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

篇1

[关键词] 甘肃农村;小学音乐课;现状

[基金项目] 2012年度甘肃联合大学“双联”科研专项。代号:2012SL01

【中图分类号】 J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34-2

一、甘肃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国家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实施多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新课标对音乐课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在我国新课标实施多年的情况下,甘肃古浪县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却令人深思。

甘肃古浪县小学是笔者“双联”项目的对点区域,通过对古浪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深刻的认识到,甘肃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落后及迫切发展的需求已到了极点。

1.甘肃古浪县小学的音乐课时间被各种各样的“正课”、“重要课”所占据,问及音乐课教师,他们都说“音乐课根本不被学校重视,能挤就挤掉(语数外课经常挤占音乐课),能不上就不上,这门课可有可无,上面查时我们有这门课的安排就可以了。”笔者对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务处长进行了采访,他们的回答也很让人无奈,“我们之所以有这些安排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农村的孩子本身在教育方面底子薄,家长的管理几乎没有(壮年男女大多数去大城市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的相当多,而老人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任何帮助和讲解),学生的教育重担基本上全压在学校身上,学生哪门课弱一些就需要时间来补习,课后又不能加补习时间,因此,作为学校,只好选择这些不被教育检查部门重视的科目时间去进行正课的补习,而且,如果我们学校的考试成绩(重要课考试成绩)在全县排名落后的话,还要直接影响老师们的工资,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这么去做。”老师们和校长的话让人深思,那应该由谁来管理这样的事呢?老师们和校长们还告诉我“就算你去问县里,他们也会回答你,他们也是受上一级别的要求才这么做的。”从他们的话里,我得出了这样的结果,首先,作为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应该积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哪怕再苦再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放任自流,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位老师;其次,作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只看眼前的成绩,而要放眼未来,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2.甘肃古浪县小学的音乐教师几乎没有一位是专职音乐教师,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位是从术科专业学校毕业的。这种教师结构如何能让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发展壮大呢?依笔者看,太难了!调查中,一位教师告诉笔者:“甘肃古浪县小学的音乐教师几乎全是其他课的教师,音乐课在这些地方的理解是,是个老师都能教音乐。而且,作为教师都不愿教音乐课,因为这门课不能显示自己教学的实力,不会被人重视,课也给排不上,就算排上也会给挤掉。从而也会影响自己的晋升,工资待遇等等,作为一个人,生存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要影响到生存,没有一位教师愿意去做。这是事实,也是现实!作为一个学校要养一位音乐专职教师是很难的。现在,有的学校里有些六七十年代的老师会拉二胡和板胡,这样的老师在学校里就是很厉害的会音乐的老师了。八十年代的师范生还会一点,但也随着不在从事音乐课也荒废了。一位老师,领导安排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如果不会音乐就提录音机去给学生听音乐。这位教师亲口告诉我,‘我呼吁,给这些学校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和学习真正的音乐!’”另一位被采访的老师告诉我:“我们古浪县小学特别需要专业的音乐教师。”还有老师说:“我们也想向电视上,大城市那样,给学生们排一些节目,可是我们一没有老师,二没有条件,艺术是建立在经济之上的。教育部门给音乐教师编制少,是否能从政府的政策上给予调整。”“家长们也认为音乐课就是玩的,根本不重视,还建议学校不要上音乐课。”

3.甘肃古浪县小学的音乐设备极其落后,老师们告诉笔者:“他们上音乐课的主要教具就是录音机,因为它很便宜,而且是个老师就可以上音乐课。有些学校有简单的电子琴,但会操作的老师也不多。若是专业的音乐教师那更是没有。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原则上一、二年级每周两节课,三年级以上每周一节课,但是原则只是原则,事实上一个学期也上不了几节,2011年以前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为了给上面报几个节目,就临时让某位老师从碟上学一个舞蹈一排练就是了。说白了,我们的音乐教育只是个样子。”“只有一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可以接受国家的检查,其他的都经不起检查,”

2013年11月7日,笔者在校长史百战带领下随兰州文理学院双联办赴古浪县直滩乡老城村文化广场进行老城村文化广场揭牌仪式及庆祝演出,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村民们说:“这样好的音乐活动还是首次在我们这进行,真希望以后还能有。”听了乡亲们的一席话,让我们真正的感到音乐的发展在这里的贫瘠。

篇2

一、教学问题与研究课题

教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问题;二是教学问题(文中统称为“教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遇到的困难、疑惑等的统称,不是教学实践中的师生问话、对话、提问。问题解决就是排除困难,解除疑惑。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理念的先进与否、方法的优劣等的不同就会派生出不同的研究状态和层次。

(一)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

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一次性解决。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经验大体可以应对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系列问题,而且教学研究将内化为他自己的行为习惯,不再是外来的任务和要求。

教师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比较轻松的一次性解决教学问题,这就显示为教师的日常性教学。在日常性教学中,教师往往凭借个人经验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人将这种日常性教学称为经验性教学。在日常性教学中,教师虽然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对教师而言,并不构成难题,教师能够比较轻松的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而不会使问题课题化。但是,有两种情况将对教师的日常性教学构成难题:

1. 教师原以为可以按照个人经验一次性解决某个问题,但是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处理这个教学问题之后,结果发现原来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就暗示该问题可能是一个新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持久的追踪。

2. 无论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如何丰富,教师总会遇到仅仅凭借自己个人的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暗示教师需要凭借他人的经验,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教师一旦追踪某个教学问题或者需要凭借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那么教师的日常性教学就有了研究的状态,可以称之为研究性教学,这个教学问题就转化为研究课题。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课题意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课题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教学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教学研究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的活动”,算不上研究。

有效的教学研究“课题”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踪”和“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教师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按设计方案去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就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二、大课题与小课题

(一)大课题:各级规划的课题、上级下达的课题、学校办学的总思路总设想等等。

大课题是用来设计规划的,要实施研究必须对大课题进行剖析,化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大课题研究的特点:宏观性、周期长、范围广、见效迟。大课题可能会有大成果、大效益、大影响,但前提是要做实、做细、做深、做好,否则会前功尽弃。

作为学校,要学会把大课题做小、做实,把小课题做大、做强。大题要小做,小题要大做。学校规划的是大课题,教师从事的是小课题。正如打造航母,只有总设计师才知道航母的整体形象,其他的只按要求完成某部件研究。小课题做好了,不一定只是小影响,小课题同样会出大效益、大成果。

(二)小课题:小课题是相对于各级规划课题而言的。小课题就是小的研究课题、小的研究项目,是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有研究价值的,需要探索解决的真实问题。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的实践研究,是一种低起点、低要求、重心降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易见效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贴近教师、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地气的田野研究。这里的关键词是:研究自己,自己研究,为自己研究(“自己”为泛指)。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小”“近”“实”“活”。

“小”主要是指:①选题内容和范围小,从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②研究难度小、周期比较短、参与同一课题研究的人员少。③方法简单、容易操作、见效快。

“近”主要是指:①研究内容贴近教学,结合实际,是一种“贴身式”研究。②教师既是研究主体,也是利益主体。

“实”主要是指:①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教师研究解决的是个人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②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不是给别人研究的,不是别人让研究的,不是研究给别人看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

“活”主要是指:选题自由、方法灵活,研究行动自主,人员组合自由,时间长短皆可,成果形式多样。

小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小课题研究的原则:“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选择一个问题,建立一个课题,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一项研究,形成一个成果(经验、规律或具体操作方法)。小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的研究题目小,选题范围小,但是整个研究过程及其管理还是要遵循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规范,最终为完成大课题研究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一)前期:准确选题。

有两件事要做:一是问题的筛选,二是课题的分析。

筛选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从学校承担的各级规划课题中去筛选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是从学校学年、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和整个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中去筛选。这里面的关键是,学校要引导老师反思学校的工作、反思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反思、统计、排序、提炼。从中找出普遍的、严重的、最不该出现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这样形成的课题表面上看多而滥,但实质上,它有学校统一规划的总目标、总要求,形散神聚。就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目要张,纲统领指挥着目,这叫问题课题化。课题分析的方法一般来讲有两种:

课题分析的第一种方法是“剥竹笋”:变大为小,变粗为细,化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逐层解剖,让课题所蕴含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裸的展现在眼前。将大课题变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逐一研究,逐一解决,这叫课题问题化,只有这样才能将课题做实。那么,怎样“剥竹笋”呢?通常有两种:

1. 在层级上分解,绘制网络管理图:一个一级课题(总课题)亦称A级课题,四个二级课题,亦称B级课题,十个三级课题(子课题),亦称C级课题。由此往下派生,各个教研组,每个教师可以选定若干个四级课题(子子课题也即小课题),亦称D级课题(略)。上一级课题要对下一级有规限、指导效用,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有支撑、印证功能。否则,就会造成A级过大、B级过空、C级过虚,那还谈什么研究的实效呢。课题管理者可以就此绘制课题管理网络图,一目了然。

2. 在内容上细化,形成“一组N拖”式。

课题分析的第二种方法:“包饺子”。化小为大,把小课题放在大环境中去设计。从局部着手,从整体着眼。由近及远,看小想大。研究的课题正如饺子里的馅,甚至可能是馅里的某一成份,它要与其它成份相互配合,还要借助包皮才能生效。将大课题化小的思路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总体着眼,从局部着手;把小课题做大的思路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局部着手,从总体着眼。这样,顺逆结合,彼此渗透,相得益彰。

(二)中期:周全设计、扎实运作,要做好四件事:

1. 方案制定。方案的制定是自上而下的。先总,后分,再分。首先是总课题拿出方案,为一级方案,规限、指导下一级课题;接着是子课题在总课题的规限下制定方案,为二级方案,以此类推,直到最基层的小课题研究计划的拿出。上下一体,彼此呼应,形成一套方案集。这就是初始性成果。一个好的课题研究方案,等于课题研究成功了一半。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既要遵循其基本规范,也要突出重点因素,体现学校基层教师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①提出问题:针对什么实际问题确立了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有什么实际意义?②研究内容:界定题目中的关键词,描述将要研究的内容、重点、范围、对象等。③实施办法:一是起止时间的规划,最好安排到周次,明确结束的时间;二是要明确每段时间内要完成的研究任务,分别采取什么方法等。④成果及形式:一是过程性成果,课例、案例反思、故事等;二是最终成果,最好形成《×××研究报告》。⑤研究方案的修订与调整:研究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行随时补充调整。只有进入实践的层面,我们才会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更直接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方案与研究一定是有差距的,所以修订调整是必须的、必要的,而且这个环节也应该是伴随研究过程的始终。

2. 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从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师易于把握和实施的行动研究。下面介绍几种最常见、最适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通俗讲就是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什么是理论?就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

(2)叙事研究。“叙”就是叙述,“事”,就是事件。它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在叙述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性教学”往往就转变成了“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

(3)调查研究。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研究”法之所以还没有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师把调查研究想象得不可接近。其实,调查研究是最适合于教师做的一种研究。比如学生的品行、态度、行为、习惯方面往往因为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家庭环境等因素呈现出多元发展状态,譬如小学生的玩网络游戏现象、中学生的成人化交往现象(生日宴请)等。作为班主任,你对你这个学段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状况了解多少?又比如任课教师,你是否想了解一下你的某种教学方法是否适应于你班的学生?对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否有效?对于这些,也的确应该加以把握。不妨做个小型的专题调查:问卷式的调查,或者谈话式的调查。通过汇总,用一定形式的数字(百分率,或者程度等级,或者分值)呈现学生的需求,呈现某一现象或行为的严重性,之后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反思,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最后,把整个调查、反思、整改、效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份非常贴近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非常有生命力的调查研究报告。用数字说话,让自己的研究严谨一些,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就是教育科研的“科学性”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使工作具有了科研含量,并不是感性的“想当然”。

(4)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一个学生就是一个课题,这就是对学生个人的个案研究。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就是一个对于个别团体的研究。

(5)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促进思考。因为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所以研究也好,探索也好,都是伴随或依赖思考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

3. 材料的积累与整理。原始(过程性)材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应该说这是我们科研管理的薄弱环节。整个材料的汇总整理包括:“前期准备、过程性工作、后期跟进”等原始的、详实的文本、图片、影像等所有的资料。资料整理积累要注意坚持及时、细致、真实、全面的原则。

4. 研究效果的适时监控。这是课题研究的根本性工作,不论是计划、措施,还是方法、管理都是为了效果服务的,所以效果的跟踪监控是最主要的。大效果是由若干小效果组成的,最终效果是过程性效果的积累。在研究过程中要畅通信息反馈的渠道,及时总结取得好效果的经验,随时纠正导致不良效果出现的原因,以保证研究课题在具有实效性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三)后期:成果的物化。要做实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研究成果的科学分类。

1. 成果内容。就成果的内在成分看,研究成果包括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

(1)显性成果。从教师层面讲,是指在“教”的领域,教师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措施,教师总结的典型经验、有效做法等等。从学生层面讲,是指在“学”的领域,能够看得见的学习行为改善、态度的优化、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面貌的改观等等。

(2)隐性成果。是指教师、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兴趣、动机、精神面貌的变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等等。其实,这才是最终的、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隐性成果可以调查数据的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

2. 成果形式。就成果形式讲,课题研究成果可以用课例、经验、教学反思、故事、调查数据来呈现。最终的成果呈现形式,是完整地、有条理地将上述在研究期间形成的阶段成果进行汇总,以“×××课题研究报告”来呈现。课例、经验、反思、故事等阶段成果形式与最终成果形式如同“珍珠”与“项链”。

篇3

一、确定研究内容

1、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营造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

2、围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行为;

3、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4、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生态化教学评价。

通过研究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以语文、数学科学为重点,开展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生态发展。

二、重点研究工作

本期我校课题组在教科室的指导下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每个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积极学习,主动实践,探索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

1、制定方案计划

2月我们接到任务以后,根据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再次修改,确定了我校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确定近阶段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

2、组织理论学习

3月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进行生态化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如:《构建生态化的合作学习课堂》、《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策略》、《生态课堂教育的又一种追求》、《遵循生态规律构建生态课堂》、《论课堂的生态本质和特征》等。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生态化理论基础,明确生态化课堂的特征和内涵,探索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

3、营造教学环境

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整体和谐、交往互动、开放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和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营造生态的教学环境对于生态化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1)布置温馨的学习环境

教室布置标语和图案,让学生感受学习氛围的轻松和愉快,环境的温馨与舒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愿望。

(2)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信心。

4、践行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分析,准备实施研究

在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的同时对我校的学生和老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了调查研究分析报告,为思考实施计划打下了基础。

(2)结合班级特色,进行研究分工

方案和计划拟定之后,组织研究人员召开会议,对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5个环节进行研究分工。

课程预习:彭玲、张利、黎静

情景创设:谷英、胡登菊

目标导向:李煊毅、周瑜

交流讨论:陈瑶、尹平

反馈拓展:黄东、钟安娜

针对自己的研究环节开展课堂实践,寻找自己的实践方法,以教学随笔和研究心得等方式写出了研究感想,为下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3)课堂实践展示交流

本期生态化课题进行了两次研究展示活动,每次展示有主题、有交流、有引领。

4月9日上午,周瑜和李煊毅进行了生态化课堂实践展示,课题组罗咏梅和董晓宇老师到我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一起研究了小学生态化语文教学的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同时对我校的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4月17日上午,我校举行了数学专场的说、上、评“三课”比赛。参加本次活动的有进修学院教研员吴行鹏老师和六校联动的领导和老师们。这次活动以比赛为契机,紧紧围绕“探索小学生态化教学模式——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有效参与”为主题进行教研活动,按说课、上课、集体研讨,最后专业引领几个环节开展。王国利老师说课生动形象,黄东老师说课深刻明理;钟安娜老师执教的《探索规律》和陈瑶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性质》,都以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探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集体研讨时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并提出了一些值得老师们探讨的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最后,进修学院教研员吴行鹏老师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专业引领提升。

(4)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①主题交流活动。本学期在半期和期末分别举行了一次关于课题研究的主题交流活动。一次是“关于如何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的交流,一次是“研究感想”的交流。

②课堂现场交流活动。课题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听课,学习课堂教学中好的方法,弥补生态化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取得的经验

(1)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学习会亲临其境,兴趣盎然地看看、听听、想想、说说、做做,愉快地完成学习在务。

(2)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在、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

(3)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生话,增强课堂生命话力。只有创造丰富的课堂生话,动员学生各种感官参与课堂话动,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话气息和生命话力。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话动,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美妙意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运作起来,出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生活景象。

四、问题的思考

1、课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课题的认识也不够深,课堂变化不大

篇4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许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坚持科学洗手,不仅能让我们美观大方,心情舒畅,还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它看似简单,其中的学问大着呢!于是我们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从《洗手的学问》开始,去调查研究身边的洗手现象,了解洗手的学问,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二、学习目标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条理的收集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实和素材;初步学会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和层次;了解科学小实验的一般步骤;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实践方式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实验。

四、方法引导

如何分析、表述问题;知道每个观点要有事实或资料作为依据;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上网查资料。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研究准备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和层次;

2、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3、有条理的收集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实和素材。

(二)确定主题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而且也对我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下节课我们就以《洗手的学问》为主题进行研究,去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识,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第2课时 研究实施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洗手也是有学问的,并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识,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2、了解科学小实验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二)制定研究方案

1、在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各种各样的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坚持科学洗手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好方法。

2、接下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做生活中的“小学者”吧!先来制定出“洗手的学问”研究方案。

通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围绕主题制定出《洗手的学问》研究方案。

(三)实施方案

1、搜集资料

(1)大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来了解洗手的方法。

(2)除了以上这些方法,还有一种就是上网搜索。

2、调查小学生洗手现状

(1)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2)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3)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统计表,并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3、宣传正确的洗手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同学都成了“洗手问题”的小专家。用不同方式向大家宣传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洗手方法。

宣传的方法:(1)开班会(2)观看视频

时间安排:下课活动课时间

注意事项:(1)在观看视频时要注意安全(2)宣传要做到全面

4、洗手与节约水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可利用的水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每个人每次洗手都能注意节约用水,那将节约多少水资源呀!

第3课时 总结与反思

(一)汇报与展示

1、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2、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的成果:①动手写了一份调查报告。②把洗手的方法教给了大家。③坚持科学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二)评价与反思

我们初步完成了《洗手的学问》主题研究,填一填评价表。

学生填写《洗手的学问》活动过程评价表,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接近尾声,学生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1、正确的洗手方法

(1)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双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内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钟才冲水。

(4)用流动的水冲洗至少10秒钟。

(5)完全擦干净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6)用干毛巾或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以干手机吹干双手。

(7)双手清洗妥当后,别再直接触摸水龙头,防止再度脏手。应以抹手巾包裹水龙头,或在水龙头上泼水冲洗干净,才把水龙头关上。

2、格言:你洗手了吗?

3、我的收获

我学到的新知识:我学会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我获得的新方法:我会上网查找资料。

我遇到的难题:在小组分工的时候,没有分配好。

我是这样解决的:发挥合作的力量,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我的感受:通过本次活动,我知道了在开展活动之前要有合理的研究计划;在上网查找资料前要有明确的方向;在进行调查前要设计好问卷;在进行正确洗手方法的宣传前,要制订好宣传方案。这节课让我懂得了洗手的重要性,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对学生评价与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虽然刚开设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孩子们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这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搜集和整理信息,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这次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深入地思考:

(一)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和同学的支持,才能保证实践活动有序地进行和完成预期的目标,要让家长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二)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5

一、活动主题生成的背景

我校是一个城乡结合的学校,学校的周边有工厂和农村,贵阳三十六中位于中曹司大桥边、矿山机器厂旁边,本校周边环境很差,学校的正面是五六组铁轨组成的铁道线,后面是居住嘈杂的宿舍区,左右两边是繁忙的和不断传出叫卖声和吆喝声的菜市场,这样的环境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学习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环境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我们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搭起了一个可行性的平台。

二、预期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噪音的知识和噪音污染现本文由收集整理状;学会设计一些怎样改善噪音环境的思维方法;参与研究性综合实践,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的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有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人人参与,一起合作,多角度地展示实践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要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探究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子课题的确定

1.指导同学们讨论提出问题

(1)三十六中周边环境噪音的状况怎样?(2)怎样让噪音远离我们的学习环境?

2.指导学生分析、表达、交流与讨论

组织学生对所搜集的有关噪音的信息、资料进行展示、分析。进行交流和总结。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要选这样的课题?(2)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究?(3)准备用哪些方法进行探究……在广泛征集大家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切入点经过整理归类,确定以下一些子课题:①“三十六中周边环境操音的调查”;②“让噪音远离我们的校园”;③“三十六中噪音环境改善方案”。

四、活动的主体内容及活动时间安排

1.活动具体内容

(1)过查阅教科书、图书或上网或向老师咨询了解关于噪声的有关知识、资料和现状。(2)组织学生自己拟定调查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方案。(3)让学生了解了困扰学校的噪

转贴于

音现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和总结调查资料并指导学生提出改善的建议。(4)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和指导学生设计出如何改善学校噪音环境的具体方案。(5)通过活动,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

2.活动时间安排

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具体要定出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内容,明确活动分工和完成日期。

五、实践活动的过程

1.准备阶段

了解有关探究实践活动案例、方法:同类活动的开展情况,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声音和噪音的知识使学生对活动课题的学科知识联系点有所认识。

2.实施的组成形式

由同学之间自由组合,自己推荐组长,大家在调查过程中,各有各的任务,协作互补。(1)收集资料。(2)分析交流资料。(3)制订活动计划。(4)总结、交流、展示自己的改善方案。(5)老师组织、指导、总结等相结合的互动形式。

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制订方案的要求。(1)必须有具体的调查方法。(2)必须有活动进程计划。(3)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4.实践体验

篇6

>> 当前中小学心理咨询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 当前中小学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探析 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反思 中学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述中小学网络心理咨询 高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析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中小学食堂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实验研究方案 浅析牧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45(2),114-119.

[3]张志刚.仅就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是不够的――由一个心理教师个案引发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88(04):789-790.

[4]吴玮.中外心理教师发展差异比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56(20):98-100.

篇7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篇8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或一天两本,或两天三四本,时间上的拖沓,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如何调整写作心态,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精心设计,正确引导,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

3.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运用先进的思想,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习作氛围呆板,沉闷,拖沓。学生讨厌作文,两节作文课,只开个头,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而快乐的限时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去体验生活,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13年3月,课题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制订方案,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

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时调整,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14年5月,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反馈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篇9

1、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沈阳市“1015” 教育科研指南,及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2.选题的依据

在国外很多学校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以及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做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1.

在国内,许多学校在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看作1项重要任务.加强课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促进课外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选题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本课题遵循的原则

需要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自锻能力,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科学性原则——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

实用性原则——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1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体育锻炼.

4.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

(1)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有关的知识、技术;有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所必需的能力,包括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进取动机,以及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2)在学校内,以及在生活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在独立锻炼中,为了取得良好效果,对锻炼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它包括对运动负荷、心理负荷和动作姿势等有效的自我调控.

(4)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它包括制定锻炼计划、组织安排锻炼的时间、检查锻炼的进行和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意义:加强课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促进课外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发展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2、研究的条件

1 .人员:本课题主持人是中学1级教师,大本学历,具有1定的教学实践与指导能力,实验指导教师李x,为小学高级教师,曾参与《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研究》并已验收;实验指导教师郝秀芹,小学超高教师,大专学历,主任,曾参与《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影响的实验研究》其他参与教师均具有大专学历,工作认真,业务能力强,工作在第1线,经验丰富.

2 .资料:我校订阅了大量刊物,再加上先进的网络教育资源,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 .经费及设备:本课题研究时间充沛,设备齐全,科研手段先进.经费已纳入学校下年预算中,确保及时,到位.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课题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锻能力培养的研究》除专题外,如何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运用能力、调控能力、自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

4、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化,使学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5、课题研究对象

2年级学生(实验)5年级学生(参考)

6、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研究准备、制定方案 2019年12月——2019年8月

(1)准备相关的文献资料.

(2)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及教科研专业知识

(3)调查研究从学校发展方向和现状出发,构思研究方案

(4)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提高认识.

(5)讨论、修订、并通过本课题研究运作方案.

2.实验阶段:组织实施、深化科研 2019年9月——2019年3月

(1)定位于课堂载体的研究思想.

(2)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开展问题研究课和汇报课活动.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会对课题的研究进行反思,不断完善充实研究措施、方法和内容.

(4)从实践中提炼教学方法.

3.总结提高验收阶段:2019年4月——2019年9月

(1)全面总结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

(2)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工作报告

(3)整理所有档案资料,提出验收申请.

7、预期目标及呈现形式

总体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运用能力、调控能力和自制能力几方面的综合能力,既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呈现形式

篇10

鉴于传统流行病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国内许多高校都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如项目综合教学法、PBL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和开展设计性实验等。其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流行病学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种教学方式仍然缺乏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应对现场调查各种问题的能力并无帮助。项目综合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项目综合教学法如果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这种学生和老师团队合作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参与,而失去或减弱应有的作用。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项目综合教学法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设计与实施。全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的选题进行实施,能锻炼学生的调查设计、现场调查等能力。而“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和应用能力”是疾病控制中心职工最看重的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作用很有必要。

高校社区作为流行病学现场的可行性

在流行病学的实验教学中实施设计性实验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首先要有合适的现场和调查人群。流行病学现场依据研究目的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普通社区,也可以选择医院、工厂和学校等。但用于教学的现场不仅要满足调查研究本身的要求,还要求便于实施,更重要的是能够绝对保证学生实验课期间的安全。安全问题也是许多学校不愿意变课堂讨论的实验课教学方式为现场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以高校作为流行病学实验课的调查现场能保证实验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高校社区里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组织的团体,活动范围相对比较集中,通过宣传发动,调查的应答率相对较高,便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高校学生和教师分别有不同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贴近学生自身情况,往往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能基本满足选题的需要。因此,高校社区是比较理想的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

以高校社区为现场的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选题

以高校社区为现场的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可以选择现况调查、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甚至也可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尝试。其中现况调查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比较容易实施。

设计性实验的选题除了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之外,还要考虑可行性,必须符合高校社区人群的特征。可以选择网络成瘾、吸烟及控烟知识、心理卫生状况、近视情况、营养知识和营养状况、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乙肝患病率等对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如以教师为调查对象,还可以进行慢性病发病和患病率研究。如选择进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一般建议选择健康教育近期效果的评价。还可以选择高校教师人群进行慢性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为了保证设计性实验的正常进行,在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将实验课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实验课有一定的学时数,但实验的设计、实施等不受课时安排限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完成。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分组、选题、开题和结果报告等步骤。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实验分组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授科研的基本步骤、文献检索方法以及设计性实验课的基本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组合,5~6人一组,指导教师可在不同组之间进行人员的微调,使每组都有1~2位能力较强的学生,保证整个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实施。每2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的指导。

2、选题及设计实验方案由实验小组根据兴趣自行选择一个研究内容,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研究方向,再由学生挑选。要求学生按所选题目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调查表的设计、可能需要的实验器材、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可行性分析及存在的难点等内容。要求选题不要太大,能够在1个月之内完成,尽可能不使用二手资料。

3、开题报告实验在实施前需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全班同学和全部指导教师参加,根据实际选题情况邀请实验室老师参加。每个实验小组由1名学生报告,全部成员答辩。老师和同学向该组的成员提问,讨论,最后根据开题结果进行研究方案的修改。

4、课题实施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调查。学生需要独立解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指导。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