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篇1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09-0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是在传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基础上生成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化、社会化、国际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平台上,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好基础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转型发展,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发展,巩固基础,提高质量指明了路径。笔者学习《决定》后深刻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的关键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内涵的强化、基础的巩固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把握《决定》精神的基础上,以内涵为重心,以质量为重点,遵循好一个指导思想,坚守好三项基本原则,落实好九大举措。

一、遵循一个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任何发展都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自觉作为。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发展可能会出现曲折、反复,或者误入歧途,甚至夭折。《决定》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确定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平台上巩固提高,必须认真学习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心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具有整体性、举措具有针对性、发展具有系统性。这一思想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内涵,着眼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巩固提高来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重点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和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超越;“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为民生服务要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必须围绕就业展开。

“适应技术进步”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任何技术都存有生命周期,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依据技术进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是职业教育使命所在,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自觉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公共服务”,是教育公益性原则的体现,更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特质的具体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着力点;才能真正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走出事实上以招生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促动来改变自身生存的被动状态,通过内涵的强化、质量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守三条原则

《决定》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政府与学校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重点坚守好三条原则。

(一)坚守好“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横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现代与未来的跨界、跨时空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技术推广,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五个“对接”的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使命的体现,彰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可行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巩固提高的目的,必须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二)坚守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坚守好“产教融合”原则。“产教融合”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产教如何融合,其着力点是什么?《决定》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前两点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最后一点是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巩固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恪守产教融合原则,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自觉衔接、自觉配套是必由之路。

特色是职业学校保持旺盛、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突出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办学特色。职业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校企协同育人。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质出发,努力激活自己的职业特性、产业属性,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推进自身的发展。

(三)坚守好“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构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就业,可升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确立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教育举措。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传统理念。技能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部。技能学习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增强,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放松。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系统建构理念出发,致力于中职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的建构。其次,要从“多样成才”的理念出发,既要重视学生的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升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动手,也要让学生学会动脑;既要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必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九大举措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以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表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新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其内涵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决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探索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教代会、工会等治理机构的作用,在投资者、管理者、执行者、学校教职员工之间进行权力制衡、利益制衡,既保护出资人的利益,又维护教职工的民益;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必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回归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立足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出了七条实施路径。第一,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第三,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第四,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第五,推进“双证书”制度;第六,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第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三)做好招生工作

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工作,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奠实基础。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升华。就目前社会“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现状来看,从公众意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的差异来看,要巩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必须稳定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一要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历招生工作,多种措施加强宣传,稳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必能成,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三要强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减少在校生的流失,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四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汲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奠定物质基础。

(四)“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课程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素。围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决定》指出,建立一个“机制”,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两个“衔接”,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衔接,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标准开发与标准应用的衔接,是一个内容科学、中心突出、举措具体、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课程体系。

(五)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要素。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决定》从一般与个别、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实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举措。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时代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决定》明确了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举措,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四项措施,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发展,覆盖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七)加强与优质学校、城市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规模急剧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已达到了世界水平。但从整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在思想理念和办学水平上还存有较大差距。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借船出海,借势发展,拉长短板,整体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八)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能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业是办学的目标和生存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来说,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建构和培植上又是不够的。《决定》从学生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出发,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相融合,提出在加强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发展、多样化成才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备用能量,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理念,强化文化课教学。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2

一、构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一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继续教育是我国大批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继续教育需要积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二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而继续教育能够加强培养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劳动者技能的更新和提高,进而使劳动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能力要求;三是高质量教学是继续教育学习者应享受的权利。继续教育学者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受教育权利,理应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能力提升;四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是继续教育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调整并补充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者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水平。因此,促进继续教育学习者全面发展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保障教学质量,才能够完善继续教育学习者的知识机构,提高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实现学习者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升。(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继续教育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下,继续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领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教育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学校被市场所淘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学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高质量教学吸引学习者;二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学校的发展。因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一)办学思想不端正。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部分高校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设立了联合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服务。继续教育能够为高校带来额外的资金收入。但是,部分高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将继续教育作为创收的主要路径,扩大招生数量,重视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部分高校缺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解决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没有为继续教育配备高水平专业教师和完善的基础设备,严重影响继续教育的质量。(二)师资水平不高。继续教育学院的任课教师由本校在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以及在读研究生担任。其中,在职教师需要承担全日制教学任务,无法将精力集中在继续教育上,甚至有些在职教师没有提前备课,而是根据日常教学经验开展继续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外聘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虽然能够对学习者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但是继续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不强。另外,在读研究生不仅需要完成学业,而且很多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工作,用于继续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而且,在读研究生缺乏对现实经济社会的了解,自身的教育经验较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三)教学管理不完善。一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力度较小,很多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相互推诿管理责任,管理效率不高;二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缺乏周密的教学计划,没有突出成人特色,课程安排与教学任务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活动存在着很多漏洞;三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材选择不合理,缺乏成人教育特色,教学内容趋于普通高校教育。另外,还有部分继续教育学校教材陈旧,时代特征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四是部分继续教育学校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仅仅依靠试卷成绩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缺乏对学习者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机构保障。一是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部门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授权第三方机构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并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要求没有通过教学质量测评的学校限期调整,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监督。另外,政府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指导,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为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二是社会评估机构应积极介入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认同。为此,社会评估机构应积极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和继续教育学校反馈信息,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引导。三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一方面,高校应积极监督本校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的监督,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定期访问与考察,查看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继续教育教学进行动态监控。(二)人力保障。一是继续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师资水平,积极为继续教育教学引进高水平专业教师,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并且,继续教育学校应定期组织继续教育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引导继续教育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继续教育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此,继续教育学校应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和教学科学的规律,把握继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加快管理创新,研发科学的继续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且,继续教育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继续教育教学行为,避免继续教育教学人员的违规操作。另外,继续教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合适的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做好学生注册与建档工作,加强对教学环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强化对教学管理过程的监督,规范教学过程。三是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应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对自身工作与发展的重要性,在继续教学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习者应提高学习自主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另外,学习者应积极运用校内学习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将知识学习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与现实生活中,学会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黄富平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海鸥,纪秋颖.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篇3

报告强调,发展更加关注实践和应用性学习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更有利于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供更灵活的教育选择。因此,报告基于英国本国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发展高质量、更强大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的改革建议,建议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在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供给方面,目前英国雇主参与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内都是不协调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机构都能有效提供这一类型的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是:确保提供高质量的、适应劳动力市场和雇主需求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并使雇主参与到所有技术和职业教育机构课程的开发中;未达到最低质量标准的机构不能作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提供者;建立有效的学生咨询和指导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客观地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有价值、可行的教育选择;为未满16岁的学生保留一些核心学科共通的课程,使其能够根据爱好作出灵活选择;对于那些选择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关机构应为其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同时注意满足雇主的需求。

二是在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方面,目前针对16岁以上学生的升学政策,特别注重传统的学术成绩,不利于学生进入继续教育学院或学徒制培训体系学习。具体建议是: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升学目标,应该激励雇主提供此种类型的培训,并对学徒制进行重新定义,把其作为一个精深的三年制培训项目,而且要提出明确的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要求;重新引进根据结果付费的政策,确保所有的培训提供者都能帮助学习者作出正确选择,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是在竞争方面,引进新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激励合适的TVET机构提供综合性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取消对一些特定机构不公平的优势待遇;加强对学校和继续教育评估的协调性,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使学习者作出恰当选择。

篇4

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根据高等学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经济有不同的定位。“985”高校更多关注科技创新前沿,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11”高校把精力放在技术集成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处于地方,则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高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拉动相应的服务业发展,扬“地利、人缘”之优,避“名校、品牌”之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调整学科专业,利用高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制定适合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培养多形式、多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水平。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中紧密联系地方,以具有区域特色和变化的市场为导向,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服务业为宗旨,带着前瞻性的思路,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彼此信任,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共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行宏观规划,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办学理念不仅得到升华,办学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质量得到提高,还彰显了办学特色,锻炼和提高了办学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立足于本土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寻求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开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空间,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加大职前职后一体化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推动学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同时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扩大继续教育的影响力。从地方经济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地方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把科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二、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四川文理学院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风,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达州市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需要,主动融入川东经济文化主战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现实,依托学校资源和社会办学资源,面向川东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推进继续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协调健康发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形成了明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提出“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服务面向定位,秉承“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创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把提高质量作为提高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4]紧密结合达州实际,坚持科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校地合作空间,加强对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特色植物研究开发实验室、基础教学外语示范中心、高教研究所、巴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发挥其聚集资源的有利条件,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多出成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社会化。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优质的教学与达州市经济和服务实践相结合。继续教育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合适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抓住达州市场,制定校内与各二级学院合作、校外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运作,有序运作,安全运作,念好地方经。科学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变重心,从学历教育逐渐向非学历教育转变,适当增减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加强与中职学校、高职高专的衔接。及时进行社会功能定位,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运行,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及类型结构,改造现有的传统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加快达州市经济发展服务,拓展服务面向,大力发展各类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让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以正确处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为基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要旨,科学谋划继续教育新思路,日益加快继续教育社会化进程,贴近达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校企、校地有机互动,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民广泛参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事业,推动达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特色化。随着继续教育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与之配套的特色化专业、系统化课程尤显重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适应社会要求的特色专业,培养有实用技能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必将成为新建本科院继续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动适应地方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办学领域,准备申报“酒店管理和土木工程”两个紧俏专业。紧紧围绕“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专业重构与学科调整,把“影视艺术与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从教育学院转入文化与传媒学院。强化规范管理狠抓质量,继续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遴选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力争在特色专业上有较大的突破。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专业设置,发掘特色学科,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地方建筑背景、经济特点,学生就业的现实性,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建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办出“工程造价”的专业特色。创新课程内容,服务地方经济。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编排课程内容,根据成人特点,追求知识的新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人员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5]

3.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向其他知名高校学习先进经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思想交流。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要通过高校自身人才智力优势,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更要通过和当地有影响的企业进行校企协作,直接走进工厂,用知识为企业分忧解难。同样,也可请企业组织更多更优的员工到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培训,开展讲座,既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修养,又提高其学员的实用技能。积极开拓继续教育领域,面向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办各类短期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为此,继续教育学院为四川省至诚监狱开设提升监狱民警综合素质培训专题讲座,与成都嘉善商务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签定共同致力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协议,对四川宏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并选派优秀教师到普光气田对石油工人进行专业英语培训,到达州市钢铁集团进行机械技能培训。同时指定一部分教师带薪到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给予锻炼的机会,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把企业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请到继续教育学院为专业师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搭建平台。

篇5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不是理论上的口号,它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学习,共同构建。而且不仅是使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条件学习,更高的要求是全民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养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习惯。终身教育思想下的成人继续教育,也正是表明人的发展终其一生,获得一定学历层次的教育,并不代表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继续教育不但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指导:教育是广泛的,学习也是随时随地的。只有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目标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至2020年,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继续教育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建立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一)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

继续教育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所有社会成员,其对象的广泛性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继续教育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系统。继续教育,迫切需要加强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具体表现为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成人教育发展至今,还没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一部法律来规范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快继续教育的法制建设,从法律上确立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地位,明确继续教育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形成继续教育的法律监管和评估体系,最终促使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是开展管理的一种良好方式,也是社会成员在满足其不同层次需要过程中的助推器;约束机制,是在有法律保障的大前提下,各组织部门规范运作的一种制度表现。不少发达国家在行业准入、岗位聘任、人员晋升等方面都明确要求各级各类人才接受继续教育,并同时建立了继续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了广大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以保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为了保证成人继续教育的质量,一些发达国家相应地建立了认可与认证制度。欧洲建立了学习等级制度,韩国和日本也都在探讨建立终身学习积分银行。这就要求我国在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中,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激励机制建设,满足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要健全约束机制,保障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推进劳动者持证上岗制度;在知识和技术更新快的职业领域,特别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部门,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定期更新制度,并与从业售货员的继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并借鉴国外经验,制定从业人员特别是种类专门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的规定。各个行业和部门要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成果作为其职业资格证书更新、岗位聘任、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行业和部门要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建立以解决从业人员工学矛盾为目的的“带薪继续教育假”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对继续教育加以关注,提出要促进教育在不同层次和类别中要横纵沟通和衔接,进一步能满足个人的多样化学习需要,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制度,进而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应在充分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终身教育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并积极探索建立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论证和转换制度。

(三)完善高教自考制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此形式扫除了入学考试的障碍,从而创造了一种弹性化的学习制度。近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着城乡、区域、专业的发展不平衡,文理专业设置不合理,重考轻学,学历歧视等方面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考相关法律,重新定位自考目标,科学合理的调整专业,加强自考的管理等。政府应继续深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改革,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途径,为培养广大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未来自学考试制度的具体目标为:加快结构改革与调整,实现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衔接与沟通;科学把握标准,保障命题质量,逐步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自学考试制度的教育功能,建立社会化的学习服务体系;实现自学考试制度考务考籍管理手段现代化。自学考试通过调整结构、完善制度,拓展功能,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努力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促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性教育平台和高等教育立交桥。

三、科技信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改革继续教育培养方式

(一)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兴办开放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担负继续教育职能的同时,应当打破传统单纯追求学历目标和经济效益为主的观念,要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实行开放办学。具体表现为:在专业设置上,要淡化学历教育,设置适应成人需求的专业,真正为有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各年龄阶段的人提供学习资源和机会;在办学体制上,要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同时重点发展大学后教育、社区教育,使继续教育真正涉及到广泛的社会群体。

(二)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等之间的合作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继续教育的主体日益多元化。这就要求在有效发挥各级政府作用的同时,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要不断加强继续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市场化,依托社会,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联系,在广泛的合作中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积极调动和发挥各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力量,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整合多重资源,达到资源配置最大化。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践行:一是鼓励普通高等院校兴办继续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实际运作中,有些院校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利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相关科研院所中所具备的资源,大力开发合作项目,在合作中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二是动员公司和企业部门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大型企业和公司不但会对行业的发展作出长远计划,同时也要求其员工能够有条件接受继续教育以便提高。因此会定期的组织开办与专业有相关的培训课程,对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就需要公司和企业部门与当地的对应专业的高校形成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员工接受教育,不但强化了学校提高实际培训课程的质量,长远来看,企业行业也能获得较大的利润。三是支持私人办学。要吸收社会上有利的资源,鼓励私人办学。私人办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时代性,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继续教育办学中的不足,也能及时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作出调整。

(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篇6

21世纪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挑战,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传统知识的迅速更新,对医学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如何更新观念、顺应潮流,笔者觉得只有及时补充、更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通过各种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尽快完成向高素质、综合型的编辑转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医学期刊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挑战,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将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编辑继续教育对培养一支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编辑素质是影响期刊质量的决定因素。

1.1 思想素质:当前,知识创新的加快,要求医学期刊编辑的知识更新也要更快,而且这种加快已经不仅是应用的更快更新,更重要的是要求基础知识的更新更快[1.2]。作为医学科技编辑决定了他们应有不断促进和发现新科技、新理论、新课题的思想素质。

1.2 业务素质:不言而喻编辑的素质与办刊质量是成正比的,医学期刊编辑不但应有较高的编辑水平,也要了解医学科技的前沿动态。一个医学期刊编辑部应当由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称层次的编辑人员组成,他们既有指导关系、又有不同分工,还要相互协同。另外,编辑首先应是专职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编辑工作中。

2.1 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身情况,弥补基本学历不足,参加一些半脱产、业余学历提高班:专科读本科,也可以读双学历:如果已有医学学历,可再读文学学历。达到知识更新的目的。

2.2 作为编辑,应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精深同时,可安排医学编辑人员进修中文,弥补语言文字及写作知识的欠缺;或者进修外文或专业知识等。[3]。这样根据自身学历等知识结构情况,对自身所欠缺的知识给予补充,而进行有针对的继续教育。达到编辑技能更新的目的。

2.3 可参加全国性编辑培训班,带着工作中的问题,与在会的编辑们进行交流、探讨。了解编辑出版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学习讨论编辑出版的政策、规范及标准,交流、探讨编辑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及经验。从而达到编辑业务更新与提高。

2.4 继续医学教育专业培训:可参加医学行业权威部门、知名专家举办的有关新业务、新技术学习班与讲座。及时了解医学各学科发展进度。

2.5 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以及时了解先进的医学科技信息、最新医学发展方向与发展动态。完善知识提高Internet网上获知医学前沿速度与广度。从中激发编辑选题策划灵感,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达到编辑观念更新的目的。

开展继续教育不仅注重学问的深造,更应重视能力的提高,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培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的新型医学编辑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是医学期刊的生命,要想医学期刊的高质量、高水平,编辑的素质提高是根基,编辑是一门渗透力特别强的专业,各种学科,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应有所触及,只有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以求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技能。只有不断的对编辑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培养,才能适应高科技时代出版业发展的需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为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论编辑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J].编辑学报,2000, 12(14):191-192

[2] 张建.科技发展的变化及其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J].科技与出版,2000(1):22-25

篇7

一、主要工作

(一)会同市教育学院切实制定好《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2010-2013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

明确工作目标、优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水平,在基地学校建设、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质量。

(二)创造性地开展好全市在职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

加强校本培训、着力岗位练兵,为全市广大教师创建扬长的舞台、提供扬名的机会,籍此培树一大批有魅力的名优教师,全面提高各校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全市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县区进修学校“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发展,提升全市进修学校的整体水平。

1、协调有关部门及县区政府,优化进修学校的校舍建设和设施配备,力争在国家和省厅“县区示范性进修学校”的评选中,我市达标的数量和质量名列全省之首。

2、继续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一次系列现场会议”。通过系列现场会议,让每位主管局长、进修校长走进每一所进修学校,了解情况、研讨工作、沟通感情、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加快发展。全面发挥各进修学校在各自区域的教学指导和质量提高的核心价值和重要作用。(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表一)

3、全力开好“全市县区进修学校第二次主题工作系列现场会议”。围绕各学校自选的工作主题,在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各进修学校要缜密分析、科学论证、深入探讨、全力工作。要做到,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建树,而且在工作实践上有突破。使各县区的主题工作现场会议,各县区有所长、有所为、有所学。(具体工作主题,详见附表二)

(四)依法做好普通话推广和测试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测试机制和测试设施。

会同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创建“市标准化普通话测试语音室”。视时机成熟,取代原来的人工测试,实施现代化的计算机测试普通话的科学机制。

遵循“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规范普通话培训、优化普通话测试、完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档案管理,使常规工作进一步优质化、高效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组织好第十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五)依法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严格审查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各种要件(如: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及必需的各种合格证书等)。

组成“市教师资格评审专家委员会”,严格做好申报者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和认定工作。

同时,热情接待申报人员、耐心解答申报咨询、认真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让服务对象满意。

(六)高质量地做好校长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在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启动“市名优校长专业化培训工程”,把名优校长的培训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举办“市名优校长高级培训班”,着力提高校长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专家型的优秀校长队伍。

开展名优校长送培下乡活动,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级管理人员的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七)高质量地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依法建立健全全市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系统。

制定和颁行《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对全市教师的全员培训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教师网联培训和文本培训的实效性,依法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制定和颁行《市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纲要》和《市名优教师(骨干班主任)管理办法》,实行名优教师的动态管理、消除“名优教师终身制”的弊端,确保名优教师的整体质量和名优教师的作用发挥。

制定和颁行《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和《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标准》,实施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班主任任职资格证书制度,着力提高班主任的师德水平,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科学施教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八)着重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全市新任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和新任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和谐、高质量、可持续地整体发展。

制定和颁行《市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方案》和《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培训方案》,有重点、分批次地做好农村教师的“实用性、实效性”教育能力和教学业务培训工作。及时做好新任教师的全员培训,使新上岗的教师尽快适应教育工作、尽快胜任教学工作。

同时,要把特岗教师的特殊培训工作列入各县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日程,各县区的“每人一绝”要有特岗教师的适当比例。

实施“订单式送教下乡”和“城乡教师结对互助”活动,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带动作本用,加快全市的义务教育由“年限教育”向“质量教育”的转轨进程。

二、保障措施

(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处室自身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面工作和专项工作管理者和负责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

自觉树立和遵循“为基层排忧解难”、“为百姓倾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依法建章建制,依法行政处事。

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密切结合我市相关工作的实情和实际,科学遵循相关工作的发展规律,选聘相关工作的专家和权威性人士,在既定期限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案。

严格执行业已颁行的各项管理规章,建立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和运行法则。

(三)加大管理力度,加强过程性督导。

对上述“主要工作”,要实行明确标准、过程督导、阶段调度、结果评估、全市通报、褒优曝劣。

篇8

【关键词】卫生系统;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1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98-0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医学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通过规范或非规范的专业培训或非高等医学院校毕业,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所有卫生技术人员。

1.2 方法 集中培训。近几年我们培训的内容有:公共课程《WTO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权益保护》、《创新创业在武汉》等。医学专业课程:妊娠高血压防治新知识、基本药物进社区知识解读、传染病的防治方法、脑卒中的康复与治疗、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心肺复苏及四大救护技术实操演练等等多个部分,医学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分别由各家医院的专家、教授主讲。我们还进行了十多门网络课程的学习。学习完毕,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发放成绩单。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强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今年,我区卫生系统共培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6人,其中培训高级职称人员10人、中级职称人员86人、初级职称人员200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使卫生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取得了新的成效。

2 医学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现代要求

2.1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疗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探讨的核心课题之一是生命质量问题。生命质量的特征是指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强调生命质量,其意义重大,因为对生命质量考虑无疑会影响是否采取某种治疗方法,而治疗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延长病人的寿命,因而提高生命质量是其一项重要的原则。

2.2 努力开展医学教育[2],使医务工作者跟上医学发展,在医学教育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医学发展趋势使医学知识、技术呈指数增长,医务工作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或掌握已得到发展的技术。这意味着必须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理论或掌握的技术、方法精选;同时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迫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医务工作者日益感受到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更新的需要,必然造成医学继续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2.3 社会的进步、社会病种的变化、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医疗消费供求矛盾的突出化以及医学伦理关系的演化,促进了医学发展,使医学模式适时调整与完善。目前,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扩展医学继续教育。当前,医学继续教育需要强化医疗技术的选择性和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两个方面的教育;同时,培养继续教育可塑性人才也是卫生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3 继续医学教育是时代命题[3]

3.1 医学继续教育需要与变化的社会医学有必然的统一关系,实际上就是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现阶段医学目的的调整、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医学需要使医学继续教育成为医学的时代命题。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同医学目的的客观需求很不适应。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急需医学继续教育,进而使众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自觉自愿地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加快造就一大批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新型医务工作者已刻不容缓。

3.2 作为一种终身性医学教育,医学继续教育的基本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培养和发展全科及专科医务工作者的医学服务能力。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装备正从事医疗实践的医务工作者,全面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4]。医学学科的高度专业化、整体化和理论化是现代医学的根本趋势,医学继续教育与之对应是必然的。

3.3 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实行学分制,拟采取短期培训、长期进修、专题讨论会、讲习班、学术交流和专修科及自学等形式在全科及专科层次大力开展和运作。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业务知识的讲座,加强本系统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充分利用知名专家知识优势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促进自己的工作从制度上保证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促进卫生系统专业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

医学继续教育的有效原则可归纳为:使对象乐于接受医学继续教育并对之感兴趣,明确医学发展、医学目的与医学继续教育的关系;审查对象的知识、技术、态度及服务输出能力,帮助其辩证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对发展前途心中有数,产生紧迫感和参与意识;做好各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医学继续教育计划需与对象合作实现,同时听取患者的意见;以问题为基础竭力使对象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有效地转变其工作状态;制定医学继续教育档案;发挥潜力促使医学继续教育的社区定向规模不断扩大。医学全才和专才通过医学继续教育应该输出更多的优质服务,使自己的潜力和个性有突破性开发,以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咏堂,张晋.医疗纠纷导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22

[2] 袁琪,周兴才.广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3] 陈九龙.高技术条件下医学科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与哲学,2000;21(7):60-61

篇9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路径;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链的高端化和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人们从学校教育中学习的知识仅仅是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的小部分,大部分专业知识以及各种能力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在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将成为提高从业者素质和造就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有7亿多从业者,每年有数以千万计需要再就业和新增的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者有2亿左右,还有1亿多老龄人口。这就使得高校继续教育的任务尤为艰巨和复杂,不仅要提供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还要提供非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教育内容。因此高校必须拓展继续教育发展路径,创新继续教育发展制度,以此来应对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产业调整、从业者职业变迁等带来的机遇和多元化需求。

二、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复杂多变的情况,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继续教育的一元化与成人学生的多样化

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多样化趋势明显,学生的教育经历、职业背景、文化背景、兴趣特长、职业追求、专业知识等日趋多样化,但是高校提供给成人学生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却大同小异,显然与成人学生想要提升职业能力或专业水平等的多样需求相去甚远。

2.高校继续教育的普教化倾向

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培养模式基本与普遍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模式相同,使用相同的教学用书、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缺少成人教育的特性,带有普教化色彩。普教化培养模式不重视成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职业技能提升,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操作和相关行业、产业的变迁脱离。

3.学生的学力差距过大

“学力”也被称为“学习力”,指学生具备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也包括学习积极性),例如,撰写报告的能力、检索信息的能力、课题调查的能力等等。近年来虽然成人学生的入学年龄呈正态分布,但是入学成绩却相差几百分之多,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力低下”的学生进入大学,这就导致了学力多样化、学力差距过大。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面窄且应用率低

虽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教学等方面却很少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仅仅在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信息等几个方面使用信息技术,但网络教育资源以及更加智能的管理、教学、学生服务功能等却没有开发和应用。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在我国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在面对发展机遇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时,应采取以下新的发展路径:

1.推进“产学工”相结合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建立以提升成人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的教学特色。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仅靠高校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企业来共同培养。“产学工”相结合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是高校与对应产业中的企业密切结合的一种特殊有效教育模式,是培养高质量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产学工”相结合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中,高校与企业结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则从高校获得所需技术和人才,从而能够健康发展。成人学生则通过高校继续教育提升职业能力,使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贴近产业优化升级,同时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工学”并行方式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

2.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衔接的教育形式

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以提升成人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产业或行业的要求设置整合型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这种教育形式,可以依据成人学生的学力、知识结构、文化基础、职业不同而设计学历教育课程与技能培训课程相辅相成的教育形式,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多证制教育。

在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衔接的教育形式时,应始终保证教育质量规格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产业和行业特色相结合,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相结合,应用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的原则,最后形成“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职业技能模块”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和培训,同时引进相关行业优秀人才为兼职教师,从而保证高校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结合产业变迁和科研成果对成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和教育;另一方面要从相关行业企业中聘用优秀兼职人才作为外聘教师,由于他们的知识更贴近实际工作且专业基础扎实,所以更能促进成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4.推进多元化发展模式和高校继续教育社区化

高校继续教育应坚持多元化发展道路,依据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类别的多元化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学生既可以是接受学历教育三年制或五年制的学员,也可以是短期几个月的培训制学员。教育方式既可以是以提高某行业从业者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的的非学历教育,也可以是以提高学员学历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

篇10

一.继续教育帮助语文教师奔向目标

对语文教师而言,继续教育的核心是提升语文专业素养,促进语文专业成长,通过外在的教育,关键是要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自我研修,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要遵循4个关键词。

品德道行:语文历来注重“文道结合”,教师首先要德行高尚才能教育好学生,所以继续教育把修养师德作为首要目标。语文教师要把教师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不断修德修行,提升精神境界,无怨无悔“白加黑”“五加二”,真正关爱学生,让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让学生考好分,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知识技能:在“大语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与丰厚的人文素养。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它学科知识,积累人文知识素养。博览群书,阅读切合语文教学、做学问的书;同时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如导入、点拨、提问,沟通、组织、管理等,做到知、能、行三者合一。同时不断充电学习,自我思考和反复实践。

心理信息:语文教师要懂点心理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调适能力,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心灵大门,做学生知识丰富和思想良好的引路人。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力,而且要学会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提高从网上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实现师生的互动双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合作教研:语文教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本校培训,自行研修,可以学习名师的成功经验,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通过互相听课、教学沙龙、网络研讨、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合作教学科研,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文章。而由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向名师发展,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可持续发展,必须牢记这样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学习。

二.继续教育亟需解决的重点

《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根本在于高效课堂,进行科学有效教学。继续教育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强化高效课堂理念,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就要掌握高效课堂的教学范式,如15/20/10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等,通过分析案例、学习经验、集体研讨、网络学习等形式,取长补短,优化内化,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继续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评聘晋升,功利色彩太浓;任务主义,动力不足,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深思,加以改进。继续教育有效进行,就要创新形式,重在实用,做到自觉和考核双重增压。如语文教师培训,培训的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专家学者理念的启迪,也要有一线名师的经验介绍,更要有优秀教师的实践示范,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点,如何提高教学力和学养,通过讲座、观摩、研讨、自修和提升,提高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水平。决不能出现为完成学校指派任务,人到心不到,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再如提升学历,要真正本着提高自己的宗旨学习;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杜绝东拼西凑抄袭造假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