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职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方面要广泛进行职业教育的推广,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地关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问题,而是每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的问题。换言之,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现的问题还与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高职教育现实状况的分析,来谈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

当前,由于多种利好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10年将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壮大自己,同时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课堂授课内容太过理论化

中小学着眼于文化课学习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惯性的理论学习思维,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这样也就使学生懒于动手,丧失了探究性实践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也会随着学生的升学出现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高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心理。另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僵化保守的特点,过分看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加之技术型教师的缺乏,使得高职课堂灵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使高职学生对课堂失去了信心,同时也逐渐地挫伤了他们对实践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就成为当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规划

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当前高职院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作出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首先,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整体的连续性。各学校普遍都是只在最后一年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校方的就业指导目的太过功利,只是为了提高学校就业率,并没有把加强学生的职业知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这种状况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使他们在毕业之际显示出一种慌乱迷茫的状态。其次,高职教育只重视学生就业一项,而忽视了学生职场道路的指导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业指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以达到校方规定的毕业生就业率指标,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职业道路的指导工作则主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形式化严重,影响学生素质和择业竞争力的提升

从学生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都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这恰好又是学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学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化、形式化成分严重,容易使学生逃避校园的正常课堂生活,使其产生堕落心理,就业忧患意识也逐渐地消磨。虽然高职院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比较规范,但学生管理状况确实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如高职教育管理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管理机制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等现象,一些管理工作没有深入到基层和学生具体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接受程度低,使实际管理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问题与中小学教育机制落后的相关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又不是独立的,它的质量好坏是与作为起点的中小学教育密不可分的。由于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传承性,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会对高职教育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都是围绕考试和升学等方面的指标来进行的,并没有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高考、中考如同一根指挥棒,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师的考评、学生的好坏似乎都与分数及升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应试教育的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考试机器,而不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这种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不仅没有完善的实际操作知识和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会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狭隘。所以要想在高职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归根溯源,从基础教育抓起,这样才能真正富有成效。

(二)文化课程负担过重且缺乏实践训练

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大多数中小学的课程表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干课程,体育、音乐、劳动技术等课程被严重挤压,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这对日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绝大多数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遇到过高考的挫折,如果在这样一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这些学生会产生迷茫心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不仅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更

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甚至形成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课程的合理分配,将实践课程的教学规范化,使高职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心理归属,这些对高职教育来说是个比较大的挑战。

(三)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高职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任务摊派心理,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注。中小学在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尽管已经开始关注向学生传授多方面知识,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文化轻实践的现象,教学过程仍显死板,一味地为升学而教学,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同时,过于强制性的校园管理方式又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又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导致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使得中小学生丧失了职业启蒙的机会。这必然会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以思想解放为突破口,推进中小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办学思想日益深化,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经过多年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这些经验很值得借鉴与推广。中小学只有积极顺应高职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加强教育体制和方式的改革,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着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单一的文化课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灌输式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影响了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

第一,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的价值。当前教育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要严格杜绝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偏科现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首先应作出表率,避免向学生宣传学科优劣的理论。同时还要推行实践教学,组织一些实践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借鉴欧美国家的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作为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堂基本是自由开放的。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自由提问和自由发言可以充分满足其想象空间,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回顾环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以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建立一种有差异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小学教育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多地采用实践引导的方式,使他们形成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观念。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类兴趣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各有不同,过多的强制干预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

尽管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涉及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鉴于当前愈加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理应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适当地穿插一些职业启蒙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观念,而且也可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品质,增强其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念。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与态度,决定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走向和力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走出重就业指导轻全程职业意识培养的误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而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首先要使中小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充分体会职场实践趣味的一面,而不是让他们一开始就产生一种畏惧感和挫折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的职业启蒙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坚实后盾。

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体育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在新课标的实施下,体育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承担着增进人类健康及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占有全国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难点,直接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加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育理念匮乏、落后。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滞后,不能为改革实践提供应有的支持和指导。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尤其是在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设置无法达到其他课程的标准,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陷入了原地踏步的境地,颇有被搁置忽视的态势。

2、体育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较弱。有调查显示,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各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师。由此可见,作为课程教学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的体育教师,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课程只是一堂玩耍的课程,在中小学体育课当中,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远远达不到现实的需要,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有体育教师之名,无体育教师之实,大量的体育教师都是非专业型的教师,一些体育课程都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的任课老师兼任的。

3、学校场地不足,体育器材短缺。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是需要在一定的场地中才能够进行教学活动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学校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器材的购买,加之学生活动空间场地的不足,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种类和范围,如有的学校限制踢足球,有的学校被迫在马路上做间操和上体育课。即便一部分有场地的学校,也是坑洼不平,年久失修,仅有的几件体育器材破损严重,使教师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教学。

4、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但是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方法上,过分的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不能做到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做到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不能做到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二、改进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要从思想上改变学校及教师以应试教育为本,思想上忽视体育教育的现状,必须严格宣传和落实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使得学校和教师将体育课程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做到开满体育课,上足体育锻炼课,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改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体育课程教育资金不足是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的资金投入,弥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简陋狭小和体育设施器材严重缺乏的不足。只有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有经济能力去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

3、培养优质小学体育教师资源。体育教师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那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善学校体育的条件,应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而师资队伍建设又应以解决师资短缺为重点。一方面应增加对体育师资培养的投入,扩大体育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应根据农村教师兼教体育的实际,在一般师范院校中提倡选修、兼修体育。同时,在已实行兼教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应加强管理,对教师做好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

4、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苏转平,山西省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10.

[2]邓卫权、胡健鸿,体育专业学生普修课学习成绩办法初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

篇3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1.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走访发现,无论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学校领导,或者是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部分领导、教师(甚至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重视,观念陈旧、认识落伍,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领导者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其发展。如果领导者重视,那这个地区或者这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就开展得比较好;如果领导者不重视,那么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那么这个学校的其他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态度也不会很认真。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限制,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不太重视的,他们大部分都关注升学率,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不重视,也不重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对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学校领导对信心技术教育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的职业认同感就低,特别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打印、复印、排版,维护学校的网站,有时还得帮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等等,信息技术教师任务重,做的都是一些杂活,课时经常被占用。其他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一个杂工,对信息技术教师不尊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也不同: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虽重要,应该认真学习;也有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很重要,但和升学比起来,信息技术可以以后再学;还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根本就没用,上课就是玩,浪费时间。

2.资金不足

对于农村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农村中小学。加之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传统的一本教科书加一块黑板再加一支粉笔就可以进行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个投入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它还需要后续源源不断的投入才可以有效进行教学。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在前期需要买设备,中后期需要进行设备维护,软硬件的升级,软件的开发,等等,这些都需要不少资金,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消费的课程。有的中小学还没有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每学期只是将课本发给学生;有的学校甚至连信息技术课都没有排,课本发给学生自己看;有的学校排课,但是无上机安排,仅仅是照本宣科。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室,供大家使用。走访发现,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数量少并且性能低,兼容性差,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如此差,软件资源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硬件设施不到位,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有的是用光盘、幻灯片和磁带等形式进行,有的学校就只能“照本宣科”,有少部分学校不开展,让学生自学。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3.师资短缺问题严重

农村师资短缺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最大因素之一,也是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地理条件限制,教师待遇等因素,农村中小学招聘教师一直很难。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专门师资,且在城郊、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也可能会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但是在农村中小学就很少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农村教师招聘难,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真正学教育技术专业或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很少。因此,存在很多教师即担任语文或者其它科目的教学,又担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他们只是凭借自学或者是在职培训时所学到的一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就开始给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设备维护、教学资源的开发技能,等等,都比较的缺乏。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难,以至于数量少,师资短缺。年轻教师,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发展,造成年龄大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少,缺乏新鲜血液,创新也就少。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空前的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凭借以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兼职教师。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迫在眉睫。

4.教学资源匮乏

我国农村很多基础设施都落后于城市,这是经济落后所造成的,也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城市的脚步,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技术的软件资源也自然落后,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兼容性差,教师基本上不是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甚至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很少。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或者有少数计算机却没有联网。在这种条件下,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教师购买现成软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求教师自行开发教育资源又是强人所难。贵州很多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造成外面的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通过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送到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无法共享。

5.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的零起点,使得教师忽视了一些已经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现在农村有的家庭已经安装了计算机,这些家庭的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操作计算机,而大部分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有的条件好一点的乡镇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村里的小学没有开设,也就是说有的孩子小学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而有的到初中才开始,甚至有的到高中了才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我国信息技术教材绝大部分都是采取零起点 设置,这使得很多孩子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没意思,那些课程都学过,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从而产生上课等于玩游戏的想法。

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操作和使用,教学模式单一,很少做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同时发展。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操作和使用,比如:动画制作,让学生跟着一步步做,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闭口不谈。其实不是不谈,是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理论知识匮乏,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对计算机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导致所教的学生也是依葫芦画瓢,机械学习,很难培养学生自主的获取、加工信息能力,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型为主,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

转变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道路。对于领导者和教师,我们应组织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到信息技术开展得好的学校参观和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也是一种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根本需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改变他们唯分数就是一切的观念,当今知识量剧增,一个人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唯一判断是否是人才的标准。信息社会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他们的观念。

2.加大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要有效地开展起来,必须解决资金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是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贵州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仅仅靠政府拨款是不能快速有效解决资金问题的,必须由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筹集资金,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能尽早建设好,让信息技术教育尽早开展。经费不足造成农村学校在购买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远远不及城市,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迟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政府对于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尤其应该加大投入,尽量缩减信息鸿沟。农村学校也不能坐等政府的拨款,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想办法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并尽可能地筹集资金,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常规设备的配置、设备的更新、软件的配备、设备维修等,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上。

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教师不仅自身需要生存和发展,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才能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迫在眉睫。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急需建设一支数量多、素质较高,愿意在农村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引进时就必须招聘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招聘适合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才。对于在职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培训,且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培训前调查教师希望提升哪些方面,从而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改进培训计划,培训过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为以后培训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4.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资源旨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和人力的优化组合,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含非生命的各类实物,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眼2?演教师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且教师在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本地区特有的课程资源、学习资源的利用。为了避免教师劳动的重复性,教师应该多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开发。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和地理因素的限制,可以以地区为单位,一个地区的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对于开发出来的劳动成果,应放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库中,这样,这个地区甚至是所有人员都可以享用,又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劳动。或者也可以几个或者几十个学校共同开发一个教育资源库,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这几个或几十个学校的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供这些学校共享。毕竟让农村每个学校做一个教育资源库是不现实的,这样以地区或者以学校联合而共同开发的教育资源库,可以包含各种教学和学习资源。当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借鉴这些优秀的资源,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学习。

5.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农村中小学因为经济因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如果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就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因此,零起点的教材编写是很好的,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怎么教学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采取讲授型的模式,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虽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并不等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只是操作练习,从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阻碍了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积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尽早实现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眼参考文献?演

篇4

1.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必须要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才能促进其他体育教育过程的进行。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由传统的强制体育转化为学生内发的体育学习。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总是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的体育潜力得不到好的发掘。体育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多交流来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练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2.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重在引导。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运动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首先,在体育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好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主体体育观的体育观。其次,在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寻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体育教育内容。做好基础体育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的结合,体育学科很容易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德育教育,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恰当的德育教育,可以激发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育效果

要进行体育教育,需要一定的体育教育资源,中职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对学校各种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育知识的教学,还可以把体育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传递体育信息。这也要求学校注重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刊,广播,标语等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在无形中加强中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此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直接途径,中职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如“校运会”“篮球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运动的意义。

4.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体育教育评价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的评价,良好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分阶段性,注重鼓励性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平时的体育参与态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程中。二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中职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评测,加强学校体育师资的建设,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觉悟和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结语

篇5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语言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阶段经常会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数学教材中会出现一些语文课堂上尚未传授过的语言点,有的章节中所表达出来的语言内容超越了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内容,这就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

(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新课改下也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将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都将语言看做一种符号式教学,数学教学较为死板,这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充分渗入语言教学,将?y以理解的理论概念或者模型通过简单形象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就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易于学生的理解及思考,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语言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小学语言教育,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出发来提高其规范性。首先,教师要在授课前要充分熟悉课程,认真备课,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时做到语言精炼简短,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学生才能准确领悟课本的思想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悉心指导,将知识不断深入吸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同时也锻炼了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需要注重小学语言教育的艺术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恰当地使用激励性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激励性语言的激发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去观察、思考。另外,对学生的激励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这道题老师这样思考对吗,应该这样吗?”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回应,利用巧妙语言表达方式,创建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勇于展现自己。

(三)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直接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摆在首要位置,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场景理解数学知识和道理,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培养学术意识,例如:在教学加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个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明在果园里摘水果,摘了3个梨,10个苹果,6个桃子,请问小明一共摘了多少个水果?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就可以加深印象,从而使得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另外,将数学规律有效的渗透到生活情形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明白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

(四)注重语言的幽默性

运用幽默性的语言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一些重点、关键点采用幽默教学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用小故事、顺口溜的方法来增加数学课程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更快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另外,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心重,因此很难在课堂中时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通过委婉的批评方式来间接或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既避免了由于语言过重导致影响学生情绪,又达到了指出学生不足的目的。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有很多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效提问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最佳互动桥梁。

一、如何提问

1.提问点。

笔者认为,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有的甚至多达五六十个,而且许多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行之有效的“提问点”通常是:可以根据课文题目、字词(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语句(从文中某一句话入手设计全文教学)、段落(以牵动全篇的一段课文为突破点)、篇章(文章的主要思路)、表达等来进行提问。

2.提问后待答处理。

提问以后,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是像以往那样简单地告诉、灌输给学生,还是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建构。

二、提问的基本要求

1.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2.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问的时机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最佳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3.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问题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马上说出问题的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不能对答如流,教师要么重复问题,要么加以解释,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或者干脆找其他学生解答。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能变得异彩纷呈,学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另外,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宜,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的问题还要合理和科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提出问题,并且由浅入深促进学生发展。

5.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善于营造问题的氛围。

篇7

关键词 中小学 教育科研 定位 转知成智

近年来随着“科研强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步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焦点。各地中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也如火如荼。但在理论上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却不甚明确。定位问题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关涉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及评价等,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首先清楚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前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主要观点有: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反思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进行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特点,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活动。这种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断式理解,没有放在概念系统中去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区别开来,也就无法在相互比较中真正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

按照亚里士多德对概念的“属+种差”的定义方法,对一个概念要从它的“邻近的属”概念、同一层次的“种”概念间的差别上去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概念的上位“邻近的属”概念为“研究”,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种”概念有: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学研究。“研究”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活动。那么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呢?

一、在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探索实践智慧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科研,虽然都属于“研究”,但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选题来源、提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在研究主体及其角色方面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主体是大学教师或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分别承担着“当事人”和“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教育科研“当事人”的角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是处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程是在中小学教师参与、主导下进行的。而专业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研究时,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他们的这种“第三者或旁观者”的角色,主要是指他们不是直接去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中要研究的问题,而是在旁边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去观察、评说教育,或者指导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教育问题。

2.在选题来源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选题是从已有的理论出发,探索已有理论的正确性,并发展和完善已有理论。如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主要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此,科研的内容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其鲜明的应用性。[2]

3.在提出研究假设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最典型的研究假设是和自然科学研究假设一样,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美,假设命题的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1]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假设很多时候是不明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有时甚至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假设。在研究假设的提出方式上,很多时候是藏在研究方案中的,是研究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4.在研究方法方面

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多是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是采用自然科学实验(或近似)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或改变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探讨研究现象关系,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表现进行比较,并结合其他方法,揭示出该类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而认识教育的规律与趋势的研究模式。[3]历史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1]

中小学教育科研使用的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4]校本研究,基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的问题,以教师群体为研究主体,采用观察、访谈、案例、行动等研究方式为主。叙事研究是通过描述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规律。[5]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归根结底,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以求知为研究目的,教育科研专业研究者也是想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本质和规律,即教育知识。这种教育知识就是要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经过证实的教育观念,体现为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是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机智,形成研究者教育风格。

二、在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比较中,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知识探索实践智慧

目前基础教育界,由于还没有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教育科研”区别开来,还是从“探究教育规律”来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所以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关系,还是从“探索规律”与“遵循规律”的视角去理解。教研、科研都强调一个“研”字,都是对学校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研同属于一种研究,即探索教育实践智慧的研究。下面从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指导人员的素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不同。

1.从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上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难题”,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给出新经验、新智慧。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教师教学工作,表现为某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校教研活动的重点是要求教师钻研教材、吃透大纲,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研内容多以分析教材为主,内容相对固定、封闭。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性难以被激发。”[6]这些问题是相对固定、封闭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边有经验的教师或教研员(教研组长)都已经遇到过,并经过实践探索,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2.从研究方式上来看

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方式主要是开展课题研究,基本流程是中小学教师按照相关课题管理部门的课题规划指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并申报课题,经过课题管理部门审核后立项,立项以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其中包含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内容等),在实践中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计划,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及机智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主要形式有“集体备课”、“师徒帮带”以及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开展的活动。实际操作的基本组织方式有:先讲后研、先研后讲、互动对话。“先讲后研”,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对要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阐述讲解,再由参研教师进行探讨、反思、体悟的研究方式。“先研后讲”,是先由组织者(教研员或教研组长)提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让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去思考,然后再召开教学教研讨论会,会上参研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组织者根据教师研讨中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进行总结发言,提炼出共识性东西。“互动对话”,是对话式教研,它是指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研教师都围绕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7]

3.从指导人员的素养来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人员,一般来说是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比较丰富的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客观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按照他们的学识去指导、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强调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的严谨性等。

中小学教学研究的指导人员主要是教研员或教研组长,他们一般都具有长期的从教经历,取得过较好的教育教学业绩,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但是有关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不如教育学专家学者。从现实调研状况来看,有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调查显示,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学科教学能力是教研组长的首要基本功(占34.6%),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较为重要的占29.9%,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教研组长认为教学理论功底很重要(占24%)。[8]

综上所述,从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范围及问题特点、研究方式、研究指导人员素养的这些差异来看,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维方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要有可靠的研究依据,即研究以“教育知识或理论”为基础,即“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凭借的是经过验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研究思维方式是,研究主要依据的是“教育经验”,即“以日常经验探索教育智慧”,这种经验主要是个体以往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偶然性,客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的内涵

1.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知”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被证明了的对世界的系统认识。按照人类认识成果的可证实程度和可靠性,可把知识分为思辨哲学知识、实证科学知识以及实地调查知识。

(1)思辨哲学知识。哲学是以概念为对象的“形上之思”。概念作为人类文明史的积淀和“文化的水库”,构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阶梯”和“支撑点”;对概念的批判性反思,就是以理论方式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是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和引导。[9]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思辨哲学知识主要是指在哲学或教育哲学中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如,对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理解。

(2)实证科学知识。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严格忠实于观察和经验的陈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科学知识。这类知识首先是数学,它由于不依赖于任何其他预设而成为最基础的学科,然后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社会学。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知识主要是以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或类似方法,获得的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等。

(3)实地调查知识。洪业利用实地研究方法,把实地调查的知识划分为:事之测量、时之测量和地之测量。[10]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实地调查知识,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利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问卷法、访谈法等,对研究的实践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得出的关于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的知识。

2.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智”

根据靖国平博士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两重意义――“德性”以及“大知”(与“闻见之知”的“小知”相对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对“智慧”意涵的理解逐渐融入学科而被赋予了新意。如在信息科学上,智慧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一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的塔尖;心理学上,智慧是指人才智聪明,才思敏捷,思维有独创性,能够机智地解决认识上的难题;在社会学上,智慧是指某人在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是敏感的、机智的和通情达理的,其思想和行为等是切合实际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是有效和实用的。[11]

综合以上中西文明对智慧内涵的理解,智慧是指懂得巧妙、机智地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追求真理,去创造生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去提升生命的意义,能够运用知识去拓展观察力、理解力、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去丰富心理、理解他人和完善自我人格,去追求人生的美善和崇高。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对智慧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智慧是指对原有知识的接纳、认同和内化,以及在实践运用中,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体悟、新发展等。即对抽象知识的具体化领悟,实现概念(知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

其次,智慧是指把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新感悟、新发展运用到情境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实践具体情境的驾驭,灵活机智地处理实践问题,从而产生教育教学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即教育机智。

最后,智慧是指在以上对知识的领悟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领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教育中基本概念有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从“知识”与“智慧”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作为外在的事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然的、已知的认识成果;后者是作为人以内在的价值世界和心理世界为尺度,去主动地、合情合理地运用知识,获取理想性的人生幸福的能力和本领。

3.转知成智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转知成智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之中达成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的“交汇”或主体间性,尤其是指将客观、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

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现转知成智,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多种知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灵活机智地应对教育生活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经过反思、体悟、灵感等方式丰富和发展已有知识,从而生成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专业发展的智慧,并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教育风格。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智慧。这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容易达到的,也是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最直接意义的成果。而以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专业研究者为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最重要的标准,而撰写学术论文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说,也不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为转知成智,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以系统知识探索教育智慧,从而把中小学教育科研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区别开来,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再一味地依靠教育经验、日常习惯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利用坚实的理论,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王志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教育研究,1997(2).

[3] 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李松.我国中小学教研60年:反思与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7] 王富英,朱远平.中小学教研要素与有效教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8] 徐汇区“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项目组.中小学教研组长的工作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9] 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10] 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效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70-01

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人们情趣的被调动或唤醒,会把积淀在潜意识中的记忆、经验等表现出来,从而投向到感兴趣的事物之中。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这种心理机制,老师借助教材把自己的情绪迁移给学生,可激起学生的心理情绪共鸣,沟通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双方把精力集中到对教材的开掘和感情上,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这情绪的调动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一、用诗化、情化的语言创设情境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语言的精妙奇特是必备的要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它叩击学生的心弦,可诱发学生心理情绪和记忆经验,从而展开情感性的联想。这里引用于漪老师在教学《茶花赋》时的一段导语:

“这篇课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怀,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古老文明,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川大山,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自古以来,多少人写作诗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泼墨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能够写出新意呢?杨塑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样情绪投向,这样对教材的深层把握,无疑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不能不进入情境,不能不深入地去理解课文。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学生对亲身经历的体验,亲自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社会生活,都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课余谈论一部电视剧,一部动画片时都是绘声绘色,足以说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激感。如讲《草原》一课时:教学一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一边显示草原的风景图,一边用解说员的语调,随着画面的变化朗读全文,把大家融入一种美的境界。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当回解说员,看着画面给其他同学解说一遍。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通过教师动听的介绍,通过亲自解说,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创设亲自动手实验质疑的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实物。不仅使学生勤于动手、动脑,还易于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效果十分明显。如教学《捞铁牛》一课,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演示整个捞铁牛的过程,此时不用过多的讲解,学生就已经了解怀丙在捞铁牛之前,为什么要做好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还懂得每一项准备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学有关常识、科普类的课文,当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文字时都可以进行实物演示,质疑解难,这样抽象的文字就变得生动、直观了,学生当然易于接受。

四、创设表演课本剧,再现生活的情境

篇9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目前随着国家奋斗的目标是“普及大学”,很多高校都对招生制度进行了改进,扩招已经普遍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里面,对于扩招过后的学生人数与现在学校的实际承载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人数的增加,使得学校的教学器材的耗损量大,需求量也偏大,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体育教学,他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宽阔的知识面就迫切需要一个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维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同时面对我国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日益剧增的人数,但是学校却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对其进行改善,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的不足对于体育教学来讲是一种阻碍,加之师资力量方面产生的可限制性等都应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上级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体育教学的主要担任教师的重视,并且及时的针对这些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的不足进行解决和改善,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这一工作任务上面大都是聘用的一些年龄稍微偏大的退休老师,他们由于年龄稍大,具备的记忆力和一些管理知识上面的能力稍加偏弱,并且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创新力,经常出现混乱的情况,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麻烦。加之没有一定的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学生和老师的相关规定,就致使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出现很多麻烦。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呈现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呈现的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并且也不断的的引进和采用了对于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现在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与以前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最终目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也没有完善的符合要求的用来维护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供中等职业学校参考,使得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没有科学性、依据性等,很多时候的管理有点不切实际,管理内容含有很高的水份,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员在制定自己既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偏重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却忽视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在体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现在的缺乏目标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加之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和依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制约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

(二)陈旧的管理理念

针对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可知能够拥有两性的管理方式是更佳的管理方式,即为科学性以及实效性,但是在现在很多学校实施的管理理念是迂腐陈旧的,很多都是以前的有管理经验的工作着根据经验在做事,根本就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从定性这方面去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它的管理理念上面来看似乎已经落到实处,但是从定量这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这些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不过怎么把体育的目标真正完善呢?这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现在的每所学校都在研究体育的创新和改进,包括教学设备上的改进、教学方法上的创兴、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等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再到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爱好,这些能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在每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进行了整顿,但是这都是一些非常虚空的措施,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并且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度不够明确,只是空有目标没有实际的举措,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严重的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道路。

(三)缺乏足够的经费

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场地、设备、教师的水平等条件所限制,就不能让场地的器材得到大力改善和创新,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倘若一周、半个月乃至一个月都不对体育活动器材进行创新与更换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无趣、乏味、没有新鲜感等而厌倦上体育课,致使陈旧的体育教学器材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活力,加之现在高校的大量扩招、致使对器材的需求量大大的提高,并且破坏率也提升了一个深得层次,这些都需要学校的大力投资和进行扩建来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以及让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经费不足是现在对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最关键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四)没有健全学校平衡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中除了管理学生使用的体育课堂器材之外,还要管理学生的相关体育成绩,并且做到从一个现代计算机网络体系里面能够简单明了的看出学生的学习和考核情况,并且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获得自己的体育信息的网络体系,建立校园网络子系统,并且在这个子系统里面也要涉及到关于学校的操场建筑用地面积等,并且能够对体育课堂上的一些体育器械和设备的进入和借出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偏多,这些方面都让你故意出现混乱,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网络体系将学生的体育方面的信息都能够分析体现在以下图例:

三、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强化制度管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与以前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最终目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也没有完善的符合要求的用来维护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制定一个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对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而言是亟待解决的因素之一,而这个用来约束和限制制度管理的内容就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教师的薪金福利、课堂行为准则、日常行为准则以及一些活动准则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领队的条约和准则,教师在一些公共健身所、场地(游泳馆、羽毛球场等)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准则等。这些都用来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校存放体育器材的地方,更要有秩有序的对体育器材进行编号规划,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借还规定,让这些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二)提升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能力

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即组织、创新、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其它一些思索和决定决策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人都要具备充足的管理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及时的做出解决措施和创新方案,能够用于挑战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系统以方便将一些数据和分析列成库,还要有一定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当产生一些矛盾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并且能够与学校的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有什么信息和方法一定要及时的和学校的上级部门领导反映和沟通,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大力扶持。

(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人群的民主管理思想

首先要让学校的有关上级领导自身的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学生以及老师等的民主意识,担任体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在鼓励其他人拥有民主意识的同时更应该让自己的民主意识更高一些,当管理方面出现了某种问题时,管理员势必会采纳或者制定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方案不能够由管理员自己定妥,而是应该由多方领导以及相关人员的协商之后才能实施其计划,通过这种多方协调、共同商讨的解决办法可以让大众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制度,都是按照大众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和完善的制度,对大众自身的利益是有益无害,对于一些奖罚制度、优秀人员评定等就务必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质量和程度以及所做的贡献来定妥。

鼓励大众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意识中来,鼓励各部门人员和各领导将自己的特长全部展现出来,在这大胆穿心和改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小差错和小隔阂,但是务必要尽快将其解决,避免出现拖泥带水的情况。对于上级领导则要加强对管理者以及学生的各种检查和监督工作,下级在岗的各个工作人员就应该按照制定的规则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做好份内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都能够解决当前管理问题,让各个上级部门的整体以及综合效益都能够大大的提高。

(四)利用评价管理制度

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在这些制度里面,众人可以通过对相关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评价等,并以此来进行选优评先等活动,这样来提高众人的管理意识,利用他们自身具有的荣辱感,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等,并且对他们平时的有关体育方面的运动考核,比如,每天要求做的眼保健操、与每天需要做的晨跑以及有否参与一至三次大型运动等这些都可以来对相关的人与物进行评价,通过众人的评价对管理者而言还可以进行对相关的有能力有素质的人进行选拔和使用,让这些有能力却没有地方实践的人能够更大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虽然与以前相比,管理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还是没能最终的彻底摆脱过去的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反而时常出现错误和带来麻烦,这就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创新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现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沿袭着某一种管理制度不变,要积极的采纳和吸收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一次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提高竞争力,及时的对众人的评价进行总结,并适当的进行奖惩赏罚,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到老师以及领导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学校也要鼓励老师除了学校的体育外,还加入到社会的体育中去,对于其做出的卓越贡献将也会被看成是学校的体育贡献一样的价值,不会轻视或者重视哪一种体育成绩的价值。

(六)解决处理好学校的内部人员关系

要想更好的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道理,要是自己的内部关系都是一团糟的话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是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的,在学校的评优选先的工作中,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忧一部分人喜的,但是这有可能会大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处理选优评先这些比较敏感的事情上,就可以依靠众人的目光,集体对其进行评论,避免关系的不和谐,另外对于领导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处理妥当,避免领导有事的善意批评和员工之间的工作完成情况产生矛盾等,另外学校还应该大力的注重老中青年三者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在解决和谐内部关系的同时又有效的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七)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功能原理

在校园里面建立起一定的网络体系,使得这个程序在学校的相关用户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务必选择一定的网络进行安装、另外两种分别为工作站安装以及单机安装等,在这基础上让改系统能够存在着通用性,在进行电脑程序的单机安装过程中,就务必要在计算机的系统中建立校园内的本地数据库系统SQLServer7.0。在进行计算机的网络体系安装过程中,就务必要在服务器端安装一定的数据库系统,对于数据库出现的各种系统上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就非常简单和方便了,只要控制和调整服务器端远程相关信息就好,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相关的校园内网络实现的基本原理图就依据如下所示: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2(C)-0040-01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表达出诗人词人深挚的情感。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古诗词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才能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真正实现美育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前提。(一)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什么是美育?“审美教育,通称美育。指自觉的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美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或类型,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特征、功能、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培养完善的人。而要培养完善的人,就应当从人的童年时代开始。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必须从童年时起就对人实施严格的教育,这是因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灵魂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就是说,小学时期正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开始阶段,任何印象都很容易在小学生纯洁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因而对小学生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发展。俄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审美教育从儿童抓起,他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儿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诗的创作,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地联系着。”他特别重视美育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在他看来,儿童时代美育的缺失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7―11岁孩子的审美感知以及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将会在人的情感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一个人美感和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二)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体现了美育。古诗词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激情浇灌而成。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古诗词中的自然美开拓学生视野。古诗词中,无论是天象,山水,还是动物,植物,都能以其感性形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古诗词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的作用,让学生徜徉在诗人创造的氛围中,感知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让古诗词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里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与智育的失衡。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的智育的培养,而忽略了美育的培养,其结果将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审美情趣与创造热情的泯灭,不利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要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作品进行有创造性的解读,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但不少小学教师满足于学生按照“合乎逻辑”的书本结论去回答问题,对背离既定结论的观点加以否定,斥之为荒诞。(一)教学方法欠新意,教学程式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法单一,多以串讲或背诵法为主,教学过程程式化。许多老师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阐释,忽视了审美情感在课堂中的流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未免就“小学而大遗”了。这样,就导致以语言、分析为主的逻辑思维得到了片面得发展,而以非语言、非逻辑为主的直觉思维却没有得到相应得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结构失衡,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古诗词的美育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二)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现在的小学教学参考书、复习资料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写作特色、修辞手法、精妙语句、词语使用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一些教师以这些参考书为依据,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式的结论,以教师的独断专行代替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感性的领悟更无从谈起。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一)选择语言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在于语言的音乐美。“诗”“词”与“文”的形式差别就是“诗”“词”强调音乐美,没有音乐美无以成诗词。由于古诗词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所以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二)选择画意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词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就常用自己的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三)选择哲理美感的古诗词,引导学生理解美。所谓哲理,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道理。古诗词中的哲理,真、善、美贯穿其间,引导小学生把握古诗中的哲理,实质上就是感悟自然的美、社会的真、人生的善。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