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教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教学教育

篇1

众所周知,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没有乐谱就无法记录稍纵即逝的音乐,就会给音乐的保存、传播、学习带来困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乐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之一,鉴赏音乐、歌唱、乐器演奏和创作活动都是需要乐谱加以记谱和表达,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必要进行识谱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历来的音乐教学都把“识谱教学”做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且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谱读乐”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 识谱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更好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在音乐实践中学习识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活动密切结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听唱法学习唱歌,可以使用模仿的方法学习演奏,还可以用即兴是方法创造音乐,把枯燥的音符转化成鲜活的音乐形象,这样一方面更加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会读谱主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而不是通过专门的读谱练习,现在世界上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专门研究儿童学习器乐从听入手,并不先教识谱再教弹琴,就是以听唱(奏)法进行识谱教学,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歌曲教唱、演奏乐器、欣赏乐曲等活动时“捎带着”学习识谱,而不是借这些教学活动达到学习识谱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听会唱的歌曲,是通过“听”会的多?还是通过识谱“学”会的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在唱歌课的教学中,先让他们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唱曲谱。由于歌曲的曲调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印象,那么,他们便会很快反应过来:这个音应该唱多长;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长;这个音应该唱多高;下一个音又应该唱多高……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音高和节奏的感觉。我想,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音高和节奏感(尤其在学生基础较差的阶段)是很有帮助的。当学生对这曲谱很熟悉了的时候,我们再把中间的识谱知识拣出来解释给他们听。这样的话,学生即能很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音乐课提倡乐器进课堂,这是识谱教学最好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琴的演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提高识谱能力。

二、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1)小学低年级做为识谱教育的准备阶段,从感性上积累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高感,通过听唱学习唱歌,用“模唱唱名”的方法学习唱谱,并要求学生多做“背唱歌曲的唱名”,有了大量的感性积累,就比较牢固的建立起“唱名音高感”,为以后的正式识谱学习打下基础。2)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看谱唱歌,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学会识谱。

学生的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老师如何运用好这些素材,需要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识谱计划,结合每一课创造性的来做好每一环节。

三、结合学生实际 慎重选择简谱和五线谱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曾有多次推动“简谱改五线谱”的努力,然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我国广泛使用简谱的现实倒得到了一些外国教育家的赞许。其实,衡量音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不能以选择何种乐谱为依据,学习简谱未必就是“拖了音乐教育的后腿”,改学五线谱也未必能获得“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使用何种乐谱的问题上,要注意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调查了解本地区、本校近年来使用谱种的具体情况,慎重做出选择。

四、五线谱识谱教学应采用首调唱名法

篇2

素质教育正在我国教育学界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涌现出以素质培养和拓展为主旨的教育改革实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领域,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之中,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渗透力不足,针对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改革中的功效缺损的现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系统优化,持续推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到中小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全面变革传统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

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切而必然的课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中小学教学改革受到制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和目标,以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渗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从而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主要是采用班级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依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排成固定的群体,教师则对班级实施分学科的教学,在统一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大规模、集约化地培育学生,使之成为有文化的人。然而,这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进度刻板、教学标准“一刀切”等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也不适宜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教学弊端:(1)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化。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并非学生的全面素养的促进和提升,没有将视野聚焦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与应用能力,而是将大量的中小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背诵、记忆、考试等任务即算实现教学目标,并以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知识化,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无法真正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可见,现有的中小学教学目标并未完全达成,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灵活变化。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大量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练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泼天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较少关注,这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全面建构。(3)教学内容保守陈旧。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中,对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发展较少提及,更多的是宣扬服从、牺牲、奉献和一致。在数学课程教材内容中,较少涉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性的教学内容,并在一些教学内容中缺乏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科学精神的关注。(4)教学形式单向性。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全方位表演的主角,而学生成为了在旁边观看的配合性角色,使教学形式呈现出单向性,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影响过程,这种教学现状亟需改变。通过对上述中小学教学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探讨其中深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中小学素质教育功效缺损的深层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中小学的组织体系建构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从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中小学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中,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群体。在这三类群体之中,各有其不同的角色,这些组织结构内部存在运行不够通畅、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这使得中小学组织结构系统的整体效能较低,其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效能体系还需要改革和完善。(2)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优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冲突。考虑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偏低,使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这难以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适,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旧较为突出,显现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态,这种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差异化,突显出结构性矛盾的冲突性缺陷。(3)传统教育价值理念的束缚。我国在长期的儒教主流思想价值的熏染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都将升学视为个人成功、成才的标志和象征,这种价值理念在与现行的考试制度相结合的形势下,滋生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牵涉甚广,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趋势下,需要强化推广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并考虑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因素,实现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

2.1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全面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向学生传输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美学观念,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强健,达成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不能将能力提升和品德培养、美学价值观念等视为附属品,而应当通过下述具体措施切实落实。

2.1.1落实学生的能力提升措施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思维活动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以学生的思维为轴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设计,不能局限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多多创设理解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思维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将课堂活动定位于思维活动的轴心之上,并充分运用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和谐发展。

2.1.2落实学生的品德培养措施

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忽略,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输,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开发和教育,不能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从属的地位,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英语等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将社会先进性思想和品质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突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要利用其精确、严谨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融入到科学性之中,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物质相互联系的认知、对立统一的法则认知等。

2.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发展和思想品质,都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学内容而实现,由于中小学教学内容是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提炼,因而,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快速地对世界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拟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实现由偏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变为知识与道德教育并重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不能集中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偏向于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不是出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应当将这种单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双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完善。

2.2.2实现由“大一统”式的教学内容模式转变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统一化教学,它对学生的知识差异化较为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需要转变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模式,要重视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如将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使之成为学生必学而且能够学习的数学课程。

2.2.3注重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渗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为宽泛的学习内容,深入而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2.3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注重教学的交互性和启发性,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善于思考。还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使教师集中精力在对学生的备课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引领,注重对中小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优化中小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之获得全面素养和能力。

作者:王玉兰 单位:江西瑞昌高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朱献.与我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城市小学校教学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育价值 艺术理念 教学评价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认为美术就是教会同学们学会欣赏美,学会画出脑海里浮现的漂亮的图案,我觉得美术课上课时老师应该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课程要求的技能,应该安排大量课时教并且让学生去临摹作品。可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旅途中,我获得了巨大的启示和观念的改变,我发现了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们总能想到大人想不到的想法,抑或是根本没勇气想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按所谓的常规给出的思路和见解,总能摩擦出意想不到的聪慧的火花。显而易见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学校极其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小学面临升学的年级,并且会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值得培养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就使得学生很重视会考试的主科,极尽全力学习要求的备考知识,而忽略了对自身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有关艺术的课程,但大多数这些科目是以副课的形式列在同学们的课表里。美术课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而且在这仅有的一节的课时里,美术老师也只是简略地照着课本念内容,去教照着书上的图画一种动物、植物,一栋建筑,一个人物。这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促使同学们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感,缺少了艺术熏陶的氛围,不能建立对美术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缺失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培养的方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好学生的定义里只有文化课成绩优秀,缺少了对人文气息,艺术才能的评判。我们应该用优美精致的事物触动同学们的心,引导他们用心灵体悟身边的美丽,用科学有热情的方法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具有艺术特色的东西,然后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这种美,而不是简单、直接并且粗暴地给学生传达出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价值观。美术老师给学生们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是只可以作为同学们对的一种参考不能代替同学没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老师应培养学生们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

虽然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提倡从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型,但在高考这个举足轻重富有中国特色的指挥棒的领导作用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放在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理念上,美术教育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尽管教育大纲中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明确规定的一项内容:“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家观察都可以发现,实际执行的部分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长期以来,对于美术的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等主课来说,它是副课;与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这些升学的硬任务比较,它是与文化软实力类似的软任务。正因为人们,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全面,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课程小学凑合着上,初中节约着上,高中逐步取消上课的局面。许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小学担任美术老师,但却遵从学校的安排去改教了其他课程。

中小学过于重视围绕升学考试的教育教学,由此导致了各种问题,例如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不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呆板而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又没趣味等等。中小学几乎全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有的大学里也有重视理科轻文科、重视技能轻视艺术的情形。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没有作为基本的素质培养课程来让同学们必须学习。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变为“实践型”。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所以,我们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对现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丰富势在必行。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任何一件艺术品,已经无法给出精准的答案。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可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材,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书本都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改革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提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这应该是教育革新系统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现状,并且切实可行地为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培养贡献意见与力量。参考文献:

[1]袁振藻.美术教育不可忽视[J].江苏教育,1979(06):26.

[2]周昭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简介[J].安徽教育,1982(01):14.

[3]崔可荣.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美术教育[J].群言,1985(05):32-33.

[4]李小坤.中小学美术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关系[J].青春岁月,2013(24):12.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激励;习惯;引导;策略

1 要帮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高的,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参加某个游戏,如果有两个孩子玩得很起劲,那么其他的孩子就会竞相效仿。同样的,在课堂上,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认认真真地听讲、参与教学,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去认真地听讲,反之,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上课了依然心不在焉,就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也“随大流”了。所以,在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走到教室,说了“请安静,我们上课了”却依然没人听,不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某某同学坐得多端正呀,上课最认真了!”教师这样一说,平时很调皮的那位同学的腰板挺得更直了,“我们都来跟他比比吧!”班里马上安静了,大家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也都认真地开始上课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课堂纪律,也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儿歌,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同学们一边说一边做,在课堂上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就会经常去引导孩子,发现他们中做得好的人或事,让他们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让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去引导学生,而不是训斥或者体罚,相信这也会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2 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样,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哎呀,你写得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得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地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次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3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各项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正在从以家庭、校园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非常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此时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鼓励孩子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教给他们一些问候父母的儿歌,让他们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另外,也要让学生形成一个对抗挫折的习惯,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自尊心、意志力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很多家长誓言不让宝宝受委屈,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弊大于利,当宝宝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通过形象地示范,让孩子树立一种必胜的信念。继而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战胜它,孩子每战胜一次困难,都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完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去认真对待,比如多向前辈们学习,多从网上参考一些案例等等,来加强自身的认识。

4 要注意日常案例的引导教育

篇5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赏识教育;应用;策略

赏识教育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在当前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赏识教育方式的合理应用能够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从而使体育教学能够得到很好效果。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对赏识教育的优势充分认识,从而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运用。

一、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的优势

首先,应用赏识教育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家长及教师往往对孩子会进行消极性评价,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身心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受到否定性评价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其丧失信心,形成孤僻性格,缺乏主见,甚至会自暴自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赏识教育进行运用,肯定并赞许学生所做动作,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使学生将自卑心理及怯懦性格克服,从而使学生自信心得以增强。其次,运用赏识教育可挖掘学生潜能。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其均具备一定潜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任何一个学生,当其有进步表现时教师均应当及时给予其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比如,在立定跳远练习过程中,若学生首次起跳成绩为1.4m,在教师鼓励之后,学生可能能够跳1.6m,甚至更远,这样一来,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学生潜力。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其在体育运动方面差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赏识教育,对学生积极引导,从而挖掘其各方面兴趣及才能。第三,运用赏识教育可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赏识教育合理运用,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正确评价,肯定学生成绩,并且对其进行表扬及鼓励,这属于能够产生良性刺激的一种强化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评价过程中应当保证客观、公正,对于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消极情绪以及问题,教师应当善意指出,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努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对学生争强好强心理进行充分利用,通过游戏及竞赛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且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分析

1.积极鼓励赞扬以激发学生内动力。对于每个中小学生而言,其均希望能够得到教师赞扬,教师赞扬可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在教师赞扬情况下,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身能力及存在价值,从而使其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进取心均能够得以有效增强,这种动力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激励作用,使其对更高更新目标积极追求。在当前中小学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两种方法实施赏识教育,即语言赞扬法与行为动作赞扬法。其中,对于语言赞扬法而言,其包括书面赞扬及口头赞扬,口头赞扬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听觉进行刺激;书面赞扬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书信、纸条对学生进行赞扬,或者在考评语中对鼓励性语言进行运用;行为赞扬法就是利用各种行动动作对学生进行赞扬与鼓励。

2.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属于前提条件,未能够发现学生优点,也就无法实施赏识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比较胆小,然而这些学生也可能会出现大胆举动,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较好之时,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些及时抓住,并且给予其必要表扬,对学生积极鼓励。这样一来,可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满热情及兴趣,可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从而使体育教学取得较理想效果,促进学生向更好方向发展。

3.对学生尊重及关爱。对于教师而言,对学生尊重及关爱应当遵守最基本道德规范,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更多地是对学生指责批评,甚至对学生贬低与侮辱。这种做法不但会对学生自尊心造成严重伤害,并且还会导致学生有厌学情绪产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并且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对学生关爱使其能够产生共鸣,师生之间距离逐渐拉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体育水平较低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其更多关爱,通过教师对学生关爱能够使师生情感不断加深,使学生对教育更加愿意接受。所以,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关爱及尊重属于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赏识教育得以真正实施,促进学生进一步复发展。

三、结语

在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教学需求,为能够使教学得到更加理想效果,教师应当对赏识教育进行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积极鼓励,并且尊重及关爱学生,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使实际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能力

近几年,许多省市把继续教育列入教育现代化工程,立法建制,推动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度重视。1999年9月,以部长令形式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0年3月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这样,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完成,2003年底全国高中、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是72.56%,90.24%,95.62%,同时教师教育结构也由三级师范过度为二级师范,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全面推行。但目前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说明体育教师学历的高低与教学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重点转向提高学员的教学能力方面。

一、继续教育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革,正在由传统的技术教练型转向理论知识型;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道德灌输者转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体育教学技术操作者变为体育教育科学成果开发者。新一代的体育教师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体育质量的奠基者,先进体育理论知识、技术的开拓者,全民身心健康和奥运战略的促进者。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要培养教育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不断进修的内在需求的意识。要认识到,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成长、民族素质的提高相匹配,必须与教师的整体发展和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可见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对政策的理解和目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认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把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界定为“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它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前者包括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者是指“对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显然,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在政策上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趋向把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作为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抓手”,广大体育教师对参加学历提高培训也有更高的积极性。原因一是学历是教师任职资格的硬性标准;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鼓励教师取得更高的学历;三是在职务和职称晋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推荐评选中,高学历者处于优势地位。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提高培训主要还是学历补偿教育的培训形式,即各类成人师范教育、师范类自学考试。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成人师范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教学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学是其中心工作,对其素质的要求必须着眼于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影响,而教学能力才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在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施教能力普遍不能很好适应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在其学历达标后提高教学能力才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区别于普通师范教育。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各类短期培训,要突破普通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确实需要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目前参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授课教师主要是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及处于基础教育前沿、理论造诣较深的实际工作者,他们除具有丰富学识的共同特点外,又分别在理论和实际经验方面各有优势,但他们从事继续教育的经验参差不齐,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进一步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以及行为的创新。

三、正确处理体育教学能力和学历的关系

体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科学地组织、利用教育资源来实现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说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学能力。而学历主要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它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能力的发挥来体现,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与关键。

教师学历的提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并行的,但也不矛盾。学历教育具有培养学员能力的任务,因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基于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教育,主要是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能力是专业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才能获得。肩负人类文化继承、传播、创新责任的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但现代教育已经不单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概念对教学能力的要求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取决于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的运用,取决于细节的灵活变换,而这些细节则受着具体环境的制约,是无法在教学论里事先加以规定的。”可见,教学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很大。美国研究人员对比中美两国教育后认为“中国学生出众,但缺乏创造力。”原因是缺乏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也证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并不永远存在正相关。西方学者诺尔(D.M.knoell)、所罗门(D.solomon)等在不同的年代分别研究得出相同的结果: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正相关。因此,目前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教师的学历因素,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继续教育要在培养学员自学能力、更新知识上加以创新

社会知识的不断丰富及其结构急剧变化,客观上促使教师对其相对静止的知识及其结构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保持教师教学的生命力。对于成人来说,成功的学习表现在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更新知识;二是调整已有的知识结构;三是升华已有经验。我们认为更新知识是量变,调整知识结构是质变,升华已有经验是在新质的基础上对已有教学能力的整合提高。更新知识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以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是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途径。广义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学,即从书本上学习文化知识、从总结经验中探索规律、从生活经历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成人的学习应该是广义的学习,知行并重,学以致用。对教师的评价,要摒弃“文凭主义”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体现新的人才观,在注重学员知识更新的基础上,突出对学员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难以在集中培训的有限时间内取得效果。集中培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培训学习来激发学员自学的自觉性,同时对学员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学习资料的筛选。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打破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淡化“结论性教学”,加强“过程性教学”,继续提倡“启发式、民主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教学”等有利于培养学员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培养学员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引导学员探索体育知识、原理和动作技术产生形成的过程、机制,调动学员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育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语言的讲解表达能力、预防纠错能力、教学示范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课外活动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的训练能力等。能力是个体的主体特性,来源于主体为适应活动对象而激发的创造力。体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其他的职业能力一样需要在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获得,不同的是体育教学是个体鲜明的人,所以教学能力和其他职业能力相比,对环境、活动对象的适应性更显著。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是复杂的,但基本条件有三个。一是体育专业知识;二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体育技能;三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规律的认识。体育专业知识是形成专业能力的原因,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的原因。理论上讲,具有学历达标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已经具备相应教学的需要,他们在继续教育中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加深对所授课程内容的理解及深化对所拥有的各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从而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如前所述,知识的积累需要坚持长期不懈的自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当一种能力被模式化后,也就变成技能,这也是有些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取得的理论依据。但决定活动成效的能力是无法模仿的,它来自于主体的创造,需要在实践中自我培养。所以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应具有开放性,根据培训的阶段性目标,制定对参训者进行技能培训目标和他们在工作中自我锻炼教学技能的目标。

在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体育教学技能需要专门培训,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自觉锻炼,实现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飞跃。调查发现,不能熟练、规范地运用基本的体育教学技能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没有自我培养、自我锻炼的自觉性。体育教学技能是传授体育基本知识的媒介,如果一位教师不能熟练地运用体育教学技能,他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也就谈不上具有较高的体育教学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中要注重测试和培训学员的基本教学技能,以起到警惕、督促作用。

规律是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育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影响着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感情、认识、思想的交流活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在多个层面上探讨教学规律。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教师之间、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不断对话交流的过程。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个体经验的相互借鉴、启发;教师与体育专家的对话交流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的互证、融合。但对话交流应该是平等的、开放的、个性的。平等、开放、个性的对话,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人际语言的互动,这种交流主要存在于教研活动和培训过程中。但传统的培训方式缺乏平等的对话交流,或者说缺乏充分的平等对话交流。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要创造一个专家与学员平等对话的环境。

综上所述,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短期培训,其作用就在于促使体育教育理论与中小学体育的实际教学经验的充分沟通,催化他们总结、反思教学经验,加深对体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改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学能力。当然短期培训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但能够对体育教师以后的自学起到导航作用,对教育理论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对体育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创造一个机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4.5-27.

[2]邓永明.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81-83.

篇7

关键词:教学 渗透 环保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在20岁前形成的。少年儿童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从小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自觉调整自身环保行为的意识就强一些。因此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每个人自身存在的需要,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以期培养出懂得环保知识、具有环保意识、能采取适当行为保护环境的未来公民。我国义务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环境教育。我国实施环保教育的主模式,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融进环境教育。中小学的各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不同的学科内容与环境教育主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涉及各地的风景名胜、珍奇动植物等,目的是让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喜爱之情,从而能自觉地对造成这些破坏或伤害的人和行为加以防范和抵制,以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为己任。

我认为,在中小学各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家园被污染的严重性。

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辉煌的物质现实,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环保意识的淡薄、对大自然过度的

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水和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温室效应加剧,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动物数量减少,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质恶化并长期断流,长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长达几公里,生态已经严重失衡。面对如此多的恶化现象,有识之士在高声呐喊:“我们的眼泪将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还我一片洁净的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这是当代社会对于眼前生态现实的深切关注。面对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如何使生态环保教育由口头上的道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如何使被动性知识转化为主动性的意识,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在中小学各学科中要渗透环保教育。

1.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材编进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有赞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古代山水田园诗,如《山行》、《绝句》《游园不值》等,那和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无一不流动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旋律。还有现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沟》等,人与自然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卷,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变人的思想,进一步说,能改变人的行动。换个角度讲,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渗透环保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吸引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思考环境问题。根据学生所在地的实际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2. 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如在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长江,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内容。教师可收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为学生讲述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欣赏《长江之歌》和《黄河颂》,进入美的意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然后出示一幅幅黄河长江被污染的图片,设疑置问,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长江黄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后分组让学生讨论治理污染的措施,从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自然,明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3. 在其它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中小学的各门学科中都有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对各学科(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张。精心设计教案,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

最后,学校要因地制宜,营造校园的环保氛围。

1. 利用《学生守则》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通过对《中小学生守则》背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校园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爱护花草树木,研究节水措施,自觉抵制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自觉地回收垃圾,并鼓励学生出谋献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行全员参与,做好环保工作。

2. 利用主题节日,开展环保教育。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情感因素;激发兴趣;愉快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虽然已经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成为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但许多农村教师并没有真正领悟学习,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农村,家长为了生计,很多都在外打工,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几乎为“零”,再加上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的“宠爱”,让这样一些孩子养成了懒惰习惯。慢慢的这种懒惰性传于学习中,遇见困难一点的问题就置之不理,懒于思考。而这个时候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任其发展,也置之不理,只管善于思考的那么几个。如此恶性循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辛苦。这种局面,对学生学习数学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1.“亲其师而信其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有让学生叹服的德与才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对数学的情感,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因此,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地对数学的情感与思维,把上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地也会去爱数学,想学数学,认为听你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亲力亲为,将布置给学生的习题认真、仔细地过一遍,找准每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找出学生解题的亮点与不足,认真地听取他们的原因,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1)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投入课堂教学。教师的情绪对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很大,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基本表情是从容的微笑,学生才会安全、安心地进入本课堂的学习之旅。

(2)导入新课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设悬念是燃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前提,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要让其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而要达到这种情景,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而每个数学问题都有其特定的存在背景和深刻的实际意义,为新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我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是这样引入新课的:一上课我就随口说出了三个数(2 cm、3 cm、4 cm),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来判定能不能构成三角形,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吗?找到答案之后,我故作轻视地说:“你们还需作图?我可不作图就能判定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此时呈现的情景是:少许人相信,大部分人持怀疑态度)然后我接着说:“不信,那你们就随便出几组数据来考考我,你们自己作图验证。”(此时,持怀疑的学生就会主动“反击”)结果,我均轻松地回答正确。这个时候全班学生都充满了好奇的目光,很想知道其中的窍门。于是,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了。

3.教师要更多地关爱后进生

后进生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和品行都比较落后的学生。而导致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隐含的原因就是缺少关爱,缺少家庭的关爱,缺少集体的关爱。目前,农村初中后进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关爱后进生,成为我们数学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严峻问题,那么应该怎样有效帮助后进生呢?

篇9

【关键词】安全教育;改进;影响

安全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有关于安全教育的课程也被列入了日常的教学内容,但是从全国来看,中小学安全事故依然频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学校当中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让学生们体会到安全教育的重点之所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借此篇文章谈一下关于目前学校安全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改进办法。

一、学校方面重视不足

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安全教育工作应该作为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确保学生的和谐、平安、健康成长,确保校园的安定稳定,全面建设和谐平安校园。但我们的教育现状却是:大部分学校都有公共安全教育的详细计划,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工作中。因为在校园当中发生的危险事件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这就让众多的学校抱有侥幸心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也仅仅是敷衍了事。许多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不科学、不系统、不能一以贯之,教育时间远远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学,由于教学任务较重,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虽写在课程表上,但却往往是挂个名而已,大多数的时候其课程时间分给了语、数、英等课程。更有的学校完全依靠一个学期的一、两次安全演练完成公共安全教育的任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都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教育活动,学生认为在校得到的公共安全教育在生活中是相当实用的,然而,在学校受到的公共安全教育远远少于父母或家人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针对于这种情况,学校方面必须重视起来,安全教育是学校当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像语文、数学这样的主科,甚至要比这些教学科目重要的多。所以为了保证安全教育的课时不被占用,一方面学校要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明令禁止任何教师以任何名义占用安全教育的课时,同时规定好相关的处理办法,保证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关于教师的思想认识教育,从而从根源上杜绝挤占安全课程现象的出现。

二、教学方式手段单调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学校都是以传统授课的形式来上安全课程,口头讲授成为了主要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不能说是错误,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无异于是纸上谈兵。理论方法讲的天花乱坠,到真的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由于慌乱,这些理论有可能完全发挥不上作用。所以作为安全教育的老师,我们的讲课不能单单的局限于普通的语言讲授,使用模型或者是多媒体,再或是组织小范围的实践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地震逃生时,可以通过ppt或者是模型演示,让学生们知道哪里是安全,这样的方式肯定要比单纯的语言更有说服力。再比如通过班级内小范围的模拟,让学生们寻找安全的地方,这样一来,老师也可以纠正出有些学生错误的做法,将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概率降到最低。

三、防灾演练重视程度不足

防灾演练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模拟灾难发生的实际情况,好让学生们了解灾难发生的场景。这种演练目前在大部分的学校当中都已经开展,效果也差强人意,但是在演练的开展和具体环节上,依然存在着问题。一方面是,演练开展的频率严重不足,大部分的学校,防灾演练一学期往往只有一次,而且流于形式,就如同过家家一样敷衍了事,通常一次的时间只是一个课间操时间,这还远远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防灾意识的目的。还有另一方面就是老师还不够重视,在一次防火防灾演练当中我发现,学生们都猫着腰,捂着嘴快速的从教学楼里面跑出来,而旁边的两位老师,慢悠悠的一边走路一边聊天。试问,老师给学生做了如何的榜样?如果连老师都不能重视起来,那又怎么能去要求学生去认真严肃的参加防灾演练呢?所以从学校方面来讲,要着手提升防灾演练开展的频率,最好是可以一个月一次,以便让学生们充分的学习到相关的防灾安全知识。从教师方面来讲,老师要以身作则,在演练进行的过程中,也要参与其中,绝不能一副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做好表率,起到带头作用,这样学生们也才能更认真的投入到防灾演练当中,也能让防灾演练发挥更多的成效。

结语

篇10

一、全面落实教育界方针,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1、加强好信息科的配备工作和教学工作,信息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位教师都必须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否则是会落伍和被淘汰,一要每位教师要重视这门科的学习和使用;二是要加强信息有关工程的建设。

2、抓好校园美化工作,做到净化、美化、绿化。

3、重视提高学校的卫生保健水平。重视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高年级以上要抓好青春期卫生教育工作,以及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教育。

4、加强饮食卫生管理。落实好厨房卫生工作和厨工的体检工作。

5、加强教师车辆管理,想方设法建造车棚。

6、加强安全设置,与交管站联系在校门口设置交通安全路标。

二、学校近期目标。

1、 力争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学工作开展。

2、 认真抓好教学质量,成为我镇的

示范学校。

3、 积极参加镇举行的各项竞赛活动,力争取得最隹成绩。

4、 狠抓校风、班风,创建文明学校,办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形学校。

5、 动加强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和海内外侨胞的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不断改变校容校貌。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依法治教。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一个干好教育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压力感。要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规范性,要做到爱岗、乐教、善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树立教育新观念,打破旧思想、旧观念,要以新的风貌塑造我校教师的新形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切实加强我校的政治学习的制度落实,并开好每周的总结会和周前会。另一方面加强各项管理措施到位,并依法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更广泛地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

2、要把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等教育法规统一起来,通过认真贯彻,让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规范为指南,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使全

体教师真正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结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继续抓好教师的职业培训和自学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岗位考核,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领导成员要分包干各级组,带领各级组并展开学习。

5、认真组织学习《中心小学依法治校管理规范》,落实责任制和加强责任感。

四、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首先我们要统一认识,坚定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任务,首先要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全面正确、透彻的理解,要把握其实质。一要重视主体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开发。以能力为重点,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培养。二要重视整体性,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三要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四要基础性。继续抓好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通过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进一步促进良好校

风、班风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积极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以积极开僻好第二课堂活动。充分促进好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五个环节”的管理,使教法和学法合符规范,合符科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建立健全奖教奖学机制,对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停步不前的教师要认真找查原因,促其成绩不断上进。学校领导要端正思想,摆正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听课,索取教学工作上的第一手材料,并积极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如语文加强听、读、说、写的能力训练;英语科重视理解兴趣和语言环境的训练。总之各个科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特点选择教法,做到讲求实效,积极探索研究。

3、做到教学、教研和培训&l

dquo;一体化”,通过教本教研,组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的交流和互助,从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钻研新教材,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1】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

                

【返回 栏目列表】

4、积极学习先进学校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求真务实,示范全镇。

5、坚持普通话教学。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发挥各自兴趣、特长,深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改革,认真实施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学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体育工作学校领导一要重视,积极支持;二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要做到以田径为基础,排球为重点,根据学校的特点抓出专项、抓出特色,多出人才。

本学期我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为指导,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以教研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依法治教,以德治校,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以新思维、新姿态,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本学期我们学校的工作仍将是十分的繁忙和紧张,相信大家都能够及时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在不断的前进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学校教育本来就是这样,希望大家都能够及时的认识到当前

的形势,努力的工作,积极向上的前进,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要做好的事情,希望我们能够将我们这个学期的工作做到最好!

2010-2011年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