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特色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0 15:4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特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特色教育

篇1

一、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重要方式

品牌化是学校教育正在迎来的发展主题。学校建设特色品牌,是改变“千校一面”“千生一面”同质化发展现状、实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举。品牌化,是学校发展的新视点,也是学校发展的新战略。品牌化的学校,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素养以及高超的生活智慧。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制定了四大行动,第一个行动就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目的在于提高并增强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把未成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就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建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育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的路径整合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小学科学(自然),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而科学技术教育相对缺失。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重要,国家多个部门都非常重视,都想为中小学科技素养的培养作贡献。多种力量关注青少年科技教育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问题是带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基层学校无法统筹兼顾。归纳起来,当前中小学科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堂和课外问题、多头管理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等。因此中小学校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应该进行如下路径整合。

1. 管理路径整合。科技教育通常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范畴,但各区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很少有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各中小学学校也少有专职科技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开展。依现有经验得知,凡有专职教研员的区县、有专职科技辅导员的学校,科技教育活动都开展得好,都各有特色。所以区县设专职科技教育教研员、学校设立科技辅导员,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落实各种力量、各种渠道组织的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

2. 课程路径整合。科技教育全称应是科学技术教育。当前的课程设置现状是,科学教育课程一般在普通中小学校开展,技术教育一般在职校技校开展,这是一种脱节现象,现在的高中虽然设有通用技术课程,但课程执行力较弱,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从而导致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的缺失。而科技教育最好的方式是做中学,实践中学,模拟中学。所以要把课堂文化课与课外活动课很好地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技能技术教育整合起来。

篇2

关键词:香港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材;特色

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时期。中国传统的私塾制与天主教会来港办学,使香港早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处在一种混生状态中。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内地音乐教育状况的深刻影响,差不多与内地同步选用了包括学堂乐歌、《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等20世纪前半叶流行于内地的教材;另一方面,它又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留下了西方文化撞击的烙印。1949年前后,许多从内地来港的音乐家对香港的音乐文化生活和教育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一年一度的香港校际音乐节比赛,对香港学校的音乐教师、学生、家长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度缺乏制度上的保证,直到1968年才公布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另外,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使用也不统一。

相对内地来说,香港的中小学校在音乐课程的制定和教材的选择上相对比较自主,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公立学校需要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展教学,接受督导,中小学音乐教材要在指定的书目中选择。私立学校一般不受限制,学校可以根据要求自行制订课程发展事宜,有教材选择的自主权。1983年和1987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分别出版了初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作为学校发展音乐科课程的指引。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带来了紧迫感。2002年,《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出版,2003年了《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以下简称《音乐科课程指引》)。而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比香港早两年。

作为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指导文本,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的性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音乐教育对人类的美感、智能和德育发展贡献重大,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国民意识及灵活开放和尊重他人的态度。”“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更是儿童发展智能和身心的关键。音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人类利用其独特的表现力,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抒怀”。

从《音乐科课程指引》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表述上看,音乐教育首先是“美感”教育。这与内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观点十分接近。内地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首先要突出其“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科课程指引》还指出,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音乐是人类进行沟通、表达情感和文化特色的一种重要及基本方式”。内地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二者在音乐课程价值观念上十分默契。

《音乐科课程指引》提出了“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和德育的提高”,这和内地使用多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点十分相似。长期以来,“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达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目的,这是和谐完美的课程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推断,随着内地与香港音乐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在音乐课程领域的共识也会越来越多。这将为两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互借鉴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香港采取的是教材多样化制度,从品种数量上看,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比较多。这些教材都比较注重基础性,强调学科自身体系,但同时又比较注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接受能力。我们可以从1993年香港教育署辅导视学处音乐组编写的一本《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上大致了解这一点。虽然它并不是学生教科书,但其主要内容均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序言中的一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教师手册的目标是探讨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修订于1987年)内各主要范畴的不同教学方法与重点,更给予不同背景和能力的音乐教师一些教学基础及意念。”从书上的内容看,这些“重点”及“基础”大部分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点提示。全书分为十二章,另有三个附录。其中六章论及的是音乐课程的常见教学栏目,分别是:第一章歌唱,第二章乐器演奏,第三章音乐聆听,第四章读谱,第五章音乐与律动,第六章创作活动。后六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科知识点:第七章和声,第八章曲式,第九章表情。最后三章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第十章教学计划,第十一章课外活动,第十二章学习评估。从这十二章具体内容来看,它的主体是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香港教材在注重基础知识时有两种编排方式。一种是从音乐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音乐知识(包括读谱知识、乐器法常识、表演常识等)的认知教育以及基本演唱、演奏技能的训练。音乐知识与技能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教材中。这条线索是显露的“明线”,起到组织教材的作用。教材具体教学曲目的选择紧密围绕音乐知识的分布展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唱歌、欣赏或器乐教学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知识的实际意义。另一种是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这时是隐含在单元课中的“暗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潜在的支柱作用。

香港中学音乐教材《音乐的韵律》是按照“明线”组织教材内容较为典型的例子。这套教材共有三个分册。编者在其“书介”(即教材的“说明”)中介绍了该套教材的六个特色:“一、课文中有关的音乐知识均采用精简、浅白的文章来描述,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明白。二、每课选用的歌曲都能配合课文内容,多为中外著名、旋律优美悦耳,但伴奏容易的歌曲。三、精心辑录中外名曲百多首,作为每课教学中音乐欣赏之用,省却教师寻找资料的麻烦。四、每课所设的练习题均十分恰当,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后即可重温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五、全书遍插精彩图片,全部与课文有关,部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插图,必能增强视觉教学的良好效能。六、课本后所增加的附录,内容包括:视唱、听音、节奏练习和多首增补歌曲。”

从上述六个“特色”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将音乐知识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课文”来编排的,歌曲基本上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而选用。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编者还特地设计了练习题加以训练。而在内地最新的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音乐教材中,歌曲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音乐知识的学习往往服从于所选歌曲的需要,或者作为所选歌曲的附属成分。从这一点上看,香港教材与内地大纲版教材相似,都十分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此外,香港教材中对情感因素、态度因素等涉及较多,很注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练习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意识。而这一点却在内地大多数课程标准教材中较少涉及,这一点值得思考。

具体来看,教材在第一、第二册分别安排了25课内容,第三册为22课。每课分为“主要内容”“歌曲”和“音乐聆听”三项教学栏目。各项教学栏目中穿插有数量众多的练习题。其“主要内容”即“课文”选编了乐理知识、音乐史知识、乐器知识、音乐体裁与风格、中国传统音乐等,题材十分丰富。现将其“主要内容”的分布列表如下页:

从上表中我们看到,音乐知识点在分布上非常广泛。在教材中,这些知识点的表述也比较细致,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科体系有一个整体印象。另外,习题设计的变化很多,强化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

香港多数中小学音乐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即教材中谱例资料丰富、准确,便于使用。例如,许多歌曲都有钢琴伴奏谱,聆听曲目都有音乐主题甚至是合奏谱例。这与内地的教材有很大区别。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一样,香港采用五线谱,内地教材则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谱式。内地教材通常仅将必唱歌曲的全谱放在教材上,欣赏仅选摘谱例片段。另外,练习设计的形式和数量都比较少。

与内地相比,像《音乐的韵律》这样的教材在教学容量上较重、难度也较大,这说明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要求也会不同。内地目前实行“一纲多本”,如果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教学基础的学校“因教选材”。“一纲多本”需要通盘考虑,如果有国家级示范教材,再辅以地方或特色教材,应该更适合内地的实际情况。

香港《小学音乐天地》是按照“暗线”组织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它以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体、以音乐知识线为支柱。该教材采用柯达依教学法为编写的理论依据。其宗旨是“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务求课室充满欢乐和生气。”该教材专门为教学栏目设计了一套卡通图标,分别代表歌唱训练、节奏训练、音准训练、手号(音高手势)、视唱训练、聆听、乐器弹奏、律动、唱游、创造活动、土风舞、绘画/填色、戏剧、讲故事、默写/抄写、音乐家介绍等十六项教学活动。虽然编者将每课“课程”分为重点教学(即音乐基础知识)、歌曲、综合活动三部分,但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十分灵活,版面充满童趣,对小学生有吸引力。教材内容的展现,除了完整歌曲谱外,其他栏目均设计为活动的方式,与教材的宗旨相符。低年级以认识音符(休止符)为主要线索,语言表达力求符合儿童心理习惯。比如,介绍几种不同的鼓(大鼓、小军鼓、铃鼓)时,编者设计了聆听和乐器弹奏两个活动,由学生完成:“我是谁?你可以用我为《找朋友》伴奏吗?”“大家来打打我们的大肚皮,听听我们的声音”等等。高年级适当增加了诸如旋律线、调式、调号、表情记号等知识,并在聆听(音乐欣赏)中介绍乐器知识、曲式结构、音乐家等。知识的介绍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例如,介绍前奏、间奏和尾声时,教材中设计了一幅火车厢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歌曲选材方面,香港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欧美歌曲较多。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可以解释:一是欧洲传统的大小调音乐比较符合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易于学生辨识;二是美国音乐教育比较发达,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比较丰富,许多编者都有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因此美国的歌曲也有较大比重。以《音乐的韵律》为例,全部三册教材共选编歌曲87首,其中欧洲有37首(包括名曲填词),美国的歌曲有22首,二者合计占总量的67.8%。中国歌曲15首,且均为民歌,仅占总量的17.2%。在内地教材中,情况正好相反。内地教材中国歌曲的比例通常要占到60%以上,且有较多的民族民间音乐供欣赏。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交流的不断增加,许多音乐教材资源从内地被介绍到香港,一些创作歌曲(如《大海呵故乡》)、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说唱音乐等)也经常出现在香港中小学教学中。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两地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将在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中并行不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冰.香港音乐发展概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艺术教育学习领域: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Z].香港: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吕达.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A].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制度沿革篇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中师特色 小学教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师范教育体系逐步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与此相适应,小学教育专业也从原来的中师、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现在的本科学历的高层次培养模式,这种变化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正式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到现在,已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和以往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相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成立的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批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都较高的小学教师,推动了小学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但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我们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往更好方向发展。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精神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1]简言之,就是教师要热爱教育,真正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去耕耘,而不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赚钱的工具。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就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的这种专业精神在一点点地消失。多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看重的是其稳定性,希望将来有个稳定的职业;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被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身对小学教育就不是很了解,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对小学教育专业存有抵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想以小学教师为踏板,寻求其他更好的工作。真正喜欢小学教育、发自内心想成为小学教师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非常淡薄,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其专业精神可想而知。

2.专业技能欠缺。

(1)基本技能欠缺,尤其是“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技能欠缺。“三字一话”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师阶段的教育对“三字一话”非常重视。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中,“三字一话”的重视程度却大大降低了,尤其是“三字”技能,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在课下训练。因为无人监督又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多学生的“三字”训练处于一种懒散状态,又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三字”技能根本不过关。一位小学校长在评价当前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时曾这样说:“现在的学生(指小学教育毕业的本科生)普遍技能不过关,黑板上写字并不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那种,教师的字不好,学生能学好吗?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那么强。不如以前的中师生。”

(2)艺术技能欠缺。在当前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一般要承担多种职业任务,包括多个科目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小学教育活动的丰富性特点及相应的活动指导任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指导能力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素养和特长,多才多艺。以往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们基本技能过硬外,还因为他们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能行,属于“全能型教师”。而现在学习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多数是高中毕业生,严格的高中应试教育使他们不仅青春的活泼与激情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压抑,而且错过了发展艺术兴趣、特长,培养艺术才能的关键时期。加之高师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又缺乏艺术类科目的开设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小学教育毕业生艺术技能不高,影响其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3.教育教学技巧不足。

“小学生认知、情感的具体性特征要求学习环境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及师生关系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教学的这一形象性和趣味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有全面、高超的教学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2]。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如何教”可能比“教什么”更重要。但是,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着理论课过多,实用性课程,尤其是与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课程偏少的状况,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空有一肚子理论,却不知如何发挥。

二、中师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曾经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中师教育多年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如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却不应就此消失。针对以上提到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师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让中师特色和当前小学教育培养有机结合,促使小学教育培养出更高学历、更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

法国师范教育早期重要立法者之一基佐在给小学教师的信里写道:“即使有最完善的法案,最英明的指令,最好的教科书,而负责去实施的人没有饱满的热情,对自己的使命不是满腔热忱,对事业不付出激情和信仰……那么一切都是枉然的。”[3]因此,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使其热爱小学教育,为他们主动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当前小学教育的认识,让其认识到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小学教师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在对本专业相关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个职业,尤其在小学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小学教师还以较低的社会身份存在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小学和小学教师接触的机会,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在与优秀的小学教师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看到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责任感,学习他们乐业、敬业和为专业奉献的精神,以便为自己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

首先,高等师范学校应该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来,设置专门的课程,由专业老师专门进行教学,同时增加专门的考核机构,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作为一项制度长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师范生在从教之前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加大艺术类课程的分量,实施艺术教育四年不断线,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从最基本的技能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唱、画、舞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情景剧、书画展等,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3.改变传统教学,强化教育实践。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减少纯理论课的开设,增加实用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和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其次,改变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活动探究、专题研讨等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邀请小学特级教师来学校上示范课,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的机会,学习其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最后,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师特色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小学教师,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特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19-0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主要指会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会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具有表达、沟通、思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观念,具有敬业精神。

迈向21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据此,本文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做法,在特色上做足文章。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牢牢树立质量意识,坚持突出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特色。改革传统会计教育,打造职高会计教育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会计人才,已是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打造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

1 迎合政策支持,开办职高财会特色班。以浙江省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生源为例,9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其家长来说,如果学校能为孩子毕业后提供良好、稳定的就业机会,非常乐意选择中职。因此,中职学校应抓住机遇,和更多的企业联合办学,尽可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直接到这些企业就业。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资源并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学校的明智之举。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从而使学生学有所用。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之忧。

2 加强宣传,扩大财会特色班的社会影响。打造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可以通过开办职高财会特色班和加强社会宣传的途径,作为打造职高会计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在开展会计特色班报名工作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广泛宣传财会特色班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增强广大社会人员对职高财会特色班的了解,提高初中毕业生来财会特色班学习的积极性。

当特色班运作成熟,特色已经形成时,可以将其招生和办学经验在全校乃至全行业内推广应用,实现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要打造中职学校会计教育前的招生特色,应该研究省、市有关开展职高特色班招生工作的相关意见,并积极响应,率先把本校申报为全省(或全市)财会特色班招生的试点单位,以得到省、市的积极支持,为职高财会特色班的顺利开办和会计教育特色的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会计教育中的教学特色

1 制定特色培养目标。职高教育培养的是与普通高校不同的专业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的会计教育培养的是具备很强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会计各岗位骨干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打造会计教育特色应首先制定特色的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会计教育科学办学”。

具体而言,职高应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胜任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和普通技能工作岗位的初级“蓝领”,实现就业岗位的重心“下移”,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性好、认可度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初级技能会计人才,并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 设置特色专业课程。目前,中职学校会计课程的设置普遍是就会计论会计,对于其它一些涉及经济、管理知识的课程一般不列入教学大纲。这就使得职高毕业生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但整个知识面很窄,适应性很差,往往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中职学校有必要改革当前专业课程的设置,开设特色会计专业课程,有计划地逐步增加相关方面的知识介绍,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具体而言,在会计专业课程的特色设置中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的主体课程,如会计核算、审计、会计软件营销、会计咨询与服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等,以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二是延伸课程。主要是相关的经济、金融和计算机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产生的经济理论基础,有关的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金融市场学基础知识,增加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三是调试课程。主要是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配合开设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与人交往相处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及具有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敢于和善于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包括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3 掌握特色教学方式。笔者经过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认为会计教学方法特色的形成要采用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其中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

模拟教学即根据课程内容,选用或自行设计与内容相配套的仿真会计资料,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会计理论寓于模拟操作中,使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模拟操作中体现出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基本知识点讲清楚后,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引导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方式最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学到的知识扎实深刻,不易忘记。例如,在讲到投入资本的计价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模拟投资者和资产评估方,并在模拟的过程中讨论为什么投资者以现金以外的实物资产投入时,不采用投出单位的账面价值记账,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的价值、合同或协议确立的价值入账等。

案例分析教学与模拟教学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用或自行设计相关案例,把会计的理论寓于案例之中,将会计的程序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设计案例,学

生积极参与。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特色的教学方式需要特色的工作手段。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目前,会计电算比已在企业中逐步推广和运用。企业通过Internet上网查阅、和收集各种信息也已较为普遍。有些企业利用网络互联甚至已实现生产、计划、销售、人事、劳资、财务等数据共享,做到办公无纸化。从这一点来看,中职学校会计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信息处理人员,必须把电脑基本知识和实务操作、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纳入教学体系,掌握特色的工作手段,才能最终形成特色教学方式。

三、打造会计课堂教育后的就业实践特色

为了打造会计课堂教育后的就业实践特色,中职学校应建立校内、校外及定向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即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在定向单位建立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实验室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配套设施,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阶段模拟、综合模拟,真正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会计流程。

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通过与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会计软件应用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获取会计应用软件和ERP证书。

定向单位实训就是到学校指定的单位全封闭实训,一般选择在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实训时间至少2个月。此外,还可以调动学校、家长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缩短会计教学与银行业务、税务及会计操作的差距。同时,加强会计软件的教学与应用,做到人无我有。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带来会计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和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多样化,这使得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不断提高。中职学校传统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学校要谋发展,必须创特色,有特色就有发展,有特色就能壮大实力。中职学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香林,基础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篇5

一、美国高等院校教育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以公立学校为主,而美国有近一半的高等院校为私立学校,私立大学最初是由教会和一些宗教团体创立,而现在已不再以宗教教育为主了。美国现有高等院校主要分为二年学制和四年学制。二年制院校多为技术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它是连接高中和正规四年制大学的桥梁,该院校主要培养美国社会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正规四年制院校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它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的最高水平,可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院校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政府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

二、美国大学现代教学特色

美国教育尊重学生天性,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教育虽然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但创新和实践性教育却难以突破性提高。以乔治华盛顿大学、旧金山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学方法为例,介绍了美国大学独特的教学特色。

1.大学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大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人文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真实的需要,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高等教育极为重视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培养。美国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多以启发式的讲述和提问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可随时提问,而教师也经常以开放式的问题和互动讨论形式展开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在访问乔治华盛顿大学时,华人教授杨家文博士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特征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课堂分组讨论问题,课后总结,美国许多教授都采用了此授课方式,这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教授还着重介绍了中美教育的差异性。在美国,教师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启发学生思考到底想学什么;而中国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规定学生该学什么、该怎么学等,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天性,导致许多学生学得被动、教条、无奈。美国教育不太看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极为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却正好与之相反。因此,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而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他们认为中国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的奴仆,而非创造型人才。

2.高等院校应采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让学生明白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以实验为基础,大学物理多媒体实验教学的介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实验技巧、提高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主要有三种:大学物理实验、演示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如物理实验室已配备了计算机、教学投影仪、导学仪、高清大屏幕电视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旧金山大学的多功能智能教室、网络交互式教学案例和可视化远程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北京工商大学师生“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待完善:虽具有多种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但缺乏相应的教学软件;教师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互动性不强;虽有网络平台,但未搭建灵活方便的教学交流界面。

美国大学的电子期刊应有尽有,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各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Google公司合作,在Google scholar搜索结果里嵌入加州大学的超链接,如果学生在校内网想查询某篇文献或书籍,搜索超链接功能会先查询本校图书馆有无馆藏,否则会继续检索全部加州大学的图书馆,甚至链接到美国最大的国会图书馆。

3.教师应分层次实施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小组,教师可根据不同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学卓越中心学习期间,Rosemary Capps博士的教学培训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她将笔者一行十四位教师按照所教学生人数由多至少排成一队,通过这种游戏方式让大家了解不同层次、不同人数的学生班级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全校工科基础课的物理教师,每年都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班级人数规模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尽可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

决定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青年教师如果不注重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教师主观上很难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如同暗夜行路只能自己边摸索边实践,感觉力气花了不少,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从Rosemary Capps博士的介绍中了解到,该校设有一个为教师教学教法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专门机构,该机构通过专家随堂听课、同行咨询和听取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用专业的教育学方法帮助那些对教学能力提高有困惑的教师,最终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的教学服务。

4.重视“互动式”大学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高校教师最常用的互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课堂上围绕讨论主题展开教学,二是在课后举办学术讲座,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很多院系几乎每周都有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本系教授或者外聘专家一般主讲一个小时,之后是学生们积极提问,经常出现异常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虽然这两种互动型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也颇为普遍,但大多数高校在安排教学或者讲座中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很难调动,参与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篇6

首先,我校的体育教学常年与学区内的中心小学挂钩、衔接。中心小学的学生篮球队、乒乓球队连年夺得市级团体冠亚军,小学生已对这两个体育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必将为我校的体育校本特色教学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而我校的篮球、乒乓球又被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我校的乒乓球队曾代表市局参加常州市的中学生乒乓球比赛,夺得过团体前三名的成绩,在市教育局、体育局组织的学生球类比赛中乒乓球队多次获得团体冠亚军,个人全市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我校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进行班级排球、乒乓球比赛,又推动了这个运动项目的普及。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我校拥有一支市级优秀青年体育教师和市级优秀教练员队伍,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这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保障,也使学生从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中得到更大的益处。

一、实施模块教学,体现“目标统合,单元构建”的思想

转变理念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导,创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优化组合,实践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体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在于教师的创造性能否发挥。我以2008年9月入学的初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跟踪调研两个学年。结合本校的体育优势项目和体育设施,在制订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时,由体育教研组长负责,召集全体体育教师,来共同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把课程的新理念向可操作层面转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体现优势项目的目标统合、单元构建的教学思想。

二、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运动兴趣需要依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有趣、有效。在开学初,体育组会同学校教务处在开学前安排课务时,尽量在同一年级安排一位乒乓球专业的教师和一位篮球专业的教师。每周三节体育课是这样安排的,前面两节按新课标要求正常开展其他技能学习,后面一节两个班级同时上课,两个班级的学生打破班级的限制,按照不同的爱好,分别到各自的专业教师那里上课,真正体现我校体育特色教学的需要。但是这两大球类项目,学生的技能基础参差不齐,技能好的学生已达到一定水平,技能差的学生仅仅是摸过几天球,其中还有不少学生怕摸球,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我校乒乓球、篮球的教学特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校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教学形式来体现体育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试行友伴帮教型分组。如:在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时,让他们选择和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又有一定技能专长的学生进行帮教。例如:很少摸过球的学生,处在一个友伴群体中,其同伴会用友好的态度、热情的鼓励带他一起打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他也会很放松地、毫无顾虑地与友伴一起活动。这种分组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可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目标分层法:根据学生的技能差异,开展技能分层教学,对技能差的学生采取简化技能技术,在教学时采取游戏的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不过于强调技术的细节,只要他们稍稍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如在篮球教学时,让他们把篮球技能的深化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区或街道组织的“三人制”、“四人制”篮球赛,培养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提高竞技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采用竞赛激励法:选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竞赛活动,采用变化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为了激励技术差的学生投篮的积极性,采取投篮得分的特殊规定。竞赛分组为:技能好的为A组,技能差的为B组,打3节制,一节为10分钟,中间休息5―10分钟,采取小组对抗,轮流上场,并由学生体育骨干做裁判,教师巡回辅导。

三、改革运动技能评价体系,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成功与喜悦

体育校本特色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在学生进校的时候,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体育档案,记录他们入学时的多项体育成绩,让他们通过一学期或一年的努力,比较提高的幅度。评价的内容则侧重于学生成长中的创造性和在群体实践的团队合作意识中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变化。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肯定其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使其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得到协调发展。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测验,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互相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把教师的点评和学生自我评价作为一种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激励机制。在对运动技能进行测验时,尝试采用了测验观察的评价方法。

篇7

关键词:特色专业;英语课程;礼宾班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在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及速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优秀人才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模式下,国际化交流日益增强,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等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标准也趋于明朗:专业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好、个人发展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

然而,很多高职类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也比较倾向于专业课、实训课,而忽视了那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个人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多是“工具人”,而非“职业人”。

商务类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培养的是素质高、技能专的商务类人才,其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这一特色,如电子商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但要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仅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人文学科的介入。英语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人才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工具,它是沟通的桥梁;作为一门语言,它是异国文化和人文情怀的载体,不能说有了英语课程就可以实现商务类职业院校的特色办学,但是要实现科学的现代化的特色办学,没有英语课程的支撑是万万不能的。

面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实现特色办学,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于2014年着手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外事礼宾班为代表的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外事礼宾班是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全面贯彻“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构筑学院全方位对外合作新格局,结合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契机而开办的一个提升学员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平台。学员们通过外事礼宾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了解和掌握外事礼宾礼仪常识,为成为重庆外事工作服务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合格学员的实习、就业由学院向重庆市外事侨务办公室推荐。主要实习、就业单位为各外领事馆、政府机关、市外侨办、外资企业、外资银行等。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礼宾班的课程设置兼顾了礼仪接待、形体、化妆技巧、普通话、外语、人文素养养成、个人理想提升等多个课程,学员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可以掌握礼仪接待等基本技巧,规范自身行为举止,而且可以提升个人气质与修养,升华人生理想与境界。

英语在礼宾班的教学任务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作为外事礼仪接待人员,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实现沟通的基本途径。商务学院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本着语言输入为前提,通过全方位练习科学输出的原则,在礼宾班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模块化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成果。根据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礼宾班的模块化教学分为基本能力训练模块、专项技能发展模块以及综合素质提升模块三个部分。

1 基本能力训练模块

大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很多学生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看重句子、句型、语法、单词等书面表达的形式,忽略了口语、听力等语言沟通中最基本的部分,很多情况下往往看得懂,但是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基本能力训练模块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旨在通过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

该模块主要通过晨读及小组训练的方式完成。训练之前给学员提供学习资料,主要内容为相对简单的英语文章及音频,学员们在早读时间进行大声朗读,指导教师对学员的英语单词发音、语音、语调、句子节奏感等进行纠正和指导。课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读、互听,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秀之处并指出不足之处。同时,还需向学员们提供一些参考读物供其阅读,从而提高学员们的语感和词汇量,开拓他们的视野。

2 专项技能发展模块

该模块为整个培训任务的核心模块,通过向学员提供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礼仪接待词汇及沟通技巧并展开专业化集训,旨在提高学员在某些领域的涉外礼仪接待能力。根据涉外活动涉及的场所及方式,向学员提供机场接待、酒店接待、会议接待、展会接待、旅游接待等几大专题训练。机场接待主要训练目标:了解机场接待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掌握机场接待基本礼仪规范,熟练操作机场接待基本英语表达;酒店接待主要训练目标:了解酒店接待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掌握酒店接待基本礼仪规范,熟练操作酒店接待基本英语表达;会议接待、展会接待、旅游接待等均是如此。

该模块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及模拟实训的训练方式,通过对学员分组,学员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进行训练;通过模拟实际场景,训练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及应变能力。

3 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经过前期的基本能力训练及专项技能发展,学员的英语语言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夯实,眼界有所扩展,对于外事接待专业领域的基本接待技能也有所掌握,那么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可以让学员不惧现场,适应环境、灵活应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该模块主要以外出实训的方式进行,通过与本院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可以让学员深入机场、酒店、展会现场、旅行社等进行实战演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聘请一些外教进行指导,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员有身临其境

之感。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特色办学、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英语课程的教学寻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学院进步的发展新思路。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礼宾班的开设不仅为英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为相关特色课程的建设带来更多思考。

参考文献

[1]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

[2]何雪莲.面向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大学学学报,2012(4)

篇8

一、倡导和谐,坚守主流文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高校在校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物质生活上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上有了许多的不同。独生子女的身份在集体意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个人适应能力的差别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的欠缺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作为生活服务的高校后勤就不能只是一个服务问题;更高的要求在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掌握沟通技巧与管理艺术,国学中许多思想精髓就为我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睦,这在先哲们的言论中有诸多体现。在高校建筑文化中也有具体体现,比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图书馆前天台上的“和”字,就是引用孔子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比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博广场上的“坚守主流、保持清醒、超越小我、争取大成”标语,正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的体现。

《论语?学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是礼的应用要以和谐为最高目标。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更是说明了人与人和谐的重要性。“和”这一思想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总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总务与各院系各部门的和谐。总务处领导班子通过工作分工和业务整合加强与其他院系及部门的联系,分管业务领导和部门通过工作对接及时沟通和交流,在互动中集聚正能量。二是党员与基层员工的和谐。总务处领导一直深入基层参与工作,并从细微处关心员工生活。三是总务各科室与各学生社团的和谐,以关注师生为重点,在积极推进总务文化建设中,着力打造有教育和服务意义的学生团队,结合各科室的工作性质,成立各科室下属的委员会。总务各科室工作与各委员会形成联动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各委员会举办了不同主题的活动。成立了管乐团、摄影、书法、手工制作等各类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各类竞赛、摄影展、文艺会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让员工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交流感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总务处通过大力推进和加强校园主流意识的育人工程建设,发挥了先进文化的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激励斗志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发展。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总结出了和谐的生存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辩证关系,在古人治水上就已经运用到治水的实践中。疏导治水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让水服务于人类,而又避免了水灾祸患人类让自然界生态平衡。对于人而言,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同样重要。与周围人与事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与工作,才能左右逢源。有人这样形容今天的社会说它“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当然,这样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却可以说明今天社会的人际关系比从前要复杂得多。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其核心就是用心与服务对象交流,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互相尊重,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对高校后勤服务传统文化素养的正面教育,再辅之以蕴含传统文化理念、思想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一定会不断提高高校后勤队伍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自律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普遍认为人在出生之初,秉性都是善良的。言下之意,后天的教育对于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性本善”之观点认为,人性是可以后天改造的。所谓自律就是强调人的自觉性,从另外的角度就是说自律是从“人性善”为出发点,围绕社会生活中来考察个体自身的道德素养,主要看个人的素养是否可以协调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大学》中是这样表述人的个人修养境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这种要求是常人难以实现的。但它可以作为自律的标杆。由此可知,自律是指主要靠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的要求的吻合程度。对于个人自律而言,就是我们同自身修养自觉地去遵守社会要求。因此,我们总务处的人员要做到自律,就要从加强自我修养开始。

高校校园文化的根本就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作为高校后勤管理服务部门的所有员工应该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在管理中做到身体例行,在服务中为人师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老校长刘家全董事长一贯强调用国学和传统文化来做好高校后勤工作。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后勤服务部门多年来一直强化后勤员工的国学学习,加强员工的国学理论素养。后勤处创办了国学堂,员工自觉上夜校诵读儒学经典。在办国学夜校的同时后勤系统员工积极营造校园国学文化传统:一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起了“忧念园”和爱心捐助中心;二是用国学语录和宣传画布置学校的餐饮服务中心;三是建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后勤微信平台进行宣讲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净化心灵,培养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有这样几条经典语录“认真,?我们迈向成功”、“敬重,让我们告别平庸”以及“英雄,让我们豪迈前进”这样的语录已成为同学们的座右铭。也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师生加强自律和提高个人修养的基本尺度。

三、倡导责任意识,提倡集体主义精神

后勤服务责任重于泰山!而后勤服务更忌讳“单打独斗”。责任感、责任心是我们后勤服务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承担着全校师生的一日三餐和居住环境学习环境的责任,这样的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全体后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培养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需要。而集体主义精神的源泉来自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理念。因此我们在我校后勤服务部门开展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化理念教育,以全面提升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

?榱伺嘌?高校总务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总务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设立国学堂,开设有国学少儿班等一系列的活动。优良的服务时时刻刻都在师生身边,让这种服务成为教育事业的自然规律,正如《中庸》里面讲“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个“道”就是自然规律,将“道”运用于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实践中,以传统文化来影响后勤服务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实效,让此“道”成为后勤工作的特色和品牌。

篇9

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应围绕理念、目标、内容等多种视角展开理性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具体实施思路和办学模式。我们以为,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办学理念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特色目标诉诸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特色内容强化“隐性资源”的特色建设;特色实施侧重“特色自觉”的功能发挥与品质培养;特色评估注重物质、制度与精神等多维度指标要点的整合。

关键词

主体本位;隐性资源;特色自觉

中小学的特色办学问题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小学校的办学是否具有特色、具有什么样特色的问题不仅关乎学校能否有序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进程。实践表明,没有特色、千人一面的学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不符合新课程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教育教学中人本位的教育取向。鉴于此,我们以为,探求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确立良好的特色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实际的办学特色的内在生成和学校师生教学个性的完善。

一、办学理念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

中小学校的特色办学基本出发点在于以特色来求发展,用特色来武装自己,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特色办学都能得偿所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将特色建设建立在个别师生培养和训练之上,以此作为学校特色的“标杆”,这种特色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很难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因为,以牺牲多数师生利益为前提的特色办学违背了“人本位”的教育教学取向。我们以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的基本理念取向应当是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发展,还是处于特色建设的办学需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存在价值,相信教育主体的内在能量,能够为教育主体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资源,这种教育机制和办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事实上,得到“人心”支持的教育理念,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接近乃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特色办学目标。突出“主体本位”的特色办学理念具体落实在实际办学中有哪些基本衡量维度或是外在表现呢?我们以为,“主体本位”的特色办学在实际中至少有三方面具体化呈现:一是重视人本的特色文化建设,例如,关注特色办学中教师的教学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并侧重教学伦理的建设,突出精神文化对人的教育功能;二是尊重教育教学主体自身的教学发展特点和差异性成长需要,例如,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不同需要提供差异性供给和帮助,以促进教育主体个性化的特色发展;三是特色管理符合人性发展需要,即尊重人性,教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尊重教育主体建议,从教育主体中来,为了教育主体发展。这三方面都是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的特色办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突出人文建设的办学要求,以此建立特色办学的风格和品质。

二、特色目标诉诸共性与个性和谐统一

中小学校的特色办学是指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所追求、塑造甚至是打造出来的相对独特的办学风 格。固然如此,中小学校依然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机构的重要构成,不同的学校依然有着相同的发展需要和改革要求。任何一所中小学既要追求特色,但又要预防为了个性而失去其性质使然的共性。概而言之,我们以为,中小学特色办学中对特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有机结合了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各中小学的特色办学之路应建立在其对学校“共性”或是一般意义的发展之上。也就是说,无论中小学校追求什么样的特色发展道路,但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小学自身的性质不可变更,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重要载体的总体培养目标不能疏忽,同时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条件不能怠慢,等等。诉诸于共性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特色目标建设得以实现的理念条件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追求共性成长,重视校本条件的建设和完善,以确保特色发展的稳定性。中小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不考虑其自身的校本培养目标,就有可能导致特色发展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既没有充分的校本条件考察,也没有稳固的利于长久发展的现实条件,进而导致特色发展之路中途夭折;另一方面,追求个性发展,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建设,以保障特色发展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差异性。中小学特色资源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学层面也可以是管理层面;可以是制度视角也可以是文化视角;可以是教师维度也可以学生维度,等等。总之,多样化的资源开发视角,有利于寻找适宜学校自身的特色之路,也易于确保特色目标的实现条件。

三、特色内容强调“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中小学校特色办学的特色内容建设或是特色资源挖掘对特色办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外部还是学校内部,往往将学校学科发展、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被公众所看到的和熟知的显性方面作为特色内容考量的主要参照,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那些公众不容易辨别和发现的隐性特色的资源建设,这些隐性特色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特色办学的理念、学校的风气和风尚以及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教学精神和气质等。我们以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如果仅仅重视显性特色资源建设,而忽略隐性特色内容,其最终的办学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是失败的。隐性资源或是隐性特色对学校以及学校中“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因为是潜移默化不易被察觉,一旦形成影响力往往更具有威力。事实上,中小学校的隐性特色建设正是对中小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特色内容和风格,而课程理论专家研究结论表明,隐性课程或是潜在课程对人的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内在心理倾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显性课程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中小学特色办学中加强对学校隐性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开发、建设和挖掘学校隐性特色资源,以促进特色办学成效?围绕隐性特色资源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具体方面展开建设工作。可以针对学校特色办学的具体事宜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具有影响力的隐性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创设符合校本实际的特色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将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作为学校隐性资源的核心建设内容,突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风格,重视教学伦理和教学品质的建设和完善;开发人际关系的隐性文化建设,重在发扬“和谐”师生关系的特色品质和育人价值;结合显性特色品质,突出隐性特色优势,形成一显一隐双向特色建设的合力功用。

四、特色实施侧重于“特色自觉”的品质养成

中小学校特色办学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特色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前提,特色实施是关键。特色实施是指将特色资源落到实处,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应用层面的过程。特色实施过程涉及的事宜方方面面,我们以为最为重要的焦点在于将“特色自觉”贯穿于整个特色实施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指培养特色实施主体的特色自觉意识,帮助教育主体养成特色自觉品质,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内在生命源。借鉴已有学者的相关思考,我们认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中需要养成的特色自觉主要是指中小学校自觉而能动地反审自己的发展历史,自主探索适宜学校发展需要、符合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特色建设。特色自觉品质的养成,对于学校适应外部发展环境,开展内部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结合特色自觉的内涵,我们以为,培养特色自觉品质的基本思路有三:其一,特色自觉品质包括特色自觉意识、特色自觉态度和习惯以及特色自觉行为的内涵构成,缺一不可。因此,培养特色办学主体特色自觉品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的引导,也要注重行动力的培育和激发。其二,特色自觉品质的培养对象不是某一部分人员,而是绝大部分、甚至是全员教育教学参与者。这要求学校在特色办学过程中从政策制定到制度建设,再到文化创设和培育,整个过程纳入全体教育工作参与者和相关人员,调动全员积极性,以培育全员的特色自觉品质。其三,特色自觉品质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学校现实,以现实为桥梁,链接学校传统和学校未来发展取向,充分发挥现实的调节能力。这给予办学主体一个重要的认知预警,即特色办学不能不考虑过去,不能不考虑未来,更不能不考虑现实,学校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确定特色办学方案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未来和当下应当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绝不能以偏概全或是一叶障目。另外,在培养特色自觉品质的过程中要谨慎对待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瞻前顾后,缺少决断和魄力进而错失特色建设良机的问题;一个是学校不切实际,盲目乐观,不加反思和批判地模仿他校而导致自身丧失发展特色机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阻碍中小学特色发展之路,更为影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进而使得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竞争力,使教师和学生因此而缺少甚至丧失教学自信,使教学失效。

五、特色评估注重多维度指标的整合

中小学特色办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关系着特色办学的完善和监管质量,也影响特色办学的后续改革和建设问题。因此,特色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十分重要。特色评估内容取向关系着特色办学资源取向以及特色内容侧重问题。鉴于此,我们以为,特色评估指标应当侧重多维度的建构。所谓多维度的指标建构即将影响到特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并考察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多维度的特色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人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人的发展,具体包括教师教的发展,学生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教学的发展质量等。如果学校特色办学过程中合理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并一定程度地为师生提供可持续成长的机会,这种特色办学就“人”的维度来看,是相对成功的。物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情况,考察这些建设是否符合特色办学的目标取向、理念取向和实施取向等。学校追求特色办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符合校本实际,符合教学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奢侈化”“形式化”,那么这种特色办学从“物”的维度来看,也是相对成功的。文化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状况对学校办学特色是否具有促进意义,对教育主体是否具有正面导向功用等。原则维度,评估学校在特色办学中是否遵循发展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即是否紧密结合学校之外的环境变化建设学校特色资源,是否着眼于学校、学校师生长远发展采取可持续的建设理念等。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以上不同维度的指标进行评估时,应当采取差异性的评估方法,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特色评估。例如,有的外显特色的建设需要采用总结性评估方式,有的内隐特色则需要侧重过程性评估。针对人的发展层面的评估应当在两种评估方式的基础上展开追踪评价方式,以此取得更为全面的评估特色办学的成效。

六、结语

综上,中小学特色办学不是简单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项目。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办学努力中积淀而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公信性。因此,那种“速成”型的特色办学既不可靠,也不科学。中小学校只有将自己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下去,重视教育理念、人的素质、组织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建设,才能形成既尊重共性发展特点,又具备个性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更有机会使学校自身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敏.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唐芳贵,皮修平.论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自觉[N].光明日报,2012-08-04(11).

[3]任桂花.关于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曲铁华.论中国近代民办普通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5]龚春燕.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篇10

全市普通中小学校

二.评估类别

1.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实践,勇于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起到带动、推广作用。

2.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创建并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在市、区范围内发挥出示范、引领、辐射效应。

三.评估内容及办法

(一)评估内容

本《方案》共设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评估总分在80—89分之间为先进校;评估总分在90分以上,且A5指标≥8分为特色校。

评估体系如下:

B1组织领导(5分)

A1制度文化建设(15分)B2制度管理(5分)

B3经费保障(5分)

B4学风建设(6分)

B5师德建设(6分)

A2精神文化建设(25分)B6班风建设(6分)

B7校风建设(7分)

B8生命健康(6分)

B9文明礼仪(6分)

A3活动文化建设(30分)B10科学人文(6分)

B11民主法制(6分)

B12爱国主义(6分)

B13自然环境(6分)

B14人文环境(5分)

A4物质文化建设(20分)B15配套设施(5分)

B16资源整合(4分)

A5特色建设(10分)B17特色呈现(10分)

(二)评估办法

评估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区、校实际与工作基础,采取资料查阅、实地查看、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四.评估程序及推荐名额

(一)评估程序

1.校级自评。各中小学校对照《*市新一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评估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估验收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形成自查报告和自评表。

2.区级推荐。各区教育局在对申报学校提交的自查报告、自评表进行认真审核、实地评估的基础上,按市教育局分配名额择优向市教育局推荐。

3.市级评估。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小组对各区推荐、申报的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进行评估、验收。

4.社会公示。评估结果将在*教育信息网和有关新闻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5.认定表彰。对达到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评估标准的学校,市教育局将予以认定,并授牌表彰。

(二)推荐名额

中心城区原则上每区按3—4所推荐申报。新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视自身实际,按每区1—2所推荐申报。局直属中小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区教育局按条件推荐申报。

五.组织实施与管理

1.此项工作在市教育局徐定斌副局长领导下进行,由基础教育处负责组织实施。

2.各区教育局要形成相应工作格局,按照《方案》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认真做好辖区内新一轮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特色校)的评估、推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