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抓体系建设,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2007~2010年,辽源市加大了绿色食品体系建设。下辖的两县两区都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配备了相关工作人员,市县(区)两级专职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在编人员22人。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的管理尽快实现由单一行政推动向行政推动与依法监管并行转变,市农委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纳入绿色食品办公室合属办公,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质量监管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使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在各个层面都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农业系统内部也理顺了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农业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真正形成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互相支持,系统内外紧密合作的发展环境。
1.2抓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辽源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辽源市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辽源市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意见》。2007年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辽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在《辽源市食品监管工作意见》中把绿色食品开发和监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要求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地产品可以免检。东丰县、东辽县把开发绿色食品工作纳入到主要领导工作,年终考核。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纳入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产业,到2010年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力争达36亿元。由于制度保障到位,市、县两级加强领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抓科学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按照《辽源市绿色食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求,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狠抓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规划。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以粮食和特产业为主;二是突出产业重点。开发具有市场拉动大、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产品;三是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通过科学规划和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以德春米业集团公司、夏兴有机生态生物高科集团、天人牧业有限公司等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带动了辽源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了专业生产和就业,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据统计,到2010年底,辽源市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年加工产值达20亿元。
1.4抓监督管理,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领域是影响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质量的3个重要环节,辽源市通过抓绿色食品产业生产源头、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环节和绿色食品产业市场交易的监管,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每年都开展绿色食品产业专项检查和绿色食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同时会同工商、公安、卫生、质监等部门,结合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产品的抽检,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5抓配套服务,提高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辽源市农委连续3年都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绿色食品工作方案》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与管理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为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市、县两级绿办每年都举办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培训班;每年都组织企业、单位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每年对绿色产业开发工作好的县、乡、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会。2011年年初,在市供销合作社、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协会,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推广应用新技术规程,优先发展协会的产品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整个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食品又好又快地发展。
1.6抓市场培育,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借助各类媒体,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形象;协助绿色食品产业认证单位开展贸易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由省农委组织的各类展会与洽谈会;研究市场准入制度,引导企业构建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和营销网络。
1.7抓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绿色食品产业知识的学习、宣传及贯彻落实;与农药经销商签定不销售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绿色食品消费意识。
2.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生产者仍然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消费者虽然开始重视绿色食品,但消费意识和鉴别能力欠缺,且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
2.2检验检测能力不足 农产品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需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到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求,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监督检测力不足,限制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3资金投入不够 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经费不足,制约了其发展进程。示范区建设、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产品认定以及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4人才缺乏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人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目前,从国家、省、市级到县、乡、村级还没有充分利用数量有限的农业标准化骨干人才,来培养大批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形成一条龙式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制度。
3.对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1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支持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把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尽快明确和完善各级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机构,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范围。抓紧建立“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推动机制,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快速发展模式,积极创造改革和发展环境。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生产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营销等项目直接挂钩,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行政推动潜力,合力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3.2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要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紧密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品牌优势,同时把产业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将绿色食品产业工作经费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尽可能地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倾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产业投放,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2
上半年主要工作总体概括为“七抓”:
第一,抓规划完善。
1、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市级战略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了6个省级和8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3、组织编制了“198”市级战略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规划;启动了龙泉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一般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工作。
第二,抓综合示范。
1、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年首批启动的40个综合示范项目、今年确定的19个率先建设示范点和4条率先建设示范带的建设。
2、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为主要目标,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项目和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扎实推进6个省级和8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3、统筹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和示范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典型,深入实施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等示范工程。
第三,抓产业发展。
1、在扎实抓好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并制定了加快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展和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和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
2、积极谋划推进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深入研究并明确了重点发展内容。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高端品牌打造。
3、着力推进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生猪家禽、优质粮油、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支持想真食品、佳享食品、金忠食品、康绿食品、丰丰食品、嘉竹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彭州濛阳、龙泉聚合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第四,抓项目投资。
1、坚持市场化的手段,发挥农业政策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成果,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农业。
2、在搞好项目储备、包装,全力争取部省项目支持的同时,积极会同市投促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园林局等部门和各区(市)县,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农业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
3、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加快意向性项目的签约、签约项目的落地、在建项目的实施和建成项目的投产。在深入实施419个农业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选择和推进实施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等87个重大项目。
第五,抓对外开放。
1、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扩大开放年”工作部署,深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农业部、省政府和市政府共同签署《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合作备忘录》,通过参加“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加强了同台湾的农业交流与合作。
2、进一步深化与、、、、等市州的农业区域合作,通过深入磋商研讨,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标准化配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形成了共识。
3、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市)县,举办了“中国·国际油菜花节”和“首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结合首届乡村旅游节活动的开展,协调配合区(市)县组织举办桃花节、梨花节、杏花节、樱花节、采茶节、樱桃节、枇杷节等20余个节会,在市内和上海、杭州、广州、武汉、哈尔滨等城市,组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10次。
第六,抓机制创新。
1、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按照“五个一致”的要求,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测、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着力解决好产权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保证农民群众满意。
2、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入研究降低土地流转门槛的办法,在完善产权抵押、登记、融资办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承包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生产能手流转,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3、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提升硬件、优化软件”的要求,重点推进了双流、郫县、新津、大邑、邛崃、崇州、金堂、彭州等8个区(市)县第一批64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启动了郫县、双流、崇州、蒲江等区(市)县第二批21个服务站建设。
第七,抓质量安全。
1、围绕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要求,深入研究和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制定了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了有机农业专题培训。
2、在深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扎实开展基地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组织实施农产品“三证”认证工作。
3、会同市食安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等部门,从4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蔬菜、水果、食用菌、猪肉等产品的产地准出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并实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上半年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为“一好、二实、三明显”:
“一好”:规划编制修订进展情况好。目前,市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后已公布;二三圈层14个区(市)县已有12个完成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二三圈层239个涉农乡镇已有183个完成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编制工作,占76.5%。
“二实”:一是示范建设工作扎实。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建设的总体要求,各区(市)县结合“四大基础工程”的实施,在11条示范线上和新农村示范片内落实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9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12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3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40个、农机化示范点3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物流示范项目24个、四星级以上农资网点121个、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在建项目137个。其中,在今年确定的4条率先建设示范带上,将重点打造示范园区31个、基地30个、合作社36个、龙头企业48个、物流市场9个,实施重大农业项目46个。二是产业发展工作扎实。围绕实现农业“三个效益”,各区(市)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的产业高端发展,启动了以生猪曾祖代种猪场、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花卉良种繁育中心、伏季水果品种资源圃、猕猴桃基因库等建设,全市建成规模现代农业园区124个、家庭农庄(场)179个,初步形成了郫县冠鑫(汀沙)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邑安韩现代农业园区、新津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等20余个新的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篇3
一、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夯实服务基础
为服务我市粮食产业大发展,根据粮食部门的工作职能,我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服务。一是根据粮食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广泛地调查研究,撰写了《黄石市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调研报告》、《黄石市粮油食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规划》、《如何深化“四送一收”服务》、《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分析》等有指导性的调研报告;二是向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了《关于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根据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局机关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工作职能,认真研究,分解目标,分别制定出落实方案;三是出台了《黄石市20__-2020年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二、发展粮食产业基地,提高服务质量
从20__年以来,我局以培植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基地为突破口,探索了“四送一收”服务新机制。为了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体现我局服务型机关科室的深意,今年我局决定进一步深化“四送一收”服务,以龙本文来源:文秘站 头企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基本模式,推动订单农业和粮油板块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五大产业基地:以紫鑫、富川等油脂加工企业为主体的油菜籽、红花籽油料板块基地;以长丰米业等大米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太湖糯及优质板块基地;以兴华生化、园区饲料加工企业等位主体的工业、饲料用粮板块基地;以紫鑫生物公司为主体的紫甘薯板块基地;以劲牌酒业为主体的酿造用粮板块基地。粮食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粮食部门切实服务“三农”的平台和载体。
三、强化招商引资措施,务求服务实效
全局干部职工注重服务时效,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市场供应的前提下,抓住“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加大“三园一中心”建设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局机关成立了5个招商引资专业小组,真正做到全员参与、集体上阵。将饮料食品、食用油、方便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肉制品及相关产业等五个重点加工门类作为招商主攻方向,并对各招商小组提出明确要求,落实服务目的。一是要熟悉国家、省和市的相关政策及黄石市情,特别是我市发展粮食产业方面的优势,掌握基本情况。二是充分挖掘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社会资源,搜集招商信息,积极联系客商,主动邀请有意投资的企业来我市实地考察、洽谈。三是及时研究解决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所有项目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时间、明确措施,狠抓落实。遇新进展、新情况,及时碰头,分析对策,共同解决。四是对引进来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及时解决在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环境。用高效的办事效率和良好的服务质量赢得客商的信任,使客商满意为进一步拓宽招商范围和领域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我局已落实了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粮食深加工提取天然色素、红花籽油加工、建设油茶种植基地项目;哈顿时尚主体广场项目。正在洽谈的项目有中粮集团饲料加工和油脂加工项目,百事公司薯片加工项目,新加坡mpob公司建设棕榈油加工、物流项目,喜之郎食品加工项目,三叔公食品加工项目,嘉士利食品加工项目,山东昌乐乐器生产项目。
篇4
一是策划的____•____跨省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今年5月4日《____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左右江革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__政办发﹝2015﹞29号已将该项目列入左右江革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沿边开放基础设施工程跨省合作园区基础设施项目。6月10日《__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__•______水__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的批复》(__政函﹝2015﹞104号)批准启动该项目前期工作,我县工业集中区发展已上升为自治区发展战略。
二是完成碳酸钙产业园规划。我县编写完成了《__县碳酸钙产业园总体规划》,我县碳酸钙产业已纳入《__市新型碳酸钙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
三是纳罗竹木加工园二级路、3.5万千伏变电站、供水管扩容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使园区承载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园区共有企业38家,预计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亿元,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工业项目实际投资0.1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0.05亿元。
一是__竹木制品厂建成投产,生产竹席、竹篮、工艺品等产品,开启了我县竹业加工新步伐,推动竹业种植发展。
二是__永明软木制品有限公司引进北京客商合作生产葡萄酒瓶塞,软木产品系列又添新成员。
三是引进上海理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木糠综合利用技术对源明能源公司木炭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对烟尘排放进行技术处理,解决了烟尘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难题,并成功提炼木焦油出口外销,变废为宝,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
一是碳酸钙产业強势堀起。钟亿科技、__方矿业等项目建我投产,钟亿矿业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精细碳酸钙加工等项目已于2014年5月份正式投产,目前已成为__碳酸钙产业的龙头。
二是天然饮用水开发项目进展顺利。通过招商和做好服务,已成功引进重庆客商在六排镇索法村创建__县__泉食品有限公司开发“__”牌天然山泉水。该项目将建成集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实体。目前“三通一平”已完成,已建成了18亩生态养鱼场,主体厂房也基本建成,相关机械设备已经订购,预计年底可以试产。
三是食品加工业起步发展。丽康食品有限公司核桃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一是完成了《__县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实行依规建园。二是制定了《__县工业集中区企业(项目)入园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管园。三是出台了《促进工业跨越发展有关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为规范园区管理和做大工业提供了政策支撑。四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紧抓不懈,确保园区平稳安全运行。
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园区道路的建设,__永明软木、__竹木有限公司、钟亿科技、__碳酸钙等一批企业标准厂房的建成,我县工业厂区开始告别破旧杂乱的历史。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十、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在新型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平台,壮大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生态养生新兴产业,全力建设绿色环保新园区,打造我县工业发展新引擎,工业给力精准扶贫。
全力建设____•____经济合作产业园项目,适时启动建设碳酸钙产业园,继续完善竹木加工园基础设施,做大园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5亿元,工业项目实际投资1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
篇5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是一村两品,也可以是一村几品。所谓的村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村,甚至是一个镇或几个镇。“一村一品”强调的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发展“一村一品”是做大做优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措施,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__年,__市实现生产总值52.64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第一产业14.8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26.25亿元,增长48.3%;第三产业11.5亿元,增长11.4%。现有乡镇个数17个,村委会个数135个,乡村户数4.56万户,乡村人口数15.5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14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农作物总播面积108.88万亩,其中:小麦8.99万亩,玉米9.57万亩,油料3.25万亩,棉花73.26万亩,番茄6.56万亩,瓜菜3.73万亩。
为掌握__“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在各乡(镇)选择经济发展较好、具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15个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__“一村一品”在目前发展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5个村均为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其中棉花种植专业村7个,番茄种植专业村3个,玉米种植专业村1个,水稻种植专业村2个,瓜菜种植专业村2个。无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
2、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联系更为密切。15个村主导产业中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村10个,占66.7%。主导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销售0.46亿元,占38%。尤其是在玉米、番茄产业发展上,龙头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村专业合作社初步得到发展。15个村农户数2776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数1285户,占46.3%,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4、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番茄、水稻、蔬菜7个种植村种植总面积1.88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规模1.3万亩,占69%,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
5、“一村一品”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所调查的村已经接近和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产值)占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的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20%。
总体来说,__“一村一品”发展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类型较单一,各专业村主导产业基本为农产品生产型,规模化、多样性尚未形成;二是尚未编制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还需加强;四是“一村一品”品牌培育步履艰难。五是群众思想认识不深,部分群众对“一村一品”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近两年,笔者在山东、江苏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感触颇深,通过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认为在“一村一品” 近期发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理顺关系,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及早定位“一村一品”发展框架。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对全市各村的区域资源、传统产业、优势产品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挖掘能体现本地特色的资源,结合“四区一线”产业化发展战略,选准 “一村一品”发展定位,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框架上,按产业类型分为农产品生产型、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主导产品涉及特色种养殖、 林果业、休闲农业、涉农服务业、__啤酒文化、民族手工艺品等内容。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__年底,全市已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通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继续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之成为 “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
4、培育“一村一品”品牌。__的枸杞鸡蛋、四棵树大米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很多借鉴和思考。在“一村一品”品牌培育上,一方面需注重已有“农家品牌”的商标注册,如九间楼红薯、沙梁子西瓜等;另一方面已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尽快投入运营,接受市场检验,如巴海牌商标。在开拓市场中培育、塑造、提升、争创“一村一品”品牌,帮助农牧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选择 “一村一品” 发展基础较好的村,突出主导产业,建立“一村一品”中心村,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等专业村,如八十四户乡玉米制种、夹河子乡豇豆制种、西大沟玉米合作社等,示范带动效应已逐步显现。同时,积极争取“一村一品”示范项目,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6、提高“一村一品”发展系列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以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充分激发农民、企业和村级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新型农民,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
篇6
项目概况:梓山湖(贺胜)新城位于武汉—咸宁经济发展轴上,是武汉城市圈南部拓展轴上的重要节点,是咸宁“五城两区”中的贺胜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完整的梓山湖(贺胜)新城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先行编制城际铁路以西地区总体规划(45.65平方公里)。
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产业发展条件: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提出“一主一副、七次中心”的工业一体化布局,明确指出作为次中心之一的咸宁市区,将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电器电缆及麻纺织和生物医药等。咸宁发展医药工业产业集群和造纸包装产业集群。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指出咸宁市主导产业为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清洁能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机电制造和冶金建材等。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西城区总体规划》规定贺胜新城西片区为旅游服务、休闲度假、生态居住、高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用地。
自身发展条件SWOT分析
产业发展优势
交通优势。(贺胜)新城东城区位于咸宁市北部,有武咸快速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穿越基地。武咸城际铁路在此设有贺胜东站,交通优势明显。
区域优势明显:贺胜新城北接武汉市,毗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属于国家级开发区,目前这两个园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集群,汽车整车制造产业集群。贺胜新城靠近终端消费市场,而工业成本低于一级城市,具备承接产业基地转移的优势。
(3)农业基础良好。目前,贺胜新城东城区内种植有有机水果、花田、油菜,养鸡业等,第一产业发展劲头良好。
产业发展劣势
(1)贺胜新城作为新城,目前仅有第一产业农业,现有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2)人才供给体系亟待完善。咸宁市的高等教育院校和科研机构比南昌、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薄弱很多,人才供给有限,高端技术人才不具备优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需高等技术人才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贺胜新城东城区设置了较高的环境保护门槛,提高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梓山湖(贺胜)新城东城区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接地带,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2)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东城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3)咸宁市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要求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中确定了“五城二区”的发展战略。梓山湖(贺胜)新城,它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全省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转化的重要承接基地之一,在“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目标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贺胜新城如何快速融入武汉城市圈,形成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对接,发挥区域产业聚集效应,也是新时期需要面临的问题。
(2)招商引资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贺胜新城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是政府部门和设计人员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3)如何整合贺胜新城土地资源,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结论:随着武咸城际铁路的加快建设,贺胜新城在武汉城市圈的位次大大提升,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育种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贺胜新城以武汉城市圈为重点,加快承接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制造业相关的研发、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转移,打造新型科技生态新城。
产业选择及引导
贺胜新城产业发展选择应该分为初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两个阶段。
初始发展阶段,应该偏向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区,加快承接武汉第三产业转移,做到第一产业发展迅猛、二三产业举头并进的局面。稳定发展阶段,提升二三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结构调整注重企业之间产业关联,使得新城产业结构趋向更加合理稳定。在产业引进上偏重于第三产业。这一阶段,可按序规模开发核心区商贸流通业及物流服务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到来,最终形成以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业、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及电子信息为主的产业新城。
表1 适宜选择产业如下表:
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纺织服装
把科技兴纺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创造品牌等目标,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纺织服装的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服装产业链,不断扩大服装生产优势,反向带动印染产业,增强纺织面料与服装的配套能力,引导企业形成集设计、染整、织造、绣花、印花、成衣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
食品深加工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以花田、油菜、有机水果等为原料生产的系列食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引进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装备制造业
依托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电机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家用电力器具制造、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照明器具制造,电器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引进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能源环保产业。尤其注重对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引进。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的产业聚集优势,引进节能装备产品。
篇7
一、我县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分析
从我县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承载产业发展的基础坚实,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齐全,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势比较突出。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交汇处,哈尔滨、大庆、长春“金三角”中心,是我省西南部出省的“门户”、区域性物流节点和南下入关、北上内蒙的枢纽城镇。境内交通网络完善,投资9.6亿元的松花江公路大桥已经竣工通车,连通“三省五市”,打开了我县的南大门;嫩江公路大桥建设项目已在国家立项,建成后将打开我省西部另一条出省通道;肇源新港是黑龙江省第四大港口,年吞吐量120万吨以上,实现江海联运,开辟了肇源至哈尔滨、佳木斯、同江、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地区北上贸易通道,成为带动大庆,辐射松原的龙江西部地区枢纽港口、“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出省入关的重要通道:通让铁路纵穿境内,拥有国家二级站――新肇火车站,年货运能力120万吨。“一港、两桥、三纵、五横”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参与更大范围经济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资源优势显著。我县物产富饶,粮食年产20亿斤以上,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30个,牛羊总量达70多万头(只),盛产“三花五罗”等21种水产品,可为农业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自然资源富足,如原油储量7亿多吨,另有天然气、沙矿、地热等20多种矿产资源,野生植物中草药57科140种;旅游资源丰富,有“白金宝”等古文化遗址105处,拥有莲花湖、大庙衍福寺等省级著名景区景点,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成本优势突出。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县土地、水电、劳动力价格仅为沿海发达地区的112甚至1/3,便捷通畅的水陆交通大幅节约了运输成本,日益完善的物流产业群体使我县的物流成本与周边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四是产业基础较好。依托地缘、资源和人缘优势,成功打造了四大工业园区,形成了皮革、粮食、食品和物流四大特色鲜明的经济区块,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发展配套能力,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成为我县深入实施产业招商,引进上下游关联配套产业,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五是投资环境优良。以老城改造、新城开发为主体,以港桥为依托,亲水近水发展的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为扶持产业发展,通过财政担保、设立发展基金和奖励资金等形式为人驻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健全完善了主要领导包园区、处级领导包产业、经济杠杆部门包服务的项目推进服务体系,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我县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县紧扣“产业发展”这一主题,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为牵动,全面加快产业兴县步伐,初步培育形成了皮革、粮食、食品、物流四大优势主导产业,为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一是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人无我有。坚持把培育特色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县域经济普遍产业趋同的形势下,另辟蹊径,错位发展,提出了辟建皮革园区、发展皮革产业的战略构想。主要考虑是:第一。南方皮革产业受资源、土地、环境等瓶颈制约,皮革企业正在梯次北移;第二,我省以乳、肉为主的畜牧加工企业较多。但以皮张为主的大型加工企业处于空白状态;第三,我县位于黑、吉、内蒙这个全国最大皮源地中心,皮革产业集群化规模生产的原料有充足的保证。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建设,皮革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约式经营、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并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截至2010年末,累计实现产值46.2亿元,利税3.77亿元,入驻企业20户,涵盖了牛皮、猪皮、羊皮、狐貉皮、鱼皮等各种皮张及各类皮革精深加工项目。皮革工业园区先后被中国皮革协会确定为中国北方皮革生产基地,被省市确定为“十一五”轻工产业重点规划项目、省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省级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提升优势,形成规模,人有我大。坚持把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建设新肇粮食产业园区,引导市域内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产业规模发展,链条延伸,效益提升。新站是远近闻名的粮食流转和加工集散地,每年粮食交易量都在50万吨以上;境内有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一百余家,产业基础雄厚;园区背靠通让铁路,运力充足。园区设立后,先后协调沈阳铁路局将新肇火车站升格为二级站,高标准建设了新肇公铁立交桥和1050延长米战略装车点一处。货运能力达到了120万吨。截至2010年末,累计实现产值41.68亿元。利税6.31亿元,人驻企业28户。同时,依托展华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规划建设了玉米生化产业园;依托战略装车点规划建设了粮食物流园,在“两园”带动下,粮食产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群式发展。
三是培育品牌。抢占高地,人大我优。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为了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我县在原有工业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改革重组、招商引资、扶强壮大等办法,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延伸粗壮肉、乳、米、油、糖、番茄、皮毛、水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替代产业。目前,天源食品、文国冷冻已成为区域内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
四是延伸链条,孵化产业,人优我新。辟建港桥经济园区、发展物流产业,是根据松花江大桥和肇源新港启动建设后凸现出来的区位优势提出的思路,既符合我县实际,也顺应了当前区域经济由相对封闭到参与更大范围一体化循环的发展趋势。总的想法就是依托肇源新港和松花江大桥,加快推进肇源、松源两县(市)一体,黑龙江、吉林两省一体,构筑哈大长两小时交通经济圈、松源经济圈、三肇经济圈和沿江经济带,提升物流产业,打造发展强势。园区规划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分为物流、生活服务和生态旅游三个板块。目前,园区已纳入全省物流发展规划,富康集团杂粮城市配送和家具加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总体来看,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已经初步确立,园区
载体日趋完备。产业集群初见雏形,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二是规模以上企业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投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四是硬件基础不完善,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强。
三、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实践证明,发展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发展潜力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后发赶超的现实、有效途径。就我县而言,加快产业发展,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按照“规范、整合、创新、提高”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肇源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产业发展子规划,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粮食产业,打造肇源粮食品牌。皮革产业,侧重发展皮革,着力打造产业链配套、上下游互动的皮革加工产业集群。食品产业,要围绕日处理300吨鲜奶、文国冷冻肉鸡屠宰和天源食品罐头制品加工项目,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物流产业。要依托港桥园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新站粮食物流节点功能,策划大型物流项目,培育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配套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打造我省西南地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节点。旅游产业,开发精品旅游项目,挖掘特色旅游文化,培育地方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继粮食、皮革、食品、物流之后的又一优势主导产业。
二要夯实园区载体。提升产业发展的承载力。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我县产业发展的最大平台,加快建设,提升档次,促进集约。一是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二是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三是突出解决好园区投入问题。
三要强化项目带动,突出产业发展的实效性。继续深入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招商办作用,紧紧盯住国内五百强、民营五百强,着力引进有实力、有潜力、有牵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1)耍继续完善项目储备。(2)要深入对接优势项目。(3)要着重培育特色产业。
篇8
一、××镇珍禽产业现状
××县××镇珍禽产业始于20xx年5月,是××镇大学生村官引进的该项目,在××村闲置的蘑菇大棚中试验养殖,同时成立了××镇苏阳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技术和市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带动当地十名大户从事山鸡、贵妃鸡、火鸡和孔雀的养殖过程中,主要以山鸡为主,其它珍禽品种还在试验养殖过程中,山鸡养殖主要集中在××和集东村两个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带动的养殖区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成鸡室29栋,山鸡活动场一万平方左右,拥有成鸡近3000只,脱温鸡20xx只,雏鸡4000只,种鸡100只,其他珍禽达到300只。主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和江阴等地,仅去年销售山鸡达120xx余只,实现销售额48万,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位大学生村官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决定把发展中草药山鸡养殖及加工项目作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山鸡等珍禽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的循环经营为载体,拉动大户,带动贫困户。××镇政府已把该项目作为20xx年重点农业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在集东村征地100亩,打算投资200多万,从事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开发,把珍禽产业作为××镇的特色产业,潜力产业,朝阳产业强力推进。
二、××镇珍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
如果把我镇珍禽产业,放在全省的大环境中,与泰州、盐城地区相比,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我镇珍禽产品以初粗产品为多,在饲养技术方面缺乏拳头技术。以××镇苏阳珍禽养殖基地为例,所饲养的山鸡啄羽现象比较严重,目前还无法有效解决的方法,造成山鸡饲养周期变长,外观不美丽,以至于出售价格偏低,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所以说,档次提不起来,竞争力相对弱。
2、产业规划不统一,生产经营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产业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机构,行业协会不健全,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造成整个地区的产业就像一盘散沙。很多养殖户盲目地、凭感觉生产经营,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饲养技术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养殖户为了争市场、抢客户,竞相抬价压价,在本地、本行业搞恶性竞争,形不成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行业平均利润。
3、品牌意识差,创新能力不强。
××镇现有的珍禽产业中,虽然有的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省市场上占的份额也不小,但是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创品牌的意识,认识不到品牌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二是走“捷径”,挂名牌。热衷于和名牌“联合”,进行“贴牌”加工,把自己的产品挂上别人的牌子销售,甘当人家的加工车间和“打工仔”。
4、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链条不完整,纵观全国市场来说,从事山鸡等珍禽品种加工的企业极少,近乎可以用“没有”来形容,山鸡的销售主要还是分布在饭店、宾馆、还有就是零售,这样就给珍禽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市场风险,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缺乏产品终端客户,就造成了产业链条不完整的现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产业中,还没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珍禽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产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两点主要体现在研发人才缺乏和没有专业化的分工。
三、对策及建议
在一定意义讲,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的竞争就是特色产业的竞争。要根据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规模化、规模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镇珍禽产业加快发展。
1、加强引导管理,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企业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有时很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管理资源,为本地的珍禽行业提供咨询服务,让珍禽产品开发企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要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入手,加强科学引导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特别是珍禽产业所在地的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把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资源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好相关发展政策,引导资本投向。建议由县农工办牵头,尽快制定全县珍禽产业发展规划,以县政府的名义下发 《关于加快推进××县珍禽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类珍禽产业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使每类珍禽产业都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聚合生产要素,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本地区的珍禽产业驶上“快车道”。
2、提升珍禽产品开发企业的素质,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带动力强,在整个珍禽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要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珍禽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扶持、“放水养鱼”等措施,促其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继续抓好珍禽产品开发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为地区产业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地区选拔个别发展潜力大的珍禽产品开发企业,对资金、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引导参股、联合、兼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争创著名品牌。产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引导优势特色农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好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要引导农产品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借助参加农展会、展销会等会展的机遇,搞好品牌宣传。同时,要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的基础上,开发强势产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业品牌。
篇9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文件,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的二次创业,结合实际,对我县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认真梳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盘活存量资产。认真排查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情况,对已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列出清单限期企业进行整改,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转型升级、租赁转让等方式盘活企业,实现土地保值增值,产业集聚区严格按照河南省企业分类综合评价配套体系,大力支持A类企业,鼓励B类企业升级换代提升档次,淘汰C类企业。对产业集聚区生产不佳和停产企业采取同类收购,鼓励效益好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合作生产,盘活低效资产。
二、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
产业集聚区采用“管委会 (工委)+公司”的运行模式,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整合管委会内设机构搞好管委会和公司的分工,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在资金筹集、融资担保、项目管理、投资运营、企业服务、承建公共基础设施、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等市场化方面由公司负责,采取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鼓励以商招商,优势特色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努力拉长产业链条。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铝型材产业,截止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开建铝业有限公司等六家铝型材企业,2019年总产量达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以现有企业发展为基础,集中打造铝型材生产的“四园区,三基地,两平台,一中心”。四园区,即型材门窗产业园、玻璃幕墙产业园、全铝家居产业园、交通型材产业园等四个专业园区。主要建设生产加工厂房、物料库房以及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三基地,即铝型材产业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中西部型材物流仓储转运基地等三个基地。主要建设产业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新材料实验室、标准化厂房、智慧物流管理中心、现代化物流仓库等研发、创新和物流服务设施。两平台,即小微企业孵化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两个产业服务平台。主要引入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一些科技型初创企业,建设孵化器、金融、投资大厦等产业服务设施。一中心,即商贸及居住配套服务中心。主要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商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公司注重科技投入发展,已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天津大学、中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门窗幕墙专委会、北京中视蓝海,开展全方位合作。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成立的天津研究院已挂牌成立。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100家以上铝型材加工及门窗生产、家具制造、玻璃塑胶等配套企业,铝型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将集聚区打造为中部极具影响力的“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
四、认真搞好规划编制
2020年是“通许产业集聚区十三五规划”、“通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的收关之年,从新编制和完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对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功能布局,借这次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搞好集聚区功能布局,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重点建设大蒜科技园、铝型材加工园区等,形成园区内的特色园中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盘活资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化内生活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开始新的飞跃。
五、认真做好高新技术园区、绿色化园区、智能化园区三大园区改造。
以茂盛工科,龙宇化工。东磁新能源等科技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为重点、形成多点带动,以点带面的方式拓展高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换代,着重推荐人工智能,开展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技术革命,对有实力的企业重点推广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绿色环保方面,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领域从原料培育、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等环节形成绿色环保的产业链,以此带动多个企业,打造专业的绿色园区。
六、优化营商环境
搞环境就是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清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除打造好配套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外,就是打造好企业服务的软环境,企业所审批的事项能不办则不办,必须要办的尽量减办,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事程序,为企业打造出一个愿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良好创业环境。
篇10
[关键词] 竞争力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区域战略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的发展规划并适时进行调整与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它又是建立在对产业的正确分析与评价基础之上的。对产业发展的评价,主要是考察产业的竞争力大小。而产业竞争力是由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本文将基于产业竞争力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对重庆市的产业发展给予分析和评价。
一、比较优势及动态发展趋势
产业的比较优势归结为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而区域内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趋势则表现为区域产业相对发展的增长、扩张或衰退、收缩。它们可分别采用产业区位熵和产业集聚指数来衡量。
在产业结构的研究中,产业区位熵被用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它是区域内某产业和全国对应产业的同一经济指标值占各自经济总量比重的比值。产业区位熵值可反映区域内产业在全国经济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趋势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里,区域产业相对全国同一产业发展的集聚或衰退,产业的集聚反映了区域产业比较优势的上升,反之,则说明区域产业的衰退。这一指标以某产业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为基准,采用区域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与其比值,来判定区域内产业的动态表现。
二、产业竞争优势及动态趋势
产业的竞争优势则与产业技术水平及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波特认为,企业可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小体现在产业内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入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等方面。这种对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反映了产业的“科技区位熵”。而制度创新能力则要求微观的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和宏观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们用产业科技区位熵来衡量产业竞争优势的现状。科技区位熵值体现了区域内产业目前具备的技术创新实力,从而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小。对科技区位熵的测度,石庆焱主张考虑以下影响因素:(1)反映产业内研究与开发活动资金投入力度的R&D占产品销售的比重;(2)反映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强弱的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3)反映产业创新市场接受程度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我们赋予上述三个因素相同的权重,则某产业的科技区位熵等于上述三个比值分别除以我国同一产业对应因素比重的的简均。
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趋势则表现为在一定时间段里,区域产业相对全国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或衰减。我们定义: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平均增长速度与我国该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为产业科技集聚指数。这一指标可用来判别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区域产业科技区位熵在全国范围内横向比较中的动态表现。同时,还可以采用计算不同年份同一地区各产业的科技区位熵,通过前后时期的纵向比较,来判别该地区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自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情况。本文下文的分析采用了这种计算方法。
关于制度创新能力,一方面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大环境的要求。从外部体制创新的表现来看,一是重庆市的产业发展,适逢直辖和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圈的建设机遇,它所提供的制度创新平台,为创造性地开辟适宜的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二是市政府对市场服务功能的准确定位和对市场服务与引导功能的充分发挥。这种制度创新的外部条件和创新能力的实际发挥保证了重庆市产业发展所需的良好大环境,也给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重庆市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根据竞争力强弱的衡量指标,我们针对重庆市的制造业进行了相关计算,得出重庆市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区位熵、产业集聚指数和科技区位熵值,并总结出各行业科技区位熵的变化趋势(计算及结果略)。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如下:
重庆市目前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较少,仅有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四个。从产业科技区位熵值看,重庆市制造业在这方面的表现较好,在有可比数据的21个行业中,具备科技创新优势的行业11个。这得益于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特别是由重庆市政府发起组织的“千百高新人才”的引进。但遗憾的是,在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庆市的科技创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除极少数外,大部分行业在2003年~2005年的发展均超过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尤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胜,其次是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重庆率先在“官产研”合作的基础上组建了“重庆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走在了这一行业的前面。只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呈现出负增长。但在由产业创新能力体现的竞争优势方面,形势却不容乐观。在有可比数据的20个行业中,采用本地区2004年和2005年前后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只有9个行业呈现增长,其中,塑料制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增长幅度最快。
四、重庆市制造业发展规划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对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规划,我们有如下建议:
1.在重庆市的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对于这些行业,应加大投入力度,注重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维持并促进其优势的增长,使其能够获得更大发展。
2.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发展基础。但部分行业表现出因科技投入不足带来的创新能力偏低或下降。对这些行业,政府应给予大力扶持,以帮助行业建立起区域优势。政策性的助推将有利于它们在重庆市未来优势产业的形成中脱颖而出。
3.基础稍差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基础较弱的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些行业发展势头却不错。对这些行业,可考虑通过政策规划,充分利用区域吸引力和行业集聚力,加强产业集群的构建;同时,在产业内部,加深产业内的分工协作,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效率的提升,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加最终产品的附加值,以促进产业新的增长。
4.其余7个行业在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对于其中对重庆市未来发展具备战略意义的行业,出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考虑,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尽快发展壮大;其他一些不具备战略意义的行业在产业规划中可分别采取三种方式区别对待:(1)通过政策引导,将目标导向行业创新型项目。利用本地区的后发优势,低成本地引进和学习示范性先发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制度,通过自主性创新活动,获得行业在短时间内的追赶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取得行业发展的突破;(2)让其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搏击,接受竞争的考验,实行优胜劣汰,而将政府资源集中于扶持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3)引导其合理的退出。
总之,只有在正确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才能够引领区域经济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浪潮中获得最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课题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4
[2]曾国平:市场经济与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