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0 15: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措施

篇1

容县是广西典型的山区县,辖区内中小学校259所,其中教学点就有207个,城乡间、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几年来,容县坚持“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研思路,软件管理层面系列举措初见成效:县域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成绩跃居玉林市前列,高考成绩也进入广西前茅。

一、加强培训,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各校师资水平的大致相当密不可分。一个县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差异在所难免。教研均衡,教师的因素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容县教研室坚持“培训先行,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一是培训校长。结合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举办各级校长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参加市级以上课改培训;选送部分优秀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这些措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校长中扎根,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二是引领骨干。通过送培、压担子、给任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途径,提升教研员、乡镇业务辅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中坚力量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三是强化校本培训。这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县教研室首先努力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抓好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以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为契机;以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的研训为重点;以“青蓝结对”为主要方式,“抓两头,促中间”,使新教师尽快入门,促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以学区为单位,对校本培训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使学区内的培训水平均衡发展。

二、务实教研,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的高位平台。

一是课题带动。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围绕国家级课题《薄弱学校建设与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开展“抓教研均衡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构建网络。(1)抓学区教研活动的创建。为了弥补校本教研活动范围窄、人员少、力量单的缺点,我们将每个乡镇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由3~5所学校组成,学区教研活动由学区中心校牵头组织,主要抓好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质量抽检等活动。(2)抓联镇教研区的创建。容县把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5个联镇教研区,让地处本县经济文化中心的五所小学分别领航一个联镇教研区,形成了县级教研引领教研航向、城区名校带动联镇教研区、联镇教研区辐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扶持村级小学的校本教研-学区教研-镇级教研-联镇教研-县级教研的自下而上的五级教研网络,从而出现了“区域推进、校际联动、人人参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三是搭建平台。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即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即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即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

三、优化举措,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只有用科学的、规范的长效管理才能为教研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细定方案,向规范管理要质量。我们先后出台了《容县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容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专项检查评比方案》、《容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考评方案》、《容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案》、《容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检方案》、《容县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区评比方案》等融教学、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学校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二是严抓常规,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管理,把改革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之中。聚焦课堂,规范对“四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管理,严格监控“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

三是实抓考评,向考核评价要质量。每个学期对各乡镇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每个年度从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教科研成果三大块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定点中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乡镇业务辅导员以及定点中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四、帮扶薄弱。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容县教研室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一是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二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三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篇2

中学创建于1943年,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完全中学,1999年通过省合格高完中验收,至此已历67年风雨沧桑。67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这里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用心血和聪明谱写教育发展壮歌,使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正迈着青春的步伐昂首前进。

中学占地6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102人,职员2人,工人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38人。在校学生人,其中高中人,初中人,是宜宾县惟一的一所高完中。学生公寓、大型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种软硬件设施齐全。校园里,树木常青,花草飘香,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宽广的运动场地,出色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感到这里是花园,是乐园,是学园。XX年以来,学校先后有了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现有微机60多台。信息技术的推广,远程资源的利用,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进步。

中学以“正身、明志、博学、勇健”为校训,以“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师为学生着想,学校让群众满意”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尊师爱生、敬业乐群、合作竞争、发展”的特色校园精神,形成“以初中为根,以高中为干,以特色为花”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着力打造中学软实力,创建特色学校。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学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均有明显提高,先后获得宜宾县“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单位”、“高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甲级治安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科技示范校”、“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宜宾市“省级科研课题优秀参研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被评为宜宾县“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高中教育教学一等奖”、宜宾市“高中教学成果特别奖”等。

一、什么减肥药最好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情况

我校加大了各项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整体水平和精神焕然一新。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师德修养、师德形象,使全体教师言行文明、勤学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正让教师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我校召开了教代会,强化民主管理,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我校在继续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好地突出教学常规的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期末考试之后,我校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奖优罚劣,兑现绩效工资。

二、教学质量的情况

学校的生命线是什么?减肥药推荐就是教育教学质量。不管东南西北风,狠抓质量不放松,这是我校的一句口号。

虽然近几年来,我校的办学条件旧貌换了新颜,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亮点纷呈,这些改变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看法,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尽管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中学及发达乡镇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正因为存在差距,我们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斗志不减、决心弥坚。我校积极响教育局的号召,大张旗鼓抓管理,旗帜鲜明抓质量,现在我校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我校考上中考、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打造出艺体特色品牌,成为宜宾县高中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校树立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原则,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我校从广义上理解“质量”,那就是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后勤服务是高质量服务,任课教师有高质量的素质,校内各项管理要向高标准看齐。因为只有服务优、素质高、管理强,教育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才有提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校加强检查的力度,常规教学一月一检查,对做得好的教师通报表扬,对不合格者当月处罚。加大检测的密度,各学科要求单元章节检测,九年级实行月考制,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严厉学风考纪,做到学生成绩没有水分。优化奖励的政策,实行多劳多得、优工优酬,对工作量重,教学质量高,管理效果好的教师以奖代补,激励教师出成绩,鼓励教师多拿奖金。对于高三、初三,我校从人员、时间、经费各方面予以倾斜。对于表现好,成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我校实行重奖。通过这些得力措施,我们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一流、内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上乘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学校管理情况

篇3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多维融合

一、概述

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教育育人视角分析,个体的才智、理性、能力、品格的发展要素与高等教育的实施模式密切关联[1]。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课程建设为目标,分析现行“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认识、专业课程知识点重新梳理、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缺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入手,结合大学专业基础课的特点,研究对策办法,制定措施,反复实践论证,最终摸索构建适合大学专业课教学且能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融合专业知识、互联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背景

本文选取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课程为实践范例展开研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必受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深刻影响,需及时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又因“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大学生对信息获取广而多,但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自我控制力弱,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基于此,重塑“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让线上线下教育模式深度融合,开展各种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手段的新型授课形式,构建“互联网+”的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当下“互联网+”线上线下教育体系融合方面主要存在“四化”问题严重,思维培养偏移时代特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多维路径有待开辟等。

三、研究内容

(一)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高质量,因势利导,构建“互联网+”教学新模式

把传统课堂的转移至线上,诸如雨课堂平台、腾讯QQ群课堂平台、优慕课平台、中国MOOC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软件,利用网络课堂中的课件模块、微课模块、在线作业模块、测试模块、形成性评价模块等同步开展预习、学习、答疑、测评。课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专业知识课前预习资料、思考题、核心知识点微课、复结、复习自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互联网+”相融合,不仅拓宽了学习空间,亦解除时间束缚,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探讨。建立“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仅互动性强,而且形式灵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摆脱“空间+时间”的双重束缚,对于本就学业繁重的医学类学生可谓一举数得。能够较好地实现“互联网+”传统教学优势的融合,及时追踪、反馈、调整,可增强教学实效,为物理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成功基础。

(二)适应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跨界融合,构建“互联网+”新体系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构建基础上,实施物理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的策略,课前:按照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精心设计;课中:从复习、导入、讲授、讨论、小结、实验、作业各环节找准切入点;课后: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求知欲与获得感。根据“医学物理学”课程包括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如验证、基本概念、逻辑规则、还原论等科学思想,数学、建模、调制、对应等原理,提炼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契合点。比如,在动力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可将动量定理与质量互变规律结合,制作精品课程制作脚本或微课程脚本,利用多种平台教学优势,发挥线上平台的最大功效。

(三)适应高等教育教学路径的高质量,推陈出新,构建“互联网+”视域下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为例,“医学物理学”授课专业主要为临床、影像、康复、智能医学、检验、医管专业,专业知识需求的不同要求我们根据专业知识矩阵,制定多层次、多级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特色,做好知识引入,创设物理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切入点,可以是小故事、小视频、美图,也可以是教学重难点、知识点微课程,也可以是物理学最新创新成果或者科学家轶事,或者是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优秀竞赛设计作品,或者合作企业最近产品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让学生通过质疑—辩论—释疑的手段增强学习自信。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形象、逻辑、正反向、迁移、批判等思维方法,生疑发问、追根究底。课堂教学可采用PBL、OBE、CDIO、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着重体现教和学两方面的探索性。同时结合物理实验,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日益发展的高科技相适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原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通过项目式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处理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实验改革,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己动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综合设计实验,增大设计性实验的占比,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适应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质量,建立与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增加与物理思维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测评。引入开放性题型,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理论课堂上主要根据线上预习的反馈情况做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根据重难点内容设置线上作业、线上讨论、线上项目、线上论文等。并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做教学反思,并把上述部分的成绩做加权求和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权重比例设置视专业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值,比如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实验课程,便可适当增加权重值,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由于已有部分实验成绩,且实验也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则设置形成性评价权重值时可酌情减少,以示公平。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差异,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结课后,不定时设置访谈、问卷调查等,收集学生的真实想法。同时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物理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状态,动态监测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并将中学物理教学从以教授物理知识为主转化至以物理观念形成为主。

四、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效果CIPP评价体系构建

(一)C评价

分析“医学物理学”“互联网+”为主体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平台,判断新型教学模式能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更优越的学习途径。同时,要检验此种教学是否能运行良好、是否是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创新模式,学校是否具备一系列线上平台资源的软硬件条件,“互联网+”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具有顺利开展的条件。

(二)I评价

综合评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互联网+”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内容是否是多样化的,是否广泛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可以让不同发展规划的学生有更多模块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结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否尊重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化特征,是否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章节与内容;是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空闲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段;课程资源投入方面是否考虑学生学习设备与学习环境受限等问题,是否与资源投入平台,如:机房、实验室等具备大量电脑的主管职能部门沟通到位。

(三)P评价

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对课程实施过程全方位跟踪记录,将学生的参与率、学习过程数据以及教师线上线下辅导工作全程记录下来,有效利用智能医学工程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实训中心的平台与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信息化、数字化,对分析结果归纳、分析,从而获取教学实施的全方位立体性记录,从过程评价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为新型教学模式的评估与修正提供数据支撑。

(四)P评价

在上述环节评价结束后,将“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与预期比较。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调查问卷、成绩分析、线上评估、线下测试等多种形式对结果进行评价。拓展评价内容、拓宽评价范围、加深评价深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实施效果,并根据分析反馈评价数据对背景与投入做出有效修正。

结语

篇4

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前学校管理的主题。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规范”与“增效”并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关键词】高质量;减负

一、把准脉博:减负,难在哪里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学校老师也有共识,但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不争的事实。“减负”,难在哪里?

学校的竞争。在现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部门、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依据是“升学率”。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理论上不存在“升学率”问题,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成绩作为评价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唯一依据。但受“升学率”制约,实践中对学校的评价还是忽视过程,重视结果――学生的考试成绩。

老师的荣誉。当社会、学校的目光聚焦在“分数”的时候,老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管眼前,不管将来”,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就有了土壤。这样的教育,不仅学生痛苦,老师也累。

家长的期待。据近期的中国社会心态蓝皮书:“望子成龙是最大生活动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更承载着家长的未来和希望。家长为了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个别还要满足虚荣心,在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琴棋书画”等兴趣班以及各种补习班。

二、破解之道:“规范”与“增效”

(一)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质量观

思想指导行动,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陷入深深思索:“小学阶段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如何做到高质量轻负担”等。经过思考和讨论,我们确立了素质教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全体学生”――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发展“――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形成了完整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条件高标准,师资队伍高素质,教育教学高质量,办学特色鲜明的泉州示范小学。办学思路: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培养目标:基础扎实,兴趣广泛,习惯良好,人格健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小学生。

(二)规范办学行为,让学生健康成长

管理学“木桶定理”告诉我们,木桶装水量取决于短的那块木板。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学校的整体状况。规范办学行为,我们着力落实三个规范:规范课程设置。全面执行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并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规范作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的活动总量不超过6小时,铃声一响就下课,时间一到就放学;作业不超量;不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规范评价考试。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试题难度。每学期实行期中、 期末两次学科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采用鼓励性评语。

(三)规范教学行为,让学生高效学习

如何实现减负不减质,减负又提质,才是减负的关键。我们围绕“高效学习”目标,从规范教学行为入手,提倡老师在学校制定的“框架”内发挥教育智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减负,提高课堂效率是根本。一是增强效率意识:提出课堂40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0分钟内教给学生多少,而应该是学会多少,已掌握了多少。二是减少时间损耗,教师提前2-3分钟到班级,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三是改变课堂结构,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满堂练的现状。规定课堂分为三大板决,准备、互动、测评等三大环节,要求教师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转变教学方式,讲课、学生自主学习、测评时间的比例为3:7:1。四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开展教研活动。如骨干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观摩课等校本教研;教学片段比赛,教学能手比赛等;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更新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等课题研究。

(四)规范过程管理,让“高质量轻负担”落到实处

为避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雨过地没湿”, 我们通过建立机制,制度保障,规范管理,加强监控,把“高质量轻负担”落到实处。

⑴全面监控和重点监控相结合。全面监控由教导处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组织对教学常规全面检查。内容包括各种计划、总结,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质量分析等。制度保障有教学常规月检查制度。重点监控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的单项监控。

⑵定期监控和不定期监控相结合。定期监控指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监控,主要有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月检查的全面监控。不定期监控指的是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内容的监控,主要由校长、教导处进行监控。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内涵建设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作用是让学生学会从事相应技术专业的本领,从而在社会上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对于繁荣社会经济、促进充分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它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的主方向之一。

1.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职业院校的发展正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建设。面对新阶段的新任务,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健全,学校先进办学模式欠缺,特别是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专业定位与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不强。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难以适应由单一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接受良好职业教育成为民众的强烈期盼,符合国家的现实需求,为此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反映了当前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当前内涵建设的核心是质量+效益。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综合业务素质强的领导集体;二是落实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产学研市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三是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目标,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规范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五是以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结合本地区和本区域的实际,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六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全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执行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实现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提高质量是我国各级各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高等职业学校还是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主要从院校教育本身和社会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教育本身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社会满意度主要看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胜任本职工作岗位要求,成为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是考核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促进就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是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们要树立“社会评价质量”的教育理念,由学校、行业或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考核方案,完善院、系两级督导组织,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社会评价多方独立并行的质量评价系统,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照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制定一整套教学管理和质量反馈预警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全面完善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反馈机制。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把提高质量作为资金、项目和设备配置的基本依据。要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的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要在专业、课程、教材、校企合作、教师队伍、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要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实习实训、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3.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江苏省正全方位启动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立足于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贯通。试点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中高职3+2(3+3)分段培养,即中职学生在中职校学习3年,通过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学习2年或3年;二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即中职学生在中职校学习3年,通过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为主的测试,进入本科院校对应专业学习4年;三是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即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选拔方式由对口院校共同制定),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对应专业学习2年;四是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以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在本二批次联合招生,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在若干年的学习期间,由对口衔接的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系统化培养人才。

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规范布局,确保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要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处理好专业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的关系,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突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技能专业人才。所以说,职业教育的所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优良素质的技术应用或高技能型人才。

要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构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对接产业为着力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实际、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辐射带动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强化职业道德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保证各类技能人才能“下得去,留得住”,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在岗位能力培养针对性要强,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创新人才模式,确保技能人才上手快、用得上。要教给学生较强的业务知识,为其提供继续发展的拓展空间。社会各行业或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发展的,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目标。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文化素质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要考虑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整体优化,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实训、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办法,整体优化,达到最佳效果。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以培养各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方案体系,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劳动实践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中职、高职、学科型本科教育比较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甘成君.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职业,2010(8)

[2]王炎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2009(10)

篇6

关键词 教育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教学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09-02

Impact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nd Some Research for Countermeasures//Bao Xiping

Abstrac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lifeline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various impact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re mo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and a variety of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Author’s address Xuzhou Industrial and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Machine and Electricity Engineering Institute,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40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在天津举办的“2011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令人振奋。但纵观中国高职教育近几年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发展良莠不齐,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当前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培养的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水平、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以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 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分析

1.1 创办基础薄弱,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出现在2000年以后,且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改建而来的。学校升格后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原中职教育的优势,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层次,无论在培养方式上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研究和认识不够。因此,原有中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意识深刻地制约着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体现在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办学理念缺乏超前意识,办学水平没有同学校的升格而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及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水平。

1.2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高职教育教学需要

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需要,首先表现在教师数量严重短缺,与迅速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相比,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已成为极其突出的矛盾。截至2011年5月23日,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 281所,民办307所,这些高职高专院校生师比很高,与评估要求的生师比相距甚远。其次表现在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较多,老年教师少,全国高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比例较大,占52%;高校毕业生多,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其他高校毕业直接任教,从企业或科研机构调入的只占18%;高水平的教师引进的难度大,引进的少。

1.3 教学基础设施资源不足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的教学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足。虽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投入明显不足,没有与招生规模的扩张保持同速度的增加,实验实训设备、图书等硬件设施等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1.4 教育教学改革滞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为此,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就业岗位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线等这些职教特色不突出;没有深层次考虑就业岗位对高职人才各种能力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没有达到岗位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紧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过程中仍然书本教学多、实践教学少,教师讲得多、启发学生参与讨论得少,传授知识的多、传授学习方法的少,对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

1.5 教育教学评价、监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教学评价是学校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主动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其评价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评价;二是社会评价。校内评价一般由督导、教务部门牵头,从督导、学生评教两个角度进行。社会评价一方面是由上级主管教育机构定期对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办学成果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企事业单位在接受毕业生后,通过评价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来衡量学校教学工作质量。

2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及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高职教育必须办成职业教育特色鲜明、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最新需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要在发展中不断地研究、探索、提高。就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高职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必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首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到实处,从舆论导向、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具体入手,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良好运行机制;再次,适应社会和市场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推进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2.2 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一是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价值观,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职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二是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提高质量,形成特色,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3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促进者,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教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是吸引名牌本科院校高质量生源进入职教师资培养行列,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职教师资。

二是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促使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现代化实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三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既要结合专业进行科学研究,又要加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四是多渠道选聘教师,既要从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选聘,又要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研院所等行政、业务部门选聘。

2.4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和质量监控力度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职业培训性质。

一是在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的同质性,将高职教育的专业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双证”融通。

二是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仅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施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还要将课堂搬进车间、实训基地,将设备、仪器搬进课堂,实现讲练一体,使实习训练与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

三是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考试观念,考试方法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形式,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是建立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质量监控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也应该是全过程的,包括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

3 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规范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使主要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得到改善,把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出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教材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84-01

教材建设是整个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但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

一、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状况

1.借用本科教材。多年来,高职一直借用本科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弊多利少。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的不同,编写的本科教材根本不可能满足高职的要求。同时,因借用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也给教与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的编写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前高职教材的编写,大多比较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进行课堂记录,这种教材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轨道上来。

3.实践教材严重不足。现有的高职教材无论是何种来源,基本上都是供教师理论教学用的,而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一般应为1:3左右,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材严重不足,教学规范性不强,这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4.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实践性人才,为此不但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有效衔接。

二、高职教材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缺乏优秀的高职教材编写人员。高职高专院校连年的扩招导致各种所需资源的短缺,与高职高专教育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落差,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师资从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比例上,还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职教师大多数的成长道路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事过学校以外的社会实践工作,他们对专业的研究过多注重纯理论,而不是实践问题,长此以往,优秀的高职教材编写人员就会十分缺乏,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优秀的体现社会实践的高职教材。

其次,高职高专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不高。一本优秀的高职教材的编写过程是十分艰苦的,因为要正式出版一本质量高的新编高职高专教材,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编好一本教材,往往需要编写人员数月甚至数年的努力,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果,经过多次的编辑修改。使这样也常常得不到公开出版,使编写者的劳动付之东流。即使得到公开出版,所得到的报酬也很菲薄,远远不能与其付出的劳动和承担的风险相称。这样,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质量比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往往就不容易出得来。

再次,许多高职教材的出版组织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目光。不少出版社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不顾高职教材编写的固有规律,一味赶时间、抢进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编出的教材,只能是东拼西凑,缺乏创新,甚至质量低劣,内容不当,严重危害了高职的人才教育工作。

最后,教材编写与出版社的组织协调为到位。一些高职教材的编写人员手中已经编写了高质量的高职教材,但却无法得到出版。另一方面许多出版组织却苦于缺乏这样的高职教材,不能完成其出版计划。加剧了优秀高职教材的缺乏程度。

三、完善高职教材应采取以下措施

1.具备科学的思想性。教材建设工作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涉及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性技能人才的大事。因此,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建立职业教育教材基金,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基金的来源可以是政府拨款、出版社资助、职业学校扶持、个人或团体捐助等形式。基金一般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扶持一些专业面窄、用量少而质量高、教学上又很需要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和评价;支付用于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参加所编教材的编写、审稿、评价;支付组织或参加教材建设和评价等研究的会议费用;支付编、审人员的稿酬以及奖励;支付有关教材建设和评价等研究方面的费用等。

篇8

检查人员和有关领导对我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年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常规检查。同时也对我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针对提出的建议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一、加强制度建设。

但比较零散。针对这个问题,负责检查教学常规管理的工作人员指出我教学管理细则及其他一些有关业务考核的制度比较全面。学校在这学期的期末召开的教代会上,将出台一系列的校本教科研制度和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考核与奖惩制度。通过校本教研制度来规范、引导学校教研活动,使学校教研正常化、规范化、有效化。同时通过修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对备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日常教学行为做出详细的规定,同时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我将在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并进行适当地奖惩,以激励教师规范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平衡发展

二、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要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首先。充分落实薄弱学科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未能充分落实薄弱学科的课时,特别是语数教师兼教地方学校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经常没有落实课时上成语数课。对此,下阶段我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门功课,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专题会议,让教师明确落实课时的真正意义,同时学校考勤时要求考勤人员随机进行检查,对随意吃课的教师进行教育,督促他严格按照功课表上课。另外,针对老师们提出的低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缺乏的意见,下一步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下学期把文明礼仪教育和书法做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营造书香校园。

要加强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等薄弱学科的建设和教研活动。以往,其次。因为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地方课程没有专任教师,没有设立相应的教研组,教研活动也没能正常进行,并由此致使薄弱学科更加薄弱。下阶段我要着手进行这方面的整改,首先设立以上各学科教研组,推选能力强,工作热情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然后每个学期组织大组活动并开展组内互听活动和科研活动。其次创造机会,让任教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活动和多开课展示教学风采,提高业务水平,精彩课堂。平时我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这些学科备课方面要求做得不够严格,以后备课这方面也要规范管理,杜绝不备课,鉴于个别教师兼课的科目比较多,为避免加重老师过重的备课负担,将考虑集体备课或电子备课。

加强校本教研档案建设

三、规范技能学科教研组活动。

学校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七个学科小组,目前。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组的教研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活动过程扎实有效,秩序井然,活动有主题、有记录、资料翔实,受到检查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但在检查中还发现个别教研组的档案建设还不够规范,比如艺术组的教研活动,其他各个方面都不错,就是活动过程是以记录人员综合评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客观性不够。今后,将继续推进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的评选工作,同时要组织教研组长学习校本教研制度、先进教研组评选办法及兄弟学校的教研组建设经验,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篇9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31个省份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开启了覆盖各级政府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评估制度的历程,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和制度性保证。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追求

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然而,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更迫切要求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质量,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向全面的战略目标,包含着“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个基本要素。各级政府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鉴于上述原因,不同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为不同的工作重点:欠发达地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任务更为艰巨;发达地区在办学条件标准化、保障教育基础条件公平的前提下,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热、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才是教育公平更为本质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当前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总量的短缺性矛盾,转变为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产生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责任型政府的职能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保障体系的建设,以落实责任型政府之职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当前政府的职能重点正在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发展。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统筹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优势,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政府对资源配置统筹作用,重点将转向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包括需要优先关注与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密切关联的教师、课程等资源的配置,从配置策略上需要从单个要素优化向不同要素组合方式优化发展,从配置目标上应体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扩大。

三是教育更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鼓励学校从实现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同质化”办学向“多元化”办学理念的转变。教育公平不再局限于统一性的平等,也承认差异性的平等。为不同能力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应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追求。

《规划纲要》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预示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由“单纯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发展,推进的关注点从受教育机会转向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完善与创新内涵发展的机制

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是我国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任务。尽管不同地区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面临着工作重点如何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共同任务,都要注重鼓励和引导每一所学校从自身实际和内在发展机制出发,寻找适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办学路径,义务教育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型,必须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注重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共享机制。教育的发展水平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城市发展已进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成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就是要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通过建立合作交流、定点帮扶、城郊结对等联动制度,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就是要实施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和特色学校对远郊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委托管理,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辐射和示范的作用,让农村学校从“生源流失”转为“生源回流”,实现这些学校的高起点和高水平起步发展。

二是要丰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注重建立学校自主发展提升能力的机制。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决定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丰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就是要重视提升校长对课程价值的引导力与学校课程规划的决策力,使校长逐步掌握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落实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方法。就是要重视提升校长对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力与课程实施的指导力,引导校长把教学基本规范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就是要重视提升校长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判断力与团队建设的引领力,使校长能围绕课程目标和要求,带领教师敏锐地捕捉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加强反思和研究,寻找对策与方法,提升教师对课程与课堂的研究和执行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内涵”的丰富,是真正促进学校自主与内涵发展的源动力。

篇10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2

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新时期, 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时代在呼唤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出自高质量教育,高质量教育必须依靠高质量教师,高质量教师必须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养。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面前,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着新的考验。为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二、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存在价值取向滑坡的现象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然而,少数教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模糊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在义、利面前丧失立场,在工作中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一些不良风气正在部分教师中蔓延,如利用教学之便收受家长财物,接受家长吃请;巧立明目对学生乱罚款、乱收费,甚至违规违法举办课外辅导班、收取课辅回扣等。

(二)存在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

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尊师重教”、“教师权威”等观念一直在部分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渴望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也被社会和家长奉为师表。因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经常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二是教师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有的教师偏袒学习好的学生,惩罚学习差的学生,对学生实行选择性教育和选择往;三是依法施教观念淡漠,打骂、恐吓或体罚学生的现象严重。

(三)存在教师自身职业认同程度低的现象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教师难以达到这种高要求,因而出现了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低的现象。一些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看好,时刻寻找机会脱离教师队伍。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态度、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如何更好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开展多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促进教师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制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自觉性;加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二)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针对部分教师存在与学生关系紧张、惩罚学生、不公正对待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儿童、青少年保护权益和有关学生方面的主题讲座,让教师逐渐走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学生的有关权益,从而避免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