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61-02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特殊中职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
部分特殊中职学校是从各省市残疾人培训机构演变而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都是边实践边摸索,无规律可遵循,无经验可借鉴,大部分简单照搬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理论过深、过难,容量过大,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种种阻力与不适。
1.2 特殊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来自非特教专业
特殊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来自非特教专业,或从普通教育系统转行而来,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不适应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情况。各特殊中职学校自己定专业、选教材,教师缺乏专门的培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民间联系的状态。
1.3 残疾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进展较为缓慢
如中职视障生只有专业课教材,缺少文化课教材,推拿按摩专业中职教材采用双拼盲文,而高职专科和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教材采用现行盲文,衔接起来比较困难。另无专门针对听障生的美术教材,普通中职文化课教材对听障生来说偏难、偏繁,未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等。
《国务院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提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也特别强调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新时期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改革必须深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微观层面,探寻出一套既切合残疾学生实际,又能满足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有的放矢地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最大程度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特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湖南特教中专)根据自身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夯基础、拓口径、强技能、提素质、助融入”的残疾学生培养模式,按照残疾人生理特点和市场所需,从实际出发,确定按残疾人分类、按岗位分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残疾学生培养方案,以帮助广大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
2.1 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湖南省特教中专对学校两大传统专业――美术和推拿按摩专业的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有的放矢地增减相关课程。
首先,调整专业课与文化课比例。参照普通职业教育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比例和课时分配为7∶3或6∶4的比例,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情况,调整美术专业整体专业课和文化课比为6.7∶3.3,调整推拿按摩专业整体专业课和文化课比为7.6∶2.4。
其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关系。我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主体是听障学生和肢残学生,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于较深的理论知识难于接受和理解,因此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上更偏向于实践操作。推拿按摩专业教学对象的主体是视障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学生难于接受较深的医学课程理论知识,因此实施分层教学,理论课和实践课坚持“重实践,理论够用”的原则,夯实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技能。突出专业临床课如《伤科按摩学》《内科按摩学》及《病理学》等课程,加大其比例,适当删减临床应用较少的课程,如《中药学》《方剂学》。
2.2 拓宽培养口径,增强适应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的过程中,各专业都细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力求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门性人才。如原有的美术绘画、工艺美术、美术设计3个专业是借鉴高职院校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涉及的专业面太宽,涵盖范围较广,部分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结合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将3大专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专门化和细化,将美术绘画专业分为油画和中国画两个方向;将工艺美术专业细分为陶艺和木雕方向;将美术设计专业整合为一个平面设计的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新增服装制作专业。推拿按摩专业设置按摩技术和医疗按摩方向。
一年级第一学期按大专业平台组织教学,选取构成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构建大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后,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以满足学生兴趣、身体状况及适应分层分类教学需要。专业方向的选择采取学校引导、学生申报的原则,结合相关考核、考试确定。专业方向确定后,按专业方向分班进行授课。
2.3 实施“三地”建设,强化实践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湖南省特教中专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型课程体系。
学校规划建设了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先进的实训场所。如针对推拿按摩专业建立了近2000 m2的技能实训室,包括练功房、足浴房、个性化模拟实训室、解剖室;另建设有工艺美术专业实训基地,包括陶艺室、木雕房等,设置了专门的美术设计机房。将推拿按摩、工艺美术、美术绘画、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服务场所、生产车间有机结合。另和长沙市按摩医院、常德市卧山夫烙画有限公司、长沙惠迪数码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我校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 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大前提下,我们考虑自身的定位与其他职业教育有所不同,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实际需要,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突出专业核心,强化技能训练
根据专业的定位,对专业课的内容进行了压缩、更新和重组,减少课程门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拉长课时,缩减了部分专业课学时,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浅显易懂,降低课程难度,增强实用性;根据就业岗位的需要,增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实践环节。
(1)美术专业教学内容具体调整措施。
美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一期进校时,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以《素描》《色彩》为主,增加课时,从原来的5周延长至7周;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3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构成艺术》课程,压缩学时,从9周减少至6周。一年级二期至二年级,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结合专业基础,选择美术绘画、美术设计、工艺美术三个相对专业化、精细化的专业技能方向。
美术绘画专业主干课程由14门精简到10门,将核心课程《油画静物》《油画花卉》《油画风景》《油画人物》的课时延长半学期或一学期。工艺美术专业由以前的陶艺、木雕和漆画杂糅在一起的大专业细分为了陶艺和木雕两个小方向,其核心课程课时达到三学期,围绕着陶艺和木雕制作进行。美术设计专业定位在平面设计,核心课程以《pop字体设计》、《海报设计》《photoshop》《coreldraw》为主,课时达到一学期或一学年。
(2)推拿按摩专业教学内容具体调整措施为。
首先结合专业特色,突出盲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专业学习,特别突出一年级学生对盲文的掌握。
其次根据专业定位,重组更新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拉长课时,缩减了部分专业课学时;理论知识要求浅显易懂,降低课程难度,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第一学期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学习打基础。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结合专业基础,选择小的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分按摩技术方向和医疗按摩两个小方向,掌握相对较专业化、精细化的专业技能。
(3)文化课程的具体调整措施。
在文化课教学中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特殊职业教育的性质自编文化课校本教材。适当调整文化课比例,如语文由原来开设5学期改为4学期,第二年由周4节改为周2节,数学课由开设2学期改为1学期,适当降低难度。推拿按摩专业结合专业特色,新开一学期英语,增开一学期盲人计算机,为视障学生融入社会奠基。
3.2 整合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残疾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听障生和视障生均存在认知感官的特殊性,现行的大部分中职教材大都不适合我校学生使用。我校先后组织各专业老师投入大量精力,编写了《德育》《实用按摩人体解剖学》《聋生实用阅读写作教程》《聋生素描》《法律基础知识案例集》等校本教材。
推拿按摩专业老师编写的《实用按摩人体解剖学》结合了专业特点和视障生、低视力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阐述,与按摩中常见疾病的发病部位和发病特色相联系。美术专业老师编写的《聋生素描》针对视障生认知能力的缺陷及与教师、同学间沟通渠道的不畅,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为夯实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服务。
文化课教师编写的《德育》《聋生实用阅读写作教程》《法律基础知识案例集》填补了特殊中职教育文化教材的空白,帮助教师走出“无米下锅”的困境。如《聋生实用阅读写作教程》在“构建聋生丰富的语言库、渗透语言点弥补语法缺失、习题训练形式多样化生活化、应用文写作结构模板化、口语交际以‘写’代‘说’”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符合视障学生特点,能较好满足听障学生交流、就业、适应社会的需要。
3.3 培养学生兴趣,开设专业选修
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展提升其专业能力,开辟新的就业创业渠道,每学期第2周后,各专业会推出3~8门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课程。如十字绣和丝网花是近年来市场上十分火热的一个产业,因其品种繁多、实用性强、材料易得、工艺简单、易学易掌握、操作便捷见效快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流传,且适合听障生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校开设后深受学生欢迎。美术专业先后还开设过工艺品制作、串珠、丝带绣、刺绣、水彩画艺术、速写等20多门选修课程。推拿按摩针对学生视力的差异,提供了医用心理学、中医养生学、针灸、中药方剂等课程供学生选择。
3.4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残疾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且层次程度不一,为了提升他们的素质,在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礼仪》《科普知识》《文学欣赏》《聋生国标》《盲生声乐》等课程。针对部分视障生和听障生入校前无学习经历,表达能力差的现状,第二学期开设《现行盲文》《双拼盲文》《手语》课供其巩固和提高,并为视障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学期中开展“师生共创手语角、盲文角”活动。学校还组建了学生声乐队、器乐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通过各种形式教学内容的提供和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 结语
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有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原则,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理念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核心。我们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拓宽培养口径、强化实践训练等措施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通过突出专业核心、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专业和文化选修课来精选教学内容。期望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甄选,促使特殊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今后谋得生存尊严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宁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篇2
当代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个性张扬,同时又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急待关注的心理问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实现人才强国,培养对国家有利,对时代有益,对家庭有贡献的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建设。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1.要强化教育者的服务意识,全力维护大学生应享有的权益,保障大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发展状况、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师资队伍水平等基本情况的知情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在学校资金、管理人员相对充足的条件下,为毕业生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实习基地或产业园区,让学生接受社会教育的同时获得合法的劳动保障。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指导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小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明显欠缺的问题,需要盲校、聋校花费较长时间来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小教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扎实,进入工作岗位马上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致使许多盲校、聋校在招聘时宁愿选择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设置特殊教育教学法?本文试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满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其他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分别是98人和80人为教学对象,根据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重新编排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边教学边调整课题方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研究过程
本教学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信息,拟定课题方案,整合教材。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根据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两类儿童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和《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作为教材,选用《小学新课程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法和网络资源等为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论知识。
(二)第二阶段――实施教学阶段,调整教学计划
1.理论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实践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通过实践课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讨论、试讲、说课和评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实训则是利用见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等机会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教学,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专业指导。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为例。该校与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百色特殊教育学校、北海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见实习基地,为学生见实习提供很好的实践场所。另外,这个阶段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选编及录制了部分学生教学录像,以配合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选用。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法等。
4.考核手段的选用。在考核上,改变传统作业与考试方式,将每部分教学理论与特殊教育小学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写教案、试讲、制作课件等作业形成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计划设计、观摩课的评析、校内实训(试讲、说课和评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为随堂考查,为指定教学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教案,并选派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试讲。
在第二阶段,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这个阶段笔者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集和学生实践作品集汇编成教学资源包,这些既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本课题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获得学生基本认可,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也获得见实习单位的肯定,2012级学生现已毕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非常认可。
篇4
关键词:特教师资;特殊学校;在职培训;短期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56-02
中国残联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出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残疾类型以及不同等级的残疾人数,推算出我国残疾人总人数约为8502万人;不同残疾类型人数分别为:视力障碍人数为1263万,听力障碍人数为2054万,言语障碍人数为130万,肢体残疾人数为2472万,智力障碍人数为568万,精神障碍人数为629万,多重障碍为1386万人;不同残疾程度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人数为2518万,中轻度残疾人数为5984万。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因此,残疾人的教育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除了继续发展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已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当中,特殊教育是教育发展任务之一。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发展和改革特殊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由于我国缺乏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我国特殊教育长期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已经很难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其中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师资严重匮乏。特殊学校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差异很大,且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培训效果不太理想。鉴于我国现有的特教师资数量短缺、学历低、接受职前特殊专业教育比例小,因此加大力度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特殊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现状
1.各地特殊学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机会不均等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差异非常大。一方面,发达城市的特殊学校的校舍越来越豪华,设备越来越先进;另一方面,有些几十万人口的地区,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都没有。即出现了所谓的好的特殊学校是“锦上添花”,差的特殊学校是“雪中送炭”的现象。各地特教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特殊学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情况也差异很大。
研究显示,我国各地特殊学校专职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参差不齐,北京、广东等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较好,师资配备较全国平均水平都高,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多、质量好。然而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就相对落后,缺乏特教师资,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质量的专职老师严重缺乏,很多地区特殊学校专职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少,且很多特殊学校都是采取单一的校本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较少甚至没有经过国家、省级的专业培训,培训质量与效果可想而知。总之,我国东、中、西部各地特殊学校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不均等,使得各地的特教师资水平差异在继续拉大,影响全国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利于特殊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
2.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机构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职后培训的途径主要有:校本培训、短期进修、单科培训、成人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等形式,但是职后培训机构并不完善,培训也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大多数职后培训都是采取专题讲座、特教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当前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是参与人员数量众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过程中多采用满堂灌、整体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忽视了参与人员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的差异,追求整齐划一,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训,使得培训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预期培训水平。而且我国当前能长期开展职后培训的机构和组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一些高校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这些培训仍是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人员很少获得一些操作性强的知识技能,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不显著。虽然有部分好的特教机构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校本培训,但是所耗成本高,无法长期进行,由于人员、时间的不稳定性造成培训没有系统性,且这种培训因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发挥其最大最佳效果。
3.课程设置主要采取上级系统安排,很少根据基层教师需求安排
根据各地的研究显示,目前特教教师职后培训主要是上级系统安排授课,很少根据基层教师的需求设置课程。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培训前缺少调查分析,不了解培训对象的真正需求,势必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4.培训课程与教学实践脱节
当前的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课程。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教育教学实际的案例教学,缺少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缺少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设计以及教育前沿知识和信息等等。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提到的特教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缺少实践性,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特教主管部门有必要建立系统的、专业的、规范的在职培训制度,使得培训效果利益最大化。
1.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的、稳定的培训队伍
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家、教授拥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为特色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特殊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日常管理。而特殊教育一线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可以为广大参与培训的特教教师提供实际指导。过去我们的培训队伍主要是高校的特殊教育专家或教师,他们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很少参加特殊教育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缺乏实践经验,使得培训重理论而轻实践。在职培训既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实践的支撑,因此就要扩充培训队伍。培训队伍不仅要包括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家、教授,也应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教师。高校特教专家的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特殊教育理论,以及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工作等方面。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传授特殊教育教学经验、一些指导方面,侧重从案例和实践的角度与同行展开讨论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建立一支由特教专家和特教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培训队伍,才能确保培训内容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特教教师在职培训取得实质性的收获。
2.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要多样化
特教教师的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所处的地方也不一样,因此,培训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培训中,从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特殊教育在职培训模式。将校本培训、区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多层次培训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比如学术研讨会、短期培训班、脱产培训、远程教育等等。
改变课程设置模式,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培训模式相结合。首先根据培训目的,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初步确定培训的内容;在培训之前,与学院充分交流,了解特教教师的实际需求,在对初步拟定的培训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员的需求,以学员为中心开展培训。
3.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
特殊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低效与缺乏行之有效的在职培训评估体系有关。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进修培训与提高教师素质、晋级考核联系起来,把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晋级的一个必要条件,逐步建立相关的完善配套制度。可以在培训结束之后,发放特教培训合格证书,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可以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按照有关的规定折算成学分,作为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凡是没有取得一定学分的教师劝其离岗,或限制其参与新一轮的教师聘任,以此增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
总之,当前特殊教育发展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对特殊教育进行改革。而“教师”作为教育发展中的“软实力”,是制约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我国各地特殊学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机会不均等;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机构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课程设置主要采取上级系统安排,很少根据基层教师需求安排;培训课程与教学实践脱节,培训效果不理想。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的、稳定的培训队伍;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应立即被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赵燕潮.中国残联我国最新浅疾人口数据[J].残疾人研究,2012,(1).
[2]朱琳,孙颖.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1,(8).
[3]李凤英,郭俊峰,沈光银,陈月明,黄志.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4]李镇译,勾柏频.贵州省特殊学校师资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5]刘扬,肖非.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4).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
篇6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师;转变观念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经在该领域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要求学校教育康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动能力。传统观念认为,难道要让我们穿着白大褂来为他们治疗吗,这是医生的事情,应该送去医院,我们只负责教授知识。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类人―特殊儿童,他们不仅渴求教育的侵润,也需要医疗的康复。其实,这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和职责,我们要转变观念,勇敢接过社会抛给了我们的绣球。
2008年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率仅达到27%,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绝大多数从普通中小学校转任,更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与否,反映了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医生、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的欠缺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胡菡老师提出了“评估疗法”,并对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脑瘫的概念沟通、脑瘫的动作特点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从培养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复则培养的学生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相关科室等从事教育康复实践工作。
二、从课程内容上看。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特教核心课程以教育和心理为主;教育康复则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的康复为主。
三、从手段上讲。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特教以教育教学为主,而教育康复则以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个别化康复手段为主。
四、从对象上来看。
特教以学龄儿童为主,而教育康复以学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只能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同时,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无法实现、难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改革。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从而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特殊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入学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师提供教育服务,医生的作用逐渐淡化,教育与康复随之分离。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导与实施的“医教结合”,则将特殊教育服务的时间提前,康复医疗服务的时间延伸,从而使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就为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红云.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5
篇7
关键词:微课 ;特殊教育 ;视频 ;无障碍
微课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将不同的知识模块录制成 5-10 分钟教学视频。
一、特教课堂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1. 微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微课是将常规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片段,并制作成相应的视频教程,以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微课将常规课由不可逆的线性教与学的模式向可反复的环形教与学的模式转换。对教师而言,微课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除了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外,更重要是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学生而言,微课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来补差补缺。
2. 微课是实现无障碍教学的需要
微课在无障碍教学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其自身优势为无障碍教学带来了新契机。首先,视频教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次,视频教程可以配以字幕,帮助听障学生了解老师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最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视频教程,以达到补差补缺的目的。因此,微课在特教课堂的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微课是实现“生本”教育的需要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特教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各个知识要点的掌握不一致,常规课的授课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往往将系统知识模块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查差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的便携性有利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将微课视频存储在个人电脑、手机、ipad 等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开发设计
1. 微课设计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微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出教学大纲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实际依据。微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控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
(2)便携适用原则。微课的典型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从“微”处着手,放眼整个知识体系,力求实用。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把握住“微”的特点。微课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 5-8 分钟,视频格式一般常用的格式(如 wav、avi、mp4、3gp 等),文件大小控制在 20MB 左右,不可太大。以方便学生存储和播放。
(3)教学评价原则。反馈与评价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可以产生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第一时间筛选出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对其做出相对应的评价,进而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知识反馈是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2. 微课设计流程
微课设计包括教案设计、素材搜集、工具准备、视频录制、课件设计等环节。下面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表格处理”为例来谈谈微课的设计流程。
第一,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依据教案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微课设计中教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视频的设计也是依据教案设计而进行的,比如视频模块的划分是依据教案设计中所设计的知识系统进行划分的。
第二,素材搜集。依据教案设计内容,采取多种渠道搜集相关素材,如图片、辅助动画、语音等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分类存放,以便后续使用。
第三,工具准备。在视频教程录制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如微课制作录屏软件 Camtasia Studio、DV 机或摄像机、照相机、话筒或耳麦等。
第四,视频录制。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常见的微视频获取方式有外拍式,即借助 DV 等拍摄设备录制 ;录屏式,即通过屏幕录像软件自动录制教师对着电脑讲授的内容。前者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录制,然后通过相应处理软件,依据知识模块进行视频截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微课视频。后者主要是对知识模块直接进行录制,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且直接形成相对独立微课视频。
第五,课件制作。课件是微课的承载体,也是微课的表现手段。教师应根据选题的内容,将课件的内容利用相应软件设计并制作得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动画设计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夸张、复杂,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突出讲课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才会深刻。
第六,修改完善。在微课整体设计完成后,设计者要反复推敲演练,进行修改。修改过程,是对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过程。修改可以使微课变得更具有实用性。
第七,反馈评价。当授课结束后,微课实施者(教师)和微课接受者(学生)要依据上述所讲的微课设计原则中的教学评价原则进行总结、评价,然后将意见进行汇总反馈。教师再依据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以达到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目的。
微课的出现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则它开辟了特殊教育无障碍教学的新途径,满足了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则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反思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它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 年第 4 期。
[2]关中客 :《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年第 7 期。
篇8
摘 要 为了对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提升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本文运用问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概况、学校师资力量、教师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 赣州市 特殊教育 体育教学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主要有: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唐氏综合症,弱智)听力障碍学生、语言障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查阅近几年内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方面及其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与期刊文件,并在本校的图书馆与学院的资料室查阅了相关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期刊与书籍,为本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5份,有效问卷5份,有效率83.33%。
发放学生问卷100份,针对智力障碍学生、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进行了问卷。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与普通学校不同,所以本人对于问卷的设计简洁明了,问卷填写时需要体育教师的协助下进行。体育教师在每堂体育课前统一组织好学生与学生家长进行填写,实际回收问卷85份,有效问卷80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师对与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情感的现状与分析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心理题,它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深刻影响。教师具有种态度,将会影响到他对待周围的人或事和教育教学的行为式。对于学校的工作,持积极态度的教师一般会做出积极的
反应,而持消极态度的教师则可能产生拖延甚至对抗的反应。
从调查可以看出,有60%的体育教师是喜欢体育事业的,这一部分的教师是纯属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80%的体育教师不想改行从事其他的行业。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工资收入足够,校领导对体育工作有一定的重视,体育教师普遍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关爱学生。
(二)体育课程标准现状与分析
在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学校没有标准的体育教师、学生用书,在体育教学的时间活动中要降低教学的要求,要考虑到学校硬件设施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这个标准由体育教师决定,所以导致了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只能用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由于特殊学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更加特殊与复杂,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需要充分思考适用于课程主题的体育教学的特点。
赣州市特殊教学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视觉手语教学法和听觉触摸教学法。从调查可以得出,除了主要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其他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大体相似,主要是因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我国现在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不是很多。
(三)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现状与分析
根据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发展不同的基本活动技能的内容,有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悬垂支撑、平衡等; 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的内容,有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根据身体各个不同解剖部位选用的内容,有头、颈、躯干、四肢等。但各种分类方法不是单一的,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性地运用。
球类、跳绳和游戏是开设后学生较喜欢的课程。球类课程较简单,变化多,团队间合作性较强,其中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球类运动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课程;开展跳绳的体育教学活动,其运动的场地不受天气、年龄、特殊群体、资金等的限制,对场地的要求也较低;体育实践课程开展的游戏也有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选择,游戏中的情景设置形式较多,游戏难度较低,学生易于产生兴趣。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在体育教师的实施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敏学,宋强.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J].体育学刊.2005,(01):87-89.
[2] 赵志荣.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5.
[3] 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01):41-50.
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音乐;立德树人
特殊教育学校的儿童与普通小学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受教育的对象不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而这些身体上的缺陷就直接导致其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从人道主义的精神方面来看,社会各界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对这些弱势群体伸出援手,而我们作为启蒙“折翼天使”的引导者,便应当积极扮演好护花使者的角色,力图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还“折翼天使”一片美好蓝天。
一、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涵养身心、陶冶情、沁人心脾、富有美学的学科,在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够强化特殊儿童的音乐理论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审美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消除学生疲劳,对于培养这些身体具有些许缺陷儿童良好生活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俗话说“上帝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更打开了另外一扇窗”,部分具有身体缺陷的儿童在学习音乐的知识时,往往能够表现出惊人的潜力,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就是最好的证明,听力上的障碍并没有阻挡住其在音乐上的创作,反而使他意志更坚,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意义重大,特教教师应当对此高度重视起来。
二、德育与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式教学
(一)实施情感教学,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体障碍,这些身体上的障碍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由于后天造成的,比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口语表达障碍、肢体障碍等等,这些生理上的障碍往往会给幼小的心灵抹上一朵“乌云”,这朵“乌云”总是萦绕在小学生的心理无法散去,由此便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紧张、焦虑、惧怕等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尤其是一些刚刚转入學校的特殊学生,对于人的恐惧心理更加严重。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音乐教师是难以开展课堂教学的。为此,在实施课堂教学前,音乐教师应当多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教师活泼、灵动的情感萦绕在小学生的身边,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带来的阳光和温暖,从而消除对教师的抵触。
比如,在为听力存在障碍的小学生上音乐课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的身边,温柔地挽起学生的手,使其贴在自己的喉咙上,让小学生感受发音时声带的震动频率和音量,在其正确的完成一次发音后,要及时的表扬,或者抚摸儿童的脑袋,或者高高托举,或者轻拍学生肩膀等等,只有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和成功,他们便会在之后的学习道路中取得更加可观的成绩,从而走出心理的阴影,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战胜各种困难。
(二)利用教学内容,适当适时渗透德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的有效基础,在实施德育与音乐地融合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懂得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且适当适时的渗透德育,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之中。
比如,在教学《小燕子》这首歌时,其中歌词中唱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向学生描述了一副秀丽的春景,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还小燕子一片蓝天的德育内容,让小学生从小树立环保观念,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挖掘音乐名家,以事迹勉励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音乐名家,克服身体障碍成就多篇音乐成就的感人事迹,来勉励特殊儿童,从小树立身残志坚,敢于拼搏,不轻言放弃的坚韧不拔品格,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中,积极探索,虚心请教,将视野放的更远、更辽阔。比如,教师可以举例语言存在障碍的帕格尼尼、视力存在障碍的阿炳等等,他们虽然在身体上具有缺陷,但是依然通过坚强的毅力,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创作了不朽的财富,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来说,具有明显的勉励意义。
概言之,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融合式教学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信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具有明显帮助。为此,我们特殊学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教学尝试,力图德育之花开遍小学音乐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作者:吴芹
参考文献:
[1]代百生. 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的变迁[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 创设情景 补偿缺陷 提供资源
一、运用多媒体教室可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残疾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有多少人在兴趣的强烈吸引下,从小就沉浸在某个知识领域,从而终身立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尤其是残疾学生,他们的兴趣单调、范围狭窄,直接兴趣占优势,间接兴趣发展缓慢,兴趣的稳定性较差。除了运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兴趣外,选择新颖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激发残疾(弱智、聋哑)学生的兴趣,更具现实性和必要性。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等电教媒体,加以合理的组合,实现优化教学,那么就可以利用后天的环境熏陶,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来影响残疾学生的兴趣发展。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创设教学情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供了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可以自由发挥,并且有创造性的发现;从而体会到科学和知识是无止境的妙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二、运用多媒体教室能够加强课堂训练,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
残疾(弱智、聋哑)学生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发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训练活动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是特殊教育多媒体教室的重要任务。针对弱智儿童语言表达能里力差的缺陷,我在多媒体教室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显示屏让学生看图、画面,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拼词成句、排列句子使他们说话通顺、连贯。耳聋学生由于听力缺陷,在认识事物的同时,没有及时形成相应的语言,存在着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严重脱节的现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件提供的鲜明的直观形象与语言的表现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由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文字,并逐步掌握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通过视觉感官弥补了他们的语言缺陷。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进行时,学生通过看课件中小蝌蚪与青蛙不断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以及“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等,很快就理解了课文中描述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读了课文时很快就会在头脑中再现出这两种动物的样子。从观察到记忆,到表述,既认识了事物,又训练了语言。
三、多媒体教室为教师提供特殊教育需要的理论和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信息的输入主要通过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但是通过这两种途径吸收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大脑吸收的文字信息量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做到高效率地吸收大量的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必须正视、解决的问题。由于多媒体教室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并可按不同的信息分类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例如,可按教学所需的图片、录音、教案、习题、模拟实验用具、参考文献等分类建库。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电子教室又是一个实验室、语音室、资料室和图书馆。
四、多媒体教室为家长提供特殊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基础,做好教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特殊教育的对象(残疾孩子)等诸多方面又区别与普通教育,更需要、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特殊教育知识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特殊教育同步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特殊教育的多媒体教室又承担着指导残疾儿童家长的任务。
利用多媒体教室资源、设备,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开展讲座:弱智、聋哑儿童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残疾儿童家长的职责等,并推荐教育残疾儿童的书籍、特殊教育网站,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帮助家长从自卑、自责、迷茫的痛苦中走出来。 多媒体教室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家校统一,密切配合,促进了特殊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要掌握好“量” 与“度”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只有抓好课堂教学,才能使残疾孩子得到真正发展。有的老师把教学内容全部打入电脑,把“教案”变成“课件”,教师只作为操作者,最终优化教学成为空谈。有的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去考虑内容学生是否需要,就像教“铅笔、桌子、椅子、电话”等物品,不用实物让学生亲自感受、使用,而用多媒体让学生“观摩”。这就成了所谓的多媒体课,还不如普通的课堂教学效果好。掌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时间、数量等问题,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综合所述,联系课堂教学实践、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