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10 16: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地区学校担负着民族地区教育的重任,如何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学生是每一个民族地区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所民族地区学校都要面临的任务,针对民族地区的学生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民族地区学校都能按照要求以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整体上看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但是在民族地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不同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中学校之间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总的看来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要比农村地区实施得好,领导重视到位、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当前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不足,师资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使部分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年轻的教师没能完全胜任教育的要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的被动局面。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更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强烈,这导致部分学校领导及专业课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东西,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出现一些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所在的工作只是敷衍应付上级的检查,一些老师只教书不育人,只做经师不做人师,个别民族地区的学校甚至出现违规宣传宗教教义最极端的是出现宣扬的现象。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思想活跃,对外界的东西充满好奇,民族地区的学生因为生存环境的原因更愿意接受能直接改变他们命运的东西,认为学习技术等能够带来一技之长的东西更实在,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觉得老师在说教,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习没什么用处等,所以不愿意用心学习和接受相关的教育。
二、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有共性也有特性,在民族地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准确把握好民族地区的特性,要做到这一点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对于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学生来说不可避免都会烙上本民族的烙印,带有本民族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认知、情感模式,这些东西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影响到甚至干扰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应对这种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特色,使各民族各自的资源为学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用,这是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技术发展带来挑战。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手段都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的变化远超前人的想象,变化比较明显的是现在的学生都是上网“高手”,在网络上“冲浪”的技术是他们的父辈望尘莫及的,除了电脑现在的智能手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重大,现在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手机,形成了学生群体中所谓的“手机党”“低头族”这也是学校、老师遇到的极为头痛的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使整个世界的信息传播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信息的传播变得扁平化、多元化。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已经是多元化的了,原来笼罩在教师身上的“权威”光环已经褪去,老师不再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传道者了,老师讲的东西很多学生已经从别的渠道得知,甚至老师还不知道的东西学生已经提前掌握,如何应对这种转变是学校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挑战是国外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发激烈、尖锐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国外的一些势力把他们意识形态渗透的目标瞄准了我国的民族地区,想从我国的民族地区打开意识形态渗透的缺口,我国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就是国外一些搞渗透活动的组织或人员认为是可利用的管道,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有责任把这些漏洞填补起来,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责任重大。
三、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较多,而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一系列的激励策略,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针对于激励机制的建立进行详细的探讨。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激励方法探析
1.1 榜样激励法。所谓的榜样激励法主要就是指,通过在学生中树立一个榜样,进而起到带头的作用,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不断的纠正自身在思想方面、道德方面以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完善自身的人格[1]。榜样激励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激励方法,很多学生对于榜样存在着崇敬的心理,进而会不自觉的模仿榜样,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1.2 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法就是运用一定的物质奖励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在校园生活中,针对于一些见义勇为等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2]。物质激励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学生中快速起到作用,但是物质激励法不能作为主要激励方法,主要是由于如果物质激励应用的不科学,将会导致学生出现拜金主义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
1.3 精神激励法。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精神激励法对学生进行激励。精神奖励是通过将奖励用一定的荣誉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满足其思想上的需要[3]。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精神激励科学的应用于对学生的激励中,学生通过获得相应的荣誉,思想上会不断的进步,进而努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高尚情操、思想进步的新青年,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
2.1 完善激励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首选需要对激励方法进行完善。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的激励方法较为单一,或者存在着运用激励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应该对激励方法进行总结,并且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结合应用。例如,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通过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激励,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激励效果,实现学生思想上的进步[4]。此外,在激励方法的选择方面,教师选择的方法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被充分的激励起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问题,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2.2 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所谓的激励体系主要就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激励的目标、激励的途径、激励的对象、激励的结果等。教师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激励的效果。例如,针对于一些学生不遵守学校校规的问题方面,教师的激励目标就应该设定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学校的校规,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激励途径方面,可以采用榜样激励及精神激励结合的方法,通过树立榜样、给予学生一定的荣誉等实现对其他学生的激励目的。另外,教师在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之后,需要对激励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寻找其存在着的不完善之处,通过加以改正,提高对学生激励的效果。
2.3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高校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处于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思想、行为方面会更加的进步。大学生身处健康的校园文化中会不自觉地吸取学校的人文精神,从而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激励力量。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5]。对此,高校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康的校园文化,从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等方面出发,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一方面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另外一方面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学生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会受到教育及熏陶,有助于形成无形的激励,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激励,进而使学生思想上不断进步,行为上更加规范,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实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教师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进而全面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孙岩,张丽萍,宋玉萍,岳永亮.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J].教书育人.2011(27).
[2]薛桂琴,,金恭玺,李国英.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12(05).
[3]张焱,,任毓忠.浅议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35).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模式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当前社会现状与大学生的实际精神相结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哲学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传授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以及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并且有理想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有用人才。目前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都是传统课堂说教式的模式,该模式的互动性比较差,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感到兴趣不高,所传授的部分教学内容不是很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并且没有赶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所以,为了要让高校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需要通过与当前高校学生的新思想以及新形势相结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是高校学生结束校园生活进入到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以及实践等来武装自己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以及新思想对高校学生造成了困惑。而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对待以及处理新事物和新思想,避免偏激,解除困惑,可以使其提前认识并了解社会,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能够达到为社会培养出甘心奉献、有一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出生时正值我国进行着改革开放,成长又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因此他们基本上全部都接受了系统的义务教育,有着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总的来说,他们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对改革开放所实施的政策等表示认同,对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有信心。然而仍然还是有一少部分的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甚至政治信仰感觉很迷茫,因此造成了他们缺乏责任感、团结观念及诚信意识差以及心理素质差等继而逐步出现了扭曲的价值取向等现象。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课堂教授的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高校学生们都感觉兴趣不高比较枯燥,另一方面又很难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此外,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所教授的案例大部分都与学生们的生活不相关,很难让学生们产生共鸣。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期达到能够使高校学生学以致用以及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诱惑的影响的目的。
三、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一)通过实践教学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们印象深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锻炼其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青年志愿活动以及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其更好的了解民情社情国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此外,学校还可以选择与一些机构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建立实践基地,进一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作保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比如对于有红色革命资源的地区可以结合相关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政法院系或者相关专业可以联合所在地区的检察院或法院等机构共同建立学生普及法制知识的实践场所。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增长高校学生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并逐步培养出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感。
(二)扩充教学内容,讨论时事热点
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授课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与高校学生们讨论部分广受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们受到一些别有用心言论的影响,免得他们被一些不当言论所误导。对于一些颇受争论的热点问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辩证的以及全方位的去看问题。此外各个高校还应该积极建设一些“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等,在必要的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生活相关的信息之余再用平等交流的态度及方式对热点事件进行正面的引导,将网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成才成长成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日后高校学生们顺利地步入社会。但是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时俱进。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还需要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们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高校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此外还应该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逐步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注重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的新模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为培养集知识、道德、高素质于一身的社会人才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邢鹏飞.人性和谐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王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
[3]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篇4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社会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巨大心理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受到巨大的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强烈的冲击着几乎所有人的神经,再加上教育产业化大发展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制约,中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了学校众多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于有的地方认为学生的思想在政治教育是个严重的负担。
国家教育部的领导在全国性的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近年来,在中小学生校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一、目前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的问题
学习分化逐步加大。通常因学习而产生的思想问题是中小学在校生尤其是中学生问题存在的主要部分,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考试焦虑、厌学症是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经常存在的问题。
学生思想道德滑坡。我过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于处于社会敏感阶段的中小学在校生来说,其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甚至迷失。另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性失误现象不容回避。
面对挫折学生难于适应。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渐加重,以及学业难度的逐步提高,甚至于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所要求的东西都有所不同,学生来自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愿望方面,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的挫折越来越多。学生本人知道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同学遇到挫折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是积极的去面对困难。
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因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和学习的对抗心理,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同学之间互相接触时,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易造成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因素。一些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由于不能正常的沟通,易造成学生孤僻、蛮横性格。
鉴于时展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必须有各方面、多角度的综合努力。基于中小学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国家政治认同及道德认同的主要方式,不容忽视,更不能缺失。现阶段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成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
尽快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素质是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关键,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等。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将德育工作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校外甚至家庭。畅通与家长、社会相关机构的沟通渠道,共同为学生营造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你听我讲”,上课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仅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不管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没能做到以人为本。而对思想活跃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在平等的基础上,采取“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通过交流,互相了解勾通,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营造氛围,环境立体化。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要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建设学校环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以立体化的环境全方位育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基本要求,及时发掘新动态,自觉分析新情况,努力探索新出路,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2001年1月第一版.
[2]韩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
[3]郑德全.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5
关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Internet
ZHOU Li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s a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life, vision has brought great improvement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ollege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the era of challenges. From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gan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from the elements, processes, results 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aspect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First, the most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actual effect; second play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the basic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is to cultivate literacy, th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four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and corresponding demand for college as the ultimate goal; fifth, a sound legal system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damental ways.
Key word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学生这个网络主体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表明,每10个大学生就有7.2个网民的比例计算,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在校大学生网民高达1826.32万,是中国上网群里的最大比例人群。对于大学生而言,上网的用途主要为:购物、查找资料、学习、游戏、娱乐、聊天、下载、阅读、新闻、邮件等基本用途。当然,在这其中,上网聊天和娱乐的比例占总人数的50%以上。网络科技的发达为大学生们带来了新时代的视听盛宴,这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相较于传统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内容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体育、科技、金融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资源库让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也趋向于多样化,形成新时代双向性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更加趋向于民主与平等,从而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自我性格。
网络因其开放性、隐蔽性、及时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困恼:过多信息的无效筛选、不良信息的传播性等让大学生这个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动摇,从而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同时,在目前的国际互联网的各类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以及95%的服务信息均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信息传递中所占份额仅占0.1%,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的思想、民族认同感对大学生网民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网络低俗的消极文化让学生真假难辨。由此可见,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迫不及待。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广义上来看,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施的教育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就是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在这其中,包括了教育客体及与其有关的他人和社会之间发生的一切作用。从狭义上来看,是指教育主体使用教育手段对教育客体所产生的有效用的结果,从某一方面来说,它反映的是教育主体希冀能够通过教育手段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它能够通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表现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是一种检验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区别的,因为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特性带来的(下转第135页)(上接第61页)就是和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主动性不再取决于教育主体,而更多的是取决于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互动,是一种平等的、开放式的学习,因此,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具有互动性的;网络的特性绝对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网络的开放性、隐私性、便捷性、新颖性在为教育客体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伤害,网络的无序传播、舆论的多元化传播、信息中复杂的内容,在产生积极效用的时候很可能出现一些非预期的效用或者是错位的消极效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双面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用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一个效用产生负面效用后,可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手段进行互补,或者利用另外一种传媒方式进行弥补,从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互补性。
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3.1 建立对话模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首先是要建立在网络中的,而网络具有开放性,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建立的是平等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双方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平等的交流平台打破的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打破的也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隔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强迫性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只能被迫性接受教育主体灌输的内容,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占据主动地位,无法直接阐述出教育客体自我的认知过程。缺乏交流的教育课程使得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产生思想上的隔阂。而在网络平台中的交流,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存在于同一个平等的平台中,双方是同等地位的个体,双方能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从而消除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间的隔阂,让双方在不断的自我认识、精神沟通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平等的交流平台能够促进教育客体主动进行思考。双方的一种交流,一种合作,而不是传统式的单方面灌输。对话模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主动追求道德上的提高,不断地修炼自我,提高自我。当然,对话模式对于教育者的要求相对而言有所提高,这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客体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将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引导,将大小道理陈述清楚。
3.2 提高教育主体素质
教育主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教育者本身的世界观、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客体的思想,所以要提高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最佳的传播者条件。教育主体自我的声誉以及形象受到自身知识、素养的限制,所以作为教育主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育主体应该对自我需要进行教育的内容在理论知识上有所专门研究,成为该方面教育的专家,能够获得一定的权威性,才能够使得自我在教育客体的教育过程中满足需求;第二,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在网络上应该表达客观、公正的信息,使得教育客体能够接收到足以信赖的信息;第三,教育主体需要在网络上下均能成为道德模范,能够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够以足够的表率作用、个人魅力影响教育主体,增强教育内容的可信性。
3.3 健全网络法制体系
篇6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契约
[作者简介]章海玲(1982- ),女,浙江台州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44-02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界说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霍桑实验,然而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真正被引入管理学领域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和组织的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这一期望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同样也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同样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一些学者对于“心理契约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研究、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等。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研究较少。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赞同心理契约双向论学派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当事人的期望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截了当地表达,但双方借助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套隐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也就是有关双方经某种方式的“要约―承诺”暗示,各自的部分期望被对方默契认同的一套权利、义务关系的隐形协议。据此,笔者定义专职思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持续交往互动中,彼此感知对方的期望并内化为对方所提供的责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无形的心理契约较之于有形的规章制度更能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心理、行为和结果。
二、思政心理契约的特征
作为心理契约的一种特殊形式,思政心理契约除具备心理契约的一般特征诸如主观性、动态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征。
1.亲密性。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双方在意的并不是外在的思想教育成效,而是师生关系本身。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方式来衡量,他们全过程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多途径如谈话、微博、微信、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深入学生内心,实现与学生心灵对话,达到育人效果,这是师生关系特有的亲密性。
2.教育性。教育关系本就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思政心理契约必然包含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辅导员的心理预期是把学生塑造成具备完美人格的人,而学生的心理预期是思政辅导员因崇高人格、专业修养而成为其学习榜样。
3.政治性。高校辅导员设立的初衷是让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政治“领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定位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但政治性依然是思政心理契约的主要特征。政治将不可避免地渗入构成思政心理契约的要素中,使思政心理契约明显地具有阶级特性,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4.非功利性。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契约是为了实现双方的互赢和互利,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思政心理契约是非功利性的,契约双方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利。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无私奉献的育人行为,思政心理契约的践行没有法律约束的强制性,需要主体双方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
三、思政心理契约的构建
“文字契约”很难涵盖思政教育过程中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关系,而心理契约正好可以弥补“文字契约”在实施过程中的欠缺。相对于文字制度的冷漠性,心理契约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较快地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减少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阻力,达到辅导员与学生双赢的最佳成效。
心理契约的构建由双方主体之间互动完成,这种隐性协议是双方心理沟通中达成的合作意向,若各自的期望或信念未让对方感知且得到对方认可,那只是一厢情愿。笔者认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期望是双方达成思政心理契约的前提条件。思政心理契约构建的内容也是建立在相互期望的基础之上,部分期望在缔约过程中实现为双方的责任,从而达成相应的思政心理契约。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构建出如下图所示的思政心理契约简单模型:
基于以上观点,经过多次调查、访谈,笔者归纳出如下内容:
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期望:关爱、尊重,评奖评优、帮困资助、学生入党等过程公平、公正,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技巧、就业方法、就业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等。
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期望:品行端正,责任心、诚信意识、自主意识强,学好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关心集体及公益事业,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具有宽容心、能让利,能正确贯彻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善于领会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要求等。
四、维护良好思政心理契约的对策
1.重视有效沟通。首先,要畅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正式沟通渠道,建立信任、有效的沟通机制。如果正式的沟通渠道不顺畅,会造成不实消息四起、信息沟通权威性下降,使得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降低。可以通过固定的宣传渠道如网站、宣传窗、公告栏、微博等,有关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公开评奖评优、奖惩资助等信息,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及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重要信息。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非正式的沟通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如日常谈话谈心、学生集体活动、自媒体交流(如微信、QQ)等。非正式沟通具有沟通方便、简洁明了、方式灵活等特点,易于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辅导员要善于利用非正式沟通的优点,一方面,利用非正式沟通的机会以学生的视觉、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非正式沟通倾听捕捉和收集提炼学生所表现出来对学生工作的看法、心理需求以及对辅导员的心理期望等,以此作为构建思政心理契约的信息来源。
最后,要注意双向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反馈。心理契约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双方期望的修订需要通过彼此的深入了解才能实现。双向沟通,辅导员与学生双方可以相互发送、接收和反馈信息,这种发送和反馈可以进行多次,直至双方获得共同的认识。双向沟通和及时反馈,能够澄清双方的观点,明确相互间的期望,消除误解和隔阂,达成一致协议,从而有助于心理契约的维护。
2.实施参与式管理。参与式管理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种民主领导及激励法则的管理制度,是在一个组织中,使其成员在思想上、情绪上对组织事务的决定与处理有亲身“介入”的察知和感受。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有关自身的重大决策过程及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利于获取更多的信息,吸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增强学校主人翁意识,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阻力,并让学生在参与学生工作的互动过程中,自觉调整和维护思政心理契约。笔者所在高校从2010年开始进行学生工作方面的改革,2012年5月召开了首届学生工作大会,出台了本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意见》《辅导员管理办法》等,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技巧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显提升。
实施参与式管理,首先,辅导员要走到学生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倾诉,换位思考,顾及学生合理的利益和需求。其次,要搭建学生参与式管理实施的平台。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平台主要是学生会、学生社团,要充分发挥团学自主功能,同时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要的决策者之一,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参议制就是典型。再次,以自媒体为载体创造新的思政教育途径。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自媒体发展势不可当,即时通信、微博、手机媒体等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沟通渠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可以发挥自媒体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促成了辅导员和学生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辅导员和学生的理念和价值观趋同,使师生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校风。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培养高端技能型卫生技术及健康服务专门人才的全日制国有公办卫生类高等职业院校,以“仁爱、健康”为主基调,建设优良校园文化。通过“品读名人的故事,感受爱的力量,形成爱的意识”“投身爱心实践服务,深化爱的认识,培养爱的能力”“促成爱心融入,强化爱的行为,升华爱的精神”三个层次进行全程式活动育人,营造仁爱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健康服务实践活动的途径。学校创建了生命关怀实践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青春健康教育等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涌现出最美男老师、最美学长等校园英雄人物,这些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增强校园凝聚力和培养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得以大大提高。
为了维护良好的思政心理契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并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放在首位,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次,积极建设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包容学生的个性,重视并实现学生的价值;最后,校园文化建设要学生化,让学生掌控校园文化的舞台,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舵手的作用,及时发现并纠正校园文化中不良或消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2]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等.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3]旷勇.心理契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
[4]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概念、理论及实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共性问题,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从事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艺术类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新时期高校的艺术生,家庭学校各方面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充足的机会,他们的心理优越感也与日俱增,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崇尚特立独行的个性,上演着青春无敌的神话,新时期高校艺术生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在思想政治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较,艺术类学生热衷于设计、追求自我发展,但很少关心当下时事,对思想政治一类课程兴趣不高,理想信念较淡薄,容易忽视现实。有的学生以为搞艺术就应该天性自由、散漫、认为限制多了就会限制个性思维,影响创作灵感。教室,寝室废纸杂物乱堆乱放,不愿意接受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在文化素质方面,学生重视专业学习,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艺术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艺术类学生在人学前就需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花大量的精力去关注他们自己的专业。所以,从中学阶段起,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无法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扎实、牢固地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因素使得艺术类学生在大学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不能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较。据调查显示,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补考重修的课程中,艺术类学生占了大多数。他们知识储备很有限,在他们的观念中一直认为文化知识不重要,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所以,他们也不会自主地去学习去研究思维少了深刻性和思辨性。
在心理素质方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加上其中学时以单一上课或小组课为主要形式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也追求个性化、独立化。因为比别的学生有艺术特长的优势,在学校里比较容易崭露头角,得到老师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往往感觉自己比别人要优秀很多,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对自我认知不足,抗打击能力差。
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我认为可以从学校和辅导员两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方面
(一)建立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育体系。学校是输出人才的重要来源地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食粮,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积极创新适应艺术生的“两课”教学内容”抓好“两种教育”,灵活运用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学方法,努力提高适应艺术类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实效性。增强艺术类大学生“两课”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既提高了学生关心政治、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又可以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二)塑造良好环境。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对人的性格形成时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为在学校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运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建立积极向上的态度。积极倡导和调动学生参加学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达到一活动促管理的目的。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多元文化的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了教育。
二、教师方面
(一)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书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本来是密切联系的。”辅导员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强烈的敬业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以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通过强烈的敬业精神,尽职尽责地对待学生管理中的任何一件事,并且通过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有所影响,引导他们努力塑造自己的坚强品质。
(二)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正面引导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树立为国家富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的高尚思想境界。现实中我们注意到艺术类大学生有明显的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我成就的价值观,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淡薄,尽管他们认为个人成就与社会进步是相一致的,然而他们的出发点毕竟是从自我出发,如果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时,以个人价值为第一追求的价值观就会使他们降低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是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为此,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注重教育方式的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报告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大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诱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的形成。
(三)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艺术专业学生崇拜专业教师,看重师承关系,艺术专业教师在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大多重技法轻理论,导致艺术类学生重视技法学习,轻视文化和理论学习,造成艺术类学生文化素养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书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本来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教育也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目标,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及法制观念教育是高校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修养,转变艺术专业教师和领导重技法轻理论的思想,更新观念,抛弃匠人思想,树立艺术家、教育家的理念,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庆.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探讨―以艺术类学生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刘川生.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求是.2009,(04)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就业;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前进,大学毕业生被新的就业制度推到了就业工作的最前沿,就业难成了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后,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认知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关注的是就业的含金量。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重视工作待遇,而忽略了自身特点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基层单位、经济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严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而造成国家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有的大学毕业生在同学之间进行攀比,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对自身客观情况分析不足,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岗位,自己也应该可以,即使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但仍不满足,出现了在就业过程中的等待现象,这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存在于相当多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中
(二)就业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高校的持续扩招使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然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还没有相应发生变化,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定"的单位,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去就业。讲求急功近利,而忽视对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和提高,缺乏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事业上急于求成,有的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表现出非常浮躁的心态。
(三)就业心理素质不强
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以其他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不能给合理定位,要求用人单位尽善尽美,工资、住房、福利、工作环境、地理位置等都在考虑范围之内:依赖保守心理,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在择业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味依靠父母、亲友、学校,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感不平衡心理,有的大学生或因自身能力不够,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单位,结果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毕业生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自悲心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不如他人,或者求职屡屡失败而产生强烈的自悲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择业和就业:依赖保守心理,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严重影响了自身择业和就业。
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业教育既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一贯性的延伸,更是教育内容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通过加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需要,从而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
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刚入学时就要指导学生把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将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个人所学的知识领域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专业前景,系统地分析地区、国内和国际上本专业在企业应用中的一些发展情况,进而实现特定职业定位。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辩证地看待就业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和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不分岗位、不分单位的公私性质,只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的务实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所在,并在此分析过程中研究个人的职业特征,以及该特征与社会哪些部门、行业相适等,帮助自己规划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相结合
大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才能避免走弯路,也更易早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当代大学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在于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积极务实地把握择业。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同时能够扬长避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业教育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能够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健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面对业过程中表现出心理准备不足,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强健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学校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外,还应在就业教育中专门针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心理测试及职业倾向测试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下,择业的自由度越大,选择机会越多,受挫折的概率也会增大,失败在所难免;让学生正视现实,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消除疑虑,增强信心,在遇到就业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使他们能冷静分析失败原因,控制心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心理,塑造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引导大学生就业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凸现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锐气,勇于挑战,敢于竞争,以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
[1]陈刚、彭建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2]王良平.心理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增刊),2004.
[3]赵瑛彭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应做到七个结合[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7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与机遇。随着我国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外来思想的大量涌入,在国内掀起了多元化文化的浪潮,广大大学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价值选择,多元化的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社会当中一些不良的现象――腐败,对于人们自身信念与行为产生扭曲,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扰,致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同时,当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低下,甚至出现反感的情况,各方面的因素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其既定的教育目标。所以,当前急需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
1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创新制度育人机制
高校的校园文化属于一股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巨大的文化引导与融合能力,能够从人文关怀的层面对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观念以及思想品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与文化氛围。这就要求广大高校在落实国家与教育局的相关规定的同时,还应当针对学校自身制度的缺陷,严格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制定出符合学校特点的细则,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此外,高校还应当从组织制度、廉政制度以及考核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将制度的隐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广大大学生在受到外在制度规范的同时,又将制度文化内化成为自身的内心行为准则。
2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利用环境熏陶教育资源
高校校园的各种物质文化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资源之一,应当将高校物质文化当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出来。高校文化当中的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承载体,其凝聚着高校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态,是高校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所累积形成的物化形态存在的总成。高校的物质文化能够从侧面映衬出这个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而高校物质文化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与环境,对于长时间处在其中的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环境育人”效果,采用学生共同构建的周围环境、采用丰富集体所产生的所有东西来实施教育,这本身也是教育进程当中无容忽视的环节[1]。
高校需加大基础设施与校园景观的建设力度,利用这些设施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同时还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校园重要行路的两边或主要建筑物旁,在学生聚集较为密集的地方设置标语牌、标识牌或者宣传栏,运用丰富多彩的文字,通过各类型的报纸等来构建高校文化场景。宣传橱窗、高校出版社、高校广播电视、校刊以及校报的构建,能够将高校文化的宣传舆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各个教学楼的内部贴上醒目的标识,比如“节约用水”等,能够有效的督促大学生,使其养成环保、节约的良好习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贴上“不要乱丢垃圾”、“手机铃声调成振动或静音”等相关标语,能够提醒大学生注重公共场所的秩序。此外,高校还应当将学校内部的橱窗利用起来,将高校的学风、校风以及教风等情况张贴在醒目的地方,又或者张贴学校的优秀事迹、内部的校刊与校报等,使得学生能够受到高校文化氛围的不断熏陶。
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强化精神育人导向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持续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涉及到校园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给广大大学生创造了全新的生活、学习模式,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文化拓展了高校校园的领域,高校网络是对高校校园实体的延伸,所以必须要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注重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必须注意的是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发展对于高校文化建设造成了非常大的干扰,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对于高校价值观念的整合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当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重价值判断准则、特别是一些完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的干扰。而互联网文化在为大学生创造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使得社团、院系以及班级等这些传统的人际交流平台受到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朝着疏离化与虚拟化的趋势发展,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当中的人际交流出现排斥的情况,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2]。
鉴于此,互联网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这就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师仔细分析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互联网文化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来对大学生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高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建自己的主页,透过主页向广大学生传递高校的信息,同时要加大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注重网络游戏、BBS文化、短信文化、QQ文化以及微博文化等的管理,并通过这些平台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进程当中,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浓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栋梁之材[3]。
参考文献:
[1]杨娜,刘朋.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学术论坛,2009,(3).
[2]张忠迪.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45-01
在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契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变革与勇敢的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变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是当下高职院校与相关教师研究的热点。
一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一定的机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将全体学生集合起来统一进行教学。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可以补充个人教育的方法,并且在效果上远远超越传统教学模式。新媒体视阈下,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自己与教师共享的信息,还可以获取其他教师,甚至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一个大量信息的集合体。同时,新媒体技术提高了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体技术可以使信息变得大量并且高效,让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了互相交流的机会。由于新媒体技术多配用数字技术,真正实现了无纸化信息交流,在降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本的同时,也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了一份贡献。
2.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不再简单。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中充满着新媒体的冲击。不少媒体为了经济利益,并不看重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与重要性,这不仅让人们对传媒工作失望,更重要的是对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心智并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由于现代新媒体信息的影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开始显得微不足道,大学生经常是表面上看在接收高校思想政治,其实真正接受的是西方的文化。这就大大减弱了传统思想政治对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功效,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瓶颈。
二 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教学观念的更新
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树立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积极摸索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与特点,以此来寻求彻底解决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冲突的问题。主动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积极宣传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重新掌握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主动权。建立利用网络平台教学的全新模式,让学生不再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单调枯燥。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QQ、微信、飞信等是新媒体技术发展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聊天软件,这些都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互相交流的重要方式,这是一种全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在交流方式如此之多、社会诱惑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把握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管权,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向,运动新媒体技术,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学生中树立引导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正能量人物精神,展现贴近学生思想的一面。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建设网络安全组,负责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安全,倡导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思想引领与校风传递,建设和谐校园。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媒体素养
第一,提升自制力,拒绝不良诱惑。在新媒体环境中,虚拟的平台、匿名的发言使部分人群丧失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制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败坏了网络平台的风气。至此,我们需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道德规范,积极宣传,使人人都做到文明上网。第二,擦亮双眼,辨别好坏。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量大,因此,存在着大量鱼龙混杂的现象。我们需要教育学生提高辨别能力,不轻信他人,不传播不良的道德思想,举报虚假信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网络风气。
新媒体视阈在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使新媒体技术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全新载体,这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建设高效的最佳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共享的途径。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将学习、工作、生活融合成一个整体,以不断创新工作成绩。
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可以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新媒体素养等措施,正确发挥新媒体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媛媛、成永军.如何以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J].传媒观察,2012(5)
[2]徐素华.论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1(6)
- 上一篇:消防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 下一篇:乡镇应急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