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5:4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 家园共建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00-01
1 前言
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取决于幼儿园教育,它在幼儿教育过程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
2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完美,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吻合。就目前情况看,幼儿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家庭教育处于劣势,常常出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违背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幼儿园在进行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善于给幼儿们营造温馨的环境,以幼儿的思维方式设计课程。只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高质量。
3 对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分析
3.1 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封闭性、不规范性、片面性等特点。这些不利因素会严重限制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属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划性、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等特点。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由于很多家长对教育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清楚,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就会对那些顽皮的孩子无计可施。幼儿家庭教育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而且存在于幼儿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家庭教育只有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正确引导,才可以使其更具规范性。
3.2 幼儿园教育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家庭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教育内容是以我国总的教育方针为前提的。同时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还映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有明确目的性、系统性、正规性等特点,家长在确定幼儿发展目标的时候,是不能背离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目标,要不然幼儿会不符合社会的需求,这将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全面发展。
3.3 幼儿家庭教育阻碍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要想达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转变观念,要重视与家庭幼儿教育的相互合作。家庭教育是以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基础的,因此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有家庭教育大力配合幼儿园教育,才能为幼儿园教育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背道而驰,那么就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正常进行,降低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这就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消极的影响。
4 提高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措施
4.1 正确引导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合
4.1.1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最好的合作者,他们非常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可以作为幼儿教师获得幼儿信心的捷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具有双面角色,既是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做好与教师配合工作,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努力。
4.1.2 幼儿园优秀教师要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在培训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家长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从事的工作的差别,在培训的时候要做到言之有物,所培训的内容要充实、好理解、可操作性强。同时要重视这些家长不同的背景,可以给幼儿教育提供真实的课程素材,并能为幼儿的教育提供不同的支持与帮助。
4.2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工程中,幼儿园教师是课堂的操控者,是幼儿们的指挥者。因此他们素质的高低,将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对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是很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4.2.1 教师要有责任心,循序渐进
幼儿教育,虽然是家长和家长相互配合的教育,但幼儿在学校的教育大都是教师来实施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责任心,千万不可以过分的依赖于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这样会增大家长的压力。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需要慢慢的过程,在与家长相处的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逐渐取得家长的好感,切忌操之过急。
4.2.2 教师要尊重幼儿与家长
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一种国家赋予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我们一定要对幼儿和家长给予足够的尊重。例如,在很多案例中,有一些教师对幼儿并不尊重,甚至出现一些打、骂的个别恶,当这些事情被家长得之后,就会去找教师理论,进而导致与家长产生摩擦,争执不断。因此要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树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想。
5 结束语
总之,要想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就要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合,只有双方齐心协力,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平台,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郑杜娟.有关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思考[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8).
[2] 吕晓艳.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J].新一代(下半月),2012(4).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入 基础教育 质量经济
基础教育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地基”,具有一定的独立价值,不依附于更高一级的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在我国主要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从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的通过及实施至今,我国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一词从另一层面说明了我国离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农村及偏远地区仍有很大一部分适龄入学儿童无法正常地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基本普及实际上只是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普及。由此产生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整体的质量还很薄弱。三级教育体制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效果,教育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投资办学并不只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利益相关体均应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成本应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个方面来承担,这种分担遵循“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基础教育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获得较高预期收益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使国家、社会、个人均受益的活动,所以基础教育的成本,理所当然地要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与补偿。其中,个人分担是指一个家庭为使自己的小孩能接受教育和接受好的教育而支出的那一部分投入,即家庭教育投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
一、相关概念
1.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为达到某种社会的或家庭自身的目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使用其狭义的概念,即家庭为子女接受教育而直接支付的物质成本。
家庭教育投入按其结构,又被分为必需投入和扩展投入。必需投入为子女欲接受教育,家庭为其支付的最低成本,主要包括交通费、食宿费、校服费、书费和文具费等。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
2.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在当代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对基础教育之基础地位的认识,我国教育界也还是众说纷纭。现已普遍肯定的是基础教育涵盖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其中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我国现阶段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最能反映家庭教育投入影响教育质量的阶段之一。现阶段,我国在基本实现“两基”的基础上,正致力于将高中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教育主要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广义的基础教育还应包括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
3.质量经济分析
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大师朱兰曾经断言:如果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走上舞台的中心。从经济学视角看,质量是用来衡量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只有使顾客满意,并且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程度,与质量相关的经济活动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而质量经济分析是以人们在质量活动中如何做出权衡和取舍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研究如何使质量活动的价值增值最大化。[1] 其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质量活动中价值增值的特殊规律,从而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与质量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质量经济分析有多种方法。本文拟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研究家庭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的影响。
二、基于家庭教育投入三因素分析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作为社会投入支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缓解和弥补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及其结构的优化。本节拟从家庭教育投入的量、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以及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三个层面分析家庭教育投入与基础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思考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投入的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提高受教育的层次。家庭教育投资意识的加强,使得家庭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受教育者由家庭分担一部分费用这一现象,体现了谁受益谁负担的公平原则。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通过教育投资能获得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充满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受过良好教育、劳动能力强的人容易得到就业机会,获得较高的预期收入,反之则不能。高学历带来高收入,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递增,这就促使家庭教育投资潜力的增强,自身需要靠多投入来获得高收益。基础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理应不需要家庭过多的成本分担,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成本中家庭的投入比重较国外高,大部分家庭通过给子女报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入多的家庭的子女,无论是素质上还是知识水平上,确实高于教育投入不足的家庭。如果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到能使所有家庭都能够分担得起一定的教育成本,那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
然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有高低之别。但是每个家庭希望子女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心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家庭,他们教育投资的倾向也是趋同的,不会因收入的高低而影响教育投资的力度。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分担教育成本,对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又增加了一层负担。很多家庭的子女会因为家庭收入不堪重负,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教育是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而贫富差距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子女不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区域间教育的不平等性。
2.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
家庭作为教育成本分担者之一,对教育投资意愿的加强,在缓解我国整体教育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满足了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实质上是“个体需求满足者”。虽有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但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保障水平也有差异,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家庭教育投入在满足不同家庭子女多样性的教育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投入支出,主要分为学校内教育支出和学校外教育支出。学校内教育支出的主要构成内容有校内伙食费、校服费、文具费等。学校外教育支出,主要包括家庭给子女报的培训班、特长班、补习班的费用,家教费,购买课外书以及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费用等,当然还包括一些上网费、交通费等间接支出。
透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家庭用于学校外的教育支出项目要远远多于学校内支出。这就说明了这个阶段家庭用于学校外教育的支出占整个家庭教育投入的比重过高。
3.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
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其选择成本也是相当高的。所以,现阶段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
首先就是很多家庭至今没能够分清“优质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区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将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优质教育。他们对优质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主要聚焦在资源的扩张和提升上,缺少对教育价值观的根本思考。[2] 虽然优质教育资源在推动产生优质教育的过程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导致产生优质的教育,例如现今的许多学校,在办学硬件设施上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现代化水平,但是并没有相应产生优质教育。所以,不能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等同起来。其次家庭教育投入过分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会使得原本稀缺的优质资源过度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结果影响其效用发挥,使得基础教育整体质量水平下降。此外,这种投入取向还使得部分“薄弱”的教育资源处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乡村学校的衰败与希望学校的空置,是与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变化分不开的。
三、对策建议
1.基础教育公平问题
家庭教育投入作为缓解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投入存在一个过度现象,高收入家庭的高教育投入总量使得富裕地区的部分学校占据更多的优质资源来投资办学,因而在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种“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现象。此时,需要政府正确地倡导家庭教育投入的观念,帮助每个家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富裕家庭应该适度减少教育投入,把收入的一部分捐赠给贫困地区学校办学,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减负与减压问题
我国一直在倡导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但减负令的执行效果一直都不尽如人意,从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一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反映现在的压力和负担比减负前更重了,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辅导机构的作业占据了他们全部的业余时间,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更谈不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个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已。政府应该加大减负令的执行力度,颁布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校外辅导机构的发展。并且要积极地宣传素质教育,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从而达到减负的目的。
3.“择校热”问题
“择校热”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它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对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择校,主要选择的还是某个学校的优质资源。所以,政府首先要积极引导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取向,防止其盲目地追求高质量教育;其次政府应该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保障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的办学经费;再次政府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防止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使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
四、结论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国家拨款仍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家庭作为教育成本分担者之一,其对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近几年我国家庭教育投入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瑕疵,出现了一些比如中等收入及以下的家庭的教育总支出高于高等收入的家庭;贫困家庭过度攀比,盲目追求优质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反而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优化以及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渗透。基于此,政府应该在今后的教育经费拨款和教育资源配置上有所倾向,采取有区别的策略,降低个人家庭教育投入的总体水平,引导个人家庭教育投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
篇3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幼儿家庭教育,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实施家庭教育应具备的条件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气氛。从环境方面来说,家庭四周的环境是否整洁,家庭用具的设施是否美观、实用,家中是否有一定数量的书报及适于孩子的用具和玩具,这些都影响着家庭生活与教育的展开。从生活气氛来说,包括了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如父母的知识和道德修养,父母的生活态度与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生活的秩序等等。父母应当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整洁环境的生活气氛,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使家庭生活井然有序。这样,就可能促成幼儿的良好发展。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思想、行为习惯无不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幼儿模仿性强,年龄越小,父母对子女影响越大。家长要以自己模范行为影响孩子,要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才能有威信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父母应掌握教育知识,为教育好子女,家长必须学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的知识,了解新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明确教育的目的、任务,正确分析幼儿的行为,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篇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新常态决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更意味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无独有偶,我国教育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解决、“上好学”的要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教育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显然,教育同样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就是,教育发展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基本解决,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进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选择性需求的新阶段。
适应和引领教育新常态,需要涵养教育生态。过去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更注重指标的增长,如规模、普及率、办学条件;教育改革更从属于外部规律,如把市场机制引入学校内部,又把学校推向市场获取资源。这种外延式发展推动了各级各类教育迅速普及,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和机会短缺的问题。然而,在表层指标、外在规律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教育体系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脱节,成为闭门应试的工厂。新常态下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品质和内涵,更加注重遵循教育规律,需要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根植于社会、根植于生活,教育才是人性化的、多样的、鲜活的,这才是正常的教育生态。培育和涵养这种教育生态,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强调:
一是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观念层出不穷,让学校、教师应接不暇。然而,不管教育理念如何变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朴素、也最重要;不管教育方法和技巧如何更新,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在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心智成熟进度不一样、学前教育的基础不一样;在中学阶段,则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兴趣特长的差异。避免过早把孩子置于残酷的竞争中,提前造成一批失败者。天真烂漫的孩子就像一粒粒种子,教育者要“陪伴成长、等待花开”。
二是要让学校回归社区、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即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学生都被绑在应试战车上一路前行,教育失去了本应有的从容。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宗旨,就是吹散弥漫在学校上空的应试雾霾,恢复健康的教育生态。社区、家庭是生活要素的源泉,教育回归生活的前提是学校回归社区并与家庭教育整合。随着中小学招生改革效果逐步显现,学校回归社区、家庭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建立社会和社区支持学校教育的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应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教育实现这种回归的过程中,各地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教育模式。
三是需要教育的良政善治。在需要提高质量、提供多样化教育的新常态下,如果仍然沿用外延式发展思维和方式,大包大揽、大开大阖,运动式提高质量,就可能伤害教育生态。教育品质是校长带领教师团队,经过专业劳动创造出来的。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个劳动过程的自主性、连贯性,给学校以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为此,政府需要做的是提供资源、选好校长、善用督导。同时,把关注的焦点由“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转移到“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对它们注入更多的支持和动力,让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
篇5
【关键词】 家长学校 合力教育 提高质量 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96-01
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广大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一、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发挥家校合力教育作用
家庭,是人一生温暖幸福的港湾。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一种特殊亲近的感情,父母和子女心连着心,情连着情,常以子女之忧而忧,以子女之乐而乐;同样,子女对父母也怀有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乐也时刻感染着子女,牵动着子女的心。他们在情感上的互相感染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探讨教育孩子的科学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用先进的家教理念,实施科学的家教方法,并和学校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步,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1.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我们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通过培训,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引领家长关注教育,使家长能够正确、理智、现实的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求自己的孩子,合理地确定孩子发展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以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2.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家庭有意或无意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在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等许多方面,已经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作为教师,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是品学兼优的;作为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特别优秀的。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和教育方向是一致的,如果家长在对于女的期望中还掺有个人主义观念,或者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功利观念的话,学校教育成效必将受到阻滞和削弱。另外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至于其它的关心却很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要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二、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开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办家长学校应针对两部分人:一是年青的父母,二是隔代家长。现在,有近60%的孩子由隔代人看护。一些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十分宠爱,对下一代教育方法比较传统、守旧。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其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隔代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意识,形成任性、唯我独尊、不合群、不懂礼貌等一些不好的性格和习惯。二是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孩子们产生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和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愤怒、不满的情绪。三是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三、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
当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就成了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的道德修养、生活作风、劳动或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结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是非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一旦被孩子认可和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孩子道德情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二是有利于责任心的培养;三是有利于自我控制力的培养;四是有利于独立性的培养。
四、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开办家长学校,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低年级学生请消防人员讲解安全防火和自救知识。请交警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并进行防震防火安全演练。中高年级学生则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参观博物馆,看消防队员防火演习,到烈士墓去扫墓等,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事实证明: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增强了家校教育的合力。
五、开办家长学校,有利于家长全面了解和监督学校工作
篇6
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在操作环节中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教师和家长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并非苦差,进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全面和谐地发展。“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改变教育参与者的认识和心态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前瞻性和基础性工作。
一、准确认识“减负”的内涵
我们认为,“减负”决不是教学简单化,必须把握好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过重的负担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力。“减负”只是减掉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重负担,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教育教学质量有怎样的关系,以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总是习惯于把学生的学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分别放在一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这样就意味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反之,要减轻学业负担就必须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认为这个天平的正确放法应该是:将学业负担与课堂教学效率等影响因素放在同一个托盘里,另一个托盘放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质量某个标高之下,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负担成反比关系。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越轻;反之,课堂教学效率越低,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越重。如果师生通过努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业负担相应就会减轻,同时也能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业负担+其它因素。
对教师而言,光从量的控制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是相对容易的,困难的是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减轻学生负担。因为学业负担归根结底产生于学生的主观感受,低质量的教学活动必然导致低效率和高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而言,这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意义上的“减负”。
这就意味着,要进行高质量的教学,必须让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让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以“和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观和教学理念,关注每位学生,注重每个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无角落、无忽略、
无放弃的阳光课堂,真正营造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心灵成长的关注,从而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样一来,对教师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绝不能将负担转嫁给学生。在实践中,我们要求自己遵循课改理念,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协作反思,备精备好每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争取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
我们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一批通过教学改革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教师典型,让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教师们意识到注重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二、合理调整教师的心态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的“减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以其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去逐步推进,从而使调整教师的心态,提升其精神基础成为必要。
减浮躁功利,增平和淡定
“减负”减不下去,固然与社会、与整个教育体系有关,但是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如何看待成功一是为一时的分数着想,为班级的排位着想,还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着想,为学生的健康着想一直接关系着我们对于“减负”的态度。
如何引导教师减去一分功利浮躁,增加一分而对教育、面对未来的平和淡定,正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内容。在实践中,我们提出关于教育、关于团队发展、关于生命的“滴水工程,帮助教师以宽容的心态认同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提出“天使计划”,要求教师以真正的大爱之心给学生以具体帮助;我们通过“春风行动”共创师生和谐健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减职业倦怠,增专业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科研、发展、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使得更多教师身心疲惫,心理处于焦虑状态,在工作中体会不到乐趣,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的教师,没有愉快校园生活的教师,带给孩子是怎样的教育,是不难想象的。激发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是“减负”的基础部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第一推动力”。
为此,我们提出“阳光教师培养计划”。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为“阳光教师”呢?我们认为,阳光教师除了教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种行为引导,一种思想启示,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更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阳光教师善于化僵持为和缓,化尴尬为融洽,化难堪为大度,化艰险为挑战,化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理念为行为,化腐朽为神奇。面对教育,他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科研,他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孩子,他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面对发展,他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面对同事,他有阳光般的温暖态度。
减狭隘短浅,增合作启迪
当教师个人发展成为“减负”的主题之一,当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减负”的主旋律,我们在提倡教师专业素质和精神基础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个人思维的局限性。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在具有个人风格的独创性的同时,也常免不了一定的局限和片面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来自他人的启迪,来自同行的合作,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合作成为教师们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资源和能力。
我们建立“每日清”的集体备课制度,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提升整体的备课质量;建立课堂教学诊断制度,为教师提供科学的专业指导。经过努力,教师团队合作初见成效。我校的课堂教学不仅质量、效率显著提高,更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在课堂教学的各种调查表上所反映的满意度越来越
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也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三、善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首先必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的心理负担通常表现为心理紧张、持续焦虑、精神不振、心绪不宁、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和注意力下降。
作为施教者,教师应善于把课堂教学变为“减负”的主阵地,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通过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自信心,达到减轻其课业负担的目的。
作为教育机构和育人主战场,学校要重视做人教育。应当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为出发点,实施有效的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多样性、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孩子心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减负”、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也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即使在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学习仍是其主要任务。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健康成长的基础,勤奋刻苦是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在实践中,我们开设心理辅导室,开通“心灵沟通热线”,让每一位教师真正走进每一位孩子的世界,让每一次师生接触成为一次心灵的倾诉沟通。通过多种方式,我们实现了学校心理减负工作的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
矫治,指矫正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
预防,指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提高学习效率。
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
四、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期待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认识到,必须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使其支持配合减负,以免出现“校内减负”、“家里增负”的现象。我们努力引导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型向科学育人型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转向注重教育孩子正确做人。学校教学则进行调整,以对家庭教育形成指导和示范效应: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开展音乐、美术等兴趣活动,促进学生专长发展;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与家长沟通:通过一次次特色鲜明、富有人情味的主题家长会,我们将“全面育人、和谐发展”的理念扩展到学生家庭,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用专刊、手册、讲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我们逐渐提高家长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意义的认识;通过“亲情阅读”、“我与妈妈共成长”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减负理念向社区辐射。
在实践中我们也注重解决家庭教育中家长感到棘手的心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作业量的问题。在这一点,必须使家长理解。学生的作业量与教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多多未必益善。 《科学》杂志研究显示,在日本、捷克和丹麦,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相对较少,而学生的成绩却更好;而在泰国、希腊和伊朗,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非常多,学生成绩却不尽人意。其实反复练习不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家庭作业过多,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也容易降低学习的效率,学生容易产生“出工不出力”的心理。
越是贫困家庭的孩子,相对而言,家庭作业负担越重。因为这样的家庭没有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本身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值较高,对减负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这样的家庭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篇7
一、平民教育的核心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核心体系有三部分:首先,平民教育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平民教育的学习主体,是教育的参与者之一。其次,教育的组织开展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博士”是平民教育的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平民教育总会成立时,设立了一个总部和8个专门的部科,每个部科都由留学归来的相应专业的博士担任负责人。晏阳初千方百计寻求人才,结合海内外同仁,建设了一支强大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带给农民的是同步于世界的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再次,平民教育内容是农民的自知和不自知的弱项。晏阳初针对当时存在于农民身上的“贫、愚、弱、私”四大主要病症开展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最后,实践经验是平民教育的精髓。晏阳初及其思想之所以在新时期重新受到学者们的追捧,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晏阳初将其平民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实践使得平民教育真正的平民化,平民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此看来,农村家庭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转变,不得不从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的实践中寻找法宝。
二、农民弱势项转移到子女的教育上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建设,农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日益丰富,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农村家长”成为了新时期平民教育的学习主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家长在子女家庭教育上显现了诸多弊端,这些弊端更多的是源自农村家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这与农村家庭教育的薄弱和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少家长意识到知识对子女发展的重要性,却认识不到或很少认识到家长在子女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学校教育乃至以后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农村家长不知道如何科学的进行家庭教育,这是新时期农民知识的弱势所在。
三、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的民主化转变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一个首先从意识层面发展到行为层面的逐步改善提高的过程,是及其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具有先进知识的引领者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今天的农村家庭教育的改善和提高需要平民教育,需要平民教育的精神激励知识分子走进农村,走进农民生活,走进农民心里去;需要平民教育的实践经验相应的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不足研发出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去纠正和转变。传承平民教育思想,怎样改变农村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晏阳初认为搞好大范围的教育实验分三步:一是事先做出周密的计划;二是做出计划要执行;三是执行就要有人才的训练与培养。由此从三方面阐述平民教育如何铺就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的民主化道路。
1.实践中调查
定县实验从1926年夏天开始进行社会调查。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29年完成调查,1932年出版《定县社会概括调查》。总结了当时农民的四大病症,对症下药,研究出了治疗四大病症的四大教育,可谓是因地制宜的典范。针对农村家庭教育这一问题,专家队伍需要实地深入,将农村家长面对子女教育的问题具体化、细致化后再进行综合化、书面化,为接下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2.统计分析出对策
有了第一步的扎实基础,综合农村家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联合相关专家学者编定适合农村家长学习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科普教材。特别强调的是注重实用性,内容应生动和口语化,理论和实例结合,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结合。教学开展形势多样化,可选择讲座、看影像资料交替进行。教学研究方法上注意量化教学成果。借助相应量表和观察记录以及子女的学习品德改善等多角度考察教学效果。
3.实践与提高
篇8
一、家庭教育中良好品质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庭成员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孩子。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大圣大贤大英豪,或者是一个大奸大盗小偷儿,都在‘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教育作为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是卓有成效的名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品质比智慧更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与生命质量。优秀的人品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在未来社会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向破产的地步。”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二、现阶段西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承担起全面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大部分西部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最好场所。而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2)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质和习惯的培养。许多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的教育中,除生活上多多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则关心很少,甚至完全不顾。更多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厌世轻生。
(3)西部农村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几近空白。据统计农村中小学中有50%以上是留守儿童,在西部农村比例更高达90%以上。留守孩子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道德情感的缺失,孩子只知单项的接受爱,不去施爱,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重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少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
三、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措施
(1)家庭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责任。家长不能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不懂教育而对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有良好的品质,端正的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学生会学习、懂事、吃苦耐劳,对学习任务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高质量完成,是班上学习和品德优秀的好学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可塑性极强。而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忽视不管的孩子,不论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学生依然故我,品质不好甚至恶劣,对文化知识的教育就没有了基础。家庭教育中应“轻视”对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这些有学校和专业的老师来教,其实是不用家庭过多操心的。不要求家长是“百科全书”,家庭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如果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让学校和教师补上这一块而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家长和教师来说真是勉为其难、本末倒置,注定双方都不可能取得实效。
篇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但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进而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统计,2013 年全国共有6100 万留守儿童,比2005 年增加超过四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多数留守儿童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彼此之间的沟通少,致使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常被忽视。而隔代抚养、单亲抚养极易因文化背景、情感依托等方面的问题,产生心理摩擦与冲突。家庭教育缺失,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及性格出现偏差,在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十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教育问题
由于多数农村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很难有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加上多数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心理知识水平和辅导能力低,只能靠摸索和经验积累来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出现偏差,综合素质的培养受阻。
3.社会环境问题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未成熟,对善恶没有较好的分辨能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其行为和心理受到影响,出现偏差,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则可能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除学校和家庭外,社会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为儿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问题
从学习兴趣和学习认识上,儿童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下滑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的缺失。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多数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留守现象十分普遍,家长不能有效地起到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作用。另外,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间的师资水平差异较大,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应对策略
1.政府强化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如提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建立随迁就学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与管理体系,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提供保障。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同时,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更应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尽快完成学校各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注重教育教学的质和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3.深入农村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逐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基础,设定短期目标,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10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 良好行为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已经日益彰显,但在观念层面,经常有关于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孰重孰轻的争论,在行为层面,也有偏重一方而导致给儿童教育留下遗憾的事实。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作用、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以幼儿身心特点为依据的教育,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连贯和有序,以及注重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个性养成、幼小衔接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贯穿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又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幼儿阶段我们主要指后者,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
幼儿园教育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家庭教育要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概念、理念不了解,没有科学地把握教育原则、方法等,因此,幼儿家庭教育必须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由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幼儿的家庭教育,要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影响幼儿的发展与进步。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发挥功效。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家园合作教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幼儿园应如何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既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又可以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内容,使家长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给幼儿园教育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给家长提供更多正确的育儿理论,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经常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家长是否积极参与。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是保证家园共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要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及时性,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建立“互助式”家园教育指导模式。
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利用“父母课堂”、“亲子活动”等传递教育特点和理念,让家长在教育幼儿的同时配合幼儿园工作,使家园合作紧密相连。
(四)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幼儿园管理。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而家长的合作态度取决于合作是否满足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当幼儿园满足了家长的合理需求时家长合作的愿望和热情就会更高,态度就会更积极。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与家长间的纽带和桥梁,为了使家长充分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我园首先做好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和管理。在制定所有大型活动方案时请家委会代表参与,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如:在2012年的“六一活动组织形式”家长问卷调查中,不少家长要求组织一次由家长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庆祝活动,为此,我们特意组织了“家园同乐赛歌会”由幼儿园和家庭委员会共同承担,最终决定以“拉歌的形式进行”。在筹备期间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响应,各班自发的召开家长会,讨论选定歌曲并定期组织排练,赛歌会那天,各方阵纷纷亮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绝活”,歌声、邀请声此起彼伏,教师、家长、幼儿情绪高涨,场面异常热闹,整个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
(五)给家园合作以理论方面的指导。
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束手无策,原因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而幼儿园可以通过创建“父母课堂”,利用“亲子活动”,构建儿童与父母同戏同乐的平台,还可以组织家教案例辨析活动,营造家长之间互动的氛围。
研究证实,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是必需的,“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大到国家的未来,小到家族的未来,幼儿园都是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日益看重,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必须相结合,这样对教育的发展,对幼儿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17.
[2]王跃凤.体育程序化教学新探[J].体育学术研究,1998.(3):26-29.
[3]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足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1.
[5]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5.
[6]华立君等.排球“串联技术”程序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7]朱飞.程序教学法在中学足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8]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研究,2005.
[9]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