糖检验结果出现24.8mmol/L危急值时,必须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以保证及时地治疗和抢救患者。操作人员对血糖的危急值都要熟知,并高度重视,如超过危急值下限或上限时,需重复检测1次,确认之后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存在需求,可复检静脉生化血糖。填写危急值报告,记录内容:检测时间、复核时间、检测结果、复核结果、向临床医生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和检验员姓名及处理过程。

实施质量管理后情况分析

由检验科编写SOP文件发放至每个科室,操作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每工作日检测前认真做好室内质控,报告填写规范,统一血糖仪品牌和质控后,提高了各服务站点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也减少了医疗纠纷。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2年的葡萄糖POCT的应用准则指出,血糖仪的测定结果应统一以生化分析仪血浆葡萄糖浓度表示,要求血糖仪测定值>4.2mmol/L时,与医院检验部门之间的差异应

15台血糖仪与OLMPUS AU400生化分析仪血糖值比对,方法:按操作规程操作采末梢血1滴用血糖仪检查测血糖,同时采静脉血3mL 0.5h内分离血清生化仪测血糖。按以上方法每台血糖仪测取3份标本。血糖仪末梢血血糖测定结果与生化仪静脉血清血糖测得值比较,见表1。

参加上海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按室间质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15台血糖仪室间质控结果,见表2。

管理后各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测定对照值的偏差较管理前有明显下降,血糖仪室间质评结果均较满意,未出现结果偏差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因此,要提高血糖仪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需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规范,落实到POCT分析前、中、后的管理中。

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固定资产 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单位,从事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宣传等各项工作,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为社区卫生服务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且固定资产拥有种类多、分布广等特点,这就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忽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社区中心的固定资产管理已经成为不可不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1)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要求: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对这类没有达到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各单位不能准确把握能不能入账,使固定资产投入指标就无法比较,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同程度的混乱,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得这类固定资产账实不相符。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固定资产进行的核算仍旧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的。中心新购进固定资产后,经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验收并及时登记入账,同时建立新增固定资产卡片;但财务管理部门是付款时才对新增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会计核算,这就有可能因付款审批程序、资金周转或其他原因导致延期付款所造成时间上的差异,使得固定资产实物账与会计总账不相符。

(3)对上级拨入或捐赠的固定资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受时只管设备使用,没有及时通报财务部门做出相应固定资产增加的入账手续,财务管理部门就无法清楚各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容易出现账外固定资产,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总账与各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不相符。

(二)固定资产账账不符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工作不规范。如新购买的固定资产只对所发生的费用入账,不登记固定资产账;房屋建筑物新建、扩建的。例如,业务用房,工程验收完工后没有及时进行完工结算,在社区中心的固定资产账上未登记反应;对接受的捐赠、赞助固定资产,不进行及时入账,更没有专人专管;对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丢失或赠送给外单位的,有不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账务核销手续的现象,致使长期挂在固定资产账上,从而造成账账不符。

(三)固定资产核算方式陈旧

尽管对固定资产新增、报废、损毁、赠送、被盗及盘盈盘亏等事项的核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核算是不计提折旧的,在核算固定资产时没有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进行核算,而是只核算账面原值。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成立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部门、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等职能科室指派人员兼职监督管理。这种多个部门的兼职监督管理,极易造成责权不清,各科室人员都维护自己科室的利益,也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同时,各部门在工作上也很难有效协调、控制、监督,遇到问题相互推诿。

(二)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没有制定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纵观固定资产的采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执行,从购入、验收、登记入账等都得不到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极易产生账外固定资产的作弊情况。另外,在更换使用人员后,不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固定资产的调拨使用也时常由负责人一句话就落实执行,没有调拨登记手续,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混乱。

(三)管理的重视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中部分是财政补助资金购入,况且社区中心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购入后直接在当期中列支。大多中心负责人经常是重购进、轻管理,只关注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规模和档次,固定资产资金也是一经落实,就不再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容易出现固定资产损毁、丢失或随意报废。

(四)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制度空白

在每年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指标考核中,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考核,也有医疗质控方面的考核以及机构建设方面的考核等等,就是没有专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考核,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状态,容易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提前报废、被盗等浪费行为。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笔者建议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从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增强内控制度、完善处置报批制度、加强账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盘点制度等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考核制度

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没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在社区中心固定资产的购买、损毁、报废等方面,没有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者制度形同虚设,普遍存在重钱轻物的现象。应切实增强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各单位负责人要实行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

(二)增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制度化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就必须制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责任到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采购审批、验收入库、财务核算、各种资产处置等。

(三)完善固定资产处置报批制度

固定资产赠送、被盗丢失、闲置转让、到期报废等均应严格执行先报批后处理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即:使用单位先提出固定资产申请,再经主管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同意方能处置,否则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固定资产账卡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从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增加、减少、库存等变化进行准确无误的结算。财务部门设置总账,使用科室分设明细账,资产使用部门建立卡片账。为了规范卡片内容,可统一设置便于管理与查询的内容及格式,并按其内容进行填制,做到物卡对应,账卡相符。

(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固定资产在年内要组织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参加,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清查,通过实地清点、盘查,发现盘盈或盘亏应及时根据相关规定上报,并严格按审批后做好相关的账务调整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同时经过盘点清查,可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进并处理,促使固定资产的安全得到保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也是现阶段进一步深化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力保障。因此,强化监管固定资产,明确职责,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好地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桂林市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423-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载体,对落实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善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重大[1]。哈尔滨市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2012年全面开展了大强度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检查指导工作。为了深入了解哈尔滨市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况,促进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对接受检查的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等哈尔滨市老市区被抽检的3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管理部分进行整理分析。

1 机构管理部分调查考核依据及内容

本次调查工作的开展依据《2012年社区机构绩效考核标准》中的机构管理部分,其内容由(一)机构环境、(二)人力资源管理、(三)财务资产管理、(四)药品管理、(五)文化建设、(六)信息管理、(七)服务模式等7部分展开。

2 现阶段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管理工作的现况

21 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管理的特色 此次参加评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机构环境和文化建设上能够做到布局合理、工作环境整洁、硬件设施完备、日常工作有序、人员着统一服饰出诊、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建立医德医风档案及“三好一满意”方案。在抽取的3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30家单位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做到符合机构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充分考虑到方便残疾人及老年人的就医的原则。在服务模式上与辖区居委会建立协调共同机制,共同组织活动,从而加大了宣传力度;与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并能及时沟通;能够为辖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并跟踪随访,全科医生团队覆盖面达100%。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各单位均有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案,做到制度健全并有详细的考核实施细则和考核记录。在服务模式中居民社区参与体现较好、协同机制健全,主动服务佐证材料丰富、责任制服务明确并能提供清晰的原始记录。

财务资产管理方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国家有关制度和法规,设置会计科目,建立帐薄并进行会计核算,及时准确的编制各种财务报表,认真执行财务预算,做到财政专项收入专款专用。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设立固定资产登记册。药品管理方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按时编制药品采购计划,严格的执行验收、调进及退库、查对等各项制度,各类登记本填写全面、有负责人签批。全部配备和使用了基本药物,实行网上采购,做到了药品的零差价率销售。

22 社区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机构管理工作还需完善 在所调查的3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3家的硬件建设能达到绩效考核标准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少公卫医师,各家单位公共卫生医师配备数量均不符合考核标准的要求(1人/万人)。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不够规范,仅有4家能符合标准,其余均不能很好地制定符合本中心工资发放的绩效考核方案。仅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是满分,医德医风与“三好一满意”活动能够达到满分者仅2家单位。信息公开不好,不能让居民充分了解中心的服务项目与工作性质。我市信息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时无法做到基本医疗服务管理与药品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活动的记录没做到完整、及时、规范。主动服务缺少原始记录,相应工作缺少规范的计划与总结。

222 财务、资产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财务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非整体转型单位社区账目核算与领办医院有交叉,核算独立性弱。二是个别单位无内控制度并且编制不全。三是财务报告的编制在准确、完善、及时等方面做得不够。四是预算编写不够详细、全面。五是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人员大多没有会计职称,素质低,需加强培训。资产管理上存在有个别中心固定资产账目分类混乱,耗材记录不详,资产管理专用账簿的建立不符合要求等不规范现象。

223 药品管理尚需规范 一般药品管理所体现出的问题有:一是相关制度凌乱或不全,登记本填写不规范,无负责人签字。二是出现无采购计划、急救药品配备不足等问题。

基本药物的配备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基本药物品种有限,使一些有专业特色的社区在购买特殊药品时出现困难。另外在网上采购的基本药物存在配送不及时,还有些常用药品经常采购不进来。

3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管理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规范学习,强化专业指导 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指导部门的作用,组织下属的预防保健机构,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

32 在机构管理上,应当加强人员培训、细化绩效考核,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流动大的问题,要制定好工作衔接的制度。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好相关计划、方案、总结并规范存档,建立医德医风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以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开展和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为原则,做好健康档案电子化,基本医疗服务管理与药品管理的信息化的准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以各种形式公开本中心的信息、服务内容以及优惠政策,还应将社区参与、协同服务、主动服务、责任制服务常规化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保留图片资料,丰富佐证材料。

33 财务综合管理上,各单位应当一是将社区机构的资产、负债等从医院中剥离出来,与医院相对独立,并全部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二是加强内控工作,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保证实施。三是在财务报告编制方面,各单位应当将财务报告按月装订成册,并编制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负责人签字。四是预算管理上,各单位应按以收定支的原则认真编写收支总表、分项明细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和定量对比说明,以体现预算的执行情况。五是在资产管理上应当做到设立固定资产登记册,详细进行登记。六是在财务核算基础上要尽快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单位开展医疗成本核算。

34 药品管理方面应当加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政府层面,加强沟通协调,配齐基药品种,加快药品配送速度。

4 结 论

通过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管理工作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硬件建设、财务资产管理、药品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高低不仅受到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影响,也受到政策与机构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3],服务设施齐备自身管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就医需求,为社区居民服务提供便捷、可及、可得及安全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勇,张亮,罗乐宣,等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特征与项目界定原则[J]医学与社会,2006,19(7):8-9

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护理干预 高血压 有效性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3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95-01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血压发病率逐步增加,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人们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程度较低,治疗以及控制处在较低的水平,高血压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国家、个人还需要承担经济损失,医疗治疗费用比较高。相关的研究显示,生活方式不健康和高血压形成具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防治,实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高血压的发生[1]。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护理干预的高血压患者80例,为患者设定健康档案,并定期随访,监督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男性为46例,女性为34例,年龄为41至83岁,平均年龄是65.2岁。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干预中,健康教育是基本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多种形式,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出宣传报,选择每月特定的时间进行讲座,设立高血压咨询室,播放DVD,对高血压防治的知识进行宣传。结合患者病情以及年龄,考虑到患者的文化接受水平,为其讲解健康教育的知识,并进行健康指导,患者容易接受。

1.2.2 进行心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的个性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患者在患高血压后,长期的治疗不愈,再加上医疗费用,在心理上患者承受较大的压力,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告知患者通过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有效的护理,高血压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得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积极的配合治疗。

1.2.3 运动干预。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体重得以减轻,体力加强。在适度条件下,进行运动,如慢步跑等,每次持续为10至60min[2]。若患者并发症比较严重,需要缩短运动的时间,减少运动量,引导患者需要坚持锻炼,运动适度,有助于降压。

1.2.4 饮食干预。饮食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降低钠盐的摄入量,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能大于6g。②降低膳食脂肪,进行优质蛋白质补充。据相关资料显示,对膳食脂肪适当进行控制,对摄入优质的蛋白质,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在日常生活中,应当积极的改善膳食结构,少摄入含脂肪高肉类。③注意钾、钙的补充,研究表明,钙和血压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增加钾以及钙的摄入量,如鲜奶等[3]。④多吃水果以及蔬菜,有助于降低血压。⑤注意限制烟酒。烟酒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此外,饮酒会使药物的疗效减弱,高血压患者应当戒烟酒。

1.2.5 用药依从性。用药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需要遵医嘱用药。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药物作用,并向患者解释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果在用药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需要及时的联系护理人员,告知患者高血压需要终身治疗,结合患者血压状态,考虑到患者身体状况,对剂量进行随时的调整,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在护理前,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65.0%,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95.0%,护理前后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以后,患者遵医行为具有明显的提高,遵医行为由75.0%提高到96.3%,患者血压得到明显的控制。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对比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动脉血压增加,会导致器官出现病变,发病率比较高。血压升高后,会引发冠心病、肾脏疾病等。近几年来,发病趋势逐步低龄化,发病率不断增加,在医学上引起学者的重视。高血压发病和多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包括:①肥胖;②烟酒;③高钠;④动物脂肪摄入比较多;⑤精神处于紧张状态[4]。在确诊以后,患者通常要接受终生治疗。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方面,但是,非药物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轻患者紧张的心理,患者能够遵照医嘱,生活习惯健康,心情处于良好的状态,对血压实现控制。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治疗态度端正,情绪得到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并适度的进行运动,患者提高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体育锻炼人数增加,患者的血压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5]。

总之,对高血压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患者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遵医行为,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虞秋叶.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8):132-133

[2] 张利利.社区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74-175

[3] 吴鸿珍.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397-397,408

篇7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高血压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02-02

21世纪的中国慢性病是一个不断增长中的问题。以高血压为代表的一组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水平的重要问题。2006年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的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7.2%,而控制率不足10%。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由其引起的死亡约占心脑血管死亡的30%~40%,导致的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可高达人民币100亿元。由此可见,新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强调,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是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的措施之一。现将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管理作用,分析研讨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象为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的高血压患者,自愿参加高血压健康档案管理,承诺配合医生工作。随机抽取160名患者作为调研对象,16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中男80例,女80例,年龄35~74岁。其中35~45岁10例,46~55岁47例,56~65岁63例,66~74岁40例。1级高血压75例,男40例,女35例;2级高血压60例,男30例,女30例;3级高血压25例,男15例,女10例。同时选取院医务人员(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团队人员)160人一起进行调查问卷,从不同层面来分析电子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1.2 方法

1.2.1 健康档案内容采用上海市统一的健康档案格式,由首诊医生推荐,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下,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一般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病史部分按照S、0、A、P格式书写,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及目前相关症状、伴发的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嗜好、饮食习惯、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高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分层等。确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患者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制定相应个性化的治疗目标。建档后每月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1次,指导患者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每次随访情况均记录于电子健康档案。

1.2.2 问卷调查对在我院建立高血压健康档案的患者160人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涉及高血压的基础知识,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高血压的自我管理以及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建档1年后再次回答问卷内容,评估、比较两次调查结果。同时对古美社区卫生中心我院医务人员(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团队人员)160人进行问卷。内容涉及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后对医务人员是否有益,是否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用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别(P<0.01),见表l。

2.2 血压控制效果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有显著的差异。 160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优良48例(30.0%),尚可66例(41.3%),不良46例(28.8%),160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71.3%。

2.3 治疗费用

建立健康档案前后治疗高血压的年均费用间的差异。建档前.社区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为1428+289元。而建档后,社区患者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费用降为812+120元。建档前后,治疗费用间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2.4 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111例医务人员表示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其对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及时了解,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3例医务人员表示对他们工作有帮助,易于管理。只有16例医务人员表示对工作无任何影响。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我国社区人群疾病逐渐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而慢性病又是导致我国城市居民身心虚弱、残疾、死亡和医药费用大量支出的主要疾病[2]。国家对于慢性病的策略也由后端治疗前移,进行融合预防与治疗的系统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3]。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是决定高血压并发症的最基本因素,高血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降低血压[4]。因此,提高血压的控制率一级预防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负担的关键措施。电子健康档案能使一级预防有效、规范地进行。其优点在于连续性、系统性、及时性、主动性,医生能全面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互动性良好,治疗依从性高[5,6]。

本研究充分表明,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进入千家万户,应用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体检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互联网进行综合干预,能有效地进行一级预防,有助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缓解其病情。这也要求社区医生必须定期开展家访,为患者测血压,详细询问、记录病情,及时为病人调整好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医务人员而言,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可以使医生全面掌握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的全过程,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

由于这项研究,我们也充分了解到目前高血压电子健康档案的不足之处:(1)未能做到全民建档;(2)社区部分居民不理解,不配合,影响了建档速度;(3)信息软件上仍有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未做成动态档案;(4)使用率不高。

高血压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慢性高发病,只有从多方面人手,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降低血压、保持血压平稳的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对高血压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进行进一步完善系统化管理,才能更有效,更合理地做好一级预防工作,从而从实质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雷松蕙,朱秀娥,李娉.对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的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 8 (5):12~13.

[3] 鲍勇.健康管理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基石[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2.

[4] ASCC高血压协作组.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5,10(12).

篇8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管理 质控督查标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6-0011-03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YE Shanlong, JIANG Xueyu, JIN Li, GU Yonggang, WU Yufen

(1.Changning Medic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51, China; 2.Tongr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a window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s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service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was not standardized, the original system did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inuous reform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t was urgent to unify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tool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re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Medical Association formulated “the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Changning District” (trial draft), and the test runn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s of 10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strive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practice mode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1]。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基础环节,是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础卫生服务[2]。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的基础和灵魂[3]。现阶段,医疗质量及医疗质量管理的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门诊服务质量、门诊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尚未建立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缺少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分标准。

1 目前门诊医疗服务情况

长宁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l0家,由于中央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各级政府的大量投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本区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示范区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疗、家庭医生制度等领域有较好的制度和经验。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仍属一个新兴领域,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的管理尚不规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实施工具急需统一和完善。急需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和门诊医疗质量整体管理的相关质量标准。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2点。

1.1 无统一服务标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现有的规章制度不统一、制度的内容比较单一,未和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有关标准相一致,门诊质量管理制度应涵盖:①门诊服务管理制度(门诊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安全管理、就诊环境管理);②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门诊医疗文书质量、门诊诊断治疗质量管理)。

1.2 无实施细则

督查标准不明确,无规范的评分评价实施细则。①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考核评价时无统一标准可执行、操作。②目前我区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覆盖门诊服务管理领域,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区医学会质量控制组都有相应的检查标准,但未进行有效的整合。

2 研究目标

建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规范、统一的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量督查标准和评分体系,完善质控督查的实施细则。探索整合有关资源,提高督查效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提出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整改意见。

3 研究对象

3.1 覆盖范围

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管理部门、门诊办公室、护理部及有关临床、医技科室。

3.2 具体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

3.3 研究人员组成

科研协作组主要由长宁区医学会质量控制管理部门、社区临床医疗质量控制组、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医管科有关专家组成。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流程

4.1.1 人员组织

长宁区医学会是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5A单位,具有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资质,现有质控组26个,拥有各专业质控专家111名,具有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并开展质控督查的优势和能力。本研究由长宁区医学会负责立项组织实施,联合区卫计委医管科、同仁医院质控专家共同协作进行。

4.1.2 前期准备

学习领会卫生部、市卫计委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4]。主要内容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2010年9月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有关规定以及上海市卫计委医政处颁发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质控专家对长宁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充分的事前调研,质控督查专家对前期调研严格实行随机安排,力求避免人为因素对调研结果的影响。

4.1.3 拟定标准

参照上海市相关质控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疗质量的现有标准,拟定门诊服务质量控制标准(门诊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权益保护、患者安全管理、就诊环境管理)和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医疗文书质量、门诊诊断治疗质量管理)[5]。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各专业领域环节质量要素的提炼,分值安排比例具体、客观。

4.1.4 质控标准内容

①门诊服务质量标准:门诊部管理(依法执业、管理职责及执行机制、人员编制与岗位职责);门诊流程管理(门诊布局和就诊程序、出诊信息管理、就诊高峰管理、一站式服务);患者安全管理(查对制度和身份识别、防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应急管理);预约诊疗服务(预约制度及流程、预约诊疗方式和内容);就诊环境管理(就诊环境、服务标识、无烟门诊);门诊投诉管理(投诉制度与流程、投诉分析与整改);便民服务;健康教育;医保服务和价格管理(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价格公示和收费管理);患者合法权益(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患者的隐私、维护和尊重患者合法权益的培训)。②门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门诊医师出诊管理(门诊科室设置与医师配置、门诊各级医生出诊制度);门诊医疗文书质量管理(门诊病历质量管理、门诊处方质量管理);门诊诊断质量管理;门诊治疗质量(门诊注射管理、门诊换药管理)。

4.1.5 实施自查、互查和试查

2014年10月―2015年3月,对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进行4次督查,根据课题组制定的质控标准第一次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部组织自查,将存在问题及对标准的修改意见上报,专家组第一次修改标准。第二次组织各社区互查,根据反馈情况再次进行修改。第三次由专家组试查,进一步调整标准内容和评分细则。第四次由新组建的门诊管理质控组进行全面督查,结合质控督查充分征求基层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意见、建议。通过4次不同人员、不同层次的检查,进一步修订完善《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

4.1.6 结果分析

2015年1―3月,将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检查结果输入电脑并进行统计汇总,按照检查结果中的扣分点进行列表,将问题逐一列出并针对问题约谈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控负责人,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与交流。质控专家小组对基层医院的质控负责人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意见,并听取建议和反馈,进一步调整质控标准的内容及细节。

4.1.7 认可标准

长宁区医学会向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提交了《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管理、门诊医疗管理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稿),并于2015年5月12日得到了认可反馈。目前,该质控督查标准已上报区卫计委审批,从2015年下半年起成为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控督查的规范标准。

5 特色及创新点

研究实施前,长宁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疗质量督查是沿用综合医院门诊的医疗质量督查标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质量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很多督查的项目和督查要求与社区实际工作有较大差距,造成了督查结果的偏差,对提出整改意见、改进门诊医疗质量没有促进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保持健康、有序运行与发展的过程中与政府、上级卫生机构、社区、保险机构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相互耦合、相互补充的动态过程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内在规律与潜在作用[6]。本次研究在对长宁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质量管理标准体系[7]。改变原来的模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门诊医疗护理质量,具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借鉴的价值。

本次研究通过整合医学会、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等资源,今后可减少对基层医疗机构质量检查的频次,进一步提高检查质量和效率,为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规范的规章制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规范、统一的门诊服务质量、医疗质量质控标准能有效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减少相关部门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8]。

参考文献

[1] 王珩, 李念念. 中外医疗质量管理的差异化研究[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0, 31(9): 46-47.

[2] 张勘. 社区卫生服务科研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丛书)[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序言.

[3] 杜兰英.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 刘淳熙. 基于新医改的社区医疗建筑策划与设计研究[D].广州: 广州大学, 2012.

[5] 张立云, 张红英. 医院门诊医疗质量管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12): 1881-1882.

[6] 李丽清, 卢祖洵, 甘勇.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8): 3292-3295.

篇9

[关键词]公共卫生;考核;初探与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03.150

近年来,通榆县现有乡镇卫生院2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们通过绩效考核“增压力、增动力、增活力”,着力在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有效地推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快速发展。

1 量化和细化考核任务,是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前提

开展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跟踪掌握项目的实施动态,确保按进度完成项目数量和按标准达到项目质量。只有让项目实施单位明确一年内要完成多少工作、每项工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和统筹规划。因此,每年年初,我们主要依据《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价标准(2011年版)》,结合我县实际,对所属的19个乡镇卫生院,按照服务人口数的不同,分别对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指标任务进行量化和细化,下达全年任务。例如:健康档案全县规定了统一的纸质和电子建档率,直接下达每个单位年内需要再完成多少份;为防止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60岁以上老人因搬迁、死亡等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在下达指标数时分别比省里规定的高出五个百分点;孕产妇和新生儿分别按上年的实际出生数进行估算,年末与妇幼保健机构核对后再进行调整。项目实施单位每个月都向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上报完成的各项工作量,经过审核后,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把最终确认完成的工作量数反馈给各单位。这样每个月各单位都能明确知道自己干了多少活、还差多少活,使绩效考核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

2 建立“费随事走”的考核机制,是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重点

开展绩效考核,重点是要让项目实施单位有动力。为此,我县建立了“费随事走”的补助机制,即干一样活给一份钱。科学合理测算和分配资金,将经费补助与提供的服务数量、质量全面挂钩。例如2012年,我们根据全县要完成的10项工作总任务数,按照人均25元的标准,进行了资金比例测算,经测算各项工作资金占总资金比例分别为:健康档案占4%,健康教育中健康栏更新占2.4%、健康教育讲座占0.7%、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占1.5%,预防接种占7.2%,传染病防治占2%,儿童保健中新生儿访视占0.6%、0~6岁儿童管理占7.8%,孕产妇保健占6.3%,老年人保健占42.7%,高血压管理占18.5%,糖尿病管理占3.4%,重症精神病管理占0.6%,卫生协管监督占1%。根据这个比例,我们又核算出了每项工作的单位资金匹配,例如:高血压患者访视一次给12.5元,完成全年四次访视达到规范化管理给50元,加上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给10元,管理一个高血压患者一年为60元。每项工作后面都有具体的单位资金匹配额,让项目实施单位感觉到,只要干活并达到标准就有钱挣。这样既防范了资金不足的风险,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又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 健全的考核机构,是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保障

2010年我县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核定了4个全额拨款编制,2012年经编制部门批准,更名为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机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了三部审核用电话、每人一台电脑,工作下乡时局里统一调配车辆。每个项目实施单位内部又设立了单独的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本单位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协调、初步审核和把关。从2010年开始,我县一直在实行项目实施单位月报、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月审,卫生局、财政局半年考核和年终总评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便于审核,我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还自行设计了一套审核程序,程序上的相关数据自动生成,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单位当月完成的工作量及累计完成的工作量。为避免项目实施单位为完成数量而凑数,出现一个人名重复填写或一个电话号码多人使用的问题,程序的终端在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控制,可以一次性筛出这些问题。利用这种审核程序,极大减轻了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的工作量。项目实施单位每月上报的工作量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带有服务对象电话号码和详细住址的登记汇总表;另一部分为各项随访、体检原始记录表,健康教育各种活动原始影像资料等。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收到上述材料后,首先电话抽查核实真实率,为避免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我们规定每月上报的单项工作量中电话号码空号和错号合计不能超过5%,一个电话号码使用人数最多不能超过3人,一人多号不能超过3次,抽查面覆盖率要达到100%,单项工作抽查核实比例要达10%以上。每月单项工作真实率只有达到95%以上的,才能进入下一个程序,审核原始记录表,各种记录表填写合格率也要达到95%以上。真实率和记录表填写合格率有一项达不到95%的,给予返回,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后再重新上报。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与乡镇卫生院院长、会计及内管理人员开通了手机飞信和网络平台,有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和解决。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内部实行分段审核,即每个审核人员每月审核单位不确定,随机分配,审核人员将审核结果签字后,交给工作量和资金汇总人员,这样有效杜绝了审核人员与项目实施单位共同作弊的问题。

4 完善的考核流程,是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关键

开展绩效考核,关键是考核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多年来,我县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流程。即:县财政局每年年初先按一定比例拨付启动资金给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每月的1~5日将上月完成的各项工作量上报给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在月末前完成审核任务,审核时邀请被审核单位派人现场互相监督,增加审核工作的透明度。每月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对各单位审核通过后的工作量和相对应的资金进行汇总,将附有工作量的资金申请表先后分别上报给县卫生局主管局长和局长审核签字,再上报给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审核后,将经费直接拨付给乡镇卫生院。每半年县财政局、县卫生局组织人员抽查并入户核实。年终考核时月考核平均成绩占50%,年终考核成绩占50%,排名后确定当年以奖代补资金。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县财政局在扣除未完成工作量对应的资金外,还按基层医改相关政策,扣除一定额度的人员绩效工资。逐步做到了“项目管理机构管事不管钱,财政部门管钱不见钱”,严格实行管用分开,服务机构、项目管理机构、财政部门三方互相监督的基金封闭监管运行机制。

5 清晰的考核痕迹,是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根本

在开展绩效考核时,我们注重留下各种原始的考核痕迹,考核痕迹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工作量痕迹。对每月审核后,通过的带有服务对象电话号码和详细住址的登记汇总表、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原始影像资料、各种宣传材料领取发放记录等工作量记录进行装订存档。二是审核痕迹。对每月审核抽查记录进行装订存档,审核抽查记录详细记载了抽查了什么人、住址、电话、核实情况及抽查通过的百分比,并有审核人员签字。三是资金申请痕迹。对每月向财政部门申请的资金汇总表进行装订存档。资金汇总表有卫生局局长、主管局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主任、财会科长四个人的签字,并盖有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公章,每月的资金汇总表后面都附有详细的工作量。以便我们能够总体掌握每年每月每个项目实施单位都干了什么样的工作、干了多少工作,花了多少钱。保证了项目的实施数量和质量,明确了资金的去向。

参考文献:

篇10

所谓社区首诊制实质上是分级医疗制,即根据卫生机构的规模、水平确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任务。遵循“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原则,社区卫生机构负责诊治辖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监控居民的大病征兆,让居民在大病初期能得到尽早治疗。如果病情较重,再由社区医生负责向上一级医院转诊,康复期也可以重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的目的是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并最终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北京:信息化服务下

的“双向转诊”模式

北京市从开始实施的社区卫生对口支援,开通双向转诊通道,都引起了社会关注。作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北京试图从社区找到突破口,由点到面地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社区诊治不了的病,直接往三级医院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透露,从今年开始,全市140余家二级医院将陆续开始转型。

目前,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市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军区总医院等13家二、三级大型综合或专科医院也踊跃参与双向转诊,并在今年的3月22日与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签署了对口支援的工作协议。

早在此次协议之前,东城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便与一些二、三级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的试点工作。“在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说道。

“现在,我们开发了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软件。并且我们社区居民都有一张存储了自己健康档案的健康卡。”王建辉介绍到,“当居民持卡来社区看病时,通过信息化网络便可以调出他们的健康信息。”

这一信息化服务下的“双向转诊”模式,给社区卫生管理者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据王建辉介绍,他们现在想利用这个平台,在大医院也建立一个刷卡终端,只要被转上去的病人持有健康卡,通过这个终端,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便能被调出来。目前,这一想法在北京市第六医院开始试行的同时,管理者们又想到了医保的问题。“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将社区居民的医保号也输入信息中心。当转上去的病人在刷卡的时候,其医保号也能同时被调出来。”

“在将患者往上转的流程上,我们开通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王建辉介绍了这一绿色通道的具体情况。由于目前社区卫生站只能做基本的血尿便的常规检查,为此,社区和已经建立了双向转诊关系的东直门中医院共同设计了一个直通化验单,以弥补在社区卫生站不能做的检查项目。“当病人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时,便可以拿着盖有我们社区卫生站公章的化验单,直接去转诊医院的检验科室做检验,而不需要再挂号。”

除了直通化验单,对口的转诊医院内部还建立了专司双向转诊的机构。据了解,东直门医院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科,北京市第六医院则是社区卫生服务协调部。“一般的转诊流程是直接联系这个双向转诊机构。”王建辉说道,“专司双向转诊的机构的建立,对于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作用非常大。”

深圳:

三大措施推行社区首诊制

深圳市的保安区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综合研究基地,试行“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为该项医疗制度在全国推行探路。

作为首家全国社区首诊制的试点单位,深圳市的保安区采取三大措施推行社区首诊制。首先,大力推行劳务工合作医疗。深圳推行劳务工合作医疗作为社区首诊的试点。深圳首先在这部分人群实行社区首诊制和转诊制。深圳的劳务工合作医疗方案中规定,参加方案的企业将就近选择一家劳务工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作为就医点,所属劳务工只能在相应就医点门诊就医,到其它医疗机构就医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急诊抢救除外)。

其次,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全市每启动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将投入60万元启动资金,每年还按照服务过的居民人数补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元/人的维持经费。市卫生局还将为每个社康中心配备5个以上的正式编制,并与人事部门商讨解决社康中心工作人员的职称问题。

社康中心比大医院低廉的收费成为推行社区首诊制的又一优势。据统计,目前大医院每月的人均门诊费用是138元,而社康中心每月的人均门诊费用才55元,参加了劳务工合作医疗的劳务工才48元,而且报销率达到70%,在社康中心的消费远远低于大医院。

“双向转诊”制度还需完善

由于“双向转诊”这一举措实施时间尚不长,很多问题也有待完善,居民和医务人员也还存在一些担心。4月上旬,83岁的李大爷因为高血压伴有并发症,在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既然我可以自己到大医院挂号看病,为什么非要通过转诊呢?会不会多花钱?”去往大医院的路上,李大爷心里犯嘀咕。他拿着转诊单,先在医院客户服务部办好手续,然后到挂号台双向转诊专台挂号,再到“双向转诊专区”见到预约好的专家,全程不过10分钟,而且不但没有多花钱,算了算还省了挂号费等一些费用。几天后,李大爷的病情稳定了,被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这时,他才体会到双向转诊的好处:不但便宜了,而且还有人专门为他进行康复治疗。

全科医师水平不够

69岁的李玉根老人“不相信”社区医生的水平:“说不相信并不是意味着社区医生不认真不负责任,但全科医生这个概念我以前没听说过,会不会全科医生是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不精?现在宣传全科医生是‘守门人’,我觉得他们还没有资格‘守门’。我一般都是到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到社区来取药。”

“我不希望像国外一样实行社区首诊制。我觉得现在时机不成熟,主要是社区的条件达不到要求。”家住北京翠林小区的刘文秀老人说,社区与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是好事,但是实行社区首诊制必须要求社区医院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举个例子,心脏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犯病一般都是在夜里,而且情况非常紧急,社区医院晚上又不开门,病人怎么办?只有自己到大医院去。

提起全科医生,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部主任吴业清有不同的看法:全科医生的定位应该明确,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可能又全又精,这样的医生在国外也是不存在的。我们所指的全科医生,是负责老百民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在老百姓和大医院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社区医生水平怎么样?他能确定什么病该转,什么病不该转吗?”记者在采访中,很多市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大鹏举了个例子:像高血压、糖尿病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干预而预防的。比如社区医生最近发现高血压患者有所增多,就可以及时对周围居民作出少吃盐、适当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指导,让大家避免得病,而不是得了病再治,这样使市民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就医成本相应会降低。

他认为社区医疗有更深的内涵:“并不要求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什么病都能治,而是要具有较强的疾病诊断、疑难病症发现和健康管理能力,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医院首诊方便、安全、便宜。”而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杜金香则认为,实行双向转诊关键是要有标准,有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比如什么病,什么程度该由社区往大医院转,什么病治疗到什么程度,该转回社区医院。”杜金香认为这些都需要有具体条文来规范。

双向转诊尚无实施细则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用“三角形”描述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理想模式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尖儿”是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底座”是大量的小伤小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可目前的模式是一个倒三角形,如何让倒着的三角形正过来,金大鹏认为关键是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流通领域的三项改革同步进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

与社区医院首诊制相配套的是双向转诊制,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社区医院到底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把病人转到上一级医院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引;同时,对病人康复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转回社区医院也没有标准。现实操作中,“双向转诊”变成了单向转诊,社区医院向大医院转诊较顺畅,但大医院治疗好的病人却极少回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而且由于经济利益及普通市民对大医院的信任,大医院并没有向社区医院转移康复病人的驱动力。这种现象一方面不利于调动社区医院上送病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减轻患者负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