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规划规范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交通规划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交通规划规范

篇1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2.0.8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公里/平方公里。

2.0.9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

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

2.0.10公共交通标准车

以车身长度7~10m的640型单节公共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各种型号的车辆,按其不同的车身长度,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车数。换算系数宜按附录A.0.3取值。

2.0.11公共停车场

为社会公众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免费或收费的停车场地,也称社会停车场。

2.0.12货物流通中心

将城市货物的储存、批发、运输组合在一起的机构。

2.0.13货物周转量

在某一时间(年或日)内,各种货物重量与该货物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距离乘积之和,单位为t?km。

2.0.14交通方式

从甲地到乙地完成出行目的所采用的交通手段。

2.0.15交通结构

居民出行采用步行、骑车、乘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由这些方式分别承担出行量在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

2.0.16交通需求管理

抑制城市交通总量的政策性措施。

2.0.17客运能力

公共交通工具在单位时间(h)内所能运送的客位数。单位为人次/h。

2.0.18快速轨道交通

以电能为动力,在轨道上行驶的快速交通工具的总称。通常可按每小时运送能力是否超过3万人次,分为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和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2.0.19路抛制

出租汽车不设固定的营业站,而在道路上流动,招揽乘客,采取招手即停的服务方式。

2.0.20线路非直线系数

公共交通线路首末站之间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环行线的非直线系数按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2.0.21运送速度

衡量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指标。公共交通车辆在线路首末站之间的行程时间(包括各站间的行驶时间与各站停站时间)除行程长度所得的平均速度,单位为km/h。

3城市公共交通

3.1一般规定

3.1.1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的需求。

3.1.2大、中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取代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小城市应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

3.1.3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在客运高峰时,使95%的居民乘用下列主要公共交通方式时,单程最大出行时耗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不同规模城市的最大出行时耗和主要公共交通方式

城市规模最大出行时耗(min)主要公共交通方式

大>200万人60大、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公共汽车电车

100—200万人50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公共汽车电车

<100万人40公共汽车电车

中35公共汽车

小25公共汽车

表3.1.3

公共交通站距

公共交通方式市区线(m)郊区线(m)

公共汽车与电车500—800800—1000

公共汽车大站快车1500—20001500—2500

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800—10001000—1500

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000—12001500—2000

表3.3.1

3.1.4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6规划城市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应控制预留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的用地。

3.1.7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

公共交通方式运送速度(km/h)发车频率(车次/h)单向客运能力(千人次/h)

公共汽车16—2560—908—12

无轨电车15—2050—608—10

有轨电车14—1840—6010—15

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20—3540—6015—30

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30—4020—3030—60

表3.1.7

3.2公共交通线路网

3.2.1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平方公里;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平方公里。

3.2.3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公共交通车站

3.3.1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3.2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3无轨电车终点站与快速轨道交通折返站的折返能力,应同线路的通过能力相匹配;两条及两条线路以上无轨电车共用一对架空触线的路段,应使其发车频率与车站通过能力、交叉口架空触线的通过能力相协调。

3.3.4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4.1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4.2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4.3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4.4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5快速轨道交通车站和轮渡站应设自行车存车换乘停车场(库)。

3.3.6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平方米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3.3.8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营业站定点服务时,营业站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lkm,其用地面积为250~500平方米。

3.3.9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路抛制服务时,在商业繁华地区、对外交通枢纽和人流活动频繁的集散地附近,应在道路上设出租汽车停车道。

3.4公共交通场站设施

3.4.1公共交通停车场、车辆保养场、整流站、公共交通车辆调度中心等的场站设施应与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有保证。

3.4.2公共交通场站布局,应根据公共交通的车种车辆数、服务半径和所在地区的用地条件设置,公共交通停车场宜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车辆保养场布局应使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并与公共交通停车场相结合。

3.4.3公共交通车辆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宜符合表3.4.3的规定。

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

保养场规模(辆)每辆车的保养场用地面积(平方米/辆)

单节公共汽车和电车铰接式公共汽车和电车出租小汽车

5022028044

10021027042

20020026040

30019025038

40018023036

3.4.4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整流站的规模应根据其所服务的车辆型号和车数确定。整流站的服务半径宜为1—2.5km。一座整流站的用地面积不应大于1000平方米。

3.4.5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车辆段的用地面积,应按每节车厢500~600平方米计算,并不得大于每双线千米8000平方米。

3.4.6公共交通车辆调度中心的工作半径不应大于8km;每处用地面积可按500平方米计算。

4自行车交通

4.1一般规定

4.1.1计算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时,自行车行程速度宜按11~14km/h计算。交通拥挤地区和路况较差的地区,其行程速度宜取低限值。

4.1.2自行车最远的出行距离,在大、中城市应按6km计算,小城市应按10km计算。

4.1.3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较

城市规模自行车出行量:公共交通出行量城市规模自行车出行量:公共交通出行量

大城市>100万人1:1—3:1中等城市9:1—16:1

≤l00万人3:1—9:1小城市不控制

4.2自行车道路

4.2.1自行车道路网规划应由单独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路、城市干路两侧的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自行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4.2.2大、中城市干路网规划设计时,应使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行驶。

4.2.3自行车单向流量超过10000辆/h时的路段,应设平行道路分流。在交叉口,当每个路口进入的自行车流量超过5000辆/h时,应在道路网规划中采取自行车的分流措施。

4.2.4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宜按表4.2.4的规定采用。

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

自行车道路与机动车道的分隔方式道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间距(m)

自行车专用路1.5—2.01000—1200

与机动车道间用设施隔离3—5400—600

路面划线10—15150—200

4.2.5自行车道路与铁路相交遇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应设分离式立体交叉:

4.2.5.1与Ⅱ级铁路正线相交、高峰小时自行车双向流量超过10000辆;

4.2.5.2与I级铁路正线相交、高峰小时自行车双向流量超过6000辆;

4.2.5.3火车调车作业中断自行车专用路的交通,日均累计2h以上,且在交通高峰时中断交通15min以上。

4.2.6自行车专用路应按设计速度20km/h的要求进行线型设计。

4.2.7自行车道路的交通环境设计,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

4.3自行车道路的宽度和通行能力

4.3.1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l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m。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m,混有其他非机动车的,单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应为4.5m。

4.3.2自行车道路的规划通行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4.3.2.1路段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按1500辆/h计算;平面交叉口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按1000辆/h计算;

4.3.2.2自行车专用路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按第4.3.2.1条的规定乘以1.1~1.2;

4.3.2.3在自行车道内混有人力三轮车、板车等,应按本规范附录A.0.4的规定乘非机动车的换算系数,当这部分的车流量与总体车流量之比大于30%时,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乘折减系数0.4~0.7。

5步行交通

5.1一般规定

5.1.1城市中规划步行交通系统应以步行人流的流量和流向为基本依据。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有效措施,满足行人活动的要求,保障行人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连续性,避免无故中断和任意缩减人行道。

5.1.2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商业步行街、城市滨河步道或林荫道的规划,应与居住区的步行系统,与城市中车站、码头集散广场,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等的步行系统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

5.1.3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5.2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

5.2.1沿人行道设置行道树、公共交通停靠站和候车亭、公用电话亭等设施时,不得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

5.2.2确定人行道通行能力,应按其可通行的人行步道实际净宽度计算。

5.2.3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m。人行带的宽度和通行能力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人行带宽度和最大通行能力

所在地点宽度(m)最大通行能力(人/h)

城市道路上0.751800

车站码头、人行天桥和地道0.901400

5.2.4在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的间距宜为250~300m。

5.2.5当道路宽度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人行横道应在车行道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上设置行人安全岛。

5.2.6属于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5.2.6.1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人次/h,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辆/h时;

5.2.6.2通过环形交叉口的步行人流总量达18000人次/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2000辆/h时;

5.2.6.3行人横过城市快速路时;

5.2.6.4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步行人流超过1000人次或道口关闭的时间超过15min时。

5.2.7人行天桥或地道设计应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并与附近地上或地下建筑物密切结合;人行天桥或地道的出人口处应规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宜小于50平方米。

5.2.8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宜采用地道。

5.3商业步行区

5.3.1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区内道路网密度可采用13—18km/平方公里。

5.3.2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的宽度可采用10~l5m,其间可配置小型广场。

5.3.3商业步行区内步行道路和广场的面积,可按每平方米容纳0.8—1.0人计算。

5.3.4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

5.3.5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的距离不宜大于100m,并不得大于200m。

6城市货运交通

6.1一般规定

6.1.1城市货运交通量预测应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6.1.2城市货运交通应包括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市货运交通与市内货运交通三个部分。

6.1.3货运车辆场站的规模与布局宜采用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大城市宜采用分散布点;中、小城市宜采用集中布点。场站选址应靠近主要货源点,并与货物流通中心相结合。

6.2货运方式

6.2.1城市货运方式的选择应符合节约用地、方便用户、保护环境的要求,并应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合理选择道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

6.2.2企业运量大于5万t/年的大宗散装货物运输,宜采用铁路或水运方式。

6.2.3运输线路固定的气体、液化燃料和液化化工制品,运量大于50万t/年时,宜采用管道运输方式。

6.2.4当城市对外货物运输距离小于200km时,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6.2.5大、中城市的零担货物,宜采用专用货车或厢式货车运输,适当发展集装箱运输。

(1)当路段单向三车道时,进口道至少四车道;

(2)当路段单向两车道或双向三车道时,进口道至少三车道;

(3)当路段单向一车道时,进口道至少两车道。

6.2.6城市货运汽车的需求量应根据规划的年货物周转量计算确定,或按规划城市人口每30~40人配置一辆标准货车估算。

6.2.7大、中城市货运车辆的车型比例应结合货物特征,经过比选确定。大、中、小车型的比例,大城市可采用1:2:2~1:5:6;中、小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3货物流通中心

6.3.1货运交通规划应组织储、运、销为一体的社会化运输网络,发展货物流通中心。

6.3.2货物流通中心应根据其业务性质及服务范围划分为地区性、生产性和生活性三种类型,并应合理确定规模与布局。

6.3.3货物流通中心用地总面积不宜大于城市规划用地总面积的2%。

6.3.4大城市的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其数量不宜少于两处;每处用地面积宜为50-60万平方米。中、小城市货物流通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宜根据实际货运需要确定。

6.3.5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应与工业区结合,服务半径宜为3~4km。其用地规模应根据储运货物的工作量计算确定,或宜按每处6~10万平方米估算。

6.3.6生活性货物流通中心的用地规模,应根据其服务的人口数量计算确定,但每处用地面积不宜大于5万平方米,服务半径宜为2~3km。

6.4货运道路

6.4.1货运道路应能满足城市货运交通的要求,以及特殊运输、救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与货运流向相结合。

6.4.2当城市道路上高峰小时货运交通量大于600辆标准货车,或每天货运交通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设置货运专用车道。

6.4.3货运专用车道,应满足特大货物运输的要求。

6.4.4大、中城市的重要货源点与集散点之间应有便捷的货运道路。

6.4.5大型工业区的货运道路,不宜少于两条。

6.4.6当昼夜过境货运车辆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在市区边缘设置过境货运专用车道。

7城市道路系统

7.1一般规定

7.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7.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分道的要求。

7.1.3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7.1.4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7.1.5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平方米。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平方米/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平方米/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平方米/人。

7.1.6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7.1.6—1和表7.1.6—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项目城市规模与人口(万人)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机动车设计速度

(km/h)

大城市>20080604030

≤20060-8040-604030

中等城市--404030

道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

大城市>2000.4-0.50.8-1.21.2-1.43-4

≤2000.3-0.40.8-1.21.2-1.43-4

中等城市--1.0-1.21.2-1.43-4

道路中机动车车道

条数(条)大城市>2006-86-84-63-4

≤2004-64-64-62

中等城市--42-42

道路宽度(m)大城市>20040-4545-5540-5015-30

≤20035-4040-5030-4515-30

中等城市--35-4530-4015-30

小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项目城市人口(万人)干路支路

机动车设计速度

(km/h)>54020

1-54020

<14020

道路网密度

(公里/平方公里)>53-43-5

1-54-54-6

<15-66-8

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

(条)>52-42

1-52-42

<12-32

道路宽度(m)>525-3512-15

1-525-3512-15

<125-3012-15

7.2城市道路网布局

7.2.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

7.2.2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7.2.3各类城市道路网的平均密度应符合表7.1.6—1和7.1.6—2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土地开发的容积率应与交通网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网的通行能力相协调。

7.2.4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

7.2.5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七度地震设防的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7.2.6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7.2.6.1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

7.2.6.2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当城市放射的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交叉口上的左转交通;

7.2.6.3大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其他车辆应在环路外的道路上行驶;

7.2.6.4环路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的流量流向确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

7.2.6.5环路的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

7.2.7河网地区城市道路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7.2.7.1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

7.2.7.2对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应与滨河路的交叉口相协调;

7.2.7.3城市桥梁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应与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宽。在有条件的地方,城市桥梁可建双层桥,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管线设置在桥的下层通过;

7.2.7.4客货流集散码头和渡口应与城市道路统一规划。码头附近的民船停泊和岸上农贸市场的人流集散和公共停车场车辆出入,均不得干扰城市主干路的交通。

7.2.8山区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7.2.8.1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并应考虑防洪要求。主干路宜设在谷地或坡面上。双向交通的道路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

7.2.8.2地形高差特别大的地区,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

7.2.8.3山区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宜大于平原城市,并应采用表7.1.6—1、表7.1.6—2中规定的上限值。

7.2.9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适当加以保护。

7.2.10市中心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8时,支路网密度宜为12—16km/平方公里;一般商业集中地区的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km/平方公里。

7.2.11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1:2—1:4的长方格;沿交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的间距。

7.2.12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8。

7.2.13应避免设置错位的T字形路口。已有的错位T字形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7.2.14大、中、小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应符合表7.2.14—1和表7.2.14-2的规定。

大、中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

相交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快速路AAA、B--

主干路A、BB、CB、D

次干路C、DC、D

支路D、E

注:A为立体交叉口;B为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C为平面环形交叉口;D为信号灯管理平面交

叉口;E为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小城市的道路交叉口的形式

规划人口(万人)相交道路干路支路

>5干路C,D,BD,E

支路E

1-5干路C,D,EE

支路E

<1干路D,EE

支路E

注:同表7.2.14-1

7.3城市道路

7.3.1快速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7.3.1.1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快速路应与其他干路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7.3.1.2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

7.3.1.3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相交道路的交叉口形式应符合表7.2.14-1的规定;

7.3.1.4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7.3.2主干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7.3.2.1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隔带宜连续;

7.3.2.2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人口。

7.3.3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7.3.4支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7.3.4.1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7.3.4.2支路可与平行快速路的道路相接,但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在快速路两侧的支路需要连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7.3.4.3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7.3.4.4在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4的地区,支路网的密度应为表7.1.6—1和表7.1.6—2中所规定数值的一倍。

7.3.5城市道路规划,应与城市防灾规划相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3.5.1地震设防的城市,应保证震后城市道路和对外公路的交通畅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m;

(2)新规划的压力主干管不宜设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车行道下面;

(3)路面宜采用柔性路面;

(4)道路立体交叉口宜采用下穿式;

(5)道路网中宜设置小广场和空地,并应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划定疏散避难用地。

7.3.5.2山区或湖区定期受洪水侵害的城市,应设置通向高地的防灾疏散道路,并适当增加疏散方向的道路网密度。

7.4城市道路交叉口

7.4.1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的性质,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

7.4.2无信号灯和有信号灯管理的T字形和十字形平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可按表7.4.2的规定采用。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千辆/h)

相交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

T字形十字形

无信号灯管理有信号灯管理无信号灯管理有信号灯管理

主干路与主干路--3.3--3.7--4.4--5.0

主干路与主干路--2.8--3.3--3.5--4.4

次干路与次干路1.9--2.22.2--2.72.5--2.82.8--3.4

次干路与支路1.5--1.71.7--2.21.7--2.02.0--2.6

支路与支路0.8--10.--1.0--1.2--

注:1.表中相交道路的进口道车道条数:主干路为3-4条,次干路为2~3条,支路为2条;

2.通行能力按当量小汽车计算。

7.4.3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应与路段的通行能力相协调。

7.4.4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应设展宽段,并增加车道条数;每条车道宽度宜为3.5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4.4.1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规划的交通量和车辆在交叉口进口停车排队的长度确定。在缺乏交通量的情况下,可采用下列规定,预留展宽段的用地。

(1)当路段单向三车道时,进口道至少四车道;

(2)当路段单向两车道或双向三车道时,进口道至少三车道;

(3)当路段单向一车道时,进口道至少两车道。

7.4.4.2展宽段的长度,在交叉口进口道外侧自缘石半径的端点向后展宽50—80m;

7.4.4.3出口道展宽段的宽度,根据交通量和公共交通设站的需要确定,或与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相同;其展宽的长度在交叉口出口道外侧自缘石半径的端点向前延伸30~60m。当出口道车道条数达3条时,可不展宽;

7.4.4.4经展宽的交叉口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

7.4.5当城市道路网中整条道路实行联动的信号灯管理时,其间不应夹设环形交叉口。

7.4.6中、小城市的干路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可采用环形交叉口。

7.4.7平面环形交叉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7.4.7.1相交于环形交叉口的两相邻道路之间的交织段长度,其上行驶货运拖挂车和铰接式机动车的交织段长度不应小于30m;只行驶非机动车的交织段长度不应小于15m;

7.4.7.2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直径小于60m时,环道的外侧缘石不应做成与中心岛相同的同心圆;

7.4.7.3在交通繁忙的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不宜建造小公园。中心岛的绿化不得遮挡交通的视线;

7.4.7.4环形交叉口进出口道路中间应设置交通导向岛,并延伸到道路中央分隔带。

7.4.8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环形交叉口,环道总宽度宜为18—20m,中心岛直径宜取30~50m,其规划通行能力宜按表7.4.8的规定采用。

环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

机动车的通行能力(千辆/h)2.62.32.01.61.20.80.4

同时通过的自行车数(千辆/h)14711151821

注:机动车换算成当量小汽车数,非机动车换算成当量自行车数。换算系数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7.4.9规划交通量超过2700辆/h当量小汽车数的交叉口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上的任一交织段上,规划的交通量超过1500辆/h当量小汽车数时,应改建交叉口。

7.4.10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用地面积宜符合表7.4.10的规定:

环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

城市人口(万人)

相交道路等级T字形交叉口

十字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

>200

50--200

<50

>200

50--200

<50

中心岛直径

(m)

环道宽度(m)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主干路与主干路

0.60

0.50

0.45

0.80

0.65

0.60

--

--

--

主干路与次干路

0.50

0.40

0.35

0.65

0.55

0.50

40--60

20--40

1.0--1.5

次干路与次干路

0.40

0.30

0.25

0.55

0.45

0.40

30--50

16--20

0.8--1.2

次干路与支路

0.33

0.27

0.22

0.45

0.35

0.30

30--40

14--18

0.6--0.9

支路与支路

0.20

0.16

0.12

0.27

0.22

0.17

25--35

12--15

0.5--0.7

7.4.11在原有道路网改造规划中,当交叉口的交通量达到其最大通行能力的80%时,应首先改善道路网,调低其交通量,然后在该处设置立体交叉口。

7.4.12城市中建造的道路立体交叉口,应与相邻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车速相协调。

7.4.13在城市立体交叉口和跨河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口外30m的范围内,不宜设置平面交叉口和非港湾式公共交通停靠站。

7.4.14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7.4.14.1在整个道路网中,立体交叉口的形式应力求统一,其结构形式应简单,占地面积少;

7.4.14.2交通主流方向应走捷径,少爬坡和少绕行;非机动车应行驶在地面层上或路堑内;

7.4.14.3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行驶时,不同的交通层面应相互套叠组合在一起,减少立体交叉口的层数和用地。

7.4.15各种形式立体交叉口的用地面积和规划通行能力宜符合表7.4.15的规定:

立体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和通行能力

表7.4.15

立体交叉口层数

立体交叉口中匝道

的基本形式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有无冲突点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通行能力(千辆/h)

当量小汽车

当量自行车

菱形

2.0--2.5

7--9

10--13

苜蓿叶形

6.5--12.0

6--13

16--20

环形

3.0--4.5

7--9

15--20

2.5--3.0

3--4

12--15

十字路口形

4.0--5.0

11--14

13-16

环形

5.0--5.5

11--14

13--14

4.5--5.5

8--10

13--15

苜蓿叶形与环形①

7.0--12.0

11--13

13--15

环形与苜蓿叶形②

5.0--6.0

11--14

20--30

环形

6.0--8.0

11--14

13--15

①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苜蓿叶形为机动车匝道,环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②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环形为机动车匝道,苜蓿叶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7.4.16当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时,应将道路的上下行交通分开;道口的铺面宽度应与路段铺面(包括车行道、人行道,不包括绿带)等宽。

7.5城市广场

7.5.1全市车站、码头的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07~0.10平方米计算。

7.5.2车站、码头前的交通集散广场的规模由聚集人流量决定,集散广场的人流密度宜为1.0~1.4人/平方米。

7.5.3车站、码头前的交通集散广场上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进出口不宜大于50m;允许车辆短暂停留,但不得长时间存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应设置在集散广场。

7.5.4城市游憩集会广场用地的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13~0.40平方米计算。

7.5.5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10万平方米;区级广场每处宜为1~3万平方米。

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8.1城市公共停车场

8.1.1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10%—20%。市区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

8.1.2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应设置在城市的外环路和城市出入口道路附近,主要停放货运车辆。市内公共停车场应靠近主要服务对象设置,其场址选择应符合城市环境和车辆出入又不妨碍道路畅通的要求。

8.1.3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停车位数的分布:在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0%~70%;在城市对外道路的出人口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5%一10%;在城市其他地区应为全部停车位数的25%~40%。

8.1.4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8.1.5当计算市中心区公共停车场的停车位数时,机动车与自行车都应乘以高峰日系数1.1~1.3。

8.1.6机动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3~7次计算;自行车每个停车位的存车量以一天周转5~8次计算。

8.1.7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宜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30平方米;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的建筑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30~35平方米。摩托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2.5~2.7平方米。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宜为1.5—1.8平方米。

8.1.8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人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8.1.8.1出人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8.1.8.2出人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

8.1.8.3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人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8.1.9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8.1.9.1长条形停车场宜分成15~20m长的段,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得小于3m;

8.1.9.2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出入口数不得少于两个;

8.1.9.31500个车位以上的停车场,应分组设置,每组应设500个停车位,并应各设有一对出入口;8.1.9.4大型体育设施和大型文娱设施的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应分组布置。其停车场出口的机动车和自行车的流线不应交叉,并应与城市道路顺向衔接。

8.1.9.5分场次活动的娱乐场所的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宜分成甲乙两个场地,交替使用,各有自己的出人口。

8.2公共加油站

8.2.1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km。

8.2.2城市公共加油站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站为主,其用地面积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公共加油站的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表8.2.2

昼夜加油的车次数

300

500

800

1000

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0.12

0.18

0.25

0.30

8.2.3城市公共加油站的选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篇2

关键词:城市交通;技术;研究

Abstract: the article on China's recent city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modernization city traffic management basic theory, method of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ways and 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Key words: city traffic;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猛,交通需求量增长很快,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城市都基本上出现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现象。在我国,出现城市交通全面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二个:(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增长速度,城市交通设施运输能力不能满通需求而造成交通阻塞;(2)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交通阻塞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沿海城市较内地城市发展要快,北京及部分沿海城市已初步建成了较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但由于这些城市的交通管理设施落后,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不高,造成已形成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运输效率,加重了城市交通的阻塞。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以前对城市交通管理重视不够,城市交通管理法规还不够完善,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市民遵守交通法规的观念淡薄,交通违纪现象很普遍,时常造成人为的交通拥挤与阻塞。

总体来说,我国目前仍为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城市仍处于开发阶段,造成交通全面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加快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形成基本适应交通需求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是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当务之急。

本文着重讨论在我国近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中远期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中起支撑作用的交通工程应用技术的现状、发展方向与目标及其研究途径与措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城市交通信息系统;②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系统;③城市交通应用软件系统。

二、城市交通信息系统

城市交通信息是进行城市交通研究的依据,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城市交通信息极其丰富,种类繁多,就其时效性可分为实时交通信息及历史交通信息,就其性质可分为动态交通信息(车流的交通信息)及静态交通信息(交通设施的交通信息)。

1.械市交通信息系统发展与现状

(1)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信息系统

城市交通规划在城市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需要大量的城市交通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交通信息包括:①居民、车辆、货物的出行特性及其分布;②交通流特征(交通量、车速)及其分布;③交通设施(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交叉口控制设施、车站、码头分布);④社会经济信息(人口及其分布、居住分布、就业分布、土地利用及其分布)。这些交通信息在交通规划中是进行现状交通评价及未来交通预测的直接依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这类交通信息的收集与积累。早在五六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当时处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成为当时交通工程的研究重点,为了配合交通规划工作的全面展开,许多大中城市都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调查,并建立了标准化交通信息数据库,这些交通信息数据库在当时的大规模交通规划及后来的城市交通规划滚动、调整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交通信息数据库为交通规划及交通规划滚动中的交通评价、交通预测提供了坚实基础,使规划及规划滚动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这些规范化的交通信息数据库为没有进行大规模交通调查的城市提供了样板,这些城市可以不进行大规模交通调查而直接从规范化交通信息数据库中调用同类城市的交通信息进行类比,便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不仅大大节省了调查经费,而且大大缩短了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的周期,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如前节所述,我国目前状况与欧美发达国家60年代的状况相似,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造成城市交通全面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一个大规模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热潮正在全国展开。为了开展城市交通规划工作,我国已有近40个城市进行过大规模或较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调查,无疑这些交通调查成果对相应城市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从交通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①交通调查不规范。目前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调查很不规范,无论是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深度,还是对一些主要特征指标的定义均无统一的标准,造成城市之间的不可比性。如对居民“出行”的定义,就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城市定义为居民在空间上移动500m或1000m为出行;有的城市定义为居民外出耗时3分钟或5分钟为出行,等等,使得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这个重要的特征指标无可比性。②调查成果没有形成数据库,利用率低。我国已有近40个城市进行过综合交通调查,调查的城市覆盖面很广,信息量极其丰富,如果能形成一个国家级的标准化交通信息数据库,为没有做过交通调查的城市提供类比分析的依据,必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我国目前不仅没有形成国家级数据库,就连各城市本身也很少形成数据库,不少城市在交通规划结束后,交通调查资料就被遗失,待规划滚动时,需重新进行调查。有些城市,虽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调查,但在规划时,仅少量调查结果被应用,大部分被浪费。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交通调查资料利用率很低。

⑧交通信息采集手段落后。我国目前城市交通信息的采集基本上还是用比较原始的人工方法,自动化程度很低。如交通流量、车速等信息的采集基本上还是用记数法,现代化的交通检测手段没有被普及;居民出行调查常采用家访法;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信息用原始的图上量面积方法,扫瞄仪等现代化设备没有被广泛应用。

(2)GIS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应用

GIS(GeographiclnformationSystem)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支持的空间和空间属性数据库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它的综合功能、广泛的应用领域及在决策中的综合效能,最近十多年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计算机软硬件价格下降及技术的进步,GIS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迅速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GIS同样也能成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及城市交通管理的有力工具。

GIS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对数据和信息(包括图纸和表格)按地理坐标和空间位置进行收集、输入、存贮、编辑、查询、检索、显示和管理,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综合技术。GIS一般包括四个子系统:①数据输入子系统。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仪、扫描仪等将图片数字化,或通过实地测量获得的数据以及空间物体的属性数据按一定的格式输入计算机,建立相关的地理数据库。②数据库管理系统。把空间数据以拓扑结构的形式组织、分类、整理、运算,并进行综合管理,为用户相应的操作、分析、显示等的空间和非空间的查询进行快速检索服务。⑧数据输出或显示子系统。利用计算机终端输出全部或选择性的部分数据或图形信息,为用户提供直观的图象和图形。④空间分析子系统。对这种空间信息根据用户咨询目的进行空间分析,建立空间事物的综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动态数学模拟及预测。

考察GIS的功能可以实现:利用GIS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成果水平,尤其是对城市交通规划。因为城市交通规划所要处理、分析的数据量巨大、数字模型复杂、规划成果或分析结果的表示要求多样化,利用GIS强大的数据慑人功能、数据管理功能、图形显示功能及空间分析功能,能使上述问题变得十分容易。可以说,GIS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最有利的辅助工具,在我国当前大规模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时期,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推广应用GIS,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GIS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但其突破性的进展是在计算机高度发达后的80年代末期,并已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GIS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始于80年代,交通工程GIS系统的特殊性在于依靠宏观的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一切环境外,还必须具有交通工程特有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以及处理一般交通工程问题的能力,如交通需求预测、车流路径选择、道路通行能力分析、交通质量评价、交叉通信号配时及延误、排队分析等。

交通工程GIS发展最快的是美国,近几年来已有上百个交通工程GIS软件问世,由美国凯力浦(Caliper)公司开发的TransCAD交通工程GIS软件系统,可以说明是GIS在交通工程应用的一大突破,并且由于其使用方便、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利用TransCAD进行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综合交通规划、管理就是GIS在交通工程中应用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我国GIS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起步较晚。1987年由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建立的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国GIS研究的开始。1988年结合世界银行贷款的三个中等城市(洛阳、沙市和常州)的城市建设项目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标志着我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但GIS在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工程方面的应用,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

(3)用于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不仅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同样是进行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倍受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在这些国家,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已进入现代化的交通管理阶段,其主要工作为两个方面:①城市交通需求管理(TDM)。通过交通需求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量,降低道路交通负荷以缓解交通状况。②城市交通系统管理(TSM)。通过交通系统管理,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输能力及运输效率,以缓解交通紧张状况。而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及交通系统管理的基础,都是城市交通信息(特别是实时、动态交通流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研究与开发。如欧共体12国正在研制的基于卫星通讯的现代化智能车一路一运输环境系统DRIVE研究计划中,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在研究经费达1亿欧洲货币单位的DRIVE计划一期工程中,有近1/3的研究项目为道路交通信息RTI(Road Traffic lnformation)的研制与开发,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的获取、传送、管理及数据库系统建立。研究经费达4亿欧洲货币单位的DRIVE计划二期工程,其研究主题就是现代化交通信息系统(DRIVE Ⅱ:ATT―The Advanced Transport Telematics)。研究计划包括了交通需求管理信息系统、旅行交通信息系统、集成化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化城际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驾驶员救援与合作驾驶信息系统、货运与车队管理信息系统及公共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采集技术、传送技术及硬件设备开发。

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我国当前的当务之急,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将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尽早开展。我国目前对在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中起基础作用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开展研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发展目标

适应我国当前大规模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要统一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调查标准,建立全国通调查数据库,供未进行过大规模交通调查的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时类比、参考。同时,要建立标准化的城市交通规划GIS系统,积极在国内推广应用,并开展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争取达到国际80年代初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研究内容

(1)规范化城市交通调查内容、调查技术、调查方法研究

研究城市交通规划的规范化调查项目、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及调查技术;研究不同层次规划(远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长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近期城市交通治理规划、城市交通滚动规划)的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建立规范化交通调查指南。

(2)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技术开发

开发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技术,收集国内已调查的城市交通信息资料,按城市性质、区域规模、人口规模等建立数据库,研究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的维护及更新技术。

(3)出行特征参数与城市性质、规模相关关系研究

广泛收集国内的城市交通调查资料,研究并建立居民出行特征参数(如居民平均日出行次数、各目的出行次数、交通方式比例)、车辆出行特征参数(如车辆平均日出行次数、平均出行距离)等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的相关关系,供同类城市进行交通规划或规划滚动作类比、参考。

(4)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交通工程GIS系统开发

开发适合于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的基本GIS系统,加强交通工程所特有的交通数据获取功能,增加交通分析功能(如网络分析功能、交通数据统计功能、交通需求预测功能、道路网络规划功能、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功能),建立交通工程标准数据库(如各种图示图例、道路规划标准、交通信号灯标准、交通状况标准等);研究已有的交通工程标准软件与GIS的接口技术或转换技术。

篇3

1西安市城市交通问题解决应遵循的理念

根据西安市城市发展及城市交通管理现状,应该把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解决西安市城市交通管理问题所遵循的理念,加强交通管理等方面来减少交通拥堵。

1.1以人为本西安市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更好的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

1.2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应该充分考虑环境的可承受限度,对城市交通管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每一举措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止为了满足一时需求而对未来形成新的隐患。

2西安交通拥堵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西安市很有发展优势,完善交通网络的道路系统,改善交通状况不仅是城市道路的加宽,同时也需要依靠高密度、高效率的路网系统。重视未来路网规划,重视综合交通规划和专项规划,如公交停车场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针对西安市路网、交通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提倡卫星城市、多经济中心发展的模式;二是重视城市交通枢纽规划,特别是公共交通、客运交通枢纽,保证城市内外交通的快速转换通行。

2.2确立公交优先政策西安市公共交通近年有了很大发展,公交车的数量和线路增长,公交专用道的建成也使西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要继续坚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确保公交路权。首先完善现有的公交优先政策,在主、次干路以上的道路上,尽量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同时改造相关的道路设施,设置港湾式停靠站,为公交的快速通行创造条件;其次应该重视规范标准制定,研究制定出适合西安市交通发展现状的交通设施技术规范,在完善交通设施的同时也能够降低交通拥堵程度。

2.3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和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随着西安地铁线路的建设,地下铁路1号线、2号线通车,形成地上地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状况,没有形成网络的地铁,暂时无法改变西安市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地铁建设应该逐渐形成地下轨道交通网络,并做好地铁与地面交通的衔接配合,如地铁与公交站、长途汽车站、出租车的换乘,地铁之间的换乘,都要精心规划;地铁站周边社会停车场、自行车停放等问题,也应统筹考虑。

2.4制定私家车管理与限制政策西安市在制定私家车管理与限制政策方面应加强使用的引导。在私车买卖中,学习日本的政策,私人购买车辆需要出示有效的车位使用说明才可以购买;或是采用国内的一些城市政策,汽车挂牌采用抽号或拍卖方式,适当控制汽车增长速度。同时,加强对停车的管理,提高停车费政策限制私家车通行等政策,以此控制私家车的大量使用;高峰期限号通行,或者错时限号;主干道私家车高峰期限行等政策;将会有效分流拥堵区域车流,减少拥堵发生,避免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发生。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思维能力

城市交通规划是一门培养学生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对一名优秀的交通工程师而言,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具体的城市交通规划而言,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技术步骤,即规划调查、社会经济模型、交通预测、规划设计以及方案评价;各技术步骤的背后,必须有对应的问题分析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模型;要求工程师熟练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技术方法,也对工程师的系统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需要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公共难题,优秀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城市交通也是实时变化的,需要城市交通规划工程师运用自己的科学思维、前瞻思维、艺术思维进行处理。尽管现阶段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了解城市的交通规律,但是由于交通系统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存在诸多无法以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表示的问题;有的情况下,受到模型可解性的限制,我们必须在大量前提条件的约束下建模,然而这些条件有时并不符合实际状况。所以,在交通规划这一行业,多数理论与方法都不具有普世性,自身的可应用范围较小。这对交通规划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应该掌握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还应该全面掌握这些理论的前提、适用条件以及特点等等,唯有如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具备方法的运用能力和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注重W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教学方式缺少学生思维能力养成的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在城市交通规划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以讲授法为主,也就是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学生只能在课后理解与复习巩固。至于学生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后复习,教师是无从掌握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在城市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积极主动,结合现实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与其在课后任由学生自己摸索思维能力养成的办法,不如将这一问题放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这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课上教师讲解、课下学生巩固复习的模式,变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的教学方式。

(三)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很多大学生在历经了高中阶段紧张的高考复习,进入大学阶段后就出现了怠倦心理,很多学生都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很难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系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普遍较大,课程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多数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只停留在记忆与理解阶段,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好而思维能力差;如果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就会影响将来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独立思考的能力,致使他们很难成长为优秀的城市交通规划工程师。

二、基于思维能力养成下的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

(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在现代科学思维中,系统方法可以说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城市交通系统研究,需要将系统理论当作基础,将对象当作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整体来看,城市交通规划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多层次的方法论基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采用模式化教学比较困难,需要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对城市交通规划各环节的整体性、系统性进行分解,才能够找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某一角度来看,一切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也是现代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城市交通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促使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养成。

1.系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复杂的交通系统,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和交通系统二者之间的适应性,推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挥出交通系统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功能。为此,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应该牢固树立全局观,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例如,在路网规划这一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利用引入典型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整体思维的重要作用。

2.系统结构思维能力的培养。各系统均有各自的结构范式,城市交通系统具有独特规范的体系结构。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同样应注重对学生结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对路网布局的讲授为例,在介绍完城市道路等级体系之后,应分别按照道路等级和模块体系对系统进行分解,对各层次路网的建设相关状况以及承担功能的匹配度进行分析,全面掌握各层次路网的规模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各层次路网建设规模比重的计算,对各层次路网组合进行对比分析,从全局层面出发研究路网和城市产业布局的匹配程度。

3.系统整体功能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交通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特点,有交通功能和疏散功能,各子系统分别承担相应职能,应该以功能思维的方法对各子系统功能进行确认,为了确保系统的整体利益,有可能出现促使各子系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使得系统整体状态更佳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以降低某子系统功能为代价保障全局功能的现象。例如,在城市路网的构成中,为了确保快速路系统高效,往往将其与其他道路系统进行立体交叉,其他道路系统的路网连通性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分析系统功能和各子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最优。

4.要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使整个道路交通系统能够运转正常而且处于最合理的状态,应该对所有要素进行慎重考察,充分发挥出各要素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学生要素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分析处理交通拥堵这一问题时,应该充分发挥要素思维方式的作用,根据不同的要素,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对问题的讲授中,可以采取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要素思维能力。

(二)城市交通规划实践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

理论教学的成效往往需要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应用中得以体现和巩固。城市交通规划课程实践一般形式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撰写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训练,形成系统、规范的设计成果。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系统理论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选定的课题,查阅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设计成果的程序开展对课题的探究,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科学的分析方法下,以问题为导向,从整体出发,对设计方案进行权衡优化,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

1.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体为目标。与课程教学不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较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找到解决某一课题的整体最优方案。在学生制定方案、选择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予以积O的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方案中的不足,加以纠正,使其具备较高的适应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该将课题当作一个整体,对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全面的分析,力争通过最低的投入以及最优的效果完成课题目标。在课程设计的各环节中,都包含自身相对应的功能与目标,必须每个环节的问题都处理得当,才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局势出发进行实际操作。

2.改革设计指导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更顺利地进行课程设计,应有意识地开设有关专题讲座,确保学生对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所了解,能够在课题的要求下,查阅与搜集资料、制定设计方案等,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课程设计过程图,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应该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设计出课题研究的工作流程图,保证设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由于流程图具备形象直观、流畅的特点,通过流程图的作用,很多复杂、杂乱的事情过程变得清晰,在具体步骤中的条件、目标等都得以明确,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性、城市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交通规划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的养成要贯穿于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系统性训练,逐渐培养起学生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童,孔令斌.关于目前我国城市交

通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1,(3):64-67.

[2]徐循初.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

程的管见[J].城市规划学刊,2005,(6):11-15.

[3]任雪冰,张伟一,梁玮男等.思维能

力创新――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华中建筑,2015,(7):185-188.

[4]王正武,黄中祥. 交通规划课程教学

中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J].管理科学文摘,2008,(1):156-157.

[5]肖桂元,雷云,陈学军等.本科生科

篇5

传统城市交通规划方法具有其不可否认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但仍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单纯面向交通,没有充分考虑环境系统对交通发展制约作用,即忽略了交通环境因子这一约束条件。由此导致城市路网布局和密度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区域交通环境恶化十分严重。

基于交通环境因子的城市交通规划意指在城市交通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交通环境问题。通过预测在不同政策、措施和技术条件下,各规划方案的服务水平和环境状况,根据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1],制定交通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相关概念

1.1城市交通环境容量(Trafficenvironmentcapacity(TEC))

交通环境容量(TEC)是环境系统允许交通系统所占用的环境资源的最大值,即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现实或拟定的交通环境结构不发生恶性质变的前提条件下,交通环境系统能发挥正常功能时能承受交通系统所占用的资金、容纳的污染物质和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最大值。TEC是一个总量特征值,它受以下因素的制约:交通系统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如区域功能规划、产业结构等;交通系统所在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气候、水文、地理状况、植被状况、自然环境本底值等;交通系统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

1.2交通环境承载力(Trafficenviromentcarryingcapacity(TECC))

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是由环境承载力概念派生出的,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特定交通结构下,在交通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不向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交通环境所承受交通系统的最大发展规模,即交通系统的最大交通量。TECC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交通环境承载力分量: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TEPCC(Tafficenvironmentpollutioncarryingcapacity);交通环境自然资源承载力TERCC(TrafficenvironmentalresourcecarryingCapacity);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TEMCC(Trafficenvironmentalmentalitycarryingcapacity);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TEECC(TafficEnvronmentalEconomyCarryingCapactiy)。因此,在交通环境容量确定情况下,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主要取决于单位交通量的排污强度、资源消耗量以及区域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由于不同交通工具的特征指标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同交通结构的TECC也是不同的[1][2][3]。

2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

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机动车尾气、噪声、振动等要素,每种环境要素对居民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身体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5]。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及人们的耐受力。

2.1城市交通尾气承载力(APC)模型

机动车尾气包括CO,HC,NOX,SO2,颗粒物等[6][7]。根据文献[1],计算城市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目标公式如下:PPPPPCEQSTQ×η×=式中,TQP——城市区域机动车第P种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值(t/年);EQP——基年城市区域第P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固定源排放+机动车排放),(t);SP——规划年采取的第P种污染物空气质量标准限值(mg/m3);CP——基年城市区域内大气质量的监测值(mg/m3);ηp——规划年机动车排放分担率(%)。结合环境承载力,该计量模型为:(APCp——规划年第P种空气污染物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万辆);xi——规划年第i种机动车交通方式所占百分比(%);βij——规划年第i种机动车交通方式中第j种车型所占百分比(%);Lij——规划年第i种交通方式中第j种车型年平均行驶里程(万km);EfijP——规划年第i种交通方式中第j种车型年的第P类污染物的平均排放因子(g/km)。整理后得到第P种空气污染物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值:

2.2城市交通噪声承载力(TNC)模型

根据不同车型在规定的限制速度下的噪声强度可以确定机动车对城市区域噪声污染的贡献程度即分担率ηN,声环境的现状监测值CN和基年的声环境总体噪声强度EQN,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噪声容许标准SN,可以确定噪声控制目标QN,而机动车的噪声控制目标TQP,则可以由区域噪声控制目标QN乘以机动车的排放分担率ηN得到。NNNNNCEQSTQ×η×=式中,TQN——城市区域机动车噪声污染控制目标值(dB);EQN——基年城市区域交通噪声强度(dB);SN——规划年采取的区域噪声容许值(dB);CN——基年城市区域噪声监测值(dB);ηN——规划年机动车噪声分担率(%)。结合环境承载力,该计量模型为:()=∑∑××××ijNNiijijijTQTNCxβLEf式中,TNC——规划年交通噪声环境污染承载力xi——规划年第i种机动车交通方式所占百分比(%);βij——规划年第i种机动车交通方式中第j种车型所占百分比(%);Lij——规划年第i种交通方式中第j种车型年平均行驶里程(万km);EfijN——规划年第i种交通方式中第j种车型噪声污染因子(dB)。整理后得到城市交通噪声污染承载力值:

3基于TECC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框架

3.1传统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规划是道路系统更新改造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城市交通规划,是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尽管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但是,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存在图2所示的不足[1]。

3.2基于TECC的城市交通规划思路

在以往的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环境问题的研究上,没有从交通环境系统和交通活动强度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两方面的协调程度和制约关系,即直接从交通环境本身特性出发对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行控制。因此,当前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必须从更加全面、更加可行的方面对交通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约束[1][8][9],即在充分考虑环境对交通发展的制约作用的为了提高信息的真实性,用户在使用系统之前应该到公安部门等开具有关证明材料,系统为用户建立信用与可靠性档案。

篇6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快,居民对于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问题,成了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城市的交通和道路条件却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相匹配,交通设施和道路情况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城市的交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却很低,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难点。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发展土地协调

关键词:城市交通 发展土地协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cale more and more quickl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roblems, becam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of an important issue.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more and better, more and more large scale, but the city traffic and road conditions and city modernization degree but don't match, traffic facilities and road condition have lagged behind phenomenon. Traffic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 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cale more and more quickl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ity residents to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problems, becam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of an important issue.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more and better, more and more large scale, but the city traffic and road conditions and city modernization degree but don't match, traffic facilities and road condition have lagged behind phenomenon. Traffic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 city land utilization ratio is low, and the problems of urba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land coordination

Key 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land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快,居民对于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问题,成了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城市的交通和道路条件却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相匹配,交通设施和道路情况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城市的交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却很低,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难点。

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快,居民对于城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问题,成了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环境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庞大,但是城市的交通和道路条件却与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相匹配,交通设施和道路情况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城市的交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城市的土地利用率却很低,也是城市建设的一大难点。

一、城市交通系统分析

一、城市交通系统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公共客运设施系统、道路运行设施系统、交通衔接设施系统和综合管理设施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要让城市的居民们享受到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服务。城市交通系统是由道路设施、内外交通联接设施、城市枢纽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设施、停车设施以及道理管理设施组成的。从我国目前的交通设施规划来分析,图和使这些设施能够真正的支撑起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能将上述问题解决好、处理好,对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包括公共客运设施系统、道路运行设施系统、交通衔接设施系统和综合管理设施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要让城市的居民们享受到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服务。城市交通系统是由道路设施、内外交通联接设施、城市枢纽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设施、停车设施以及道理管理设施组成的。从我国目前的交通设施规划来分析,图和使这些设施能够真正的支撑起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能将上述问题解决好、处理好,对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

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土地的发展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交通的便利情况,对于土地的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不同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对于交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通常,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则当地的交通则是越发达。但是如果过于利用土地,则交通就会较为拥挤。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是与城市交通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城市交通,而城市交通的需求又产生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土地利用规划,这是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研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很早就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果。如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SOD模式(政府服务引导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交通枢纽整和发展模式等。由于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对于这项问题缺乏方向性的认知,所以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付诸于实践。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对其认知的不足,在实际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常常片面的去追求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城市较为拥挤,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土地的发展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交通的便利情况,对于土地的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不同土地的利用模式不同,对于交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通常,土地的利用率较高,则当地的交通则是越发达。但是如果过于利用土地,则交通就会较为拥挤。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是与城市交通密不可分。城市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城市交通,而城市交通的需求又产生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土地利用规划,这是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的进程。城市的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研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很早就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成果。如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SOD模式(政府服务引导城市发展)、城市交通走廊引导城市发展模式、城市交通枢纽整和发展模式等。由于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对于这项问题缺乏方向性的认知,所以导致其研究成果无法付诸于实践。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对其认知的不足,在实际的建设中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常常片面的去追求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城市较为拥挤,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间存在问题剖析

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间存在问题剖析

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性有待于加强,由于在城市的规划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考虑不是很周到,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原因就是上述两方面没有做好协调工作,城市交通的规划和政策没有得到正确的落实。没有做好正确的统筹和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案。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粗心大意。

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指导性有待于加强,由于在城市的规划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考虑不是很周到,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的问题。原因就是上述两方面没有做好协调工作,城市交通的规划和政策没有得到正确的落实。没有做好正确的统筹和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方案。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粗心大意。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认识性不足,城市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引导城市的用地发展和调整。可是对于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城市要想很好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当地的交通建设,只有交通发达了,城市的规划工作才能更稳步的实施。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交通的影响的认识性不足,城市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能够引导城市的用地发展和调整。可是对于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城市要想很好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当地的交通建设,只有交通发达了,城市的规划工作才能更稳步的实施。

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对城市交通的需要和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府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状况就没有一个好的发展,交通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严重的滞后。所以必须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做好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对城市交通的需要和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政府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状况就没有一个好的发展,交通不能更好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严重的滞后。所以必须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做好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城市对于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出行便利的需要日益剧增。所以不少城市出现了“停车难”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我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其次由于受到地价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停车设施项目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由于没有进行规范建设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造成大多数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而且停车场存在着布局、挪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停车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各大中城市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城市对于停车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出行便利的需要日益剧增。所以不少城市出现了“停车难”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我们首先对这个问题没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其次由于受到地价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停车设施项目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由于没有进行规范建设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造成大多数城市公共停车场严重不足,而且停车场存在着布局、挪用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停车问题已经成了困扰各大中城市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城市交通建设与用地发展无法产生很好的协调,造成城市规划与交通情况的功能重合且十分混乱。 城市道路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的协调性不足,商业街道的交通管理存在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则会造成规划建设与交通管理之间矛盾无可调和,交通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忧。

城市交通建设与用地发展无法产生很好的协调,造成城市规划与交通情况的功能重合且十分混乱。 城市道路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的协调性不足,商业街道的交通管理存在问题。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则会造成规划建设与交通管理之间矛盾无可调和,交通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忧。

如何将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做好正确的协调

如何将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做好正确的协调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协调机制,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下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存在严重滞后,城市的交通管理、组织十分混乱。造成多个部门管理重叠,各部门管理不彻底,遇到问题时常常推诿、扯皮、数据资料无法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到改革,以及明确责任尽快建立起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的部门,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团结协作,从体制上解决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问题。

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协调机制,由于我国现行体制下在城市交通管理上存在严重滞后,城市的交通管理、组织十分混乱。造成多个部门管理重叠,各部门管理不彻底,遇到问题时常常推诿、扯皮、数据资料无法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做到改革,以及明确责任尽快建立起一个城市交通管理的部门,实现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团结协作,从体制上解决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协调问题。

正确做好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由于受到城市内大型建设项目的影响,导致城市道路交通不顺畅,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影响了居民出行和城市环境。因此对于一些建筑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前要做好周边条件的选择和考察,以免出现交通的运输载荷,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要注重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实现和谐、健康、生态、绿色的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注重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协调,使交通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实现双赢。将城市的街道、商业中心、住宅聚居区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清晰地流畅的道路交通网。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其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支撑起城市交通的作用。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着重于城市用地相互协调,对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商业中心、居民居住区停车场的建设,要突出区位性。对于城市不同地带要分情况对待,使其在能够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是土地的利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对于城市的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突出其有效性和实践性,只有这样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实施宏观的调控方法,合理的调整土地的使用。本着其优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加强城市公交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居民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享受到现代城市交通带来的实惠。

正确做好用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由于受到城市内大型建设项目的影响,导致城市道路交通不顺畅,道路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影响了居民出行和城市环境。因此对于一些建筑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前要做好周边条件的选择和考察,以免出现交通的运输载荷,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要注重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实现和谐、健康、生态、绿色的城市发展新理念。要注重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协调,使交通建设与沿线用地开发实现双赢。将城市的街道、商业中心、住宅聚居区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清晰地流畅的道路交通网。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其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支撑起城市交通的作用。加强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着重于城市用地相互协调,对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商业中心、居民居住区停车场的建设,要突出区位性。对于城市不同地带要分情况对待,使其在能够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是土地的利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对于城市的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突出其有效性和实践性,只有这样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实施宏观的调控方法,合理的调整土地的使用。本着其优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更好的实现上述目标。加强城市公交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居民能够更方便、更快捷的享受到现代城市交通带来的实惠。

结语:

结语:

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城市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和管理,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将交通建设和管理纳入日时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向现代化、正规化发展。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居民更加放心、更加舒心、更加的开心。

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城市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和管理,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将交通建设和管理纳入日时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向现代化、正规化发展。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居民更加放心、更加舒心、更加的开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小松,胡志辉,郑荣洲.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6);24-26

[1]张小松,胡志辉,郑荣洲.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6);24-26

[2]李玲,汤振兴,张青军.城市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89-290

[2]李玲,汤振兴,张青军.城市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89-290

[3]叶红.交通与城市协调互动发展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3) 68-71

[3]叶红.交通与城市协调互动发展探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3) 68-71

[4]何建军,郑淑轩,赵艳丽.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的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67-70[5]邢欣欣. 交通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研究[D]. 吉林大学,2008(08)

[4]何建军,郑淑轩,赵艳丽.交通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要素的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67-70[5]邢欣欣. 交通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研究[D]. 吉林大学,2008(08)

[6]王朋进.;互联网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东中西部三个乡村的田野调查[J].青年记者,2011(24)

篇7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实施交通畅通工程,大力推进交通综合整治,有效地提升了城市交通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城市交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局部地段高峰期还存在拥堵,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交通管理的手段和效能还有待提升等。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交通工作,切实解决城市交通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通畅优良的交通环境,现就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鉴其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公交优先、协调发展;创新体制、规范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搞好城市交通科学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新交通管理方式,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化、规范化服务水平,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经过努力,到2015年,基本实现道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更加合理,城市交通更加顺畅有序,交通管理更加规范有效,安全交通、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的局面逐步形成。

——交通运行状况得到改善。2013年底前消除高峰时段严重堵点,重点路段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到2015年,实现城市交通安全、便捷、顺畅,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市区行车平均速度由目前的28公里/小时提高到35公里/小时。

——公交出行比例得到提升。到2013年,中心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80%,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15%;到2015年,中心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90%,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25%以上。

——交通安全管理得到强化。市区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持续提高,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到2015年,市区交通事故四项指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逐年下降2%左右。

——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减少。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实现电动化,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总量有效控制。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组织城市交通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全面实施《市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控制老城区及交通拥堵区域建设总量,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与高度,加快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新区学校、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速度,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压力,平衡交通承载能力,畅通城市交通。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政府、东城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

2.完善城市交通规划

认真落实《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城市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11月底前完成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年6月底前完成城市道路(含停车设施)规划,并分步实施、抓好落实。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公安局

3.严格道路配套设施规划的落实加强新建、改建道路(包括重新罩面)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区新建、改建道路要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有关规定配套规划建设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交通护栏、信号灯、电子警察、公交候车站亭、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把交通设施费用纳入工程预算,做到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区政府、东城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

4.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将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纳入审批环节。对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商业和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实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项目单位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制定阶段同步申报《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针对交通流增加、停车需要等问题制定合理的交通解决方案,预防和减少商场、学校、车站、较大居民区等城市重点区域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未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拥堵隐患未解决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承载能力

5.加强市区路网系统建设

按照“主干道有宽度、次干道有密度”的原则,对市区规划建设、拓宽改造的道路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列入计划的新兴路提升改造、仓库路南延、光明路西延、延安路北延、阳光大道、工农路、灞陵路、解放路综合提升改造等工程要加快进度,确保年底前完工。年对前进路西段进行拓宽改造;2013年对北大街北段、长青街进行改造;2014年对建安大道西段、东大街、西大街进行拓宽改造,打通文博路北段;2015年打通解放路北段、向阳路南段、五一路北段,冯庄街、机房街与周边地块开发改造同步实施。根据监狱迁建情况,及时打通许都路西段,建设许都路清潩河桥。努力化解市区堵点,消除市区道路梗阻,实现城内道路与城外道路的互联互通。科学设置绿化带和分车护栏,对双向两车道的道路绿化带逐步实施拆除改造,对主次干道一般按三块板型的道路断面进行设置,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快慢分行及人、车分流。加快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新区的青梅路、万通路、龙昌路、宏腾路、兴昌路、尚德路等“十路”确保年底前完工。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区政府、东城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县政府

6.积极推进立体交通建设

积极推进文峰路与七一路交叉口地下隧道工程前期工作,10月底前开工建设,年底前竣工使用。要科学布局、科学安排工期,同时做好施工期间的交通宣传、分流、疏导等工作。完善劳动路、文峰路、颍昌大道、瑞贝卡大道过街天桥及七一路、颍昌大道地下通道路口附近通行引导和限制设施,提高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的利用率。做好解放路与许继大道交叉口、莲城大道与毓秀路交叉口、建安大道与清虚街交叉口、劳动路与西大街交叉口处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建设的论证规划等前期工作。

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区政府、县政府

7.合理规划建设城区停车场

建立“以配建地下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立体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新建居民小区的非机动车存车处按照每户不低于2.0车位设置,可采用地下室存车,分散设置。普通居住小区的机动车停车率控制在75%以上,社区较集中的高档小区机动车停车率控制在80%以上,采用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置,地上停车率不应超过10%,地下停车可独立设置区域;规划部门要从严控制,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停车率控制比例。鼓励建设项目利用地下空间配建停车设施,按配建标准建设的地下停车场面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范围。

加大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力度,科学选址,在新兴路以南、八一路以北、京广铁路以西、魏文路以东等城市区域外规划建设大型停车场,新区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建设完成、合理配置停车资源。在老城区规划大型停车场困难的情况下,规划设置立体停车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开放单位内部停车场。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区政府、东城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县政府

8.加大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资金占城市建设资金支出的比例应保持在5%以上。同时采用BT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

(三)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9.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

加快“零距离换乘中心”建设,“两站一港”(石武客专东站、城市公共交通中转站和航空港异地航站楼)一期工程年底前完工,同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停车场和首末站建设,公交场站与大型居住区、商业区等重点建设项目,要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落实公交站场专项规划,年底前完成2个公交站场的建设,2015年底前建成公交换乘枢纽2个,公交保养场3个,首末站10个,港湾式候车亭100个。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乡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

10.提升城市公交分担率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年底前对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合理调整和增辟公交线路,提高线路密度,减少公交线路绕行和公交运行时间,方便市民乘车。更新提升现有公交车辆,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增加新区公交线路,做好市中心区与组团之间的公交运营。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GPS监控调度中心,实行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争取在2013年年底前,城区万人公共汽车拥有量达8台,中心城区站点覆盖率大于80%(按500米半径计算),乘客候车时间缩短到5—8分钟,公交车辆首末站运行时间不超过45分钟,争取公交分担率达到15%以上。有序发展出租汽车参与城市交通,满足不同层面的需求。在中心城区和交通堵点设立摩托车禁行区、限行区。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公安局

11.积极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

城区符合条件的双向六车道及以上道路,要增设公交专用车道。新建、改建的主干道要同步规划建设公交专用车道。在有条件的路口增设公交车专用导向车道,确保公交优先信号,减少公交车辆在路口的停留时间,保证道路优先通行权。完善停车设施,满足公交车辆停车需求。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2.大力推动城市公交公司化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大力推动城市公交公司化改造,加紧筹建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年底前完成改造任务。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国资)局

13.切实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加强对公交行业的监督管理,制定监管办法,建立考核体系,提高司乘人员素质,促进规范优质服务。加大对公交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公交的正常投入和必要的补贴。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

(四)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14.强化城市交通管理

以警务机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改革交通管理勤务机制,实行路段巡逻联勤责任制,落实城市道路交通网格化管理、执勤公示、督查督办、绩效考评等措施,提高路面执勤民警的见警率、管事率。对酒后驾驶、无证驾驶、非机动车行驶机动车道、逆行、闯红灯、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护栏等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专项整治,确保市区主干道路24小时不失控、不漏管。加强城区大型运输车辆管理,分区域、分层次、分时段对大型运输车辆采取限行措施,对货车设置限制通行区域和路段,推行货车夜运制度,白天货车禁行,夜间分路段禁行。建立交通安全应急联动机制,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组织救援。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安全监管局

15.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发挥科技在综合治理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运用道路交通科技监控手段,扩大“电子警察”和“流动电子警察”的覆盖面,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年对现有的电子警察系统及信号灯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许由路以北、八一路以南、延安路以东、魏文路以西城市区域内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做好与数字化城管的有效对接,实现功能互补、相得益彰。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城市管理局

16.统一市区交通安全设施管理

明确市公安局为市区交通安全设施统一管理责任单位,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的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任务移交市公安局。建立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专款专用,按需增减。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科学化管理水平,由市公安局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

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东城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

17.充实交通管理队伍

编制部门为公安部门增加的政法专项编制,要适当向交通警察倾斜,逐步增加交警警力。加强对交通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根据需要,安排“4050”人员充实交通协管力量。

责任单位:市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文明交通意识

18.开展学校交通安全教育

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计划,每学期至少安排五节交通安全宣传课,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幼儿从小树立文明交通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9.深化社会宣传

在专业运输企业、客运场站日常管理和驾驶人培训等工作中强化对驾驶人的宣传教育,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动,交通安全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五进”活动,提高市民的文明交通素质。到2015年,市区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其他各行政、企事业单位

20.强化舆论引导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的力度。电视台、《晨报》要分别开设交通安全宣传的栏目、专栏,宣传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广泛征集市民意见,教育引导市民群众安全出行、文明出行。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公安局、日报社、电视台

21.大力倡导绿色出行

每年开展“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培养公众绿色交通理念。鼓励在1公里距离内步行,在3公里距离内骑自行车出行。搞好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的建设,实行行人、自行车有优先于机动车的通行权力。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公安局、日报社、电视台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建立以市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综合治理城市交通领导小组,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公安、交通运输、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城市管理、国土资源、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工商、卫生、教育、宣传、广播电视以及各相关区(县)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综合治理城市交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篇8

【关键词】城市交通;绿色交通;多元化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交通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快速增长,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和人类经济、工业生产的增强,使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交通环境进一步恶化。不仅造成了汽车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等自然环境问题,还造成了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了城市生态恶化、大气环境污染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城市交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交通研究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Chris Bradshaw提出了绿色交通体系 [1],将绿色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级别最高的是完全使用人力、太阳能、风力、畜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各种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等,接下来依次是公共交通、共乘车,级别最低的是单人驾驶的私人小汽车。

我国学者徐鹏志对绿色交通的理解是,“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步行,提倡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减少高污染车辆的使用;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与车辆”[2]。

以上研究多侧重于绿色交通方式和工具的选择,笔者认为城市绿色交通的构建应采用系统方法,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路网构建、交通方式选择、交通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2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城市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分开编制,相对独立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编制在时序、理论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相互独立,城市规划的编制基本上采取总体规划一分区规划一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对城市交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道路网及道路断面宽度以主观判断、定性分析为主,对城市交通和道路网系统规划多从构图和平面形式上进行研究,对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进行定量化的交通分析工作缺失。

而城市交通规划长期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量预测,多是在已有的城市结构形态、用地空间布局及道路基础建设的基础上,把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作为外生变量,进行城市交通量的定量分析及分配,仅就交通论交通,与城市规划的融合渗透不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

2.2道路容量不足,路网结构不合理

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多,城市拓展扩张速度的加快,使出行需求越来越多;土地建设开发密度和强度的增大,使已有道路容量不能满足要求。交通供应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城市中具体表现为:高峰时段许多路段的饱和度大,交通拥挤;交叉口车辆排队加长,时间延误增加;行人和非机动车路权被侵占,与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严重;交通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加重等。

城市道路结构级配不合理,次干路、支路不成网络,交通无法分流。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国家指标标准,合理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密度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型,其指标下限比例为1:1.5:3.75,指标上限比例为1:1.17:3.33。但在道路建设中长期存在重视干路,轻视支路的现象,导致很多城市的道路网密度并没有达到这一比例,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普遍形成"倒三角"型,缺少次干道和支路,其中又以支路的缺乏更为突出。

2.3公共交通系统性差,公交优先未有效落实

公共交通系统应包含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及其运行维护所需的场站、设施等。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常规公交、出租车得以普遍采用,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由于资金不足等客观原因未能得以实施,使得公共交通系统性差,服务水平低。公共交通吸引力的下降,使大众出行转向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在城市出行中的分担率下降。

广义的公共交通优先应包括在城市发展和交通规划中,从战略、策略和措施上,优先推进公共交通的系统建设和完善管理;狭义的公共交通优先则是指在城市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中,在道路空间和时序上对公共交通的优先权。由于种种原因,以上多种优先权并未有效实施。

2.4交通管理不到位

在公安部“畅通工程”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各地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城市交通管理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城市中路口、路段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设置不充足、道路功能划分不明确现象普遍存在,以致各类交通互相干扰问题严重;道路交叉口信号灯配时不尽合理,没有为公共交通提供足够的优先权;道路两侧摆摊设点、乱停乱放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交通性道路生活化;市民缺乏现代交通意识,各种交通方式争道行驶,行人、摩托车和自行车交通行为随意性较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道路交通秩序较为混乱,导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交通安全问题突出。

3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策略

3.1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体化编制

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城市交通规划,使之形成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关系。在城市规划布局结构形态及城市发展模式研究阶段就勾勒出城市交通规划的框架,并以此对城市的交通产生、分布及道路网容量进行粗略估算,用以反馈控制城市的用地布局、用地性质及地块规模,使其更加合理化。在城市地块功能分区中就考虑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从根本上减少出行需求和缩短出行距离,节约总出行消耗,引导城市交通绿色发展。

3.2完善路网结构,消除交通瓶颈

拓展道路宽度、增加道路里程提高道路交通的可达性;调整路网结构,加强次干路和支路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完善道路交通“微循环”;对道路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优化红绿灯信号配时,疏通路网节点;在路段上设置公交港湾式停靠站,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3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构筑多元化绿色公共交通系统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合理交通方式结构,加快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交(BRT)系统的建设,构筑多元化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强调多种交通方式协调策略,以一体化客运枢纽的建设为中心,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设置公交车专用车道,提高公交车运营速度;调整公交线网及站点布置,减少换乘次数,缩短换乘时间,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增加公交科技含量,开发智能型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讯、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大力开展开发公交智能化管理研究,逐步构建公交管理科学化、智能化、正规化模式,实现对公共交通系统适时电视监控、自动报警服务、信号控制、交通信息诱导、通讯等功能的一体化、智能化管理。这是确保公共交通协调运行的前提,也是加速公交专用系统网络建设的需要。

3.4重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慢行交通往往是出行起点始发及出行终点到达的必要方式,在出行中是不可或缺的。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能源供应趋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与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环境,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以实现慢行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良好换乘衔接,使城市交通向“绿色”方向发展。

3.5采用“绿色”管理新技术,加强绿色交通宣传力度

实现“绿色”交通首先就要保证道路畅通,这需要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道路拥堵。目前应当首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是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和控制,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它是目前公认的全面有效地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特别是交通拥挤、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和交通污染等的最佳途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高科技的运用,使道路交通达到高度智能化程度。借助系统的智能,司机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调度管理人员对车辆行驶也一清二楚,使出行者避免陷入阻塞行列。这一系统体现了车、路、人的高度统一,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交通的安全性、环境的质量和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宣传交通对环境和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以增强公众的交通环保参与意识。公众对绿色交通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也不同于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对于公众来说,绿色交通是与自己紧密联系的解决其出行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改变自己的思想,建立节制的交通出行观念,进而用符合绿色交通的方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3.6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

要将城市绿色交通的构想付诸实施,除了所应具备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的硬、软件外,也要有可持续的绿色交通发展战略与之并行。战略可持续既是要有远大的规划目标,并通过稳定的政策坚定地执行这一目标,而不能换一届政府换一个战略。战略可持续规划所要把握的是总体的方向,至于在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状况的变化引起目标指标的改变可以通过修订规划细节实现。

4结论

“绿色交通”的要义在于“绿色”而非“交通”,在城市规划中应采取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以削减交通量为最高层次的规划目标;重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融合,注重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慢行系统规划,注重换乘系统及交通枢纽的建设,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优越性,引导市民选用绿色交通工具。实施城市绿色交通,为城市交通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绿色交通,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

【2】徐鹏志.构筑城市绿色交通系统[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8,23(6):49.

篇9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交通问题;对策

如果在城市规划前期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交通方面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就很容易为日后的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埋下隐患。比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以及交通拥堵、城市用地紧张等交通问题在现在的城市中普遍存在,所以如何在城市的交通规划里遵循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非常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1.城市发展规划里所存在的交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逐渐的加快,加上城乡一体化的推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的规模很快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表现的象征,但由于发展方式或者是体制上的不同步,从而导致的城市的扩张较为盲目,缺乏合理的规划。忽视城市内在的社会功能与环境的质量,导致交通问题越来越凸显。经过分析调查,可以将造成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1.1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较快,而道路容量相对又严重不足。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道路的总容量很低,人均道路面积也低于国际标准。虽然各个城市在近几年来逐步的进行城市交通的改革,大力的拓展交通面积,还将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扩大到了630平方米左右,但其的增长比率还是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增长比率。以湖北省武汉市的交通情况为例:近十几年来,道路的建设面积的年涨幅约为6%,而机动车的年涨幅约为19%,这两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通过武汉的交通数据,能够很明显的推测出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的基本情况,城市的道路的扩展速度无法同日益增长的车辆数量相匹配,这就逐步的造成城市发展中路与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1.2部分城市出现功能整体协调的失衡,导致交通需求增加

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城市依旧还是各类公共资源高度聚集的中心,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教育、服务、医疗等都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再由于城区的区位优势普遍较高,各类资金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在城区集中。这也造成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1.3各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的分担率只有35%。远远低于南美和欧洲等大城市的45%到65%的出行比例。由于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公交系统的车速也不得不随着降低。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城市公交车平均速度约为每小时10公里,比自行车的速度还低。另外还存在着站点不足、等候时间间隔长、准点率不足等问题。

1.4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规划都进行的比较早。所以导致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对静态交通的发展问题缺乏足够的考虑,在一些大中型的公共设施和建筑上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划分出停车空间,也没有进行设施的落实,或者出于利益以及方便的考虑,将已修建的停车场所改做它用。随着现今的汽车数量的上升,停车场的设施以及管理政策都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应对,从而造成机动车的停车设空间与停车施严重缺乏。

1.5其他原因

在城市里,还存在着一部分市民缺乏应有的交通知识与素质,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及法制观念都很淡薄,使机动车与自行车电动车违章行驶,抢道、行人违章横穿马路等行为屡见不鲜,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2.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解决方案

大城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造成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城市交通规划一直是全社会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上众多学者专家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城市运输服务、多样化出行手段等许多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和探讨。也提出很多比较先进的理念。如:日本的工程学者提出了在东京市修建地下交通枢纽系统,来改善城市拥堵的交通。这些案例给资源有限,经济水平不高,人员密集的中国在面对交通拥挤情况时,带来了实质性的参考。

2.1构建完善合理的体制,加强上层引导力

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是城市是否繁荣的生命线。城市交通体系有着公共性、服务性、市场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公共交通体制比较落后,需要重新构建合理可行先进的经济体系、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通过上层的引导,科学化的管理,合理利用宝贵的城市公共资源。才能解决当下公共交通体制的矛盾和问题。

2.2发展城市公交智能化

发展城市公交的智能化,体现在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调度智能化、能够及时的反馈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优化线路的调整。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采集的数据信息也更加准确,在城市公交管理中多运用GIS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快捷的规划好城市公共交通。

2.3大力发展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

当前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极为严重,这就要求着城市应当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有着准时、快捷、高效等特点比较适合特大型城市。但是轨道交通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造价高昂、建设周期漫长、技术要求高。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城市客流量比较大的路段建造轨道交通系统。在建造城市轨道运输系统是应当循序渐进,切勿盲目大规模兴建,立足长远,做好统筹规划。

2.4 国家出台政策引导小型汽车的发展

当前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政策,这也就决定了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支柱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当下特大型城市交通情况不容乐观,城市中一些大排量的汽车不仅带了更多的污染废气而且也占用了更多的行驶路面。出台一些政策,限制大排量汽车,推动小排量的小型汽车的发展,才能缓解当前大型汽车造成路面拥堵,停车场拥挤的现象。

2.5大力发展微循环道路运输系统

从西方国家道路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城市的主干道建立支干道等微循环道路系统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主干道并不是非常宽敞,但是支路比较多,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微循环系统很发达。反观我国城市主干道非常宽敞,但是道路设计不符合规范,城市支干道不够发达,使得城市的主要车辆都集中在城市的主干道上,这就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要想改善这一状况,应当完善城市的微循环道路系统,加大公路密度,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2.6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市民低碳出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汽车已经逐步的走进千家万户,市民出行通常使用私家车代步,造成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堵严重,车辆运行速度缓慢。这就要求这政府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市民低碳出行,近距离可以步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缓解交通压力。远距离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可以在城市非常拥堵的路段采用单双号限行的政策,缓解交通压力。

3.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政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师一定要高瞻远瞩,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要经得起考验,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城市交通建设部门在建设城市道路时要细心谨慎,将最先进的技术投入道路建设中,并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打造出高效、快捷、安全的城市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郭亮,贺慧,杨超.基于行为需求的城市交通规划目标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2(01):17-18.

篇10

关键词:小城市;交通拥堵;优化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很难通过单一的方法解决,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时间和政策机制等资源的统一协调,且不同城市情况各异,没有统一的参考模式。由于城市交通系统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对其开展认真的研究与思考,做好小城市交通拥堵优化设计十分重要。

1、小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1.1城市规划滞后观

城市规划滞后观认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道路规划滞后,道路网络配置不合理,道路周边用地性质不合理,在大的交叉口存在吸纳大量人流车流的建筑物,还有路网存在大量的畸形路口等,从根本上就对交通拥堵产生深刻影响。

1.2行政限制观

行政限制观认为城市涌入车辆过多,城市道路压力过大,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从目前来看,摇号出行只是在少数大城市开始实行,其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证实,并且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缓解交通拥堵在我国还未实施,仍处于政策拟定阶段,在小城市还五限购的说法,车辆的增长非常显著,车辆与道路增长不匹配长期存在。

1.3公交体系落后观

从载客量方面讲,公共交通工具确实比私家车更有优势。但是,公共交通工具的添置不仅会增加政府财政压力,还有可能在非交通高峰期间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此外,公交车与私家车可能存在更加激烈的道路资源竞争,从而带来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因此单方发展公交系统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是有争议的。

1.4资源过分集中观

资源过分集中观认为优良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导致人口向城市聚集,从而更加依赖交通工具,是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同时城市里面大的商业中心集中在某些路段,必然造成城市交通过度集中,大的商业中心更拥堵的情况。对此,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论证,且实施应具连续性,同时城市甚至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不可少。随着人们对生活多样化的追求,过分限制人口流动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合理设计、有效分散、协调发挥城市优良资源,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短期内难以成型。

2、小城市交通拥堵优化设计对策

2.1道路网与车辆的适度增长

针对路网与车辆的增长不平衡情况,要加宽与改造平行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从而减少拥堵。对于畸形以及不规则的交叉路口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造,进一步规范路面的宽度以及路口的功能,减少堵车现象。对功能性不够完善的道路要采取进一步措施进行改建,尽量缓解车辆急剧增加所带来的交通压力,从而避免道路功能缺乏所引发的瓶颈效应。在加强对断头路以及小街小巷道路的修建力度以外,还要多考虑主干路与次干路的立体交通建设,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小路面与车辆增长的不平衡状况。

2.2加强停车规划设计与管理

在加强停车规划与管理方面,小城市可以考虑制定有关停车场的法律法规。针对超市、写字楼以及住宅区等一些公共设施区域建立停车场设施。要鼓励企业以及社会事业单位对市中心的停车场的投资与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来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用以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另外,要逐步加强对停车管理的力度,不允许随便停车,通过建立出租车调度系统与停车等候系统来最大程度上减少空驶的状况。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合法的停车区域以及禁止的停车区域,从而实现停车空间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管理。最终达到停车空间的规范化与法制化管理的目标。

2.3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

小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市区内交通流量比较大的路段及其周围设置可视监控系统,这样能够实时得到最新的道路交通情况,从而对道路能够进行统一协调管理。通过在这些交通流量比较大的线路周围安装大量不同型号的可变化信号牌,实现对驾驶者的实时指挥功能,相关管理信息的由监控中心进行统一完成从,大大提升了系统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驾驶者在了解到相关道路信息以后,能够及早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因为驾驶者的盲目与反应滞后所引起的交通拥堵,同时提供更为完善的道路应急措施,避免道路上拥挤现象的发生。

2.4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要尽快着手对标志、标线、信号灯以及护栏、中心隔离带等交通管理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汇总,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在建成区主次干道合理设置流量监测、交通诱导、电子监控、隔离护栏(合理开口)、震荡标线和禁止左转等设施,次干道以上道路相交路口进行合理渠化、安装信号灯等。合理配置信号相位和绿信比,增加灯控路口数量,增加城郊结合部道路信号灯、隔离栏杆、减速带、减速道钉、震荡标线、路口警示灯等安全设施数量。

2.5改进路网结构,创造便民交通

重点解决断头路、瓶颈路,加大对次干路、支路、小街小巷改造力度,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完善优化过街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对夜间超速、闯红灯、酒驾等容易引发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点交通事故发生规律的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要严把驾驶员培训关、考核关,降低新驾驶人事故率。全面推行交通事故简易程序快速处理的制度,加大整治各种交通违法力度,提高行车速度,提高遵法率。

2.6制定公交优先政策

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制定一系列公交优先政策,比如,政府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补贴,适当减少公共交通费用、实现公交运行效率与速度的提升等,从而引导群众通过公交的方式出行,尽量减少对私家车的使用,让交通堵塞的现状得到有效缓解。另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主要是鼓励优先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高容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方式。

2.7引导公民低碳出行

低碳出行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它主要倡导了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通过对群众的引导,让群众在出行时能够选择低碳的交通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抑制二氧化碳量的排放,从而全面推进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运输模式。因此,要尽量对现有的出行模式进行改变,倡导公民利用公共交通与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出行。对于路程不远的,要尽量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让每个人通过努力,把在自己出行过程中造成的能耗和污染降低到最小。总的来说,健康和环保是低碳出行的主要目的。

2.8全面禁止高速电动车

在城市里面电动车的发展比较迅速,对电动车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电动车行车比较混乱是不争的现实。在小城市大量的电动车的存在基本上对整个城市的影响是明显的,在交叉口电动车、小汽车争道时有发生,交通事故多发,从而对路面交通影响比较大,既不安全又影响交通,从多方面考虑,长远来看禁止电动车的发展是对的,一旦电动车成气候的存在,往后很难有理由禁止。

3、结语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城市交通存在的现状以及给人们带来的不便,重视对现代城市交通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进入智能化交通规划之中,让我国城市交通朝着安全、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