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技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0 15:5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科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科技教育

篇1

一、穗港两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共同点

香港的科技教育和广州的科技教育相似的地方在于都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从身边寻找科学的问题。例如香港中小学举办科学专题探究比赛,专题有研究解决双层巴士座位监控问题的“上层满座”,研究解决防止婴幼儿从高层坠落的“感应自动关窗系统”,研究超市购物塑料袋承重力的“超市购物袋大搜查”等。广州的教育行政部门每年也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开展的科技探究课题有研究窗户安全问题的“防盗、防雨、防儿童爬窗意外的智能窗户控制装置”,研究水资源的“破解水谜团――对电解离子水在生活中应用的研究”,研究通草画的“走进百年通草画世界――对文化遗产通草画的保存与修复研究”等。由于都是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典范作用。

科技教育与当前社会倡导的理念紧密结合也是穗港科技教育的一大共通之处。如香港学生的“香港屏风楼造成的气流研究”就极具特色,其所倡导的少建屏风楼、维护沿海城市生态气候,与当今建筑设计学提倡的节能环保理念是一致的。广州市越秀区某校学生探究设计的“便携式高效救援钢手铲”,是一种方便套在手上、专门用来挖泥石的工具,符合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精神。把时事大胆融入学生的科技实践探究已成为穗港科技教育的趋势,在科学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上,穗港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设立专业的科技普及教育场馆、在学科教学上渗透科技教育这些方面,穗港两地所采取的策略也是相似的。如校外综合科技普及场馆,香港有位于尖沙咀的香港科学馆、位于新界的米埔湿地公园等,广州也建有广东科学中心、南沙的湿地公园等。专业科技普及场馆,如香港太空馆、香港海洋公园、广州动物园、广州海洋馆、华南植物园等,都是已经向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公共科普教育基地的形式向人们推广知识,进行科技教育。

二、穗港两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比较

1.科技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香港科技教育更关注于问题生成和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在课程中加入多媒体资讯科技元素,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专题研习中,学生深入探究课题的核心,促使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习活动有访问、调查、实地考察、个案研究、资料搜集和分析。学校会举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学习日”“抱抱地球”“观星营”等,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及解难活动,引发对科学与科技的兴趣,并发展其知识和技能。这一教育理念让受教育对象对于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充满了激情,利用人类共有的好奇心来达成科技教育的目标。

广州的科技教育比较注重对科普知识的概念的制定,无论是在学校的学科教学课堂,还是在社区的科普宣传阵地上,科普知识的概念界定是不容有差的。受教育对象对于科普的问题停留在比较具体清晰的知识概念之中,通过不断地接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性学习,完善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2.科技教育长效机制上的差异

香港教育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的方式。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并且加强自学能力,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求学不是求分数”早已经作为公益广告被广泛宣传,深入民心。学生开展科学专题探究活动,要有探究主题生成的背景、探究主题的过程及其相关的实验数据、探究主题所设计的科学原理等。对于探究成果演示要求仅使用原始记录、原始制作的展示板就可以了,完全不同于大陆科技类比赛动不动就大手笔花钱喷画制作的作风,香港方面的成果展演更原生态,更贴近儿童的年龄特点,更具备可操作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诸多反思。广东省以大教育观力争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多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上都有了较大的完善创新,科技教育的管理制度同样渗透着素质教育的人才发展培养目标。目前,广州的科技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成熟的条件,学校对科技教师的评价机制比较集中在课堂教学评价、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的成绩、小组课题探究活动指导的成果等方面。学生在科技自主创新上较多地依赖教师、家长的帮助,较难能独立自主完成研究项目。

3.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上的差异

随着资讯科技新纪元的来临,以课本及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亦趋转变,学生将成为主动及有创意的学习者,懂得利用资讯科技探索网上世界,自发地开启广阔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处理资讯的能力,香港特区政府调拨了逾30亿港元加强学校资讯科技教学,教育署成立了资讯科技教育资源中心及地域支援组,协助教师与学校利用资讯科技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更为立体直观的多媒体手段来推广科技教育。香港的科技教育造就了比较突出的社会教育效应。

广州科技教育面临着“活动资金困难, 难以开展”和“缺乏科技教师”两大难题。要解决难题, 除了学校要加大投入以外, 还迫切需要把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来,构建科技教育与社会资源使用的互动模式。但是,广州的社会科技教育通常会采用一些平面的宣传策略。在社区的平面宣传栏上我们能看到一些科普常识宣传,每逢重大的科普推广节日(如世界环境日),社区会在政府相关团体的领导下开展主题活动,要求社区所属的学校和其他单位配合――这是广州科技教育宣传的主要策略。由于缺乏对宣传对象及其群体的供求调查论证,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是比较缓慢的,没能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困境。

三、思考

篇2

[关键词] 科技馆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 建构主义 项目学习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产业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其初衷是为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服务,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社会需求的发展,它已对普通公众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医疗、教育、娱乐、交通等领域都能看到机器人“身影”,这也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机器人设计与操作人才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目前很多中小学校和校外机构都开设了机器人教育及培训课程,这对机器人人才储备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而作为校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据一席之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呢?笔者认为,应在明确机器人教育的概念、厘清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教育理论,确定合适的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

一、机器人教育的概念

1920年,当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创造出“机器人(Robot)”这个词的时候,他肯定没料到在近一个世纪之后,其小说中让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的情节已经变成了现实,并且它们还对公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伴随着“机器人”这个词的诞生,社会各界一直对它的定义争论不已,但是一般说来,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那么,什么是“机器人教育”呢?根据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彭绍东教授的定义,“机器人教育”就是学习、利用机器人,优化教育效果及师生劳动方式的理论与实践。

彭教授根据机器人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把机器人教育分为五大类:

(1)机器人学科教学(Robot Subject Instruction,简称RSI);

(2)机器人辅助教学(Robot―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RAI);

(3)机器人管理教学(Robot――Managed Instruction,简称RMI);

(4)机器人(师生)事务(Robot―Represented Routine,简称RRR);

(5)机器人主持教学(Robot――Directed Instruction,简称RDI)。

国内外目前所开展的主要是前两个类型,即机器人学科教学(RSI)和机器人辅助教学(RAI)。前者是指以机器人为对象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机器人学科”;而后者指的是以机器人为工具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由于国内外情况的差异,我国中小学目前所开展的机器人教育以“机器人学科教学”为主,而国外则两种教育类型发展较为平均,并无特殊偏重。

二、国内外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机器人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在美国,一般通过机器人技术课程、机器人辅助教学课程、课外活动及机器人主题夏令营等定期活动来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中工程与技术联盟在为高中生开设的工程与技术选修课程中,提供了ROBOTICS课程,主要介绍机器人技术历史,基础,术语,微控制,传感器,程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项目“K―12 教育中的机器人技术”,目的是帮助K―12 教师以及其他教育者开发或改进以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来教授STEM 的课程和开发机器人技术课程;印地安那州的Purdue大学与LAFAYETTE学校合作,在5至8年级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的ROBOTICS项目;Carnegie Mellon大学提供的针对高中生的ROBOCAMP暑期机器人计划,通过八星期的课程,使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与机器人有关的电子,机械和计算机科学知识。

在日本,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欧美各国,这与他们对机器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他们不光在各个大学设立了机器人研究专业,并且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也加进了机器人课程。每年定期举办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各个学校也会在假期举办机器人研习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角度、全覆盖的机器人教育体系。

此外,英国、俄罗斯、巴西、新加坡等国也早已出台了多项措施推进本国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

而我国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则起步较晚,且覆盖面较小。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将机器人普及教育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2001年,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等学校开始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机器人活动进课堂的探索和尝试。2005年,哈尔滨市正式将机器人引入课堂教学,在哈尔滨师大附小、60中、省实验中学等41所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用必修课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机器人科学方面的教育。

除了这些进行正规课堂教学的学校外,有些中小学则采用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育。

庆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课标”中有所体现。如教育部在2003年4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标准》中,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平台、将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现在,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科目中也已设立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这是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体系中,科技馆所占比例几可忽略。我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科普的重要阵地,科技馆理应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科技馆与中小学机器人教育

1.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的定位

作为校外科普机构,科技馆不可能将完成“课标”为己任,而是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们认为,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校内教育极少涉及的机器人辅助教学(RAI),而提高的内容是校内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器人学科教学(RSI)。

2.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可采用的指导理论

在杜威“做中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本文的讨论范围不包括激进的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onism〉),近年来已经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世界的意义却是由人建构的。它强调知识的动态发展性,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中心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要主动对意义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故在此理念下,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使用探究的方式,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他们需要主动搜集、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并对要学习的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引导学生之间的协作、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科技馆教育的教育特点非常契合。因为“科技馆教育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模拟再现了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实践过程,并且不是简单地模拟再现,而是以学习为目的、经过改造的模拟再现,创造了引导观众进入探索与发现科学过程的条件。科技馆提供的‘从实践中学习’的途径不仅成为它与其他教育、传播机构及传统博物馆的最大区别,而且是科技馆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科技馆的教育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观众自己进行意义建构,并且在此过程中,可能伴有观众与科技馆员工或观众之间的交流,这恰恰正是一个完整的建构主义者所提倡的教育过程。

3.科技馆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可采用的模式

1918年,著名教育学家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在他名为《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概念,用以说明有目的的设计行为对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它让“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儿童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它在真实世界中让学生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它可以是有形的由学生制作的物体,如书、剧本或一项发明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项目教学法已经在美国一些学校的低年级中得到了运用,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在广大中小学中得到了普遍推广。

我们认为,项目学习法正是在科技馆中进行机器人教育所可以采用的模式。不论是机器人学科教学(RSI),还是机器人辅助教学(RAI),都可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而可采用的活动形式有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机器人比赛等。

选定项目后,就需要组织学生对主题的探究活动。这一阶段一般都以学习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生首先要对项目的主题进行调查、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收集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处理和分析,再验证或之前的假设,最终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为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应对他们的一切探索和决定都持鼓励态度,而毋须规定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结论

科技馆作为重要的校外教育机构,也有必要在此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科技馆的机器人教育应定位于中小学机器人校内教育的补充与提高,补充的内容应该是校内教育极少涉及的机器人辅助教学(RAI),而提高的内容是校内教育已有一定基础的机器人学科教学(RSI)。具体应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项目学习的模式,开展机器人俱乐部、夏令营及机器人比赛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绍东.论机器人教育(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6):4.

[2],张剑平.美国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109.

[3]教育新闻网[EB/OL].

篇3

【关键词】兴趣;精心预设;自主操作;与时俱进

“兴趣”是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小学生计算机的课时安排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繁重,从年龄段上看,正处在少年时期,在计算机课堂上引入“愉快教育”是完全必要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那么,就能在课堂上的得到最佳效果,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们古老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使学生们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的境界。

我现就以下几点,浅谈小学计算机课实施“愉快教育”的初步尝试:

一、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心理处在萌芽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心理波动明显,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初学计算机的学生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基垫。

小学生大多学知识都是热三天,短时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怎样使学生长时间的、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诸如发问式:你知道这是什么呀?你会用吗?你能把你的姓名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吗?你想不想让计算机唱歌吗?你能用计算机为你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乐于学、急于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可以顺水推舟,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材死板枯燥,缺乏灵活有趣的情节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切忌照本宣科。很多小学生学计算机课,学着学着往往觉得没意思、枯燥。能力强的学生觉得简单,差一点的学生听不明白,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在学生的机器中多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进行教学,完全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寓教于乐,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愉快。

例如讲解《键盘知识》一节时,课讲过了,学生也操作了,如果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把今天我们学的教材内容再看一遍,复习复习吧!”我想大多数学生不会很爽快地接受,即使是看也是应付看,这样即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哎,我们就要换一种方法,来把该节内容复习一下。通过计算机配套的《CAL》教学辅助软件来把教材复习一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如: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经常被一些难懂的文言文搞得头大,我们大家都知道死记硬背古诗是苦燥的事,而且效果也不甚佳,但我们换一种方式,在计算机上放一些语文的课件和有关古诗的vcd或其他视频软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了计算机的一些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三、给学生留足充分的自由操作时间

记得,上学时代,我们都爱上实验课,积极性很高,可是老师一二再,再二三强调不要乱动这,也不要乱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老师怕学生把实验工具整坏或者是怕出乱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只能使学生们掌握片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使一些本来就胆小的学生经老师一强调,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也就不想学这门学科了。所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时给以指导和加强辅导。学生们只要掌握安全用电的知识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是不会出什么毛病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条条框框太多反而束缚了学生跳跃的思维,捆锁了他们的双手。

四、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信息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的发展也很快。及时让学生知道计算机发展的动向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跟着时代走,把有关计算机方面的信息故事化来讲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并且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如:键盘上健位的分布故事,以及一些计算机名词的来历都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促使他们更热爱这门学科。

篇4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许多地方都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但效果却不好,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已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究其原因:第一是中小学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第二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够;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到位,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整合不够;第四是不能与时俱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现在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网络,但却不能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去思考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和改变教育教学,如何让技术变成认知工具。因此,师资培养与培训应以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师生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和能力的培训

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理论学习能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人,能开阔视野、在教学中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成为有“个性”的人、有“主见”的人。重在行为体现,成为有根的教育文化,而不是“跟风者”。理论的价值:“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媒体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技术是在生活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加有效地应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陈至立同志也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明确强调了教师掌握应用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体现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性上,体现在教师个体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模式,整合的过程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整合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线索,但各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把学科中的知识汇聚成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成学科间的融合、交叉。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本身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学科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

2.现代教育技术和活动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韵关系。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三、加大学校软硬件资源整合,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服务

教学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随着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断改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与管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选择当前比较成熟的技术和资源;二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资源,利用优势研究和开发应用软件与教学资源;三是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良好的资源环境应满足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资源的数量足够多;二是资源的质量足够好;三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方便、高效。网络环境为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教师通过网络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围绕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学习、探讨和提高并共建共享资源,其沟通交流的范围更大、学习探讨的内容更广、获取的资源更丰富、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便利、学习提高的机会更多,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对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大有裨益。因特网提供了许多教师学习共同体。如苏州教育博客、北师大知识媒体实验室专家博客群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资源,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可参考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学范例、模板等。为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

四、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语言是理念的客观性描述,行为受理念的影响支配,那么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人的教育理念的形成要受自身素质、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很难想象缺乏理念或理念单一的教育教学过程,将带来怎样的

后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教师除了应具备以人为本、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合作教育、多元智力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其基本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通过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资源应按人类联想规律组织教学信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建构为落脚点;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知识的应用更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方法,学会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知识建构进行学习,知识的继承和知识的创新都可贵,但知识的创新更可贵;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德育课;教学模式

什么是教学模式,至今人们还没有统一的看法。笔者比较赞同夏慧贤教师的界定:“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按照夏教师的观点,笔者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理念、不同的学生应采用有所区别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国家及甘肃省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一关键时期,探索一种既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与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德育课教师的崇高使命。笔者在多年的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着力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下面做简要梳理。

一、教师讲课与学生讲课相结合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教”,是进行创新教学的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来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既然是幼儿教师,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幼儿科学的管理能力、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及教案的书写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就体现在每一堂课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上。

目前,我校采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课教材,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第一学期,学生刚刚走进中职学校,她们习惯了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再加上第一学期学的是《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教材理论性很强,因而第一学期主要采用教师上课、学生评课的模式。学生在对教师每节课的评课中懂得如何有效上课、如何评课。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不难,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再加上上学期学生对如何上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开学初,笔者专门花四节课时间教学生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写教学设计,然后请学生们自己选课、备课、上课、评课。第三学期,内容是《哲学与人生》与《心理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内容简单,学生很感兴趣,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己讲授;《哲学与人生》的内容哲理性较强,特别是哲学的物质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因而教师讲每一课的哲学原理,学生讲与他们生活有联系的内容。有时采用由教师主讲、中间某些环节由学生组织完成。比如:在学习“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这一课时,其中“内省体验”环节由学生组织完成,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教师讲学生评,学生讲教师评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评价。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断。课堂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用常用语言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结果等进行判断,再行褒奖、指导。在这一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评价主要拓展到每节课的“教学评价环节”。具体做法是:首先,请本节课的“教师”在上完课后,就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整合与处理、授课过程中的得失、学生的表现等进行自评。其次,学生再听课,把教师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及时记录下来,到教学评价环节时把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地判断和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更多地从内容、方法等方面点拨和启发。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准确。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没有了生命力。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地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我们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使学生以“教师评价”为镜,学会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所以,客观、公正、准确的教师评价,是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在多次的“教师评价”过程中,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反馈自己的学习,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评价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讲课,从而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3.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具体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学生一点点地成长、进步。

三、把讲课与评课放在同一堂课里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反思自己得失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使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在笔者的德育课教学中,每节课既包括讲课,也包括评课。其中“教师”讲课大致30分钟,“师生”共同评课10分钟。

四、教师与学生可以互换角色

在德育课上,当教师讲时,学生就是学生,而当学生上课时,学生就是教师,而教师则和其他同学一起听课,充当学生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互换,既能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课堂管理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很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晓燕.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6).

[2]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

[3]蔡慧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4]马立杰.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

篇6

【关键词】高中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

前言

我们在进行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多么完美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一旦出现教学事故那么就不能够称之为有效教学。无论课堂内容多么单一,但是能够得到安全保障那么也不能说是无效的教学过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教学对于教学中的安全因素以及教学过程以及方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展开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够对于我们广大教师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高中体育课程中,所谓的有效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安全的范围之内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与锻炼过程,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过程。对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境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与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的一点。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教学事故降到最低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使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这就是我们进行高中体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希望能够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二、传统高中体育教学的弊端所在

1. 学生自身接受学习的环境安全得不到保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是用“放羊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安全因素并不够充分的重视,这样学生在进行活动过程中对于安全问题也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所以导致教学事故的出现几率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2. 学生对于基本的动作掌握达不到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下,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认识程度还很模糊,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体活课”,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玩儿”的心态为主,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基本的技术动作掌握并不够重视,同时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效率过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无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希望我们广大教师能够提起高度的重视。

三、促进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1. 课堂教学中安全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活动环境以及相关因素应该确保其安全,这是促使课堂有效教学过程形成的关键因素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教学器械以及场地应该进行不断地维护与检查,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区域还应该进行不间断的监督与观察,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安全因素的排查过程,同时在课后还应该将体育器械以及设施进行不断的维护与保养,将体育教学事故降到最低点。在平时对于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进行不断地督促,这样学生在心理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是我们在促使有效课堂教学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教学过程具有普遍性同时具有针对性

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应该具有普遍性,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要达到的一个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了解,同时还应该对教材以及教学环境进行不断的挖掘,这样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才可以真正的做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达到课堂教学的标准所在。这是我们在形成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促进因素,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们的重视。

3. 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是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我们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剂”,所以说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研究并勇于实践。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是最为主要的,这也是我们对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在教学手段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深挖,促使有效教学过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形成。希望这一点我们广大教师能够得到普遍的重视。

4. 对于教学评价以及总结过程是确保后期教学的关键因素

在对于课后的评价与总结过程中是我们进行对教学课程反思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在形成有效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对于学生评价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同时对于教师评价还应该加以借鉴,同时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总结过程中还要注重客观因素的存在,这是影响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这也是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提高的重要保障性因素,同时对于今后有效课程的继续实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高中体育课程课堂有效教学开展的相关研究过程,同时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于促进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形成的一些方法与我们广大教师进行分享,希望能够得到我们广大教师的积极意见与建议,同时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继续研究与探索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一、转变教学思想,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1.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要达此目的,首先要排除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感觉计算机和其他所熟悉的科目一样,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工作,从心理上拉近他们与计算机这门课的距离,激发其求学的欲望。其次是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2.构造情境,设置悬念。如在讲授中文Excel2010――嵌套函数时,我以“成绩表”为例,提出:如果将考试成绩改成用“优秀”、“良好”这种等次记分,如何快速输入?有的学生使用手工输入,感觉效率低;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工操作吗?”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充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再引入一个函数概念――嵌套函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改“讲授为主”为“自主学习”。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主,知识和技巧并重,而技巧是无法通过听获得的,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多次操作练习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要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只讲授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通过软件的帮助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实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积累技能,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要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特点,创设出更加灵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组合,实现以人为本、以提高素质为基本的教育特色。

1.范例教学法。例如,在电子邮件教学中,通过申请和使用网易电子邮件发送邮件这一范例,使学生掌握网易电子信箱的申请和使用方法,了解网易免费E-mail的功能特性;从掌握“个”的阶段,让学生探索“类”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会其他门户网站E-mail的申请和使用方法,了解它们的功能特性;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各个站点E-mail申请和使用的异同点,引导他们发现规律、作出总结。

2.任务驱动法。例如,利用Word制作个人简历封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Word中的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知识完成个人简历封面的制作,实现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方法要求在任务设计时把握好难度,一定要保证让80%的学生在当堂课能顺利完成。

3.教师演示法。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要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教师演示操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教师演示分为学生操作前集体演示、操作中个别演示、操作后总结演示,虽然教师可借助光盘、学习软件、网络教学视频进行演示,但教师的演示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展示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篇8

一年级学生们不仅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还能够说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文单词,出口而朗朗上口的小韵文,还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会唱简单的英文歌曲。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常见音图,所以本年级孩子在拼读、认读单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学期除按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继续学习音图,在完成多音图教学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们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此外还要适当开展阅读训练以及鼓励孩子们把所学的英语知识大量灵活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听方面,能根据听到 的词语或指认图片或实物,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映,能在图片 和动作的指示下听懂故事并能把他扮演出来。(2)在说方面,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等,能说唱英文的儿歌和韵文;

(3)在玩演方面,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用英语进行交际 。

(4)在读写方面能看图识词,能正确地书写26个英文字母。

(5)在视听方面,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

三、教学设想

1.把 “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的建立”放在教学的首位。

2.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参与中、实践中学习。

3.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在轻松中学有所得。

5.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把在课堂上学得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当中,同时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口语“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等引入课堂,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6.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的优势,让多媒体进入课堂,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7.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材重点难点

1.能跟磁带演唱教材中的英文歌曲

2.能根据图片或实物,说出所学单词,发音正确

3.能利用所学交际用语在相应的情景下进行会话

五、本学期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也突出语言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或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注重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注重融合学科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和渗透,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

6、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7、注重教学资料的配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

8、注重中小学各阶段的衔接,以保证各学段的顺利过渡,全面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六、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3、考虑到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从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4、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练习。

5、将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6、多为学生营造一些学习氛围,如:每日一句、课间英语活动、创设英语角等等。

7、培养学生看英语画报,读英语故事的习惯。

篇9

(秦皇岛市海港区逸城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指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根据这一要求,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了愉快教学,注意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数学。

1 直观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与吸收。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我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多媒体等。开学初,我就制作了大量的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许多小东西也能制作成教具与学具,变静为动,增强形象性与趣味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明晰的角的表象,教学效果较好。

2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生活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创设情境,会给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以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景导入,更能产生浓厚兴趣。提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接着课件展示几张商场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原来这就是分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

3 把游戏引进课堂,使课堂里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之中,使课堂里动静结合,即有节奏,又有乐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故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掌握了知识。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法的熏陶。

4 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儿童的智能潜力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5 让学生走出课堂,模拟生活场景,在愉悦轻松中乐学

小学生非常好动,上课如能走出教室,那是最高兴的事。为此,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让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如:数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模拟成生活场景,可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创设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摸拟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段,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能加深对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认识。学完后,布置一个特殊的课后作业,教学中充分运用与知识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联系实际,进行实践,使学习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过程,真正地让学生乐学,爱学。

6 激励评价要适当、多样,来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学习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这是外在的激励;另一类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他的学习激励是一个不断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结构。在评估中得到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外在刺激。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还有把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以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并且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每个小组都有一架模拟的“梯子”,“梯子”的顶端是一面小红旗,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他们小组的梯子上就会多一个脚印。哪组最先攀上梯子他们就获得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快快爬到最高处,摘得小红旗。课堂上能够适当添加上“趣味”这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体会数学好玩,能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愉快地学好数学,有待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3]李淑媛.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篇10

一、当代小学课堂教学现状

科学教学非常注重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时会让思想发生碰撞,擦出新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认知,吸取新的知识。可就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是老一套的教学方式,“讲授式”、“应试式”的教学方式充斥着课堂。老师在做好课件后,大多照本宣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吸收能力,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讲授式”、“应试式”的代办教学方式中慢慢消磨掉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班的格外重要。

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事半功倍。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只有课堂生动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

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推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养分。因此才会有“乐学之下无负担”一说。国外教育学家纽斯也说过“当人们吃饭没有食欲时,如果勉强机械的吞进食物,只会让人生理不适,恶心。与之相,他才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我们可以明显认知到,教学不应该是强制的、刻板的,而应该是生动的有趣的。

三、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具体方法

1.引导学生大胆交流

现在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研究所取得的的成效和理论,只是在照本宣科而已,这种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是能说是汇报,并不能称之为交流。而没有交流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期望的。学生的思维过于稚嫩,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所有的结论和质疑的科学性都是不足的。在实际的教学授课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表单能力都有极其积极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就了沟通的桥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造就了知识的桥梁。

2.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早前,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讲过“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这句话浅显直接却又充满智慧内涵。科学课学习的关键是探索、是动手。整个探索过程的完成需要学生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结果的假设、动手实施和取得结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为学生指导探索方向,及时发现解决性和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索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或独立或分组的使用材料,在动手中掌握科学原理,学习科学知识。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开阔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开心乐观的学习。

小学生的低龄化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抽象思维不佳,好奇心强烈,对未知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笔者在进行滑轮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进行了不同的试验,学生也从实验中认识了滑轮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魔术的吸引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巨大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深深受到其影响。因此,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简单的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当用魔术打开了思维的大脑时,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学生的强烈好奇心是学习的一个突破点,对于新奇的事物他们总是心怀热情,兴趣大增。老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穿插一些由实践动手内。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顺着好奇心的引导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学习,并在实践当中体会到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力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让科学融入生活

科学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课本出发,在应用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启发课本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自然中甚至于课堂中出发,用眼睛去观察,用脑袋去思考,让学习与生活结合,用课本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