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10 15:4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篇1

应当看到,随着“两基”攻坚、“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波又一波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面貌一新、功能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面积更不用说,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好。但即便如此,家长还是愿意送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

究其原因,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虽然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已然缩小,但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差距的核心在于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实施课程的能力不强,很多学校连国家课程都无法开足开齐。

因此,要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呢?在笔者看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恰恰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机会,我省的一些地方,如平凉市早在积极行动,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首先,加强农村学校在职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率先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培养出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其次,借鉴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改变当前师范院校过于偏重专业、过于注重学术研究的倾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必然合格。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重大改革已悄然开始――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增强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转型发展将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一场“新革命”。

应用技术型大学因时代而生,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也是民办高校实施转型发展的关键和保障。随着时展和教育形势的转变,民办高校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如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师资力量不强、管理体制不够规范等,导致民办高校培养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所以,民办高校应当通过转型发展,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多路径的突破和多样化的探索发展。

一、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多元性

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区别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传统大学。这也就要求民办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即就业需求、创业需求和继续深造需求等。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具有前瞻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维中突破,追求“人优我特”,突出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实施多元化的考核,凸显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在人才培养思路的确立上,要明确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主线,做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关联为基本出发点,通过项目化、模块化、学分化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脱节化、趋同化和单一化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思路和做法,使得华锐学院每年有近两成的毕业生获得继续深造机会,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

二、师资结构体现应用性

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特色与特长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的重中之重。事实上,民办高校应比公办高校具有更大魄力引进或柔性聘用高层次的应用型领军人才和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与学术能力的“多面手”,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内校外融合、理论与实践链接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团队,与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的教师外训实习基地,分批分期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顶岗实践等,引导教师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提升操作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更应发挥体制和机制优势,通过完善“引、聘、训、评、建”人才引进体系,以完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聘请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手段着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改革教师管理与绩效评估体系,多方位积累和建设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师资队伍。近年来,我们积极加强与香港、台湾地区教师交流,引进了一些高层次人才,对强化学院师资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专业课程建设体现时代性

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除了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申请设置新的应用型专业,培育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外,如何依托原有学科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同样值得深思。我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对接产业、行业和市场的需求,积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凝聚和发挥已有优势,努力办好、办强原有优势专业,调整和升级传统专业,引导基础理科、文科专业向应用性较强的理科、文科专业发展和转型,积极培植工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同时,学院对一些社会人才需求量小、考生选报率低、毕业生就业难的专业及时停止招生培养工作。近年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教师主要是来自音乐、美术或者教育学专业,基本上没有“科班”出身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于是我校就积极申报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同时也成为学院招生热门专业。目前,学院拥有被评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的英语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获批“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以这一批品牌专业为依托,学院力求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群,不断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销对路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同时,好的专业还需要有一个能将理论学习、实际应用、工具应用、设备操作以及问题解决、项目管理和理念创新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绝不仅仅是开设一些职业性强、操作性强的技术性课程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坚持做到每一门课程都力求能引导学生培养一种意识、一种能力,能够指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的问题,通过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学习和实践”的互融共进中,实现多元发展,双核提升;不断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3D虚拟教学等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四、质量监控保障体现系统性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教学质量监控是针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环节和过程而设计,其目的在于完善和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融效应,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我们根据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管理和发展实际,从外部监控、内部监控与保障、问题纠正和预防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使其始终处于学校可操作的监控体系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外部监控方面,我校主要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办学行为、办学规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如接受河南省学士学位授予权验收、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检查评估、省级品牌专业评选,顺利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实习实训考核、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开展实践技能课教学等,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在内部监控与保障方面,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教学质量监督机构、教研室、学生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监控、专业设置监控、课程及教材质量建设、教学过程和学生信息反馈等方面。我们建立了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教学信息员为重点的四级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了《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标准与具体要求》《教师工作考核办法》《考务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设置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组和班级教学信息员,配套足额经费。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通过随堂听课、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考核考试等环节的实施,全方位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问题纠正与预防来看,我们通过外部监控反馈信息,及时对照要求、认真整改,跟踪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今后类似问题的再发生;根据内部监控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重点监控和验证,落实整改措施,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形成自我螺旋上升的教学质量提升机制,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实践教学建设体现职业性

实践基地建设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民办高校突出实践实训、应用型办学导向的基本保障。我校坚持“转、改、建”的工作思路,明确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积极推动学院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转方向、调结构、提内涵”转变,通过专业办产业、产教互融互进、校企合作培养、强化实践技能等方式,努力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例如,我院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开办了“华锐幼儿园”。目前,该园基础设施完善,器材配备先进,校园场地宽敞,在校幼儿200余名,不仅为当地学前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习场所。我校依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立了“华锐驾校”。我校还先后与上海大众信阳润州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信阳润和包装有限公司和潢川幼儿师范学校等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双向人才培养工作。

此外,学院着重打造了科学研究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技术应用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等四个平台,尤其重视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四个模块”,即实验环节、实践载体、实训机会、实习平台,通过校内仿真实战环境的技术技能演练,如工程建设环境、电子商务环境、酒店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等应用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使学习内容更贴近职业和岗位要求,使学生在校内四年基本上掌握和完成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为将来就业后更好地符合行业标准、职业要求和岗位职责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育质量;价值追求;生命潜能;更好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A-0024-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的“有学上”到现在要“上好学”――很多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优质学校。就学校教育本身而言,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确实存在着优劣,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就读确实存在着不公平。但从现代教育本质来看,学校教育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式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即使名校这种现象也十分突出――学生之间不仅成绩差异较大,且最橹匾的是有很多学生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当下,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不应只看这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如何,而应看在这里的每个生命是否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其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就一所学校而言,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呢?

一、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程建构,在课程建构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

课程是学生生命潜能得以发展的基础,一个人不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其生命体内那种沉睡的潜能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开发课程。当下,很多中小学都是教育部门考什么课程,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高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绝大多数学校仅开设高考科目,没有校本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校本课程,也不是按照学生兴趣发展需要设计,而是按照上级各类竞赛要求选拔,绝大多数学生仍然被拒之门外。这样的学校教育即使考试成绩再好,升学率再高,也不能算是高质量。真正的高质量应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程建构,在课程建构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

1.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决策和选择课程

一个人选学什么课程,可能会发展其相应的潜能。当下,绝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校长根据学校条件和特色需要确定的,这样的课程决策显然是不科学的。校本课程开设科目不应是校长主观臆断,而应由学生参与决策。去年,我校在讨论校本课程科目时,向全体学生发放了《洪泽中学校本课程征求意见书》,让每位学生自己提出10门最想学习的校本课程,然后将这些课程进行汇总和分类,共有7类近100门课程;后来,我们再根据学校教育设施、教师状况和学生希望开设人数的多少确定学校拟开设的30多门校本课程;最后,我们又让所有学生再从这些课程中选择2门课程学习。现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都是根据学生自己选学,并按照他们的基础分层开设的。这样的课程是针对学生自我最想发展的潜能而设计的。

2.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开发和实施课程

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开发和实施方式对人生命潜能发展的影响不同。当下,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方式是:有的请专家开发,教师负责具体实施;有的让少数骨干教师编写教材,其他教师按照教材进行授课。这样的课程建构方式显然不能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应只由专家或教师为主体,而应让学生成为主角,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以“项目课程”为抓手,以“活动主题”为主线,以“设计主题”为重点,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活动主题内容的开发和实施,把他们的经验化为课程内容,促进他们潜能的更好发展。

3.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评价和完善课程

从本质上说,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采用什么样的课程评价对人生命潜能的影响也不相同。当下,就对课程开发的评价而言,学校几乎没有评价权,主要由教材审定委员会评价;就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而言,评价权在教师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施过程中学习态度、思维反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就对课程学习成效的评价而言,评价权仍然在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自己所传授内容的掌握情况或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应该说,这样的课程评价不利于学生生命潜能的发展――学生只是“被学习”,按照教师所教知识进行记忆和训练。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校本课程的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教材――主题内容设计是否科学,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学――教师教学过程是否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让学生评价学习――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最完美。这样的课程评价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评价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融入到“校本教材”中,促使原来的“教材”更加完善,也促进学生生命潜能的更好发展。

二、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践,在活动实践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

活动是学生生命潜能得以发展的载体,一个人不参与相关活动实践,其生命体内沉睡的潜能就很难被唤醒。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设计活动。当下,很多学校都是教育部门组织什么竞赛,学校就安排什么活动;高中就忙高考,其他活动几乎不组织。有的学校即使组织“集训队”,也不是按照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组队,而是按照竞赛要求选拔,一些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即使想参加也被拒之门外。这样的学校教育即使考试成绩再好,升学率再高,也不能算是高质量。真正的高质量应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实践,在活动实践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

1.按照学生潜能发展需要系统开发教育活动

活动是学生潜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的活动项目对人生命潜能影响不同。当下,一些学校为了忙于应试很少组织课外活动,有的即使组织活动也只是以竞赛代替活动;几乎所有学校都因怕承担安全责任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应该说,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实践活动的教育不能让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2015年,我校按照学生潜能发展需要系统开发“校节”活动:从青春成长需要出发,设计“成长节”――开展生理和心理健康、八礼四仪、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活动;从体育艺术素养需要出发,设计“体艺节”――开展体育技能、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和影视编导等方面教育活动;从语言发展和文化素养需要出发,设计“读书节”――开展读书、演讲、写作、编演话剧等方面教育活动;从科学创新素质需要出发,设计“创新节”――开展计算机编程、机器人研制、科学实验、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航空航模等方面教育活动;从劳动技能需要出发,设计“劳动节”――开展劳动实践、生活技能培训等方面教育活动;从国际理解需要出发,设计“国际节”――开展外语教育、民族风情教育、外国文化教育等活动。这些活动涉及人的身心、智慧、情感、艺术和道德等方面,有益于人的各种潜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2.按照学生潜能发展需要科学实施教育活动

同一活动不同的实施方式对人生命潜能的影响不同。当下,很多学校活动的定位是“选拔”或“评奖”:学校组织竞赛活动大多数要求每班1名学生参加竞赛,参赛人选大多数又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推荐的,学生参加竞赛前也没有组织系统训练,只是将自己原有的“技能”展示出来。这种少数人展示技能的活动不可能让大家的潜能都得到发展。我校开展教育活动时,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平时加强训练。每项活动组织竞赛前,我们都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例如:学校组织“国际・英语节”,每日通过大屏幕展示一句英语谚语,每周通过广播播放一首英语歌曲,以此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竞赛。每项活动竞赛,我们都尽量让所有人参加,例如:英语谚语背诵竞赛,我们首先组织全体学生都参与英语谚语默写的初赛,然后组织每班选择默写成绩较高的前10名同学进行复赛,最后再让每班复赛的前2名参加学校总决赛。这样的活动让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3.按照学生潜能发展需要全面总结教育活动

总结活动是对活动开发和实施方式的重构,也是对人生命潜能的发现和提升。当下,我们很多学校在赛事完成、组织表彰发奖后就将活动画上句号。这样组织活动其效能没有充分发挥。我校每次组织活动以后,都会组织一项总结活动,引导大家对如下方面进行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是否做到最好、自己的潜能优势有哪些;自己在活动中有哪些不良表现,原因是什么;活动组织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学校根据大家的建议制定下一次活动方案,提前一年告诉大家,以此促进活动计划的完善和活动训练的落实。

三、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

课堂回答问题能展示学习成果,也能锻炼学习能力。展示是学生生命潜能得以发展的方式,一个人潜在能力得不到彰显,其生命体内沉睡的潜能就很难得到舒展。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让他们自我展示。当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喜欢找优秀学生回答问题,高中的课堂更是如此――用“优秀学生的答”代替“教师的讲”。这样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很少,不仅影响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不作思考,而是等待其他学生的答案。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也不能证明教育的高质量。真正的高质量教育应该“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中促进他们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

1.让每位学生在课堂都有自我欣赏的机会

自我欣赏是个体对其潜能的一种喜爱和赞美。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是“学他式”,主要是听讲,很少有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不利于彰显他们的个性潜能。笔者认为,“教学”不应该只是“听戏”,而应该是“编剧”和“演戏”相结合。每节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编演:语文课让他们进行自我赏读,艺术课让他们进行自我创作和自我欣赏,科学课让他们进行自我探究。应该说,学生自我欣赏既是对个体潜能的一种唤醒,也是对生命潜能的一种挖掘。

2.让每位学生在课堂都有自由展示的机会

自由展示是对个体潜能的一种释放。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是“传授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高中的课堂几乎都是“一言堂”,很少安排充裕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更不利于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认为,教学不应该只是传递知识,还应该启迪思维。每节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展示:展示自己的阅读,展示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思维……应该说,学生在课上有自由展示的机会,既能唤醒自己的潜能,又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潜能。

3.让每位学生在n堂都有自主反思的机会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 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的重点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较好的专科层次院校提升的,做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把多年从事高职高专教育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凝练、提升和借鉴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来,笔者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职场教育”模式。

1 应用型本科教育必然是技术应用型教育

1.1 学校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必然是技术应用型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大致呈现金字塔型结构:顶端是少数研究型大学,中间是普通本科院校,底部是高职高专学校。位于普通本科院校底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行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实现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反映了学校根本任务是否实现,决定了学校的存亡兴衰。

1.2 动力驱动机制决定了应用本科必然是技术应用型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行政、学术和市场三种力量的影响。行政和学术动力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就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的力量和发展的空间,市场力量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比其他任何类型的高校都要更加关注市场、关注行业、关注就业。

1.3 学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应用本科必然是技术应用型教育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面向就业需求,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推动就业观念的转变,才能确保学校根本任务的实现。

2 技术应用型教育的模式创新——“职场教育”模式

“职场教育”模式是实现技术应用型教育的理想模式,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相一致的全新的教育理念。“职场教育”建立了一种把学校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起点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生身处学校,即是置身职场,四年的职场专业培养和训练,理应成为受行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又有别于高职高专教育,主要表现在:

(1)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本科:工程应用、技术应用,培养专业服务骨干;传统本科:基础理论研究、科技研发,培养高级人才;高职高专:工程、技术、专业服务,培养操作人才;

(2)培养规格不同。应用型本科:本科为主,少量研究生;传统本科:本科、研究生并重;高职高专:专科;

(3)培养口径不同。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和行业准入;传统本科:以学科专业为导向,强调通识教育和广泛适应性;高职高专: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理论强调够用为度、技能达到上岗要求;

(4)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传统本科:研究型人才,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高职高专:操作型人才,强调技术操作;

(5)培养方案不同。应用型本科:以行业从业资格为参照系,强调行业职业能力;传统本科:以学科体系为标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高职高专:以岗位技能为标准,强调岗位操作技能;

3“职场教育”模式的建立

“职场教育”是实现技术应用型教育的理想选择。“职场教育”模式下,学校不仅重视学生就业率这一就业的“量”的指标,而且,重视学生在行业内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就业“质”指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实现学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既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也是“职场教育”最直接的目标。

3.1 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要体现“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目标与行业需求相符合;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相符合;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相符合。最低目标:在本行业顺利就业;最高目标:以顺利就业为平台和依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锻炼,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所在行业关键性的工程应用、技术应用和专业服务骨干,成为在所在行业有影响的、从事本行业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行业获得较高的薪酬。

3.2 建立建立仿真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生进入大学即是职业生涯的开始,把大学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起步。外部环境:协调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软环境——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教学氛围,硬环境——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室、教学设施、设备等。

3.3 合理设置培养方案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确定符合行业从业资格要求的培养目标,合理设定人才规格、口径,确定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实践环节建设,资格认证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教学改革建设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特色和竞争力。

3.4 建立“双符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职场教育”模式的关键,也是目前的薄弱环节。目前关键是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刚性要求(学历、职称),提高学历层次,改善职称结构;二是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在队伍建设中,要认真考虑双师结构,重视职业技能水平。

3.5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职场教育”

要建立与就业工作相关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学校与用人部门的联系制度,建立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制度和对教学工作的反馈,推动就业工作的机制与政策的落实。围绕学生就业,以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要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职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为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锻炼的平台,搭建成才的环境。

综上所述,以“职场教育”模式为依托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呈现有独特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篇5

一、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为什么要办学?创办什么样的学校?把学校办成什么样?这是学校举办者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基于外来工子女上学难、找到优质的学校更难的窘境,加之我学生时代接受基础教育的波折,以及我外出打工造成我的子女未能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的痛楚,我决定创办专门为外来工子女提供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此回报社会。

“回报社会”是我办学的动因。“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是我的办学目的和宗旨。我要创办的是“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外来工子女九年一贯制学校。

“外来工子女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学校定位。其一,是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其二,是专门针对外来工子女就读的学校,而不是“贵族学校”。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不是很高,其子女很难上得起高收费的“贵族学校”。

“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是办学目标。其一,是高标准――按省级标准配置硬件与设施;其二,是高水平――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人才;其三,是高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宽度和个性特长高度达到或超过当地公办学校;其四,是有特色――把创新融入常规,让常规赋予创新,打造学校管理特色、德育特色、教学特色、后勤保障特色。

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

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创立了传统教育学。他的教育理论和观点,对当时乃至之后一百多年的教育理论发展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建立了“进步教育”理论体系,创立了现代教育学。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近现代教育。他的“儿童中心论”向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是一次“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在美国求学期间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成归国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思想主张。

依据教育大家们的教育思想和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我逐步形成和确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加特长的人才”这一办学理念。

从学校教育的运作维度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教育条件、环境、手段和方法。学校运作的价值取向均应指向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成长和成才的教育上来,“一切为了孩子”当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通俗表述。高标准配置硬件与设备、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人才、实施奖学金制度等,都是为给学生创造适合他们成长和成才的教育的具体运作。

从学校教育的目标维度看,“培养全面发展加特长的人才”,就是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优秀个性特长的新时代建设人才。

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时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合规则成、违规则败,顺时则兴、逆时则衰。只有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建设人才。

三、发挥校训的文化功能

关于校训,《辞海》里没有对它的解释。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的 《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解释是:“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人们普遍认同的表述是:校训是学校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规范,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校训绝非是为展示给外人看的“摆设”,制定校训“目的在于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要充分发挥校训的提醒、约束、鞭策、劝勉和激励功能,从而持续不断地激发全体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有价值的校训会让人铭记并实践之,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守本求精”是我所创办学校的校训。

“守本”,从个人(私人)身份看,人为“善”与“恶”一体两面,要摒弃“邪、恶、丑”,“正、善、美”就是要守的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勇”就是要守的本。从集体人(学校人)身份看,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或学业就是要守的本。如,高尚道德情操、先进办学思想的引领和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民办学校办学者要守的本。如,教书、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教师要守的本。再如,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学生要守的本。从社会人(公民)身份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高度概括了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要守的本。

一个想守本、敢守本、会守本的团队是友善团队,是和谐团队。

“求精”,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

追求管理过程的精细,环境设置的精雅,育人方式的精妙,活动设计的精悍,学习方法的精当,把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及学习都做到精致,特色自然生。

一个想求精、敢求精、会求精的团队是精英团队,是卓越团队。

篇6

【关键词】 学校 管理 素质 习惯 质量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及文化传统各异,教育发展的状况及水平参差不齐,各国中小学管理制度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并呈现出不同的管理类型。如有法律管理,地方自主,校长的招聘录用和督导制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并且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的好坏,关健在于校长,而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直接领导者,应该具备六个方面特质:以高度成就欲望为核心的进取心和主动精神;管理他人和承担责任的领导欲望;言行一致和诚实正直;高度的自信;把握信息和正确决策的能力;丰富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所以,作为学校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五点:

1.校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未必见得完全正确,但确实反映出了校长对于学校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校长,我们务必认识到肩上责任重大,时刻检点自己是不是个"好校长",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

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有种说法叫做"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只要我们以忠诚事业之心,勤耕不辍,作为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定会不断提高。

2.要建设好一支优良的老师队伍

在学校管理中,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无论多么好的管理方法、多么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通过人才能实施和完成,也就是说,只有把学校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解决学校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学校管理的效能才会得以真正地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谁就把握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未来。

3.从细节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们经常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办学校、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思想不如有行为,有行为不如有习惯。""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习惯与人生命运的紧密联系――习惯是会改变命运的。

习惯是人生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一个家庭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真正的家庭教育。一个学校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和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严要求,从细做起,循序渐进,蔚然成风。

反思我们的学校管理,其实跟军队的训练是一样的道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更多的还是些像"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样的小事。为了培养师生良好的作风和品格,为了养成师生良好的习惯,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大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就必须向军队那样从细微处入手,从最基本的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看似无关紧要、但却事关重大的基础工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道德经》,早就在2500年前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些深刻的道理。

4.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处理好学校工作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为其提供保障。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得上"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即"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呢?

第一,质量对于"办学"的重要在于,没有了质量、没有了对高质量的追求,学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办学有思想,有软环境,有高质量,才有发展。

第二,只认识到了质量对办学的重要还不够,要有周密长远的计划,要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步骤,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三,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做工作,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要持之以恒,要矢志不渝,要千方百计,要把对高质量的追求作为学校终极目标,一刻也不停地落实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时刻都要想一想。人生"恒"字是直达目标的"舟和车",别无运载工具,就看谁用得好,真正能够实践它。

"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校长应该树立"大质量观",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通过"全员"、"全程"、"全面"管理,达到这一目的。

常规与创新的关系,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大课题。简单一句话:没有常规就没有秩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另外,常规管理与常规还不同,它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基本框架,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运行方式,也是中小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使其高效,就要使常规"常"起来,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要使常规"规"起来,"规"到位;要使学校工作中心突出,以中心促进全面工作的开展。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管理也如同读书,读书有个"越读越厚"与"越读越薄"的过程,作为校长既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之中,又要从"繁琐"中走出来,把"学校管理这本书""越读越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取得办学的最佳效益。还是那句话,按规则办,按规律办,就一定会达到我们的目的。

篇7

法案明确规定家长对州的评估方式有知情权,对学校教育方式有发言权,也有更大的择校自由。

在美国的家长心中,既然交纳了教育税,那么作为纳税人,他们有权监督其税款的使用情况。所以,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参与儿童教育计划的做法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如何更好地行使家长的权利,一直是教育界及各个教育类团体的热门话题。

美国家长的权利

19世纪20年代,美国为解决公立学校中的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中早孕、吸毒、暴力现象严重等问题,就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美国人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1900年,作为家长正式介入其孩子教育的标志机构“家长教师协会(PTA) ”诞生了。在其建立之初就确定了两项宗旨: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

但在执行之初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此时学校的组织管理犹如企业,非专业人员(家长)并不受欢迎。美国教育史上一度出现了“家庭和学校,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对抗”的局面。

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局势才逐步得到改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视。

1960 年代中期起,美国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强调家长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受资助幼儿园或学校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儿童的格局。

1983 年,国家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 《国家在危机中》调查报告,向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向家长们进言”中,首先肯定了家长对自己孩子受到正当教育权利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家长的义务,明确提出“你们肩负着积极参与教育你们孩子的责任”。

随后在学校教育重建活动中,家长成了学校决策层的重要成员,而家长的学校选择权更赋予家长前所未有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权力。

那些被选择学校,只有依靠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性反馈来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只有不断改进并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学生和家长以这种方式对学校决策的参与,“被许多力主对学校进行选择的人们看做是公共教育中真正的、根本变化的开端”。

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颁订《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家长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及支持和强化孩子在家学习的职责;家长们有帮助和支持学校行为和学校正常运行的职责;家长具有参与政府和学校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决策制定的职责”等等。后来,这些也成了家长权利在NCLB法案中实现的基础。

提升的家长权利及丧失

2001年,小布什法案之后,相当多有关家长权利的条文被具体化了。比如,从2002~2003学年开始,学校每年必须发给家长一个年度成绩卡。成绩卡应该是简洁、易懂、规范,尽量使用家长能懂的语言。成绩卡的内容包括对该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还包括该学生在州学生成就标准下能达到的水平。

除了成绩卡,家长还有权看到递交给州政府的每年报告卡。其内容包括学校的出勤率,每一个年级的班级平均规模,英语能力受限的学生的专业成绩与提高幅度,学生的暴力事件、吸毒事件、酗酒事件的数量,学生的停课率和开除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州政府评价学校的标准等等。

在每年开学的伊始,学校应该告知家长其孩子的老师是不是已经达到州标准,是否取得了年级的或专业领域的证书,如果没有取得相关证书,是否因为特殊情况,是否获取本科学位,是否有执教领域的培训证书,是否是临时授课老师,如果是的话,老师的质量又如何。

当孩子被分配到一个不是高质量核心学科的老师班级时,或被不是高质量的核心学科老师教授了连续4周时,应及时告诉家长其孩子的成绩。

NCLB法案要求学校,在一年的任何一个合适的时间组织一次家长会。其余有家长参与的活动可以时间灵活,例如早晨或晚上,或家访的时间。学校的项目在计划、审核,或改进的过程中,必须有家长代表参与。

另外,它鼓励学校跟家长签订一份协议。协议中要把学校与家长的责任描述清楚。学校有提供高质量课程和营造积极、有效学习环境的责任。家长有保证学生的出勤率、确保孩子作业完成、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责任。

当学校被列入“需要改进”的名单时,学校要向家长说明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家长有权把学生转到别的公立学校。

这个法案关于家长权利可以说是做到了事无巨细,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宾夕法尼亚州家长信息和资源中心的主任斯提芬妮·鲁滨逊说:“当我向家长问及他们的权利时,他们根本不清楚,当问及免费补课的事情时,家长们也说不知道。”

根据学区的统计,在2004年的时候,160所学校的数万名学生有权转学,但是只有646名学生家长提出了申请。

家长权利的丧失与学校和家长交流少、经费不足有关。更重要的是,不少学校认为家长择校的权利对于学校的破坏将会不可估量。

篇8

中国面临着整体教师质量不高的严峻现实,需要从教师培养、准入和培训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和保障教师质量。达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一项保障基准和机制:教师专业标准。因此,针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能为培养、培训和管理高质量教师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根据Judyth Sachs。[1]的总结,教师专业标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成就和社会地位,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质量保障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于提高教师培养、教师准入和教师培训的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教师专业标准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需要

许多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感到职前培养没能使自己对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好充分的准备,面对学生,他们往往力不从心。此外,就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而言,许多学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已经达到基本饱和的状态,教师教育由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的转变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高质量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基本发展诉求。因此,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未来教师。这就需要在几个层面加以探索:构建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以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价和监测体系;保证让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作好入职准备,并能在一线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顺利胜任教师工作角色。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引导教师教育的有关决策和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活动与过程。通过制定和使用教师专业标准,可以提升、监控和保障教师教育的质量,并建立起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责任制度。我国在由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转向现代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的新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教育者必须要面对并迎接基于教师专业标准之上的教师教育变革,才能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未来教师。可以断言,无论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教师教育机构,均可从教师专业标准的各种规定中获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道德与伦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二、教师专业标准是提升教师准入质量的需要

教师职业准入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许多国家开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对新任教师提出基本的职业要求。

对于教师准入质量保障而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应该为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提升教师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教师资格制度设计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改革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也是建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进而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是提升教师质量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办高质量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切实从教师的入职层面“严把教师入口关”,需通过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规定入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师资格准入阶段,超越以成绩考查、试卷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能够科学、合理地考查候选教师是否真正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师专业标准是提高、监控和评价在职教师的需要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有力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教师评价问题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基础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只有对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充分的反思,由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说,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提升千万在职教师的整体素养。而在职教师素养的提升,重点是提高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意识与能力,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程度。职后教师教育应以此为轴心脚踏实地地开展一切工作,并用教育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身心发展状况)作为监测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也规定了在职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结构,为提高、监控和评价在职教师质量提供了参考。基于此,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职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如何构建。目前,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多,但培训的效益问题依然处于被质疑的状态。因此,在职教师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应顺应教师专业发展和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关注教师专业理念的变革、专业知识的革新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第二,在职教师评价机制如何完善。就目前的教师评价而言,相关规定缺乏规定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要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规定,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评价新机制,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2]有了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就能引导广大教师按照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总之,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每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采取的一项共同的重要的战略措施。教育大计,教师为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总量已经初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基本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师质量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对提升和保障教师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对所期望的教师质量的一种基本规定,更是对高质量教师和高质量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质量工程”建设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现状、西安外事学院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建设规划等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学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提出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目标。 

“质量工程”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西安外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的人群也是非常庞大的,那么,怎样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怎样将这一步走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民办教育体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认清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出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人才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这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我们同样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

1.政策法规不完善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享有自主权。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①应适当地从宏观上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2.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性仍然很显著,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教育需求不是很旺盛等原因,导致民办教育不被重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3.没有高质量、完整的教师梯队

民办高校教师梯队的不完善是阻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办高校目前的教师基本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聘请公办高校已退休的教师为主,这样的结构构成导致了大部分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现今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4.生源质量较差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虽然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学生整体质量与公办院校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一般学生只有考不上公办院校的一本、二本,才会去考虑民办学院,才会去比较、选择上哪所民办院校,这也就导致了民办院校生源质量整体较差。

5.社会的认可度较低

以上所说的诸种原因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认可,能够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有共同竞争的平台,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好,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真正走上与公办院校并驾齐驱的道路,因此说,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工程”建设就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同样也是一个契机、机遇。我校对“质量工程”建设非常重视,不断研究如何做好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最近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旨在对“质量工程” 建设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建设工作。

二、提高质量意识,“质量工程”建设有所突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号、2号文件精神,学校起草并制定了《西安外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和评审工作。

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培植了一批校级“质量工程” 建设项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冲击省级、国家级评选奠定了一定基础。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民办高校大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研究》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荣获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和旅游与酒店管理两个高职专业,荣获2007年、2008年省级重点专业;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荣获2009年第五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急救护理学”课程荣获2009年省级本科精品课程等。

但是同时,我校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获得省级项目的不多,冲击国家级更是很少。因此,学校领导也多次反复强调“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提高质量意识的突破口就在于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争光。

三、不断探索办学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1.明确学校定位和指导思想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校发展定位:“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它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 “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素质高”的人才。

2.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

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合理布局统筹的前提下,使民办院校的专业与市场切合度能够最大化,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2005年学校升为本科普通院校以来,截至2009年共申报获批18个本科专业,涵盖7大学科门类,覆盖10个二级学科,逐步形成了以文学、经管类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英语、计算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四年不断线”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行课外学分制。

3.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在合理规划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我校将“质量工程”建设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本学期开学初期,针对“质量工程”建设,学校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校领导在会议上强调,我校现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型阶段,学校要坚持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建设促成果,采取“选点、整合、培植、检查、总结、评选”等措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为今后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校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同时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在已取得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规划今后的建设方案和内容。

4.“质量工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1)明确目的。“质量工程”建设的一系列项目: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都是一种引导性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高水平院校的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让更多的院校和在校学生能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逐步缓解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正如周济同志所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公正的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②

(2)选好突破口,以点带面。“质量工程”建设涉及面宽,涵盖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各教学部门要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选出亮点,落实具体措施,形成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实抓细,落到实处。

(3)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注意持续性。“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在于建设,通过前期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申报成功后的建设工作同样重要。“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等都有一个建设周期和后续的审查工作,不是说申报成功就一劳永逸了,要不断地建设,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和领域,同时,学校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属于我校的品牌和特色。

四、小结

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能够更加协调发展,使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创新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因此,自从国家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对此就高度重视,这是我校在新时期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注释:

①王军胜,刘喜琴.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困难与决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3):39.

②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篇10

总书记讲话的核心内容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刻论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办好高等学校”这个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开始高校扩招,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2004年超过19%,2008年为23.3%,2010年为26.2%。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就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样,高等教育的生源情况出现了多样化,学生培养也出现多元化,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趋向多元,对高校的评价也出现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省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从总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这是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要求。教育部根据讲话精神,正在起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文件,江苏省政府在全国首先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和高校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轨道上快速前进,并具体提出了10项在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

多年来,我校重视质量立校。2002年我校启动升本工作,申报材料就提出:“坚持走质量建校之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和办学之源。”学校连续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师资工作会议、科技工作会议和专业建设会议,全面部署质量建校工作。2006年初我校“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明确为“以发展为主题,调整为主线,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在奋斗目标中提出“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根据规划的要求,我校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主题分别是基础建设年、专业建设年和学科建设年。2007年学校召开党代会,在学校发展上突出“办学特色”和“质量建校”两个重点,明确的发展战略是“坚持准确定位,走特色名校之路;坚持内涵建设,走质量立校之路;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校之路;坚持服务地方,走校地互动之路”,并提出全面推进内涵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等水平的提升,尽快使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根据党代会精神,我校全面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发展和校风创优四个行动计划,全面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009年底我校作为教育部新一轮本科合格教学评估的试点单位,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获得专家一致好评。201 1年我校“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把“育人为本”、“内涵发展”和“品牌引领”作为工作方针,以“办好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主线,启动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质量工作和行动计划,学校教育质量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学书记讲话以后,我校分析了当前质量建设面临的课题,形成了我校面向新实践推进教育质量建设的新思路。

一是建设质量文化。总书记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处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把质量放在全局的突出位置,把原来重视教育质量建设发展成为推动质量文化建设。通过质量文化建设,使质量立校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品格,把质量文化贯穿在学校的每个方面,以“创建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为引领,凝聚全校人心,引领全局工作,统筹各项任务,使质量立校真正成为师生员工的文化追求,把质量文化化为全校人员的自觉行动,达到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和资源配置等体现质量建设要求。

二是建构新的格局。总书记讲话明确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路,即提高质量必须始终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学研究为基础,社会服务为方向,文化传承创新为引领,形成大学各项功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新格局。这一思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强调了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把提高质量同履行社会职能联系起来。我们要按新思路规划质量建设,在全面履职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三是明确核心任务。总书记讲话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要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统筹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多元化的观念,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强化全面教育质量建设的观念,推进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管理;强化全面实施素质教有的观念,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是抓好重点工程。教育部和财政部已经根据总书记讲话精神,启动新的一轮“质量工程”,突出专业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创新项目,我校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质量工程”,并在专业建设分规划中具体部署了新的一轮质量工程。要紧紧抓住新一轮质量工程启动的契机,把质量工程作为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工作抓手,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