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篇1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2]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篇2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篇3

1·乡村旅游的兴起

乡村旅游(Agritourism),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这里的农业是指以狭义的农业为主体,包括林业、牧业等产业的广义农业。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边缘地区、城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一起构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的三大主要区域。

2·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淡旺季季节差异问题。可以在淡季时以农业生产为主,旺季时转为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运作重心随着旅游淡、旺季的转换而在两种产业之间交换,从而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季节差异问题,使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得到更充分、适当的利用。

(2)区位条件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形成和内容的确定具有极大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地域分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托具有良好旅游客源基础的市场型城市,另一种是依托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风景名胜区。

(3)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和旅游消费模式。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融合的,旅游者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投资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资本链条被统一了起来。

3、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走生态化、文化化的发展道路既是乡村旅游本质的体现,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大势之所趋。波兰、匈牙利的乡村旅游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与他们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吸引作用是分不开的。波兰和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指明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如何同时将生态、文化与乡村旅游三者紧密结合的新课题。与自然生态和人类传统文化相交织、融合,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乡村旅游在21世纪发展壮大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选择

1·展现独特田园风光的乡村旅游产品,如菜花市场为主。此类旅游产品一般分布在城市近郊,所吸引的客源市场主体也是所依托城市的居民。根据年龄这一人文统计因素将城市居民分为少年儿童、青年、中年、老年这四个细分市场,各细分市场下又可分出子细分市场。展现独特田园风光的乡村的旅游产品主要对于少年儿童修学游市场,追求生态环保潮流的青年旅游市场,寻根怀旧、回归自然的中老年旅游市场这几类子细分市场具有吸引力。

2·以开展各种参与性农事活动,如种菜、采摘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是田园观光类乡村旅游产品内涵的延伸,加大了游客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比重。其主要目标客源市场包括少年儿童修学游市场,追求生态环保潮流、体验多彩人生的青年旅游市场,寻根怀旧、回归自然的中老年旅游市场,以及喜好绿色健康食品(如新鲜采摘的水果)的都市居民旅游市场。

3、以民居建筑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吸引对于建筑及历史有兴趣的游客市场。其目标客源市场主要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老年旅游者。相对于前两种乡村旅游产品而言,以民居建筑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辐射半径要大一些,对于中、远程旅游者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主要展现乡村特有的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土特产品的旅游产品,其目标客源市场是以体验城乡文化差异为主要旅游动机的城市文化旅游者。与乡村建筑类旅游产品类似,确有特色、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乡村风情类旅游产品也会对该地区内的中、远程文化旅游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5、高科技农业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的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是青少年、儿童修学旅游者,以及其他地区的观摩取经旅游者。

6、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中、青年阶层里收入较高的部分及其家庭,如企业中高级雇员、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中高级职员以及部分企业老板等。

三、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1)积极拓展产品组合

乡村旅游的精髓是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过于倚重田园观光类和农事活动参与类,产品组合宽度有限。田园观光类和农事参与类产品也主要局限于以农户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农家乐”和采摘、务农旅游,对乡村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挖掘不深,产品组合深度不够。可以通过对休闲度假、农业修学、考察、土特产品购物等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产品组合宽度,通过与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紧密结合进行产品创新,增加产品组合的深度。

(2)向上扩展产品线

我国乡村旅游现处于旅游市场的低端,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价格低廉、质量不高。我国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普遍是低档旅游产品,而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是较高的。我国旅游者将乡村旅游定位为低档旅游产品实则是一种误解。为修正乡村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低端产品印象,同时完善乡村旅游自身的市场线,有必要向上扩展产品线,推出高档乡村旅游产品。

2·价格策略

价格是旅游市场中非常敏感的因素,其合理程度决定着旅游者的购买意愿。因此,在乡村旅游中对不同的产品应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出游频率高、家庭出游比例大,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对价格敏感性较强。面对此类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宜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对于依托风景名胜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其目标客源市场是该风景名胜区既有客源群。风景名胜区既有客源群对于价格的敏感性相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而言较小。这部分游客倾向于选择价格适中而非低廉的附加乡村旅游产品。

对于以修正产品形象、完善市场线为主要目的推出的高档乡村旅游产品,应相应的采取高价策略和稳定的价格策略。高价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旅游消费者对该旅游产品价值的认知,不轻易降价的稳定价格策略则是为了维持消费者的这种认知。从而达到修正消费者心目中乡村旅游产品属于低端产品的印象、完善市场线、重塑旅游形象的目的。

3·促销策略

面向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由于其客源市场地域集中性很强,可以采取广告促销和人员推销双层推进的促销策略。在城市的主要市场干道悬挂路牌广告以吸引尽可能多潜在旅游者的关注;针对家庭短途出游计划决策者主要为妻子的特点,选择在女性观念数量多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在互联网的本城市主页上链接旅游推介开展网上宣传,在居民社区、大的购物场所、大型活动会场等地进行人员推销等。

对于依托风景名胜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则主要采取非人员促销形式。在所依托景区的出入口以及旅游集散地使用醒目的广告牌吸引游客的注意,引发游览兴趣;针对互联网受众群对商业广告厌烦的心理特点,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网站或综合网站上开展以本旅游产品命名的游记征文大赛、旅游专栏等,进行潜移默化式的宣传;等等。

对于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其促销策略根据企业经营该产品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修正低端产品印象,完善市场线,重塑旅游形象为主要目的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其促销策略的目的在于广泛而有效的信息传播,而非该产品销售额的增长。所以应采取在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综合性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大型旅游博览会等方法。对于以乡村旅游高档市场补缺者形象出现,追求产品销售额与市场占有率的企业而言,在促销其乡村旅游产品时不宜过于依赖综合性大众媒体,而应以具有高度针对性的媒体宣传和直接销售为主,并高度重视口碑对销售的影响作用。

4·渠道策略

渠道策略的原则是通过对分销渠道长度、宽度的正确决策及中间商的选择、激励和评价,发挥最高的流通效率,取得最好的效益。

从乡村旅游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机构的级数做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渠道的长度。目前旅游市场较常见的有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零级渠道是旅游者直接向旅游产品生产者购买所需的产品而不是通过中间机构购买,一级、二级、三级渠道则分别有一个、两个、三个中间机构。乡村旅游产品销售渠道长度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到产品特征、市场状况、企业自身条件、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从产品特征来看,价位较高、旅游容量较小、产品内容较单一、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乡村旅游产品适合短渠道策略;价位低、旅游容量大、产品内涵丰富、产品生命周期长的则适合短渠道策略。就市场状况而言,市场面较窄的乡村旅游产品宜采用短渠道;潜在市场巨大、市场面宽的适用长短结合,以渠道为主的渠道策略。从经营者自身条件来看,规模大、实力雄厚、管理能力强、销售经验丰富的企业的推广产品时可采用以短渠道为主的策略;反之,则必须依靠中间商,采用较长的渠道策略。

篇4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生态旅游的兴起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

生态旅游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正式出现了“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②生态旅游处于由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性旅游时期,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③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④各国对生态旅游还不够了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这一时期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的或非官方组织,目的就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②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③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④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之间的矛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较快;⑤某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注意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努力为社区谋福利。

3、生态旅游的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生态旅游地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分布地区遍布世界各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②政府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④生态旅游市场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细分也日趋合理。

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笔者利用1990-2005年WTO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所提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由此预测2015年的国际旅游人数。经拟合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的变化进行预测。

设国际旅游人数(Y)随着年代序列(X)的变化而呈现一种线性的变化关系,则其数学模型为:

Y = b0 + b1 X

原理求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b0是常数项;b1是待定系数

经计算得出国际旅游人数随年代时间的变化的回归模型为:

Y = -39550.6 + 20.106X

R Square = 0.967 F = 174.562

由此可预测出未来5-10年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到822.248万人,2015年将达到922.778万人。

(2)结构变化趋势。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政局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从地区结构看,国际旅游消费仍呈现不平衡状态,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不平衡的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平衡。

从产品结构看,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世界遗产成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从人文统计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国际生态旅游者进行描述。

(1)人文统计特征。①年龄: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偏好,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比一般生态旅游者(正在或正准备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年龄要大。如:有经验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占56%,而一般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只占43%。②性别:男女生态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③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④家庭构成:大多数都是双人夫妻家庭,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家庭带小孩比例(24%)低于一般生态旅游者家庭(35%)。

(2)行为特征。从旅游动机来看,生态旅游者多以大自然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从团队构成来看,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旅游。从旅游花费来看,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旅行时间来看,约有40%的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

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将出现如下变化: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②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③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一国或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发展也应考虑到规划和开发中来,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社区的合作与支持,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开始关注社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③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环保标准将应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体现多元化格局;④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热点,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各国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先后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⑤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生态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⑥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

5、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趋势

2002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评估标准,对生态旅游最佳实践进行甄别,并为全球旅游企业、社区提供培训课程、评估与操作手册、市场营销与推广情况等支持体系。

篇5

 

1、天府新区总体规划

 

201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通过了《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这一规划作为四川省近年来的一号工程,坚持“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发展定位,坚持“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着力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和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是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打造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桃花故里景区隶属于“两湖一山”功能区,也是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较早的景区,在四川省全力打造“两湖一山”功能区,使之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机遇下,桃花故里景区的乡村旅游,从产品、市场、产业到专业合作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从而成为“两湖一山”功能区中的引领型休闲度假区。

 

2、桃花故里景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开发现状

 

桃花故里景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东部、龙泉山脉中西部,在山泉镇以北约1km处,处于天府新区中“两湖一山”国际文化功能区核心地带。2012年3月正式挂牌成为4A级景区,也是天府新区中唯一一个以花果为主题的4A级景区。景区资源以桃花为主,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利用桃花资源发展了一批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目前已开发了晋希天故居、锁定台、连心亭、月亮湾、桃源广场、桃花潭、千佛崖、九道花湾、桃花石林、诗歌广场、乘龙观佛、蟠桃园等重要景点。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据统计,2009年的游客人数是6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3900万元,到2011年,接待人数达到91万人次,营业收入5915万。而2012年桃花节期间,游客突破50万人次。2013年桃花盛开初期,景区共接纳游客66.7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开幕式当天共有31.8万人次到龙泉驿区各大景区赏花。桃花故里的开发不仅使当地的旅游业收入大大超过农业收入,也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2.2存在问题

 

2.2.1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

 

目前桃花故里景区尚未深入挖掘休闲旅游资源内涵,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功能比较简单,只是单纯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吸引力不足,也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缺乏实践体验,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而类似购物、疗养、度假、体验等较大带动性的旅游活动较少,缺乏能同时满足“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综合性乡村旅游产品。

 

其次,整体来看桃花故里景区的乡村旅游,它的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而且景区的接待主要集中在每年3月15日~4月10日,花期一过,便陷入了游客寥寥,门可罗雀的境地,使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闲置,导致桃花故里景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或者不精,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2.2.2旅游市场结构单一,未成体系

 

目前桃花故里景区虽然依靠国际桃花节具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市场,但要想长期的发展,市场稍显不足。其受众市场主要还是成都市区及其周边区县的游客,外来游客或者境外游客则比较少,市场比较狭窄,结构比较单一。其次,当地的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也比较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气候。

 

2.2.3旅游产业功能简单,受益有限

 

从整体来看,桃花故里景区的产业功能单一,桃花故里景区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只依靠桃花这一单一产业来进行发展,赏桃花,摘蜜桃,吃农家饭,过分简单和传统的旅游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乡村旅游今后的大发展趋势。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农户受益有限。只依靠农民家里的桃树来发展产业,靠游客来自行购买或者农户自己推销来进行增收,利润空间不大,也不能很好地让当地的产业良性发展。当地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因此,没有有效的体制经营管理机构来管理景区的产业发展,自然也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和农户的收益。

 

2.2.4专业合作类型少,稳定性差

 

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目前,桃花故里几乎只依靠政府,加上农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机构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该景区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3、桃花故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

 

为契合天府新区将打造一个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产业新城建设目标,紧抓世界田园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机遇,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以产村相融和提值增效等理论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先导,以自然生态景观为基础,以天府文化为内涵,以休闲度假为驱动,以产业多元共赢为诉求,发掘天府文化之“魂”,扮靓休闲度假之“神”,架构产业发展之“形”,实现旅游功能发达、传统文化弘扬、现代产业融合和城乡统筹推进,通过对桃花故里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专业合作层面的转型升级,来全面提升景区的乡村旅游,将桃花故里建设成为“全域度假、全息休闲”的国内知名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桃花故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4.1以文化注魂,丰富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规划区境内拥有丰富的天府文化,在旅游区建设中,应以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为根本,深挖本地天府文化、禅宗文化、风水文化、休闲文化等文化内涵,整合内在的文化脉络,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彰显旅游形象的文化精神,树立桃花故里景区的国内旅游形象。此外,现在的旅游正处于体验式时代,开发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注重体验式旅游,希望能亲身参与体验旅游产品,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有了享受,在感官上的体验享受也得到提高。所以,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关键还是在于结合本土文化,深度开发出体验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以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的需求。

 

依托桃花故里景区资源品位以及分布特征,并基于“深挖、品牌、整合、联动、提升”的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推出高端度假游、休闲养生游、休闲运动游三大品牌旅游产品,带动并完善五大旅游产品基本体系建设,形成以休闲、文化、度假、体验旅游为重点,辅以购物、美食、节庆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根据桃花故里现有资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仰天窝片区打造山地休闲运动旅游产品,提供滑草、山地自行车、野外拓展、轮滑、定向越野等山地运动,并且修建房车营地等户外运动专区。在宝狮湖周边修建湖畔花园小镇、山地度假村、半山木屋村、商务休闲半岛等休闲度假专区,打造山湾休闲度假品牌旅游产品,以给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度假享受。

 

在凉风垭周边修建葡萄庄园、蓝莓庄园、主题农庄和幸福新村,打造山乡休闲养生的品牌旅游产品,力求给游客多方面的选择和享受。而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资源品位,将支撑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分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观光游憩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系列进行系统归类。让传统单一、不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升级为深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4.2全方位市场调整,开拓旅游市场

 

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个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从前者来看,要先打破以本地及周边地区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借助本地的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形成本地居民、周边地区居民、外地居民、甚至是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而后者则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细分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对应的专门营销,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彻底告别农户自己推销或者等客上门的局面。

 

基于上述路径,从桃花故里景区以往的市场来看,要转型升级就要积极开辟市场,重点抓住以成渝两地,以及川内二线城市为辅的本地市场,以及以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为主体的欧美市场;并积极开发以广东、上海、北京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及与四川相邻的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为主体的省外市场和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在保持周末旅游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节假日乡村旅游,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积极开发建设适合不同年龄和层次的游客群体旅游项目,保证所有的游客到桃花故里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增加桃花故里的吸引力,分流客源市场,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路径,并辅以完善的产品销售市场与机制,刺激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的经济市场,从而增加乡村旅游收入。

 

4.3产业价值链增值,提升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是基于旅游需求的连续性而产生,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桃花故里的旅游产业想要转型升级,先要对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重组、经营管理创新,提升各环节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流程的升级。而产品的升级则在于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质量,提高单位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功能升级则表现在旅游要与农业和城乡统筹相结合,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进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产业升级则需要把旅游业延伸到商品制造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等,从而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其他产业链的利润,实现跨产业升级。

 

依托龙泉山田园资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突出特色,将传统的种植农业转化为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为辉映桃花故里景区的整体高端化打造精品化产品,主要包括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和养生产品。其中如养生产品加工、藤编竹编艺术品制作、蓝莓果酱制作、特色美食制作等。可将制作、体验与销售结合起来,做到游客“留有消费项目,走有购买产品”。并以此带动和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旅游业、农业、加工业、手工业的耦合联动,采取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大配套与大协作的方式,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订单收购、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与此同时,田园观光、旅游地产、旅游酒店、半山风景、民俗体验等策划主体支撑着景区的发展,这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其中政府进行适当引导,企业尽力打造,居民配合参与,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精心打造出合作关系紧密、协调秩序顺畅的利益共同体,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来实现桃花故里景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景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4.4新型合作方式升级,加强专业合作

 

专业合作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实现旅游企业由国营为主,粗放经营向民营为主、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发展道路。专业合作层面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化经营转型,构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外来专营公司进驻投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建立乡村旅游基地;由乡村旅游基地带动农户加盟旅游生产经营,公司负责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对农户的专业培训和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农户的行为,招徕游客和旅游推广等;而当地农户则参与旅游开发及接待服务,公司与农户互利互惠,共享收益。

 

在桃花故里山乡休闲养生区域,引进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概念。主题农庄的打造则以家庭农场的形式来接待游客。而蓝莓庄园的运作模式则是新型农业合作社的体现,由龙泉驿区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公司进驻,并带来种植技术,带动当地农户进行蓝莓规模化种植,形成蓝莓基地,以供游客参观和体验,最后由公司统一进行收购和加工。公司+基地+农户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参与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优势,确保蓝莓基地旅游产品的销售和经济效益。该模式有利于高层次、高档次多方面地开发桃花故里的乡村旅游,也有利于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5、结语

 

在乡村旅游日趋火热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进行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和专业合作层面进行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告别传统单一的以农家乐为主的浅层观光游,要向现代多元化的深层次体验游转型。本课题探讨出丰富产品开发、积极开拓市场、增值旅游产业链、升级专业合作方式四个路径,并对适当的点进行转型升级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春山,孟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3]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

 

[4]夏爱萍,马朝洪.对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1(6).

篇6

关键字:海南旅游三道镇康疗旅游惠民

一、海南旅游发展重要历程

1、1998年 ― 2000年 起步阶段,海南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动力。2000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1007.57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8.68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958.89万人次。年未全省共有五星级4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31家。 2、 2001年 ― 2009年 速发阶段

近十年时间海南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游客人次突破两千万,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重视,避免新一轮投资热对土地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威胁。 旅游业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产业体系,与此同时,10年来海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3、2010年 ― 2020年 超发阶段

到2020年,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国务院《意见》指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海南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1、国内高端旅游市场呈现,旅游业向专业化高级阶段发展国内旅游开始从大众化旅游向个性化旅游转变,从靠客源数量增长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旅游市场开始从大众化旅游阶段向细分化旅游阶段转化,旅游市场发育逐步走向细分化,主要体现为旅游需求个性化和旅游产品定制化。2.旅游呈现新趋势

由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向更加专业“康疗养生休闲时代”发展;

游客构成由过去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客源市场由过去国内“一枝独秀”向国内国际“两轮驱动”转变;旅游的旅游目的由单纯的观光游玩到旅游度假、休养身心转变。3.产品组合上,即从单一型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向集康疗、度假、会议、商务、观光为一体复合型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转变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看,单一型旅游项目已经不能适应世界旅游发展的最新趋势。海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多元化道路,复合型路线才能在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三、海南旅游市场面临矛盾与困境

1、传统度假旅游开发模式过于简单缺乏创新且与海南生态、地方文化尚缺乏高品质有机结合 (1)大拆大建开发模式造成对生态环境巨大压力,已经给海南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2)固定的、低级的产品开发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来景区与景点的同质化竞争 (3)旅游形式单一,内容匮乏 (4)海南一大批生态一流、本土特色鲜明的小镇、村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旅游开发造成特色流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失去了小镇旅游的最大价值。2、旅游度假产业大发展与原住居民生活水平停滞形成巨大反差 (1)风景区的富人区和被风景区边缘化的穷人区差距明显 (2)海南旅游主要以“政府+公司+旅行社”的开发模式,农民真正的利益难以保证。例如,三亚“天涯海角”― 最早开发旅游景区,景区附近至今百姓生活水平不见提升,明显被景区开发边缘化的生活情景与景区旅游业繁荣形成极大反差。

四、三道镇旅游市场面临问题

三道镇隶属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置处于海南内陆地区,与三亚市地缘相接,三道镇是位于海南中部绿色生态旅游和蓝色滨海旅游之间的枢纽地带,是保亭以及海南热带雨林山地生态旅游的窗口。与三道镇的良好的区位相比,其旅游业的发展并不理想。其旅游业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困境:1、旅游业整体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知名度较低三道镇旅游发展缺乏统一研究和规划,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明确的方向。对自身旅游定位不明确,与周边城镇相比竞争力不强。2、旅游项目多而繁杂,没有完整明确的旅游项目发展链条三道镇目前有一些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旅游项目,但产品相对单一,各个项目之间各自为战整体性、互补性较差,没有形成组合优势。3、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旅游业发展不能与城镇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三道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旅游业服务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还比较多,居民生活水平还比较差,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的与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4、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充分,自身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三道镇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目前进行的大多数开发项目对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较初级阶段,对现有资源尚未进行深度开发和最优化利用。

五、三道镇旅游市场开发大原则根据世界旅游市场及海南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站在全省乃

至全国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三道镇的未来。 针对三道镇本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市场困境的大原则和对策:1、明确镇区旅游发展总体定位,改变原有“全而不精、广而不专”的状况。紧跟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发展专业化的康疗养生旅游项目,与现有旅游项目形成彼此互补、相互联系的旅游产品体系,联手开拓市场潜力。2、发展康疗旅游相关产业,形成旅游产业链条,走集团化经营路线。在发展康疗核心旅游项目的同时加强开发与之有关的衍生旅游项目及上下游项目,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3、在惠民的基础上考虑旅游开发。应把全体海南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将旅游的发展与城镇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结合。旅游景区开发应解决原址居民 ―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农民生计,共同致富。4、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文化特色。在积极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开发其附加价值和上下游产业。注重当地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将旅游项目于本地资源相结合,将文化特色与资源特色并重发展。

六、三道镇开发康疗旅游市场的探索

1、宏观层面(1)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及海南相关政策的扶植国家对于海南建设国家旅游岛提出了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而医疗旅游项目的开发正符合了这一要求。海南省今年将在已经通过的《海南省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15年)》的基础上,启动并积极推进医疗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各级各种形式的资本及机构进入海南医疗旅游服务领域,争取用10年左右,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级健康旅游和医疗旅游目的地。(2)世界康疗旅游市场的良好前景据估计全球医疗旅游业的规模约为500亿美元,预计其将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该行业的规模将翻一番,达到1000亿美元。另外,随着地震、海啸等各种灾害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救援,康疗旅游为其提供了自然而又舒适的救治机会。

(3)海南乃至中国现阶段康疗旅游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人对于健康养生日益关注。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高收入人群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亚健康人群及老龄人口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日益加剧,而中国目前康疗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康疗旅游客户群中,2020年达2.5亿人的老年人和人数过千万的中高收入亚健康人群为其带来发展空间。

2、中观层面(1) 中观区域背景下三亚的强劲拉动作用a. 两地因地域相连,从而形成三亚市旅游的客源市场外溢和对三道镇的市场扩散作用;b. 两地旅游资源反差巨大,将形成彼此互补、相互联系的旅游产品体系,具有联手开拓市场的潜力,互补作用明显;c. 三亚旅游发展区域趋于饱和,拓展空间不足,向内陆发展将形成对三道镇的直接辐射和拉动作用。(2) 与区域内其它地区旅游项目的协调互补康疗旅游作为海南中部地区的新兴发展项目,可以补充区域滨海地区发展蓝色旅游与内陆地区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的单一性,同时三道镇可结合自身独特的热带雨林环境开发多层次的康疗养生旅游项目,形成旅游产品有机组合、功能关联互动、产业拓展衍生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更加完善、系统的旅游服务体系。

微观层面

(1)三道镇的资源条件

三道镇地处海南内陆地区与滨海地区的交界,内部自然环境良好,内部深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水资源丰富,镇域内基本保持原生态环境,无工业污染。当地黎苗族文化特色鲜明。物产丰富,盛产南药及多种热带水果等绿色食品,是人类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而且海南属于中国居民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而三道镇凭借区位、交通、气候及资源条件更是养老养生的绝佳地点,开发康疗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开发康疗旅游项目的实效性三道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尚没有明确发展康疗产业的口号与行动,三道镇可以利用这一先机集中发展康疗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在与周边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七、三道镇开发惠民旅游的探索

1、海南“国际旅游岛”

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成为时下海南旅游界最热议话题,而“国际”不仅仅

是对旅游硬件设施标准的要求,更是对旅游发展规划和模式要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品质和更优的创新,带领本土居民实现富裕。2、海南“地方特色”海南有一大批生态一流、本土特色鲜明的热带小镇、村庄,大力借助已成规模的旅游业,发展产品多元化的旅游风情小镇,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海南“惠民”

将景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引入并积极推广“大区小镇”的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景区、度假区与所在乡镇地区一起整体规划、共同发展,使景区生态环境面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园区村民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随着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发展而同步得到提升,同赢共生,实现包容性增长。将三道镇打造成全国康疗旅游新典范、海南惠民发展的最强音、三亚内陆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三亚地域相接的三道镇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据国内外康疗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适时植入新的旅游吸引点,三道镇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条件探索发展多层次的康疗旅游产品体系,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三道镇极有可能成为三亚的养生康疗天堂,三道镇必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件:

1.《2010年1-5月海南旅游市场分析》,2010-07-05, 中国投资咨询网;

2. 《海南省旅游市场客源分析及营销对策》,2011-05-30,豆丁网;

3.《三亚以旅游为核心调整城市规划》,李青,2007-01-01,第002版,中国旅游报。

篇7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35-01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笑梅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第一,资源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产品开发的突出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梁向明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必须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稀有度、古老性、历史地位以及旅游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与当地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马智芳认为在发展特色旅游时,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出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石林县旅游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石林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分别与泸西县、弥勒县、陆良县、宜良县接壤。常住人口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回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6%。经过多年发展,石林旅游业从最初的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较强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品牌优势,但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本文将根据旅游发展新趋势,结合石林县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分析石林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径,对类似县域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石林县旅游现状

1.自然景观资源现状

石林县初步形成了“二林、二洞、三湖、一瀑”自然景观区,即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仙女湖、大叠水,其中大小石林景区接待游客数占全县80%以上,是“门票经济”的主力军。

2.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石林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被誉为“歌舞之乡”、“摔跤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彝族撒尼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大三弦舞》、《彝族撒尼挑花》、《彝族摔跤》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3.乡村旅游现状

石林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都市农庄,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包括花卉产业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国际养生度假村等。

二、石林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

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主要表现是.一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石林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与石林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气候环境、便捷的交通区位不相符。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过度依赖“门票经济”,门票收入比重高,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则相对较少,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旅游市场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旅游需求,影响了旅游的发展水平。二是旅游产品体验度不高。旅游开发与经营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绝大多数旅游产品以观看、听讲解的静态展示为主,游客亲身参与的动态体验旅游产品不多,游客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消费内容和消费环节相对较少,影响了旅客积极性。三是旅游商品不精。石林虽开发了一些名土特产、风味食品、民族服饰和民族工艺品等旅游商品,但石林专门从事旅游商品开发的龙头企业不多,一些小企业由于存在资金少、技术低下、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生产出来的旅游商品质量低下、包装粗糙、附加值低、缺乏艺术品位及文化内涵。

2.旅游带富作用不明显

石林旅游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游客平均滞留时间不足1天,“留不住客”的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产业链不长,乡村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乘数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全县床位数仅6768张,入住率不足25%,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仅29.1亿元,分别比世界自然遗产地重庆武隆县少58.97亿元、贵州荔波县少23.13亿元、四川九寨沟县少32.68亿元,导致当地群众从旅游及相关产业获得的收益较少:且景区开发模式滞后,像四川九寨沟农民入股开发景区的模式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3.市场开拓力度不足

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一是旅游市场细分化不够。石林县旅游市场细分化不足、差异化不够,旅游市场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旅游市场拓展缓慢,特别是受宏观政策影响,2014年游客数量出现回落现象。二是国外市场拓展乏力。针对国外旅客爱好和习惯的研究不够,一些徒步、自助游等个性化景点开发不足,住宿、餐饮、酒吧等名称和菜单缺乏中英文对照,熟练掌握外语的导游和服务人才不多,导致国外游客增长缓慢。三是信息化服务还没有全面渗透到旅游产业之中,智慧旅游建设步伐缓慢,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面还不够广泛。

三、对石林县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

石林县旅游转型升级要实现突破,就要摈弃固有观念,积极拓展“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新要素,不断创新文旅互动、农旅互动、体旅互动、商旅互动、工旅互动等旅游新产品,打造“石林假期”品牌,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激活旅游投资和消费亮点,催生新业态,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竞争力。下面将从八个方面做出发展路径思考。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开发。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都市农庄规模,发展差异化、精细化市场运作,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养老养生、度假休闲、旅游观光、户外拓展等基地,并探索性的进行高端旅游娱乐项目开发,开展高尔夫、马术、直升机、热气球等旅游活动体验,发展节庆、主题聚会、特色会展等精品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景观农业、田园风光、农业花艺、农活体验、垂钓捕捞等农业休闲旅游产品,结合村寨特色,推出一系列风格迥异的餐饮、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民族村寨。

2.积极发展体育休闲

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政府应积极设计骑行、徒步、登山、划船、攀岩等体育休闲路线,并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完善相应配套服务,大力开发自行车(山地车、公路车)、溯溪、徒步、登山、攀岩、宿营、户外拓展等体育型旅游产品。

3.积极发展旅游养生养老

研究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的发展趋势,可针对性的开发旅游疗养产品,发展休闲中药种植业和庄园旅游,通过药浴、熏蒸、食疗等手段开发养生产品。借助石林县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服务,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并将养老产业与养生、体育健身、休闲度假等产业结合起来,最大力度满足游客的休闲疗养需求。

4.积极发展研学旅游

依托石林地质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旅游景点、特色农业园、太阳能光伏、旅游商品加工等项目,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中小学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建立大学生假期实践和毕业实习基地,结合地质博物馆,开展相关主题的参观学习,逐渐延伸研学产业链。

5.适度发展旅游房产

突出本土文化,吸收异域文化,推进星级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品牌化经营,适度发展满足避暑、疗养、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度假旅居型酒店,鼓励发展设施齐全、服务完备、可进行农家体验的乡村住宿,探索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

6.大力开发特色餐饮

积极引进各地著名小吃,提升和重塑腐乳、乳饼、骨头参、荞品、云耳、鲜花饼等特色餐饮品牌,加大餐饮业发展力度,同时深度开发便于携带、保质期长的饮食产品,让游客坐下吃、带走吃,全面带动石林的餐饮业。

7.加快发展智慧旅游

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旅游资讯、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积极探索制作发行全域旅游“一卡通”、优惠年卡和电子门票。开拓发展互联网+旅游,实现景区、车站、公园等公共服务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推广主要旅游APP及各种电子通信产品的应用及普及,积极引导景区、车站、交通服务、餐饮、住宿、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加入网络营销。

篇9

摘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毗邻“长三角”,承接皖江开发地带,市场广阔。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及周边区域消费市场广阔。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千米覆盖上海、江苏、浙江等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

1.2 旅游资源分析

皖南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集群效应好,徽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不仅有天下第一黄山(同时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莲花佛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还有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体的太平湖;新安江两岸风光旖旎,齐云山与黄山南北向望。山水自然风光无与伦比。

皖南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区域内的古徽州区以文风昌盛,才俊辈出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明清之际,徽商崛起,更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代相传颂。新安书画、新安医学、徽派刻篆、徽派版画、徽派建筑以及徽戏、徽州文房四宝等,形成文化特有的风格和传统,也派生出灿若繁星的人文古迹。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三大区域文化。区域内是我国古村落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区之一。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1.3 存在问题不足

但是皖南旅游开发存在不少问题。现状是综合开发水平不高,如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交通基础设施致使接待能力有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发展可持续性受到威胁,皖南旅游产业大发展受到阻碍。

2 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1 做大做强黄山品牌,发展大黄山大旅游格局

(1)首先扩大黄山城市影响力,实现城市品牌营销。可以定期促进举办国际性旅游会议。如“中国旅游文化艺术节”、“全球旅游创意研讨会”、“国际经济高峰论坛”等特种会议。邀请业内精英、国内外旅游专家、世界知名旅游企业CEO来参加,力求扩大黄山旅游大品牌的影响力,同时宣传皖南旅游。

(2)每年举办“中国(黄山)慈善公益事业高峰论坛”。邀请著名的国际国内明星,慈善家,残疾人协会,红十字协会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来黄山讨论公益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难题。依靠他们的魅力宣传黄山,吸引各国媒体报道,也树立了黄山的公益形象。

(3)城市市容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设施全面更新升级。打造园林城市使游客来到黄山感到亲切、舒服、干净、整洁、绿化、古典、多元化但不乏国际视野。老的设施要在不改变原貌的情况下实现升级换代。这方面西安古城改造工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2 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品牌共铸,发展互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皖南旅游依托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资源和底蕴,并积极挖掘区域内佛、道、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旅游多元化。如与江西婺源共同开发徽州古镇游、乡村游,连同婺源整合古镇游路线,共同开发徽州文化区,实现共赢。再如开展红色旅游方面可与芜湖安庆池州方面资源重组,打造并推广宣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实现沿江联动,共享发展。

摘 要]本文根据皖南旅游的优势与现状以及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了皖南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庄园等新概念,以及构思大黄山大旅游大品牌格局。

[关键词]资源优势;徽州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旅游;大黄山大旅游;世界级品牌旅游目的地

1 皖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1.1 旅游市场分析

篇10

一般的回归方程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出的估计参数在样本期内是固定,即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非常稳定的联系,回归方程如下式所示。方程(1)中的参数α是个常数,主要反映变量y和x间的平均影响程度。但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的增长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动态,而一般的回归方程很难表现出来。为此,文章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相关理论,构造一个可变参数模型来分析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4]。状态空间模型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把不能观测的变量纳入可观测模型,能够同时得到估计参数;二是运用Kalman滤波方法来对参数进行估计,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和平滑那些不可观测的状态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可以描述系统内部状态变量和可观测的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模型主要包括状态和量测方程,方程具体形式如下。方程(2)是量测方程,式中参数αt称为状态变量,假定参数αt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方程(3)是状态方程,它描述状态变量的生成过程。在方程(4)中,εt和ηt分别是量测和状态方程的随机扰动项,εt和ηt是相互独立的,均服从正态分布,其均值是零、方差为常数。根据文章选取的研究对象,方程(2)中yt为反映经济增长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用GDP表示;xt为反映国内旅游消费的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用DTI表示。对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不仅能够消除模型中的异方差,而且估计出来的参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弹性。方程(2)中的α可以称为国内旅游消费弹性,表示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相应变化的比率,具体估计可以通过Eviews6.0软件[14]实现。文章采取的样本区间为1985-2013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分别运用GDP数量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旅游消费进行调整,1978年为基期。文章中的GDP数量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国内旅游收入、GDP等指标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变量检验结果(1)单位检验根为了防止“伪回归”的出现,在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前,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研究。文章采用ADF法进行检验,检验的最优滞后步长根据信息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变量的水平值为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因此,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下面进行协整检验。(2)协整检验分析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EG和JJ检验。EG检验主要检验状态空间模型的残差是否平稳,如果残差项平稳,则协整关系成立。JJ检验主要根据参数矩阵的秩确定协整向量的个数。文章选择JJ检验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没有协整向量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国内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一个协整向量,这表明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以这些变量建立的状态空间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2.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运用处理后的国内旅游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根据方程(2)和(3),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可以得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如下。其中,变参数αt的估计值如表3和图1所示。由表3可知,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于1985-2013年在0.2766~0.4639间变动。由于αt是随机参数,在分析时一般不看其具体的数值,主要通过观察其变动趋势,来反映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从整体上看,弹性系数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0.2766上升到2013年的0.4639。由图1可知,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在1985-1993年增长速度较快,而1994-2013年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发展趋势表明国内旅游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逐年增加。其重要意义表现为:一方面它反映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刺激最终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正向的持久的拉动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旅游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带动了国内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年仅为739.1元,2013年达到26955.1元,增加了33倍,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旅游花费1994年为848.2亿元,2013年城镇居民旅游花费为20692.6亿元,是1994年的20.8倍,年均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1994年为414.7元,2013年为946.6元,是1994年的2.2倍,年均增长4.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85年为397.6元,2013年为8895.9元,增加了18.9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旅游花费1994年为175.3亿元,2012年为5583.5亿元,是1994年的28.7倍,年均增长19.3%;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1994年为54.9元,2013年为518.9元,是1994年的8.9倍,年均增长12.2%。第二,旅游产品质量和产品吸引力不断提高。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渐成熟,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提供的旅游产品不断趋于多样化,各具特色的观光、度假、休闲、体育、健身、生态旅游等基本改变了国内旅游产品单一的局面。景点开发进一步加快,各地都有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景点投入运营。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包机、城际快车、旅游专线车、旅游专列、观光巴士、“一日游”车辆等发展迅速,使得旅游交通更加方面快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这些都成为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第三,旅游宣传促销声势逐年加大。与主流媒体合作的旅游宣传广告片越来越多,在电视台黄金时间循环播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各地的高速路、地铁站、飞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及客流集散地了很多大型的户外广告宣传,扩大了旅游宣传效应;城市周边景点介绍会、区域性和全国交易会基本形成体系,区域性联合促销与跨区域巡回促销接连不断;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自助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网络新媒体为旅游宣传促销开辟了新的渠道。随着旅游宣传促销手段多样化,有效地引导了居民的旅游消费导向。第四,国家与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方针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七五”时期,旅游业正式纳入了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旅游业放在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把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一些省市明确提出把发展国内旅游业作为活跃市场、扩大内需、繁荣经济的载体,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和配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消费。国家于1995年出台了“双休日”制度、1999年又出台了“黄金周”休假制度,2008年开始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开始增加,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旅游消费逐步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文章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1985-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JJ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是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说明国内旅游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三是国内旅游消费弹性系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表明国内旅游市场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趋于成熟,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据此,也应看到目前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环境及旅游产品供给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旅游花费结构看,当前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食、住、行比重较大,达66%,游、购、娱仅占34%左右。从旅游消费者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比例偏低。2013年城镇居民旅游花费是农村居民旅游花费3.7倍;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是农村居民人均花费1.8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数额远远小于城镇居民花费,因此农村旅游市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第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支不确定性制约了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展,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人们对于未来收入和支出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阻碍了旅游消费。第三,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够完全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第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扩大。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促进城乡居民旅游消费一要刺激农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不仅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服务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同时要根据农村居民闲暇时间的特点,开发出一系列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旅游产品,也要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提供低价位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二要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有效购买力。三要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倡导超前旅游消费的新观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给予旅游贷款者一定的折扣,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2.不断完善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升级,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在迅速增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托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开发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生命力持久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健康、探险等为特色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今后开发的旅游产品,一要不断适应大众游客的旅游需求,培育大众化旅游消费新热点,促进观光旅游产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如培育和发展自驾车、房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研发旅游和适合老年人的养生度假旅游。二要不断促进大众旅游由观光到休闲度假的转变,开发出更多的休闲度假产品,如温泉旅游、滑雪旅游、邮轮旅游、滨海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高品位的主题公园和旅游演艺节目等休闲度假产品。三要以现代农业、工业、生物工程、航天科技为依托,推进现代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形成新型的旅游产品系列。如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推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还可以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和工业的融合。

3.加大旅游投资力度,通过投资引领和促进旅游消费虽然目前宏观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投资回落,但旅游投资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大项目明显增加,2014年上半年全国投资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大项目达到151个。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旅游投资的主力军,2013年我国民营企业旅游直接投资占旅游投资总额的57%,具有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功能的景区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领域。网络旅游、在线旅游投资成为旅游投资的亮点。今后旅游投资应重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大型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度假产品建设、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建设、旅游小城镇建设、在线旅游和智慧旅游建设等领域,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有效地促进旅游产品的供给,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不仅适应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要求,满足居民各种旅游需求,还可以通过开发出的新型旅游产品,引领居民旅游消费,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水平,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