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途径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循环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益枯竭,逐渐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应对,不能再按照魍车木济模式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文章针对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实现 途径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循环经济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人民的未来生存状态等,都具有特别大的意义。可是,循环经济毕竟是一种理想的经济状态,想要在目前的状况下实现,面临的挑战是比较多的,需要在各个层面上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否则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一、循环经济现状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其主要是包括了人类、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每一个要素都具有自身的积极作用,在循环的作用下,能够达到经济的平稳增长,减少固有的不良影响。循环经济的提出,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先,国内的很多资源在消耗速度上特别快,尤其是石油资源、煤炭资源,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分消耗,表面上营造了繁荣的经济现状,可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并不能在最终得到理想的成绩,还容易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难以确保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其次,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达到协调发展的努力,将破坏性的经济行为更好的控制和解决,从而让国家的发展在真正意义上走向绿色、富强、繁荣的道路[2]。值得注意的是,循环经济虽然在前景上特别的美好,可是具体的实现路径是十分困难的,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二、循环经济实现途径的探索
(一)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1)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型催生内部的循环经济。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中,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内容。一般而言,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发展和建设,一定是在经济稳定的状态下,才能从经济的大浪潮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在企业的不断进步当中,生存发展模型,催生了内部的循环经济。首先,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在相关的行业当中,国家对各个行业的宏观调控不断的增加,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告别固有的缺失和不足,从而在工作的效率上、质量上得到更好的成绩。其次,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上,只有遵从国家倡导的经济模式,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例如,现阶段的各种能源消耗十分迅速,研究新能源的企业,不仅在国家的支持上、补助上得到了较多的辅助,同时在自身的市场占有量方面大幅度的提升,创造的效益十分显著。由此可见,企业在生存发展模型当中,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适应国家、适应社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建立内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2)清洁生产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就循环经济本身而言,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加是为了在经济的前进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效益,要将固有的一些问题更好解决,避免出现强烈的恶性循环。对企业的循环经济进行分析后,发现清洁生产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清洁生产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首先,当代的各种污染已经十分的严峻,国家在执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已经开始对各个地方大力整顿,目的在于更好的将循环经济积极的实现,减少污染恶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为了让清洁生产能够真正意义的落实,减少固有的问题和隐患,清洁生产的很多条文、规范也在积极的落实,这就直接给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了较多的助力,减少了主观因素的不良影响。其次,企业的很多产品、加工项目等,都与循环经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能够在清洁生产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势必会提高企业本身在行业当中的地位,给国家做出的贡献也非常的突出。例如,企业在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方面不断的巩固,将很多的废旧材料有效回收,优化了生产、加工技术,降低了污染,减少了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了绿色事业向前发展。这种清洁生产模式,得到了社会上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上也是非常突出的。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理念,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就要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
(二)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想要在今后得到好的发展,需要政府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以及企业间的共同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避免出现恶性循环。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也开始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的努力,并没有办法在循环经济方面得到较高的成绩,也没有办法给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可是如果是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则能够在循环经济方面产生更多的帮助,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上,还是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上,都可以获得特别大的进步。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就是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物,在很多方面都创造了较高的效益。生态工业园产业集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成为吸引企业进驻生态工业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构成企业生物群落的基础。除此之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出现,对各种污染物实现了内部消化处理,循环利用,能够促使工业、生态之间,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减少对生态的压力。我国在生态工业园区的数量上,表现为不断的提升态势,创造的价值也在逐年攀升。
(三)企业外部的循环经济
(1)建立和完善城镇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系统。积极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系统,对于比较分散的生活垃圾,实行生活垃圾分装制度,环卫部门进行分类收集,并由专人进行二次分捡,根据各种不同性质的垃圾,进行不同的处理。推进水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泥、生活垃圾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的原料、燃料进行资源化利用。
(2)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循环经济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阶段性的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成果,发现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运营,需要加快步伐,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分析不足,要积极的做出弥补,从而在本质上实现工作的快速推进,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3)推进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政府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型、节能型单位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三、总结
本文对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展开讨论,现阶段的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给很多地方的长久建设,都带来了较多的帮助,很大层面上实现了工作价值的创造。日后,应该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高度关注,积极的投入综合性的手段与措施,要在各个地方的建设上,将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的体系内容来对待,与国家的长久发展紧密联系,减少过往的不良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涛.绿色施工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建八局银泰项目绿色施工对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J]. 建筑,2014,(12).
[2]杨思家.我国循环经济实现的途径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2,(12).
[3]王敏旋.加快发展宁波海洋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实现途径[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09).
[4]姜钰,韩微.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及实现途径分析[J].经济师,2012,(02).
[5]胡晓琳,高玉清.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
篇2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途径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circulation economy main featur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pplication foundation,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coal profession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primary coverage and the business game, resources situation, proposed realizes the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circulation economy way.
Key words: coal profession; circulation economy; way
1前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其主要特点是:[1]①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题原则;③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突出特征;④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使命和特点使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开环模式转化为闭环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转向。
煤炭是萍乡最为丰富的矿物资源,百年发展中,为繁荣萍乡经济和文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萍乡境内煤炭储量为7.2亿吨,含煤地层占全市总面积的60%。1898年,清末邮政大臣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在萍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煤矿——安源煤矿(中国近代史十大厂矿之一)。它的创办不仅给安源这块红土地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而且也为萍乡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更为萍乡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2]新时期对萍乡市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
1.1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其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3种比较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美国的企业小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
如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通过运用循环经济,在全公司内部已基本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2)丹麦的卡伦堡中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区域层面。如在丹麦的卡伦堡工业区,发电厂、石膏板厂、炼油厂、制药厂之间形成资源可循环利用关系。
(3)日本的社会大循环模式。其运用范围是社会层面。如日本已初步形成由废物回收、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及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再生系统。
1.2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内容
1.2.1综合一体化开发
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煤矿瓦斯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
1.2.2产品深度加工
对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
1.2.3资源高效利用
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及粉煤灰制砖、生产水泥、筑路和回填地表塌陷区等。
1.3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1.3.1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
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按照废物减量化的首要原则,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各种废物的产生量,利用各种清洁开采技术减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良性循环。
1.3.2延伸煤炭产业链
拓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等产业链,在发展煤、电、建材联产循环经济的同时,发展煤、化工、煤和焦等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煤炭生产的多元化经营,提高煤炭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萍乡市已被确定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延伸煤炭产业链,对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萍乡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3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
以土地复垦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利用与矿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渐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
2萍乡市循环经济发展
2.1萍乡市概述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东靠宜春、安福,南邻永新和湖南茶陵,西接湖南醴陵和攸县,北连湖南浏阳。历来以资源丰富著称,特别是煤炭,因煤而生,因煤而兴,被誉为“江南煤都”。
然而经过上百年的机械化大规模开采,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煤炭可供开采的年份最多不过20年,且开采规模越来越小,年产量由1994年的1 600万t下降至2007年的995万t;煤矿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 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现存的132家煤矿企业中,列入待关闭名单矿山的煤矿就有15家,且其余的绝大部分煤矿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0年。
而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抓住了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萍乡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后,充分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伴生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发展粉煤灰、煤矸石发电和制砖。大力发展煤——焦——化工、煤——电——铝——型材——制品、煤——电——新型建材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围绕三大工业园区和三大产业基地、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探索建设生态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工业体系,实现园区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抓好节能和污染治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
例如,煤电铝一体化经济循环经济项目是萍乡作为全国20个循环经济试点市的第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产能改造,运用萍乡丰富的煤矸石发电,再用煤矸石发的电支撑铝业的需要,形成煤、电、铝产业一体化。该项目的实施,开创了萍乡百年煤城走科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先河,为国家环境建设,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2萍乡市依托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2.2.1加强矿井资源管理工作
各煤矿严格贯彻执行《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开采现有资源,减少煤炭损失,提高矿井采区回采率。
2.2.2推广使用先进的装备和技术
萍乡市大部分煤矿服务年限长,设备老化比较严重,因此,应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积极找煤、探煤,稳定煤炭产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2.2.3加大煤炭洗选力度
煤炭洗选加工是洁净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煤炭洗选力度,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进一步提高原煤入洗率,减少产品中的灰分、硫分,为社会提供精品煤炭和洁净能源。
2.2.4对煤矸石进行再利用
全市有3个煤矸石发电厂,电厂全部燃用矿区产生的低热值煤、煤泥和矸石,但现有的矸石电厂发电单机仅为0.6 万kW,应该进行循环硫化床改造,或建设5 万kW以上发电机组,这样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矸石堆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利用矸石电厂产生的热能,建设热电联产工程,既节约能源,又大大改善了环境。
2.2.5建设与煤矸石发电相配套产业
建设粉煤灰、煤矸石墙体材料厂,消化矸石电厂产生的工业废渣和粉煤灰。随着各地对实心黏土砖限制生产使用,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有关政策的实施,粉煤灰、煤矸石渣墙体材料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如粉煤灰硅砌块生产、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粉煤灰轻质墙板生产、粉煤灰陶粒生产等等。
2.2.6全面开展矿井水处理于复用工程
建设矿井水处理厂。处理后的矿井水复用于井下,如消防、喷雾灭尘等。必要时对矿井水进行深度处理,在保证工业用水的基础上,能够提供生活用水。
3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展循环经济,萍乡市尤其是中、小煤矿应全面规划落实资源环境观,从萍乡市实际出发,把煤矿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塌陷地等作为环境资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延伸产业子链,调整产业结构,真正实现闭合型的全面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 图书馆 文献资源 开发与利用 制度建设
1.当前的环境与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做到:读者得到想要的文献,文献能够真正为读者所用。也就是说,满足读者需求不能只停留在为读者提供文献上,还应该保证文献能够被读者理解和利用。只有读者利用获得的文献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算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馆员需要面向读者,为促进读者认知和理解而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赖于建立起平衡的文献信息生态环境。
1.1当前的环境。
任何一个行业都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密切相关,图书馆也不例外。当前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向“信息技术”发生转移,很多文章的关注点都是知识创新,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如虚拟咨询平台、知识库和专家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等。信息、情报等是图书馆学者们使用频率较多的词汇,而图书馆学曾经十分重要的概念“图书”,目前已被取代,最基础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反而被忽视。实际上,开发和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使之充分发挥效益仍然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里所说的文献,包括图书、声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等。
1.2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提出问题是影响后来思想最有效的方式。[1]只要人们能够有意义地提出问题,那么探讨它们就是值得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带给图书馆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在复杂的图书资料中,只要编排程序得当,利用计算机进入工作,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找出所需资料。这样在使用上,缩短了劳动时间,省去了查书目卡片的麻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倚重计算机技术,在现实情况中反而削弱了图书馆本身的专业性。其一,馆员如果无缘从事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面的工作,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因为行业性的专门知识单元只能主要依靠实践来积累和获得。[2]其二,馆员以前要对新书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类表,判断类别归属,要熟悉文献著录标准;文献分类标准;要协助检索;要跑库……如今,已被书商代工和自动化所取代,因此馆员们这方面的业务知识也生疏了。久而久之,馆员的业务素质就随之降低了。只有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拥有了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可能性,馆员们才会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发挥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书馆本身是依靠拨款的非营利性单位,图书馆对于书商来说又是具有很高效益的组织。图书馆利用组织的优势提供了使书商远程进行文献加工的现实。一般来讲文献加工是由出价最低的书商承包的,而书商是逐利的,肯定要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仅举一例:检索点选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充分性原则。“凡文献特征具有检索意义,都应该尽可能提供检索点,以满足书目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的需求”。[3]可是目前在分类排架时没有用著者号而是用分类种次号(流水号)的图书馆有不少,著作号比分类种次号更能方便读者检索,这是毋庸置疑的。如:I247.5(中国建国后的新体长篇、中篇小说)书,即使一般的学校图书馆也有四千来本,那么这四千来本就成为了一个类,等于不分类而著作号相对于流水号来说多了一个检索点,这就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因为同类性质的书不能两属。这在现实中也是时有发生的现象,图书馆必须有补偏救弊的措施才能保证质量。
浮伪之习,几乎一有新知识兴起,就会在图书馆方面文章上体现出来,诸如“数字图书馆”分析、诠释知识管理、布鲁克思情报学体系、图书馆知识创新等,不一而足,难脱“追风少年”“移植仿似”之嫌。我们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只是停留在无穷知识层级的某一个层级上,就好比小学生知道5-3=2,而对3-5=?不明所以。因此像“中图法”这样有其严格的科学规范,是由图书馆的专家们缔造完毕的知识,馆员们一般不会撰写有关这方面的论文。
注重先进设备的使用,忽略基础性劳动,也是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我认为图书馆已步入多元时代,既有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等电脑网络的新技术,又有馆员协助读者到书库查找文献。读者有时在不经意的浏览中“意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有时一本书对某位读者的价值只有一页甚至几行字,只要看一下就够了。相当多的读者就喜欢这种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把整个阅览区旁当成大书房的氛围。有人对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认识过于褊狭,过于直观地看待“应用”,甚至将“应用”等同于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使用先进设备的馆员的价值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转移、淡化、磨灭。试想,如果每位馆员都向往使用先进设备的“高级”工作,那么谁来从事基本工作,这将会导引出负向的组织气氛。其实正是劳动者创造了价值,活字印刷这项划时代的技术,就是常常身穿蓝色布衣往返于工作坊的56岁的毕N发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有着严厉的批判:“中国劳动者大多属于贫困阶层,没有基本的尊严,当一个民族对劳动者缺乏起码的尊重时,这个民族早晚会受到惩罚。”[4]中国一直就缺乏西欧从中世纪以来那种强大的上层劳动者,而正是这个阶层对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形态的科学技术其载体是文献,文献形态的科学知识技术具有抽象性,其只能是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直接成为使用状态,因此图书馆员的参考咨询和知识导航的作用不能被忽略。馆员不仅要能够操作先进设备,为读者开发利用文献资料服务更是重要的专业技术。美国图书馆学家毕晓普(W.W.Bishop,1871―1955)对图书馆工作者霍普金斯能记住首批60万册书的每个书名而赞不绝口:“他说这种特殊才能有助于提供特殊价值的参考服务。”[5]难道霍普金斯不是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吗?哈伯德(Hubbard,E)说:“请不要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有用才是伟大的真正尺度。”[6]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源,就必须有尊重所有劳动、尊重所有劳动者的观念。
2.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2.1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要做好图书馆工作,馆员们必须一致行动;而要一致行动,馆员必须对图书馆工作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目的。如果没有理念,那么图书馆的工作就会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
巨大的变革不是由观念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观念力量的显现取决于诸多因素,但首先取决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观念源于现实,观念也可以改造现实。中国加速儒学社会化得益于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受惠于15世纪谷腾堡(J.G.Gutenberg,约1394―1468)改进后的活字印刷,快速传播观念的需要使得有线电、无线电、网络迅速产生并壮大。
观念在图书馆组织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图书馆在观念上达到什么水平,决定它在工作上可能达到的水平。每一个图书馆都要有一个立脚之本,找到一个基点,这就是提升咨询服务。
2.2图书馆文献开发利用的观念。
探讨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观念首先要澄清:谁是开发和利用文献的主体?说到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很多人就认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方便读者利用,或者通过开发,实现文献价值的增值。有的图书馆学者认为,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多层次开发、深加工整理,把收藏在文献中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其中有聚变性开发,即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内容和同一主题的知识与信息,加以发掘、整理和集中,编辑成一种新的文献信息产品,如专题目录、资料汇编、文摘索引等;有再发性开发,即对知识进行整理、统计、作图、编辑、分析、研究,以便整理加工知识,创新出新的知识,形成再生产品,如综述、评论、专题研究报告,等等。多年来听到的或看到的有关文献开发的书和文章都是这样宣讲,真是千人一脑、万人一腔。我认为这是对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极致理解,显然不切实际。用高不可攀的标尺来衡量鉴定相对事物的差异是将相对概念绝对化了。试想若把两米定为人类高矮的标尺,那么当今世上便没有多少人称得上“高个子”了。实际上,绝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其他领域的专家,也不是集合所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超人,而有价值的专业性的综述、评论、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一般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大可能做好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计算机等的综述、评论、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
揭示性开发利用工作是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得最好的工作,即编制完善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而所谓的聚变性、再发性开发,是一般(现实中的)图书馆和馆员所做不了的,因为馆员们通常达不到此专业专家的水准,难以做出有价值的聚变性、再发性开发的知识产品。如果做出了此类产品,也就是像当年的“大炼钢”,从不现实的假定出发,从而使图书馆的运作不能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图书馆馆员要树立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这种理念是点燃图书馆员自动自发认真工作的火种,它不但是奔向理想顶点的一盏指路明灯,而且是前进路上最有用的动力源泉。
3.制度建设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3.1制度是确保图书馆服务品质的支撑。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酒店里的一位员工接到一位客人的电话,说自己不慎在酒店遗落了一包回家祭祖时从祖坟上带来的泥土,这包泥土对于他来说非常珍贵。这位员工翻遍酒店所有的垃圾袋,最后找到了那包泥土。[7]
这个故事,意在突出员工的敬业精神。可是在正规酒店就绝不会发生需要翻遍所有垃圾袋才能找到一包泥土的事情。因为酒店有规定,在客人退房后,发现客人遗落的东西,一律要保存。
同样是对待客人遗落的物品的问题,两相比较,前面所讲的那家酒店员工的表现诚然让人感动,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管理并没有做到位。这个事情也能给图书馆的管理者一些很好的启示:第一,只有制度化,才有规范化和专业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到位和高效。第二,当问题出现时,如何快速解决?举例来说:对于书库图书膨胀问题,图书馆员考虑的,可能是现在如何解决它,是倒架抑或是下架;图书馆管理者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彻底解决它。做好测算规划,要根据书库的种类,是基本书库、辅助书库,还是特藏书库,合理配置书库面积和人员,彻底解决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让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因此,制度是保障服务品质的首要前提。
3.2制度是促进总体馆员能力充分发挥,全面推进图书馆工作的保障。
任何认识主体,在某一具体时期,其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都只能认识有限的客体。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化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呈现出日益分解的趋势。这一趋势是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加强的。整个工作过程已经不是单个劳动者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众多的劳动者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工人”来完成的。图书馆工作同样如此。蚁群能建造蚁山,然而单独一只蚂蚁却不能。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船行局(NASA)能将人类送到月球,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单独做到。这清楚地表明,系统层次的行为要比任何一个组织成员的行为更加复杂。十个人由于各自专门从事不同的工作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而一个人独自做每天只能生产几枚针。[8]
对一个图书馆来说,不能强调一部分功能,忽略另一部分功能,否则将导致图书馆的总体不平衡。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软件才是技术,这是一种罔顾事实的偏见,日本的松下公司非常重视团体的凝聚力,每个员工在他工作的领域内被认为是“总裁”。[9]
团队的咨询与个体馆员的咨询是不一样的,个体咨询基于个人智慧,集体咨询靠合作、依靠团队。馆员如果只懂日语方面的知识,那么当读者需要财会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他就不能接受咨询了。但团队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一个团队里,既有馆员因为懂财会可接受读者财会方面的咨询,又有馆员因为懂计算机还可接受计算机方面的咨询;个体咨询是一种个人自然行为,团队咨询是在专门化、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个体咨询过程主要是“拍脑袋”,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团队咨询则要有科学的程序。
团队馆员就是有着互补技能的图书馆员为着共同的目的――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而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一系列现实的目标并通过共同努力而达成。团队合作可以使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达到比图书馆单个工作之和大的效率。
3.3制度是图书馆员掌握知识与科技,提供支持的组织保证。
知识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自动更新与淘汰。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在成就和时间上具有难以预见性。技术则是有明确目的和严格的计划性。[10]美国科学家波拉尼(M.Polanyi)在《知识论》中指出知识分为可言明的知识和未可言明的知识,前者可以相互转达,是一种能直接记忆的,它是完全可分享的,因而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借用叔本华的比喻:这种知识不过是探索者留下的足迹而已。[11]因此,只要符合人们接受知识技术的客观规律,就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使大众都能掌握。
学习是最不容加以阻碍的事情,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条足够曲折与艰辛的路。首先,据苏格拉底的说法,真正的阅读是必须教才能会的,单单读过并不一定能体会书中的智慧。[12]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在自学中不理解的时候也常常会辗转牵附,最后自己认为通了,这种错误最容易犯也最隐蔽,叫做臆断附会,后来听了讲课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其次,馆员个人的学习往往受到局限,也就是说馆员个人能获取的关于图书馆新知识技能的范围十分有限,常常难以涵盖重要的信息。所以说,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识,一定要依靠制度来培训。
任何一个行业最核心的知识是它的方法与工具,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新设备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曾经分析过物化态技术,他认为:“机器、机车、铁路等,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是人类意志驾驭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3]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截至2005年,企业花在员工培训的费用已达114亿美元。[14]科技越发达,对馆员劳动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我主张用组织的能力为图书馆的业务知识编码,目的是使图书馆这个机构的知识更容易被需要它的人――图书馆员、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就知识进行归类,如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知识、中图法知识等进行层层解析,步步示范使用过程,细化到每个操作动作,就一定能掌握,知识是最有活性的要素,用知识可以产生具有质的飞跃的服务层级。因此说,制度化的正规的培训,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专业化的图书馆职业包括三大活动领域:实践活动、研究和教育。[15]依靠团队合作、让图书馆研究者去丰富和发展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指导图书馆实践;让图书馆学教育者负责传授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行业精神;让图书馆员们专心地按照图书馆的业务标准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图书馆自身的更新促成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员的我们在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保障下都能平等地共享图书馆科技进步的福祉,都能与图书馆的发展保持一致,这便是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状态。
愿我们图书馆馆员们都拥有着更加崇高的责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读者掌握知识服务的理念,不断努力改进自己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著.高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
[2]谭华军.知识分类:以文献分类为中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8.
[3]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31.
[4]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30.
[5]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85.
[6][美]哈伯德著.赵立光,艾柯译.致加西亚的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55.
[7]吴甘霖,邓小兰.制度比敬业更重要[J].报刊精粹,2011(4):9.(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做最好的中层》).
[8][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8-9.
[9]邢延国.卓越管理的88个黄金定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139.
[10]王文华.钱学森学术思想[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07:55.
[11]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2).
[12][法]卡里埃尔,[意]艾柯著.吴雅凌译.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M].桂林: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5.
[13]杨德才.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与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61-368.
篇4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在分析碳循环时,先根据箭头的指向找出大气中CO2,如果已经给出大气中CO2,则根据CO2的去向找到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找到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上的箭头是一进多出,分解者的箭头是一出多进。
答案 A
点拨 有同学错误选择D项,原因是不能从根本上区别分解者与消费者同生产者的关系。
例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例3 2006年12月17日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时53分调至晚11时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威胁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全面认识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能有效防治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预防温室效应必须从开发利用新能源入手以减少CO2的排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才能达到目的,
答案 D
点拨 同学们在回答此问题时,认为每个选项都正确,干扰思维,出现误选。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二看法”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一看过程,能量和物质相伴而行,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由光能化学能热能,而物质在传递中,由无机物(CO2)有机物无机物(CO2);二看终点,能量流动的终点是热能散失到无机环境中,不能再利用。而物质循环产生的CO2又被重新利用,所以没有终点。
例4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的关键点:CO2固定和释放的过程、碳平衡的原因和碳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危害、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在表中A时期时,生态系统吸收CO2的量和释放CO2的量应相等。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多而出现温室效应。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 (3)稳定性 CO2 (4)光反应 葡萄糖
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2.从物质循环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最终来源是( )
A.食物有机物中的碳
B.非生物界的碳酸盐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篇5
关键词:土壤呼吸;干旱半干旱区;环境因素;灌木群落;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19
前言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题的气候变化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对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碳循环机制展开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家的研究重点内容。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是将土壤碳输送至大气中的主要途径。
1 土壤呼吸概述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二氧化碳随着浓度梯度的不同,由土壤内部不断向大气中进行扩散的过程,二氧化碳是由微生物呼吸以及根系呼吸所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物质代谢能力有所反应,同时也是土壤质量和肥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和土壤的湿度、结构、温度、质地、植被生物量等有着密切关系。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肥力低,因此土壤呼吸强度和变化规律主要受到水分和土壤碳源等的限制[1]。
2 非生物因子
影响土壤呼吸的非生物因子主要包括温度、土壤水分、降水以及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等。其中温度作为调节与控制众多生态学过程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土壤呼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子。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内,土壤温度和呼吸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且温度是与其他因子一同作用于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则是对二氧化碳通量有所影响的重要因素,对与土壤呼吸有着紧密联系的植被生长、根系的分布以及微生物活性等起着控制作用,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呼吸由于水分造成的影响有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生态系统的不同直接导致土壤水分和呼吸间存在着不相关、正相关以及负相关关系。目前,温度和水分协同作用也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在较干旱区域,土壤呼吸通常受到水分与温度的共同作用。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即便是极少的降水也会对土壤生化造成极大的影响,降水可以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土壤呼吸速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土壤和大气间的碳循环中,有机质分解和植被呼吸产生的碳是支撑该系统碳循环主要的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呼吸和土壤组成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有机质成分对土壤呼吸有着明显的不同[2]。
3 生物因子
植物光合作用会促进土壤呼吸,植被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光合作用是进行碳储存与循环控制的重要因素。土壤微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对微生物在数量与活性上均会造成极大的改变,而且温度和水分也会对微生物活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叶面积指数作为显示植被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其和土壤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日通量平均值和叶面积指数以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呈现一致性,并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此外,草地生态系统内存在的凋落物具有缓解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3]。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可以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有所帮助,对今后改善气候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干旱半干旱区又是陆地生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陆地表面面积的40%以上,同时,干旱半干旱区还是一种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干旱半干旱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机制的影响,以及对碳元素收支平衡的估计,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同时对揭示失踪碳汇的疑问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慧,高光耀,傅伯杰.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11(11):3127-3136.
篇6
1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都有多种来源,同时也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匹配性工艺过程。不同的原料和工艺过程对应不同的CO2排放,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CO2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和税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来引导实现。以燃煤发电为例,选择低灰精煤和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就能有效降低烟气量,减少无效热量外排,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CO2的排放。同样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RGCC和多联产发电、超临界发电等均能达到上述目的。以合成甲烷工艺为例,选择褐煤和长焰煤采用燃气型的鲁奇炉气化和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要比合成型的气流床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甲烷含量高(约10%左右)、氧耗低;合成甲烷时产生较难利用的低温热源减少10%以上。从整个合成甲烷工艺核算,前者煤的利用率高、能耗和氧耗低,同样规模的合成甲烷,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对于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固态排渣相对换热容易,水封用水量较低,加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相对鲁奇炉气化合成气不含煤焦油,不会产生含酚废水,因此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合成甲烷的工艺过程能耗更低,更有利于避免高碳排放。另外煤化工发展含氧化合物燃料和多联产工艺、民用燃料采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化工行业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均能实现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2过程减少碳排放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等各个阶段都需要能耗,都存在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目前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30%左右。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g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kg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1kg标煤,分别高出14%、10%和24%。另外生产的产品利用率偏低,又变相地增加了能耗。通过优化设计,使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高效适宜的催化剂和合理使用优质产品均能实现节约能耗,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就是相应减少了产品生产量,避免生产这部分产品产生的能耗。节能降耗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在国家政策强制下均能通过企业自身调整和改造来实现。对于现代煤化工的龙头———大型煤气化来说,空分是投资和能耗均占气化工艺50%左右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液氧,副产的液氮只需使用部分产量,其余的均被低效利用或排放。如果采用深冷分离为主的梯级分离工艺,大部分氮气组成在低压端就作为产品气外送,无需经过空气压缩机高能耗加压,最终产品主要是液氧和部分液氮,工艺所需的高压氧气通过泵液体低能耗加压即可满足。这样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处理量和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气化工艺投资和能耗的目的。利用化石能源花费巨大的能耗和成本生产的氮肥,由于我国化肥产品落后、使用工艺不当和不合理施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如将现有的化肥改造为缓控增效肥料,并采用相应的耕作模式,就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化肥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消费量和生产这部分肥料的所产生CO2排放。化工行业合理选择高效催化剂以及分离、反应、换热和泵送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调频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蒸馏是化学加工工业中首选的均相体系分离技术,也是目前总能耗最大的化工分离过程。如将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并流塔板用于改造F1浮阀塔板,阀孔动能因子高达34,开孔率高达40%以上(国内外目前塔板最大开孔率仅为20%左右),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目前国内外最高提高70%)、降液管通过能力3倍以上,降低板压降30%以上,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操作弹性为4倍,解决了塔器大型化塔内件结构和安装难题,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这是目前我国实现CO2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协会优化集成,加大推广力度。
3终端的固定与储存
经济活动只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必然会产生碳排放,没有绝对的零碳排放过程。由于化石能源使用量剧增,自然界碳循环每年出现约257亿tCO2的过剩,逐年累计引发了日益变化无常的全球气候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学者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普遍关注、研发和实施CO2的捕集与封存,这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实施起来成本过高,并且技术不成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次生灾害。
实际上,解决人为排放的CO2过剩,除了被动地减少CO2产生量,更为积极的措施是加快碳利用,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在碳循环中实现碳平衡。这是突破碳减排对经济发展影响,实现工农业同时快速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这既是个技术问题,也需要建立国内碳市场,通过合理的碳交易,对企业间、行业间和地区间CO2排放的不平衡,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尽管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但人均很低,仍处于发展中,经济还不完善,生活还不富裕,然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并逐年递增。发展经济与减排成为我国两难的选择,加之存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被动采取减少CO2产生量的捕集与封存措施,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上述诸多难题的解决带来限制和障碍。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现状,结合国际碳减排的机制,不同CO2浓度的工业排放可采用不同的减排与固碳措施。现阶段,对于工矿企业主要排放源的低浓度CO2,可以采取低成本的异地生物固碳减排措施,加快碳循环和碳固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CO2实际排放量的减排,同时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和生物质能,从而在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低成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要求,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能力和国际地位。
对于如煤化工和石灰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CO2(90%以上),采用捕集技术回收,通过制造干冰、用作合成尿素、水杨酸、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等的原料以及CO2驱采油、农业大棚CO2气肥等,都是成本和能耗较低、减排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法。对于数量多、分布广的如发电和中小锅炉等排放的低浓度CO2(小于16%),工矿企业现阶段无需采用集中固碳处理,可以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异地化低成本固碳。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分布、土壤组成、农业现状和生物能源地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和剪刀差等具体情况,对于低浓度CO2烟气,工矿企业可按照CO2排放量,将用于集中固碳处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拿出来反哺农林业。政府或相关机构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物质产量;改良非耕地、盐碱滩涂、沙漠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退化土壤,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适宜的速生能源植物和农作物,发展碳汇林和牧草或改造退化草原,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快碳循环,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实现循环平衡。同时又大幅度提高有效耕地面积和生物质能源产量,热解生产生物原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企业CO2减排的成本,从而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这个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条工艺路线:企业出资形成碳汇基金———投资农林业———改良土壤、增强碳汇能力———增加粮食和生物质产量———通过工业热解生产生物质原油———多方受益。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燃料时,无需考虑生物质作为食品时所需顾及的转基因和有毒有害微量物质问题,转基因物种在产量提高、种植地域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好的碳利用出路和产品,从而加快了碳循环,实现了碳循环平衡。
另外,利用生物质不到7d的快速腐化生产腐植酸,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保水性,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将我国绝大多数土壤腐殖质含量不足1%提到2%左右,这也将是一个千亿吨级的土壤安全储碳方式。
4结语
(1)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提出了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
(2)提出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节能降耗,从过程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
篇7
关键词:滤食性鱼类;淡水生态系统;碳汇作用
中图分类号:S931.3 文献标识码:A
1 碳在淡水生态系统的循环
1.1 有机/无机碳的自生外来途径
通过细菌的光化学反应以及浮游植物和高等水生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而有机碳的外来途径是随着水体沉积物的再悬浮和沉积物的释放和颗粒状或者溶解性的有机碳地表径流的输入。人类的捕捞、有机质在水体中的降解和矿化以及随径流的输出。
无机碳也分自生途径和外来途径。无机碳的自生途径主要是微生物和底栖将底泥中存在的有机碳物矿化,同时,有机碳通过微生物、鱼类以及浮游生物等作用下进行矿化分解;无机碳的外来途径主要包括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水气界面向水体扩散或者颗粒态以及溶解性随地表流入。无机碳的输出途径向深层土壤渗透以及随径流的输出、通过水气界面以气态形式输出等。见图1。
1.2 淡水生态系统碳交换
随着鱼类等淡水生物被捕捞、与大气CO2的交换以及随着地表径流的输入和输出等方式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的对外碳交换内容。
无机碳主要以CO2为主,而沉水植物以及浮游植物将溶解在水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碳;溶解性无机碳与水中的CO2之间存在着互相交换;而无机碳的释放方式主要有沉水植物、鱼类、浮游植物、底栖动物以及浮游动物通过呼吸代谢的方式释放CO2。
水中的无机碳的来源包括底泥间隙水中无机碳与水中CO2之间的交换,颗粒态的沉降,浮游植物以及沉水植物对溶解性无机碳的利用,水中有机碳的分解。对于水体中生物碳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浮游动物生物碳、浮游植物生物碳、鱼体生物碳以及底栖动植物生物碳,除此之外,对于沉水植物、浮游动植物以及鱼类摄食过程中产生的碎屑也是生物碳主要的产生方式,鱼类、沉水植物、浮游动植物等死亡以及以上动植物水体中颗粒态的有机碳降解以及沉降都会对水中的有机碳产生消耗。
2 滤食性鱼类碳汇作用在淡水生态系统的体现
如图2所示,滤食性鱼类的特点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摄食方式,终生生活在淡水中,鱼类品种主要包括了鲢鱼以及鳙鱼等,溶解性有机碳、浮游动植物是滤食性鱼类的鱼体生物碳的主要来源;而鱼类死亡以及鱼类的各种排屑均是其输出的主要途径。鱼类碳收支模型为:
捕捞鱼类以及鱼类的死亡的碳量可以归于用于生长的碳量,然而,生长碳量的主要部分是捕捞鱼类所占的碳量。滤食性鱼类总碳量的摄取来源主要是通过淡水生态系统进行光合作用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因此在进行养殖时不需要进行投饵。
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滤食性鱼类对于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没有起到降低的作用,而且对于生态系统的碳汇具有促进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滤食性鱼类滤食浮游生物,没有对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起到降低的作用,而且,滤食性鱼类通过自身的排泄,对于生态系统中磷氮循环起到促进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磷氮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浮游植物的密度。
3 滤食性鱼类碳汇量计算实例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滤食性鱼类的养殖不需要投放鱼饵,其净碳汇量就是因捕捞移出水体的鱼体的生物碳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某年的鳙鱼和鲢鱼产量为243万t和348万t。而每1kg鳙鱼和鲢鱼从水体吸收的碳量分别为115.7g和121.5g。
1a中,鳙鱼和鲢鱼从水体中吸收的碳量为28.1万t和43.2万t,相当于258万tCO2的量,相当于造林面积7.17万hm2,这就直接节省了约8亿元的造林花费。
4 滤食性鱼类碳汇作用存在的问题
篇8
Chemolithoautotrophic
Bacteria
2009
Hardcover
ISBN 9784431785408
山中建男著
我们所熟悉的生命,除了植物之外,大多是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它们的食物来源于植物、动物或者微生物。但还有一类生命,它们并非植物,但却能够以无机元素为能量和营养的来源,它们就是化能无机自养细菌。本书涵盖了化能无机自养细菌在生物化学和生理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与相关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书共分7章。1-2.背景和基础知识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本书后面的内容。1.作者简单而系统的介绍了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以及微生物所采用的各种营养类型的特点;2.介绍了一种细菌用来氧化无机化合物的细胞色素,这种细胞色素就是化能无机自养细菌生长代谢的关键物质。氮、硫和碳是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所必须的,生命的繁衍和生长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这些元素的循环,正是这从未停止的循环造就了万物的生生不息。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在这三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化能无机自养细菌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3.地球上的氮循环。参与氮循环的细菌主要是氨氧化细菌、亚硝酸盐氧化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固氮细菌。对氨和亚硝酸盐的细菌氧化机制详加说明。介绍了硝化细菌的应用(即氨氧化、亚硝酸盐氧化菌),如利用细菌进行火药生产或是从污水脱氨氮。提到了在人体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和它的生理功能;4-5.介绍的是地球上的硫循环相关的知识,包括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的还原和硫氧化细菌对硫化物的氧化,还有人类是如何利用参与其中的微生物的;5.阐述细菌氧化铁的机制,以及对这种细菌应用的描述:细菌浸出、生物浸出等其他应用。此外,本章还描述了由硫酸盐还原菌、硫氧化细菌和嗜酸铁氧化细菌的“合作”所引起的房屋地基冻胀;6.描述了地球上的碳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即化能无机自养细菌的碳素利用。作者对细菌由二氧化碳组生成机化合物的途径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因为化能无机自养细菌必须由二氧化碳为材料产生细胞物质。虽然光合作用的描述省略,但细致的描述了细菌产甲烷,说明了产甲烷菌产生甲烷不是由发酵,而是通过呼吸进行的;7.描述了那些被认为是最接近生命起源的细菌,嗜热细菌是被公认最可能的生命的起源。许多嗜热细菌是厌氧的化能无机自养细菌。这里主要讨论的是那些被认为在生命演化阶段早期的生物如何取得生命所需的能源的。作者认为无论是埃姆登-迈耶霍夫-帕尔纳斯途径还是恩特纳- 多特洛夫途径都不是早期生命获得能量的方式。
本书作者山中建男教授一直参与各种生物细胞色素和化能无机自养细菌的生理和生化研究,其先后在东京工业大学和日本大学任职,期间近百篇,目前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荣誉教授。
祝金星,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篇9
部分碳酸饮料中添加的二氧化碳,来自一项目前备受关注的技术――碳捕集和封存,这项新技术事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该技术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为人类减缓气候变暖带来希望。
碳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以及封存三个环节,可以使单位发电碳排放减少85%至90%。
捕集二氧化碳可达食用程度
“北京已有比较成熟的碳捕集技术,现在许多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都是从北京高碑店热电厂试验示范装置中生产的,纯度非常高,大家可以放心喝。”西安热工研究院北京分院二氧化碳控制与减排研究所黄斌博士表示。
黄斌说,从高碑店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试验装置里捕集出的二氧化碳,精制以后可以达到食用的程度,就是99.9%至99.99%的程度,截至2009年春节,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运行稳定,销售食品级二氧化碳已超过800万吨。
如何科学利用二氧化碳
要减少一种物质对人类的危害,最好的办法就是科学利用。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工业利用量大约是每年1至1.5亿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能力每年约1000万吨。中国有二氧化碳生产企业100家左右,生产能力是每年200至250万吨,而一个几十万千瓦的燃煤电厂,一年能捕获二氧化碳100至200万吨,同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的总量是差不多的。黄斌说,“目前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消费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由于过度地使用化石原料造成了二氧化碳过多,而人类无法消费多出的庞大的那部分,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气候和生态问题。”
彻底做法是把多余二氧化碳封存
如何处置多出来的二氧化碳,一个“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案出台了: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捕捉并集中起来,深埋于海底或地下,彻底解决因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威胁。
“地质封存、深海封存将成为被捕获后的二氧化碳主要去向。”黄斌博士说,二氧化碳被捕获后,必须对其进行安全、长期地封存,才能最终完成控制二氧化碳进入大气的工作。地质封存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主流的封存方式,其原理是将捕获到的二氧化碳用管道输送到地下深处长期或永久性“填埋”在地质中。
深海封存是指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中以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深海中将与大气隔离若干世纪,目前深海封存在全世界还未被真正采用,也未开展试点示范,仍处于研究阶段。
二氧化碳封存面临的科学疑问是,将巨量的二氧化碳储存到地下或深海,是否有可能逃逸出去?对此黄斌解释说,令人乐观的是二氧化碳并不需要被永久封存,封存的时间只要保证自然界中碳循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即可,“只要二氧化碳的封存可以在几千年内防止严重泄漏,届时碳循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来看,人类的科技发展应该可以做到。”
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将力挽狂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学部原主任孙枢指出,碳捕集和封存是一种实现全球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关键技术。“减排”除了节约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燃烧技术外,重要的途径是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燃烧化石燃料所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全球气候变暖是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解决方法是寻求成本低且有效的方案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孙枢院士认为,目前二氧化碳的工业分离、管道运输、地质封存和工业利用等方面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这使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可能力挽狂澜,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
北半球永冻土储有1.5万亿吨碳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公布研究报告称,北半球永冻土层中冷冻碳的储量可能超过1.5万亿吨,是此前估计的两倍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冷冻碳主要分布在北极以及加拿大、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俄罗斯、美国、格陵兰等国家和地区,储量约为目前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一旦气温升高导致永冻土层开始融化,大气中两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将急剧增多,从而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
研究人员预计,这些永冻土层中的碳在本世纪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将产生重要作用。
篇10
【关键词】凋落物;节肢动物;指示动物;森林健康
森林是目前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在森林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存在着明确的关系和研究工作重点。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系统中制备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也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重要作用和工作模式。在目前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层节肢动物群体活动和土壤动物、微生物以及植物根系之间都构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工作模式和生物群体模式,是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并与森林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鉴于此,在目前的工作中需要对其相关的指示生物监测生态环境和形成进行综合性的模式,然而在这个领域,目前我国还存在着较为薄弱的环节。
1.森林凋落层
森林凋落物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独特的结构层次,其在工作中不仅是在森林土壤中存在着一定的发育功能,更是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作用和工作模式。在目前的水温森林体系中,各种林业供应效应逐步明显,尤其是在林业资源维持、能源供给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凋落层一方面可以削弱由雨水造成的森林土壤的冲刷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涵养和吸收一部分江水,从而减少土壤表面的降水量。同时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森林凋落层的存在对于改进地表径流的产生和阻碍水土流失的发生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作用。
2.森林凋落物层的介质动物研究
在目前的森林凋落层研究中,其凋落物分解为土质和树木的生长提供了较多的物质资源和能量来源,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由各种生物组成并归还形成的一种地面维持生态功能以及相关的物质总称模式。一般在工作中,其分解凋落物环节中,主要是通过能量循环和转换供给的一种综合性途径模式,是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一个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模式,而且一般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对其重要作用进行深入的总结和研究模式。随着森林凋落层节肢动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和总结逐渐深入,也促使了人们对凋落层节肢动物和生态系统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3.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主要是指森林营林工作中将森林作为一个整合体和有机的结合体,使得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各种植物都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生长优势和生长效益,从而实现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优势与效果。
狭义的森林健康,沿用美国早期森林健康的内容,主要强调森林有无病虫害及火灾威胁。另一类可称为广义的森林健康,主要针对区域及森林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资源既能满足人类合理的需要,又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健康发育,这类的森林方为健康森林。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多趋向于广义的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主要包括:(1)现代森林不仅具有环境属性、资源属性,还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应该被作为一个结构体来考虑,即评价的对象(森林) 应该具有特定性,不能随意变换被评价"森林"的时空尺度和功能内涵。(2)森林健康内涵中具有"恢复"的含义。(3)现代健康观所兼顾的森林本体状态和社会功能的特点,强调了森林功能的有限性。(4)兼顾了现状表现(状态)和内在潜力(能力)两个层面。(5)强调了森林健康价值取向的特定性,即满足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对森林功能需求情况下森林所应具有的良好状态。由此也决定了现代意义的森林经营具有很大程度的特定性。
森林健康核心:实现森林最佳的服务功能,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按照自然的进程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增强调节能力,减少因火灾、森林病虫害及环境污染、人为过度采伐利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损失,使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得到适时更新,从破坏中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满足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水平的需要。
4.森林凋落与森林健康关系
4.1与生态循环
碳循环和营养循环的研究为揭示影响树木生长和森林生产力的因子提供了契机。而要研究碳循环和营养循环,森林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经过研究总结得出,所有的凋落物类型置于冲击平原林中时,分解速率最快。而对于氮和磷的利用效率则恰恰相反,以石南林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砂岩林,最后才是冲击平原林。据此可以推断,营养物质的供给对石南林的森林生产力影响最大,而对冲击平原林的影响最小。而且营养物质的供给对砂岩林的生产力也将产生影响,尤其是处于山脊和丘陵上的砂岩林尤为明显。导致这些森林营养匮乏的原因很可能是干旱季节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造成的。不同群落类型中,氮和磷的含量显著不同,这可以从小尺度上解释群落组成的不同。
4.2林业格局分布的影响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层的林冠层是基质分解的重要源泉,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汇总。森林的凋落物垂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分析林冠层凋落物量如此大可能是由3个因素导致的:①更多的树叶被林冠层上部或相邻树的冠层所遮阴,树叶和枝的死亡速率会随着森林的日渐成熟而加快;②当树叶的产量达到最大值时,林冠层凋落物的量仍然会增加,因为以前研究发现,树叶的寿命并不一样,有的会持续很长时间;③林冠凋落物保留在树木上面也许是种的特有现象。例如,我国的蒙古栎枯枝落叶可以在树上存留很长时间。研究还发现,林冠层凋落物总量与树木的径级成线性关系,而凋落物中叶的含量则随树木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4.3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首先,凋落物分解是一个物理和化学过程紧密结合的生态过程。在这二过程中,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均参与其中,而且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气候、落叶化学性质与落叶分解作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认为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大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多少、酶活性的强弱、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次,凋落物分解速率所依赖的环境条件存在尺度效应。从全球尺度上来讲,凋落物分解呈现明显的气候地带性,分解速率受光照、温度、水分等非生物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而在局部尺度下,凋落物质量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