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市场前景

篇1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2]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篇2

“沐和煦春风,品精彩山水”。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这是...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活动。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游”活动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朋友们给予我市休闲农业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表示深深的谢意!

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今天,在...隆重举行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代表着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必将为我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亮点。

美丽乡村游的开展,不仅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度假的新需求,同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新的突破口,是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少地方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我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孕育了众多名优特产。...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滩涂、湿地兼有,江河溪湖纵横交错,有依山傍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都有待大力开发与推广。在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重视的趋势下,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恰逢其时,我市乡村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我市乡村游发展非常快非常好。目前,我市已建有各种特色农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0多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林业等产业,现已建有各种休闲设施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其中智能化大棚近2万平方米,展示房1万多平方米。大部分休闲观光园同时具有采摘、垂钓、观赏、游乐、度假等功能。这些回归自然而又富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大受游客的欢迎,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3

关键词: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内需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

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篇5

关键词:田园;市场;开发;利用

田园养生市场的火爆说明如今生活、工作在大都市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迫切渴望了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享受和亲近大自然,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放松,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目前问题是田园养生市场混乱,缺乏有效的地区特色建设和对市场目标人群进行精准的定向服务,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和持久的市场占有率。

1对于田园养生风光的开发要重视自然环境保护

田园养生游的基础在农村,它的旅游模式与现代城市观光、风景名胜景点游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自然环境以乡村地区为依托。它的首要经营环境是在农村地区,其农村特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是吸引旅游者驱车观光的最大资源优势。农民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村容村貌、农民日常生活场景都是吸引城市人进行农村田园养生旅游的原因[1]。然而,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差异,农村与其他旅游相比,具有生活自然性、活动季节性、资源依赖性、区域差异性等显著特点。田园养生系列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村生活、农村民居村落、农村宗祠寺庙、农村民俗风情、农村文化、农村服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农村饮食等[2]。因此,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更好地开发田园养生游的基础,因为农村的自然环境比城市更加脆弱。

2对于田园养生特色旅游的开发要考虑地区环境因素

田园养生旅游的开发,离不开食、宿、游、购等几个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在打造田园养生旅游的同时,要针对地区的特色进行市场开发。而不要使农村养生项目像我国诸多县城城市化进程中那样,千县一面。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农村,应以地区特色自然环境为优势,打造以“洗海澡、钓海鱼”为主的田园风光养生活动[3]。在以内陆为主要地区的农村,也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环境优势,开展具备当地农村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磨豆腐、种植有机蔬菜等。

3在打田园牌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环境的构建和投资

田园养生风光游的发展和兴旺,不能仅仅依赖自然环境吸引力和农村区别于城市的一些地域特色,吸引游客进行养生旅游的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文环境和人文内涵。以铁岭地区龙泉山庄为例,地处东北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具有冬冷夏凉,绿树成荫的特色。然而,当地田园风光游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地方民俗表演——二人转和充满地方风味的养生滋补药膳,并最终在与周边同类田园养生旅游项目的竞争中胜出。这给田园养生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明确的市场指向,那就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但一定要有人文内涵的充实。此外,对于人文旅游的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开发也是田园风光游的一项重点。农村服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农村饮食等有形物品,都可以成为田园养生旅游的衍生品[4]。这些资源开发得当,将成为具有浓郁纪念性、实用性、地方性和较强可再生性的旅游吸引物。农村旅游商品开发问题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改观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挖掘农村地区的人文内涵,将田园养生风光游注入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对于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和加强第三产业市场经济建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有效地开拓田园风光养生游市场的潜力,提升田园养生活动的品味,增添城市人对于周末假期休闲旅游的田园旅游导向。并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人文环境的定位和重建方面入手,一定会在日后的田园养生旅游开发上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新时期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J].北京农业,2008(12):59-61.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3]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篇6

[论文摘要]农民旅游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农民旅游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农闲时间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民旅游市场已经起步。本文分析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农民旅游者在出游动机、出游方式、出游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拓展的策略。

一、农民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

如果农民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有助于他们发展生产和经济增收,那将是获得农民认可的可行之举。让农民在游览休闲的同时,能参观一些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先进典型事例,如华西村、等,能受到一些启示(包括生产发展、市场运作、文化生活、农村社区建设等),开阔一下眼界,看到一些差距,产生一点触动,对农民自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措施,给我们发展农民旅游赋予更高、更深的意义。让旅游走向农业、走进农业、惠及农民,为切实解决好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农业生态旅游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生态旅游方式,是将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生态旅游方式,它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农业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娱乐、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开展了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形式。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例如农家乐、采摘园、农业示范园等形式,高度地将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活改善,有机地将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根据此战略作出系统评价选择适宜发展战略。

一、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优势

(一)农业资源优势显著

黑龙江省地跨寒温带和中温带,大部分地域是湿润地区,一部分是半干半湿过渡带。黑龙江省地处平原辽阔,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垦区,土壤肥沃,多为黑土、黑钙土和暗棕壤,因此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如哈尔滨等城市的果园、育种种植园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以品鉴农家菜、体验农家事为主题的二龙山、帽儿山农家乐农业生态旅游;从其农业生态的视角看,黑龙江是大农业、大平原、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再加上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构成了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二)乡村的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黑龙江流域居住着鄂伦春、赫哲、达斡尔、满、蒙、回、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特有的黑龙江文化,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齐齐哈尔同江市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多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大海林雪乡、镜泊湖朝鲜民族村、帽儿山吕家围子屯等多家农家乐旅游景点。各个名族的特色居民、农业乡村工艺、乡村农业活动等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够深入农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特色的农耕活动、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购买到独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充分体验农业生态旅游。

二、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劣势

(一)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例如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医疗机构的建立、旅游地住宿条件比较差,交通不够便利,相关的通讯、饮水、卫生条件等都比较落后,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区接待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从而制约了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农业生态旅游服务者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服务人员一般由本旅游区当地的人员,总体服务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接待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旅游业对服务者本身要求很高,是一个集吃、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都与服务者紧密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时也没有受到相关的农业生态旅游培训,意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服务上,对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利益的认识未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相关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也不高,经营和管理水平都有限,缺乏生态保护的意识,重建设轻环境保护等问题显著。

(三)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较低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品牌效应不高,大多数国内外旅游者来黑龙江旅游主要是冰雪、太阳岛、森林、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对农业生态旅游只停留在农家乐传统的旅游层次上,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企业宣传力度不够,未提炼出本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同时品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档次不够,内涵不丰富。

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机遇

(一)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新形势

由于近些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旅游业蓬勃发展,但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生态旅游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首选,既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富资源也能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前景远大。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需求又可以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为本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多样化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有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等。每种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下又有众多项目内容构成,如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观光农业自然园林和观光农业科技园林等;品尝型农业生态旅游又可分为品尝野味和品尝绿色农产品等;体验型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又有体验农家乐、体验采摘、体验农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为兼顾了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同时也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重视度增加

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黑龙江省旅游局提出在2020年建成“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为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提供经济、技术、资金上的扶持。农业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逐渐成熟,使得农业生态旅游管理规范有法可依。

四、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威胁

(一)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销售渠道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销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网上预订使得传统的旅游业面对着直销的挑战,旅游者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种类有了更大的自,而且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对象在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环保意识等方面都较传统旅游者要优越和高层次,倘若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不能紧跟销售渠道变革,一味是单一的产销方式,这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必将是个很大的威胁。

(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激烈

随着旅游项目和种类的增多,旅游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从价格竞争开始延伸到服务竞争、社会效益竞争、资源竞争、专业营销竞争等。越来越多的省市农业生态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成熟化,特色也愈加鲜明,正确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业愈加专业,为生态旅游者提供了更大的利益,这些无疑都显露出农工业生态旅游竞争的激烈。

五、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结论

篇8

关键词: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84-02

1 问题的提出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带的范围为贵阳城区除中心区以外的九大片区(花溪、乌当、白云、金阳、龙洞堡、二戈寨、三桥马王庙、小河、息烽)及其卫星城(清镇城区、扎佐镇、修文县城)周围1~13公里范围内的城乡结合带,总面积22.44万公顷(336.6万亩)。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强农惠农,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与农业的结合,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生态化。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的建设对促进该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 “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的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都市化的进程,人们在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疏远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紧张、喧嚣、污染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因此“生态游”、“休闲游”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是旅游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双休日、“十一”黄金周、春节长假、清明等小长假以及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建立,使度假渐成时尚。尤其是多个小长假,这种只有2~3天的休闲方式,正满足环城度假旅游的时间要求。贵阳市城区有300多万人口,根据问卷调查资料,贵阳市民日均休闲时间为6小时20分,高出全国主要城市平均休闲时间20分钟。在市民的休闲活动中,旅游活动占72%,中等以上家庭一年中利用双休日或假期外出度假旅游的次数在4次以上。因此,贵阳市民思想开放、旅游观念前卫、休闲意识强,是环城旅游度假带的主要客源市场。其次,贵阳市是贵州省的游客集散地和旅游服务中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省外休闲度假游客的首选地,更是候鸟式省外游客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地。

3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3.1 气候旅游资源

旅游气候极为优良是发展贵阳度假旅游的亮点和卖点,“爽爽的贵阳”已被人们认可。贵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海拔较高,使贵阳夏季不热,纬度较低,使贵阳冬季不冷,这决定了贵阳市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降水量为1100mm,以夜雨居多,夜雨减少了尘土的飞扬,使白天空气清新、凉爽,是一种宜于旅游活动的降雨特征。春夏秋作为贵阳旅游的黄金季节,使贵阳市适宜旅游的时间长达300天以上。特别是最热月(七月)气温远远地低于周边省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夏季避暑、度假的气候优势。作为国内主要客源地区的京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以及周边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夏季大多高温炎热,贵阳凉爽、湿润的夏季气候对这些地区的旅游者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因此,贵阳独特的气候资源是它发展度假旅游的重要条件,也是贵阳与周边地区进行竞争的一种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资源。

3.2 森林旅游资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贵阳人的努力,建成了以环保林、风景林与公园融为一体,树种多样,乔灌结合,长70公里,宽1公里~7公里,总面积9067公顷(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2001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好第一环城林带的同时,启动以生态公益林为载体,以竹、梅、玉兰、樱花、桂花、杏花为主调树种的六大主题公园,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已将第二环城林带建设列入《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范围为贵阳市周围5公里~13公里,总面积21.47万公顷(322万亩)。规划了生态控制区、风景旅游区、生产活动区、发展控制区等4个功能区和6个主题公园(即竹园、樱花园、玉兰园、杏园、梅园、桂花园)。以森林为主体,已建成长坡岭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云关山、息烽温泉、修文景阳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和扎佐森林野生动物园。森林旅游资源是游客休闲游憩的良好载体。

3.3 喀斯特度假旅游资源

贵阳市喀斯特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5%,喀斯特地貌景观极为丰富。其中以峰林、峰丛、瀑布、洞穴、泉水最为显著和壮观。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具有中国南部最典型、最集中连片的锥状峰林,与桂林的塔状峰林形成鲜明对比,修文回水石林和高枧石林,则是有别于云南路南石林的绿色石林。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重点研究、开发、集成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湿地建设科技水平,打造湿地生态科技示范“样板”。湿地公园分为保护区和休闲区,保护区为水源涵养区,严格控制人类活动,适当建立少数隐蔽场所供游人观赏湿地风光;休闲区为游客的游憩场所。

3.4 温泉度假旅游资源

贵阳市境内温泉资源得天独厚,地下热水资源分布广泛,热储层厚度稳定,几遍及市属各县(区),资源蕴藏量大,大多埋藏在1500~2000米之间,水温45~55℃左右,热水中常含有锶、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及组份,是极富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水富集区。如乌当保利国际温泉和御温泉、息烽温泉、天邑森林温泉、开阳马岔河温泉和明皇御温泉等是已建成并营业多年的温泉度假地。现正在建设的乐湾国际温泉度假中心,将进一步提升贵阳市的温泉度假品质。

3.5 农业旅游资源

贵阳市城郊农业属高科技农业。贵阳市远近郊有大片生态粮田、特色蔬菜、花卉水果、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可通过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开放果园、蔬菜园和花卉基地,供游人赏花观景、采摘瓜果蔬菜,自摘、自取、自食农产品,体验农家乐趣。可利用水库、鱼池、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开展渔业养殖、垂钓、划船、餐饮和水上娱乐项目。

3.6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贵阳市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境地内居住着汉、苗、布依、土家、侗、彝、回、壮、满、仡佬、白、水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14%,以世居本地的苗族、布依族为主。自古以来,人们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古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节日活动。乡村中汉族村寨、苗族村寨、布依族村寨等依山或傍水,星落棋布地点缀在喀斯特的环境之中。民间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从纺织印染到挑花刺绣,从藤编竹编到漆器木器,从石雕陶器到银饰首饰,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器具,可谓无所不有。在各类传统工艺品中,又因民族、地区、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民族节日也丰富多彩,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之说。据粗略统计,民族节日可分为农事性、社交性和祭祀性三大类,其内容覆盖宗教、生产、社交、婚丧、欢娱等各个方面。

3.7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是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具有农业与生态村寨建设相结合的大农村环境,以市区为中心成环状分布。阳明文化、土司文化、古镇历史文化等是独有、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依托分异性显著的旅游资源,可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最接近主要的客源市场贵阳市。从市中心到达各旅游景区,交通极为便捷,乘车时间最多的景区也不超过2小时。同时,依托贵阳市,面向全国及海外,旅游市场适宜面广。

4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带存在的问题

贵阳市的环城休闲旅游在全省起步较早,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家乐”型,游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享农家乐”,属早期萌芽阶段,城里人自发到田园风光优美的农村参观浏览,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仅作为一种休闲调剂,主导者是自发形式的农民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第二阶段为“农业娱乐”型,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主导者为中小旅行社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组织城里人到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水果、钓鱼、种菜、野餐、学习园艺;第三阶段为“休闲度假”型,是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至成熟的经营阶段,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主导者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开发与经营管理,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即将观光、度假、娱乐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这是较普遍、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类型。

但是,贵阳市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带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旅游经营和开发各自为政,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旅游景区、景点规模小、分散、特色景区较少。

(2)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3)旅游人才匮乏。除了大型旅游企业的员工较为专业外,其他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多为农户自主经营或旺季时聘请当地劳工,有的没经过任何培训也没相应的证件就直接上岗。

(4)在旅游建设中,个别地方对环境保护不力,造成了部份森林的毁坏和水体的污染。

5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带的开发

5.1 实施“六动”战略,以质取胜,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阳市环城度假旅游产品的发展不应只停留在观光休闲的浅层次,应向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深层次、立体式方向开发,在“建设精品,以质取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省旅游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贵阳市发展旅游的实际,实施“节庆启动、精品带动、创新轰动、产业链动、城乡联动、区域互动”的“六动”战略。

5.2 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设计

根据贵阳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在环城休闲度假带上建设3个重点精品旅游区:

(1)修文――白云休闲度假产业园区。

以修文县南部及白云区北部为中心,依托修文县高尔夫球场、野生动物园、桃源河、兰花湖、苏格兰牧场、罗格当湖、天生桥、景阳森林公园和白云区麦架河流域万亩花卉园、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都溪林场、罗革凼与沙田水库、云雾山、西普陀寺――南湖,打造环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在这个旅游产业园区内有:

一条绿带――长坡岭林场和都溪林场;

四块玉佩――罗革凼水库、沙田水库,兰花湖、岩鹰山水库;

四个“贵州第一”――贵州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第一个野生动物园,第一个气势磅礴的西普陀寺佛教文化旅游区,第一个乡村万亩花卉园;

本区“贵遵”、“贵毕”、“北环”高速公路横卧南北,长坡岭――都溪林带贯于其中,阳明文化享誉海内外,花卉文化冠于全省,滨水旅游文化独具特色,高尔夫球场和野生动物园为全省唯一,完全可以跨地域建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和探险科考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休闲旅游产业园区。

(2)乌当东风片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园区。

本园区包括东风、阿栗、偏坡、永乐、三江农场、小谷龙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其乡村旅游资源条件优越而特色鲜明,具有厚实的资源基础,可以打造成为贵阳市环城休闲度假带上的重要节点和重点旅游产业园区。

(3)花溪南部以青岩古镇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园区。

本区域旅游资源和主要景区以青岩古镇为重点。青岩为贵阳市域的旅游重镇,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多元民族文化与独特的地貌环境,是贵州省域宝贵的旅游资源,也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除青岩外,本区域还有许多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如黔陶周渔璜故居(桐书屋)、红崖峡谷、青岩油杉林、平刚故居、马铃乡林场、燕楼乡古营盘公牛屯等(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营盘,自古以来被当地人称为“燕楼国”。目前保存古城门3座,古营盘内建筑群井然有序,内外两道城墙,内城墙与建筑群之间有环绕整个营盘的防护巡道。)

5.3 贵阳市环城旅游度假产品的开发对策

(1)旅游产品定位。

贵阳市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重点可以形成“3大系列产品;2类专项产品;4条特色线路;36个重点村寨的发展战略。”

3大系列产品:①环城休闲度假;②环城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参与;③以民族村寨与民族文化遗产、生态村寨为依托的环城乡村体验性旅游产品。

2类专项产品:①节庆节事旅游产品;②乡村博物馆系列产品。

4条特色线路:①乌当――开阳土司故里、观光农业及温泉之旅;②花溪青岩古镇之旅,含四点一线”黄金旅游带,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包括花溪公园)、镇山民族文化村、花溪水库和天河潭联动发展,以“生态花溪”为推展概念,围绕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开发花溪的苗族、布依族民族文化资源;③白云――修文阳明文化与生态文化之旅;④贵阳――息烽红色文化与绿色山川之旅。

36个重点村寨:如乌当区的“泉城五韵”的偏坡(醉韵)、陇脚(古韵)、渡寨(美韵)、王岗(福韵)、阿栗(情韵),清镇市红枫湖畔的虎山彝寨,小河区阿哈水库湖畔的金山村,花溪区的镇山村,修文县谷堡乡折溪村(赏梨花),开阳马头村等。

(2)旅游产品开发。

打造花溪南部以青岩古镇为中心,辐射高坡、马林、燕楼等民族村寨的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区;依托修文县阳明文化、高尔夫球场、野生动物园、桃源河和白云区 “一花(万亩花卉园)、一湖(罗革凼――沙田水库)、一山(云雾山)、一庙(西普陀寺)”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跨地域建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健身和探险科考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园区;整合东风镇高科技农业园区、情人谷--阿粟杨梅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李端历史文化――桃文化旅游区、偏坡民族生态乡、三江农业观光园景区、景点和旅游资源,建设成为以温泉疗养、乡村旅游、农业观光为主要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区等避暑之都旅游精品。

(3)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将贵阳市所辖区域内按照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原则,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景区内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经营活动以及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行规范管理。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加快对宾馆、饭店和景区开发经营单位等旅游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培育、发展或引进一批有经济实力、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旅游骨干企业,取缔或逐渐淘汰现有不合格旅游经营点。加强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规范旅游行业经营活动,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俞曦.旅游规划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3303

近年来,伴随着高铁建设的蓬勃发展,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旅游同城化成为高铁旅游研究的重要命题。吴学彬(2011)认为高铁带来的快速交通扩大了通勤圈,为沿线居民的跨城活动创造了基本条件,有助于旅游同城化的形成;邓秀勤(2012)指出福厦高铁的开通从根本上实现了厦漳泉一小时连通,极大地推动了厦漳泉大都市区旅游同城化的建设;汪德根(2014)运用旅游场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证实高铁促使空间距离临近的两个城市的旅游流呈现“同城效应”,为旅游同城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学术界对旅游同城化的研究理论及成果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与高铁相联系的更是少见。

2013年7月1日宁杭高铁开通,建立起南京到溧阳的“半小时经济圈”,有助于两市旅游优势互补,合作发展。通过问卷调查,本课题组发现高铁开通后宁溧两地游客出游频次显著提高,且多出于探亲访友、休闲度假目的,获取跨城公共服务的意愿较强,宁溧旅游同城化趋势初显。本文以宁杭高铁为背景,探讨南京与溧阳旅游同城化的现状、问题及条件,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两市旅游同城化的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1 旅游同城化的内涵与特点

1.1 旅游同城化的内涵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和倍受瞩目的同城化发展战略相结合,在旅游业内产生了旅游同城化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成为旅游合作的一种创新思维。刘法建、章锦河等(2010)研究指出,旅游同城化是一个城市与一个或多个城市因地脉相近、文脉相亲,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一体化发展平台,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共享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以及中心城市或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或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旅游发展起到辐射与带动的作用,区域间的联系合作更加密切。因此,旅游同城化的最终目标是在相邻区域中建立统一的客源市场和旅游要素市场,形成具有辐射力、竞争力的旅游带或板块,而不只是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张。

1.2 旅游同城化的特点

1.2.1 动态性

旅游同城化是在众多要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如区域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的同质与差异等,这就要求不同城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跨城旅游,建立紧密的客源互送和对口联系机制,牵引旅游同城化机制的形成。旅游同城化使城市间的区域界线逐渐模糊淡化,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共享,旅游资源差异互补及旅游信息流动进一步加快,城市在合作中实现区域旅游的动态发展。

1.2.2 协同性

在旅游同城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城市间不断丰富旅游合作方式、提高旅游合作的层次与水平,推出优势互补的复合型、特色化旅游产品与线路,实现点状旅游到面状旅游之间的连接,形成一个旅游资源互补的旅游带,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得到增强。通过发挥旅游聚合效应,提升区域间旅游合作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旅游发展的协同与共赢。

2 宁溧旅游同城化现状及问题

2.1 宁溧旅游同城化现状

综合目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旅游同城化的表现主要有“五同”:交通同网、规划同筹、设施同布、资源同享、市场同体。南京与溧阳同处苏南地区,地域邻近,交通便捷,宁杭高铁的开通使得游客在一至两小时之内就可在南京与溧阳之间往返,且车次频繁,从早上7点至晚上10点共有29趟列车,基本实现交通同网,人们在两市间的交通往来如同居住在同一座城市内,日常流动性人群流量激增、流速加快。在快速交通的驱动下,两地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成为旅游同城化的牵引力。2012年南京市旅游局国内旅游4500份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常州(溧阳)游客占南京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比重仅为2.04%,而2013年宁杭高铁开通后,该比重上升至2.11%,2014年则达到2.16%,表明溧阳正逐渐成长为南京重要的周边旅游市场。但截至目前较少出现过“宁溧旅游同城化”的观点或提法,两市的旅游实践中也缺乏合作与协调,“宁溧旅游同城化”仍处于萌芽阶段,存在一定的障碍和突出的问题,与实现旅游同城化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2 宁溧旅游同城化问题分析

2.2.1 缺乏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

《南京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人文绿都,博爱名城”的南京旅游形象定位,构建“一体两翼四带五片”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而溧阳在《溧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中则将溧阳的旅游形象定为“山水茶乡,美味溧阳”,制定了“一核三线四组团”的旅游发展布局。旅游发展规划各行其道造成两市旅游发展定位参差不齐、旅游形象不统一以及旅游资源开发重复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同城化机制的形成。

2.2.2 旅游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应

调查显示,宁杭高铁开通后增加旅游目的地是游客共同的最强烈的出游倾向,跨城旅游将成为高铁背景下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同时,消遣型和个人及家庭事务型游客增加外出游玩次数的意愿较为强烈,且不愿缩短停留时间,需要目的地推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来满足其求异心理;而差旅型游客缩短停留时间的意愿是最强的,这就要求目的地提供有针对性的商务旅游产品使其获得最大的旅游时间-效益比(见表1)。然而目前宁溧两市的旅游产品体系中,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仍占很大比重,以南京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一日游和溧阳南山竹海、天目湖一至二日游线路为主,缺乏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等新产品,造成现有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的矛盾。

2.2.3 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待加强

高铁速度快、车次频繁的优势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有助于旅游者自主安排行程,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然而,目前两市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囿于行政性区际关系的束缚,旅游配套设施难以对接,服务标准不一,影响了游客跨城获取异地资源的便捷性。例如,在旅游同城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厦漳泉、宁镇扬地区,均推行了“一卡通”,实现了跨城交通、景区游览的一体化,而宁溧两市却始终未作出类似的尝试,制约了旅游同城化进程。

2.2.4 区域旅游发展“单核模式”凸显

虽然同为宁杭高铁沿线城市,南京与溧阳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高铁效应。南京作为全省政治中心和旅游发达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借助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和“虹吸效应”实现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相比之下,溧阳旅游的发展受到了南京的“屏蔽效应”,在客源市场争夺上处于劣势,“鱼米之乡、丝茶之府”的优势、特色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南京旅游分工合作较差,面临着被“过道化”的风险(见表2)。

3 宁溧旅游同城化条件分析

3.1 资源的差异性

旅游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宁溧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总量和类型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著称,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86.27%,自然山水资源占13.73%,主打“人文绿都”、“博爱之都”的城市旅游形象;溧阳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拥有众多高品位的自然山水资源,着力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城市”。宁溧两市旅游同城化可弥补单个城市旅游资源单一性的弊端,合作提供全面综合、变化性强的旅游产品,增强区域旅游实力,提高整体旅游吸引力。

3.2 市场的互补性

市场需求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业服从“距离衰减定律”,离客源地越近的旅游地旅游者越多,反之越少,所以扩大市场规模最重要的就是扩大周边城市的客源。调查发现,溧阳游客来宁频次较高,高铁开通一年内来宁9次及以上的占47.8%;出于探亲访友目的来宁的游客最多,占到33.3%,有74.2%的溧阳游客非常愿意来宁获取购物、教育、医疗等跨城公共服务,大大拓展了南京的事务性旅游市场。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溧阳市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游持续火爆。10月1日至6日,溧阳各旅游农庄共接待游客18.25万人次,其中南京游客占很大比重,表明溧阳拥有广阔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与南京形成客源互补与互送。

3.3 产业的联动性

近年来,南京从旅游设施提升、旅游产品升级等方面着力,加速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到GDP的6.8%,已经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对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在区域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溧阳将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培育发展,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加大旅游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市外客商到溧阳投资兴办旅游产业。同时,溧阳已主动与南京捆绑宣传、联动促销,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地串联进长三角黄金游线,下一步要让天目湖景区融入到更多区域市场的华东主打线路中,成为全国游客来宁旅游的一个热门选择。南京的旅游业对溧有较高的产业影响力,而溧阳对南京具有较高的产业感应度,存在着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便于实现产业链条跨地域延伸。

3.4 交通的可达性

交通的可达性是旅游同城化策略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中的引力模型原理,两地之间的距离越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大。南京与溧阳同处长三角地区,相距仅112公里,交通设施已经实现了公路与铁路一体化、高速化、网络化体系,可达性高。公路方面,宁杭高速公路纵横溧阳全境,通过G25、S239可与南京、高淳联系;铁路方面,宁杭高铁贯穿溧阳全境,将南京南、瓦屋山、溧阳囊括进半小时交通圈,便于旅游廊道的建设和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宁溧旅游同城化的发展。

4 宁溧旅游同城化开发对策

4.1 制定统一的宁溧旅游发展规划,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为促进南京与溧阳区域“大旅游”的发展,应对两市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考察,做好资源评价及市场分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而形成整体格局,以统一形象面向市场。围绕紫金山、玄武湖、天目湖、南山竹海等山水旅游资源,做优山水休闲文章;串联明城墙、长江路、平陵路、南大街等文化休闲带,打响文化休闲品牌,重点塑造和推广“世界著名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的整体旅游形象。与此同时,两市政府部门应完善互信互惠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融合多方渠道打造协商对话平台,并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监督与评价。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树立起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强化整体优势和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4.2 整合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结构

南京与溧阳旅游资源丰富且互补性强,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系列化旅游产品,实现效益最优化。第一,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开拓探亲访友和休闲度假市场。着力建设南京紫金山―玄武湖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溧阳老城文化休闲核心,培养为彰显两市文化休闲魅力的第一载体和标志性名片。第二,加强对商务、会奖旅游的开发力度,增强对公商务客人的吸引力。打造南京河西商务会展旅游区、汤山―银杏湖休闲旅游区和溧阳燕山时尚乐活片区、中关村智造创意区四个各具特色的商务休闲片区,将商贸、会议、休闲有机结合,拓宽高端旅游市场。第三,培育购物旅游、体育旅游、养生旅游等新业态,为旅游市场注入活力。有序开发南京新街口―鼓楼时尚休闲旅游街区、青奥风采旅游区、溧阳西郊生态活力片区等新兴旅游发展片区,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购物中心、体育公园、养生会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产品体系,提高旅游市场感召力。

4.3 构建宁溧无障碍旅游区,加速促进旅游服务同城化

旅游消费是服务消费的高能级化形式,服务的质量和便捷性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因此,南京与溧阳要根据市场需求对现有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行整合优化与提档升级,构建无障碍旅游区。第一,努力实现交通服务同城化。联合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提供集客运、售票、旅游商品销售等于一体的旅游一条龙服务,促成游客在南京与溧阳的快速高效流动;在两市高铁站配套连接各主要景区(点)的旅游专线,实现定点班车化运营,减少游客的交通中转时间,为散客旅游者提供便利。第二,着力推进信息服务同城化。既要建立虚拟的网络信息互通平台,实现两市旅游局及相关景区、企业网站的无缝链接,或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公布对方在政策法规、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信息及两市的旅游合作动态;又要注重实体旅游资讯平台的建设,在两市高铁站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南京与溧阳旅游信息库、图片库、多媒体资料库,优先推介对方城市的旅游产品,刺激游客的旅游需求。第三,大力推行旅游标识同城化。以两市的整体形象和旅游发展定位为依托,设计共用的同城化旅游标徽和宣传语,形成字体、图案、配色一致的标识系统并广泛运用于两市的主城区、主要商圈、通往景区的主干道等公共空间,形成无缝对接的连贯性系列化旅游。第四,完善落实便民惠民服务。发行宁溧旅游一卡通,将景区游览、购物、餐饮、娱乐、住宿等功能融为一体,增强旅游活动的自主性;为两市居民互相发放旅游优惠券,或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提高整体出游率。

篇10

关键词:生态休闲 泸州

所谓的生态休闲就是指人的生态化休闲与发展的生态空间,就是为不断满足科学、文明、健康休闲的需要而处于的生态文明创造体验、欣赏并建构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和高质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它既是人类着力建造的生态环境物质文化家园和生态享受精神家园,亦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生态休闲是可持续休闲。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广义生态休闲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有益于当代人健康发展的休闲;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健康休闲的需要。

就狭义而言,生态休闲是指与生态相关的建立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健康发展基础上的休闲。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旅游休闲方面,在我们发展旅游休闲时要特别注意着力倡导并有效规范“生态旅游”。狭义的生态休闲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于那些服务于休闲的人员(包括从事休闲场所的选取和建造与设备的配置和配套等从业人员)来说,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开发并有序利用休闲资源,保障在提供休闲服务方面不损害和破坏生态,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和建设;对于通过休闲获得愉悦的人来说,在从事休闲娱乐活动时更要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破坏上,其实质是不要建立在损害他人以及后代人满足其休闲需要的基础上。

四川泸州发展生态休闲的有利条件

(一)资源条件好

“衔杯却爱泸州好”。泸州地处四川南部,其市区位于长江与沱江的交汇处,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著名的超高档白酒品牌“国窖1573”即产于此,1573国宝窖池群是我国惟一建造最早、保存最好、连续使用至今时间最长的酿酒窖池群,所以被誉为“活文物”,并以此荣载吉尼斯世界纪录。

泸州桂圆林风景区核心区位于泸州市江阳区茜草镇境内的张坝,北临长江,与泸州城区隔江向望,距城区七公里。景区区位特殊,处在西南旅游环线和川南国际旅游环线上,是目前四川省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景区之一。

张坝桂圆林是我国内陆桂圆种质基因库,北回归线以上桂圆林适宜地带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人工造林,树林绵延数十里,终年郁闭,素有“十里绿色长廊”、“天然氧吧”、“泸州绿色客厅”之美誉。

张坝桂圆林附近还有长江奇石滩和桃花水母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因长江在此河谷展宽,水流减缓,水中的冲积物沉积下来,每遇枯水季节,大面积砾石出露,形成万亩砾石滩,这里石头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晶莹剔透,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桃花水母是生长在长江河床季节性湖水中的珍稀水生动物。根据专家考证,张坝水母湖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淡水桃花水母湖,具有很高的科普和观赏价值。

总之,张坝桂圆林景区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品味较高,具有生态、经济、观赏、科学研究、教育等价值,为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特殊的区位

张坝桂圆林景区以其特有的原生态环境成为西南国际旅游环线和四川生态旅游景区的景点。中国西部生态旅游“金三角”,主要由重庆市江津四面山、四川省合江佛宝原始森林、贵州赤水地四洞沟等系列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这是我国继川、滇、藏三省区共享“香格里拉”品牌之后,又一个跨省市大整合地旅游航空母舰。张坝地处“金三角”旅游发展辐射地,是连接川、黔、渝“金三角”的交通纽带和门户。张坝桂圆林风景区的资源和“金三角”旅游资源间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为区域联合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休闲需求市场的发展

当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呈快速变化的状态,旅游需求的多样性越来越明显,而短时的休闲度假游成为国内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并日益高涨,所以,景区的开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总体看来,该景区的游客将由三部分构成:泸州和周边城市的本地休闲游客;国内旅游市场主要针对川渝市民、“金三角”游客和红色旅游线上的游客;国际旅游市场则主要针对川南线上游客和三峡游客,以及体验旅游的爱好者。

四川泸州生态休闲发展战略

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利用,在充分挖掘桂圆文化、长江水文化、酒文化、张氏文化、水母文化和长江奇石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争取出张坝桂圆林旅游之特色,树泸州旅游之品牌。在现代文化的发掘和开发中,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联系国内旅游城市的“城市景观化”的要求,在整顿城市环境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建设新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标志,以张坝的桂圆林、泸州的经济特色为主要内容,努力开发节事旅游产品,发挥节庆活动在形成动态旅游吸引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通过节事旅游产品,体现出不同旅游年的旅游主题,使城市旅游形象更加丰满。

张坝桂圆林风景区要在终极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近中期目标,“田园村落意境”主题情景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是景区的终极目标。近中期旅游规划必须迎合并积极引导市场、创造新市场,制定符合近中期市场态势的旅游规划。同时也应以“度假胜地”的终极目标为指导,把中期目标定位在“休闲旅游胜地”。由“休闲旅游胜地”向“度假胜地”发展是张坝旅游发展的必然历程。同时也应以“度假胜地”的终极目标为指导,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张坝桂圆林成为都市市民理想的生态休闲度假地,成为泸州开发最快、最具影响力的后花园。通过经济循环将分散的经济体点串成循环产业链,未来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循环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循环生态圈。

功能定位和空间格局实施战略

(一)功能定位

“泸州市张坝桂圆林景区”的功能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区。生态休闲的功能地位极为重要,因此在发展休闲经济时要追求建立在生态休闲基础上的休闲经济。不能一味的追求眼前局部的经济效益。

(二)实施战略

在资源开发的空间规划上,围绕“构筑大张坝、建设新桂圆”和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按照“大张坝、大旅游、大发展”的要求,使张坝的旅游资源开发逐渐摆脱单纯依靠桂圆做旅游的文章,立足大张坝,实施“旅游西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以“桂圆-奇石-长江-水母”为轴线的大张坝旅游发展格局。

目前张坝的旅游开发尚未全面启动,除了桂圆林开发较早之外,很多资源禀赋极好的地方如水母、长江奇石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本规划根据资源条件、文化内涵、市场需求等进一步策划系列旅游产品,构筑新的旅游空间格局。

新的空间格局可以高度概括为“一轴五区七点三极”,简称为“1573”,暗扣泸州的知名品牌“国窖1573”,整个空间格局形似串珠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以旧带新,统一票价,捆绑销售。

一轴:桂圆林旅游发展轴。

五区:长江、桂圆生态观光区;鱼子溪濒水游憩区;“张氏印迹”综合服务区;“泸州客厅”休闲度假区;绿色田园区。

七点:古残风树―中国内陆桂圆种质基因库(桂圆林);奇石拾趣―长江三峡奇石滩博物园区(奇石滩);桃花水母―水母乐园(水母湖);盛会张坝―绿色生态的会展胜地(会展区);涛声浪雨―鱼子溪水上游乐场(水浴场);城下张家―张氏民风民俗展示(张家寨);第二住宅―享受未来。

三极:鱼子溪旅游增长极、桂圆林旅游增长极、生态休闲度假区旅游增长极。

(三)功能分区

我们把“泸州市张坝桂圆林景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即长江、桂圆生态观光区、鱼子溪濒水游憩区、“张氏印迹”综合服务区、“泸州客厅”休闲度假区、绿色田园区。各功能区以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形成内部功能组团,从而产生良好的互补效应以及主体意境的自然过渡和串联延伸。各功能区用水面及植物花卉作为分界(见表1)。

四川泸州旅游产品战略

张坝桂圆林风景区将是泸州市未来的“绿心”和“绿楔”。张坝将主要起生态保护功能,即对市区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小气候环境将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因此张坝的风景旅游开发应以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为特色,集商务、度假,观光旅游,健身休闲,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城市郊野公园。

深入开发桂圆林旅游产品、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张氏后裔文化三条主线,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综合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构建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专门兴趣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目的地的需要,最终实现绿、张、水、专(项)、特(特殊兴趣)五大系列旅游产品。

绿线(高低定位):一河一林一园,以长江、桂圆林、乡村田园,展现张坝风光。

张线(高低定位):以古镇、古村为依托,通过建筑符号、歌舞表演、民俗展览等方式充分展现张氏文化、张坝风情。

水线(高低定位):以长江为依托,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把人的亲水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专线(高低定位):会展旅游、水母旅游专线和长江奇石鉴赏专线。

特线(高低定位):专项设计张氏印迹、自助旅游、农业旅游循环经济示范等产品序列,作为面向特殊兴趣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