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规划内容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交通规划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交通规划内容

篇1

关键词:交通规划;教学内容;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30-02

一、交通规划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解决的是交通规划的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与模型方法等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交通规划的步骤及重要的规划理论模型,并具备一定的交通建模学术视野和理性分析技能,该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从业能力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交通规划进入我国,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决策方面交通规划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然而,新形势下特大、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建设之后已逐渐趋于缓和,交通规划工作已由建设之初注重建设规划转向了建设与管理并重,即由粗放型转向了精细型,更加注重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代交通问题。目前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与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尚不相适应。现代交通科学的本质在于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交通行为,用数学模型刻画交通现象,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提供计算实验,从而揭示交通流的演变规律和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解决出现的交通问题。因此,为满足新形势下创新型交通规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必须贯彻科学研究对于新形势下交通规划的要求,必须注重传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运用新的手段去亲身实践的创新平台。

针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模型—计算实验—应用”为教学改革主线,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二、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交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梳理和调整。本专业方向以培养具有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及区域交通规划、交通工程项目设计,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引进和借鉴国内外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实习等研究成果,梳理了前修课程,包括数学建模、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编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调查与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营造了相互衔接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环境。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同时保证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如交通调查与分析是交通工程学中一个章节,则不单独开设此课,将该部分内容放入交通工程学中,结合现场实验课详细讲授;将系统工程与交通工程学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整。另外加强了计算机技术内容,在原有计算机基础、C语言等基础课程基础上,增设了专业方向(规划与管理)交通仿真技术课程,加强本科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2.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改革。所谓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与节能、环保的目的[2]。本次教学内容改革中引入交通网络建模、空间区位理论,增加城市物流规划内容,改变以往描述性的交通规划教学内容,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形成以交通建模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三、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交通规划》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重点在培养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即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知识的实际应用。软件的许多应用模块全部是基于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生成的,如在进行交通生成预测时,软件提供了交叉分类法、回归法、离散选择法等基本方法,只要具备了原始数据、设置好各项参数,就可以得到预测结果。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交通仿真软件、数值计算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注重培养学生对交通流和交通网络流的分析模拟计算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运用规划软件进行实际项目操作的目标。2012年我院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购置了供实验教学使用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如雷达测距仪、视频采集仪、微波交通调查仪,同时利用实际交通科研项目将采集到的现场观测数据接入到实验室,同时利用数据库、信息融合等基础理论技术,建立了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评价系统实验平台。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利用在真实环境下进行交通方案改善及修正理想条件下的研究成果的平台。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项规划案例教学。结合各种规划案例,包括公路网规划案例、城市道路网规划案例、公共交通规划案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案例、交通项目评价影响案例及停车场规划案例等等,使学生熟悉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流程及规划原理;二是重点培养学生交通建模能力和交通规划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进行交通软件操作学习,包括交通仿真软件TransCAD、VISSUM、EMME-3、CUBE等,交通制图软件AutoCAD,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r、ArcGis,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EXCEL等。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的形式,而软件学习则是实验室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四、《交通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交通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交通调查实习、软件应用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改革采用案例调研和分析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并和理论教学相互穿插,建立从表象认知到提高交通现象洞察能力的实践环节框架。

1.交通调查实习改革。交通调查是进行交通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个规划的成败,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做法是教师扶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交通运输工程系与基层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学生实习,在当地开展了《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把学校教学与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尤其是交通大调查前期调查方案设计工作中,将案例调研和分析式的实践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是教师真正站到指导实践位置上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放手让他们进行方案设计、人员组织及协调工作,并进行及时指导。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总结和深化,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并掌握交通规划的各种方法、内容、步骤、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收集有关交通调查数据并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相关专业知识,解决交通规划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计学时一般为两周,题目选择一个简化的交通规划课题,可以以4~5个交通小区的区域展开,指导教师给出规划要求、规划年限、路网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等原始数据,学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利用交通规划理论知识,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交通需求与社会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交通需求预测,给出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方案设计、软件应用、编程计算等能够全面提高自己。

3.软件应用实习。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本行业专业软件是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交通规划由于要处理海量的数据更是需要计算机辅助完成。学生通过软件实习,不但能够进一步了解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加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交通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有利于纠正学生认为学完交通规划课程以后没有用处的错误观点。利用交通规划软件提供的众多模型和方法,结合教学案例完成交通分配、路径选择、物流规划、公交规划等实际应用过程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利用软件进行交通规划基本方法。

软件应用实习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规划软件实习课上可向学生展示各大中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图、交通组织图,调动学习积极性。案例选择得当,可以使学生更快掌握操作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有虚拟案例和实际项目案例,各有优缺点。通常在教学案例中,根据需要,将两种案例形式结合使用。先通过虚拟案例,从简单开始,再从实际项目中抽取复杂一点的案例,进行实践性训练。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五、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学习团队式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课程作业和案例调研,组织各团队的成果交流;改变侧重个人考试成绩的考评方式,在学生个人理论考核成绩、小组调研报告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六、结束语

在新的交通形势下,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和方法与现代交通科学的发展尚不相适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模型-计算实验-应用”视角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模式创新,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梳理和调整,实践、实习环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敏,陈学武.“理论、科研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交通规划》教学模式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03).

[2]王炜,陈学武.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韩风春,刘东,翟润平.《交通工程学课程设计》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1).

[4]秦焕美.交通规划软件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

篇2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 规划现状问题 可操作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城市薄弱的交通设施现状、密集的城市布局形态、高速的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相对落后的城市交通规划等,都给复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深刻地不利的影响。探索新形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发展问题,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所必需的。

1.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交通不畅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这种大城市的通病也在向中小城市蔓延。整体来看,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已经成为或多或少地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1.1城市交通规划相对于落后城市的整体规划,缺乏整体的城市交通规划战略

城市交通规划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整体化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对整个城市布局和经济的调控及带动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战略。比如我国大多数城市一直实行的“单中心—环路—放射性”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就存在较多问题,在城市规模较小时问题不大。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种城市交通规划模式就暴露出诸多的问题,直接的就是交通拥堵的问题。

1.2硬件设施容量不足,公共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线路设置不够优化,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的畅通程度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不足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道路交通的不畅。近几年来,虽然各大中城市都注重对道路的建设,但大部分只限于对新城区的道路建设,而对老城区的道路改造拓宽难度非常大、程度低、快速公交不快、专用车道不专、人车混用,缺乏立体化的道路体系。

1.3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单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政策性地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交通结构单一,市内交通主要限于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摩托车的管理力度不够,违规现象较为明显,带来的安全隐患较多。小汽车近年来增长势头很大,给城市交通规划带来的压力较为沉重。

1.4城市交通管理技术含量低,科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国虽然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来提高交通水平的科技化,但限于基础较差,交通管理技术含量明显不高。

1.5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于交通管制的松懈,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及安全水平与群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总体来看,我国的各项交通法规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一定程度上而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整个城市交通规划的体系化发展限于形式上的规划,而很难落到实处,甚至招致非议。

以上几个城市交通规划中的问题,是大中城市普遍的集中的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其根源在于城市长远的交通规划不够明确,相应的配套整治措施不够完善。

2.全面规划,健全现代化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2.1将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同步实施,明确城市发展模式,宏观规划城市发展形态。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而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发展所产生的交通需求服务,是支撑城市发展的血脉。所以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城市规划模式深深地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布局,更对城市交通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单中心—环路—放射性”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交通发展不是最好的选择,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面临着这种尴尬。所以城市交通的规划模式可以“主轴—网状”,通过将城市沿几条轴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这样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和城市中心人口的转移,从而改善城市中心发展的交通拥堵等状况。

另外,除了整体性的城市交通规划之外,我们的城市交通规划应该出处体现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要求:第一,优先规划发展效率高且又环保的项目(如地铁、公交等);第二,超前规划能够为汽车和公共交通提供较为节省能源和环保燃料的设施;第三,减轻交通队居民的噪声污染;第四,提供更多有利于不行和自行车出行的道路设施。

2.2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多层次的交通线网络覆盖体系。

道路容量不足及设计水平不高是限制城市交通的一个瓶颈,建设城市现代化的交通系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先行的。第一,大力加强道路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线网覆盖体系。建设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体系;第二,合理规划快、慢道、立体车道以及专用车道等;第三,完善立体交通网络;第四,发展微循环道路系统。

2.3优先发展公交,合理限制城市小汽车行驶,严格管理摩托车。

在实际城市交通规划体系中,要优先设计公交线路。注重公交线路的建设,它的建设是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关键之处。积极探索研究城市公交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必要的政府监督真正使得市场承担起公交事业良性发展的大任,提高城市公交的管理水平。

2.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第一,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提高对交通运输的应急反应能力;第二,普及安装超速监测摄像仪器,加强各种机动车辆的监测,以规范其行使行为;第三,在收费点安装自动收费系统,提高车辆通过率,减少人为交通堵塞;第四,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以促进交通指挥的主动性,如疏导交通等情况。

2.5严格交通管理秩序,加大城市交通管理力度。第一,严格执行驾驶员技能培训;第二,加大交通违法的执法力度;第三,加强媒体宣传安全的力度。

3.结语

简而言之,要建立健全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体系,就必须根据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情况进行城市交通规划体系的编制。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分析,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对策,以期对城市交通规划的良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l]赵波平,孔令斌.城市交通一中国面临的挑战.[J].城市规划.1999(3).

[2]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2).

篇3

关键词:交通规划交通问题更新改造

0引言

现代人们正以惊人的步伐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家的人口也正在急速增长,居民出行次数及出行距离均有所增加。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还给城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城市交通问题己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国交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交通速度;车祸;公共交通;步行者;交通环境;停车问题等六个方面。城市道路系统设施的供应短缺和我国城市现状道路系统结构欠完善是造成城市交通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应研究整个道路系统的问题,根据我国城市交通特有的问题与矛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改善城市道路系统现状,寻求符合我国大城市实际的交通对策,使城市交通逐步实现现代化,并提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1城市道路系统更新改造的思路

1.1中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在我国,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方针从1984年提出以后,对缓解大城市交通紧张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的最大特点是联系实际,围绕当前存在的交通矛盾,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有限的资金,挖掘现有及新投入交通设施的潜力,具有现实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因此,道路系统的更新改造应重点将中期交通规划(5-15年)和近期治理规划(1-5年)相结合,既要考虑中期交通规划,进行道路网络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使近期规划有中期规划的指导,也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近期交通治理实施方案,提出见效最快的交通工程措施或建议,使中期规划通过近期规划得以落实,并对中期规划做出反馈和修正。

道路系统更新改造的原则是: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点面配套,软硬兼施,分清主次。基于我国城市面临紧迫的交通问题的现实,城市交通发展与建设应重视近、中期的交通规划,要有由近及远(而不是由远及近)的发展步骤,着眼于实施。

1.2重视整体协同效应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主要指它的功能层次结构,容量是指道路系统的承载能力。形成城市道路网系统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之间按照合理比例及衔接关系组成一个整体网络时,其整体效应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是城市道路系统本身运转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忽视路网系统整体协同效应。

1.3注意保护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

进行城市道路系统的更新改造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既要改善城市交通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减少道路系统更新改造可能对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破坏。在对道路网络系统作更新和调控时,需要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坚持以全面的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和古城保护规划为指导,把握城市道路格局,分清道路系统在城市不同地段的不同改造要求,将道路景观与城市风貌统一起来。

2城市道路系统更新改造的措施

城市交通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今后一个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的起步虽晚,起点却要高,这是关系到城市社会经济切实利益的长远大计,也直接影响到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成败。如何顺利过渡到持续、高效的交通形态,尚需多方面的改进。主要的改造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范道路分级,保障道路功能

应把城市道路按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等级进行划分,实行交通分离,不同等级道路各尽其职。通过道路系统的有序连接,实行长短距离交通的分离,提高长距离交通的速度与效率,把慢速、短距离交通消化于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减轻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

(2) 建立并完善交通分流体系

无论是地铁还是高架路,其实质都是采用渠化同一交通空间中的交通流的方式来减少干扰,实现快速和大容量的交通,从规划角度讲,最关键还是人车分流和自行车与机动车的分流制度。

(3) 调整路网结构

城市道路系统的更新与改造不能停留在对道路的拓宽、修建立交桥等单纯工程项目的实施上,必须着眼于城市道路系统的整体结构性改造。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基本载体,把总量增加与道路网结构调整统一起来,同步实施,对缓解大城市市区交通阻塞具有重要作用。

(4) 现有城市道路的改建

城市道路系统的改造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城市范围内,逐步整理完善道路系统,区分道路功能,设立专用道等;另一方面,对道路本身而言,对存在问题的道路的线型、路面、沿线交叉口、瓶颈等均须做改造整理,使其满通通畅、行车顺利的需要。道路系统的改造对策见表2-1:

道路网体系的结构性完善 加宽道路、消除瓶颈等工程措施

建设快速道路系统 附加车线、加宽路肩

改良环状道路 拓宽道路

建设绕行路 改良交叉点、交叉点立交

建设汽车专用路、自行车专用道 铁路路口立交化

建设步行街 新建桥梁、加宽桥面

建设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库) 各类道路合理的级配

图2-1 道路系统的改造对策

3道路系统与城市交通规划的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是道路系统更新改造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城市交通规划,是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

3.1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关系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极密切的关系,交通规划的部分内容(道路网络布局)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紧密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的结合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只有两者方案互相补充,才能得到有根据和协调一致的城市道路网。

与城市规划一样,城市交通规划必须划分阶段进行,而且交通规划必须与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的规划年限和规划内容相呼应(如图3-1)。

图3-1 交通规划层次框图

3.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设施的建设要占用大量的城市用地,影响着城市格局的形成,且需要大量的投资,道路系统设施的影响力将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大。城市交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观念更新的过程。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交通特点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体系己成为当前城市交通建设中一项重要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阶段划分;②近期交通综合治理实施规划;③针对现状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以远期和中长期交通规划为依据和指导,提出能充分挖掘现有设施潜力,见效最快的交通工程措施或建议。

4结束语

为实现城市道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促进城市交通现代化和城市更新,应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建设,超前预警,科学管理。 并且处理好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正确认识城市交通规划地位。依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道路交通供求关系,路网等级结构、道路功能、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及城市历史文物保护等各个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清波,符锌砂.道路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篇4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交通的需求量,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的质量,同样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其中,以交通系统的危害最为严重,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具体包括了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还有其他多种有害物质。即便国内汽车拥有量不大,但是,其产生的尾气对于大气污染的程度却已经赶超发达国家,而在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于大气的污染也更加严重。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交通尾气污染十分严重,为此,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应当给予该问题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交通 大气环境 影响评价 预测技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51-02

1 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因子分析

现阶段,城市交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不同类型机动车辆,或以汽油为燃料,或以柴油为燃料。而城市交通所排放的污染物也几乎由机动车辆产生。所以,文章将以城市道路机动车辆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于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

1.1 机动车辆污染物的排放

通常来讲,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方式包括3种,即燃油蒸发、尾气和曲轴箱窜气。其中,机动车的尾气主要成分有碳氢化合物、臭气和一氧化碳等,而曲轴箱窜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所占比重为1/4,在燃油蒸发中,碳氢化合物所占比重在20%[1]。通过对上述3种污染物排放方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机动车所排放的污染物当中,排气管排放废气是最多的。

1.2 国家标准要求

根据我国轻型汽车排放污染物的相关标准内容规定,在型式认证试验与产品一致性检查试验中,将污染物类型确定成碳氢化合物、碳氧化物以及一氧化碳。而在我国摩托车与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将一氧化碳与碳氢化合物确定为主要的污染物类型。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以后,明确具体需要控制的污染物。而针对以上对于城市交通污染物类型的确定情况,最终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当作城市交通对于大气环境产生影响的评价因子[2]。

2 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以某市为例

2.1 城市交通车型组成

该城市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过程中,重点调查了市区内部重要交叉路口与路段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该城市道路交通的车型组成结构。

根据表1内容可以发现,在该城区内部,小型客车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其中也包括了中型的客车。而仅次小客车的就是摩托车,由此可以了解到该城市的机动车组成特点。

2.2 有关城市交通规划的阐述

第一,道路网络的方案。该城市在对道路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主干道、次干路,还有郊区公路与快速干道等等。其中,高速公路与城郊公路一般都分布在城区的周边[3]。在城区内部,主要有快速干道、支路和主干道以及次干路。在整个城市的道路网络当中,参与到评价路段的数量是3 112。

第二,评价道路网络的方案。对于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交运之星”这一软件,把城市交通的实际需求量添加到规划道路网当中,进而对交通运行的实际情况展开技术评价。通过软件的评价发现,机动车交通量在不同等级道路中的空间分布,特别是单相交通量低于500 pcu/h的比重已经超出了95%。而且,根据评价内容发现,城市规划道路网的运输周转量主要分布在快速路及城郊高速道路中,另外,在城市干路中也有所分布。在机动车以平均车速行驶在不同等级道路当中,对于主干路与快速路的车速时速一般控制在60~70 km,而对于城郊高速公路而言,平均时速在87.28 km[4]。

2.3 道路交通污染物的排放量预测及评价

对于该城市整体交通网络而言,各路段交通排放属于最明显的排放源,而且3种类型污染物在路段交通中的排放量所占比重分别是96.82%、94.76%、98.91%。当利用该软件对交叉口机动车的排放量进行计算的时候,因为只是处于怠速状态的附加排放量,所以,此位置的交通污染排放量就明显不多。

2.4 对道路空气质量的预测和评价

通过城市交通量与排放因子能够获取路段与交叉口机动车的排放量,实际结果表明,这些区域机动车的排放源很强,对道路两侧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的浓度进行预测,进而客观评价道路两侧的空气质量。

其中,对该城市交通规划范围内的3 112条路段及若干交叉口展开了机动车污染物扩散浓度的预测工作及空气质量评价工作[6]。

通过表2内容可以了解到,交通规划的道路网在空气质量方面的效果良好,而且有超过60%的空气质量评价在良好之上,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的二级标准。其中,道路空气质量一般的区域在城市快速路与城郊高速公路中。而道路空气质量良好的状态分布在城市的主干道处。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交通供给而言,集中型城市形态与小环境容量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宏观角度分析,交通网络容量的分析需要基于交通网络失控资源的消耗与废气排放量控制条件之下。文章以某城市为例,对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且以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为核心。为此,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当中,一定要深入研究交通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技术,进而更好地为其环境总容量的分析和评价提供所需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军,李香杉.从优化城市交通规划布局方面改善城市大气环境[J].科技与企业,2015(11):108.

[2] 温关常.浅谈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创新,2015(17):46.

[3] 纪伟,林永波.高等级公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式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9):73-75.

[4] 邹味莲,于苏俊.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探讨[J].青海环境,2013,23(1):23-25,43.

篇5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交通设施;土地利用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standing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height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in view of the urban traffic faces all sorts of pressure, analyzes modern urban traffic planning and land 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traffic planning for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d think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urban traffic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ffic facilities.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变,开始面临一些问题,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事故等,使我国城市交通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城市交通是各种资源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协调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城市交通规划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1.现代城市规划的体系

现代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已经形成了重要体系,城市规划与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

2.减轻交通压力方法

把交通的重点放在人们步行、自行车上,这样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在城市的排放,可以有力的改善环境。

3.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宏观关系研究,确定所需要具体规划的总体方向。

二、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1.发展目标

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人们出行方便,减少出行时间,实现交通畅通。

2.总体方向

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综合交通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的支撑手段,是城市起步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带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各方面的进步。

三、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1.土地开发

在城市发展中,主要的土地开发应该集中在由公共交通提供良好的服务,不盲目的占用土地,要有明确的土地开发规划方向。

2.公共交通的发展

在土地开发的同时要先考虑公共交通的发展,发展交通系统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开发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司,应该加强对交通沿线,交通走廊,公交车专用道路等进行实地考察,同时要优化沿线的土地利用。

3.避免资源浪费

在换乘节点的区域可以提供较方便的步行,自行车设施,减少交通压力,做到节约资,保护环境。

四、各种资源协调发展

1.土地资源消耗严重

土地和能源是城市交通建设中消耗的最重要的能源,交通堵塞,使汽车燃油经济下降,能源消耗开始浪费,随着交通系统的逐步机动化,更应该注重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人们要生活,如果因交通设施和交通规划镁有做到足够完善,那么就会造成我国的后备资源短缺现象,这样对国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认识到城市交通资源消耗的严重性并不晚,应该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和运行模式。

2.城市交通战略

要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宏观上把握城市的发展方向,关注城市交通的发展大局,从长远着想,在土地开发的同时,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方案,还要从国民的俄经济、政治、生活环境角度去考虑,因为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都有必要的相关性。

五、形成系统的交通网络

1.交通网络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

城市交通的运行,离不开网络系统的协调支配, 交通系统不能完全处于封闭的状态,它需要外在的联系,是与城市相互联系的。

2.城市交通轨道与网络的相适应

城市的发展规模战略完全遵循交通网络编织的内容,与城市用地布局相结合,所以,土地的开发要有一定的规划和实施的相关政策

3.客运需求变化的趋势

公共汽车不同,交通轨道也就不相同,交通系统的线路是全封闭的,如果建成了,那么就很难进行改造和重建,做好交通网络的布局就十分重要,客运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满足客运的种种信誉度,应该时刻建立网络联系系统,加强管理,做到与交通方式相互配合。

六、适量发展小汽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大城市,大容量的公交车比较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就要进一步落实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调整公交线网,适量的发展小汽车,减少污染。

2.国家政策支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些城市交通开始向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过渡,我国的人口多,能源有限,加上小汽车的效率低下,只能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量的发展小汽车。

3.加大公交基础设施投入

落实发展公交路线的文案,调整公交线网,积极引导公交向大众、高效、低耗方向发展

七、城市交通规划的具体方法

1.改变单一的道路交通容量

交通容量是与环境容量相统一的,城市建设的发展,交通容量的增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协调好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优化城市的道路系统

为了解决城市的拥堵,就要改善交通状况和大气环境,要从长远的目标出发,调整交通规划思路和内容,使污染减少。

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要改善客运结构,就要考虑发展公共交通,从而缓解交通压力,城市交通系统与社会交通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公共交通具有费用低的特点,低资源的消耗方式发展,交通网络技术和预测技术帮助了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运作。

八、交通站点的设置

1.建设形式

交通站点按照建设形式可分为:地下站、地面站、和高架站,按照运输组织功能可分为:中间站、折返站、和终点站,按照网络分为枢纽站、换乘站和一般站。

2.交通枢纽站

交通枢纽站一般位于城市的大型客流的集散点,至少有两条轨道交通线路相交,并集地面公交与出租车、小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额一体化,其中换乘站是两条轨道交通线路交汇点,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两条轨道之间的相互换乘。

九、对于道路慢行系统的要求

1.慢行系统包括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在一些城市,总会有一部分人,在上下班期间,选择骑自行车或者步行,

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同时还能减轻因乘坐公交车带来的不必要的拥挤。

2.道路慢性系统的设计方案

自行车系统在规划上要求自行车专用路,这样道路的两旁就不会有大量的

机动车和货物运输的拥堵现象,在设计上要求道路要畅通,路面要平坦,坡度

要小,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快速道路系统相反,自行车专用路上要采用适

宜有限驶入配套的管理措施,允许少量的机动车在限定的时间内可以浸出,步

行系统的布局应该遵循人车分离,步行快捷和力求舒适的原则。

十、快速道路系统的方式

1.城市快速道路系统采取的形式

在我国的一些比较大城市,由于一些路网具有密度高、用地紧张的特点,采用了高架形式采取了快速道路系统的方式,而那些路网密度较低的城市,多数采取了平面道路或者加固立交形式的快速道路系统。

2.城市快速道路系统的优势

交通方式的多样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然而快速道路系统的方式,有利于人们出行选择,这样的交通工具,无论是距离上还是距离上还是从时间观念上看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它具有速速快、稳、节约时间的特点,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困扰。

总结:

在当今社会,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关系密切,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证生态持续、社会持续、经济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所以必然会引起城市交通系统战略的目标调整,有了明确的规划,就会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追求,让生活有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炜.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3):1-6

[2] 马键霄.城市汽车交通的适量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6):51-54

篇6

关键词:城市交通;人性化;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建议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make clear its gradual demand connotation and covers content, from the urban traffic function, a safe, convenient and satisf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analysis Angl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gives article 11 better direction of humanized urba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district future Suggestions.

Keywords: the city traffic; Human nature; Humanized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迎合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维稳的综合需求,趋同国际城市科学发展趋势,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和功能作用将向人本化、集约化、生态化、现代化等方向做出合理的调整及变更,人本化将成为各政策措施制定的导向。人性化交通的发展亟待探索。2011年3月6日,深圳市交委公布《深圳市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五年实施方案》,明确打造具有“深圳质量、品质交通”的深圳特色“公交都市”,促进城市交通车本位回源至人本位。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一部分,整体交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市水平,其该如何在全面理解人性化城市交通内涵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人性化发展之路是龙岗近期重点工作。

1. 人性化城市交通内涵

国外研究认为,城市交通体系人性化的发展趋向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倡人本化、步行化城区发展模式,可促成城市交通由传统的“被动适应性”向“主动诱导性”转变,实现交通与集约土地使用双向调节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社区交通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居民出行及通勤成本。国内学者认为,人性化的交通将实现居民出行快捷、安全与舒适,利于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并在分析人性化与城市交通的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的内涵定义,基本构建了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的理论框架。

结合综合国内外与人性化交通相关的研究及实践,人性化城市交通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为准则,以人幸福的身心生活与城市交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尺度,以提高各类交通参与者的满足感和满意度为最终目标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发展过程。

(1)人性化城市交通规划——体现在轨道交通、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社区交通、停车、各交通工具出行衔接、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与优化发展等相关规划中深度融入“人本化”思想,决策源头上体现服务于人,维权于人。

(2)人性化城市交通设计——根据人的出行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以交通功能性、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低耗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交通系统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设施进行优化设计,主要涉及交通方式参与及导向、交通方式衔接及交通环境维护与改善等三大方面。

(3)人性化城市交通建设——在规划及设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施工严把关、施工队伍重素质、施工过程低噪减排、施工时序及强度社会公开及监督等方法,保障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材料运输与施工全过程高效率、少扰民、低能耗、重环保。

(4)人性化城市交通管控——面向各类交通参与者与交通设施,涵盖管理、教育、监督、调控等层面,并适度引入新科技与新方法提升总体管控水平。

人性化城市交通强调以人为中心,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控发展过程中,不断由交通功能、安全、便捷、满意度、可持续发展,即由低到高依次满足并完善出行者的渐进交通需求。

2. 龙岗区人性化城市交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依据人性化城市交通渐进式需求内涵,龙岗区人性化交通现处于“安全环保维稳渐进,畅顺通达交通、多式公共交通、细部交通环境、满意度需加速提升,全盘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

(1)人本交通畅顺干道密度不足,通达路网级配问题突出

现状全区次干道以上道路网密度中全部未达到深标最低标准,各等级道路规模比例“高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为“1:2.67:1.14:8.45”的不合理结构,特别是次干道规模不足,且高等级收费道路比例过高,导致由城市主干道不但承担了过多的过境、对外及组团间长距离运输的交通量,还承担集散交通功能,直接影响民众出行便捷度及满意度。

(2)公共交通惠民利民“无缝”服务提升空间大

相比之下,现状深圳市公交分担率为45%,500米站点覆盖率100%,宝安区公交分担率为43%,500米站点覆盖率80%,而龙岗区现状公交分担率仅38%,500米站点覆盖率83%,差距明显。

(3)人本慢行及特定人通系统化发展不足

慢行交通发展欠缺上层专项指导,无法科学有效指导慢行交通发展。“车本位”仍为主导,无法保障慢行、特殊人群对路权及配设的需求,公共交通相关导向及换乘设施不完善,无法全面做到人性化引导出行方式及路径选择。

(4)交通环境细节人本化改善力度不足

全区约有700公里道路未完善交通标志,人行道建设仅占微循环路网中的61%,部分新建、改扩建道路未完善交通标线或附属设施,道路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规划及建设尚未全盘启动。

(5)人性化交通分类满意度调查结果差异明显

抽样调查显示,区内民众对高峰小时顺畅程度满意度较低,公交与慢行交通、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也处于一般水平,仅在空气及噪声环保方面较为满意。

(6)环境维稳仍有可改善空间

龙岗区空气中汽车尾气含有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指标为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9年龙岗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比去年上升了0.2分贝达到67.5分贝,属于“较好”至“轻度污染水平”。环境工作需在保持中有提升。

3. 龙岗区人性化城市交通未来发展建议

篇7

关键词:交通;交通经济;交通规划;研究

Abstract: the city traffic planning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 both between city traffic and city economy development, city traffic is the premise of the city economic activities in an orderly manner, to promote the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to ensure a solid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city traffic, boost the city traffic improvement and upgrad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has many problems, caus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lags behind the city economy, and even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conom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transport planning.

Keywords: traffic; traffic; traffic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U491.1+2

交通规划是根据国家、区域和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对交通运输设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做出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运输线网结构、港站地点位置、能力规模及建设序列。研究运输设施发展规划首先要研究运输要求,同时必须研究规划范围内人口、经济的增长。而相关国家或地区的交通与经济政策决定着规划成果及其实施,因此交通规划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制定交通规划必须注重交通经济研究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交通经济及其研究现状

所谓交通经济,就是综合考虑交通和经济,即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的成本和利益、预测和评价交通对策的效果,及如何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交通的需求和供给等问题。交通经济学研究的是交通运输中人和物资的经济问题,即在制定重大交通决策时,更多的是关心交通系统的环境和分布效果,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交通运输所花费的各种资源费用,并不是简单的计算账面上的成本。

在国外,对交通经济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尤其到了60年代,由于销售供应业的发展,城市交通利益的扩充以及发展中国家运输领域的研究等原因,特别是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常常需要同时考虑才能解决现存的矛盾。这样,交通经济得以重新发展,交通经济和城市规划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并在70年代成为学术研究的专科。交通经济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到了80年代,交通经济的研究获得了更大的进展。

交通经济学的主要依据就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交通经济与经济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已经非常定量化。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更丰富的数据和更精确的定量得以实现。西方对经济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取得显著成果,他们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有关交通需求和供给等进行边际分析,并正努力试图确定不同交通政策方案对经济的精确影响及诸如交通需求等的准确预测等。

二、交通经济问题研究是制定正确合理的交通发展规划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对交通经济的研究一直未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城市交通的经济分析尚停留在定性的阶段,还没有人开始对城市交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代价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但现今中国交通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大城市交通全面紧张,而城市化进程又不断带来新的问题。虽然近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城市交通问题仍未获得理想解决,交通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城市交通建设缺乏指导,盲目性增大,投资效益降低,这些都与我们交通经济研究的落后密切相关。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交通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动脉。交通拥挤的加剧,不仅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而且如果发展严重甚至还会导致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必须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放在国民经济的高度去衡量和认识,从经济的角度看待交通问题,在研究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制定交通政策的同时,注重交通经济问题的研究。

制定好城市战略交通规划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保证措施。而只有加强交通经济理论的研究,才能把城市道路网、准快速交通网(即公共汽车专用道路网)、轨道交通等城市交通设施统筹考虑,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研究出各交通方式的合理分担率及实施的优化顺序;才能把城市交通建设的远期规划和近期项目结合起来,近期的所有举措才能与城市交通战略规划相一致,从而克服我们以往在交通建设中“短期行为”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被动局面。

三、交通经济问题研究的加强可推动交通规划的实施促进经济的发展

虽然许多城市早已把改善交通环境提到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且全国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一道联合开展城市“畅通工程”,然而城市交通状况在近期却少有大的改观。针对中国城市交通的诸多“病症”,许多专家把病因归于车多路少,但道路的拓宽改造及延伸又刺激了交通的增长,限制小汽车的发展又与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相抵触。出路何在?正是基于交通经济的不断研究,交通专家指出,城市建立以有轨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等为辅的多层次、多平面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是21世纪解决城市交通难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但由于轨道交通的造价过于昂贵,超过了一般城市的经济承担能力,因此资金严重缺乏,成为目前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建设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加强交通经济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一般投资预算分析,而要以资本、土地、财务、效益等要素的供求变化为基础,实事求是地预测客运交通量,并对轨道交通建设资金来源问题立项进行研究。在规模经济的原则下,最后确定选择地铁、轻轨或其他类型轨道交通工具。研究表明,轻轨交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将直接带动总额相当于轻轨交通建设投资额二倍以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带来相当于轻轨交通建设投资额两倍以上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伴随着我国上海高架轨道交通线——明珠线的通车,北京、长春、武汉重庆等许多城市也加快了轻轨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步伐,轻轨交通正悄悄向我们走来。

五、加大城市交通投入力度,发挥好交通经济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总量明显不足的情况,要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的发展。尤其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品流通、劳动分工、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费用,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化交通设施,如地铁、轻轨等的建设,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机构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总之,随着城市交通战略与规划涉及到城市交通的方方面面,如道路、地铁、轻轨、高速公路、车流、人流、货流等,是一个极及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因此,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等的发展也要充分地给予考虑,从根本上做好城市交通的战略规划,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关于交通经济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2. 阮哲明.城市交通规划经济评价研究[J].同济大学.2008(09)

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绿色交通

Abstract: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urban traffic problems have become city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work faces seri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in the big cities of the main traffic problems and reas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raffic management planning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shenzhen traffic management practic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ffic" traffic planning system.

Key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management, green traffic

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从古代星罗棋布的原始路网布局,到二战后出现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从美国以家访小型样本调查结合查核线测量以确定现有交通形态,到5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交通和土地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用路网规划代替单一的道路规划;此后逐渐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使规划的内容更趋完善;直至60年代后期,对各项评估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后,交通规划成为交通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经多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现有的兼具“连续性”、“综合性”和“协调性”的交通管理规划模式。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1.1对道路交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需要调查、搜集的资料有: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1.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1.3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设计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1.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通过对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2.当前大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1道路面积严重不足 首先,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其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年来才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m2上升到6.6m2,仍不及发达国家的1/3,尽管增长幅度较快,却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2.2私家车增长速度快、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加剧了交通拥挤 近年来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飞快,由于居民生活水平及出行要求的提高,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的年平均增幅在15%以上。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大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造成道路交通复杂化,增加了管理难度。因此,尽管我国城市机动车人均保有量较低,但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大大高于国外同等机动车拥有水平下的交通状况。2.3交通产生的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城市机动车交通造成的大气污染约占整个城市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和工业生产,而以交通噪声污染为主,各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在80分贝以上。

2.4公共交通日趋萎缩1978年至1995年间,全国公交车辆数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5倍和2.8倍,公交车辆达到0.62辆/千人,但公交车辆的运营速度由每小时 12km~14km下降到5km~10km,新增的运力被运输效率下降所抵消。其原因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运营效率没有和经济挂钩,服务质量下降与企业生存无关,因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公共汽车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2.5交通管理水平偏低,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导致管理疏漏较多,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同时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3.结合城市交通特点,融入“绿色交通”理念,合理应对交通问题

其实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总结起来无外乎“统筹”二字,通过合理地整合资源,达到人、车、路的和谐共处,而“绿色交通”理念既是“统筹”的目标,也可以说是“统筹”的方法。

“绿色交通”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具体是指适应人居环境发展趋势、方便、安全、高效、低公害、人性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的、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与城市发展协调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绿色交通”理念提倡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提倡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贯彻理念的同时并加之有效地约束管理,能有效地减少车流量,提高公众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有效提升了道路使用效率;该理念同时提倡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和车辆等,这无疑是减少污染,节能减排的正确举措;它是一种适合于所有出行者的低成本、无污染、节约土地资源和空间的交通系统,不仅是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回归。

自09年至今,深圳市已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先后确定为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2011年底,我市路网体系总里程达到了6041公里,开通运营5条城市轨道线路,总里程178公里;开通公交线路758条,运营车辆12833辆,日均客运量880万人次,形成快、干、支三层次、多模式、一体化的公交服务体系。以下是是深圳发展低碳交通的行动与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第一,坚持以科学的政策、理念为指引,转变交通发展模式。2010年以来,深圳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规划体系,相继研究制订了深圳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与策略,为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深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政策依据和规划指引。

第二、优化交通组织结构,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实施公交提速工程,优化公交新网,新增公交运力,增设公交专用道及自行车道(绿道),目标至2015年全市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3%以上,公共交通占集中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6%,同步建成500公里自行车网络。

第三、合理引导个体集中化交通需求,适时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政策。2011年下半年,为了保障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相继出台了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进一步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加大力度整治交通拥堵。目前,深圳市政府正在就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推行的时机、具体内容、操作方式和相关配套措施进行紧密部署。

第四、推动建立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TOD机制,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建立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协调机制,宏观层面上推动建立高快速路导向的产业空间发展模式和公共交通导向的人居空间发展模式,以轨道车站、公交站点为城市发展节点,进行土地功能高密度混合开发,推动建立紧凑型城市。

4.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地补充和深入,也会随着不断应用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去反哺印证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而当务之急就是紧扣时展主题,响应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绿色交通”的理念,针对性的解决现有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紧凑城市;交通模式;交通规划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推进,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现象屡见不鲜,给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多困扰和损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四个方面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1)步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

近几年来,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2011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年,城市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首次超过50%[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涌入规模更大、密度更高的城市中,这种发展趋势必将导致交通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交通出行距离的增加,这会给城市交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2)机动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而城市道路的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这种以小汽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政策将导致城市无序蔓延扩展,占用大量道路空间,降低城市运行效率,并产生很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

(3)城市交通供需不均衡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仅局限于增加道路供给的层面,对于交通需求管理以及产生交通拥堵的根源――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大多数用来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多为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难以遏制交通拥堵恶化的趋势。

(4)城市发展政策的转变

20 世纪中后期,西欧许多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尤其是郊区化带来的蔓延问题日益显现,吞噬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未来如何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城市空间形态。针对蔓延扩张带来的这些城市问题,1990 年欧洲社区委员会(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发表了《城市环境绿皮书》,正式提出“紧凑城市”的城市空间增长理念[5]。该理论认为“紧凑城市”的混合用地布局和高密度开发更能减少交通需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因此,对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情,尤其是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下,选择“紧凑城市”无疑为解决我国城市空间扩展问题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

综上所述,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也是必然经历的阶段。因此,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从交通需求的源头出发,重新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来控制和减少交通需求,构建相匹配的交通系统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而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将对促进我国城市空间与交通协调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2.研究现状

1973年,Dantzig.G和Satty.T在其出版的专著《紧凑城市――适于居住的城市环境计划》中首先提出紧凑城市;同年Dantzig.G在《The ORSA New Orleans Address on Compact City》的演说词中阐述了采用紧凑城市理念的原因、优点以及研究的方法等内容。1990年,紧凑城市由欧共体委员会(CEC)的城市环境绿皮书中作为“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提出。

紧凑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强调空间紧凑,即紧凑有序的城市结构,它对城市的紧凑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紧凑城市是指城市多个功能集中点的分散分布,即城市功能中心是相对分散的,不论是轴状、网状,还是带状都属于这种城市形态,而且这些功能中心存在等级差异,形成多中心等级分布。通常,紧凑城市鼓励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理查德•罗杰斯提出了紧凑性、多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快速交通线路将多个紧凑性的城市功能组团联系起来的城市[3]。具有以下特点:

(1)多中心空间结构:地域内的城镇以组团的形式加入整个系统,各个城镇为一个中心,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快速交通系统形成便捷联系并保持良好的间隔。

(2)各中心各具特征:各个城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所侧重的围绕一种以上的产业结构发展,防止功能雷同,这些城镇之间是互补和竞争的关系,城镇内部形成较为完善的路网结构。但城镇的发展空间受到严格的控制,每个城镇的发展都有确定的方向,不致影响城镇组团的总体空间。

(3)中心城呈多中心布局:中心城由多个片区组成,各片区保持合适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用地功能混合布局,居住、工作、商业、娱乐场所等结合在一起,居民通过步行、自行车便可满足日常生活的出行需求。

(4)高效的交通联系:在各个城镇之间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联系,增加城市节点之间的交通可达性。鼓励尽量采用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模式,如城际、地铁等。

21世纪初,“精明增长”、“城市增长边界”、“新城市主义”等相关理念传入我国,并开始出现在国内的论文和规划实践之中。紧凑城市理念于21世纪初也开始出现在国内文献,国内学者在这个阶段开始关注紧凑城市理念。

2008年,闫常鑫通过对欧洲国家“紧凑城市”理论的分析,结合中国城市的实际,深入探讨了在紧凑城市下建立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

2010年张润朋从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出发,在分析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对绿色交通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与紧凑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绿色交通体系[5]。

贺素莲等认为应尽快制定适应于紧凑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的交通政策,大力发展以公交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模式,加强城市通一体化建设,从而构建宜人、公平的畅达空间的交通网络体系[6]。

陈雪明认为传统的四阶段模型主要用于宏观的长期交通预测,在模拟精明增长策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必须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改进:短期内维持现有的宏观模型框架不变, 对其内部涉及的假设、变量和模拟过程进行改进;中期通过微观分析得到同精明增长有关的弹性系数对传统交通模型结果进行调整;从长远考虑,应构建对精明增长敏感的同土地利用相结合的新交通模型[7]。

3.结语与展望

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在已有研究中很难看到这个方向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量化分析方法和相关优化模型。然而这一研究又是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它有助于人们理解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甚至推进交通规划理念的变革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进步。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对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今后的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框架:①通过对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发展历程的分析,认为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城市空间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甚少等。②基于紧凑城市理论,提出了紧凑城市交通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③ 构建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紧凑城市的空间结构、紧凑城市的交通模式、紧凑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紧凑城市交通网络优化、紧凑城市交通规划评价,这五部分内容是一种推理和反馈的逻辑关系。

(2)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研究:①从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两个方面,揭示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规律。②通过对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几种典型模式的分析和评价,认为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选择紧凑城市形态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③ 提出紧凑城市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发展模式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并认为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协调发展模式(TOD模式)是促进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的模式。

(3)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①确定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关键参数和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②分析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特征,引入土地利用混合率和交通可达性两个关键参数以改进交通需求模型;③ 结合传统的“四阶段”模型,分别建立紧凑城市的交通生成、方式划分、交通分布和交通分配模型,并建立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需求预测流程。

(4)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网络布局优化:①紧凑城市交通网络优化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规划理念。交通网络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是以TOD模式为基点展开,确定城市出行源和出行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形成于交通需求相匹配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网络。②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下的道路间距、道路网布局优化方法和公交网络布局优化模型与方法。③ 针对城市老城区和新区,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方法和实施策略。

(5)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技术:①在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过程中,评价内容包括交通系统运行效率评价、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协调性评价、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评价。②提出采用居民出行满意度、交通平衡适应性、城市形态协调性和环境质量影响度等7个方面16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研究了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

[1]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崔世华.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

[3] 理查德.罗杰斯,小小地球上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闫常鑫.紧凑城市与城市交通布局[J].山西建筑.2008

[5] 张润朋.紧凑城市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0

篇10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TransportationGISSoftware(TravelDemandModelingwithTransCAD3.2),1999.

MeyerD.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

DebbieA,etal。OptimizationModelsforTransportationProjectProgrammingProcess.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JournalofASCE,1990,116(3).

Researchonth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for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

PEIYu-longZHANGYa-pingMAji

(CollegeofTransport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

Abstract: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isthebasis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city.Thepresentsituationabout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inChinaisintroducedandanalyzedinthispaper.Thepurpose,contentandtheprocessofplanningarediscusseddeeply,andtheanalysismethodologyontrafficdemandforecastarepresentedandthemodelsoftrafficdemandareestablished.FinallytakingHarbin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andDaqing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asthecases,theapplicationofthetheoryof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inbigcitiesofChinaisintrodu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