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22-02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要求,切实提高本科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同志在十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本科高校方阵新成员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科学发展、抢抓机遇、赶超跨越、实现“树人重立德,为国育英才”的战略目标,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强国之基,也是一个民族兴旺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所需。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现阶段,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用优质教育质量、优质产品和高就业率、人民满意大学来吸引生源。
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树立正确、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可以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至于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人才,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对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基础薄弱,办学属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来就先天不足,社会服务能力也较弱,在目前情况下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渐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理念,应该成为统率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先导观念,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基础。
2.树立以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判标准的人才理念。既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那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判定,并不是完全由高校自己说了算,还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换句话说,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得到体现。因此,社会需要、社会评价应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坚持这一标准显得更为重要,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当时之所以在该地区设置一所本科院校的理由,就是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首先考虑的问题。
3.推动以科教融合育人为目标的协同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必然使科教融合育人思想成为大学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既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科教融合育人不仅是指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学术成果与思想文化,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观念更新,更是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工作环境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必将推动高校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资源配置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提高质量,统一认识是基础。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合力才能形成。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十六字方针,说明方针的本质是既要“赶”又要“转”,既要扩大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又要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因此,各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学科专业是龙头、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名片、特色是优势、质量是生命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2.提高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基,立校之本,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每所高校都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做好顶层设计,要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历史、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找准服务面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各自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有一个理念值得我们商榷,国际高等学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办专业、招教师,而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办专业、招老师呢?要坚持“十个坚持”,办人民满意大学: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凝练学校独特的核心精神,坚持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科研兴校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校策。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创业型本科人才。
3.提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一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和育人水平,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尊重教师,教授治校,校务公开,多办实事,用加快发展解决教师们的诉求,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三要切实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建立教学名师巡讲制度,实施“教学名师讲坛”计划。四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奖优罚劣,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激励。
4.提高质量,“质量工程”是抓手。一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实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内部评估工作,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四是扎实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信息化校园借信息化技术来进行跨越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高校能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5.提高质量,领导重视是保障。各高校要深入学习同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高教三十条”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质量建设提升的第一职责,凝心聚力抓质量,提倡高校领导做职业化、教育家校长。各高校主要领导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每学期至少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选配好分管校长、教务处长。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向教学第一线倾斜,把经费多花在本科生的教与学上,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逐年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信息化建设,教改研究,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学习,实践教学等等方面。特别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建成的优质公开课,多用视频公开课课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缩小差距。
6.提高质量,内因为主是前提。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高校更要把抓人才质量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而不是上级布置的要求和任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各校要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责任制,认真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监督,不断扩大公开公示面,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巨大工程,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内可以准确评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会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1.3.1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2011.2.23)[2011.7.11].ht
tp://.cn
3.韦永恒.理念 改革 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质量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本报评论员.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教质量的首要标准.中国教育报,2012.3.26
篇2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
篇3
在读写中促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开始。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生成高质量的精神;高质量的精神,生成高质量的思想,最终养成高质量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涵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离开了“语言”,养成教育就如“浮水之萍”,失去了发展的根基。“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形象、思想、情感等内容。于漪老师在给佟春丽老师的信中说,“语言文字用来表情达意。‘表’与‘达’是语言形式,‘情’与‘意’是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情和意,语言就是僵死的符号,表现力、生命力就丧失;离开了语言文字讲情和意,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语言的阅读、学习和运用为抓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精神品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采用宏观视角,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用大量高质量的语言材料刺激学生的思维。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人格素养的养成,又要关注学生对微观问题的探究思考。
在以读促进养成的同时,还要以写促进养成。在养成教育中,始终要坚持读写一体,及时书写、整理阅读中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高度活跃,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也在持续发展。
上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如路遥《平凡的世界》、曹文轩《草房子》和《青铜葵花》、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的历程》,以及传统经典如《诗经》《论语》等。让学生思考,从文本中获得了什么?学生反复阅读,形成思维的困顿,欲辨不明的痛苦。在争鸣中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认识的再深化、人物形象的再理解。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砥砺思想,丰富情感。这样,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在阅读中慢慢进行着。
于漪老师说,“就学生而言,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纯技术问题,而是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思想、积累词句、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积累多方面的知识”。由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同样需要积累。养成教育的积累,可通过阅读和写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
变“不”为建设性意见,为养成教育提供正能量
成长中的孩子,典型特征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浅显,思想不够成熟,而又常自以为是,在学习、生活上,易犯一些错误,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我们很少想过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合适,更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我们往往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然后一走了之,没有给学生提供正确的选择,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怎么办,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养成教育从何谈起?!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不是一“不”了之,而是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那么,学生既能把事情做好,收获成功的喜悦,又能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积极因子,也为养成教育提供了正能量。
摸底考试后,我担任班主任的九年级(5)班笼罩着一层阴云。失望、低落的情绪充斥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赵江瑜写道:“今天又被班主任骂了,因为成绩再次下降。想起爸妈对我的期待,迷茫、愧疚一齐袭来,分数成了我的梦魇。”
一直刻苦努力的谷晓阳在日记中说:“我努力了,却没有成功,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学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怎么办?”
……
一时间,我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提供正能量,让他们最快地走出“雾霾”。我翻捡出这些同学的试卷,仔细地从红叉叉中寻找思路中的闪光点、可取点、进步点。
我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拉到身边,针对各人试卷中的具体问题,放大他们的进步:思维朝着原思考的方向,再深入一步就抓住了得分点;在自己作答的基础上,补充出其他方面就是满分。阴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原本属于他们的青春、朝气重返眉宇间。
简单的批评、否定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预期效果并不佳。“学生都被骂皮了,骂多狠都不顶用”。这些老师在无奈着无奈,他们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篇4
就做好我市教育工作我提出三点要求。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从我市实际出发,认清形势,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教育强市建设
到2020年我市要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提前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注重育人为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要注重改革创新,要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更加符合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要注重教育公平,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篇5
1.有助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与培养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教师紧缺以及新教师的大规模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教育问题。与此同时,面临着教育医院和资金紧缺的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好为我们的师资教育解决了这一个困难。远程教育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质量、成本与规模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获得了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的效益。
2.以能为本位为主题的多样化教育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国教师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我国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远程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将老师从传统的培训和教育中解放出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3.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与模式的变革目前为止,我国的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教育都是以高校、师范院校或者科研单位为主,培训的内容和目标主要是以行政部门的要求为主,以集体讲授的形式来完成。这样的培训模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缺乏与教师的互动,所以经过培训后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尊重教师的实践主体的地位,这与远程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4.促进教师资源的共享建设与创新传统的教育中,师资与课程资源不能共享,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教育的类型单一,而且实用性不强。随着远程技术的发展,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还可以达到试题库、案例库、教育素材等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的备课讲课提供了许多丰富的材料。
5.进一步推进“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在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中,应该以“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指导,进一步促进教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我国的教师教育中,因为各项管理体制的原因,导致了“终身学习”体系发展缓慢。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应用,打破了见阶段我国师资教育各自为政、人为割裂的局面,有效地进行了合作、沟通、资源整合,同时吸收了社会上的其他资源,一起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立。
二、应用远程教育促进教师教育变革的关键
1.观念与认识方面要想充分地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就必须对远程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便从根本上消除对“远程教育”的一些误区。我们要坚信,远程教育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怎样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来发展师资的教师上来。消除观念上的偏见,有助于远程教育的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和管理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教师教育,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国家的多个机构,各类院校与教育培训机构,各级中小学等多个机构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所以说,国家层面和教师教育机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级部门应该加强协调与合作,加快推进远程教育促进师资教育的发展体系的建立。
3.人员培训实施、管理、领导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会直接地关系到远程教育的效果与发展水平。现阶段,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这严重影响了远程教育的培训效果。远程教育的从业人员与传统的教师不同,需要专门地进行培训。
4.质量体系管理与评价加强各类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评价,并且把它纳入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中去,是进一步推进远程教育培育师资的规范化、合法化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保证远程教育的教育质量,应该充分地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并且邀请专门的机构或者专家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考评和管理中去。
5.研究、合作与创新要想成功地运用远程教育培训教师,需要不同层面的、全方位的共同合作。现阶段,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强远程教育的师资培训,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加强研究、合作与创新,是远程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成功的关键。
三、结语
篇6
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会议的任务是总结高等学校评建工作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以赴高质量地推进教学评估工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刚才,*大学、*大学、*大学、*省教育厅等几位同志介绍了本校或本省的评建工作经验,中山大学李延保教授向大会报告了过去三年来参评的一百多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情况的调查结果。他们的发言很有说服力,客观、全面、有代表性。借此机会,我讲四点意见。
一、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
“*”时期我国教育的“三大任务”,概括起来六个字:普及、发展、提高,即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和政府,是全国人民交给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高教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一主要任务,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下真功夫,将我国高等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去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加快推进了高教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高等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很显然,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充分肯定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质量问题更为突出;二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还面临着深层次的艰巨任务;三是教育教学投入不够,不能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着精力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对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客观地辩证地加以分析。必须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的矛盾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有的是教育大发展中伴生并发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今后前进中也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新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予以解决。
2.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到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高教战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要处理好规模发展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把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能不能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是衡量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标志。要认识到,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当前更重要的发展是提高质量。还要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改革是深层次改革,任务相当艰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将工作的重点放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一定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抓教育质量。人民群众倾注了那么多感情、精力和财力,把子女送到我们的高等学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把质量搞上去了,学生成人成才了,人民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使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效。
在这里,我要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对于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家根据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高等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克服一种错误观点,就是把创新仅仅看作是少数高水平大学的任务,事实上,创新是对每一所高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当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也不尽相同,但重视和提高教育质量,是对所有高等学校的共同要求。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所以,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同志曾经说过,“学生以学为主”,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中去,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加大教学投入
这里讲投入,既包括硬件投入也包括软件投入,既包括经费投入也包括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是否重视教学投入,是考察一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考察一所高校领导是不是真正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学基本条件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中关于办学条件的要求,切实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当前,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除了加强硬件投入外,更需要在软件投入上下功夫。现在的问题是,有些高校领导,还没有把教学工作真正重视起来,而是更多关注于学校上规模、上学位点和重点学科,没有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教师队伍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同志不认真备课,不安心教课,不研究教学,这样的同志虽为少数,但对教风、学风和校风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大学展涛校长说得好,“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天职。”高校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要动员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2.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不能没有科学和严格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基本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从以往评估的情况看,我们的教学管理还相当不规范、不严格。例如,有不少已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指标专家评价相当不好,这与学校在该环节的制度不健全,或者是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系;有些学校学生生产实习走过场,甚至“放羊”,这也与学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关。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管理的问题,还有一个认识和投入问题。学校要抓住评估这一契机,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要提高管理水平,各高校都必须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注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学校办学,教师为本。要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学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老师们能热爱教学、搞好教学。教学以学生为本,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比学习、比能力的良好氛围,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要面向社会和经济需求,结合本校实际,科学调整和设置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研究性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教学评估对于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因此,教育部高度重视评估工作,于20*年确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使评估工作开始走上制度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1.高度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评估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评估是高等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从近几年的评估情况看,高校在教学工作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的高校教学条件还不够好,管理也不够规范,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评估发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评估,组织教师和学生补做试卷和论文,甚至编造假文件、假数据,还把这种造假行为归结为是评估造成的。必须说明的是,不是评估导致造假,而是通过评估,暴露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领导在思想和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恰恰说明需要进行评估,要通过评估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要认识到开展评估工作是政府转变职能和加强宏观管理的需要,是政府运用信息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实施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对高校科学办学、规范管理、改革发展和提高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是评估方案中规定的要求和项目,通过以评促建,就会化为学校自觉的认识和行动。
从国际上看,评估是世界许多国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并且越来越重视评估,把评估看成是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2.教学评估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评估工作意义重大,成效显著,这是对我国十余年来,尤其是对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确立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基本评价。
实践证明,评估工作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高教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接受教育部评估的高等学校总数达到454所。其中,五年一轮评估制度确立并实施三年来,也有171所高校接受了评估。这些已经接受过评估的学校都反映,评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刚才李延保同志的调查报告也很有说服力。从我到高校调研和听到的各方面反映情况看,评估工作确实是一项实事、一件好事,正如一些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反映的那样,评估不仅是一项建设工程、教学改革促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也是一项团结凝聚学校人心、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工程。
一些院校领导,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认为,评估在促建、促改、促管和促质量提高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评与不评大不一样,评估使学校实现了更好的发展。没有评估,学校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巨大的变化。评估指标体系就是如何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教学规范。通过评建工作,学校办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学投入得到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都能够为教学服务,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评估工作对于一些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也同样起到促进作用。他们抓住评估机遇,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大学李晓红校长说,专家组在*大学评估期间,学生在学校的BBS上发表了上万条留言,他们说真正感受到了生活在*大学的骄傲,为做一名*大学的学生而自豪。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说,他们借评估东风,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使评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领导在研究整改方案时决定,每年拿出一周时间,仿照教育部评估的模式,开展校内评估工作,从“要我评”变成了“我要评”。*大学历来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学校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评建工作办公室,负责实施校内评估和质量监控。前不久,学校又正式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许智宏校长任组长,可见*大学对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件好事。*大学林建华常务副校长说,北大也需要以接受教育部评估为契机,狠抓教学工作,该规范的规范,该改进的改进,该保留的保留,该提高的提高,进一步落实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对评建工作,我也深有体会。当年,教育部专家组对华中科技大学进行教学评估时,我任校长,和大家一起抓评估工作,感觉是很苦很累,但再苦再累也值得。通过评估,学校真正把教学工作当作中心工作了,过去很长时间未能理清的思路理清了,过去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全校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各项工作前进了一大步,学校真有巨大的深刻变化。通过评估,我切身感受到,评估不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机遇。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扎实实地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学校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的评估工作总体上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个别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反映比较强烈。比如,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领导对评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过分重视评估结论,忽视评建过程,盲目攀比,期望值过高,给学校、具体部门和教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压力过大,偏离了评建工作的宗旨。有些同志反映,个别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在材料、数据上造假,甚至指使学生重新做试卷、论文。这种造假的行为是极其恶劣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会毒害学生的心灵,败坏学风。当然,我们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不少同志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不断改进工作。
四、全力以赴高质量地推进教学评估工作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大力开展教学评估,必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全力以赴高质量地推进教学评估工作,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
第一,强化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包括每年一度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
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20*-20*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证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大会上强调,“教学评估工作是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评估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要强化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通过周期性的评估,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使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规范、质量更高、更富活力、更具竞争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20*年到20*年为一个周期,共有592所高校参加评估。目前已经评了171所,今年要评130多所。未评的高校明年必须全部接受评估。
在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每年一度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它与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是一体的,专家进校评估每五年一次,但是统计公布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是每年一次。要通过公布这些数据,增强高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增进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了解和监督。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法
现行的评估方案,是借鉴了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制出来的,是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经过多年评估实践检验,被评高校一致认为,现行的方案是比较科学的,也是可行的。为了有利于学校开展评建工作,在第一个五年一轮的评估期间,原则上要按照这个评估方案对高校进行评估,同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分类指导的要求,不断完善评估方案。
为了更好地体现分类指导,在现有的评估方案基础上,已经针对特殊类型的高校,分别制定了补充说明。医药类院校的补充说明已经施行,效果良好。体育、艺术类院校的补充说明目前正在做进一步完善,将很快正式下发。针对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教育部也组织专家组研制了评估指标体系的补充说明,现已广泛征求了有关学校的意见,不久也将下发使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重点大学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本科教学仍然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使评估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简化易行,今明两年的评估中,将原来规定的抽查近三年的学生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改为只抽查近一年的,这也是为了从源头上防止个别学校在这方面弄虚作假。同时,适当减少进校考察评估专家组的人数和考察时间,切实减轻被评学校的负担。
第三,实施“阳光评估”,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
为了使高校和社会更加了解教学和评估工作情况,关心和支持评估工作,推动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将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实施“阳光评估”。从今年起,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每年公布一次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把这些数据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依据之一。专家组进校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认真核实,发现作假,一票否决。二是,将高校自评报告、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意见、学校最终评估结论等在评估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这些材料和数据公之于众,欢迎社会各界多加关心,加强监督。
第四,严肃评估纪律,杜绝弄虚作假
教育部一再强调,学校在以评促建中要实事求是,决不允许弄虚作假,一旦发现哪个学校有弄虚作假行为,将实行一票否决制,作为不合格处理。评估事关学校发展大计,各高校重视评估是必然的,但越是受到重视的事情,就越应该保持平常心态,从严要求,防止出现问题。我们在派出评估专家时,要求专家高度关注学校的诚信行为,进校后,首先核实学校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如发现提供虚假数据和材料的要立即报告,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被评学校都能够认真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评估纪律的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被评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纪律的通知》的要求办事,特别是接待专家方面,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做到从严治教、厉行节约,被评学校和专家有义务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共同遵守文件要求。
第五,重视评估整改,更好地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
评估工作是包括学校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考察评估和整改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分割开来,或者仅仅重视专家进校考察评估而忽视整改。必须防止在评估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把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一环,认真抓好。学校要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做好整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动各项建设和改革,使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学校整改情况将作为下一轮评估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
第六,加强专家培训,建设高水平的专家队伍
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开展专家培训工作,提高专家的理论和业务水平,逐步做到经过培训合格的专家才能够正式参加评估工作。评估专家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家有关教学改革和评估的方针政策,熟悉评估方案,研究评估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争取做一名水平高、作风正、纪律严的优秀专家。
我们这次会议,邀请了260多位专家参加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这些专家中,有些是高校的书记、校长,有些是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长、评建办主任,还有一些学科专家。你们长期参与评估工作,对评估工作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为评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代表教育部感谢你们!希望你们通过严谨求实的工作,维护评估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推进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第七,加强评估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要通过抓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学校评建工作方向。要投入更多精力、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继续加强宣传工作。请新闻界的朋友们多关心评估,多为评估工作做宣传,形成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重视评估工作的良好局面。
篇7
当家庭环境无法提供甚至阻碍这种良好教育时,他们往往可能会期待有效的学前教育机构来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不仅如此,英国政府的教育质量政策研究重心也逐渐向学前教育阶段转变。在EPPE项目开始前的一段时期(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政府的主要教育政策偏向是学校教育阶段(5~16岁)儿童,与此相对的学前教育政策停滞不前。[5]然而,继学术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处境不利家庭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政治诉求之后,1997年英国政府开始坚定地调配拓展学前教育服务设施,这一承诺有两个基点:[6](1)满足所有儿童适应全国课程的需要,尤其是处境不利背景的儿童;(2)为家境贫穷的家庭提供保育和教育。由此可知,英国政府对学前教育质量政策的转变,特别是对处境不利家庭儿童学前教育阶段扶持政策的转变。
二、有效学前教育项目研究的主要路径
EPPE项目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探究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3~7岁儿童);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儿童自身和家庭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有效性研究(EffectivenessStud-ies)、质量特征研究(QualityCharacteristics)和个案研究(CaseStudies)三条路径来实现`。
(一)有效性研究(EffectivenessStudies)
有效性研究采用的是量化分析的方法,运用多层分析模型(Multilevelmodels)和增值评价(Valueadded),在考虑到儿童本身和家庭的影响因素前提下探究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多层分析模型(Multilevelmodels)和增值评价(Valueadded)在英美等国针对学校效能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其优点是能将影响学生成绩的外部因素(如学生的前测成绩、家庭背景、学校或教师层面的外部信息等)与学校或教师的效应分离开来,得到学校或教师的“净效应”,实现对学校或教师效能的科学评价。[7]具体到EPPE项目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其有效性要素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水平是儿童、家庭和家庭环境对儿童进入学前学校之初的成就和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二水平是在控制儿童基线分数和背景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儿童在学前教育期间的成就和发展。[8]EPPE项目的研究者运用情境模型(Contextualmodel)来分析儿童、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对儿童不同年龄段成就和社会行为的影响;采用增值性评价在控制基线分数和背景因素的前提下,来探究儿童在学前教育期间那些可能归因于个体间和学校间的差异,进而估计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多层分析模型和增值评价,研究者逐层分析出儿童自身、家庭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机构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质量特征研究(QualityCharacteristics)
为了测量和研究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特征,EPPE项目组的研究者引进并开发了三个教育质量测评工具:由哈姆斯(Harms)等人研发的早期儿童环境质量量表修订版(ECERS-R);西尔瓦(Syl-va)等人在基于前面量表基础上根据英国国情研发增加的量表(ECERS-E)和阿内特(Arnett)等人研发的护理者互动量表(CIS)。ECERS-R量表主要测量空间设施、个人看护常规、语言推理、活动、互动、项目结构和父母与工作人员等7个方面;[9]ECERS-E主要测量语言、数学、科学、环境和多样性等英国国内的基础课程领域内容;[10]CIS量表则弥补了前两个量表对过程性特征涉及的不足,测量了看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放任、冷漠和惩罚几种可能的互动关系。[11]这三个量表基本涵盖了学前教育质量特征的各个方面,且互为补充。通过运用ECERS-R、ECERS-E和CIS三个测量工具对参与项目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测量,并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多层次模型和增值性评价分析,研究者比较和鉴别出了那些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更为有效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及其特征。
(三)个案研究(CaseStudies)
在前面量化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已经初步可以发现一些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表现良好和优秀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然而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比另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更加有效呢?通过个案研究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和认识这个问题。EPPE项目里挑选出来进行个案研究的12所有效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在有效性研究的多层次模型分析中儿童发展效果高于预期值的机构,并且这12所学前教育机构的EPPE项目数据分析显示,其园所的儿童拥有“良好”进步(比较有效组定义为在68%的置信水平)到“优秀”进步(最有效组定义为95%的置信水平),在至少一个认知或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正向结果,而没有任何消极结果(Siraj-Blatchford,etal.,2006)。[12]对于被挑选的12所有效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研究者进行了包括文本分析、访谈(主要针对家长、教师和管理者)和自然观察法(大约400小时)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性研究,力图探究这些挑选出来的有效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
三、有效学前教育机构项目研究的主要结论
通过有效性研究、质量特征研究和个案研究的方法,EPPE项目的研究者在关于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特征、儿童自身和家庭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方面,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数据,并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EPPE项目的研究者发现,学前教育(相对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经验对于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提升的作用,且这种积极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小学1至2年级阶段(KeyStage1)。具体来说,学前教育的质量与儿童在小学1年级(6岁)的数学和阅读测试的分数有显著相关,这种影响到小学2年级(7岁)会有所减弱。[13]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长度与儿童智力、社会性发展也有显著相关。具体来说,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时间越早(小于3岁)智力发展越好,且2~3岁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在社会性方面的表现也比同龄儿童好;不过全天在学前教育机构学习的儿童并没有比只学习半天的儿童发展更好。[14]此外,处境不利群体儿童从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获益非常显著,特别是从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但是研究同时显示,处境不利背景儿童整体上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少于其同龄儿童。[15]
(二)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
研究者发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存在于所有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不过融合机构(包含教育和保育)普遍质量得分比其他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高。研究者在调查所有类型的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时,发现了其有效性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1)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通常拥有较高的学历和资历,尤其是机构的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资历,这些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2)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间能保持融洽、轻松的互动关系,且作为活动的发起人能做到与儿童平等相处;(3)有效学前教育机构视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同等重要,并促进其协同发展;(4)有效学前教育机构重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内在联系,以指导性的学习环境和持续性分享思维来拓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5)有效学前教育机构的老师通常比较了解儿童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并且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比较深入;(6)有效学前教育机构通常会鼓励家长高度投入到儿童学习中去促进儿童发展;(7)有效学前教育机构通常规定了基本的行为准则,以便老师处理儿童间的冲突。[16]
(三)儿童自身及家庭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EPPE项目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地说,家长和学前期儿童一起参与的系列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更高的智力水平和更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也显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以及家长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与儿童发展关联度不高;即使是受教育水平不高、收入不高的母亲通过参与儿童的家庭学习活动也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17]不过,研究者同时也指出,由于儿童家长、家庭和家庭特征相互关联,因此无法进行因果归因,但父母的参与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是肯定的。
四、有效学前教育项目的政策机制讨论
篇8
稳步推进的课改不仅仅体现了我们所需的新课程的理念,最为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教学设计并且把握好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的深化我们的课堂改革,促进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
1.1深入透切领悟新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高效高质课堂的前提
首先,树立新课标理念。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研究其理念,准确把握其要求,以正确引领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我们通过对《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认真地学习,了解到学标是对课标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提议教师如何去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合作性的活动。对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作出适应新课改精神的调整,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学标可以说是课标与教材,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桥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把课标,学标与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让学标能够真正成为课标、教材的桥梁。其次,转化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与核心,是国家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结果。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引导主要是通过课程目标体现的。市教研室胡志桥老师在学标说明会上提到:学标是以课标为依据,现行教科书为参照,提供基于课标的内容演绎,体现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科维度和成长主题上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掌握每框、每课、每单元、每年级的具体知识是一个过程性的学习,并在最后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架构,从而发展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教师要把研究重点放在课程目标上,要用课程目标来引领教学,要围绕目标去选择内容,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还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有利于根据目标、本校学情与教学需要来选择内容,开发资源,使课程目标能更好地引领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目标的设计,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有目标的重要性,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行,例如在进行九年级思想政治课中《责任与角色同在》时,为了突出责任的涵义,责任的产生与来源,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可以通过奖罚制度、游戏、或者是说小组性的自主学习,都可以从一定程度来增强学生的目标性,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很好地实现,促进我们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
1.2整合课内与课外课程资源,促进高效高质的重要保证
1.2.1注重对课本的理解,对课本知识进行组合记忆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掉一些课本中的细微之处,是知识点之间的链接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面对新课标的实施,我们所进行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地补充我们的知识点,如对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的相关知识点都需要有着充分的掌握。要让学生学会注重课本的理解,对课本知识点要有条理的进行记忆,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学会很好地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量,还具有非常明确地条理性。把知识点能够逻辑的排列起来。并且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增强学生自身的完善,促进教学任务的完善。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面对书本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把有关的知识点进行排列,并且让学生得到很好地学习方法。面对初中政治新课标的改革,只有充分的利用教材,才能够真正的做到高效能高质量的教学。
1.2.2充分的利用课外教材,补充知识遗漏点
对于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受到的教育是不能够满足我们的应试要求的。所以说必须要选好一本好的课外辅导书。对于政治来说一般都是小题得分,只有很好的把握好课内外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高效课堂的实现。例如:学生在进行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探讨时,我们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特性,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到自己所学的新课标下政治科的概念,可以把课内外的知识点进行好的叠加,建立知识网络体系,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确保学生知识储备量的不断增长,而且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做到高效能高质量,促进我们教学素养的不断成熟。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作为主体,把课外辅导作为益友并且加以训练一定量的题目,不断的促进学生成绩的成长,帮助学生能够很好地提升成绩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学高效的发展,帮助我们在新课标下政治课教学更进一步的提高。
2优化教学策略,寻求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多重情绪,对授课教师有意见的话,不仅仅影响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样影响的是老师上课的情绪,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睦而且能够使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互相促进彼此的进步,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使我们新课标下政治课堂教学向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师生关系和谐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学生最后的老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让学生对我们新课标下的政治课堂有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对我们的学科有兴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平台进行授课,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体把握,促进我们高效能高质量政治课堂的实现。
2.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的调节,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我们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学生就会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积极性以及兴趣是学生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必须要具有的,只有具有了这两项,才能进行自我的不断完善。在面对政治知识点的同时能够不断的彰显出自己的价值所在,不断的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确保我们高效课堂的实现。
2.3加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学习中,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首先应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其次,要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只有让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完善,例如把政治要点进行反复的记忆,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探索竞争与合作这一小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一方面能够使自身的缺陷得到有力的补充,不仅仅是学习上,在生活中也是。让学生能够融入学习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促进自身价值的实现。更进一步的促进我们政治教育能够得到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
2.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影响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从训练上让学生在组织答案上有严密的逻辑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我们自身负责。逻辑思维的培养,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的自我调节,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有条理,有步骤的组织,不仅我们学生成绩能够得到提高,而且也能够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教学素养,促进我们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能高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生活中,不仅学习上需要很好的逻辑性,在生活中也需要严密的逻辑性。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逻辑性的培养,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生活中也能够培养成有条理,有章法的生活步骤,促进我们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促进我们中学政治课堂教学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
3结语
篇9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的要求在考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时,数量是不容忽视的。即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规模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上是以持续增长为基本特征的。现如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或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表1 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美国、英国、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均已超过50%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马丁・特罗所言的普及化阶段;德国、法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也达到40%左右,可以说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自20世纪末的大扩招以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8年已达23.3%,虽然这一数据还赶不上上述发达国家,但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907万人,人数规模居世界前列。正是以这样一个高等教育规模为基础,我们才能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并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试想,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仍处在小规模的“精英”阶段,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于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就会显得不切实际,不合时宜。换句话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了较为宽厚的数量基础之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当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相比数量和规模,人才的高水平、高质量应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于人才培养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要求所在。那么,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呢?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多样化为基本特征的。所谓多样化,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如办学、管理、教学、研究等体现出多元、多样的态势。培养人才也不例外。现代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从层次上讲,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分,从类型上讲,有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之别,更不用说学科类别上的多种多样了。因此,这就给我们讨论什么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人们也很难给出一个关于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确切定义。不过,综合众多的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论说,我们似可对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作以下一些基本理解。首先,由于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类型较多,层次有别,因此,衡量高水平、高质量人才不应用一个尺度,一个标准,如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型人才与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的衡量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其次,不论高校培养的是哪一类型、哪一层次的人才,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品质与能力。其中,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与较强的创新能力应是最为基本的。
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讲,虽然很难给出一个有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准确的数量或质量要求,但我们可以从世界上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中有的无疑可以称为高等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找到一些认识高水平创新人才数量或质量的思路。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被公认为世界自然科学界最具权威意义的奖项,它们被授予那些在这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的研究人员。因此,这些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的能力。
表2反映了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开始到2007年的100余年间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的国别状况。美国以224人(占总数的43.0 %)高居首位,英国、德国位列二、三。若以二战结束的1945年作为分界线来统计获奖者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三项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在这两个时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是二战结束前的2.7倍。美国与德国的获奖人数在这两个时间段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是二战结束前的11.4倍,其增长幅度远远高出了总体的2.7倍;而德国则相反,二战结束以来的获奖人数少于二战结束前。美国与德国的这种获奖人数变化的差异,不仅佐证了世界科学中心自20 世纪初期之后由德国转移至美国这样一个事实,同时也反映了美国与德国的高等教育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发展差别,并且说明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及其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具有的强大实力。为了进一步验证诺贝尔奖获奖者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高校的分布状况。
表3从取得博士学位的角度列举了1901―2001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奖获奖者最多的高校。在物理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11所高校中,美国占7所,德国2所,英国与法国各1所,具有这11所高校博士学位的获奖人数占1901―2001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总人数165人的43.0%。在化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12所高校中,美国占4所,德国与英国各3所,法国与瑞士各1所,具有这12所高校博士学位的获奖人数占1901―2001年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总人数137人的50.4%。
另外,根据对1901―2001年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状况的统计,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的单位分布在87 机构(这些机构除个别科研院所外,绝大多数为高等学校),平均每个机构约1.79人;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占总数的41.0%;获奖者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高校是哈佛大学,有11人,占总数的7.1%;在取得博士学位最多的排名前13位的机构中,美国占6个,英国2个,瑞典、奥地利、丹麦、瑞士、法国各1个,在这13个机构中取得博士学位的获奖者(66人)占1901―2001年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总人数175人的42.3%。[6]从上述有关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获奖者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所占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有的巨大优势,毋庸置疑,这种优势与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或曰高等教育强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虽然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人数多少不能概括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水平、质量的全部(因为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相比毕竟极少或者说是个别,且诺贝尔奖获奖者只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多种人才中的一种),但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与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若是仅仅培养出几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而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较弱,那么可能还不能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但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长时间培养不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那就更难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了。
二、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3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向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价值观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理念,素质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理论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结构上,一个由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教育组成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已经形成,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与质量上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在人才培养内容上,随着学分制、选修制、大类招生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及通识教育的逐渐扩展,一个以宽专业、宽基础、宽口径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正在形成。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偏重课堂讲授、偏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正在发生变化,重视在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正在成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取向。毫无疑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上述诸多变化,为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若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实践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换句话说,为了培养出符合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如何进行? 准确地回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我国高等教育30 年来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以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强国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基本参照系。
1.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
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内容的性质、人才培养方法的选择及人才培养过程的走向。譬如,19世纪初期的德国大学,在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想影响下,学术研究进入大学的教学过程,大学成为培养学术人才的基地。“到19世纪70年代左右为止,全世界能够训练学生从事科学、学术研究的机构,实际上唯有德国的大学。”[7]又如,自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高等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通识教育理念,成为美国大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制定的重要基础,其影响作用一直延续至今并远及大洋此岸。因此,理念的更新在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制度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理念革新中,教学观的改变显得尤为迫切,而教学观革新的核心是逐步树立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自由的思想。计划经济时代,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内,有计划地培养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直接对口的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思想,规定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计划性与统一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4年所学课程已被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4年的学习过程即是这一制定好的教学计划的展开过程。这种方式虽然对培养有一定规格要求的专门人才有作用,但对培养具有较高知识素养与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或许不太适宜。因为创新是一种不受拘束、富有个性的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勇于质疑、善于批判、敢于打破常规的能力与素质十分重要,而这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自由应成为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重要理念基础。其实,早在19世纪德国大学培养学术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学习自由就已被作为一条基本的原则。
2.重视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
人才培养结构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如人才培养的地区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等,是人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果我们对各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作一研究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强国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诸种结构在不同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例如就层次结构而言,有的国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例构成呈“金字塔型”,有的国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例构成呈“橄榄球型”。因此,关于人才培养的结构,很难找到一个适合众多国家的一致的标准或模型。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可以发现研究生比例相对较高是一普遍现象。可以这么认为,世界上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专科生、本科生占绝大多数的所谓“低重心”层次结构和研究生占有相当比例的“高重心”层次结构两大类,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层次结构,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类。
统计资料表明,美国2004年在学本科生为928万人,研究生为133万人,研究生占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12.5%;英国2005年在学本科生108万人,研究生23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17.8%;法国2004年在学本科生104万人,研究生25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19.1%;日本2007年在学本科生251万人,研究生26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9.4%。[8]我国2007年在学本科生1024万人,研究生119万人,研究生占总数的10.4%。[9]从上述统计来看,应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大发展,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规模,研究生在学人数占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已超过日本,接近美国。换句话说,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正在从“低重心”向“高重心”发展。但问题是仅有数量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主要在于高水平、高质量,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才培养结构的协调不能仅仅认为是数量结构,还应包括内容结构。如不同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问题,不同类型人才(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培养内容、方式的区别与融通问题等。
3.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制度实际上包括了从招生到就业,从校园文化到学生生活等有关人才成长的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则。狭义的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指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相关的制度、规则。人才培养制度的确定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专门人才的培养来讲,可以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即“本科+ 研究生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前者的代表主要是美国,自19世纪7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之后,以培养法律、医务、商务、管理、教育等专业人员为目的的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逐渐出现,由此,本科学院(如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哥伦比亚学院)加专业研究生学院成为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学院构成方式,“本科+研究生”成为培养专业人员的基本模式。在这样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中,本科教育的通识性、研究生教育的高深性成为基本特征。所谓“本科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在本科阶段完成对专业人员的培养,本科教育的专业性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所确立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后一种。为了达到在本科阶段完成专门人才培养的任务,我们制定了从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到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的一整套人才培养制度。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获得迅速发展,研究生比例已经达到本科生与研究生总数的10%以上时,研究生教育内容与本科生教育内容重复,研究生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下,现在应该是到了认真思考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重新审视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人才培养制度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高晓杰.科学谋划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2]丁三青.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强国指标体系的战略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3]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指の国比[M].2008.10-13; 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4][8]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要[M].2008.244-245,64.
[5]徐万超,袁勤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1);葛君,岳晨.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2).
[6]袁勤俭,葛君.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
篇10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工科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应强化认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完善政策,加强投入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实现良好的教育质量。工科院校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开展。本文就工科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实践
一、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型,为了更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就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科学探索和实践,寻找到合适的途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并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
二、树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首先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进行缓解,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使其能够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工科院校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创新意识、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主要着眼点,完善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优化实践训练,实现校企的有效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专业教育、通识课程等,[1]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实,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质量的提升。
三、将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的根本
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的基础是课程,要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人文素养,使其具备充足的知识投入未来的创业中。工科院校中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成为公共必修课,[2]使其与专业课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以有效地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提高其层次性、科学性以及立体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加实用,能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丰富和优化,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水平得到提升。
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结合
当前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方式,将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需求,利用高校的技术手段,实现高校、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加强与工科院校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实现校企合作,能够对当前市场的实际需要全面了解,使得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能够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充分发挥企独特的教育资源以及环境,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生产的结合,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水平。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职业教育与实践水平提升的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使产学结合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从大学过渡到创业阶段。
五、优化质量监督控制体系的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从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建立科学有序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进。工科院校应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强化院、系、专业三个方面的审检,优化校院的督学检查制度,使得创新实践能够顺利推进。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情况制定实践活动的标准,加强考核评价,[3]使得创新实践教育能够高质量推进。实现长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工科院校需要将工程作为创新教育、实践教育以素质教育的背景,深入分析和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的情况,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使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需要相适应,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技术的进步,强化国家实力,工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运行平台,将学生作为主体,使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控制体系,使得教学环节得以优化,树立完善的教学理念、方法等,使得人才培养方式得以转变,使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作者:李俊儒 秦森 何文劼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宾.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4(34):277.
- 上一篇: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制度
- 下一篇:社区卫生管理制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