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技术的就业趋势范文
时间:2024-04-09 17: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医学技术的就业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口腔工艺技术的市场行业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产物,是不能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传统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口腔医学产业也进行了技术升级、管理升级以及经营方式的升级,医疗卫生行业对口腔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要要认清社会转型以及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历史必然趋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否则,学校将难以培养出专业技术过硬,应用技能较强的社会需要的人才,那么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学生将会面临职业发展的瓶颈。
1.2口腔工艺技术的课程结构不科学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非常符合学生就业的需要。
医疗卫生行业的市场就业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各类高校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人数超过20万。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却非常不科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院校都将理论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训练。尤其是一些学校在专业实习教育方面做得很不到位。例如,南京医科大学在设置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定为8;2。这就导致理论学习过长,实践训练的机会太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学生实习教育中,学校只是安排部分学生进入到相关医疗卫生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而大部分学生还需要自己联系企业。
2 优化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1完善实训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口腔工艺专业课程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医疗卫生部门。因此,学校要优化专业教育体系和结构,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原则,提高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引导性。因此,要优化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制定出科学长效的课程机制,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实训课程的教育,完善实训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联动机制。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口腔工艺技术专业“ICS”(模拟、合作、服务)的实训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实训平台。在实训课程的建设中,要围绕学生的就业状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训学习中。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训学习的机会。形成“校企双向联动”的实训教学机制,同时,学校和企业也可以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利用专业技术和资源,这样就能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
2.2关注市场发展状况,调整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内容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优化专业教育体系和结构,提高专业教育的有效性。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课程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领域的特征。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专业课程建设不必贪大求全,而应该追求小、尖、精。学校要关注市场发展状况,调整专业课程内容。
例如,近年来,疗卫生市场对新药的研发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学校就可以根据这个趋势,设置口腔医学研发、口腔卫生物学、口腔临床药物等课程。同时,也可以优化专业教学结构,淘汰陈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根据口腔医学产业的相关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就能够增强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也能够有一技之长。
篇2
一、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尽管目前高职学校校企合作开展的较早,但效果却不理想,总的来说是学校有热情,但企业不积极。其主要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国家没有出台对企业的督导和监控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因此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首先要科学定位培养规格,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要以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为着力点,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通过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推广、调整优化工艺结构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依托合作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寻找科研内容,在生产一线中捕捉项目难题,解决企业技术中遇到的困难;针对不同岗位的要求,制订员工培训计划,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提高员工素质为切入点,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力。通过学校网络媒体和校企合作网站,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及企业信息,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成立校企合作科技研发与转化中心,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科研项目组,发挥各自在科技研发中的优势,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科技研发,促进科研成果的形成与转化。采取科研成果企业购买、投资入股、利润或产品分成等多种形式,共享科研成果。校企双方可互相投入设备或资金,互聘工作人员,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使学校与企业间的人力、物力资源形成有机的整合,产生更大的效益。校企共同组建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委员会,制订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由企业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和学生技能训练管理,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顶岗实习工作,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生产功能。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实现人才共育、生产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格局。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目前高职学校担任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中,以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为主,具备了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直接接触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经历较少,对最新的生产技术应用、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了解也有限,学校普遍缺乏能胜任理论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师,而外聘教师虽然可以补充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率高的知识和技能,但教学基本能力还有待及一步加强。因此应注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保证专任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整体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应建设科学、准确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完善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制度及激励机制,强化人才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师资引进、培养、进修制度,形成规范的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考试,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通过派送青年教师参加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短期技能培训班及到义齿加工企业及医疗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和进修学习等途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较强业务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大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及指导学生实训工作,使兼职教师的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技能精良的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三、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学校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工艺技术方向)教学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或改革,但这些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深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学校已对专业课程的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先期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验实训技能培训的力度。但许多学校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工艺技术方向)的课程设置与工作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吻合得还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上仍存在着课程总数多,注重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忽略实践教学的主体体系的倾向,职业岗位和任务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校期间,实训室中各项基本训练不够,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工艺技术方向)与工科专业有着十分相近的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借鉴工科院校较成熟的课程开发经验,校企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以更好的适应口腔修复行业的岗位需求。
四、反映一线需求的教学内容应及时进入教材
在教材使用上,大多采用正式出版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内容,通常自成体系且结构庞大,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教师反映学时不够,学生反映较难,不易听懂。同时,还存在教学内容滞后的现象,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教材中体现不够,不能贴近口腔工艺技术行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应对生产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使教材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很好的结合起来。根据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校企合作进行教材建设,合作技术开发校本实训教材,教材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教材内容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并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
篇3
1.1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生物技术专业近十年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明显供大于求,学生就业压力年年加大。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问题仍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每年除了大约30%-50%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往往趋向于散发状态。而且一般性生物技术企业多是参加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就业招聘会,而不参加医学类就业市场,生物技术医药类企业多数是名为招聘生物技术专业,实则招收医学类、药学类学生,更是加剧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的恶化。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调查,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学生比例较低,大部分学生从事的行业与生物技术关系不大。因此,考取研究生也成为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的首要选择,学校和专业教师也往往鼓励学生考研,从而使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大大打了折扣,变相地转变研究生教育的预科培养。根据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近三年的调查,表明大约有80%以上的学生将考取研究生作为其毕业时的首选,甚至毕业后仍有不少没有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又重新加入再考研的队伍中。由此可见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1.2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后续问题
就业形势的差强人意带来连续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考招生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青睐生物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在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尤为普遍。该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近几年一直不高,而这种现象又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部署,在资源配置、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向生物技术专业倾斜。同时由于第一志愿录取率低,大部分生源需要从其他报考专业调剂,又造成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良莠不齐的现象,调剂到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感到没有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从心理上对生物技术专业认同感较差。这些调剂的学生中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专业的学习风气,从而使专业的发展极其被动。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从诞生开始就显现出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并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直接促成了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
2.1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医药生物技术将是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开发领域,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做强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2.1发挥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资源优势
地方医学院校一般都有多年的办学历史,优势专业往往集中在医药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和药学等专业,而这是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充分挖掘医药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目前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在生物技术专业构建了完整系统的“生物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计划与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生物、医药之间的交叉融合特点,除让学生学好生物基础平台课程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别安排一定比例的医学和药学有关的医药类板块,建立生物技术知识为主、医学和药学知识为辅、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生物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加强产学研结合,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联合办学
产学研是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思维,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优秀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往往站在医药生物技术科技发展的前沿,往往洞悉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充分挖掘办学驻地或者临近区域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资源和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让医药生物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融入他们对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理念,有助于培养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积极走出去,同山东省烟台市威海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具体规模,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分别从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专业专职教师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通过互派方式,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生产操作平台,他们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培养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参与者。熟悉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能及时掌握生物技术企业中生物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就会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深谙教育教学规律就能更好的在校企合作中建立更为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接轨
卓越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时抓住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各环节前后衔接,形成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授课体系,并将国际上关于生物技术的新进展融入教学体系中;紧跟生物医药企业对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需求的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及时更新。在已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等措施的基础上,加强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或医药研究所(公司)联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步对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采用校企联合模式组织教学,在企业进行的教学过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2.5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分类培养我校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积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喜爱程度,进行分类培养,通过有类别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生物技术产业中不同层次的人才。例如,热爱生物技术科学、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扎实,要及时把这部分学生引入教师的科研中,使其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研思维,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考取研究生,培养成为生物技术的高层次研发人才。近三年,我校药学院积极在生物技术专业中积极开展大学生早接触科研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经过统计,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年级基本保持有3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联系专业教师,课余时间跟随专业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起到了很好的培养,参加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他对生物技术不是非常喜欢的学生甚至厌恶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难度,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产学研平台中的医药生物技术企业中及早进行实践锻炼,把所学知识与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使他们一毕业就能有娴熟的与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相对接的操作技能,在企业中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3展望
篇4
一名高素质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本领,更要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人员与资金分配的管理能力,以及了解企业未来发展的投资眼光。因此,工程经济法作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顺势而生,开始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发挥作用。
1工程经济法的内涵
工程经济法是一种立足于工程实践,将经济学与管理学融合,以技术为基础,管理为纽带,经济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由于理工科学生缺乏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会遇到处理相关问题的情况,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工程经济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树立并强化学生的经济意识。所谓经济意识,简单说就是省钱与盈利的有机统一,这是工程经济法的中心目的。工程项目或者企业的盈亏对其下一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要通过对学生建设投资、流动资金、税务管理、管理成本、风险评估、工期管理等内容的讲解,让其有大致的知识框架,明白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做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运用自己的经济头脑去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项目。
(2)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常遇到的经济问题。教学方法要讲究传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传统的书本教学基础上,可以采用互联网教学、趣味互动游戏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式。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如专利权的申请与维护,企业遇到不正当竞争时如何处理,生产者的质量责任与义务等,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去切身体会这些常遇到的经济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
(3)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与模式。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管理制度尚未完全统一确立,很多行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还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但应当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制度演变史,以及变革的主要方面,方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具备系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经济管理意识。
(4)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与长远眼光。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宣传、经营、维护是一系列完整的过程,技术的操控与相关的管理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要充分考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因素,优化工程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因此,必须让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力争把企业或者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做到最大化。
2理工科学生的含义与特点
为了研究理工科学生的含义,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理工科具体包括哪些专业。理工科专业分为理、工、农、医,其中理学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力学类等;工学包括机械类、材料类、土建类、水利类、武器类、电气信息类、交通运输类、航空航天类、工程力学类、林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农学包括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动物医学类、动物生产类、水产类等;医学包括基础医学类、预防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护理学类等。
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工科学生是将主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们将是科学物化的实际承担者,是从事设计、施工、工艺、生产、规划和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具体来说,理工科学生除了理工科院校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还包括非理工院校(如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学生。
理工科学生受教学方式及所学专业的影响,思维模式与行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科学培养,但忽略人文教育。工科是思维基础是工具思维,理科的思维基础是科学思维,文科是思维基础是人文思维。长期以来,理工科学生受传统模式影响,虽然养成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以及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却淡化或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给学生的长远发展留下较大的弊病与隐患。人文精神是科学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去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么即使学到再高超的技术,可能也会误入歧途。
(2)专业培养深入,但法律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相关行业的需要,理工科学校的专业课内容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深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技术层面的传播速度却远远快于法律知识的传播速度,这就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体系的缺失。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技术,更要注意储备法律知识,要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并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对待法律要做到学、懂、守、用,学习法律常识,懂规矩,守纪律。此外,还要运用好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3)崇尚理性务实,但思维容易机械。理工科学生有着自己的思维态度与逻辑方式,他们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对待自然科学,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与精力,理性务实、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他们有着批判式的思维,严格认真,实事求是。但是对于社会科学,他们往往不甚感兴趣,自然也不会较多关注,另一方面由于这方面知识储备的匮乏,思维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很容易只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兼顾全局,经常形成一些偏激的观点,造成思维上的机械呆板。
3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的研制成功,天宫二号的顺利发射,超级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中国的科技力量得到充分证明。然而这些科技进步也对我们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理工类人才培养的弊病也逐渐暴露。结合理工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教学中的必要性。
(1)当前理工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理工科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多地重视专业课的教育,却忽略了工程中最基础的造价投资、经济分析以及市场的研究,造成学生的经济意识普遍缺失。大一学习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大二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学习专业课,大四实习求职,整个四年的教育中鲜有人文类、管理类、经济类的培养,使得学生只是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才,而不能成为全才,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学生缺乏经济类、管理类知识。部分理工科学生由于学习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双学位或辅修专业,这方面的知识得以补充。但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或者自身兴趣的问题,经济类、管理类知识十分缺乏。工程单位与企业对懂管理与经济的工程技术人才有着迫切需要,但学校对理工科学生的管理类、经济类教学投入却严重不足,使得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学生对工程中常遇到的经济类、管理类问题缺乏必要了解。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不了解,也就自然不会经常思考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一旦在工程中遇到这些经济类、管理类问题,理工科专业出身的他们很难立刻想到对策。因此,工程经济法中的案例教学,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十分必要。
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增强学生在特定行业的就业竞争力的必然之举。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和就业等多方面,工程经济法都有其必要性。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工程经济法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工程经济法的价值与意义
(1)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实施,离不开经济上的规划,通过工程经济法的学习,让学生在成本计算、投资、运营等方面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道如何把钱花到对的地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去省钱,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能够熟练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工程项目实施各环节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2)培养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由于理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生产管理经验,使得他们在管理、决策等方面畏首畏尾。通过工程经济法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启发式教学,逐步锻炼他们的表达、管理与决策能力,同时也可增强他们的口才,树立自信心。
(3)增强学生的全局意识。引入工程经济法,综合考虑初投资、运行费用、使用寿命等,进行经济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佳方案,通过这方面的学习,打破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局限,让他们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一方面,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增加,实现双赢。