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行业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机械行业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标准 专利
1 引言
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作为“独占权”的专利权逐渐进入技术标准之中,对技术标准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一项专利技术先进且适应市场需求时,其便具备了成为技术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应地,技术标准为产品设计了市场准入条件,排斥“不合格”产品,只为符合技术标准的产品开绿灯。因此,依仗国家对专利权的合法保护,再借助技术标准的平台,专利技术可以寻求更大的利益。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将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基于此,为使农业机械企业在将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本文主要探讨技术标准和专利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技术标准和专利策略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
2 技术标准和专利的关联性
2.1 专利是形成技术标准的基础
制定技术标准的企业通常具有很多具有专利权的关键技术。为了谋求对市场的控制地位,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些企业会想方设法将其已具有的专利技术融入技术标准,或者以所属行业的各巨头行业联合起来的方式,将各自的核心专利技术都贡献出来,共同制定所属行业的技术标准。如此一来,这些企业既合法利用了专利权的地域性和排他性特点,也利用了技术标准的统一性,顺理成章地能够通过制定垄断性的技术标准,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其他达不到相关标准的企业只能面对坚固的技术壁垒望而兴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项技术要想成为本领域的技术标准,首先转化为专利技术是必经之路。
2.2 技术标准是专利推广的高级表现形式
专利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进入市场,通过其“排他性”的特点取得经济效益,而将专利技术纳入技术标准对专利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纳入技术标准这一市场准入条件之中,生产同一类产品的其他企业就必须适用该标准,从而必须支付专利许可费。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控制专利许可证的发放、通过技术标准左右市场的规则等,使其他竞争对手只能尾随其后。因此,如果说获得专利意味着研发成功,那么专利技术成功写入技术标准则意味着市场开发的成功。也可以说,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捆绑使得专利具有了战略价值,而不仅是简单的专利许可使用费[1]。前些年,欧盟将“打火机安全锁”的专利技术纳入其技术标准,我国本不一定要使用该技术,但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符合该标准,这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本可以靠价格取胜的企业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这就是专利和技术标准的捆绑所带来的威力。
2.3 专利是成为技术标准的条件
虽然专利权人为获得效益的最大化,都希望自己的专利能够纳入技术标准之中,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方能成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专利技术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即该专利技术必须是不可缺少的,不能由别的技术来替代,而且要和标准针对的产品或方案息息相关。一般而言,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需要经历以下过程[2]:
3 农业机械行业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1)随着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从维修、仿制、批生产向自行研制的过渡,中国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工作范围和标准化对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螺钉、螺帽、图示符号、工装标准为主体,扩展到产品性能、设计规范、试验方法、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农业机械行业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2)标准化管理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提出了标准化系统工程的理论并用于指导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在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的建立等方而取得实质性进展,效果显著。在计算机辅助标准化方而也实现了突破,提高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3)适应我国自行研制农业机械装备的形势,把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前移,实现了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在贯彻实施上的历史性突破。农业机械行业标准的贯彻率达80%以上,对提高装备性能、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而起到了显著作用[3]。
4 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技术标准化策略探讨
4.1 专利二次开发战略
专利二次开发战略,即采用具有相同原理并围绕他人基本专利而开发的许多不同的专利,形成专利网的反包围,以加强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的战略。依照日本发展技术标准的经验,在遭遇先进企业技术标准壁垒限制时,日本企业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即二次开发,形成自己的专利权。如此一来,由于二次开发的研究成本远低于首次开发的核心技术,而且更具针对性和经济价值,因此,完全可以用来当做与所述核心技术交叉许可的筹码,进而可以为下一步的技术标准化赢得机会。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企业面临着国际巨头的重重技术壁垒,核心技术悉数由上述巨头公司所垄断。因此,首先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励精图治、刻苦攻关,努力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尽可能多地形成具有优势的关键技术,为将来早日摆脱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壁垒打好坚实基础。但是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是核心技术皆由他人所有,这个事实是必须接受和面对的,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选择相应的得当战略进行应对,上面所提到的“二次开发”战略就是完全可以采用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避开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壁垒,而且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进而为形成可能的技术标准打下基础。
4.2 国际专利申请战略
由上文可知,专利技术是技术标准的基础,由于专利技术具有地域性,在中国授权的专利技术并不被在美国的企业所接受。而为了使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在国际技术标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必须具有一定的具有分量的国际专利让国外相关企业所认同,从而确保能更好地参与到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之中。因此,为了拓宽国际市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在未来想要进入的国家或地区尽可能多地申请专利,包括普通发明专利以及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为将来可能的国际标准化提供专利筹码。
4.3 专利联盟战略
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体的力量,在专利领域也是如此。对于国外先进企业而言,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联盟是一个重要战略,就个体而言,他们已然具备雄厚的实力,一旦联合制定标准,这可以使他们的垄断地位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巩固。对于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而言,在外国巨头企业技术标准和专利技术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冲破重重技术障碍,更要充分利用专利联盟的手段,否则单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农业机械企业不仅需要在国内同行企业、院校形成专利联盟,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合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一致对外,将所有能联合起来的技术优势形成一个整体,并适时地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也要积极和国外先进企业形成专利联盟,这可以保证既可以参与和学习先进企业的标准制定方法,并努力纳入其标准体系,从而为自己减少障碍,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他们先进的关键技术和战略理念,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提升的空间。
4.4 管理提升战略
企业专利技术标准化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标准意识,还要实现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的齐头并进,为企业的技术标准化提供支持和服务。在实施技术标准化中,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的技术标准和专利管理机制,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企业的专利和标准的管理工作,为技术路线、研发方向等提供有效的标准/专利信息,并定期进行标准/专利知识的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尤其是科研人员具有充分的标准/专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带入到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提高效率,少走弯路。此外,还应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标准的管理规章,使专利标准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升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只有在相关管理切实有效的情况下,我国农业机械企业的标准和专利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
5 结语
发展农业机械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我国农业机械行业企业当前正蓬勃发展,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技术标准领域,不仅需要标准化工作本身进行改进,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得当战略,尤其是要将专利战略引入其中,将其二者捆绑起来,不仅在克服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壁垒方面发挥作用,也可以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优势,不断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农业机械企业日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驾护航。(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
参考文献:
[1]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第2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78.
篇2
1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分析
1.1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州的大部分山区农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很多人在进行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前并没有进行实地或深入调查,导致很多农业机械在山区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很多农业机械并不适应山区作业。因此,需要研制针对山区地形特点的农业机械,加之山区农业机械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下降。
1.2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小型农机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社会影响小、整体实力弱,在推广过程中常常被弱化,推广难度进一步加大。
1.3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处于低端化
在黔西南州地区,小型农机制造行业始终没有形成一条集市场需求、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试验推广、策划营销、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呈现出“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的局面,它们普遍生产制造技术含量不高,机械故障率大,使用寿命短,缺乏适应山区新型农业机械,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在农村市场的推广。
2推广山区农业机械的建议
2.1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
随着我州实行了购置农业机械补贴的政策,且每年的财政补贴都在逐年增长,补贴领域在不断扩大,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州农业机械的推广。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我州在农业机械补贴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完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规模,虽然我州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在过去的几年中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实惠,但是距我州农村现实消费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还要想方设法地增加其他补贴资金的来源渠道,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山区的不同补贴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决杜绝中间环节的腐败现象,使广大山区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2.2坚持大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并举
近年来,我州农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健全,很多山区建立了农场、牧场等,这些都迫切需要应用农业机械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所以大型机械设备也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要注意,山区农村地形复杂,基本都是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他们的机械购买力普遍较低,所以还是要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为主,比如小型拖拉机、微耕机等具有轻、小、灵活、功能多、适应山区作业等特点,深受山区农民的青睐。因此,我州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针对山区要坚持“以小型机械为主,大型机械为辅”的推广模式。
2.3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健全山区农业机械服务保障体系也是农业机械推广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机械服务保障程度的好坏对农业机械推广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要加快建立以乡镇为中心,覆盖各村的农业机械综合服务站。这样就可以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技术保障,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使用农业机械的“后顾之忧”。
篇3
[关键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可持续性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经济命脉,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不断推动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尤其是在山区,以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有效的利用小型农业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由此可以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为相对于原始劳动力来说,小型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可以快速的且合理的进行农耕农作,进而将农民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良好的生活。
1.2有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落实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使农村地区小型农业机械逐渐普及,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应用,如此可以改变农村“靠天吃饭”的局面,而是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作物在栽种、管理、培育,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进而收获优质高产的粮食,这必然能够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另外,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消耗,可以使农民在进行农耕农作的同时,进行其他经营活动,贴补家用,改变自家经济现状。
1.3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推广小型农业机械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将小型农业机械积极引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主要农作物良好栽种和生产,同时还能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进而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不断推进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所消耗的劳动力,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涌入工业或服务业等,为其他行业提供劳动力,如此势必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1]。所以,说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无可厚非。
2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我国山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通过进一步分析,确定主要是以下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阻碍了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2.1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缺乏针对性
山区农业生产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土地分布零散、单块面积小、地势和地貌复杂、交通薄弱、基础设施少等。要想将小型农业机械有效的应用于山区农业生产之中,就要考虑以上特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如此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大多数小型农业机械并不适用于山区。这是因为设计师及生产商并未考虑山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而是满足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为准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的设计与生产,这就造成了小型农业机械不适用于山区,相应的山区农业机械普及率较低。
2.2小型农业机械推广难度较大
通过对我国小型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确定目前行业内大型农业机械企业较少,都是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企业,其机械研发能力有限、生产规模有限、社会影响力较低,致使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让农业机械备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如此将会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有效性、适用性产生质疑,如此势必会影响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2]。
2.3农民对小型农业机械认识不足
山区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致使自身知识水平较低,加之常年与农耕农作打交道,思想已经固化。此种情况下,农民难以改变思想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小型农业机械。因此,在山区进行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农户往往持观望态度,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机械采购和使用中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
3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的可持续性分析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都不尽相同,对农机具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同。基于此,为了满足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农业机械企业在进行小型农业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农业机械,以此来满足山区、平原、山丘等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这对于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
因山区农民经济水平有限,对当地农民来说小型农业机械购置成本较高,进而对农业机械的采购望而却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存在,影响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也就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规模,以此来刺激农民消费心理,并且也可以使农民具有购买能力,如此可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3]。
3.3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
处于持续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的考虑,建立健全的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业机械服务保障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推广效果。正因上文所说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原理及技术内容不甚了解,因此很多农户都会考虑农业机械操作问题和农业机械维修问题。建立健全山区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则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保障,使农民可以好无后顾之忧,大胆的采购和使用农业机械。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现状不佳,致使农业机械在山区普及率较低,不利于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对此,应当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补贴机制、健全山区农机服务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促进山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持续进行,为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现状,为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满孝虎 单位: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向尧.推广山区小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2):54-55.
篇4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1.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机械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将在推进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开展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2.新知识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对新品种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将引起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变化。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农作物、畜禽、水产生产期所需,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3.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使得“蓝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装备与设施的迅速发展。
4.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率的农机具将加快研发、制造。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落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相统一。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
1.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后发优势明显,农机化发展势头迅猛。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使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随着国内农机具设备的技术提高,国外农机巨头也纷纷加快了其在中国市场布局的脚步。
2.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要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由初级阶段迈入了中级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
三、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5
关键词:耕作方式;机械化生产;农用机械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23-1
1 我国农业起源和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一种漫长的演化过程。先人们模仿动物的觅食习性,通过长期对植物的研究、筛选,开始了由利用经济向农业生产经济的转变,发明了农业。中国的农业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我们国家的农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农业问题的挑战将在长期内存在,因此我们为此要做出的努力也将是长期的。
2 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特点分析
2.1 农业机械行业的市场的现状
我国农机工业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各地积极实施,这些政策的出台给农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从此,农机化发展有法可依,一些区域对农民购买农机产品还放宽了银行贷款限制,推动了整个农机市场的发展,使农机化工作健康快步的发展。
2.2 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分析
2.2.1 有效供给不足,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上农机供应的情况参差不齐:销售的农机产品性价比不高,大多是低质低价、传统的小农机,主要是杂牌机;而真正高科技、实用耐用、正品名牌的农机很少;农机市场供求严重脱节,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民识别产品的能力不强也限制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2.2.2 农民的购买力对农机市场的影响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出售农产品,而农产品普遍来说比较难卖,价格也不高。另外,农民的思想意识保守,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态度很谨慎。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2.2.3 关于农机的市场信息不充分 由于农村的消息闭塞,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首先不知道市场需要哪些农产品,再者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够对路销售,使收入减少。其次,市场信息也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什么样的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
2.2.4 流通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农机商品流通的主体是个体私人流通企业,这种流通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大流通。另一方面,农机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行业存在垄断,地方保护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2.2.5 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产品利润薄,加上农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所以维修网点少,致使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农机产品的心理负担。
3 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等方面情况来分析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质量状况,并提出改善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的建议。
3.1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状况分析
3.1.1 农机产品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产品质量涵盖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产品的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它决定着其他方面的质量。
3.1.2 农机作业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作业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它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
3.1.3 农机维修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维修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是指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技术要求的程度。
3.1.4 农机服务质量状况分析 农机服务质量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是管理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上的综合体现,对发挥农业机械化质量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3.1.5 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状况分析 (1)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产品质量问题是投诉的重点。(2)农机具与拖拉机配套不合理问题成为新的投诉热点。(3)个别产品使用说明书内容不全或不明确。(4)农机产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导致农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点。⑸新开发的特种用途农机产品质量问题成为投诉处理的难点。⑹企业“三包”服务不及时是引发投诉的导火索。
3.2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继续完善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继续加强对国家补贴机具的质量督导。继续做好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继续做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和调查工作。继续加大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打击力度。继续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推动标准宣贯工作。继续推动农机维修管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一、《方案》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一)《方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专业师资、实训实习环境等9项基本内容。
(二)《方案》建设的方式
《方案》的建设任务由有关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承担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改革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的学校承担,每个专业由1所学校牵头,2所学校参与,各任务承担院校在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二、《方案》建设前期调研结果分析
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团队累计调研行业33个、企业295家、省内外职业院校288所、毕业生5225人,发放调查问卷6408份(回收调查问卷5933份),召开94次方案编写工作研讨会,征求了186名专家意见。下面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例谈谈前期调研的主要情况。该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直接调研,同时,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联系查询、文献查阅等形式进行间接调研。调研主要参访了21个行业和25所职业院校,并对农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以安徽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为主;农机企业调研对象兼顾地域发达与欠发达、不同规模与不同生产形式的企业;学校调研以安徽为主,兼顾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和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国家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等。其中农机行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收回18份,有效问卷17份;在农机生产企业、公司、农机市场以及农机合作社问卷调查中收回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学校问卷调查中发出全省学校问卷30份,外省2份,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并通过毕业生座谈与100份问卷调查了解到了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并听取了用人单位对中职农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计划实施来看,各校专业建设标准意识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传统,教材不合学校实际要求,教学计划实施不一
从各校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不够,虽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但开发、互动实操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各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极少有吸收行业、企业参与的情况。教材编选上多以中职规划教材为主,但在调研中发现各校普遍认为现行教材无法使用,多数教师在选编教材上随意性大、推广性不强。
(二)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不足,教学环境不利于人才培养,农机专业复合式教学居多,附属性明显
学生培养模式途径单一,主要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工或对口高考升学。部分学校开设该专业有其名而无其实,部分学校把农机专业合并到汽车、机电类专业中,虽有复合式培养人才优势,但专业开设附属性明显。创建一体化教学场景条件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跟不上,学校专业课程时数不足,直观教学少,而实操环节又不足,学生实操能力较弱。
(三)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青年教师在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产业状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待加强。而另一方面学校又难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到教学一线,主要原因是聘请费用高,学校投入难。
(四)教学设备配置较差,实训开出率较低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陈旧。许多教学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90年代初期购置的,目前已到报废期。二是结构不合理,6所学校的教练车主要是拖拉机,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教练车只有个别学校具备。特别是新型、多功能、大型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少。三是实训开出率低。原因主要有投入难,维护成本高,另外学校也有安全考虑。
(五)教学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学校均为事业编制,靠的是财政拨款。财政资金只能保证学校人员工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方案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技能)方向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方向、农业机械营销与售后服务方向和农业机械装配与调试方向。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校要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亮点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应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加大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针对性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建议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等课程。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综合训练课程: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要求
目前开设农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不令人满意,要实行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投入,解决教学实习实训的硬件建设问题,才能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议校内该专业主要实验实训室应有: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室、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室、农机修理实训室、农业机械实训室等。同时,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小而全、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形成综合型、功能型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扩充实验室功能。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通用性。增加实验课独立设课的比例,增强实验课的系统性、操作性,增强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结合点,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安排教师到农机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重视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以各种形式鼓励教师深入农机生产一线去体验、解决问题,直接为三农服务,并在服务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校本教材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职业学校应加强自身媒体资源建设,到生产第一线录制一些实际素材,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注重校本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能够反映本地生产实际和经营方式,使之更贴近岗位、贴近社会,满足本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教材也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要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七)加大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力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要根据教学需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要依据学生表现、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采用学段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要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单证、双证或多证并举。建议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获取如农机修理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装配钳工、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八)创新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建设和培训渠道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组织;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科技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21-02
一、国外发展农业经济组织的发展政策
(一)印度财政补贴政策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印度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也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尽管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但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总经济总体中农业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口多,土地面积却十分有限,吃饭成为政府最关心的问题,食品供应和粮食安全一直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因此,印度政府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现状和条件,主要采取4项政策措施推进农业发展。
1.增加对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印度位居南亚印度半岛,气候比较干旱,每年需要大量用水灌溉农产品。因此,印度政府在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投资农业灌溉设施。
2.印度政府制定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贷款政策和价格。采取低息贷款和价格补贴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规模扩张的发展,给予农业机械化设备生产销售企业相应的财政补贴,在帮助农户购置农业机械的过程中充分使用了财政政策的作用和补贴机制,不但银行提供农户商业贷款,而且通过其他方式,向农户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
3.充分利用外援发展本国的农业机械化。印度政府很清楚自身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经济实力,因此,印度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发展自身,从世界银行、美国、前苏联和国际开发协会获得了大量的援助。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还很注意援助自己的国家有哪些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先进的方法,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经验,总结自己的不足。
4.积极推进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预测与战略的研究工作进展。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较多一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在制定农业生产发展战略时,尽管印度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比较晚,但在推进利用先进农业机械中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补贴政策也是有着灵活多样的成熟经验和自身特点的。
(二)德国金融扶持政策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1.金融机构的构成。德国是欧洲农业信用合作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国家。德国的金融合作组织与日本的农协有着相似之处,二者都有自上而下提供服务融通资金、自下而上逐级入股上存资金的合作金融机构。从这个结构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中央合作银行,地方合作银行和地区合作银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央合作银行,主要负责开发各类金融产品,提供资金融通、系统内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第二层次是地方合作银行,社员本身就是存款者,采取了民主管理方式自主管理;第三层次是地区合作银行,主要为基层银行提供短期再融资、资金支付和结算的服务。
2.金融机构的特征。合作银行组织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政府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加强立法保障,给予财税支持,甚至直接参股等形式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行。二是在运行管理方面都有严密的行业审计监管体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行业自律体系。三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每个基层合作银行都要按年度用它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存入特别专项基金作为贷款担保基金,万一成员出现大的危机,无法独自承担,由该基金全数补偿。四是在层次关系方面,各级合作银行都拥有独立的经营自,上级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下级机构提供各类服务。
(三)日本科技技术政策鼓励农业发展进步
日本能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二战后日本企业通过引进技术,不断实施再创新,形成了新的自主技术,走在了其他人的前端。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激励科技创新。
1.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日本政府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就扩展了竞争性研究开发资金的规模,在第二、第三期的计划过程中又进一步扩张了竞争性研究资金开发的规模。同时,为保障重点领域和基础研究的开发,日本政府以纳米材料、生命科学、信息通信和环境保护四大技术为核心,兼顾边缘科学、社会基础设施、制造业和能源方面的关键技术,有效配置科技经费,切实地推进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重点突出实施科技创新。
2.科技体制改革。日本政府加大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在农业经济组织的运营中,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生产环境。日本政府以及地方各个部门还搞活农业经济组织的经济发展,完善地方创新体系,推进有效的科技竞争,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消除科技创新的制度,全面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共同开展开发研究。
3.增强科技振兴的社会基础。日本政府有重点有计划的改善农业经济组织科技振兴的基础设施,改善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基础条件,促进科研机构和经济组织的只是产权的保护、利用和创造。
(四)英国人才培养政策推动农业发展进程
1.出台政策促进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英国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二是建立长期的政策调研制度,为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经济手段的调节机制。主要措施有:奖励技能竞赛优胜者、要求农业经济组织对技能等级提高者和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在薪资与晋级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立法规定带薪培训、发放培训津贴、设立培训项目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
2.注意处理好社会与农业经济组织、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英国培养技能型人才注重政府主导的多元协作,以完善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法律体系作为合作的基础,以政府为中心,政府和地区、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市场的最大经济利益为根本。这与当前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截然不同。为保障培训与考核工作的高效性、严肃性和公正性,英国采取分开培训与考核工作、考核与培训项目公开招标和透明的评审制度。培训机构、政府和行业组织在培训与考核体制中分担明确的职能。
3.注重技能培训后的就业导向。英国政府在制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合作社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文化的差异,更加注重人员技能的终身发展,即更加重视培养关键技能。这种技能不光满足目前的岗位技能的需要,而且还以目前岗位能力为基础,适应技术、经济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力。
二、国外促进农业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全面的财政补贴
世界各国对农户购置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给予财政补贴,使其成为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补贴的方式。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中的相关条款,制定适于自身发展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其主要成员国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财政支持上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期,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是利用财政补贴、投资、信贷、税收等。由于原有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差异,也有一些国家在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中,在施行补贴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行政组织运行机制来保证有效地实施补贴政策。二是大多数国家在乌拉圭农业协议达成以后,国内支持农业的政策就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倾斜,采取向农民提供直接的支持。之前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多数国家采取直接资金支持的形式,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明显的收益。如今,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已经重点转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
我国发展基本机械化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这是政府支持农业器具和机械设备及其普及化发展的重点阶段。政府应该提供主要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信贷、财政等政策措施上,解决这一时期农村家庭居民户投资能力不足、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等突出问题,以达到提高农村劳动力土地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的[1]。
(二)高效的金融政策
1.继续加强政府对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政策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为贫困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为贫困人士提供第一桶金,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国在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同时,要给与政策上的必要支持,建立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从外力上支持其发展壮大,这是推动农村金融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从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上决定的。
2.用股份合作制形式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从德国的经验上得出,基层合作银行不光是地区性合作银行的股东还是它的客户,同时两者还都是中央合作银行的客户和股东,各级合作金融机构都是独立法人实体,盈亏自负。我国应该借鉴这种以资产为联合的现代产权制度和股份合作制。
3.完善风险防范和法律法规机制、增强对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以帮助出现危机的合作银行弥补损失,德国还建立了信贷风险基金制度。我国也应该尽快完善各类失信惩戒、风险防范和守信激励等机制,并尽快建立可以互助救援的农村存款保险公司或基金,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的防范风险水平[2]。
(三)有效的科技政策
我国学者在研究世界各地农业经济组织的科技创新计划之后,发现西方的科技政策需要变通。要想加快国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要利用其科技创新力和资源,更好地整合各个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强调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倡全社会重新看待科学,重新树立科技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加大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政府应该制定政策促进科学界和民间的积极互动,促进科技同大众的相互认同。
我国的国家政策包含着科技政策的演变,因为计划经济是全社会共同分配资源,不存在特殊利益一说。科技政策的重点是主要针对具体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比如机械行业科技攻关重点等。近几年来,国家科技政策积极关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开展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试点、发展高新技术园区、推出西部开发科技活动、出台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等工作。同时也大量研究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发展工作。
(四)合理的人才培养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依据农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的资源整合,实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从这个方面来看,学校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从本质上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农业发展的结合。
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职业教育与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达国家之所以可以两者合作,首先要归功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在协调学校与经济组织的过程中,政府依据本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指导学校和经济组织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其次,通过引导、协调、评估等多种方式主导两者的运行机制。两者合作时,应首先发挥合作社的主体作用。我国之前的中专和技工教育制度,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形成的,为基础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今要通过政策、法律等形式,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举办职业教育,对接雇主的要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加强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工程事故;事故原因;事故类型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10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各地的工程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规模也在逐年扩大,民用,工业,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遍布城乡。多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一直致力于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并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各类的安全事故仍然在不断地发生,社会物质财富仍然在遭受着极大损失。
工科大学生毕业之后是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的,直接为各种工程服务的,无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还是作为管理者,都将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素养对于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目前,工科大学生的在校教育偏重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很少涉及工程安全教育方面。本文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工程事故,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特别是调查并分析与强度、刚度、稳定性失效有关的工程事故。使工科学生提前了解未来的工作安全环境和要求,全面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程设计和实施中,迅速适应生产的安全要求,确保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全面提高工程效果和生产效益。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近些年来各地发生重大工程事故的新闻报道、有关工程事故调查文章以及实地考察得出的资料,以此来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1.2 调查研究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行业类别,事故报告资料,事故原因,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情况。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事故造成的损失
在1980至2016年观察期间,各地共发生重大的机械行业事故 48 起,造成 357 人死亡或者重伤,其中死亡 150 人,重伤207人,经济损失总达近两亿元。自2000年到2016年期间35次桥梁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人员伤亡高达572人,其中193人死亡,重伤379人。自1977年至2016年期间,各地发生的29起建筑工程事故造成近2亿元,人员伤亡高达666人,其中252人死亡,57人重伤,357人轻伤。
2.2 事故行业分布特点
对于机械事故来说,主要包括起重机典型事故,化工机械事故,工程机械事故,农业机械事故,木工机械事故等等。在机械行业发生的 48例伤亡事故中,以化工机械行业事故最多,175人,占 49% ;其次是以起重机机械事故较多,119人,占33% ;再次是以工程机械事故较多,46人,占13% ;农业机械事故和木工机械事故分别占3% 和 2%。
对于桥梁事故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设计原因造成的桥梁毁坏事故;施工技术不当和制造质量缺陷造成的桥梁事故;运营管理不当造成的桥梁事故;自然灾害和水文地质因素造成的桥梁事故。
对于建筑工程事故,可以从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可以分为工程坍塌事故、模板坍塌事故、机械伤害事故和其他类型事故四类,其他类型事故包括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包括因地基的土壤和承载能力引起的事故,因建筑结构的载荷和受力特点引起的事故,因砌筑的材料、方法与砌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引起的事故,因混凝土的质量引发的事故,因设计与施工方面的问题引发的事故。
2.3 事故原因分布特点
2.3.1起重机机械事故的事故原因
①强度失效。严重超负荷吊重,载荷在塔身处弯矩过大,造成塔身下部折弯[1]。塔身弯曲超载,当遭遇大风时,在塔身的主旋杆处发生失效。
施工的升降机配重坠落导致强度失效[2]。由于配重缺少一个导向滑轮,导致配重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够顺畅的沿轨道运行,并经常与最后一道附着装置发生干涉摩擦或碰撞。发生事故时吊笼的配重没能通过最后一道附墙架装置,而是直接撞击到该装置的下部,造成附着杆的损坏和向上移位,同时,钢丝绳将巨大的阻力传递给吊笼顶部的钢丝绳固定横梁,将横梁从螺栓固定的压板下拉出,造成与吊笼的分离,导致钢丝绳瞬间发生破坏,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②力矩不平衡导致倾覆。塔式起重机起吊汽车,吊起时超载,塔吊大臂吊点位置不正确,导致汽车吊突然倾覆,塔式起重机大臂将旁边一部施工升降机砸到造成事故发生。在将下回转平台与塔身联结螺栓的螺母全部松开去除时没有调整好平衡,导致顶升套架与下回转平台对角联结的销轴耳板不足以承受不平衡弯矩,造成耳板破坏失效。
2.3.2 桥梁事故原因
①设计原因造成的桥梁毁坏事故[3]。盲目创新,追求新颖,缺乏科学实例证明。现在城市规划往往追求创新和国际化,桥梁设计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些建筑设计公司为了追求美观和新颖,往往忽略了安全因素。
②施工技术不当和制造质量缺陷原因。施工技术差和钢管焊接存在严重缺陷[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没有好好地对拱架进行焊接,并且施工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也较低,不能满足桥梁建设的要求,桥梁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施工中偷工减料,工程质量低劣。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逐利益,违规使用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建筑材料,在具体的建设中偷工减料,最终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
③水文地质因素和自然灾害原因[5]。 过度采砂导致桥墩向下塌陷。洪水冲坏基础导致桥梁失事。夏季往往是暴雨频繁的季节,夏季暴雨可能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给桥梁建设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如果桥梁设计得不稳,就有可能会发生坍塌。
④桥梁的维护及使用方面的原因。桥梁在设计的时候就有一定的承重承压限度,如果长期超限超载,容易导致桥梁承受不了这么重的压力,车辆超限超载致使桥梁垮塌。桥梁不仅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建好之后,也要定期进行维护,排除安全隐患,桥梁结构耐久性不足及维修养护不当导致桥梁事故。车船撞击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也可能会导致桥梁受到损害。
2.3.3 建筑工程事故原因
①砌筑材料不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6],施工的工序不合理,砌筑质量差,降低了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随着施工载荷的不断增加,使砌体强度达到破坏极限而崩塌。因自然灾害导致地基的变形,使局部应力发生变化,导致支撑强度不足,且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冒险进行拆除作业。
②管理缺失。施工现场设备管理严重缺失[7],施工升降机安装、检测、日常检查、维护保养不到位,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项目部安全管理缺失[8],项目部未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未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未经专门安全培训,无证上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起重机存在疲劳裂纹,安装人员未尽安全检查的责任,安装后未进行验收。
3 总结
工程事故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例如工人的自身素质,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的,以及生产设备的质量问题,工程技术的问题,施工环境的问题等因素。认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工程伤害事故造成的死亡和长期伤残人员,大多数都是极具劳动力的人群,不仅受害者及其家属蒙受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巨大损失和痛苦,同时也给政府等有关部门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建议将工程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值得重视的领域,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工程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乔金龙.几起建筑起重机械事故引发的思考[J].建筑安全,2015(06):20.
[2]海川,李大伟.机械设备事故案例分析[M].2011.
[3]乔江涛.桥梁病害事故分析与预防控制对策[J].甘肃科技, 2011(14):123.
[4]董正方,郭进,王君杰.桥梁倒塌事故综述及其预防对策[J].上海公路,2009(02):30.
[5]徐洪涛,郭国忠,蒲焕玲,苑敏.我国近年来桥梁事故发生的原因与教训[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1):23.
[6]秦定龙.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重大事故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5):224.
[7]靳菊红.从几起机械伤害事故谈如何搞好施工现场机械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13(03):34.
[8]杨兴坤.建筑工程事故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01):16.
项目编号:河南省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JKGHYB-0060;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教材建设研究项目,NKJ201503045。
篇9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三干”品质;机械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8-01
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对以培养“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人才为己任的浙江农林大学而言,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蓬勃发展的农林装备产业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相关人才。2014年,全国2 207家规模以上农林业装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 952亿元,同比增长8.55%。2014年浙江省农林业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750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随着农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台州喷雾器、新昌茶机、温岭水泵、湖州收割机、永康农机工业园基地等为代表的农机产业集群,新兴的农林装备产业需要专门的人才。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推进,农林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高质量农林人才的需求非常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将学校、企业、基地或者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有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农林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虽然浙江省农机工业在全国排名靠前,其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水泵、植保机械、茶叶机械、柴油机、拖拉机、农机配件等产品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和外观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生产制造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可服务于农林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社会需求下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探究。
2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2- 3]。具有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分流培养。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实施多元化,模块化教学。专业课程模块要体现智慧农林业的特色,体现“高、精、新”,突出其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分流培养时,建立“机械制造技术” “机电测控技术”和“农林机械装备”等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在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管理能力。而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创新设计能力和农林机械管理能力2个知识体系。“创新设计能力”主要以农林装备产品设计过程为主线,面向农林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装备的设计过程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农林机械管理能力”以农林装备设计、使用与管理方面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技能,自觉地将工程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2 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
根据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凝练特色课程。根据农林装备技术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修订课程体系,在传统的机械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增加《农业机械学》《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器运用与管理》《木工机械》《园林机械》《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建设成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让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面。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任课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实际操作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知识传授以讲授为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
师为主、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钻研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学习能力。而教师则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提倡教师创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推进以研促学型教学方式,利用学院和专业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专任老师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设计一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本学科前沿研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做到“以研促学、活学活用”。
2.4 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课程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提供试验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选试验和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分析研究并撰写论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和国家级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逐渐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入学新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选择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前一年左右就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4-6],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更多的课外科技知识,开展科研活动,切实受到科研训练。推进以产促学制度,通过与有一定规模的农林业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以产业促进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
3 结语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基于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农林院校是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创新进取,必将为我国输送更多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专业知识复合应用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贺婧,于彦华,张东鸣,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6-7.
[2] 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 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3] 赵鹏飞.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31):226-227.
[4] 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篇10
一、检查目的
通过大检查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道路交通运输、学生安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危险水域、建筑施工、小型商场(超市)、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强督察和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搞好自查自改,对各个环节、各种场所和岗位,逐一排查整改,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到位、整治到位,消除不安全因素,保障节日期间的安全稳定。
二、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及分工
组长:(镇长)
副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党委宣传委员)、(党委委员、派出所长)。
成员单位:由财政经济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镇村建设办公室、镇村建设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土地管理所、文化服务中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交通管理站、执法中队、派出所、林业站、学区、中学、中学。组织5个检查小组,其分工如下:
第1小组。由党委委员、副镇长任组长,成员由镇村建设办公室、镇村建设服务中心、土地管理所、交通管理站、执法中队全体成员组成.负责检查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以及易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区域和场所地质灾害的安全情况。
第2小组。由副镇长任组长,成员由财政经济办公室、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组成,并联系公安、消防、质检等相关部门。负责检点企业安全生产包括——冶金、有色企业、化工及危险化学品企业,食品生产企业,锅炉、压力容器(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情况。
第3小组。由党委宣传委员任组长。成员由文化服务中心全体成员组成并联系学区、中学、中学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检查学校(含幼儿园)、学生安全情况。另针对夏季高温学生易到危险水域游泳的特点和学生往来学校的道路交通安全,要督促学校采取学校广播、发宣传资料、板报、家访和《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家长、学生安全意识。
第4小组。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派出所全体成员组成并联系公安、消防、工商等相关部门。负责检查民爆器材、剧毒物品、黑煤气销售点、烟花爆竹等场所的安全情况,出租房、小旅馆、小酒店、小店面、小市场、网吧等人员集型场所的消防安全情况。另要召集建筑面积小于500平方小型商场、超市负责人会议、发放消防安全责任告知书等材料(由消防大队准备),发动小型商场、小型超市自查自改。
第5小组。由副镇长,由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林业站全体成员组成。负责检查森林防火、农业机械行业、水库、河道采砂、大井以及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和场所安全情况。另要组织开展清查区域内危险水域数量和排查安全隐患等工作,特别是对水塘、水库、深水池、采石坑等水域进行排查,切实弄清危险水域数量、水域四周的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确保无安全死角和漏洞。要以危险水域所在地签定安全管理责任书,落实到村居,落实到业主单位。建立完善的档案。
各村(居)也要成立以村(居)主任为组长的安全检查小组,在年8月31日前要组织一次全面大检查,重点是1.检查人员密集型场所、黑煤气销售点,烟花爆竹经营点、住宿3人以上(含3人)经营性“三合一”场所及集经营可燃物品、住宿于一体的商铺。2.广泛发动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随着城乡一体进程推进,乡村道路过往车辆增多,农村道路事故多发,酒后驾驶、超速超载、疲劳驾驶涉牌涉证、摩托车不配带安全帽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各村要有针对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出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并着力排查乡村道路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堆放在路间的的土头垃圾)。3.各村(居)于8月31日前由本村安全员将检查情况总结报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
三、检查要求
l、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检查小组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认真排查事故隐患,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隐患记录在案。
- 上一篇:案例教学背景
- 下一篇: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