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4-10 11:2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产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产业发展趋势

篇1

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抓好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建设。继续建设好现有的16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积极争创新的标准化基地。二是创建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区,使每个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5—10万亩。三是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

抓住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资源、地域和品牌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加工体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扩张发展,扶持飞鹤、元盛、中粮、恒阳、北大仓、富裕老窖、瑞盛、安泰生物等现有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其对产业的牵动能力。进一步做好各县(市)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载体的作用,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绿色食品的产业聚集。二是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重点推进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乳制品、肉制品和优质矿泉水等九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搞招商、上项目、拓市场,延伸产业链,加快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以生产监管为重点,规范绿色食品的加工标准。引导企业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检测程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开发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结合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的实际,全力培育品牌,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明、规模大、质量高、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重点打造雅鲁河牌小米、嫩晶牌大米、港进牌粉丝、粉皮系列产品、红光牌绵白糖和苏达矿泉水等5个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已经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争取与他们合作,搞好贴牌贴标。二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和原产地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发展专营店、连锁店,在大中城市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区、专卖柜等销售网点,不断扩大销售空间。三是建设稳固和长久市场。在巩固、开拓现有“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其它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市场。四是充分发挥网络销售的优势,积极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推进大宗商品的网上交易,不断扩大网上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五是继续办好绿博会。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使绿博会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继续坚持“走出去”,利用各种展会、推介会,展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精品和品牌,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强化龙头,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水平。立足资源和产品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通过采取订单、合同、租赁等各种形式,加强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效对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模式,大胆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的利益联接机制,把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减少基地农民经营风险。二是强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和培育绿色食品协会、联合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各类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他们在基地生产过程中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作用。

加强监管,打造绿色食品之都诚信品牌。组织协调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操作规程,实施“四统一”生产模式,突出投入品监管,确保基地生产高标准。围绕绿色食品加工标准,突出生产原料、添加剂监管,确保加工产品高质量。以基地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知名产品的保真、诚信的品牌效应,合力打造绿色食品之都这块大品牌。

认证产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不放松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切实维护精品形象,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对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有规模、质量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及时受理,及时认证,不断扩大标志产品总量。

篇2

水产业品牌现状之一:价格战多品牌战少。整个水产业,目前大多停留在价格战阶段,还远没有上升到品牌战这个层面。这里面有一组数据很有启示意义,根据CTR的数据,2010年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为2600万左右,投入大约是三全一家企业的五分之一;到了2011年差距继续扩大,整个水产行业的电视广告投入降到了1700万左右不及三全一家企业的十分之一。这组数据也许可以说明整个水产行业的品牌现状,当整个行业的电视投入还不及一家企业的时候,这个行业有多少品牌存在呢!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上价格战愈演愈烈,品质越来越差,以对虾行业为例,包冰率逐年提升,从包冰20%到包冰30%,从包冰30%到40%,50%,现在很多对虾企业玩的是冰衣了,卖得不是虾是冰了,因为更厚的冰衣才能把价格拉的更低才有利于在市场上倾销。笔者春节时买了安徽惠之园的一包虾仁和青豆的组合装,这种形式我是比较看好,对消费者而言买回去就可以做成一盘青豆炒虾仁的菜了,对于企业来讲把青豆也卖出了虾仁的价钱,应该是皆大欢喜了,但是当我回去解冻以后,不仅虾仁大幅缩水变得很小很难用来炒菜,并且虾仁还有一丝怪怪的味道,这次消费经历一下完全打消了我再次消费这个企业产品的兴趣和信心。我想很多消费者会和我一样,当一个企业把着眼点放在降低价格上,带来的必然是品质降低,品质降低必然带来消费者的反感,最终消费者会用脚投票。

水产行业品牌现状之二:品类强,品牌弱。中国的水产行业有很多品类,如海参,鲍鱼,蟹,黄鱼,带鱼,对虾,鱿鱼等等。除了海参有一些品牌如獐子岛,大闸蟹有阳澄湖之外,其他品类几乎没有消费者叫得出来的品牌。这一点和中国茶业很雷同,也是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知道喝的是龙井,但是哪家龙井做的最好,消费者不知道,除了在铁观音这个品类出现了天福,八马这样一些品牌之外,十大名茶大多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境地。中国水产业也依然是这样,黄鱼哪家做的好,对虾哪家做的好,带鱼哪家做得好,除了常年贩卖的渠道人士,很难有几个消费者能说出来。正因为很少有企业去做品牌传播品牌建设的事情,才会导致消费者买不到真正好的产品,企业也处于价格战的泥潭赚取微薄的利润。不做品牌可以说是双输的境地!反而那些有品牌意识的企业如獐子岛已经成为海参品类的绝对老大,据獐子岛2011年报显示,公司完成销售额2,937,410,749.04元比2010年增长30%,公司利润621,858,728.82 元比2010年增长32%,虽然这家公司的销售额不到30亿,但市值已突破了150亿,成为水产行业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有品牌的企业。

水产行业品牌现状之三:有渠道认知,无大众认知。所谓渠道认知,就是渠道经营者知道不知道。就是那些批发渠道的商户知道哪家企业做什么产品做得好,但也仅局限于这个商户经营的品类;所谓大众认知,就是老百姓知道不知道。由于水产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来完成产品销售,导致自己经营多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最多只是在渠道里混了个脸熟。同时由于水产企业以批发流通渠道作为自己的主销渠道,导致企业并不掌握终端被渠道商绑架,而大多数渠道商最关注的不是品质而是价格,流通渠道的经营者考虑的不是如何帮你把品牌做起来而是如何快速的把你的货处理出去尽快周转起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在流通渠道里面价格战横行的主要原因。再一个流通渠道主要辐射餐饮渠道,在餐饮渠道里面消费者会知道眼前的这盘菜用的是哪家的食材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直依赖流通渠道自然可以完成迅速大批量走货,但是品牌建设因为没有更多的利益结合点导致企业品牌建设很难落地。所以明智有前瞻眼光的水产企业开始通过对终端掌控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来化解流通渠道很难建立品牌的尴尬境地,如国联水产就推出了小包装的对虾产品,主要在商超渠道销售,在商超渠道里面,消费者选择的时候就会看到你的品牌,一旦你的品质优良消费者就会逐步接受你的品牌进而形成消费忠诚。还有很多海参企业通过专卖店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品牌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和中国茶业品牌发展也十分相似,天福,八马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专卖店建设树立了自己在铁观音品类的品牌,也带动了整个铁观音品类在所有茶叶品类里面的崛起,目前铁观音品类的销量在整个茶业品类里面占到了50%以上。这个路径其实也对中国水产业是一个启示,那就是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摆脱对单一流通渠道的依赖,建立对终端的掌控实现和消费者的品牌对接,从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

那么针对中国水产行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哪一个行业可以成为中国水产业未来发展的借鉴?通过对同类产品的分析我发现中国冷鲜肉格局的形成对中国水产行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冷鲜肉和水产都是食品,主要都走流通渠道,冷鲜肉也经历了一个从渠道认知到大众认知的过程。

篇3

一、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围绕发展大集团、打造大品牌、重组大公司,从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设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区及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农产品产业园,把产业做集中,企业做大。

篇4

关键词:农业产品;市场营销;批发市场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一、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形成了各类专业市场,分布广泛。改革开放初,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仅有2385个,1990年时为9750个,其后,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2.3%,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数量发展到了27167个,并且农产品市场的类别繁多,门类齐全,包括粮油市场、干鲜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食禽蛋市场等,其中部分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了亿元以上,规模较大。当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基本都建立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相关市场功能。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二,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实施营销品牌策略。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优质的品牌对于促进产品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品牌形象不仅体现在它的外在符号、社会信誉上,更表现在它优良的产品质量与服务上。因此,实施农产品品牌策略,既要注重其品牌建设,更要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相关服务,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第四,政府对农产品营销的政策支持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农业经济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发挥自身作用,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完善市场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如采取补贴等财政支出的手段支持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流通,为农产品营销构建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行为,保护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将农业营销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合理推进。再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与监测标准,把产品安全与质量合格摆在突出位置,向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以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与形象,这也是成功实施品牌策略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教程(第四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小家电 豆浆机 设计流程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51-01

小家电的特点在于机身相对较小,耗电量相对较低,而且能够较好的服务家居生活,因而已经成为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家居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于小家电的类型以及功能多样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小家电设计开发已经成为实现家电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

1 豆浆机功能概述

豆浆由于富含植物蛋白、磷脂、矿物质以及烟酸等营养物质,因而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饮品。中国人对豆浆的喜爱催生了家用豆浆机的研发生产,豆浆机作为小家电的一种,在人们的家居生活中使用也越来越广。由于家用豆浆机可使人们在家中将豆类或者其他配料精细研磨制作饮品,因而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这对于豆浆机等小家电设计开发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当前进一步完善类似豆浆机等小家电的设计开发工作,已经成为相关制造企业投资研发的重点,对实现家电制造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 豆浆机设计开发流程概述

本文以小型家用豆浆机的设计研发为例,系统的论述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如下。

2.1 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考察用户对于豆浆机的潜在需求和分析竞争产品的优劣。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对于豆浆机的容量、配方、口感、外型、价格等各方面的需求,将调查结果汇总整理并形成市场调研报告,进而为豆浆机的设计研发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

2.2 豆浆机的造型设计以及机械结构设计

现阶段对于豆浆机等小家电的造型设计通常是采用设计软件pro/e构建豆浆机造型,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于外观、视觉美化的要求。在造型设计结果提出并评审通过后,对造型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分件。为了便于实现豆浆机的批量生产,因此应该将整体造型分解成多个零部件,一般来说,分为:塑料件、五金件、电器件等。这些零部件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焊接等方式组合在一起。在设计时,拆分的零部件组合安装方式,以国标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为指导,产品要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爬电距离、电气间隙距离等要求。

(2)部件的结构设计。对部件进行结构设计主要是使得各个部件能通过螺钉、卡口等方式进行连接组装,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功能性的产品。在部件的设计中需根据各个零部件的不同功用,选择合适的材料,常用的塑料件材料有PP、ABS,加热杯体使用不锈钢304。

(3)设计部件的标注。这一步工作主要是针对设计完成的3D零部件以及二维图纸进行尺寸标注、公差设定、表面处理方式等一系列工作,并撰写完善技术要求说明。

(4)在上述设计工作完成后,将图纸发供方进行开模,同时送至工程质检部门编制相关的检验标准、制作工艺等技术文件,用以指导生产来料检验等相关工作。

2.3 模具制作

模具的制作主要是将设计好的零部件投放模具,从而实现后期该零部件的大批量生产。投模时,为了确保设计质量,应对模具结构、模具材质、水路、分型面、镶件等设计进行细致的讨论研究后再进行模具制作。前期设计问题较少,可以大幅度减少后期改模、修模的次数,从而保证模具寿命,一般塑料件模具寿命为几十万件,可保证产品从上市到下市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零部件供应。

2.4 预研实验调试

预研实验调试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豆浆机在各种电压、水质情况下不会出现粉碎不良、喷溅、溢出(烫伤危险)、粘底(五谷功能大米结块)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根据我国现状,模拟电压按照市电220 V±10%,即198 V~242 V进行调试,水质使用自来水、纯净水、地下水三种水质进行调试。对出现溢出、粉碎不良、粘底等不良现象,则应该分别采取用较低的加热功率去碰防溢(针对溢出),增加打浆时间、加大每次打浆功率(针对粉碎不良)以及在前期工作时增加搅浆次数(针对粘底)等措施进行完善处理,具体情况需调试人具体分析原因进行解决。实验调试工作完成后出具预研实验报告,后方可开展下一步工作。

2.5 样机试产以及设计产品的批量试产

模具制作完成后,应及时将生产出的零部件进行试产组装。试产数量控制在几十台左右,将试产机型及时送交相关测试部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实验,并总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改正。对样机阶段试产、实验问题整改完成后进行小批量试产,数量控制在2~300台左右,同时针对样机试产阶段的缺陷问题进行重点验证,如仍有问题,则需进一步的改正。在小批试产阶段问题点整改完成后,可以中批量生产1000台左右进行验证,如没有问题则转入大批量生产。小家电产品设计前期工作趋于结束,后期则开展产品的市场反馈与改进工作。

3 小家电行业发展趋势探析

(1)材料方面。材料设计是小家电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小家电的材料方面,材料利用正朝着优质、环保等新型非复合材料的利用方面发展。通过完善小家电材料的开发,提高小家电尤其是豆浆机等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小家电产品的安全性。

(2)功能及生产方面。在小家电的功能设计上,发展趋势为:功能多样化,口感好,营养高;操作方面更加的简易;生产上,制作周期减短,生产成本更低;外观方面,正朝着流线型、卡通型以及亲和型的趋势发展。

(3)新技术的应用。在小家电设计的发展上,更应该注重对新技术的开发利用,逐步引入类似于触摸屏操作、预约功能等技术,实现小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操作,提高小家电产品的科技感和带给消费者的使用舒适感、便捷性。

4 结语

当前我国制造业领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小家电产品的设计研发,这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小家电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张,更应该完善小家电的设计研发流程,通过总结小家电的发展状况与技术水平,充分了解小家电产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展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工作,并积极引进开发新技术,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升小家电的整体技术含量,以推动小家电产品应用开发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飞速发展的厨卫小家电—— 盘点2011年家电圈中的厨卫小家电行业[J].家用电器,2012(1).

篇6

关键词:“互联网+”; 螺蛳粉 ;产业化

一、前言

2015年3月5日,总理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4日签批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推动了“互联网+”战略与各领域相互融合,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本文以柳州市地方特色食品螺蛳粉为例,对柳州市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其他地区螺蛳粉相关资料,了解螺蛳粉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结合“互联网+”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成为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潜力,为地区特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现状

1.螺蛳粉产业国内发展初具规模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螺蛳粉迅速走红,柳州螺蛳粉在全国的门店迅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全国的螺蛳粉门店有5000家,全国一年的营业额达5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5万余人。近几年,螺蛳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良机,门店的销售额增长迅速,其中作为柳州市“螺蛳粉进京项目形象店的“螺师傅柳州螺蛳粉”门店”,自2011年开张以来,生意火爆。截至2016年,“螺师傅柳州螺蛳粉”品牌店已在长沙、广州、深圳建成,其连锁规模已达15家,每家店年均收入约400百万元。

2.螺蛳粉企业积极拓宽国内外市场

目前,柳州螺蛳粉品牌企业已在北京繁华地带开设螺蛳粉门店20余家,并先后进驻上海、广州等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甚至打入国外市场,进驻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门店数量增长迅速。如柳州市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体验店于2017年3月18日在在美国纽约法拉盛美食广场、纽约布鲁克林的Sunset Park相继开业,吸引很多当地华人前来品尝,颇受欢迎。同时,生产螺蛳粉的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易会、博览会,把作为柳州市名片的螺蛳粉向全球推广,拓宽螺蛳粉行销之路;2016年柳州螺蛳粉企业在广交会上签约额达2000 万元,第 94 届成都全国糖酒交易会、第十一届东亚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参展的柳州螺蛳粉企业又收获了 2300 多万元的订单;其中,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多个地区的近20个商家与柳州市螺蛳粉企业有合作意向。

3.“互联网+”促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预包装快速发展

消费者对于螺蛳粉的青睐,为螺蛳粉预包装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市场。据统计,螺蛳粉生产厂家从2014年底的1家发展到2017年的76家;截至2016年底,螺蛳粉预包装的品牌已有300余个。网店数量从2015年的1500多家发展到2016年5000多家;网店日销售量从6万多袋增加到20多万袋;与此同时,螺蛳粉预包装市场迅速壮大,其中2015年销售额为5亿多元,2016年销售额已增长至15多亿元。(见表1)

4.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促进产业发展

柳州螺蛳粉产业园于2016年1月26日在洛维工业园区揭牌开园,柳州螺蛳粉产业开启新的里程,进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截止2017年3月,已有10家企业入驻产业园,总投资额将达1.8亿元,其中超过5000万2家,超过1000万4家,超过500万1家,超过100万3家,重点培育示范性龙头企业4家。产业园的建立,能实现产业资源共享,形成集聚化效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便于集中监管,对螺蛳粉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5.“互网+”为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提供网络平台,开拓网上市场

自实施 “互联网+”战略以来,当地政府以“互联网+螺蛳粉”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电商柳州”的项目。柳州螺蛳粉通过京东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特色中国、聚划算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与这些平台项目亲密互动,赢得广大网名的喜爱,成为“网红美食”。2015年,柳州先后推动阿里巴巴带、淘宝・柳州特色馆、京东・柳州特产馆、苏宁・柳州特色馆的建设, 60余家螺蛳粉企业入驻产业带,200余家企业入驻三个特色馆,初步形成螺蛳粉产业“网上集聚区”。“一带三馆”的建立,拓宽了螺蛳粉的网上市场,提高了螺蛳粉的知名度,据统计,2014年柳州邮政快递出港量为200多万件,而2015年达到1600多万件,其中,80%的出港快递是螺蛳粉。

三、广西柳州螺蛳粉在“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互联网+螺蛳粉”发展模式过于单一

在“互联网+”战略的助推下,线上预包装螺蛳粉销售火爆。然而,只有生产螺蛳粉预包装和少数经济雄厚的螺蛳粉企业参与线上销售;部分螺蛳粉企业仍忽视预包装螺蛳粉的火爆市场,只专注于发展传统的堂食门店销售模式,发展模式单一。同时,参与线上销售的企业局限于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合作,而忽略了其他成本更加低廉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平台。柳州螺蛳粉借助“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螺蛳粉预包装产业,而这个新产业的“互联网+”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2.“互联网+螺蛳粉”产业基础设施短板的瓶颈作用日渐显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础设施的硬件及软件的建设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速度、流量资费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升级,中国互联网平均下载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硬件设施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互联网+螺蛳粉”信息的传播;二是缺乏互联网大数据开放、分享的政策与机制,大数据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是互联网软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生产、研究和应用企业间各自为战,不能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

3.门店螺蛳粉价格参差不齐,网上销售出现无序竞争现象

价格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人们互联网搜索能力的提升,消费者可以轻松地通过反复对比了解到价格的最低点。通过调查,截止2017年1月,螺蛳粉预包装网络售价每袋6-10元,相较于2015年螺蛳粉预包装网络售价每袋10-13元,售价低于正常定价水平,严重危害到螺蛳粉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螺蛳粉门店已经开遍全国各地,但价格却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临近广西的省市螺蛳粉价格与广西相近,在7元左右。例如,云南昆明、湖南湘潭螺蛳粉价格在7元左右,湖北武汉螺蛳粉的价格在8元左右;沿海地区与北方地区,价格稍高,在10-30元不等。例如,海南、杭州、螺蛳粉价格在15-20元不等,西安螺蛳粉价格在13-20元不等,石家庄螺蛳粉价格在20元左右,北京螺蛳粉价格在15-30不等,大连螺蛳粉价格在17元左右。(见表2)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螺蛳粉已然成为网络销售平台的热销产品,但销售价格却得不到合理的监管,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相互拼价,甚至亏本销售,严重影响了螺蛳粉产业的有序发展。截止2017年1月6日,柳州市商务委员会通过对淘宝网柳州螺蛳粉销量和价格监测,结果显示,销售中价格在10元以下的占网上螺蛳粉销售品牌的72%,价格在8元以下的占网上螺蛳粉销售品牌的54%。

4.线上龙头企业少,品牌意识薄弱

通过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柳州获得许可生产的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将近70家,其中龙头企业只有广西味之坊餐饮投资管理公司、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广西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少。其次,交易双方更注重商品的价格,数量等,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意识淡薄。一个产业如果缺乏品牌,那么它的附加值就低,销售也会受到阻碍,同时也会影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市场竞争力。

5.网络销售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2016年5月柳州市强制实施《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对螺蛳粉的用料、生产过程和包装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螺蛳粉企业各自为营,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生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行业乱象。但是,部分商家仍存侥幸心理,为节约成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忽视卫生问题,生产环境、设备简陋,造成产品菌落总数超标。如2016年9月广西食药监管局的第57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广西海瑞奇隆购物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标称广西美哆哆食品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的怀螺香螺蛳粉,菌落总数(粉块)检出值为71000CFU/g,超过标准规定67000CFU/g;菌落总数(粉块和调料)检出值为180000CFU/g,超过标准规定150000CFU/g。

四、广西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柳州螺蛳粉产业,不仅要加强与京东、淘宝、天猫等电商的合作,还要拓宽其他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第一,要借助合适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相应的广告;第二,要利用互联网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升消费者忠诚度,从而赢得潜在的消费者。[ ]如,螺蛳粉先生被誉为“北京最好吃的螺蛳粉”,不仅开了淘宝店,还注册了微博公众号,将微博作为宣传店铺的载体,并在微博上积极与消费者互动。螺蛳粉先生创造了13天销售1万碗的奇迹,其中80%的顾客都是从微博上了解到并购买的。

2.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动“互联网+螺蛳粉”新经济增长点发展

我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市场和积极的“互联网+”配套政策,各个领域面临着融合升级的机遇,要让“互联网+螺蛳粉”成为新的引擎引领地区经济增长,就应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开始着手。以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为切入点,兼顾市场各方的实际需求,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与标准,以点带面,改善网络进入市场“最后100米”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扩大“互联网+螺蛳粉”在市场中的影响,为“互联网+螺蛳粉”行业在推广、宣传、销售、售后多个环节提供有力的保障。

3.合理运用价格策略

企业在进行网络销售时,可以运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也不能为了销量而盲目压低产品的价格。(一)企业可以通过更换先进生产设备,进行科学化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建立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企业为一体的螺蛳粉产业园,这既能扩大螺蛳粉产业的生产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又能有效减少生产成本的支出;(二)企业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渠道的售价后,再制定合理的线上销售价格,采取成本定价法和心理定价法相结合的技巧,可以在市场调研同类企业商品售价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成本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不但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赢得一个较好的市场口碑,还起到了推广宣传作用。

4.打造螺蛳粉品牌营销模式

针对螺蛳粉实体店销售,柳州市政府提出 “百城千店工程”扶持政策,支持螺蛳粉相关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为企业品牌连锁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政策扶持,从而提高柳州螺蛳粉品牌的竞争力。

针对螺蛳粉预包装线上销售,企业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品牌营销,互联网上交易双方不是面对面的,交易建立在买家对卖家信任的基础上,企业要想让消费者信赖,企业可以通过保证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完善物流运输等方面来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保证产品质量,如果企业销售质量不好的商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企业的负面信息也将会快速的传播,最终导致企业严重亏损;二是诚信经营,企业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弄虚作假,虚假信息,诚信合法经营,从而获得良好的信誉;三是完善物流的配送,物流的配送是否完善严重影响到网络商家经营的持续发展,企业应该设立物流的监测跟踪系统,可以让消费者方便上网查询商品的配送情况,保障商品配送的透明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配置自己的物流系统。

5.加强行业食品安全的监管

加强螺蛳粉行业食品安全的监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监管部门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全方位、透明监管,定期、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建立日常监管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大风刮过了无痕”的一次性监管现象。二是搭建互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食品药品信息资源数据库、行政监督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将企业、监管部门、群众三者联合起来,推动食药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全民监管。三是加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向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意识,让企业经营者明白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徐争荣. “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 互联网天地, 2015(5):5-9.

[2]谷鹏来. 以全新的营销面对全新的竞争[J]. 企业家天地, 2006(9):186-187.

[3]徐威 赵莉琴. 如何应对销售渠道中的产品价格波动[J]. 商场现代化, 2006(26):16-17.

篇7

关键词:宁夏;清真产业;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84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力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发展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自2013年起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每年在宁夏举办,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目前穆斯林人口有2300万,市场消费潜力较大,宁夏作为我国唯一回族自治区,现有穆斯林群众250万人,仅次于新疆。清真产业是其特色支柱产业,如何抓好各种机遇,发展好清真产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运用日趋成熟,各个行业也逐渐重视专利战略研究。通过对相关专利数据检索、整理、筛选和统计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出宁夏目前清真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为清真产业做好服务保障切实可行的建议。

1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分析

截至2013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共申请专利10939件,涉及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清真产业的专利数据共计887件,按照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类型,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外观设计专利836件,所申请的专利数据技术领域包含服饰、礼拜毯、穆斯林工艺品、食品包装和回药等方面,三种专利数据类型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中,绝大多数为外观设计专利,占数据总量的94%,发明专利仅占5%。

1.1总体趋势分析

我国第一部《专利法》1984年颁布、1985年实施,宁夏清真产业最早出现专利申请始于1988年,由宁夏歌舞团的塞里麦·安妮做出的《一种帽子》等三件专利:帽子特别适于回族男女使用,既符合回族的习惯又美观、典雅、大方。三件专利的申请号分别为CN88209837.3、CN88209836.5、CN88301364.9。申请日为1988年8月17日,分别于1989年3月22日、4月19日、5月25日公开。

开展某一行业的市场竞争研究,必须掌握其总体发展趋势状况,从中可以了解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所分析的主题,揭示历年专利申请情况,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同时利用申请日、公开日及综合分析,了解该技术领域内的专利审查周期,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总体趋势分析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自2007年至2009年,由于自治区、银川市知识产权局开展包括对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资助活动,以举办首届中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周宁夏地区专利展示交易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企业和个人提交的涉及清真产业多个领域的专利申请予以资助,从而推动了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专利数量的持续增长。

1.2申请人构成分析

对某一主题专利数据进行申请人分析,可以了解申请人竞争的总体状况。针对目前分析的主题,以申请人为基础,了解该技术领域内的主要申请人、各申请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重视专利申请的程度。

在宁夏地区,申请人居前十位的分别是:马静芝98件、陈绘芳67件、宁夏红旗服装(集团)有限公司63件、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55件、洪梅香41件、崔穗卿39件、宁夏夏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6件、马文辉31件、银川泰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9件、马秀英28件。需要说明的是,前十位的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共计2件,其余全部为外观设计专利。

1.3IPC发明人构成分析

涉足某种产品、技术的市场竞争,必须了解其技术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技术因素,这些不同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差别,这种差别源自于哪些发明人。因此,进行产品、技术的发展及衍变趋势的分析能够帮助企业了解竞争的技术环境,增强技术创新的目的性。

对确定的某一主题进行IPC发明人构成分析以便了解关键技术的发明人,并进行特长分析。针对目前分析的主题,揭示目标技术领域内不同发明人的专利发明情况。宁夏清真产业IPC发明人构成分析如图4所示。

宁夏清真产业中,专利数据分布最多的技术领域为A23L(不包含在A21D或A23B至A23J小类中的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它们的制备或处理,例如烹调、营养品质的改进、物理处理(不能为本小类完全包含的成型或加工入A23P);食品或食料的一般保存(用于烘焙的面粉或面团的保存入A21D))。

专利类型不同,其统计方法有所区别,因IPC分类只针对中国的发明和实用新型有效,所以不能使用IPC分类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的外观设计专利。所以图4仅反映出国内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申请数据,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管理和利用专利文献的工具共包含A-H八个部,方便对专利文献进行分类管理、使用、查找。由于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已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居多,该类型统计遵循《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Locarno Agreement on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Design),在协定框架内各联盟国采用统一的工业品外观设计分类法。

1.4聚类分析

专利的聚类分析,是指对专利进行文本自动聚类,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专利地形图。通过在地形图上所显示的内容,可以进行技术细分,技术主题提取,边缘技术发掘,专利攻防判断等等一系列后续分析。专利的聚类分析,有别于其他专利统计分析,其目的不是提供确凿的论断,而是为专家的深层次分析提供工具和假设。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聚类分析如图5所示。

由于聚类分析的分析对象涉及具体的技术,所以仅针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两种类型。从图5可以看出,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据中,围绕“重量份、枸杞、枸杞多糖”关键中心词开展的研究最多,占数据总量的33%,其次为“枸杞、饮料、保健食品”领域,占数据总量的15%。进一步的,对最主要的关键技术进行二次聚类分析,二次聚类是对该分类下的所有专利进行下一级的细分,可以看到多层聚类,分体结果如图6所示。

针对宁夏清真产业涉及较多的技术领域“重量份、枸杞、枸杞多糖”展开二次聚类分析,发现“枸杞奶粉、工艺、果糖”等具体技术研发较为集中。

分析其中原因,作者认为枸杞作为宁夏五宝之一,是当地特产,尤其是宁夏“中宁枸杞”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五星级地理标志,作为宁夏特色支柱产业-宁夏清真产业为枸杞为研发对象,拓展穆斯林世界市场不足为奇。

2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突破16亿,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有五十个,宁夏发展清真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世界穆斯林的市场影响力较弱。据统计,宁夏对外贸易10大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美国、印度、意大利、韩国、荷兰、德国、比利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穆斯林国家尤其是阿盟国家,始终为占据主要贸易伙伴的位置。另外,宁夏对穆斯林市场贸易额与全国相比有明显差距。

(2)宁夏清真产业专利数量少,技术水平低。尽管我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较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我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与吉林省长春市皓月清真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有限公司数据相比,宁夏清真产业存在不小的差距。

(3)宁夏清真产业核心技术缺乏。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在我国于2009年3月31日申请、2012年7月18日授权的《食品中猪肉成分的鉴定方法》(申请号:CN200980000315.3)可用于检测食品成分中是否含有猪肉成分,是哈拉认证的关键技术。由于核心技术未取得突破,也限制着宁夏地区对于清真食品进行哈拉认证活动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宁夏地区应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实施、“两区建设”稳步推进、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确立等,有助于宁夏地区充分发挥唯一省级回族自治区的政治、地缘、人文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清真产业。

3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清真产业作为宁夏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其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鼓励发展清真产业相关行业发展的政策,培育该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驰名国内外的清真产业“品牌”,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穆斯林市场。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涉及清真产业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尽早改变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做强做大宁夏清真产业。

参考文献

[1]王若溪.对宁夏发展与穆斯林国家贸易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1,(8).

[2]夏合群.金融危机背景下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分析[J].学理论,2009,(31).

[3]赵翊.竞争优势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产业规模化构建——以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2,(3).

[4]李俊良.论建立和完善清真食品管理制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3).

篇8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也得到较好发展,林业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需求以及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要迎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其增产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其得以更好发展,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本文就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进行分析。

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1.进一步明确林业产业目标首先,应当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优化。在目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以现有经济技术为基础,对林业产业中各个部分所占比例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证林业产业生产及发展能够更加协调稳定。其次,应当对农业基础地位加强重视,以促进森林资源能够尽快实现集中经营。对于林业产业结构而言,其属于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均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制约关系。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当对其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因而必须要明确农业基础地位,积极促进森林资源尽快实现集中经营,使森林资源能够较好实现优化配置。第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健全林业发展机制。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协调,保证其各个方面均能够得以较好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较好建立健全林业发展机制,使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得以进一步增强。2.加强培育林业经济中主导产业首先,对培育林业新经济增长点加强重视。通常而言,在现代林业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建设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其具有很大推动作用,然而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在当前林业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林业第二产业发展缺乏合理性,表现出低级化特点。所以,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将第二产业作为基础点,对新经济增长点加强培育。其次,培养第二产业主导作用。就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其仍旧属于初级产业,其主体仍属于资源消耗,仍未能够真正形成林业主导产业,与世界总体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在当前林业产业结构中不合理化及低级化程度仍旧比较严重,所以必须要通过有效措施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应当对林业主导产业加强重视。另外,在林业第二产业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对培养其主导作用加强重视,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进一步增长[1-2]。

二、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

1.积极发展林业精深加工业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转变其增产方式,必须要进一步延伸林业产品加工。在今后林业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将小径材以及剩余物利用当作重点内容,积极实现集团化及高端化发展。另外,应当积极建立木结构建筑公司,积极发展实木、林化以及板材等相关业务,使产业链能够得以尽快形成,推动林业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新型林业经济发展。此外,应当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相关建材企业,对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动,使产业集群能够得以形成。同时,还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及途径筹措资金,在资金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其重点内容就是应当加强产业集群发展,最终使集团化运作能够得以实现,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保证林业产业能够实现规模化、效益化以及集群化发展。2.积极发展林业食品产业在当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产方式转变方面,积极发展林业食品业属于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必然趋势。通过进一步加强林业食品产业进一步发展,不但能够较好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且能够将林区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另外,通过加强林业食品业发展,对林业资源保护及培育也具有较好促进作用,这在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此外,在林业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也能够起到一定带动作用,这对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转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进一步发展林业经济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属于一种比较高效的经济模式,其能够使资源多重利用得以较好实现,不但能够得到较好的生态效益,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经济效益。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当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可进一步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可对林农积极进行引导,使其极大投入力度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及养殖,不但能够使土地资源闲置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并且能够使长期效益及短期效益实现有效结合,可较好提升林业持续发展能力。在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方面就是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对各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保证得到较理想的效果[2-3]。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林业产业要想得到更好发展,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应当积极转变林业经济增产方式。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林业产业及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博,赖晓玉.浅论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花卉,2016(20).

[2]李俊英.浅谈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集体经济,2013(15).

篇9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接续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决策,对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现存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源型城市发展状况涉及国家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据统计,中国20世纪中期建成的资源城市中,有50座出现资源衰竭,导致300万职工下岗、1000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创新,无论对资源型城市本身,还是对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资源型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的重要举措

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没有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就失去了载体。对于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及利用中后期,往往是发展接续产业最有利的时期。若错过这个时机,到资源递减阶段乃至资源完全枯竭后,再研究城市转型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规划包含“接续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有序转型的重要保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新跨越的重要举措,而且对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径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衰落的资源型城市往往“资源依赖型”产业一业独大,并形成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从而形成高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最终陷入“资源陷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资源型城市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产业升级战略”是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产业升级战略”的核心内容。

二、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理论界、中央和地方各级政策研究咨询部门对现代产业体系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目前引用较多的定义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界定。该决定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自然生态健康、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本研究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其核心应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

(二)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具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有序接替、产业向高端化延伸、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的特征。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思路为: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特色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水平、强化能化产业的优势地位的同时,强力推进高端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主导产业有序升级。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形成主导产业有序升级的局面,接续产业与主导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完善的配套产业。

――产业链关键环节完善。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夯实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保障完善的支撑产业。

综上分析,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包含“主导产业、接续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四大层次。

三、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型

1.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确定其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确定其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

2.以接续产业为重点,实现产业的有序升级

资源型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接续产业,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力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接续产业就是下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二)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决定接续产业、配套产业与支撑产业的关键,也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出发点。

根据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主要有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准则、原三代平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等。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一般从地区产业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和市场潜力三个方面进行选取。但这些方法由于仅仅依靠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忽略了一些可能出现的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地区产业的情况。因此,本研究结合定量分析、案例分析和定性分析,通过对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和产业要素未来竞争力的全面比较,来确定资源型城市各阶段的主导产业。

资源型城市选择的具体程序为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1.产业选择的历史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部门是在社会分工和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市产业的历史分析,可以了解资源型城市市各产业的变动情况及与全国的比较,从而确定资源型城市市产业结构现状,并分析各产业的现实基础,推测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资源型城市市产业历史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包括:主要产业的结构变动;主要产业的比较增长速度;主要工业的历史竞争力分析;最后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发现发展基础较好或呈现较好发展趋势的产业。

2.典型地区的案例分析。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成功的实现了城市转型,其产业升级路径其

经验值得资源型城市学习和借鉴。本部分重点考察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各地区都发展了那些主导产业。

3.产业竞争要素分析。本部分落脚于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对产业各要素及相关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各产业未来具有的竞争能力和可能的发展态势。本部分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由相关研究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为资源型城市各因素对产业的影响进行评估。由此可以发现各产业在资源型城市具有的优势和缺失的条件,为产业的发展思路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本部分的分析范围,集中于前两部分所发现的具有较好发展基础或呈现较好发展趋势的产业。

4.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结合产业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和竞争要素分析,得到资源型城市各阶段主导产业选择的结论。

四、陕西榆林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榆林主导产业的选择

1.榆林主导产业选择的历史分析

(1)产业地位分析

“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经济的迅速发展,榆林市的产业结构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榆林市各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趋势。榆林产业地位分析反映了当前在榆林处于支柱地位的产业。

――煤炭、电力产业在榆林占有绝对重要地位,其产业规模和赢利状况均处于榆林前列。化学工业规模较大,但其赢利状况并不理想。

――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服装业处于较低位次,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产业的赢利能力较强。

(2)比较增长率系数

主导产业必须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该产业与区域内其它产业相比具有较快的扩张速度,且扩张速度有稳定上升的趋势。可以采用比较增长率系数的指标反映行业的扩张速度。

比较产值增长率系数为地区某产业的平均产值增长率与全国该产业平均产值增长率的比值。如果比较增长率系数大于1,说明地区该产业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数;反之落后于全国平均数。榆林市应当重点选择比较增长率较大的产业。

――榆林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大部分产业的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饮料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说明榆林现代农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榆林煤炭开采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化学工业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增速基本持平,说明榆林引入了一批大项目,但这些项目的营运状况并不理想。

(3)主要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使用产业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可以全面反映行业的竞争力状况。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就是某一地区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全国该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反映了某地区该产业在的规模及抢占市场的能力和在全国产业中的影响能力;销售利润率是某地区产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地区该产业的获利能力;劳动生产率是某地区销售收入与全部从业人数的比值,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竞争能力。

――榆林市煤炭开采及电力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

――榆林大部分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呈现上升趋势。

――榆林市煤炭开采业、食品加工业和饮料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榆林纺织工业、造纸业的竞争力较弱。

(4)榆林市主要产业的综合历史分析

以上部分从榆林市现有产业地位、产业的比较增长率系数及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角度分别对榆林市主要产业进行了分析,从而我们可以对榆林的产业总体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从上表可以得出结论:

――煤炭开采和电力产业在榆林市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各行业的历史分析中居于前列。饮料工业、农副食品工业显示了其在榆林市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历史分析结果较好。

――纺织服装、造纸等工业的评级结果较差。

2.榆林主导产业选择的竞争力要素评价

本部分的分析框架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设计,使得对产业要素得分析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

地区的产业要素包括产业需求、本地生产要素、市场开放程度、产业内的企业状态、产业组织结构、相关产业、环境和政府八个方面。地区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优势,才能具有竞争力。榆林的产业选择,必须依据榆林具有的各产业要素的特点。

(1)产业需求

产业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多数产业在榆林具有较为广阔的需求空间。未来十年是中国化工产品消费量最大的黄金期,也是煤化工技术真正实现在技术上创新突破的关键期,因而也是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本地生产要素

本地生产要素又分为不可移动要素和可移动要素。

榆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榆林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土地、盐卤、特别是土地在今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使榆林发展制造业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但榆林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压力较大。

榆林经过几年的发展,原有的优势行业培养了一批普通劳动力,积累了一定资本。但榆林技术工人、高级管理人员和知识还比较缺乏。

(3)市场开放程度

产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持续,往往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开放的市场是营造竞争氛围的先决条件。榆林要素市场的开放程度较好。开放的榆林逐渐被世人看好,榆林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榆林实施了大招商、大开放的政策,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批重大在建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大规模的投资将进入回报期。榆林市贸易投资政策对各产业的发展具

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榆林的要素市场建设还有待提高。

(4)产业内的企业状态

榆林产业内的产权结构较差。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5)产业组织结构

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内的企业能否发挥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条件。榆林产权组织的全球化程度、上升趋势及进入门槛等方面各有侧重。

(6)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提升效应”,相关产业的互补形成的产业集群将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地区产业竞争力优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榆林煤炭及煤化工、盐化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相关产业支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7)环境和政府

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考虑产业发展的要素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必须将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要素考虑在内,保持榆林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政府在营造产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一个缺乏基本竞争优势的产业,政府的效应微乎其微,但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适当的政府行为会推动产业的发展。

(8)榆林产业竞争要素的综合评

3.榆林主导产业的选择

综合对榆林市产业状况的历史分析和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评价,可以对榆林市主要产业进行综合评价。从而选择榆林的主导产业、接续产业和配套产业。

(二)榆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依据榆林主导产业的选择结果,可以得到榆林各发展阶段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榆林主导产业沿着“以煤炭采掘和煤化工、盐化工为主一煤炭采掘、煤化工、盐化工与精细化工、新能源并重一以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一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路径转变。

――煤炭采掘业在2050年后将主要起配套产业的作用,榆林的化工产业将整合全中国乃至全球资源,进行生产。

篇10

[关键词] 射频识别 产业 济南

一、RFID技术及产业特点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分析所传递的信息达到对物体识别目的的技术。RFID系统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RFID读写器、计算机应用系统组成(如图所示)。

1.RFID技术大大优于传统识别技术

RFID系统可以自动、迅速地获得物品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RFID具有高速精确读写、环境适应能力强、非接触识别、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等传统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不仅是条形码技术的替代品,还被视为连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纽带技术。

2.RFID产业链涵盖面广

RFID产业链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领域,涵盖RFID硬件(主要指RFID标签和读写器)、RFID软件、RFID服务三大部分,具体包括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RFID读写器设计与制造、RFID中间件、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咨询与培训等多个环节,几乎涵盖电子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

3.RFID技术应用领域广泛

RFID技术具有普适性,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市场空间巨大。RFID技术应用于交通、物流、生产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自动化程度,降低成本,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RFID技术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应对市场外,还能大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因此,研究RFID技术、发展RFID产业对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公共安全等方面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济南市RFID产业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分析

2004年至2006年三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分别以234.5%、178%、109.6%的速度高速发展,在RFID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济南市在RFID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定基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1.具有一定的RFID产业基础

济南市现有RFID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40余家,其中RFID系统集成企业7家,RFID产品销售企业20余家,RFID研发制造企业3家,从业人员约1500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企业数量约占山东省从事RFID研发、制造、集成和产品销售企业数的3四分之三,在省内居绝对优势地位。

2.RFID产业链逐步形成

济南市RFID产业多集中于RFID标签印刷、RFID读写器、RFID系统集成、RFID产品的销售等环节,RFID标签印刷和读写器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RFID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发展较好,但RFID产业核心技术及关键环节――RFID标签芯片设计与制造及天线设计制造等发展还比较薄弱。

3.RFID应用领域日益扩大

目前, 济南市在居民身份证、药品物流配送、环境监测、宠物管理、质监系统区域监管及危化气瓶管理等领域开展了RFID应用,但在物流、医药卫生、交通、制造业等RFID主要应用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还不够广泛。

4.RFID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济南市RFID入门级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多以较成熟的RFID产品和系统为主营业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RFID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彼此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尚未形成明显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三、推进济南市RFID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积极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通过建设公共演示体验中心、举办专题论坛、座谈会、技术产品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RFID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提高不同领域特别是制造业、物流、医药卫生、交通、零售等行业对RFID技术及应用前景的认识,打消等待观望的疑虑。同时,积极宣传国家推动RFID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从事RFID研发、生产制造及应用的积极性,夯实技术和产业推广基础。充分发挥RFID产业联盟的作用,促进政府、科研、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在深刻理解RFID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深入调研,把握定位,制定RFID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济南市实际,制定有利于RFID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融资、服务等全方位的扶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吸引和鼓励传统产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RFID产业,鼓励中小RFID企业发展壮大。

3.建设RFID产业基地和公共技术支持平台

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打造RFID 产品演示和体验平台、信息咨询与培训平台、RFID研发与测试平台、RFID 生产制造平台等创新平台,形成支撑产业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发挥省会科技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标准制修订力度,优先制定全省层面涉及多部门的RFID应用所急需的地方标准,通过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4.强力推动RFID技术应用示范

根据济南市实际情况,在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图书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先进制造业、交通、物流等典型行业和领域中,选择条件比较成熟,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项目开展试点工程,积极探索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RFID应用示范模式,逐步形成多领域、大规模的RFID应用,并通过应用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RFID企业,锻炼一批RFID技术人才,带动整个RFID产业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

四、结束语

RFID技术优越,产业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济南市RFID产业已初步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加大RFID应用示范力度,推动RFID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 韧 鞠颂东 衣春光:在物流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RFID技术应用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