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流配送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物流配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物流配送

篇1

【关键词】物流系统;配送模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农产品物流特别是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需要对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深入进行研究。尽管发展迅速的工业品物流模式能为鲜活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建立与发展能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但长期以来,理论界缺乏对区域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专门研究,在实践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使得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如何针对宁夏省的自身特点设计出高效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配送模式,对于降低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充分发挥鲜活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宁夏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现状分析

从理论上讲,物流系统由物流主体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物流主体系统主要包括鲜活农产品生产主体(在我国主要指农户),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包括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户,农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零售终端比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物流作业系统是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的种种技能和技术,保证生产据点、物流据点、配送路线的正常运作,以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是指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鲜活农产品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1.1 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规模日益扩大但功能不健全:近些年来,从事鲜活农产品经济经营的主体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上。吴忠水果批发市场建设投资达2060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060万元,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经营面积达34323平方米,经营果蔬品种达100余种,年客流量达912万人次,年成交额2.5亿元,年成交量为3亿公斤,是吴忠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位居宁夏第二农产品集散中心。宁夏中卫宣和禽蛋专业批发市场位于中卫县东南部的宣和镇,占地面积40余亩,市场面积10330平方米,市场年客流量达3万人次,年交易量2万吨,其中禽蛋交易额2亿元以上。宁夏中宁县枸杞产地批发市场位于中宁县北环路,市场辐射宁夏、新疆、内蒙、陕西、河北、湖北、山西等多个省区,日客流量达2000人,日交易量70吨以上,旺季日成交额达200多万元,年交易额1.4亿元。宁夏灵武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位于灵武市郭家桥乡,市场屠宰的牛羊肉产品远销除海南,西藏等以外的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日均客流量达4000人次,高峰期可达1.5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该市场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牛羊肉及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作为承载宁夏省主要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的核心形式,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批发市场的功能仍然局限于传统批发市场的功能,即它将众多生产者的产品通过多种供应渠道汇集到一起,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送达消费者。由于鲜活农产品易腐烂、不易保鲜的特点,对批发市场的仓储技术,保鲜技术以及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绝大部分批发市场忽视这方面的建设,直接导致了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繁琐、交易效率低下、流通时间过长、损失率较大等后果,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1.2 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在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方面,应用于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技术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冷藏运输技术,仓储保鲜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目前,对于宁夏省农民出售产品而言,农村信息服务点、电视、广播和电话是主要的信息渠道。据统计,我区5个地级市、22个县区、198个乡镇、2379个行政村,自2005年就已完成了村村通电话工程,截止2006年底,顺利解决了20乡镇不通光缆,91个乡镇不通宽带的问题。宁夏在187个乡镇已经全部通光缆、通宽带的基础上,用3至5年时间解决所有行政村宽带接入问题,在2007年年底,通光缆的行政村将达600多个。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基本形成,在全区内形成了多条信息采集渠道和信息采集点,定期采集农村生产动态、供求、价格、科技、灾害、疫情、气象、农民收入等信息,形成了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信息采集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核心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基层信息平台建设迅速。一是建立了以“宁夏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平台的省区级农业信息网站。目前已成立为宁夏农业信息交流服务的核心平台。二是自治区所有市县(区)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平台。其中“中宁枸杞之乡”、“利通农业信息网”、“平罗农业综合信息网”等市县(区)的特色农业网站,内容结构合理,信息服务的领域日益拓展并接近用户需求。三是有8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占乡镇总数的45%。还在集镇、市场和村庄设立了120个信息的窗口。尽管近几年宁夏省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相对于农业来说覆盖面有限,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表现在:一是用于农村信息服务的硬件建设、网络运行、信息采集、分布的资金短缺,光纤线路未能通到大部分农村乡镇,电脑在农村的使用率很低,电脑网络只存在于农村乡镇企业中,几乎没有农民为出售产品而购置电脑上网。目前,宁夏省内已有的农业物流专业服务网和各地市的农业信息网与县市一级、有关大中型企业联网的不多,农产品运输网、仓储网几乎处于空白,这些都对鲜活农产品的有效流通造成障碍。二是电话虽是便捷的通信工具,但因其可获取的信息资源不丰富且成本较高,目前只有富裕户和农村专业户的经营中较常使用。是三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物流中间商中,目前仍处于口头信息,文字单据信息、条码信息等信息技术初级阶段,先进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很少得到应用,冷藏运输技术、保鲜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很低。

2 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配送组织现实模式

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物流作业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资源社会化、物流体系综合化。依据宁夏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鲜活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物流系统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下四种物流配送模式。

2.1 以批发商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销地批发市场中批发商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种模式的交易伙伴不固定,大部分都属于随机交易,品种货源比较丰富,包括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贩销户,可以自由选择交易的品种,这种模式的配送中心规模都比较小,所以交易的量也比较小,基本上没有冷库、一般是常温储存和运输。

2.2 以生产基地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种配送模式的货源全部来自自有基地生产的产品,所以货源相对比较稳定,反应快速、灵活,能够更好的满足农产品基地在物流业务上的时间、空间要求,能更好地保持鲜活易腐农产品的新鲜度,能更快速、灵活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在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不必承担就货物配送的佣金问题的谈判成本,提高了配送服务效率。

2.3 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第二方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连锁企业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典型就是超市自建的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我国超市经营鲜活农产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消费者一次性购买,提升超市的人气,从而带动商品整体营业额的增加,这种模式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更高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优选、包装、深加工,显著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超市的进货成本,统一进货,规模采购,大大降低了生鲜农产品的采购价格,高效地配送,有效地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损耗,从而确保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完好度,减少连锁店的存货和损耗。

2.4 以储运业为主体的第三方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运输、仓储业为主体所建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这种模式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货源的供应有组织保障,公司与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事先签订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构成较为稳定和长期的交易行为,各节点的彼此信任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由于单个农户的种植规模比较小,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品质和规格不均等,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加之交易成本高,因此单个农户无法满足一些特定客户的需求,而通过公司、基地、协会有组织的货源的供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通过双方合同形式,详细规定品种、数量、包装规格、等级、运输时限等内容,并且双方企业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较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合同双方对于合同履行所负有的责任也很明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鲜活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同时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 吴海鹰、陶源、马学茹.宁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008

[3] 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营销物流运作机理及模型.农业经济,2006-3

[4] 陈清华,王朝良.特色农业发展管理实证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07-1

[5] 李学工,刘伟芳.论农产品营销与物流的管理系统.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4

篇2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成本;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飞跃式的进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重视,农业生产正趋于先进化、科学化,因此农产品无论按种还是数量来说都在不断攀升。此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使用消费也十分巨大。生产及消费需求促使物流配送平台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物流运输便捷、快速运营的效应。为了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够达到高效运营的目标,首先要做好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工作的选取,筹建过程中还要结合环境、社会及经济等因素,充分考虑物流成本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考察以减少物流成本,并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总成本,最终实现物流配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目标

1.成本最小化

物流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建设成本、经营成本及内部固定费用等,这些成本费用都与配送中心位置息息相关。因此,配送中心选址要经过周密详尽的规划设计,重点彰显其核心作用。所以,选取科学合理的配送中心位置是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的必要途径。

2.服务最优化

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要力图服务功能的顺畅运行,因此选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向四周的辐射和覆盖功能,实现物流时效、物流速度的达成,从而确保全面、优质的物流服务。

3.适应未来发展需求

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周期持续时间长、投资规模大,因此要充分考虑物流市场未来发展的需求及潜力,并做好科学的预判与展望规划,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良性发展趋势。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确保经济性原则,以最低的物流建设及运输成本来满足农产品配送区域的不同需求。

2.适应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充分解读国家及当地的经济政策,使物流配送地点与农产品配送需求相适应,确保与国家及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3.协调性原则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要顺应物流产业网络发展布局,并结合配送区域农产品供应需求,协调好物流运输内部环节及外部关系。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配送中心选址规划应充分考虑选址周围的气象、地质、水文、地形等自然条件,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对地址选取的结果影响很大。一旦地址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或者属于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域,会极大地增加物流成本,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长远发展。

2.经营环境因素

首先,配送中心选址前应做好物流经营环境的预算,尤其对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成本做好调查分析工作,以确保物流经营的利润空间。其次,要把握好中心选址周围农产品的商品特性及未来发展态势,并根据周围农产品的特点或特性制定相适应的建设、包装、存储、及运输方案。

3.交通环境因素

首先,物流配送离不开发达、便利的交通环境,尤其是当运送一些新鲜的农产品时,对配送的时限有严格要求,所以只有确保配送中心周围具备便利的交通环境,才能确保农产品配送高效速达。

4.供应商和客户因素

物流配送选址前要做好农产品供应商与配送客户之间分布及需求的调查统计,进而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并规划出配送的最佳选址区间。这样既提升了物流运输的服务质量,又能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5.当地政策因素

物流配送选址工作要充分解读当地的城市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一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制定了鼓励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并在税赋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减免,这就会极大降低物流企业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从而节约物流成本。

四、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流程

1.建立指标体系

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及物流配送的经营需求,并认真开展相关数据的调研和收集工作,进而建立指标体系。

2.资料收集与整理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时,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保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准确运行,以筛选出最合适的选址区域。

3.地址筛选

通过对数据的筛选、加工、提炼,进而排除影响配送中心选址中的各种不利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候选地址。

4.定量分析

根据调研资料进而对最佳候选地址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选址模型,之后对选址模型进行求解分析。

5.结果评价

选址模型求解分析之后,再结合当地各种因素的干扰、限制、影响,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检验,以确保选取位置的适宜性和经济性。

6.确定选址结果

在求解与检验评价之后,再通过反复比较和辨析,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且能实现高额效益的地址作为最终选址地点。

总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工作十分复杂,需要方方面面因素和条件的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新鲜、便捷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物流配送中心仍然要发挥其重要的枢纽功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改进并优化原有地址选取及设计方案,进而逐渐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高效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左元斌.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理论、方法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吴翠娥.发展物流配送促进农民增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农副产品流通机制的思考[J].农村天地,2003(04):5-6.

[3]徐杰,郑凯,田源等.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25(5):80-82.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物流配送模式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平台来完成现金交易。随着淘宝的出现,网络购物平台也日益增多,它对人们的生产、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时间价值,这使得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成为农产品消费的社会趋势。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产品配送体系的落后制约着农产品消费的胜利开展。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农产品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在农产品的配送物流上作出发展研究,使其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农村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农产品物流配送,它是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是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基础。可是,落后的农村物流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脚步。所以,对于构建良好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对与农产品物流的开拓农业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包括:(1)食品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和工业化食品。农副产品指的是动植物的初级产品;工业化食品指的是通过半加工或深加工后方便储存和运输的食品;(2)生鲜电子商务,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主要是地里中出来的一级产品;(3)特产电子商务,特产是各地的专有农业产品。

2、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农产品从储藏、流通加工到销售的多种活动,他不同于农村物流、农业物流。单是指为农产品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农产品物流配送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客户进行多品种、多客户的联合送货活动,是“配”和“送”的有机结合形式,也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紧密结合。

1、国内外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差异

(1)国内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的人都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比如任鸣鸣从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出发,分析了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的必要性,认为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是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客观现实要求。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研究还只是存在于表面,大部分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秒速或对某个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缺乏严格的定量分析。

(2)国外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典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的超市主导型;另一种是日本的批发市场主导型。因此在美国和日本,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农产品配送物流的效率以及其改进方法。近年来,由于出现了生产规模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这主要的两种物流模式逐渐减弱。总之,他们主要侧重于物流配送模式、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等更深层次方面的问题研究,并与整个的物流理论研究保持同步,相对而言。他们的研究比较成熟。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互关系

(一)物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作用。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基本构成保证了电子商务的运作,商品配送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过程中唯一一次直接与农产品的电商在进行交流的机会,物流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电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质量,最终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作质量,所以,物流是实现商务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对物流影响。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农产品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可以及时掌握农产品销售信息与顾客信息,而且物流和配送流程均是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同时,因为农产品具有时间成本,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来支撑,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一个庞大的物流系统成本太高,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下,物流企业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形成协同竞争来实现物流高效、合理、系统化。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物流”一词,实际是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军事领域的后勤一词,定义为“物流是给军队运输及补给”,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物流不仅仅适用于军事后勤中,而是存在于任何的经济体中,包括三大产业及全部的社会生产过程中。

国外研究的重点从物流的概念、物流的重要性、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开始,到其他优化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他们研究的不仅仅是物流本身,而是从不同的方面与物流构成联系。目前,国外的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是从农产品安全角度、农产品配送物流的角度出发。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国外学者们认为农产品在安全方面要做到质量可控和可追溯性两个方面。农产品物流配送问题:他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模型方法,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农产品配送物流的效率以及其改进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早期几乎没有“物流”这一个概念,但是实际上,农产品的储运早已经存在,古代的“镖局”到近代的“马帮”,不知可曾知道。唐朝诗人杜牧写的《过华清宫绝句》中提到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有派人将刚摘下来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频换快马将荔枝当日抵达京城,其实这是物流的雏形。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比较落后,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政府对物流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我国物流研究迟于国外的物流研究。

随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物流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并成为了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障碍,这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同的学者都认为应重视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的建设,认为农产品物流可以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可以增值、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

五、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配送成本高

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但仅有1%盈利,另外的7%巨亏,88%略亏,4%持平。其配送成本超过商品成本的100%甚至更多。

我国的仓储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并不是那么发达,这会使其物流成本较高;二是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较为滞后。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我们都希望从电商手上购买的农产品是完好、及时、新鲜的。换句话说,农产品的附加值本来就不高,如果配送成本增加则会压缩了其市场空间。

(二)消费者对于质量的怀疑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监测完成的92批样品中,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化肥农资样品正品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

由于许多农产品没有一定产品质量的标准,他并不像猪肉那些会进行质量检测。而农产品电商对于产品的准确描述和分类不可能实现,优劣也难以区分,比如有机蔬菜的出现,消费者对于网上摸不着的东西就增加了分辨的难度,在当今社会,多多少少有不合法商贩的唯利是图,在缺少了有效的监管和监督的情况下,会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电商模式逐渐失去信心。

六、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对策分析

(一)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

农产品电商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则要发展仓储物流中心。仓储物流是一个行业。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亏本的生意是不会做的,一般而言,一个物流企业投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并开展业务主要也是由于业务上的需要考虑。这时需要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可以在对生产地和消费者的供需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对某些地方的仓储物流给予适当的支持,加快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促进当地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制定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及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我们可以像制定猪肉那样建立一个检测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及组织的力量,来对电商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另一方面,各级的政府部门可以对造假,欺骗顾客的农产品商贩制定一套违规认证的制服,对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作出处罚,使各种认证和标准可以获得真正的公信力,让消费者可以完全相信电商是可以提供让人放心的农产品的。

七、电子商务下各类市场数据分析

截至2014年底,目前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共739家农产品交易市场219家、畜禽产品交易市场27家、酒类产品交易市场22家、渔产品交易市场14家。2014年,我国大宗商品现代流通行业总体呈现向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行业整体综合实力与市场主体质量有明显提升。大宗商品电子类交易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市场数量同比增长37.4%,实物交易规模超过25万亿元。2014年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万亿元。

八、结语

对于国内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发展比较滞后,在网络大数据的信息时代,我认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我国农业转型的一个好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发展新农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边令农民连连感叹的“菜贱伤农”,另一边是令诚实消费者唏嘘的“高菜价”。众所周知,农产品想要实现其价值就要成为“商品”进行流通,进入市场当中。“菜贱伤农”和“高菜价”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环节过多、运输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错综复杂的问题。对于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1)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2)制定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及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3)可以建立“农产品天猫超市”B2C平台或C2C平台;(4)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及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 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02).

[2] 吴勇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物流工程,2014.

[3] 林小燕.龙岩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D].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2014.

[4] 刘根荣.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经济与管理,2012(08).

[5] 胡包冬.农村电子商务邮政物流发展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2(05).

[6] 钟聪儿.基于GIS农产品物流配送决策与信息平台研究[D].物流管理,2009.

[7] 杨婷婷.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设计与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 谢水清.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篇4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14-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近年来各类大宗农产品交易额不断增加。然而,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损失了一部分。

1背景

从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实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配送渠道混乱、配送环节多、时间长、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等。因此,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对农产品企业维持合理的库存量水平、降低库存成本、减小库存量波动幅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之前,关于农产品物流配送问题方法论的研究,运用运筹学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库存控制模型来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情况较多。但这一类数学方法由于在研究农产品物流配送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度都较高,因而存在一定不足。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斯特(Forrester)教授创立的,是一种研究社会经济领域复杂系统的方法,在发展趋势预测以及数据不足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掌握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有限的数据,推算分析得出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的主要信息。

2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比较落后,“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严重,农产品物流配送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物流配送现状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严峻。

(1)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不对称,造成农产品市场秩序混乱。

市场真实的需求信息从消费末端沿着供应链朝上游不断地被过度夸大,农产品生产主体感知到的是放大很多倍的农产品需求量,最终导致市场供应过剩,农产品价格过低,给农产品生产者、参与者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2)缺乏农产品追溯查询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

一些生产商、销售商受利益的驱使,为了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通过往农产品中添加各种色素、激素或者有毒药品来延长农产品保存时间,使农产品“卖相”更好、口味更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3)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农产品运输在途损耗严重。

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而又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因而无法实现全程对温度、湿度等储存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整,从而导致大多数农产品因运价高、运力低、交通基础状况较差、产品保鲜技术落后造成腐烂、变质。

(4)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经历了从农户到产地批发市场再到销地批发市场的漫长过程。一方面,中间商、批发商数目过多,造成层级复杂、货物种类繁杂、货运点多,增加了物流配送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配送过程中的道口检查、高速路口收费等也会加大农产品配送的延误,降低配送效率,增加配送成本。

3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SD模型分析

3.1农产品物流配送SD模型的基本假设

本文以我国目前大型的农产品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并确定其经营模式为最普遍的自营配送模式,即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物流配送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三大块,即农产品供应、农产品企业自营的配送中心以及农产品销售。农产品供应主要包括来源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定点生产企业、农产品粗加工企业的各类产品。各类产品进入大型农产品企业的自营配送中心,经过检验、精制加工、分拣、配货、配装、送货等作业流程,进入各个商的仓库或较为集中的配送点,最后在各个零售店、超市、大卖场将农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本文研究的物流过程经过节点如图1所示。

图1自营配送模式下农产品企业物流节点过程

对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进行如下设定:

(1)假设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农产品都是合格产品,无劣质品退货情况,即本文所研究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不考虑逆向物流问题。

(2)假设农产品粗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无限,不会因为加工能力不足而出现货物短缺等供应问题。

(3)配送过程中的分拣、装卸、配装等作业时间均计算在延迟时间内。

(4)配送过程中,所有农产品不分批次品类,可以统一配送。

3.2农产品物流配送因果关系分析

在完成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为了反映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反馈情况,可以着手绘制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因果反馈关系图,这也是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假设延迟时间T1表示产品从农产品粗加工厂到农产品企业途中由于运输时间等因素造成的滞延。延迟时间T2是指农产品企业接到订货要求之后,发货配送到商途中造成的滞延。延迟时间T3是指从农产品商到农产品零售店的滞延。农产品物流配送的因果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绘制的依据就是来自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拉动了农产品供应链上农产品加工厂、核心企业、商、零售商的农产品物流过程。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零售店的农产品销售率。零售店依据农产品的销售率以及当前自身的库存量水平来调节库存,以确保零售店的库存量维持在一个适合的水平,并据此发出订货请求。而当零售店的库存量由于销售率的下降或订货率的上升积累到较高水平时,零售店会通过加大销售力度或减少订货率的方法来调节自身的库存量,以使其回归到目标库存水平。同样,农产品商、农产品企业通过类似的库存管理方法使其库存量水平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图2所示的因果关系图中包含了三个因果反馈回路,且均为负反馈回路,其功能是维持系统状态的稳定性,保证农产品企业、商、零售店的库存量水平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篇5

摘要:首先指出生鲜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重要性,然后在对信息系统功能的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和网络建设。

关键词:生鲜;配送中心;信息系统

一、问题提出

“新鲜”是生鲜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产后损失率却很高。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问题,其关键是农民增收。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实现“产后减损”、农民增收最有效的途径。

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一般由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和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由于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常业务量大,在作业环节上具有高频度、小批量的特征。所以信息具有覆盖的广泛性、数目的海量性,管理上的复杂多变性的特征,许多信息需要实时地传输和处理,以达到快速反应、准确处理和节约成本的需要。因此,建设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无论是对于提高配送中心的日常运作效率,还是提升配送中的服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信息系统功能的层次分析,探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

二、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的层次分析

在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不同层次的部门和人员,要的可能是不同类型的信息,一个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要有以下层次,如图1所示。

数据层是将收集、加工的物流配送信息以数据仓库的形式加以存储。它是整个物流配送系统能够工作的基础。

业务层是对合同、票据、报表等业务表现方式进行日常处理。

应用层包括仓库作业计划、最优路线选择、控制与评价模型的建立,根据运行信息检测物流配送中心的状况。

计划层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物流配送系统分析模型,辅助高管人员制定物流配送战略计划。

三、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应该提供处理上述各层次的功能,总体功能可以归纳为:提供日常运作的计划与监控功能,具备搬运、运输等资源的合理优化与货物追踪能力;提供电子数据交换(EDI)能力,满足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如货物在线查询等;连接金融业和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电子商务营运环境;提供管理决策支持功能。

1.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

电子数据交换(EDI )平台的主要工作就是单证的标准化输入及翻译,信息的标准化传输。

2.运行管理平台

运行管理平台主要是物流配送中心基本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订单处理:运行管理平台开始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订单处理(这里的订单既可以是客户的订货单也可以是客户的配送任务单),它接收来自客户的订单,经过验证之后,产生合格的订单记录,并将记录提交给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将顾客的订单加以汇总,形成订单汇总文件,以便安排配送分拣、配装等工作。

入库处理:入库处理模块根据仓库现状结合货物信息设计入库操作的计划,经过配送中心操作员的确认执行入库流程,并将数据更新到数据中心。

出库处理:配送中心根据配送的要求准备货物,指定出库计划,启动相关工作。

库存控制:库存控制主要是实时监控库存水平,根据设定的最高库存来限制订货量,根据设定的最低库存在库存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发出库存预警并生成建议订单。

作业控制:作业控制主要是组织拣选、配送计划并发出作业指令,控制相关物流设备和设施,包括指定货位、编制最优拣选作业单、计算装载效率和货物配载方法、选定运输配送车辆、发出配送指令等。

仓储计费:仓储计费是仓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根据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的货物的性质可以采用两种计费方式,一种是租期相对固定的货物,费用计算方法是:费率(元/m2・d)×储位面积×租用天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系统用一个表来记录每个客户租用的仓储面积和租期,即可计算出租金。另外一种是租期并不固定的货物,虽然这时费用计算公式和上面的一样,但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因为这种货物每天的储存状态都会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按天计费。仓储计费系统必须记录每个客户的货物每天占据的储位个数,并据此记录每天的发生费用,然后将每天费用累计,即可得到阶段性库存费用,并且将记录更新到数据中心,打印某一阶段的库存记录清单,以便客户查询。

会计作业:商品出库后销售部门可根据出货数据制作应收账单,并将账单转入会计部门作为收款凭据。商品入库后,则由收货部门制作入库商品统计表以作为供货厂商催款稽核之用。并由会计部门制作各项财务报表供经营政策制定及经营管理参考。

3.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是物流配送中心提供给买卖双方的一个网上交易平台。它包括客户服务中心、在线查询和交易

资金处理三大功能模块。

4.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主要是物流配送相关信息的,一般包括商品相信、价格信息、客户信息的。

5.管理决策平台

信息系统对配送中心的决策支持有以下几个方面:库存控制;重点商品管理;配送中心业务的绩效评估;效益分析;配送路线的指定和车辆调度管理。

6.共享数据中心

共享数据中心提供各平台运行的基础数据及存取权限管理。鉴于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数据中心采用数据仓库的形式存储数据。它可以把整个物流配送中心的数据,无论其地理位置、格式和通信要求统统集成在一起,并能把当前使用的业务信息分离出来,保证关键任务的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可以访问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支持。

四、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

根据上述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的分析,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利用成熟的、具有开放标准的Internet技术组建内部的信息管理网络Intranet模型,Intranet模型是一个3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是Internet的Web技术和“防火墙”、服务等概念的集成,它既可以独成体系,也可以方便的连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能获得更为灵活的外部应用。在内部网络上采用TCP/IP作为通信协议,利用Internet的Web模型作为标准平台,当有安全性要求时,内部网与Internet之间通过“防火墙”隔开。按照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划分,传送层以下的设备使用TCP/IP协议作为基本传输控制协议,在此之上构造不同应用平台。

五、结束语

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不同层次探讨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合其特点,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的平台构成与网络建设进行研究,对物流配送中心和相关软件开发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等.物流配送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92.

篇6

[摘 要]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的构建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于如何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基于赣州市现有物流发展现状,提出以农业生产和物流产业建设相结合为主轴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赣南 城乡一体化 配送网络 模型

近几年,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物流园区等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潜能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物流业发展所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如何在投资过程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前各地政府积极探索的一大课题。本文以赣南为研究对象,立足城市的整个未来发展,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探讨与之相适宜的物流发展模式。

一、赣南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赣州市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的建设已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也新兴了许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以民营物流企业为主。城市郊区聚集的大量工业园区,其生产所带来的巨大物流需求进一步拉动了城市物流配送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村物流发展后劲很足。随着赣州市广大农村基本实现“道路村村通”,道路运输的改善直接激活了农业的全面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为四大支柱产业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城乡一体化旨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建立起开放互通、互补互助、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

然而,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视角,赣南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失衡。建设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城市物流建设过热,农村物流建设相对滞后。尽管农村物流发展的势头旺盛,但由于起步较晚,使其与城市物流配送网络没能实现有效的对接,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

2.城市物流服务区域过于狭窄。大部分物流企业瞄准的服务对象仅限于生产加工企业和一些大型超市,为其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务,但由于这一领域 “人多蛋糕少”,导致了大量物流企业设备的闲置。

3.农村物流基础建设过于缓慢。①农村配送中心过少。据调查,于2008年12月建成的上犹县新农村物流配送中心成为了赣州市第一家现代化农村物流配送中心。而至今,类似这样的现代化农村配送中心全市少之又少。②物流组织功能过于单一。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大农业的发展需求,依旧只能提供一些传统的运输服务,而无法提供集加工、包装、冷藏、运输于一体的物流增值服务。

二、构建赣南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

1. 构建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加快“农产品进城”配送速度。赣州市通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农业的“丰收不丰产”尤为突出。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提高了农民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重点规划更是进一步促使农民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然而,由于农作物的季节属性和农业种植规模扩展过快,使得大量的农产品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供过于求,造成严重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一体化配送网络构建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其次,有利于加快“工业品下乡”配送速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农民消费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对日用品消费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市场需求变化快影响,农民对农用物资也同样提出了更强的及时性需求。过去赣州市“城市―县城―乡镇―农村”逐级分销的流通渠道已经很难满足农民对生活消费品和生产消费品的需求。因此,建设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配送网络将是解决工业品下乡难的有效途径。

再次,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城镇化是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主要由农村农业发展、农村乡镇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劳动力非农化)发展三股力量促成的。赣南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网络的构建将会从这三方面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

2. 影响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构建的因子分析

网络构建不仅仅指实体网络的基础构建,同时还包括网络建设后的运营与升级。

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基础建设不仅离不开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也依赖于农村发展和企业参与。只有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使配送网络建设有一个准确定位,才能在日后的运营中发挥高效性,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构建的影响因子主要为三个方面:政府扶持、农村发展、企业参与。

(1) 政府扶持方面

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的构建和运营,政府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在城乡经济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生产经营者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当前,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2006年赣州市制定了《赣州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6―2015年)》,其中市综合物流园区和各县级配送中心的建设纳入重点规划中;此外,政府在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还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大量资金。一系列现代化基础建设无疑为赣州市城乡一体化配送网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农村发展方面

在整个一体化配送网运营中,农村将扮演推动者和拉动者的双重角色。配送网络有效运营是建设的最终目的,让网络服务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是有效运营的具体表现。目前,赣州市农村工业发展滞后,农民仍主要在从事种植业,通过近几年“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农业已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其中以赣南脐橙产业为代表。

农产品和工业品能否实现有效对接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和购买力的大小。不管是有需求无购买力还是有购买力无需求,都将导致配送网络成为一个“有网无流”的空壳。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种植将拉动生活消费品、农用物资等一系列工业品下乡,同时,大规模农业生产也将推动农产品进城,从而使购买力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回路,保障了配送网络良性循环。

(3)企业参与方面

整个配送网络的运转,需要多种企业的参与,具体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品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对部分农村种植的农果进行收购和加工;工业品制造企业主要是对农村农用物质和生活消费品的补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则是为农村和城市间的供需平衡提供快速的配送服务。正是农产加工企业的拉动、工业品制造企业的推动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催化作用,使得配送网络最终能够顺利运营,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在一起。

3.赣南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模型构建

通过上述因子分析并结合赣南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具体市情,构建出赣南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网络模型采取模块拼接的方式,其构架主要由四大块组成:农村需求、城市需求、配送渠道和外部扶持。

更好地满足农村物流需求和城市物流需求是配送网络构建的根本目标。通过研究发现,农村需求和城市需求是互补的。具体表现在:城市需要农村的新鲜农产品,农村需要城市的优质工业品。要使两者有效的结合,就必然需要一个便捷、顺畅的流通渠道。其中,模型将渠道建设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物流中心的构建,另一个是信息平台的搭建。信息平台主要任务是对两者需求进行集中管理,并对车辆进行有效调度;物流中心主要是在接受信息平台指令后,派遣车辆进行服务落实,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配送路线最优化。

构建一个如此庞大的网络体系需要资金投入是巨大的,其中不仅包括流通渠道的建设资金,还包括农村市场开发的起步资金。目前,流通渠道的硬件设施建设主要是以各县市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为主,由于物流园区等基础建设是纳入在各地区城市规划建设范畴,所以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注入。而农村市场的开拓资金则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予以投入,主要有农村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市场三方面的建设资金,以及农民扩大种植规模所需要的起步资金。只有通过加大投入,才能扩大物流需求,最终拉动整个配送网络的运转。

至此,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可以达到以下三方面的具体优化:

高效率:农资消费和农民生活日用品消费所产生的补给需求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地向上一级供应商进行反馈。上一级供应商在得到订单后能够快速地组织备货,并向信息平台提交所需提供的物流服务种类,信息平台再通过对物流中心现有车辆和仓储进行调度,制定配套服务方案,最终快速满足农村物流需求。同样,城市中的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产品采购方面也能够通过这一网络得到快速物流配送服务。

高质量:服务质量提高关键在于物流配送网络中间环节减少。以城市超市蔬菜采购为例,传统采购模式是“农户小商贩地头市场区域集货市场批发经纪商农贸市场商户(或超市供应商)超市”。从中可以看出蔬菜从农民地里到城市百姓嘴里,所要经过的中间环节非常冗长。通过建立现代化配送网络将大大减少中间周转环节,不仅节省了运输时间,还提高了蔬菜新鲜度。

低成本:首先,一体化网络配送可以降低蔬菜在运输途中的损耗率。据《2009年赣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赣州市水果产量已达到232.06万吨,若按外销比例40%和平均损耗率25%计算,在途中损耗的水果产量达到23万吨,以每吨1400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3亿多元。每降低损耗率一个百分点,将减少1300万元经济损失。其次,由于配送网络是对需求与供给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使得物流需求能够形成规模效益,从而直接降低整体物流配送成本。最后,一体化配送网络构建拉近了“供”和“需”的距离,使供给能够准确快速的根据需求变化,调整自身生产计划,减少盲目投资。因此,从整体网络建设投资角度看,一体化配送网络能够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降低成本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城市和农村良性互促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稳定供需平衡基础上,而供需平衡的关键就是要扩大双方需求,提高各自供给能力。赣州市一体化配送网络的建设,将有助于工业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在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构建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多种形式经营。农民协会的组织经营、经纪人带动经营、紧密连锁经营是对农村物流需求的有效集合,只有将农村零散需求集中化,才能形成规模,拉动配送网络运转。

二是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资料制造企业、大型批发零售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引入为基础,加强各企业间的良好合作,促使形成稳定的物流需求量。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对多种形式下的直接配送,尤其是一些已经实施农超对接的农产品,进行及时质量安全检测。

四是加强政府职能监控。物流配送网络要实现规范化运营离不开政府的职能监管,对整个配送网络进行监控将有利于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蒋 革 刘 平:一体化物流网络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

[2]梁书民:中国城镇化发展与食物均衡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251~254

[3]张赠富: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思考[J].物流论坛,2009(11)

篇7

[关键词]城乡双向互动;农超对接物流配送;配送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010-02

1城乡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城乡之间的物流配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将生产的农副产品如生鲜果蔬、生猪、禽、蛋等通过物流配送到城市,供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城市农资用品、工业用品、生活用品等通过物流运输到农村,供农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1.1农村向城市配送

目前,我国农村农副产品生产以家庭式分散种植和养殖为主,城市也为分散消费形式,像生鲜果蔬这类不易长时间保存的食物需要快速运输、快速消费才能够确保农民获得收益,城市居民获得新鲜果蔬,这就需要拥有完善的运输体系保障,城乡之间的主要运输工具为汽车,农村向城市配送物流流程如图1所示。

注:为车辆空载,为车辆实载。

如图1所示,从农产品生产地向农产品集货地运输采用的大多是农用车,车辆完成运输后空车返回,偶尔携带些农资产品或者生活用品,农用车利用率不高。从集货地向分货地运输采用大货车运输,分货地是城市主要的农产品集散地,运输农副产品的大货车均为专业配送农货,大多空车返回,来回运输成本较高。从分货地到消费点一般采用小厢货车运输,城市内的配送体系较为完善,通常小厢货车可多次往返于分货地和消费点。

1.2城市向农村配送

城市向农村配送的主要是农业物资、工业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配送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为汽车,城市向农村配送物流流程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来自全国各地的生产企业将生产的产品通过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等运往各省市商或者批发商,运输大多为单方面运输。省市级批发商通过物流配送或者厢式货车配送产品到县、乡级批发点,多为空车返回。由县、乡级批发站向农村超市、便利店配送选择小货车运输,通常可来回往返,但由于农村需求量有限,运输次数有限。

1.3城乡物流配送问题研究

城乡物流配送主要问题是单向物流较多,空载运输加剧运输成本的增加。造成目前城乡物流配送单向空载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运输主体不同

货物运输的主体拥有者(车辆所有人)包括:生产企业车辆、第三方物流车辆、社会营运车辆、批发商自有车辆、经销商自有车辆、农民自有车辆等。由于运输车辆的所有人不同,运输目的各不相同,当完成既定运输任务后,大多数车辆选择空载返回。

1.3.2信息渠道不畅通

往返于城乡之间的运输车辆通常只单方面获得货运信息,而返回时由于没有配货需求只得空返,这种现象在城市向农村配送过程中极为明显。一方面农村对城市物资需求量小,另一方面农村货运信息发展滞后,运输车辆无法及时获得配送信息并组织货源。

1.3.3物流节点分散

城市中有多家大大小小的农副产品分货地,并且不在一个片区;农村大多数农产品集货地与城市物资配送中心不在一起,这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增加和运输资源的重复利用。

1.3.4车辆装载货物性质不同

由于农副产品与工业产品及生活用品的性质不同,运输车辆在装载货物上不能共用,这导致农村向城市配送物流与城市向农村配送物流在车辆选择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2农超对接经营模式

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是由城市中的大中型连锁超市和商贸中心与农产品种植、养殖户们集体签订的双向互动式合作经营模式。双方签订供需合同,由连锁超市和商贸中心统一为农户提供农资、工业产品及生活用品,农民通过合作种植或者对接基地等形式向连锁超市和商贸中心提供农副产品。此外,连锁超市和商贸中心还可以直接承包预订农户土地上种植的农副产品,解决了农民生产后的销售问题。在农超对接过程中,减少了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建立由城市配送中心统一的物流服务体系,减少了重复运输的环节,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助于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服务质量。

2.1农超对接经营模式优缺点分析

2.1.1农超对接经营模式优点分析

农超对接经营模式在产品流通环节上减少了批发商的环节,降低了农副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同时由于产品销售多为直销方式,缩短了流转周期、减少了流通费用、增加了供求信息的传递速度,在采用城市配送中心进行物流配送时降低了配送车辆往返的空载率,解决了运输成本等。农超对接经营模式在运营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快速便捷地将农资产品送到农民手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在经营中,对农产品执行承包土地商品的方式,打消了农民的销售顾虑,稳定了农民的收入。

在城市环节,由于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得城市农副产品的价格下降,同时,也能够确保生鲜农副产品快速地输送到城市居民手中,保证了产品的新鲜。由城市大中连锁超市和商贸中心统一采购的农副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也是一种保障。

在我国扩大内需,加大工业产品下乡的政策支持下,“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利用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直接送达农户手中,在产品售后上采用统一管理,保证了工业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工业产品的价格。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缺点分析

虽然农超对接具有相当多的经营优势,同时也将是未来农村与城市经营的主流方式,但是其也具有一些不完善的缺点。农超对接对于城市中连锁超市的规模要求非常高,对于城市配送中心的运输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且要求农户集中管理难度较大。这导致农超对接在三方面的参与上积极性都不高。此外,农超对接势必损害了一部分的利益,一些商家绕过传统经营环节,直接从农村批发农副产品,到城市的早市或者“以车为店”进行销售,由于投资成本低,价格要比超市价格便宜。在工业产品下乡中,虽然国家提供了财政补贴,一些正规厂家生产的家电、汽车等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在农村销售,但是农村消费水平有限,购买力仍然不高。

2.2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的动力和阻力

2.2.1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的动力

农超对接经营模式是由城市中具有实力的大型超市和商贸中心与合作农户直接签署协议进行产品供给,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物资方面具有优质价低的优势。农户通过与大型超市和商贸中心合作在产品销售上获得保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城市配送中心在产品快速运输方面保障了果蔬的新鲜,降低了运输成本。

2.2.2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的阻力

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双向互动过程中农村方面的需求量的助力。目前,城市对农产品需求量大,而农村对工业产品及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小,二者无法达到平衡,在城市配送中心运输中,空载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急需政策的支持和更加有效的平衡方式。

3城乡双向互动的农超对接物流配送模式

城乡双向互动的农超对接物流配送模式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提高物流利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基于城乡双向互动的农超对接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基于城乡双向互动的农超对接物流模式

如图3所示,城市配送中心是整个流程模式的主节点,是联系城市与农资的中心枢纽。农村连锁店及集镇配送点根据农户需求向城市配送中心下订单,由城市配送中心往返车辆从城市各大连锁门店、商贸中心负责取货,城市配送中心再根据装车情况集中将货物运往各个农村连锁店及集镇配送点,区域往返加快配送过程,再由农村连锁店及集镇配送点将各个农户所需送到合作种植户和对接基地,由农户自行去取。相反,农副产品的运输由合作种植户和对接基地统一送到农村连锁店或者集镇配送点,再由城市配送中心往返送到城市连锁门店和商贸中心。在整个过程中,运输信息由城市配送中心统一管理,确保运输车辆往返均能实载。在配送环节,对于车辆的选择可以分成普通型运输车辆和专用型运输车辆,普通型运输车辆可往返运输农村与城市之间相互需求的产品,专用型车辆负责运输相似类型产品,由此可解决车辆装载货物性质不同的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以城市配送中心为运输主体解决了货物运输车辆主体拥有者的问题;由城市配送中心统一货物运输信息,解决了往返城乡之间运输车辆信息不通畅的问题;双向互动式农超对接使物流节点集中化管理,在运输过程上简化了运输环节,降低了运输资源的重复利用;再根据车辆货物使用性质进行分类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车辆装载货物性质不同的问题。城乡双向互动的农超对接物流配送模式对降低城市农产品价格和提高农村生活物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运营中,通过总结和分析,不断完善双向互动式农超对接物流配送运输体系,实现科学化管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祥智,郭艳芹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1):54-59

[2]宋雪莲,肖翊蔬菜“伤人”:批发商称菜价高都是高房价惹祸[N].中国经济周刊,2011-05-24

[3]杨为民,蒲应龚,吴春霞中国蔬菜供应链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农产品 现代物流 跨区贸易

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在农产品大力拓展跨区贸易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分析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物流配送发展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动农产品跨区贸易中应用,将是每一个从事于农产品商务的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业务领域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所处网络环境及其发展现状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调查结果显示,使用x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把基于Internet技术的跨区贸易形式运用于传统的农产品跨区贸易、物流配送领域,这既是农产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产品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增长点,更是跨区贸易得以有效应用的一个非常适用的阵地。据了解,中国每年农产品行业的总价值约1000亿元,在流通中的费用约为700亿元,如果全面推行以网络为主的跨区贸易,将极大地改变整个农产品的传统业务流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的诚信、和谐、快速发展。 

我国跨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是。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跨区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跨区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如何完善我国农产品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物流配送

第一,要建立一个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业必须符合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要以国际先进物流理论为指导,从业务流程整合入手,采用Internet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以及条码技术,GIS和GPS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识别的自动化. 系统组成一般有:运输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货物报关管理信息系统;运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要选择一个适合发展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有四种配送模式可供选择: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请供应商进行商品配送;与供应商合建配送中心;直接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四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对于采用哪种配送模式,应结合企业的优势。但随着企业向专业分工方向的发展,外包物流配送服务是发展的必须选择。通过与第三方物流的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程再造及单品管理,可大大减轻配货工作量,缩短配货时间,压缩配货成本寻求压缩库存和降低商品缺货率的最佳点,最终实现生产、物流、销售(即产、供、销)一体化, 双方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三,建立一个成功实施的跨区农产品市场电子商务保障系统。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网络技术,还取决于跨区农产品的标准化运作、快速物流配送体系和安全的网络环境。电子商务与传统批发市场最大的差别是,买方在交易前无法直观地获取跨区农产品详细的品质信息,因此有必要事先对跨区农产品进行标准化鉴定,主要包括农产品品名和类别、质量登记、重量标准、包装规格、保鲜标准等,通过标准化这些信息,明确同一级别的产品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特征,以利于买卖双方的沟通和接洽,保障双方的利益。实施跨区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必须有快速的物流配送服务。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是使信息流、资金流在瞬间完成,而快速的物流服务决定了商流的最终实现。 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产品现代物流意识;加大对跨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跨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跨区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和便利与否,因而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是发展物流业的基本要求。跨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跨区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跨区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主的跨区物流商务活动究竟改变了我国农产品的什么呢?总之,作为一种带有鲜明网络特征的商务活动过程,农产品跨区贸易正在赋予农产品物流以新的内容和发展意义,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与人参与到农产品的跨区贸易活动中来,其发展将愈来愈从容和灿烂。

参考文献:

陈方建:中国图书物流: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 物流技术, 2006,(11)

姬志刚: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社会.科技咨询导报,2006(20)

篇9

北京:立法解决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北京的“堵”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城市物流配送面临的问题也更多。2008年北京奥运前期,由于对进城货运车辆的多重限行政策,城区内部激增的消费品配送需求和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的矛盾到达了顶峰。为此,北京市交通委改变传统的“重客轻货”思路,更多地关注城市中心区的道路货物运输和城市物流配送。从2008年10月份到2009年7月份,北京市交通委针对立法修订工作展开了系统调研。2009年7月25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代会第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北京市道路运输条例》,新增4条专门针对城市物流配送的条例。分别是第24条、第25条、第27条和第31条。

条例第24条主要是针对定期采集货运量需求,提出“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会同市商务、建设、农业、市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定期归集整理本市生产、生活等重要物资的货运需求信息并向社会公布,引导运输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发展”。条例出台后,北京市运管局已经通过多部门采集的途径,得到了2010年五环路以内的货运需求量数据,这为管理部门控制城市物流配送供给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北京市拟将这项调研作为一项常项工作进行推进。

条例第25条主要是吸收奥运期间道路货物运输“绿色车队”管理的经验而制定的。该条从两方面提出要求。一方面继续鼓励传统的“夜运为主、昼运为辅”的中心城区货运方式,提出“对在城市中心区内从事昼运的货运车辆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择优配置,并逐步实施”。即以城市中心区货物运输的供需总量为基础来确定中心区货运配送车辆总量;按冷藏保鲜、危险货物运输、罐式运输、集装箱、搬家运输和其他保障城市生产生活需要的货物配送进行分类管理,采取统一车身标志标识、发放通行证等方式允许一定类别、一定数量的配送车辆可以全天通行;在选择配置城市中心区从事昼运的货运车辆时,优先考虑选择运输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社会信誉高、车辆安全技术条件高的道路运输经营者和车辆,明确其服务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义务。另一方面从车辆和货运经营者的标准入手,对城市配送车辆和企业进行控制。在车辆标准方面,制定了《城市中心区货运汽车营运技术要求》,提出了相关的技术、标志标识等要求。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公安交管部门可结合该标准,分两种情况核发货车通行证。新增城区货车应达到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同时需按标准规定在车身上粘贴或喷涂统一标识;现有持通行证车辆鼓励更新或限期逐步改造。《北京市道路运输条例》自2009年12月1日施行两年多来,北京市中心城区已随处可见分类喷涂、标识规范的城市物流配送车辆。

条例第27条主要是要求城市中心区的大型商业设施,应当具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商品装卸、短期储存条件。新、改、扩建大型商业设施时,应当同步配建商品装卸、储存等配套设施。大型商业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在立项时,应当依法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未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或经评价对交通环境将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予立项或核准,规划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项工作目前正在与发改、规划部门合作推动中。

第31条主要从道路运输场站入手,明确提出道路运输场站属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提出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列入道路运输场站专项规划的场站,应当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为搭建城市物流配送平台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提供了法律支撑。

上海:货运公交

上海作为我国特大型中心城市,2010年城市人口突破2300万人,是大陆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也是商贸流通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中心城区内超市(包含标准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民超市)数量达到一万多家,每天为超市配送的货物超过1600万吨,其中配送的生鲜食品类达到400多万吨。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生态容量有限等条件制约,上海市建交委借助举办世博会的难得机遇,加快了新型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的实践。在2008年出台了《城市配送物流车营运技术规范》,逐步统一配送车辆技术标准,主要针对轻型封闭式货车和厢式货车两种车型,规定了排放环保、制动安全和承载性能等技术标准。依托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有限公司和上海陆上货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推出城市配送“货运巴士”项目,开通了6条货运公交线路,上海17个行政区建立了19个市内配送分拨中心,作为功能分拨型的中转公共仓,采用“全城一价”的标准计价方式公开交易,开展上海市内的货物“站到站”、“门到门”的分级式递送服务。

货运公交基本覆盖了城市配送末端范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政府通过政策导向,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运营货运公交平台,倡导货运公共交通,聚集城市配送的上下游货运资源,努力实现共同配送的目标。

成都:集中配送

成都市主要考虑采取城市商业集中配送的方式来解决货运车辆进城的问题。其主要思路是以绕城高速为边界,以绕城高速外侧物流园区(中心)设立城市商业物流集中示范区为主要节点,商贸流通货物集中存放于示范区内经认定的物流地产商或物流企业标准化仓库内,再由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物流配送车辆配送到大型卖场和超市。绕城高速以内除特许车辆外原则上不再允许非标准化物流配送车辆进城。目前正在考虑以试点的形式推进该项工作。

福州、沈阳、杭州:“城市货的”

福州、沈阳、杭州等地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和交通管理的经验,积极发展“城市货的”,按照公车公营的模式,借鉴城市公交、出租车发展和管理服务经验,缓解城市配送难、成本高等瓶颈问题,不断提高城市配送服务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2009年9月初,福州市区出现100辆打表计费的城市“货的”,市民只需拨打968968,就有“货的”上门服务,起步价3公里内10元。据当时预计,两年后这批城市“货的”将发展到300辆,来满足城市末端物流配送市场的需求。沈阳在2009年“十一”前,“城市货的”也正式上线运行。首批50辆“城市货的”车型分别为沈阳金杯和北京福田,可载重1吨的货物,费用初定为3公里内30元。除了货运服务外,还可为相关企业提供配送服务。

篇10

[关键词]农村超市;物流体系;配送中心;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06-03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国民经济结构演进的进程中,传统农业生产受限于自然条件,工业化方式受限于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关联效应等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力发展农村超市物流,正是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针对我国农村超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农村超市物流现状

农村超市物流系统指农村超市经营体系中的物流活动的整合,是指从商品购进到销售的物流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的采购、进货运输、装卸搬运、验收入库、保管储存、分类加工、包装、配送、商品陈列以及这些活动产生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活动,一般是指县城连锁超市到乡镇、村超市的物流活动,相对于城市连锁超市物流而言,地域比较分散、季节性较强。我国农村超市逐渐呈现大范围兴起之势,与农村超市配套的农村物流规模也有所发展,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1 农村超市物流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费支出逐年增高,分别由2004年的2936元和2185元增长到2009年的5153元和4350元。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1334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712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4%,且农民的纯收入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市场对发展农村超市有较大的潜在需求,从而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村居民对奶及其制品、酒以及瓜果及其制品等日用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别由2005年的2.86千克、9.59千克和17.18千克增长到2009年的3.4千克、10.67千克和19.4千克。这些需求的增加成为推动农村超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商品都需从县级连锁超市批发,物流是该活动得以实施的中心环节。农村超市越多、规模越大,对物流的需求就越大,农村超市物流发展的市场空间就越大。

1.2 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建设滞后于城市

农村超市物流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城市,主要体现在配送中心体系建设步伐缓慢。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各地累计新建了620个物流配送中心,农村新增村级店24449个,而新增物流配送中心只有66个。相比而言,大部分城市连锁零售企业都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国内连锁百强企业中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平均面积达到12693平方米。

同时,农村超市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网络建设也相当滞后。在农村,很多配送中心缺少电子扫描设备,大多数配送中心还没有建立配送中心与外部的接口系统,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系统更是屈指可数。相比之下,城市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绝大多数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仅用于配送中心内部业务、事务管理,还用于货物组配决策、配送路径最优化选择等。

1.3 政府惠农政策为农村超市物流提供发展契机

政府惠农政策为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首先,自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后,全国各地陆续建设村级店、乡级店和配送中心,如下表所示。

其次,国务院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摩托车下乡等措施也为农村超市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一季度,累计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03.3万台,实现销售额31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倍和6.9倍。部分超市抓住了这个机会,增添了新业务,活动的推广与物流各个系统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流的发展。

最后,中央财政逐渐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千米,完成投资5484亿元。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乡镇通沥青路率达到88.6%,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路率达到90.1%和79.8%,西部地区建制村通公路率达到81.2%。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千米,乡镇通达率达到99.4%。村村通工程为农村超市物流扩大规模提供了保障,使得乡村道路变得通畅,减少运输障碍,物流配送效率逐渐提高。

2 农村超市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低下。农村超市经营者需要需求信息,商品供应商则需要及时获得商品的需求信息。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是决策者制订出较为合理的物流方案的关键,不准确的信息和作业中的延迟都会给物流作业带来许多问题。作为物流信息化进程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社会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据统计,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并且大多数的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的和静态的,功能还不完善,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农村超市进货大都是依靠经验或听从他人介绍,超市经营者也往往是通过电话或者口信来确定进货量和商品种类。这种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所引起的信息误差往往会导致配送商品量和种类出现偏差,重复作业增加了物流成本。

2.2 物流基础设施成为瓶颈

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和纽带,交通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性载体,运输服务是有效衔接物流各环节、实现其一体化运作的重要纽带。农村超市物流发展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更是息息相关,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商品配送。农村道路状况差,会增加物流成本,制约农村物流供给水平。

随着村村通工程的不断深入,全国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但部分路段的还未实现。据2010年“两会”提案,仅大巴山南麓的四川革命老区,目前仍有2500多个行政村未通公路,不少群众仍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地区。尤其是有些路况较为恶劣的路段,遇到阴雨天气会直接阻断交通。有些配送部门事先没有预测到农村的路况,直接送货上门,致使部分货物质量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影响,在双方权责归属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双方的业务往来。

2.3 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困难

配送是物流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物流服务水平体现的重要环节和窗口。它直接影响着市场需求量和占有率。一般来说,配送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稳定的资源保障、足够的资金、齐备的配送设备、高效的信息系统以及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等。这些条件的实现都意味着巨大的成本,配送中心只能从配送所增加的收益中获得收益。由于农村超市大都是独家经营,规模较小,商品种类不齐全,配送中心就不能形成规模经营,物流成本高,或者根本无法获得收益,因此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困难。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新增乡级店个数分别为364、972、961,配送中心个数分别为11、54、28,东、中、西部地区配送中心与乡级店的比率分别为3.02%,5.56%、2.91%。可见,配送中心在农村超市所占的比重非常小,西部地区比重更少。

有些农村超市具备配送中心,但配送设施薄弱,功能不齐全,机械化程度较低,物流增值能力弱,配送效率低,无法有效完成配送。甚至有些农村超市根本就没有配送中心,农村超市经营者亲自去县城采购批发,不利于经营。

2.4 物流整体运作水平不高

物流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会大大提高运作效率。

储存对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作用在于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农村超市的仓库都是由自家房屋改造而成,仓储和保管技术不专业导致商品易变质,加大经营成本,影响信誉。此外,农村超市配货中的搬运和装卸基本全靠人力,缺乏专业的物流设备,不能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导致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另外,农村的网络信息平台不发达,部分偏远乡村根本没有网络,供应方和超市经营者无法及时获取物流供求新信息。物流信息不畅直接影响了物流的整体运作水平。

综合来看,各种物流设施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农村超市的物流统一配送率低下。据统计,我国农村超市配送中心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40%,如果长距离往偏远地区配送,其配送效率更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的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中心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配送单品数量在300个以下的占78%;温度检测装置在运输车辆中的使用率为13%;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的再加工能力不强;87%的配送中心没有再加工的功能。

2.5 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物流业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物流产业的逐渐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物流人才总体比较匮乏。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只有10万人左右,而物流人才的需求高达600万人。与城镇相比,农村物流人才缺口更为严重。

在农村,掌握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扎实、操作水平熟练的物流人才非常紧缺。由于农村的经济、人文和社会条件对物流人才的吸引不强,真正到县域农村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才很少,致使农村实用型物流人才十分紧缺。物流人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物流发展的内在因素。

3 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处于探索性阶段。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改善并提高农村超市物流水平,对发展和完善农村物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在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信息和政策等方面都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农村的交通、信息和服务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便利的交通可以为每个村庄带来实惠,发达的信息可以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尚不发达,物流环节的大笔资金投入需政府统筹。若资金难度过大,政府可鼓励乡镇企业加大投资,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有机联合,出面组织农民自发参与,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攻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关。

3.2 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中心并行建设

用现代物流理念,走连锁经营之路,是发展农村超市物流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结合农村超市地理位置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引导城市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将城市连锁超市的管理理念灌输到农村超市的经营中,大力发展连锁农家店,实现规模经济。

配送中心建设是农村超市发展连锁经营的关键。应尽快制定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引导和鼓励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到乡村投资且给予一定的扶持。如银行可对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行贷款贴息,国土资源部门也可在土地资源上,优先安排农村配送中心建设用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适度规模的物流园区,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政府可牵头组织企业、农民和科研单位共同努力,加快推广和实施进度,进而推进农村物流发展。

3.3 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

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在农村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农村信息网络平台薄弱阻碍了农村超市物流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和物流资源的共享,促进和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同时,组织开展普及计算机知识的课堂,请计算机专业人才对村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培训,使农民能够像城市人一样,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所需商品信息,有条件的可以网上交易。

3.4 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

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关键,鼓励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应动员高校大学生积极到农村物流部门实习,既能缓解农村物流人才的短缺,又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积累物流实务经验。有关部门可组织开办物流专业培训班,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具备一定物流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村超市物流的工作需要。另外,农村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及城市,广大物流人才或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需要政府和企业采取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引导专业物流人才到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立忠.县域农村连锁经营超市的物流配送及算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18-20.

[2]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晔,郭跃.农村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对策分析[J].管理纵横,2009(7):10-12.

[4]钟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物流发展浅析[J].经济师,2009(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