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0 15:5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网络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网络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网络,办公信息管理,时时通讯

 

一、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时时通讯已经成为了网络用户最常使用的应用需求之一,时时通讯的多功能性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达到不同的目的,根据权威调查机构研究表明,在问及用户使用时时通讯的目的时,有31%的用户选择了“便于与同学/朋友交流”作为使用时时通讯软件的最主要的目的,16%的用户选择“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作为最主要的目的,两者相加的比例接近了50%。说明与朋友、网友间的交流聊天是时时通讯软件的最主要的功能。同时,时时通讯软件用户一般还同时使用包括文件传送、语音聊天、邮件检查、群组聊天、手机绑定等其他功能。而文件传输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功能。

目前市场上的时时通讯软件众多,但是对办公信息收发方面的支持还不够,由于定位等原因,他们的产品大多面向在线的时时交流,对于离线的文件服务等不能满足,需要用户采用发邮件的方式解决。有些通讯软件支持群,群除了支持多人通讯,点对点通讯,最重要的还支持文件共享。群内用户可以向群空间内上传文件和下载自己需要的文件。但是他在文件管理上的功能比较弱,对于用户对文件更新的需求难以满足。可以看出,一个有时时通讯、文件管理、文件时时更新功能的时时通讯工具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应用于专门的企业内部通讯。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的问题开发企业办公信息管理的软件通讯软件是很有必要的,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2、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

时时通讯系统采用C/S模式是一般的设计方法,一个服务器连接多个客户端。从实现上讲:此设计中,服务器负责信息的接受,存储,转发,通过FTP协议以及多线程能很方便的实现信息管理目标。

FTP协议的采用是用来解决文件的管理功能,FTP提供了文件共享的一般模式,基于FTP协议,能方便的实现文件上传下载,以及在登录后查看服务器文件管理目录下有自己的文件。

用户权限的控制伴随着C/S模式的服务过程中,结合在FTP协议的流程上,执行用户登录验证以及文件访问控制。通过记录用户登录历史来实现用户离线时的信息通知功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技术上解决需求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

面对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很多企业用户考虑使用时时通讯来提高内部交流的质量,理顺内部交流渠道,降低内部交流成本。尤其对跨国的大公司大集团更是迫切的需要。事实上,企业时时通讯工具在国外一些企业已经被广泛应用。

时至2006年底,时时通讯软件作为网民最常用的网络工具已是不争事实。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了最新版本的时时通讯软件来争夺用户,企业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具呢,对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时时通讯软件进行一下横行的比较后我们发现。每款时时通讯软件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对于信息安全高的应用使用简洁,安全的时时通讯工具是首要条件。

分析了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开发一款时时办公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面向企业内部使用,时机成熟后可以发展到公共应用,以期成为一个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相互交流的平台。。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为公司带来效率的提高。

二、总体设计方案

1、服务器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时时办公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端主要有五部分组成:服务器运行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服务器配置模块、运行统计模块和安全设置模块。

1)服务器运行模块:启动和终止服务器运行,以及记录服务器运行状况;

2)用户管理模块: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设置用户权限;

3)服务器配置模块:消息,设置服务器开放端口、最大连接数等一些参数;

4)运行统计模块:统计当前服务器运行期间上载和下载的流量;

5)安全设置模块:设置允许连接当前服务器的IP列表,以及禁止连接的IP列表。

2、客户端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时时办公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本地文件管理,服务器文件管理以及用户信息管理。

1)本地文件管理:本地文件浏览,已上传文件管理,已下载文件管理

2)服务器文件管理:文件下载,获得文件列表信息

3)用户信息管理:用户信息添加,修改和删除

4)文件信息更新:独立的线程时刻侦听,弹出窗口显示文件更新消息

三、设计模式及原理

1、C/S模式

所谓的C/S (Client/Server)结构,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由于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Web和Client/Server 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应用不同的模块共享逻辑组件;因此,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C/S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C/S模式的好处是许多重要的资源都存储在服务器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此模式可以保证均衡地处理企业事务。交互性强是C/S固有的一个优点。在C/S中,客户端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C/S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由于C/S是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模式,采用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比较好的网络协议(例如:NT的NetBEUI协议),安全性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采用C/S模式将降低网络通信量。

2、FTP的工作原理

FTP的工作模式同其他的C/S模式的网络通信协议有很大的区别。通常在进行HTTP通信,只需要一个端口进行通信。即客户端只需要连接一个端口进行数据传输。但是FTP通信除了有一个默认的端口21以外,还需要其他端口,通常是2个端口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一个是默认的端口,而另外一个是按照一定原则有服务器或客户端产生的非标准端口。其中默认端口(通常是21)主要进行控制连接,顾名思义,控制连接主要是进行命令协议的以及服务器端的响应码的传输,另外一个非标准端口主要是进行数据的传递,比如上传文件、下载文件等。。

开发任何基于FTP 的客户端软件都必须遵循FTP 的工作原理,FTP 的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是与其它客户服务器程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在两台通信的主机之间使用了两条TCP 连接,一条是数据连接,用于数据传送;另一条是控制连接,用于传送控制信息(命令和响应),这种将命令和数据分开传送的思想大大提高了FTP 的效率,而其它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一般只有一条TCP 连接。图3-4给出了FTP 的基本模型。客户有三个构件:用户接口、客户控制进程和客户数据传送进程。服务器有两个构件:服务器控制进程和服务器数据传送进程。在整个交互的FTP 会话中,控制连接始终是处于连接状态的,数据连接则在每一次文件传送时先打开后关闭。

3、网络协议选择

1)TCP协议

TCP和UDP是TCP/IP协议族的两个主要的传输协议,TCP是面向连接的,UDP是面向无连接的,而实际上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为应用协议提供不同的服务,TCP协议为应用程序提供点到点的通信:建立可靠的连接。如果有故障发生,阻碍分组到达远程系统,或者服务器不接受连接,客户都会得到通知:数据可靠的交付,故障而不能交付,发送方会得到通知:具有流控的传输:双工的传输,单个TCP连接允许同时双向传送数据流模式,TCP从发送方到接收方发送没有报文边界的字节。

2)UDP协议

UDP为应用程序提供多对多的通信,UDP在进行通讯的应用的数量上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多个应用可以向一个接收方发送报文,一个发送方向也可以向多个接收方发送报文。UDP还可以使用底层网络的广播和组播设施交付报文;UDP提供的是不可靠交付语义,报文可能丢失、重复或者失序,而发送方是得不到通知的;缺乏流控制;报文模式,当有数据交付的时候,必须制定报文边界。

3)协议的选定

由于TCP和UDP的语义有所不同,如果要考虑应用协议所要求的语义,设计者就不能不在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传输协议间作出选择。。利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可以大大简化应用协议的设计工作。由于UDP不提供可靠的交付,无连接传输要求应用协议提供可靠性,并在必要时,使用一种称为自适应重传的复杂技术。为现有的应用程序增加自适应重传比较困难,它需要程序员具有相当地专业知识。

选择TCP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建立和中止连接的三次握手使TCP比起UDP开销大。因此,在考虑是用UDP还是用TCP作为域名服务系统的运输层协议时,设计者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应该既能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又不需要专门的建立和释放连接,不需要报文的反段和重组,同时还能是两端的空闲状态所处的时间最短。TC需要建立和释放连接,同时TCP在空闲的连接上根本不发送任何分组,所以时时办公信息收发系统客户端接受更新消息一般采用UDP协议。

参考文献:

①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王丽娜 科技信息 2007

②办公自动化环境下公文管理的Petri网模型 田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

③浅谈企业办公自动化网络管理 王芳 山西建筑 2007

篇2

    〔论文摘要〕铁路运输的主题是安全问题,通常我们把铁路信号比作人的“眼睛”说明铁路信号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计算机网络在铁路信号中的重要作用,对规划建设,构筑网络的基本要点进行详细论述。

      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己得到广泛应用。很多  信号设备脱离了传统的机电技术和早期独立的一站一点的概念,以具有计算机  特性的电子产品和设备取而代之,而且具备网络连接的基本功能。如dims,  微机监测,计算机联锁,智能电源屏等设备。但是要使这些新技术设备在运输  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数字信息时代,随着  铁路运输对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依赖,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尽快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概述

      1. 1我国铁路通信网的特点

      沿铁路线分布;用户比较单一;通信资源较为丰富。

      1.2铁路信号通信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建设铁路信号通信网络客观上己具备条件,但在网络建设时,应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安排。既要畅通高效、安全可靠,还不能造成通信资源的浪费及维修成本过大。实际上,这是一项涉及计算机、通信及信号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目前,我国铁路各类专业设备组网较多,如tims系统、dims系统、票务系统、车辆红外系统、电力远动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电务微机监测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从建设情况看,一般是建设一个项目便组建一个网络,组网一般也是以“通”为基本要求。

    2铁路信号通信网络结构时,应着重考虑的因素

    针对不同的传送信息及线路连接方式,在选择铁路信号通信网络结构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2. 1综合考虑网络功能、运用成本及建设投入。

    首先网络结构应满足系统对传输带宽、传输速率、误码率及网络安全等功能的要求,同时留有发展空间。有条件时尽可能选用光通信传输,通信传输应遵从国际通用的通信协议规则(如tcp/工p)。其次在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网络建成后的运营成本。一般来说串型连接方式较星型连接方式运维成本低,主要原因是串型连接方式所占有的通信端口、时隙数量及长途话路相对较少。按目前通信收费标准计算,1个专用2 mb/s端口,月使用费一般为4000元至1万元,网络中连接的节点越多,其端口越多,费用也就越高。但串型连接方式所需要的接口转换设备相对较多,即初期建设投入相对高些。综合考虑,若无特殊要求时应尽可能选用串型连接方式。在铁路信号系统中,目前使用的dims和微机监测2大网络系统,其基层网点的连接均选用了串型连接方式。另外在计算机接口和通信传输设各间的转换设各,应尽可能选用具有可扩展功能的、满足通信协议的转换器、路由器等设各。

    2. 2网络建设应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工程,井不依附于任何一个系统

    构筑一个网络不仅需要硬件,还需要软件,应根据各系统信息传输要求,对网络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留出发展空间,确定网络的容量、速率、误码率等技术条件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各系统信息传输必须满足网络通道的要求,实现一网多用途、一网多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功能。建设一个网络通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工程投资较尤建设时间较长,参加施工单位较多,协调工作难度较大。而且网络一旦建成,要想改动是比较困难的。故此网络建设应谨小慎微,切忌各自为政。当然一个完整的网络必然有其网管系统,便于实现自身的管理维护。

    2. 3实现特定范围内信息共享,应成为组网时的基本思路

    即在同一个网络通道中传输多个不同系统的数据,并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设备上接收处理,其最大优点是可节省工程投资及运维成本。就目前信号设备技术发展而言,微机监测、dmis、计算机联锁、智能电源屏、以及正在开发的智能型控制台、半自动光传输设备及机车信号黑匣子等具有计算机特性的设备和器材,都可以共用同一网络,使我们可直接了解掌握设备的运用情况,开展维修管理工作。

    2. 4加强网络管理,建设具有较强网络安全性能的防护休系

      在网络建设时必须考虑网络安全,这关系到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在网络安全上可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建成封闭型的信号通信网络。铁路信号通信网络有别于互联网、办公网等公共网,其专用性较强,涉及行车安全,故对网络传输的安全、准确、稳定及实时性等方面要求较高,不应同外界有任何联系,防止网络病毒侵袭。②对安全级要求较高的设备采取增设隔离设备的方式,即专用通信方式。网络中传输的信号信息大致可分为3类,即管理信息、监测信息和诊断信息,其中第3类信息由于直接来自行车控制设备,因此对安全级要求较高,组网时可考虑采用增设隔离设备等措施,即利用通信前置机与网络连接,遵从公网通信协议;采取专业通信方式和专用通信协议与行车控制设备连接以确保安全。对于其他类信息,组网时可采取分级、分层设置防火墙,确保网络安全。

    3铁路信号通信网络结构的选择及运用

篇3

关键词 软交换技术;基本特征;要素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011-01

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受到了广泛地关注。软交换技术在业务融合、用户终端控制、第三方应用集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软交换技术可以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供。

1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美国是软交换技术的源头,英文名为soft switch。在之前的网络条件下,以太网为基础的电话被绝大部分的企业用户所采用,这种以太网为基础的电话,是通过以PC服务器为基础的来实现呼叫控制的软件,然后再实现PBX功能(实现公司内部使用的电话业务功能,称为IP PBX)。这套设备的系统管理和维护都是利用局域网共享来实现的,并不需要单独地铺设网络,这样采用这种技术的综合成本就低于传统的PBX。IP PBX应用在电话业务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 。为了使网络的发展更加开放更加合理并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用户,在IP PBX的成功的启发下业界提出了一种设想:将呼叫控制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并将其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媒体处理、呼叫控制。二者都用标准协议(例如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或2000年由ITU-T第16工作组提出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这样软交换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在软交换技术的采用之前,呼叫控制功能和呼叫传输功能都是包含在媒体网关之中的,而当软交换技术出现,呼叫控制功能便被分离出来了,改为使用软件实现呼叫控制功能,建立起一个分离控制、交换、软件可编功能的平面。

在专家看来软交换技术是目前下一代网络的焦点,但是人们对软交换技术的概念还是有一些误解。软交换这个属于是源自于美国,单词为Soft switch。所以国人便把Soft switch翻译为“软交换”。但是“软交换”这个翻译并不能将软交换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好的体现出来,所以仅仅从字面上看很难使人理解它究竟是设备系统概念还是体系概念。由于人们对软交换技术概念的模糊,所以在对软交换技术的功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出现了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能力,或者过分夸大软交换技术功能的情况。有些人甚至认为软交换技术就是无所不能的代表通信行业未来的技术。

软交换技术的确有很多功能,但是它依然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概念 。软交换技术不仅仅作为一种功能实体,同时也是下一代网络呼叫控制的核心。软交换技术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呼叫和控制的业务,但从本质上说,软交换技术与业务并不搭边。因此软交换技术不但需要具有呼叫控制功能,而且要将这种呼叫控制功能转化为提供业务的呼叫控制功能。在许多情况下软交换还必须实现根据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呼叫控制。在业务上给软交换一个概念就是:软交换是一种解决传统的电话手机和多媒体相关网络的业务问题的方案。

应该说软交换技术其实具有减少成本和运营支出和提高业务收入的效果。

2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特征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征主要有:

1)软交换技术可以支持各种不同的网络可编程呼叫处理系统,例如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络)、ATM(异步转移模式)以及IP协议等。

2)可以较为方便的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

3)较强的开放性。当需要使用智能网业务时,只需随意提供一个较为开放灵活地号码簿接口。这是因为软交换技术具有一种号码薄嵌入机制的服务。

4)软交换技术可以为其他的业务创建开发者提供开放的API。API即应用程序接口,它可以提供应用程序给开发人员不需要访问源码或理解内部的工作机制的细节,就能有访问一组例程的能力。

5)具有管理所有软件的特征,并且这种管理师基于策略服务器的。这种基于策略服务器的管理就包括给所有的组件展露策略描述语言、简单网络管理器与被管理之间通信的接口和一个编写及执行客户策略的系统。

6)软交换技术还具有可编程的后营业式特征。

7)软交换技术的高效灵活的特征。例如:①在软交换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远程访问服务即RAS,就可以利用公用承载中提供的受管的调制解调器业务(MODEM)。②在软交换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接入网关就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网络的中继线的替代,且在骨干网中有POIP的功能。

3 软交换技术的要素

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业务生成接口的开放性、设备接入能力的综合性以及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

1)业务生成接口的开放性。软交换技术提供的业务是新型的综合网络业务,是一种采用应用服务器和API相结合以进行操作的方式。除此之外,他还可以与网关INAP和IN中已有的SCP相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从而更好地兼顾已有的通行网络。

2)设备接入能力的综合性。软交换可以支持各种的协议(例如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即MGCP、或2000年由ITU-T第16工作组提出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即H248)良好地设备接入能力不但可以保证原有网络通信的作用正常发挥,还可以在控制好各种各样的设备的情况下很好的保护用户的投资。

3) 以策略为基础的运行支持系统。软交换技术的运行支持系统功能的方式是基于策略的,与传统的网络管理系统即OAM系统不同。以策略为基础的运行支持系统具有保证整个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作用,因为这种系统可以及时的对网络进行智能的和集中的调整和干预。

4 结束语

网络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不断为我们更新语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全开放式的网络服务。软交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辛希孟.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

[3]夏雷.软交换网络与现有网络融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S1).

[4]蔡丽,高扬,成际镇.SIP协议与ISUP协议互通研究[J].电力系统通信,2005(07).

[5]张云勇,张智江,张范,刘韵洁.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04(08).

[6]徐伟.下一代网络中的软交换技术[J].电信快报,2005(02).

篇4

[关键词]档案信息 管理办法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27-0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普及到各行各业,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方法逐渐过渡到数字化的新型档案管理形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不同载体、不同形态的信息资源用数字化形式存储,利用网络相互连接,方便随时提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1 实现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优点

档案信息管理采用数字化存储,可以提升通用性、提高安全性、增强可视性,便于计算机联网查询和实时浏览。资源管理实现网络虚拟,满足用户档案信息即时搜索、即时提取,实现全方位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管理智能化,可以方便利用者智能搜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查阅档案信息,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管理具有保存时间长,保真性高,内容全面、完整、真实等特点,方便用户随时访问。

档案信息数字化较传统方法先进,将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还节省占地空间,方便迅速查阅,避免反复印刷造成资源浪费。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及时归档,尽快为用户提供,通过网络计算机随时查阅,提供便利的信息控制服务。

2 实现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管理方法

2.1 推进规章制度规范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使其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职责。把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分解到位,落实到人,实现专人保管,专人负责。制定了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鉴定制度、档案移交制度、档案管理奖惩制度等等,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按章办事,使数字化档案管理步入正轨。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对于保密档案妥善保管,绝密档案单独保管。

2.2 努力实现信息化管理

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系统工程,实现信息共享。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总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录入、系统管理、光盘备份、查询管理、安全措施等,一套硬件加软件的系统。由于各企业日常工作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文字档案,需要进行录人、保管,因此该系统应采用双服务器、磁盘陈列存储、高速扫描仪集中扫描、光盘和磁带双备份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了提高利用率,还应设置适当的档案查询系统,通过触摸屏查询及文档网络上传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此外,还应将电子档案管理类别细分为操作目管理、系统环境管理、档案密级管理、卷内目录管理、企业分类管理等,从而从机制上提高企业信息共享能力。

(1)建立数据查询制度

采用科技档案管理软件,运用光学扫描复制、文字图像压缩、计算机高智能检索、通信网络、远程信息传输等先进技术,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和查询系统。计算机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辅助管理,可以使科技档案信息更准确及时地为科研事业服务。

(2)建立备份管理制度

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科技档案检索快速、信息存储量大都是信息时代带来的好处,信息时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存在不稳定性和可变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备份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按照制度定期对电子文档复制,防止科技档案信息丢失而造成损失。

(3))完善网络管理手段

档案信息对于探索和掌握生产规律,确定发展方向,实现合理布局有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科技档案建立了文献信息采集体系、数据库生产体系和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宽带信息网络,因此要采用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识别技术、信息确认技术对网络加强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2.3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且爆炸式地增长,档案管理也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为现在的以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为依托的知识密集型工作。这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对一些专业性强的档案要做到精确把握;另一方面,要根据利用者要求提供大且的数据档案信息。这些都要求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员才能胜任,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电子文件管理知识,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意识,尽快做好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型的工作,努力提高电子文件管理水平。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无论是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业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就要不断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选拔复合人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新知识,使得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2.4 强化服务意识

强化科技档案服务意识是现代数字化档案工作不容忽视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科技档案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言,科技档案服务意识的强化显得尤其重要。所以需要不断强化服务观念,加大服务力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 结论

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步的必经之路,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做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在创新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德美,和英.浅议数字化档案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1.

篇5

[关键词] 高校互联网 思想政治工作 方法原则

互联网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侵入大学生头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种种冲击和困难,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顺应潮流,将思想政治工作锲入网络,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的原则方法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

一、主导教育与互动交流相结合

网络环境一定意义上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还要大。要使大学生能正确鉴别各种思想,从各种各样的思想漩涡中走出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们就要针对网络交互性、及时性和平等性等特点,改进我们的教育方式,变单一的主导教育为主导教育与互动交流相结合,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加强主导教育,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

列宁曾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领域的争夺是相当激烈的,如果我们不加强主导教育,就是放弃了思想政治领域进行的斗争,就会丧失了战斗力;如果我们消极地对待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互联网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我们将无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带入新世纪,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利用网上多种手段,如开辟思想政治专栏、网上图书馆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正确的舆论导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

2.互动交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毕竟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其互动性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及时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互相交流,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进入网络。如,设立网上交谈室或网上论坛与学生交流思想,发表正确的思想和见解,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电子信箱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免疫力,升华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

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潮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开拓网络工作新阵地,重视“网上”工作,增强吸引力,不断提高网上工作效果,更要一如既往地发挥传统优势,做好“网下”工作,防止由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而削弱或者完全代替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那种不顾实际、不讲实效,为“进”而“进”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它必须与网下各种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整体效力,收到最终效果。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出发点,以网络为依托,不断加强网上教育力度;以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出发点,进一步发扬过去业已形成的优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在网下积极开展各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网上网下结合,现代与传统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三、网域防守与主动进攻相结合

1.以防为主,加强网络信息管理

网络信息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等社会各个方面齐抓共管。一方面,有关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的信息,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发现违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当好“把关人”,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做出结论,同时,广泛调动可供利用的各种有利信息应战消极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熟悉网络的运行手段和法律法规。

2.主动出击,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挺进网络文化阵地

网络文化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和冲击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育人环境、新的教育模式、新的工作手段和新的工作载体。我们就应该重视这个崭新的思想政治领域,努力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一方面,思想政治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加强中文界面网络信息输出,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挺进网络阵地,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四、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

互联网被人们誉为数字时代的虚拟社区,突飞猛进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社区的规模不断以级数增长。这个没有地域性的虚拟社区,和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一样,传来阵阵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上行为的同时,更要注意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搞好对网络的管理工作,以推动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

1.以法治网,有效掌握制网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规范,无论什么社会,虚拟的、现实的,只要是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离不开法治。虽然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和规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上讲,还不能满足依法促进和管理信息网络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依法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要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要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要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

2.以德治网,构建网络道德准则

法律规范和行政手段的约束力毕竟有限,有“鞭长莫及”之虞。所以,需要靠道德的力量,靠内心道德“立法”,靠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快步跟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的网上行为时刻听从道德责任的“命令”,使人们的道德良知也体现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大力宣传网络道德,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要引进现实社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2)推广行为规则,规范网络行为

目前,国外一些计算机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信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相当具体。我们国家应该根据原有的道德体系尽快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并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有关要求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

尤其是各大专院校应在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率先倡导文明上网、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3)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网络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较差,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形成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的前提。要真正具备这一前提,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调整和行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五、创建主题网站与向综合网站渗透相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以受众主动参与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这项工作不能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而要尽量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点击率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之外,更要将创建主题网站与向综合网站渗透有机结合,将加强网络教育与网络服务有机结合。

1.突出主题,构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是思想政治进网络的重要载体。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在网上的影响,具有时代意义。我们应主动出击,采取有力措施,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改善,努力把主题网站建设成为学生网上的“精神家园”。

2.增大吸引力,向综合网站过渡

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有的网站甚至缺少网民的光顾,即使是曾浏览过这些网站的同学也普遍认为其内容单调、雷同,有些网页甚至几个月也没有更换,缺少服务互动,没有特色和吸引力。因此,建立网站的首要因素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住大学生的“眼球”,如何提升点击率以确保网站的生命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如何增加吸引力呢?一是要加大服务力度。加强网络的服务,增强服务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加大网络服务力度,才能拉进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距离;二是要教娱相结合。由于网络的特点,学生接受教育具有自主选择性,接受与否,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取舍,自主决定是否点击进入某个网站,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没有吸引力,没有点击率,那么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会化为零。因此注重研究一定的吸引技巧,使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感受教育,应是我们开展工作,提高网站吸引力的又一要素。如,通过网上影视音像、音乐在线、网络游戏、软件下载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大力加强与现代优秀网站的合作,推出吸引大学生网民的融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新闻报道、学术文化交流、校园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网上生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银行业务外包;国际比较;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17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017-07

一、引言

业务外包(outsourcing),又称“资源外包”。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学者Gary Hamel和Praharad于1990年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out-sourciwg”外部寻源这一概念的。2004年8月2日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金融业外包的咨询文件--《金融业务中的外包》中,金融业务外包被界定为“被监管者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金融业务外包不仅包括将业务交给外部机构,还包括将业务交给集团内的其他子公司去完成的情形;不仅包括业务的初始转移,还包括业务的再次转移(也称之为“分包”);不仅包括银行业务的外包,还包括保险、基金等业务领域的外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巴塞尔委员会所界定的外包不包括购买合同,如购买家具、软件等标准化产品;更不包括金融机构承包的企业财务资金等业务。

按照经营目的,银行业务外包有战略外包(Stra-tegic Outsourcing)和战术外包(Tactical Outsourcing)之分;按照外包业务的内容有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BPO(Business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和KP0(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知识处理外包之分。其中:ITO是将银行的IT事务外包给其他公司或个人处理。BPO则将某项业务环节外包给其他公司或个人处理。KPO是银行将自己业务中的知识创新、研发环节外包给外部服务商来完成。

二、银行业务外包的国际趋势

(一)国际银行业务外包实践

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出于战略规划、控制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原因纷纷扩大了业务外包的范围,使得银行业务外包发展迅速。至2004年,金融行业业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超过20%。金融研究和服务公司Tower Group调查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该机构预测: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也将从2004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来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在各类业务中,外包比例分别是:信息技术55%、行政管理47%、渠道和后勤22%、财务20%、人力资源19%、产品设计18%、合同中心和呼叫中心15%、市场营销13%、房地产设施管理11%、运输9%等。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银行业务外包的规模及涉及的主要业务。

(二)国际银行业务外包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银行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外包的范围不断扩展、外包服务商身份的转变和离岸业务外包的发展。

1.外包范围的不断扩展。银行外包的范围经历了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外包形式的发展演绎着银行业近三十年来经历的巨大变化和挑战。

(1)信息技术外包(ITO)。银行的业务外包首先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开始,至今仍集中于IT业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系统备份和灾难恢复等。竞争的巨大压力、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银行对IT技术的依赖性日趋增强。如今银行的数据处理环境不仅包括核心业务处理系统,而且包括自助服务、呼叫中心、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处理系统以及数据分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外包平均占据了银行近30%的IT花费。

(2)业务流程外包(BPO)是将业务的整个运行过程外包,例如整个IT系统,而不是某项具体的任务。它所关注的是支持银行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利润。近两年来,将银行独有或与其战略相关的核心业务部分外包的案例越来越多,如某个业务品种的处理整体外包。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质量已不再是外包的唯一预期成果,银行需要通过重新设计商业流程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

(3)知识处理外包(KPO)。随着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个层面上更加专业的知识,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使得银行光靠自身的研究开发已不足以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很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将研发环节外包给专门的研发中心。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银行提供知识处理外包服务。

2.外包服务商身份的转变。随着外包内容由信息技术外包(ITO)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后趋于知识处理外包(KPO),新兴的第三方外包服务商的地位不断变化,银行与外包服务商的关系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发包机构的战略伙伴转变,体现在:

(1)合同期限加长。发包商和外包服务商的合作趋于长期性,通过战略外包往往为了达成一项或几项长期战略目的。

(2)合作形式不同。不同于以往的项目形式,战略外包的标的相对模糊、需要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且数额往往较大。

(3)伴随人员剥离。发包银行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核心优势银行业务,将内部与该外包业务相关的人员进行同步剥离,精简机构,集中人力于核心优势业务。

(4)由部分到整体。不再只是部分地外包某项银行业务,外包也不再作为银行自身从事某项业务的补充,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把某块业务整体委托给第三方经营,而自己不再从事该项业务。

3.离岸业务外包的发展。德勒(Deloitte)会计事务所2004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离岸业务今后几年还将持续增长。据该报告估算,在2003年全球的金融服务公司中设有离岸业务机构的占67%,另外还有13%的机构表示,他们正在计划向海外转移部分业务,而2002年只占29%。并估计在2004年后的5年内,美国金融服务业将有3560亿美元(占到此行业成本的15%)的业务外包到境外。离岸业务将在本世纪初的10年内持续增长,2005年离岸

业务市场产值已经达到2100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该项研究还表明,大金融机构利用离岸业务外包的比例远高于小金融机构,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设立了自己的离岸业务中心。

德勤会计事务所预测,进行离岸外包的金融机构平均可以节省39%的成本,其中四分之一的被调查机构认为他们节省了超过50%的成本。例如,Citigroup在1998年至2003年内收入增长350亿美元,但同期成本只增长了120亿美元。此外,虽然有些银行没有从离岸业务外包中获得显著竞争优势,但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处于竞争劣势。同时,离岸业务外包通过多个时区的外包服务商,能够延长服务时间,满足全球各地客户的要求。金融研究与服务预测,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在未来8-10年内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美国IT外包业务咨询公司neoIT在对14个可能成为IT外包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评估之后,近日报告表示:印度、加拿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优势的IT外包目的地。中国的优势主要在于成本低、技术员工数量多及市场迅速发展等,但中国软件工程师对英语的熟练掌握程度不高,可能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IT外包业务的发展。波兰、捷克、俄罗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来吸引离岸外包业务。

三、中国银行业务外包的现状

(一)外资银行业务外包的现状

我国外资机构是银行业务外包的先行者。早在1996年,外资银行就开始在中国设立离岸外包中心,这些外包中心服务定位明确、规模增长很快。外资银行业务外包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光涉及到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部分操作性业务,还将部分核心业务进行外包。第一类是核心业务的部分支持环节外包。自2003年开始,汇丰银行利用汇丰上海数据处理中心的集中化与专业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将在华分行信贷客户的财务数据录入工作委托其负责。另一类业务需要某些很强的技术支持,而银行目前尚不具备这种强大的技术支持能力,例如在信用卡业务中有些比较特殊的欺诈检测以及对争议账款的处理。由于信用卡在国内是比较新的业务,银行在这方面相对较弱,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应考虑把该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同时,银行又可以通过外包来迅速学习和掌握这些新业务和新技术。从外资银行区域战略规划的情况来看,外资银行在管理框架下基本是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战略规划的,就在华的外资银行分行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属于亚太区管理区域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分行来说,其部分操作业务有可能被放到亚太区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去处理,其本身也有可能被选作集中进行处理业务的分行。

(二)国内银行业务外包的现状

随着中国银行业与世界的接轨,部分国内银行开始效仿外资银行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的做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逐步完善,主要集中于IT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

国内银行在信息技术外包方面,2002年10月,高阳公司与深圳发展银行签订灾备外包服务协议,该合同持续10年,总额约3亿元,成为国内银行业第一个IT系统外包大单。光大银行于2003年9月将整个信用卡IT系统的服务外包给美国第一数据集团。同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与联想IT服务正式签约,联想IT服务将成为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及咨询项目的总承包商,项目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IBM获得了招商银行IT外包的大单;实达外设获得广州建行服务大单。2005年10月,国家开发银行整体引进的国外核心系统在全国30多家分支机构全面上线,被中国银行业誉为“目前国内唯一成功实施了国外银行核心系统的全国性银行”。2007年1月,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惠普在北京再次签署了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惠普不仅继续为国家开发银行提供VIP级IT外包服务,还将通过经营交流、培训等方式协助国家开发银行提高设备管理和IT服务管理水平。目前银行业务外包出现了加速的趋势。

除了上述ITO业务外,有些银行开始尝试BPO,人事用工、信用卡的销售、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理财业务宣传、市场开拓、客户接洽、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等业务也出现了外包的趋势。这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包含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客户管理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中国已经迈开了向全球BPO中心前进的步伐。

四、我国银行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推行仍面临巨大阻力。例如,对于欠缺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的附属公司,对IT系统要求相对复杂的股份制银行中却只有深发展将灾备中心外包、光大银行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等少数几个外包举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

1.外包业务范围狭窄,过度投入IT外包。中国金融业的外包还主要限于IT业务外包,这虽然是国内外包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也主要是因为IT技术方面成本高,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而易于首先选择外包的缘故。

2.欠缺资格审查制度,缺少优异服务商。尚未建立对外包服务商的设立进行资格审查的制度和准人评级体系,无法有效对外包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国内的外包服务商信誉难以保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银行要想选择竞争实力强,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业务外包合作伙伴比较困难。外包行业刚起步不久,国内专业的外包服务商缺乏经验、为数也不多,而即使是国外相关外包服务商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和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

3.法律不健全,缺乏纠纷处理机制。银行业务外包存在不少风险:某些外包服务商服务质量低劣,存在欺诈行为;对客户不能提供与发包机构同一标准的服务;外包服务商的操作方式不符合发包机构的传统做法;外包服务商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完成承包的工作,且无力采取补救措施;外包服务商不能严守客户的隐私等等。一旦出现纠纷,发包方和外包服务商相互协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诉诸法律时,却进一步缺少外包纠纷处理的法律及有规可循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4.监管制度不成熟,风险防范不完善。在业务外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隐患,但国内的监管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监管制度,来应对这一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业务操作方式。至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没有确切的有关金融外包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没有建构起规范有效的外包监控制度。

5.削弱业务控制权,加剧潜在风险。例如:银行将贷前审查程序外包,等同于人为制造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而贷款人随时可能出现违约,将银行置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6.对外包服务商的依赖增强。随着银行业务外

包的进行,银行对外包服务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若外包机构的服务无法满足银行的预期,可能导致银行更换外包服务商,为此而需要支付必要的成本并承担一定的潜在风险。

7.安全保密度亟待提高。同样是IT系统,当涉及银行核心业务时,如数据中心的管理维护和数据备份,银行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难选择外包。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同样使国家开发银行也仅将IT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维护外包出去。

8.灾备外包在银行业的应用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用户对灾备外包服务和外包服务商的模糊认识等。由于灾备外包服务商屈指可数,使得用户们多数选择以白建为主,不但对企业资金和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想节约大量社会成本,并在短时间内解决众多用户技术上的不足,提高银行业的灾难恢复能力,只有通过社会化、专业化的灾备外包服务。目前国内灾备外包市场上较成熟的四家外包服务商: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GDS公司、沈阳威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金慧盈通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不约而同地将重点面向金融行业推广专业的灾备外包服务。

五、我国银行业务外包改进的建议

(一)不同规模的银行应结合现有资源,选择外包路线

不同规模的银行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应该是各异的。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还较低,但是各家银行在价值链上所有环节全线铺开,少有重点和优先安排。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零售银行价值链也会与发达国家一样,有一种解构和重新整合的要求,而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也耍求国内零售银行市场机构分布呈现像发达市场一样的网络结构。

通过将银行业务价值链的四个环节进行分解(见图2),可以看到银行业务外包的几种发展模式:

1.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模式。只有较大型的银行才能够通过资源整合,达到有效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大型的银行将趋于综合化经营战略、拓展核心业务、集中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银行的业务外包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包给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或支行(项目管理中的矩阵模式);另一种是外包给社会金融服务行业的专业公司或专业化经营的中小型银行。

2.1中小型银行--专业化发展模式。通常银行在业务外包中作为发包方,而在一些业务流程外包案例中银行可以作为外包服务商,特别是中小型规模的银行可以集中资源,选择走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与其他专业公司一起承接其他银行的业务外包或其他行业企业的银行事务外包。

3.实力银行成立的专业公司--成为银行业市场的外包服务商。有实力的大型银行往往会以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为基础,联合外包信息技术公司组建新公司,在服务于本银行的同时,承接其他银行外包的业务。。 4.金融服务专业公司--逐步参与“决策研发”、“。职能支持”、“后台处理”及“前台客户”环节。银行业现有外包活动多数发生“职能支持”、“后台处理”两个环节,而一些金融服务专业公司却聚焦于交易服务方面,如全球最大的托管人美国道富公司(State Street)管理了约15%的全球有价证券。

5.非金融机构--通过合作合资进入银行业务价值链。在客户界面具有优势的非金融机构,如在渠道终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超市,在产品层面上与银行合作,向客户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它们通过资本纽带,以与银行合资的形式介入银行业价值链中,参与“前台客户”环节,发展成为银行业的“营销分销者”,参与整个银行市场的竞争和合作。

(二)明确外包战略,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外包的范围时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除了IT系统、ATM设备、不良资产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后勤保障等已成形的外包业务外,还可以考虑选择一些新兴的业务进行外包,如市场调查外包、内部审计外包、信用卡业务外包、灾备业务外包等。国内金融机构在进行外包的战略选择时要着力做好三项工作:

1.适当把握外包程度。人力资源和IT通常是银行投入最大的两个领域。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银行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健全、成本高且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将人力资源业务(包括人员培训和工资发放)外包有利于银行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获得专业指导,为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还应该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外包,因为如果高级人才的选拨也进行外包,就会使得银行内部人心不安,不利于留住人才。

2.寻找培养战略联盟。国内银行几乎没有通过外包与第二方形成战略联盟,无法为某个细分目标客户群提供一揽子全面解决方案。国内有不少银行作为外包服务商,基金或者债券的发行,但这些服务基本独立于银行其他业务,并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组合,因此,对作为外包服务商的银行来说只是多了一份收入来源,并未发挥出资源整合、产品组合的积极效益;对客户来说也只是多了一个购买基金或债券的渠道。

3.逐步涉及核心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这方面的尝试很少,中信实业银行重庆分行将部分个人贷款业务外包给重庆融众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在国外这种形式很普遍,但在我国还尚属首例。我国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需要尝试标准化贷款的外包。

(三)健全外包商的信用评级机制,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在选定外包业务后,银行必须制定标准来评价服务商有效、可靠并高标准完成外包活动的资格和能力,及其潜在风险。服务商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旦选择了不能胜任的服务商,对银行经营、客户资源、信誉等方面的潜在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在选择外包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良好的业界口碑及丰富的外包服务经验、了解业务并能实施业务整合、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已具规模的服务体系和专业团队、具备企业不具有的能力和技术、合理及可接受的价格等。此外,共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管理思路、经营方式都是双方未来合作的基础。国内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完善资格审查/信用评级制度,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审查。一般而言,合适的外包商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有资质并有充分的资源完成外包工作;确保其在该活动中理解并能实现银行的目标;履行自身义务的财务能力。

(四)对外包进行风险管理

国内金融机构对外包的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做好三项工作:

1.合同的设计。合同是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是双方行为的基础和约束,完善的合同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在未来的合作中双方的争议和纠纷。由于银行的外包服务一般时间较长,通常是5-7年,有时候甚至10年,因此合同的签订要有一定的余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服务商一旦不能很好地履行义务,将给银行在财务、信誉、运作和潜在客户

资源等方面造成极大损失。因此,银行要有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计划。一般一项外包风险管理计划应包括对外包协议所有相关方面的监控和某些事件发生时采取纠正措施的程序。银行要制定服务商必须遵循的原则,提供机密信息的保护步骤,如不准单个人完成与机密信息相关的交易。银行可以根据自己机构内部的安全措施制定保护步骤。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随时检查服务机构的运作方式是否与银行的要求相一致,这样可以确保服务商具有与银行一致的安全水平。

3.制定应急方案。银行要尽量具体地预估外包服务商服务中断或发生其它潜在问题时造成的后果,并事先制定应急计划或通过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应急计划,设法确何外包服务商拥有保持适当的信息技术安全的能力以及必要时的灾难恢复能力。当外包服务商与银行反复出现违约问题以及缺乏全面的应急计划时,将会导致银行严重的业务和财务损失;当外包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不令人满意时,银行可以选择更换服务提供商、将业务转回本机构甚至退出该业务领域,但付出的代价将很高。

(五)完善法律环境、加强外部监管

1.创造良好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它包括:其一,外包的范围;其二,外包合同的规范性;其三,外包服务商准入机制和信用评级机制;其四,外包中金融机构和服务商的权利和义务;其五,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其六,相关技术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