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形式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循环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循环形式

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理论模型 ;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式直线过程,而是采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要求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自从循环经济的理念问世以来,发达国家先后把它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手段而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完善的经济机制、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压力不断增大的人口增长、整体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特征等复合、累积型因素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专家和学者的主要课题之一。推进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为基线,依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优势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升级和信息高效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循环体系,通过促进人类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2004年9月底,国家发改委首次主持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标志着循环经济已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1].

一、 循环经济理论

目前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都是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进行的。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模型中3R原则及各实践模式(企业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在技术上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等问题,即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分析和研究资源及能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利用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及无害化等具体技术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如“关于物质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 “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的研究” 等就属于这个范畴,属于实验或实证分析范畴[2]。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则突出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社会科学家更关心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以及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等问题,更注重探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的形成机制和循环经济增长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综合[3]。

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给出了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在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研究还存在“和谐度”的问题。依据外部效应理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为:

和谐度(CM)= 正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人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人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自然给予人的正外部效应/自然给予人的负外部效应]

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和负的外部影响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当前就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这一方面。

另外,对3R原则中的减量化原则,也可就减量化最适量的理论模型展开分析。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献中提到的减量化原则一般表述为“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但是,还有必要从减量化的最适量方面对减量化的理论模型做进一步探讨。需要度量要维持当前福利水平,甚至提高福利水平,应该投入多少自然资源为最适?在现在投入的基础上减少多少为最适?过多的减量化与过少的减量化都不能维持当前福利水平,更不能提高福利水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

对“大中小循环”三个层面减量化的最适量 ,都需要引入计量模型来确定。如,大循环层面(区域及社会),初步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减量化的最适量,并用最适环境影响量PI来替代,解释变量有:人口变化量PV,环境意识水平EL,单位GDP的环境影响I;循环经济制度CS(虚拟变量),循环经济技术普及率CT[4].

PI=f(PV,EL,I,CS,CT…)+E

限制条件:福利水平≥当前福利水平

对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可促使我们分离出关键性的因素,并以减量化的最适量作为基本前提和假设,寻找到各个层面推进减量化的最优方法和途径。由于对减量化的统计数据还不完善,上式仅是减量化最适量的概念模型[5]。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般经济理论认为,仍处于前工业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很难像工业国家或地区一样,实现总产值的高增长率和人口平均产值的高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初期的人均产值水平太低及增长率过低而引起的起步过程的持续滞钝。同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一旦选择了某种路径,就意味着将长时期地锁定在这一路径上,即使在路径以外存在其他更有效的路径,因为存在转换成本,要想改变路径也绝非是容易的事。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合理,人口素质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缓慢,信息不畅,观念落后等,形成了特有的低水平发展路径,要成功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找到并推行一种经济效益好,交易成本(转换成本)低的经济发展模式[6]。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在使先天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下降,生态不断脆弱化。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遏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经济仍然落后,传统经济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即使暂时恢复也还会再一次遭到破坏。所以必须创新发展战略,必须研究新的发展理论模型。根据前面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循环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环境的正外部效应(生态环境建设)/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环境的负外部效应(循环经济建设)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循环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7]。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层面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重建等各个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的目的是促进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和生态重建并重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之路。

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和完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到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必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发展经济中应该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升级,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形成互动协调发展机制,稳步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同时,要认识到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加大调整力度,并加大扶贫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抓好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整合几个主要方面。

三、结语

经验表明,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只有长期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经济建设模式很难持久推广运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相关,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循环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芝,刘凯.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2):42-44.

[2] 崔铁宁,刘双喜. 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63-65.

[3] 汪怀建,周跃龙,黄锦.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23-25.

[4] 孙彦泉.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3-16.

[5] 陈良. 生态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J],2007,9:104-106.

[6] 李辉作,吴翔. 以循环经济理论提升现代农业解决三农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J],农业与技术,2007,27(1):1-3.

[7] 刘伟明. 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J],台湾农业探索,2007,1:59-62.

篇2

【关键词】 循环经济两型社会青山区

武汉市青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青山区西起罗家港,东至武汉外环,南临东湖,北依长江。全区面积84.15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辖内有10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管委会(含13个建制村)、114个社区。

青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钢铁基地和老工业区,如何在推进钢铁、石化、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有效地突破环境、资源限制“瓶颈”,创造性地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青山的实际,用循环方式推动重化工集聚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改造升级,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开路先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十六大提出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2000年的基础上,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费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国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中,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资源、能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高强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并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这将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的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以“资源―产品―资源再生”闭环反馈为特点的循环过程。其倡导的是“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废弃”的与环境、社会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科学发展观。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权重是不同的。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首先应该着重实现各行各业(特别是流程制造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减量化”。量大面广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是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必要基础,也是中国当前的国情和重要切入点,不同于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国家。

二、流程制造业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流程制造业往往是指原料经过一系列以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为目的的加工――变性处理,获得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或特定用途产品的工业。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都属于典型的流程工业。如冶金、化工、建材、石化、造纸等流程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均表现为:输入源头是大宗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生物、水、空气等。这些资源、能源通过功能不同的工序串联作业、协同(集成)运行,生产出产品、副产品。这些产品在用作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排放物、废弃物。在国民经济中,流程制造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排放物,由此带来大量的环境负荷。与此同时,流程制造业存在着减量、再利用、再循环或再资源化的巨大潜力和可能。不同流程制造业之间有时存在着互为依存的产业生态链,也存在着消纳和处理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机会或潜力。因此,在流程制造业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尤为必要。

随着理念的转变,技术的进步,流程制造业存在着实现“3R”原则的巨大潜力和可能。不同流程制造业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依存的产业生态链,例如钢铁工业产生的废渣可作为水泥行业的廉价资源,水泥工业可以消纳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磷渣、赤泥等,也存在着消纳和处理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机会或潜力,如废钢、废旧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等。可见,在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流程制造业既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同时也应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优先切入点。

当前,青山区已有的循环经济基础,如以冶金、石化、电力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链雏形,是建立在典型流程制造业基础之上的,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与企业之间循环,逐步向外扩展、外延,最终实现大共生耦合产业体系和大生态产业链体系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其切入点明确,特征清晰。因此,青山区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中,必须清楚地了解和遵循这一规律,必须正确地把握未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中的重点与方向。

三、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是当时不得已的选择。第二个阶段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以高新技术的支撑为特色,较第一个阶段有了进步,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第三个阶段为生态工业园模式(或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由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是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是为“循环”而“循环”,所谓“3R”是原则、是基础,不是构成实施循环经济的全部要素。以“3R”为原则,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产业生态链为纽带,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优化。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注重提高局部环节直至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能量的利用效率,还必须高度重视资金的流动与增值。物质、能量的有效利用和资金的流动增值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要素,脱离时空概念的循环过程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应以合理的时空尺度的产业生态园为基本单元,其中流程制造业往往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

四、积极探索青山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

集大型钢铁、石化和热电企业于一个区域内,青山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实现有形循环经济园区的先决条件。推动三大企业间产品、副产品的有效对接,建立跨企业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继续强化推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循环,探索钢铁、石化、电力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青山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的首要任务。

青山区以“三企(武钢、武石化、青山电厂)、三园(都市工业园、环保产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园)、三区(生态产业区、生态宜居区、生态保护区)”为依托,以点带面,连点成片,梯次推进,辐射发展,努力实现企业、园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循环和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了重化工集聚城区改造升级的青山模式。

五、总结

青山区循环经济试点实践,是在充分认识本地区资源禀赋局限,遵循青山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努力探索重化工集聚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重化工集聚城区改造升级模式。这一循环经济特色是在不断学习、创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概括的描述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武汉城市圈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核心目标,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为主线,以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循环经济“六大体系”为重点,努力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企业与大城市共生共荣、重化工集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青山循环经济试点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促进驻区大企业之间项目耦合、产业链接及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尚有差距。下一步,青山区将通过先行先试,力争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推进循环经济,把青山打造成国内先进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宜居城市,当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为我国重化工聚集区的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卫东、阎军印:区域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秦嗣毅、郝冰:循环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J].生态经济,2008(7).

[3] 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出版社,2008.

[4]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5] 商博、谢锋:科学决策、共筑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读解[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 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7(4).

[7] 朱东元、张倩:武汉市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C].中国武汉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8.

[8] 王长安: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篇3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典型案例;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84-02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1]。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经过有效处理,达到变废为宝再利用的方式方法,是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泰兴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建设,在农业上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视,泰兴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都在2 000万元以上,用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能源化利用,泰兴市委、市政府将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便节能减排、秸秆禁烧禁抛与秸杆综合利用一并列入了市政府的“5+1农村实事工程”,出台了一系列的考核意见和细则,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进行专项考核。泰兴市是个农业大市(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该市主要农业废弃物,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是实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市(县级)的必然要求。2014年泰兴市农作物全年播种面积8.44万hm2,据测算,秸秆年产量达59.53万t,2014年泰兴市秸秆综合利用量为53.67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17%,提前1年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据统计,2014年全市存栏生猪61万头、奶牛1.5万头、家禽585万羽、肉羊31万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 245户,2014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95%,超过了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平均水平。2014年泰兴市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市(县级),2014年通过了江苏省的省级生态文明市(县级)的验收,2015年5月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市(县级)的初验[2-3]。

2 现有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2.1 人畜粪便的沼气再利用模式

2.1.1 农户人畜粪便再利用模式。对农户生产生活粪便污水及散养畜禽粪污再利用模式主要通过“一池三改”建设户用沼气方式进行处理,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用于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用能需要,沼液、沼渣用于还田,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肥效,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全市共建有8 000户户用沼气,每户每年可节约液化气支出600元、节约化肥农药支出200元,按80%户用沼气使用量计算,全年全市农户净增效益在500万元以上。

2.1.2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再利用模式。根据养殖规模大小,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共建有110个池总容积为30 000 m3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共装备有1 900 kW的发电机组,可处理35万头生猪年产生的粪便。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技术,一方面沼气可直接作为养殖场生活生产用能,另外每年可向周边900户农户提供生活用能,农户全年可节约资金54万元;沼气用来发电年发电量可达850万kW・h,年效益在4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沼液、沼渣可还田作为粮田、蔬菜、苗木、果树的有机肥料;通过加工干清粪、沼渣,全市3家企业年生产商品有机肥9万t左右,毛利在1 800万元以上。

2.2 农作物秸秆的“1+X”再利用模式

2.2.1 “1+X”模式中的“1”模式。“1”指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按照联合收割切碎原则匀抛后进行还田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主渠道。通过秸秆还田,一是可以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单位面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2%~3%,同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成本3 000元/hm2。二是减少水土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降低交通隐患。根据泰兴市实际,全面推广带水耕整、旱耕还田等全量还田模式以及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针对稻草较大的实际,示范推广覆盖还田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4.40万hm2,全年还田率达到52.1%[4]。

2.2.2 “1+X”模式中的“X”模式。“X”是指除秸秆还田外秸杆多种形式利用,具体是指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循环利用主要技术是秸秆反应堆技术和运用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技术混合生产商品有机肥,秸秆反应堆技术通过内置式和外置式反应堆将秸杆用于大棚生态种植和苗圃果树大面积覆盖还田利用,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2014年泰兴市利用秸秆肥料化技术循环利用秸秆6.39万t,其中江苏中房农牧有限公司、泰兴阿古利斯生物有限公司、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有机肥年利用秸秆3万t。秸秆基料化循环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成熟,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可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泰兴市秸秆基料化食用菌企业有2家,2014年泰兴市实现秸秆基料化技术循环利用秸秆0.3万t。秸秆饲料化循环利用主要指通过牲畜过腹还田方式实现秸秆循环利用,主要技术有秸秆青(黄)贮技术,青(黄)贮秸秆饲料具有营养损失少、饲料转化率高、适口性好、便于长期保存、去病减灾等优点,2014年泰兴市实现饲料化循环利用秸秆5.6万t。

3 典型案例

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泰兴市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内,公司注册资本11 099万元,是泰州市现有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建有能繁母猪5 600头,年出栏三元商品猪10万余头的现代化标准化猪场。公司建有4 000 m3沼气池、550 m3集粪池、15 000 m3氧化塘。公司采用以沼气发酵为纽带,配套沼气发电工程,形成了“猪―沼―果、蔬”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粪污经厌氧发酵后,沼渣通过干湿粪分离技术添加农作物秸秆生产优质有机肥;粪水经发酵氧化后用于果、蔬、苗木的灌溉;沼气用于发电和仔猪保温,向周边100户农户无偿提供清洁能源。公司全年利用有机肥及氧化水施肥和灌溉面积300 hm2,年产沼气发电48万m3,可节约电费近14万元;通过沼气治理,农牧、林牧结合,达到了零污染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公司实现了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图1)。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4.1.1 布局不合理,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节,农业废弃物循环转化率低。由于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离,对于秸秆利用来说运输成本增加,对于粪便利用来说,周边土地吸纳能力越来越弱,难以形成“粪污―沼气―肥料”良性循环种养模式,并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4.1.2 资金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慢。目前主要依赖省级以上的财政补助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市(县)投入较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需投入大量的自筹资金与设施,而且见效比较慢,影响了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5]。

4.2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及今后的工作任务

4.2.1 加大对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利用黄金时段播放相关的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的规定与通知,《泰兴日报》要设立专版进行报道,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利用培训、现场演示等手段,使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和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4.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农林牧渔相宜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养殖业、种植业布局要进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要在政策层面加以研究,出台相关地方规定。对已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布局,必要时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和调整。

4.2.3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引入多元化投入的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引进新型、成熟的技术,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储备,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多元投入的市场机制。

4.2.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废弃物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根据各乡镇(街道)特色特点发展循环经济,对已成熟的技术进行推广,对现有的利用产业要做大做强,要引进技术、资金,培植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新的亮点与试验示范区域。

5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刘荣章,李建华.农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06(2):36-39.

[2] 孙智君.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197-199.

[3] 李权.四川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废弃物利用探讨[J].时代经贸,2010(16):141-142.

篇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在皮肤科门诊病人中选择经皮肤划痕试验明确诊断为人工性荨麻诊,且无溃疡病的患者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20~45岁;病程1~20年。同时,选择相应年龄、性别、急、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慢性胃炎者胃镜检查者30例(均为皮肤划痕试验阴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方法:按照规检查方法下胃镜,选择胃黏膜皱襞少、易于观察的胃窦部,先用水冲洗清除黏膜分泌物,再用胃活检钳适当用力作线状黏膜划痕试验,划痕长2~3cm,待3分钟左右观察划痕处的黏膜变化情况。

胃黏膜划痕试验判断标准:①胃黏膜划痕处呈条状隆起红色风团,为划痕试验阳性。②胃黏膜划痕处见条状红斑,但无明显隆起的团线,为划痕试验弱阳性。③胃黏膜划痕处无红斑、风团,为划痕试验阴性。

结 果

胃镜直接观察胃黏划痕试验结果:急、慢性荨麻疹,慢性胃炎分别与人工性荨麻疹比较,阳性和总阳性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急慢性荨麻疹与慢性胃炎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篇5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as great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school innovation level and quality, the high level of construction in local applied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teacher led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rive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utput, promote the benign circulation mode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organic unit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precipitation.

【Key words】Applied university;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0 引言

业水平和创新成果决定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推动力,是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要手段。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资源条件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夯实创新创业基础是一个急待探索的课题。文献[1]提出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但存在融合不紧密的情况,分析了校企双方的诉求及原因。文献[2] 提出构建育人共同体,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全过程。文献[3]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理念、课程体系和配套师资上综合考虑,构建“五抓五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文献[4] 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予以保障实施。文献[5]构建了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已经最终成果孵化的全过程体系,并进行了实例验证。文献[6]在分析国外两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开放办学等的措施。文献[7,8]阐述了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良性循环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几大职能的联动效应。文献[9,10]分析了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并以案例进行了分析其优缺点。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阐述了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

1 将创新创业的广谱教育与项目的重点扶持相结合

细数众多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不难发现优质项目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力军,而技术创新恰恰是应用型高效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各种资源条件的影响下,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通识教育与广谱教育为主。这就使得技术创新在应用型高校中较难实现。但科研水平是高校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面,在讨论如何将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化学校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前不妨先做两个假设。

假设一:现在我校有这样一个项目,有可观的商用价值,一定的技术壁垒,并在短期内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项目是由我校产学研输出的成果。

第二个假设,在假设一成立的条件下,通过企业对学校的各方面回馈,学校的发展得到可见的转变。学校通过对第一项项目累计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可行且适行的方法,极大的刺激和鼓舞了我校师生的研究热情。并在持续的技术累积中,形成了自己的产学优势。带动了学校全方位的发展。

从上述两例假设中,不难发现,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不仅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同时也是带动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重点扶持优秀项目――有孵化潜力,能真切促进产学研循环的项目,走以优秀项目孵化为道路,带动教学,研究,产出,发展的想法是可行的。

如何实现上述假设呢?首当其中的既是优秀项目的寻找与扶持。

1)加强项目关管理。施行末位淘汰制

加强项目的管理,剔除低质项目,增加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查的次数,实行一个项目结题周期内多次审查,切实落实各项目进展,逐步筛选出有价值的项目,再对其进行重点扶持。

项目的末位淘汰既能激发和督促各项目团队的项目进展,既能极大的节约有限的资源。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审查次数的增加,其目的在于抓住优秀的,筛掉劣质的,督促进展,集中资源,绝不是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篇6

【关键词】滚筒式冷渣机;安全运行与管理;循环流化床锅炉

0 前言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温度一般在850~900℃,因此炉渣的温度也在这个温度范围之内,为了利用炉渣这部分热量,提高锅炉热效率和保障排渣人员的安全,必须将炉渣冷却至一定的允许温度(一般在100℃左右)之内,这样锅炉应设置冷渣机冷却炉渣,目前采用较多的冷渣机有水冷螺旋冷渣机、风冷式冷渣机以及风、水混合冷渣机,由于风冷式及风、水冷混合式冷渣机结构相对复杂,在小机组上应用的较少,现小机组大多数采用水冷螺旋冷渣机,在水冷式冷渣机的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安装、使用不当造成了很多设备故障及安全事故,有的甚至造成了人员的伤害,冷渣机的安全运行与管理不仅影响到机组的稳定运行,同时也影响到排渣人员的安全,我们针对我单位冷渣系统进行改造,对冷渣机自身的保护进行了完善,同时对冷渣系统的管理进行了细化,在确保了冷渣系统安全运行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冷渣系统简介及改造方案

我厂原锅炉排渣冷却水系统由设计院设计,采用厂内循环水,由冷渣水泵加压后进入冷渣机,对炉膛排出的热渣冷却,然后进入凉水塔。

采用循环水作为冷渣用水的优点是:冷却水系统较为独立,操作简便,管路安装工程量较小;缺点是:由于循环水硬度较高,锅炉排渣温度较高,两者进行热交换时,水中的钙、镁离子等高温后易形成水垢,附着在冷渣机的内壁,轻者降低传热效率,重者造成冷渣机无法正常使用,甚至超温爆裂。

造成冷渣机结垢的主要原因是循环水的硬度过高,我们选择软化水作为锅炉排渣冷却用水可有效解决此问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1)设置单独除盐水冷渣循环冷却水系统,此方案优点是系统独立、操作简便;缺点是管路敷设较多、设备及土建投资较大。

(2)采用汽轮机凝结水作为锅炉排渣冷却水,自汽轮机辅机低温加热器出口搭接管道至锅炉冷渣系统进水母管,凝结水经冷渣器和锅炉排渣进行换热后回水至除氧器。

此方案优点:投资低,只需进行管路的改造利用凝结水泵做为冷渣系统冷却水的动力,可以不再使用冷渣水泵,节约用电;利用凝结水作为排渣冷却用水,解决了使用循环水结垢大的问题,延长冷渣机使用寿命;使用汽机低压加热器出口凝结水作为冷渣用水,可以将低压加热器原加热汽源解列,节约用汽。

缺点:该系统管路布置较为复杂,系统不仅需要锅炉运行专业人员进行调节,还需要汽机专业人员进行调节,调节不当会引起机组运行的不稳定。

通过方案比较,我们选择方案(2)实施改造。

2 冷渣机自身保护完善

结合冷渣机厂家的设计,我们又根据现场实际增设了其他保护,现冷渣机的保护主要有:

(1)冷渣机水管路上的阀门必须与冷渣机联锁运行,即必须完全打开进出水阀门后才能启动冷渣机。

(2)冷渣机水管路上设压力开关,当水系统欠压、超压时能够报警并停机。

(3)冷渣机回水管路上设热电阻,当水温超出设定值时能够报警并停机。

(4)冷渣机水管路上设安全阀,当水压超出设定值时能够泄压保护。

(5)冷渣机设有轴向位移检测装置,当轴向位移超限时能够报警并停机。

(6)冷渣机进水管路设流量低保护,一般采用流量开关或流量计,当进水管路出现问题,冷却水流量不能满足最低保护定值时,冷渣机能够报警且无法运行。

(7)在冷渣系统母管上设置安全阀,防止冷渣机本身安全阀不动作。

3 细化冷渣系统运行管理

(1)认真编制好冷渣系统安全运行规程,逐级审批后下发并严格执行。

(2)对冷渣机的启停操作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做到一人操作一人监护。

(3)对冷渣机的各项保护定期(一个月)进行试验,确保保护的可靠。

(4)将冷渣机纳入压力容器管理,定期由上级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严格执行设备巡检机缺陷管理制度,发现缺陷及时进行处理。

4 改造后获得经济性分析

(1)采用凝结水泵替代原冷渣水泵作为冷渣循环冷却水的动力源,一方面冷渣水泵(共三台5.5kW功率一台,3kW功率两台,)无需使用,减少年运行维护费用0.5万元,另一方面年节约用电约2.6万度。

(2)将汽机低温加热器出水作为冷渣循环水,一方面可节约低温加热器加热用汽;另一方面,原采用循环水作为冷渣冷却水,锅炉排渣的热量不能利用,白白流失,现通过技术改造可将这一部分余热充分回收。

按照每台机组凝结水量45吨/小时,锅炉排渣冷却水进水温度50度,出水温度70度,每天运行6小时,年运行300天核算可利用余热折标煤约463吨。

5 结论

冷渣机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重要辅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并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不仅能够能够确保其安全运行而且有效地利用余热、节约能源,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要求。

【参考文献】

[1]岑可法.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设计与运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篇7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④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间循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