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年度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篇2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麦积区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2006年底全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 742台,年加工量5.22吨,年加工产值342.716万元。主要加工大型企业有天水金星淀粉有限公司、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天水果脯厂等企业,主要果蔬贮藏企业有社棠镇、下曲葡萄贮藏基地、花牛镇花牛村三苹果贮藏基地,三阳乡蒜苔贮藏基地。但是,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加工增值的比重上还是很低,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技术含量都很低,造成了农产品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目前,麦积区仅贮粮和果蔬产后损耗分别达12%和30%,而比发达地区分别低于1%和5%,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产值之比,麦积区仅为0.24:1,而发达地区为0.38:1,由此可以看出,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全区农业、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关联度不强如:麦积区年栽植苹果103 364亩,年产苹果5 9181吨;年栽植葡萄21 214亩,年产葡萄15 849吨,占麦积水果产量80%,是名副其实的苹果、葡萄大区,但出产苹果、葡萄只能鲜食,虽然区内有几家果汁厂,但农产品大部分进不了工厂门,因产品品质低,腐烂损失严重,不宜榨汁,企业只有从外地进口浓缩汁加工,由于缺乏专用的优质原料,一方面农产品卖难,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缺原料吃不饱。

2.2产前、产中、产后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体系

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建成,基地规模有限,缺少产地贮藏,保鲜与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合条件运输贮藏,导致农产品在产后高额损耗,每年有20%~30%农产品腐烂损失,加工企业因此得不到优质原料,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2.3利益连接机制不紧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分散经营且规模小,商品率低,企业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即使企业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而往往履约难,目前的履约率只有30%左右,这就大大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风险的能力。

2.4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落后(10~20年),占90%左右的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检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为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生少、效益低,农副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在麦积区引进应用很少,极大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5科技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用于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的研究和发展经费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以下,能够用于农产品加工推广费更少,科研仪器设备条件落后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发展。

2.6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在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具有国家二级企业只有2家,只有34名大、中专毕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人才匮乏已成为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7体制矛盾突出麦积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小,档次低,70%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集中在城郊和渭河流域。乡镇企业理应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都属于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

3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麦积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从目前来看,农副产品供与求、产和销的矛盾已不是单一结构需求的失衡,而是以农产品缺乏为常态到供大于求为特点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的矛盾,劣质农产品滞销,而优质农产品紧销。因此,要克服长期以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稀、专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为农产品加工提供质量好、档次高的原材料。

3.2以加工业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今后农业产后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生产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农产品加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使产前种植产中贮藏、产后保鲜、加工和每个环节结合起来,当前要重点抓好水果加工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大型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生产基地,不管是建设新基地,还是改选老基地,应该充分考虑加工需求,当地实际需求。

3.3突出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方式很多,但当务之急是要下大力发展弹性高、效益好、牵动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开发加工附值的产品,主要作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粮油加工业:生产多品种、营养、卫生的半产品,制成品种方便食品,把精炼油提高到80%以上。

果蔬加工业:改进果蔬保险加工,推广气调贮藏技术,发展精品菜、保健菜、酱腌菜、素食菜等。围绕水果加工企业,发展宜榨汁的水果基地。

肉食加工业:要搞好生猪的集中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牛、羊禽肉及制品的比重,逐步实现从生肉制品到熟肉制品,粗加工到精加工,大包装到小包装,下脚废料到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转变。

饲料加工业:以生产综合料为中心,浓缩料为骨干,调配料为网络发展模式。

4合理布局,龙头带动,产销联动

麦积区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效益差等问题,应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现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多轮驱动,共同发展。对每种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政府部门应从征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抓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扶持1~2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载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主线。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育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现阶段主要是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做好三个层次工作。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联合,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②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可入股,实行股份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在麦积区而言,农副产品加工要重点抓好苹果、葡萄、杏果汁、葡萄酒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对有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多给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使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灵活决策。

6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商直接建厂,开发更适合区内原料资源,生产规模,工人技能和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保鲜和生产方面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肉食制品、粮油加工上广泛使用电子技术;在饲料加工方面,重点引进新型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等技术。

7争取资金扶持,扩大农产品加工的投入

麦积区是浅半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靠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为涉农部门,首先要以项目贷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结合麦积区实际,向农业部(厅)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扩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其次,实行网上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网站,制作招商投资项目,以本区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品种规格、总产量以及提供兴办加工厂的用地、用水、用电力、基础设施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8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设步伐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把新农村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加工业为主,充分利用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发挥小城镇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活路的优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会有大的提高,必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篇3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篇4

1.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趋势,形成了了一批知名品牌

河南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如河南漯河发展成了著名的休闲小食品生产基地,郑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基地。在漯河、郑州、许昌、周口、安阳、鹤壁的产业集聚区域集中了全省的61.2%的食品工业,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河南各地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涌现出了众多知名品牌,如双汇、思念、三全、莲花味精、十三香调料等享誉全国。郑州三全在速冻食品市场的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双汇集团是我国第一个销售额超过百亿的肉类加工企业。华英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双汇、思念、莲花在2009年分别以90.54亿元、44.90亿元、16.08亿元的品牌价值,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中的第71位、180位和390位。

2.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和完善

河南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众品集团通过多种模式培育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了60多亿元的产业链;华英集团坚持“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8000农户、近3万人实现了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食品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产品结构层次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河南食品工业大多数属于农副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种类主要是粮食制品和肉制品,粮食制品大部分以小麦为原料,肉制品主要以生猪为原料。由于转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原料没有更充分地高效利用,造成了产品资源的浪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河南大多数食品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遇到原材料成本上扬、市场激烈竞争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稳定。企业规模小还造成融资能力不强,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建设、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3.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河南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少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机器陈旧,损耗偏高。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为全国食品工业的第二大省,河南食品工业的新产值率仅居第七位。

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已经向深度加工转型,高科技、生态型食品工业稳步发展。主要表现是食品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趋势明显,安全绿色食品蓬勃发展。河南要进一步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实现从“中国粮仓”到“世界餐桌”的转变,就要紧跟世界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集聚,从强化品牌建设入手,积极开发生态产品,抓好食品安全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促进产业集聚

单独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竞争力。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发展食品工业,就要改善众多中小企业分散经营的局面,引导和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展,就能够依靠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市场应变能力、获得盈利能力的增长,有力促进产业升级、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是食品加工企业以品牌培育的需求形式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生产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河南一直坚持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全省共有著名商标9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这些品牌注重生产新兴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层次,扩大影响力,提高了河南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借助品牌强大的市场功能、信用功能、识别功能塑造河南粮食加工企业的产品形象,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创造出竞争优势。

3.发展生态食品

现代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需求很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很多发达国家也制定了绿色食品相关生产标准和准入条例。河南食品加工企业要提升产品竞争力,就要勇于和国际接轨,扶持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按要求不使用农药、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等,保证食品不受污染。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有机食品的认证,促进河南食品的出口增长。

4.保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之根本,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是食品加工企业的天赋责任。只有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扎扎实实把产品质量做好,河南食品工业才能在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长久的品牌优势。保证质量安全的途径是引入标准化管理。要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积极推行GMP认证、ISO9001等质量管理认证的先进经验,构建与国际接轨、适合省情的河南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建立粮油产品、果蔬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主要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为河南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调整产品结构

篇5

关键词:大米加工;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1 大米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大米加工业正在持续快速地发展。技术装备水有平明显提升,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综合效益稳定提升,深加工领域也不断地在扩大。根据粮油加工业统计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米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634244亿元,工业增加值205225亿元。

1.1 连续产能产量稳定增长

自零八年以来,我国在处理稻谷的能力上不断加强,同时,所产出是稻谷也的总吨数也在不断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上涨。

1.2 大米加工业企业规模化,生产集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

与往年相比,在2011年,大米加工企业的数量均有减少,但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企业数量减少了387个,数量的降幅却达到了54.3%。但是大米加工企业的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大幅增加,产品增加量为40112万吨。全国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大米企业有40个,比上年增加了7个,总产量达到了十万万吨,占企业总产量的19.17%。部分省份建设粮食产业园区,推进粮食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的优质粮油订单模式,并且促进了加工转化,形成一批大型粮油加工的企业群。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能过剩仍然突出

2010年统计的大米加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6.12%,比食用植物油、小麦粉加工业的产能利用率更低,与国际经验上的超过70%的产能利用率相比,更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2 企业多而小局面仍然没有改变

大米加工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分散及重复建设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区域布局还存在着精深加工产能,优质产能不足的状况,形成厂多稻少的一种局面,加工设备利用率不到30%,开工率也不高,导致产能大量浪费。

2.3 加工产业的链条较短,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大米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半成品较多,制成品比较少,精深加工比例偏低,产业链条短。因为稻谷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差,大量副产物没有综合利用的实现有效增值。即使是加工水平较为先进的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2.4 对企业研发的投入少,创新能力弱

我国对于粮食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很少,研发力量也分散薄弱,科技创新体系也不够完善。在科技的投入上的不足让企业创新能力不够。

3 大米加工业发展展望与建议

3.1 大米加工业发展面临良好的环境和一些有利的因素

3.1.1 进步的科技为大米加工业提供新技术新装备

科技领域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会推动粮油加工技术的创新。国家会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有利于我国大米加工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也将不断增加投入,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会更广泛地应用于大米加工产品的开发之中。

3.1.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大米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未来,我国会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为大米的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专用、优质的原料。

3.2 未来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3.2.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优质产能,推动粮食加工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以促进大米加工行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并且扶持企业,培养一批现代管理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3.2.2 传统的米制品主食工业化是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专用米、优质米、营养强化米等营养健康产品以及方便食品、大米蒸煮食品、膨化休闲食品等专用大米及各种工业化米制品的生产是未来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3.2.3 对于稻谷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 用碎米生产大米淀粉、淀粉糖、大米蛋白。稻壳生物质能源以及生产建筑材料都是未来大米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4 总结

通过对中国大米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分析和阐述,结合大米加工业行业的特点,从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展望了未来几年大米加工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大米加工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和集群;发展传统米制品主食工业化;着力推动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节能减排,减少大米加工电耗,提高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率;科技创新,推进稻谷加工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香料香精 食用香精 行业研究

(一)行业概述

香料香精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食品、日化、烟草、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配套产业。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日化等工业的高速发展,香料香精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香料(Perfume),亦称香原料,是一种能被嗅出香气或被尝出香味的物质,也是可用来调制香精的原料。香精(Perfume Compound),亦称调合香料,是以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辅料为原料按相应配方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具有特定香气和香味。

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人们对食品“色、香、味”的追求也与日俱增,而食用香精因其多样化的赋香、固香、矫味、中和口感等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被誉为食品风味的“灵魂”。

(二)行业发展综述

1、全球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全球香料香精行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根据相关统计,国际香精市场1970年的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1990年达到近80亿美元,2010年则增长至约220亿美元,较之199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近3倍。

近年来,国际香精市场总量趋于稳定,2014年及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均超过240亿美元,在世界精细化工大行业中仅次于医药行业位居第二。

2、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在产品数量、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0年,我国共生产天然香料6,000吨左右,合成香料1,000吨,香精6,600吨,生产总值4.6亿元。到2000年国内使用的香料量达到93,839吨,香精则达15.1万吨,共有香料香精企业近600家,香料香精年销售额达150亿元。2015年,全国香精香料行业总企业数约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则基本维持在350家。

近年来,国内香精香料行业虽然总体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收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河南五个省市已成为国内香精香料市场主要的竞争区域。预计未来5年中国香料香精行业将继续快速稳定发展,预计增长5%-10%的水平。

(三)行业发展特点

1、全球供求总体稳定,发展重心转向亚非

根据IAL Consultant对2013年全球市场香料香精消费量的统计和对2018年市场需求的预测,香料香精的总体市场未来几年内的需求上升幅度较为稳定,其中亚洲、非洲、中东及中美增长较快,亚洲作为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占比将超过34%,北美及西欧等传统高需求地区增长则相对缓慢。全球香料香精总体需求量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增长重心转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域。

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促进了全球主要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将产能及研局同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天然香料生产及合成香精香料生产,均由北美、西欧及日本逐渐转移至南美、北非及东南亚。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行业巨头纷纷前来设立工厂或者建立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快速占领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中端延伸,这给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2、国内竞争市场趋同,内外资企业同场竞技

鉴于国际行业巨头短期内对高端市场无可动摇的垄断型优势,以及国内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力有限等种种因素,多数内资企业长期在中低端市场之间徘徊,“低成本”,“薄利多销”成为大部分业内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的主要营销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产品质量及成分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只着重于中低端客户的经营思维也在发生转变。更多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渐将目标着眼于中端乃至高端市场,也就避免不了将与国际企业展开正面直接竞争。

(四)行业发展前景

1、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食品工业稳中求进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2013年以来,我国GDP增幅维持在7%左右,呈现健康的稳定发展态势。我国居民在总体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和生活改善的同时,消费者购买能力也不断提高,为消费型的食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从“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状况来看,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在“十二五”后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2015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1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从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国2016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不计烟草增长6.7%。2015年的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总资产比重的7.1%,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其中食品制造I2015年的规模突破2.17万亿元,虽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同比增幅略有下降,但总量与2010年相比,已增长了一倍有余。(数据来源:wind)

在国民经济与居民收支水平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人均食品支出也在逐年提高,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下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间接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前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未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加上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和美味的日益重视,势必将不断促进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发展。

(2)国家政策有力支持,行业规则逐步规范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食品行业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要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二是要由过去的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

“十三五”期间食品行业的转型规划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行业下游产品的健康型、享受型特征,以及产品多样性和不断创新性的行业优势将得以充分施展,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

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0年3月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2015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2016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多次对行业的生产及监管提出更为细致严格的要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自2013年底以来,相继更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通则》、《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等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化及规范了行业质量要求。

行业监管的逐步趋严和行业标准的更新细化对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结构升级、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淘汰了一批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避免了中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推动行业迈向更为自律、健康的轨道。

(3)消费观念持续转变,市场需求更新换代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食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食品早已不再是仅为了消除饥饿感和提供生存必须营养的温饱型消费品,对于食品安全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于食品“色、香、味”的消费诉求与日俱增,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从食品中获取一定的精神享受。

根据某知名乳制品企业的《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少,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食品饮料中,酸奶、饮料、瓶装水均出现消费升级的现象,尤其是高端单品的市场比例显著上升,比如酸奶销量的38%来自高端单品。

结合“十三五”规划,多样性的高端健康性、享受型食品将是日后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食用香料香精行业则为其下游行业能够成功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味觉享受需求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食品“添加”误解仍在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猛虎”,从而盲目追求“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根据食品安全网络调查显示,有32%的网民认为食品使用添加剂会造成食品的不安全。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作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一支,难免会受到这种误解的影响。

实际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就在2016年7月举办的“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生产中的为了提高食品满意度的一种必需品,其用处、用量均有严格控制且可通过科学标准来衡量,国家长久以来也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相信此类主要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解,会随着监管的进一步细致严格,企业的进一步自律规范,行业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而逐步解除。

(2)产品创新存在瓶颈

目前,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总体上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整体素质较强,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达到了国际化水平,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在产品精细化功能化开发能力和水平上仍有大量进步空间。

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际企业基于其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以世界最大香精香料企业瑞士奇华顿为例,现拥有100多名世界级的调香师,在多个领域具有600多项技术专利,以高投入保证产品更新速度和质量。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国内中小企业参与新型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无意在研发环节上投入大量资金,而是以观望国外业内领先企业产品研发状况为主,仅凭仿制跟随勉强生存。另外一部分企业即使有志自主研发,往往受企业规模、研发实力、人才资源等限制,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较慢。

整体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鉴于香料香精行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专业化的人才,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制度仍是整个行业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国食用香精香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蔡培钿、白卫东、钱敏 中国调味品 2010年第2期总第35卷

[2] 《中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用香精香料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纪要》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年第10期

[3] 《国际香精香料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外香化信息 2011年第6期.

篇7

一、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一)工业对兵团GDP的贡献相对不高

“十五”期间,第一产业对兵团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拉动GDP的百分点较大,但波动性也大,2006年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对兵团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拉动GDP的百分点虽然较平稳,从2006年开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兵团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比全国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要小得多(见图1、2)。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调整缓慢

从2001年到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从14.4∶45.1∶40.5调整到11.3∶48.6∶40.1,自治区也从19.3∶38.5∶42.2调整到16.4∶49.7∶33.9,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下降3.1和2.9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居重要位置的产业构成。兵团三次产业从33.1∶29.4∶37.5调整到34.9∶31.7∶33.4,第一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兵团仍处于一二三型低层次产业构成。

(三)经济增长稳定性差

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度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动态效率损害很大,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从2001年到2008年的8年间,全国经济波动平稳,稳定性强。同期,兵团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而造成兵团经济增长平稳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增长波动大。(如表所示)

二、 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轻型化,适应市场的能力弱

兵团工业一直处于以轻工业为中心的结构状态,没有随全国同步进入重工业阶段。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缺乏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价值低。从市场适应性来看,2001年至2008年兵团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的行业,有有色金属采矿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器材制造业,仅占兵团工业总产值4.3%,市场前景好的高增长性行业发展不充分,产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差。

(二)工业发展缺乏载体,地域集聚程度低

工业的大发展,依赖于载体的大开发。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兵团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园区少,建设水平不高,集聚功能不健全,不利于形成垦区间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兵团工业和农业关联度非常高,但目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仍很低,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2008年兵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40.7%,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实现的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0. 4∶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兵团现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弱,产业链条短,未能充分发挥兵团的集团化优势。

三、 加快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重构兵团工业新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当前,兵团工业中具有一定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除了食品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它的有色金属矿产采选、医药制造等属于资源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兵团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依托资源优势方面出发,重构兵团工业新体系:重点构建以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油气化工和矿产采选、加工制造、建筑材料工业、农用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兵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牧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要依托新疆的绿色食品资源和特有的中药材资源,开发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系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特色中成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食品及医药工业。兵团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应借资源优势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石油石化工业。

(三)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

加快兵团工业发展,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同时兵团和各师都要建立工业发展资金,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个体、私营、外企等资本进入兵团经济领域,积极引导和发展庭院经济和自营经济,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向联合,规范改制,做强做大,增加工业经济发展力量。

(四)加快发展农用工业

篇8

关键词:食品乳化剂 多元化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74-03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对食品品质、色、香、味等的各种需求,推动了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快速前进,作为23种食品添加剂的重要一员――食品乳化剂,因其多功能、高效率、低成本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食品。现如今的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趋势表明,食品乳化剂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作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后起之秀,其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1 食品乳化剂概述

1.1 食品乳化剂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760-2011)定义:乳化剂指的是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表面张力的,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1]。食品乳化剂是指添加少量即可显著降低乳化体系中各种构成相之间表面张力的,形成各种构成相分散均匀的稳定体系[2]。

乳化剂的实质为表面活性剂,可以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的物质均匀分散。作为最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之一,食品乳化剂不但具有典型的表面活性作用以维持食品稳定的乳化状态,它还能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发生特殊的相互链接,起到乳化或破乳、润湿或反润湿、起泡或消泡、分散、增溶、等一系列作用[3]。

1.2 食品乳化剂的分类

国际上通用的乳化剂大概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脂肪酸酯类、改性淀粉类、盐类及其他种类(包括黄原胶、瓜尔胶等)[4]。

食品乳化剂从来源上一般分为天然乳化剂与人工合成乳化剂两大类,但是按其在两相中形成乳化体系的性质可分为水包油(O/W,Oil in Water)型、油包水(W/O,Water in Oil)型和多重型(o/w/o)三类,其中W/O型比O/W型的能够更好地改善食品的稳定性,多重型(o/w/o)是气相、水相、油相三者相结合的乳状液。

1.3 食品乳化剂特性指标

HLB值:指亲水亲油平衡值,是衡量乳化性能最常用的指标。HLB值的大小取决于乳化剂中的分子构成,乳化剂分子亲水基团数量多,则表现出强的亲水性,从而HLB值偏高,形成水包油(O/W)型乳化剂;若乳化剂分子中碳链越长,亲油基团大,则亲油性强,从而HLB值偏低,形成油包水(W/O)型乳化剂[5]。

食品乳化剂是一类多功能的高效食品添加剂,它在食品中的作用不仅能提高食品质量,还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期,改善食品的风味和感观性状,而且还可以防止食品变质,有利于食品加工和保鲜,有助于新型食品的开发。

2 食品乳化剂使用现状

2.1 食品乳化剂国内外现状

在国际上,乳化剂的应用历史已达数十年,发展迅速。食品乳化剂种类多,范围广,据相关统计,全球生产和使用的食品乳化剂共约70类,FAO/WHO制订有标准的共34种,全世界每年的总需求大约为8亿美元,耗用量超过了25万吨。与其他添加剂相比食品乳化剂在食品中的用量约占了食品添加剂总量的1/2,这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多的添加剂。目前,食品乳化剂的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甘油脂肪酸酯,约占了总消费2/3-3/4。作为其中最大类的甘油酯类乳化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及其系列产品占了食品乳化剂的50%以上的份额。大豆磷脂及其衍生物位居第二,约占了20%,蔗糖脂肪酸酯和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各约占了10%,丙二醇脂肪酸酯约占了6%[6]。

在国内,由于我国乳化剂起步较晚,在食品乳化剂的品种供应和质量上与国外差距仍然较大。在我国,自1981年批准使用的食品乳化剂只有单甘酯和大豆磷脂两个品种,到2002年,我国允许使用乳化剂达29 种[7],1994年起已有近30个品种被批准使用。目前,我国已能生产的食品乳化剂有:甘油酯、蔗糖酯、司盘(Span)和吐温(Tween)、丙二醇酯、大豆磷脂、硬脂酰乳酸钠和钙等近30种食品乳化剂。而在市场上,能买到食品添加剂往往只有单甘酯、蔗糖酯、改性大豆磷脂等少数种类。其中单甘酯在面包抗老化方面效果较差,蔗糖酯的高价格,让消费者望之却步。

近几年,食品乳化剂配方应用研究成为乳化剂研究中的焦点。由于单一乳化剂具有性质上的局限性,使乳化剂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但复配可消除这一缺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食品乳化剂的复配一般是分三种类型的:第一种是乳化剂间复配,即将有不同性质的乳化剂进行复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这个可应用于蛋糕油和人造奶油等产品的制造;第二种是功能复配,即将乳化剂与增稠剂、品质改良剂、防腐剂等不同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复配,目的是发挥功能作用,如将乳化剂和增稠剂复配可制成冰淇淋乳化稳定剂、蛋白饮料稳定剂等,将乳化剂与增稠剂、淀粉酶等复配可制成面包改良剂等;第三种是辅助复配,即它是以一种乳化剂为主,然后以添加两种或两种以上填充料或分散剂作为辅助剂加以复配[8]。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乳化剂和和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复配。现如今国内推出的复配型乳化剂已广泛应用于面包、糕点、饼干、人造奶油、冰淇淋、饮料、乳制品及仿乳制品、巧克力、肉制品、豆制品、糖果、罐头、料理等各类食品。

2.2 食品乳化剂的应用现状

2.2.1 在面包、蛋糕、饼干类食品中的应用

在面包、蛋糕类食品包的加工、运输、贮存和货架存放等过程中,为保持其品质、改善口感,需要在面团中加入乳化剂作为品质改良剂,其作用在于防止小麦粉中直链淀粉的疏水作用,从而防止老化、回生,乳化剂还可以有效提高面团的亲水性,降低面团粘度,达到便于操作的目的;另外,乳化剂可以促使面筋组织的形成,增强面包或面条的韧性,提高蛋糕或面包的发泡性能,并使气孔分散、致密,使饼干中的起酥油乳化、分散,从而改善组织和口感。

2.2.2 在人造奶油中的应用

因为人造奶油原料宜得、物美价廉,既具有天然奶油的色、香、味,又不含动物脂肪中易引起脑血管疾病的胆固醇,所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偏爱。当然,人造奶油的生产是离不开食品乳化剂的。乳化剂发挥的作用是将水分散到油中,从而制成稳定、均匀的乳液,从而改善人造奶油的组织结构。人造奶油的脂肪含量低于天然黄油,因此,使得国外的消费量日益增加,并超过了人造黄油[9]。单甘酯、聚甘酯、丙二醇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和卵磷脂等乳化剂等常用于人造奶油的制造。

2.2.3 在鱼肉糜、香肠等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乳化剂在鱼肉糜、香肠等方便食品中,会使所添加的油脂乳化、分散,提高组织的均质性,并有利于该类食品表面被膜的形成,提高商品性和储存性。

2.2.4 在糖果类食品中的应用

当糖果类食品中添加食品乳化剂时,会使糖果中所添加的油脂乳化、分散,提高口感的细腻性,另一方面使制品表面起霜,防止与包装纸的粘连和砂糖(水相基)结晶。如在胶姆糖中的应用,既能提高胶基的亲水性,防止粘牙,又能使各组分均质,以实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2.2.5 在豆腐中的应用

食品乳化剂能够抑制发泡性,提高豆浆的亲水性,使其与豆渣充分分离,并通过增强保水性而提高出浆率[10];另一方面,乳化剂的乳化性能够提高固化成型后的保型能力,使豆腐保持良好的形态。

2.2.6 在饮料中的应用

如果在饮料中加入食品乳化剂,则可起到增香、助溶、乳化分散等作用,还可在含乳饮料中起抗氧化作用。此类食品中常使用的乳化剂有:卵磷脂、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司盘和吐温型乳化剂等等。

2.2.7 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食品乳化剂对改良脂肪晶体是至关重要的。脂肪晶体,它有有多种晶形,β-晶形尤为常见与稳定,如果晶体粒子大,熔点高,便很容易产生“砂粒”,添加乳化剂可以控制晶体性状的大小和生长的速度,使之转变成并维持为β-晶形,从而改善以固体脂肪为基质的产品组织结构,对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的装饰效果最为显著。

食品乳化剂在各种食品中的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3 食品乳化剂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食品乳化剂因在人体消化过程中可被分解为脂肪酸和多元醇,被人体吸收或排出体外,对人体无害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相关预测,若我国食品乳化剂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8%,到“十二五”末年我国食品乳化剂总产量将达到70万吨以上,食品乳化剂出口额将达到1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6%-7%。

我国2004年与2000年主要食品乳化剂销售额增长较大,如图2所示。

3.1 开发“安全、天然、营养、健康、多功能”乳化剂,与国际接轨

新世纪,新时期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身体健康,在保证发挥乳化剂作用的同时,如何开发出“安全、天然、营养、健康、多功能”乳化剂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食品乳化剂70%以上原料来自农副产品,我国盛产甘蔗和甜菜的国家,广西、广东、云南、东北三省是我国糖业基地,为以蔗糖为基础原料的蔗糖酯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通过蔗糖深加工,又可大大提高其附加值。通过结合高新生物技术,大力开发以大豆、油菜籽、棉籽、小麦、谷物等为原料的卵磷脂类、蛋白质类乳化剂等系列天然产品,抓住机遇,提高食品乳化剂质量和使用安全性,可以稳固国际市场地位。

3.2 走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开发新型、多功能乳化剂的同时,我们要立足现在,展眼未来,沿着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路线,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维护生态和谐,实现“中国梦”。

3.3 建立健全食品乳化剂生产、流通、使用的安全标准及监管体系

我国食品乳化剂行业起步较晚,其安全标准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食品乳化剂工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规范、科学、安全地生产和应用食品乳化剂,保障食品乳化剂的质量和科学使用,提高行业技术含量,推动科技文明进步,应结合食品工业发展形势,加快制订和完善食品乳化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或地方监管体系,这对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3.4 企业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

我国应根据食品乳化剂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保证开发出产率高、优质的食品乳化剂生产新工艺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借助先进设备和技术,实现大规模多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与经营。

3.5 发展乳化剂复合配方,加强复配技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乳化剂主要是依靠经验进行复配的,其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测试仪器的辅助,所得到的产品质量和性能都不是非常完善,这是不利于推广和应用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乳化剂复配技术的理论研究。如此同时,科研工作应该与食品加工企业密切协作,与市场实际需要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更快更好地拓展食品乳化剂的研究领域和应用空间。

首先要说的是,乳化剂复合配方技术研究至关重要,复配技术努力的目标应该是:以蔗糖酯与大豆磷脂为基础材料的复配产品;以单甘酯与蔗糖酯为主的复配乳化剂;以斯盘、吐温与单甘酯为基础材料的复配制品;由各种乳化剂和增稠剂、品质改良剂等食品添加剂复配成专用乳化剂。加强研究它的作用机理,更快地开拓食品乳化剂市场为食品工业服务。此外,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特殊营养食品,需开发各类乳化剂,要从重组技术、行业交叉、以资源为基础建立产业链等方面出发,在食品和相关的行业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4 结语

食品乳化剂已成为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如何确保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减少其添加量,达到高效率、安全、营养、健康、多功能的目的是我国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2760-2011)[S].2011(4):177.

[2]黄文,江美都,肖作兵,侯振建.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3):5-59.

[3]黄文,江美都,肖作兵,侯振建.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3):5-59.

[4]农业部网站.乳化剂在食品中的应用[J].(2012-05-07)[2013-12-24]http://.cn.

[5]朱珠,孙元宾.乳化剂的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2):79-80.

[6]杨强.食品乳化剂的应用前提[N].食品安全导刊,2012,94-95.

[7]陈小娟.我国食品乳化剂标准现状及展望[J].中国食品报,2010(5):1-4.

[8]付红菊,刘玮.食品乳化剂复配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论坛,2012(4),76.

[9]马文宏,张凤娇,焦永立,郑维君,王春天,王莹.我国食品乳化剂的发展现状[J].甘肃业,2011,299(6),26-27.

篇9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简述重庆市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川区发展绿色食品的对策建议:制定绿色食品发展激励政策;着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强调产业发展与质量品牌挂钩;健全监管制度;加快培育营销渠道;强化宣传,提高认识;严厉打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南川区

绿色食品是出自最佳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特定生产方式,限量使用化学物质,开展“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峻,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简述重庆市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1发展现状

1.1农业概况

南川全区面积2602km2,境内南高北低,分为南部中山区、北部丘陵区和中部漕坝区,森林覆盖率47.4%,生态环境良好。现有耕地面积6.8万多hm2,土壤类型为黄壤土、紫色土和砂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条件基本协调同步,四季宜农,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南川区是重庆市优质粮经作物生产地,重庆市首个绿色食品大米示范基地,栽培作物近千种,饲养动物40多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茶叶、药材、生漆、蚕桑等多经作物遍布境内,猪、牛、羊、马、鸡、鸭、鱼等成群分布。

1.1.1种植业

主要农作物有水稻2.67万hm2,玉米0.80万hm2,油菜0.93万hm2,薯类0.93万hm2,蔬菜1.20万hm2,茶叶0.43万hm2,水(干)果1.33万hm2,豆类、杂粮等0.33万hm2,合计8.62万hm2。

1.1.2养殖业

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水产、蜜蜂等。近年来,养殖业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全区出栏生猪70多万头、肉牛3.21万头、肉羊5.55万只、肉免1.53万只、小家禽980万只。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生猪规模化种猪场6个,二级扩繁场181个,年出栏50~1000头商品猪的养殖大户773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小区2个;水产品生产面积0.4万hm2;养殖蜜蜂5万多群。

1.1.3野生资源

野生资源主要有方竹笋1.47万hm2,其他竹笋1.33万hm2,中药材1.33万hm2,野菜3.33万hm2等。

1.2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南川区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含量、高残留农药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农田灌溉用水中氯化物、硫化物、汞、镉、铜、铅、砷等有害物质低于国家有害物质标准,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标准。境内无较大工业污染源,空气质量良好,具有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自2004年“山王坪牌”银杏叶茶获得第一个绿色食品认证以来,南川区绿色食品产业经过16年的发展,全区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企业达到27个,认证产品60个,产量50770t,产品涵盖稻米、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生猪等6大类,绿色食品产地面积1700hm2。优良的环境、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鲜明的品牌,南川绿色食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金佛玉翠”绿茶、金佛山野生大树茶等产品被评为重庆市优质茶,“金佛山牌”南川米在2016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中获得“中国十大好吃米饭”第四名。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证量小、面窄

南川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涉及稻米、茶叶、蔬菜、水果、竹笋、生猪等6大类,仅占全区农业资源22大类的27.3%;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小,仅占人工种植和野生资源面积16.4万hm2的0.1%;养殖业受饲料来源的限制,仅有1000头野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2续展保持率低

受生产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意识不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以及市场价格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南川区有效绿色食品仅有25个,占累计认证数量的41.7%;有效产量12381t,占累计认证产量的24.4%。

2.3原料因素制约

原料因素制约主要体现在养殖业方面,养殖业想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其饲料原料必须也为绿色食品。目前,国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饲料十分稀缺,大多养殖企业根本无法购买,加之绿色食品原料的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最终导致养殖业极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4政策因素制约

在大市场、大品牌的前提下,国内大多数地区制定、出台了品牌发展的激励政策,对获得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激发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而南川区尚未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2.5认证目录所限当前绿色食品认证目录尚未完善,一些物种还没被纳入认证目录,限制了这些产品的申报。

2.6消费者认识局限

由于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不力,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不足,能清楚辨认绿色食品标志的不多,大部分消费者只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还有1/3的人从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因而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导致绿色食品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2.7绿色食品标识侵权现象频发

一些生产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忽视绿色食品商标是证明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标志,必须经过注册、认证,才得以保护,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形象。

3南川区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制定绿色食品发展激励政策

政府制定、出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奖励政策,对获得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和奖励,提高企业的申报积极性。

3.2着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政府要选择当地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业,扩大生产基地,建立绿色食品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促使他们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迈进,不断发展扩大,开拓国内外市场。

3.3建设绿色食品

原料基地政府主导,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积极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为养殖业、纯加工业提供绿色食品原料,推进绿色食品认证。

3.4强调产业发展与质量品牌挂钩

区县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农发资金使用上,要把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质量品牌建设、企业规范化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不要单纯就产业安排农发资金,要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条件,推进绿色食品认证。

3.5健全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制度,建立以可追溯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部门、企业主体的职能职责,建立日常监督、年度抽检、年度检查三位一体的监管制度,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管理和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识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使绿色食品标识真正成为消费者放心购买的依据。

3.6加快培育营销渠道

对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等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绿色专销柜和专销区,使绿色食品能够迅速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增加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引导消费者放心购买。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将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倒推产地准出,以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7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应统一绿色食品标志图案,在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网络平台张贴明显的绿色食品标识,加强绿色食品知识宣传,要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绿色食品标志等方面,加强对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普及,转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观念,使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3.8严厉打击假冒

篇10

[关键词]哈尔滨市;县域经济;工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85-02

县域工业是推动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2012年以来,哈尔滨市各县(市)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大项目和配套项目,增强了园区发展后劲,初步形成了产业园区块状分布新格局,工业化成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拉动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哈尔滨市县域工业发展现状

2012年,哈尔滨市确定了重点实施县域经济发展的“8315”工程,即,重点发展产业,培育三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打造十大产业基地,重点支持50户龙头骨干工业企业。这一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12年,哈尔滨市县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县域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538.3亿元,同比增长13.6%,超出全市增速3.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33.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30.9%,超出全市增速12.8个百分点,其中有6个县(市)增速超过30%。

二、哈尔滨市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县(市)域工业发展不平衡

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原因的限制,哈尔滨市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平衡。哈尔滨市既有在全省排名靠前的县(市),也有比较落后的县。2012年,哈尔滨市只有5个县(市)增速高于15%。在县域经济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6.3亿元,同比增长34.1%,超出全市增速24.1个百分点,其中有7个县(市)增速超过30%,其他县(市)经济发展增速则相对较慢,县(市)域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

(二)特色产业相对较少

哈尔滨市所辖十县(市)工业优势不够突出,表现在十县(市)工业发展方向多以食品、制药、木材加工、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为主,特色产业相对较少。现有产业普遍存在资源消耗量大、产品科技含量较少、附加值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等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落实尚未实现与哈尔滨市同步

受资金、土地以及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十县(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优惠政策等方面尚未实现与哈尔滨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这种不同步导致县(市)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与已有的交通干道、城市供水、供电网络等并未实现完全联通,环保、物流等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供热、供气和治污等园区公共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园区面临土地、资金、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制约,县域工业发展环境较落后。

(四)生产要素资源紧张

园区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审批周期较长是制约十县(市)园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工业企业主要依赖自我积累、民间借贷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银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难以准确评估,缺少对工业企业贷款的利益驱动,造成企业贷款门槛高、融资难度大。

三、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县(市)的区位及资源优势

进一步做大县域工业发展空间,依托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以及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战略,主动承接省、市的产业转移,合理配置资源,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途径,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各县(市)应以自身区位及资源特点为基础,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支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支柱地位的产业。以五常市牛家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是省级工业开发区,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南部起点,是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之一,是哈南工业新城一区五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五常市接受省、市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牛家工业园区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配套环节,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以及部分为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布局的向外扩张的大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二)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走专业化生产之路

强县之基在于加强县域特色工业,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突出表现为特色工业的差别竞争能力。十县(市)应立足于自身独有的资源、区位、政策的比较优势条件来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突出 “经济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理念,制定有利于县域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工业发展规划,引导相同类型企业向特定优势产业区域集聚,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形成生产专业化地区和产业密集带,围绕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壮大产业能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以双城市为例,双城市食品产业发展在全省县域经济中表现突出,园区内以雀巢、娃哈哈、汇源、旺旺、大众肉联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已逐步形成具有双城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因此,双城市应将食品工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按照符合发展规划、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准入原则,重点培育和优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着力打造食品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聚集,提升产业关联度。

(三)多级共建形成合力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省、市产业整体布局,构建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发展新格局,省、市、县(市)三级要共同谋划,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在省县、市县、县域之间建立产业集聚延伸、优势联动互补的工业发展新机制。在招商引资上形成合力,在工业项目建设上共同推进,力争每个县(市)每年有一两个工业项目进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盘子,力争每年至少实施一个重点项目。

(四)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一是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必须使企业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帮助企业推进自身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信用管理。二是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形成一个以政府担保为主,其他担保形式并存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经过其评估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政府担保。三是鼓励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从实际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特别是在中小企业方面,银行要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定价机制、信用贷款方式和还款方式创新上实现明显突破,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四是构建政银企沟通机制。掌握和梳理国家省市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各项融资政策,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宣传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政银企长效沟通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及时了解银行的信贷投向,积极向银行推荐高新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银企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并跟踪落实银企合作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