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4-10 15: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堂;教学

一、教学手段方面的策略

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尽心设计,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有的学科或有些情况可以运用直观的、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或手段,让学生亲自感受,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例如:在数学课上,运用动手实践操作,比较容易让学生感悟新课。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让学生区分个位和十位一直是个难题。如果单纯的用语言表达,往往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掌握的较为抽象。所以教学中,设计与学生一同动手来摆一摆。数字“16”中,十根小棒为一捆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是“1”、再单独摆了六根小棒,也就是个位上的数是“6”,接着教师总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学会了新知。教师通过让学生折,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角。

讲语文也可运用,比如在讲“楼梯”时,也是采用直观教学的策略:先带学生走一走,认一认学校的楼梯;然后在课堂上出示楼梯图片,接着认读“楼”和“梯”,进行图词配对;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再带学生到学校的楼梯旁,让学生找楼梯旁牌子上的字词,最后让一个学生上楼,其他同学说句:“XXX同学上楼。”“XXX扶着楼梯”用同样的方法,反复多次,让学生掌握,这样可以把课文中的内容直接和生活中的实物对应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策略

下面,我来说说教学内容方面的策略。

先拿数学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经过多年的弱智儿童教育教学,我认为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从数学课堂教学入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将数学知识活学、活用,让学生尽情地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语文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我们知道孩子出生之后的学话就是向家里生活实践学习的,可见社会生活实践的多少对孩子学习语文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就注重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力求将语文生活化。经常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到银行,到超市,到医院等一切可以去的场所,培养学生适应自我,适应家庭,适应社会,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教师方面的策略

(一)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

在我们的特殊教育课堂中,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更应该具有遇事不惊、灵活多变的课堂调控能力。因为我们的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使得他们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突发事件。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去卫生间;学生自称有身体上的不舒服;学生有情绪上的厌学和烦躁。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做出准确判定:学生是否真的要去卫生间;是否真的身体有不舒服;是什么原因导致厌学和烦躁情绪。教师在做出判定后还要及时决策,是否准许学生发生这样的行为,无论学生行为是否继续发生,教师也都要对被打断的教学程序进行调节或修改。

(二)教师激励策略

教师的激励策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在评价和安抚学生心理上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校“笨小孩”乐队初建时,尽管孩子们下了很多功夫,吃了很多苦,但他们觉得进步不大,演奏的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孩子们很快他们就失去信心。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就采用了励志故事来给学生增加克服困难的动力,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如:“龟兔赛跑”、“盲女听雷”、“蜗牛摘樱桃”,告诉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经过教师的真诚讲述,学生烦躁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克服了烦躁情绪。教师的激励策略成功了。现在这些学生已经弹奏得相当不错了,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所以,教师激励策略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幸福的氛围。

(三)教师主导策略

篇2

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杂乱

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阶段属于“边缘学科”,各个学校随意选择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一些学校选用的教材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当然,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学生学习环境的巨大差异和学生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2.教学方法单一

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学科知识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知识教学和上机实践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产生了很强的厌学情绪。事实上,只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能够稍微转变下思维,改变教学方法,就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

3.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智力开发。而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多数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阶段,设置计算机课程不是为了服务教学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对计算机教学不够重视,设备和师资难以保障,致使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实施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生计算机教学应该以上机教学为主,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计算机教学可以通过“以练代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会计算机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游戏的引入,首先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游戏都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快速使学生掌握包括鼠标的使用,对于刚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鼠标的使用是需要过程的,这需要耐心的练习,而游戏恰恰是掌握使用鼠标这一技能的最佳途径,而且通过游戏可以直观的接触计算机图形界面,菜单,进入程序,退出程序,以及按钮等等知识的学习,进而掌握计算机程序使用的一般规律。如windows系统自带的《蜘蛛纸牌》游戏就是非常适合的鼠标使用训练游戏。另外,如果学生属于智障,并且无法认识理解从1到14的数字概念的话,可以使用《吞食鱼》这款游戏,同样能够认识菜单、按钮,理解进入退出等计算机程序的使用,可以练习基本的鼠标移动,鼠标左键的使用,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对大小、数量的认知能力。那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能。

2.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材

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应该突破“边缘学科”“薄弱学科”的尴尬境地,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有关特殊教育计算机教学的相关文件要求,选择适合特殊教育学校生实际需求情况的教材版本,教材的选择应该力求统一、规范。这样有利于对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果进行考核,以考促教,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

3.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 培智学生 特殊教育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在普通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也不例外。特别对于这群培智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与现实社会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是被家长与老师所全权包办的,能力有限的他们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会做家务;交往能力弱的他们极有限地参与社会活动,需要家长和老师手把手地辅助。语文学科包含他们大部分的生活,让他们学会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能力,重拾自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文明友好地相处,让他们渐渐走出家门,慢慢融入社会。语文学科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培智学生与现实社会间的一扇门。

二、特殊教育学校语文学科的现状

1.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使用的教材是各校经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或教学经验所提炼而装订成册的,尽量考虑自己学校学生的能力,贴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的学校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他们生活实际而临时设计进行教学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教学内容单一化。

因为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有限,他们模仿能力弱,需要教师不同程度的辅助;记忆能力弱,需要不断反复练习;理解水平较低,需要实际事物的帮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总是需要重复和直观,老师在教授时也选择浅显的内容并不断地提醒。因此,久而久之课堂内容变得简单且单一,重复且枯燥。

3.学生程度差别大,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一个班的培智学生虽然少(8-9名),但是学生的程度差异却很大。以本班(10-12岁儿童)学生为例,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写短篇日记,与别人进行有目的的交流,而程度差的学生,他不能与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甚至很难配合老师完成一个简单的活动。因此,课堂中的内容要配合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选择,而一个内容可能不同时满足九个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往往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语文课堂中教学策略的运用

1.创造和谐舒适的教学环境,克服学生的畏缩、自卑等不良心理。

培智学生由于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比常人多得多,他们普遍存在退缩和自卑等不良心理。他们对所从事的事情缺乏自信,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着手做,就觉得无法成功,从而放弃努力。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和谐温馨、欢乐愉快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间的信任,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功机会和体验。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学会所教知识和技能。当学生感到自己能够学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当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时,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在教授拼音时,对于某些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拼读就可以,有的学生可以要求他独立拼读。再好些的学生,就可以请他帮助能力弱一点的学生,当起小老师的角色。总之,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做他能做到的事,先建立自信,再增加难度,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3.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强化。

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比如有一个自闭症学生,上学快一年,很少跟同学交往,平时也从不主动开口说话,我想尽办法也没能让他主动开口说一句完整的话。突然有一天,我拿来了一个印有米奇图案的盒子,我发现这个自闭症学生眼睛总是盯着米奇的图案,嘴巴微张,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候,我主动走到学生跟前,拿出盒子放到学生手里,问:“好看吗?”学生答:“好看。”由此开始,学生渐渐跟老师互动起来,主动性的语言也出来了,让我激动不已。

4.设计多种学习通道,实现个体学习目标。

班级中学生程度差异大是教学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同一个教学内容并不适合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适合回答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在提示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复述问题,有的学生适合适合用行动回应问题,有的学生适合完成一项跟问题答案相关的任务。这堂课大家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内容,但每个人实现的目标不同。能听懂问题的学生,请他回答问题;能注意听我说话但不甚理解的学生可以重复我的问题或答案;不善于说话但有理解力的学生可以用行动表达他的答案;完全听不懂的学生请他完成一项相关任务,等到完成时全班给予他适当的评价。在这样的过程中看似各忙各的,实则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是根据自己的学习优势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对于培智学生来说,语文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更丰富,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使他们的生活更精彩。怎样把语文这门学科带入培智学生的人生里,是需要经过教师们的极大耐心的。怎样合理地、恰如其分地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需要教师们无限与博大的智慧。

篇4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一、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

对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专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第二,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第三,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创造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等基本特点。这些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达到教师专业资格法定标准,成为专门人员,才能从事教师职业。所以,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至少应是一种正在成熟过程中的准专业。第四,特殊教育则是以残疾儿童少年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较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教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残疾学生身体、心理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医学、康复、保健、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对残疾学生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价及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特殊教育职业是一个对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门职业。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残疾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的残疾问题,而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共有6 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其中男性占50.03%,女性占49.97%。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70多万人。可见,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今后要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需要众多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抽样调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共有206个教学班级,平均每所学校有13.73个教学班级,共有20位专职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3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位专职教师平均要完成10.3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已远远超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的规定,而专职体育教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51.28%,另外还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兼职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8.72%,可见特殊教育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称学历偏低

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具有中师学历的教师占10.34%,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68.9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0.69%,没有特师学历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在上述统计数据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由原来的中师或大专学历经过函授或自考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可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4.48%,中级职称的教师占62.07%,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3.45%,没有特级教师。显然,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这充分说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三)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业认识偏差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造成思想素质、工作态度不容乐观的各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校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待遇偏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次,大部分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事特殊教育体育工作非常吃力,在教育中又得不到专业化的继续教育,总认为是临时的,专业化思想不巩固。第三,从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特殊教育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多的是心理压力较大,结果有54.5%的教师对从事特殊教育持“不乐意”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四)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特殊教育是一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科,它对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残疾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特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肢体语言等。据调查,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较少,培养的教师不仅不能满足数量上的要求,而且教学工作能力较差,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群体活动的开展,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政府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系到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办好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有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有利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及福利待遇,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加快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

(二)合理安排体育教师岗前培训

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招聘制度,不断使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学校在引进教师时,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选拔人才,尽量引进受过特殊体育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教育人才,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来,加强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科研力度。

二要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一般来说,被招聘的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缺乏教学实践,如果不进行岗前培训就很难适应工作。尤其对特殊教育来说,那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大,他们不仅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而且面对的是有较大差别的残疾儿童,常常看到他们在体育教学中一筹莫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是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拓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渠道

1.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多年以来,我国普通高师院校都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最佳体制和渠道,承担着培养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将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现状的最佳举措。

2.在体育院系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目前,我国高等体育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教师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具备培养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的能力。

3.在教育学院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近年来,各省、市教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在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可根据个人学历、层次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进修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职称学历偏低、业务能力较差的有效渠道。

(四)实行体育教师资格制度

在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格条件》中明确要求,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普通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是教育系统内的一项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这将有力促使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有志于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进入特殊教育行列的“通行证”。

四、结语

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是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只有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拓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渠道;大力推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有效学习

由于残障儿童的客观存在和需要特殊的关怀的现实,国家在各地开办了不少特殊教育学校。而所谓的特殊教育,就是指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特殊儿童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特殊教育中包含了社会发展及当下人类生存所需的各门课程内容。

在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学科。同样,在特殊教育中,语文学科也是不可替代和或缺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语文成为培养特殊儿童交际能力的重要工具学科,也是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学科。特殊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孩子们既要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内容,又要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加上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能力又异于普通孩子,因此,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心里的压力不小。笔者从事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多年,一直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调研,现就如何引导特殊儿童学好语文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从心底里重视和关心每一位特殊儿童

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特别敏感的,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在乎细节上的东西。所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给特殊儿童传授知识之前,首先要把感情基础打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仅次于父母的人,有的甚至高于父母,也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也要尽可能地去亲近他们,去照顾他们,去爱护他们,去温暖他们。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要多关注特殊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以及在各个时段的真实信息和发展水平,还要在思想上多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和矫正他们的思想。

1.特殊儿童大多有孤独感和自卑感。这是几乎每一位特殊儿童都会有的,因为无论是聋哑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在他们的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缺陷,就会产生一种不能融入人群无法融入社会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因而会使他们内心特别敏感,情感特别丰富,自尊心特别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调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与特殊儿童沟通,要充分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或者是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语文教师不要摆高高在上的教师架子,要试着去和他们做朋友,试着走进他们的心里,多关心他们。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他们,去陪伴他们,使他们充分的体会重视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教师要尊重他们。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是非常内向的,甚至有些会出现自闭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多和他们谈心之外,要多带领他们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尝试着与人沟通。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感恩生命。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怀下获得快乐,奠定学习语文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心理基础。

二、教学中要设法多角度多方式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

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特殊人群,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的,是可以推动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的。所以,语文教师在给特殊儿童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重视起来。关于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现在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也在日益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是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具。特殊儿童的思维都是很简单的,太复杂的知识一般都很难理解,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学中遇到的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转化为一个一个鲜活的、简单的、直观的形象,这样就把许多问题都简单化了,也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使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如果学习轻松,学生就会愿意去接触,愿意去学。这也是激发特殊儿童学习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的一个方法之一。

2.大多数的特殊儿童都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对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语文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与他们互动,多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上课时多回答问题。无论回答的对与错,语文教师都不能去批评,而要多表扬和鼓励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并且,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如果特殊儿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表扬和激励,并总是能收获一点自信,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语文课的。这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篇6

颁布并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全国聋教育在这个重大教育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大胆尝试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使用。因为失聪,聋童在与人交流中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必然使之形成在认知上的依文学语,生理上的以耳代目以及抽象思维上的滞后与形象思维上的发达等思维特点。

1存在的问题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法教学不同于健听学校,前者需要自然通俗;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律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具体以及通俗,简洁的说明语法规则;在各个教学段里由浅到深地穿插语法规则中的每个语法点。教师还应该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渗透句子排列规律以及组合规律。现在的语文课文中,一般只包括语言材料与练习两方面,并不适合聋生;这就需要从聋童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在那两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语法点与对话。

篇7

 

特殊教育学校的主体是身体有一定缺陷或者心理有缺陷的儿童,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特殊学校的认识也有一定较深,使得那些有缺陷的儿童也能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劳动课中发觉更多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在进行劳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特殊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意义

 

在特殊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课程范围,可以使得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激发特殊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课上以游戏玩乐的方式学习到一些基础的手工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劳动课的各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课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不相同,其趣味性更高,理论性不高,因此可以让学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开设劳动课程,可以很好地化解学生心中的不良情绪,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的易行性和娱乐性可以让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真正融入到劳动课程中来。另外,劳动课程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劳动课程往往是要求以分组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小团体的组成部分,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特殊学校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学策略

 

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过程中,趣味性较强,受到很多学生的喜欢。在特殊学校劳动课教学中,应该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使得特殊学校生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爱上劳动课。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特殊学校劳动课程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文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明确自己作为榜样的角色定位。并且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积极发挥学生在劳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爱上劳动课程。

 

(二)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劳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加强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劳动课程环境中,也可以设置一些表演场景,并且尽量结合生活设置场景,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融入到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设置相应的表演环节,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表演,在学生已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基础上,劳动课上可以创设《模拟超市》、《模拟家庭》、《模拟餐厅》等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参与各种劳动。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

 

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要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内成员要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因此劳动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学生群体中成立学习小组,首先应该要做到对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要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地分配,从而使得各个小组的能力均衡,各个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发挥作用。

 

首先是在小组的人数上要进行合理地分配,一个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5个人左右为宜,要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对小组人数进行确定。在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确定的时候,教师应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明白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所在,从而能够进行合理地搭配,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组合在一起,防止小组内出现水平严重不均衡现象,尽量让兴趣相似的同学容聚集在一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教学进行完成。

 

其次,要加强合理的劳动任务的设计。劳动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劳动任务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基本的劳动技能,要借助各种劳动任务,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积木做一个帆船模型,但是学生手中没有材料,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找到材料、研究、制作等过程,最终各个小组会交出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较多,也能极大地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加强课后实践教育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为了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应该要将劳动课程应用到课后,在课后加强劳动课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放松、自在。比如在课后教师可以设置固定的时间,开展劳动课实践,使得学生在课后也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智障儿童,通过课后的各种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可以对人体的手、脑等进行锻炼,使得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减少学习的障碍,并且还能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后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融入一些游戏成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游戏的选择,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从而能够积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劳动水平有一定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对学生比较薄弱的部分进行加强,提高学生的劳动课实践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特殊学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课是特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进行锻炼,从而使得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综合实践水平进行提升,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

篇8

关键词: 艺术专业学生 文献检索课 教学策略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这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用手工方法和计算机方法从文献中获取信息知识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同时又是为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全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服务的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

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献检索是了解学科前沿,综合应用已掌握的概念、理论的有效环节。文献检索能完成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整理研究、分析综合、批判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明确学习和研究方向,掌握课题领域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同派别的观点、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发展前景等,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从根本上杜绝抄袭,培养学生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在学习心理上具有自我意识突出、心境较高、心理不稳定的特点,在学习行为上又具有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性、缺乏恒心与毅力,学习兴趣极易发生变化,学习目的功利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文献检索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1学习心理特殊性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效进行文献检索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以下特点。

1.1.1自我为中心

一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及评判标准往往以自我感觉为标准,在学习中表现为喜欢则学,不喜欢则放弃。二是自视清高。艺术专业学生普遍眼界很高,总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无论是看待老师还是其他人。

1.1.2心理不稳定

心理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发展期,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成型,身心都没成长到成熟的地步。艺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情绪波动十分大,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学习情绪极其不稳定。艺术生专业学科特点,追求个性张扬,这极易造成他们不遵循应有的学习规律去认真学习,而是追求一种不随大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学习、不作为,与老师对着干,等等。

1.2学习行为特点

艺术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有些学校录取本科的文化课分数线不足200分,专科不足120分,这与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学习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转入或突击学习艺术,其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表现出以下极鲜明的特点。

1.2.1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

艺术专业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课堂上更愿意选择“听”而不愿意“讲”。对于课后上机练习作业也不会主动完成。很多本应在课外完成的内容却要在课内由老师指导完成,课后的非强制性作业也都必须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1.2.2缺乏恒心与毅力

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起伏波动较大,情绪不稳,在学习中明显缺乏恒心和毅力。很多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半途而废。尤其是一些内容较多、强度较大、任务较艰巨的学习,他们更容易知难而退,有的为了应付而抄袭别人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

1.2.3学习兴趣极易变化

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往往只能集中在很有限的时间段内,对同样的内容很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倦、排斥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2.4学习目的功利性强

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强烈,他们常有选择性地投入精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专业学习当中,因为专业学习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引人注意。他们迫切希望付出学习精力之后,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果。尤其是当今许多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家教赚钱,或者就自己的专业如绘画、舞蹈、音乐等方面面向中小学生开班招生赚钱,虽不是坏事,但这种功利性极其容易造成他们在学习上不扎实,为求功利而荒废学业。

事实上,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是互相影响的,心理是行为的原因,行为是心理的体现。

2.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我们在文献检索教学中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文献检索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新颖,常常能碰触到世界各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它实用,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技能性课程;它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对检索对象、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的要求各不相同;它技巧性较强,不同的检索途径所需花费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当然,它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体系。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的开始,要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美术、音乐、舞蹈)的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利用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类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2.2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的教学内容目前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网上的各种联机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信息资源逐步普及,成为高速度、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对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已成为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之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从原来的以手工检索教学为主发展到以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为主,增加信息分析和利用方法的介绍,进而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详细讲授现代信息资源分布和检索技术,包括信息资源种类与分布、数据库知识、机检技术与技巧、光盘检索、计算机联机检索、网络信息检索、常用搜索引擎和Internet基本功能与服务等,并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文献信息基础知识、检索语言,讲课侧重于典型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重点讲清检索思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手工检索,因为在机检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应用的今天,手检可与机检互为补充,仍有存在的价值。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体现机检内容,同时包含手检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手段和方法,多途径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推出,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开发最新的信息资源、最佳的信息获取渠道。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立了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提供网上检索馆藏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单位把信息资源电子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必须及时将新的网络数据库信息传授给学生,以充实教学内容。另外,由于艺术专业方面网站层出不穷,如国内出现不少绘画美术及鉴赏方面网站、音乐网站、舞蹈网站、影视网站、文艺演出综合网站等,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介绍及指导学生准确获取那些比较著名的、有权威的而又安全的专业网站,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专业知识的检索技能。

2.3改革教学形式

数字化环境带给教师的最大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运用计算机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在单位时间内可最丰富的信息,信息的描述形式灵活多样。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2.3.1利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仅凭教材、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授课方式枯燥,缺乏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在讲授检索工具时,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符合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以其“方法”课特有的应用性、工具性等学科性质更适用于多媒体教学。2004年以来,我院文献检索课一直使用多媒体授课,对理论课教学和实习操作进行改革,利用投影屏幕进行计算机检索示范,采用网页拷贝做成课件来播放、模拟上网实习,等等。特别是在实习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和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生动直观地演示计算机检索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网上检索的内容和过程。

2.3.2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建立和应用,Internet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利用万维网检索信息已成为计算机检索信息的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许多大型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RBIT等,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Internet的万维网检索服务,如DialogWeb、DialogSelect等,用户通过远程登录(Telnet)检索这些网站,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十分重视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各高校图书馆局域网上,出现了国内外各类型数据库。这就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加大宣传和利用这些珍贵的网络电子资源的力度,已经成为文献检索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如何加强网上文献检索内容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利用国内其他信息网和国外信息网上的免费资源,在介绍文献信息、数值信息、事实信息、全文信息和新闻动态信息的检索中,选用一些专业对口的数据库和搜索网站,引导学生掌握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

2.3.3提供大量的上机实习机会

检索实习是这门课的精华,通过加强上机实习环节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实习”的方式,组织好实习课,并努力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实习环境:充分利用我馆的电子阅览室及学校公共机房,为学生提供联机检索模拟实习、光盘检索和Internet网络检索实习。对于实习课题,除了教师拟定有关的实习题外,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及专业方向自定练习内容。实习报告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教师。实践表明,艺术专业生在上机实习这个环节表现极佳,迟到、缺课的现象较之理论课少,并且作业提交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文献检索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检索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改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结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处理技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在实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如何在网上搜索知识信息,更可以在与图书馆不断的近距离接触中挖掘自己查找资料的乐趣,引发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至少在碰到问题时,知道到哪里去查找资料,应该怎样查找资料。

2.4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

2.4.1构造网络同步操作环境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学校公共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功能,还添置投影仪,做到一人一机,从而创造师生同步操作的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检索实例,在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演示检索的全过程中,学生也可同时进行操作,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为增强,教学的形式也会丰富起来,不再是死板地讲解一些概念、理论、步骤,而是教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技能,从而收到巩固、熟练的效果。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发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文献检索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动手、去实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4.2构建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模式已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应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由执教老师提供最新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其内容应包括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之外的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网络检索课程,全部放于网上,完全开放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现在一些大学已将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搬到了网上(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表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网络化教学的初始阶段。目前当务之急是开发、研制新一代的“远程文献检索”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模块,放在图书馆的局域网上,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上网操作技术,又能降低上网费用,解决部分学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实习的矛盾。同时,该课程还能使想学习信息检索技能的学习者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

2.4.3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文献检索课程的种种独特之处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某一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大力提高知识结构、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参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培训、进修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积累检索实例和检索经验,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献实际检索能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教学,艺术专业学生的检索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进而使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凯.艺术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156-157.

[2]潘杏仙.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的创新[J].情报探索,2007,(5):16-18.

篇9

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准教师”的养成阶段,是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初始阶段,免费师范生在职前培养阶段生成的专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入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水平和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入职后面对多元化的教育对象群体的教育态度、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未来我国普通学校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变革,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将特殊教育能力纳入普通师范教育培养内容将成为必然。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融合教育推进之下,普通教师教育体系应如何呼应融合教育发展对教师特教能力的诉求,将是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的行动重点。本研究聚焦于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生力军”的免费师范生,以期通过对其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探讨,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借鉴。

2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结构及内涵

2.1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结构及内涵的研究现状

分析教师的能力构成是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当今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殊教育能力?什么是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国外研究者归纳了融合教师要具备五方面的能力,包括障碍儿童相关知识;障碍儿童学科内与学科间的有效教学策略;正确的班级管理与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英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所有的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均应包括特殊教育的内容;要求新教师要具有发现和教育超常儿童以及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能力。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提出了对普通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六项基本要求,以此确保特殊儿童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具体包括:教育者能够立即发现并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在社区和学校生活中进行学习、获得成功、并且能够完全融入其中;教育者应当接受充分的培养以获取相应的知识、技巧和信心来移除特殊儿童学习中的障碍,并且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活动;教育者应当在健康、安全、成就感、对社会的贡献、经济能力五个方面使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提高;教育者需要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以满足学生和其家庭的需求;教育者能够通过职业标准和绩效管理了解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职业发展水平,并同时发展自己的教学技巧。

融合教育对未来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研究者认为,在融合教育中,任何教师都要能履行以下职责:①充分了解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普通儿童,能为不同的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和安排相应的活动;②明确教育目标是为了支持孩子学会正确的知识和适当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发展,将每一个儿童都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受益者;③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避免由于标签效应而限制某些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发展;④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活动在融合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要鼓励发展正常和发展障碍儿童共同参加活动和相互学习。也有研究者提出,为满足融合教育实施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得素质,即形成融合的态度、价值和期望(真诚接纳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即教育机会均等,树立民主的过程观即“合作学习、共同生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具备特殊需要儿童的知识(如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及分类、融合教育发展及趋势、关于特殊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从事融合教育的专业信念)、技能(音乐、舞蹈、手语、盲文等)和情感(关爱和帮助)。孟万金等研究者认为应该打通“普教”和“特教”之间的分割,突破传统的普教与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线性”排序或“面上”并列的局限,构建融合教育环境下教师素质结构的四个关键系统“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

2.2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能力的结构及内涵

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推行下,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结构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融合的专业理念(包括教师的态度、价值和期望;民主的教育观等)、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有关特殊儿童发展及其学习的知识系统;有关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系统;有关融合教育的法规政策知识系统;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系统)、融合教育的专业技能(特殊需要儿童鉴别与筛查的基本技能;特殊需要儿童有效教学策略;融合班级有效管理的策略;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技能;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其中,融合的专业理念是整个能力结构的灵魂,指导和影响着教师融合教育教学活动;融合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普通教师开展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和支柱,三个方面之间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普通教师融合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1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统帅教育职业活动的总的思想意向。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专业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信念的获得需要互动和参与,并逐渐决定自己以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融合教育的思想,即是人类对自由、平等人权的追求,强调参与,拒绝排斥。因此,在这种理念下,教师要树立一系列的新观念,真诚接纳所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首先,教师需要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融合教育的理念强调尊重每个儿童特殊的禀赋和需要,努力使社区内的每个学生都感到被接纳、安全及成功。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既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教师是否具备对特殊需要儿童真诚接纳态度,直接影响这些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已有研究发现,普通教师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并不乐观,“普通儿童普通学生还照顾不了,哪有精力关照残疾学生”,这种消极的接纳态度必然导致融合教育的失败。其次,树立新的人才观,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教育价值观。融合教育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教无类”,进而是“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所有儿童(包括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培养其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是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复合、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对不同学生给予个别化的教育期望,形成合理的教育价值观,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的达成。再次,树立民主的教育观。融合教育体现着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途径。融合教育的开展不仅体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且体现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这与教育民主的思想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普通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民主的教育观,由封闭式单一性教育向开放式多元化教育转变,明确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合作性学习,体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公平性、合作性原则;改革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由终结性向形成性转变。

2.2.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特质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柱。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要掌握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根据融合教育环境下教师职业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普通教师需要掌握如下专业知识:其一,有关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及其学习的知识。对各类型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学习规律的掌握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其二,有关融合教育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对融合教育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融合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树立融合教育的专业理念。其三,有关融合教育的法规政策。这是依法执教必需的知识,如义务教育法和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教师等级资格相关政策,地方相关制度体系等。其四,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根基,如教学论、课程论、教材教法等相关知识。

2.2.3专业技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融合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普通教育教师需要掌握如下技能:其一,特殊需要儿童鉴别与筛查的基本技能。教师应能够及时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并知道如何向特殊教育专家寻求帮助。其二,特殊需要儿童有效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把握学科前沿、洞察学科发展方向的能力和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高效教学和教会所有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要学生学习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教学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帮助特殊儿童在学校和社区生活中进行学习、获得成功、并且能够完全融入其中,这也是融合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其三,融合班级有效管理的策略。在融合教育环境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差异性更大,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才能保证开展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其四,特殊需要儿童行为干预技能。特殊需要儿童大多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能够掌握有效的干预方法和策略,减少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以促进其融入班级环境。其五,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方法。评估不仅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还具有激励、指导学习的作用。融合教育要求教师在传统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的基础上,具备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估技能。其六,与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策略。教师的合作、共享能力被作为各国融合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核心能力。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位的支持与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策略,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促进各个群体之间的融合,扮演中介者角色,使各系统之间有序融合运作,以为融合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行将为教师队伍引入大批优秀学生,对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为融合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为保障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学校获得适当的教育,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是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为提高我国随班就读质量,促进我国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是确保这一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目前虽然有部分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意识到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但大多数以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开展普及性教育,其辐射范围有限、效果甚微。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考虑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

3.1培养目标:融入融合理念,培养特殊教育能力

要构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必须先明确其培养目标。融合教育的核心是接纳所有儿童,不拒绝和排斥儿童,其内涵已远远超过特殊教育的狭义内容。随班就读是我国融合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对我国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及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师资先行,随班就读改变了普通教育对象的构成,教师的工作任务也因此发生变化。此时,教师教育必须予以及时呼应,才能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做好充分准备。免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生力军,为适应融合教育环境,在培养阶段必须纳入特殊教育能力培养内容。应融合教育之需,各国均对教师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如美国教师教育项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以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并注重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为目标;澳大利亚教师标准中也要求教师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关注多样性和差异性;瑞典要就已获得某种教学学位的教师进行补充培训,以“使他们能够满足教室内多元化的学习需要”等。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下,为保障我国随班就读的顺利开展,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也应以“培养免费师范生具备从事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能力,能满足融合教育环境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需求”为目标。

3.2培养方式:整合多专业力量,实行多模式培养

“从普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倡融合教育也是对整个教育的目标、教育功能的又一次深刻反思,是对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定位的调整,是对现代教师教育的挑战”[27]。面对这样一个挑战,学界一直对从事随班就读的普通教师职前特教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性的认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持续不断,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对其价值与意义、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的确证及对国外融合性师资职前培养经验的学习和借鉴,而且还设想和提出了符合本土化条件的具体的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的安排方式、教学实习的方法和策略。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职前阶段的“准教师”特教能力的培养仍然处于缺失状态。与此同时,在免费师范生政策推行下,其专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专业、一个院系、一所学校所能解决,而需整合多个学院或专业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培养模式,才是基于当下教师教育改革浪潮和满足融合教育发展需要的可行路径。以美国为例,其在职前融合教师的培养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普通教育专业学生选修特殊教育课程;二是非特殊教育专业选修特殊教育作为第二专业;三是通过专业整合,创办专门的融合教育专业,参与后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两种资格证书,形成“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双证制的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英国也是融合教育做的较为成功的国家,为更好推进融合教育的实施,保证普通教师掌握特教技能,英国教育部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先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才能获得教育证书,对于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机构英国教师资格委员会对其培养机制并不承认。这种培养模式是一种单证式的培养,即在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进行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培训。

无论是双证制的培养模式还是单证制的培养模式,在准教师职前的培养阶段,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学科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形成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教师教育项目是世界融合教师培养的主要模式。鉴于此,在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也需整合多专业力量,采用多种培养模式。比如,“独立模式”即由教育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开设针对普通师范专业学生的特殊教育课程,各学科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选修特殊教育课程,以获得特殊教育专业能力。“辅修模式”由教育学院根据融合教育环境中对普通教师特教能力的要求,设计非特殊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由非特教专业免费师范生选修为辅修专业。“分段培养模式”,“3+1”、“2+2”等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先在是普通师范院系修读2-3年学科教育专业课程,掌握普通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再到教育学院修读1-2年特殊教育相关课程,以获得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综合模式”即由教育学院和其他普通师范院系合作系统调整和结合特殊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学习、实践学习等,教育学院与普通师范院系联合合作重新设计各类课程,组成系统的、互补的课程体系。

3.3课程设置:打破普特壁垒,增加实践内容

根据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第一,在通识课程中增设特殊教育通识类课程,如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融合教育概论等,帮助学生树立融合教育的专业理念,形成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等。第二,在教育学科和教育技能课程中增加融合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差异教学、中轻度障碍学生教学法、融合教育环境殊需要学生的教学等课程,丰富和提高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三,增设模块选修课程,发挥学生主体性,如通过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教学法模块课程、各种干预方法的模块课程、沟通与合作模块课程等,发挥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增强其教学技能。第四,增加实践课程。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学生教育实习的比重,通过解决现实教育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准教师的专业能力。如通过让免费师范生进入融合教育学校的实习和见习,接触各种类型的特殊需要儿童,加深其对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其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融合教育环境下更加强调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教师、家长、行政人员等的合作,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共同为所有学生提供教育。这就要求免费师范生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其教育合作实践能力加强关注。学生更需要走出校园,进入各类基层学校、社区、家庭开展实践,以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策略。

4融合教育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支持保障

无疑,免费师范生师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健全、完备的支持体系和丰富的资源。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经费、人员等的全面支持。同样,健全、完备的支持体系将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

4.1转变教师教育者观念,创设支持环境

实践融合教育,推行随班就读,态度和观念对于成功开展融合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促进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发展,首先要从教师教育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实施者融合教育观念的建立做起。国家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师范院校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是未来教师成长发展的引领者,他们首先要明确融合教育的理念、教师掌握融合教育专业理念及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于教师教育改革与管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与科研之中,为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资源支持。

4.2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在现阶段的中国,大多数免费师范生并未接受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与我国整个教师资格认定机制不无联系。目前,我国在普通教师的资格认定中,并未包含特殊教育的要求,这种制度保障的缺失使得法规、政策要求执行不力、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积极性不高,职前阶段免费师范生特教能力的培养仍处于缺失状态。因此,必须从立法教育来解决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问题,以保障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推进。

4.3加强多学科跨专业合作,丰富资源系统

教师教育的改革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融合教育的发展非一己之力即可促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完善亦非一学科即可实施。正如学界所呼吁我国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要有强有力的支持和完备、健全的保障系统,未来教师职前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不同领域研究者间的合作研究为免费师范生特教能力的培养改革提供研究支持;普通师范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的资源共享与师资合作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完善的课程体系;师范院校与基层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合作为未来教师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不同师范院校间的合作沟通,促进免费师范生特教能力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

5总结

篇10

一、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数学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特殊儿童群体而言,由于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明显低于正常的儿童,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心教育。但是,在特殊教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一些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使得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完成对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一些教师仍然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严重的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得特殊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无法实现应有的程度。

2.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不充分

除了对数学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这一因素之外,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不充分也是影响特殊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常常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对于教材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之上,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的情况。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落后也是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由于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必须要及时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对特殊教育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是十分必要的。

二、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拉近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与一般正常儿童相比较,他们接触生活实际的机会比较少,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仍然感觉到十分的陌生。以聋哑学生为例,由于他们对外界的声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使得他们对社会生活中资源的接触率十分的稀少,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语言的,因此也就不可能通过数学语言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为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实践时,要积极拉近教材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能够为生活实践而服务。例如,在对“认识钟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家中的钟表带到学校中来,指导每一位学生亲自感知不同钟表的形状和结构,在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时针、分针及其读数进行有效的掌握和辨别,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教授。

2.注重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来说,对其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能够使特殊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很好的生活,必须将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之上。例如对“小明要买5个乒乓球和1个羽毛球,每个羽毛球4元,每个乒乓球2元,求小明实际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一应用题的解决,教师可以将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模拟实际购买的情境,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水平。

3.选择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