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理论知识

篇1

关键词:价值投资;安全边际;金融市场理论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

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来自欧美、日本以及新兴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坚持价值投资方法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JosefLakonishok和AndreiShileifer(1994);Fama和French(1997);Hart和Slagter(2001);Chan,Hamao和Lakonishok(1991)]。我国学者对于内地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郝爱民,2006)。价值投资的业绩不仅超越纯粹的技术分析投资,也明显超越了成长投资和指数化投资。与此同时,其遭遇风险而损失的可能性却小于成长投资,稳健性更是明显好于对方,尤其是在熊市中,价值型投资组合能够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

篇2

关键词:海外并购 金融支持 金融所有权优势

在后金融危机中国企海外并购活动频繁时期,以往产业资本参与支持的海外并购已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金融资本的加入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促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顺利完成。在当前跨国并购已逐步替代绿地投资成为中国海外投资最主要形式的背景下,对于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在理论上以微观企业分析和宏观金融支持相结合为视角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为海外并购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框架。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有关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Gary C.Hufbauer, Rita M. Rodriguez(2001)《21世纪的美国进出口银行―一条新途径?》收录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65周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主要介绍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环境、对美国企业出口的支持作用及所面临的问题等。

国内学者对于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框架下,将政策性金融服务支持与商业性金融支持相结合宏观总体把握金融服务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严明(2005)在《海外投资金融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第一次全面的阐述海外投资与金融服务支持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专著。其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比较广泛,其所研究的海外投资支持问题主要指“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包含了对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绿地投资、海外并购等“走出去”内容的总体支持探讨;第一次建立了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此专著理论上沿着钱纳里“双缺口”理论分析思路,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框架下,建立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分析模型,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弥补了以往此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及金融支持风险分析和手段分析,其涵盖内容全面深入;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客观全面,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情况并予以中国借鉴,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的发展与战略选择等。

另一方面是单纯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角度讨论其对于海外投资的支持。佟志广(1996)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实践探讨了政策性进出口金融支持功能。白钦先、徐爱田、欧建雄(2003)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并予以比较。虞瑾(2006)从理论论证和最小二乘法实证论证外汇管制放松、国内金融深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等三大政策量化指标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影响力,并提出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黄人杰(2007)认为政策性资金的运用应当以间接模式为主,通过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金的杠杆效应,改变商业性机构和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分布,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型金融和以市场化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的运营机制等问题。

以上文献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定性分析“走出去”战略框架下的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问题,其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务的对外输出,即对外贸易和对外承包工程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还包括资本的对外输出,即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跨国合作经营开发等对外经济交往形式,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的专门研究还尚属空白。同时还发现,以往文献中定性研究居多,主要讨论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视角主要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宏观政策层面。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海外并购过程中何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是其迫切需要的,如何针对企业金融支持诉求因地制宜地实施金融支持促成企业海外并购,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海外投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的应用分析

本文试图将微观企业金融实力融入宏观金融支持分析中,一方面在理论上将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中,论证政府与金融部门对企业海外并购支持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企业自身金融优势置于OIL框架下作为企业所有权优势的一部分,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对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财务金融实力表现出来,表明宏观金融支持有利于增强微观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以此研究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海外并购金融支持“双缺口”需求理论

本文借鉴严明(2006)海外投资金融支持需求理论,沿用“双缺口”理论的分析思路,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支持需求。设在某一时点上,一国的资本数量为Ct。封闭条件下,一国资本供给来源于企业自我资本积累E、金融储蓄S和政府税收T之和。资本需求主要由企业自我资本积累的使用E、社会资本I和政府支出G组成。因此有:

Ct= E +S +T =E +I +GS +T =I +G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外国资本(仅讨论跨国并购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流动考虑在内,用Ci表示外国资本流入,Cx表示跨国并购对外资本流出,有:

Ct= E+S+T+Ci=E +I +G+CxS+T+Ci =I +G+Cx(Cx-Ci)=(S-I)+(T-G)(1)

通过变形推导得出上式(1),等式左边代表一国跨国并购资本流动情况,等式右边(S-I)表示该国金融部门对企业资金支持(商业性金融支持),(T-G)表示该国政府部门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补贴资助及政策性金融支持)。等式(1)说明一国的国际资本(跨国并购)流动与该国国内的资金供应状况和国家财政情况有关,当一国出现资本跨国流动、本国的资本存量发生变动时,本国金融部门与财政部门也相应调整,最终达到国家经济均衡。

当一国跨国并购形式的资本输出大于资本流入(Cx-Ci)>0,金融部门的融资支持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之和必大于零,说明如果出现因企业跨国并购引起的资本输出除了有企业的内源性融资支持,必然会引起金融部门的外源性融资和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

将外国资本流入移至等式右边,等式(1)变形:Cx=(S-I)+(T-G)+Ci(等式2)由于外国流入的资本Ci大多进入国民经济各个实体经济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性资本或准生产性资本来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其以现金形式流入金融系统的量很少,转化为本国对外投资的资本(成为融资来源)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外国资本流入很难有效支持本国跨国并购,Ci趋向0,由此等式(2)可简化为:

Cx=(S-I)+(T-G)(等式3)

如等式(3),当本国进行海外并购的资本输出时,Cx>0,为保持等式平衡,相应的本国的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财政支持也增加,且跨国并购规模越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和财政金融支持需求也越大。跨国并购资本流动Cx规模受到金融部门融资支持(S-I)和政府部门财政支持(T-G)限制。当金融部门认为当时海外投资风险太大,不愿意承担融资支持而导致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时,出现“金融支持缺口”。此时为保持经济平衡,需要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政策性支持来填补此缺口。相反,如果政府因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出现“财政支持缺口”时,需借助民间金融储蓄的力量,调动社会中潜在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支持跨国并购。若此支持来源因高风险而意愿不强,政府可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措施免除商业性金融支持的风险问题。

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海外并购有强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诉求,其规模受限于金融部门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部门的财政金融政策性支持。

(二)OIL框架下外部金融支持与企业自身实力结合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分析

海默(1960)在垄断优势论中提到跨国公司一方面自身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其在国际上良好的资信顺利获得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而邓宁在OIL框架下概括为企业的融资信用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1983)、金融资产优势(1993)。Jens Forssb・ck, Lars Oxelheim(2008)则将金融要素纳入企业所有权优势中论证其对促成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其将企业金融特有变量总结为企业股票价格销售率、海外上市、负债成本、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政府补助、税收减让、自由现金流等。Oxelheim(2001)提出支撑所有权优势三大金融策略:获得并保持全球性成本和资本可获得性;获取财政补贴或税收减让以增加自由现金流;实施价值创造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项目。

由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企业情况加入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服务的政策性支持因素,形成基于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的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资金实力是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优势的中心,企业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本进行海外并购的同时使成本最小化,其中包括资信实力、融资来源和成本、相关政策支持三大要素。企业拥有良好经营业绩形成的资信实力并能获得低成本的外源融资和政府财税政策支持的优势就是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具体而言,资信实力体现在企业控制内部现金流能力(自由现金流)和反映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公司信用评级(阿特曼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值)两方面;低成本外源融资表现在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资本性融资(市收率、海外上市)和债务性融资能力(负债成本);政府财税政策支持是使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财税支持(税收减让、政府补助)、融资便利及融资担保与投资保险的能力(融资担保与保险);通过内部经营和外部支持结合增强企业的金融实力形成所谓的企业金融所有权优势。

本文认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盲目进行金融支持,应以企业自身实力为基础,提供针对性多形式多渠道支持,不仅可保证国家资产安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本身实力较弱、资信较差的企业逆向选择而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支持思路如图1,对企业自身实力测评基础上,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商业性融资和海外上市融资服务以填补金融支持缺口,政府针对性政策为实力和资信不同的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补贴支持和政策性融资支持填补财政支持缺口。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将国内有关海外金融支持理论与国外学者OIL框架下对企业金融因素的研究成果研究相结合海外并购金融支持问题,认为应在企业内部资信实力基础上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金融支持来增强企业的金融所有权优势,从而促成海外并购。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在理论视角上为海外并购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海外投资金融服务支持―以中国企业为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人杰.政策性金融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4

3.陈群.金融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探讨.福建金融,2006,6

4.白钦先,曲昭光.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篇3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共育的“双赢”模式。其形式是多方参与、产学研结合,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职院校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其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它的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单元,是其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教学标准的设计体现了专业培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校企合作。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最终还得由行业企业来评判。校企合作既是我国现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契合点。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战略,更能实施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既促进解决学生就业,又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真正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人才共育,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我院校企合作基本情况:现有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1)“订单班”模式: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三一订单班”,商贸旅游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通程班”,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都安排到对应企业;

 

(2)“工作室”模式: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的“多迪工作室”企业提供设备,带着学生开发相关软件;

 

(3)“校中店”模式,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都市丽人班”,学校与都市丽人公司合作,开设了“都市丽人连锁店”完全按照连锁店经营模式让临近毕业和实习的学生进行经营与管理。目前,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同时行业优势很明显,高职院校知名度远不如“211”和“985”本科院校,行业与其合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只能在校外联系实习基地,学生没有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只是学院推荐学生到行业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真正的校企合作还谈不上。

 

三、实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并大力支持。学校要根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来鼓励、引导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在政策和人事上支持,资金投入上进行倾斜,要让合作有人、财、物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能深入开展。

 

(二)要把有着好的形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引入校园。借鉴我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考察并选择好的企业将其引入学校。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长沙分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公司、世纪和红塔以及方正证券有限公司等有意向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双方都有诚意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石。

 

(三)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内外教师、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改变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法,及时更新了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和考核办法,实现学生向学做人做事型方向转变。

 

(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双向交流制度。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强,又熟悉行业发展情况,且具备教师条件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老师,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培养“双师”队伍,鼓励支持特别是青年专职教师到知名金融企业对口岗位挂职锻炼,挂职锻炼结束时,企业向院校提交教师挂职锻炼的证明和评价,保证挂职效果。

 

(五)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工作需求,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与学校有联系的金融企业的技术和实操优势,来稳步扩展校外实训基地,让金融专业大三学生有顶岗实习。同时在校内仿造与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企业的设备设施。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和信贷业务、证券实操业务和投资理财以及保险产品销售洽谈等实训室,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软件,按照实际工作场所业务场景进行高度仿真的教学。

 

(六)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政策。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安排,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行业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训,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甚至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企业直接就业,由此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 软件开发;面向对象;课程设计;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359-02

Project Lead, Theory and Practice, Promote Students' Cognition

WANG Li-qun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15,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defects of course, course reform of object-oriented design, will compile related object-oriented content for modular design, Follow the practice: practice cognition theory, using task, break the related curriculum boundaries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together, Break term limits, continuous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effectively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software development; object-oriented; curriculum project; work task

随着软件业的不断发展,软件企业在控制成本、提高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复杂度和需求的变更性不断增加,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也更加规范。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应用面向对象思想开发出具有可扩展性的、可维护性的和可复用性的软件系统,同时还必须具备系统设计能力。美国软件技术人员Martin Fowler在名为“The New Methodology”论文中写道“软件开发的全部过程都属于设计,制造阶段仅仅指编译和联接过程”。另外Martin Fowler还主张“源代码才是真正的设计书。直到编程作业都应算做设计阶段”。这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即相同的系统设计都可能使最终实现的系统不相同。这就要求即使是代码的编写人员除了能阅读系统设计外还需要参与系统设计。由此可见,面向对象设计技术的掌握和设计已经是软件开发人员的必备知识与技能,也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学生需要培养的关键职业能力。

面向对象思想的重要性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都达到共识,因此均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程序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等。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常常把学会一门语言和学会用这门语言进行设计混淆起来,通过学习后仍然无法真正领悟到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思想,无法真正理解面向对象设计技术。也就很难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面向对象技术的设计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注重各门课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割裂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很难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存在偏重理论现象;脱离项目的需要引入概念与理论,使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理论究竟有何用处,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了就忘的现象;授课安排上采取齐头并进的方式,造成前导课程内容没学完,后继课程内容无法真正理解。

如何跳出“学科本位”的束缚,科学合理地设计该课程是新形式下对高职软件技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因此,笔者在有关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面向对象设计技术》进行如下改革设计:

1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筛选教学内容

首先立足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面向对象技术设计这一关键职业能力的分析,筛选出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有:UML知识、建模工具的使用、面向对象知识与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数据库范式,通过项目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编程设计技能,同时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等态度。在软件技术与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能有“随需应变”的能力。

2 以促进学生认知为目的,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按实践―理论―实践的顺序设置综合化课程

如何让学习者能接受所教的知识,培养出相应技能和态度,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有关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的获得。美国著名教育家梅里尔归纳了五项首要原理:(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梅里尔也称之为“五星教学标准”。 在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融合,打破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本课程打破纯粹讲述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让学习者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职业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

将一系列相关的面向对象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三个学习步骤。首先,将JAVA的基础、创建数据库对象与数据操作的SQL语句应用、JDBC放在前导课程《JAVA桌面开发》中,《JAVA桌面开发》设置为本门课程的前导课程;其次,在《JAVA桌面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理解相关的面向对象思想,将UML知识、建模工具的使用、面向对象知识与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数据库范式按照任务需求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本门课程《面向对象设计》,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最后通过开设《基于桌面的项目开发》作为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二次飞跃。

在《JAVA桌面开发》课程中加大代码量的训练,通过实践获得面向对象的初步认识,同时增加学生的代码经验;在本门课程中,按照任务需求对过去出现在不同课程中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这过程中,避免了相关知识衔接不紧,造成学生学习时的遗忘;避免为了学习工具而学习工具,造成学习时的枯燥无味。所有这些知识内容都是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有机地串在一起,同时,针对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采取在各工作任务中再现的方式进行反复刺激,以达到巩固与深化的目的;在《基于桌面的项目开发》该课程中,主要是通过阅读系统需求文档、概要文档和详细文档,完成数据库文档和测试用例文档,并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际项目的开发。使学生在学习了知识与技能之后,通过开发项目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并通过开发项目积累开发经验。

以上课程均遵循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采用以工作任务引领型的项目学习方式,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立足于通过实践理解理论、应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并将学生的创新活动渗透到工作任务之中。

3 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打破学期界限,形成模块化的课程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因此在知识习得的最初阶段及时的巩固与复习,可以减缓记忆的衰减,保持记忆的牢固度。基于这一理论的指导,我们打破了学期的界限,采取了集中的模块化的强化教学,理论课和项目训练课先后紧连,保证了学习的持续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改变了以往课程分散在几学期,前学后忘的现象。

《JAVA桌面开发》、《面向对象设计》和《基于桌面的项目开发》放在同一学期,前导课程结束(前八周),就立即开始本课程(后八周),最后两周进行《基于桌面的项目开发》课程,主要是阅读理解软件开发文档,完成相应的文档工作,利用假期完成项目的开发。

4 用隐形课程,体验式教育,培养职业素质

软件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仅靠职业道德等课程的简单 说教收效甚微。只有在项目实训中去体验,才能有真正的感悟。因此本课程的实施中,还融合了职业素养隐形课程,如通过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体会到刻苦钻研、求真创新的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并养成规范的代码编写习惯。在学生的项目开发的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企业仿真开发环境,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在小组的分工协作开发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与人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验室和教室中用标语去激励强化。在考核中注重对职业素养的考核。通过以上一些手段,不仅让学生提高认识,更让学生有意识的锻炼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不仅在职业能力方面,也在心理和行为习惯上与职业岗位零距离适应。

立足市场需求,不断紧跟新技术,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筛选出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

篇5

关键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量价;局部均衡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26-04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mpacts from FinancialSupport towards the Fluctuation of Real Estate Market'sboth Volume and Price

——A Correcting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YANG Gang1,2, LI Yuan-yuan2, XIE Yong-kang2

(1.Zhejiang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32600;2.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consumer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way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sult shows that financial support boomed the real estate market earlier than it would be, and brought the price rising rapidly so that the market went into the boom phase, but i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bubble; Since the effects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t has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a huge potential risk, therefore shall implement some policies to exploit the positive impact and suppress its negative eff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al estate market develops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and so tha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financial support; real estate market; volume and price;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增长过程。但这个增长过程不是平稳的,而是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增长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开始形成至今,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周期,当前处在尚未完成的第四个周期。比较这几个周期,人们能够发现,我国本轮房地产市场大发展表现出了与前几个周期明显不同的特点:扩张的时间长、上涨的幅度大,中间调整的时间短、幅度小,总体上涨趋势明显。在上涨的背后,有诸多因素推动: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城市化向纵深发展,政策面配套跟进,尤其是金融支持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1]。

金融支持是指各种对房地产市场的倾斜性金融政策,主要包括利率优惠幅度、首付成数增减、贷款额度变化、直接融资与信托政策变化、金融创新许可程度、金融自由化程度、管理套利热钱的松紧程度以及FDI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许可范围等,可以归纳为开发和消费支持两方面。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外部融资一般超过70%,购房款来源中消费贷款能高达80%,社会融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量价的波动影响巨大[2]。因此本文将用银行贷款作为金融支持的主要变量之一,同时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价格调控手段,以其作为另一个主要变量,来研究金融支持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性地向房地产市场提供按揭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90年代初期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但是由于需求未启动、金融制度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局部房地产投资泡沫膨胀,在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冲击下泡沫迅速破灭,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1998年我国房地产改革正式启动后,尽管潜在的市场需求巨大,但由于工资收入和房价相差悬殊,如果没有配套政策,需求将还是无法启动,由此房地产金融应运而生。在借鉴前期教训基础上制定的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使我国住房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房地产市场终于获得了1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大发展中,金融支持在正确的时间,总体上以正确的方式发挥了正确的作用。

关于金融支持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给予了关注和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金融支持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但是支持过度会导致房地产泡沫。OECD经济部经济学家Christophe Andre[3]通过分析OECD18个国家最近15年房地产市场的特点,认为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与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有直接的关系,使该轮房地产市场周期表现出了与以往周期很多不同的特征: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泡沫破裂速度更快。Davis[4]、Allen[5]、Wong Karjiu[6]等人在充分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泡沫膨胀与破裂造成巨大金融经济灾难后认为,日本房价泡沫灾难是由于在房价上升期金融支持过度,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抑制泡沫,而泡沫破裂后又反应迟钝甚至幸灾乐祸袖手旁观,以至于在灾难后相当长时间内对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国内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货币政策影响房价的实证检验方面,从理论上寻找调控依据的不多。在比较有限的文献中,袁志刚和樊潇彦[7]从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出发讨论了均衡价格中是否存在理性泡沫,为分析房地产泡沫形成及破灭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分析框架,是一个较好的理论模型。杨刚等[8]通过对货币政策的数量手段和价格手段调控效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数量手段的效果更显著,因此在房价泡沫膨胀期间,应更多地使用数量手段调控,效果将更快更显著。魏玮[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支持中利率政策的冲击效力明显且持久,是调控房地产市场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而货币供给量冲击对房地产场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当坚持使用金融支持对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控。

这些研究都表明,金融支持是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金融支持如果运用得当,能有力地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是支持过度将带来泡沫。不过,对于金融支持在本轮我国房地产发展中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方式,现有文献少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在修正了以往模型中一些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从理论框架上来研究金融支持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就如何继续发挥房地产金融的重要作用,防治其负面效应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没有金融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均衡

1.没有金融支持时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在没有金融支持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靠自己的积累来购房。假设条件为:①社会上只有两代人,由于没有金融支持,都需要靠自身储蓄房款购房。第一代人已工作多年,有足够积蓄在当前购房;第二代刚参加工作尚无积蓄无力购房;②消费者第i期收入为M1i,只消费两种商品:住房和另一种商品。住房H的面积为Qdi,价格为P1i;另一种商品C的数量为Q2i,价格为P2i;③房产面积能任意分割,供需均能按每单位进行生产消费;④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Qd,Q2)=Ln(AQαdQβ2)。下面具体分析第一代人购房后,第二代人购房时市场的供需均衡状况。

在没有金融支持的情况下,第二代人每期住房消费所受的约束条件为:

QdiP1i+Q2iP2i≤M1i

i=1,2…t,t为房产消费面积累计达到消费者目标值的时间,则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最大化可以表示成:

MaxQdiU(Qdi,Q2i)=∑ti=1Ln(AQdiαQ2iβ)

s.t.QdiP1i +Q2iP2i≤M1i

这一规划的最优解为:

Qdi=αM1i /(α+β)P1i,P1i =αM1i /(α+β)Qdi

令Ωd=α/(α+β)作为购房系数,则:

P1iQdi=ΩdM1i

其中,P1i Qdi为第i期购买的房产价值,ΩdM1i为第i期的购房支出资金。

事实上,由于房产面积不能够任意分割,消费者不能将房产分期购买并加总,开发商亦不能根据需要逐步建房。消费者只能将每期的购房资金积攒起来存在银行中,当攒够了能购买目标面积的房产时将储蓄取出一次性付款购房。因此本文将假设条件收紧,去掉第二条假设,则购房行为与现实情况更接近:购房行为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储蓄房款阶段,将各期购房资金储蓄在银行中,存款利率为r,储蓄期为t年;第二阶段为在第t年取出房款购房,总购房款为∑ti=1(1+r)t-iΩdM1i。由此在第t年购房时:

P1t=∑ti=1(1+r)t-iΩdM1i /Qd

Qdt=∑ti=1(1+r)(t-i)ΩdM1iP1t(1)

2.没有金融支持时开发商的最优选择

在没有金融支持的情况下,开发商只能用自有资金开发房地产。假设条件为:①由于在储蓄房款阶段没有市场需求,开发商就选择不开发,而在第二阶段即第t期集中开发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库存降低成本。忽略开发周期以简化模型;②开发商自有资金为M2t;③房地产开发需要2种要素L和K,其数量分别为X1t与X2t,价格分别为r1t与r2t;④开发商的生产函数为Qst=KX1taX2tb,其中a>0, b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开发商开发房地产所受的约束条件为r1t X1t+r2tX2t≤M2t,开发商在约束条件下寻求产量最大化:

MaxQst(X1t, X2t)=KX1taX2tb

s.t.r1t X1t +r2tX2t≤M2t

这一规划的最优解为:

X1t=a M2t/(a+b)r1t,X2t=b M2t/(a+b)r2t

则最优供应量为:

Qst=K (a/r1t)a(b/r2t)bM2ta+b/(a+b)a+b

令Ωst=K (a/r1t)a(b/r2t)b/(a+b)a+b为开发商的开发系数,则:

Qst=ΩstM2ta+b(2)

3.没有金融支持时的市场均衡状态

在房地产市场出清的情况下,必然有Qdt =Qst,则根据式(1)、式(2),有:

∑ti=1(1+r)t-iΩdM1i/P1t =ΩstMa+b2t

则均衡价格P1t①为:

①此时r与P1t正相关,是因为r越高,消费者积累的利息越多,因而购房能力越强,而短期内供给有限,由此导致P1t上升。

②此时Qdt为第一代购房人的需求,因此式中的分子为此前t年的储蓄房款,分母P1t变为当前价格P1。

三、金融支持下房地产市场的局部均衡

1.金融支持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由于金融支持提高了消费者的购房能力,消费者只需支付首付后即可办理抵押贷款按揭购房。假设条件为:①社会上仍然只有两代人,但是第二代消费者现在能够在金融支持下以按揭方式提前购房; ②其收入依然分为两块来消费:支付每年按揭款Li,剩下的为其他消费; ③消费者按照等额本息还款,借款利率固定为r′,期限为t年,首付成数为1-θ,则每期的固定还款额Li=P1Qd*θ* r′(1+r′)t/[(1+r′)t-1] ;④设 =θ*r′(1+r′)t/[(1+ r′)t-1],银行只需要根据消费者当前收入状况来贷款,未来收入状况与消费面积以及按揭款无关,因此其所受的约束条件为*P1Qd +P2Q2≤M1;⑤消费者效用函数仍然为U(Qd,Q2)=Ln(AQdαQβ2)。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第二代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可以表示为:

MaxQdU(Qd,Q2i)=Ln(AQdαQβ2)

s.t. *P1Qd +P2Q2≤M1

这一规划的最优解为:

Qd=ΩdM1/P1=ΩdM1[(1+r′)t-1]P1θr′(1+r′)t

另外,由于第一代消费者已经有足够的储蓄房款,既可以选择向银行贷款,也可以选择全款购房,他们将全部参与购房,因此总均衡消费量Qd′为:

Qd′=Qd+Qdt②

=ΩdM1[(1+r′)t-1]P1θr′(1+r′)t+

∑ti=1(1+r)(t-i)ΩdM1iP1(4)

2.金融支持下开发商的最优选择

在金融支持下开发商利用自有资金加上融资来建房,假设条件为:①开发融资额为L,为简化模型融资利率也设为r′,则在市场出清条件下实际共有资金M2,=M2+(1-r′)L;②由于有金融支持,两代人都能在第一期购房,因此不考虑开发周期时,开发商将在t=1时开始提供住房,生产函数不变;③2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分别为X1与X2,价格分别为r1与r2;④开发商所受的约束条件为r1 X1 +r2X2≤M2,。

开发商在约束条件下寻求产量最大化:

MaxQs(X1,X2)=KX1aX2b

s.t. r1X1 +r2X2≤M2,

这一规划的最优解为:

X1= a M2′/(a+b)r1,X2=b M2′/(a+b)r2

则:

Qs=K (a/r1)a(b/r2)bM2,(a+b)/(a+b)a+b

令Ωs=K (a/r 1)a(b/r2)b/(a+b)a+b为开发商的开发系数,则:

Qs=ΩsM2,(a+b)(5)

3.金融支持下的市场均衡状态

在房地产市场出清的情况下必然有Qd′=Qs,根据式(4)、式(5)有:

ΩdM1[(1+r′)t-1]P1θr′(1+r′)t + ∑ti=1(1+r)(t-i)ΩdM1iP1=ΩsM2,(a+b)

则均衡价格P1为:

P1=ΩdM1[(1+r′)t-1]ΩsM2,(a+b)θr′(1+r′)t+∑ti=1(1+r)(t-1)ΩdM1iΩsM′2(a+b)(6)

四、在金融支持前后,消费者的购房时间及均衡状况比较

1.金融支持下购房时间t显著提前

在金融支持前,储蓄房款的时间 t为满足QdtP1t=ΩdM1i的时间。t不是首要地取决于需求,而是取决于收入、利率、房价、目标面积以及效用函数等,在其他几方面一定的情况下收入将起决定作用。由于收入与房价的巨大差距,t将非常漫长,导致房地产市场长时间无交易,住房需要受到明显的压抑。

在金融支持下,购房时间将取决于需要和首付成数、利率和收入等金融支持的力度大小。从一般国际规律看,只要每期按揭不超过收入的一半,能支付首付,这样的购房人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假设房价收入比为10,仅靠储蓄需要最少t=10年才能购房;而在金融支持下,如果首付2成,只需储蓄t=2年即可购房,购房时间提前了8年;如果前期已有积蓄,则能够马上支付首付购房,市场立即启动。

因此当市场潜在需求大但是经济不景气时,能够通过房地产金融提前启动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的发动机迅速拉动内需对抗萧条,摆脱不景气状态,避免经济持续下滑。这从理论上证明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开展住房市场改革,将房地产市场作为支柱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正确决策。在房地产金融的支持下,我国楼市迅速摆脱低迷状况提前进入繁荣期,对迅速启动内需对抗金融危机起了重要作用。

2.金融支持下均衡数量变化及主要金融影响因素

根据式(1)和式(4),金融支持后的房产均衡消费数量变化为:

Q′=Qd′-Qdt=ΩdM1[(1+r′)t-1]P1θr′(1+r′)t

Q′>0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金融支持下均衡消费量将显著上升。

与金融支持相关的几个重要变量,其一阶偏导为:

Q,/r′

Q,/θ

可见通过调低贷款利率和降低首付成数等手段提供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均衡数量Q将比没有金融支持时增加,由此推动房地产市场从萧条进入繁荣阶段。同时要认识到,金融手段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把握好支持的“度”特别重要,避免过于激进埋下隐患,尤其是首付成数,不能低于2成,否则风险将非常大。

3.金融支持下均衡价格变化及主要金融影响因素

将没有金融支持下的均衡价格作为基础价格,将金融支持下的均衡价格减去基础价格的差值就是金融支持带来的价格效应。根据式(3)和式(6),金融支持下的价格效应P′为:

P′=P1-P1t①=ΩdM1[(1+r′)r-1]ΩsM1(a+b)2θr′(1+r′)+

∑ti=1(1+r)(t-i)ΩdMliΩsM′2(a+b)-∑ti=1(1+r)(t-i)ΩdMliΩsM2a+b

①价格差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金融支持下两代人同时购房的均衡价格,与金融支持前只有第一代人单独购房时均衡价格的差。因此金融支持前的价格P1t中的分母变为ΩsM2a+b。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L增加,P′将逐渐下降,但不会下降为负值,尤其是在现实情况下,考虑到房地产开发周期的客观存在,房产供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金融支持下房产需求却在短期内迅速增加,由此带来实际均衡价格迅速攀升,使金融支持的价格效应非常突出。进入繁荣期后如果不及时降低支持力度,价格泡沫的产生与膨胀将不可避免。

与金融支持相关的重要变量,其一阶偏导为:

P′/r′

P′/θ

P′/M2′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从以上理论模型分析可见,金融支持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具有重大影响,金融支持不仅提前了消费者购房时间,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在1998年提前启动,迅速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量价齐升进入繁荣阶段,这是金融支持主要的正面效应。

正是由于金融支持的价格效应巨大,在繁荣期如果不通过利率、首付成数、房地产类融资等及时降低支持力度,将会导致价格泡沫的形成与膨胀,这是其最大的负面效应。随着我国金融支持力度的震荡向上,金融支持与房价的正反馈效应启动,推动价格不断走高使当前我国房价泡沫明显。戴德梁行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上海房价收入比已高达24.5,泡沫化态势明显,并有向二三线城市扩散的趋势,说明金融支持过度的最大负面效应已在我国体现得非常充分。

2.政策建议

以上都是基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状况分析。从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可见,在我国实际经济运行中,房地产市场不是一个纯粹的竞争性市场,而是受到政府、房地产企业以及银行等强势参与者的干预,使金融支持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尽管在总体上与理论分析相吻合,但是仍然表现出许多与理论分析不一致的方面[11,12]。

对房地产市场而言,由于金融支持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又会导致泡沫,而一旦泡沫破裂将严重打击金融和经济,因此怎样充分利用金融支持的积极效应,避免及抑制其不利影响就非常关键。

(1)在经济衰退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如适当降低首付成数、降低及提供优惠利率、提高开发商和购房人的融资额度,将房地产金融作为反衰退与抗通缩的有效工具之一,在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其效果将非常显著。

(2)遏制泡沫最佳时机是泡沫刚刚形成之时,一旦泡沫膨胀后,调控将面临两难困境。在房地产市场明显繁荣后,应该及时降低支持力度,防止泡沫的产生及膨胀。如果等到泡沫膨胀后才去挤压甚至戳破,将比泡沫膨胀前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付出高昂得多的代价,美国、日本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我国2003年开始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很快取得了明显效果,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由于政策在2005年又开始松动,错过了遏制泡沫的最佳时机,使得我国房价调控在当前内忧外患中面临两难困境,因此在今后政策实施过程中务必吸取这个重大教训。

(3)我国房地产泡沫近年来明显膨胀的情况下,必须从供需两方面同时着手挤泡沫,综合运用各种金融手段,如提高首付成数和利率、收缩房地产类贷款等数量和价格工具。对开发融资的理论与实际影响相背离所反映出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引导使融资真正流向房地产开发以增加有效供给;对投机如购买多套房、异地购房等,要从消费金融上加以抑制[11]。

参考文献:

[1]王洪卫.中国住房金融――资金筹措与风险防范机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涛,龚六堂,卜永祥.资产回报、住房按揭贷款与房地产均衡价格[J].金融研究,2006(2):1-10.

[3]Christophe Andre.A Bird's Eye View of OECD Housing Markets[R].OECD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10.

[4]Davis E Philip,Zhu Haibin.Bank Lending and Commercial Property Cycles: Some Cross-country Evidence[R].BIS Working Paper,2004(3).

[5]Allen F,Gale D.Bubbles and Crises[R].Working Paper,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8.

[6]Wong Karjiu.Housing Market Bubbles and Currency Crisi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Asian Crisis[J].The Economics Front, 1998(9):29-30.

[7]袁志刚,樊潇彦.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J].经济研究,2003(3):34-43.

[8]杨刚,王洪卫,谢永康.货币政策工具类型与区域房价:调控效果的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2012(5):27-35.

[9]魏玮.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冲击效力的动态测度[J].当代财经,2008(8):55-60.

[10]戴德梁行研究部.长三角房地产市场2010年3季度研究报告[D].南京,2010-11-2.

篇6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转贴于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篇7

【关键词】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与措施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金融企业就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因此,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金融人才的质量,进而才能够加快我国的金融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国当今的金融人才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培养出的金融人才的质量,并且还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现今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与对策。

一、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由于金融这一板块在我国早已存在,所以,它拥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培养人才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变,这些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首先,金融课堂的课堂内容、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实际的教学内容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金融问题相接轨,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课程的结构都相对的比较落后。其次,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校现今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纸上谈兵”,由于这一科目的实践性非常强,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毕业之后理论知识能否合理的应用。第三,师资力量也不是非常雄厚。有些教师对当代的金融模式也不是非常了解,知识讲解一些以往的书面知识,并不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就会违反了这一学科的教学目标,无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并且适应于当今社会的金融管理人才。

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改革

(一)调整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在培养金融人才之前,就需要将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在更高的地位,坚持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全球视角的高素质人才的原则,以中国金融的市场化、大众化以及国家化作为背景,确定每一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的加入到工作环境当中,就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在硕士研究生生的培养方式上,就需要加大专业的宽度,还要突出相关专业的特征,引导硕士研究生对金融专业拥有更加透彻的研究与学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自作能力。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需要引导博士研究生掌握更加深刻的理论知识,更加专业科学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创新精神,使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之后,能够准确的将金融经济知识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与分析,从而变成能够准确把握金融问题发展方向专业性学术型人才。

(二)调整金融人才培养课程的体系

由于时代的变换,致使学生的思想与从前的思想有所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现今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思想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且,金融人才培养课堂旨在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与当今金融市场以及现今社会的人才,在课堂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对课堂产生兴趣,并且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付出更大的精力,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采用适应当今社会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转变为传输知识的地方,将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充分的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充分的提升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既可以看作是知识的传播者,又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足可见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价值。教师的培养方式、培养理念与教学的质量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一定要充分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接触一些现今的教学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运用这些理论,才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运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为了更快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帮助教师更好的提高自己,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心得,使每个教室都能够相互借鉴,掌握教学的精髓,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其次,学校也可以设置教师周例会制度,在每周周末,将所有教师集合起来,对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汇总,也可以邀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对每个教师的看法,喜欢哪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久而久之,每个教师都会学习到很多东西,学会分享,学会组织,学会借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人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课堂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国家级别的引导与教学,一些理论知识必须能够达到国家的级别,实践操作能力更是要满足国家的标准,在整个课堂中,都要为学生渗透出国家级别的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当今的金融市场的人才,提高人们对自己生活以及资产的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年F.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J].消费导刊,2013,(11).

篇8

一、我国金融学目前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落后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规律与价值判断的学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学主要涉及到物理、数学以及工程学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极强的理性思维分析能力,对于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模式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金融学的师资力量还不是那么的完善,因此,各大高校培养出的金融学人才的专业素质其实也并不是非常的高,再加上教师对于金融学的理解不透彻,各大高校对于发展金融学的资源也不够完善,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与金融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越来越落后。严重的阻碍了金融学的建设与发展。

(二)金融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

金融学是一门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对于金融学的使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金融学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渐渐地人们的实际生活脱离了联系,因此,就无法在市场经济面临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且制定有关的解决对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的金融学理论知识正在逐渐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实际需求脱节,无法对金融行业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管理,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阻碍。

(三)对于金融学本质的理解不透彻

金融学不仅仅是一种计算企业经济收益的手段,更是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统筹管理手段。金融学之中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体系,不同的市场环境会应用不同的金融体系,由于金融学的覆盖范围比较广,因此,很多时候面对同一种情况可以使用多种金融学的体系,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是都能达成同一个目的,不同的方法就意味着不同的代价,因此,了解金融学的本质,选择最合理的金融学体系,才能最快速的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可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对于金融学的本质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经常会出现选择了错误的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虽然最后所达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二、我国金融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加强金融学有关的法律、法规

鉴于前一段时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完善了不少针对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金融学的进步也是翻天覆地的,因此,对于金融学的有关规章制度也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深化金融学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

(二)拓展金融学专业的深度与广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环境也在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传统的金融学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情况了,要不断完善金融学的内容,拓展金融学专业的深度与广度,培养金融学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提高金融学面对挑战的应变能力。

(三)加强金融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课程

目前,我国金融学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上也非常的广泛,但是,我国各大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金融学的教学实践上面,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不能光会纸上谈兵,要在金融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的解决问题,才算是达到学习金融学的目的。

篇9

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难点

(一)教师难以适应

首先,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动力。因为学校内部的分配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缺乏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许多教师在教育方法的改革方面没有积极性和热情,他们没有对传统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进行思考和重新审视。许多教师不愿意在教学改革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比较陈旧。其次,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一些教师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对国际结算业务上的实际操作知识知之甚少,只单纯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等,使得自身的统筹设计与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也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

(二)学生难以适应

国际结算课程,涉及到了金融、法律及保险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难以为学生创建出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加上学生自身知识上的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对相关知识也没有完全掌握,这样也就降低了培养的效果[2]。

二、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培养应用能力的对策

(一)提升操作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以后,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应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国际贸易以及国际金融专业中必须要涉及到的课程,其知识点也比较广泛。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借助实践操作来提高应用能力,包括两方面:第一,让教师走出去,并且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操作、参观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第二,邀请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外贸业务员,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水平。这一环节不仅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具有操作广泛的特点,相应的也就使得操作上具备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掌握好这一操作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专业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实践与操作难度,所以,学校方面就要上好培训课,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实习中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提高在实际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只有真正理解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如果连教材上的知识都难以理解,那么也就难以掌握其内在的含义,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在实际中、学生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分析其中的重点。教师也要做好全面的讲解工作,完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只有让学生有效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奠定基础[3]。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过程,需要灵活结合当前的操作时间,充分联系理论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促进自身实践水平的提升。

(三)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就要与国际惯例进行融合,围绕相关的条款来进行设计,同时还要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设计,保证可以实现规范操作与分析方法上的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好国际结算业务的实际内容。其次,可以采取模拟教学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模拟的情境,帮助学生结合所设定的条件来采取相应的经济行为,然后组织学生对这种行为进行分析与观察。第一,借助模拟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业务的操作。第二,建立出有形的实验室,通过为学生创建出模拟的训练场所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其中,通过印制相关的数据等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做好分析工作,引导学生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平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全中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先文.浅谈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18-119.

篇10

本文通过对《保险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及授课对象进行分析,分别从这门课程中的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门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革建议。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不断去努力学习这门课程,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保险学基础人才培养课程现状改革探讨

一、《保险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现状

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使得保险学的课程学习也在不断加强。《保险学基础》课作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注重保险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保险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更好地构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在过去的课堂中,《保险学基础的》教师对保险的分类、保险的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的提出较高要求,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此类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我认为《保险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将保险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高职金保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

二、在目前高职的《保险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也在飞速前进,但高职《保险学基础》课程教学依然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仅重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尽办法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中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授课教师主导课堂,仅是强调学生要记住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却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实务操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打了较大折扣,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小。授课的老师一般是科班毕业,没什么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3.保险的实训教学欠缺实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实训的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购买动辄几十万的保险实务操作软件,实训的基地以及实验室极其简陋,造成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无法进行实务操作;二是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是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则采取敷衍的方式,造成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低,这也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保险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

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对《保险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改革:摒弃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的老师一统天下的填鸭式教学,而改成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理论保险知识由一个个情景再现来进行,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情景再现中完成我们的教学。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就是保险业,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中还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专业的保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平台,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向,不断吸收行业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根据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自我的继续教育与知识更新。第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实训能力:

1.力争在校内建设出模拟保险公司工作的场景,引领学生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操作练习;

2.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联合,采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学生到保险机构现场观摩实践,同时尽可能多的邀请保险公司精英到校指导学生模拟操作。双管齐下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第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一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并重的保险类基础课程,《保险学基础》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

1.主要通过卷面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依据学生的日常考勤状况、学习态度、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及各项实务操作的质量、团队的配合、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的实务考核。

四、结束语

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保险业开始了面对全球开放,非常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给我国的自有的保险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我国保险市场对专业的高素质保险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培养专业的保险人才在高校专业中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选择。因此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保险基础势在必行,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走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06):50-52.

[2]修波.石明义.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2013,(12):305-306.

[3]窦乐.基于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