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思政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思政教育;突出问题;自律性培养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和道德准则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来看,目前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指出:“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近年来,学生自律性的培养这一问题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突出,如何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不仅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且更是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几种具体表现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地存在着这样的疑惑: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抄作业,总是想着去做一些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不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他们身上见不到太多的成效,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学生也渐渐养成不能主动去想、去做,必须要人监督才能完成任务的坏习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学习态度懈怠。由于缺乏自律性,导致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态度懈怠,缺乏自主性。课前不能主动预习,课时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不能按时并自主完成作业,不能积极应对学习上的各种挑战等。

2、自制能力差。由于自律性的缺失,中小学生在生活中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难以抵挡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诱惑,这是中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3、人际关系紧张。因为缺乏自律性,所以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不少同学过度迷恋网络游戏以致形成孤僻、专横的性格。

4、经受不起挫折。因为习惯了“被管理”和“被监督”,所以许多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寄希望与他人,或听之任之,缺乏面对困难、经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二、导致当前中小学生自律性差的主要原因

纵观当前中小学校学生自律性差的种种表现,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应随之更新和发展。然而今天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仍然沿袭过去的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不少学校和教师更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从而影响了学生接受自律性培养的积极性。

2、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孩子寄予的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对孩子的监管过度。他们常常替孩子安排假期、安排人生、左右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长因工作忙碌、溺爱等原因放纵了对孩子成长的监管,根本不在心灵上与之沟通,这样孩子就变得内心躁动,致使他们不得不去网络中寻找知己或整天沉迷在游戏中,于是便开始出现逃学、翻墙、上课开小差等自律性差的行为。

3、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负面影响。在学校里或课堂上,学生接受的是高尚的思想文化熏陶,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也是有效规范中小学生行为的标尺。但是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公共场所后,包围他们的则是一个五花八门的世界。在这些地方,他们能够听到的往往是一些污言秽语,见到的往往是一些不堪入目的事情。再加之各种不良诱惑的影响和对网络等媒介的监管乏力,都会对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的几点建议

加强中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中小学生自律性培养中的整合作用。

1、变“强迫式”教育为“自主性”教育。中小学生的自律性培养应是由他律到自律转化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而应该采取启发疏导的方法,帮助和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学校而言,应以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重视德育和学生自律性的培养;应尽量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积极主动的精心备课,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外面的世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家庭也应该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模式,采用客观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既不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能监管过度,应该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文化市场和信息网络的积极引导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有效培养自律性。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学校应该通过开放式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思考的能力。家庭也应打破封闭的状态,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面对形形的社会思潮,全社会应以包容的心态去保护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尊重他们的自我价值和主体意识。

篇2

一直以来体育都是学生进行自身素质的完善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发展体力和增强体质。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实现所谓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德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则是体育。所以说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旧思想观念存在着激烈的碰撞。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强调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所以应该使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意识,只有这样我国才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体育作为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它的教育效果是多元化的这对当今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帮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明智的。当今的大学生们都出生在和平的年代,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遭遇过重大挫折段有经历过人生中的大风大浪更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他们的成长相比较于老一辈人来说可以算是顺利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版来张口衣来伸手仿佛成了习惯这可是典型的温室花朵。他们的身心屏弱身体素质不高骄傲自负并且意志力薄弱这不仅会扰乱高等教育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隐患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们的德育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法不够有效。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适应性来决定的。在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与受教育者的层次和规模不相适应。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的学生数量也是急剧增多,这就给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油于学生的层次和规模不断增加掌生之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差异性也变得越发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要求也是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体育设施的配备、场地的扩建以及教师的补充体育等方面没能跟上发展的势头从而出现了辅导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超标体育活动场地也是严重短缺这种矛盾就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二)教育措施不够得力。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育措施不力主要有:

1.组织领导不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着通高等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体育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和专职干部。然而从北京、四川、重庆、湖北等29所高校的问询结果来看,这29所高校都没有设立起独立的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而配备专职的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仅仅只有三所高校。

2.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力度不够。一是对于课外组织的体育锻炼的指导不够。在一项对江西省的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的研究调查中得知,有35%的女生和44%的男生认为影响他们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教师的辅导。有大约53%的女生和79%的男生把缺少管理与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运动会的教育性。目前由很多高校仅仅把一年举办一次的学校运动会作为例行工作更有不少院系及年级把参加学校运动会当成了了一年一次的任务,进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它的教育性。四、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结合教材特点。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每一种教材都是从某些方面突出体现高校的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比如说,长跑就重视培养大学生们的顽强坚韧的精神,篮球则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在进行篮球的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张扬个人的风格要求勇敢、果断然而在篮球的战术教学过程中则重视整体协调配合、冷静、沉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

(二)抓好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体育的教学任务、特点以及其它实际的情况对器材、场地、学生等进行合理的安排时所应当采取的措施。它一般包括教学分组、体育课堂常规、体育骨干的培养使用、场地器材布置以及队列队形的运用等。组织体育教学既是教学工作所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进行严密有序的组织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有效表达教育者所提出的规范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结语

篇3

思政教学工作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校园生活的重点内容。现阶段,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概念以及生活的技巧是完善学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高校生活的关键点,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尝试将“三生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来,以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来不断地提升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前提保障。

关键词:

“三生教育”;思政教学;融合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了解生存意义,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高校学生价值观、认识观的完善以及应对校园生活的技巧的提升。而思政教学工作为学生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如果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三生教育”充分地融入到思政教学工作中来,则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拓展,课程教育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学生价值观念、生存技巧等都会在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得到完善。

1.“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来梳理“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以从思政教学工作的本身来挖掘教学融合的基本依据,继而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参考。

1.1“三生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政教学内容

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现状来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带来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盛宴,但是由于思政教学工作对于理论水平的高要求,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致使其教学效果很难快速地发挥,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偏离。而“三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人生目标来开展的,“三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开展切实的教育,这部分内容正好弥补了传统思政教学工作的不足,使得思政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丰富,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切合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1.2“三生教育”与思政教学的融合,使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如上分析,“三生教育”工作与思政教学工作的融合使得思政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在这种前提下,思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容易,继而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如果能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做进一步的补充,思政教学对于学生的指导会更加明确,继而其教学效果能够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地得到凸显。

2.积极完善教学对策,促进“三生教育”

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从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工作的内容,并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三生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工作有着显著的必要性。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此探究相关的对策,为“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

2.1改革思政教学工作形式,为“三生教育”的融合提供基本平台

传统思政教学工作往往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开展,这一形式有利于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把握,有利于按照高校人才教育的目标,积极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三生教育”的融合,“三生教育”着重对学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工作,因此在促进“三生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地改革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学生课堂活动、教育报告、学生课外实践、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丰富思政教学的形式,继而为“三生教育”的融入提供基本平台,并通过教学形式的丰富,以影像资料、经验分享、实践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技巧等,实现思政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

2.2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大学生的成长

思政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的缺失,在“三生教育”融入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此时如果借助这一机会,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则整个教学效果的提升应当更加地明显,学生的成长也会更快。因此为了实现“三生教育”的有效融合,为了发挥二者结合的良好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主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学生探究小组,让学生根据教学课题自主地拟定学习方案,如自主联系专家学者、自主设计社会实践方案,教师则扮演课程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政策咨询”。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会主动地去感悟思政教学中的基本理念以及“三生教育”中的基本道理。同时,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地透彻,对于如何规划学习活动有了更好地理解,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成长地更快。

3.结语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进行探究。从分析来看,“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工作的内容,并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政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改变教学形式,为“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平台,实现思政教学内容的拓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人,继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参考文献

[1]路婷.“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5,(26):218.

[2]刘应君.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85-88.

篇4

【关键词】时政知识 有效性 综合运用

在政治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悲剧,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伏在桌子上听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在于政治学科的知识具有抽象、枯燥的特点,而且传统政治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而忽视生动事例。巴班斯基说过:“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情绪兴奋,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课堂上适时穿插时政知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修订说明指出:“此次修订的目的是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主导渠道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时政性是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显著特征。把时政知识与政治教学有机结合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时政知识讲什么、讲多少、在什么时候讲、怎样讲都要认真研究,绝对不是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也不是想到什么讲什么。在两年的初二政治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到时政知识要讲好,要注意时政知识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时效性与综合运用。

人们常说时政知识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地阐述、说明理论知识。其实,这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时政知识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只有有效的时政知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地阐述、说明理论知识。因此,首先要注意时政知识的有效性。

一、注重时政知识的有效性

所谓的时政知识的有效性就是要做到,时政知识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时间上的临近与空间上的贴近。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实效。因为社会进步时展,时政知识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政知识时,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

《7.3维护受教育权》是我去年公开课的内容,凭借去年的知识储备复习一遍我也能把它讲得生动、精彩。但是,当我看到有关“保罗国际敲诈中学生”(《两女学生剪发被要价1.2万 不交钱不让走》 东南早报2008年04月01日)的新闻时,我就感觉这材料新鲜有吸引力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我就采用这则新闻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消费者有什么权利,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准备讲授《6.3保护个人隐私权》时,刚好看到“施暴视频上传”(《石狮二中女生遭三女子围殴 施暴视频网络上疯传》2008-3-31 海峡都市报)的有关报道和律师的分析,因此我就用这一时政知识来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有关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些及时有效新鲜有趣的时政知识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既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帮助老师生动、形象、直接的解释抽象的理论。根据教学实际,用贴近实际生活的社会热点材料代替教材中的举例,学生热于接受、课堂效果好,体现了政治课举例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当然,这样凑巧的时间安排需要政治老师时刻保持敏锐的时政敏感性和积极主动的教学热情,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教案,灵活教学。有时用一则时政材料在解释新知识点的同时,也可以复习其他学过的知识点,甚至可以引出新的知识点。这就是第二点要讲的内容。

二、注重时政知识的综合运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时政知识也可以从不同的知识点来理解。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注重时事热点问题的综合性,就是要从多个角度、多个知识点来分析、解释事件,把这一事件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

1.时政知识纵横联系,做好知识点的回顾与复习。“施暴视频上传”这一事件中,未经他人允许随意上传未成年人的视频侵犯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6.3保护个人隐私)。向前一步分析,那么“围殴”、“ 施暴”则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6.1维护人身权利)。 再进一步分析,那么这一受伤的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办呢,武力报复或独自忍受吗?不是,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因为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5.3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这是从事件发展顺序纵向分析的,我们也可以横向分析,找出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讲到某个时政知识的时候要适当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找出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这样既能复习旧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比如“金晶捍卫火炬”事件,我用的是“8.4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这一知识点,告诉学生金晶用自己薄弱的身体保护奥运火炬,就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同时我让学生对着课本目录思考还有哪些与这一事件相关的知识点,结果学生从不同角度讲了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如“5.1我们都是公民”,要树立国家观念,要忠于自己的祖国。“5.2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中公民对国家履行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也有同学从反面说明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表现,用的是“6.1维护人身权利”的知识。

篇5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为首的主导地位。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首先是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取得共识,真正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主导地位是由秩序的功能所决定的。德育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功力作用,德育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保证作用。因此,从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必须更新育人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四坚持”、“四抓”。即坚持德为首,抓“五育”并举,坚持面向全体,抓后进生的转化;坚持全程负责,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全面丰收,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根本宗旨上。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增强全员德育意识。这种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共识,才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根本所在。

二、施教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游戏、谈天、日常生活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它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而教”。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些,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让学生明确我们周围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看问题既要看主流,也要知道支流。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辨别能力。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学习呆板、枯燥的德育内容如同嚼蜡,当然谈不上德育的实效了。只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材才具有可读性,才能吸引学生。

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中小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三、倡导主体性的德育活动

主体性德育活动,就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认知冲突中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比如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教育,比如参加社会劳动、开展军训、野炊等,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培养他们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社会信息,防止和抵制精神污染,提高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

四、德育要知行结合。部分学生知与行的脱节现象严重,道理人人都懂,标准人人清楚,但是缺少正确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当前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把德育的途径――知、情、意、行,叫做德育过程,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常常把知、情、意、行割裂开来,认为“知”是最主要的,比较多的精力都花在让学生“知”上了,把德育的任务也仅仅局限在“知”上,而把最后要形成的性感意志转化成行动这一重要的一环并不看成是德育的责任。

五、德育工作的多途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学校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任何社会的学校教学,总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把德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古今中外教育规律。谁忽视教学这条德育的主渠道,谁就失去德育的主阵地。

(一)要抓好中小学思品课主阵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每位教师工作者都要十分重视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利用。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小懂得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做到内外协调。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做到上主果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二)抓好班主任一条线。班主任是班级的骨干,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劳动。班级的德育工作,日常管理要求到位,坚持常抓不懈,尤其是要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做好“结对子”,“一帮一”全班红。

(三)是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尽可能使每堂课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良好作用。

篇6

1当代医学生孝道的现状

医学生被公认为是高素质的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言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同代人的行为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据调查,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孝道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对传统孝道有诸多的继承,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孝观念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在爱亲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孝观念的自律性;在尊亲方面,强调尊重父母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尊重他们的选择,强调“做出成绩,让父母自豪”等,这些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同时受阅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认识偏激等人格缺陷。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根本不知“孝悌”为何物,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

1.1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不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望对医学院校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期望。有的大学生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在现代生活消费观念的熏陶下,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校门外的精品店常常人满为患,烧烤店则座无虚席。固然,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应当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但他们缺乏成人意识,对自己,对父母没有责任心,自己非但没有经济能力,很多学生常常恶意拖欠学费,经和家长联系才发现,学费被学生用于购买手机、时尚用品,有的学生甚至参与赌博,不但输掉了学费,反而欺骗家长被偷了,甚至谎报学费。在学习方面,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对学习满不在乎,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治学原则”;更有甚者,因为一点小事视双亲于不顾走上轻生的道路,这更与儒家所倡导的“贵体全生”背道而驰。

1.2不尊重父母,对父母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有一种从父母长辈的紧箍咒下解脱出来的轻松、畅。他们平时处于失踪状态,很少会问及、关心父母的生活、健康状况,总是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很多学生给父母打电话、致信就是要钱,很少谈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一般不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对父母缺少精神慰藉,更不用说主动了解父母的烦恼和内心需要了。至于主动照料过父母的饮食起居的就更少了。有些子女不仅不孝顺父母,还把父母当成出气筒,有不顺心的事就往父母身上撒。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贫困归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方面存在孝德意识趋向于淡化,孝德情感趋向于淡漠,孝德实践存在着弱化的趋向,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子女对父母只要做到食饱衣暖就算尽孝了,如果还能不断有钱给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在步入社会以后,许多大学生患上了“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的三无病,他们的消极表现令人失望。不少大学生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心安理得地当起了“啃老族”,而没有意识到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缺乏反哺意识。

2孝道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孝道”旧称奉养父母的准则。早在先秦的经典中,已经把“孝”的规范视为“德之根本”,中国人的许多行为都与个体对孝道的信仰程度有关。“孝”是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组合而成的,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穿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不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是应该有义务返本报恩的,那么,这个由无数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组成的社会,将会有多么可怕,试想下,如果一个医务工作者,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顺的人,那么在工作岗位上,他能对病人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吗?还能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服务对象吗?中华民族的前途将会没有希望,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一句空谈。因此,加强对当代医学生的孝道教育,也就变得迫在眉睫。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与孝道文化对接

我国高校中断了50多年孝道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被框定在说教的范畴内。面对这一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寻找对接的母体并从中汲取营养————这个对接母体就是孝道文化,尤其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在吸收我国古代德育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融入传统孝道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孝道文化在培养医学生健全人格上的积极作用,重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思路,培育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孝的伦理观念具有自然或血缘的基础,孝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来自人的天性,但作为孝心和孝行相统一的孝道却不是自发产生的,它还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还需要陶冶与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若我们从孝道这一比较新的角度着手,将“推己及人”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意识,那么,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特点,从以下三条途径实施孝道教育:

3.1从孝道的情感培育入手孝是一种源于心、始于情的行为,没有感激之心、心动之情而“孝”父母长辈,或许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的法律规约、社会舆论等威慑力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被迫所为,并非发自内心、自觉自愿。这种行为即使发生了,仍然不能看作是孝行。一旦那些外在威慑力量消失或者弱化到不足以对其不孝行为产生威慑时,他的行为便会终止。孝是一种最真挚的、本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感情和行为,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感情和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泉。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出现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这位父亲在信中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曾引起了多少学生和老师的情感共鸣、思想震撼。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时,首先要从他们与父母的血肉亲情出发,在亲情的基础上启发其内心的自觉。这样他们就有了最原始、最生动、最自觉的人生动力,教育也才是持久的、有效的。

3.2创造教育情境,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除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孝道教育外,还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诸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我的父亲、母亲摄影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养育之恩;组织学生到孝文化遗址参观考察,观看孝文化经典剧目(如《槐荫记》、《百日缘》等);在大学生科研活动中,鼓励学生开展孝文化研究;开设《孝文化》等公选课,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大讨论,提高青少年的尊老行孝意识。为了实现此目的,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只是依靠思想道德教育课进行灌输式说教的模式,在保证“两课”教学的前提下,要通过专题讲座,如“百善孝为先”人文大讲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学习《论语》、《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讨论,提高他们对推广孝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孝道认同感,提高大学生对孝道的认识,使他们把握孝道的内涵,加深对孝道的理解。通过创造这一系列的孝道教育情境,不管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家长,都反应学生有明显的变化,与以前相比更加懂得尊师重教,在平常生活中看到老师能礼貌问好,做到彬彬有礼。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跟踪调查,大部分的家长在回执信里也很支持、认可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他们感觉到小孩子能更加懂得体谅父母,知道父母的艰辛,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教育效果还是明显的。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内容中处于基础地位,它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意志品质等教育,发挥着保证、导向、凝聚、调节、转化等六大功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因此任何时候高校都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工作的依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直接决定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量的强弱。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随着高校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因此须以“多平台”的思路进行改革与创新,除了传统思想理论课教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资助工作及其它方面开辟更多的教育平台。

高校颁发的奖、助学金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机构鼓励学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高校的奖励资助工作在评奖择优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外在因素的刺激,能够进一步鼓励、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形成积极的正面强化作用。当前,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评奖资助工作直接涉及学生的切实利益,学生受助群体在此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涉及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帮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求实上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首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问题,可能还会被人误解,甚至讽刺、挖苦。而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导致精神上、心理上不健康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因贫困而不自信,甚至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因此,对于贫困学生,我们不光要从物质层面进行“扶贫”,更要从精神层面去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和组织的温暖,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贫困其实是一笔财富,关键要人穷志不穷;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专业学习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各种渠道缓解经济负担,充实生活,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教育学生增强责任心。在勤工助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敬业精神较差,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拿了相当的酬劳,却没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做事马马虎虎,不求细节;对任务只重报酬,不重过程,甚至弄虚作假。对此,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最后,教育学生增强爱心。有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不善于人际交往,内心封闭,从而致与他人关系紧张。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家庭贫困是社会造成的,因此对社会不满,人情冷漠,甚至仇恨。而通过勤工助学,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世间充满了温暖和爱心,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的成长,进而让他们懂得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友爱同学。

二、强化诚信教育,奠定荣辱观教育的基石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家认同的道德规范。孟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主要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对个人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立身;对社会而言,没有诚信就无以进步。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培养他们良好的诚信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自然也成为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弊等非诚信行为的同学,他们没有考虑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切实所需,自己利用欺骗的手段不光彩地占据了一个名额,就会有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因此,此类行为和此类学生,高校应当在了解实际情况之后,在证据充分的前提下取消其资助对象的资格,收回相关资助经费,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对进行处理,保证资助对象评定工作的公正、公平。 诚信素质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诚信评价体系的建设,并运用道德杠杆,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信用制度。

三、加强感恩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个人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健全人格的体现。

首先,感恩教育离开实践则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把握感恩的实践教育,是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不忘加强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贫困学生参加义工活动、写一封感谢信、开展爱心见面会等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在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百折不饶品格的同时,教育贫困学生能感他人所感、知他人之情,学会感谢人,常怀感恩心。

其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永远的引导者。孩子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的问题,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是由于父母与其沟通时缺乏能够共同分享的想法和语言,对彼此的内心世界不够了解。一方面,需要引导其父母合理表达对他们的关爱。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只想让孩子过得好,不需要他们来关心和照顾自己”,这在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孝道、感恩意识的欠缺,因此,在生活的点滴中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使其对父母所给予的衣食住行都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父母的奋斗经历,切实体会挣钱的不容易,懂得金钱的背后是父母辛劳的付出,感恩自己良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适度消费。同时关心与体贴父母,哪怕是平日里的一个电话,一声问候,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理解和爱。

四、加强中国传统道德培养,构建健康人格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教育只有立足我国实际,紧握时代脉搏,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转型,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小学思想政治;实施

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高度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于生存能力的提高、真正地意识到发展生命的重要价值。它涉及到教会学生全面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同时感悟生命、学会热爱生命并注重保护生命,最后达到发展生命等内容。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当下教育界的关注与近几年青少年大量出现暴力事件、沉迷网络、无视生命等不健康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由于关于此类现象报道数量的日益上升,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基于此,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希望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合格接班人。

1 生命教育的基本知识介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著名教育家谷口雅春再详细分析唯物教育给本国带来家庭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出现裂痕的客观现实后,为探索出有效地解决方法,在经过三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发表了迄今在教育界依然有重大影响的巨著:《生命的实相》,在本书中作者积极号召读者对于生命教育进行认知。在他看来,只有大力推行生命教育,唯物教育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才有可能被消除,所产日本整体社会状况才有可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1968 年,被誉为美国人民心灵导师的知名作家杰.唐纳.化特,再吸收印度瑜伽集大成者阿南达·摹提吉生命理念之后,第一次明确的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他在加州建立的“阿南达村”以及引以为豪的阿南达学校,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生命教育的传递。杰.唐纳.化特认为个体生命的单位是有一次次平时微小的生命活动构成中,每一次的生命活动的质量最终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命总体质量。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现代教育者的高度认可,理论界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生命价值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体验生命相结合的有效手段,通过积极有效的传递生命教育,学生的终身生命质量将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现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大部分,狭义的生命教育单纯的只是对生命本身进行关注,内容主要涉及到对个人以及他人的生命,狭义的生命教育还包括对于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珍惜。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全人的教育,除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还重视对生存能力进行培养并十分注重对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高度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于生存能力的提高、真正地意识到发展生命的重要价值。它涉及到教会学生全面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同时感悟生命、学会热爱生命并注重保护生命,最后达到发展生命等内容。

2 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1 将生命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升整节课的整体性

笔者经过调查,认为导致现阶段绝大部分中小学生不乐意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空洞的知识、抽象的理论,甚至部分学生直接将思想政治与套话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无精打采、睡觉情况屡见不鲜,甚至部分学生更为极端的出现厌学。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教学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渗入,而不是生搬硬套的传递。具体来讲,笔者建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提前确定好与之相配套的生命知识,在生命知识与课堂内容自然融合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这节课的时候,笔者建议教师在参考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后,认为知识讲解抽象的法律未必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从生命本身出发作为教学的重点。笔者通过多媒体,让广大学生了解一只小鸡产生的不易,从破壳而出到可以自由觅食中间所经历的坎坷,并将其引申到人类只有在经过母亲十月怀胎辛苦之后,才能够出来到这个世界,生命产生是十分不易的,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形象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为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珍惜小动物生命、珍爱自己做出一定的贡献。

2.2 以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作为导入点,更进一步的向学生传递生命意识

唯物辩证法理论中,要实现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让先进的、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事物取代旧的、落后的事物,然而旧事物本身是不会自动消失的,新事物产生并非一帆风顺,是要经过多次失败与挫折之后才能够确立的,在新事物真正取代旧事物的道路上,新事物是需要在人们不断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完善,才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一个人的成长同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通向成熟的道路上,一个人不免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正是由于这些挫折,才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厚重,在成熟之后我们会这样的感谢生命。然而对于青少年来讲,由于身心发展阶段以及有限人生阅历的影响,其在经历挫折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他们对外界十分敏感,对别人的评价十分在意,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也无法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困境,面对挫折想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这一时间段内,教师与脚掌必须积极引导,以免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学生消沉抑郁甚至是轻生。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通过积极的教学途径选择,使学生在有效地挫折教育中,心理承受能力稳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学习成绩上的不如意,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得,学生在成长、交友等方面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秉承着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地成长过程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在面临顺境时,不要得意洋洋,诸如在考试成绩取得理想分数的时候,不能够盲目自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反映,它并不能够代表着学习这一过程的结束,鼓励学生努力的学习。在考试失利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明白,一次失败并不是可怕的,它只是让学生明白自己还有哪方面的只是需要学习,下一次考试就可以做得更好,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闷闷不乐,不再对学习失望等等。以上各种方法都是将着眼点放置在成绩知识学习中一个过程的这一视角,一切都会过去是在挫折教育中的重点,只有以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作为导入点,更进一步的向学生传递生命意识。才可以让他们坦然面对各种困境。

3 结语

作为向广大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在影响学生基本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法制观建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下中小学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客观现实下,作为一线教育者,更应当将传递教学知识的同时,将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看做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不拘一格的教学尝试中,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真正的为培育出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兆媛,蒋艳杰. 对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08):102-103.

[2] 廖美盛,雷斌根.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上饶市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7):99-101.

[3] 侯晓明.让青少年在生命教育中健康成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84.

篇9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有效作用

大学生是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大学生都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和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是形成个人思想价值的主要时期。当前是社会转型的主要时期,人们的选择性、独立性和多变性的思想活动比较活跃。再加上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潮流开始逐渐影响着我们,我国受到了国际方面的敌对势力的“西化”政治图谋。所以加强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显得愈加重要,让大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地位和社会的需求,继而研究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1 高校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及现状

将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修养作为素质培养的核心目标,由于人文方面都是比较综合的,有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人文知识即为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将人文知识是人类对人文领域作为了解的基础知识,在文学、政治、历史、法律以及艺术灯方面都有涉及;“它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但是,在我国高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很乐观,部分高校学生的举止行为显得极其没有公德心和文明素质,且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信仰方面比较模糊。根据华中理工大学有关学者调查结果所示,其内有奖金二十分之一的学生并未读过中外古典名著,另外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不了解胜利纪念日;对调查表中所列的7名中国传统文化伟人的名言,没有一个人能全部正确地回答出作者所,有这些现象反应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不到位。

2 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教育第一,素质第二的教学宗旨的短视性阻碍素质教育发展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成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并且主要将其大学的思政教育作为默认形式下低于知识教育之下。部分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严重,将思政课程直接停止,以为学生专业课程实践腾出时间。虽然专业教育必须要重视,但是如果将最基本的任务素质教育忽略,将直接导致其教育方向出现了偏差。思政教育受到如此大的挑战,导致高职院校中专业中的专业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成为了两大对立势力,使得高校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牺牲品。使得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消弱。因此,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受不到重视,并且面临着被忽视、忽略的危机。

2.2 教师认识不足,师资队伍水平有限,素质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教师是在学生中传授知识的重要中介,是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但是思想政治老师给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时,往往只是重视传授思想政治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现阶段大学里面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严重不足,不仅仅是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所以具有良好素质且有较高人文涵养的思想政治老师成为了高校不可缺少的师资力量。

2.3 忽略基本素质教育培养

高校日常课程教学时常常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为其今后的工作岗位所用,学校往往重视眼前利益,进行快餐式教学,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忽视了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难以达到社会要求,这种现象在高职学校特别突出。快餐式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快速积累,虽然这与高职院校成立的目的不谋而合,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学任务中亟需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一样的高度,只有从根本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 思政课堂中对大学生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措施

3.1 从教师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假如一个教师的人文素质很高,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言传身教,学生则会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涵养,潜移默化中会以教师为榜样。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了解学生身心状况的能力以及自身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接着才是拥有良好的专业学科知识。所以,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且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传播人文知识,这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十分有必要。

3.2 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人文素质课堂教育

学校应当积极鼓励人文素质教育走进学校,要加强增设学校人文素质讲堂的次数。比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增设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在平常可以多多邀请学校和社会上有名的专家学者来给大学生们讲学,举行一些有关人文素质的展示图片来营造高校浓厚的人文气息氛围。我们常说“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3 校园文化育人与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陶冶式、渗透式的隐蔽性教育,学校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其将对大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灵活主动、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这种氛围能使大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熏陶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4 小结

大学校园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人文素质紧密相结合,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的错误模式。大学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晓琳.科学化与功利化夹缝中的教育坚持[J].读书,2012.4.

[2] 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5.

篇10

1提高政治教师的素质德育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它将贯穿学校整个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关系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师有高超的学科知识,可以高效率地完成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背呀,写呀。这样的教师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并能言传身教,能够影响学生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都拉通过实验发现:“儿童最喜欢模仿的楷模人物是他们的父母与教师。教师一个小小的“善举”诸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目光,一次亲自帮学生打扫教室的经历会让学生去效仿。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刚上初一时,学生不知道节约纸张,还和小学时一样,撕下纸就扔,我当着学生的面,把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纸背面都用完后放进回收箱里,从此学生养成了节约纸张的好习惯。但是很多学校都是“数学教不了,语文教不好”的老师去教政治,这显然是不明智的。更不用说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缺乏高尚人格的教师,只会扭曲学生的人格。只有亲其道,才能信其学,只有信其学,才能效其行。选拔优秀教师从事政治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是一着高棋。

2教学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德育要靠受教育者的内语、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外显的道德行为。教学如果只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学生没有从心里真正认识到教学内容,是没有任何教育作用的。不久前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临近中考的男生仍然不学习,他的母亲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最后绝望地跳楼自杀了。这个男孩却安然无恙地走进考场去完成他那毫无意义的中考。听完这个故事,不由思考: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我们日日念叨的自强进取,感恩回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显得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呀,我们且抛开这个极端偏激的母亲不说,来关注一下这个“处变不惊,泰然处之”的孩子,这是心灵的麻木,老师和家长的说教一丁点儿也没有触及他的灵魂。人家心里还会说:“死就死了吧,后妈有的是”也不尽然。所以教师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让课本中每一课的知识财富和文化精髓真正能在孩子的心灵中找到一片土壤,播下一粒种子,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教育了。这样想来,“做人”比“做题”难。教育关乎人性的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教育直指人的心灵,心灵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只有对学生有了深刻的了解,有了足够的学养和耐心。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3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也待改进

3.1课堂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收集案例,组织活动帮同伴解开心里难题啦等参与到教学当中,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我才我秀”这样的政治课一定会和体育、音乐课一样的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