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5: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教育质量 教育事业 科学发展
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已经实现从“量的普及”到“质的提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数量与规模提升”到“质量与结构并重”的跨越阶段。妥善处理这些关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核心就是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提高教育质量,既是时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更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知识周期越来越短。要促进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志存高远、理念坚定、追求卓越的文化传承者,迫切需要眼界开阔、专业精湛、勇于创造的社会开拓者,迫切需要道德高尚、明礼诚信、身心健康的民主参与者。因此,打造高质量的优质教育,才能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才能催生国家的繁荣兴盛。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改善办学条件的终极目标。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从校舍改造到教育技术装备,从硬件建设到文化建设,满足了大人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让广大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享受优质教育。因此,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质量与办学条件相适应,是国家改善办学条件的终极目标。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教育质量既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人才之源,是一个地区教育的品牌之本,又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之基。教育质量是学校存身立命之本。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品牌塑造,源于办学特色的打造,源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与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推动一个地区不断壮大、繁荣和发展。
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通过抓硬件、抓师资、抓教学实现。同志在全教会上指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鼓励多样性、创造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加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环节,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贯通和产学研合作,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形成,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三、提高教育质量,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
(一)扬“师德”。坚持表彰奖励和违纪惩处“两手抓”,大力弘扬以身立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风尚。大力整顿师德师风,从严处理以教谋私、违规补课、乱订资料、猥亵学生等行为,保持违纪违规行为查处的高压态势。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解“师难”。教师职业虽然使命崇高,但很清贫。应该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千方百计帮助教师排忧解难,改善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积极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从政治上关心教师,业务上指导教师,生活上关怀教师,使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长期从教,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锐意创新、深受人民群众和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三)提“师能”。大力加强教师专业学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建立名师帮带责任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从教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步伐,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爱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创新思维、心理素质和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通过制定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根据标准实施规范化科学管理。
(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指导和规范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篇2
首批参加跨越式课题的学校共7所:包括5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农村试验区。通过历时六年多的实践探索,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并探索出一套可以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从而使更大范围的丰宁农村孩子受益,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积极推动下,于2008年9月和2009年9月,分两次将课题学校从6所扩展到11所,又从11所扩展到32所,几乎遍及全县各个区域。共有试验班110个,试验教师127人,参与试验的学生4 535人。小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二全部在非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中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①
本试验项目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进行探索、总结和提炼,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丰宁发展规律、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的“丰宁”发展模式。让高质量、高效率成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志,使农村校(或薄弱校)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名校(或强势校)学生一样的良好教育,从而切试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将丰宁试验区课题经验总结如下。
一、聚焦小学主科(语文和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和中心都放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上,放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是丰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也是多年来丰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方向。特色均衡是从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特色优质数字化课程的建设为核心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新理念。特色均衡理念指导下的区域义务教育倡导突出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效应,使学科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课程建设等教学特色凸显出来,在特色中找均衡,在均衡中寻特色,最终将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上。
二、区域内联片教研
在2009年9月课题试验学校达到24所这一相当规模时,为了促进试验区内各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有效整合试验教师教研资源和课题指导力量,以便在片区更大范围内实现教师的同伴互助、扩大区域片区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课题组和县教育局协作对24所试验学校实施了多次的联片教研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教研模式。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同课异构,准备高质量的示范课。每次联片教研之前,课题组都会选定某一片区中的1~2位教师准备示范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该片区教研的教师都会针对该课进行同课异构,通过QQ或邮箱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共享出来供全片区内的教师参考。课题组组织整理这些教学设计方案并指导1~2位教师按照这些方案进行备课。
片区教研,以听课和议课为主要活动形式。课题组成员和该片区的所有教师听示范课并对示范课进行评议。评议的主要目的不是对该示范课提出不足和修改意见,而是所有参加议课的教师都要说出从这堂示范课中学到了什么以及这堂课与自己准备的课的异同。这样的片区教研打破了教师之间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对议课的表面应付,也更加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增长与构建,为教师找到一种快速共享知识、抓住关键知识、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或困惑的新途径。
独立上课并改课。片区教研结束之后,片区内的所有教师都按照教研时的上课思路将示范课的内容在本学校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试上,并将试上的教学设计方案在QQ群中或通过群邮件共享。
总结反思。在联片教研活动结束后,各与会教师需要结合本次活动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或反思,例如结合观摩课例进行自我剖析、反思收获以及如何自我改进等,并将反思发表在QQ群论坛上,教师之间互相阅读并可做出点评。
三、跨区交流
为开阔丰宁试验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使试验教师能较快地理解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念,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对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让课题进展进入快车道,课题组在丰宁区组织了多次跨区交流与研讨的活动。2004年至今,课题组组织丰宁区试验教师及领导参与了跨越式课题暑期研讨会、北方区教学交流研讨会、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宁夏永宁参观交流活动等多项活动。通过这类与教育研究专家、其他试验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跨区域交流,促进了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领导进一步学习创新的理论体系、扎试有效的课题实践方式、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与试验学校间观摩交流,在课题管理、网络试验班教学管理、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估、小学英语、小学语文、中学文科、中学理科等方面都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在丰宁区积极推动跨越式课题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2010年5月,在丰宁县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丰宁试验区举办了“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共同商讨中国农村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与策略,搭建高校、行政、学校“三位一体”系统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协作平台,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这些跨区域的交流研讨活动十分有效地推进了丰宁试验区的课题工作的展开。
四、举办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解决课堂教学的“少、差、慢、费”的问题,课题组和县教育局举办多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如2009年4月3日,为了进一步落实有效的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丰宁区举办了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创新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语文教学扩展阅读、夯试写字、提前写作,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此次通过现场听课、讲座指导、交流研讨、学生现场作文、成果展示等,在构建丰宁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新模式,探索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落试扩展阅读和跟进写作训练策略与方法,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步入良性发展提供了引领和示范。
五、发挥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
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地发挥了其职能作用,配合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对全县的各中小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的专业引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题理念、模式、方法、技术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探讨,积极研读新教材、新课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当试点校的课题研究已探索出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时,为了推广课题成果,以使丰宁更大范围的农村儿童受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实施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组织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教师行为”为培训的出发点,制订了系统的中小学师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例如课例培训、交流互动等,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活动开展了包括听课和评课、组织县级骨干教师开展“送课下乡”活动、配合各学区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等。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老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教师得到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激发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激情,并扩大了课题的影响面,促进了丰宁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家校互动以取得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课题研究能够取得现在的成果,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家长的支持是试验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家长的态度和对试验效果的肯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甚至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援。丰宁三小、一小通过组织家长观看教学实录、联席会等形式,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自愿为试验班班级添置多媒体设备。各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课题、对学校教学的信任与支持。家长的支持减轻了试验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学校和试验教师的信心。此外,非试验班学生家长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支持学校的试验工作,一种参与、支持试验的氛围已经形成。总之,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活动成为了积极推进课题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它为试验的顺利开展营造了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篇3
一、总述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流通的加速,世界各国都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除了电脑和互联网以外,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也都在青少年中广泛使用,它们正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认知,对它们的接触和使用日益成为各国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历,而它们在发展与变化着的中国社会中的角色、作用和影响更令人关注。
目前,北京已有超过70%的家庭拥有电脑,大多数人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开展社交和娱乐休闲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照国际情况,结合中国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媒介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媒介研究、青少年教育和社会发展等不同学科关注的共同议题。
二、儿童与媒体的相关调查和研究
关于儿童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各国学者都很关注。前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了一个为期一周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四方面:媒介对于儿童、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正负面影响;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着人们对于媒介在儿童生活中的角色的认知;探讨中国关于儿童与媒介的研究所面临的独特的机遇和挑战;对特定儿童人群进行分析。
相对而言,在探讨儿童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国际上的研究更多一些。例如,2001年出版的《儿童与媒体》这本手册,它分析了传统媒体(电视、电影以及广告宣传片)和新兴媒体(网络和视频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又如,2008年出版的《儿童、媒体和发展》这本手册,它详尽地展现和阐述了媒体在塑造儿童及家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又如,凯撒家庭基金会在2006年调查了不同年龄儿童每天使用屏幕媒体的时间比例,数据显示:1岁以下的婴儿看电视的占43%,2~3岁的儿童增至72%;1岁及以下的儿童看视频或者DVD光盘的占24%,2~3岁的儿童增至41%;1岁以下的婴儿使用电脑的占2%,2~3岁的儿童增至12%;1岁以下的婴儿玩视频游戏的仅占1%,2~3的岁儿童增至8%。总之,以上这些基本数据应该是学前教育产品的研发机构在做市场调研时需要了解的。
关于儿童使用屏幕媒体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的儿子是宅男,而她儿子还不到3岁。这个孩子不爱出去玩,就爱待在家里,坐在电脑前上网、玩游戏。可见,现在的孩子使用电脑等媒体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产品的研发非常重要。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打造适合儿童做游戏或者儿童使用的学前教育产品?这种产品的特性有两个: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不能让儿童沉溺于网络或者游戏的娱乐中。
综合来看,大多数儿童在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屏幕媒体。在这方面,国外有一些研究的结果。例如,200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比较20世纪80至90年代以及凯撒家庭基金会2003年的调查数据,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每天使用媒体的时间在急剧增加。又如,2006年的研究结果。在使用屏幕媒体方面,1岁及1岁以下的儿童占61%,2~3岁的儿童占88%;1岁及1岁以下的儿童和2~3岁的儿童,他们使用屏幕媒体的时间分别是49分钟/天和1小时51分钟/天。再如,2009的呼吁。这个呼吁要求重视婴儿与媒体发展的研究。这些国外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我们国家的研究结果有些出入,不过它反映了一个现象:儿童在频繁地使用屏幕媒体。所以,探讨儿童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媒体所具有的功能(娱乐、学习等)太丰富了。所以,家长常常会提出一个问题:媒体对儿童的发展到底起什么作用?有些家长认为媒体的教育功能对孩子具有益智的作用,有些家长担心媒体的娱乐功能对孩子的发展不利。这时,我们就要拿出一些科学的、实证的数据来证明媒体带给孩子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
三、媒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积极的影响
1995年,国外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2~3岁的儿童收看《芝麻街》这档电视节目对其词汇和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2~3岁的儿童有计划地收看教育类电视节目会有助于他5岁时在语言和数学方面的学习,甚至可以使他在入学考试时取得较高的分数。2006年,国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媒体不仅为婴儿提供了很好的娱乐活动,也给父母提供了抚养的便利。与此相关的研究结果还有:学前期就开始收看教育类电视节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识字、数学、科学、问题解决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表现得更好。由此可见,收看教育类的电视节目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消极的影响
2004年,国外针对早期收看电视和后期注意紊乱之间的关系做了一项调查。他们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追踪研究的数据发现:18个月和42个月的儿童收看电视与他们7岁时的注意紊乱症状呈正相关。此外,经常收看电视的婴儿和学步儿童成长到儿童期时,要比其他个体具有更高的注意缺失、较差的语言和认知成就风险。2010年的一项相关研究还发现:电视不利于婴儿注意力的集中。当电视机处于开机状态时,会分散婴儿的注意力。
3.积极与消极兼而有之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众化,儿童更经常地接触网络,面向儿童的网络产品也应运而生。2009年,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青少年能从网络游戏中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但是。过量的游戏时间会有碍青少年更多地介入现实生活、获得社会支持,甚至产生消极心理。
4.积极还是消极,与年龄有关
(1)2岁的孩子不把视频人物所提供的信息运用于现实世界
国外有一个实验,让2岁的孩子通过直播监控录像或者隔着玻璃观看在另一个房间里的人藏一个玩具。虽然条件之间的差异仅限于信息的来源,但是结果却发现:隔着玻璃观看的孩子总是能找到玩具,而通过直播监控录像观看的孩子却常常找不到。
(2)3岁的孩子开始认识到视频信息的可靠性
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学步儿童并不把影像中的人物作为社会伙伴加以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2岁的孩子认为视频中的人物对他们不会做出反应,因此,不把视频人物所提供的信息运用于现实世界。直到3岁,儿童开始认识到到视频信息的可靠性。此外,其他因素也开始影响儿童从视频中学到的知识。例如,儿童对视频人物的认同等。
5.媒体与暴力行为
关于媒体与暴力行为,分别进行了实地研究和实验室研究。首先,历时较长(通常达数天或数周之久)的实地研究所获得的发现更为一致:非喜剧性的暴力动漫不仅能增加对所指物体的攻击,还增加了人际之间的攻击行为,并且对先前攻击水平就较高的儿童影响更为明显。其次,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其中,早期的几项研究未发现非喜剧暴力动漫与学前儿童同伴之间的攻击行为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期的几项研究则显示:非喜剧暴力动漫对学前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
6.媒体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助人、合作和分享等行为。如果说展示暴力内容的媒体增加了儿童个体的攻击性,那么反过来,展示亲社会内容的媒体能不能增加儿童个体的亲社会性呢?
197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收看展示亲社会行为的电视节目,那么儿童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展示亲社会行为的节目其效应要高于传统的、与学校相关的教育类节目,并且这种效应对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影响更大。
此外,通过检测一些亲社会的电子游戏和歌词的亲社会效应,就会发现亲社会媒体增加了儿童个体的亲社会思维、共情以及亲社会行为(例如,捐助行为等)。
7.媒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
如果要分析媒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就要从三方面来看。首先,媒体所展示的东西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如果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不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那么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媒体所展示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媒体所展示的是教育方面的内容,那么对儿童的影响就是积极的;如果媒体所展示的是暴力方面的内容,那么对儿童的影响就是消极的。再次,媒体在展示内容的时候采用怎样的形式。例如,媒体采用互动的形式或者非互动的形式。就非互动形式而言,例如,在做游戏时,儿童是参与其中,还是站在旁边被动地看?他会怎么看?又如,儿童在那里做游戏,家长是陪在一旁观看,还是家长也参与进来。这些都会影响儿童从媒体中学习的效果。
四、加强儿童与媒体关系的研究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8-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生力军。然而,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未能得到根本保证,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趋凸显,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建设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设施短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发展失衡等,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社会在对高职教育质量寄予期待的同时又存在不满,如,视高职教育为“低层次”、“低质量”教育,视高职生源和毕业生为“低素质”学生等。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实,令各高职院校日趋理性地认识到,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
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应体现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教育的天职是育人。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并践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质量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求,并以此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营造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享受成功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坚持以“人才”为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事业的人才支撑和宝贵财富,是职业教育兴旺发展之根系。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好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进人才建设工程,培养吸纳人才,引进智力资源,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纲。教育必须惠及社会,惠及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高职教育的行动纲领。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育人环境,实施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信誉度,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为重。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教育趋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现实和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为客观依据,改革办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科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效益、教学效力和教育质量,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提升、效益保证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新取向。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三全一多”特征,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和多主体。全方位,即将涉及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全部纳入教学质量范畴;全过程,即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动态监督;全员化,即全体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多主体,即构建以学校自我监管为核心,以政府监管为指导,以社会监管为依据的多主体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基于此,应树立以下质量管理理念:
“顾客满意”。高职教育为“顾客”提供的是教育服务,“顾客满意”是服务质量的核心,即学校依存于“顾客”。为此,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业吻合度和社会适应度,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令“外部顾客”满意和青睐;同时,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需求”作为一切质量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享受成功教育”的优质教育服务环境。
“全要素管理”。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要素集成的系统工程。应按照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涉及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全部纳入质量管理范畴,从招生到人才培养、从专业建设到课程改革、从教学过程管理到学生质量评价以及信息反馈等,进行统筹规划,集成和优化配置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构建完善的、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全过程监控”。教育质量不是依据终结性评估而主要是通过预防和控制得以实现的。质量管理应由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化为“事前预防”,由“管结果”转化为“管因素”,由“分散管理”转化为“综合治理”,由考查“符合标准”转化为“满足顾客需求”等。为此,要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全过程之中,实施动态监督,使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全员参与”。“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应成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工及学生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事业。应致力于开发人才潜力,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和风尚,保证整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高效良性运作。
“主体多元”。教学质量的生成和改进,除取决于教师、教学设施、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因素外,更重要地取决于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感应,有效地与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应尊重学生(包括毕业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质量评价的可信性和针对性;同时,应尊重教育行政部门在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的调节作用,建立学院、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多主体互动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依据质量管理标准实施有效运行,并随着外界环境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因此,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都应制定新目标和新的实施方案,形成“纠偏-递进”机制,使质量管理体系始终处于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佚名,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钟敏真,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新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篇5
认识能力的培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基础工作,认识能力(即智力)是中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必要条件。而观察力的提高,又是他们整个认识能力发展的先导。中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在长期的观察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并逐渐形成个人的风格。从概念上说,观察是知觉,观察力是个体能力;观察是观察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是通过观察活动而得到提高的。它广泛作用于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学生的英语及其它所有课程在内的学习。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事物的能力。
由于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有它自身的语言特点,教学中离不开实物或图片、幻灯机、录音机和一些教学相关的教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课堂中,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实际应用当中,表现自己,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这些实物的呈现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的英语表达。故学生的观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接受知识的多寡与深浅。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具是一种形式,学生观察、了解、学懂知识才是根本。那么中学生良好观察力的标志是什么呢?即做到观察仔细、全面,不遗漏主要细节;观察准确,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观察迅速,能尽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观察中有创造性,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
了解和分析中学生观察力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初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提供条件。根据学生这一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结合英语教学实际,组织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是直观性教学法。在学生在感性经验不足的条件下,采用直观教学法,为中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从而使其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提高,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大量应用录音、录像、电视设备在英语课上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边听、边看,生动活泼地学习英语。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言语直观等三种形式。下面着重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的操作过程。
一、实物直观
例如:初一年级在谈及个人对食物的喜恶时,其重点为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的转化形式。这个语法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掌握、老师最难教好的一个语法项目。我在教学中采用图表、图片,以前面学过的一般现在时主语为第一、二人称单、复数的句型导入新课。在课堂上,学生们结合图表、图片,分析和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全面学习一般现在时的表达形式,效果良好。
Teacher:Do you like bananas?
Student A:Yes,I like them a lot.(Yes,I like them a little.)
T:Do you like bread?
SA:No,I don’t like it at all.
T:Do you like meat?
SA:Sorry,I don’t know.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首先请学生注意观察图表②,注意与图表①进行比较及老师的问话。
Teacher:①Does Ming like bananas?
Student A:Yes,he does.
He likes them a lot.
②Does Li Ming like milk?
No,he doesn’t.
He doesn’t like it at all.
③Does Li Ming like bread?
No,he doesn’t.
He doesn’t like it at all.
④Does he like rice?
He doesn’t know.
老师照图表①复述以上英语句子1―2遍,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听懂以上内容后,按三人一组进行一问一答练习,进而按照图表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套用练习。
(图略)
接着,请学生们观察图片3,听老师用英语叙述:My friend Fang Ming likes meat and rice very much.She likes bread and milk a little,but she doesn’t like eggs at all.What about bananas?I don’t know,she says.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并按照图片3复述。
最后让数名成绩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英语叙述今天所学的句子,以达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例:I like meat,but my father doesn’t like it at all.My mother like meat a lot.My sister likes meat a little...
二、模型直观
摆脱实物直观的局限,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需要,对事物进行放大和缩小,突出重点,使抽象难懂的内容成为物动直观的事物,有利于学生接受,其次可用它来揭示单词和句子的意义,练习词句的用法等,既节省讲解的时间,又提高操练效果。例如教钟表的表示法。
当模型的指针拨到六点时,老师先让学生看模型,然后发问:
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答出:It’s six o’clock.
然后拔动指针,反复操练这一句型。教师还可灵活变换问题的模式。如:
T: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S:I go to school at seven in the morning.
这样反复操练,既学习新知识,又复习旧内容,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活泼,这种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习的灵感,形成较好的语言环境。
三、言语直观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有关表象,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材的过程,言语教学是教师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即使在实物、模型直观教学中,同样需要语言直观的配合。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直观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一方面既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促使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增加使用英语的机会。
篇6
一、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宗旨与目标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宗旨。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塑造教师先进教育理念,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目标。
二、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策略
(一)灵活改变教法,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信心
(五)丰富作业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三、轻负担高质量分课型教学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整体发展
面对教改新形势,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
(二)创设有趣教学情境,立足学生乐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根据不同课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列举时政案例,立足学生理论、实际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教学。
(四)借助精彩多媒体手段,立足学生趣学
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除有图文并茂、声像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的特点外,还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快乐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教学中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五)创新评价机制,立足提高学生自信心
追求“轻负担、高质量”,改变用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观全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平时作业、练习、上课质疑问等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六)丰富作业设计题型,立足学生乐练
1.作业设计趣味性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题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作业,如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课前排练,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布置此类作业时,不做统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2.作业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布置作业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知行统一。
3.作业设计开放性
在布置作业时,注重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如创办学习报,自出测试题、小组互助纠正错题、小制作、小发明等,学生可自控作业量,真正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
(七)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立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外教学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结合课内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7
深化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战略,以改革创新的举措,突出“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个重点。
深化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必须先厘清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撇开时间角度的起点、过程、结果三个阶段公平。教育公平还应该包括空间角度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公平。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优先投入,均衡配置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制定保障公平的相关政策。从中观层面看,要进一步缩小区域内校际之间,以及校内班级之间的差距。从微观层面看,要通过每位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提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将公平推进到课堂,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而三个层面中微观层面最为关键,最难做到,也最容易被忽视。目前,城市地区最大的教育不均衡表现在教室里。
如果说公平是教育的良心,质量就是衡量教育发展的标尺,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说到质量,就易使人联想起学业成绩,想到升学率,但它们决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内涵。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本质内涵,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所谓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即衡量发展的标准已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硬件提升、环境改善、数量增加,而是以质量的提升为主要衡量标准。
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更新教育观念,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健康的身心。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要顺应孩子天性,发掘孩子潜能,正视孩子差异,发展孩子特长,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教学方式,为素质教育找到落脚点。教育核心环节是教学,人的培养过程核心环节是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改变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改革课堂,重点不是改技术、改手段,而是改观念,因为观念更新比技术进步更重要。
三是建立多元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学校、学生、教师从当前唯一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下解放出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适合的评价必须适应孩子的独特,学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要指向孩子的差异发展。建立多元评价,还孩子快乐童年,让他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自由奔跑,健康成长。让教师在教育的天地里自由呼吸,享受美满教育生活的幸福。
提高质量要以改革创新的举措,释放推动教育发展的力量。
一是要按《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增强办学自。
二是倡导教育家办学,改变学校管理行政化模式。要实现校长专业化而非官员化。教育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把办学自还给学校,还给校长。要彻底转变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淡化“管”的意识,强化服务指导职能,为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提供宽松的环境;对名师、名校、名校长的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是下达硬性指标限期速成。改变官本位管理模式,尽早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打破校长能上不能下格局,实行职级制和任期制。校长的根本职责是“办教育”不是“管学校”,校长的使命必须尽快从“管学校”向“办教育”转变。
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的重要职责是保证基本,促进公平。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清理对民办教育各类歧视性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同时,警惕打着办教育的旗号,进行非法圈地圈钱,破坏民办教育正常发展的社会环境等违法行为。让公办与民办学校在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公平竞争、相互促进中,推动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提高质量要以两支队伍建设为抓手,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
校长、教师两支队伍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
一是创新校长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首先,改革校长产生机制,即在完善党管理干部与尊重教育事业特点相统一上求突破,加大群众推举力度。其次,完善校长评价机制,注意听取教职工、学生、家长各方面意见,侧重考核校长“增值性业绩”,实行学校工作发展性评价;考虑教育工作成效滞后性,适当采取延迟性评价。再次,建立校长职位退出机制,根据工作业绩综合考核,决定校长去留,建立校长职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制度,条件成熟时逐步实行校长职位竞争上岗。
二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没有现代化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首先,实行城乡捆绑促进师资均衡。通过以强带弱,用城市优质学校管理模式改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从而使农村教师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感。其次,构建教师专业成长高地,创设区域名师共同体,通过例会、论坛、课题研究等平台,引领名师教育思想、教学实绩、科研成果向高度提升,向深度发展。让强者更强,不断超越自我,突破专业成长的天花板。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制度保障家长参与教师工作评价,参与学校管理,促进教师从日常教育教学细节之处不断改善和提高。
四是以理念务实创新引领教师发展。理性对待名师、名校长工程;不能将教师事业发展束缚于校园里和课堂上;注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关注骨干教师的培养,重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客观看待教育科研,对教师而言,要以教好书育好人为评价标准,科研和论文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篇8
关键词:学校 管理 素质 习惯 质量
第一:校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未必见得完全正确,但确实反映出了校长对于学校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校长,我们务必认识到肩上责任重大,时刻检点自己是不是个“好校长”,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
校长要做好“四到”,具备“三性”,树立“五意识”,才能成为学校管理的内行,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四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
“身到”,就是要求校长在工作的每一天,早于教师到校,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特别要关注易发问题的地域,迎接师生的到来。另外,对于学校当天出现的较大事情,校长要亲自参与,以保证妥善处理。“身到”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发现问题是水平的表现,正视问题是勇气的表现,解决问题是能力的表现。
“心到”,就是要求校长凡事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剖析,通过对日常观察到的一些表象问题进行全面、细致、深刻地分析,发现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采取有针对性、预测性的措施,以达到运筹帷幄、未雨绸缪、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眼到”,主要是指校长应注重善于观察教师和学生。学校是个特殊的集体,经常性的工作主要是人的活动。校长要善于观察班子成员的能力、作风与绩效,使班子成员扬长避短、务实高效;观察每个教师的言行,长善救失,让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观察学生群体,正确导向,宏观调控。“眼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求校长要善于学习,既要看本校形成的各种材料,又要研读上级的文件、法规,还要学习些业务理论方面的书籍。
“手到”,主要是指校长手要勤,要善于写、善于记、善于划。“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手勤的表现,记读书笔记是手勤的表现,写工作笔记是手勤的表现,写点体会、小论文也是手勤的表现。鲁迅先生曾经形象地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勤不仅防止了遗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头脑更清楚,使我们处理事情更条理、清晰。
“四到”紧紧围绕一个“勤”字提出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要坚持下去更难,而恰恰是越坚持越能起作用,真正做好了,我们会逐步走向成熟。“兴趣所至”做几天,是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什么根本性问题的。
“三性”即定性、悟性、灵性。
“定性”,是指校长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坐得下。校长要认真系统地读点书,研究点学问,研究点教育教学规律,在办学的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无定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秩序,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就不会建立起来。定性是职业的要求,是经验的积累,是责任的体现。
“悟性”,是指校长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大凡学校发展的方向、管理的效能、队伍的建设等等,都是校长要念念不忘思考的问题。校长要敢于、善于向管理要效益,就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好管理这篇大文章。没有悟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高质量。悟性应该是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本性。
“灵性”,是指校长要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校长要在坚定不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善于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形成新的办学理念,用以指导办学实践。“灵性”是时代的要求,是创新的必然,是进取的体现。无灵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创新、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三性”是校长做好工作的必须要求。
“五意识”即忧患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
“忧患意识”。校长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这种忧患意识。一个学校,在竞争的激流中要立足、要生存、要发展,何去何从,校长责任重大,并且责无旁贷,是任何别的什么人也替代不了的。校长有无忧患意识,关乎学校的“兴亡成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至理名言。
“质量意识”。没有视质量为办学生命的意识,校长以及他所领导的学校将无立足之地。校长在办学中要有宏观思维,树立“大质量意识”,不只关心教学质量,更要关心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真正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品牌意识”。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校长首先要有品牌意识,找准立足点,选准突破点,突出特色,形成风格,创出牌子。只有当学校这个品牌立起来形成名牌的时候,学校良好的形象才能置身于学生心中、家长心中、社会大众心中。
“效益意识”。校长要千方百计地向管理要效益。校长要最大限度的盘活学校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另外。只有树立了效益意识,才会真正在深挖办学内涵上下功夫,提高质量,增强效益。
“服务意识”。校长要带领学校教职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视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学生、家长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办学实践。学校要想尽千方百计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在服务学生、家长、社会的同时,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有种说法叫做“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只要我们以忠诚事业之心,勤耕不辍,作为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定会不断提高。
第二:要建设好一支优良的老师队伍
在学校管理中,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无论多么好的管理方法、多么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通过人才能实施和完成,也就是说,只有把学校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解决学校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学校管理的效能才会得以真正地提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给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从目前教育现状看,我们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资的力度,不然,要想有现代化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二是要处理好集体投入与个人投入的关系。教师就要自觉主动地投入,把它看成是自我资本积累的一部分。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才流动的角度看,你干不好,想在一所学校待下去已不可能;你干得好,通过进修而有了新的发展,硬要你“从一而终”也不现实。因此,在队伍建设上,学校要舍得投入,教师个人也要舍得投入。
三是要处理好培养与引进的关系。
四是要处理好培养目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内容要丰富,目标要实际,既不能使多数人“望而却步”,也不能让多数人“唾手可得”。
五是要处理好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充分调动学校中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即善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也要善于调动一般的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整体教师队伍的作用,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好。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因此在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加强团体观念、团队精神的教育。一所学校要想长时间赢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只有依靠集体努力才能实现,只有增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基本要求,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第二,要善于在学校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建立学习型组织,既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化为教师实际行动的有效载体,此举为学校发展之必须。
第三,要经常进行教师队伍作风的训练和培养。一支队伍关键时候表现出来的优良作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要经过平时艰苦训练和磨砺。因此,我们要善于抓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其练就好的作风。
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谁就把握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未来。
第三、从细节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们经常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办学校、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思想不如有行为,有行为不如有习惯。”“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习惯与人生命运的紧密联系——习惯是会改变命运的。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我们盘锦市对教育内涵的解读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学校运转起来,一定要在时间上使人时时有事做,空间上使事事有人做。”
习惯是人生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一个家庭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真正的家庭教育。一个学校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和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严要求,从细做起,循序渐进,蔚然成风。
有人曾做过“破坏性实验”。学校利用全体学生会,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盆冬青抬到了主席台上,让每个学生随手摘掉一片叶,然后将叶子随便丢弃在走过的任何地方。结果是学生们嬉笑着上台摘叶,惊愕地坐在台下观看,最后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沉寂。当再让每个人捡起一片叶子时,学生们表现出的是那样的专注和认真。面对“秃顶”的冬青、满地的残叶和自己行为改变了的状态,学生们终于亲身感悟到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真正内涵。这次精心设计的“破坏性实验”,在学生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门前的“下车线”真正起到作用了吗?有的下车后马上骑,只有门口几米不骑车;有的校内骑车如同校外,无所顾忌;有的学生校内不骑了,可教师照样骑。这种种做法都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从校园废纸看学生习惯养成的程度,认为人人随手丢一片废纸是不治程度,不丢又不捡是中治程度,人人自觉捡一片纸则是大治程度、理想程度。
其实,校园到处都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晴雨表”。养成教育好了,校风建设好了,一面干净的墙壁时间久了,它只会有自然的褪色,而不会有任何故意涂抹;墙上的张贴物,就会井然有序,新旧有度,而不会是无人问津,破烂不堪;班级物品,只有自然的磨损,而不会有人为的破坏。
各种各样标语的语气内容要求,体现出了一所学校学生现有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程度。这些标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警戒性的:“严禁破坏公物”、“禁止打架斗殴”、“不准乱涂乱画”等等。到处都是这种标牌的学校,其管理是粗放型的,学校管理所处的境界是比较低的,还处于治乱阶段。虽然是“严禁”、“禁止”、“不准”,但学生的所作所为却常常是学校要禁止的那些。这样学校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自觉意识,靠的完全是“他律”。
第二种是劝导性的:“人人讲卫生,养成好习惯”、“花红草绿,人人呵护”、“请靠右边行走”、“文明礼貌、展示自我”等等。学校悬挂这种标牌,其管理的水平和师生们的养成状况,比前一种进了一大步。如果说前一种境界是治理违反纪律、破坏规定的行为,这一种则是完成了前一阶段的治理,重点是从道德的层面出发,强调的是“自律”,重在激励、促发内在的力量,达到管理的目的。但这种境界还不是最高的境界,还是“初级阶段”。
第三种情况是很少或者无这类的标牌要求,有的是名人名言,校风校训。校园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文化氛围浓郁,进入学校有种让人愉悦向上、心旷神怡之感。这是三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是种理想境界,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虽然要完全做到这样很难,但是许多办得有特色、注重办学大效益的学校,无不向这种境界努力。达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我们办学的真正成功。
上面谈了些从小见大、从细微入手养成大习惯的事例。其实,我们进行认真的对比还会发现,“严”、“细”、“实”是所有名校的特质,是一切有经验的办学者的一致追求。
名校共性的东西,即真经——严格、细致、实在的管理,几近于军事化。现在有的学校宿舍管理军事化,床铺、被褥、洗刷用具统一配置、统一摆放、统一标准要求。就餐管理军事化,排队进入食堂、统一配餐、一起离开。出操管理军事化、集合管理军事化、外出管理军事化等等。正是这些准军事化的管理要求,练就了学生们吃大苦、耐大劳、拼搏学习的好习惯,连年取得的优异成绩。
教风应为“五严”,即:“严而有情、严而有理、严而有序、严而有方、严而有格”。
有一个校长这样说过:“搞教育也和打仗一样,一定要攻无不克,说拿下碉堡,就一定要拿下来,要不惜一切代价,要有这种拼命的精神,没有这种拼劲,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我们都知道,军队每天都在严格地训练,而训练的内容几乎都是:稍息、立正、看齐、转法、跑步等基本队列动作。军队平时训练的是一种作风,培养的是一种意志品质,目的是达成“军令如山”的服从意识。
反思我们的学校管理,其实跟军队的训练是一样的道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更多的还是些像“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样的小事。为了培养师生良好的作风和品格,为了养成师生良好的习惯,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大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就必须向军队那样从细微处入手,从最基本的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看似无关紧要、但却事关重大的基础工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道德经》,早就在2500年前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些深刻的道理。
第四: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处理好学校工作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为其提供保障。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得上“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即“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呢?
第一,质量对于“办学”的重要在于,没有了质量、没有了对高质量的追求,学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办学有思想,有软环境,有高质量,才有发展。
第二,只认识到了质量对办学的重要还不够,要有周密长远的计划,要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步骤,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三,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做工作,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要持之以恒,要矢志不渝,要千方百计,要把对高质量的追求作为学校终极目标,一刻也不停地落实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时刻都要想一想。人生“恒”字是直达目标的“舟和车”,别无运载工具,就看谁用得好,真正能够实践它。
“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校长应该树立“大质量观”,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通过“全员”、“全程”、“全面”管理,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是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把各自工作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从而达到每个人工作质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人人追求高质量的大气候。学校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因素都会对质量形成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在每一项工作自始至终的全过程里,时时追求各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量,以过程的高质量保证结果的高质量。任何事情都有个自始至终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优化优质,就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高质量。“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不是淡化结果的重要,而是强调过程的重要,过程决定结果。
再次,在整个校园里要营造全方位高质量的大氛围。校园里要处处为高质量提供保证,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高质量的熏陶。通常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学生每到一处受感染,让学生每次活动受教育”就是指良好大氛围的营造。这样做对学生教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大质量观”的树立,是学校教育的必须,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生命”的必然要求。
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不断地提高,除去树立“大质量观”之外,就要抓住常规不放。常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常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秩序,才会孕育高质量。
要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还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学校管理中常规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要明确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是在常规基础上的发展与突破,相对于常规而言,它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全盘的否定”。其次,创新要在常规基础上依层次进行,先搞什么,后搞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而不能信马由缰。再次,创新是进一步揭示管理的规律,更全面地反映管理各要素间的必然联系,而不是换了新面孔就是创新,只要改就是创新。创新切忌犯“形式主义”、“一窝蜂”的错误。
常规与创新的关系,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大课题。简单一句话:没有常规就没有秩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另外,常规管理与常规还不同,它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基本框架,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运行方式,也是中小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使其高效,就要使常规“常”起来,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要使常规“规”起来,“规”到位;要使学校工作中心突出,以中心促进全面工作的开展。
五、要大力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
校长与学校中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既是校长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校长工作的落脚点,是一个富远识、能干事、有作为校长的根本追求。所以校长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
一是处理事情要掌握“度”,照规则办事。制定规则不易,执行规则更难,但真正的效率与效能恰恰是遵守规则而获得的,因为规则是科学的、智慧的,甚至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凡规则必讲“度”。说到处理事情的“度”,我们很清楚,是指一事当前,要权衡利弊,权衡轻重,权衡缓急,兼顾前后左右,以便采取最恰当的措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在复杂事情处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宏观调控,统筹兼顾,把握各种要素的“度”,才能取得最大效能。有时一件事情中的各要素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一个为零,全部为零(如安全问题,做任何事没有了安全,别的全是零)。
即便是校园内设置垃圾桶、垃圾箱也有个“度”的问题,有垃圾筒、垃圾箱很方便,没有不行,但不能多了,一多就跟没设没什么大的区别。
二是注意目标的提出要现实、要到位。一个学校的目标分若干层次,有眼前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甚至还有终极目标。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长远目标的激励,也需要阶段目标的有计划实施。真正要把目标变为现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就必须把长远目标一步步分解成阶段目标和眼前目标,成为单位全员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台阶,而眼前目标、阶段目标、长远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我们漫长的学校管理过程。
其实办学目标的设立,跟教学目标的设立是一样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因为它既现实且有激励作用。校长善于设立这样的目标,就会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篇9
【关键词】
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肩负着打基础、增后劲的庄严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落实好这一方针要从小学率先抓起,必须以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为主线,进一步增强教育率先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小学教育教学要牢固确立质量中心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赢得声誉、获得支持的最重要砝码。谋求高质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要坚决消除将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将素质教育与质量监测割裂开来、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适度的学习压力混淆起来的不良现象,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旗帜鲜明地推进素质教育,理直气壮地组织必要的质量检测,科学合理地保持师生必要的负担。要参照先进地区的做法,修订完善小学质量综合督导方案,形成正确的质量导向,形成有效的质量竞争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前提下,推进校际间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竞争,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强化质量管理的各种有效机制和措施,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个个投身质量的喜人局面。
二、小学教育教学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根基,是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从学生发展看,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全面打好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小学保初中、初中保高中、高中保高考,形成环环相扣、步步夯实的质量链条。如果小学这一基础打不牢,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不到有效开发,就会直接影响初中教学和高中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影响着整人教育的率先发展。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小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快速、和谐发展。
三、小学教育教学要切实抓好学生德育
古人云:“先立人后立学。”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些精辟论述体现的就是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突出强调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里的孩子,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绘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画。孩子的心田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知行统一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让他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制定好德育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形成梯级培养目标,拿出科学有效的跟进策略;广大干部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德育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打牢夯实。
四、小学教育教学要着力突出师德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是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对学校来说,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爱心、富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则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量化师德的考核机制,在职称评聘、评优树先中实行“一票否决”;要完善开放评议的监督机制,通过校长信箱、调查问卷、家长座谈、督查巡视等方法,公正、公开地散好师德师风监督工作;要积极倡树终生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要努力实现工作热情高涨、学习能力增强、从教行为规范、育人技能精湛、工作成效明显。要坚持并严格实施师德年度考核,科学完善考核方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绩效考核、职务评聘、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先决条件。
五、小学教育教学要重点强化师能提升
良好的专业素质是立身、立教、立校的根本。要通过“三抓”措施,实现师能提升。一抓培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和主动学习是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要健全完善教师培训与学习制度,舍得投入;要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和条件,使教师培训、学习活动成为常态。二抓活动提升。教学练活动是快速提升师能素质的有效捷径。要以教学基本功竞赛为抓手,积极动员广大小学干部教师广泛参与,让研究教学的氛围浓厚起来,把个人最高教学水平展现出来,把小学教学质量提升起来。三抓名师带动。名师带动是促进教师高端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培养名师。要在对现有名师加强管理和使用、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要把塑造名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常抓不懈,科学制定培养规划,强化学习培训、研讨交流、经验推广、考评激励,真正打造一支专业精良、素质全面的名师团队。
改革创新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敢于解放思想,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对束缚小学教育发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敢于突破、勇于实践,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向品牌要高度、要影响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合力,建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赢得双方理解和配合,进一步创优育人环境。
篇10
【关键词】高职师资存在问题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37-01
一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重要意义
明天的竞争决定于今天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声。而教育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结构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教育的新跨越,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来源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则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而教师素质结构是教师教育研究的着力点,教师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对于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把握教师素质结构的组成,深入研究教师素质的合理结构,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确立教师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美国学者归纳出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所具有的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亲童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考虑学生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二是安全感。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自信和随和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师威信。三是个人组织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组织、班级管理、课业规定等方面具有使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综合能力更多体现在魄力和态度上。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知识面广、文理兼容的通才教师越来越少,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自然科学知识有余而人文社科知识不足,虽然有着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但诸如语言表达、文学欣赏等文科技能则相对较弱。
我国学者叶澜提出未来教师的理想风格应是:“对人类的热爱的博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
三 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教师的教养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引导、激励、优化、塑造上,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严格磨炼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做到要能教人以道;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年龄尚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书育人。
2.学科知识及拓展的素质
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才能培养造就出一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完整的行为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道德水平的高素质学生。
因此,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本专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全面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应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主题鲜明、简明扼要、富有条理、生动有趣地把学习知识和经验方法尽可能有效地教给学生;同时,要对知识进行组织处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适合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站在科学文化的前沿,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在教学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3.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的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于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对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了解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了解现代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使之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便于互相交流和借鉴,而且可以极大地开阔教师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成为既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又是有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
4.信息技术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