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循环发展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循环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篇2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篇3
关键词 低碳模式;低碳均衡;循环经济;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001-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1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自1972年首次提出以来,已深入到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一系列重大的环境问题,其中最根本、最棘手的就是如何解决因化石能源无度利用导致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2007年,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表明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2];2007年,主席提出中国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8年,日本以《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为基础着手实施“低碳社会行动计划”[3]。《斯特恩报告》指出,“现在全球以每年1%的GDP投入碳减排,将可避免未来因环境恶化造成的每年5%-20%的GDP损失”[4],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通过判明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阐述循环经济的理论困境,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现实困境,提出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并运用系统综合集成思想,构建低碳模式基本框架和实现途径。
1 循环经济的低碳价值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是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蕴含了节能减碳的价值品质。然而,在目前技术水平约束下,循环经济在能源环节中面临巨大瓶颈,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要突破该瓶颈,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都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
1.1 循环经济指标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内容,是衡量其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分析其指标体系,可从深层次上判明循环经济 “减碳”的价值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评价指标由能源利用指标、水资源利用指标、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和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四大部分构成,如表1所示。1.1.1 能源利用指标分析
能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包括:能耗强度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供电标准煤耗和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四类指标。其中前三者是逆向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正向指标;前三者的值越小、后者的指标值越大均表明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耗量越小,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越少。
1.1.2 水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其中前两种是正向指标,后者是逆向指标,前者的值越高或后者的指标值越低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水资源的新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1.1.3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前者是正向指标,后者是逆向指标,其指标值越优说明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越高,矿产资源的新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徐玖平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1.1.4 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分析
废弃物再生利用指标用来衡量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和处理效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前五类指标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应就越少。
上述分析表明,在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具有明显的低碳意义,体现着循环经济追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总量的减量化发展原则。表 2 显示了循环经济指标在节能减碳方面的低碳价值及其所具备的化石能源利用减量化、温室气体排放减量化的内涵和品质。
1.2 循环经济面临困境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合流程,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循环经济现有框架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而言,作为特殊资源的化石能源无法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但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5];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凡特•阿累利乌斯认为,化石能源(高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6],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550PPM[7],这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性气候频繁等,极大地扰乱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
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循环经济亟需通过模式创新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
1.2.1 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节能降耗与发展排放”问题突出。2003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8],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9],目前,由于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如表3所示),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并呈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 排放国[10]。在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1.2.2 能源结构严重高碳
在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相对而言石油和天然气比例较低,人均石油开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1%左右[11]。我国能源结构 “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清洁能源比例较低,CO2排放强度高,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异常突出。
1.2.3 产业模式极不合理
我国经济在高增长过程中形成了“高速发展、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由于产业结构失衡,能源结构单一,三大产业发展模式高碳问题异常突出,高能耗的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过高,尤其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强排放、重污染”的行业在我国第二产业中比例过高,而低能耗的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持续高碳”。
综上所述,面对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的困境,结合我国循环经济的现实瓶颈,亟需创新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低碳模式结构特征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通过末端控制,即固碳,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量化排放,重构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使“社会-经济-生态”在低碳目标下具有耦合结构,形成其特有的结构特征。循环经济低碳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2.1 系统整体特性
低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在系统要素、层次、目标、运行等方面都具有复杂、有序、多元、耦合、动态的整体特性。
2.1.1 系统要素互为基础
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炭生产力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2 系统层次有序众多
高维性。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2.1.3 系统目标复杂多元
复杂性。低碳模式是 “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 体,发展低碳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2.1.4 系统运行动态演化
涌现性。在低碳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2.2 立体模式结构
低碳模式以自然生态系统系统为背景,以社会经济系统为核心,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优化消费习惯达到减少碳源的目的,从而根本上改变对化石能源的高消费造成的高碳排放;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碳中和技术、碳封存技术,积极发展炭汇林,建立炭汇交易机制,减少环境中CO2的存量,使得碳排放和碳吸收达到动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低碳模式的框架结构如图3所示。
2.2.1 多跨度时间结构
低碳模式可分为四个相互影响时间跨度,较长周期跨度制约着较短周期跨度的发展,同时较短周期跨度的变化累积形成较长周期跨度的动态演进。低碳模式时间结构如图4所示。
(1)短时间跨度-企业层面低碳经济。一般为5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的外部环境作用相对较稳定,其核心环节是通过实施碳减排技术,减少CO2排放量承担起企业的生态责任。
(2)中时间跨度-产业层面的低碳发展。一般为20年以内,在此期间,经济发展会显著改造系统内外部环境,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产业范围内的结构调整,通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
(3)长时间跨度-社会层面的低碳社会。一般为50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超出人类的认知水平,其核心问题是在全社会进行低碳模式的系统改造,“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理念深入人心,人类全面、稳步、有序地步入低碳时代。
(4)超长时间跨度-全局层面的低碳生态。一般为100年以内,在此期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已深刻影响系统每个组元的运行,其核心问题是构建低碳生态系统,实现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具有自然条件下的碳平衡,全面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
2.2.2 多层次空间结构
低碳模式可分为逐次扩大的四个层次,形成 “企业-产业-社会-生态”的整体空间结构。
(1)小空间跨度。关注企业层面的低碳模式,在企业内通过推行碳减排技术和能源替代策略,减少生产和服务中化石能源使用量,实现CO2排放最小化。
(2)中空间跨度。关注产业层面的低碳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行碳减排和固碳技术,提高炭生产率,在同样经济产出水平下,减少CO2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系统的低碳化。
(3)大空间跨度。关注社会层面的低碳发展,最大限度高效地利用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低碳化,构建低碳社会体系。
(4)超大空间跨度。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低碳发展,通过降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中CO2的排放量,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恢复至正常的CO2水平,从而达到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目的。
综上分析,低碳模式要求人、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子系统,在时间和空间的微观、中观、宏观和超级四个尺度动态、立体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 动态运行模式
低碳模式,在运行模式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低碳高效经济系统、低碳和谐社会系统、低碳均衡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控制理论,在经济系统高效运行前提下,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控制碳源,减少碳排放;在社会系统和谐稳定的基础上,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习惯,减缓高碳生产的动力,控制碳源;在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与发展森林、草地、湿地等微系统,增加碳汇,恢复生态系统自然的碳循环平衡;通过低碳模式的耦合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动态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3.1 低碳高效经济系统
低碳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耦合体,由若干清洁生产企业、循环关联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多条生态工业链组成,涵盖了经济系统中的生产、物流、消费、能力支撑各个层面。企业、产业和园区之间,通过节能减排,调整生产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使系统中的化石能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开发清洁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整个经济系统的低碳化和高效化。
2.3.2 低碳和谐社会系统
低碳社会系统是将低碳理念注入社会生活各层面,以政府服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文化道德体系、约束激励机制等为支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通过发展绿色住宅、建立生态社区、构建低碳消费等措施,全面减少社会层面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和谐文明的低碳社会。
2.3.3 低碳均衡生态系统
低碳生态就是在经济领域实现低碳转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均衡,从根本上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CO2过量排放的问题,从而实现生态系统自然碳循环的动态平衡,消除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解除由此带来的生存危机。
3 低碳模式集成体系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思想,通过构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发展特征,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品质。低碳模式的发展体系以生态伦理理论、生态经济理论、生态控制理论和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通过系统集成耦合产生低碳模式的理论体系;通过产业模式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以低碳技术为发展手段,在低碳政策保障体系的框架下,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低碳动态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模式综合集成体系如图5所示。
3.1 理论集成
低碳模式通过构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整体。低碳模式是在生态伦理指导下,实现生态文明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式。低碳模式将 “天人合一”的思想具体为“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在低碳发展框架下,通过继承已有思想,融入低碳理念,耦合形成低碳模式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低碳模式理论集成体系如图6所示。
3.1.1 理论体系
生态伦理、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构成了低碳模式的理论基础。生态伦理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哲学,生态经济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框架,循环经济为低碳模式提供发展路径。低碳模式通过继承与发展现有的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巨系统,以系统低碳均衡为价值判断,从资源、产业、社会和生态四个层面演绎出完整的低碳模式理论体系。
低碳资源理论是以资源能源为对象,阐述在低碳模式框架下,关于资源减量化循环化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及其开发利用技术的相关理论;低碳产业理论是以产业经济为对象,阐述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关于利用低碳技术进行企业清洁生产,产业优化布局的相关理论;低碳社会理论是以社会系统为对象,阐述在追求低碳和谐社会过程中,关于如何贯彻低碳理念,优化社会消费方式,构建低碳社会的相关理论;低碳生态理论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阐述在实现低碳生态均衡过程中,关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碳汇、维护自然系统碳循环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构建低碳生态的相关理论。
在低碳模式理论体系中,低碳资源是基础,为实现低碳均衡提供资源利用的理论技术;低碳产业是核心,为低碳经济的重点经济环节提供相关理论技术;低碳社会是保障,为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实现低碳均衡提供社会制度保障的相关理论;低碳生态是目标,通过低碳资源理论、低碳产业理论和低碳社会理论刻画人类社会的低碳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
3.1.2 理论创新
低碳模式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继承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思想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全新的理论品质。低碳模式理论体系通过继承与发展,从发展哲学和发展范式两个层面成了新的理论品质。
在发展哲学层面,低碳模式以低碳理念为核心创新了低碳世界观、低碳伦理观和低碳价值观。低碳世界观是在继承“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基础上,用“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的观点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类实践活动;低碳伦理观是在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以“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绝不属于人类”的价值判断,重新定位人类在“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巨系统中的坐标;低碳价值观以低碳世界观和低碳伦理观为基础,以“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低碳动态均衡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判断标准,重塑人类社会在“高发展-高排放”困境中的价值体系,以低碳价值作为作为人类生产、消费的价值取向。
在发展范式层面,低碳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创新了低碳发展观和低碳经济观。低碳发展观是在低碳世界观的基础上,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生存危机,以实现低碳均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最根本、最现实、最紧迫”的发展目标,通过“社会-经济-生态”巨系统低碳动态均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观是在低碳发展观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高发展、高排放”的高碳瓶颈,在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支撑下,以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手段,通过清洁生产机制,追求经济发展路径由高碳经济向“高发展、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向,实现低碳均衡前提下社会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
3.2 现实框架
低碳模式为解决循环经济碳减排压力,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的发展路径。低碳模式是针对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构建低碳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的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高碳排放”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构筑低碳均衡,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 以能源问题为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低碳模式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低碳能源是低碳模式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模式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的有效方法。低碳模式通过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推进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加速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低碳模式在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发展是低碳模式的根本方向,低碳模式是最具操作性的、可量化的持续发展模式。
3.2.2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彰显循环经济本质
低碳模式以循环经济为本质。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的着力点。低碳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最佳体现与首选途径,同时又向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减量化”首先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实现化石能源利用少量化和碳排放最小化、无碳化。发展循环经济内在要求发展低碳模式,循环经济是低碳模式的本质,低碳化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3.2.3 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低碳模式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手段。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改善能源结构,通过限制高碳能源在社会能源构成中的比例,积极开发低碳能源,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因此,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以低碳能源为重点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3.2.4 以低碳产业为支撑实施产业优化模式
低碳模式以产业优化模式为途径。产业结构将制约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决定社会经济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在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生产特征不同,其能耗和碳排放量也不同。低碳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要实现社会经济低碳转向,须调整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通过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发掘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减少碳源;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吸收CO2,增加碳汇;必须以低碳产业为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从“高增长,高排放”的高碳增长模式向“高增长、低排放”的低碳增长模式转变,实现产业模式优化。
3.2.5 以低碳技术为主体构筑创新技术体系
低碳模式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方法。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应以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从组织体系、对象体系、投入体系、服务体系四个层面,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投入为基础、服务为保障、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3.2.6 以政策体系为保障开展低碳模式示范
低碳模式以政策法规体系为保障。低碳政策保障体系是实现低碳能源结构调整、推行低碳产业优化模式、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低碳模式的发展须依靠政策保障来降低其成本。我国应主要从低碳政策体系、低碳市场体系和低碳考核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低碳模式政策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低碳模式试点机制,有重点、有针对地从区域(城市)和产业(企业)两个层面系统性、有步骤的开展示范;积极打造以“高速增长、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模式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其“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试点示范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低碳发展。
4 结 语
低碳模式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优秀思想,通过构筑“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低碳动态均衡,实现人类生存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彰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品质。低碳模式是针对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化石能源利用高碳排放问题,以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以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减量化排放为发展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模式优化和技术体系创新为主要手段,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政策体系为重要保障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通过构筑低碳均衡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R].2003.
[2]Federal Government of U.S. Lowcarbon Bill [R].2007.
[3]Japanese Government. 12 Pieces of Strategy to Build a Low Carbon Society[R].2008.
[4]N Ster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The Stern Review[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IPCC. Emission Scenarios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77-179.
[6]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9-41.[Academy of Sciences Energy Strategic Seminar.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39-41.]
[7]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2006:77-79.[State General Bureau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Report of China's Green National Accounting System 2004[R].2006:77-79.]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al Health Country Profile――China [R]. 2005:89-91.
[9]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 J]. Energy Policy .2005 , (33) :1643-1659.
[10]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 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 [J]. Energy Policy ,2005 , (33) : 1723-1743.
[11]A Kawase R, Matsuoka Y, Fujino J .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 Energy Policy, 2006 , (34) : 2113-2122.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Metasynthesis Model of Circular Economy
XU Jiuping LI Bi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610064, China)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035--04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流依然是沿用“高碳”背景下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因此,改变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已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工农业生产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市和乡镇经济的关联度,甚至国内外的经济的联动性都显著增强;气候变化(特别是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的同时;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凸显。主要的不利因素表现在:(1)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农业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退化;(2)由于人口持续增加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相对不足,可能诱发生的“粮食危机”;(3)“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出现的耕地和林地碳减排利益,迟迟没有实现价值并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中国各地农村已经推广多年的循环生产模式,已然为全球的二氧化碳减排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一直没有被有关部门和机构发现和认可。中国循环农业在二氧化碳减排项目中所蕴含巨大商机,亟待开发;未来农村的实施者(农户个体和地方政府)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应在实施之初就受到认可和保护。
一、国外低碳经济研究进展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提出,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其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低碳经济”的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在《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希望以此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的桥梁。可喜的是,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6年10月30日,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二是在2050年以前,要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PPm以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十至二十年达到峰值,然后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三是到2050年,全球排放必须比现在的水平低大约25%。即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把绝对排放量减少60%-80%,发展中国家在2050年的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应超过25%。
根据IPCC的最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COx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五十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0℃―3.5℃。
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0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CO2的形式释放人大气,CH4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O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二、辽宁省循环农业模式
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开展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模式早已运用纯熟,其核心环节是沼气池的沟通作用。但该技术移植北方后,受地温和气候影响,通常只能工作六至八个月左右,以及推广模式僵化等影响,农户无法得到预期经济效益,极大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很多早期的推广示范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随着全球的急剧变暖和沼气池保温技术的应用,该技术越来越受到北方农户的欢迎。
由于辽宁省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成功推广的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配套技术有八项㈣。
这八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配套技术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本溪满族自治县黄堡村、建平县章吉营子村;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北岔村、本溪满族自治县正沟村;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海城市王家堡村;农田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盘山县常家村;生态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阜新市生态园;平原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昌图县尹家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营口市老边区前山村、海城市有机果品基地;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典型单位为凤城市大梨树村。
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一池三改”推广“猪一沼一菜(果)”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四位一体”为核心的循环生产模式。
1.“一池三改”活动,推广“猪一沼一菜(果)”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㈣。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政府从本县实际出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资金补贴等方式,通过发展大循环、村户建 立小循环的方式,在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新技术,大力扶植循环农业发展,推动了该县生态循环农业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蚰岩县政府积极鼓励该县企业发展循环产业,在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使循环农业快速推进。岫岩县鞍山佳林生物质燃料制造有限公司,利用农村的玉米秸秆、稻草、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作物、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经过粉碎后加入添加剂加压增密,生产新型生物质再生能源“秸秆煤炭”,使过去农民废弃的农作物重新利用,增加了企业效益,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循环产业效益可观,前景喜人。
岫岩县政府在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的同时,还积极构建以种植、养殖、加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建立“家庭绿岛”式小循环,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开展“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厨)活动,推广“猪一沼一菜(果)”的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家庭绿岛”建成后人畜粪成为沼气发酵原料,沼气解决生活用能,沼渣、沼液作为上好的有机肥用来肥田,实现了农业的生态良性循环。此外,该县政府为了方便广大群众还建设了5座生物质气化站,以秸秆、树枝、木屑、锯末、稻壳等生物质和白色垃圾为原料,帮助3 000多户农民用上了洁净的新能源,既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使村容村貌更整洁,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新农村、新能源、新气象的目标。
与岫岩相似的还有沈阳市苏家屯区“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旧。
近年来,苏家屯区加快沼气能源产业的发展,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积极发展“猪一沼一果(菜)”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用沼气代替液化气,用处理后的沼渣、沼液代替化肥,有效地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该区的蔡家屯村有种植葡萄的历史,过去葡萄的产量和质量始终不尽如人意。2006年,这个村在区农机部门的支持下,把沿气应用到农业生产上,给葡萄上沼渣、沼液,经过本村葡萄协会的大力推广,葡萄种植户真正得到了实惠。蔡家屯村共建沼气池200多个,其中今年新建的就有100多个。农民首先在葡萄种植上使用沼肥。现在蔡家屯村葡萄种植面积200亩,注册的“华香”牌葡萄获得了绿色产品A级认证。质量的提升带动了价格的提升,2009年该村的玫瑰香葡萄卖到了每公斤16元,是去年的2倍,亩效益达1.5万元。
目前,该区已建成3500个沼气池,每个沼气池按年产4吨沼肥计算,每年将有1.4万吨优质肥产生。今后,苏家屯区还将在抓好沼气池建设的同时,抓好沼肥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利用,不断改良土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四位一体”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概念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通常情况下,农户庭院既是生活系统,又是生产系统,如何做到生活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农户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正是基于此,从提高蔬菜单产、复种指数、畜禽转换率和循环总量,降低饲料浪费度的角度出发,将各种设施组合成一个整体,辅以高效技术,使之成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同时各组分之间存在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分工与协调机制,使“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能够在系统内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价值的转换和流通,并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高。
该模式以沼气生产为中心,把种植业、畜牧业和蔬菜栽培等联结起来,实现了有机物的多层次利用。“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巧妙地应用了食物链加环原理,通过加入生产环(畜禽饲养)和增益环(沼气池厌氧发酵)将传统的单一种植和高效饲养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该系统食物链结构增长,对系统内有机废弃物能够达到多次循环利用,构成了良性循环再生路径。在中国北方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大多是燃料、肥料、饲料俱缺的地区,农村能源供应不足,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四位一体”循环农业中,以沼气池为纽带的作用巧妙地解决了“三料”问题。该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使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又转化为生物能,达到合理利用。通过沼气发酵,以无公害、无污染的肥料施于蔬菜和农作物,使土地增加了有机质,达到用能与节能并进。将沼气池建于日光温室地下,提高了沼气池的温度,使厌气发酵可以周年进行,辽宁南部地区已经实现周年进行,辽宁中部和西北部目前已经可以解决年均供气10个月左右。部分解决了北方冬季因温度过低而无法实现发酵产气的实际困难。同时,温室为畜舍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畜呼吸和沼气燃烧不仅能使温室温度增高,更重要的是其二氧化碳能促进温室内果蔬增产,温室内果蔬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又可供畜禽呼吸所用。人畜粪便和其它有机废弃物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以甲烷为主要成份的沼气,完全可供正常五口之家的日常所需。发酵后的沼液、沼渣富含有机成分,是优质肥料。施用沼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利用沼液喷施蔬菜或作物叶面兼有肥效和药效,利用其浸种可提高作物抗病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产量旧。正是由于在“四位一体”中引入了沼气池才得以使该系统生物种群增多,结构趋于合理,使有机物得到了多层次利用,同时沼气与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增强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四位一体”组分之间关系协调,构成了循环再生路径,使该系统生物种群增多,食物链结构延长,能流、物流循环加速。该组合充分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阜新市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提出了打绿色牌、念生态经、筑产业链、发项目财,实施种、养、加一体化,打造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战略。
五峰循环农业的表现形式是相互联系的四条产业链条:一是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通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落户在本镇的金禾公司加工保鲜玉米提供原料。二是肉牛饲养一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通过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为落户在本镇的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三是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一肉牛饲养产业链条。通过发展甜玉米种植,对秸秆进行青贮,为养牛提供饲料,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四是养牛一牛粪一沼气一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通过养牛用牛粪生产沼气,沼气用于照明、做燃料,沼渣做肥料还田,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这四条产业链既各成系统,又相互连结,环环紧扣,形成了一张完美的“循环经济流程图”。《辽西半干旱地区循环农业问题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循环模式,在这里得到了诠释。这 也是低碳经济下集约经营循环农业的典范。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及早申报联合国CDM项目,这一方面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方法学研究的短板效应。
位于阜新市太平镇水泉镇的辽宁乌兰山生物技术公司,每年能处理畜禽粪便20万吨,将粪便变成高含量有机肥还给农业种植,是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机肥不仅解决粪便对当地空气、水源、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以上,减轻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程度,使土壤板结现象得到改善。乌兰山生物技术公司实现从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作物种植一粮食秸秆利用―饲料生产一畜禽养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㈣。
其它例证还有很多,例如:抚顺县上马乡坎木村位于大伙房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大伙房水库是沈阳经济区重要的水源地,坎木村是生猪饲养基地,如何解决农民的生存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由农户在家里自建四位一体的沼气池,既处理了粪便,又解决了自家的做饭问题。
辽宁绿色芳山有机食品公司在黑山县建设了3万亩有机花生高产示范基地。
凌海市双羊镇新站村投资180万元新建了一座秸秆气化站,可以将各种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优质清洁的高效燃气,可完全替代液化气、天然气。
到目前为止,辽宁省200个省级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已按计划全面完成整治任务。三年累计建设各类畜禽污染治理工程144处。开发了畜禽粪便、农村垃圾、污泥混合发酵“三合一”技术,一并解决农村养殖、生活和中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问题。在农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结合北方地区特点,建设秸秆制气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系统,全省建成秸秆气化站253座。各市积极推进有机食品发展,全省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0万亩。
三、辽宁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组织化、规模化等特征。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龙头”产业带动下,可有效提升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规模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我省是农业大省,当前,农业生产的结构矛盾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应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使农业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效益的开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典型示范,逐步推广。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有效方法,特别适合中国农民对待新鲜事物认识的渐进性特点。它是以最生动的事实教育农民,从而对农民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并在典型示范带动过程中,还可以形成不断学习、模仿到创新的超越机制。
4.因地制宜,研发适合当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生态经济领域专家、科研机构组成专业研究组,设立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发基金,促进环境综合治理等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另外,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实施优惠政策,积极推广已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民真正的接受,并扩展应用范围。
5.建立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不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在有机农业中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种植覆盖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有机饲料喂养家畜等。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篇5
一、引言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社会进步与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据时代要求,更新管理理念与模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持下,通过制度、技术的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源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能源使用的控制,减少消耗,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避免因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第二,经济增长与消费能源相分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增加能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第三,创新低碳技术,将此运用在企业发展中,提升企业绿色环保意识,优化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三、低碳经济对企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个政府部门为了做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提出明确的要求。若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碳排放量超过规定的线上,那么该企业需要在碳金融市场购买排放份额。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国家企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发展的前景越来越明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将此与自身发展充分结合,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促使国家节能减排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消极影响1.技术与资金影响低碳经济更注重低成本、低排放的发展,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经济与技术的问题,使用的生产设备多为能源消耗大的生产设备。在管理模式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以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来讲,资金与技术问题,是当前管理发展中面对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碳关税压力影响碳关税,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进行征收税的一种行为。该税收的出现,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与运行成本,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受到影响,造成经济效益不理想的问题出现。该问题需要得到企业的重视,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学科的管理对策,减少因碳关税而造成的经济效益减少问题出现,提升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自身的运行状态,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自身工作的流程,落实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综合运行情况。通过管理创新的方式,提升企业运行管理水平,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实现持续长远发展。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代入手,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一)立足低碳理念,明确发展目标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建立,能够推动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使企业发展状态更符合时代需求。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出企业应有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企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低碳经济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将此与企业文化充分融合,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使企业经济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此外,管理者还应将低碳经济融入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中,将此真正的落实在日常管理与生产中,体现出低碳环保的理念。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来讲,明确低碳经营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建立,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同时能够促使国家竞争发展,提升我国室温气体减排市场发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学习,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更多新的技术与手段,以此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如国家电网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坚决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低碳理念与企业发展的融合,转变自身管理模式,引入多种新能源技术,优化自身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提升管理效率。
(二)立足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充分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将此融入企业生产工作中,以此提升企业经济水平,促使企业低碳运行发展。就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若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需要研究与开发低碳技术,将此作为创新管理的重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实际生产工作中,转变传统产品生产开发模式,利用新能源技术进行创新,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优化自身的工作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与碳排放量。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生产链,利用低碳理念与新能源技术升级产业模式,使企业生产模式更符合低碳生产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优化技术与管理手段,才能真正的在激烈累市场中脱颖而出,促使企业升级发展,实现企业产品生产的低碳化,真正的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做好企业转型发展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需要立足市场需求,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制定创新发展计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以此保证自身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坚决落实低碳经济,将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明确发展思路,保证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为经济转向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明确未来企业发展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指明道路。自从党的十一来,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清洁能源优先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碳排放量强度大幅降低。因此,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将其与企业发展充分融合,以此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提升企业运行发展水平。通过对市场需求、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使各项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以此推动企业长远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实现与时俱进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经济体制发展状态,出台相关的政策依据,为国家内部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相关的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制定管理创新发展计划,并在国家的政策中发现发展机会,利用低碳经济优势资源,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效果,提高综合竞争力。如,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碳排放实行配额制度,根据发改委计划,全国碳市场将在2016-2020年期间全面启动实施和完善。如,2018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答应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该内容中要求在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这一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绿色环保建立的重要性,为企业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对国家政策制度的分析,能够优化内部工作质量,使企业发展做到与实际俱进,真正的达到低碳经济发展建设。
(五)加强科研人才培养,促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若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需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建立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状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并根据低碳经济要求,引导其对企业内部生产技术进行研发,减少资源的投入,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科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研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将低碳经济渗透在培训活动中,并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每,行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以此提升企业内部的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培训活动中意识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种支持,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此外,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交流活动,与同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交流组织活动,引导科研人员进行组织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与技术经验,在交流中获取经验与方法,以此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促使企业更好的经营生产。
篇6
【关键词】 新常态;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哥本哈根会议引起了全球对气温升高和环保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十二五”以来,汉中紧紧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秉承“生态立市、循环发展”的理念,提出“工业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宜居城市”的三市建设目标。
一、汉中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1、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总人口384万,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3℃,年均降水800-1200ml。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野生动物280多种,有大熊猫、朱q、金丝猴、羚牛等42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51.2%,植被覆盖率56%,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的90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约1568亿元。水能资源丰富,有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产业结构现状
(1)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分析。2005年―2014年间,汉中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总量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991.05亿元,是2005年的4.6倍;从速度看,十年间保持较快发展,年均增速13.4%;从人均看,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28908元,是2005年的4.6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占比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保持较快的增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速、占比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从结构看,受历史政策和国家产业布局的影响,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始终占据突出地位,成为推动汉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根据汉中市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2013年间,从业人员占比第一产业下降1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1.6个、8.8个百分点,形成“一三二”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这种劳动力转移形式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随着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汉中拥有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2005-2014年间,其占第一产业比重始终维持在60%左右;牧业是其另一主导产业,约占四分之一;其他三个行业合计所占比重在10%左右。长远看,这种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高产农业不免造成环境污染,制约农业由数量型向质效型转变,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缓慢,碳汇产业―林业所占比例太少,且呈下降趋势。
2005-2014年间,第二产业发展中,工业和建筑业占比此消彼长,但工业占有绝对优势,对经济支撑作用强劲。2014 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35.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6%,拉动GDP增长4.71个百分点。重工业结构特征突出,201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726.02亿元,年均增速24.4%,占规上工业的72.3%。其中,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和食品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860.19亿元,增长16.7%,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4.3个百分点。
2005-2014年间,第三产业发展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6.7%降到14.2%,下降12.5%,金融业从4.3%上升至7.7%,上升3.4 %。第三产业仍然处于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金融、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能源消费现状
(1)能源利用效率分析。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05-2014年间,汉中单位GDP能耗从1.80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94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4.72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1.468吨标准煤/万元,说明汉中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改善,正逐步向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但以上能耗指标始终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说明汉中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2)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014年汉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415.68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左右。其中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359.66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的86.5%。显而易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汉中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污染物,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汉中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
1、经济总量偏小,就业结构失衡
目前,汉中经济总量在陕西仅排第七位,相对偏小,形成“二三一”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一三二”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这种状态说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偏高,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偏低,就业人数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
2、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绿色农业占比较低,化肥污染严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滞后。二是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占主导地位的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为主的重工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能耗大,对能资源环境形成较大压力。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竞争力不足,尤其是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比例偏低。
3、低碳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一是传统粗放经济模式下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耗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或替换。三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对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资源环境约束度增加
长期以来,汉中煤炭消费占消费总量比重约占70%左右,石油、水电等消费占比偏小,天然气作为新型高效能源在短期难以改变低质型消费结构。此外,汉中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受约束增加。
三、新常态下汉中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关建议
1、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汉中发展低碳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把汉中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把农业发展与城市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二产核心竞争力
第二产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汉中走低碳工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培育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产业的改造,依法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加快国家级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创建低碳发展模式企业;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进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
3、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完善市场发育、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汉中发展低碳服务业:应依托其两汉三国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宣传推广,构建全面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改造和升级住餐、交运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扶持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完善外贸服务体系,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篇7
由此,“低碳”、“智慧”这两个关键词,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四川各地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广安和广元,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广安 西部地区的先行区域
2013年,广安市人民政府荣获“中国智慧城市推动奖”,广安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进入首批19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城市公示名单……这正是广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取得的成绩。
“广安可以说是西部地区乃至中国低碳智慧城市的先行区域,正沿着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愿景与轨迹快速前进。”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沈雁顺说。
广安是如何践行低碳智慧战略的呢?
在广安协兴镇果山村新型住宅建设现场,全新的建筑模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不用砌墙、打圈梁,所有构件都是在工厂预制好后运到现场组装,钢骨结构体系的主体结构,采用“双保温”+“双隔层”保温节能技术的墙体……这种房屋不仅提高了建筑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建筑整体质量,还降低了成本和物耗,实现了节能、环保及建筑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据介绍,果山村规划建设的95户全部采用新型材料建设。2013年下半年,广安正式开展新型房屋试点工作,预计今年4月底前建成。
见到这些住宅后,重庆中瑞鑫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来安有了新的打算:“到广安发展新型建材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每天清晨,家住广安城南上甲山水小区的刘玉清都会和朋友一起去兔儿山公园锻炼身体。“山上空气清新,景色美,让人神清气爽。”刘玉清说。
广安市围绕“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最高效”的城市管理目标,倾力打造“山水绕城,城拥山水,园中有城,城园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据统计,全市市域绿化覆盖率高达80%,市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尽享宁静与安详。
此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路灯、沼气池等低碳产品也已进入千家万户,造福了当地民众。
一大批低碳项目也接连发力,高调出击。据广安市副市长席世洪介绍,广安是四川省确定的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一氯多用循环产业链、化工工业产业链、有色金属产业链、新型建材产业链等低碳循环产业链,“1区2带”低碳循环经济布局完成,形成稳定的生态型链接。
总投资80亿元、运用近60项低碳智慧技术……“中国低碳智慧新城”受到广泛关注。该项目位于广安东南片区,占地1700亩,将于今年5、6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3—5年内建成。“它是中国二、三线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对低碳智慧技术的运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低碳智慧新城。”广安绿源低碳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平介绍。
其实,早在2013年5月15日,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就与广安签订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会展中心”、“中国低碳产业示范基地”两个系列合作项目,总投资达600亿元以上。
2013年6月3日,重庆众采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安邻水县签订低碳智慧产城一体化示范城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约225亿元。
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负责人林金木说,将尽快在广安启动新能源汽车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建设,努力在今年建成第一条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帮助广安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目标。
【点评】
广安的魅力体现了广安人的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不倾注全力将全国有志于低碳、智慧、环保的领军品牌企业汇聚一起,把广安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中国低碳智慧城市。——林金木(中国低碳产业投资中心负责人 )
广元 “国字号”的低碳试点
从剑门关到皇泽寺,从古蜀道到米仓山,从城市小区到工业园区,天蓝、地绿、空气优、环境美,先后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等称号,成为四川唯一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这就是广元。
如今,低碳发展已然成为广元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西部山区的欠发达城市,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城市化率只有31%,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广元究竟是如何打好“低碳”牌的呢?
理念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城市。广元的低碳发展之路要追溯到2008年。经过反复论证后,广元立足资源优势,把低碳发展作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努力建设全国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广元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十二五”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每年8月27日设立为低碳日(2014年起与全国低碳日合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少开一天车”等系列活动,推进“低碳”理念在全市普及。
先后出台《关于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的意见》《广元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09-2015)》等文件。低碳发展成为广元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战略之一。率全国之先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广元市低碳发展局,探索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低碳路径。
此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强低碳产业。几年来,广元坚持优化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全力推进低碳发展。
春暖花开,旺苍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内,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高炉与管道林立的工厂里穿梭。作为广元的产煤大县,丰富的煤资源是旺苍最大的优势。旺苍攀成钢焦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建勇坦言:“这里的企业没几家和煤炭没有关系。”然而,尽管企业都在生产,却不见烟、不见水、不见灰。为何会有这样天蓝水净的成效呢?
在工业发展中,旺苍实施煤炭资源就地转化,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按照集中、集约、集群的要求,规划建设了煤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以攀成钢为龙头,坚持走“煤—焦—化”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煤炭开采—煤炭洗选—炼焦—化工—精细化工”的五链扩张。
“这是广元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广元市低碳局副局长周平介绍,目前,低碳产业已占广元工业比重的40%以上。
2011年初,一家大型生物质发电企业看好青川县的资源优势,主动前来洽谈,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为青川带来数千万元的税收。然而,该企业最终却被拒之门外,因为它是以牺牲青川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经济相对落后,青川在引进项目上却“挑肥拣瘦”,不是生态环保的项目不要,“吞云吐雾”的企业别来,“风尘仆仆”的企业免谈。
为使低碳理念融入市民生活,广元以社区低碳试点示范为抓手,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使节能、低碳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利州区上河街社区的王恭亮老人是社区有名的“低碳王”。王大爷说,2009年,他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低碳知识,“我们把洗菜水、洗脸水用来浇菜,各种容器接雨水来浇花,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家用电器长期不用都会将插头拔掉。”他算了一笔账,以前每月水电气开销要200元上下,如今只要70元左右。在他的带动下,该社区有300多户效仿。
节电、节水、节油、节气等在广元被大力倡导。广元市委书记马华认为,“现在的广元,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老百姓认可的生活方式”。
篇8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出席会议并讲话。王钦敏说,贵州近年来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大数据产业作为守住两条底线、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大力培育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在大数据产业领域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发挥优势、后发先行,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方面成为了大数据领域的探索者、实践者,全省上下形成了尊重企业家和尊重创业者的良好氛围,正在成为大数据创业创新的沃土。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致辞中说,发展大数据是贵州省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贵州大数据发展风生水起、方兴未艾。当前贵州发展大数据迎来重大利好,将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千方百计在数据集聚、数据应用、数据引领上抢先机、求突围、作贡献。热忱欢迎更多投资者、创意者和应用商加盟贵州,在大数据领域开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互利合作,共同打造大数据创业创新的首选“试验田”。
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说,大数据迎来大机遇,大数据带动大产业,大数据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大数据支撑政府决策。我国大数据发展潜力巨大、空间无限。希望各部门、各地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贵州大数据发展,建好试验区,建成示范区,让互联网经济、大数据发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推介中说,贵州将围绕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推动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和大数据全领域应用,狠抓数据“集聚、融通、应用”三大关键,强化“信息基础设施、人才、政策法规”三大支撑,深入挖掘大数据商业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价值,全力抢占大数据发展制高点。
篇9
初春的北京,暖意融融。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银行成立20周年。在本届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北京银行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打造更高质量的北京银行。 打造节能减排融资模式
20年来,北京银行打造了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谱写了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的亮丽篇章。目前,北京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48亿元,支持了天壕节能、际高建业、乐普四方等一批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谈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闫冰竹表示,这不仅需要责任意识,还要有具体行动。
他认为,首先是践行绿色信贷理念,支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据了解,北京银行几乎每年的 《授信业务指引意见》中,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建筑建设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项目都是重点支持领域。在贷款评审时,北京银行坚持“绿色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原则,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及节能减排控制行业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将节能和环境影响作为贷前审要内容;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政策和国家明确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其次,要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打通绿色信贷“最后一公里”。针对节能服务企业轻资产等运营特点,北京银行创新推出了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方式的“节能贷”、政府奖励资金账户质押方式的“节能补贴贷”。2014年初,北京银行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项目贷款、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债券发行、保理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为多家企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清洁能源发电、绿色食品生产、城市水务工程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创新的绿色信贷服务,服务“美丽中国”版图。
同时,北京银行还通过完善业务合作平台,打造“绿色金融”特色品牌。发展中,北京银行以“多样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加强对外合作,创新担保理念,积极引入外部合作伙伴,共谋绿色金融发展。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节能融资服务平台,并获得“中国节能协会最佳合作伙伴”奖;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订合作协议,推出“CHUEE SME”项目,成为全球首家在节水领域与IFC开展合作的商业银行。2015年,与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联盟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100亿元,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闫冰竹表示,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围绕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要求,精准发力,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加快绿色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步伐,着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全力打造新时期的“绿色银行”,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闫冰竹说,要进一步以监管要求为指引,强化对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管理,让有限的资本撬动更大的业务规模,拓展更广阔的经营领域,共同打造资本消耗低、内生增长能力强、市值稳定增长的轻型银行。
同时,北京银行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促进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服务“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强化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方面,北京银行将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持续夯实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确保全行资产质量保持优秀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绿色金融实施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绿色金融供给不足、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绿色金融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推进绿色金融实施,闫冰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投资。一是探索从国家层面上成立政策性绿色银行,专业从事绿色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推广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创新轻资产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三是建议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专业投资作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银行携手IFC,合作开展支持中小节能企业的“中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项目“
篇10
P键词:低碳审计 社会责任 煤炭行业 政府补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11-03
一、引言
人口膨胀、资源枯竭、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以来的焦点,其中“低碳经济”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低碳经济的起源地,英国以法规制度层面为切入点,颁布《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并做出至2050年减排60%温室气体的承诺。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明确表示将投资数千亿美元以调整能源结构,并做出205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83%,截至2025年居民用电至少有25%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的承诺。日本通过制定《新国家能源战略》,做出2050年碳排放量降低60%―80%,完成21项关键性环保技术研发的承诺。我国作为世界低碳舞台上的一员,恪守节能减排的诺言。一方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大纲领性文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斥资5 800亿元用于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做出2020年碳排放减少40%―45%的承诺。为评价发展绩效,2009年英国提出用“低碳审计”作为衡量发展绩效的有力工具,也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然而,低碳政策是否制定合理?低碳资金是否使用得当?如何衡量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现行的低碳审计研究多以政府审计为主体,且集中于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其中前者包含低碳审计目标、动因和内容。近几年,已有学者以企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传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探究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绩效,如碳排放水平、能源管理或用能状况、低碳技术的研发等,但以规范类居多,实证类较少,尤其涉及低碳审计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绩效的研究。有限的研究包括汪茹(2013)构建的以行为导向为基础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该模式结合行为动机理论和 库尔特・卢因的“场论”,阐述和论证了其可行性。周兰和郭芬(2011)则重点阐述了低碳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程序,强调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并执行审计程序。张凤元(2013)则提出从结构低碳、基底低碳和方式低碳三个维度进行社会审计的评价标准。周丹(2015)根据《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版的出台,分析了与G3版的差异,提出要顺应“实质性议题”的潮流,加快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体系。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通过查阅文献,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产生的影响,鲜有低碳审计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关研究。以债权债务关系为例,倪娟(2016)以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2012―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披露环境信息会影响到银行信贷决策及债务融资成本,即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能够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且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刘荷萌(2015)则从债务期限结构的视角出发,以我国化工行业为样本,认为借款期限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然而这种影响也会延伸至投资者,沈洪涛等(2010)认为环境信息披露程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被杨宏宇(2016)再次证明,它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投资者降低了对企业的预测风险水平。唐国平(2011)通过研究深沪市湖北省的上市公司,认为投资者更偏好环境信息披露程度较高的公司,且这种偏好程度呈现季节性特点。何玉和唐清亮(2014)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碳业绩不理想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呈负相关的结论。姚圣(2016)通过选取我国不同期间的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环境信息的披露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常凯(2015)则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可能会给上市公司一定的财务负担,得出与企业市场价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的结论。由此可见,环境信息的披露会影响到债权人、投资者的潜在利益。依照上述理论观点,提出假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