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机安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机安全知识

篇1

农机安全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我区农机安全整治工作的领导,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农机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区农村发展局成立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辖区内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办公室设在市区农村发展局农机站

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应认真负责抓好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落实和检查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明确任务,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农机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都应成立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工作目标2012

结合2012年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进一步深化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促进各有关部门对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增强防控监控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通过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使辖区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7月至9月):围绕汛期和“奥运会”期间安全,做好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针对这一时段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特点,加强“三夏”期间的农机安全监管,检查投入跨区作业农业机械是否经过安全技术检验、从事跨区作业的驾驶操作人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驾驶操作技术培训,检查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械长距离转移等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2.加大宣传力度。围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等主题,利用新闻媒体、集市活动、宣传栏和发放安全知识读本、挂图及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农机安全专项整治的浓厚氛围。

3.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应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联合各镇(街)公安派出所、安监、交通等部门,发动人员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检查,重点查处和纠正拖拉机违法载人、超速超载、无牌行驶、无证驾驶、挂牌后改装、以及挂外省牌证等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农机事故。

第二阶段(10月至12月):针对第四季度雨、雾、冰、雪天气多发的特点,开展农机专项整治,防范、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

1.加强秋冬季作业机具安全检查,保障参与作业各类机具的安全状态,检要农作物农机安全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2.指导督导做好“十一”黄金周和秋冬季农机安全作业,加大对农业机械通行量大的农村路段的检查力度,查处运输作业的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加大对作业高峰时段和田间场院的农机安全检查,确保秋冬季农忙期间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落实秋冬季农机行驶作业防雾、防滑等安全生产防范措施。

3.认真总结农机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和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

工作措施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制定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计划和工作措施,要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除了将安全检查工作列入日常工作长抓不懈外,重点要在节假日、农忙时节等关键时期安排安全检查和开展安全宣传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1、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组织力量在道路外的镇(街)、村道和田间、场院组织安全检查,纠正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要摸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员管理情况,发现违章行驶的,要责令改正,并按有关法规予以处罚;发现未按规定办理拖拉机牌证、年检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应当责令补办相关手续;对无证驾驶、准驾与实际不符的,要求及时办理相应手续;对擅自改型改装的,要求限期恢复,并按规定予以处罚。

2、对道路上违章行驶的拖拉机,要将情况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并积极与公安交警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打击拖拉机超载超速、无牌上路的“黑车”和无证驾驶的现象。

3、要加大对非法改拼装拖拉机的查处力度,非法改拼装窝点一经查实,要主动协助工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严厉打击。

4、要按照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的要求,各级农机监理部门要严格拖拉机注册登记手续,对不符合技术标准和政府有关部门拖拉机产品公告的,一律不予登记;要规范和严格拖拉机驾驶人培训、考试工作,加强源头管理。

5、开展农机安全整治工作要与农机安全宣传工作相结合,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6、在开展农机安全整治工作中,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区农村发展局农机部门按照各阶段工作进度将组织对各镇(街)开展农机安全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重点督查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布置安排、工作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工作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情况等。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了解本辖区开展农机安全整治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篇2

农业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用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农产品食品安全与不安全是针对消费者食用后对身体健康是否存在危害而言,当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后对身体健康无任何危害,则农产品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当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后对身体健康形成现实或可能潜在的危害,则该农产品就存在食品安全性问题。所以,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是指消费者消费农业食用性农产品给身体健康造成确定和可能的危害性。确定的危害是经过相关权威部门和机构所作出法定性的判定。可能的危害是指由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或受到时间期限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能举证其不存在的危害性。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产生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源头之一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自然环境因素,如土壤重金属超标或是由于工业造成的大气、水源污染等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之二是来源于农业产品的品种培育。如由于基因工程技术运用农业育种领域所培育的转基因品种等。源头之三是来源于农业种养生产过程。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不当和违规使用所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源头之四是来源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设备、流程工艺,加工生产环境卫生不达标,食品添加剂、产品包装不当或违规使用等所形成食品安全问题。源头之五是来源于农业生产及产品物流仓储及运输过程。由于仓储卫生环境、存放设备、运输工具不合格或是与其他污染源混存、混运等所形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机制

由于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治水”工程,仅采用“堵”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奏效,只能是采用“导”和“堵”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仅依靠政府力量也难于切除这个社会“毒瘤”,只有汇聚各方力量,采取综合治理方式,构建体系性、机制性的治理方略,方能有效解决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指引,整合社会相关服务及研究机构,农业产业组织协同,农业生产者合作,消费者参与的一体化治理机制。

1.市场治理。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机制,市场主要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关键是提升市场信息透明度和传播效率,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充分发挥市场“优质优价”市场价格引导机制和市场信号显现机制,形成市场引导的“正能量”。使农业生产者自觉、自动、自发通过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赢得消费者和获取产品价值。市场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市场竞争引导,促进农业产业整合兼并,提升产业及产业产品市场的集中度,缩小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空间范围。治理对象范围缩小,治理难度会相应降低。

2.政府治理。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是一个社会公共问题,所以政府担负着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主要职责。由于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效率无疑是最高的,效果也最好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的本质是构建市场信任体系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消除市场机会主义行为。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是否产生主要取决于制造食品安全问题所获取的利益与将会付出代价之间的权衡,付出代价主要取决于食品安全问题惩罚的力度及查处的概率。所以,政府治理的关键是加大食品安全问题违规、违法处罚和查处的力度。政府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杠杆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农业食品安全治理机制。

3.农业产业自律组织治理。

农业行业自律组织是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传导的“中心枢纽”。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是农业产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组织的重要职责,因为这是关系到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行业自律组织治理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制定行业生产标准,规范行业生产者行为,加强行业食品安全教育,制定和执行行业生产者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行业有序竞争。

4.农业生产者治理。

农业产业生产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责任主体,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践行者。食品安全治理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农业产业相关生产者是否能自觉履行食品安全职责。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通过品牌信号显现机制,向市场传递产品食品安全信号,提升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农业生产者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通过ISO系列质量认证管理、HACCP(食品危害与控制点)认证管理及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构筑从“田间到餐桌”农业全产业链全程管控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

5.消费者反向治理。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隐蔽性,产品消费者难于鉴别食品安全问题或是发现农产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也难于取证。消费者通常处于“无知、无能、无奈、无为”的尴尬处境。消费者反向治理是农业食品安全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消费者反向治理关键是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识别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强化消费者维权意识。构建消费者畅通和多渠道的维权和诉求通道,颁布食品安全问题受害消费者赔偿制度及产品召回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向监督机制,让“3.15”消费者维权日活动成为一种常态。

三、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管控体系

1.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体系。

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体系主要是运用市场治理机制,发挥市场“优质优价”导向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农业优质产品的认证体系构建,引导农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交易重复搏弈频次。运用事前控制思想,构建农业食品安全正向引导市场机制。实施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体系,需要组建专门政府工作部门或项目机构,充分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按农产品分类进行认证。相关认证费用由政府财政支付或补贴,政府对农业的相关支持政策与实施优质产品认证同步进行,直接挂钩。通过制度引导,规范农业生产质量标准,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旨在从事前控制视角,从源头上对产品进行食品安全管控。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主要是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产品生产、物流进行全程管控,一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另一方面,可以快速准确诊断出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化。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构建需要政府组建专门机构,对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企业进行相关政策支持或认证费用补贴,整合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或相关研究机构,结合农业优质产品认证,以农业产业大企业和集团作为引领,使其关联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生产者嵌入质量追溯体系,促进农业产业驱于集中化,降低农产品食品安全风险。

3.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卫星通信技术、大数据管理等高科技信息系统及数据共享系统,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警。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旨在对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进行事前预测,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快速诊断和反馈;同时构建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处理机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或是有效避免事态恶化。农业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是农业食品安全事前管控的主要构成机制,政府需要组建农业食品安全预警机构,收集农业食品安全相关数据进行适时分析处理,并实现与企业、产业组织及相关机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适时农业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4.农业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体系。

农业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体系主要是对食品安全进行事中监管。食品安全适时监督检查管控体系有效运行关键是明确监督检查责任主体,提升检查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产品监管部门对农业食品安全问题都负有监管责任,关键是要划分责任及权属关系,即农业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哪个环节该由哪个部门负责监管。对于监管不到位部门相关责任人要给予相应处罚,并把相关责任追究规定列入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政府履职不到位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这是农业食品安全问题有效监管的关键所在。另外,政府要充分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对食品安全进监督,如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研究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等社会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中心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网络监督体系。

5.农业食品安全惩罚体系。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

1.产品质量稳中有升,抽检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山西省从2004年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并开始实施例行监测计划。例行抽检由原来的省会城市太原,扩大到了全省11个市的生产基地,2007~2013年山西省蔬菜农残合格率处于平稳向好阶段,并一直维持在95%以上。总体来看,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现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产品质量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

2.依法监管格局基本形成,监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1)法律法规逐步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农药管理条例》《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识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和相应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即标准)跟进制定。(2)监管监测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省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于2010年,全省11个市农委系统从2010年开始,陆续通过编办批复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其中在行政单位设立了10个,事业单位设立了1个。全省115个涉农县,有71个县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全省1265个涉农乡镇(包括涉农街道办)共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086个,其中大部分没有开展工作。2007年以来,中央先后7批投资山西省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96个。

3.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通过多年连续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取消了一批剧毒、高毒农药的登记,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六六六、甲胺磷等农药已基本禁绝,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得到遏制,违法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禁用农药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7年以来国家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生产,农药残留急性中毒问题逐步得到遏制,从这些年执法检查情况看,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蔬菜农药超标问题依然存在。从超标农药看,蔬菜中克百威等农药残留还时有检出;从品种上看,问题较多的为豇豆、韭菜和芹菜等。二是产地重金属污染。大多数是由环境污染长期累积形成的。三是假劣农资。目前危害最大的是地下“黑窝点”和乱添加隐性成分,主要原因是农资生产经营小、散、乱。

4.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对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更多地考虑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之一。一是分散农户的监管问题。目前全省共有700多万农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62.8万户,还不到全部的10%,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很难短时间得到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难度很大。二是分散农资经营体制问题。全省有农兽药生产企业139家,经营单位4709家,绝大多数为小规模个体经营,很多农民缺乏科学合理使用知识,容易出现投入品滥用、乱用的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2/3的县区农业部门没有建立专门监管机构;乡镇机构人手少、经费不足、执法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越往基层监管力量越弱,成为监管手段不能落到实处的难点。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宗作物油菜小麦等传统种植业面积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瓜果、苗木等休闲、观光农业。种植业化肥、农药大量的投入增加,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当前影响生态环境三大污染的源头。

2.农产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认识不到位。主要是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诚信经营的意识还不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着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现象,产品通过认证后证书常常束之高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重隐患。(2)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产品的带动作用,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发展上步伐缓慢。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未能培育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3)农产品监测监管体系待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监管到位;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由于目前大多数安全农产品产地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实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农产品质量溯源还不能真正付诸实施;缺少快捷的信息反馈和统计平台,难以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动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政府监管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脱节,难以实现实时监控;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落后,检测经费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检测人员。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当前,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逐步建立管理、监督、应急、处罚、服务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组织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放心消费。

1.加快体系建设,奠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基础保障

(1)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围绕农业生产急需,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使主要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都有相应的标准来遵循,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2)加快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省、市、县、乡、基地五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逐步对粮食、水果、干果、畜产品等食用农产品定期进行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强产地管理,分类指导,落实整改,促使监管体系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力手段。(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途径,加强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管,同时加快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大力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抢占国内外市场份额。

2.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加大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示范和推广力度,全面提高标准化种植意识和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按标准化生产,加快建成一批高标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快实现市场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的追溯目标。把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农产品生产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市场准入等监管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监管能力。(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净化产地环境,强化源头控制,规范生产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落实组织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保障措施。围绕四个环节实施监管,一是在监管主体上重点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督促他们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带动农户依法依规进行生产;二是在监管产品上重点抓住本县、本乡镇、本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强化上市量大的“菜篮子”产品的监管;三是在生产环节上主要是抓农业标准化,推广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加强用药检查和生产档案记录管理;四是在日常监管上突出农业投入品,加强农资经营门店的检查,把住入口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本乡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胆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模式和有效办法,提高监管效率。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作者:李 源 申爱英 单位:1.长治市郊区农业委员会;2.潞城市农业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形势.

[2]黄梦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33-34.

[3]王芳,郭晓东,杨丽杰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实证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48-52.

[4]赵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探讨[J].食物安全,2010(1):49-54.

[5]智红涛.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18-21.

[6]章力建.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6):12-15.

篇4

[关键词] 农产品安全;问题;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如此。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全市瞩目的热点问题,更是全市现阶段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满足城乡居民绿色安全消费需求,提高农产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全市在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进程中,十分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就整体而言,农产品质量与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满足人们的需求,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

一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对农民的安全生产培训不全面。三是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乐观。四是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不到位。五是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六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机制不尽完善。

针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向农民和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自觉地按标准化、无害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生产源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氛围。

二、加强培训,安全生产

要把农业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农民引进使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良种,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提倡有机肥料施用,搞好病虫测报和综合防治工作,鼓励农民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已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三、控制污染,改善环境

要加快制定出台全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对已有的农产品质量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统一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工业项目,控制污染源。提高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推进乡村工业的“三废”集中治理,努力提高“三废”达标排放率,尤其是要提高废水、废气和粉尘的达标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量,降低酸雨等有害气象的发生频率。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做到清洁生产、健康养殖。

四、抓好源头,加强监管

要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加大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货、销售台账登记制度,尤其是做好蔬菜、果树禁用农药的进货、销售登记,严禁向菜农、果农销售禁用农药。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工作。各相关执法部门要协同动作,组建一支由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农业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现有农资经销情况全面进行检查摸底,不符合规范的限期进行整顿,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加大处罚力度,营造生产、销售和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五、抓好基地,规范标准

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对各类经营大户、科技带动户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要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建立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示范区,强化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和全市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全面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充分利用农产品“三品”品牌效应。大力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篇5

关键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0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卫生、营养、健康的农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从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其控制措施。

1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由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l生,致使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作为食品生产基础的农产品,其质量安全成了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1.1 不科学用药

农药、兽药等药剂是预防、控制各类农兽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农畜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规或禁用的药物、农业投入品或饲料添加剂,或者未按药品使用要求用药,均可能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农畜产品。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农药或剧毒农药、不遵守休药期相关规定用药,会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常见问题包括,兽医滥用激素类和抗生素药物、农兽产品生产中全程用药、使用过期饲料等。

1.2 动植物疫病

动植物疫病是动植物生产常见问题,如未能对疫病进行正确控制或处理,就可能损害消费者健康。目前,动植物常见疾病约有1000余种,其中100余种疾病为人畜共患病,具体包括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旋毛虫病等。

1.3 农畜产品贮藏、加工、物流过程污染

除农畜产品生产阶段,其在贮藏、加工、物流过程中也可能遭受污染,影响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常见问题如下:从事动植物产品加工的蔬菜保鲜库或屠宰场,在实际操作中如不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清洗及无害化处理不到位,就会导致农畜产品污染;农畜产品物流过程中,未按要求进行操作,会导致产品物流过程中损坏、腐烂、变质;部分加工商为迎合消费者消费心理,提升产品品相、延长产品保质期限,还非法使用大量化学添加剂,这也会严重损害产品质量。

2 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措施分析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矛盾之一,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查力度,严格把控“从土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

2.1 加强动植物种养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种养监管制度,重点提高对于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力度。对于滥用农兽生产药剂的中央单位及个人,依照相关法律和规定给予严厉惩戒,坚决抵制使用禁用药剂的非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于农畜生产使用药剂的质量检查,从源头杜绝擅自篡改药剂组方的行为,以避免禁用药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动植物造成不良影响。

2.2 科学进行动植物疫病防治

相关种养单位及个人,应坚持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疫病控制方针,在相关部门主导下,科学地进行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根据动植物种养情况,科学选择防治药物,严格遵守药物使用说明用药,科学提高动植物疫病防治水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药、兽药使用人员的监管,规范相关操作人员行为,加强科学用药宣传,以杜绝非正常用药问题,避免农畜产品药物污染,以达到提高农畜产品品质的目的。

2.3 加强农村产品加工、物流管理

与动植物种养阶段相比,农畜产品加工、物流直接决定了其质量与安全品质,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较高的诚信和完善的自律机制,是农畜产品品质的基础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应全面加强企业认证体系建设,加强生产企业内部管理,科学优化生产环境和产品加工硬件设施。在相关制度基础上,加强企业生产加工规范监管力度,企业应全面落实质量承诺制度和产品公示制度,提高企业社会信誉度。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质量检查体系,定期组织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对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进行检查和评价。

3 结语

农畜产品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其质量与安全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应从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影响因素入手,通过科学的监管手段,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

篇6

关键词 食品安全规制;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环境 ;农药残留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6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7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药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保证粮食丰收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使用农药,每年可挽回大量粮食损失。但是其在给农业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对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因大量施用农药引起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已经对农业生产、人体健康和进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更为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其中以日本出台的“肯定制度列表”(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为典型。该制度的实施,导致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退货批次大幅增加,贸易额不断下滑,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不符合该制度标准。不仅如此,国内因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每年还引发数万起人员中毒伤亡事件。因此,加强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的研究,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意义重大。

1 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农户农药的使用行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从已有成果来看,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药的使用现状。黄月香等[1]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农药的使用和农药残留量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该地区的农户使用国家禁用和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为了解成都地区农药使用状况,李明川等[2]按照PPS规则对成都市4县230位主要种植蔬菜水果的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农户的农药相关基础知识极为薄弱,其购药的首要考虑因素是防治效果。二是农户农药的认知方面。Burrows[3]研究了农业保险对美国中西部农场主对农药使用决策的影响。Wilson 和Tisdell[4]首先讨论了农业生产部门使用农药的情况及其与农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并测算了农药使用的成本及农户使用的原因。三是农户农药使用的影响因素。对此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王志刚等、黄季等、张云华等[5-7]的研究表明,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受到其对农药的认知、态度、自身健康、作物种类和耕地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周洁红[8]对浙江省的实证研究发现,影响菜农使用农药的因素有蔬菜种植面积、家庭收入结构和期望收益等方面。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学者的研究对于揭示农户农药使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生产决策提供信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存在以下三点不足。其一,虽然已有的研究注意到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但是学者在分析农药的使用对其收入和种植结构的影响方面还不够深入,具体影响机理尚需阐释;其二,关于农户农药使用的影响因素方面,农户的教育程度、收入、种植面积普遍受到关注,但是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的文献还不多见。其三,现有模型在考虑二元选择时普遍只注意到显示性偏好,对样本偏差处理不科学,导致分析结论缺乏解释力。

鉴于此,本文以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为背景,在充分考虑农户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科学处理样本偏差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模型对蔬菜出口产地的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及其农药使用行为进行分析,力图为我国农户减少农药的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和促进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

2 计量模型

众所周知,实验科学的样本性质比较稳定,样本偏差较小,即使存在样本偏差也可以通过正交实验等实验设计来避免。但是社会科学则不然,由于其研究变量多与人相关,呈常态分布,故基本无法通过实验来控制,这就导致样本偏差问题普遍存在。赫克曼(Heckman)较早地注意到在OLS估计中样本选择问题可能导致系数估计值存在偏差[9],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被称为赫克曼备择模型(Heckman Selection Model)。下面根据本文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这个模型的说明。

当对农户减少农药使用的比例进行估计时,最为直接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设

Pi=Xiβ′+εi(1)

其中Pi为对观测到的农户减少农药使用的比例,Xi为解释变量,如受教育程度和种植种类等。β′为需要估计的参数,εi为随机误差项。但由于所观测到的减少农药使用比例的农户并非样本总体的随机选择,而是总样本中回答减少农药使用的农户。所以,这种选择可能导致有偏的系数估计,即出现“选择性偏误(Selection-Bias)”。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此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估计。

首先,在第一阶段,以“是否了解肯定列表制度”作为第一阶段估计的被解释变量,使用社会统计学变量对被调查农户全体进行Probit估计,以确定农户了解该制度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农户在了解该制度时,其收益和成本的具体数据都是未观测到的,这样其净收益Y*i就为未观测变量,即潜在变量。因此我们利用一个变量Yi近似地代表Y*i,这样就有

Y*i=Ziγ′+ui(2)

其中,Yi=1,Y*i=Ziγ′+ui>0;Yi=0,Y*i=Ziγ′+u≤0。Zi为解释变量,γ′ 为待估参数,ui为随机扰动项。

由于我们只关心潜在变量的符号,故方差的大小不影响以下的分析。假定ui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于是Yi=1的概率为

Prob(Yi=1)=F(Ziγ′)=Φ(Ziγ′)=

∫Ziγ′-∞φ(t)dt(3)

其中,Prob(Yi=1)为农户了解该制度的概率,它可以由农户的社会统计学等变量来解释;(・)和Φ(・)分别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相应的累计密度函数。

其次,在第二阶段,考虑到在方程(1)OLS估计中可能存在选择性偏误,所以需要从第一阶段方程(3)Probit估计式中得到转换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λ,作为第二阶段修正方程(1)的修正变量。λ由以下公式获得

λ=(Ziγ′/σ0)Φ(Ziγ′/σ0)(4)

将最后λ作为方程(1)估计的一个额外变量以纠正选择性偏误,即新方程为

Pi=Xiβ+λα+ηi(5)

其中Xi为解释变量,α 和β为需要估计的参数,λ为修正变量,ηi为随机误差项。利用OLS方法对方程(5)进行估计,如果修正变量λ显著,则证明选择性偏误是存在的;反之,则表明选择性偏误不存在,就可以认为方程(1)的OLS估计有效。

3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规制与农药使用研究课题组于2006年11月中旬在山东省安丘市进行的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总样本400个,有效样本392个,样本有效率高达98%。问卷内容分为当地基本情况(所在村距安丘市的距离,当地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和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户基本情况(包括户主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收入、支出、种植种类等)、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程度(是否听说过该制度及对该制度的了解时间、了解渠道、了解程度及基本评价)、农户的生产行为以及“肯定列表制度”对生产绩效的影响等五个部分。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被调查农户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其年龄分布集中,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被调查者以中年人为主,占55.34%,而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农户所占比例均较小,分别为8.93%和11.13%。二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被调查农户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偏低。有51.02%的农户属于初中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的农户不到两成,这种较低的人力资本现状将直接成为其生产和经营的制约因素。三是职业状况和收入来源。有98.72%的农户从事农产品种植,只有极少比例(7.4%和5.61%)的农户选择打工和经商,这说明当地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与此相对应,有67.86%的被调查者收入来自种植业,有14.8%和5.36%的农户收入来源于打工和经商。四是从纯收入来看,被调查者的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有31.38%,5 000-1万元的占比为26.28,另外有3.57%的受访者收入在3万元以上。五是其支出情况。统计结果表明,有接近三成的农户生产支出在6 000元以下,有18.37%的农户生产支出为6 000-8 000元。六是关于农户的种植作物种类。有97%的农户种植蔬菜,如大葱、生姜、大蒜和大白菜等。

此外,课题组也对农户的认知和该制度的实施对其生产绩效的影响做了具体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程度偏低。有一半以上(53.06%)的农户没有听说过该制度,即使有农户听说过,但其中有52.72%是在该制度实施后才知道的;农户对该制度中规定的农药残留标准的了解程度更低,听说过该规定的农户中仅有19.57%的农户明确知道农药残留标准,有16.85%不知道这个标准,还有近40%的农户没有回答此提问,这也是农户盲目使用农药导致出口困境的原因之一。其次,肯定列表制度对农户生产绩效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全部达标的比例,由实施前的17.60%下降到6.38%,还有一部分农户不知道是否达标。同时,该制度实施后,有80.36%的农户收入出现明显下降。最后,该制度实施后农户控制农产品安全的努力有所降低,一些农户产生了逆向选择。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农户比例由46%降为33%,更换农药种类的农户比例则由56%降为45%,所产蔬菜由出口转内销的农户比例由20%提高到39%,提高了将近一倍。可见,该制度实施后,农户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激励降低了,认为该标准过于严格,产生悲观情绪。

4 估计结果

4.1 变量选取

如前所述,我们选择农户“是否了解肯定列表制度”和“农户减少农药使用的比例(%)”分别作为前述计量模型中行为决策方程和行为密度方程的因变量,同时选择农户的基本特征、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和农户的生产行为作为自变量,赫克曼模型的变量定义和取值如表1所示。

考虑到农户的选择行为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本文采用双选择模型分析农户的行为决策机制,并假设农户是经济理性的,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模型假定农户调整决策行为是以下三类因素的函数:①农户的基本特征;②农户生产经营特征;③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其中,农户的学历越高,越有可能了解肯定列表制度,进而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农户的种植结构也有可能对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产生影响,因为课题组发现调查地以种植蔬菜为主,蔬菜的出口比例高,若农户选择种植蔬菜,就说明可能用于出口从而减少农药使用;不同的流通方式表明农户是否把农产品用于出口,如果是为了出口,农户就可能减少农药使用以便通过检测;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也会对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越了解该制度,越有可能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调整自己使用农药的行为决策。

4.2 模型与结果分析

本次运用赫克曼两阶段备择模型对农户是否认知肯定列表制度和农户减少农药使用比例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各回归方程结果良好,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

预期。通过应用STATA10.0软件,以Heckman Selection Model(Two-Step)方法进行模型估计,可以得到表2的回归结果。

从赫克曼备择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首先,在农户个体特征方面,学历、年纯收入对农户的肯定列表制度认知产生显著影响,平均生产支出对其认知没有显著影响但却对减少农药使用的行为决策有显著影响且为正。学历越高农户越可能减少农药使用的回归结果也为张云华等[8]的研究所证实。其原因是学历关系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学历越高,其信息获取意愿就越强烈,所了解的有关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信息就越多,进而加深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并调整自身生产行为。

农户的收入水平是其经济状况的重要反映,从回归结果来看,其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与此相对应,生产支出对认知程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影响其减少农药使用行为,这一点与李明川等[3]对成都地区的研究不同。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是两个地区农户的生产导向不同。成都地区的农户生产的蔬菜有相当一部分供自己消费,而安丘为出口产地,农民种菜主要用于出口。

其次,从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方面来看,农产品国内销售的比例、出口日本的比例、通过加工商流通和批发市场流通都显著影响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概率。就显著性水平来说,前两者比后两者更加显著。由于日本实施该制度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农产品,该制度提高了农药检测标准,对国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出口产地农户的重视。因此对该制度的认知程度也就较深刻。但是,这会导致农户产生两种行为决策。如果农户认为能够承担该制度实施带来的成本上升,其将按照该制度要求的标准进行农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另外,如果农户无法承担该制度实施所增加的生产成本,这就会导致农户将所产农产品由出口转为内销,从而做出不减少农药使用量的行为决策,这也是二者同时显著的原因。

就流通方式来说,通过加工商流通和通过批发市场流通对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程度和减少农药使用量的行为决策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前者可能是由于农产品加工商在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成品以后,主要供应日本等国外市场,如果农户对该制度的了解程度很低,这会直接导致农产品不满足加工商对其质量的要求,最终减少农户收入。而后者是因为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要求不是很严格,也就没有必要了解该制度的实施情况。周洁红[9]对浙江菜农的研究中也提到这种农户与产业组织的联系对农药使用的影响,但是该变量并不显著。这种差别的可能原因是安丘市的蔬菜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农户与不同的加工商、合作组织等的联系较为紧密。

再次,在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评价方面,对国内和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评价对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程度和减少农药使用比例的行为决策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由于农户对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评价越高(主要是日本农产品市场),农户增加输日农产品销售量的意愿就会越强烈,进而对该制度的关注程度就会越高,认知程度就会越深,就会为了顺利出口而保证农产品质量,最终做出减少农药使用的行为决策。

最后,从农户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来看,是否接受农药残留检测对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的认知程度和减少农药使用比例的行为决策均影响显著。但是农户认为标准的严格程度对减少农药使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农户对该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导致了逆向选择行为,这一现象也为前文的描述性分析所证实。生产结构中“是否种植蔬菜”在本文中显著,农户的生产记录状况也显著的影响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其原因可能是经常作生产记录的农户对自己农作物农药使用的数量、频率和面积等指标都比较了解,与不作生产记录的农户相比,更能方便、有效地控制农药使用量。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以蔬菜出口产地为例,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在肯定列表制度的影响下减少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学历、年纯收入、农产品国内销售和出口日本比例、通过加工商和批发市场流通、对国内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评价和是否接受农药残留检测对农户是否认知肯定列表制度有显著影响,农户的学历、生产支出、对国内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评价、认为标准的严格程度和是否做生产记录对其减少农药使用有显著影响。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为减轻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蔬菜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保护产地菜农的切身利益,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利用媒体、行业协会或者合作社的宣传提高农户对肯定列表制度和农药使用知识的认知。

第二,积极引导农户参加当地的产业组织,加强与流通商、合作社等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有效减少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

第四,政府应逐步引导当地农户提高认识,自觉平衡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效用和对环境、自身健康的负效用,培养农户积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的习惯。同时,农户还要积极优化种植结构,在做好生产记录的同时,加强过程控制和责任追溯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黄月香,刘丽,张玉梅,等. 北京市蔬菜农药残留及蔬菜生产基地农药使用现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8,(4):319-321. [Huang Yuexiang, Liu li, Zhang Yumei, et al. Study on Pesticide Residue on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Beijing City and Using Status of Pesticides in Vegetables Planting Bases[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 2008,(4): 319-321.]

[2]李明川,李晓辉,傅小鲁,等.成都地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7):521-524. [Li Mingchuan, Li Xiaohui, Fu Xiaolu,et 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on Pesticide for Planting Fruits and/or Vegetables in Chengdu Area[J].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 2008, (7) :521-524.]

[3]Burrows M. Pesticide Demand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A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Analysi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3, 65(4): 806-810.

[4]Wilson C, Tisdell C. Why Farmers Continue to Use Pesticides Despite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Cost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9(3):449-462.

[5]王志刚,吕冰.蔬菜出口产地的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对农民健康的影响:来自山东省莱阳、莱州和安丘三市的调研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11):72-80. [Wang Zhigang, Lv Bing. Farmers’ Pesticide Use and Its Impacts on Farmers’ Health in Exportoriented Vegetable Region: Evidences from an Investigation in Laiyang, Laizhou and Anqiu Cities, Shandong Province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9, (11):72-80.]

[6]黄季,林海,胡瑞法,等.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对次要害虫农药施用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1): 4-12. [Huang Jikun, Lin Hai, Hu Ruifa, et 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Promoting the Bt Cotton for the Secondary Pest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7, (1):3-12.]

[7]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1):41-49. [Zhang Yunhua, Ma Jiujie, Kong Xiangzhi,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Use EnvironmentalFriendly and Green Pesticide: Empirical Analysis on15 Counties (cities) of Shanxi, Shaanxi and Shandong Province [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4, (1): 41-49.]

[8]周洁红.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户菜农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25-34.[Zhou Jiehong. Study of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Household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396 Farmers from Zhejiang Province[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6, (11), 25-34.]

[9]Heckman J. 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J]. Econometrica, 1979,47(1):153-161.

A Study on Farmers’ Cognitive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Their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Pesticide Use in the ExportOriented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

WANG Zhigang LI Tengfei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D035.4;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720-04

Evaluation Studies on Municipal Supervision Effect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YANG Li-jie,WANG Fang,QIAN Yong-zhong,GUO Xiao-dong,CHEN Song

(Institute of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for Agro-product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Questionnaires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conducted in 196 cities, 3 class 23 indexes was selected as the original evaluation indexes of Chinese municipal supervision.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was utilized to explain how the factors influenced the effect of supervision; an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was absorbed to obtain an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upervis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supervisory work,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factor analysis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切实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为了政府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立法、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标准的制定和产品的认证、科研工作的开展、市场监管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产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1]。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条件因素不同,监管效果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区域性不平衡。如何从监管体系的整体性考虑,深入分析各项监管措施对监管效果的影响机制和程度,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消除地区差异已经成为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1数据及指标的确定

1.1样本的数据来源及特性

本项研究面向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问卷214份(收回率64.3%),覆盖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为保证所使用数据的完备性和代表性,剔除了其中缺失值较多的问卷,最终确定196份为有效问卷,包括陕西和各4个市,安徽、福建、贵州、云南各5个市,湖南、辽宁各7个市,河北、广西各8个市,吉林、江西各9个市,山西、浙江各10个市,江苏、山东、新疆各11个市,广东、内蒙古各12个市,河南14个市,四川17个市,以及从行政级别角度考虑,将调查的重庆的3个区和上海的9个区归入地市级范围。调查的地级市数量占全国地级市总数的一半以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这196个地级市中有99个市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有83个以工业为主,有3个以第三产业为主,有6个一、二产业并重,有3个二、三产业并重,有2个一、二、三产业均较重要。有181个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监管有困难,有11个认为没困难,有4个未回答。

1.2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区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2],同时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可获取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科学性,选取了机构设置、政策实施、工作开展情况等3类23个具体指标:

(1)机构设置。该类指标主要反映各地级市是否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级人员队伍和组织机构,包括:X1监管机构、X2乡镇服务队、X3综合执法队、X4领导小组。

(2)政策实施。该类指标揭示的是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的制定或实施情况,包括:X5政府绩效、X6责任状、X7承诺书、X8财政预算、X9地方法规、X10自检机构补贴政策、X11三品认证政策。

(3)工作开展。该类指标是以7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来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水平,包括,定量指标:X12年经费、X13质检机构、X14经认证质检机构、X15批发市场自检机构、X16生产记录、X17无公害农产品、X18绿色食品;定性指标:X19体系认证、X20例行监测、X21定量分析、X22市场准入、X23可追溯。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2.1分析方法的选取

要准确而全面地评价全国地市级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情况,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分析。与众多分析方法相比较,因子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1904年由Charles Spearman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就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所有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试图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以便达到合理地解释存在于原始变量间的相关性和简化变量的维数的目的[3]。

2.1因子分析和公因子解释

因子分析要求数据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检验方法主要有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本项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经检验,输出的结果显示,Bartlett球体检验X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且KMO值为0.705,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偏相关性较强,适合于做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还应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SPSS分析数据,软件会自动对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因此以下的输出结果为指标标准化后的变量[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经SPSS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 的共有8个,前1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信息提取的重要性并且参考多次试验结果,最终选取前14个公因子进行分析。

公因子与原有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由因子载荷值表示,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载荷值越高,相关度越高。由于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不太好解释,须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经20次旋转后,得载荷矩阵见表2(仅显示绝对值大于0.1的数值)。

由表2可知,(1)公因子F1在X17(无公害农产品总数)、X18(绿色食品总数)、X19(体系认证)有较大载荷,它反映了认证情况,其贡献率达到了16.723%;(2)公因子F2在X5(政府绩效)、X6(责任状)、X7(承诺书)有较大载荷,它反映了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视程度,其贡献率为9.847%;(3)公因子F3在X4(领导小组)、X22(市场准入)和X23(可追溯)有较大载荷,它反映了基层队伍建设和监管工作的实施情况,其贡献率为6.955%;(4)公因子F4在X13(质检机构)上有较大载荷,其贡献率为6.031%;(5)公因子F5在X14(经认证质检机构)和X21(定量分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的是检测能力;(6)公因子F6在X15(批发市场自检机构)和X16(生产记录)上有较大载荷,反映的是生产销售主体自我监管情况;(7)公因子F7在X12(年经费)和X10(自检机构补贴政策)上有较大载荷,它反映的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情况;(8)公因子F8在X9(地方法规)上有较大载荷;(9)公因子F9在X8(财政预算)上有较大载荷;(10)公因子F10在X1(监管机构)上有较大载荷;(11)公因子F11在X3(综合执法)上有较大载荷;(12)公因子F12在X2(乡镇服务队)上有较大载荷;(13)公因子F13在X20(例行监测)上有较大载荷;(14)公因子F14在X11(三品认证政策)上有较大载荷。以上载荷值均为正值,且1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633%,说明14个公因子基本概括了23个变量的主要信息。

2.3计算综合得分及排序

因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用Regression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再利用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加权可以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值F,最后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排序。

2.4结果分析

从综合得分情况分析,这196个地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综合得分的均值0是评价的参考基准,综合得分大于0的地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较好,小于0的地级市监管情况较差。本研究中的196个地级市按综合得分排序后,仅前84个地级市得分大于0。分值越大的,说明其监管的综合效果越好。

根据综合得分对196个地级市进行分层:

第一类:苏州、杭州,F>0.9,总体监管情况最好;

第二类:宁波、潍坊、济宁、广州、南通、常州、南京、济南、东莞、威海、青岛、盐城、连云港、大连、郑州、嘉兴、泉州,0.9≥F>0.3,总体监管情况较好;

第三类:徐州、开封、上饶、邯郸、湖州、福州、金华、宿迁、上海浦东新区、无锡、长春、镇江、晋中、赣州、长治、新乡、西安、淄博、吉林、抚州、安阳、晋城、湘潭、通辽、南阳、娄底、眉山、岳阳、南昌、乌鲁木齐、淮安、漯河、廊坊、衡水、南宁、金山、安康、绍兴、兴安盟、宝山、张家口、湛江、鹤壁、常德、普洱、上海闵行区、莆田、铜州、上海嘉定区、承德、洛阳、临汾、呼伦贝尔、济源、三明、衡阳、崇明、乌兰察布、吕梁、吉安、自贡、太原、巴彦淖尔、资阳、延边,0.3≥F>0,总体监管情况一般;

第四类:昌都地区、柳州、奉贤、白城、崇左、沧州、龙岩、阳江、淮南、沈阳、青浦、百色、聊城、秦皇岛、揭阳、黔南州、广安、锡林郭勒盟、河源、四平、克拉玛依、舟山、通化、巴中、黔西南州、运城、六盘水、新余、遂宁、赤峰、邢台、焦作、达州、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松江、重庆市涪陵区、肇庆、安顺、菏泽、怀化、葫芦岛、日照、来宾、贺州、呼和浩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宿州、亳州、广元、乌海、韶关、浮云、三门峡、临沧、衢州、攀枝花、汉中、昌吉回族自治州、辽源、马鞍山、阜新、本溪、北海、德阳、阳泉、阿克苏地区、铜梁、南充、博尔塔拉蒙自治州、温州、白山、丽水、铁岭、宜春、大同、包头、泸州、松原、林芝地区、吐鲁番地区、泰安、甘孜州、鄂尔多斯、辽阳、哈密地区、张家界、信阳、滁州、黔东南、汕头、雅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保山、阿里地区、玉溪、阿拉善盟、驻马店,0≥F>-0.3,总体监管情况较差;

第五类:阿坝州、濮阳、茂名、日喀则、莱芜、内江、河池、绵阳、巴南、朔州、汕尾、九江、文山和景德镇,F≤-0.3,总体监管情况很差。

结合这196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和各因子得分分析,第一类:苏州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与其他城市相差很大,在F1和F12上的得分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苏州在认证方面和乡镇服务队组建方面建设很好,但是在反映政府财政投入情况的因子F7上的得分很低,几乎处于倒数,说明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不够。此外,苏州在其他因子上得分也并不高,甚至有7个因子得分是负值,说明苏州综合得分最高主要是由于其在认证方面和乡镇服务队组建方面建设突出,提高了其综合得分。杭州的情况与其相似,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高低不等,这一点体现出苏州和杭州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的不平衡。为提高其整体监管状况,政府应针对不同的监管薄弱方面给予相应重视。

第二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第二类城市大部分在因子F5、F6和F7上得分较高,说明这类城市检测能力较高、市场和企业自我监管程度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大。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这类城市中除济南、济宁、常州、南京和郑州外,均属沿海城市,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济南、南京和郑州属省会城市,经济也相对繁荣,政府财政收入较高,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财政投入也较大。同时这些城市大多位于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贸易频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也高,政府也更加重视。

第三类:综合得分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较第一、第二类城市有一定差距。这类城市在因子F2和F10上得分较高,说明政府重视程度较高,而在因子F1、F7、F8和F12上普遍较低,反映其认证情况较差,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层队伍建设不到位,相关地方法规未及时出台。同时这些城市大部分位于临近沿海及中部地区,主导产业为农业,经济基础较好,但市场机制不健全,如果政府能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仍有较大潜力。

第四类:综合得分小于0,位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均水平之下。各因子得分均较低,存在大量负值,但相比之下,因子F2和F13得分还相对较高,说明第四类城市政府重视程度仍较高,且例行监测工作开展的也比较到位。但是与第三类城市相似,这类城市在因子F1、F7、F8和F12上的得分也很低,大部分为负值。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城市主要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较前三类城市封闭,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经济也相对落后,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尚较淡薄。从政府到企业,从市场到消费者等各类利益相关方的认识程度还不高,有效开展监管工作的动力不足。

第五类:综合得分最低,几乎所有的得分都为负值。除例行监测工作开展一般外,其他方面都相对较差。应当引起市有关部门的反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结论及政策建议

3.1结论

总体来看,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省会城市优于非省会城市。并且,除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建设工作都才刚刚起步,各项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产品认证、政府重视程度、基层监管执法、质检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和法规建设。

3.2政策建议

3.2.1加强基层监管,强化各级政府的监管主体作用农产品生产在农村、在基层,基层政府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系最为紧密的主体[5]。目前监管队伍的建设呈现出“下冷上热”的倒金字塔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率。要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基层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调与合作,从根源上加强控制,防止不合格农产品从基层流进市场。

3.2.2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有效的措施是强制性措施,这就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鉴于目前我国监管的食品种类多、数量大、范围广,不同的地区监管需求不同,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使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能做到有法可依[6]。

3.2.3落实财政政策,消除监管工作的区域性不平衡目前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在监管效果对比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无论是在财政投入,还是在人员配置上,沿海城市都优于内陆城市。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整体性考虑,政府应当抓住监管的施力点,针对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内陆地区,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补贴政策,真正做到统筹发展。

3.2.4完善制度建设,全方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针对目前监管工作形式的多样化,监管方式方面,可以在宏观上由单一的、权威的监管部门统一进行指导、协调、调度各具体部门的工作。在中观上加强省级和地区级农产品监管机关大的分段管理。在微观上强化县级监管机关的集中执法[7]。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应规范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开展例行监测制度,从多角度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天和.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水稻生产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2] 郭利平,甘巧林.中国各地区的实力分析与排序[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2):56-60.

[3] 裴鑫德.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4] 张文彤,董伟,等.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6.

[5] 李长健,徐丽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1):58-63.

[6] 许志辉,胡云娟,倪华.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47.

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在源头,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作为最基层的监管防线,在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三明市农业局以全国正在开展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为契机,结合全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从健全机构、完善服务、建立队伍入手,着重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逐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1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经验

1.1 健全机制,推进目标落实

按照省编委《关于健全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通知》和省农业厅下发的《福建省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三明市农业局把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迅速制定下发《关于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意见》和《关于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情况的函》,切实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同时,建立了工作月报制度,由各县(市、区)农业局每月上报建设进展情况报表,并对建设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建设任务逐项落实。目前,三明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日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也进一步完善。2013年1月,三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介绍。

1.2 全面布点,配齐服务设施

把全市134个主要涉农乡(镇、街道)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的重点,市、县局高度重视、上下动员、争取支持、合力攻艰,截至 2013年6月底,全市134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117个乡(镇、街道)有编办下文,占总数的87.31%;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对外挂牌。在建立机构的基础上,逐步配备满足监管工作需要的基本设施,确保每个机构建成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1~2套速测仪器设备,尽快承担起所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目前已建成快速检测站64个。

1.3 充实队伍,提高监管水平

目前,三明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已有217人,基本保证了每个乡镇有1~2名的监管人员。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91.24%,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2.49%,50岁以下的占91.71%。加强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师咨询培训班、专题讲座,并组织乡镇监管人员参加农业部、省厅、市局举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培训班,不断提高乡镇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

2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存在的难点

2.1 监管法律不够健全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约束主体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分散的农产品生产农户缺乏约束力,监管人员在对分散农户具体违法事件的查处上,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处罚措施,只能要求整改,又难以对其形成制约,影响了执法效果。

2.2 工作经费缺乏保障

目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乡镇中,工作经费基本上来源于县级财政,是多是少存在较大变数。虽然通过市、县、乡三级努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室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抽样数量大,检测试剂昂贵,经费难予保障,导致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开展日常监测困难,工作进度开展缓慢。

2.3 专职人员不够到位

乡镇农技部门事多人少,机构综合,职能叠加,监管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基本上以挂靠农业服务中心的形式设立。乡镇监管机构负责人由农业服务中心兼任,大部分是植保、农学、兽医等传统专业,对监管、检测涉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农产品检验检测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专职负责人员较少,严重削弱了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

3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专门规定,制定出台有关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配套规章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明确监管责任,根据“三位一体”机构改革要求,抓紧职能调整,理顺关系,按照分工,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促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依法履职。强化检查考评,建立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考核体系,将监管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实绩和农民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强化对乡镇监管服务人员的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监管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紧密挂钩。

3.2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县、乡两级农业部门要紧紧抓住基层农技服务改革的有利时机,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纳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多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加强部门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切实解决机构建设涉及的编制、人员、经费、设备等问题,特别要争取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列入乡镇财政年度预算,切实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快配置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设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篇9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49-2

0 前言

农产品是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民族生存的基本,社会繁荣、进步的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食品需求从原来的吃饱向吃的健康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下面针对广西的农产品现状,分析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1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4年以来,我市与其他地市一样开展了以蔬菜、水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严格控制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产品质量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8年,在全区速测法定性监测的152927个样品中,合格样品150795个,合格率为98.61%,2009年,在全区速测法定性监测样品151473个,合格样品149722个,合格率为98.84%,比上一年提高了0.23个百分点。

1.1.2 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正逐步形成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各级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人大实施监督,政协密切关注。企业依靠质量创品牌的意识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生产和居民安全消费的局面正在形成。

1.1.3 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业生产水平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平稳增长。目前,我区的粮食、蔬菜、水果、蔗糖等,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区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1)生产面大,比较分散,农产品生产面大,分布广泛,不利于对农产品的集中管理;农民用药难以监控,由于我区农产品生产大多还是农民各家各户的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集中化管理,因此,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难以监控,很多农民为了达到眼前的利益,使用了不合格农药或者违禁农药等,如从这几年全区的色谱定量监测的情况来看,仍然还有个别的地方农民还在违规使用甲胺磷和氧化乐果的现象。(2)在部分农户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多为个体生产,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标准化生产比重不大,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观念不强,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所占的比例小,这样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工作很难普及。(3)市场利益的透惑。

1.1.4 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到农业、工商、质监、企业等方方面面,部门与部门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协调的地方,职责不清,形不成合力,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环节多,管理难度大,农业部门虽然举力所能及之力,但仍显鞭长莫及,导致农产品生产经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放任自流现象。大部分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健全。

1.2 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

1.2.1 我区农药市场现状 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或控制农药对食品的污染,我区已经明令禁止使用甲胺磷等多种农药,禁止将三氯杀螨醇等用于茶树等,但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仍有不少生产者违规滥用这些明令禁止的农药,这就人为的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有些农药是允许普遍使用的,有些是在部分农产品生产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但是很多商家并没有明确标明哪种农药不能用在哪些农作物的生产中,为了一己之利,销售明令禁止的农药,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

1.2.2 农民的素质 目前,我区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很多,有些是明确在所有农产品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有些是在部分农产品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的,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仍然不按要求使用,或者使用明令禁止使用的药品,这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区相关部门规定,某些农药必须按照规定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用药量、用药的安全间隔期,高毒、剧毒农药不得用于茶叶、瓜果、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合理用药的规定,要求农产品生产者必须严格执行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但是,由于我区农产品生产分散,农民素质较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某种或某些原因仍然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不根据操作规范用药,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出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 解决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措施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到工作措施有力、监督管理有效,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管理格局。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系统内部要形成整体合力,牵头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工商、食品监管、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2.2 加强对农民的用药宣传

充分利用简报、墙报、网站、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发放传单、创办宣传专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农民对农产品、农药的质量安全意识,使其认清农药、尤其是禁止用的农药或是某些农产品禁止使用的农药的危害性,了解某些农药对人身体的危害。向农民宣传某些农药的使用规则,如有些农产品生产中使用的一些农药要按照使用规范施用,注意每次的用药量、用药的次数、用药的安全间隔期,有些农药只适用于部分农产品的生产用药,一旦违规使用后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充分让农民认识到不规范用药的危害。要加强对农民有关用药知识的指导和培训工作,教给农民适当用药、轮换用药、对症配药、科学用药、科学混配、改进施药技术、正确选择药品,减少病虫产生抗药性的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农药,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这样可以在源头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 建立健全三大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基础

2.3.1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 各地要配置检验检测设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

2.3.2 农业标准体系 认真研究和学习贯彻国家陆续出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农业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逐步建立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

2.3.2 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要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的质量认证、认定工作,对经过认证的农产品要进行公示并加强质量监督。

2.4 推广物理杀虫

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物理杀虫的方法代替使用农药。物理杀虫就是利用电、光、声等控制和诱捕害虫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大大降低,使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延缓,还解决了乱用、滥用、依赖农药的问题,保证了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组织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入户,深入乡村、农户家中,大力推广、宣传物理杀虫技术,指导农民合理使用科学方法。使用性诱剂、彩色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都是物理杀虫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以直接种植抗菌素、抗病虫的优良品种,优化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有机肥施肥,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2.5 加强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控和执法

要加大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控和执法力度。农民使用的农产品使用农药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因此加强对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控和执法就能有效的避免农民的不合理、不规范用药。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药销售市场进行检查,检查农药的销售人员、商户是否有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药品出售,出售药品是否已经标注清楚,如该药品不可用于哪种农产品的生产,该药品的品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使用有效期、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间隔期限以及其它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加强农药销售市场的监测、管理,切断禁止的、不符合规范的农药销售渠道。对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农药仍然销售的,要立即查收,进行罚款或者没收商户、个人的营业执照,限期进行整改,严重的给予更加严厉的处罚;对标注不清的,要立即指出其不规范销售的情况,没收不符合规定的商品,令其马上进行明确的标注,否则撤销其营业执照,直到标注清楚、明白、消费者一目了然为止。

2.6 加强采样检测监控,完善农产品准入制度

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农产品的采样检测,并公布检测结果,对农产品质量较差的市(县、区)政府或相关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伪造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的检测人员或结构进行依法处理。加强对农产品的产地检测和市场检测,对于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要坚决予以销毁,不得从产地流出,不得进入市场销售,同时对生产、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的农户、商贩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包装标识不规范或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3 结语

当前,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最近几年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居民日益提高的安全消费需求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要充分了解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切实提高我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使人们吃上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铜山.使用农产品安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

[2] 吴广枫.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

[3] 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规范与指南[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学 生物教学 农业技术 食品安全 实用性

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渗透生活常识、农业技术、生产绿色食品。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和指导农业生产。

一、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必要性

农村中学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中学毕业后,大部分的青年要进入社会生产与服务之中,并且,大多数人要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地区多数以农业为主,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区域经济。所以,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农村中学的办学方向之一,就是为本地区培养发展经济的实用型人才,而生物学科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生活常识、传授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新技术,生产绿色食品,显得十分必要。

二、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的有利条件

1.农村学生对生物和农业具有丰富感性知识

农村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动、植物及大自然,对农业生产及动植物比较熟悉,而且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具有丰富感性知识。在生物教学时可利用这一优势,渗透农业技术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学中,有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

在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果园、畜禽养殖场,为生物教学便利的实验和实习条件。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如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操作、体验、感受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若将与此内容有关的课安排到实验场地去上,效果会更好。

3.各种实验材料和一些简易直观的教具容易得到

凡是涉及到动、植物方面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些比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直观教具,还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有利于学生开展农业实验探究和老师进行教法、学法研究

农村中学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态系统、食物链、环境污染的实例;学生家中有农田、果园和各种畜禽养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研究教法学法改革,并指导学生开展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教学实用性的途径

教师结合农村学生实际,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渗透农业技术和食品知识。

1.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时,可以列举当地喜温性作物玉米、瓜类等在春季播种过早时,会出现“种子霉烂”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氧气”。造成“种子霉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温达不到喜温性作物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要求(10摄氏度),种子受霉菌浸染而造成“霉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平时有些同学爱喝一些饮料,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虽然喝下去没有什么副作用,但色素本身又没有营养,不如喝白开水对身体好。又如,市场上烧烤的食品对学生也很有诱惑力,然而,烧焦的食品含有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比较多;炒菜时不要放加碘盐太早,以免碘升华而使人缺碘,易导致大脖子病等。通过拓展和分析,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很有益处,又富有生活情趣。

3.关注与生物相关的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社会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人口、粮食、能源问题、生物技术等与人类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生物类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等。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并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使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此外: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造成了食品安全性问题。

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引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知识面。

4.找准生物教学内容与农业实用技术间最佳的结合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找准最佳结合点,不仅传授的农业实用技术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加强理论知识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尽量将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渗透到生物课理论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种子”时,教师可渗透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介绍“杂交种子”的特点、杂交优势的利用;在讲到“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常见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怎样施肥、施何种肥;在讲“光合作用”时,引入间作套种、轮种、反季节栽培、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的知识;在讲“植物的茎”时,引入对果树、花卉的种植、管理有重要指导作用的顶端优势的概念,由此再引出除草剂除草原理及正确使用除草剂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