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建设内容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现代化建设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
现阶段,发展新农业就是推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志的新农业模式,应当具有科学化、企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多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内涵及特征。[1]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科技落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社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而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新农业建设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农业发展必须以现代科技体系为支撑
我国新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2]所以,现代新农业建设始终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具体讲就是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电气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农业优良品种,积极研制、引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污染肥料及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还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新技术化特征,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空前高度。由于大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特别是生物、计算机、信息、激光、遥感、原子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并配合科学管理手段与经营方法,很好地推动了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进新农业和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及创新。
(二)发展新农业必须遵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
首先,新农业建设要求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存在内在矛盾,不利于使用、推广机器和农业新技术,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可以扩大农业规模,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使农业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制度平台上进行市场化运作,达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3]其次,发展新农业要求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正由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领域,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甚至成为国际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条件,加速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标准化管理,严格农业投入品指标,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再次,发展新农业要求采取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客观上要求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目前农业现代化国家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提供各类服务,很好适应了农业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今后,我国新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道路,不断壮大农业社会化组织,加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降低其经营风险。
(三)新农业发展应当追求生态化和低碳化模式
现代化农业虽然提高了农业单产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的非持续性增强。正在兴起的现代生态农业较好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生态农业后,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兴起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也应受到重视。低碳农业是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达到发展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4]低碳农业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元功能,可以提高农业固碳功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和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5]不论是发展生态农业还是发展低碳农业,均要求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推广秸秆还田,扩大绿肥、农家肥等有机肥种植,利用生物的食物链原理防治作物病虫害,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沼气等农业生产新能源,减轻污染,改善农业生态。所以,鉴于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未来新农业发展目标必然体现其生态化和低碳化,必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
(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演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逐渐演化为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高技术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6]因此,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同时,农村是农业信息化的依托,是实施信息农业建设的主阵地,而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实施信息农业的重要主体,我国在发展信息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各类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农村水质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防治、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信息农业建设过程实际也是实现新三农全面信息化的过程,必然推动新三农建设水平的提高,为根本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二、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
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这一过程包括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一)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我国新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离不开农村这块主阵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乃至成败,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必须同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新农村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会加快农村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改变农村经济社会面貌。20世纪80年代后,乡镇企业在中国广大农村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大量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特征的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不但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兴起,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今后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加强,农村工业会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农民的收入会不断提高,起到以工促农的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又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广大农村地区崛起的新城镇,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为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二)通过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现代化奠定基础
新农村建设及其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速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步伐。首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通过完善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各项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和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其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不但有利于农民群众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农民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消费、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塑造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一代农民队伍。再次,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问题,通过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迅速改变农村在文化、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落后局面,为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我国新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农业自身的封闭体系,转变的契机在于投入并使用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是改变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8]81-82那么,我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落后农村向农村现代化转变,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应当具备多元化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培养大批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首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生产经营者确立新的经营理念。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需要的各类知识、技术、信息越来越复杂,农业现代化建设涉及的产业和环节越来越多,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和农业分工越来越细,作为经营现代农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及时掌握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本领。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成果需要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对其文化、技术、能力等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民,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5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这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70%以上受过职业培训的水平相差甚远。[10]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推进,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对农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民不仅要有知识、懂技术,而且还要懂经营管理,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勇于和善于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游戏规则进行生产经营及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在市场经营中的盈利能力。总之,为了更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农村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技术技巧、能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现代化。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转变为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只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必须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11]6-8因此,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但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需要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型农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活动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风险意识,自觉参与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适应市场多变的环境,及时进行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向的调整,提高驾驭市场、利用市场以增加收益的技巧与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时,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农民面临着非农就业的形势和机会,农民的收入逐渐实现多渠道和多元化,农民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还要适时掌握农业经营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给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积极转变农村办学理念,创新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农村基础教育应尽快从单纯应试教育转变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各有所学,学有所用,既要满足一部分农村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也要培养大批志在农村就业,承担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型劳动力,引导部分青年在农村创业和就业。事实上,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就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实现的过程。
四、协同推进新三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但从本质上说就是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深层次问题。[12]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新三农,尽快形成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位一体与协同推进体系。
(一)积极发展新农业,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要追求农业现代化,还要追求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反过来,如果没有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不会得到持续发展。[13]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乃至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因而,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且农业顺利发展也是新农村和新农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其他两个现代化。同时,农业现代化目标也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我国传统农村会逐渐演变为现代农村,这个演变就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作为农业现代化推动者的广大农民其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高,一代新型农民会随之成长。因此,积极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新三农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加快新农村、新农民建设事业和实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
(二)加快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民成长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农村现代化,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为实现农业和农民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首先,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交通、通讯、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条件,这些同样也是新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因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的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与城市居民接近,为新型农民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其次,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可以直接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和经验等多方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收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再次,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充分发挥产业和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可以吸收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城镇对周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支持,促进新农业持续发展和新型农民队伍快速成长。
(三)塑造新农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积累人力资本
篇2
关键词 水利工程 管理自动化 信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网络建设已经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作为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水利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管理机制等领域,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必将在项目管理、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水利管理从传统治水模式向科学治水模式迈进。
1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的应用情况分析
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中,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对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实际应用现状: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在实际中的应用日渐增加,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管理自动化模式日益成熟。当前,这方面在国外的应用更为广泛,其操作系统也更加优异。我国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处于逐渐升级换代中。
(2)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不可否认,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与使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缺乏系统性。相信随着水利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系统软件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一定会逐渐增强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促进作用。
(3)水利工程信息现代化管理系统尚不健全,无法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工程管理方面缺乏高效有序性,在防汛、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管理等方面,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4)传统水利工程管理思想模式落后,科技应用水平比较落后,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与日常实际工作衔接不到位的问题;把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等同于水利规划决策;混淆施工中的量化标准与现代化建设概念。
2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尽快更新观念,加快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转变,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
2.1运用IT 科学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程度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等。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搜集开发信息资源,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性,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建设。是实现水利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以自动化带动现代化,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消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2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可以实现各方信息数据的快速实时汇总。及时分析水利工程的各类信息,完成信息数据自动处理,为决策层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建设全国水利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水利工程数据库,实现信息现代化,建立安全体系框架,提供时效性的信息服务。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可以实现国家防总、全国水利政务、国家水质监测、国家水资源管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农村水利等系统和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从而有效地实现全国水利系统化管理与监控。
2.3分析处理信息资源,实现水利工程的科学化管理
若要实现科学的管理,就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可以实现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兼顾水土流失、移民安排等工作。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工程管理人员运用科技手段收集信息,进而掌握工程进度、资源调配、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实时情况,并依此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方面,因为实现了资源共享,可以更好地兼顾水资源分配、水源地保护等工作,还可以有效地引发各部门增强责任心,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2.4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规律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更新。在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具有进步性的科技事物,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大发展。
3结论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在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建设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详尽分析我国水利建设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蓝图,合理利用资源,实施有效地管理监控,让国家水利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 王建武,陈永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篇3
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推进路径是:围绕“一条主线”、深化“三项改革”、突出“六个重点”。以“人民满意”为主旨,以“优质均衡”为主题,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不断加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力度,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条主线”。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分两个阶段:到20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教育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开展三级创建: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乡镇、教育现代化县区;着力点是实现教育“六化”:条件标准化、教育信息化、办学集团化、教学小班化、管理民主化、队伍专业化。去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首批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和认定工作,全市11%的幼儿园、21%的中小学、30%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了认定标准。今后,将深入落实市府办印发的《东营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进行、动态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加强督导检查,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
深化“三项改革”。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发实施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改进美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研究制定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改革方案,优化考试方式和内容。稳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招生分配比例,稳妥推进优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探索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明确质量标准,制订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监测和“绿色评价”。二是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方式。以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县区、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用2—3年时间逐步解决“大校额”、“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以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持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以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通过依法治教、规范招生秩序、“阳光分班”等途径和措施,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改革完善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制定深化我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围绕绩效工资分配、教师梯级发展、教育系统人、名师引进、教育附加管理、小班化教学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围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先行先试,积极突破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活力。
篇4
关键词:涉农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51-02
农业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外语专业,在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相对于外语院校普遍存在着起步晚、师资力量和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现在提升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大多数农业院校外语专业的难点问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外语专业适应社会需要发挥专业特长的实践能力。
一、涉农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课程建设。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国内农业院校提出了建立“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提前开设翻译课、加大口语和听力训练、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等方案,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农业院校仍囿于《大纲》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涉农专业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小并多为选修课程,仍然无法满足涉农方面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国的课程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轻社会实践,同国内大部分高校,一样涉农外语专业面临的问题是,培养的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2.涉农外语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被提上了教学改革的日程,提出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板块的构想。目前的实践教学安排主要分为校内实验、校内实践和实习实践。校内实验课程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语音实验室设置各种情景,虽然照顾了全体学生但仍囿于空间环境限制,效果欠佳。校内实践主要为外语口语角、外语广播、外语报刊以及定期的外语文化节活动,能够锻炼外语的综合技能,但参与人数少,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校外实践主要为假期实践与毕业实习,假期实践自由性大缺少统一组织,唯一有效的形式即大学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因此,高校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重重,特别体现在实践课程课时过少,普遍低于总课时的10%,与西方5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形式单一,还缺少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评价机制。
3.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关键在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实践教学意识。结合国外院校成功经验,提出了探索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参考美加等西方国家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特别是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契合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认识,而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特别是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目前应是待解决的难题。今天高校的绩效评估机制已全面展开,而如何将高校服务社会的实践工作统筹进去,还有待摸索。
4.西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西方国家高校实践教学历史悠久,其成功案例为我国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参考,欧美国家的实践教学方案如IAP、MAS和UROP,加拿大的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项目(简称CO-OP),summer job项目,美国的summer internship,学生的独立活动学期,新生的培训计划和科研机会项目等成功经验。西方的成功模式可以作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范例,但针对我国国情,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必须结合本地调研,综合多方因素形成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二、涉农外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评价
1.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而社会的需要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本文在对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农外语人才社会需求进行地区调研的基础上,以调研数据为依据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思路。在实验课―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基本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基础上,加强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环节,提出:(1)基本素质培养研究:坚持两课实践、军政训练、体育训练,交叉学科选修课程等环节,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2)基础技能强化研究:通过新生培训制度,强化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课程与阅读课程加设涉农英语材料,利用网络开设课外涉农外语学习板块。强化计算机基础训练,熟悉计算机网络英语语言环境,熟悉办公系统,掌握涉农外语与计算机两种必备技能。(3)专业技能提高研究:专业阶段加强涉农外语听说训练、阅读与商务写作、涉农外语口译笔译课程、同传翻译课程。强化课堂内实践,例如构建跨专业外语技能训练平台,校内服务涉农专业图书资料翻译,为涉农专业国际交流会议等活动提供语言文化支持,与涉农专业在校生交流活动等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实训。深入地方开展服务“三农”的生产实习和专业知识拓展活动。(4)综合技能训练研究:综合实验教学、社会实习与实践创造性完成毕业论文。
2.服务“三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成果也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涉农外语专业坚持以服务求发展,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竞争力,主要内容包括:(1)服务农业科技园区,采用校企合作方式,组织第四、第六学期学生为期四十天的暑期实习实践以及第八学期为期五十天的毕业实习,为地方对外交流提供支持。(2)服务农村义务教育,深入农村小学与初级中学,组织第三与第五学期专业阶段学生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外语教学薄弱学校改善教学环境,缩小城乡外语教学差距。(3)外语知识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在第七学期利用周末实践入村入户,举办实用英语家长学校,科普外语知识下乡,帮助农村住户熟悉常用外语缩略词,农业用肥农药以及电子产品的使用说明等关键术语,开展外语扫盲义务活动。(4)校内与涉农专业的互助交流学习:校内建立全校外语角,举办外语节活动,发展模拟联合国协会,为全校外语水平的提高搭建平台。
3.校内实践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机制:采用“实验课+课程实践按比例计入总成绩+实习与实训学时学分制”的模式。考核实践教学出勤情况,实习与实训由用人单位与学校综合考评量化,实习实训前后理论考试与答辩成绩比为评价参考,形成优良中及格的阶梯评价结果。(2)教师评价机制:在“教学+科研”量化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增加“指导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板块,并量化。以指导学生人数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作为考核指导教师的内容参考。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以参与实践的学时与合作单位的评语为主要评价依据,形成优良中及格的阶梯评价结果。
三、涉农外语人才培养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在于提高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要肩负起服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制定并实施涉农外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案与路线,对促进“三农”建设意义重大。
农业院校外语专业通过协同高校其他专业的研究,在农业国际化视域下推进高校“走出去”的战略,促进农业院校科研的国际间合作,提升我国农业科学成果的国际竞争力。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走出校门,协同地方建设“三农”,服务农村经济开发,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生态发展意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外语专业师生协同地方建设,提高高校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协同其他专业,协同地方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中央提出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村现代化,培养新型农民队伍,创建美好农村,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院校肩负着重大责任。同时全国哲学社科高层论坛上提出外语院校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发挥为地方建设“智库”的作用。因此,综合以上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结合涉农外语专业目前发展现状,农业院校外语专业要协同地方发展“三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服务城乡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何高大.农业院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4):36-39.
[2]于春梅.提高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2(2):77-79.
[3]楚立峰.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39-7540.
[4]唐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9):111.
[5]刘洁.以能力为本为加强高职职业英语实践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63-64.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推广;农业现代化
1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涵义
1.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探究农业推广内涵的过程中,基础工作为对农业推广的概念进行解读与分析,为农业推广内涵打下基础,农业推广概念需要从狭义、广义与现代农业推广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如下。1.1.1 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狭义推广的概念是指,在大学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研发了新的农业技术后,采用合理的方法将这些内容教授给农民,农民在后续的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业推广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领域,对其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型研发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果,但是由于研究的领域过窄,对农业的指导效果较为一般。这种方法在当前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农业欠发达地区被广泛应用,我国当前也主要应用狭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就取得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1.1.2 广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广义农业推广的概念主体为农民,在该概念的践行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会调查农民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讲解相关农业知识,从而让农民能够在务农过程中应用相关农业知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实现对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地区的农民受教育水平,最终让农民能够更好地进行务农活动。我国当前已经开始针对广义上的农业推广概念展开了一定范围内的试点工作,就取得的效果来看不太理想,原因在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农民对相关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1.1.3 现代农业推广概念。现代农业推广的基础在于当其的农产品发达,农民能够通过对相关农业技术的全面运用已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为能够让农民对产生的多余农作物进行合理售卖,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在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下,主要推广的内容为各类互联网技术,并向农民提供金融、农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在现代农业推广概念下,技术推广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各类互联网技术等。在当前的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落实现代农业推广工作,对于我国来说当前还是任重道远。
1.2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内涵
对农业推广内涵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国情进行研究的,通过对当前我国各地农业推广形式相关资料的研究,可以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形式无法按照上文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定义,从农业推广形式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形式为一些大学与科研院所逐步提升对农业技术的开发,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对这些技术进行讲解,实现对农民的有效教育,保证这些农业技术能够被更好应用。同时我国当前也已经加快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工作,一些农业站的工作人员会向当地农民介绍互联网上的农业资源,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上传提高农民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技术是一种独有的农业推广方式,即将广义、狭义和现代农业推广方式进行合理融合,在提升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能够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
2新时期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2.1新时期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1.1 技术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基础内容为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如农耕器具、选种育种等方面,在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中,一方面相关大学与农业科研院所当前已经加强了对相关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在论证完成后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民进行教育,让农民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相关高新技术进行应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基本要求就是加大对各类高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让农民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在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下,已经能够同时完成在广义与侠义方面的农业推广工作,极大加快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2.1.2 农民素质方面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民会发挥极大的作用,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为提升农民的基本素质。在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工作中,我国已经重视对农民个人素质的提升工作,这种个人素质提升内容包括让农民掌握各类基础农业知识,让农民能够提高对这些农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另外在当前的一些地区中,已经开始推行农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让农民能够应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销售以及学习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就试点区域取得的效果来看,当前的这种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农业推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速度。2.1.3 辅助设施方面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必然少不了相关辅助设施的应用,这些辅助设施包括互联网技术、农业器械等,在我国当前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已经基本全面普及了农业器械的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关注重点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由于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体系中已经对这些辅助设施进行了普及,并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所以我国新时期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加快了对农业现代化体系中相关辅助设施的建设,在后续的农业推广中,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下降,并且农业推广的质量大幅提升,最终形成了农业推广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良性循坏。
2.2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新时期农业推广的指导作用
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能够反作用与新时期农业推广过程中,这种指导作用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互联网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推广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向农民提供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从根本上提升了新时期的农业推广效率与效果。2)农业技术的促进。在新时期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推广内容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由于现代化农业体系不但能够提升农作物产量,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农民会更加主动地了解与探究农业高新技术,这种现象让农业推广工作能够更好施行。3)基础设施建设。在新时期农业推广中,也包括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讲解,这些内容能够为农作物的生产、销售过程产生助益,在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中,将会对这些建设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2.3通过新时期农业推广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的措施
在新时期的农业推广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1)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在今后的政府部门工作中,可以建设农产品交易网,让农民能够应用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这些互联网的功能进行讲解,从而让农民能够对该信息化系统产生兴趣,从而进行主动了解和探究。2)提高推广人员的从业素质。在我国的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需要能够向农民讲解甚至演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这些工作人员需要有很高的素质才能够完成该项工作,所以农业站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定期或不定期对推广人员的从业素质进行考核,保证推广人员能够满足新时期的农业推广要求。3)优化农业推广机制。农业推广机制不但包括应用信息化系统等内容对农民进行教育,也需要能够让工作人员主动提高个人素质,所以在新的农业推广机制优化中,工作人员的素质要与其薪资水平进行挂钩,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完成技术推广工作。
篇6
关键词:新农村 群众文化 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可以进一步适应农民不断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对农民思想素质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就需要在农村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此外,为了能够适应农村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对农村群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建设[1]。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1.1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在当前的农村中仍然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文化等现象,这对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说,在对和谐农村进行构建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必须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需要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进行教育[2]。为了能够彻底改变当前农村愚昧落后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农民群众思想素质以及进一步提高其文化水平。
1.2进一步促进农民的现代化
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当中,农民的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具体来说,农民的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的观念现代化、技能现代化以及行为现代化。通常来说,广大农民群众身上所具有的现代性比较少,而存在比较多的传统东西。对农村群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其一可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念[3]。其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现代化,如:人际交往、投资行为以及消费行为等等,同时,可以进一步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各项专业技能,对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转变成现代人。
1.3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凝聚力
通过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可以将许多互不认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积极开展一系列群体文化活动,给大家构建一个可以进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平台,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和谐农村的进一步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广大农民群众自身的意愿进行足够的尊重,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和地位[4]。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意愿,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集体的意愿,而不是个别人意愿。此外,大众化、群众性是农村群众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广大农民群众之间进行更好的磨合,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最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所追求的目标。
2、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于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新农村群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正确的指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当前新时期的环境下,只有介入政府的力量,才能对目前落后的农村群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改变,最终强化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目前来说,可以对农村群众文化落后状况进行有效改变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公共财政的介入[5]。在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处理文化投入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可以选择“民办公助”的方式进行处理。为了进一步适应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可以对民间文化市场主体进行进一步的扶持,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
2.2健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随着新农村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了可以进一步整体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水平,需要对基层文化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同时,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体制整合。一直以来,政府通常将农村基层认定为乡镇所在地,然而乡镇所在地并不是农村群众文化的最基层,在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基层”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政府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所以说,应该将以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重心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以为以乡镇为主的文化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在行政村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广大农民群的文化活动。此外,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设综合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村落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纳入村舍整体规划之中,并建立相应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3建设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
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为首要纲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在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实际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社会进行积极的参与,进一步构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
2.4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
对于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而言,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对其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合理的制定,特别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对于群众文化人才的相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进行实际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基层文化队伍的工作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善,有效处理好基层文化站的人员编制问题。在积极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的同时,通过人才的引进,提供一些激励措施,将有一定文艺专长的优秀人才积极吸引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给具备一定文艺特长的优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
3、结论
总之,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对农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以外,还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各方面素质,进一步培养出适合新时展的新型农民,这样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更好的主体创造。
参考文献:
[1]齐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学习,2006年第3期
[2]唐金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06年第2期
[3]陈始发.新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篇7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农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种养、加工产品、供销,农工商链条式综合经营,将农产品生产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会促使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发展,同时,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也会促进农业技术的革新和设备的推广使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是农业现代化不断建设的过程。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改造自然,使得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产生。这种系统不仅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而且还要求坚持良性循环的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不断投入
高新技术不断投入,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的智力化操作,改善农作条件,科学推进农工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二)信息化的影响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技术及其他通讯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在影响着农业,农业的信息化也逐渐成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的网络化,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农业规模化和工厂化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的工厂化是用现代科技装备,将作物从播种、生长、浇灌、施肥到收获整个过程都实现自动化,节省人力、物力,优化农作环境。
(四)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农村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保护、培植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业的良性发展。以前人口的增加、机械化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加快,都不同程度地加重环境问题,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变得尤为重要。未来的农业发展,会抛弃现今的以消耗大量化肥、农药、石油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微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为主的高科技方式。当今时代细胞遗传工程、生物学等学科飞速发展,并开始服务于人类,将这些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用于解决农业的一些问题现在也变成可能,这样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思路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创造主体,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考虑因素。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对新技术的认知程度偏低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因而,只有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化意识及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塑造农民的现代性。另外,还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重视高等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农村的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还要从政策上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使得农民的子女通过努力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使得他们将来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
在科技的推广过程中,科学地建立一些不同层次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并加强科技综合实验示范基地的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科研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仅要做到物质上的优化,更要更新管理理念。首先要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和农民经营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研究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金融体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资金合理流动,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支持。所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我国“三农”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金融理念
(一)金融的本质
“金融”一词是指“货币资金的通融一般指与货币流通与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主要通过银行的各种业务来实现如货币的发行、流通好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国内外汇兑的往来,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活动等,均属于金融的范畴。”从中不难看出,其实金融主要包含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银行的信贷以及证券的发售和购买。在现代商品经济中,金融起着枢纽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市场经济中的资金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能够引导和支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能够通过刺激储蓄和投资,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壮大,金融也随之不断壮大。
(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金融对于现代经济来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货币成为了物物交换的替代品。当货币作为商业流通的通用工具时,商品之间的交换体现在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而不是体现在与其他商品之间的交换。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说,起着重要作用。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信贷收支、现金的收支和结算中心,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金融规律从根本上反应了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从中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的问题和趋势。并且,国家微观经济主体由于受到利率、汇率、信贷规模以及结算等金融手段的影响,从而能够被国家利用相关的政策和手段来进行调控。这些调控政策和手段主要有央行的货币政策,贷款限额和利率以及国家投资刺激等。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以及货币结构,进而调节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刺激经济的发展。其次,金融可以通过现代信用形式、手段以及工具实现其渗透扩散功能。在市场经济系统中,各行业与各部门之间都有相互制约和渗透的机制,其中包括了财政机构和金融机构、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等。它们通过金融资产的相互转换,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扩大了资金流动空间,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庞大,金融对市场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再次,资金的合理流动是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它通过资产转换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现代社会生活中,货币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沟通媒介,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货币的流通,它是价值转换的重要体现形式。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也只有良好的金融环境才能够促进资金的流通,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从理论上讲,居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转化效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率越高。
(三)农村金融功能
1.农村金融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农村信贷业务以及推动农村资金流通,可以刺激农村消费增长,加快资金流通,为农村的各项产业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动力。同时,也加快城乡结合建设,使得城市闲散资金能够流向农村,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将闲散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在使资金增值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农业的大规模发展。2.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的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体系中,物质的分配和交换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分配和交换来实现的。农村金融作为农村货币和农村资金的流通平台,在农村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农村金融机制改革,可以使一些农户和企业手中多余的资金向缺乏资金来源的农户和企业投资,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问题,而且也使得资金得到增值,从而满足各方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3.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也不再是封闭独立的发展,而是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发展,这样就使得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我国农业金融机制改革,完善我国农业金融体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实力。并且由于我国农业有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能够使我国农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我国农业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设立保障了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主要包含了粮食、油料的收购、储备贷款;肉类、羊毛以及化肥等的专项储备贷款;粮食以及农业副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还有粮食、棉花、油料的种子贷款等。其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单元制和分支行制。其中,单元制主要服务于非农业部门,而分支行制则主要服务于农业部门。目前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分支行制,最高级为总行机关,然后依次向下为省、市、区、县级,每一级都设有各自的营业部门和办事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实收资本、各项存款、发行债券以及央行贷款等。其中央行贷款是主要来源形式。
(二)农村合作性金融
根据《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中的内容,农信社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进行管理,是国家银行设立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有传统的存款和贷款。并且有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信托、租赁、结算、担保以及咨询等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重心是关于产权的改革,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进程,首先应该加强对城区以及城乡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再推广到农村的其他地区。
(三)农村商业性金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农业改革,农村商业性金融体制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主要的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银行,它是我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全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以及发行、兑换等中间业务。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业务来往。其强大的资金实力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邮政储蓄银行
加快邮政储蓄银行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内容之一。随着我国邮政行业的改革,在邮政储蓄行业,逐渐建立起了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得邮政金融业务更加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提高了承担金融风险的能力。使得邮政储蓄银行逐渐成为一个资本充足、运营安全并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同时,通过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在职能上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设和发展。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多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传统的农村金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且使农村金融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它一定程度的完善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其次,为“三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得城市资金开始流入农村,使得农村建设拥有更加雄厚的资金来源,促进农村建设和发展。最后,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激发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创新活力。
(六)农村民间金融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制约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由于农村民间融资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在金融体系中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一定程度上健全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服务体系,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打破行业垄断,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农村民间金融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第四,农村民间金融相对交易成本低,并且操作简单,不需要办理繁杂的手续,使得金融交易效率要比一般的国有金融机构要高。
(七)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由于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遭受经济损失提供相应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巨大,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害怕自然灾害或者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敢扩大经营范围。农业保险的设立,往往能解决农户的这种顾虑问题,使得农户能够放心的进行农业生产,并且保证农户的相关权益,使发生事故时,农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金融支持下的“三农”发展
(一)“三农”发展含义
“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同理,“三农”的发展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发展。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了多数,所以农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的基础问题,同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直接的关系。“三农”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以及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对我国建设者来说,只有充分认识“三农”的具体含义,才能够切实的处理好“三农”问题。
(二)“三农”问题
根据“三农”定义,“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1.农业问题。虽然我国现在大力发展工业化,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环境污染以及水资源缺乏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农业金融体系改革,促进农业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内容。2.农村问题。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场所,其基本特征为,把耕地作为主要生产对象,同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并且,一般农村地域比较广泛,农民的生产空间范围一般比较大。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等因素,导致出现农民生产空间逐渐减小,农村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3.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作为我国的经济主体之一,具有经济主体的共同特点,但是也具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农民不同于其他的经济主体,主要生活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次,受到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具有一定的特色。
(三)农业发展和金融需求
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一年或者半年时间,这使得农业生产不具备良好的可调整性。并且,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其次,农产品不易储存,而且储存环境要求苛刻。最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薄弱,很多农业生产不能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导致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出现。这些都导致一些商业性的金融机构不愿意与农业经济对接,使得农业生产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再加上环境恶化严重,导致农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四)农业现代化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建设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经营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首先生产机械化需要资金来购买必要的生产机械,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包括优良种子的购买以及扩大生产规模,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来源。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
(五)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
在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资金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财政支出不足。虽然我国财政上对农村建设的专项拨款逐年增多,但是,以我国农村建设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来看,财政支出水平依然比较低。其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其中包括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利、道路以及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导致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上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使我国农业生产专业水平不高。
(六)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这与城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脱不了关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建设。首先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资金短缺一直是乡镇企业发展瓶颈所在。所以加快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能够为乡镇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其次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非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城镇非农产业一般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这就要求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农民贷款门槛,支持非农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七)农民的个人借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由于资金需求缺口比较大,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金融机构和政策,以及农民贷款成本高等现象导致农民贷款难,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需要健全农村金融机制,建立相关的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降低农民贷款门槛。
(八)加强农村金融政策建设
首先应该加大农村资金的投入,目前,农业现代化建设、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建立相关政策,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拓宽农村金融的资金渠道。另一方面要推动和鼓励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从而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优势。其次,需要加强农村金融管理,进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健全的金融管理体制能够促进良好金融环境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通过通讯、电子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网,使之更好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最后,要健全农业保险体制,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巨大,只有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制,才能根本上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根本问题,要想处理好“三农”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保障“三农”建设的资金来源。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建设农村民间金融以及农业保险,从而形成完整的农业金融网络,为农村信贷、储蓄、资产转换以及资金流通提供良好平台,保障农业建设、农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安青.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J].财经界,2015,(36):11,15.
[2]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力度加大[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4,(7):52-53.
篇9
一、配好设备,先利其器
古中人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努力整合多方资源,借助政府、上级领导和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致力于学校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建设工程,学校领导组统一思想,以软件建设促硬件建设,为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奠基。以图书馆建设为例,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图书馆是书香校园建设的一个平台,建设好图书馆并使其高效运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执著追求持续发展,终于建成了总面积432m2、总藏书量40362册、报刊126种的现代化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省一级图书馆,成为南通市农村初中的唯一一家。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装备现代化是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教育的需要,也是不断丰富学校内涵的需要,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现代化设备建设领导组,负责现代化设备建设创建工作的日常事务。领导组把具体的标准、目标责任迅速分解到领导组的相关成员,让每位责任人明确创建中的具体职责,并定期召开创建工作协调会,真正做到了层层抓管理、件件抓落实、人人有责任、条条指标有评测。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下,学校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在滚动提高的模式下,一步一步迈入了现代化。该校2002年曾以高分通过了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的验收,经过多年的执著经营,学校教育基础设施较完备,技术装备达二类标准,学校现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5个,电视台1个,专用多媒体教室3个,电脑室3个,艺术室2个,综合实践专用教室1个,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站各1个,省一级图书馆1个,所有功能室都配有消防设备和防盗装置,五个实验室都配有实验器材装备室。在江苏省农村中学中,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设备堪称一流,二00九年学校先后通过了南通市和江苏省两级的评估验收,“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实验学校”的授牌,先利其器的理念,促进了学校硬件建设的滚动提高。
二、管好设备,精细入微
学校一贯秉承“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的理念,以精细管理确保教育设备的高效益,借助硬件设施这良好的物质基础,加上规范化的人文管理,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有效。为此,学校首先从制度人手,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古坳中学仪电设备借用制度》、《古坳中学实验室、电教室、网管中心管理制度》、《古坳中学实验室、电教室、网管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图书馆、电教人员考核制度》、《学生实验守则》等,并严格执行;其次,在设备的分类管理上追求精细、合理、科学;第三,配齐、配强实验室、图书馆、电视台、广播台的专兼职管理人员,保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或专业资源的合乎标准,保持相关人员的稳定性,在强化专业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上,追求精细入微的管理操作,狠抓细节,甚至连实验仪器准备室中窗台上的灰尘情况都列入了学校卫生检查的范畴,从小事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见微知著,学校对教育设备的管理上花足了功夫。
三、用好设备,善假于物
篇10
【关键词】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前景
1引言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格局也有所变化,从而引发了营销理念的改变。而电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的跟经济发生形势相适应,需要不断创新营销理念,确保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有所提高,而现阶段电力营销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而要对其建设过程以及前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发展。
2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目标
通常而言,按照电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电力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建设电力营销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具体如下所述:
2.1培养更为专业的电力营销人员
现阶段,对于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在于,要对从事电力营销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待培训合格后才能够持证上岗。与电力相关的工作通常对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并对这些技术性要求进行共组,主要目的在于电力工作者不但熟知电力计划以及电力维护相关的知识,还能够为在市场上推动电力营销以及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助于展开实际的操作。进行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定期的培训和指导相关的电力工作者,从而确保电力营销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
2.2注重融合企业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在实际电力行业中,实施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最为主要的一个目的在于能够有效获取最大的利益。而由于社会的区域性存在着差别,导致不同地区用电量也各有差别,所以电力企业兼顾电力行业的利益时,也要实现电力市场的设备效益,同时为了减小区域用电之间的差异度,要采取一定积极的措施,全面调查电力市场情况后,为了有效实现电力营销的最终目标,要实施方位性以及可调控的措施。
3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缺乏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受到以往的电力营销观念影响,并且有些电力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电力营销部门,难以跟其他的部门展开高质高效的进行合作。而即使设置了电力营销部门的单位,还缺乏健全的营销管理机制,内部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奖罚机制以及相应的规章准则。
3.2缺乏对电力营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电力企业的管理阶层的相关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力营销的管理的重要性,不够了解电力营销作业涉及的内容以及电力营销的地位,目前,为了有效联系电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以及电力市场所需的营销需求,务必要重视对电力营销的管理,以便积极推动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3.3电力企业缺乏专业的电力营销工作者
现阶段,电力企业中人员结构配置尚且不足,从事电力工作的人员缺乏专业的电力营销知识和技能,难以准确的掌握先进的技术,并使用先进的设备,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不愿意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使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创新活力不足,并且较多的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工作责任感,工作时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差事。
3.4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
现如今,较多的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企业内部还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此外,在实际工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违规操作,对电力营销信息数据进行更改时,个别的维护系统的人员以及操作人员使用的手段不够正规,导致电力系统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电力工作者的误操作行为,也会引发电力企业出现更大的安全风险。
4我国的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改进办法
4.1制定完善的电网规划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
社会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高的提高,人们对于电力生产和需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更深入的对市场发展的电力总需求进行分析,使得农村电力市场得到了逐渐的开拓,因而电力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改进相应的配套设施,适当开展营销。此外,电力企业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服务的质量,要积极参与电力营销的全过程,科学有效的对电力营销进行管理和控制,创建相应的营销数据库。在整个电力运行环境下,为了使得电力营销的运行系统得到逐渐提高,使其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营销现代化的发展,确保电力行业的服务有所提高。对电力企业中各业务层整体使用的处理标准以及业务的处理时限进行考核,并且考核好客户服务的监控系统时,以便在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映,对相关部门进行督促,以便及时的纠正,制定跟电力企业相符的管理条例,对营销信息的策略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关效益的评估,合理的对企业的公关关系以及企业形象进行设计,从而科学的展开电力营销现代化的建设。
4.2合理运用各种方法确保电力运用的合理性
电力企业中实行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对电价进行划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①电度电价;②基本电价。在实际实施两部制电价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电力产品的增大,扩展和推广电力营销技术,一旦用户的实际用电量较少时,就可以相应的提高评价价格;而如果用电量较大,则可以降低电力的评价电价。对电网现代化建设进行改进和加强时,能够使得电力系统的整体供电水平有所提升,确保供电更为可靠,质量更高。此外,要加大对电力系统的修复能力,积极对故障进行维修,以便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更为快速优质的服务,使得售后工作更能够更令客户满意。同时,还要对对客户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合理的错开用电高峰期,避免遇到用电短缺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恢复,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适当的降低电费,及时的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相应的故障解决方案。
4.3做好电力市场的定位工作
供电企业为了能够充分的适应市场竞争,要摒弃陈旧的思维,在旧管理电源模式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更为新的管理模式,有意识地涉及到电力生产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确保建立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足够新颖。要高度重视电力营销的价值所在,及时的更新电力服务的理念和电力营销理念,使其能够跟电力市场供应需求相满足,确保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系统更为完善,提供给客户更为优质的服务。
4.4开拓电力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
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处理业务和缴纳电费的方式更为快速便捷,现阶段,电力企业中所使用到的电子商务系统尚且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电力企业要将重点放在三个内容:①网上办理业务;②网上查询业务;③网上进行缴费等。然而现阶段电子商务系统还在起步,跟真正的电子商务之间还存在着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子商务发展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主要包含有:①设计信息结构;②商业信用;③网上支付;④互联网技术;⑤网上认证;⑥网上征税;⑦制定法律。所以,电力营销为了能够往电子商务方向发展,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技术的推广功能以及市场周边的环境和制度的影响,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对电子商务的开发研究。电力企业可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开发,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的服务。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营销在电力企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整个电力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电力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使得电力营销的发展方向更加的全面、更加的网络化,从而有效确保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瑶虹.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前景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6(4):27~29.
[2]李平平.关于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建设及发展趋势分析[J].电工技术:理论与实践,2015(9):212.
- 上一篇:社区卫生管理制度内容
- 下一篇:中小学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